時間:2023-03-23 15:1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信息化數學教學論文數學是很多人最頭疼的學科之一,一般數學分類為代數、幾何、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數學,等。其中讓人頭疼未必是所有分支,也可能你代數不好但是幾何卻很好,也可能對概率事件天生敏感,但是空間幾何很薄弱,但是毫無疑問的,數學很偉大,但是數學很不好搞。
我想這個不好搞也許是數學教育搞錯了,數學教育喜歡深挖,直到把人挖得精疲力竭為止。其實數學不是那么可怕,只是我們把有意思的部分選擇性忽略罷了。
我一直想一件事情,就是把生活數字化,這其實是可能的,但是我沒有掌握。本身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數學世界,只是很多東西我們尚未數字化而已。比如我們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我們的家庭用具,再比如我們做選擇考慮的利益取向。這些都可以用數學去描述。我有時想起來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思,只是常常又覺得無從下手,因為不是所有的數字都會在行為的當下立馬呈現出來,也不是呈現出來就都很重要,而且你必須要主動去記下來,可是這又極其的麻煩,時間長了確實可以做出很漂亮的表,但是又覺得得不償失。不過我們生活在數學世界的一個佐證是,計算機的世界就是由1和0兩個數字構建起來的虛擬空間。
而實際上數學家是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數學存在的,比如黃金分割數以及迷宮、魔方,等。在發現這些東西的時候,數學家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發現一個未知領域的興奮。
我認為數學除了可以分為代數、幾何、拓撲、混沌、羅曼幾何、集合、概率、虛數、三角幾何、數論……這些數不勝數的而且無窮盡的分類之外,還可以用新的分類,便于建立對數學的興趣。
那就是:運算系統、對應法則系統、數的系統、邏輯系統。
運算法則系統就是加、減、乘、除。這是最基本的系統,和邏輯沒有關系,只有對錯之分。但是掌握運算法則系統很簡單,只要你知道加減乘除就可以,而實際上在做題時算錯很少是直接由運算系統沒有掌握引起的,就像5乘以5很少有人會算錯,錯是錯在邏輯沒有理清楚。
邏輯系統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四條基本邏輯規律。其實還不是如此簡單,因為具體運算是數字的相互作用,不是概念的相互作用。其實邏輯系統包括在數學分類之中,比如三角函數的邏輯系統、虛數的邏輯系統、微積分的邏輯系統、數論邏輯系統、混沌邏輯系統……每個系統都是封閉的,有各自的邏輯起作用。很多時候說做錯題了,其實重要原因就是邏輯系統沒有掌握好,那么邏輯系統有沒有掌握好的標準是什么呢?那就是對應法則。
我覺得一個人掌握數學的高低最根本的就是他能掌握多少對應法則,以及其相互關系。比如:一次函數、二次函數、三角函數……,每個函數都有類似的結構,但是其演化出來的對應法則隨著參數的變化是無數多個的,比如最基本的y=ax+b,光是a就有無數種可能,每個可能都是一條對應法則。
這樣,當看到數學成績很悲催的時候不要覺得是馬虎造成的,馬虎是運算系統掌握出了錯,比如5乘以5得數算成26,一般出錯是因為邏輯含糊導致緊張才出現運算問題,因為基本運算在小學4年級基本就沒問題了。
數學對于現代生活的重要性不是體現在運算上,而是理解上。確實,你不需要計算那么復雜的微積分,但是當你看到股票漲跌的時候,是通過數軸上的曲線領悟的,而且不光是看到表面還要看到曲線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因素影響著曲線變化?當然,各種分析可能紛繁復雜,多數是無效信息,你還得必須自己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無用的,甚至自己判斷信息推斷結果,也就是每個因素對股票影響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那么你能說數學毫無用處嗎?當然不是。
還是拿股票曲線為例,很多人熱衷于神秘主義,但是有限,其中最顯著的是波動理論,確實股票是很像水波,但是你如果看到的不是波紋而是風,甚至不是風而是地震,那么波動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了。
股票曲線的規律確實很有意思,最少它絕不可能是一個自變量決定的,因此精確預測非常困難,數學中你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需要所有其他未知數確定,只要有一個未確定,那么這條曲線就是一條平滑和連續的曲線,而股票呈現的絕不是平滑和連續的曲線,可見其未知數是很多的,哪能精確計算呢?所以看表面不如看其背后的參與者,漲跌、買賣、莊家和散戶、政策和現狀……這些才是股票規律的決定因素。
除了股票,你能看到的圖表真是太多了,如果不學一點數學是不可能的。不說那些統計數據,就說做生意想做大也必須要有數學敏感。所以現實中的數學不是你能掌握多少條對應法則,而是你需要理解多少現實背后的本質,這些本質影響著你能不能抓住重要的,而不是為那些不重要的東西搞得垂頭喪氣。
而這種函數化和量化的辦法就是微觀經濟學一直用的方法。比如供給和需求曲線,比如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應,等等。
要研究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素養,就必須掌握第一手真實可靠的數據和材料,而農村教學點大都分布在較為偏遠的地區,如果采取走訪或是信函調查的方式,由于大都路途偏遠,交通和通訊閉塞,可能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難以采集到豐富的調查數據。2008年江西省教育廳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啟動“農村教學點教師省級培訓計劃”,對全省農村教學點教師分期分批進行集中培訓。從2008年起每年培訓1000名,計劃用五年時間培訓教學點教師5000名。培訓任務由江西師范大學、贛南師范學院、江西教育學院和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共同承擔,培訓對象為在全省農村教學點任教的在編在崗教師,江西省教育廳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參訓教師本人和所在學校不承擔任何費用。[2]農村教學點教師集中培訓,為調查數據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本次調查以參加江西省農村教學點教師省級培訓的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為了能較為全面地反映農村教學點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使調查對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本調查歷時兩年,分四個不同培訓批次共抽取678人做為調查對象,其中試探性調查問卷調查對象192人,正式調查問卷調查對象486人。四個培訓批次分別為2011年7月26日,抽取了在江西省教育學院參加培訓人員中的192人;2011年8月16日,抽取了在南師高專參加培訓人員中的200人;2011年8月25日,抽取了在江西師大參加培訓人員中的189人;2012年8月,抽取在江西教育學院參加培訓人員中的97人。他們來自全省各地的偏遠山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二、調查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通過數據分析解剖農村教學點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及存在問題。問卷采取無記名,當場發放,當面填寫,當場回收方式進行。在問卷及訪談過程中,大多教師都積極配合,進展順利,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本問卷采用SPSS13.0和EXCEL進行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86份,回收問卷486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461份。因此次調查以參加江西省農村教學點教師省級培訓的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因參加培訓的人員中含有一部分的農村小學教師,經統計,在接受問卷調查人員中實際農村教學點教師為265人。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265份問卷。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是對農村教學點教師基本情況的了解。在年齡分布上,45歲以上的教師為47.9%;在教齡分布上,教齡達20年以上的為59.2%。以上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教師占到近六成,近一半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年齡超過45歲,教師老齡化情況比較突出。因為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生活環境艱苦,工作條件較差,很少有老師愿意去教學點工作,在教師隊伍長時期得不到更新的情況下,教學點只能靠“本土教師”支撐,隨著時間逐年推移,他們的年紀不斷的增長,教學點教師年齡老化的問題日益顯現。同時這也成為調查數據中農村教學點從教20年以上的教師占到近六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年齡大、教學時間長,盡管在教學經驗上相對豐富,但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想影響,會阻礙他們對教育信息技術這種新事物的接受和適應。在教育程度方面,調查結果所示,受調查農村教學點教師本科及以上、中師和專科學歷分別達到5.3%、46.4%和47.2%。表面看起來學歷達標率還可以,但我們應清醒的看到,農村教學點教師很多都是從民辦教師轉聘過來,他們第一學歷大多為高中或初中畢業,其中許多教師的中小學是在“”中度過的。盡管在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的要求下,正如調查數據所顯示的那樣,這些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如函授、自考、“三溝通”等形式獲得合格學歷,但這種學歷合格狀況與正規大中專畢業生相比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他們并不具備與現代教育教學適應的學科基礎和技能,這種名不副實的“后取學歷”實際上是教學點教師“學歷低”的表現之一。
(二)信息素養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教師缺乏硬件支持
調查結果表明,農村教學點的信息基礎設施極其落后。家中和學校里沒有電腦的分別為67.9%和67.2%,學校能上網的電腦僅為8.3%,反映了農村教學點硬件條件極度匱乏的現狀,農村教學點近七成的教師家里和學校都沒有電腦,既使有電腦,學校能上網的也不足十分之一;也正是因為沒有電腦,他們每天用電腦時間0小時的為60%,0-1小時為26%,每周上網時間0小時的占65.7%,0-4小時的占21.1%。個人信息素養的提高有賴于信息化資源和硬件氛圍的支持。信息環境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的的教師無法接觸到網絡中的信息世界,教師缺乏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物質環境支持,嚴重影響了其信息素養的發展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積極性,同時也必將影響他們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嚴重制約了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提高。政府要加大對硬件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力改善農村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和使用環境,否則,提高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素養形同紙上談兵。
2.信息需求意識強烈,但學習主動性不高
信息意識是對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功能、價值、重要性等的認識。教師信息需求的強烈程度是反映教師搜索、吸收信息的動機水平,高水平的動機不僅決定了教師對信息的敏感程度,還能夠使教師產生自我充實與自我更新的活動,從而有助于信息素養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自我提高。在整個信息素養結構中,信息意識對信息素養的形成具有導向作用。調查數據顯示,在對認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信息知識需要及時更新這個問題上,選擇了強烈需要和需要的人占到28.7%和67.2%;在認為多媒體教學會提高學生積極性嗎這個問題上,88.7%的人選擇了會提高;在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系這個問題上,有97.4%的人選擇了能極大的促進教學或促進教學。說明盡管農村教學點所處的信息環境比較惡劣,信息化普及程度比較低,農村教師點的教師們仍有著強烈的信息需求意識,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價值,反映他們對信息知識的渴望,意識到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脈搏。在是否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這個問題上,有40.8%的教師表示不大清楚,在是否經常閱讀信息技術的科普文章這個問題上;只有17.4%的教師經??矗紶柨春突静豢吹恼剂私^大部分;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目的這個問題上,55.1%的教師選擇沒有多媒體設備,無法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37.9%的教師選擇教學計劃組織,只有3%的教師選擇個人興趣;在備課時您會主動到網絡上查找相關教學資源這個問題上,沒有條件,從未查找為59.2%,經常查找為15.1%,很少查找為25.7%。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盡管在農村教學點教師有著強烈信息需要,但是受硬件環境的惡劣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教師不看或者看不到信息技術方面的科普文普,受信息環境和自身素養的制約,近一半的教師不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缺乏對信息的敏感,近六成的教師無法到網絡上查找相關教學資源,較強烈的信息需要與惡劣的客觀信息環境現實之間的矛盾,造成農村教學點教師無法自覺去尋求滿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對信息技術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主動地獲取、利用和開發信息。以上調查表明,仍有少量的教師認為信息知識不需要更新,認為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的沒有作用甚至是妨礙教學,這說明在欠發達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應用觀念還需要進一步轉變。
3.信息基礎知識匱乏
信息知識素養是指教師掌握的信息基礎知識和理論水平。信息知識是形成積極的信息意識情感、高尚的信息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提高信息應用能力的基礎。沒有信息知識就沒有信息素養,信息知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信息能力的強弱。
(1)常用教育教學辦公軟件掌握程度不高
調查數據顯示,農村教學點教師對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幻燈、圖像處理等軟件表示不會使用或完全不懂的分別占56.6%、66.8%、63.8%、68.7%,說明農村教學點教師對于大多數常用的教育教學辦公軟件都不熟悉,掌握程度不高。通過進一步的數據交叉對比分析,學?;蚣依餂]有電腦的教師,不會使用或完全不懂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幻燈、圖像處理等常用軟件分別占到77.7%、81.5%、79.2%、80.0%,而有電腦的教師分別為36.3%、52.6%,48.9%,57.8%,未掌握的比率明顯減少。說明,硬件條件的缺失,對教師掌握常用教育教學辦公軟件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對于有電腦的教師來說,他們對常用教育教學辦公軟件的使用和掌握程度仍然較低,相對來說,字處理軟件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好一些,而電子表格、幻燈制作、圖像處理等軟件不會使用或完全不懂仍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能熟練掌握并運用的都不超過10%。整體上農村教學點教師對多媒體的基礎知識掌握仍表現為嚴重不足的現狀。
(2)網絡基本知識欠缺
調查數據顯示,在對電子郵箱的使用上,92.4%的農村教學點教師沒有自己的電子郵箱,能經常收發郵件并能有效管理郵件的僅占1.9%;網頁制作方面,88.3%的教師表示不會制作網頁,沒有一個人能熟練地進行網頁的設計和制作的。在“您使用過即時聊天軟件嗎”,有76.6%的教師表示沒有使用過,能夠達到熟練運用的不足20%。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應出農村教學點教師在網絡基本知識方面的欠缺。通過進一步的交叉對比分析,同前面所了解的情況一樣,沒有自己的電子郵箱和不會制作網頁的比率按“沒有電腦”、“有電腦,不能上網”、“有電腦、能上網”的順序依次減少,其他的幾個選項也呈現出類似情況,進一步說明了農村硬件條件和信息環境的惡劣條件嚴重制約了農村教學點教師對網絡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網絡素養低下,影響了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提高。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基礎知識匱乏,急待提高。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到沒有電腦的教師近80%的人沒有掌握常用的教學辦公軟件,絕大部分教師無法上網,不了解基本的網絡知識,利用網絡工具進行交流的情況不是很普遍。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知識的掌握程度隨著“有電腦、能上網”、“有電腦,不能上網”、“沒有電腦”的硬件條件順序依次遞減。再次說明惡劣的信息技術條件和環境嚴重制約著農村教學點教師對信息知識的掌握。農村教學點教師基本信息素養的欠缺,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和處理能力。
4.信息運用能力不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核心,沒有信息能力,信息素養就成為一句空話。對信息的獲取、分析、使用和創造等都是信息能力的重要體現。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師信息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高低。
(1)信息應用水平低下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教學點教師表示因沒有條件無法使用電子郵件、論壇、實時聊天等信息技術而與他人進行討論、學習,經常使用電子郵件、論壇、實時聊天等信息技術與他人進行討論、學習的僅為3.4%;在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這個問題上,調查結果顯示,有57.36%的教師表示沒有條件或完全不懂,對此比較熟悉的僅占12.8%;有50.9%的教師表示對于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沒有條件,從未使用過,經常使用的僅占6%。在這幾項調查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教師都是因為受信息硬件條件的制約,影響其對信息技術的使用,網絡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教育能力嚴重不足,信息應用水平不高。在對除計算機以外的其他常規電教媒體如錄音機、VCD等輔助教學這個問題上,82%的人表示比較熟悉或一般熟悉,但仍然有18%的教師表示沒有條件,完全不懂,如此不得不對農村教學點教學條件的簡陋表示擔憂。
(2)信息獲取手段不高
在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作為信息主要來源的網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利用網絡獲取教學信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高低。在上網的主要目的這個問題上,調查結果顯示,休閑娛樂30.9%,瀏覽新聞38.9%,通訊13.6%,收集資料41.5%,專業學習24.9%,其他9.4%。排在最前面的是收集資料,其次是瀏覽新聞,說明農村教學點教師初步具有運用信息化資源來支持和豐富教學的意識。“沒有條件,不能上網”這個硬件條件的制約仍以41.9%居于首位。關于網絡信息檢索方面,當問及“你熟悉搜索引擎嗎”,58.9%的教師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12.5%的教師常常無法找到自已需要的材料,15.5%的教師知道搜索時需要關鍵詞,基本能找到需要的網站和網頁,只有13.2%的教師表示能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能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農村教學點教師利用搜索引擎通過網絡獲取教學信息的能力還很欠缺。在對信息資源獲取的優先排名調查中,“紙質圖書和報刊”和“與別人交流”仍是農村教學點教師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別占到55.1%和33.2%,同時,也可喜的看到,有17.4%教師把網絡資源要作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說明盡管信息環境惡劣,農村教學點教師利用網絡提高教學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3)信息鑒別、加工能力差
對信息辨別、加工和處理是再次創造信息的基礎,對于網上的信息資料,調查結果顯示,有21.5%的教師表示在與他人商討下能評價和識別信息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7.2%的教師能獨自評價和識別信息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12.1%教師在他人的幫助下能篩選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4.5%的教師能獨立篩選整理信息,并加工成新信息。表明教師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加工和處理能力不高。
(4)對硬件維護能力不高
對于硬件維護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連接、安裝和使用常見鼠標、鍵盤、麥克風、顯示器、打印機、機箱等輸入輸出設備,15.8%的教師表示都會,33.6%的教師有些會,16.6%的教師會用不會安裝,33.9%的教師表示完全不會。有半數的教師表示完全不會或會用不會安裝,這與農村教學點缺少硬件條件是直接相關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對硬件知識的掌握和維護大部分還處于一知半解狀態,維護能力不高。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農村教學點教師受硬件條件的制約,利用網絡等新興媒體搜索和獲取教學信息的能力明顯欠缺,傳統方式獲取教學信息仍占主流地位;少部分教師具備運用計算機加工和處理資源信息的能力,但整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對于計算機硬件的維護和使用能力較弱。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能力較弱,急待提高。
四、提高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素養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硬件建設,改善信息化條件
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硬件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撐,否則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就成為了無米之炊。由于中國地域經濟發展的并不平衡,很多邊遠地區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從前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農村教學點教學設備更是嚴重落后,幻燈、多媒體教學對教師們來說幾乎就是夢想,除了教參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可做為輔助教學的,連最基本的電化教育水平都達不到,更談不上使教育走向信息化的軌道。因此,增加硬件投入,改善農村教學點的信息化條件,成為提高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水平的當務之急。
(二)加大配套軟件資源的投入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信息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要使教師掌握并在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離不開配套的軟件。人們在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信息素養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略軟件的配套以及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導致硬件設備的利用率低下或閑置而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先進的硬件設備與適合的軟件資源相互配套才能有效的推進對教師專業信息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要加大軟件的購買力度?,F在農村普遍缺乏優質的教育教學軟件資源,更不用說條件更加落后的農村教學點。因此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要注意適當加大對其配套軟件的投入,購買適合本地區實際的、與新課改同步的軟件資源。
(三)依托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構建教學點教師培養新模式,增加教學點教師培訓機會
1.以實踐應用導向教學模式
教師為主導,把教學任務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組織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的環境和氣氛下,自行完成學習任務并反饋和評價學習效果,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有以下優點:教學形式不再以教師傳授為中心,學生是活動中心,實踐應用是導向,學生參與的程度更強,表現為學生主動要學;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獲得內在喜悅滿意的心理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制定問題解決計劃、實施計劃、解決問題,小組成員的活動與小組的學習結果息息相關。學生間的合作快樂且有趣,能有效地改善枯燥乏味的個體學習。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在這過程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賞識和包容異類學習同伴的精神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2.實踐應用任務驅動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大綱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編排,把要講的理論知識穿插到每一個實際應用案例中,在案例中完成教學目的。在案例中對相關的理論知識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這樣,課堂教學的氣氛才會生動形象,不會枯燥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習活動都以實踐應用問題情境的方式開始,所選用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相關,問題也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設置,具有一定實用性,跟生活或今后工作緊密相關,學生學習積極性就會高。因此,當他們解決問題后,會有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這種滿足感和自豪感又會激發他們更進一步地學習。隨著他們不斷地深入探究,獲取的知識也就越來越多,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得到不斷地增強,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內容的改變——更新教材,因材施教
在以就業為導向并結合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制定滿足社會需求的校本教材內容,不為傳統教材的知識體系所束縛,面向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新的知識體系,自己以模塊知識結構編寫新教材。提高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實效性。與此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專業不同施教,了解每個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其專業要求、專業應用方向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之有用,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比如我在學前專業只教學生使用系統自帶畫圖軟件,而在旅游專業我教學生用Photoshop修改美化照片。
三、帶學生深入企業——聯系實際,活學活用
帶學生到企業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平時多對企業的接觸,課本知識就不會這么抽象了,也可以讓學生更平緩地轉型成企業員工,讓學生對今后進入企業實習更有信心。學生實習或走向工作崗位,在企業里不敢求教主管或老板,企業人員也不會像老師這樣耐心對待學生、理解學生,而教師可以隨時為學生解惑。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大多數時候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解決面對的問題,最多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學生必須在已有的資料的幫助下,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對于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確定解決辦法,從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有了選擇、探究和創新能力,和探索質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四、總結
難道我們還不應該反思我們當前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出現了什么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化解這些問題?
第一個原因就是計算機已由神秘事物變成一件“家用電器”,學生對計算機的新鮮感逐漸降低??偟膩碚f,在二十一世紀之前,計算機通常還是昂貴的代名詞,往往學生在接觸信息技術學科以前幾乎沒使用過計算機,計算機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令他們陌生,感到神秘的新鮮事物,學生對于學習計算機充滿了好奇心,那時的計算機課成為學生神往的一門課,條件雖差但學得很認真,課堂紀律好。但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計算機走下“神壇”,在社會和家庭日益普及,學生對計算機的新鮮感逐漸降低,現在不少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學科之前已經玩了多年電腦,電腦用的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兒時期。按照人的認知原理,在計算機日漸普及的年代,“計算機”已不是他們頭腦中的新鮮事物,因此也不再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腦神經刺激源,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主觀能動性在無形中消失了,不少學生幾乎不聽信息技術學科的理論課,而去做其它學科作業、看課外書、聽MP3、做小動作等,只是等到上機課的時候才會向機房 “發起沖鋒”,但其主觀上是還去玩游戲、聊天、上網等等,信息技術課學科老師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感到很是無奈。
其次就是教學內容重復單一,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步伐。當今的信息技術課,比較一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發現教學內容幾乎是重復單一,知識老化,缺乏創新,還在重復地學習: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組成、Window98、“文件的復制、移動、刪除、更名、建立文件夾”、Word97或Word 2000等,軟件版本和知識體例遠遠不能反映近一、兩年計算機的發展情況。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沒有教材好,老師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無奈地按教材內容授課,學生學得乏味。可以說,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是最是無奈的一件事了?,F在試作如下比較:小學的信息技術課教學強調動手、淡化理論,小學生未知的東西較多,所以對信息技術課還是比較有興趣的。初中的信息技術課,開始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學生年齡不大,比較聽話,課堂紀律也不錯,也比較好按教材教學,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些學校機房設備落后,教學效果其實是難以保證的。對于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來說,高一新生的現狀基本上是這樣的:學生大多是見過或用過計算機,較多學生有上網或用電腦的經歷,計算機已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新鮮事物,到了高一再來重復學習過去基本上學過、聽過的信息技術內容就比較反感,他們自認為只要能到機房上網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內容已經沒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實上,往往他們對計算機知識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誤解和無知,但卻自以為是,并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計算機操作習慣。由于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缺乏新穎性、時效性,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被學生認為是最沒有意思的東西,因而理論課也就成了 “沒有意思”的課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靈活性、創新性和時代性。我們信息技術教師不妨進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這樣的一個現狀:教師常常對可引入教學的時代元素缺少挖掘,對教材內容缺乏推陳出新和全局安排,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你所教的東西到底對學生有什么用處,對于所教學生的總體情況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學就是被動地授課,課堂語言沒有誘導性設計,所講內容沒有發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計算機最新發展成果的時效性,甚至連教師自己授課的精力都不充沛。試想,這么枯燥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又怎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第四個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學科重視不夠。一是對信息技術教師缺乏人文關懷和業績激勵機制及科研創新獎勵機制。學校未能出資鼓勵他們對學生開展興趣培養,未能支助他們指導學生參加計算機應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訓、競賽,未能開展教師多媒體課件水平競技比賽,未能發揮計算機教師的專長向校園網提供為其他學科制作的公用課件和便于拿來就播的理化生實驗動畫元件和人文學科的音視頻合成動畫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術教師的業績競爭機制去激勵信息技術教師對業務進行科研和教學研究。二是不重視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資金用于設備維護和硬件升級。不少學校機房的現狀是:計算機數量不夠,配置落后(計算機機房設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計算機運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應該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重視。現在頻頻出現上機課學生逃課的現象,有學生認為理論課沒意思,上機課機子(計算機)又不夠,就算有機子又不能流暢運行,操作快一點話就卡了。一些學生就干脆不去機房,呆在教室里干別的事,對信息技術課很是失望,覺得信息技術課可有可無。
信息技術學科應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讓信息技術課煥然一新?這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時代的信息技術學科及教學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們不妨嘗試作如下設想。
第一、從小學到高中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材有發展性、整體性、時效性,是經過總體
規劃形成的激發科學創新的認知體系。建議出版社至少每兩年對教材進行一次修訂,作一些新的增補和必要的刪除及勘誤。信息技術學科大致分為記憶理解類和手動操作類兩類知識。教材應對記憶理解類知識建立單獨的學習框題,但不同階段的教材的用語要符合不同階段的學生,力求準確無誤。比如:計算機應用?發展?組成、文件擴展名與文件類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關知識、剪貼板作用與特點、算法設計、各個編程語句和函數的用法等,是理解認識類;有的直接記,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講解就不能含糊不周,應作到科學準確。手動操作類知識,如:鍵盤指法、鼠標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電子小報、電腦繪畫、編輯程序上機調試等,教材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任務驅動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務,并對各項任務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過程進行必要的小結。電腦操作中常有一些沒寫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勵學生查閱電腦報刊雜志或上網搜索,開展信息技術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第二、學校重視信息技術學科的地位,注意發揮信息技術教師的作用,保障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投入。學校不應只抓升學科目,而要實施素質教育,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發散性、時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并鼓勵信息技術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計算機水平技能培訓/競賽和信息教師開展計算機多媒體軟件/課件制作水平競賽,或給信息技術教研組一些有償的項目去做,如:維護校內計算機,開發一些校內實用軟件,幫助其它學科制作課件和動畫元件,建立校本資源庫等等,獎勵對學校有貢獻、創新有實績的信息技術教師。學校應改善信息技術教師的待遇,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他們主觀上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水平。
第三、信息技術教師自身提高了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勇于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根據本人的研究,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如下三個要求:
1、精研專業,通備教材。這就是要不斷充實新的知識和技能,專業水平要與時俱進,不吃老本,要對教材拉通備課,抓住教材知識體系,看到教材的優點與不足,對教材講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進行合理地修訂和增補。
2、分析學生,了解學生,根據情況設計教學。搞清楚什么是學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觸的?等等。教師只需問一問,學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學生完整地講出來,教師用重復學生的話來表示知識點通過,比如鼠標的操作。學生一知半解但認識不清的,一種就是多讓學生來談,也許將多個學生的認識和觀點歸納起來就完整了,比如改變窗口大小的操作,復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種就是學生經多次還言而不清、言而不盡的由教師就把這個“秘密”公布出來,提醒學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擴展名有關知識及重要性(Windows系統為什么要默認隱藏已知類型文件擴展名等)。對于學生第一次要接觸的知識,教師要學會從其它學科或生活中發現學習素材或知識基礎。比如:循環結構的程序設計,為什么要學它,有什么好處,可從數學中找一些指數函數、數列等經典習題來引入,并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解決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國王的棋盤、趣味作圖等等。
3、豐富教學語言,創建情境教學,打造“活”的信息課堂?!扒榫辰虒W”本是英語情境會話教學的簡稱,但我認為,信息技術學科也必須借鑒英語的情境教學方法,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信息技術學科必備知識的學習情境與氛圍,全力打造靈動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讓課堂活起來。下面以事例對比說明我的這個思想。
比如,以文件復制的教學為例,我們來對比分析一下傳統教學與情境教學的區別。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學習的內容是文件的復制,這是必考的內容,大家要認真去學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復制呢?或者文件復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來看,教材上這樣說的……”?!敖酉聛恚覀冊賮韺W習文件復制的方法,文件復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單法、工具按鈕法、鼠標右鍵快捷菜單法、快捷鍵法和鼠標拖動法(還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操作方法分類),我們將分別學習?,F在先來學習菜單法,請大家認真聽,作好筆記……”——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看似沒有什么錯誤,內容到位,態度也很認真,但其實是有問題的,該教學沒有創設教學情境,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本沒有興趣聽下去。
“同學們,你們好多同學有了MP3、MP4、音樂手機了,有的家里還有數碼相機等。其實他們對于電腦來說都是一樣的,你們知識嗎?”學生一下就有了精神。個別學生在竊竊私語:“U盤”。教師馬上抓住并放大聲音說出來:“對,U盤,即Usb存儲器”。教師問:“你們通過電腦向這些數碼產品里面存些照片、音樂、電子書、電影等文件,用了些什么方法?這種操作在計算機里叫什么?”然后,教學按前面本人所講的方法,對一知半解或知而不全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喚起學生自己對復制文件情境的回憶,教師激勵學生站起來交流操作“經驗”,體會在同學面前貢獻經驗的成功感,教師主要作歸納總結,對講的正確方法進行表揚,不足或不夠的繼續鼓勵其他學生再補充。如果學生再也說不出來了但知識、技能還有沒講完整的,教師可以故作神秘,比如:作悄悄狀地說:“這個秘密,一般人我不輕意告訴他,快用筆記下來”?!@就是情境教學法。信息技術情境教學法要根據學生現狀,站在學生的“實用主義”角度,從學生身邊的事物說起,以學生生活經驗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到這個內容確實有用武之地。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交流,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由學生完成知識的歸集,不足的和遺漏的再由教師“隆重”揭秘,而不是傳統教法的由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事無巨細,把學生灌得頭昏腦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興趣,老師在上課前就要精心設計這節課的內容,最好把生活中的實例融入教學中,學生感覺學習信息技術課輕松,好學。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學期的“Photoshop繪圖基礎”時,教學的內容是Photoshop工具使用:普通選取工具。學習一個新軟件,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神秘的東西,我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首先以普通選取工具開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Photoshop普通選取工具功能也非常強大,如能掌握這些方法,將給日常的圖片處理帶來很大的便利,因此在學習方式上,我強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主體性,倡導主動探究學習。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一個合適的問題,激發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學習、生活實踐活動中,讓學習成為他們自己的需要。如:使用Photoshop普通選取工具制作自己的一寸、兩寸照片;使用普通選取工具制作一個立方體等,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給實際生活帶來的便利,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完成實例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理論加實踐且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前先把理論知識熟悉一遍,再根據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學習信息技術課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習有困難。這就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上課前老師先設計好本課教學內容問題,讓學生自學課本自主找出問題,如果有疑問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習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如:在教“認識Word”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學課本內容,認識Word軟件及其窗口的組成;教學生學會插入藝術字、文本框,插入簡單的圖片等內容,然后采用任務驅動法,制作Word的主題板報,學生又學會了一種制作電子板報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的樂趣。我在課前布置任務,根據Word設計板報教學活動,學生可以自主命題也可以小組合作命題。在準備素材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上網查找,有的學生把書上的內容輸入計算機,還有的學生自己編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教師研究的對象是學生,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困難,教師作為這一活動的組織者要關心到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在準備素材時多次向老師求助,有的學生一次都沒有找過老師,我會主動地問一問這樣的學生主題是否想好、素材是否準備好,既融洽了師生關系,又不會影響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制作中,用討論的方法鼓動學生選擇合適的主題,分工合作,有出謀劃策的,有收集資料的,有整理素材的,使學生形成群體協作的能力。
三、成果展示,給予評價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興趣以后,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倘徉在知識海洋中的享受,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通過信息技術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則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當中,教師可以利用Flas展示“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在展示的過程中,每產生一根肽鍵都要用聲音來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在這種環境當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這些知識,同時,教師在再利用自己的知識進行點撥,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如說氨基酸的個數與脫下來的水分子數之間的關系等,這樣的教學過程比較生動直觀,教學的過程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利用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高中生物課程學習當中,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知識點有很多,如說“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等,當然,教師在實踐中需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構造相應的教學情境。
2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加工和創新,并應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高中生物的學習也是如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靈活性的教學手段,并且信息技術始終處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的過程當中,將其應用到高中生物教學當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高中生物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時候,可以利用校園網、互聯網、公共教育網站、專業教育網站等平臺和資源,為生物的教學與學習服務,讓學生利用這些平臺和資源進行探索,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平臺和資源查找魯賓和卡門的實驗的過程和內容,了解當H218O、CO2和H2O、C18O2當中的O轉移到C6H12O6的變化和過程,網上有很多類似的資源,不同于課本中的知識,這些資源多數是視頻資源,將實驗的過程全部展示出來,學生觀看這些資源能夠對光合作用的過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啟迪學生思考的問題。例如,一旦停止光合作用,ATP、NADPH等物質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等,這樣的問題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在學習光合作用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的知識不自覺地運用到實踐當中。當然,高中生物課程上有很多實驗,這些實驗在網絡上有很多類似的實驗過程,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學生觀察相同的實驗過程,可以將其運用到相同的實驗當中,避免實驗的失敗。
3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
由于很多生物知識并不能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抽象,即便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說得很細致,很多學生對于一些知識還是一知半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生物知識具體化、動態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學習必修二“DNA分子的結構”“DNA的復制”、“基因的表達”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這些內容非常抽象,也比較神秘,學習起來難度非常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知識直觀化,并說明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展示DNA分子的空間機構,再利用動畫展示DNA的復制和表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件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如DNA是如何進行復制的,如果在復制的過程中出現干擾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等,然后再讓學生總結DNA復制的特點。又如,在學習“遺傳規律”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間分離及組合的互不干擾,屬于微觀的、動態的變化,這種變化一般情況下學生觀察不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原始生殖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彼此分離而分離,又隨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組合的動態變化過程,這樣就能帶給學生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學習起來就會感覺到這部分知識不再神秘。
(一)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更加生動,激起學生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正如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積極活躍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職生英語基礎薄弱,對于深奧的知識本身就望而生畏,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只是機械地進行語言知識的灌輸,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這樣的教學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F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在英語教學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動態感,極具感官上的沖擊效果。這對于中職生來說極具吸引力,從而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參與熱情?,F代信息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重要優勢。相關研究表明學生靠聽只能記住16%,靠看只能記住25%,而視聽結合則可以記住65%,現代信息技術以圖文聲像來傳遞信息,可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帶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來參與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快樂而有效。
(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創設逼真的語言環境,利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成功的英語教學不是看學生記住了多少語言知識點,而是在于學生能夠將所學語言知識用于交流與交際,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采用一支粉筆加一本教材加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只是在機械地進行知識點的講述,學生大多只是死記硬背,而并不能將這些語言知識點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特殊的功能與處理效果,具有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的特點,可以突破傳統教學中所難以逾越的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模擬三維的動態環境,將真實的生活場景與交際情景直觀而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設逼真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這樣學生對于語言知識點的學習就不再是機械而單純的記憶,而是將知識點與具體的場景與情景結合起來,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交際欲望,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由“要我說”到“我要說”,由被動參與到主體參與的轉變。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內化,真正為我所用,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深入滲透文化,培養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英語是一門語言,要想學好英語這門語言,就不能只是簡單地學習表面,而是要將語言與文化背景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英語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語言的精髓,提高學生社會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真正地學好英語?,F代信息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素材,讓學生接觸政治、經濟、文化等,以增強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教學內容來為學生收集相關的學習素材,包括影視劇片斷、報紙雜志、新聞報道、政治材料等,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來了解西方國家。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
二、英語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幾點原則
(一)本身的實用性現代信息技術是為特定的教學內容服務,是為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服務的。這對現代信息技術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現代信息技術本身要具有實用性,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從而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們不能只講究外在的華麗,在選取圖片等素材時只看重其趣味性,而忽視其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忽視本身的價值性,這樣的信息技術只能博得學生一笑,而無法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知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注定是失敗的。要選取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的素材,既重趣味性又重知識性,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將學生的思維轉移到新知的學習上來,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運用的時機性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具有重要的教學優勢,但它并不是萬能的,并不適應于任何一節課。也就是說我們要講究運用的時機,要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合理運用。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渙散,當學生難以理解時運用,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參與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時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要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功效,以此為平臺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進行積極的交流與交際。如果忽視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地位,那么現代信息技術下的英語教學只能陷入滿堂灌,這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并無本質上的區別。教師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走進英語殿堂,在探究與交流中掌握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