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能建筑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應用型;分類培養;實踐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0-0121-02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面臨著轉型期的考驗,轉型院校與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與同類院校、職業院校面臨激烈的競爭。如何完成轉變,順利度過轉型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國家“地方性、應用型”發展目標的指引下,我校提出“基于分類培養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分類培養為背景,將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分成技術型、工程型、研究性人才,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之中,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上注重實踐能力,重視知識的應用性、實用性,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從多方面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因此,以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實施對象,明確了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近期求就業、遠期求發展”為目的特色鮮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定位于輸送生產第一線、實踐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具有開發、設計能力,能夠從事設計、生產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二、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
基于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我校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在實踐中不斷加強教學改革,尤其對實踐教學體系做了大膽改革和創新,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構建適合地方經濟的專業課程體系。結合東北地區經濟和建筑類院校特點,制定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環節五部分。
課程體系在基礎培養方面體現厚、實,專業培養方面體現寬、新,即培養科學基礎厚,專業口徑寬,應用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以整體優化為主,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其主要特點是突出智能建筑技術特色,重視在課程設置中注意課程的整體性和合理性,開設了建筑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概論、建筑設備自動化等反映本專業的特色課程,同時加大了專業實踐環節的學時,增加了智能建筑實習和智能建筑技術綜合課程設計、CAD集中周等實踐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智能建筑技術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注重強電與弱電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電氣工程與控制工程結合、電氣自動化與智能建筑技術結合,充分體現注重基礎知識、加強實踐環節、重視專業特點、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時展需求的特點。
2.健全實踐教學體制。在應用型人才分類培養方案中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將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為: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課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認識實習、CAD集中周、專業實踐、畢業設計、專業實訓、實踐教學活動等。
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將各實踐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在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課程內容上從整體上考慮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使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層次分明、特色鮮明。
實驗教學以“實驗+工程訓練”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素質為目標,建立分階段、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型、教學模式。根據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自主研學的現代教學模式確定模塊功能,根據模塊功能確定實驗項目。根據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引進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應用背景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更新實驗內容。將實驗分成:基礎理論驗證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開放研究實驗,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結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特點,設置建筑供配電及照明課程實習、課程設計;智能建筑技術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課程實習和設計與理論課內容緊密結合,突出專業特點,課程設計內容體現先進性、綜合性、實踐性。在智能建筑課程設計中,通過智能建筑工程實例設計,提高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建筑供配電》課程為例。該課程中期配有實驗,采用天煌廠家電力系統自動裝置試驗臺,針對繼電保護等內容進行不少于16學時的實驗課程。使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加深繼電保護等工作原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結束后配有實習,讓學生親自給配電柜安裝和接線,使學生直觀了解供配電的原理和組成。實習結束后配有課程設計,利用實際工程項目,在條件圖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民用住宅的照明、插座、供配電設計和防雷設計等內容,每人一題,真題真做,以答辯的形式結束驗收。
充分利用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專業實訓達到創新培養的目的。通過不同的渠道設立多種的學生自主實驗項目和研究項目,創造學生自主實驗、個性化學習的實驗環境,支持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將科研成果和科研經驗引入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實驗項目在科研中的應用背景,引導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3.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改變以往課堂上老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工程應用類課程為例,課堂上除了講述、多媒體展示等方法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大作業,針對教學內容中某一重點內容讓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獨立制作幻燈片,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展開深入討論。這樣既能鍛煉學生查閱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改革原有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考核,注重過程考核,鼓勵教師通過開放式作業、課程論文等方式進行過程考核,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對學生實行分階段教學效果評估,每學期通過幾個階段進行評估,形式不拘泥于筆試,可以是PPT報告、大作業(小論文或小設計)或口試。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做好實踐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著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圍繞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應用型地方高校應打破傳統的師資體系,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雙師型”的實踐教師隊伍,以完成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知識傳授和應用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要開發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只有教師隊伍強大了,才能無限大開發學生潛力。
5.積極開發校內外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是實現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對建筑類高校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來說,應根據學校和專業特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校實踐形式,引導學生由參觀、調查、訪問為主轉向參加項目申請過程、設計實際工程項目、參與工程驗收、開展科研攻關、技術服務、產品開發、推廣等形式,逐步使實踐活動走向專業化,為廣大學生創建知識創新的平臺。
根據建筑類學校特點,我校建立了校內變電所和開閉所為實踐教學基地,與遼寧省建筑設計院、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鵬博士網絡公司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0個。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之中,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參加工作后的崗位適應期。
參考文獻:
[1]張耀武.對于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1).
仿生多源異構信息融合的新思路
人和動物有不同的感官,他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舌頭嘗,由此獲得不同質的信息,如影像、聲音、味道等。大腦會把這些不同質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以判定對象的屬性、本質等,這就是自然界對異構信息的融合處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同樣需要不同質的傳感器對于各種對象(合作目標或非合作目標)進行信息獲取,而對獲取的這些異構信息就需要綜合處理以判定對象的類別屬性、運動規律等,這就是現代信息處理意義下的異構信息融合。
韓崇昭給“異構信息融合”這個晦澀難懂的概念賦予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還說,響尾蛇長了兩對“眼睛”,一對眼睛就是和其他動物一樣的“光眼”,還有一對紅外感知的“熱眼”。在動物中,用于目標識別異類信息融合的典型例子就是響尾蛇的這種光眼和熱眼。光眼接收周圍環境的可見光圖像信息,從而可以發現目標,但是對于掩藏在草叢中的獵物卻很難發現。響尾蛇的熱眼接收周圍環境的紅外圖像信息,由于溫差存在,它可以準確地發現掩藏在草叢中的目標。響尾蛇的大腦頂蓋對來自兩類眼睛的信息進行融合,最后判定是否為可捕捉的目標。韓崇昭告訴記者,根據國際科學界當前的研究成果認為,響尾蛇大腦頂蓋對兩類信息的融合模式共有六種。這六種模式反映的是“多模式”的神經元對不同組合可見光和紅外信息響應的能力,是自然界多源異構信息融合的典型機制。
在異構信息融合理論研究方面,韓崇昭領導學術團隊發展了仿響尾蛇異構信息融合的新機制,他們利用國際數學界正在研究的一個熱門理論――隨機集理論,建立了基于隨機集的所謂“條件證據理論”。這種理論可以指導現代信息處理取得更好的結果?;谶@一理論成果,可以用來解決目前異構信息融合中處理差異信息的難題,可以對現代化戰爭應用中的目標跟蹤與識別、態勢分析與意圖推斷等做出新的結果。
為了有效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韓崇昭教授帶領團隊用實踐檢驗了他們所建立的新理論方法。在目標跟蹤方面,他們利用新的理論發展了新的時空配準算法,提高了目標跟蹤精度。在完成國家“973”項目研究任務中,他們發明的一種基于誤差傳遞和估計誤差差分消除的目標航跡估計方法,顯著提高了非合作目標的航跡估計精度。經應用單位與傳統方法進行試驗相比,使得目標航跡估計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這是仿生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突破。此外,這一新的理論方法用于某重大項目的目標分類與識別,同樣取得令人矚目的效果。
隨機系統理論研究的必由之路
1968年末,韓崇昭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西安的一家軍工廠從事軍工產品的研制生產,“援越抗美”的政治任務要求他們參與解決某航空產品中陀螺模擬計算的一個難題。所參考的文獻是前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其中多處提到“隨機擾動”和“不確定性”等術語。大學剛畢業的他,雖在學校學過《概率論》的簡單知識,卻難以理解這些術語的真正含義。在一些專家的帶領下,他慢慢體會到“隨機性”“統計規律”的奧妙。許多原來以為毫無規律的事情似乎仍有規律可循,這激發了他對“隨機現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后來的工作和學習中,對“隨機系統”的興趣一直相伴著他。
1981年研究生畢業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后,當時應新時代出版社邀請,他和同學張平平合作出版了平生第一本著作《決策、對策與管理》,其中大量列舉了決策中如何處理隨機問題的例證。期間,他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大都與“隨機現象”有關,也積累了大量相關的知識。1987年,他與萬百五先生、王月娟教授合作出版了全國研究生統編教材《隨機系統理論》。到了1980年代后期,信息融合在美國掀起研究熱,其開拓者Y. Bar Shalom教授就是隨機系統理論的集大成者。韓崇昭教授基于他在隨機系統理論研究的扎實基礎,于1990年代與美籍華人學者、新奧爾良大學李曉榕教授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研究估計融合的基本理論問題。
在韓崇昭看來,他在信息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在隨機系統理論方面的堅實基礎,只有擁有這樣堅實的理論基礎,才會在工程應用方面不斷產生更多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不斷取得新成果。
“愿得此身長報國”的理念沉積
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韓崇昭雖然出身貧寒家庭,但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在大學時代更把科學報國作為他人生的最大理想。
1968年,韓崇昭從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后本來計劃繼續深造,但當時文化革命尚未終結,他被分配到企業從事軍工產品的研制。在企業工作10年之后,才于1978~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了自動控制專業研究生,有幸得到我國首批授予的碩士學位。畢業后至今,他又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學扎根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雖然從教年齡偏大,但他因工作勤奮于1987年晉升副教授,1990年破格晉升教授,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博士生導師。他也曾遠赴英國倫敦城市大學控制工程中心、維也納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和奧地利國家科研部所屬研究機構、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等從事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其最大的愿望就是獲得更多的知識為祖國服務。
他也曾長期擔任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系副主任、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控制科學與工程系主任,還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自動化學報》編委、《IET Proceeding Radar, Solar& Navigation》國際雜志編委、《Fronties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ing》編委、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建筑與樓宇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自動化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法人、全國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顧問等。他對學術任職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他數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他時時刻刻針對國家的重大需求,勇于承擔各種艱巨的科研任務,一次又一次地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除了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貢獻之外,他也長期參與政府的決策咨詢等工作。1994年曾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專家的身份參與對陜西省的工業發展考察,并為國際合作做出了貢獻。后來以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的身份多次對陜西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調研,撰寫了有價值的參事報告,為政府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韓教授雖已年過70,但仍活躍在科技第一線。記者打趣地問他,你這么大年紀了,是否應該多和孫子玩玩?韓崇昭說:“當然,和孫子玩也很重要,但我的最大樂趣還是在科研工作上,能為國家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我就其樂無窮。”記者深諳這句話的分量,原來他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這“愿得此身長報國”理念的沉積??!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
從1982年初返回母校記起,韓崇昭30年如一日奮戰在科研、教學和管理一線,不論在基礎研究還是工程實踐應用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專著8本。
在八十、九十年代的很長時期內,他主要從事大系統優化理論和非線性系統頻譜分析的研究,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在此期間,他參與主持“大型彩色顯像管玻璃窯爐計算機控制系統”項目,解決了當時彩色顯像管生產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此獲得1988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1988年度電子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個獎項;參與“大規模工業過程優化理論研究”項目,獲1990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參與主持“中型合成氨工藝綜合計算機控制項目”,獲1991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陜西省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宏觀決策支持系統原型”項目,獲1997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在非線性系統理論研究方面,他早年曾對非線性隨機系統做過深入研究,關于雙重最優控制有一定建樹。1980年代,韓崇昭關于“非線性隨機系統雙重最優控制”的研究,得到國際著名學者美國哈佛大學何毓琦教授和康涅狄格大學Y. Bar Shalom教授的贊賞,其成果發表在《數學物理學報》。受英國學者Billings教授的影響,他從1990年起開始非線性頻譜分析理論的研究,關于用Volterra級數描述的非線性動態系統的穩定性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有價值的結果。目前,這種方法應用于某型直升機電動舵機故障檢測診斷系統等的試驗研究、導彈引擎電子系統等的故障檢測與預報試驗,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東南大學已故馮純伯院士給出的評價是“應用頻域方法研究非線性系統穩定性的常用工程方法是描述函數,該方法雖較實用,但致命的缺點是缺乏嚴格的理論基礎。以韓崇昭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另辟蹊徑在頻域內研究非線性系統……得到了良好的工程實用。此項工作在國內獨樹一幟,有很強的獨創性”。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應用于三峽工程大型施工機械的故障檢測與預報,以及大壩建設混凝土生產輸送澆筑全過程的計算機綜合監控系統,取得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此獲得陜西省2004年度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2~2006年,他領銜完成國家“973”項目“復雜自然環境時空定量信息的獲取與融合理論、算法與應用”中“多源數據融合理論、算法與應用”和“目標與環境共存時的信息獲取”課題,其中兩項成果在2007年初通過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受到高度評價。在此期間,他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開發了分布式半實物仿真的“目標與環境共存時的信息獲取實驗系統”,在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系統工程部開發的“基于昆蟲復眼機理紅外陣列傳感信息融合的多目標航跡處理系統”,該成果為我國新一代偵察車的研制做出了貢獻,也可解決航空數據網絡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為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時多目標跟蹤系統”,而“基于仿生學的戰場光電信息感知系統”成果獲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2011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與此同時,他們還在“973”項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多天線GPS/INS融合姿態測量系統”的研究開發,獲得了高精度高動態的性能。該技術經過多家單位試用,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該項成果于2007年1月通過國家教育部組織的的成果鑒定,獲2008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7~2011年,又主持完成國家“973”項目“基于視覺認知的非結構化信息處理理論與關鍵技術”中的“基于多源異構信息融合的空中目標跟蹤關鍵技術”課題,獲得“優秀”評價。針對國防領域信息處理的重大需求,與航天某單位合作,把“973”項目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取得重大應用成果?!盎诙嘣葱畔⑷诤系亩嗄繕烁櫪碚?、技術與應用系統”成果獲2010年度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基于異構信息融合的非線性動態系統估計技術及應用”成果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由于長期從事信息融合研究并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受總裝備部邀請擔任“導航、定位與測控技術專業組”專家,為國防建設獻計獻策。2009年起,主持某國防“973”項目中的“XXX目標融合理論和方法研究”課題,旨在提出新的異構信息融合處理方法以解決某軍事應用的重大理論問題;2012年起,又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1項國防“973”項目“XXX信息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為解決某復雜軍用網絡中的協同信息處理問題建立新的理論和方法。
在國家“973”項目的支持下,韓崇昭及其團隊初步研發了多平臺協同目標探測、跟蹤與識別方法。該方法是以多平臺之間的網絡傳輸通道進行支持,多平臺進行協同探測、協同攻擊和協同防御的信息系統。2010年,總裝備部科技委李濟生院士給出的評價認為:“西安交通大學在信息融合方面的研究成就得到國內同行專家,尤其是國防應用部門專家的高度認可,其成果有望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繁華與喧囂褪盡,回望韓崇昭的每一次成功,我們看到的都是光環,而其中一路走來的艱辛,唯有他自己才能咀嚼得到??梢钥隙ǖ氖?,在不斷的思考中,韓崇昭享受到了科研的奧妙和樂趣。
專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