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外治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兒外感高熱;名醫經驗;中醫外治
Treatment of children from Wang Jingan Mast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of exogenous heat
Guan Chaoyu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Sichuan Deyang 618000
【Abstract】 Exogenous high fever is a common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Wong Lo medicine bath, massage with good oral efficacy. Also led to other extern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alues and medicine-related issues outside the government thinking.
【Key words】 Exogenous high fever in children; clinical experience; Chinese foreign rule
王靜安老師乃四川省名中醫、國醫大師、當代著名兒科專家,其醫德醫術遐邇省內外,有“王小兒”之美譽。吾大學時曾有幸隨王老侍診,工作后又多有向老師求教問道,1990年幫助老師完成了著作《王靜安臨證精要》(電子科技出版社 1990年出版,2004年修訂,2006年再版),對王老治療小兒外感高熱內外合治及外治諸法略得其要,今不揣掘筆,歸納思之以饗讀者。
1小兒外感高熱內涵及特點
發熱是指機體在內外因素作用下臟腑陰陽、氣機紊亂而引發的以體溫升高為主癥的常見急癥。體溫39℃以上者為高熱,分為外感高熱和內傷高熱,與西醫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相對[1]。
小兒外感高熱,是指14歲以下兒童因外感六疫戾之氣,致使氣機紊亂,陽氣偏盛而發熱者(腋溫在39℃以上)。表現為高熱、鼻塞、流涕,或咳嗽、咽紅,汗出或無汗,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指紋紫在風關。兒科臨癥發熱常見,且發病急驟,傳變迅速,易化火動風。
2小兒外感高熱力主內外合治
外治:
1、首以點穴推拿泄火退熱。一拇指點推勞宮穴配涌泉穴點壓,各3-5分鐘,并點壓推揉足三里、中脘、大椎、脾俞、胃俞、肝俞、膽俞。再與內服藥之一協同退熱。特適合于有高熱驚風趨勢或曾有高熱驚厥史之小兒。配合湯藥洗浴退熱。。
2、自擬辛溫發散,發汗解表,用紫蘇30g荊芥30g麻黃30g川芎15g羌活15g艾葉30g石菖蒲30g,微火水煎半小時,去渣藥湯洗浴,每日3-4次,洗后注意避風保暖。適宜病程3天內,腋溫39℃以上,尤病毒所致。
內服:
1、自擬清氣泄火,疏表導滯。組方柴胡、荊芥、青蒿、大青葉、梔子、連翹、赤芍、檳榔、石膏、花粉、黃芩、建曲、蘇梗,水煎服1劑,一日4次,每次30-50毫升。方中石膏、青蒿、板藍根重用 ,是治療小兒外感高熱的常用有效方劑。對38.5℃左右患者24小時內體溫可降至正常。39℃以上者另予紫雪丹于晚8、9時各服半支。
2、或自制清熱解毒、鎮驚息風“清涼丹膠囊”。膠囊由蘆薈、石膏、梔子、連翹、寒水石、黃連、膽草等組成,諸藥加水共熬去渣、烘干、研磨成粉裝入空心膠囊,每粒0.4g。用法:3小時一次。3歲以下每次一粒,倒出藥粉溫開水化服;3-7歲,每次兩粒;7-12歲,每次三粒。3主治小兒外感發熱、高熱驚厥,尤其是病毒所致者。
王老認為:小兒外感發熱之治可從吳鞠通溫病衛氣營血辯證,因有外感史,且小兒具有“稚陰稚陽”、“陽常有余”、“易虛易實”,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生理病理特點。感受外邪在衛十分短暫,常衛分癥狀未出氣分高熱癥狀已現,且停留時間相對較長,最易傷陰,內傳營血,故應抓緊治療時機[2]。王老治小兒病有一套很獨到的按摩方法-王氏小兒推拿法,取效快捷,手到病除,病種達10余個。其治療小兒高熱取手厥陰之滎穴勞宮這一退熱要穴,點揉勞宮能清熱除煩,用于心經有熱而致發熱煩渴,口舌生瘡;涌泉為足少陰之井穴,常與前者相配主治發熱嘔吐,用于五心煩熱,煩躁不安,專治小兒高熱驚厥;小兒高熱多夾食、易驚風,推拿脾胃、肝膽穴位可防變。藥浴法為小兒常用,王老用“溫經散寒湯”針對小兒多有外感史,以辛溫發散、疏通、運行經絡,“令熱達腠理,邪隨汗出”,不致久羈營衛,而又不傷正氣,與“清宣導滯湯”協同退熱存陰,故退熱迅速。
王老一生不囿于師承,博及醫源,聚各家之長,壯自己之學,繼承中有創新發展。其在中醫兒科外治法上不止于洗浴和推拿治小兒急癥,還有通關開竅吹鼻法治神志昏蒙、捆扎壓迫之鼻衄,還有貼臍療法治泄瀉、咳嗽、遺尿,中藥涂擦促發長,糊狀緊縮法治解顱,熏鼻療法治鼻淵,泡洗敷法治鞘膜積液,浸洗法治痹癥、痿癥等等[4] 不一而足。
據個人收集了解的文獻及臨床經驗,小兒外感高熱治療還有一些方法可資借鑒,如:小兒特定穴推拿法[3];針挑療法合中藥泡浴[5];中藥灌腸法[6];經穴刺絡放血療法[7]。
3中醫外治的相關討論
3.1小兒中醫外治歷史??煽w納為起源于秦漢,發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8]。如最早在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小兒外治法用于小兒藥浴最早的史料,開創了外治的先河;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書,收載了小兒外治法27種290條之多,擴大了兒科外治法的陣容,記載了兒科預防疾病的外治法;兒科第一部專著《顱囟經》共記載56方,其中外治法達28方;隋《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對小兒外治的應用數法合參,頗具慧心,如“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愈,使灸風池及背第三椎……”等等,其中很多觀點被后世醫家推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集了明以前單驗方并驗證用于小兒外治的有232方,外治法10余種,使小兒外治之法趨于完整充實。陳復正《幼幼集成•神奇外治法》中將外治歸納為九法,且十分重視。我國中醫歷史上的第一部外治專著《理瀹駢文》,吳師機在膏藥獲得了卓絕的成就,把中醫外治推向了一個高峰。
近30年中醫外治的進程可概括為1989 -1994年發展迅速,1995-2000年相對遲緩,2001年開始逐漸加快,最近二年新的熱潮正在形成[9]。
3.2中醫小兒外治法的價值
因小兒古有“啞科”之稱,內服藥物難,服藥量難以保證,而打針穿刺會增加患兒痛苦,西藥副作用又大,國人普遍接受“能中不西、中西醫結合”,且如吳師機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爾?!毙和庵尾》N廣泛,涉及常見多發病、不少急癥和疑難病,且最能體現簡、便、驗、廉,因此小兒外治具有廣泛的實用和推廣價值[8]。
3.3中醫外治與外治法
從以上中醫外治之博大略見一斑,中醫外治和內治共同組成了中醫的治療學。中醫外治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用中藥(含制劑)、手法、或器械施于體表皮膚(粘膜)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活動。這個活動包括理論活動和臨床活動。中醫外治法是指具體的治療方法或即臨床活動[9]。按照《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治法部分》把中醫治法分為藥物治療23法、針灸療法44種、推拿療法15種、外治法64種、飲食療法7種、意療法7種、音樂療法、歌吟療法、舞蹈療法和雜療法15種[10]。其中針灸推拿獨立于外治法,而太極拳、五禽戲、氣功療法未入其中,是否當列為另一種療法如運動療法或歸于舞蹈療法;雜療中有的也被認為是外治法,如沐浴療法、藥枕療法、藥[兜]肚療法、香佩療法、煙熏療法、大[燒][爆]燈火療法、吸引療法、熱蠟療法。
3.4對中醫外治思考
針灸因建立在中醫基本理論基礎上且經絡學說理論完整成為獨立學科,推拿也因此從治法中獨立。而中醫外治至今沒有成專門的學科,中醫中高等教育沒有專門的中醫外治教材,而只少數治法附于藥物療法之后,更沒有設置專門的外治專業[隋]唐即有“…少兒為五年、角法(拔火罐)為三年…”的專業和學制[3],中醫外治研究還不夠,外治諸法瀕臨失傳,全民對中醫國粹認知不夠,對中醫外治法信任度不高。
好在2009年《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極大地推動了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中醫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培養、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使用,迎來了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的大好機遇,中醫外治也掀起了新一輪熱潮。期待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外治專著會問世,一些特色的診療技術、外治方法優勢病種能盡快進入中醫臨床路徑,出版更多的外治技術教學碟便于學習推廣,讓民眾更多地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外治法。
參考文獻
[1] 余小萍、李守朝.社區常見病證及處理[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869.
[2] 王靜安.王靜安臨癥精要[M].電子科技出版社,1990:10.
[3] 金義成. 小兒推拿學[M].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8:6
[4] 李小嘉.試論王靜安內外合治法在兒科臨床的應用.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J],2009,1(2):148-149.
[5] 李邦權.針挑結合藥浴治療小兒感冒發熱60例.中醫外治雜志[J],2010,19(6):3031.
[6] 龔建民.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小兒外感發熱臨床觀察.四川中醫[J],2010,28(3):97-68
[7] 黃映君.刁本恕老師應用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急癥臨證思路.四川省第13次中醫兒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9月,133-135 .
[8] 冉志玲.小兒外治.國家中醫管理局國家級繼教項目 [2010]1號“小兒內病外治經驗培訓班”.
關鍵詞:艾灸機理;物理作用;化學作用;藥效;經絡;腧穴
中圖分類號:R245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12-2616-05
Advances of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LAN Lei,CHANG Xiaorong,SHI Jia,ZHANG Guoshan,TAN J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CM,Changsha 410007,Hunan,China)
Abstract:Moxibustion has great efficacy, such a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tection, warming meridians to dissipate cold, recuperating depleted Yang,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resolving hard lump, leading heat out of the body, etc.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that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result in a "comprehensive moxibustion effect." A review of mechanism research of moxibustion is given; 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searches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physical effect; chemical effect; drug effect; meridian;acupoi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8-19
基金項目: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09 CB522904);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2010B342);長沙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k1005020-31)
作者簡介:蘭蕾(1969-),女(畬族),江西廣豐人,醫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的治病機理。
通訊作者:常小榮(1956-),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針灸的治病機理。灸法能防病保健,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引熱外行。艾灸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經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國內外研究普遍認為經絡腧穴與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機結合,產生了灸法的“綜合效應”。
1 艾灸的物理作用機理
艾灸是以燃燒艾絨而治病,燃燒時的熱效應是產生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罚骸北狈秸?,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也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燃燒艾絨產生的溫熱作用可治療因為寒冷引起的疾病?,F代研究表明[1],艾灸可以調整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尤其在治療慢性病、疑難病及預防保健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艾灸治療疾病時產生的溫熱效應是取得療效的關鍵[2]。生物傳熱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研究生物體內的熱質傳輸現象,其目的在于通過把傳熱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手段引入生物和醫學工程領域中,探討物質和能量在生物體內的傳輸規律。該學科的產生無疑會對與“熱密切”相關的艾灸療法研究有所啟示,因為艾灸熱傳遞同樣遵循傳導、對流、輻射3個方式,無論是接觸灸或是非接觸灸,艾灸在生物組織內的熱傳遞以及艾灸引起的組織熱損傷,均可歸屬生物傳熱學研究的范疇。從微觀而言,熱對生命系統的影響,本質上均體現在對蛋白質、細胞及組織性質的改變上。例如艾灸對機體熱休克蛋白的影響[3-11],艾灸通過上調大鼠胃黏膜細胞HSP70表達,繼而作用于凋亡線粒體信號轉導途徑相關靶點,由此抑制胃黏膜細胞凋亡,達到保護胃黏膜損傷的作用。又如隔藥餅灸能提高對紅細胞CD58表達,并且年輕人組高于中年人組[12]。宏觀上講,能量過程是生命系統中的基本過程,而熱是能量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生命現象的各個層次無不包含熱效應[13]。把艾灸熱作為一種特殊的能量介入方式,從能量的角度著手,利用生物傳熱學理論,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方法。提供什么樣的一個溫度場分布狀況(或者說熱過程或能量過程),可使生物組織恢復或穩定于正常狀態,這是一個極有誘誘惑力的探索[14]。
艾燃燒時產生一種十分有效并適宜于機體的物理因子紅外線,其輻射能譜在0.8~5.6μ之間,這表明燃燒艾絨時的輻射能譜不僅具有熱輻射-遠紅外輻射,而且還具有近紅外光輻射,艾灸的能譜近紅外輻射占主要成分,且峰譜在1.5μ附近[15-16]。根據物理學原理,一般遠紅外線能直接作用于人體的較淺部位,靠傳導而擴散熱量;而近紅外線較遠紅外線波長短,能量強,可直接滲透到深層組織,穿透機體的深度可達10mm左右,并通過毛細血管網傳到更廣泛的部位,而為人體所吸收[17-18]。艾灸紅外輻射為機體細胞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當紅外光作用于腧穴組織時,組織吸收光能將其轉化為生物能儲存在ATP分子中,隨著ATP的水解,ATP轉化為ADP,并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能源。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紅外輻射不僅含有人體熱信息,而且還和人體內能量代謝等因素相關,穴位點的ATP能量代謝比周圍要高[19]。在病理狀態下,人體皮膚和組織輻射的紅外線發生一定的改變。且不同的體質和疾病其輻射及最佳吸收的紅外線有區別,即光子吸收與皮膚光學有密切關系。這可能是生物組織吸收光子和使人體本身傳輸的光有序化有關。有人對不同品種艾葉的燃燒熱進行了測量[17]:蘄艾18139J/g、北艾17463.4J/g、祁艾17419.3J/g、川艾16136.4J/g。能量愈高,波長愈短,滲透力愈強。楊華元等[20]的研究還認為,艾灸時的紅外線輻射,既可為機體細胞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為能量缺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氫鍵偶極子產生受激共振,從而產生“得氣感”;同時又可借助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的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調控機體免疫功能。
汪家柔[21]通過艾灸肺俞、肝俞穴,觀察穴位施灸后鈣離子在相關臟腑之間的分布調配及相關穴位電流變化規律,研究“穴臟相關”的非線性規律,發現艾灸肺俞穴可顯著提高肺俞穴電流,艾灸肝俞穴可顯著提高肝俞穴電流。電與磁是相伴而生的,電子的自旋產生磁,運動的磁產生電。經絡的功能活動依托于電磁振蕩與化學振蕩主導的能量信息系統。而基于經絡調整是電磁振蕩化學振蕩神經、體液和微循環等調控的動態調衡過程[22]。
[WT5”FZ〗中華中醫藥 學刊
2 艾灸生成物的藥性作用(化學作用)
2.1 抗細菌作用
楊梅[23]測定了艾葉燃燒物提取物對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抑菌圈。艾葉燃燒產物提取分離所得重組分、焦油和艾煙水提取液對四種菌種的抑菌性有選擇性。艾油對四種菌種均有抑菌作用,而重組分和焦油只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作用,除焦油對大腸桿菌的抑菌圈12.1mm比艾油10.4mm大外,其它成分的抑菌圈均比艾油小。晶體對四種菌種的抑菌性不明顯。5-叔丁基連苯三酚對四種菌種均有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作用最強。葉春枚等[24]觀察了艾煙熏的抑菌作用,實驗顯示,艾煙熏20min后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熏30min可抑制大腸桿菌,熏50min可抑制綠膿桿菌。李坡等[25]對艾煙在培養皿中的抑菌作用和燒傷創面的抑菌作用進行了研究,發現艾煙對常見的化膿性細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堿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能使燒傷創面菌落數顯著減少。劉楓林等[26]就艾煙作用(與溫熱刺激分開)對各種細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枯草桿菌、奈瑟氏菌和嗜酸乳桿菌)抑菌效應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①艾煙確有抑菌作用,是細菌生長時殺菌作用的基本和唯一因素;②艾煙的殺菌作用與煙熏時間長短有關,時間長殺菌作用強;③艾煙的殺菌消毒作用為臨床上用于治療化膿性炎癥、外傷感染、皮膚細菌損害、帶狀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提供了理論依據。華東醫院等[27]單位報道,用含艾葉的消毒香(上海日用化學品廠試制,含蒼術粉30%,艾葉粉20%)煙熏4h能殺滅乙型溶血性鏈球菌A群、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煙熏8h能殺滅綠膿桿菌,并能抑制枯草桿菌的生長。黃香妹等[28]采用艾條熏煙對血壓計袖帶進行消毒,監測其表面細菌生長情況,并與紫外線消毒、含氯制劑消毒作比較。結果表明用艾條熏煙消毒的袖帶,完全可以達到環境消毒隔離標準的要求。還有資料[29]介紹,艾煙對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和結核桿菌(人型H37RV)等也有抗菌作用。
2.2 抗真菌及抗支原體、衣原體作用
艾煙對不同的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魏孜孜[30]等觀察比較外耳道涂藥(咪康唑乳膏)、艾煙熏耳和涂藥艾煙熏耳結合3種外治方法治療耳真菌病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艾熏外治法、結合外治法、常規外治法3種外治法在治療后1個月、1年的總有效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艾熏外治法和結合外治法的治愈率較常規外治法高。結出艾熏法治療耳真菌病具有治療簡單、療效鞏固、治愈率高的優點,可替代常規外治法。其簡、驗、廉的特點適合在基層和廣大農村地區應用,其治療機制可能與艾煙具有抗菌(細菌、真菌)、殺螨、抗過敏等作用有關。何斌[31]采用艾煙熏灸治療浸漬糜爛型足癬78例,得出艾煙熏療對瘙癢,丘疹,水皰及浸漬糜爛癥狀效果優于派瑞松。有研究表明,艾煙對口腔支原體與肺炎支原體的抗滅作用也很顯著[32]。
2.3 抗病毒作用
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氣管炎研究組等[33]單獨用艾葉煙熏以觀察艾煙對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結果表明艾葉對這四種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觀察了蒼術艾葉香煙對實驗用腺病毒3型、鼻病毒浙九-2株、皰疹病毒浙九-9株、副流感Ⅰ型病毒仙臺株和流感病毒A3、滬防72-10株等5種病毒株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用蒼術艾葉香煙熏15min后,對所試5種病毒尚無作用,30min后則試驗組的病毒濃度(TCID50)顯著降低,45min后則試驗病毒不能從細胞培養上或雞胚中測得。張其正等[34]用蒼術艾葉煙熏劑(含蒼術55%,艾28%)點燃濃度為1g/m3或5g/m3均能在半小時內使流感病毒滴度(EID50、Log)較對照組明顯下降(下降1.55~3.00個對數以上)。趙紅梅等[35]曾用艾條熏蒸進行空氣消毒,發現熏蒸后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抗原性有明顯的破壞作用,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抗原性的破壞也有極顯著性的意義,說明艾條熏蒸對乙肝病毒有一定滅活作用,但是未能達到完全滅活乙肝病毒的目的。劉華介紹用艾葉500g,置盆子或罐子里點燃煙熏房間0.5h,可預防非典型肺炎的傳播。
2.4 鎮咳、祛痰、平喘、抗過敏,鎮痛作用
大量的藥理實驗證明,艾葉的揮發油口服或噴霧給藥均有較好的平喘、祛痰、鎮咳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為顯著[36]。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清艾條煙霧吸入可相對延長豚鼠藥物性哮喘潛伏期,能明顯松弛正常豚鼠支氣管平滑肌,有效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收縮,對乙酰膽堿收縮氣管平滑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證明艾煙能平喘,抗過敏[37]。劉惠榮[38]等通過觀察艾灸對過敏性結腸炎大鼠的作用,結果表明,艾灸能減輕過敏性結腸炎大鼠的內臟疼痛和疼痛閥值,效應可能與艾灸能提高脊椎的強啡肽和內啡肽相關。
2.5 抗自由基,調節機體功能,抗衰老,預防保健作用
自由基(free radical)[39]是人體組織中許多生化反應中間代謝產物。人體內在氧的利用過程中,會因各種內因性或外因性原因而產生各種活性氧及其它自由基。但體內也有各種消除這些自由基的防御系統,以免組織遭傷害。這些自由基很容易攻擊細胞組織中的脂質、蛋白質、糖類和DNA等物質,企圖奪取一個電子以獲得重新平衡,這就造成脂質和糖類氧化,蛋白質變性、酶失活、DNA結構切斷或堿基變化等種種改變,從而導致細胞膜、遺傳因子等損傷而誘發各種組織損傷和疾病。已知的數以百計的疾病與自由基有密切的關系。可由自由基引發衰老。
楊梅等[39]對艾燃燒產物艾煙輕組分、重組分、焦油、艾燼晶體以及艾揮發油清除自由基能力進行了比較,其大小順序依次為:重組分>焦油>輕組分>艾燼晶體>艾揮發油。由重組分中分離出來的52叔丁基連苯三酚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比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C和人工抗氧化劑BHT均強,可以推測,52叔丁基連苯三酚是艾煙抗自由基的核心物質,是艾灸的重要活性成分。大西基代[40]和西谷郁子[41]將艾和艾燃燒生成物用甲醇提取,發現有清除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的作用,且艾燃燒生成物作用較強。洪宗國等[42]用甲醇萃取艾葉燃燒灰燼獲得了4種不同組分,研究了它們對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反應中反應速率的影響,通過反應體系的黏度測定研究了其抗自由基的作用。結果也顯示上述4種組分均具有比較強的抗自由基能力,且柱分離后得到的3種晶體的抗自由基能力較粗晶體的強。
陳漢平等[43]在針灸預防疾病作用的探討中指出:通過對實驗性肺結核、慢性腎功能不全、免疫復合型腎小球腎炎、惡性腫瘤、衰老、膽色素性結石、苯中毒引起的血象異常動物病理模型制作前或同步艾灸或針刺預防處理,其效果說明艾灸具有調整機體功能,抵御或削弱各種致病,致衰老因素對機體的影響,能夠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陳友強等[44]研究了天癸灸對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清陳自由基、調節性激素水平及微量元素等方面的影響。方法為氣海、關元隔姜灸,足三里、大椎溫和灸。結果表明,本法緩解衰老癥狀功效總有效率為73.91%。說明灸法不但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有獨特的保健作用。詹臻等[45]采用標記放射免疫法,檢測40例老年人保健灸前后空腹血清中上皮生長因子(EGF)的含量結果灸后EGF含量明顯增高(P>0.05)表明保健灸能夠調節機體EGF的合成與釋放,有促進組織細胞生長增殖的作用,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3 經絡腧穴與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機結合,產生了灸法的“綜合效應”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功能的調節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的功能活動表現為經氣。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療法的刺激點[46]?!鹅`樞·海論》說“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說明了經絡內聯外絡的生理功能。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系,主要靠機體自控調節系統實現。在病理上,現代醫學已證明,即或是一種微小的局部性病變,也將是全身機能失調的一種反應,是全身病的一種局部表現?!秲冉洝分赋觥瓣幤疥柮兀衲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認為一切疾病均由陰陽、氣血不和所致,因此,通過因勢利導的方式,將人體病理狀態下的陰陽氣血關系復歸平衡,既是治療手段,也是治療目的?!夺t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部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外發,火就燥之義也”,而這些都靠經絡的調節作用才能實現。現代研究認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條燃燒時的物理因子和藥化因子,與腧穴的特殊作用、經絡的特殊途徑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47]。
艾灸激發經絡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有兩個特點[48]:①物理學能量循經傳導的普遍性以及腧穴定位的特異性。不同的物理能量在經絡循行線上基本都能呈現優勢傳導,而在腧穴所在的位置則表現出不同于周圍組織的特異性;②經絡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與人體狀態的相關性。許多實驗表明[49],健康人體和病人的經絡、腧穴對外界物理能量的敏感性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總體趨勢表現為從平衡轉為不平衡,敏感性由高轉低。
陳日新[50]提出腧穴熱敏化灸療新理論由3條規律組成:(1)人體腧穴存在靜息態與敏化態兩種狀態;敏化態的腧穴對外界相關刺激呈現“小刺激大反應”(非熱敏點對艾熱僅產生局部和表面的熱感);(2)腧穴敏化的類型多種多樣,而腧穴熱敏化是一種新類型;腧穴熱敏化的特征是:當受到艾熱刺激時呈現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奇異現象;(3)熱敏化腧穴是灸療的最佳選穴,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灸性感傳(約95%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臨床灸療療效大幅度提高。腧穴熱敏化現象已涉及到許多新的生命現象,新的生命現象必然蘊涵著新的生命規律與機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可能發現人體機能調控的新規律,對現代醫學發展提供創新的機遇。研究表明某些病理態腧穴的自發紅外光譜與艾條燃燒時的紅外發射光譜的輻射峰區域基本一致,提示紅外共振可能是艾條的輻射能量高效傳遞給敏化態腧穴,使艾灸發揮治療作用的生物物理基礎。通過研究艾灸的紅外光譜特性及其與效應的關系,證實艾灸和穴位的紅外共振輻射也是艾灸起效的關鍵因素之一。
總之,國內外學者對艾灸的這種“綜合效應”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國內主要偏重于臨床治病機理的研究,日本更側重于基礎的研究,目前對艾灸的作用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根據現有的研究有人設想:艾灸的作用機理是由燃艾時所產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學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裝置與外周神經傳入途徑,刺激信號傳入中樞,經過整合作用傳出信號,調控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循環系統等,從而調整機體的內環境,以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50-51],進一步研究有待我們深入。突破由單一生物學為主的研究方法,發展多學科交叉的研究來尋求針灸治病的作用機制,是解決生物醫學難題有效的解決方案,利用多學科交叉研究艾灸,可以為中醫艾灸技術建立新的理論基礎。臨床應用方面灸法刺激量的研究是針灸由臨床經驗積累向現代醫學轉化的重要步驟,灸法起效的關鍵在補瀉方法,所以加強灸法量效關系和灸法補瀉方法的研究也是加強艾灸療效和研究艾灸機理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吳煥淦,嚴潔,余曙光,等.灸法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上海針灸雜志, 2009, 28 (1): 1-6.
[2] Freire A O, Sugai G C, Blanco M M, et al. 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 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 \[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05, 50(2):366-374.
[3] 常小榮,彭娜,易受鄉,等.艾灸預處理對應激性潰瘍大鼠胃黏模 HS P70蛋白及mRNA表達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6,14(13): 1252-1256.
[4] 易受鄉,彭艷,常小榮,等.艾灸對應激性胃潰瘍大鼠胃黏膜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及其與熱休克蛋白表達關系的研究\[J\].針刺研究, 2006, 31(5): 259-271.
[5] 易受鄉,郁潔,常小榮,等.艾灸促進胃黏膜細胞HSP70表達上調對細胞凋亡線粒體信號轉導途徑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8,16(24):2 689-2 694.
[6] 常小榮,彭娜,易受鄉,等.艾灸足三里和梁門穴誘導熱休克蛋白70抗大鼠胃黏膜氧化損傷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35): 3 405-3 408.
[7] 郁潔,易受鄉,常小榮,等.艾灸足三里、梁門穴對大鼠不同組織器官HSP70表達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29(4): 67-69.
[8] Peng NA, Chang xiao-rong, Yi shouxiang, et al. Experiment Study on Moxibustion at Zusanli (ST36) and Liangmen (ST21) inducing 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expression to resist oxidative injury of gastric mucosa\[J\]. World J.Acu-Moxi,2006,16(2):22-26.
[9] Peng yan, Yi shouxiang, Chang xiao-rong. Acupuncture-moxbuxtion, heat shock Protein 70 and cytoprotection \[J\].World acu moxi, 2006, 16(1):45-52.
[10] Xiao-Rong Chang, Na Peng, Shou-Xiang Yi, et al. Association of highexpression in rat gastric mucosal heat shoc k protein 70 induced by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stress injur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August 28,13(32):4355-4359.
[11] Shou-Xiang Y i, Yan Peng,Xiao-Rong Chang, et al. Effect of pre-moxibustion on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gastric mucosa cells\[J\].WorldJ Gastroenterol,2007,13(15):2 174-2 178.
[12] Tian YF,Li LY,Wang J,Zhang BR,Wang GH, Xie BX, Yuan Y. Effects of herbal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erythrocyte CD58 in different ages of healthy people. Zhongguo Zhen Jiu. 2010 Nov;30(11):933-5. PMID: 21246852.
[13] 趙南明,王存誠.生命科學與熱物理學再次相遇——生命系統中的熱耦合問題\[J\].物理, 1998, 27(3):146-150.
[14] 夏永莉,賴新生.從生物傳熱學角度研究中醫艾灸機理\[J\].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2008,27(2):142-144.
[15] 白耀輝,林文任.艾灸與溫熱刺激關系的探討\[J\].針灸學報, 1991, 7(4): 10.
[16] 張紅良,陳世途,劉玉萍.藥條灸在施治過程中的可見光和紅外光譜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1999,19(3):344-346.
[17] 楊華元,劉堂義.艾灸療法的生物物理機制初探\[J\].中國針灸, 1996, 16(10): 17.
[18] 王磊,李學武,張莉.艾灸療法作用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 2001,21(9):567-570.
[19] 韓吟華,丁光宏,沈雪勇等.人體體表穴位點紅外輻射光譜特征及其與ATP能量代謝的關系\[J\].上海生物醫學工程, 2005,26(4):198-200.
[20] 梅全喜,王劍.不同產地艾葉燃燒放熱量的比較[J].中藥材,1994,17(9):46.
[21] 汪家柔.艾灸肺俞、肝俞穴對穴位電流及相關臟器鈣離子分布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2] 李定忠,傅松濤,李秀章.經絡與人體物質系統、能量信息系統的關系———關于經絡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之四\[J\].中國針灸, 2005,25(2): 115-118.
[23] 楊梅.艾葉燃燒產物有效成分藥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4] 葉春枚,呈熒,高建芳.艾熏治愈54例手指骨髓炎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J\].上海針灸, 1988(2):7.
[25] 李坡,金遵禹,朱文偉,等.艾煙薰的抑菌試驗及其對小兒燒傷創面的治療效果\[J\].中華外科雜志,1965,13(9): 387-389.
[26] 劉楓林,袁慧,許三榮,等.艾灸“煙熏”作用的抑菌效應\[J\].云南中醫雜志,1993,4(5):29.
[27] 華東醫院,上海市黃浦區婦女兒童保健所,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蒼術艾葉煙熏消毒的實驗研究及長期應用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1978,(10):619-623.
[28] 黃香妹,許建平.艾條熏煙消毒血壓計袖帶的效果觀察\[J\].護士研究,2005, 3(19): 534-535.
[29]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6: 559-560.
[30] 魏孜孜,盧標清,孫一帆.三種外治方法治療耳真菌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 7(2): 35-38.
[31] 何斌.艾煙熏治療浸漬糜爛型足癬78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0, 19(5): 7-9.
[32] 洪宗國.艾與蘄艾的生藥學研究與開發\[J\].中醫藥學刊,2003, 21(8): 1356-1357.
[33] 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氣管炎組.蒼術艾葉香預防感冒及空氣消毒效果的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 1975, (9): 412.
[34] 趙紅梅,李小敏,關麗嬋,等.愛嬰病房艾條熏蒸對HBsAg滅活效果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1-12.
[35] 張其正,鄭志學,童葵塘,等.蒼術艾葉煙熏預防流感效果觀察[J].新醫學, 1979,(9): 412-415.
[36] 梅全喜.艾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9-11,227-2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樓蘭英,黃敬耀,汪國華,等.清艾條煙霧的藥效學實驗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2(4):170.
[38] Hui-Rong Liu, Li Qi, Lu-Yi Wu, Xiao-Peng Ma, Xiu-Di Qin, Wen-Yan Huang, Ming Dong, Huan-Gan Wu.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dynorphin and endomorphin in rats with chronic visceral hyperalgesi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August 28; 16(32): 4079–4083. PMC:2928463.
[39] 楊梅,江丹,易筠,等.艾葉燃燒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7):547-549.
[40] 大西基代.艾燃燒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2,14(3):61.
[41] 西谷郁子.關于艾的燃燒生成物中含有抗氧化作用物質[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9,11(5):47-48.
[42] 洪宗國,農熠瑛,楊兆濤.蘄艾燃煙化學成分的GC-MS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自然科學版),2007,26(1):10-12.
[43] 陳漢平,趙粹英,章健明,等.針灸預防疾病的探討\[J\]. 上海針灸雜志,1991,10(2):34.
[44] 陳人強.唐立明.天葵灸抗衰老作用臨床觀察\[J\]. 實用老年醫學,1994(3):115.
[45] 詹臻,王玲玲,吳中朝,等.保健灸對老年人上皮生長因子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5,15(3):33.
[46] 沈欽榮,毛水泉.灸療的作用機理概述\[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8(6):395-396.
[47] 鐘藍.傳統艾灸作用機理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6):46.
[48] 魏育林,屠亦文.經絡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學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 2005,25(11): 817-819.
[49] 楊華元,肖元春,劉堂義,等.隔物灸的近紅外光譜輻射特性測定\[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9):15-17.
關鍵詞:丹毒;中醫藥;研究進展
丹毒多因火邪侵犯,血分熱毒,郁于肌膚而發;或由于皮膚粘膜破損,毒邪乘虛侵入而成,全身皆可發生,多見于小腿、頭部、面部、新生兒多發于臀部,西醫稱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其特點是患處赤灼熱,迅速向外擴大,伴有頭痛、惡寒、壯熱等全身癥狀,多反復發作。中醫藥治療丹毒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將近10年中醫藥治療丹毒的經驗綜述如下:
1單味中藥外用
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瘀血、攻堅積、消癰腫的功效,其有效成分可抗菌抑毒,消炎退腫,能使血管擴張,增強機體免疫力。吳漢軍等采用鮮魚腥草外敷治療丹毒,治愈后追訪5年無復發,取得良好的療效。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利濕通淋等功效。張青風從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用蒲公英外敷治療丹毒16例,全部治愈。龍葵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功效。史林生[3]用龍葵鮮品100~150g(干品20~30g),洗凈搗爛后外敷患處治療老年丹毒。亦有人報道用新鮮馬齒覽適量,洗凈搗碎外敷患處,每日1~3次,2天后局部紅腫可明顯減輕,全身癥狀隨之好轉。
2復方中藥制劑外用
李偉觀察明雄膏(由枯礬與雄黃組成)治療丹毒的臨床療效。將丹毒患者9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與對照組45例,均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予明雄膏患處外敷,對照組予50%硫酸鎂液患處濕敷;比較兩組癥狀、體征、白細胞計數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其臨床相關指標復常時間短于對照組,認為明雄膏治療丹毒療效顯著。張宇光清熱消腫膏(天花粉210g,芙蓉葉830g,黃柏、大黃、肉桂、公丁香、姜黃、沙姜、白芷各100g,天南星、蒼術、厚樸、陳皮各40g,牙皂、樟腦、白胡椒50g等)配合西藥治療丹毒,治療組66例用清熱消腫膏配合青霉素治療,對照組38例單用青霉素治療,治療組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89.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復方中藥制劑內服
張春玲自擬丹毒康飲(金銀花、生地黃各20g,紫花地丁、野、牡丹皮、紫草、蒲公英、敗醬草、苦參、穿山甲、皂角刺、瓜蔞、川貝母、玄參、桃仁、制乳香、制沒藥各15g,防風10g,龍膽草15g,川牛膝10g)治療丹毒,每日2劑,水煎分4次溫服。治療期間停用西藥抗生素。共治療152例,治愈146例,占96.05%,取得良好的效果。黃金彬等 選用涼膈散加減(薄荷葉4g,生梔子2g,玄參、連翹、桔梗、麥冬、升麻、炒牛蒡子各5g,黃芩3g,生甘草1g)治療30例,熱甚者加黃連3g;血熱者加赤芍5g,生地8g;神昏者加紫雪丹;濕重者加薏苡仁、茯苓各8g,治愈25例,好轉4例,無效1例。李圭等用普濟消毒飲加味(黃芩10g、黃連10g、玄參10g、連翹15g、板藍根15g、薄荷6g、僵蠶6g、升麻5g、柴胡9g、陳皮6g、甘草6g)治療丹毒45例,若發生于頭面部者重用僵蠶加蟬蛻8g,發生于肋下、髂部者加龍膽草10g,發生于下肢者加黃柏10g、萆15g、旱蓮草15g、紫草10g,并與青霉素對照組作比較。結果:治療組治愈33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5%;對照組治愈24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認為普濟消毒飲加味對丹毒有較好療效。楊軍自擬三清湯(白花蛇舌草60g、忍冬藤30g、益母草30g、紫草15g、苦參15g、熟大黃5g)治療下肢丹毒32例,毒熱偏重,加生石膏30g、蒲公英30g、半邊蓮15g;血熱偏重,加生地15g、丹皮15g;濕熱偏重,加蒼術15g、黃柏15g、澤瀉15g、茯苓皮15g,療效顯著。李靈巧用三妙散加減(蒼術、黃柏、澤瀉、萆、丹皮、赤芍、野、連翹、蒲公英各10g,川牛膝、金銀花各15g,白茅根、生地各30g,生草6g)治療38例,治愈35例,有效2例,無效1例。
4中藥內服、外治配合
王友虞認為丹毒是由于腠理空虛,疲勞過度,濕熱蘊郁,暴冷暴熱,勞溫冷熱與血相搏而成,治療宜先用梅花針沿邊緣刺出血,再根據病因辨證施治,用清血解毒法,并自擬清散解毒湯、清腑敗毒湯。董文啟以涼血解毒利濕法治療丹毒,治療組以黃柏12g、牛膝12g、黃連6g、金銀花20g、赤芍12g、丹皮12g、紫花地丁12g、蒲公英30g、鴨跖草12g、川萆30g、薏苡仁30g、車前草15g組成湯劑基本方并隨證加減,下肢紅腫疼痛部位外敷金黃膏;西藥組患者經青霉素皮試后以青霉素鈉注射液,每次480萬U靜脈滴注,兩組患者用藥1周后癥狀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其中中藥組治愈率優于西藥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性有非常顯著性(p<0.01),認為涼血解毒利濕法治療下肢丹毒的療效確切。吉久春治療丹毒36例,所有病例均以清解散(大黃、黃柏、玄參、紫花地丁、蒲公英、蒼術、石膏各1000g,青黛300g,薄荷100g,研細末,密封備用)陳醋調敷患處,超出紅腫范圍1~2cm,每日1次,濕潤為度,并抬高患肢,配合中藥口服(基本方:金銀花30g、連翹15g、玄參10g、牛膝10g、茯苓10g、赤芍10g、蒲公英30g、知母10g、生地20g) ,隨癥加減,發熱>38.5℃,配合抗牛素應用,36例患者全部治愈,取得良好效果。張桂芳用清解湯(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板藍根、赤芍各30g,牡丹皮、牛膝各15 g,薏苡仁、蒼術各20g,黃柏15g,生甘草10g)配合大青膏外用治療丹毒83例,治愈64例,有效15例,無效4例??傆行蕿?5.2%。鄭武自擬消丹飲(忍冬藤、蒲公英、野、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生薏苡仁各20g,蒼術10g,黃柏、生甘草各6g,川牛膝、白芍各15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7日為一個療程,同時以三黃膏(黃芩1份、黃柏4份、大黃4份調凡士林)外敷患處,治療100例,顯效91例,治愈9例。郭宏等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類中藥配伍內服外用治療下肢丹毒,方選止痛膏(貝母、白芷、大黃、樟腦、冰片、麝香、薄荷腦等)與鐵箍散(大青葉、芙蓉葉、黃連、大黃、黃柏、明礬等)外敷配合西藥及微波照射治療本病32例,并設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治愈率93.75%,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率73.33%,總有效率90%,取得良好效果。張達才用銀紫牛柏湯(金銀花、紫花地丁各25g 川牛膝、黃柏、車前子、生薏苡仁各15g)配合青敷膏、皮炎洗劑外用治療下肢丹毒28例,治愈23例,占82%;好轉5例,占18%;總有效率為100%。龐學玲采用多功能激光治療儀進行局部照射,并口服清熱解毒片,患處外敷芙蓉膏,靜滴青霉素鈉,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原煥勇用五味消毒飲加味內服和五黃液外敷治療丹毒,治療組和對照組均予相同的西醫治療方案,結果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認為五味消毒飲加味內服和五黃液外敷治療丹毒療效顯著。江玲等用靜滴青霉素、外用硫酸鎂的方法治療丹毒作為對照組,治療組同時口服中藥(生地12g、黃柏15g、蒼術12g、赤芍12g、牡丹皮10g、澤瀉15g、烏藥10g、元胡12g),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5其他療法
萬志杰、王晶采用三棱針局部點刺法為主,同時毫針針刺大椎、曲池、血海、合谷,治療丹毒11例均收到了良好的療效。常氏用消毒過的三棱針速刺四縫穴,擠出少量粘液,隔日一次,治療40例,痊愈34例,顯效4例,無效2例。亦有人用微波治療丹毒取得良好療效。
綜上所述,丹毒是因為體內濕邪內蘊,局部氣血凝滯,瘀久化熱,經絡阻塞,蒸騰于外而發生的。從整體辨證和局部辨病上看,常選用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藥物。在臨床上,中醫藥治療丹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尤其是現代外治法的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丹毒,使丹毒的療效更加確切,但是從目前的文獻報道來看,多數文獻著眼于療效比較與評價,缺乏更高層次的研究,希望在將來中醫的辨證更加規范,期待有效藥物的藥效學等多學科的參與能使本病的研究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吳漢軍,李燕君,劉邦強.鮮魚腥草外敷治療丹毒1例[J].
時珍國醫國藥,2003,14(11):663
[2]張青風.蒲公英外敷治療丹毒[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
(10):2832
[3]史林生.龍葵三妙用[N],醫藥養生保健報,2007,12,24
[4]李偉.明雄膏治療丹毒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9,
18(6):907
[5]張宇光,孫艷蓀.清熱消腫膏配合西藥治療丹毒療效觀
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7):419
[6]王曉霞.紅藤治療丹毒[J].中醫雜志,2007,48(7):624
[7]孫朝軍.金黃散外敷治療下肢丹毒[J].江西中醫藥,2006,
32(5):54
[8]董禮明,畢建光.大黃在丹毒治療中的應用[J].職業與健
康,2005,21(4):521
[9]張春玲.丹毒康飲治療丹毒152例[J].河北中醫,2004,26
(4):255
[10]黃金彬,余根泉.加減涼膈散治療小兒丹毒30例[J].醫
藥導報,2001,20(6):361
[11]李圭.普濟消毒飲加味治療丹毒45例[J].廣西中醫藥,
2005,28(1):28.
[12]楊軍.三清湯治療下肢丹毒32例臨床觀察[A].中醫藥
發展與人類健康--慶祝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50周
年論文集(下冊)[C],2005
[13]李靈巧.三妙散加減治療下肢丹毒38例.湖北中醫雜
志,2002.24(5):41
[14]陳春禎.丹毒治驗[J].新疆中醫藥,2000,18(3):63
[15]董文啟.涼血解毒利濕法治療下肢丹毒的療效觀察[J].
四川中醫,2007,25(12):87
[16]吉久春. 內外兼治下肢丹毒36例[J]. 中醫外治雜志,
2002,11(5):45
[17]張桂芳.清解湯治療丹毒83例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
雜志,2002,21(3):152
[18]鄭武,鄒榮生.自擬消丹飲配合自制三黃膏治療下肢
丹毒100例.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1.13(3):198
[19]郭宏.鐵箍散與止痛膏配合中藥內服治療下肢丹毒
32例[J].陜西中醫,2007,28(8):1035
[20]張達才.銀紫牛柏湯治療下肢丹毒28例[J].湖南中醫
雜志,2002,18(3):53
[21]龐學玲,于淑貞.中西醫結合治療丹毒46例[J].中國中
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0,6(4):283
[22]原煥勇.中西醫結合治療丹毒50例[J]. 四川中醫,
2007, 25(3):90
[23]江玲,張曉秋. 中西醫結合治療丹毒287例療效觀察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11):873
[24]萬志杰,王晶.三棱針點刺治療丹毒11例[J].中國中醫
藥科技,2001,8(6):370
關鍵詞:穴位埋線,慢性蕁麻疹,綜述
中圖分類號:R245.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95-02
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1]。蕁麻疹病因復雜,可能與食物及食物添加劑、吸入物、感染、藥物、物理因素、昆蟲叮咬、精神因素及內分泌改變、內科疾病、遺傳因素等有關,約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其臨床表現為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少數病例僅有水腫性紅斑。風團發作時間不定,風團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少數可長至數天后消退,不留痕跡。慢性蕁麻疹治療較為棘手,其瘙癢劇烈,反復發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
目前蕁麻疹的治療主要為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藥物、抗生素等。治療期間癥狀得以控制,停藥后病情復發,長期服藥,患者容易耐藥。穴位埋線屬于中醫外治法,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中,療效滿意,副作用小,被臨床上越來越多地應用,現綜述如下。
1單獨穴位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療法是在消毒條件下用針具把羊腸線埋藏于穴位皮下組織肌層,羊腸線作為異性蛋白可以提高機體應激、抗炎能力,其在組織中被分解、吸收,產生對穴位的持久刺激,從而達到對疾病的治療。姚尚萍等[2]用穴位埋治療蕁麻疹患者,取穴以脊椎旁開2寸,自第7頸椎至第2骶椎,分為5等份,兩側共10個埋線點,并配合雙曲池、雙足三里穴,根據癥狀隨癥加減配穴,治療總有效率為90%。陳峰等[3]采用肺俞穴位埋線治療5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治愈率為96%。柏樹祥[4]采用足三里、曲池、肺俞、肝俞、脾俞,進行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蕁麻疹54例,總有效率為100%。楊素清等[5]以穴位埋線治療重度慢性蕁麻疹,取穴雙側天樞、足三里、血海、曲池、風市、百蟲窩、關元、中脘,3周治療1次,3次為1療程,治療第63 d,愈顯率為88.3%,觀察顯示,穴位埋線的遠期療效要優于近期療效,且以埋線治療63 d為宜。
2穴位埋線聯合內服藥物療法
2.1穴位埋線聯合中藥療法穴位埋線聯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通過調和氣血、營衛、經絡,使人體陰陽平衡,從而治療疾病。譚克平等[6]用穴位埋線結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對照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觀察組采用埋線結合自擬中藥方治療4周,觀察組總有效率93.3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9.66%,治療8周后,觀察組的復發率為10.34%,對照組的復發率為27.59%。呂妮娜等[7]以穴位埋線結合自擬養血消蕁湯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穴位埋線結合自擬養血消蕁湯,對照組口服依匹斯汀,10 mg/次,2次/d,2周為1療程,2組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7%,隨訪8周,治療組復發率為20.0%,對照組復發率為75.0%。王軍等[8]用中藥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寒冷性蕁麻疹患者50例,予內服中藥加味四君子湯及穴位埋線常用取穴: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肺俞、脾俞、氣海、大腸俞、腎俞、三陰交、膻中、委中,治療總有效率為96.2%。劉艷等[9]用自擬中藥益氣固表湯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予自擬益氣固表湯加減,同時予穴位埋線:取雙側足三里、血海、膈俞、三陰交加減,對照組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每日1次,祛風止癢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1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4%,隨訪治療組復發率為16.1%,對照組復發率為43.8%。
2.2穴位埋線聯合西藥療法穴位埋線聯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減輕變態反應,從而可以有效治療慢性蕁麻疹。楊新利等[10]以咪唑斯汀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方法:A組口服咪唑斯汀,B組穴位埋線,C組穴位埋線+口服咪唑斯汀,A、C組中咪唑斯汀緩釋片,每次10 mg,每日1次。B、C組中穴位埋線均選取曲池、膻中、血海、足三里、膈俞等穴位,總療程均為60 d,A、B、C組總有效率分別為53.33%,64.29%,89.66%,隨訪A、B、C組復發率分別為50%,42.86%,22.22%。祝露露等[11]以穴位埋線聯合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穴位埋線+口服氯雷他定;對照組 1:口服氯雷他定;對照組 2:穴位埋線,療程結束后治療組與對照組 1、對照組 2 總有效率分別為87.0%、60.0%、64.5 %。劉俐伶等[12]用鹽酸西替利嗪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對照組予鹽酸西替利嗪 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療組口服鹽酸西替利嗪基礎上配合穴位埋線,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1.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8.78%,并且治療組明顯降低了患者血清總IgE水平。
3穴位埋線聯合外治療法
神闕位居任脈上,任脈為“陰脈之海”,有總任全身陰經脈氣之作用,既有回陽救逆、培元固本、益氣固脫之功,又有滋腎陰、調沖任、益精血之功。它既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刺激神闕穴對全身可起調節作用[13]。潘文宇等[14]以穴位埋線取穴天樞、水分、陰交、肺俞、胃俞、血海;滑肉門、外陵、脾俞、大腸俞、肩k,中脘、關元、大橫、肝俞、膈俞、曲池(以上穴位均雙側)。配合電針臍周八穴-天樞、水分、陰交、滑肉門、外陵(均雙側)為主穴,配穴:足三里、合谷、太沖(均雙側),血海、曲池(均雙側),隔鹽灸神闕穴治療慢性蕁麻疹,4周為 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效果顯著,通過調理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了慢性蕁麻疹的反復發作。趙詛韉[15]以神闕穴拔罐結合背俞穴取肺俞、膈俞、肝俞、脾俞埋線治療8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總有效率為95.0%。
4穴位埋線聯合自血療法
自血療法集中醫傳統療法的針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體,刺激機體自身免疫系統,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使免疫應答,促進細胞吞噬作用及抗體的產生,以抵御外來過敏原的干擾,加速疾病治愈[16]。程孝頂等[17]用穴位埋線聯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9例,治療組給予穴位埋線15天1次,每次10個穴位聯合自血療法,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 qd及氯雷他定片10 mg qd,均連續治療45天,療程結束后治療組、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87.64%、55.05%,復發率分別為19.23%、77.55%,不良反應率分別為1.78%、17.88%。崔文惠等[18]以穴位埋線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予穴位埋線結合自血療法,對照組常規針刺方法治療,選穴同治療組,治療組痊愈率加顯效率為89.2%,對照組為63.3%。張晨等[19]用自血療法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取穴曲池、血海、肺俞、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在上述穴位施以自血療法及穴位埋線,總有效率為90%。
5綜合療法
李紅文等[20]用三聯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使用西替利嗪片、介苗素針、神道穴埋線,對照組僅使用西替利嗪,用法同治療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0%。毛虎等[21]以穴位理線聯合中西醫藥物綜合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組用穴位埋線聯合咪唑斯汀緩釋片及中醫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慢性蕁麻疹,第2組為咪唑斯汀緩釋片,第3組為咪峻斯汀聯合中醫中藥辨證論治,療程均為4周,總有效率分別為77.5,45.0,60.0%。
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確切,聯合藥物、外治等方法可以加強療效。尤其是可以通過辨證選穴,調和臟腑、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標本兼顧,并且刺激持久,療效持續時間較長,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善,還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2:742-748.
[2]姚尚萍,韓曉冰,劉紅霞.穴位埋線療法治療蕁麻疹探討[J].新疆中醫藥,2013,31(4):43-44.
[3]陳峰,黃懿.肺俞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1,25(2):152.
[4]柏樹祥.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蕁麻疹[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0):16-17.
[5]楊素清,劉江嬌.穴位埋線治療重度慢性蕁麻疹6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3):237-238.
[6]譚克平,李新偉,吳欣.穴位埋線結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4):991-993.
[7]呂妮娜,易海連,張琦霞.穴位埋線結合自擬養血消蕁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4,14(3):38-40.
[8]王軍,祁原婷,肖 云.中藥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寒冷性蕁麻疹5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2):30-31.
[9]劉艷,耿立東.內服中藥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5(2):17-18.
[10]楊新利,高成業,翟菊敏,等.咪唑斯汀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2009,31(1):49-50.
[11]祝露露,萬兆新,蘇同生,等.穴位埋線聯合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92例[J].現代養生,2014,4:75-76.
[12]劉俐伶,麻繼臣,王憲靈,等.鹽酸西替利嗪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及對血清總IgE的影響[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10):67-69.
[13]黃瓊.神闕穴的臨床運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7):63-65.
[14]潘文宇,劉醒如.埋線加隔鹽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2):291-292.
[15]趙詛鰨劉璇.神闕穴拔罐結合背俞穴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80例[J].中國針灸,2012,32(7):634.
[16]曾裕宏,韋懷籍,祝秀文.自血療法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7):63-65.
[17]程孝頂,路永紅,吳波,等.穴位埋線聯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9例療效觀察[C].2014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166-167.
[18]崔文惠,容波.穴位埋線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37例[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1):1115-1116.
[19]張晨,李柄楠,唐迪.自血療法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6):38.
[20]李紅文,雍磊.三聯療法治療慢性尊麻疹60例[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9(2):324-325.
【關鍵詞】灸法腧穴免疫調節綜述
灸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升陽舉陷,拔毒泄熱及保健強身,預防疾病等作用。作為祖國醫學傳統外治法之一,其重要性很早就為古人所認識,如《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薄夺t學入門》則強調:“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庇捎诰姆ú僮鞣奖?、療效肯定的特點和優勢,臨床上廣為患者所接受,也深受醫生所重視。
隨著現代針灸學的發展,灸法的作用機制研究也逐步深入。灸法對免疫調節影響的研究是指應用針灸學、現代免疫學和多學科方法及技術,研究灸法作用于腧穴后對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及機理。該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逐步成為針灸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又一新的研究領域,現就近年灸法對免疫調節影響的研究綜述如下。
一、灸法對免疫調節的臨床研究
灸法可調整機體各系統臟器的機能,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整體免疫能力,有利于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恢復,其臨床療效可靠,無不良反應,且簡便經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呼吸系統疾病謝奕彬采用生物陶瓷灸療球加熱隔姜溫灸腎俞、命門和直接冷灸心俞、膈俞、厥陰俞,辨證加減取肺俞、膏肓俞,達到“瀉南補北”效應,治療陰虛火旺型咳嗽67例,總有效率82.1%,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表明瀉南補北灸法具有補虛瀉實雙重效應。逄金岐將100例痰菌陽性肺結核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加用隔蒜灸3個月。治療1月、3月、6月時,治療組和對照組痰菌陰轉率和病灶吸收率的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1),與同期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表明隔蒜灸對結核病患者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隔蒜灸可作為結核病患者的長期免疫調節的輔助治療手段?;摼哪芙档蜋C體過敏狀態,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治療哮喘具有效果持久、不易復發、遠期療效顯著的特點。洪建云選用大椎、肺俞、脾俞和定喘、膻中、腎俞兩組穴位,于初伏天對96例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行化膿灸,觀察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療效,總有效率為96%,表明化膿灸對支氣管哮喘緩解期,尤其是肺虛型與脾虛型療效良好。
循環系統疾病廖運新等將120名老年患者隨機分為足三里組、氣海組、命門組、非保健穴組,每人每穴連續施灸二壯,足三里對側交替施灸,14天為一療程,共施灸2個療程。結果附子餅灸足三里、氣海、命門穴后,老年人紅細胞免疫功能得到明顯加強,各指標比灸前有顯著差異(P<0.01)。姜小英觀察了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結果,灸后其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等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0.01),提示艾灸療法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性,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預防治療作用。路雪婧等用電熱隔藥法灸神闕穴。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增強老年人紅細胞的免疫功能,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強身健體,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目的。
消化系統疾病王文莉等觀察以麥粒灸為主治療脾虛泄瀉患者,結果表明,該法可提高脾虛泄瀉患者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CD4值,降低紅細胞免疫復合物(1C)花環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療效與中藥對照組間無顯著差異,說明麥粒灸有顯著改善脾虛泄瀉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王曉燕將虛寒胃痛18例、脾虛泄瀉12例,以隔藥餅灸進行觀察。結果表明,虛寒胃痛者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增加14.16%。脾虛泄瀉者較治療前增加10.94%,兩者治療前后差異均有極顯著意義(P<0.001),CD3、CD4、CD4/CD8,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意義(P<0.05,P<0.01),隔藥餅灸使中藥、灸療、腧穴作用于一體,對虛寒胃痛和脾虛泄瀉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效果明顯,初步揭示臨床療效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神經系統疾病張彤等將青少年面癱患者64例分為重灸翳風穴治療組33例和常規針刺對照組31例,觀察其臨床療效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0.9%,明顯優于對照組;灸治1個月后,機體T淋巴細胞CD3及T輔助細胞CD4明顯上升,CD4/CD8比值明顯改善,表明重灸翳風穴治療青少年面癱的療效可能與CD3、CD4、CD4/CD8的比值升高有關。孫寧等治療心膽氣虛型失眠病例36例,選取雙側神門、雙側太沖、右側沖陽穴位一次發泡,4周后結果顯示,總有效率75%,有效病例均在48h內起效,提示天灸療法治療心膽氣虛型失眠有很好的近期療效,部分患者還可以改善睡眠節律。
其他疾病葉玲等以隔藥餅灸為主治療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82例,藥物組作對照,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39%,對照組為80.12%,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隔藥餅灸為主能改善血黏度,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隔藥餅灸為主治療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具有較好療效,其機理可能與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和調節機體免疫機能、減少復發有關。喻志沖等將68例宮頸癌患者分為灸療組和對照組,觀察治療前后兩組IL-2、IL-6、IL-8、腫瘤壞死因子、紅細胞免疫黏附功能、T細胞亞群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灸療組治療后各項檢測指標均好于對照組,提示灸療可以調節、提高宮頸癌放療患者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由上可見,灸法具有雙向的、溫和的、良性積極的調節作用,對某些疾病療效確切,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臨床上的不足之處:一是臨床應用范圍較窄,病種有限;二是灸法作用于腧穴位置不明,即便教科書中論及腧穴時,絕大多數穴位只是寫明可灸,少數穴位禁灸,部分穴位則莫衷一是;三是關于艾灸的灸時、灸量、灸溫、灸質等影響艾灸作用效果的眾多因素不明確;四是灸法往往配合其他療法,如針刺、推拿等一并使用,作為單獨治療手段的不多。其原因關鍵在于對灸法的認識僅停留于臨床應用,對其具體作用機制不甚明了,臨床作用機制不明,故很難恰當、正確地發揮其治療作用,限制了灸法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采用現代針灸學、免疫學和多學科方法及技術,加強灸法的作用機制研究,明確其作用機理,是灸法保持特色,并發揚光大的必經之路。
二、灸法對免疫調節的實驗研究
FukazawaY艾灸小鼠足三里和腎俞,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以觀察其對體液免疫的調節機制,分析表明,連續灸刺激導致穴位局部皮膚淋巴結IgG生成細胞增加,從而使血清IgG水平上升。陳禮勤等通過天灸療法配合玉屏風散防治兒童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次數明顯減少,癥狀明顯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檢測血清中IgG、IgA、IgM及補體C3含量均有提高。方向明探討雀啄灸(肺俞、大椎、定喘穴)對支氣管哮喘患者RCD及IgG、IgE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治療組治療前RBC-IF、IgG、IgE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其中IgG、IgE接近正常水平。
紅細胞免疫系統是1981年Siegel等提出的概念,它使人們認識到紅細胞不僅具有攜帶運輸氧氣的作用,還可像白細胞一樣具有多種免疫功能。靳聰妮等將以熟地、山藥、山茱萸等為主方的藥物制成藥餅置于健康人神闕、關元、足三里等穴施灸。結果發現,隔藥餅灸后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與灸前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抑制因子變化不明顯,說明隔藥餅灸能使紅細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機體正常狀態的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穩定,并可加強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體內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強機體紅細胞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田岳鳳等用同樣方法觀察隔藥餅灸對機體紅細胞抗免疫黏附活性的影響,發現隔藥灸后RBC-C3b花環形成率明顯升高,IC花環率有下降趨勢,提示隔藥餅灸能改變紅細胞免疫調控狀態,增強機體紅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功能。
黃迪君等觀察麥粒灸對實驗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的影響,發現造模后實驗動物Caspase-3表達增強(P<0.01),經艾灸后足跖腫脹度降低(P<0.01),Caspase-3較模型組增加(P<0.01)。提示艾灸可能通過促進局部組織炎性細胞的凋亡,抑制局部組織的增生,以減輕局部組織的炎癥、水腫等癥狀。王松等[20]觀察艾灸療法對兔膝骨性關節炎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于造模后6周艾灸后三里(相當于人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血海四穴,4周為一個療程。結果顯示,艾灸治療組關節軟骨細胞凋亡陽性表達比骨關節炎模型組明顯降低,軟骨細胞凋亡率比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比模型組明顯降低,認為艾灸療法能減少關節液一氧化氮的含量,抑制軟骨細胞的凋亡。
駱文郁等在傳統灸法的基礎上,將艾絨進行特殊加工,并配以人參、附子、干姜、蒼術等制成無煙灸條,對實驗性小鼠的神闕穴施灸,觀察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此法能明顯提高小鼠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和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形成轉換率。裴建等觀察艾灸調節腫瘤免疫抑制效應與IL-2受體-Jak-Stat信號轉導通路的關系,探討艾灸調節免疫抑制效應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顯示,艾灸治療能夠提高荷瘤小鼠低下的中親和力IL-2R數量,顯著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細胞的IL-2Rα和IL-2RβmRNA表達水平,而對IL-2RγmRNA表達無明顯影響;能有效提高Jak1mRNA及Stat5a、Stat5mRNA表達水平,而對Jak3mRNA表達沒有影響。推測艾灸大椎穴調節免疫抑制效應與上調IL-2R-Jak-Stat信號通路有關,其中IL-2Rβ-Jak1-stat5信號分子可能是介導艾灸調節免疫抑制效應作用的靶分子。
劉慧榮等取天樞、氣海穴分別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進行隔藥灸、溫和灸治療,治療后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大鼠成纖維細胞上清液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轉化生長因子β1含量,認為艾灸大鼠天樞、氣海穴能抑制大鼠結腸成纖維細胞分泌促細胞外基質細胞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轉化生長因子β1,減少細胞外基質的積聚,達到防治腸纖維化的作用。認為,艾灸在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的同時,可使CD3、CD4的含量明顯升高。張英應用陽虛小鼠模型觀察不同灸治時程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艾灸15分鐘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的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艾灸5分鐘和25分鐘則無顯著作用,但艾灸5分鐘、15分鐘和25分鐘均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
從以上實驗研究來看,灸法對提高機體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有著顯著的效果,對免疫應答的調節已涉及到神經內分泌系統,灸法的作用機理探討已經從細胞水平逐步深入到分子生化、基因水平,灸法的實驗研究已日趨深化。:
三、問題與思考
盡管灸法的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已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仍然有許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灸法刺激量的研究是針灸由臨床經驗積累向現代醫學轉化的重要步驟。目前,這方面工作開展不多,導致經驗性的成分較多??梢姡訌娭嗅t文獻整理工作,全面掌握古今醫家對灸法機理的認識,從中尋找線索,使灸法的治療更加規范,針對性更強。希望對灸法刺激量問題的研究成為今后灸法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灸法可治療多種疾病,但取效的關鍵在其補瀉方法上,所以對其研究至關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欠缺,尤其是從比較醫學的角度開展研究幾乎是空白。因此,對灸法補瀉的研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內存在調節網絡。隨著“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的研究進展,人們已認識到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網絡。在機理研究方面,除繼續從免疫系統調控網絡上進行探討外,應著重研究灸法與免疫作用的神經內分泌機制。我們應該從循證醫學角度出發,采用隨機對照、多中心、大樣本研究方法,為探討灸法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理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指導臨床。隨著生化、免疫、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艾灸治病的機理研究將日益深入,灸法的臨床應用前景也會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
1朱兵.針灸的科學基礎[M].第1版.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92.
2謝奕彬.灸療球瀉南補北法治療陰虛火旺型咳嗽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1):15~16.
3逄金岐.隔蒜灸輔助治療肺結核的臨床觀察及免疫調控的研究[D].結核與肺部疾病論文集.2006: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