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主義法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F階段主要觀點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教育,屬于德育范疇。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中,明確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列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但實踐中對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獨立性,不應從屬于道德教育。[1]張曉敏認為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應當還高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制教育之獨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劉穎認為法制教育確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推動了公民教育的發展與實踐,是公民教育行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3]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知法、守法、護法的大學生,這是我國高校法制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培養的前提和關鍵。[5](3)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6](4)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應當是人的全面發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并幫助其樹立法律信仰。[8]還有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與內容研究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構建研究。代表性觀點有:韓世強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當是兼容“意識”、“知識”和“行為”于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其教育的真正發揮必須依賴一套健全完善的實現結合機制。[10]黃青燕認為應當建立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實現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結合,課程教育與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相結合,校園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11]高校法制教育內容,主要集中體現于“基礎”課程之中。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內容要突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黃文藝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應致力于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法律思維習慣,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增強依法辦事能力。[12](2)應當調整法制教育相關教學內容。沈蓉等認為增加有關經濟法內容的教學應當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觀要求,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新經濟形勢下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13](3)完善“基礎”課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構建實用型的法制教育內容體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應當能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和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還要能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的探討方面,許多學者都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進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顏素珍等對南京地區的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15]郭先根認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領導組織機構和合理規劃,法制教育課程尚未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列入教學大綱“,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持續存在。[16]孫勉認為各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法制教育,表現為重勸導輕約束、重自律輕他律、重揚善輕抑惡,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說得多、做得少,口氣大、效果小”。[17]2.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過深入實地的調研,結合調研數據深刻剖析了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謝山河、黃章華主持的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18]張雪芹對轉型期大學生法治信仰的調查。[19]王美君以武漢市非法律專業大學生作為抽樣調查對象,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從基本情況、法律認知、法律服從及運用、法律權利意識、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對被調查者進行調查。并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大學生在法律意識上的共性特點進行了總結。[20]王西閣認為受傳統法文化的影響,法律工具主義思想很難內化為主體對法的動力,傳統“無訟”思想也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對法律的輕視。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單一的途徑和高校學生管理行政色彩過濃以及社會現實支持的欠缺都有礙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是學界研究最多的問題。具代表性的觀點有:1.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觀點在學界已形成共識。陳大文認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理論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22]余國政分析了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觀基礎,并從教育觀念的變革、課程改革、教師素質結構的改善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層的教育等四方面來實現兩者的融合進行了探討。[23]2.不斷創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等的開展。黃文藝認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學法之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24]王康康、徐延平認為,應當利用主流傳媒對大學生進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學課堂,發揮課堂教學在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環境,將無聲的熏陶與有聲的教育相結合;走出校園,開辟第二課堂。[25]3.開展比較研究,借鑒國外法制教育的經驗。李俊杰比較研究了中美兩國法制教育,認為在理論上可以借鑒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實踐上值得借鑒的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等經驗。[26]車雷研究了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認為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側重于與公民身份密切相關的法律,強調公民意識的養成;法制教育能夠有效利用社會法律資源,為學生提供富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機會,極富啟示作用。[27]4.緊跟中國法治進程,及時調整更新教材內容?!?5”方案之后“,基礎”課教材經過幾次修訂,對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有所完善,使理論更加聯系實際,貼近學生。陳大文認為,“基礎”課教學應當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內部關系,正確認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應當體現人文精神。林國強認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應當注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29]蒲鴻志認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臨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導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種創新,強調溝通、感悟、互動和體驗。[30]6.重視法制教育網絡化的研究和實踐,主張利用網絡這個新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彌補傳統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碩士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增強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并提出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著手探索增強實效性的具體途徑。[31]7.優化校園法制環境,營造校園法治氛圍,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黃蔡芹認為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言行能產生強烈的致導作用,優化學校法制環境能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起到潛態的影響作用,提出了校務公開制度、學代會制度等途徑。[32]王西閣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濃厚、行政化趨向嚴重的現象,對法制教育產生不良影響。高校管理必須秉承法律至上、權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實現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等。[33]張慶旭則從訴訟法學的角度專門研究了高校學生處分申訴制度的修正與完善,為保障學生權利、實現校園法治提供了有益參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則和規律研究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途徑
“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目標的確立,使中國步入了法制現代化的快車道。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確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選擇和積極著手實施的問題,而首先是個理性思考、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新思維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其法律意識的狀況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效。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涵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具體來說,與其他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相比較,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層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層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學生所處的年級、專業的不同,從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識,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學生一方面對我國的法制建設非常關心,表現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也認識到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有時有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法制狀況仍持冷漠、偏激的態度,甚至對我國的法治表示懷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律意識;在具體的部門法里,大學生的民法意識、經濟法意識、刑法意識、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識;大學生的實體法意識普遍高于訴訟法意識。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內容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法律認知偏差
法律認知是人們對法律現象,主要是對現行法律制度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認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響和決定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是建立在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經常表現出對一些我們常說的法律詞語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準確。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現代化和法律意識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為法律意識還相對淡薄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較缺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正義感不強。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秉持一種作為統治工具的傳統意義上的或者說專制統治下的法律觀,對法律正義性的信賴不足;大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現行法律現象和法律制度,對其公平和正義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難有法律的情感產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較差。當前我國法制建設不能夠跟上市場經濟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嚴重的腐敗行為,使得大學生片面的觀察這樣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覺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懲惡揚善,因而對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卻令人擔憂,部分大學生并未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法律信仰。具體來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現在:首先,法律規范的信仰失落。當前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信仰日漸失落,主要表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更有甚者對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視、踐踏,公
然以身試法,最終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會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對社會秩序的信仰,或者簡單的過分夸大或者否認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進而也就很難將之轉化為自覺服從和自覺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法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
(一)樹立以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作為其目標的理念,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因此,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必須首先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教育機構要樹立注重法律意識培養的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過去那種只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只傳輸給學生法律知識的舊理念,而重新樹立一種注重知識的輸送更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的新教學理念。
(二)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
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是指基于對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合理安排相關的大學生法律課程。通過問卷調查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到,現在一些大學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銳。一方面,學生希望學校開設系列法學選修課或法學輔修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機會,滿足他們學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來學校還有一門法律基礎課,能夠對學生進行相對系統的法制教育,而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一定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實可行的。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首先,案例教學要貫穿始終。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徹,不能只講出法院的判決結果和法律條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規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討論式教學應該經常運用。尤其是要留一些問題給學生課后討論,這樣會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和探討問題,經他們激烈討論過的問題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再次,開放式教學也不可缺少。開放式教學就是教師事先不給學生留特定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法學有關的問題,而后到講臺上去講。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請法學專家、學者、知名律師搞講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
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首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運行機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執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覺化,法律監督制度化。其次,加強權力道德建設,懲治腐敗,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再次,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有機配合,形成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合力。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氛圍;家庭要加強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為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適宜的土壤;學校要發揮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具體來說,法律教師要秉承法治觀念,具備多種能力與素養:首先,應當熱愛法律教育事業,對法律教育抱有很強烈的熱情,應有忠誠和獻身于國家法律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其次,教師應適當參與法律實踐,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實踐,提高自身的法律運用能力和知識含量。再次,教師應該具有使用專業的法言法語的語言能力。法律是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法律語言是這項專門知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把法律語言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論文摘要:養成教育是我國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體育專業大學生有其不同于其它專業學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過程中,需要有的放矢。本文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入手,分析了體育專業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和開展養成教育的幾個重要環節。
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公民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大學階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階段,養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筆者以從事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輔導員工作實踐來看,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非常必要。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養成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養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及其教育。廣義的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技能的教育。養成教育的內容廣而細,它不但對學生進行品德行為指導,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學習、個性和社會行為等方面的指導。
總的來說,養成教育一種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教育,是教育者通過一系列教育訓練活動,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過程。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
二、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
體育專業大學生作為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群體,既有普通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專業學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過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具體來說,體育生明顯表現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強,但缺乏自律性
體育生由于長期參加大強度的體育專業技術訓練,比較能吃苦耐勞,絕大部分的體育生進入大學后自理能力很強。但同時又比較自由散漫,不善于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迷戀電腦游戲、滿口臟話、無故曠課、打架斗毆等現象時有發生。
2.文化理論水平較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體育生從事專業技術訓練擠占了文化理論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使他們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而忽視文化理論課的學習,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刻苦精神。上課遲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說話等現象非常普遍。
3.個人主義思想嚴重,集體觀念比較淡薄
體育專業學生大多爭強好勝,喜歡表現自我,獨立性很強。但是有些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則表現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學因為個人的不良習慣,直接影響寢室成員的學習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得失,不愿參加集體活動。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但缺乏堅持性
體育生外向活潑,反應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適應新環境的速度也很快。他們好奇心強,有激情,做事積極,但又缺乏堅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學加入了學校各級社團組織,但新鮮勁一過,面對一些瑣碎的具體事務時,很多同學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而選擇了放棄。
三、體育專業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
養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養成教育狀況反映出其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體風貌,更反映出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養成教育,由高校的培養目標、培養手段和育人環境所決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慮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實施有效的養成教育。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確保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繁榮發展的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其明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2.社會主義法制和校規校紀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接受系統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當前大學生法制觀念較淡薄,法律素質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此外,還需做好校紀校規和安全常識的教育工作,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學生的紀律觀念,養成遵紀守法、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的良好習慣。 轉貼于
3.文化素質教育
較好的文化素質是學生未來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體育專業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較差,在學習中又重專業輕文化。但要想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文化素質非常重要。因此,對體育專業學生的養成教育中,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4.身心素質
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是衡量體育專業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標準,也是現代人才的必備條件。身體健康,才能有足夠的體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堅強的意志力、適應力、自信心和穩定的情緒等去完成專業學習,掌握專業技能。
5.禮儀規范教育
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教育,是學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現代大學生,自身擁有良好的禮儀規范行業非常重要,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成功的社會交往的前提。禮儀規范涉及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如儀容儀表、舉止談吐、待人接物等。體育專業大學生,要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為文明,培養自身修養,提升個人形象。
四、把握體育專業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幾個重要環節
1.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階段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入學之初,學校積極開展校紀校規學習、法制安全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特別是通過新生軍訓,引導學生增強法制安全意識、組織紀律觀念,使學生從思想上、生活上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經開設了一些養成教育課程,如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社交禮儀、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課程在教學中,涉及到了很多養成教育的內容。不論是否專門的養成教育課,教育者都要通過自身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心理、學習和行為習慣。
3.課外實踐
養成教育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統一體,實踐訓練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校內外社會實踐機會等方式,注重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將養成教育的理論,深刻內化為自我行為,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個人修養及行為習慣。
4.網絡教育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的重要途徑。教育者要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宣傳,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形象,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高校教育者應該在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對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同時也應認識到,高校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只是一個方面,學校、家庭、社會必須要做到協調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養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春魁.養成教育的含義、特點、功能及本質[J].邢臺學院學報,2004(2)
論文摘要: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因此,農民權益保護問題歷來是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盡管當前我國在農民權益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當前農村的消極影響依然是農民權益受損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法律文化對農民權益保護產生的影響,同時通過在廣大農村建設現代化法律文化,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以達到真正的保護農民權益。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農民權益的實現和保護程度在一定意義上直接標志著我國法治文明與和諧社會的發展程度。因此,農民權益保護問題歷來是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農民權益是指農村居民作為社會成員、國家公民享有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衛生及社會保障等各種權利和應得的利益,包括政治權益、經濟權益和社會權益。通過新農村建設,廣大農民將能夠真正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不僅經濟權益、政治權益能夠得到改善,而且在社會權益和生態權益方面也將獲得更多實惠翻。盡管我國在農民權益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仍然應當看到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權益受損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影響了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應當給予相應的關注,加強農民權益保護。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導致農民權益受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而我們從傳統法律文化的角度研究則會發現: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當前農村仍然有著一定的市場,使得農民權益保護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著新農村的建設;同時傳統法律文化中適應農村社會的積極因素卻沒有得到適當地引導而影響了農民的權益保護。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農民權益保護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法律文化”在我國法學界一直被熱烈地討論著,人們發現,將“文化”的概念引入法律領域,賦予了法律更加豐富深邃的內涵。法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觀念、原則和價值體系,但它內存于思想、制度、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并通過它們表現出來。法律文化是一個國家法制的內在邏輯,它表明在受歷史傳統制約的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的態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等等之中,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地影響著社會主體的法律實踐和法律行為,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一個國家法制運作模式及其發展方向四。法律文化在現代中國法治社會的構建中的作用極其重要。
中國社會當前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受到了多種法律文化的影響,其中,對當前法律文化影響最深的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典型的倫理主義型法律文化,它根植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土壤上的宗法社會組織,伴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延續了幾千年。對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來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既存在著有利的積極因素:如重視道德教化在調節和控制人的行為方面、重視調解在解決一般糾紛中的作用等,同時也存在著阻礙法制建設發展的消極因素:
第一,倫理化特點:所謂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化,非指傳統中國法律的全部規范為倫理,只是表明儒家倫理的原則支配和規范著法的發展,成為立法和司法的指導思想,法的內容滲透了儒家的倫理精神。在這種“情理法“的影響下,形成了重道德、輕法律的消極思想,使得法律依附于倫理人際關系,沒有獨立公正的法律調節模式?,F代化的法律是在與封建和宗教專制的長期沖突中形成的,這一背景鑄就了它的民主性格。中國古代法(以刑為中心)最初形成于部族之間的酷烈征戰,許多法令是部族首領的軍事命令,這使之具有了與生俱來的專制性。倫理化并未改變這種專制性,而是使之更隱蔽。傳統的儒家倫理以陰陽為其哲學基礎,將專制的君權、族權、父權、夫權神圣化、神秘化,使仁義/禮教與殺戮/刑罰一鏡兩面,融為一體。因此,倫理化的中國傳統法律在社會中竭力確認并維護等級特權制度,民主平等的觀念在中國傳統社會是無法產生的。
第二,集團本位特點:自西周形成宗法制度以來,中國社會自然經濟的長期延續,為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豐潤的土壤,中國法的形成過程,也是緊緊地沿著宗族制度發展演變的軌跡而運行逐漸形成傳統法律文化“集團本位”的特點。從現代法學觀念來判斷,集團本位法實質上只是一種義務本位法。在這種法律構架下,普通民眾的權力是微乎其微的,民眾的公、私權利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和基本的輕視,集團本位的結果不只是壓制了人的本性,束縛了人的解放,還限制了法律(權利)和社會的發展。
第三,無訟的價值取向: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所追求的這個理想或者說價值取向稱之為“無訟”,取自孔子所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的直接含義是沒有或者說不需要訴訟,引申為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所謂“刑措”。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中國傳統社會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本位,導致了家庭內部成員身份的不平等,這種家庭關系進一步擴展,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以及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缺乏權力制衡、公平裁決的訟爭環境,缺乏西方的契約觀念和法制機制導致司法黑暗等是無訟價值取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這種無訟價值取向的主導下,中國傳統法律屬“政府型”抑或“義務型”法律,其價值前提是要人如何地去保障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如何地維護社會秩序、履行社會職責,至于法律能為個體的人帶來何等利益、規定了哪些權利則盡量少提或根本就避之不提。受其影響,民眾始終將法律視為一種工具,是一種外來的強制的力量,法律規范價值沒有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準則,人們無法對法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更談不上對法律存在任何的信仰,這種狀況的存在,嚴重不利于中國邁向法治社會。同時為了追求無訟一味地調解,也打壓了人們的權利意識,壓抑了人們正當權利觀念。使人們形成強烈的“賤訟”和“厭訟”心理。這一切就使廣大百姓視對簿公堂為畏途?!耙粓龉偎臼瓿稹保芩搅吮闼搅?,不幸遭訟,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為好。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點很多,我們只是摘其較為重要的特點作一論述。
總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一個以宗法為本位,法律與道德融為一體的價值體系,這樣一個獨特的價值體系已經在中國大地上存續了幾千年,它深刻地影響著廣大中國人的法律心理和行為,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依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直接關系到農民權益保護和新農村的建設。
(二)當前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
第一,政治權利方面:當前,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村民自治的普遍實踐,農民的經濟自主權和政治民主權利El益擴大,農民的政治參與性空前高漲。但是,綜合來看,農民的政治權益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部分地區,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政治參與意識不強,對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缺乏積極性,從眾心理嚴重,某些農村基層干部隨意剝奪農民的選舉權,村務根本不公開,肆意糊弄基層農民群眾,而大量的農民對此侵害自己利益的行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缺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主體意識。
第二,經濟權利:近些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而農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不斷擴大,半數以上農村居民的收入在人均純收入水平以下,山區農民收入差距的絕對額呈擴大趨勢。其次,對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保護不力。一些地方存在征地不規范的情況,而且征地補償費偏低。農民不僅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而且獲得報償是非常少的,為了生計,更多的農民涌向了城市。而農民工從事的多是城市中最苦、最累的工作。
第三,社會權利:農民社會權利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就業權益的缺失;二是社會保障權益的缺失。盡管這幾年我國政府已經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來加強農民的社會保障,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保障主體責任不明,保障手段單一,相應的保障機制以及法規、政策不完善等。
(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農民權益保障的影響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前農民的權益保障方面亦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法律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會發現,在我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今天,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并沒有因為封建社會的消失而隨之消失,尤其在廣大農村,長期受到封建傳統思想影響較為嚴重,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當今農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和城市相比仍然有著較大的距離,在這樣的社會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依然得以保留并進而影響著當前的新農村建設,在農民權益保護方面,我們則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
首先,宗族主義的影響嚴重,在民主選舉中,任人唯親,以宗族勢力操縱選舉的事例時有發生,造成惡劣的影響。而且宗族主義的影響表現在農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不平等的觀念依然存在,大量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被侵害,大量農村女童的受教育權被剝奪。由于在廣大農村長期以來缺乏民主、平等的觀念,并且在封建社會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目前在農村依然有一定的市場,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及受長期封建主義無訟觀念的影響,農民缺乏應有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時至今日,大量的農民依然抱有自古民不告官的傳統意識,對待一些地方政府無視農民權利的侵權行為,農民往往是不敢與地方政府進行維權,或者采取了非法律途徑,當前大量存在的上訪行為以及圍堵政府機關的不理智行為,足以說明大量的農民缺乏理性的法律思維,不知道或不敢用正確的法律途徑同地方政府對話以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公務人員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官本位思維,把自己視為特權等級,毫無法治觀念,無視農民權利,以行政行為肆意地侵犯農民的經濟權利。這都表明傳統法律文化在當前農村的影響依然強大,而且其自身的一些消極因素沒有得到現代化的轉化而影響著農民的權益保護。
二、在農村建設現代化法律文化。加強農民權益保護
傳統法律文化是我們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其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已經影響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尤其在廣大農村,這種影響更不可忽視。為了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建設,保障農民權益,必須要在農村構建現代化法律文化,加強農民權利的保障。
第一,要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為現代化法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構建良好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是無從建設現代化的法律文化。當前的經濟落后地區多存在于廣大農村,我們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以促進農民參與意識的覺醒,使其政治參與能力和自主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我國農村應當要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為切入點,扎扎實實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認真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繼續鞏固并擴大對農業直補等惠農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推進農村民主體制改革,加強制度建設
當前農村一些基層政府干部法治觀念的淡薄受到傳統法律文化消極因素的影響,如官本位思想、等級特權思想的影響。那么,如何遏制這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呢?關鍵在于要努力推進農村基層民主體制改革。要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強依法行政的觀念,消除官本位思想以及部分干部所抱有的特權等級觀念,糾正并規范鄉鎮政府和村干部的違法、違紀、違規行為,同時要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的制度來制約農村基層干部權力的行使,健全農村政務公開制度,強化農村政務管理的監督制約機制,確保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以暢通的渠道來保障農民能夠真正行使自己的權利,來制約政府權力的肆意膨脹與擴張。
第三,對傳統法律文化的舊因素加以改造,發揮其積極作用
論文摘要:文章從高校保衛工作實踐的角度,分析了對大學生開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就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體系、形式和內容提出了對策。
近年來,高校校園安全和大學生安全問題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已納入社會主義法制軌道。1996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此外,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動準則(試行)》、《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普通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中,也都明確了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權利和義務。這從法律層面將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確定為高校的法定義務,推動了高校各級組織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然而,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學生的安全狀況、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等現狀不容樂觀。
安全狀況方面,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校對外交流機會增多,辦校規模和招生人數擴大,高校及其周邊治安狀況日趨復雜,各類刑事、治安案件時有發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據統計,2001年全國58所高校共發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發案率占管轄人數的3.45‰,占師生員工總人數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2002年10月在浙江召開的全國特大規模高校保衛工作會議)。以我校為例,2000年至2005年,校園區共發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學生生命財產安全,占全部發案總數的約30%。
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調查顯示:52%的大學生曾在寢室違章使用電器、71%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滅火器、43%的大學生對安全防范懷有僥幸心理;80%的受調查人員的消防觀念僅僅局限于火警電話119或發生火災后等待消防隊員的撲救,對于消防監督、火災隱患整改、火場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強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調查人員對消防防范工作認識不清或持無所謂的態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較多,客觀方面:第一,高校與國際接軌,校園實行開放式管理,校外人員進出校園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校內外聘人員、臨時工增多,進校經商的校外人員增多;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娛樂和消遣方式呈多樣化,校園及其周邊的娛樂場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規范管理還不到位,各類娛樂場所成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發場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學生的年齡差距增大,其生理與心理差異很大,在應試教育和獨生子女兩大背景下,大多數當代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識,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遇到挫折或失敗時,易走極端,導致事故發生。
主觀方面表現為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體表現為:部分高校管理層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認識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體現;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門中權責劃分不明晰,二級學院認為安全教育是保衛部門的工作,而保衛部門或是認為安全教育是學院和教育部門的責任,或是因“無權管轄”而興嘆;現有安全教育無體系可言,沒有規范的教材,沒有固定的課時和相應的學分,沒有專職教師從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數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務來了一陣風,任務走了都輕松”;安全教育經費不足,安全教育與其他課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現實中,鮮有高校能夠將安全教育作為一個常規項目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導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動無法開展,或不能滿足年輕受眾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學生安全教育,這項工作應當包含哪些內容,又該如何開展?
作者認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應對社會發展形勢,確保校園乃至社會穩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各高校進一步加強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應當具備如下特點: 轉貼于
第一,安全教育主體權責明確。高校保衛部門,有特有的人力資源和對本校及周邊安全環境熟悉的優勢,應當成為高校中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責任單位。同時,高校內部各相關部門,如學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能和特點,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終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教育系統化、常規化。大學生的安全素質,包括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與政治素質、法律意識等一樣,是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被列入大學生基礎課程中,并配給適當的學分。同時,教育管理部門,應當盡量為安全教育課程安排固定的課時和教師。通過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避免形式主義。
第三,安全教育應手段豐富,能夠吸引年輕學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內涵與外延極廣,安全教育所涵蓋的內容也應相對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盡可能多的安全知識,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同時,由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應當豐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學手段和技術,以保證受教育者參與的積極性。在我校的保衛工作實踐中,我們嘗試開展了貼近學生的主題征文、知識競賽和座談活動,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學生安全教育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國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網絡安全、心理安全等諸多方面,歸納起來,筆者認為,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應包含以下方面內容:
第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保護大學生遠離危險的思想保障。當代青年學生成長于新舊體制轉換的偉大變革中,在社會秩序多樣、價值觀念多元化因素影響下,其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確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艱難。尤其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成型,尚未適應社會生活,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旦遇到誘惑,就可能出現違法違紀行為。所以,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應著力解決其思想上對“理論”、“理想”、“政治”的輕蔑和錯位,幫助大學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學會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學會與他人正確相處。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識,為大學生形成安全意識、正確地選擇自我保護手段和防范法律風險提供有力支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法制進程也在加快進行。浩繁的法律條文,正在無聲卻有力的調整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通過選擇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開展教育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從而為大學生正確地保護和約束自我創造條件。從實踐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礎課程的《法學概論》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關法律知識外,大學生安全教育還應包括《國家安全法》、《治安處罰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關法律知識。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過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學生抵御各種危險的最終屏障。對于大學生防范各種危險來說,僅具有安全意識仍顯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過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同“危險狀況”下,如何進行正確操作,采取及時措施,防范危險。此外應著力通過訓練,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衛技能,以防范可能發生的暴力危險,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課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與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條與我國高等教育實際相適應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廣大學生成為保衛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將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學和科研中去。
參考文獻
[1]劉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資訊,2008,(6).
論文摘要:法務會計是伴隨經濟的發展而出現并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從業人員通過綜合運用會計學與法學知識和技能,最終在法庭上展示或陳述調查獲取的有關財務證據資料,用以解決涉法經濟問題的一門融會計學、法學等多門學科的有關內容為一體的新型跨學科復合學科。目前國際范圍內法務會計發展均呈良性態勢,出現了相關的研究組織和業務結構及業務精熟的從業人員。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市場經濟法律環境不很完善、理論研究和業務開展發展緩慢等原因,我國法務會計發展不很理想。本文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遠角度,汲取國外經驗,對我國法務會計理論、業務及組織機構等方面的發展較為系統地提出了三點建議。
自 "紅光實業"開創了中國證券民事賠償的先河, 接著"銀廣夏"財務舞弊案、"東鍋事件"及藍田股份、嘉寶實業等公司的財務舞弊案件先后發生,這就越來越凸顯法務會計的市場要求和現實意義。在我國,法務會計近幾年有所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的來說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如對國外相關觀點的學習整理以及對會計制度構建研究不深入、學科體系尚未最終形成、實踐運用的系統研究仍然缺乏等。本論文提出三點促進我國法務會計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不斷完善法務會計相關法律、制度和機構
雖然新頒布的《會計法》對新世紀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做出了一定的規范,但其他與法務會計有關的如證據法、企業會計法等法律制度并不完整。法務會計是社會主義法制市場經濟中調節各種經濟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須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使法務會計在執行業務時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即為法務會計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好的法律環境。在國際上其他國家均設有有許多法務會計組織和機構,如注冊舞弊審核師協會(ACFE)、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屬的法務和訴訟服務委員會(FLS Committee),為促進法務會計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相關的組織卻只有注冊會計師協會,相對而言并不夠細化到具體地指導法務會計業務,更談不上對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因此,我們不妨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將與法務會計業務開展有關的組織機構完善起來,使從業人員在業務開展上既能自覺接受管理、指導、監督,又能公平、自由地交流工作方法、操作規則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達到提高服務質量,減少從業風險,拓寬業務范圍等目的。
二、大力推進法務會計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對法務會計從業人員的教育和素質提高
理論研究是一門學科不斷成長和持續煥發活力穩步健康發展的源頭。作為新生的極具前途的法務會計專業,更應當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理論研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規范的法務會計理論體系。參考國外的經驗,基礎理論研究的任務應當主要由專業機構或大學來承擔,這是因為專業機構和大學能夠集中優秀的專家學者一起研討和掌握專業最新最前沿的基礎理論動態。而實踐理論研究的任務則應當主要由各會計事務所(或相當機構)承擔,這是因為實踐理論主要是具體技術(如檢查技術、鑒定技術等)在法務會計在業務開展中的運用,而會計事務所(或相當機構)是實施這些具體技術的最終主體,相對而言更具有實踐優勢。但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實踐理論的研究成果都應當在學術研討會、專業刊物等平臺公開,使之得到廣泛的交流,促進法務會計理論的發展。
法務會計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為市場經濟經濟活動服務,因此大力培養法務會計從業人員勢在必行。相比傳統會計,法務會計的從業人員要求更高--不但要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會計實踐工作經驗,而且還應當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證據規則知識,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獨立敬業的精神。鑒于我國法務會計從業人員匱乏的現狀,可以在院校學歷教育上加大對會計學和法學的交叉培訓,打好后備人才的基礎。同時,在有經濟或法律專業特色的高等院校中開設法務會計專業,借鑒國外同等學歷的教育機制系統地培養法務會計的基本從業人員。再次,可以在現有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等相關專業人士中開展業務培訓,針對性地補足薄弱和發揮特色,"快速"地解決市場經濟對法務會計從業人員的需求問題。另外,法務會計從業人員不能無原則贊成客戶的立場,而應提供獨立的法務會計服務,遵循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不可忽視的是,人才培養方案都應當建立在法務會計資格認證制度完備的基礎上--比如從業人員必須通過全國(或國際)統一的資格考試以獲得從業資格。
三、大力拓展法務會計業務范圍的同時,促進業務實踐有序、規范。
我國法務會計發展具有業務范圍不夠寬闊的缺點。就國內實際情況而言,目前開展得較為突出的業務主要有:稅務會計、保險賠償責任理算會計、海損事故理算會計等,但仍以稅務會計為主。社會公證會計、物價會計、基金會計等則需待社會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完善后逐步開展。要拓展上述業務,除了從業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外,還應當建立完善法務會計的業務部門。由于法務會計業務的開展牽涉諸多機構部門,因此還要加強各相關機構部門之間的協調,恰當處理其關系。只有這些機構、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相互協調,才能增強法務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繼而促使法務會計的業務開展有序、規范。
參考文獻:
[1]張蘇彤:《高級法務會計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陳慧慧:"法務會計在我國發展的現狀和前景",載《中國工會財會》 2004年04期 。
[3]羅鵬:"論法務會計發展的問題與對策",載《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3期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社會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大學選修課作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拓展學生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發展健全健康的人格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對于大學公共選修課的改革實踐也一直在探討和摸索中進行。本文是對法學類的公共選修課的改革實踐進行探討。
一開設法學類公共選修課的必要性
法學是研究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科,是關于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這對我國國民的法律素養必然會提出較高的要求。法律素養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的看法和法的作用的認識,對現行法律的態度與期望,對法律的評論與認知,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能不能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手段去解決。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和后備主力,法律知識的具備和法律素養的形成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大學生隊伍相當龐大,正處于各種轉型期的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尤為重要,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了解法律知識的意義也日益凸顯。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各種不安定因素必然也會反映到高校來。青年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命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必須用社會主義法制思想教育大學生,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自動有效地運用法律調整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社會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建設中作出應有的貢獻??傊伤仞B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現代法制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一切活動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而法律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法制教育。因此相對于非法學類的大學生來說,法學類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對他們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高等學校中法學類公共選修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過程中都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一方面,課程的開設較少,同時課程比較單一,對廣大學生的吸引力不夠,造成選修法學類公共選修課的人數不多,受眾面較窄。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上,限于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及我國大學公共選修課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授課效果不理想,選修的大學生不能通過課程扎實地學到法律知識。
二法學類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思考
1.課程設置首先,在開課教師的篩選方面,主要是關于開課教師的資格審核。開課教師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且在該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能力和實務工作經驗,同時,開課教師一定要本著為學生服務的目的,不能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工作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開課程的質量,為較好的教學效果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不誤人子弟。其次,在所開課程的設置上,法學類公共選修課開設的課程不能僅是對法理或各種部門法的簡單講授。因為,前者,相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會顯得深奧、難以理解;而后者,如果僅僅專注于法條的講解就會顯得枯燥和乏味。所以,這兩種類型的課程都不能較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法學類公共選修課的課程應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開設一些法學交叉學科的課程,或者結合各自學校院系特色開設相關領域的法學課程。如面向經濟管理類院系或學校開設金融法、合同法、證券法等選修課程。面向計算機類院系和高校開設網絡安全立法和網絡犯罪等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既可以擴展大學生本專業領域的視野,同時可以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開設具備實用性的課程,主要是關注在現實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法律實務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即運用學到的知識能夠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簡單的法律問題。2.教學內容首先,注重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與案例相結合。在法學類課程的學習中,法律基本原理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但相對于非法學專業的選修學生來說,如果單純花費大量精力去一味地灌輸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這既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導致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案例教學,通過一些現實中的案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由此引出法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例如,可以結合最近的新聞時事或社會熱點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之后再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聯系,或者用社會生活或網絡報道的鮮活實例來拋磚引玉,導入新課,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其次,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培養專業素養。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法學類公共選修課的講授內容絕不能局限于具體專業知識的傳授,重中之重是要通過整個課程的學習貫徹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專業素養的培養。在任何學科的學習中,專業素養的培養對整個學科的學習和講授都是首要的目標,而思辨能力對于法學的學習來說又是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要注重通過一些生動而富有爭論的案例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各種實際問題的應對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他們健康的思維方式,在遇事處事時能經常從法律的角度來進行處理。最后,注重通過教學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發展健全的人格。我國以葉瀾先生為代表的教育理論家們認為,教育是“為了人們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一種社會活動”。而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其中的法制教育本身及其產生的結果對人的綜合素質如價值觀、道德素質、思維方式、精神狀態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影響,有利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在現代社會中,法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時時處處規制著公民的行為。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急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所以,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使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大量素材和生動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養料,獲得真善美的心理啟迪,提高綜合素質,為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3.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多樣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取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公共選修課普遍存在著學生上課熱情不足、興趣不高、應付了事等情況,這對選修課的教學方式無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法學類公共選修課的特點,教學方式要避免采用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要在以下方面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多角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1)注重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忌采用傳統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如簡單的知識灌輸、死記硬背的練習和教師在課堂上的絕對權威控制等方式。(2)注重突出師生教與學的互動性。教學的本質具有交往性這一特點,而教師和學生、教和學這兩方面互動的質量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選修課教學的質量。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當盡可能地采用啟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等方式促進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地發現問題,課后能自覺地去尋找答案或幫助。4.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可以多樣化,應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提升教學效果。高校公共選修課的性質和地位決定了公共選修課的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和多樣性。課程的考核應該針對課程教學的目的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全面地多角度地進行考核,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目前,大多數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方式與必修課相比較為靈活,但還存在考核方式簡單、單一,考核不夠全面等問題。要想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將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貫徹課程始終,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己梭w系的建立要以課程的教學目的為基礎,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為目標,注意考核內容的全面性與考核結構的合理性,同時要盡可能地通過考核體系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后續學習該課程的主動性和熱情。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考核內容上,學生期末的成績應包括平時成績。平時成績應包括平時出勤、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表現、生生互動表現、平時作業、課后的資料搜集與學習等項目,以此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防止為考試而學習,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應側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里所說的實際能力不單單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也包括能不能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消化資料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也應多樣化,如除了小測試、小論文等方法之外,小組討論、課堂上分組辯論、定期布置小作業、對授課案例的分析和闡述等都可以作為考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