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園基礎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幼兒園和小學銜接問題是多年來幼兒園、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基礎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關鍵點。本文針對目前教育系統中存在的幼小銜接的種種問題,提出了改善幼小銜接的現狀的策略。
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初步認識
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邁進了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經濟正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與此相適應的教育發展呈現出普及教育、終身教育、個性教育等時代特征,科學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期待。
第一、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教育階段納入基礎教育體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幼兒教育階段與小學教育階段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其過渡是教育自然的連續過程。在基礎教育的體系中,研究幼兒階段教育和小學階段教育的銜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教育目標、教育方式、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幼兒園教育活動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促進幼兒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的發展,是人的全面、啟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則以系統的課堂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人的初等系統教育階段,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減緩坡度,實現從幼兒到少兒的量變到質變,正是幼小銜接的研究內容。
第三、幼兒園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兒園學習成為小學學習的準備階段和必須階段。為使孩子能夠在進入小學學習后較快地適應小學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在幼兒園學習階段就有意識、有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幼小銜接不是簡單的把過去小學辦的學前班拿到幼兒園來辦,或是單靠在幼兒園大班增加一些過度的教育內容,而是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教學都要科學地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二、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教育任務不同,存在著階段性。幼小銜接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諧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幼小銜接中還存在著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兒童入學后易產生厭學情緒
許多幼兒園和家長把識字課和數學課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拿到幼兒園,讓未入學的幼兒學習。這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這種“教材下放”,讓幼兒學習入學后將要學習的內容,實際上是讓孩子先學一遍,一年后又重復學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動學習的后勁,等到“儲備”用完,就會出現使用困難。
2缺乏社會適應性能力鍛煉
幼兒園平常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對遵守課堂紀律等非智力因素較少考慮,使得剛入小學的兒童表現得很不適應,如不知道按時完成作業、不知道準時上課等。教師更多地強調知識的培養和積累,其實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兒童的感情、動機、意志、愛好等,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兒童的成績好壞,還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
3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產生不良學習習慣
有些幼兒教師由于對小學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兒園本身就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兒童在幼兒園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入小學后,有些兒童使用過學具后,不能自己收拾還原;書寫漢字筆順有錯誤,操作活動不規范;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學習方式明顯帶有幼兒園特點,習慣于依賴教師;有的兒童甚至不懂得按順序看畫面、按頁碼翻書等。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將影響日后兒童的有效學習。
三、對幼小教育銜接的實踐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動平臺
小學、幼兒園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教育機構,工作中極少往來,老師間的教學缺乏最基本的溝通、了解。幼兒入學前的教育,大班老師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長上課時間、小學化擺放課桌椅等,而無法從實質上加深幼兒對小學的認識。因此,小幼雙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臺。(1)互相學學老師都在學習、培訓《綱要》及新課標,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老師可借此機會共同學習,互相探討、交流對新課程觀的看法、問題。(2)課堂教學互聽互評。從教學實踐層面深入了解小學或幼兒園的教育方法,以便雙方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能采取更為有效的教育措施。
2與幼兒家長、小學教師保持密切聯系
幼兒園要定期和不定期與家長交流育兒知識,提高育兒素質,經常保持聯系,糾正不正確的態度、方法,家園教育一致。幼兒教師主動與小學教師聯系,如通過個別訪談、組織參觀活動、座談會等,傾聽意見,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方法,為小學一年級教師準備一份較為詳細的幼兒各方面發展情況表,以便全面系統了解。
3小學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
(1)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學生剛入學,面對學校、老師、同學等新環境、新面孔,總會有些不適應。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盡量幫助解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其次,為學生營造同伴間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互相幫助的機會,增進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情感。
(2)調整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持續發展
考分只是作為評價方式之一,而不是劃一的衡量標準。我們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客觀地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重視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續發展。
(3)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課上的模仿和記憶,尤其是數學,可參照幼兒園的學習方式,通過生活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等進行;經常開展班會活動,給幼兒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習自主性。
總之,幼小銜接是教育整體改革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搞好幼小銜接,才能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保證基礎教育質量提高。我們應對處于銜接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作進一步探索,不斷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幼小銜接的途徑,幫助幼兒順利地解決好其間的過渡和銜接,使千千萬萬幼兒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學前教育,財政支持,經合組織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開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我國目前在學前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相對不足,使得“入園難、入園貴”成為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現象。為了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切實加快全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我國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以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學前教育財政支持。所以,作為世界經濟最發達的經合組織[1]成員國便成了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一、OECD學前教育財政支持的經驗
OECD 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發展學前教育是向終身學習的第一筆投資,是為滿足每個家庭更加廣泛的經濟及社會需要的一項意義遠大的政策援助。”各發達國家在認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后,都紛紛把學前教育作為本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項目。如德國、美國,已經把學前教育視為民族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紛制定詳細的教育大綱、標準,政府也編列了學前教育的發展規劃。英國在布萊爾首相時期,已經啟動了學前教育變成義務教育的工作;日本也開始著手推動學前教育免費化的進程等等??梢?,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有助于促進個人的成才和家庭的發展,更會為社會帶來巨大利潤。
1、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公共經費投入大
學前教育公共經費投入是指由國家財政預算內的教育撥款中,給予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專項資金。[2]圖1 是OECD國家對ECEC 項目公共經費投入占GDP比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丹麥在0-6歲ECEC項目上投入的比重是最大的,占GDP的2%;瑞士和芬蘭投入分別占GDP的1.7%和1.3%,除此之外這三個國家對6-7歲的兒童另外投入0.3%GDP。由此可見,它們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雖然英國和美國的投入只占GDP的0.5%和0.47%,但由于英美兩國數額巨大的GDP,這一投入足以保障本國學前教育事業穩步的發展。英美兩國的學前教育十分發達,以美國為例,美國把發展學前教育放在全美教育目標之首,并以聯邦立法的形式加以規定,這在美國教育立法中尚屬首次。除此之外,還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資額度,從1965年批準的撥款9600多萬美元幼兒教育論文,到2003年修訂案中的撥款68.7億美元,38年時間財政投入增長了70多倍。[3]充足的財政投入一直都是一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而國家的高度重視則是財政投入的堅強后盾。OECD的成員國中學前教育發達的,基本上都具備這兩點。
圖1 為OECD國家對ECEC[4]項目公共經費投入占GDP比例[5]
2、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
隨著各國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不斷認識,越來越多的國家正逐步將O一6歲幼兒的保教責任由私人責任轉為公共責任,并通過公共財政不斷強化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責任。最典型的便是英國,英國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并采取學前教育有關預算在政府財政預算中單列的方式,以保障公共財政穩定投入。除此之外,英國政府實施了重大的幼兒福利改革“確保開端”項目,提出了對3歲以上幼兒提供免費教育,并加大了對幼兒照看機構的公共投資力度。英國學前教育之所以能在較短時期內發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此。
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是OECD的成員國又一大共性之處。從OECD成員國2005年學前教育撥款情況來看,瑞典學前教育的預算占總教育預算的8.5%,顯然沒有匈牙利(15.3%)和西班牙(13.1%)這些國家占的比重大,但是它的公費卻占學前教育總花費的100%,即在瑞典不論父母的就業和收入情況如何,學前教育都是免費的。但這樣的情況是少數的,大多數的國家仍是采用公共財政支持和根據家庭收入交費并行的方式,但公費的比重大多高于60%,而家庭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30%。[6](如圖2所示)。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能大大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從根本上保障了學前教育的順利開展。
圖2為OECD成員國2005年學前教育撥款情況[7]
3、依法治教,為學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
通過上述分析,充足的財政投入可以保障學前教育事業的基本發展,但要想保障充足的學前教育投入最有效的做法卻是立法,即“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美國聯邦政府為保障本國教育投入和發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學前教育快速健康的發展,美國先后通過了《提前開始法》(Head Start Act)、《兒童保育與發展固定撥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Block Grant Act)及《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法律,這些立法明確規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對學前教育事業的各項撥款,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8]而當今世界另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為了學前教育的發展也先后出臺了多部法律,如:《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8年學校標準與框架法》、《2002年教育法》、《2004年兒童法》和《2006年兒童保育法》等,這些法律明確規定了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事業中的職責,從而保障了學前教育充足的財政投入核心期刊目錄。我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不足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我國各教育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職責。
4、實施補償性援助,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
雖然OECD的成員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學前教育的發展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卻都把學前教育視為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并具有很強的福利性。與此同時,它們還把為弱勢群體提供科學的學前教育,作為其消除貧困、縮小社會差異的治本良策。所以,各國除了重視學前教育的公平之外,更要求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對困難家庭實施一些補償性援助。以英國為例,英國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就把消除貧困兒童、增加教育投資,特別是發展學前教育、保護弱勢幼兒群體等,作為布萊爾政府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英國《撥款法》更是明確列出了“借助兒童基金幫助弱勢兒童與青少年及其家庭,應對兒童貧困和社會排斥現象,以打破機會剝奪與弱勢地位的惡性循環”的專項撥款,并且這專項撥款逐年增加。[9]可以說,幼兒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如果他們不能接受教育這不僅是教育最嚴重的“排斥”,也是社會最大的不公平。支持學前教育,讓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上學,不僅可以保障幼兒健康的成長,從而促進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更可以緩和一些階級矛盾,維護社會和諧。
二、我國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完OECD國家的學前教育后,回頭看看我國的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0-6歲的兒童多達 1.3 億,是世界同齡兒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國學前教育經費長期以來僅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 1.2-1.3%,且十年來徘徊不前。這個比例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是很低的,與 1.3 億的學前兒童規模極不相稱,從根本上就很難支撐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10]
一直以來,學前教育就被人們所忽視,是我國各類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但好在有企事業單位支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企事業單位逐步分離,我國的學前教育成為“灰色地帶”,幼兒園的數量和質量急速下滑,使得大部分地區上幼兒園的費用超過了上中小學的費用,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天價”幼兒園。雖然近年來經過國家的調整,我國某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學前教育的質量和入園率較高,如:上海市2005 年,3-6歲在園兒童為28.70萬人,入園率達95%。[11]但這只是極少數的幼兒教育論文,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據2006的數據顯示,全國學前教育適齡兒童有6000多萬,但入園就讀只有2179萬人,入園率僅為36.3%。而同一數據,西班牙、比利時的為121%,日本為86%,美國相對低一點,但也有62%。(如表3所示)。為了促進我國學前教育更好的發展,對中國學前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我認為中國學前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國 家
毛入學率
國 家
毛入學率
國 家
毛入學率
西班牙
121
澳大利亞
104
日 本
86
比利時
121
韓 國
101
葡萄牙
79
法 國
116
瑞 士
99
英 國
72
捷 克
114
瑞 典
99
希 臘
69
墨西哥
106
丹 麥
95
加拿大
68
德 國
106
新西蘭
92
芬 蘭
62
意大利
104
荷 蘭
90
我們通常說的幼兒教育一般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的幼兒教育論文是指三至六歲的兒童接受的幼兒園教育,廣義上的幼兒教育是指三至六歲的兒童在幼兒園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的總和。陶行知認為,六歲以前是形成重要習慣、人生態度以及關鍵人格的重要時期,因此要在這個時期對幼兒進行好好培養,只要對兒童進行適當的調教,即可長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若沒有進行好好的培養,一旦你有些習慣和毛病在幼兒期養成,是很難改變的。陶行知先生強調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確的指出,教育要從小抓起,而幼兒教育則是根本。我們要重視對幼兒的教育,不可忽視小孩子的天性和能力,更不能漠視了對他們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幼兒教育思想,讓我們明白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創新幼兒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張,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有技巧地啟發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只有意識到了兒童的創造力,才能重視兒童的創造力,并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陶行知先生認為封建教育的弊端是束縛了孩子的創造力,沒有言論自由,更沒有動手的機會,學校仿佛是一個鳥籠,而孩子就是小鳥。
2 陶行知幼兒教育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開始關注并重視外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密切關注國內的教育事業,關注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與國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比較,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幼兒早期教育,因為幼兒教育是開始人生的基礎教育,是人生可能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兒童成長的這一個關鍵時期,加強對兒童個性和習慣的培養。只有做好幼兒教育,才能夠保證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成長為祖國所需要的人才。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兒童若得到好的教育,國家則發展得好,兒童若得不到好的教育,國家則面臨危機,這也就是所說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強弱的關鍵就是能夠得到好的教育。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明確了幼兒教育的根本。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應該對幼兒教育進行普及,尤其是農村,更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讓所有適齡的孩子都能夠在合適的時候,走進課堂,接受教育。保證兒童接受幼兒教育不僅有利于對婦女勞動力的解放,讓婦女能夠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還有利于幼兒接受良好的教育,明辨善惡,在早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
(1)指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理論在幼兒教育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國教育教學中,其理論思想和現實意義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在于明確的指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興辦幼兒園不僅可以解放婦女勞動力,還可以提高工廠的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兒童接受教育的機會,使兒童健康成長。同時陶行知還提倡在農村多多建立幼兒園,將接受幼兒教育的機會普及到農村,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公平的機會能夠接受應該受的教育。在農村擴建幼兒園,也使兒童有了更多接觸自然和認識自然的機會,有利于陶冶兒童的情操,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性格。陶行知這種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關注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如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也為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師資力量,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
(2)有助于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轉變。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理論有助于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轉變。首先,使我國更加關注國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漸向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化教育轉變,逐漸從重視城市幼兒教育向農村幼兒教育轉變,并逐漸普及化。陶行知指出,我們不能一味地光顧著學習別人的東西,還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列寧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有太多的未接受教育的兒童,這個國家是無法實行社會主義的。可見,幼兒教育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意義。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在于很好地促進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重大轉變,并且這種轉變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化的意義,由專注城市幼兒教育事業向注重農村幼兒教育及建設相應幼兒園的道路上轉變。
4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1)提高幼師地位。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和“學”是一件事,主張寓“教”于“學”。做老師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知識并不是可以使用終生的。但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卻是幼師的待遇和地位低都很低,很少有人愿意從事幼師相關工作,尤其是男性幼師就更少了,可能也與男性很難與幼兒相處和溝通有關,這就導致幼兒園中男性幼師嚴重缺乏。城市是如此的境況,農村的幼兒教師就更不受重視了,也是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農村當老師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要重視幼師的地位,給予他們以肯定,要切實地提高幼兒教師待遇和地位,并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穩定幼師的師資隊伍,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從事幼師行業,才能不斷壯大幼師隊伍,保證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這是前提條件,也是當務之急。所以,加強幼師隊伍的建設,首先要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提高幼師的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改善幼師的經濟待遇,才能夠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幼兒教育中。
(2)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無論是幼師還是家長,都要學會對孩子們的好奇心進行有效的保護??赡茉诂F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或聽到許多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不懂的事,都會馬上對老師和家長進行提問,就像一本“十萬個為什么”。這個時候作為幼師或者家長切記對孩子說“不懂就不要問”這樣的話,這樣只會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其實,很多幼師或者家長由于沒有耐心,在無意間就會犯這樣的錯誤。使得孩子下次再有疑問時,已經不敢說出口,這就導致孩子們的好奇心被一點點地扼殺,甚至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心,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可悲的,是不符合他們年齡段的現象。作為幼師和家長,要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寶貴的財富。當孩子有疑問,充滿好奇心時,作為幼師和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對他們進行解答,千萬不能默不作聲,要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給予肯定和鼓勵。
(3)會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對幼兒來說,他們正處于玩耍的階段,所以老師和家長要找到與孩子正確的相處方式,最好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到知識,在玩耍中有所感悟。但是,目前有很多老師和家長一心只追求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小小年紀就讓他們學習各種技能,參加各種補習班,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作為幼師和家長,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幼兒的教育應該是在玩耍中教會他們學習,開發他們的智力。此外,還有很多老師和家長經常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覺得別人的孩子永遠比自己的孩子優秀,這樣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學會在玩耍中教會他們學習,更要學會尊重他們和鼓勵他們。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讓他們遠離壓力,遠離厚重的課本,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健康的國家需要的人才。
(4)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問題的越來越重視,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很容易導致幼兒教育的“西化”,這是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所鄙棄的。但目前,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存在并熱衷于西式管理和教學的幼兒園。而家長們總覺得“西式”教育相比于“中式”教育是先進的,家長們希望孩子上最好幼兒園的這種心態,也將“西式”幼兒園推向了,盡管這種幼兒園的教育投資很高。這就導致了一些幼兒園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卻步,甚至一些農村地區的孩子,由于家庭困難,根本上不起幼兒園,使這些孩子接受學前教育成為了困難。所以,我國應該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而不能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外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從目前的幼兒教育的現狀來看,我們應該借鑒陶行知先生幼兒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現狀,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創辦真正適合我國的幼兒園,同時還應該加強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建立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兒園。
5 總結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界的先驅,他的幼兒教育思想無論在理論意義還是在現實意義上,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不僅指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還有助于中國幼兒教育事業向更好的方向轉變。幼兒教育需要幼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努力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建立陶行知先生期望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平民的幼兒園,實現幼兒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芳妹.試論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0:126.
1、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主線,堅持做到“四個符合”,即符合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符合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符合廣大教職工專業化發展的需求。力爭在新的平臺上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升教育的品質、品位,做實、做優、做精、做強教育品牌。
2、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實踐,不斷提高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能力,做科學發展觀的堅定實踐者。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前提和保障,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各個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校際間發展的和諧,關注每個學生的和諧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3、根據*“四個率先”的發展目標以及*新一輪發展對教育的現實要求,堅持發展創新,著力打造以“精、特、優”為標志的“經典*、精品教育”,深化“精品教育”內涵,拓展“精品教育”外延,提煉“教育精品”要素,制定“精品教育”綜合指標,增強教育發展的活力,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二、加強統籌和指導,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4、貫徹實施《*區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0*)》,加強幼兒園建設。做好市示范園復驗和區示范園、一級園評審工作,充分發揮示范性幼兒園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以“在整合理念下的園本課程建設”課題為引領,研究適合幼兒發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整體提高3-6歲幼兒園保教質量。探索0-3歲嬰幼兒早教服務模式,科學育兒指導率力爭達到95%。
5、學習貫徹新《義務教育法》,高水平普及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保持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在全市的領先地位,實現高水平的均衡發展。小學繼續以“校際聯動,團隊合作”為抓手,逐步形成校際間協作互動與交流合作的機制。以教育內涵發展為重點,進一步鞏固初中建設成果。依法保障殘疾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穩步推進初中隨班就讀工作,使隨班就讀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落實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
6、加大市、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和示范輻射作用,規范和優化“協作塊”、“協作鏈”運行機制。進一步開展“協作鏈”交流活動,積極探索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協作鏈”運行的長效機制,在“協作鏈”的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上有所突破。
7、貫徹落實區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市商貿旅游學校建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專業結構的調整。啟動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特色實驗工程,加快實施彈性學習制度,實現完全學分制管理。職業學校要與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充分協作,集聚社會資源,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靈活開放、自主發展、職前與職后聯動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與發展服務經濟相結合。
8、按照區“十一五”成人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做大、做強成人教育。認真做好區業余大學(大同學院)迎接市教委對“*市獨立設置成人高校教育檢查”工作。進一步深化社區學院實體性運作機制,推進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工作,實現成人教育、社區教育、職業培訓全覆蓋。加強對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的監管和引導,做好第二批民辦非學歷教育院校分等定級評估。規范辦學行為,嚴格查處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學科補課班。繼續探索和籌劃建立區教育培訓基地,吸引更多更好的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培養“培訓品牌”,提高教育對我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貢獻力。
9、服務學習型城區建設。繼續探索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的開放度。配合街道等相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支持、組織全區所有中小學將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教育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并會同有關單位做好相關的日常管理工作,實現區內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全覆蓋,更好地滿足廣大社區成員日益增長的教育文化需求。
三、堅持德育為先,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10、按照“德育為先,素質領先”的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結合“二期課改”,充分發揮“兩綱”在實施過程中的特色經驗和優秀案例的指導作用,全面推進“兩綱”進課堂。完善和優化“兩綱”課外教育活動框架,將“兩綱”精髓滲透到課外實踐中。充分利用區德育名師工作室等資源要素,創新育德載體,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教材、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
11、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創建良好的校園秩序,營造優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有欣賞平臺、情感走廊、休閑天地、才藝展示等體現人文關懷和班級特色的“溫馨教室”。
12、以“加強德育過程管理,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為主線,“研”字當頭,服務基層。通過研究學校,構建學校綜合社會實踐體系,形成內容相對穩定、教育功能獨特、教育效應良好的富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資源。通過研究教師,以個案剖析的形式,探索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通過研究學生,關注學生道德情感形成的過程,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3、以迎接“20*年國際特奧運動會”的舉辦為契機,聚焦社會公共道德,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各類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的主題教育,組織發動學生積極參加“我為你加油”主題教育活動。
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4、結合“二期課改”的全面推進,加快建立新的課程教材體系、考試評價制度,制定科學、客觀、操作性強、實效顯著的教學質量監控和流程管理制度,20*年9月實施。樹立“教育質量是取信于民的基礎”的觀念,將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納入校長的實績考核。
15、做好市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試驗區工作。以《學生成長記錄冊》為基礎,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以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全面評價學生,全面反映中小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對學校教師、學生進行記錄和評價工作的培訓和指導,加強評價實施過程中的誠信教育,堅持實事求是和誠信原則。
16、提高教育科研的質量、效率和影響力。重心下移,促進課題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引導教師關注課堂,關注課改,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加大科研普及指導力度,加強科研培訓,推廣優秀科研成果,通過舉辦學術研討、交流展示、專題講座等活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組織基層學校參加*市第九屆教育科研成果評選。
17、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召開區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總結教育信息化推進的典型經驗,制定新一輪三年發展規劃,把基礎教育和“二期課改”架構到信息技術教育的平臺上,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利用網絡平臺實行國際間的課程交流。
18、認真做好體育、科技、藝術等工作。協辦好20*年10月國際特奧運動會輪滑比賽。結合“*區學生體育大聯賽”,積極開展深受學生歡迎的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做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和數據上報工作。加強體育設施和場地建設,培育扶持具有本區特色的體育項目進校園、進課堂。建設和完善“*區青少年科學研究院”,聘請專家指導項目研究,參與科技實踐,參加重大賽事,為青少年科技活動和科技人才提供科學研究和科學試驗的場所,建立“小研究員”隊伍和優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檔案庫,構筑開放式跟蹤培養平臺。進一步完善體育、科技、藝術教育特色(項目)學校的長效管理機制,做好新一輪市、區體育、科技、藝術教育特色(項目)學校的申報、復評、命名、掛牌工作。
五、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19、始終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堅持“梯隊培養、合理搭配”的原則,構建以名教師為榜樣、中青年骨干教師(校長)為中堅、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教師隊伍。按照“與時俱進、積極穩妥”的原則,健全人才培養和福利待遇的經費保障機制,增強教師隊伍的吸引力,創設校長和教師成長、成才、成名的條件。做好第二批名校長各名教師人選的選拔工作。
20、加強對新一輪20個名師工作室的規范化管理,讓名師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實施《*區學科帶頭人管理辦法》,建立區學科帶頭人、區級骨干教師管理機制,為優秀教師發展搭建平臺,有計劃地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啟動高級教師職務等級管理,不斷增強高級教師的工作動力。
21、創新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機制。細化培訓項目,強化校本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實務培訓,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內在需求,通過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關注學前教育和初中階段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要盡快建設一支以就業為導向、強化技能性和實踐性教學要求的“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22、加強教育協作與交流。繼續組織“**教育論壇”和“‘*杯’長江三角洲地區17城市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評選活動”。探索校級領導和骨干教師境外中長期考察培訓機制。繼續做好以外語、雙語教師為主,其他學科優秀教師為輔的境外業務培訓工作。
23、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理順校長職級工資制,使之更規范、科學。進一步規范結構工資分配方案,各基層單位教職工結構工資分配方案的調整預案必須事前報區教育局人事部門,經審核后進入學校民主程序,通過后報區教育局備案。
24、加強聘用合同的管理,嚴格把好教職員工流動關。對所有引進人員進行心理測試和基本素質測試。加強人事干部隊伍建設,匯編人事工作實務手冊,增強實務培訓,提高基層人事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六、實施布局調整,繼續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25、妥善實施教育資源調整的重點項目和應急項目。*區第一中心小學新建項目年內實質性啟動。大同中學學生公寓項目、實驗小學新建項目進入論證程序。穩妥實施高標準開放式實訓培訓中心的建設項目。支持人民路隧道工程建設,制定并實施音樂幼兒園和*區第一中心小學過渡方案。
26、重點加強小學和幼兒園資源調整。采取整體思考、分步實施、梯度轉移的策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實現教育結構整體優化,使小學和幼兒園的數量、布局、規模趨于合理。
27、繼續推進“退商還教”。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完成紫霞幼兒園、中華路第三小學和*市商貿旅游學?!巴松踢€教”工作。
28、加強校舍和教育設備等教育資源的管理。及時做好學校大修計劃的編制工作,按時、高質量完成學校的修繕工程。按照必須和節約的原則,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教學設施的效用。
29、建設“平安、衛生、文明、和諧”校園。認真落實安全責任制,加強校園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演練,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加強對擁有機動車等交通工具的在校師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嚴格控制社會車輛進入校園。以建設新一輪“健康校園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進行衛生應急預案全面大檢查,健全學校食品衛生安全、衛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監管網絡,不斷提升師生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和健康安全技能掌握水平。
七、提升管理水準,維護教育公平公正公益
30、切實有效地做好政務公開工作。充分發揮教育事務受理與服務中心的職能,確立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務型教育行政機制。建立規范公正行使職權的運行機制,改版“*教育信息公開”網絡主頁,主動推進政務信息的公開和宣傳,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和批評,繼續加強對教育熱點和難點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和諧教育。
31、加大對學校教學制度的制定、實施和管理方面的指導力度。理順學校用人機制,優化教育用人環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增強教育收費的規范化和透明度。
32、加強公文處理過程化管理,試行退文和通報制度。加強檔案工作常規化管理,依法做好年度檔案立卷執法檢查。加強外事工作制度化管理,完善因公出國預報審批手續。加強信息工作質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報送的錄用率。
33、進一步鞏固教育行風建設成果。嚴格執行“一費制”,規范各級各類學校收費行為,完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扶持體系。認真做好防治商業賄賂長效機制的工作。
34、推行“陽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轄區招生入學工作實施意見并組織實施。加強對各類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妥善解決招生入學工作中發生的問題,依法辦理與查處各類學校招生入學工作過程中的來信來訪和違紀違規事件。招生工作人員要加強自律,增強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
35、發揮教育督導監督檢查職能。認真貫徹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充分發揮督導結果的作用。深化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機制,全面推行學校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督導模式,建立并實施以學校自評為主和以督導室為主的多元他評機制。探索校內評價監督制度的建設。對學校實施“二期課改”的情況進行監督指導。貫徹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關于學校檢查評比歸口管理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協調教育各部門對學校的檢查評比工作,以減輕學校的負擔。
八、圍繞中心工作,抓好其他各項工作
36、加強語言文字工作規范化管理,推動應用和管理水平的持續提高。繼續做好、保密、雙擁、計劃生育、獻血、紅十字會及退管會等各項工作。
一、起步階段:1868―1886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在政治上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新業,文明開化”①三大方針。從1872年公布學制②開始,文部省于1875年派伊澤修二赴美國調查師范教育制度,此舉成為西洋音樂大量輸入日本的開始?;貒蟮乃锤薪處熀徒滩牡闹匾裕蛭牟渴√岢隽巳椞岚福?.將日本傳統音樂和西洋音樂互為融合進行新教材的創作;2.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培養音樂教育人才;3.在各類學校實施規定的音樂教育。該案得到文部省的關注和全力支持,并于明治十二(1879)年創立音樂研究所,伊澤修二任所長。其隨即開始調查國內外的音樂狀況,并于1880年聘請了第一位外籍音樂教師梅遜(L W Mason)在東京男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和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進行唱歌教學,這也是日本最早的唱歌教學。明治十三年九月他又開展了對音樂教師的培養工作,在全國召募了22名音樂傳習生進行培訓,開啟了音樂師資培養的先河。二戰之前的日本初高中音樂教師的培養均由該所承擔。第三項工作是把傳統音樂為中心的東洋音樂翻譯為五線譜,并進行兩者間的比較,由此證明東西方音樂的相同性,同時設立了田中正平邦樂研究所,記錄了大約300首以五線譜為記譜法的日本傳統音樂③,為五線譜的推廣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最初在滲入西洋音樂時,日本人是不習慣和排斥的。當時很少有人進入演奏廳去欣賞西洋音樂會,而傳統音樂如歌舞伎、能樂等則大量充斥著文化市場。這反映了日本人對西洋音樂最初接受時的態度④。但從明治二十三年開始,出現了鑒賞意識的萌芽。鑒賞教育是日本音樂教育中遲到的春天,日本人意識到了世界上存在著美妙的西洋音樂,應該用心耳去傾聽。這些觀念的轉變歸功于收音機的普及、吹奏樂的大眾化(如日比谷的公園奏樂)以及西洋音樂鑒賞的啟蒙書《音樂通解》的出版等,它們為西洋音樂的大眾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成長階段:1886年至二戰結束
在日本政府大力的財務支援下,日本人對西洋音樂創作的需求日益增多,他們驚訝于西洋的交響曲、歌劇、鋼琴和小提琴等音樂表現形式。1903年,東京音樂學校上演了格魯克的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迪茜》,社會思潮開始以崇尚西洋音樂為榮,日本逐漸走向了全盤西化。此時的高等音樂教育也在西洋音樂為中心的主導下發展,在音樂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上也全方位地呈現了西方化的傾向。
1898年,東京大學外聘了德國人豪斯庫涅齊講授教育學,把福祿貝爾的教育學理論帶到了日本,并指出該教育學理論同樣適用于音樂教育學,從此教育學理論在日本盛行⑤。日本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西方先進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影響,除了有福祿貝爾的教育學理論,裴斯太洛齊的教育學理論也慢慢得到了傳播。到了明治中期,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⑥又再一次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轟動。
明治二十年,以外國教師為中心的東京音樂學校,在曾經留學德國的第二任校長村岡范為馳的帶領下,改前任伊澤修二提倡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為德國式的高等教育體系。德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提倡大學的本質是“客觀的學問和主觀的教養相結合”⑦,即通過學習知識來獲得教養。繼村岡校長之后的乘杉嘉壽校長徹底地貫徹威廉•洪堡的思想體系,在其著作《社會教育之研究》中闡述了教育的民主和教育的機會均等是每個人應得到的權利,每個日本人都應該獲得知識,從而擴大了平民學習音樂的權利,擁有了提高自身音樂教養的機會。具體措施除了在學生中加強學校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之外,加強社會普通人群的音樂知識和道德修養,這些思想的產生和貫徹對日本高等音樂教育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威廉•洪堡的另一觀點是提倡“孤獨和自治”,也就是追求最高形式-純粹的知識,這可以在東京音樂學院師范部的課程設置變遷中得到證實。明治二十(1887)年的科目中開設了聲樂、器樂、音樂理論、音樂史、體操,除此之外的教養課程涉及到了倫理、文學、教育、英語。明治三十三(1900)年,除教養課程,在聲樂、器樂、音樂史等基本課程之外,還增設了唱歌、樂理、和聲、體操、唱歌教學法等。這是因為當時學堂樂歌的出現,對唱歌的演唱技巧和音樂理論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正十二(1923)年的課程設置又加大了音樂專業化的力度,除上述設置的科目外,還增添了音樂通論、音樂教授法,還可選修音響學。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又增設了指揮法、音聲學。由此可見,威廉•洪堡的“追求最高形式的純粹的知識”的理念在加強音樂的專業性方面得到了驗證。值得關注的是從1900年開始文學這門課程從此刪去,但仍舊保留著英語、倫理、教育、體操。令現代人質疑的是非音樂專業的體操課程緣何在音樂專業中頻頻再現而從不忽略?原因在于師范生要求一律住宿,應向士兵一樣服從集體的領導,要求培養集體觀念來獲得集體協作的能力,而這些課程的保留與“脫亞入歐”及國粹主義的師范教育的思想觀點有關。該時期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國家主義”,即國家利益至上。由于受到這些思潮的影響,音樂教育開始偏離本來的方向,成為國家主義的音樂教育。東京高等女子師范學校(現茶水女子大學)教授小松耕輔曾戲言:“雖然音樂教育目標仍是德性的涵養和情操教育,但音樂中添加了國防的使命,培養靈敏的聽覺是為了能夠正確知道飛機和潛水艇的動靜,能辨明機器的故障?!?/p>
西洋音樂的大量普及是從大正時期開始的。1925年,從東京放送局開始到日本放送協會,音樂會的節目單上往往以西洋音樂為主。從1926年7月開始一共12回的西洋音樂史講座由音樂家山田耕i、堀內敬三、野村光一主講,西洋音樂從此變得更深入人心。在教材選擇方面,有10家出版社對教科書作出檢定,每個學??梢赃x擇通過檢定的任何一種作為本校的教材,教材內容仍以西洋音樂為主。
三、發展階段:從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
眾所周知,欲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展鴻圖,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大批素質全面和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須具備的,對于開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具備創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國家發展、民族騰飛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識。因此,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要求;從中國實際來看,大多數學生不可能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因而,培養學生能力問題在中學階段尤為重要。在諸多學科中,中學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全面提高年輕一代創新開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學歷史學科中的能力培養雖提出已久,可時至今日,教學中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點學校,學生不能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仍只會記憶一些零散的知識?!?〕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證明:零散的材料遺忘最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可以完全消退?!?〕這種情況也是導致1989年以來高考材料解析題普遍得分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來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也是必要和緊迫的。歷史學科應培養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學者認為在諸多能力中最緊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材料認識、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過程的能力,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它不僅適用于考察歷史,而且在觀察現實、認識社會等方面同樣發揮著巨大作用,是做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一點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二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后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否適用于初中教學?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學生年齡一般介于十一、二歲——十四、五歲之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證明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處理各種可能性和假設,進行抽象的、創新型的邏輯思維,〔5〕“他們的思維水平開始接近并達到成年人的水平”。〔6〕皮亞杰的研究說明:兒童的頭腦不是“白板”一塊,他們是有思維能力的人,經過培養,逐步發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達、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給學生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造性發揮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實驗學校經十多年的實驗,充分證明了兒童創造潛力是很大的?!?〕對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教師應充分估計并積極采取引導措施。
上述討論法是由學生獨立參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多向信息傳遞、獲得創造性認識的過程,而非學生單方面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它具有以下優點。
首先,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可養成他們從小讀書的習慣和查找、搜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如何獲得知識遠比教給學生知識重要,而且能使學生從被動地回答問題發展為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人的思維發展中至為關鍵,“思維從疑問開始”。李政道博士也認為:“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應在學習答案的前面。”〔8〕而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能通過這種課型慢慢培養出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因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思維活動會大大加快,經過思考、提煉,依邏輯關系排列、組合,使松散的知識通過學生加工成為系統并建構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并從中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不斷積極探求進而推動學習進一步深入發展。這種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階段需要,從長遠來看,對人的一生發展作用甚大。
其次,課上師生間群體性的、自由的交談討論,可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尋求交流,既是學生的本能,又是現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他人思想上交流與合作,個體思維才能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還可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自我中心狀態”〔9〕而且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要經常改變思維角度,能促進思維的靈活性。所以課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得到全面訓練。
第三,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高度緊張,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
第四,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習效果。根據學習心理學原則,學生自愿參與的學習過程,會進展迅速且學習內容保持率高?!耙驗閷W生將知識組織起來,并能隨時得心應手地檢索知識?!薄?0〕在課前準備和討論過程中,大腦中已有的儲存信息,在定向思維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時的知識被喚醒了,而且以學生活動為主,方法靈活多變,使其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不易疲勞,學習效果好。此外,學生在非被動情況下更易于記憶學習內容。如果學生每堂課都能在理解中學習,記憶將不再是問題,也不再成為負擔,反過來又為能力培養提供源泉。
第五,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響,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成為可能,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發現學生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正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價值觀念和人生觀,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使課堂不但成為能力培養,也是切實進行德育的場所。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啟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可見,討論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和形成發揮很大作用。從實踐角度講,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級教師朱爾澄數年的教改實踐充分證明了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為的。朱老師于1989—1990和1990—1991學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學初一做了學年初和學年末的問卷調查:入學時90%以上的學生希望老師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而經過一年的啟發討論教學,到學年末,兩校都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師生討論問題”的課型。短短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接受灌輸到主動討論學習,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習興趣有了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學生對她的教學能“啟發引導積極活躍”一項的評價高達87.9%,說明對這種教學方法的高度認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師主要的教學學校三中是一所非重點學校,學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啟發、引導、信任和鼓勵下,學生們熱情參與,積極思考,歷史思維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
朱老師總能設計些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鼓勵其創新思維,課上常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情況。比如在講“隋朝開鑿大運河”時,她一改過去的講法,而是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觀察出中國水系特點:東部河流多東西流向沒有南北流向——需要開鑿一條南北的河,然后提出“開鑿大運河怎樣最省力?”在學生回答“選擇經過測量的大河之間的最短距離”之后,她繼續啟發道:“還有沒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學生思路不通的情況下,由一個學習較差而且是十分頑皮的借讀生打開了同學的思路,認為溝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會大大節省勞力?!薄?2〕再如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哪項對秦國利益可能更大?”的問題,許多學生都從水利工程的功能來考慮。這時朱老師啟發學生換個角度,看戰國示意圖,在學生的沉默中,一個學生意識到鄭國渠位于秦國都城一帶,地處關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解決了問題〔13〕。類似的教學實例在課堂上幾乎隨處可見。像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潛能,如果不能被教師發現并引導發展,是十分遺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師引導有方,講究教學民主,能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他們思維水平的提高。《評價唐玄宗》討論課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學生學完唐朝全部歷史、具備足夠知識的基礎上,老師做必要的引發、講述,學生通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14〕,進而能辯證地、一分為二地認識唐玄宗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興廢的一些規律性認識。這節討論課,訓練了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充分顯示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潛能。她的實踐也證明了“學生在認識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相信每個學生的能力”這一研究結果的可信。如果教師們都能尊重每一個學生,正確估計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多多提供他們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剝奪任何學生發表意見的權利,而且能適時、有效地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有難度、看似高深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那樣,學生能力的培養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
不可否認,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實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逐步實踐、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現今從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研究院都以充分發揮創造性為目的的美國也走過一個過渡階段〔15〕。更何況目前在我國歷史教學還受到相當多因素的限制,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仍根深蒂固,教師能力素質亟待提高,教科書編寫尚需改進等等。但培養學生能力是歷史教學的要求和發展趨勢,為遷就目前的客觀條件和學生表現出的實際水平而放棄追求,降低標準,實乃對下一代不負責任。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堅信: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最近發展區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在現有條件下可考慮在一節課教學中采用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課前讓學生預習教材,閱讀教師印發的有關材料和課外讀物,課上教師只需講重點知識,但要精心設計適合學生水平、層次的問題或情境,啟發、點撥、引導學生思維。在這里,教師不僅仍處于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還要求具備更全面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除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外,還應“促進學生自由的、有創造性的人格發展,激勵他們熱情關注人生的意義以及他們自己生活的質量”〔16〕,而不是那些講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師。理論上如此,實際上學生也喜歡能引發討論的課堂教學。學生的這一轉變和需要應成為教師不斷探索提高、改進教學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種討論課要花費師生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比起講授法它很不經濟。不錯,可殊不知使相當多學生不用多動腦子就能學會一些知識的教學,會使他們的智力處于停頓狀態,不僅不利于學生智力發展,而且還會壓抑一部分智力發展較好的學生。如果一學期只搞一、二次討論課,它的“費時費力”比較很明顯,可經常不斷地采用這種課型,學生的閱讀、查閱工具書、發現問題、組織材料、撰寫報告及課上表達能力會不斷進步,隨著各種能力運用越來越熟練,花費時間會越來越少,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快。從長遠來看,討論法不論從時間和效果來看都是很經濟的。因為它能在有限時間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這種方法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平心而論,學生負擔重主要是因為要做太多的重復性的、枯燥的、搬運工似的作業。他們不感興趣,心理負擔就重,記憶負擔也重。而且現在有不少學生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消磨在電視和游戲機上,卻把讀書、功課擠入有限的時間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導致了課業負擔沉重的結果。而討論法這種主動探索、創造性地學習,充滿樂趣,能極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況且歷史課每周只有兩次,只要拿出一個小時用于讀書,從中能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打通道路,讀書之樂自然而生,讀書就會成為一種愛好,一種生活需要,而非強制和壓力,也就不再成為負擔。
如果每位歷史教師從初一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打破思維惰性和定勢,久而久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接觸到世界史后,視野會更廣闊,學生就會提出更豐富更深刻的問題;學會正確分析、思考問題,就能夠積極面對現實生活和未來社會,無論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從這個角度講,歷史學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長處,這正是歷史教育重在培養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應該承認,這種討論式教學法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如何使學生在學習各階段之間妥善銜接,推動能力不斷向高層次發展,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思維水平究竟達到何種程度等,這些都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測試。但無論有什么困難,采用何種方法,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思維水平是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希望這一目標能在教學實踐中切實落實。*
注:
〔1〕楊振寧博士說:泰勒幾乎每天都有10個新想法,其中9個半是錯的,但每天半個新想法積累起來,足以使泰勒獲得巨大的成功。見《長江日報·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計算機世界·教育專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筆者在中學實踐及聽課、調查所得。
〔4〕(日)山內光哉編著《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頁。
〔5〕(瑞士)皮亞杰著《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52頁。
〔6〕俞吾金著《問題域外的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頁。
〔7〕見惲昭世主編《走向未來的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記者問,《科技日報》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亞杰著《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頁。
〔11〕朱爾澄《從情理交融到歷史思維》,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140頁,143頁,48頁。
〔12〕同注〔11〕。
〔13〕〔14〕同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