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物聯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物聯網;RFID;EPC
一、物聯網產生的背景
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Sarma、Brock、Siu創造性的提出將信息互聯網絡技術與RFID技術有機地結合,即利用全球統一的物品編碼作為物品標識,利用RFID實現自動化的物品與Internet的聯接,無需借助特定系統,即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現對任何物品的識別和管理。1999年,由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吉列和寶潔等組織和企業共同出資,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成立Auto-ID Center,在隨后的幾年中,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瑞士、中國、韓國等國的6所著名大學相繼加入Auto-ID
Center,對物聯網相關研究實行分工合作,開展系統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聯網系統架構:射頻標簽、識讀器、Savant、ONS、PML
Server。
2003年11月1日,國際物品編碼組織出資正式接管EPC系統,并組成EPC Global進行全球推廣與維護。與此同時,原6所大學的Auto-ID實驗室轉到EPC Global下的技術組,作為EPC實驗室,繼續對EpC系統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持,提出物聯網系統結構:EPC編碼、EPC標簽、讀寫器、中間件、ONS、EP
CIS。
二、物聯網定義
早在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就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但是,物聯網概念的真正提出是在1999年,由EPC Global的Auto-ID Center提出,被定義為: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Internet連接起來,從而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和管理。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稱物聯網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發表了年終報告《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Internet主動進行交換;并描繪出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來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物聯網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
三、物聯網技術體系結構
物聯網的價值在于讓物體也擁有了“智慧”,從而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溝通,物聯網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聯和智能的疊加。因此,物聯網由三個部分組成:感知部分,即以二維碼、RFID、傳感器為主,實現對“物”的識別;傳輸網絡,即通過現有的互聯網、廣電網絡、通信網絡等實現數據的傳輸;智能處理,即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中間件等技術實現對物品的自動控制與智能管理等。
物聯網是一個層次化的網絡。物聯網大致有三層,從下到上依次可以劃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在各層之間,信息不是單向傳遞的,也有交互或控制。在所傳遞的信息中,主要是物的信息,包括物的識別碼、物的靜態信息、物的動態信息等。物聯網3個層次涉及的關鍵技術非常多,是典型的跨學科技術。應用層提供豐富的基于物聯網的應用,是物聯網發展的根本目標,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信息化需求相結合,實現廣泛智能化應用的解決方案集,關鍵在于行業融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低成本高質量的解決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業模式的開發。網絡層廣泛覆蓋的移動通信網絡是實現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是物聯網三層中標準化程度最高、產業化能力最強、最成熟的部分,關鍵在于為物聯網應用特征進行優化和改進,形成協調感知的網絡。感知層是實現物聯網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聯網中包括關鍵技術、標準化方面、產業化方面有待突破的部分,關鍵在于具備更精確、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決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問題。
在各層之間,信息不是單向傳遞的,也有交互、控制等,所傳遞的信息多種多樣,這其中關鍵是物品的信息,包括在特定應用系統范圍內能唯一標識物品的識別碼和物品的靜態與動態信息。
四、物聯網中的核心關鍵技術
核心關鍵技術主要有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等。
1.RFID技術。RFID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它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電磁耦合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實現物體識別。RFID既可以看做是一種設備標識技術,也可以歸類為短距離傳輸技術。
2.傳感器技術。在物聯網中傳感器主要負責接收物品“講話”的內容。傳感器技術是從自然信源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處理、變換、識別的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現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它涉及傳感器、信息處理和識別的規劃設計、開發、制造、測試、應用及評價改進活動等內容。
3.無線網絡技術。物聯網中物品要與人無障礙地交流,必然離不開高速、可進行大批量數據傳輸的無線網絡。無線網絡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絡,也包括近距離的藍牙技術、紅外技術和Zigbee技術。
4.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是研究是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和規劃等)的技術。在物聯網中人工智能技術主要將物品“講話”的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實現計算機自動處理。
5.云計算技術。物聯網的發展理離不開云計算技術的支持。物聯網中的終端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有限,云計算平臺可以作為物聯網的大腦,以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計算。
五、結語
物聯網將是下一個推動世界快速發展的“主要生產力”,物聯網所帶來的是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融合的美好愿景,是人類社會的深度信息化。未來幾年是中國物聯網相關產業以及應用迅猛發展的時期。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產業成為七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聯的業務與現有的人人互聯業務之比將達到30:1,物聯網大規模普及,成為一個萬億美元級產業。
參 考 文 獻
[1]Peng Li,Wang Bingwen. Simulat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Middle
ware Using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Computational Intel
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2009.1~4
[2]Morten Tranberg Hansen,Branislav Kusy.Cross-Platform Wireless Sen
sor Network Development[C].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IPSN).2011.153~154
[3]Dawud Gordon,Michael Beigl and Martin Alexander Neumann.dinam: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oncept and Platform for Rapid Development
關鍵詞:物聯網;安全;中間件;體系架構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1-2528-0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2M Security
SONG Yong-guo
(IT Department of Lucent Technologies Qingdao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Ltd. Qingdao 266101, China)
Abstract: With gradual re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people and items around are being linked, so that goods are becoming part of the network and much convenience are being brought to people. However, while we enjoy the convenience, there exists some limitations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cepts, principles, safety standards, and the specific issues about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rings forward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security middleware of Internet of things, so as to provide positive suggestions to contribute to the security construction for it.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security; middle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物聯網產業的熱潮正在席卷全球,它被譽為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早在1999年,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就被提出來,它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ITU) 給出了物聯網的定義 , 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到物品 (Thing to Thing, T2T), 人到物品 (Human to Thing, H2T), 人到人 (Human to Human, H2H) 之間的互連。
中國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2009年8月7日,視察無錫并指示,要迅速在無錫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國”中心;同年底,國務院正式批復,在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方案;2010年1月4日,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揭牌成立,這是繼中國物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之后,在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內建設的又一重要戰略平臺。政府和社會對物聯網發展的重視再次成為產業發展創新的強烈指向信號。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消防、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就目前來看,行業應用將成為未來幾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物聯網產業發展機會巨大,市場前景廣闊。然而,和互聯網一樣,物聯網讓一切變得更加智能化的同時,也更加危險,特別是當這個網絡由別人掌控。這也意味著,在規模化推廣之前,安全問題是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環節。
為了增強安全性,在物聯網的三層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密碼服務、認證服務等安全機制。傳統的網絡中,網絡層的安全和業務層的安全是相互獨立的,而物聯網的特殊安全問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物聯網是在現有移動網絡基礎上集成了感知網絡和應用平臺帶來的,因此,移動網絡中的大部分機制仍然可以適用于物聯網并能夠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認證機制、加密機制等。但還是需要根據物聯網的特征對安全機制進行調整和補充。目前,物聯網的發展還是初級階段,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個概念。本文將分析物聯網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物聯網安全中間件的架構,為物聯網安全方面的設計提供參考。
1 物聯網的相關問題
1.1 物聯網架構
可以將物聯網分為四個部分,包括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和公共技術,如圖1所示。
1) 感知層―識別物體,信息采集:感知層包括二維碼、RFID讀寫器、攝像頭、GPS、傳感器網絡等,主要用于采集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和數據。
2) 網絡層―信息傳遞和處理:網絡層需要傳感器網絡與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實現廣泛的互連功能,把感知到的信息安全高效的傳遞到應用層。
3) 應用層―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廣泛智能化:應用層主要包含應用支撐平臺子層和應用服務子層。其中應用支撐平臺子層用于支撐跨行業、跨應用、跨系統之間的信息協同、共享、互通的功能。應用服務子層包括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程醫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行業應用。應用層是物聯網與行業的深度融合,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智能化。
4) 公共技術―優化服務:公共技術不屬于物聯網技術的某個特定層面,但是與物聯網技術架構的三層都有關系,它包括標識與解析、安全技術、網絡管理和服務質量(QoS)管理。
1.2 物聯網信息安全
1.2.1 安全尺度
物聯網系統的安全主要有八個尺度:讀取控制、隱私保護、用戶認證、不可抵賴性、數據保密性、通信層安全、數據完整性、隨時可用性。其中前4項主要處在物聯網架構的應用層,后4項主要位于網絡層和感知層。參照以上的八個安全尺度,我們可以發現,現有的安全體系基本上可以滿足物聯網的應用需要,尤其是在初級和中級發展階段。
“隱私權”和“可信度”(數據完整性和保密性)問題在物聯網系統中尤其受關注。首先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是當今的互聯網安全的一個不變的優先度非常高的話題,所以物聯網如果想要發展,就必須面臨使普通用戶如何避免風險這個問題。安全尺度的一個重要基礎標準就是如何避免人們在物聯網使用過程當中所承受的風險。其次,物聯網是一種虛擬網絡與現實世界實時交互的新型系統,其無處不在的數據感知、以無線為主的信息傳輸、智能化的信息處理所組成的整個過程對于數據完整性和保密性有相當高的依賴性。物聯網的發展,是基于海量數據的收集,傳輸和處理的基礎上的,因此“可信度”也是物聯網安全尺度的重要標準之一。
1.2.2 特有安全問題
由于物聯網在多種情況下需要無線傳輸,無線信號很容易被竊取和干擾,這將直接影響到物聯網體系的安全,因此有如下幾種特有安全問題。
1) 感知層本地安全問題―由于物聯網應用設備多數情況都部署在無人監守的環境下,攻擊者很容易接觸到設備,并進行破壞,例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讀取信息;用機械手段屏蔽信號讓終端無法連接;克隆終端設備,冒名頂替;損壞或盜走終端設備。
2) 感知網絡傳輸與信息安全問題―感知節點功能簡單,能量有限,無法擁有復雜的安全保護能力,使得信息可能被中途截取。
3) 核心網絡傳輸和信息安全問題―核心網絡具有相對完整的保護能力,但是由于物聯網中節點數量龐大,大量節點發送數據使網絡擁塞,產生拒絕服務攻擊。
物聯網還可能帶來許多個人隱私泄露。在未來的物聯網中,每個人包括每件擁有的物品都將隨時隨地連接在這個網絡上,隨時隨地被感知,在這種環境中如何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防止個人信息、業務信息丟失或被他人盜用,將是物聯網推進過程中需要突破的重大障礙之一,因此研究物聯網安全中間件十分必要。
2 物聯網安全中間件體系架構
由于物聯網特有的安全問題所致,在硬件層面上進行較復雜的安全保護實現起來非常困難,因此在體系中增加安全中間件就是一種較為易實現的安全策略。安全中間件是一類中間件的技術,它采用許多成熟的中間件技術和安全技術來屏蔽安全的復雜性,如算法復雜性,模塊間和模塊內部的安全,體系結構安全,基于組件的安全機器效率等等,從而使安全技術真正易用,易普及,將物聯網真正實用化。安全中間件是實施安全策略,實現安全服務的基礎架構。
如果物聯網的設計沒有健全的安全機制,會降低公眾對此信任。因此,在物聯網中間件的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安全問題,筆者提出了物聯網安全中間件的體系架構,如圖2所示。
圖2中,在物聯網的三層架構中,均增加了安全機制,包括密碼服務、認證服務和安全應用。其中,密碼服務和認證服務中又包含了各種加密算法和認證方式。省略號表示其他可能有效的安全機制,可以對應加入到該架構中。
通過在架構中增加安全中間件,屏蔽了安全技術的復雜性,向用戶提供統一的安全接口標準,滿足各種級別的安全應用需求,能與其他中間件一起無縫地整合于物聯網應用平臺。安全中間件貫穿于物聯網的三層架構中,將信息安全與各個層面中的業務功能分離開來,提供單獨的安全驗證服務,從而使物聯網體系中的安全機制變得更加靈活,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滿足不同的安全需求。同時,安全中間件可以作為物聯網體系中的一個單獨模塊,由專門的有實力的專業企業或者團隊來實現,提供標準接口。這樣就可以將信息安全與物聯網的業務分離,使專注于物聯網的企業不用再為專業的信息安全問題考慮解決方案。
物聯網是一個廣大的市場,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無數的團體和個人參加進來。由此使信心安全的復雜程度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全中間件針對這個問題,將新鮮全問題分離出來,作為物聯網三層架構共有的一個中間件。同時,也將從事物聯網的團體和個人從信息安全的困惑中解脫出來。按照公共標準制定的安全中間件,將可以加入到物聯網的各層架構中,與物聯網體系無縫融合在一起。
2.1 密碼服務
密碼服務是整個安全中間件的核心,它以應用密碼學為基礎,能夠實現數據的加密、解密、數字簽名和認證等。密碼服務是上層認證服務的基礎,同時提供了統一的密碼服務接口,能夠滿足特定的安全服務需求。密碼服務的底層是一個加密庫,主要有以下幾個模塊。
1) 隨機數算法模塊:采用偽隨機數序列設計,支持RC4算法,增強偽隨機數的安全,同時,為密鑰的產生提供保障。
2) 對稱加密算法模塊:支持高強度的分組加密算法,且支持各種加密模式,主要用于加密傳輸的信息,可以使在中途攔截的感知網絡傳輸信息不可用。
3) 公鑰模塊:提供了DiffieHellman、RSA和ECC三種可選的系統,是安全認證、數字簽名和證書服務的基礎。RSA既能用于數據加密也能用于數字簽名的算法,對冒名頂替可以有效的識別;ECC算法是計算資源有限移動終端的首選。
4) 單向Hash算法模塊:帶有秘密密鑰的單向Hash函數又稱消息鑒別碼(MAC),用于消息完整性校驗,可以防止消息被篡改。
密碼服務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礎。通過提供多種算法模塊以供用戶選擇,并且根據所選擇的算法生成相應的密碼,以求達到最適合當前實際情況的安全認證手段。由于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取代人來完成一些復雜、危險和機械的工作,所以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控的場景中。密碼服務將會避免攻擊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它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件。又因為智能傳感終端、RFID電子標簽相對于傳統TCP/IP網絡而言是“”在攻擊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傳輸平臺是在一定范圍內“暴露”在空中的,“竄擾”在傳感網絡領域顯得非常頻繁、并且容易。所以,傳感器網絡中的假冒攻擊是一種主動攻擊形式,它極大地威脅著傳感器節點間的協同工作。通過密碼服務明確使用者的身份信息,確認其角色是否可以接受,將可以識別絕大部分的假冒攻擊。
同時,物聯網最終將會與現在的互聯網一樣,深入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參與到人們生活得每個細節中。因此,每個人的個人信息,業務信息以及個人物品等等隱私信息都將會連接到物聯網上。密碼服務從用戶方向為物聯網的安全性提供了第一層保障。
密碼服務是解決數據保密性和通信層安全的基礎。傳統的網絡加密機制是逐跳加密,即信息在發送過程中,雖然在傳輸過程中是加密的,但是需要不斷地在每個經過的節點上解密和加密,即在每個節點上都是明文的。而業務層加密機制則是端到端的,即信息只在發送端和接收端才是明文,而在傳輸的過程和轉發節點上都是密文。密碼服務可以為以上的兩種加密方式提供算法支持。根據不同的安全策略,提供相應的密碼服務。
2.2 認證服務
認證服務主要完成數據認證的一種機制,確保協議雙方數據的可靠性。本架構采用的認證方式有以下幾種。
1) 開放式認證:允許任何物聯網設備訪問,只要其符合預先設置的標識過濾規定,在認證過程中和認證后的所有通訊均以明文方式傳輸,沒有任何加密技術來保護。
2) 基于共享密鑰的認證:它是以WEP算法為基礎的共享密鑰認證。物聯網通訊設備間共享同一公共密鑰,通過私鑰來進行認證。
3) RADIUS認證:RADIUS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 遠程接入用戶認證服務,是基于用戶的認證,通過物聯網設備唯一的ID標識碼作為認證信息來批準或拒絕雙方通信。RADIUS服務器收集用戶的認證信息,如用戶ID,訪問控制列表等,它可以提供不同的存取級別。在此通訊過程中各種信息都是經過加密的。
我在英特爾公司從事技術研發已30多年,有幸見證了摩爾定律對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雖然摩爾定律有其物理極限,但它早已超越了定律本身,成為一種鞭策IT產業不斷追求更低成本、實現更優性能的精神。在它的指引下,諸如英特爾等公司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求實現全新技術的可能性。多年來,他們的努力促進了各種設備與應用的創新,并通過互聯網的連接為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如今,諸如平板電腦、微博等新的聯網設備與應用層出不窮。我深深地感受到傳統互聯網正向物聯網演進,真正萬物互聯互通的物聯網時代正在快速到來。
互聯計算是物聯網的第一步
隨著各種移動聯網設備不斷涌現,人們越來越習慣于使用智能手機、上網本、平板電腦等設備,在近乎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中進行聯網計算,這將首先帶我們進入互聯計算時代。而在這個過程中,設備的創新與網絡技術的提高正在改變“計算”本身的定義。比如現在你可以使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實現許多功能,而以前只能在辦公室電腦上才能完成;未來你將可以利用ATM機、車載信息系統甚至所有生產設備,瞬間打造一個移動的、連續的、個性化的互聯網空間。到那時,“計算”將變得無處不在,但卻無形無象。
同時,各種基于“計算”的應用也在演進。多核、并行化計算、運算加速器、傳感器以及嵌入式技術的出現,將幫助人們實現各種通信、數據和服務在隨手觸及的IO設備之間進行輕松移動。這就是互聯計算的魅力!
IDC的最新數據預測,截至2020年,全球將有310億個互聯設備聯網工作。屆時,人們將體驗到連續的、無處不在的互聯計算。然而,在科學家眼里,這只是物聯網中的很小一部分,他們估計未來地球上將有大約500,000 億個“物”,每個人身邊都將有數以千計的物體通過物聯網進行連接。
可以預見,未來的互聯網在規模、形態等各方面都將遠遠超出互聯計算的范疇,最終進入萬物互通互聯的物聯網時代。在這個演進的過程中,我們將面臨很多困難。數以億計的設備不僅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對 IP地址的需求也將遠遠超過現有的存量,而這僅僅是諸多可預見的技術難題之一。
因此,我們相信互聯計算只是實現物聯網的第一步,但卻至關重要。
三大技術推進物聯網的實現
現在我們可預見的物聯網應用已經涵蓋交通、醫療、工業自動化等30多個行業,未來它將滲透到人們生產與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為IT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物聯網在某些領域已經得到運用并產生了顯著的效益。比如智能電網不僅可以很好地控制大型發電廠發電所需要的大規模計算,還能對個人家庭電耗、采光以及在用電高峰期的電力供應進行非常精準的控制??茖W家們正在努力創造并延伸諸如此類計算技術,用于連接地球上的每個人與物,從而使地球上的萬物變得更加智慧。我認為有三項技術最為關鍵:
1. IPv6:手能觸及的設備都將擁有IP地址
網絡中每臺設備的連接都需要一個IP地址,目前我們使用的是IPv4技術。IPv4協議下的網絡地址資源大約只有40億個,目前95%的IP地址已被用盡。如果沒有足夠多的IP地址為未來的聯網設備編號,物聯網將成為空談。作為下一代互聯網地址結構,IPv6可提供多達2128個IP地址,諸如家用電器、汽車、生產機器等設備都將擁有自己獨有的IP地址,可以實現常年在線。
而對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來說,IPv6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在計算機發展史上,率先創造技術并使用技術的公司通常都會占有長期的優勢。在IPv4地址的分配上,北美大約占有近3/4,而人口最多的亞洲只有不到4億個。這大大限制了當地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因此,中國如想在未來物聯網發展中占有領先優勢,首先就應該搶得IPv6的技術先機。
當然,在由IPv4向 IPv6遷移的過程中將碰到很多問題。比如如何在不停止現有網絡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實現由IPv4在向 IPv6的遷移?我認為我們應該利用市場的力量并結合內容創新,驅使人們向IPv6的遷移。
2. 傳感器:讓設備變得更加聰明
傳感器是一種探測、感受、轉化外界信號的裝置,它能把自然界的模擬信息轉化成可由計算機處理的數字信息,已在工業生產、海洋探測、環境保護、醫學診斷等各種領域的計算設備中得到廣泛的運用。物聯網時代的設備將變得更加聰明,能夠擁有遠遠超過我們熟悉的溫度、光線、重力、地點等指標的感應能力。
傳感器在工作過程中,本身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并不會自動被作為有意義的信息處理。換言之,如果物聯網中的設備僅僅只是互相連接起來,而沒有額外的性能、功能的添加,那么把它們連接起來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因此,科學家們正努力在這些傳感設備上實現自我學習、推導的功能,讓物聯網中的各種設備因為擁有了傳感器而變得更具價值。以智能交通為例,在對交通狀況進行分析時,我們要讓設備能夠對通過安裝在街道、公路等處的監控攝像頭、車載GPS等記錄下來的海量信息,自動進行有意義的分析與處理。
3. 云:實現數據的智能存儲、調用與管理
在物聯網下,所有聯網設備都將產生大量數據,只能集中存儲在異地的大型數據庫中,這正是云計算產生的前提。云計算將確保個人計算體驗的連續性,它不僅幫我們存儲海量的數據,還為我們匯集了大量的計算潛能,幫助我們進行復雜的運算。
但僅有云端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有響應速度非??斓谋镜赜嬎阈问?。它比我們以前所談的簡單的大型數據中心的高性能計算要復雜得多。因為它不光需要具有我在前面談到的推導、推理這樣的計算能力,同時還需要有實時的、對現實物理世界仿真模擬的能力,以實現在無需或極少需要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就可指定、發現和安全部署自動化云計算服務和資源。
邁入物聯網的棘手問題
以上三項措施將確保物聯網的順利實現,但要讓人們更加方便、安全地使用物聯網,真正發揮它的價值,我們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就是由誰來制造未來大量的可無縫互聯的計算設備。應用于物聯網的設備大多基于嵌入式技術,更新周期短、專用度也比較高,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制造滿足所有需求的嵌入式設備。只有通過與硬件、軟件、內容提供商、運營商等生態系統中的伙伴開展緊密有序的合作,才能實現計算設備的創新與應用。
另外一個問題是安全與隱私。所有設備都連入互聯網將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比如,如果你家里的設備信息被破解,這些聯網設備就會成為小偷入門盜竊的最佳指引,它們將告訴小偷什么時候是進入你家的最好時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制訂有效但不繁瑣的法規,鼓勵企業創新,但又不至于監管得過于嚴格,否則將會影響到創新。
傳統營銷之變
在高度依賴市場營銷手段的今天,傳統的營銷方式強調4P(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組合,現代營銷管理則追求4C(顧客、成本、方便和溝通),然而無論那一種觀念都必須基于這樣一個前提:企業必須實行全程營銷,即必須由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就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和意愿。
遺憾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一點往往難以做到,原因在于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缺乏合適的溝通渠道或溝通成本太高。消費者一般只能針對現有產品提出建議或批評,對尚處于概念階段的產品難以涉足。此外,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也缺乏足夠的資本用于了解消費者的各種潛在需求,他們只能憑自身能力或參照市場領導者的策略進行產品開發。
但在物聯網環境下,這一狀況將有所改觀。即使是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電子布告欄、線上討論和電子郵件等方式,以極低成本在營銷的全過程中對消費者進行即時的信息搜索,消費者則有機會對產品從設計到定價和服務等一系列問題發表意見。這種雙向互動的溝通方式提高了消費者的參與性與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業的決策有的放矢,從根本上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而現代化的生活節奏已使消費者用于外出在實體商店購物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傳統的購物方式中,從商品買賣過程來看,一般需要經過看樣品選擇商品來確定所需購買的商品實現付款結算、包裝商品、取貨等一系列過程。這個買賣過程大多數是在售貨地點完成的,短則幾分鐘,長則數個小時,在加上購買為購買商品去購物場所的路途時間、購買后的返途時間及在購買地的逗留時間,無疑是大大延長了商品的買賣過程,使消費者為購買商品而在時間和精力上作出很大的付出。同時,擁擠的交通和日益擴大的店面更延長了消費者購物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珍惜閑暇時間,越來越希望在閑暇時間內從事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動,并充分地享受生活。
物聯網時代的營銷給我們描繪了一個誘人的場景,使購物的過程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成為一種休閑、一種娛樂。將自己的身高、三圍立體掃描并生成虛擬的我,進入網絡虛擬購物街,與真實商場一模一樣,T恤、鞋子、牛仔褲?我要買T恤,紅色、綠色、白色?足不出戶,也可以在虛擬商城體驗真實購物的樂趣。
當真實購物者、真實的商場、虛擬商城,虛擬購物者都成為云節點,商家將物理的購物商場虛擬成三維模型,并轉換成數據信息傳送到網絡云節點,用戶通過網絡中的云節點訪問該虛擬商場,還可以將自己的形象虛擬進入該樂園,并通過語音設備(語音識別技術)控制自己的虛擬形象和商場中的虛擬售貨員,進行(如商店的售貨員)交流互動,實現試衣、訂購、支付等功能。這一切的實現,全在于物聯網時代所有的物品都具有了身份,這樣一個身份在生產之初就已經被網絡化賦予了一種具有營銷效應的“社交身份”,這樣一種身份正在改變一切。
物品的“社交身份”
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互聯的,是社交網絡;實現物與物之間互聯的,將是物聯網?;叵胍幌律缃痪W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誰敢低估“物聯網”的能量呢?我們來看看物聯網是如何在營銷領域展現力量的。裝有藥的瓶子,會通過應用提醒你去定時服藥;植物盆栽會根據情況要求你為其澆水;當洗衣機運行出現問題,應,用會建議你選用當地的某家維修商的服務。這種科幻片里才會出現的畫面,借助物聯網技術已經成為現實。
中國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柏斯維表示,所有這一切都將基于物聯網公司,首先,消費者可以隨時了解身邊物品的實時信息,與它們進行智能互動。更進一步,這種大量數據記載歷史,可以使商家通過掌握產品生命周期的信息,制定出針對個性化的市場營銷方案。也更容易做到精準營銷,將營銷預算花在刀刃上,達到提升業績的目標。
通過物聯網,物品加入了“社交網絡”,就如同在Facebook等某些主流社交網絡上,當主人選擇在自己社交網絡上鏈入該物品時,這一步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check in”實現,該物品就會在主人的社交網絡消息欄中創建一個虛擬實體,等于物品有了自己的“Facebook簡介”一樣。一旦有朋友或主人評論,被“贊”,被“分享”,又或是主人為其添加了圖片等等,對應的“社交實體”都會進行實時更新。物品因此而具有了“生命”,如此活靈活現于社交網絡之上,不僅使生活變得便捷,同時也會賺足眼球。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ICT)的不斷進步,通信網絡作為信息通信技術的重要基礎,已經從人到人的通信發展到人與物以及物與物(M2H),并逐漸趨向于從縱向的局部物物相連過渡到橫向的跨應用、跨地域的物聯網(Internetof Things,IOT)。
物聯網是指物品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拔锫摼W”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延伸和擴展的一種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如果說互聯網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那么物聯網可以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互相問的連接和交互。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聯網和應用。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根據ITU的描述,在物聯網時代,通過在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種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人類在信息與通信世界里將獲得一個新的溝通維度,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連接。
那么物聯網有怎樣的表現形態和存在形式呢?形象地說,有了物聯網,當司機駕駛中出現誤操作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其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排放口會對污染物超標發出告警等等。
具體來說,物聯網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工廠排放口、大氣監測點、流域斷面、水庫浮臺、生態監測點、大壩、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娛樂、學習、活動的各種對象(物體)中,然后將它們與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融合。物聯網顛覆了人類之前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截然分開的傳統思維,使得政府管理、生產制造、社會管理以及人們的個人生活全面實現互聯互通。
物聯網的發展分為信息感知、智慧物聯、智慧交互三個階段。物聯網的信息互聯,是以物理對象的信息建設為標志,如標簽信息、有效證件信息、物聯交易平臺的建設,具有靜態,非實時、非智慧的物聯。物聯網的感識是以嵌入式系統入網為標志,如智能傳感器、智能芯片、無線傳感網絡普及、嵌入式系統各種形式的網絡接入等,具有動態、實時、智慧的物聯。
物聯網的管控階段以物、聯、網、智、管、控全過程整合為標志,以云計算(CloudComputing)服務為起點,是物聯網的完善階段,有控制行為、有實時需求、無限時空、無限網絡,能夠實現人、物、網的混合交互,為云計算服務提供全方位的物質基礎。
云計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這是一個美麗的網絡應用模式。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它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可靠安全等獨特功效。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計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Computing)、網絡存儲(Network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 rtualization)、負載均衡(Load Balance)等傳統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它旨在通過網絡把多個成本相對較低的計算實體整合成一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完美系統,并借助SaaS、PaaS、laaS、MSP等先進的商業模式把這強大的計算能力分布到終端用戶手中。云計算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通過不斷提高“云”的處理能力,進而減少用戶終端的處理負擔,最終使用戶終端簡化成一個單純的輸入輸出設備,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強大計算處理能力。
物聯網不是另起爐灶的新網,擁有悠久歷史的互聯網是物聯網最重要的網絡基礎。雖然要有芯片技術、微型傳感技術、智能技術、納米技術作為其發展的前提,但沒有互聯網便沒有物聯網是千真萬確的。由計算機網、通信網、信息網、到數字化虛擬世界的通用計算機互聯網和CAN總線、現場總線、無線傳感網絡等組成的各種總線的嵌入式系統局域網以及各種類型的物聯單體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物聯網的網絡源頭。因而沿著“網而下、網而上”的思路研究其體系結構是可行的,是說得清楚的,也是合理科學的;這樣的思路是綱舉目張的思路,也是創新的思路。
“網而下、網而上”所說的“網”是互聯網。在物聯網體系結構中,互聯網處于“中軸”的位置,當然,以這種“中軸”分界的上下兩部分并不幾何對稱,也不內容對稱,而是邏輯分界,或者說是邏輯的、抽象的對稱?!熬W而下”部分涉及單元結構,或者說單元體,“網而上”部分涉及解析定向、鏈接綁定、內容提供等導航管控功能,簡稱為導控部分;把前者比喻成“經濟基礎”、把后者比喻成“上層建筑”是形象恰當的。這樣,三層模式便構成物聯網體系結構的總框架,這里的“分界線”便是互聯網,稱之為“馱載網”。
當然,物聯網又不同于互聯網,它是互聯網的高級發展。從本質上講,物聯網是互聯網在形式上的一種
延伸,但是它絕對不是互聯網的翻版?;ヂ摼W本質上是通過簡單的數字代碼、人機交互實現人與人中間的交流,構建了一個特別的電子社會,而“物聯網”則是多學科高度交叉的前沿研究領域,綜合了傳感器、嵌入式計算、網絡及通信、分布式信息處理等技術。
物聯網建立了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信息自由交流,每一個物體都是一個信息終端,構建了一個更為復雜的信息網絡系統。在這個網絡中,系統可以自動地、實時地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觸發相應事件。大家知道,通過互聯網了解某個對象,必須由人去收集這個對象的相關信息,處理后放到網上才能供人們瀏覽,人要在其中做很多工作,且難以了解其動態變化。物聯網則不需要,它是對象(物體)自己“說話”,通過在對象(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芯片,借助無線通信網絡,與現在的互聯網相連,就可以讓其“開口”。
這樣來,人們不僅可以和對象(物體)“對話”,對象(物體)和對象(物體)之間也能“交流”。所以說,互聯網實現的是虛擬世界網絡,物聯網實現的是物理的、真實的世界網絡。
通過物聯網,未來我們可以將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連接起來,并對遠程物體加以識別與管理,從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毫無疑問,物聯網將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和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
完整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與互聯網是能夠連接的,它能將物品的信息通過各種傳感器抓取過來,并匯集到互聯網上,因此物聯網本質上是物和物之間或物和人之間的一種交互。而且這種交互具有實時性和連續性,它可以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間隔將各種物的信息數據傳輸,借助互聯網上實現各種應用。
物聯網具備4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首先是位于最底層的感知層,這一層主要借助各種傳感器獲取物的基本信息,如車輛的行駛速度、橋梁受到的壓力、路燈的工作狀態等,在獲取到數據后,該層的設備將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將這些信息發送出去;第二是傳感網,傳感網的主要工作是將感知層的數據逐個收集起來,通過完整的協議完成數據的匯聚;第三是互聯網,互聯網主要負責將從傳感網獲取的數據轉換成互聯網中使用的標準協議和數據包,并傳輸到數據中心;最后是應用層,該層主要是一些定制開發的應用和工具,它們可以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存儲,并幫助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感知層上五十二所開發出了一系列無線傳輸產品,如超高頻RFID產品,通過優良的射頻前端性能與防碰撞算法使得讀寫器與標簽之間的讀取距離穩定可靠的同時,多標簽處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在傳感網方面,五十二所開發的cetcStack協議簡化了無線傳感網的應用,并開發出一系列使用該協議的產品,降低了物聯網的組網復雜度,并提升了可靠性;而在互聯網方面,五十二所開發了一系列物聯網信息傳輸網關,更好地實現了異構網互聯互通;最后為了將物聯網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五十二所還與杭州市政府聯合開展了一系列示范工程,并開發了一系列的應用,突破了物聯網應用的多維數據采集、云存儲、智能分析等先進技術。
領先的技術理念
五十二所采用了超高頻RFID關鍵技術。與傳統的高頻RFID相比,超高頻RFID具備感應距離遠、多標簽處理能力強等特性,使得整體解決方案的標簽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適合應用在資產管理、防偽追溯以及電子車牌等領域。通過先進的超高頻RFID芯片,五十二所設計出的讀寫器產品讀取數據穩定可靠,加上優良的防碰撞算法,對標簽的響應速度更快。讀寫器采用了載波消除功能,因此動態接收靈敏度更高,識別距離也更遠。
目前五十二所超高頻RFID讀寫器以及讀寫模塊最遠已經可以實現在30m的范圍內讀取到標簽的信息,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捕捉到移動標簽的TID與user區數據,目前該產品已經在高速公路上的電子車牌領域進行試用。另外,五十二所的發卡機和手持機也已經應用在中國人民銀行系統中。在無線傳感網方面,借助cetcStack協議等技術,五十二所的無線傳感網產品已經支持自組網、自適應等特性,而且產品的功耗極低。例如,無線遠傳水表模塊的靜態電表只有3.5μA左右,在進行數據傳輸時也只有幾個mA,同時加上高效的休眠及喚醒機制,這使得整個水表在使用一節容量為3 200mAh鋰電池時可以連續工作長達7年之久。
為了提高物聯網的整體可靠性,五十二所的物聯網設備還支持自診斷功能。物聯網的網關能夠自動維護傳感網的路由表,它能夠知道網關下面有多少個傳感節點,以及節點發送的數據通過什么路徑進行傳輸。當某個節點出現故障時,數據還能夠自動繞過問題節點繼續上報。這種自組網、自維護的機制使設備能夠自動選擇最優化的數據傳輸路徑,并且能夠做到3級備份。
準確的應用方向
準確的產品應用方向使五十二所的技術研發真正得到了市場化。五十二所研發的物聯網技術和相關的產品面向的是政府和企業,以解決目前社會生產、生活中所面臨的安全隱患為主要目的。為此,五十二所在物聯網方面與杭州市政府合作部署了電梯運行安全物聯系統和混凝土攪拌車超載超速監控管理系統等,并設計了塔式起重機監控管理平臺和建筑工程結構安全施工實時監測系統等。實際的系統實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電梯運行安全系統的幫助下,杭州市電梯故障后的平均救援時間由原來的40min縮短至16min左右;而混凝土攪拌車監控系統則明顯減少了這類特種車輛違章和發生事故的機率。
總之,五十二所的物聯網研發不僅僅是在產品與技術上實現創新,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物聯網能夠被推向實用化的方式,即首先由政府牽頭主導開展一系列重大項目,進而引導企業接受并引入物聯網,最終培養出整個物聯網的生態環境。與仍在空中樓閣的智能家居物聯網相比,這樣的技術推進脈絡將更具有可行性。
聲音
物聯網能讓我們切身感受到技術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作為研究所,我們的研究人員比企業多,而市場人員比研究所多。這使我們能夠得到市場的最直接信息,并能最高效地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
——李巍
中國電科五十二所所長助理
浙江??导瘓F有限公司運營總監
前期,政府牽頭主導,物聯網公司提供技術支撐,完成示范工程,將示范工程的平臺分享給企業。后期,由企業按照市場行為主導應用,實現物聯網產業化。
——李昆侖
中國電科五十二所物聯網事業部副主任
我們的定位是做方案的提供商,做一些示范項目來證明方案的可行性。最終的大規模項目實施還是要由工程商提供給客戶。
——王軍
中國電科五十二所物聯網事業部市場總監
做雪中送碳的物聯網
屈力揚 中國電科五十二所黨委書記
中國電科(杭州)物聯網研究院 院長
2013年8月7日,上海市云加端物聯網醫學中心實驗室落地青浦,進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下稱“青浦分院”)。這一實驗項目緊緊將醫學與物聯網技術融合起來,探索物聯網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方案。
物聯網改變醫療
在實驗室掛牌儀式上,實驗室的主持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下稱“中山醫院”)呼吸科教授白春學親自上臺,借助物聯網與一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0SAHS)患者進行遠程互動,向與會者展示了物聯網醫學實驗室運作的基本理念。
在視頻中,那名患者身上攜帶著3種無線傳感監測儀。通過藍牙技術,監測儀自動將收集到的患者數據實時傳輸到手機上,再轉發到實驗室中的云平臺服務器上。在現場的電腦上,白春學迅速讀取到云平臺上的監測信息?;颊叩男畔⒉粩鄠魅?,實時顯示在投影墻上。此時,他還不忘提醒與會者,醫生根據監測數據完成診斷后,還可以通過云平臺、手機將診斷結果、醫囑反饋給患者。
在這一過程中,監測儀、手機、互聯網、云平臺、計算機組成了一個“云加端物聯網”,可讓患者、醫生形成信息交流的閉路。白春學將其親切地稱為“基于手機的易醫物聯網”。
“一旦用上醫學物聯網之后,我們就可以讓患者將設備帶回家,在家中進行原來必須在醫院進行的監測,甚至連呼吸機治療都可以在家進行。醫生可以通過物聯網遠程指導患者使用呼吸機,讓患者獲得成功的治療和管理?!卑状簩W介紹。
之所以選擇0SAHS作為云加端物聯網醫學中心實驗室的首個服務病種,是因為0SAHS屬于慢性多發病,成人患病率在國內高達3%~5%,患者規模龐大。而且,該疾病不僅需要較長時間的住院監測才能確診,確診后的治療同樣需要長期管理。
然而,即使在醫療資源頗為豐富的上海,絕大部分醫院的專設病床往往都在個位數級別。探尋0SAHS的家庭醫療模式就成為必然選擇。
“我在美國做博士后時,醫生通過電話、互聯網與居家的0SAHS患者聯系溝通,并指導患者。但是,這僅能夠起到交流病情的作用,無法將患者的數據傳送到醫院。那時,我就設想通過傳感器把監測到的數據直接傳輸給醫療中心,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因此,我們的團隊在5年前就開始探索物聯網醫學模式?!卑状簩W告訴《中國醫院院長》記者。
早在2009年,他們提出的基于手機的醫學物聯網設想,就引起了國際專業雜志的關注。隨著技術走向成熟,實現物物相連的傳感器成本逐漸走低,物聯網實踐的時機已經到來。于是,白春學和他的團隊將物聯網技術引入0SAHS診療。他們自主研發多種無線傳感監測儀,可用于收集呼吸疾病患者的生理參數。
他充滿自信地表示:“因為云平臺技術的應用,我們現在的設備可以同時監護3萬名患者。由于現在只是實驗階段,我們的平臺還遠遠沒到滿負荷狀態。”
在談到新技術的費用問題時,他認為物聯網技術與傳統治療方案比較,可以降低費用?!霸卺t院進行監測和治療,至少要產生床位費,在家中監測則不需要。”
新醫療模式分流患者
物聯網醫學應用領域并不限于呼吸科。白春學稱:“互聯網醫學可以用于肺功能、睡眠狀態、心電圖、血糖等的連續實時監測,實現對患者突發狀況的及時搶救和個性化醫療。”
作為青浦區的區域醫療中心的負責人,青浦分院院長朱同玉明確告訴記者:“青浦分院的定位就是解決區域內90%患者就醫需求,形成基層醫院與大醫院之間的轉診樞紐,緩解大醫院就診壓力,有序分流患者?!?/p>
因此,朱同玉一直在探尋適合醫院發展定位的適宜性技術。因此,他在了解到白春學建立專業實驗室、推動物聯網醫學應用的愿望后,積極向衛生局爭取,能否把實驗室選址放在青浦分院。
朱同玉直言:“按照衛生行政部門規定,三級醫院應該建立多個醫學實驗室。如果青浦分院上馬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實際上是在浪費資源。針對呼吸疾病的物聯網醫學中心實驗室反倒是更貼近區域內患者的需求。實驗室放在我們這樣的醫院是最合適的。”
同時,朱同玉主動向白春學發出邀請。2012年底成立的醫學物聯網中心實驗室最終在近日搬入青浦分院,云平臺服務器也已經在青浦醫院開始運轉。
據介紹,實驗室將整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呼吸科的醫療、科研資源。中山醫院和青浦分院的專家帶領社區醫師,通過移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技術,及早診斷和共同管理患者,探索建立呼吸系統慢性疾病規范化診治的示范社區,制定相關疾病的社區危險因素干預、早期識別、疾病嚴重程度分類及轉診標準等,并對社區醫生進行培訓。
朱同玉補充:“我們現在已經跟金澤、香花橋等社區服務中心衛生建立起合作共建關系,并接收了一部分患者。”
作為新技術的倡導者,白春學相信物聯網醫學不僅能改變診療本身,更能夠改變的醫療服務模式?!搬t生現在有點類似于守株待兔,患者只有在患病后才會找到醫院,醫生再為他們提供診療。這一模式無法讓患者獲得更好的健康質量。未來,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物聯網醫學就有了用武之地,能夠實現及早預警和及早主動治療。”
朱同玉也認為,如果患者在家就能進行疾病監測并獲取診療方案,物聯網醫學變革勢必能夠部門解決當下無序就醫的現實問題?!白钇鸫a,現在我們就能讓一部分OSAHS患者到了社區服務中心就跟到了大醫院一樣,實際上對一部分患者進行了分流,從而不需要為其預留更多的病床?!?/p>
暢想未來,白春學認為,在將來的超大智能型網絡中,管理者憑借著計算能力強大的中心計算機集群,對整個網絡內的醫生、患者、設備進行實時的管理和調控,新的醫療服務模式的運行將有條不紊。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