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交際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民族地區;口語交際;教學見解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交際活動空前的活躍、頻繁,口語交際能力成為了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要求。提高公民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從小學生抓起。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口語交際”的重要任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提高不盡人意。特別是地處南疆邊陲、多民族雜居、國家級貧困縣麻栗坡,“口語交際”更是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課堂常常遭遇尷尬局面,常有“死課”(不肯交際)、“亂課”(游離目標)等情況發生。如何改變現有教學狀況,提高民族地區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呢?下面結合新課程談談在“口語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見解:
一、開發資源,整合教材,提供學生喜歡的交際話題。
新教材對“口語交際”知識內容、能力培養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編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話題。例如上《有了電腦,還要花功夫練字嗎》一課,農村的學生對電腦并不了解,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話題學生無話可說,更沒了交際的興趣?!稑藴省分赋觯焊鞯貐^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生活,著眼地區差異,把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重新整合、變通?!哆^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要求學生通過討論,說清好與不好的理由。通過交際,能更全面地看問題。但是,民族地區的孩子很少過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壽面兩個雞蛋。根本不可能請客吃飯。倒是在一些婚慶、佛事上大辦宴席。于是,我把話題變換了一下,讓學生討論農村的這些習俗好不好。學生更積極地去觀察生活,甚至主動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見解,討論時,學生個個有理有據,異?;钴S。這樣,既達到了教材的培養目標,又很好地利用當地資源。
二、創設情境、優化課堂,激發學生交際的動機。
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是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其間語言交互來往,呈雙向或多向互動狀態。創設情境,能讓兒童從感受、體驗形象中開始,而兒童在感受、體驗形象時,觀察的客體和詞語之間就會建立相應的聯系,會使詞語與形象溝通起來,同時,語言與思維也隨之發展。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教材內容巧設情境,才能切中繁雜,形成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動機。
1、實物展示法。形象直觀的實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學生觀察,從而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使學生積極生動地加入到口語交際訓練中。例如《愛吃的水果》一課,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蘋果”寄放在水果盤中,學生的視覺、味覺、知覺一下被喚醒,很快地進入到交際的情境中。并在觀察之后調動原有的知識積累,能說出自己愛吃水果的特點,使交際有序,活躍地進行。
2、教師描述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通常是由問題產生的,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內容也提出了一定的問題,這些語言文字經過老師的口頭描述會更形象地進入學生的大腦,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例如《發現朋友有了缺點,該怎么辦》一課,上課伊始,我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奮好學,各項活動總出類拔萃,從不輕易犯錯誤,可是他做了錯事,總不承認,愛撒謊,你們說該怎么辦呢?學生一聽幫老師解決問題,思維活躍紛紛說出許多見解。這樣一下子進入了問題情境,把口語交際回歸生活體驗,打開學生話匣子,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交流欲望。3、模擬社會生活實例法。生活是口語交際的源泉。再現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情境中觀察、說明,是增強學生體驗、激發思維和口頭表達的環境條件和動力源。例如《購物講價》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組擺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現商店的擺設,然后要求各組分工,(顧客和售貨員),要求“顧客”每人要買一件物品,“售貨員”要熱情待客,比比看,誰買的最便宜,再說說購物所得。這樣學生角色意識得到發展,參與興趣很濃,交際更為活躍。在貧困地區缺乏課件的情況下,模擬社會生活實例不失是一種好方法,教師應多做課前準備,多花費一些心思,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三、加強實踐、突出互動,發展學生交際語言。
《課程標準》指出:“不斷發展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在民族地區,方言的大量使用給學生的交際帶來極大的阻礙。一部分學生在交際時出現了不會說的現象,致使說話時磕磕碰碰,詞不達意。發展、規范語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在交際實踐中規范語言,在互動中發展語言。
1、師生互動,重在引指、規范語言。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口語交際”中教師必須從“說話能力”上對學生的言語進行指導、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紹健康的小常識》中,教師先介紹預防秋噪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明白必須說清楚要預防什么,治療什么,用什么藥(方法),注意把藥名、藥量介紹清楚。
2、學生互動,重在實踐,發展口頭語言。面向全體,人人練說,生生互動是最好的形式。教師可以組織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說互議,全班再說再議,讓學生在問、說、評、議、辯中互動交流,各自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交際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發展交際語言。
3、擴大互動,重在檢驗,鞏固口語語言??谡Z交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具有長效性。短短的40分鐘只為學生交際提供一個平臺,生活才是交際的大舞臺。因此,應讓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進行交際,在生活中與人交往。如上完《購物講價》后,我要求學生利用星期天與爸爸、媽媽一起上市場,注意觀察大人們在購買中的討價還價,甚至自己親自購買一件小物品。這樣長期訓練,擴大互動范圍,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口頭語言,還發展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四、關注過程、積極評價,激勵交際信心。
“口語交際”是一個多向互動的過程中,在互動中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能闡明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還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傾聽能力和應對能力。既要專心致志地聽人發言,并對稍縱即逝的語言內容作出快速反應,明白對方說話的意圖,捕捉說話者的觀點,并經過加工形成自己的觀點,又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中,需要老師時刻關注過程、引導、激勵,使交際活動順序進行。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英語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這就促使眾多高校不斷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作主要的英語教學目標,導致英語教學始終難以達到預期理想的目的,也無法讓學生利用英語進行順利的交流,無法迎合市場發展的趨勢?;诖?,本文在此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談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建設,達到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
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對當前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組成要素。從本質上說,學生必須要掌握相應的語言能力,包括語法知識、句型結構等等才能夠組織語言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語言環境
在此基礎上,語言環境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具體地說,語言環境可以歸結為語言發生的情景、各地的風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導致其語言的思維不同,其所表達的意思也并不一樣。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際中,因為語言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問題并不少見。
(三)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蘊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要素之一。從根本上說,語言是某個地區或某個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斷發展與進步中逐步形成的,當地的文化與歷史造就了各地語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交流者需要尋找相應的話題,需要進入相應的語境,需要根據交流的文化背景來說出得體的話。換言之,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語言思維,也無法尋找相應的話題并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良好有效的交流??偟膩碚f,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就是跨越文化、文明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學生擁有基本的語言能力,能夠進入相應的語言環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蘊的支撐下尋找相應的話題,利用得體的語言保持有效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長期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導致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較低,無法掌握基本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下,部分教師以幫助學生應付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機械反復的練習,并針對學生的應試能力進行教學。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很難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寫作、聽說能力,也無法切實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無法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多個方面,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語法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簡單地說,教師不能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也不能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應該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使學生主動的建構語法體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以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在傳統的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閱讀,而后根據材料后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在不斷反復的練習中提高應試能力,卻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教學任務,例如找到每一個段落的中心句,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將課堂教學時間的25%留給學生閱讀,35%留給學生自主探究,20%留給學生討論與交流,最后的時間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完全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就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和資源進行探究,其獲得的認知更加深刻,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就能夠避免大量的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構系統的語法知識,達到提高語法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目的,這就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二)實踐教學模式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語言環境中,要讓學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思維,避免學生誤解他人表達的真實含義。因此,教師應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真實的交流,要通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逐步領悟不同文化語言思維,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真實含義。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進入社會進行跨文化交際,可以進入外資企業進行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英語與他人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這就能夠將高校英語教學上升到實踐教學的層次,讓學生在與他人的跨文化交際中對特定的語言環境有所領悟,能夠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語言思維,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設備,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利用MSN、FACEBOOK等國外流行的交友軟件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渠道與平臺。在多媒體的有力支撐下,學生就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更簡單方便的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并且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情景教學模式
此外,情景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情景教學模式,教師就能夠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情景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不同文化與語言思維的差異,能夠站在新的角度理解與分析,最終能夠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教師需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給學生播放相應的英語視頻或電影片段,并要求學生按照劇情進行角色扮演。在此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進入到相應的情節和情景中,能夠在特定的情景中開展更有效的英語聽說能力訓練,幫助學生領悟相應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教師首先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教學授課,并要求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英語學習小組,要求小組中的學生要盡量使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學習與交流。這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課中與課后不斷的進行英語練習。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處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這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領悟英語,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
與此同時,教師要在進一步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的文化,能夠在交流中尋找合適的話題,并進行得體的對話。這就需要教師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要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要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教學。例如,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閱讀西方的歷史書籍,逐步了解與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夠逐步理解西方的語言思維和文化習俗。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尋找共同的語言,同時避免學生因為文化習俗的差異導致交流的失敗。又如,教師可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給學生播放英語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達到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四、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英語口語,中介語,石化
很多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經常發現這種現象:學生的英語口語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英語表達能力就很局限,漢式表達頻繁出現,而且有些錯誤屢改屢犯,無論怎樣練習,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就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中介語石化現象。
中介語是指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使用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語言體系。它即有學習者母語的特點,又有目的語的特征,它以母語為出發點,并逐漸向目的語靠近,卻不是目的語(Selinker,1972)。理論上說,隨著語言的不斷輸入和學習量的增加,學習者的中介語最終會達到目的語這個理想終點。但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達到目的語的終點,相反,他們的語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教育教學論文,不但沒有繼續向前發展的趨勢,反而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現象就是中介語的石化現象。Selinker將此現象定義為:學習者的中介語與目的語相關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知識趨于穩定的狀態,它們并不受學習者年齡和目的語學習量等因素的影響(Selinker,1992)。
一、英語口語的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1. 母語的負遷移
在學習者沒有完全掌握目的語的語法規范之前,他們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規則運用到目的語之中。如果母語和目的語相似或者一致時,就會出現正遷移,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但若母語和目的語有所區別時,就會出現錯誤或不恰當的表達,這稱之為母語的負遷移。長期的母語負遷移會對英語口語產生一定的干擾,如果這些不正確的表達長期被使用并僵化下來,就形成了英語口語的石化。
從語音上看,雖然英語中的很多發音都能在漢語中找到近似音,但是一些發音是漢語中所沒有的。這讓學習者很難掌握好英語的發音.如一些學生將”Ithink”誤說成“I sink”。在詞匯層面,很多學生認為中英詞匯是一一對應的論文下載。其實不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很多情況下英漢詞匯在文化外延上是不對等的。在句法方面,由于英語重形合,即句子本身的語法手段,而漢語重意合,強調句子內部的邏輯聯系,所以很多學生在表達“雖然---但是--”時,習慣于用“although-----but---”的形式。
2.交際策略與交際反饋
在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有限,為彌補他們的語言缺陷,他們會借助回避,簡化等交際策略達到交際的目的。Tarone指出學習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使用到一些交際策略,如“回避”,“換說法”“借詞”“請求幫助”及“動作模仿”等諸多策略(Brown,2001)。Coulter認為學習者在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簡化等交際策略確實可以克服交際中存在的困難達到交流的目的,但他們的學習動力也會減弱,要么完全停止學習進程,要么不再像學習初期那樣重視自身語言水平的提高。這樣也會產生石化現象(戴煒棟,牛強教育教學論文,1999)。
石化現象的交際反饋又稱為“相互作用論”,其主要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認為人際交流傳遞著兩方面的信息,即認知信息與情感信息。認知信息以語言形式來表達,包括事實,猜想和信念。而情感信息是通過超語言形式來實現,如面部表情,聲調和手勢等。交際中的反饋信息會對學習者可產生肯定,中立或者否定的心理作用。Vigil和Oller發現,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是防止語言石化的最佳方式(Vigil& Oller, 1976)。因為在交際中,肯定的情感反饋和肯定的認知反饋會鼓勵學習者繼續采用相似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引起石化,而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會激勵學習者在繼續語言交際的同時,注重對自己的言語作出一些修改, 故能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3.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
學習策略的失當也是導致出現口語石化現象的原因之一。學習者在交流時經常將目的語簡化,最明顯的簡化是體現在句法上。如,許多學生傾向于用簡單的主謂賓結構、簡單的時態來表達他們的觀點。雖然這些簡化的句子并不影響交流,但卻使語言失去了多樣性,長遠來看,學習者就不能自如地創造性的使用語言,阻礙了語言能力的提高。
學習環境主要是指教師的不正確的語言輸入和教材的不完備方面而引起的石化。一方面,由于有些英語老師缺乏語言的正規訓練,他們不地道的語言運用使得學生缺乏正確的語言輸入。比如,一些教師的發音不標準,學生就會模仿他們的發音,久而久之,就導致了石化。另一方面,教材或和材料的選擇不當也會產生石化。如教材中為模擬的一些場景,或訓練某個口語句型,出現的一些特定的貌似真實的語言輸入,卻與實際交流有一定的差距。一旦這些不地道的語言輸入在腦海根深蒂固后,學習者就無法擺脫其影響,形成了語言習慣。
二、英語口語突破石化的對略
1.優化語言輸入
地道的目標語輸入是英語口語輸出的前提,也減弱了母語的負遷移的干擾。所以在口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優化語言輸入的質量。一方面,口語教師不僅在口語輸入時教育教學論文,要注意發音標準,語調規范,措詞準確,語句正確,以確保規范的語言輸入,同時教師也應該正確的評估學生的口語水平,并根據其水平提供相應的語言輸入論文下載。最佳的語言輸入是難度要略高于學生的當前口語水平,這樣既能防止學生過分借助交際策略,也能防止他們對口語的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英語教師也不能忽視教材甄選的重要性,摒棄那些語言和內容已過時的教材,選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教材,靈活的處理教材內容。如,將口語課本與日常使用的口語素材結合在一起。
2.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
對于學生口語課堂所犯的錯誤,教師若是漠然視之,學生就意識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甚至會反復出現,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口語石化。若是頻繁糾正學生的錯誤,會使得學生產生焦慮感,也不利于學生的口語能力的發展。因此,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尤為必要。首先判斷錯誤類型,如果學生所犯的錯誤不影響交際的錯誤,可暫時忽略,但若是阻礙了交際,就要指出他們的錯誤。依據相互作用論,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是防止語言石化的最佳方式。在口語練習中,如果教師能在輕松的語言環境中,給予情感上的肯定,鼓勵他們繼續用英語來交流,同時又巧妙地指出他們所犯的錯誤,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激勵他們對自己的言語進行改變,防止口語石化的產生。;
3.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觀點過分強調交際的重要性教育教學論文,認為英語口語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之能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成功地應對交際。這種教學忽視了語言既是一種交際手段,更是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忽略了語言的變化性特征,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不僅僅以交際為目的,更要注重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中,既要加強對交際策略,會話技巧等交際能力的培養,也要考慮到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注重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結構等口語基本功的培養,不提倡過分依賴于簡化,回避等交際策略。
三、結語
雖然英語口語的石化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只要英語教師為學生提供最優化的語言輸入,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在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才能有效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參考文獻]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
[2]Selinker, L. 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2
[3]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5]Vigil,N.A & Oller, J.W. “Role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1976.
威溪中心學校位于城步西北。這里山高路險、交通落后、信息閉塞,學校條件相當艱苦。學生來自8個十分偏遠的自然村,“看見屋,走得哭;聽得見,等半天”“天晴地上一把刀,下雨地上一團糟”等民謠就是這里的真實寫照。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極少與外界交往。威溪中心學校的學生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膽小怕事,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更不用說積極主動地向老師提問了。上課的時候老師一提問,許多學生就會面紅耳赤。其他科目如此,語文更加突出。學校很難找到教研組長的合適人選,挑選語文教研組長更是難上加難。
大家都十分清楚,在鄉鎮中學擔任教研組長那是一件苦差使,許多教師都是敬而遠之。可三十出頭不知天高地厚的楊冬華偏偏不信這個邪。為了提高全校語文教學質量,她竟然毛遂自薦擔任了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并立下了“軍令狀”。
風風火火的楊冬華還確實有幾分“辣味”,新官上任的她很快燒起了“第一把火”――通過參加教學比武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她先后在幾次教學比武中大顯身手,力挫群雄,接連在鎮、縣奪冠,全校師生不禁對她刮目相看?!扒к娭豢雌祛^動,強將手下無弱兵”,全校語文教師群情激昂,下定決心要徹底改變威溪中心學校語文教學的面貌。楊冬華因勢利導,一邊組織全校語文教師學習新課改理論,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一邊在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上大做文章。她自制了大量的教學課件和教學掛圖,讓語文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她和其他語文教師一道,在每個班級設立了“校園語文角”,在“語文角”這個特定的環境里,師生們都一致使用普通話進行對話。這一做法既消除了學生的膽怯心理,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口頭表達能力。
論文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大學英語,教師角色,任務性教學法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之一就是大學英語教學。但是,現在大量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仍然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行為主義心理學者熱衷于讓學生重復短語,不斷做一些只需要更換句子中的某個單詞,把學生的英語學習看成是鸚鵡或大猩猩的說話訓練。導致學生對英語的掌握比較死板、狹隘,尤其是再做一些寫作和翻譯任務時露出極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概述
20世紀3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在論述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重要的概念——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它定義認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是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時,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或者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教育教學論文,他主張教學應當先了解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教學應當走在兒童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從而帶動兒童的發展。最佳的教學效果產生于最近發展區,教學活動應當是不斷的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變成現有的實際水平。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 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其最近發展區
在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和我國加入 WTO,作為國際交流所必需的英語知識及其應用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大學生自身的重視,而且外語水平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個體發展中作用的愈加突出。對名族地區的大學生而言,僅通漢語和民族語言還不夠,還需學習一至兩門外語,而英語成為他們的首選。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自1985年建校以來,一直面向省內民族地區招生,學生主要來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7縣1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的7縣1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肅南、肅北等少數民族地區。來自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學生從初一起開始學習英語,而有的藏族地區的中小學實施雙語教育,即同時使用漢語和藏語授課。課程體系中不包括英語,因而高考時免試英語。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適用的對象為在中、小學學過6至10年的英語,已經掌握基本的語音、語法知識和相當的詞匯等英語基礎知識,并在聽、說、讀、寫、譯方面受過初步訓練的學生期刊網。顯而易見,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對英語的學習,不能完全歸屬于實施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對象。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也遇到了實際性的問題,我們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其最近發展區,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利用大學兩年時間的學習和訓練,使其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知識與能力可以達到中級水平教育教學論文,為其將來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課堂教學重視互動式教學
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當代教育提出的重要理念。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互動是不可缺少的。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注重學習的互動,道理很簡單,最近發展區的形成需要至少兩個人的積極參與。
1、教師的角色轉變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的地講解課文中的英語知識、語法結構或是應試技巧等,而學生則坐在那里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這對于身處知識時代、信息時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來說,早就失去了吸引力。實踐證明,這種英語教學阻礙了學生的語言創造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更嚴重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受到打擊。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出時代性和實際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因此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成為現在用的最多的英語教學方法。教師的角色也從以前的活動主導者和掌控者轉變為活動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者,教師在學習中起中介作用,幫助學生跨越教學活動中的障礙,擴張學生的知識能力。語言學習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完成的。
(1)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居支配地位的,各項學習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要發揮主導地位,得先制定明確、全面的教學目標,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具體教學中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始終圍繞確定的目標來學習,通過具體內容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①確定重點喝難點,解答疑難問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并給學生以準確的解答。②設計教學步驟,調控教學節奏。教學目標的完成,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設計好課堂教學步驟,調控好教學節奏教育教學論文,是優化綜合性學習重要的一環。教學結構要符合學生實際,學生才能主動參與。③確定教學方法。英語教學法多種多樣,“教無定法”,教師發揮主動性,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來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法。 (2)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就要靠教師營造一種民主和諧、 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英語語言教學是一門藝術,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該注重教學材料本身的情、趣、義、理,充分運用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應該努力做到:①把真愛帶進課堂。教師站在講臺上,應該把愛的目光平等的投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讓自己的真愛充滿整個教學課堂。②把情境教學引進課堂。語言教師的感情應是最豐富的,一走進教室就應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期刊網。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體驗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③把激勵帶進課堂。要想方設法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啟發他們的創造思維。④把真實的生活引進課堂。把教材中描寫的生活、表現的思想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思想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教材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很近,從而更感興趣,更積極地參與教學。⑤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
2、在課堂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1)任務型教學法的概念
與交際教學法一脈相承的任務性教學法是將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中教育教學論文,通過任務的決定使教學雙方都明確自己要解決的目標,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時,通過一系列的結對練習和小組活動,實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并在互動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最終提高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任務型教學法的主要模式
①強式:將每一個任務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位來對待(如Task one Task twoTask three……)。
弱式:知識點學習——用語言完成任務——用語言歸納完成任務的情況——用語言歸納、總結知識。
(3)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
任務性教學模式是語言教學的有效途徑,從根本上使傳統的教學法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和傳統的教學法相比較,任務性教學法有著很多的優點。(見下表)
項目
傳統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
課堂活動形式
以教師為主體的大班講解
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學習
教學方法
滿堂灌、填壓式
互動式、啟發式
教學目標
重知識傳授,輕語言運用能力培養
強調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學生學習方法
被動的、機械化的
積極的、有目的的
學生角色
受控制者
參與者
教師角色
課堂控制者、知識傳授者、知識壟斷者
活動參與者、知識引導者、學習幫助者、資源開發者
檢測方式
以最終考試成績為主
平時成績和最終考試成績按比例計算
最終結果
論文關鍵詞:淺談語文課堂教學激趣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是教法之關鍵。許多語文學科的前輩都做了詳細的研究與探討,也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近幾年來我在實踐新課程的教學實際中,也探索和總結幾點教學體會。
一、 活動激趣
葉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標在于“造就善于處理生活的公民”,語文是生活中的一種必要工具,引導學生由單一的語文教學步入廣闊的語文空間,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在長智力的同時養成習慣,在練就終身受用的語文本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和作為現代人的社會交際素質,從而促進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語文能力訓練為核心,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編課本劇、背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故事會、讀書匯報會、新聞會、辦墻報、手抄報、搞社會調查、書法比賽、參觀學習、歌詠比賽、作文大賽等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必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初一學生學習語文的現狀,我在所教班級開展了古詩背誦比賽、成語收集比賽、小楷展覽比賽、優秀作文展覽、周記評比等活動,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各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我也更進一步了解了學生的優點與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能依據學生現狀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有些概念較晦澀,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覺得難學就開始厭學,面對此種情況,教師要因勢利導,深入淺出,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深奧難懂的知識。語文,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常常是鈴聲一響,同學們便嘮叨開了,“又是老一套……”語文教師對此常常無可奈何地慨嘆:“學錯了學科,進錯了門”。那么如何讓學生由厭學到好學,想學語文呢?我認為幽默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或者課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學生在笑聲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我認為,適當而不低俗的調侃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在課前,我常和學生一起談談時事,侃侃足球,聊聊網絡,說說追星,論論電視。無論是《實話實說》,還是《焦點訪談》,抑或趙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聲中給學生一絲啟迪,大家在笑過以后會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課前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軼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記得我曾給學生講過一則《貓和老鼠》的故事,題目和學生愛看的動畫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興趣。故事的內容是關于貓和老鼠為什么會成為敵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學生聽得很入神。課后一名平時基礎很差的男生卻很完整的將它寫在周記里,內容與原文相差無幾,與他平時寫周記時的只言片語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此,我在班級對他大加贊揚,他的學習興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記也大有長進。雖然這是教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卻使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幽默是最佳的劑。
三、 媒體激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教學改革的不斷更新,過去語文教師那種“夾著課本進教室,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形象有所改變,電子設備將取代紙和粉筆成為語文教師的備課工具,多媒體已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及網絡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語文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而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精心選擇了幾幅圖片,《春花圖》、《荷塘景色》、《夕陽無限好》、《好大一場雪》,要求學生在總結文章寫景特色的基礎上用一段話描述圖片的景色,并且請其他同學評價。學生們激情難抑,紛紛舉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展示自己的描寫才能。又如在做《說話訓練》時,我選取了希望工程的宣傳畫《大眼睛》,春城的一場春雪的圖片以及環境污染的錄象片,使學生在圖、聲、景的感染中,有感而發,即興發言,侃侃而談。小記者采訪的形式更是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如此說來,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口才,并且節省了板書的時間,教學更為直觀,可謂一箭三雕。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值得推而廣之。
以上幾種語文課堂激趣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入手,使他們在感興趣的基礎上由被動地學轉變為主動地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贏得興趣回,在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中學得知識歸 。
論文關鍵詞:模糊限制語,即興演講,人際意義,評價理論
一.引言
模糊語言用于一定的語境和場合, 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語言信息, 實質上相對準確地表達人們復雜的情感、說話動機,從而含蓄地表達真實思想和內心世界, 或提供更合乎邏輯、正確可靠的信息。事實上, 語言的模糊性并不會妨礙交際,相反言語交際與信息交流需要大量模糊語言的存在。
即興演講作為一種潛在的對面子威脅性的語類,演講者者不僅要圍繞某一話題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或立場,還要試圖與聽眾進行互動和交流,為了穩妥全面地實現這一目的,避免絕對化和極端化,演講者就會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語,使言語的力度減弱,使之不易被否定,模糊限制語在即興演講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語文教學論文,不可小視的。它被演講者廣泛地運用在演講中協調可能會遇到的各種人際關系。因此,本文以評價理論為理論基礎,探究模糊限制語在中國大學生英語即興演講中的人際意義。探討即興演講中的模糊限制語及其人際意義,可以幫助演講者使用模糊限制語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更好實現與聽眾的交流與互動。
二. 模糊限制語與評價理論的界面關系
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akoff首先提出的。他把模糊限制語界定為“使事情變得模模糊糊,或使那些原本比較模糊的事情變得比較清晰的詞語或起著類似作用的詞”。(伍鐵平,1999)他的定義表明模糊限制語可以調節語言的模糊程度:不僅能使語言模糊,也能使語言變得更精確。從不同的角度、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模糊限制詞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本文采用Prince等人的分類。他們根據Lakoff的定義,按模糊限制語的功能把其分為:變動型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的范圍對話題的內容作出修正,即對命題本身進行模糊限制。它又可以細分為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前者如sort of, somewhat, really等,后者如appropriately,essentially, about等。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說話者就話題內容直接作出主觀的測度或提出客觀的依據,對話題作出間接的評估,即不對話語的內容進行限制,而是表明話語的內容與說話人之間的關系論文格式模板。它可以再分為直接緩和語,如I think??asfar as I know??和間接緩和語,如according to??somebody says that??按照此分類標準,漢語中也有相應的模糊限制語:程度變動語,如“稍微”、“有些”、“有幾分地”等;范圍變動語,如“大約”、“接近于”、“左右”、“??余”等。直接緩和語“據我所知”、“我認為”等;間接緩和語“根據??”、“據某人??”等等。(何自然,2000)
澳大利亞語言學家JamesR. Martin于20世紀90年展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從語義的范疇對“態度性”的人際意義進行了精細的系統化分類,形成了評價理論。Martin認為,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所涉及道德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盟讀者的各種方式。(Martin,2005)評價系統以三大次系統來實現: 態度、介入、級差。三大系統又分別被次系統化,態度次系統化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介入系統用于研究態度來源,語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調節其對所說或所寫內容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介入次系統化為自言和借言。自言意味著排除對話性,沒有投射,也沒有再系統化。借言有參照對話性,涉及投射、情態、讓步等手段。本文提到的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就是投射小句,是一種介入資源。級差系統是對態度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涵蓋傳統意義上的模糊限制詞語,弱化詞,強化詞,程度修飾語。級差系統被次系統化為語勢和聚焦。語勢調節可分級的態度范疇的力度。聚焦是把不具分級性質的態度范疇分級。本文提到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就屬于級差系統。
三. 即興演講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意義
3.1 即興演講中模糊限制語的分布
基于模糊限制語與評價理論的界面關系,本文將模糊限制語分為介入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從“21世紀杯”中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抽取了兩篇即興演講,語料顯示這兩種模糊限制語在演講中出現次數是不同的,具體分析如下圖:
類型
數量(個)
比例(%)
介入型模糊限制語
28
45
極差型模糊限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