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23:53: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化系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山東建筑大學工程檔案管理現狀
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于2002年9月動工興建,占地156.72hm2,分一、二期和續建工程,包括27座單體工程,總工程量約為39.62萬m2,持續建設周期為兩年,續建工程根據發展需要適時推進。新校區工程檔案共分為23項,500余卷,分為JJ11綜合、JJ12-1設計基礎、JJ12-2設計文件、JJ12-3工程管理文件、JJ12-4施工、JJ12-6竣工驗收等六個類目,涵蓋了所有單體工程從前期規劃設計、中期施工建設及后期竣工驗收和管理運行的全過程,如表1所示。山東建筑大學在新校區建設之始,就制定了系統的工程檔案建設與管理方案,主動引入物聯網理念,著力克服檔案載體多樣化、建檔不及時不系統、檔案數據共享差等問題,在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方面進行了頗見成效的探索和實踐,有效提高了工程檔案的歸檔準確率、完整率和使用效率。
1.2基于物聯網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功能設計
文章在研究國內外文獻及實例的基礎上,以工程項目建設的生命周期為依據,針對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工程檔案管理的需要,基于物聯網的技術,設計了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如圖1所示。(1)紙質工程檔案電子化功能目前,尚有很多工程檔案的管理仍為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分離,并以人工查詢檢索為主?;谖锫摼W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要求全部工程檔案以電子化數據的形式存入既定的數據庫系統。山東建筑大學在工程檔案建檔過程中,已對規劃設計、管線等功能設計圖在存檔規劃設計藍圖的同時,一并存儲CAD文件;驗收材料在存檔驗收報告及支撐材料的同時,一并存儲工程建設的實時監測或記錄電子數據。(2)工程檔案智能識別調取功能工程項目的實施是一個動態過程,從動議報批、立項審批、勘察設計、生產準備、施工建設、監理驗收、運行管理等各個階段都會產生檔案信息[9]。工程檔案存在于工程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谖锫摼W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要求對工程項目自始至終的全過程、各階段、各環節和節點的檔案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建立電子識別碼或二維碼標簽,在利用檔案數據時可以通過直接掃描標簽的方式自動調取。山東建筑大學對各單體建筑建設全過程檔案進行了數據編碼,并分類登記入庫,為利用物聯網進行工程檔案信息管理建立了堅實的基礎。(3)工程檔案數據全時分析功能在工程項目提出后,關于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綜合設計和建設方案等都要進一步的科學論證。基于物聯網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通過對國內外相同性質、相近體量的工程進行對比,并運用云數據和相關算法,對工程項目數據進行基于現實環境的分析,得出工程項目建設的前期相關數據預測,從而為工程項目的穩步實施提供技術依據。這是工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核心領域[10]。目前,工程檔案數據全時分析功能尚處在框架設計階段。(4)工程檔案數據實時更新功能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以及在某一單項工程的全壽命周期內,由于方案優化修改、運行維修改造、功能提升等原因,工程檔案的數據處在動態變化中,前后數據的更新或實時化顯現尤為重要。基于物聯網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將所有檔案數據均存儲于服務器中,能夠根據項目進展,實時更新數據,特別是當項目復雜、分期任務繁多時,更會根據時間節點和項目進展階段將檔案數據快速調閱,并能夠通過編輯插件調入文件等形式統一將同一批數據進行實時更新,有效保證了工程檔案數據的即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5)工程檔案業內數據交流功能工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同階段產生的檔案數據不同,但彼此間又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谖锫摼W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將項目進展中所涉及的不同行業的數據進行交流和轉換,從而為下一步決策提供有效的資料,并輔助工程項目決策。山東建筑大學在新校區工程建設中,以綜合分析工程檔案為基礎,對新建工程進行設計方案優化,例如運用綠色校園理念,建成了國內第一棟太陽能綜合利用學生公寓;而采用B/S+C/S架構,自主設計運行了節約型校園建筑節能監管平臺。不同行業和項目間的工程檔案數據交流和分析,為學校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及監管體系的成功案例提供了重要的支撐。(6)工程檔案項目間數據共享功能如今建筑形式越來越多、建筑功能和用途愈來愈呈現多樣性,特別是對于商業、辦公等相對造價、出售價格比較高的建設項目,在其決策立項、規劃設計等進度中,如果可以參照相似位置、類似環境下不同項目的建設情況,其設計、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技術難題也將迎刃而解,項目造價、工程組織等也將更為有序和高效?;谖锫摼W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通過建立項目間的數據共享,實現數據比對,建立相同工程項目一體化的施工進度、技術方案和質量控制體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山東建筑大學在新校區工程建設過程中,將各項目單體或施工標段分類管理,以工程檔案為支撐,提出統一的人員工作規范、技術和施工標準,實現了新校區建設“工程優質、人員優秀、投資優化”的目標。
2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對策
2.1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架構
射頻識別和無線傳感網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是物聯網的兩大核心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是利用無線射頻方式對實物目標進行非接觸式識別,簡而言之,即能夠通過讀取物品上的電子標簽(條形碼、二維碼等)進行數據識別和相應的處理。而無線傳感網技術是由部署在區域內的微型傳感節點組成,以無線網絡通信的形式,構成一個自組織網絡系統,其目的是協作感知、采集和處理信息,發送給網絡中樞[11]。通過將物聯網的射頻識別技術和無線傳感網技術應用到工程檔案管理中,即構成了一個由無數檔案條目節點組成的在線數據庫,管理者或用戶可以通過遠程終端登錄互聯網,繼而實現對工程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從技術架構上來看,物聯網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12]。基于這種標準的層次,搭建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基本架構,如圖2所示。基于物聯網的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基本工作流程為:每一個工程檔案都有一個電子標簽,檔案庫房中有多個傳感器節點,這些節點相互組成無線傳感網。單一檔案條目的插卷、修改、更新都將通過無線傳感網在數據庫中實時更新,并自主形成一個工程檔案云數據平臺。
2.2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實現策略
物聯網為工程檔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但是,為有效利用基于物聯網的工程檔案管理系統,仍需要從管理上進一步規范相應的管理模式與管理制度。(1)規范檔案歸檔標準規范的檔案歸檔標準是實現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礎。為了基于物聯網的射頻識別技術采集到標準的數據,在新的檔案入館前,需要制定檔案編目的標準,包括列別、年份、密級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寫入RFID條形碼或二維碼標簽。當將檔案信息調入系統時,需要設立規范的審核制度,保證入庫信息的規范和準確。(2)規范檔案使用標準規范的檔案使用標準既是實現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也是實現檔案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在物聯網背景下,實現檔案的信息化管理,確定電子檔案相關檔案的查閱權限范圍;當需要借出或還回實體檔案時,必須掃描檔案的條形碼,記錄檔案的轉移情況。(3)強化部門間協調溝通部門間的協調溝通決定了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深度。相關部門間不定時的進行業務和技術上的溝通和交流,才能擴大檔案信息化的范圍,全面實現工程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水平。(4)強化檔案管理人員技術培訓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決定了信息化背景下檔案服務的質量[14]。要定期對檔案管理人員進行技術和理念的培訓,提高他們對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理念的理解。
3結語
論文關鍵詞:關于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幾點思考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2008年“推進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研討會”上指出,現代內部審計是部門、單位企事業組織的“免疫系統”,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必須以“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為己任財務論文,積極探索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強化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責。這給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定下了基調。高校審計部門作為現代內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監督的重要職責。目前,各高校審計部門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大都是“事后審計”、“秋后算賬”,沒有體現出審計監督所應有的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高校內審工作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審計觀念,改變以往“要我審”的模式,將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樹立“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內審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設性意見,為決策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財務論文,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監督和服務。
一、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內涵體系
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更加注重預防”要求在審計工作的具體運用,是把事后審計變為事前、事中審計,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內涵,本文認為可以結合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從系統論角度豐富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內涵。
一個系統是由各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個體集合形成的整體。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前瞻性的系統工程。其一、從系統所處的環境出發,一個動態的系統必定與它所處的系統環境有著結構性的聯系。劉家義審計長2008年3月提出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觀點之后,全面審計系統積極響應,許多審計創新理念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種審計轉型大趨勢環境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踐行審計“免疫系統”理念,推動審計工作轉型必要途徑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其二、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審計人員必須從審計項目的各個側面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進行系統化動態化研究分析財務論文,包括:審計的戰略目標、影響審計項目的內外部關系、被審計部門內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從控制論角度強化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監督。
控制論是信息交換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不斷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過程控制,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必須包括三個要素:導向器、檢測器以及矯正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相當于導向器和檢測器,側重于事前、事中控制,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預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內部審計過程中,當控制主體(審計人員)將獲取的控制信息(審計證據)傳達給被控制對象(被審計項目或被審計部門)時,其實也就是起到了一個行為修正的作用,即相當于控制系統中的矯正器,同時也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抵御功能。
(三)從信息論角度暢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渠道。
為了全面清晰認識高校教育系統經濟收支、專項資金管理、教育資產安全完整等情況,必須加大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在改進審計手段和提升審計效能的基礎上,暢通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財務論文,充分運用0A審計辦公系統和AO審計現場實施系統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聯動審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儲存的動態高校內審路徑。
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的主要制約因素
審計“關口前移”是審計方式創新的結果和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延伸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從工作實踐上看,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會評價。但是,近年來,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建項目、維修改造項目明顯增多,物資設備采購規模不斷擴大等等,現有的審計理念、審計獨立性、審計方法、審計手段以及審計范圍已經無法完全適應高??焖侔l展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計“關口前移”的認識不足
高校內審人員樹立“關口前移”審計意識淡薄,僅僅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辦法財務論文,沒有立足于促進機制建設,通過與其他部門協作共同管理學校。并且高校內審工作側重于行政監督,“事后糾弊”或“事后問責”,沒有真正擔負起為高校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的職責。目前,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權力過分集中,客觀上阻礙了高校內審工作“關口前移”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表現是:審計立項主觀性較強,審計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不力,業務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隨意性,缺乏各個環節規范的文本等等。
(二)內部審計范圍比較狹窄
由于我國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財務論文,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大都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基建(修繕)工程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方面,內部控制審計、管理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效益審計基本上沒有開展,影響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發展。
(三)內部審計工作手段落后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活動記錄已面向電子化、數字化和無紙化的方向發展,會計技術為了跟隨市場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業單位已經實現了會計電算化。然而,在會計電算化信息開發時代,我國的審計電算化卻相對滯后,許多審計人員還停留在紙質賬本審計階段,對計算機審計技術掌握不夠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我國高校內部審計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尤為突出。
(四)內部審計人員質量不足
隨著高校信息化快速發展,信息資源快速建設和不斷引進財務論文,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絡一體化和,那么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進科學管理技術方法和高素質信息化管理人才。但從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能從傳統的審計手段中解放出來,信息技術知識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做法
高校實行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實現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監督到注重監督與服務并重的轉變;在審計內容上,實現由單純財務領域的差錯防弊到注重改善經營管理的轉變;在審計方式上,由單純基建(修繕)工程結算審計到全過程跟蹤審計、由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到任前或任中審計的轉變;在審計手段上,實現由手工操作向計算機審計、網絡實時審計的轉變。
(一)加快審計理念轉變速度
在審計中,既注意對結果的審計,更注重對過程的審計財務論文,實現由注重治標向重在治本的轉變、由查錯糾弊向風險型審計轉變;以加強控制、防范風險為目標,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審計和評價,查找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促進高校內部管理中的建設性作用。
(二)拓寬內部審計覆蓋領域
除了開展基建(修繕)工程審計、財務收支和預決算審計,以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外,每年可以按照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和效益審計。同時,要按照“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將高校經濟活動全部納入審計范圍,特別要注意從未審計或長期未審計的單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實施審計方式創新工作
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并重轉變財務論文,建立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實現對審計項目的動態管理和監督,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審計監督在防范和控制風險中的積極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比如,基建(修繕)工程領域推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實現工程項目全程審計與建設工程同步,對工程建設的立項、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竣工結算等全過程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服務和監督;針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審計為主,兼顧離任審計”的審計模式,堅持有離必有審,先審后離,先審后任財務論文,把審計評價作為任免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加強審計手段創新能力
在審計手段上,廣泛運用現代審計技術,多形式、全方位地發揮監督和服務作用。第一,實現由傳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學化的審計手段轉變,構建起集聯網審計、實時審計、在線審計為一體的現代化審計平臺,實現對重點項目資金實時的、動態的監控,全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兩書、兩報告”制度(“兩書”即《管理建議書》和《審計建議書》,“兩報告”即《審計專項調查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管理、服務領導決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審計專項調查作用財務論文,針對熱點、重點問題積極開展審計調查,如開展教育收費專項審計調查、“小金庫”清理、工程領域專項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論文摘要] 會計的創新和發展有著內在的規律。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技術等要素對會計理論和信息系統的變革、完善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透過這些要素變化分析,揭示會計創新的內在聯系。
會計環境是左右會計發展的外在因素;而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信息技術等要素變化是推動會計發展的內在動力。而今會計環境與20世紀相比,已發生諸多變化。在當今環境中,會計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要求關注會計對象中過去曾經疏漏的具體元素;而會計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不同角度引發了會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諸多問題。所有這些正在推動著會計系統的演變和變革。
會計創新,又稱會計再造,是依據當今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信息經濟的客觀需要,通過對傳統會計的揚棄,構建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與信息化相匹配的數據處理、存儲,以及信息應用機制,以實現會計工作的重心轉移和管理工作更進一步的深入和精細化。筆者曾在相關論文中探討了會計創新的內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則從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信息技術4個方面剖析會計創新的基本推動力。
一、會計環境變化推動會計創新
會計系統的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僅有自身內在的發展動力和軌跡,而且“遵從”、“趨同”環境的發展變化,以便和所處環境保持“協調”[2]。
會計環境“是指會計所處的具體時空的情況和條件”[3]。而這些具體時空下的“情況和條件”又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會計環境具體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昂暧^環境”影響會計系統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國家法規及人文意識等;“微觀環境”影響會計的主要因素有企業經營規模、管理水平、組織形式等。
目前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領域。就財務會計而言,其原則、假設、方法,以及憑證、賬簿和報表的模式成熟于“工業時代”;就管理會計而言,產生于20世紀初期,是會計方法與“科學管理”結合的產物,隨著“量化管理”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而當今社會已步入“后工業時代”,這種時代背景變遷,使會計的“宏觀環境”、“微觀環境”無不發生跨越式的變革。
如今會計的宏觀環境與“工業時代”相比,呈現出“知識經濟”、“全球經濟”和“信息經濟”等多元化的特征。這種變化至少在3個方面推動會計創新。第一,會計與企業以外其他單位進行“資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發生變化,如電子商務、電子稅務、電子政務等方面的變化,要求改變會計現有的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傳遞和輸出模式,以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第二,當今社會引發了會計對象的內在結構發生變化、對會計提出了更為精準的目標、產生了全新的會計信息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所有這些,要求突破現有的會計原則、假設,創新會計計量、確認和會計報告模式,構建全新的會計信息機制,以便在經營管理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三,當今社會會計工作者規模擴大,素質提高,尤其是會計研究工作者的變化,將助推會計創新。
會計微觀環境的變化,有兩個方面較為突出。首先,由于國際市場的發展,引發企業生存、競爭的模式變化,促使企業不斷兼并擴張,刺激了價值鏈企業同盟及“虛擬企業”的出現。這些新的趨向,給企業組織和管理帶來了諸多新的情況,引發了一系列新的會計問題。其次,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刺激了企業流程再造,推動以部門職能分工為基礎的管理轉化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將流程中各項具體分工集成為有機的系統,以達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會計目標變化拉動會計創新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發揮著連接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紐帶作用。會計目標的變化左右著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而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協同,隨社會發展而變化。會計目標由“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再到“目標體系觀”,直至現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決策有用觀”而論,如今對決策的認知和理解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決策有用觀”研究的出發點是財務會計。財務會計遵循“公認會計原則”向企業外部相關的組織和個人提供會計報表?!肮J會計原則”在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形成了“死板”的標準化信息提供模式。
標準化的會計報告模式,忽略了不同決策的差異性,反映了在特定技術條件下不能顧及決策個性的思維定式。而如今,決策的非結構性、不同決策的差異性得到更多的關注;為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為不同決策提供不同信息,成為會計的主要目標之一。從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信息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傳輸速度不斷加快的趨勢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現有的標準化會計報告模式,而依據不同決策需要不同會計信息的客觀事實來構建全新的會計信息報告機制。
盡管“決策有用觀”的理念有所突破,但關于“決策有用觀”質疑仍然不斷,說明這一觀點尚存紕漏,仍然無法準確表達現代會計的目標,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對于會計目標認識至少應該從3個方面超越思維定式。
首先,超越會計僅向企業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維定式,正視管理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客觀現實。關于“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多數是從“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角度,通過企業信息和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關系來進行探討的。這一思維定式研究的是財務會計的目標,不包含管理會計的目標,所以,不能稱其為完整的會計目標。
其次,在準確把握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研究會計目標。管理會計是會計方法和科學管理結合的產物,“是在追求組織機構的目標中辨認、計量、分析、解釋和交流信息的過程。管理會計是管理過程的整體組成部分之一”[5],其中“會計”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會計的管理活動需要企業許多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并非會計部門能夠獨立完成。這是探討會計目標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
再次,對會計目標的研究,應超越“會計信息系統論”。會計不僅是一個信息系統,更是企業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統。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無法得到“管理系統論”、“控制系統論”認可的事實,就說明會計信息系統僅是會計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不能涵蓋“會計”的全部。
如果能夠拓展思維空間,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會計目標將會使結論更接近客觀實際,也將對會計發展、創新產生重大影響。
三、會計對象變化需要會計創新
會計對象與會計學科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的發展和演變,不少學者認為會計對象是會計學的理論邏輯起點。人們關于會計對象的認識,由“財產”、“勞動量”,到“資金運動”,以至現在的“資源運動”等各種學說的變化,不僅體現出“認識”的變化和會計理論的發展,而且體現出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變化[6]。
由“會計對象—會計對象要素—會計報表項目”的會計對象觀分析,會計對象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6方面的要素。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會計對象要素的變化錯綜復雜,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知識經濟改變了“經濟資源”實際意義,對傳統意義上的會計要素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企業擁有“人力資源”的優劣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先進技術”成為企業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重要手段,“信息資源”的價值備受關注。如此等等的變化不僅對“資產”要素產生影響,而且間接影響其他會計要素。
第二,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的發展、成熟,以及商業信用形式多樣化,為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緩解了企業的各種責權、債務之間的矛盾,但也使企業與所有者的關系,企業與債權、債務人的關系復雜化,直接引發企業相關費用、利潤的確認和計量等問題。
第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使企業的籌資、投資、生產、經營與市場呈多環節、多渠道的復雜連接狀態。企業全方位受市場左右,放大了企業經營的風險,使企業經營風險估計成為重要課題。此外企業內部物資存儲和生產管理的諸多變化,也產生了一系列的會計問題。
盡管從上述3個方面分析,可以認識會計對象的變化。然而這種會計對象研究出發點,仍然僅只是停留在“會計對象—會計對象要素—會計報表項目”思維模式,仍然局限在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的職能范圍之內。
關于會計對象的研究至少應作3個方面的超越思維定式。
首先,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統一體的角度研究會計對象。會計對象是會計實踐活動中的完整對象,既包括財務會計處理的業務對象,又包括管理會計處理的業務對象。會計對象應是會計預測、決策、預算、反映、分析、評價整個過程中所涉及對象,而不應只是財務會計的對象,僅局限于當前的“會計要素”。
其次,把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子系統,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研究會計對象,從企業管理需求以及發展變化的趨勢來研究會計對象,而不是僅就會計實踐活動探討會計對象。
再次,超越以贏利評價企業經營成敗的思維定式,從企業經營所肩負全部責任的角度研究會計對象。企業要向所有者負責,但也應對社會負責,對員工負責。因此,單以“利潤”或“現金凈流量”來評判企業經營就很有局限性,因而,會計需要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會計對象”有更豐富的內容。
一旦拓寬了會計對象的研究視野,改變了會計的空間觀、時間觀,關于會計對象認識將會產生突破性的變化,會計的發展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會計信息新技術加速會計創新
電子化會計信息技術相對于傳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而言,是全新的會計信息技術。
電子化會計信息技術在實際工作的應用、完善和創新,是眾多科研工作者艱辛勞動的成果。電子信息技術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活動的影響,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論上,更多的表述是“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的影響”,專項研究會計信息技術與會計理論體系之間關系的理論相對較少。
在此,筆者就會計信息技術對會計理論體系的影響作以簡要梳理。
首先,電子化會計信息技術應用、發展,催生了新的會計學科(會計信息技術學),改變了會計學的學科體系結構。當前,關于這一新學科的命名,有的稱之為“會計電算化”,有的稱之為“會計信息系統”,有的稱之為“計算機會計學”,但各自研究的內容大同小異,沒有本質差別,其實質研究的是電子化會計信息技術。形成這種同一學科、多種命名的現象的原因眾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這一新學科本質。
其次,對會計方法、技術理論產生重要影響。會計從某種意義上講,可稱之為方法學、技術學。技術手段由手工轉向電子化后,財務會計的技術理論已經發生重要變化。第一,憑證、賬簿的作用和意義發生變化,如,記賬憑證信息得以擴充、明細賬不再依據原始憑證登記、憑證和賬簿作為存儲會計數據的手段和方法的意義正逐漸消失。第二,淘汰與新技術不相容的理論,如,“賬務處理程序”為“數據處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電子化會計信息技術所需要的新技術、新方法,如,會計數據備份、數據恢復技術。
再次,引發會計數據處理機制發生革命性的改變。關于會計數據處理機制可以理解為會計數據處理定式。據此而論會計數據處理機制,將會在多方面發生變化。第一,會計數據處理將突破單獨由會計部門處理定式,代之以企業內多部門參與會計數據處理,即,會計數據庫與企業信息數據庫集成,成為“共享數據庫”,網絡成為各部門參與數據處理紐帶。第二,“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信息機制受到挑戰,“數據源—會計信息加工方法—適合個性需要的信息”將成為構建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構架。
可見,電子化會計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會計重構的動力,也是會計創新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杜天宇. 價值鏈會計與網絡會計比較[j]. 會計之友,2007(10,下):67-68.
[2] 于玉林. 現代會計理論——會計系統論、會計信息論與會計控制論[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2-40.
[3] 王開田. 會計進化論——科技革命與會計管理范式創新[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20.
[4] 王勝利. 論我國會計目標體系[j]. 中國農業會計,2005(12):22-24.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假設;會計本質
知識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一個新時代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提出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基礎。以信息和通訊技術為條件。以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為首要生產要素等。知識將在社會生產和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主體作用。并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中的任何一次變革都會引發會計的變革?!皶嬛饕沁m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M·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由于知識經濟導致世界產業經濟結構從物質型經濟轉向知識和信息型經濟,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空前發展和全球網絡的形成,將創造出許多過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包括會計思想、會計目標、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技術方法和會計政策規范。國內學者在研究知識經濟對會計影響時,往往多集中于闡述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四大假設的沖擊影響。研究的邏輯起點無非是從會計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出發,闡述它的不適用性。有的學者如殷志剛、邱景忠提及到其對會計目標、歷史成本、資產概念的沖擊。但都淺嘗輒止。對作為會計研究重要方面的會計本質,卻很少有文章系統論述知識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本質的三種認識
本質是決定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屬性。會計本質是由會計的內在矛盾所決定的,是會計這一事物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它從整體上規定會計的性能和發展方向。會計本質也是確定和解釋其他會計概念的依據,會計研究首先應解決會計本質問題。這一觀點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風靡我國,并在會計研究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存在于我國會計理論界的對會計本質的三種認識即“會計信息系統論”、“會計管理活動論”和“會計控制論”,這是對其進行長期研究的邏輯起點。人們對會計本質和內涵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迄今為止仍是三派鼎立,沒有能夠達成一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人們價值意識的轉變,都迫切要求我們對會計本質重新加以思考。
(一)會計信息系統論
余緒纓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主張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他認為:“根據當前的現實及其今后的發展,應把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主要通過客觀而真實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金緒纓,1980,1982)。此后,這種觀點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們給會計所下的定義是:“旨在提高企業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葛家澍等,1983)。
(二)會計管理活動論
“管理活動論”這一觀點是我國學者首創的提法,由楊紀琬教授利閻達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兩位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論文,首先提出了“會計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活動”的觀點,并認為:會計管理在微觀經濟中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重要的價值管理;在宏觀經濟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的價值運動就是個別資金的運用,會計管理是對這種運動進行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動論
“控制活動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為調和上述兩派的論戰而出現的一個新興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楊時展和郭道揚兩位教授。楊時展教授的會計控制論側重于會計微觀領域,其建立的基礎是受托責任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會計控制論。他認為:自古以來,會計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經濟活動,離開現代會計這一控制系統的運行,要提高經濟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揚教授的會計控制論側重于宏觀會計領域,他從會計史學視角出發,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提出了現代會計的全面控制觀點。他認為:會計是人類為實現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所進行的一項基本活動,因而現代會計的本質是一個全面控制系統,必須把過去、現在與未來結合在一起;必須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結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現代社會,會計更是現代經濟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社會中通過對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經濟信息的優化與利用,以期對即定目標的控制和最終目標的實現。將會計界定為一種控制活動,優勢在于: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揭示了會計的本質,闡明了現代會計是一個控制系統。并且將受托責任與會計控制系統相結合,同時明確了受托責任與決策的關系。二、知識經濟下對會計本質三種觀點的辨析
(一)按照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活動確實是生產制造信息的行為,但知識經濟環境下這種信息的內涵卻在不斷地擴大
具體表現為:1、知識經濟下,信息的使用者不僅要了解財務信息,還要了解企業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財務信息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企業的核心技術、管理團隊的背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業的競爭形式等,這些信息單純依靠財務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來的,而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時考慮的重要因素。2、在知識經濟環境下誕生的新的信息記錄、采集、聚合、分析、整理、傳輸、公示技術等均產生了質的飛躍,現在的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使海量的信息能夠得到處理,并且能夠即時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時效性。3、知識經濟下單純認為會計是確認、計量和傳遞經濟信息的過程的看法只體現了會計的反映職能,忽略了監督、預測和分析等控制職能。因為財務人員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職業判斷去分析確認各種資產,選擇不同資產的計量屬性等等,這種判斷性決策本身就是一種管理活動。
(二)會計被界定為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是管理經濟的一種工具,這是對會計本質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它強調了會計具有反映和監督的雙重職能,是我國進行會計改革以來。體現在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中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在知識經濟下。擴大了企業管理的范圍。也深化了管理的內涵。企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加豐富了管理的手段。所以。原有的會計本質的認識有點模糊,范圍過大,無法區分會計管理和其他管理的界限。因為會計管理畢竟不同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生產管理、知識管理等等,會計管理也非財務管理,所以該概念應該予以深化、細化。
(三)會計被界定為一項控制活動
控制只是會計所表現出的重要特征,它在逐漸成為會計的重要職能之一,但是并不能用控制去概括會計的本質。知識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控制手段,擴大了控制邊界。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管理越來越扁平化,控制的界限早已超越地域的限制,使遠程控制成為可能。所以,這種直接的控制技術的產生其實弱化了企業財務控制在企業經營控制中的作用,片面地強調會計控制職能只會以偏概全。應該對其加以深化。
目前,國內外有關電子學檔(eportfolios)的研究剛剛起步。國外對電子學檔的系統性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其中較為全面和詳細的研究有美國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的Helen C. Barrett博士等人。Helen C. Barrett自1991年就開始了對電子學檔的實現模式和技術方案方面的研究。1997年,由她指導完成的一個基本網絡的全真學檔系統Task Stream開始啟用,目前在美國已經有30多個州使用,可以為50000個學生用戶提供服務。該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用于不同目的的學習檔案、評價學檔和展示學檔。此外,國外較有影響的的電子學檔研究還有美國地理學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的學檔計劃(2000),英國威爾士GP education的醫學項目等。在某些特殊學科教學實踐,如語言教育、醫學教學中,學檔的運用成為了一項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傮w而言,國外在教師教育項目、較高利害關系的評估活動中,電子學檔的研究和運用正成為熱點。
而國內在近幾年,由于教育改革的驅動,包括新課程標準在內的一些國家文本提倡使用“成長記錄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也開始重視對電子學檔的研究和應用。如桑新民教授在其學習論教改實驗中應用學習“文件夾”進行評價模式創新;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黎加厚教授等老師把電子作品運用到《教學設計》課程改革中去;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則從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教學帶來的功能性轉變角度闡述了“電子作品”或“電子學檔”的管理功能,展示了“電子學檔”或“電子作品”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傮w上來看,作為一種有效的表現性評價方式,國內的研究主要還是處于發展和推廣這樣一個階段。
上述背景為電子學檔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學術和實踐空間。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王佑鎂博士不斷創新電子學檔的理論與應用新方法,取得了較好的學術成果。作為一種正在顯現的教學新技術,作者認為,電子學檔強調的是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完成對學習的自我評估、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過程。而這種基于學業成果的評估、管理、反思行為,有助于極大程度地促進學習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方面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素質,從而促進學習。除了理論上的探索,實踐中的深度應用也是本研究的一大特色。在該著述中,作者展示了多個實證研究案例。值得一提的是,王佑鎂博士領銜的溫州大學信息化教育研究團隊力圖把績效管理與評價特別是基于電子學檔的管理與評價整合于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實效。比如,他們在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實驗中進行的績效管理包括四個環節三個階段:制定研究計劃階段、執行計劃并不斷對小組過程評價與反饋階段、研究計劃達標驗收階段。其中第二階段又包含執行研究計劃和評價與反饋三個關鍵環節。這一過程的執行充分反映了基于電子學檔的績效管理與評價基礎成為信息化教學中的一種新型應用模式。
清晰的理論建構與嚴謹的實踐創新成就了本書的基本框架。順著這種思路,作者分成四部分進行系統闡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知識時代的背景試圖構建學檔和電子學檔的理論框架,論述其概念、理論、技術與方法。并結合國內外的一些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對電子學檔的設計與開發進行了闡述和分析,這主要是針對一些課堂教學和教育改革項目的實施提供一種參照。本文的第三部分具體闡述電子學檔的信息化教學應用,分別從學習反思、知識建構和教學評價三個視角進行闡述,同時將具體建構了基于電子學檔的學習這一信息化學習樣式(ePBL:eportfolios-based learning)。第四部分則結合應用課題研究實施的五個項目設計,應用本文闡述的理論框架和技術條件,試圖探索一種研究取向的實踐應用。這部分的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基于電子學檔的學習技術,為電子學檔支持的信息化教育應用提供的一種全新觀念和操作程序。文中的所有案例覆蓋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教師教育等領域,使得本研究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在研究展望部分,王佑鎂博士還進一步提出了作為一種“學習化身”的電子學檔新觀念,為我們展示了從變革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結合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把電子學檔看成融合個性、技術、文化在內的一種技術系統的應用新途徑。
論文摘要:行政管理演變科學化走向
論文摘要摘要:本文通過對管理演變、現行行政管理誤區剖析、新時期行政管理科學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論分析,闡述了科學管理的新趨向,并深刻揭示新時期行政管理須注重的幾個環節。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深入展開,對日常行政的指揮、監督、控制成為強烈的必需,科學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實踐證實管理者素質的高低,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政務效率和質量。因此,對新時期行政管理科學化新問題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行政管理的演變
管理是一個歷史范疇,其作為實踐是歷經無數人的努力,步步演變,才走向科學化的。從最初的經驗管理發展到工業化時期的泰羅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開始進入科學管理時期,泰羅在其《科學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學管理是由組織、協調、合作、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等多種要素結合而成的。這使人們對科學管理開始一窺堂奧,非凡是現代行為科學的誕生,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統論的發展,為系統管理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此時,以梅奧為代表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管理不僅僅是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時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滿足,而且謀求管理的整個系統功能的優化。這就是管理的科學化新問題。
現代行政管理正在發生一系列的趨向性變化。首先是從流行程序管理變為倡導目標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明確行動的目標,且交代每一個行動的操作步驟,而且標管理僅需對被管理者明確目標及其工作要求,具體步驟由被管理者、操作層次的人自行解決。當然,不同的被管理者應運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資源素質不斷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過于落后了。
其次,是從單一管理發展為分層管理。系統論中的結構——層次——功能理論開始在管理中發揮功能。不同人員結構的系統5單位8要運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層次的管理者僅僅關注戰略性決策,而日常程序性決策都授權于低層次管理者操辦。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徑不一樣,其控制力、監督能力也不一樣。
再次,是從剛性管理發展為柔性管理。剛性管理強調硬性行政命令約束,管理思維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權變。而柔性管理認為管理存在彈性,管理者往往根據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從而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從無風險管理發展為危機管理。傳統的管理強調對被管理者的激勵和約束的對稱即所謂的獎懲機制的建立。通過表揚的手段、樹立典型的效應來帶動一批人前進,不談憂患,不提危機,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過度,產生懼怕心理,影響工作及效率。危機管理在一些非凡情況下有其獨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說明危機管理的獨特功能。更值得注重的是,現在危機管理似乎有演變為一種經常性管理模式的趨向。如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管理中強調“最好的軟件公司離真正破產永遠只有!#個月?!闭怯羞@種危機管理技能的運用,微軟公司才會日益強大。
不僅僅是管理模式在變,而且管理的指導思想也在變。如鯰魚效應和木桶原理,學習型組織的理論的興起等。鯰魚效應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魚的遠途運輸中,假如摻入幾只兇猛的鯰魚,反而會使沙丁魚的死亡率降低,這是因為有了逃生的競爭,使沙丁魚游動頻率增高,從而生存力增強。同樣,在管理中,假如多引入一些不同類型的人才,則會使單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這破除了傳統的“一山難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幾十塊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一塊木板。這給管理上的啟示是摘要:面對被管理者的差異和管理環節新問題的差異,其實是最薄弱的那一個環節,可能會導致管理上的麻煩和致命傷。因此,一名優秀管理者應從最薄弱環節改進入手,去提升整體的管理績效。只有經常性檢查,經常性抓落實,抓責任制的貫徹才會獲得滿足的管理效果?,F代科學還告訴管理者,如何將自己所管理的組織發展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已是十分迫切的新問題。傳統的管理認為,被管理者一次充電,受益終生,知識、才能運用只須儲備一次,便可應付全部的挑戰。在信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帶領組織成為持續學習型的組織,擺脫單純的模擬,且成員之間相互學習,一個單位、組織才會生氣勃勃,不斷發展,不斷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現行行政管理的誤區剖析
當前,一些人戲稱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為“領導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將其作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這其實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現,是一熟悉誤區,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進行管理將貽害無窮。
首先,將開會布置任務,理解為科學決策的替代,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這種錯誤的熟悉輕易造成“會?!边B綿,管理者開了會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長此以往,落實工作成為頑癥。而沒有落實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無從體現。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務是什么,僅僅是收費嗎$把管理權限混同于單項財權行使、賺錢的所為,這是極端簡單化的表現。的確,好的管理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管理不是為了收費了事。這是管理導向的錯誤,會造成管理可有可無,機構形同虛設,人浮于事,最終斷送了事業。
再次,協調就是喝醉,這是將管理極端庸俗化的表現。當然,協調是需要將方方面面的利益進行平衡,對各方傾向、意見進行妥協,但決不是一喝了事。
還有一種的管理誤區就是多訂制度,認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從而導致規章多如牛毛,有否貫徹執行則無人問津。這種錯誤的熟悉輕易造成“文山”現象,管理者須簽閱大量的文件,哪有時間、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實,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為管理預備了一些基本前提、預備了一些條件,這只是管理的開始,實際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覺執行這些規章,這需要監控、需要調研,這都是管理題中之義。制訂過多的規章等于沒有規章,因此,規章過濫也會影響管理的效能。
三、新時期行政管理科學化的走向
1、決策的科學化。作出一項正確的決策,有賴于完全準確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動力機制去刺激決策付諸實施。傳統的管理以領導者“拍頭腦決策”為主,憑經驗、憑主觀決策,輕易導致決策失誤,導致嚴重后果。因此,我們必須尋求決策的動力機制,健全為決策服務的信息系統。
2、辦公的自動化。制度、決策的落實在于執行,它涉及到辦公的啟動,傳達貫徹、督辦決策的實施到位。傳統管理這些環節都已齊備,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現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辦公自動化技術,成倍地提高政務效率,建立督辦網絡體系,使事中、事畢都存在可測性和可控性,使決策者、管理者隨時能得到確切、全面的信息反饋,以便實現全程動態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無論是決策,還是日常管理監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是決策的前提,反饋實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總結反映、宣傳信息是管理效能的體現。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學化的必然要求。通過重視信息反饋,不斷改進管理方式。在管理過程中注重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饋,以便隨時調整管理的目標和方式,達到優化。
關鍵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一體化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先后開展計算機培訓、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新課程培訓、Intel未來教育培訓和省培國培。培訓的有效性問題越來越凸顯:面對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務的教師,培訓者面臨重重困難和種種挑戰!一方面,廣大教師對培訓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希望培訓方實行按需施教,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希望培訓內容前沿和與時俱進,避免與其之前參加過的培訓內容重復。另一方面,教師參訓的積極性和投入度卻在下降?!吧碓诓軤I心在漢”和中途放棄培訓的學員比例逐年增加。面對大量的培訓機會和唾手可得的網絡學習資源,廣大教師不再視培訓為“稀缺資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訓機構的品牌、聲譽和口碑成為教師是否參訓的主要考量點。
那么,如何提升培訓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師培訓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一體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訓之出路。培訓者必須加強培訓項目的頂層設計,進行包括培訓理念(指導思想)、模式(方式)、內容、方法(手段)、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在內的一體化改革,方可達到優化組合培訓系統各要素、各子系統,實現系統整體優化,從而大幅度提升培訓有效性的效果??傮w策略是,視培訓為項目研究,做到培訓設計系統化(一體化)、培訓研究常態化(課題化)、培訓工作項目化(項目管理)、培訓流程規范化(標準化)、培訓方法多樣化、培訓人員團隊化、培訓師資專業化、培訓內容模塊化、培訓教學個性化、培訓資源微課化、培訓成果可視化(數字化)、評價方式多元化。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一體化改革策略
1.培訓理念改革
培訓理念在整個培訓項目中處于最上位,是培訓項目頂層設計的核心,決定著培訓項目是否既立意高遠(頂天)又貼近一線教師(立地)。
(1)一體化改革理念
培訓是個大系統,人員構成方面包括培訓決策者、培訓者、受訓教師等。其中,培訓者又包括項目負責人、學科首席專家、主講教師、助教(輔導教師)、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員。要素構成方面包括培訓的需求、目標、理念(指導思想)、模式(方式)、內容、方法手段、課程資源和評價方式等。因此,培訓項目必須以系統論和系統方法為指導,進行一體化改革,實現以上人員和要素的優化組合,提升培訓的有效性。
(2)教師專業發展理念
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師學習信息技術,而是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進而提升自身專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為此,必須確立“技術培訓、教育理論指導和專業發展引領并舉”[1]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信息化教研教改、網絡化學習、個人知識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一盤棋思想[2],走出“理論、技術、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油水分離的困境[1]。
(3)“學思行省”與“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理念
“學思行省”是“學習-思考-行動-內省”的縮寫。波斯納提出了著名的教師專業發展成長公式“經驗+反思=專業發展”,可見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學思行省”理念應貫穿于培訓全過程,包括課程模塊設置、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專題教學、技能操作、作業任務設計、教與學活動設計、教學管理與評價等環節?!皩W思行省”與“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理念一脈相承。
(4)“導-訓-研-賽”一體化理念
“導-訓-研-賽”一體化是指“引導(理念、理論知識、方法策略層面)-實訓(技能、實操、工具層面)-研究(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競賽(信息化教學設計、說課、課件、微課等)”一體化,與“學思行省”一脈相承,貫穿于培訓全過程。
2.培訓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針對集中培訓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訓、遠程學習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
(2)探索以微課、慕課為主要載體的“導-訓-研-賽”一體化培訓模式
開發系列培訓微課程、慕課,方便教師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指導學員開展基于微課的說課、上課、評課、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能力。
(3)綜合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創建網絡研修社區
發揮教師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臺)、K12教育網絡空間、網易云課堂、慕課平臺、教師工作坊的各自優勢,創建適合不同類型學員需要的網絡研修社區,推行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
(4)組建復合型培訓團隊,探索教研式培訓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塊的教學中,組建包括教育技術專家、信息化教學專家、教研員、名師(學科教學專家)、一線優秀教師、行業企業職教專家在內的復合型研訓團隊,開展現場教學診斷和觀課磨課,提升學習實效性。
(5)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專題學習
對于理論專題的學習,主要采取專家講座、問題研討、課后反思與課題拓展等培訓方式,充分發揮專家講座高端前沿、專業引領、信息量大、引發學員深度思考的優勢,配以問題研討、課后反思和課題拓展,引發學員觀念轉變和行動跟進。對于設計、開發和技術應用專題的學習,主要采取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實地考察、項目學習等培訓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賞析評價基本技能訓練模仿借鑒改造改良創新”的教學模式[1]。
(6)開放機房,加強實操實訓
中午和晚上開放機房給學員上機操作,多安排上機輔導教師,兼顧兩端。根據學員學科專業背景的差異,主講教師為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員提供多樣化的案例素材,更貼近學員的學科專業。集中培訓學員人數較多,可采取理論課大班制,技能課分班制,充分發揮優秀學員對其他學員的帶動作用,使學員獲得比較充分的技能指導和訓練,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點受限和學員基礎差異大、教學進度難統一等問題。
3.培訓內容改革
依據現代教育技術最新發展、相關培訓標準、學員基礎和需求,確立以信息化教學的設計、開發、應用為核心內容模塊,以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的培訓方案,設置理論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四大課程模塊,并且保持滾動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論提升模塊包括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學現狀與趨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與路徑等專題。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塊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學設計、什么是說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常見誤區、說課常見誤區、全國獲獎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賞析、信息化教學設計模板及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模塊包括網絡搜索與下載、動態與可視化PPT制作、國內外優秀微課賞析、微課設計與創作、慕課開發、Flas技法、課件藝術性與美工、數字校園資源建設等專題。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模塊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項目的選題、申報、開題、中期檢查、結題驗收、論文寫作、教學成果培育,翻轉課堂課例研討,數字校園教學應用,教育新媒體新技術等專題。依據學科最新發展態勢,每年新增2-3個前沿性專題,依據學員培訓效果反饋刪減2-3個舊專題,保留的所有專題保持20%以上的內容更新。
4.培訓課程資源改革
由于培訓對象大多數為各學科專業一線教師,部分為教學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其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迥異,必須開發支持學員自主選學的多樣化、多層次課程模塊:①除公共必修課程模塊以外,面向不同對象開發針對性的選學課程模塊。②面向不同學習基礎的教師開發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梯度、遞進式課程資源(案例)。③開發培訓管理平臺,實現學員基礎評測分級、分級呈現課程模塊,在完成相應必修課程模塊后,可自主選學擴展課程模塊。培訓管理平臺具有注冊、選課、在線學習、在線作業、在線測驗、反饋診斷、在線互動、學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訓課程微課化。開發培訓課程系列微課,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微課程,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個性化學習方式。⑤創建以微課程資源為基礎的系列培訓MOOC,支持大規模學員在線自主學習。⑥與參訓教師和參賽教師合作,將培訓班課程資源和信息化教學大賽參賽作品納入中職信息化教學資源庫,重點建設各學科專業優秀微課資源。⑦根據時展、技術更新和教師實際需要,開發前沿新課程模塊,更新原有課程模塊。
5.培訓評價方式改革
針對學習內容設計性、開發性、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主要采用電子作品集評價為主的考核方式。培訓過程中各技術學習專題教師適時組織課堂學習競賽,評選技術學習優勝獎進行教學激勵,最后培訓團隊根據學員出勤、紀律、提問、回答問題、專題優勝獎、電子作品集匯報和評價結果評選優秀學員,實現培訓成果可視化和評價方法多樣化。鼓勵、推薦和指導優秀學員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說課大賽和課件大賽,充分體現“導-訓-研-賽”一體化的培訓理念。
6.培訓研究常態化、課題化
圍繞培訓有效性的提升,將培訓涉及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培訓理念的創新、培訓模式的建構、培訓理論的整合應用、培訓內容的更新、培訓方法的優化、培訓流程的標準化,以及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網絡化學習能力、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和專業化發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為常態化的課題研究內容。近年來,筆者先后主持了“高師生網絡化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高師生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職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理論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課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中職教師品牌培訓項目設計開發與實施研究”等8個自治區級教研教改項目,嘗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培訓中,提升了培訓的有效性。
7.培訓團隊專業化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依托專業化培訓團隊。例如,筆者連續十年主持廣西中小學和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相關培訓項目,均依托自治區級教師教育學科(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團隊,該團隊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學人才培養和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師培訓于一體。團隊成員長期從事中小學和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各有專長,配合默契,已打造成為頗具實力的專業化培訓團隊。
8.培訓標準化
培訓者必須總結形成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標準化培訓流程:
每次正式培訓前,首先要進行相關課題研究,集中解決以往培訓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培訓的有效性問題。
其次,進行培訓調研,分析參訓中職教師的真實需求。
第三,組建培訓項目團隊,研制培訓方案,參加培訓項目競標。
第四,競標成功獲得培訓項目后,第一時間根據學員需求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開發培訓新課程(專題)資源包,更新原有課程模塊資源包。
第五,成立培訓班籌備小組和備課小組,召開籌備會和集體備課會,總結以往培訓的經驗教訓,對歷屆培訓班學員的學習基礎與學習需求調研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初步掌握我區中職教師的學習基礎與學習需求,明晰培訓的總目標、總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專題目標。
第六,多渠道培訓通知和培訓信息。除了郵寄紙質版通知,還利用博客、QQ群、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等多種現代化通信方式,確保參訓教師及時獲得培訓通知和后續培訓信息(例如住宿訂房、路線圖、訓前學習準備等),同時解答學員的一些問題,使學員提前做好學習準備。
第七,提前做好訓前準備工作。代學員聯系就近賓館,訂購桶裝水,安排學校食堂就餐,確定教室和機房,打印課表,購置資料袋;放置歡迎牌,打印并粘貼前往報到教室的路標;安排接待人員輪流接待學員;在網絡教室的每臺機子上安裝培訓要用的軟件;檢查設備,布置會場,確保開班典禮和培訓的順利開展;制作和安放學員學習證,提高學員的學習角色意識。
第八,學員報到前或報到當天,安排學員填寫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息技術基礎、學習需求、教研教改和專業發展現狀的網絡問卷,第一時間將統計分析結果發給各專題主講教師和輔導教師,以提高培訓教學的針對性。
第九,加強教學監控和反饋。通過課后面談、QQ群 、短信、微信、電話和郵件等方式加強學員與主講教師、班主任、輔導老師之間的溝通和反饋,及時獲取教學改進意見和建議,使各專題協調、有序地進行。
第十,加強班級管理和人文關懷,為學員創造最佳學習環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學員證,嚴格考勤;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加強作業管理;安排最好的機房;中午和晚上開放機房,輔導教師重點指導基礎差的學員,多聽取學員意見。
第十一,將往期培訓資源和本期培訓新生成的優質資源匯總刻錄成光盤發給W員,以支持學員的后續網絡自學、校本研修和可持續專業發展。
三、培訓一體化改革成效
培訓一體化改革實施以來,筆者所主持的培訓項目均獲得滿意效果,滿意度均在95%以上。學員在問卷調查、座談會、QQ群留言和培訓日記中紛紛表示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意識與態度、理論與實踐等多個層面均有較大提升。以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為例,300多位參訓教師參加2009年全國中職優秀多媒體課件評選活動、2010年-2012年全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第十二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和2013-2016年“創新杯”全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說課大賽,共獲得全國一等獎46個、二等獎110個、三等獎120個、組織獎16個、最佳單項獎2個、大賽閉幕式最佳展示3個的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鄭小軍,楊滿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整合培訓模式創新實踐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