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科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國高校生物學領域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三個密切相關的本科專業,并制定了相應的專業規范。如何體現各自的科學、技術及工程內涵與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人才市場和報考學生和家長極為關心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比較分析這三個專業的本科專業培養規范,上提出一些參考意見,以期為專業的進一步規范、教學計劃的修訂,為社會及學生和家長的專業選擇提供參考。
二、專業類型
生物科學專業為傳統典型的理科專業,培養科學型和教學型人才,授理學學位;生物技術專業以理為主、以工為輔、理工復合,培養應用研究型或技術型人才,授理學、農學或林學學位;生物工程專業以工為主、以理為輔、工理復合,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授工學學位。其專業類型的描述和劃分比較清晰明了,比較規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養目標
從專業規范中培養目標的描述(見表1)來看,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差異很小,僅有從事生物科學與從事生物技術之差,但從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從事生物科學與從事生物技術差異很小,難以界定。而從專業類型可知,生物技術專業可授理學、農學或林學學位,這些特色理應在培養目標中有所體現。
四、公共基礎課
在三個專業的本科培養規范中,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見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礎課形式上有一定差別,可本質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別,也缺乏需有差別的理由。從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要求來看,三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要求可統一,學分要求也應統一,要求工科學生在這一環節增加近一倍的學分極不公平。線性代數等可在公共基礎選修要求中解決。
五、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的設置體現了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循序漸進過程(見表1)。然而從科學到技術的差異很小,僅增加了工程基礎課4學分(約11%),應為技術基礎課,且應明確例舉。從技術到工程的專業基礎課要求有了明確的變化,按課程類別從科學到工程變化率近50%。學分的控制宜統一,且應規定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最低學分要求中技術基礎課學分應達20%以上,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最低學分要求中工程基礎課學分應達40%以上。且可給出典型的工程類專業基礎課名錄,如機械零件、電子電工基礎等課程。另外生物工程專業基礎課將《機械設計基礎》列為可有可無的選修會造成該專業工程基礎的嚴重缺陷,且應在生物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中保留生物技術專業的細胞工程、酶工程等選修課(見表1)。
六、專業課
專業課的設置也體現了從科學、技術到工程的循序漸進過程(見表1),從科學到技術的專業課調整率達30%,而從技術到工程的專業課雖然有較大變化,但所列舉的課程多為非典型的工科專業課(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專業課如氨基酸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有機酸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學分的增加也不盡合理,三個相近專業,不論理科還是工科,學分基本要求應盡可能一致。向上浮動及在各選修課程間適當調整則是各校應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藝類專業,專業必修課缺工藝類專業應有的分析檢測課也會給工藝過程及產品研發和生產中的質檢質監和質控及產品安全留下隱患,故建議3+X模式中3應包含專業分析、X應例舉氨基酸工藝學、抗生素工藝學、有機酸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
七、實習及畢業實踐環節
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實習及畢業實踐環節完全一致(見表1),未能體現從科學到技術的差異特點以及生物技術可授農學或林學學位的特色。畢業設計是工科工藝類專業最為特色的實踐環節,但在許多學校以“畢業設計(論文)”的形式出現,實際實施則只做畢業論文,沒有畢業設計,使畢業設計名存實亡,致使許多學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謂畢業設計,許多學生甚至把畢業論文當作畢業設計。建議明確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為必修環節,可以設計論文二者兼顧,至于是“大設計小論文”還是“大論文小設計”可依各校情況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專業才能名符其實。
八、師資要求
師資的最低要求在規范中描述不盡一致,應加以統一。且應規定專業課的師資要求,因為能承擔專業課的老師一般能勝任專業基礎課,而能承擔專業基礎課的老師則不一定能勝任專業課。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規定學歷職稱要求外,應規定專業要求,即“本科為相應或相關專業”的師資應大于專業師資總數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會辦學、企業辦學、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網絡教學、數字圖書資料等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辦學形式和方式的發展,統一實踐等硬件條件形式較為困難,而且也不符合時代要求。建議教室(專用或生均面積)、專業課實驗室(面積及專用設備)、圖書資料數據庫量設定為剛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術中心、實習基地規模和數量等宜設定為柔性、選擇性或特色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科學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技術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工程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2):3-10.
關鍵詞:民族院校;師范專業;培養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214-03
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規模所引發的教學質量問題已日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為此,教育部、財政部頒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對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本科教學改革必須面向基礎教育改革需求,培養一批較好滿足基礎教育改革需求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當今高校師范專業面臨的嚴峻挑戰?!敖處煶蔀檠芯空摺笔钱斍盎A教育改革對未來教師的基本要求,具有嚴謹治學作風和勇于創新精神的“專家型”教育工作者才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增設教育研究課程、建構新的課程實踐體系以及教學實踐交叉培養等方式是目前世界各國的高等院校在師范生培養模式過程中所采用的通行做法。而我國對此方面研究尚處于探索中。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采用“平臺+模塊”培養模式以達到培養“厚基礎、寬口徑”人才的目的;該模式總體上來說,在大學階段前2年按學科大類進行通識培養,后2年按學科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培養,這種培養模式針對綜合院校就業取向不明確的學生是合理的,對學生就業選擇是有利的。但是對就業取向比較明確的地方民族院校師范專業則會導致教師職業教育的缺失。師范學生的培養過程實際上應該是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培養。目前實施的培養方案由于忽視教育專業性,致使學生普遍缺乏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意識、技能和創新精神,其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經過數年磨煉,才能逐漸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求。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擔負著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培養生物學教師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區教育教學條件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與發達地區存在的差距對于將來從事這一職業的教師的教育研究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備了教育研究型教師素質的畢業生才能較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對民族地區生物學教師的要求。一般來說,在思想品質上,教育研究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團隊意識、終身學習意識以及開拓創新精神和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而在知識能力方面,教育研究型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以及文化基礎知識,同時還要求良好的組織教學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培養滿足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需求、職業特色鮮明的未來教師,我們以湖北民族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為例,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全面改革,在以下環節進行了有效探索:
一、探索以培養教育研究型教師為目標的結構合理的綜合性教師隊伍的構建模式
新的教師隊伍由本專業10位專職教師以及5名外聘兼職教師(2位校內聘請教育研究專家以及3位校外中學聘請的優秀中學生物教師)組成。通過師資隊伍中的教育專家和優秀中學教師不定期地開展新課程理念的討論和講座,不斷提高青年教師培養合格的中學生物教師的能力;每年兩次的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評比、教學競賽等活動,極大促進了教師整體教育研究水平提高。
二、完善新型培養方案實施細則
1.課程體系:包括學科專業課和教師教育課程兩個方面;學科專業課的設置在保持生物科學體系完整性基礎上,加強有利于生物素養形成的知識和對學生職業發展具有重要實踐價值的知識學習。根據中學不同階段生物課程的知識側重點,調整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結構,使師范生通過本科階段學習,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生物科學知識體系。教師教育課程在保留原有通識課程基礎上,增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學生物教學法等課程,以系統培養師范生的科學素養;與此同時,通過開設涵蓋專業學術知識、教學技能培養、人文社會知識等領域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選擇,為其職業規劃提供更多實踐創新技能和社會知識。
2.構建“全程教育實踐”的實踐教育環節: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組成環節。因此本方案通過一年級教育調查、二年級教育見習、三年級教育服務、四年級教育實習構建全程教育實踐體系。一年級通過開展教育調查,了解當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現狀,讓學生初步形成對基礎教育的感性認識;二年級組織學生到教育實踐基地進行聽課、評課等活動,親身參與到基礎教育課堂中;三年級組織學生以教學助理形式參與實踐基地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做教師的初步感覺;四年級安排學生到不同條件的基地進行頂崗,逐步掌握現代基礎教育技能。通過這一模式可以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適應從“學生”到“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較好掌握現代教學技術以及基本教學技能。
3.通過導師制建立靈活與集中相結合的畢業論文實現機制:為了避免考研和求職對畢業論文質量的影響,采取靈活與集中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畢業論文。在第2學期末,由學生和導師通過雙向選擇確立導師,由導師對學生學習、心理、生活、職業規劃等提供全方位指導;在3-7學期,學生與導師商定畢業論文時間,確保充足時間完成畢業論文相關調查、研究,第8學期5月份集中完成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阿。
三、課程內容和培養方法的改革
課程內容的改革:現行高校課程設置強調課程的知識體系完備性,極少關注與中學生物課程的關系。因此,在本次改革中,我們要求主要學科專業課程均需反映與中學生物課程的聯系,由任課教師根據專業課程在中學生物學中的地位來拓展教學內容,而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實驗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載體。實驗教學的改革,我們依托省級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發揮省級重點實驗室—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的作用,進行實驗平臺建設以全程培養學生的教育研究意識和能力。具體做法如下:一是以省級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依托,構建新的實驗教學方案及課程計劃,實驗內容既注重基礎性和系統性,又重視前沿性和綜合性;通過“基礎實驗”、“綜合訓練”、“創新實驗”三個不同層次的實驗內容體系,逐步提升學生創新實踐技能和探究意識。二是改進實驗考核方法。實驗成績考核不再以實驗報告為準,而是依據實驗基本知識、操作水平、實驗報告、學生態度綜合評分,其中操作水平和基本知識占到總成績的50%。培養方法的改革: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傳授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通過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提高他們參與教學、駕馭課堂的能力。通過定期邀請實踐基地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傳授中學教學技能,選派學生到基地幫助開展義教、指導中學生開展生物課題研究等多種互動活動,吸收學生共同承擔教學研究課題,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通過上述一系列改革,較好達成了培養適應民族地區中學生物教學需求的研究型師范專業學生的目的,這種培養模式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立足“地方性”,充分考慮地方對人才層次的需求,構建適合民族地區需求的研究型教師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貫穿全程的實踐環節促進了學生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全面了解,加深了對中學基礎教育需求的理解,逐步具備了從學生到教師角色轉換的思想準備和能力儲備。
2.強調“綜合性”,改變原來單一化的師范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起一支由生物專業教師、教育專業教師和中學優秀教師共同組成的、富有不斷學習精神和熱衷探索教育理論與規律的教師隊伍;優化的教師隊伍為全面實施新的培養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師資支撐,不同背景的教師隊伍通過互相協作也提升了各自業務能力。
3.突出“應用型”,真正做到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建立起以培養學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精神和教育研究意識為目標的全程滲透的各項實踐環節,特別是靈活與集中相結合的畢業論文實現機制,極大增強了學生自主性,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的擇業、考研等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該培養模式在湖北民族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運行,有力推動了滿足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對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教育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的發展。近3年期間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2篇,獲各級優秀論文5篇,專業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87%,主要分布在湖北少數民族地區,占總數的85%,多數學生簽約就業行業與就業地域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服務面向。本專業學生的敬業精神、工作能力、協作精神、工作實績受到畢業生所在單位的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
[1]韋艷艷.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生物學教師教育改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任麗.基于反思的生物科學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實踐與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
[3]陳健輝.強化生物科學師范教育特色的探討[J].科學教育,2009,(02):82-84.
[4]鮑方印,劉琳,王松,玉軍,劉愛榮,馬玉涵.新課程改革與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素養途徑的探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02):25-26.
[5]盛曉慶.高師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XX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禪城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設計方案獲禪城區XX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生物科學專業 人才培養 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屈鳳杰(1978- ),女,吉林通化人,北華大學師范分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生物教學。(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1-013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創新為驅動,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專業的發展決策關系到學校的資金投入、設備場地的建設和人才引進等方面,所以學院充分調研了社會對生物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及就業情況,在制訂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環節中,學院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以基礎學科建設與教師教育專業發展相結合的辦學特色,構建了以“多元化的教育觀為基礎,知識傳授與技能培訓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服務于地方基礎教育的高素質教學與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一、生物科學專業研究領域及專業發展前景
生物是一門跨領域寬、覆蓋面廣、基礎性強的,由多學科知識交叉形成的綜合性學科。生物科學是一門極具生命力的前沿學科,其在醫療、保健、農業、食品、環保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北華大學的生物科學專業隸屬于北華大學師范分院(以下簡稱“學院”),其建立與發展依托于學院教育專業領域的優勢。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在制造業生物科學技術上的應用、生物化學產品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學院將自身的優勢和特色貫穿于生物科學專業的培養中,以適應當今社會對生物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養目標及能力要求
人才培養的考核標準是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是否能夠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結合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定位在偏理的工科上,旨在培養學生成為有見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自主學習者,培養其成為有理想、有抱負、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進行生物教學和生物學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及其他復合型人才。生物科學專業學生除學習生物科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還需具有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即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知識面和科學素養,同時具有將知識、技術與實踐相結合的素質;掌握生物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學科先進知識及發展方向;了解國家相關生物科學產業的政策法規、產權專利等條款。
三、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理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教學內容是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可以通過整合傳統的生物教育專業課程資源來構建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科體系,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原有的資源浪費與閑置,而且也為新專業建設提供了較高的平臺。在充分利用化學學科優勢的基礎上,緊密聯合生物與化學,對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優化。在必要的主干課程以外,加入一些最基本的、具有前沿價值的知識以及能夠反映生物學科和化學學科交叉的應用知識,譬如生物化學、食品化學等課程。在跨學科基礎必修課體系中,加入了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和相關實驗;在專業學科必修課、選修課中,有意識的側重了與化學學科相連的課程。生物科學專業隸屬師范類專業,因此在學科教育專業課中,安排了中學生物講授的相關課程,如生物教學論、中學生物教材分析與課程設計等。
生物科學專業教學內容,不僅要改進教學方法,更加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譬如,植物學、動物學等課程在傳統的生物科學專業中強調知識的基礎性和系統性,但在生物科學專業中更強調應用性。所以在這兩門課程的建設時,把資源植物和動物的開發利用作為重點來實施。不僅突出了重點、難點,形成了分層次的立體結構,還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了解了生物科學專業學科的發展前沿及未來趨勢,熟悉生物化學技術的工程應用情況。
在教學方法上,大部分課程實現了多媒體教學,參與啟發式、案例討論式大量應用于課堂教學,論文式的考題及綜合實驗技能考核作為重點的考試方法。
(二)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
1.實驗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改革,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具備了一定的實踐教學良好條件。適當地減少理論授課學時,加大實驗課教學的比重。結合學院教師的科研實際項目或大學生創新項目來開設實驗課程,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接觸實際的科技前沿。教學內容以技能訓練為主,著重實驗技術的原理與程序的訓練,減少驗證性和模仿性實驗,加大探究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的實驗比重,建立多層次、開放性的實驗教學體系。組織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驗或者科研項目,以達到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獨立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學校重點建設實驗室化學與生物實驗中心已經建成。實驗中心是大學生接受系統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實驗教學基地。實驗室長期堅持實驗教學改革的創新與實踐,在實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全面的探索與嘗試,構建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與綜合設計”一體化的“層次綜合”實驗教學模式。該實驗中心強化以學生為本的觀念,不斷探索和建設具有生物科學專業特色的實驗課課程體系,探索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完善實驗室管理機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實力和服務地方的能力。
2.實習課程。實踐中加強對學生畢業實習的指導,鼓勵學生從社會實踐、科研項目中尋找研究課題,獨立設計、自擬實驗方法進行探索研究,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
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可有效地緩解學校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外派大四畢業生到校外企業實習兼完成畢業論文的形式,既可滿足企業的需求,鍛煉學生,又可以擴大實習基地。學院師生動員各種力量,整合辦學資源,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同時扶持實踐教學方面的教研項目,使學校與基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促進合作關系向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四、教師隊伍的建設
生物科學專業課程數量較多,知識內容更新速度快,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授課教師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質。教授、副教授幫助年輕的教師參與項目,同時聘請企業中有實際經驗的技術人員舉辦生物科學知識的講座,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不僅積極引進人才,還要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到國內外高校進行深造讀博、訪問交流。實行淘汰制度,為有能力的高學歷的人才讓路。
多年以來,學院形成學術梯隊合理、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教學科研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教師能夠自覺地吸取前沿知識,利用現代化計算機信息技術,完善教育思想、培養模式,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方法。
五、管理機制的完善
為適應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水平要求,不斷完善生物科學信息平臺建設,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完善教學管理機制。建設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考核、考試、評估體系。對已畢業的學生保持密切關注,這樣不僅有助于開發校企合作項目,還能為在校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幫助。
專業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學校諸多的部門,需院校上下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各司其職,在學科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實踐實驗教學環節和硬件設施等方面加快建設步伐,進一步夯實基礎,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祖國的建設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胡曉倩.地方高校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建設方案探索[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2(4).
(一)教師科研納入課堂教學體系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學與科研相對獨立,教師科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極為有限,而研究式教學提倡將科研理念引入教學,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堂教學體系必然要加強實驗研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課堂教學形式不再是單向授課,教學重點則是研究課題的選題、方案設計、開題、實驗進展、研究結果、文本撰寫等問題,在課題實施前資料查詢階段就已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而不用專門進行理論授課。課題的選題由教師指導小組共同商定,在教師指導小組的指導下由所選題的學生研究小組進行資料查詢以及開題報告的撰寫,再由指導小組討論項目的整體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導小組討論后方可實施。整個課題實行模塊化,這些模塊盡量與教師科研組庫中的內容相匹配,不同模塊以該模塊的指導教師為主,這樣針對性強,能夠快速解決研究中出現的難題。研究課題的選題既要考慮到知識點的覆蓋,又要與科研教師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這樣既能保證知識點的全面性,又能保證研究的深度與創新性。研究的地點、時間不局限于本科實驗室與實驗時間,教學之外的空余時間與教師科研緊密結合。學生要定期向教師指導小組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及時記錄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發現、新問題并與教師指導小組溝通,教師指導小組針對這些問題與課題組進行討論并及時解決。課題完成后,盡量鼓勵學生將成果以論文或專利的形式公開發表,以結題報告的形式提交教師指導小組,并進行答辯,經教師指導小組全體商定后方可完成課題的結題,并給予綜合評分。
(二)教學實踐活動與教師科研結合
包括畢業實習、見習、課程實習等在內的教學實踐活動是生物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本科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下,這些實踐活動普通流于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這些實踐活動普遍不帶有問題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導致學生實習只是完成學習程序,而沒有學習任務和研究壓力,帶隊教師選擇時也沒有考慮實習內容是否與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帶有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教師科研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樞紐,本科生的實踐活動理應與教師科研緊密結合,使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能夠很好地銜接。生物科學專業大多長期從事科研的教師,不僅進行校內的實驗工作,而且也與外界科研單位或生物相關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教師通過這些關系能夠及時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對人才需求的動向,由科研教師指導這些實踐活動,就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結合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實現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吸收和綜合運用的必備過程,是深化和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各項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大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效、衡量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但當前許多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質量偏低,主要表現在:畢業論文內容單薄,實驗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過兩周;論文創新性不強,與以前的研究相比毫無創新可言,同時一個教師所帶不同論文經常只是換個材料,幾篇論文研究內容幾乎完全一樣;論文文本撰寫水平低,格式不標準,錯字較多,語句不流暢,論文綜述過長有故意增加總篇幅的嫌疑,論文只重結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結果的討論,彰顯不出學術創新性。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導教師本身科研素質不高,許多老師指導畢業論文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對論文質量要求不嚴,學生在畢業階段也無心做實驗,彼此將就,這種現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別突出。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相結合,將會極大地改善這種狀況。因為長期從事科研的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科研素質,對所帶畢業論文要求必然較高;科研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的論文工作,因為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與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關;科研教師自身論文文本的撰寫能力強,可以及時發現學生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各種錯誤。
(四)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與教師科研結合
各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是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項目的實施可以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能夠接觸學科前沿,體驗科學研究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了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科研素質。但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創新性不強、可行性低、具體執行不到位,立項的課題結題率低。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創新項目很少與教師科研結合,一方面,指導教師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時間對大學生創新項目有較多的關注,另一方面,創新項目與教師科研結合不密切導致研究深度不夠,使創新性指標完成不理想。
二、與教師科研結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組織管理
(一)成立學生研究小組與教師指導小組
學生研究小組在劃分時應避免盲目性與隨機性,首先選擇綜合素質強的學生做為小組組長,每個小組以3~5人為宜,小組人選兼顧能力高低搭配。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研究題目,根據題目由全組成員通過討論來進行任務分工;每個課題的研究周期一般為半年。對于一個課題的指導教師不是單個人而應該是一個小組,指導小組的選擇應根據課題研究內容所涵蓋的方向而定,課題的最終研究方案應與專業科研教師不斷溝通直到確定合適的教師指導小組。
(二)加強考核辦法與獎勵措施
關鍵詞:產教融合;生物科學;核心課程
群產教融合是高校根據自己所開設的專業開辦專業產業,使專業產業與實際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隨著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學術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校會越來越少,而側重于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高校越來越多,且將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主體。相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而言,應用型人才培養除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外,更注重其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高校,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廳遴選為“示范應用型本科院?!苯ㄔO單位,2014年被遴選為“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立項單位。其中生物科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平臺+模塊”的課程架構,構建兩個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和三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塊、個性化拓展課程模塊)組成的“2+3”課程體系。生物科學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包含專業基礎課程(植物學、動物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統計學)和專業核心課程(細胞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11門課程中有許多課程內容出現重復,部分課程的開設由教師自主選擇教材、自行開展教學活動,缺乏交流和溝通,常常會出現課程之間的教學內容高度重復或脫節現象。例從理論層面來看,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及其代謝、DNA復制、轉錄、蛋白質翻譯和基因表達調控等內容,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教材均要講述。如果不能對上述教學內容進行有效重組,就不能形成專業知識的系統性,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構建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的目的
課程群是高等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課程建設模式,它能夠發揮課程的綜合效應,優化配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課程群建設是近年來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發展方向。進行專業課程群建設,就是要推動專業課程的優化整合,改變過去課程改革單兵作戰的做法,注重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及課程的規模效應和整體效應。為提高生物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以安徽省《生物化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契機,根據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要整合理論課程內容,強化課程群觀念,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之間要做到整體性和連貫性,使學生從整體角度掌握生物科學專業的基本知識。實踐教學方面,要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加大專業綜合實習力度,使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掌握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構建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的總體目標
結合目前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研究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的構建策略,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群內容建設,優化課程群建設的措施,重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為生物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以產教融合為基礎,構建以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五門課程形成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通過研究實踐,逐漸形成一個有序的、統一的整體;以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及探索出的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為切入點,創建新的相關課程,引進新的思路和教學模式;建立新的實驗實踐教學方式,體現學科交叉優勢,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三、構建生物科學核心課程群的策略
1.充分調研,深入分析,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深入企事業等用人單位,調研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生的人才培養質量,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的需求,調研省內外相關院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情況,通過比較,對我校及校外應用型生物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構建符合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群。產教融合可以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推動高校與企業間的深度合作,積極開展校企一體化辦學實踐,推動專業與企業、崗位對接。遴選本行業相關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基地教學培訓,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教學,促進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共贏。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著力探索專業核心課程群的建設,提升專業教學水平。2.重新修訂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制定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核心課程群,認真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擬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組建成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經相關專家論證后報學院審定后,再報經學校審批。3.整合與優化課程群各門課程內容,構建核心課程群新的理論教學體系。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群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學生理解難,且課程之間有些內容高度重復。因此,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避免交叉、重復,同時要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組建生物科學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研討教學內容,構建核心課程群理論教學體系,并重新制定相關課程的理論教學大綱。4.優化、改革生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的實踐教學內容,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型本科專業要以應用性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實驗性課程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手段。為此,整合、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研究逐步形成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層次化”實驗教學體系。基礎性實驗不同課程之間相對獨立,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設計性實驗要獨立授課,單獨考核,可以以項目為載體進行設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5.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外,還要學會自學。老師要鼓勵學生自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課題組要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研究。擬采?。翰扇栴}探究式教學方法,根據課程有關內容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開展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點評、總結;選出一些較為合適的章節,讓學生分組備課、登臺講解,體驗講課過程,調動學習熱情,增加趣味性。通過比較分析要進一步固化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加以推廣。6.改革考試考核評價辦法。評價是教育管理中實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環節。傳統的考核方式其弊端主要是評價體系采用簡單劃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要加大課程過程考核力度,研究可操作的公平公正的考核辦法。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考查,更要重視其動手操作、創新等能力的考查??荚嚪绞揭扇《鄻踊荚嚂r間要自主化,通過寫專題報告、撰寫學術論文、參與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結語
通過梳理應用型專業生物科學專業基礎課程之間的關系,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構建科學合理的展業核心課程群。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生物科學核心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踐,制定核心課程群合理的教學大綱,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應用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孫玉軍,張強,黃守程,等.應用型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個性拓展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3(9):90-92.
[2]于軍香,劉兆潔.生物化學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J].科技創新導報,2013,(5):202-203.
關鍵詞:生命科學 畢業設計 環節 實踐 探索
本科畢業設計是大學四年教學中重要的一項的教學實踐內容,是培養和檢驗學生所學基礎知識和科學理論,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訓練和養成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過程。不僅是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主要途徑,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力、實踐力和團隊精神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畢業設計實際難以達到教學培養目的的要求,部分學生往往“走過場”,畢業設計最后成為空洞的形式主義。一方面,由于學生急于在大學最后一年實習找工作,主觀不重視畢業設計;另一方面,由于選題陳舊,缺乏吸引力或指導教老師疏于管理,未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等原因造成。本文就多年參與指導生命科學類本科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工作,從青年指導角度出發,針對以下4個環節,提出和總結一些實踐與探索經驗。
一、畢業設計選題環節
畢業設計選題時間不應從大四開始,而應該從大一入學開始。由于生命科學類本科是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核心教育任務,培養生物類專才,具有生命科學領域的相應基礎知識,能獨立開展教學、研究、技術開發的骨干力量。相對于其他學科,生命科學類的畢業設計動手性和實驗應用性更強。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科學類畢業生中50%以上選擇繼續讀研深造,而其他畢業生則主要就業于生命科學相關領域企事業。因此,大一新生一入學,專業負責人安排學生參觀各個實驗室,激發學生科研興趣,使其提前融入實驗室環境氛圍。 部分學生跟隨研究生學長,在自己感興趣實驗室,學習相關實驗手段和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際的實驗操作和理論學習,逐步確認畢業設計選題方向。同時,給予部分學生二次選題的機會,當學生實際操作后,最終發現缺乏實驗興趣或無力繼續該項目研究,可重新畢業設計選題。同時,一個大的實驗主題,分2~3個小選題,以便2~3名同學組隊參與,即保證指導教師有足夠精力逐一跟進每位同學的畢業設計進程;同時注重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力保學生積極、主動、有目的性的參與準備和投入到畢業設計中,為畢業設計最終完成創立良好的開端。
二、文獻檢索和實驗設計環節
文獻檢索是畢業設計的起始環節。根據指導教師下達的課題任務,團隊中的同學通力分工合作,檢索、查閱文獻、歸納匯總資料、消化資料。然后,由學生和老師共同討論課題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完成實驗技術先進行論證,最終初步確認合理的、較為完善的研究技術路線和實驗步驟。實驗設計環節應兼顧學生的不同意向,對打算繼續深造的同學,實驗設計應更多涉及科學性,鍛煉學生的科研思維,為其后續的研究生科研生涯提供做最初的理論和科學技術支持;而對打算直接就業的同學,實驗設計應更多涉及應用性和操作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本科設計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在就業競爭中更具專業優勢。
三、實驗完成過程環節
實驗完成過程環節是畢業設計中最關鍵的環節。在此環節中,指導教師應該緊密與學生聯系,繪制實驗時間進度節點表格,每周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會,掌握學生實驗進度,積極鼓勵學生發言,聽取學生實驗過程面臨的問題和難點,不斷改進、完善、修正實驗技術路線。同時,發掘每個學生閃光點,鼓勵科研積極性,樹立科研信心。參與本科畢業設計的學生,均為20歲左右的青年,畢業設計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理論和科學知識,同時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刻。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勞品行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生命科學類實驗設計過程,培養學生能力,不僅是指生命科學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育和提高,還包括毅力、創新力、實踐力、團隊合作力等培養。無論他們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這些能力的獲得將會有益于他們今后的人生。因此,指導老師直面指導,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必須堅持以身作則,言教身傳。
四、論文撰寫與答辯環節
畢業論文撰寫環節是培養學生實驗數據處理、統計能力和對實驗研究結果綜合分析,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會繪制圖表,撰寫符合規范的科學論文。在指導中,要求教師有目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綜合思維、邏輯寫作能力。既要杜絕教師的對學生撰寫論文采取“包辦代替”,亦不可對學生放任不管,應該采取“分階段”,“分重點”,“分章節”有目的引導學生寫作,使學生最終撰寫出代表其科研結果,語言又不乏具有其個人特色,同時符合培養大綱要求的學術論文。
答辯是最終檢驗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環節,亦是部分學生感到緊張和恐慌的一關。甚至有些學生,雖然論文完成的很好,準備的也非常充分,但是實際答辯中,常常會語無倫次,發揮大失水準。追溯其原因,是由于這類學生心理素質差,缺乏在很多人面前講話機會,因此造成緊張、害怕的應激心理。針對這一原因,在答辯環節之前,指導教師應組織多次預答辯,模擬提問,幫助學生克服緊張心理,在實際答辯中發揮正常水平。經過此鍛煉,對學生今后在科研報告或工作崗位中暢所欲言,展示自我均有積極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彥臻.高職畢業設計(論文)網絡課程“五環節”教學模式探索[J].廣西教育,2013,(11):128-130.
[2]郭弘藝,唐文喬.淺析生物科學專業現狀[J].中國校外教育,2014,490(07):114.
[3]郭弘藝,李世凱,唐文喬.以增強創新能力為目標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454(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