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閱歷/體驗
第五代豐富而廣闊的生活閱歷,無疑成為其鮮明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豐厚底蘊,也成為了其終生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其對生活廣度的體認,對于生活艱辛的感受,對于苦難的認同,皆具有非常的經驗。于是在第五代導演的人生資歷上,“苦難”成為了其重要的標識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并且成為了其傳奇性的經歷:“凱歌插隊”、“老謀子賣血”、“子牛為運糞船拉纖”……第五代在成就其藝術光輝的同時,也最終完成了作為一代人楷模的、歷經苦難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漢群像的造型。正是一個病態的時代,造就了擁有健康體魄的一個群體。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時代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滯緩,第五代的個性意識都不同程度地被社會的群體意識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們看到,他們在其擁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的同時,既有的體制與經驗,卻壓抑了個性的極力舒展與自我的自由發揮。
而第六代則與第五代有著迥然相異的人生經歷,他們成長于經濟復蘇的開放時代,盡管他們沒有了第五代豐富的生活閱歷,然而其對生命的體驗卻大為深刻,如果說第五代在生命之軸的橫向上具有很大拓展,那么第六代則在生命之軸的縱向上不斷掘進。因此在觀念上,第六代不認同第五代“苦難成就藝術”的人生閱歷,并公開表示自己的不以為然:“我們的文化中有這樣一種對''''苦難''''的崇拜,而且似乎是獲得話語權的一種資本。因而有人便習慣性地要去占有''''苦難'''',將自己經歷過的自認為風暴,而別人,下一代經歷過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點坎坷。在他們的''''苦難''''與''''經歷''''面前,我們只有閉嘴。''''苦難''''成了一種霸權,并因此衍生出一種價值判斷?!薄昂孟裰挥羞@種經歷才叫經歷,他們吃過的苦才叫苦?!盵1](P167)于是他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而這種要求,又與其青少年時期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對第六代的成長經歷稍作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在生命的早期,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小時候不約而同地曾受到病魔的折磨,而這正好與他們后來的創作發生了密切關系:“我的片子和我的人生經歷很有關系。我自己生過一場大病,這一點對我很重要,雖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得完這場病以后,我突然對一些事情看得很開。當你幾乎看到你的歸宿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了。當時我躺在病床上的時候,突然覺得親情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很無聊。我是一個宿命的人。這種情緒在作品中是不自然帶出來的,有時候不找著這種感覺,你就覺得影片沒勁。”[1](P214-215)“支氣管擴張盡管不是大病,但是很嚇人。隔一兩年復發,然后吐血,大口大口的吐血,呼吸很困難?!薄拔也畈欢嗍臍q的時候開始第一次發作,然后每隔兩年就發作一次。這個發作期有七、八年的樣子,在我的少年和青年時代轉換的階段我其實一直有病,我很慶幸有這種病,它沒有真實的危險,但是它給你一個死亡的幻覺,你真是大口的吐血,然后你窒息,然后覺得不行了。我現在是很不怕血的,我太知道血是什么東西了,一痰盂一痰盂的吐。那會兒就很孤獨,我大學沒考上,就看書,也不管功課。”[1](P152)
即使沒有經歷過大病的賈樟柯,卻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的生與死,也在自己的影片中探討著生命哲學的問題:“在自然的生、老、病、死背后,蘊含著生命的感傷,花總會凋零,人總有別無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人,我想通過它去挖掘和展現人民之中蘊藏著的進步的力量;電影講述了群眾的一段經歷,那也是我時刻懷念的一段經歷?!?/p>
而姜文對死亡的體驗,則來源于他本人35年人生的總的思考:“我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我想拍《鬼子來了》,其實是想對自己35年來做一個總結,對恐懼、對愛、對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的恐懼?為了擺脫這個恐懼,是遠離死亡,還是接近死亡?這些都是我35年來腦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達出來,正好有這么個故事,往里面一裝,合適?!盵1](P67)
正是這種對于生命的感受與對死亡的體驗,構成了第六代作品關于死亡問題的思考與表達。而從生命哲學的向度來看,“生”只是生物學上的一種偶然因素促成,并非生命的本質,而只有死,只有任何生命的必然死亡,才表達了生命的本質。正是這種對生命的深刻體驗,不僅彌補了其生活閱歷的狹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其藝術表達觀念與形式的飛躍。這種奇異經歷,促使他們的影片將生命問題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去思考:“其實,人死不死沒多大關系,死是很抽象的。人活著不是跟死人一樣么,你是想象自己活著。這些意思現在看來在影片中很隱晦?!盵7]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第六代的電影也就成為了其生活狀態的一部分,成為了其生存的具象表征:“我覺得我的選擇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的,像我的呼吸一樣,要不然就不拍電影了。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這種生活本身就包括表達這樣的東西以及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拍你的電影,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12](P170)
“正版”/“盜版”
如果注意一下“第五代”與“第六代”成長的文化氛圍與人文環境,我們就會發現兩者很大的不同:
其一,文化素養的不同?!暗谖宕睂а莼旧鲜窃谵r村或工廠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所以其文化功底截然不同,他們還沒有從學校畢業,就已奔向了“廣闊天地”,因此他們的文化知識更多是通過自己的廣泛閱讀而獲得;“第六代”則不僅完成了系統的基礎學習,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繪畫,且或多或少地從事過詩歌或文學創作(這種因不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而造成的影響,我們將在后邊進一步分析論述);
其二,觀影經驗不同。作為電影人,向國外同行觀摩學習應該是進行創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在“第五代”成長的時代,或因為觀看外國影片是一種特權,或因為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對世界影視動態了解甚少,因此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第五代”都不具備“第六代”的觀影條件。到了“第六代”導演成長的環境,隨著中國大陸地區政治氛圍的不斷寬松,隨著影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之初盜版的大量出現,為“第六代”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資源,使他們更多地接觸到了歐洲的藝術電影、除好萊塢之外大量的美國電影,以及亞洲電影。甚至在學校時,王小帥就已系統地研究了費里尼,婁燁系統地研究過安東尼奧尼,而這兩位導演卻是他們最不喜歡的導演。盜版本來是一個法律問題,然而在中國大陸當時特殊的條件下,卻成為了成就第六代導演文化底蘊的溫床。
所謂“觀千劍而識器”,正是這種優渥的觀影條件,為其藝術積淀提供了大量的素養,以至于從自己藝術的出發點與人生的起跑線上,他們就已自覺地向大師學習,甚至在“第六代”重要人物胡雪楊早期影片《童年往事》中,我們看到了庫布里克《閃靈》的風格,也許新生代的導演們,正是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向給予其藝術靈感的電影大師致敬。
其三,“第五代”開始接觸的理論也許是革命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然而第六代的理論背景則要復雜得多。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國外各種理論思潮在中國大陸走馬燈似的風行之時: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符號學理論……各種理論對這一代人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王超所言,他獨自在家的時候,接觸了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胡塞爾的現象學等理論。甚至他們在電影學院畢業時,就已系統地研究了大師們的影片?!拔覐膬杀尽妒澜珉娪啊防锩妫寻矕|尼奧尼的劇本撕下來,把費里尼的《道路》的劇本撕下來了,然后把那一些我認為重要的電影理論文章撕下來了?!盵1](P156)并且坦陳,其影片中:“有的只是這些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我只是想展示一種生存狀態的存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就象薩特說的那樣?!盵1](P156)
其四,第五代基本上是運用膠片拍攝,而第六代卻在運用膠片拍攝的同時,還在運用DV進行創作,以至于一些導演由衷地發出了“感謝DV”的歡呼。運用膠片拍攝,無形中使其對影像的把握與表達更加深入。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第五代的影片一般都是在正統的體制下制作、通過正常的渠道發行、在正規的場合放映,而第六代則恰恰相反,他們在體制之外拍攝制作,絕大多數通過錄像帶或影碟在非正式場合小范圍內放映。
文學/視像
在第五代導演的成長經歷中,有一點非常值得重視,即其文化素養更多的來源于文學,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中國電影史上,可能從來都沒有一些導演像第五代一樣表現出對文學濃厚的興趣,如果進行統計學上的歸納,我們就會發現第五代導演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改編自文學作品。甚至有一段時間,大量翻閱文學雜志成為張藝謀拍攝之余的重要愛好,長期從這種翻閱中找尋可被改編、拍攝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因為其作品被第五代導演改編為電影而一夜之間迅速走紅;其二,第五代的電影美學觀更大程度上類似于文學的審美觀念,他們在改編文學作品的同時,無形中必然受到文學特質的影響;另外在第五代導演的心目中,幾乎一致認為電影仍然是一種綜合藝術;其三,在影片的組織結構中十分重視故事講述的方式、情節設置的技巧以及意境氛圍的營造,而這正是第五代鮮明風格得以確立的重要標志及第六代的相當一部分作品讓人不忍卒視的原因之一;其四,文學的鑒賞主要是通過“閱讀”行為得以完成的,人在閱讀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因此文學可以促進思維的深化,然而另一方面,過度重視文學的特質,無形中會忽略視像語言的特質,也許這正是第五代導演走向分化與衰微的原因之一。
反觀第六代導演,可以說表現出了對視像的重視。第六代導演在正式接觸電影之前,幾乎都不同程度地接受過美術訓練;章明“1982年畢業于西南師大美術系油畫專業”;張元“自幼學習繪畫”;王小帥、路學長“1981-1985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婁燁1983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學校”。賈樟柯從小也寫詩、畫畫;即使既無繪畫條件也無繪畫經驗如王超,在其最初的傳統閱讀經驗中,詩歌、電影文學劇本、電影理論文章成為了其重要閱讀內容,而進行詩歌創作與影評寫作,也一度成為其樂此不疲的重要工作,詩歌的跳躍性與意象性,肯定與傳統的文學閱讀經驗不同,……正是這種繪畫、詩歌藝術的系統訓練,加強了其對色彩、線條、塊面、節奏等視像藝術造型語言的掌握。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繪畫藝術方面有多么大的造詣,只是想說明,從中可以看出第六代從一開始就力圖通過視像來認知和把握世界的努力。也許這正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形成其獨特風格的又一重要原因,即他們從一開始便可以自覺地借助于視像思維而獲得對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把握方式,即視像的把握;與此同時也獲得了對自身感受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即視像表達。這種視像把握與視像表達,成為了第六代最佳的敘述表達方式:
到現在我才明白我為什么在學畫的時候要寫小說,因為繪畫它滿足不了我的那種敘事的需要,所以我要寫小說啊。因為你從小到大,縣城里面那個生存環境很粗糙、很惡劣,甚至包括我自己看到過很多死亡。這種生命經驗它逼著你要去講你自己的故事,我有這個需要,有這個敘事的欲望。電影就是讓我覺得找到了一個比小說還要好的敘事方法。[1](P352)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第六代的藝術探索也許更接近于視像藝術的本質,或者說他們更懂得如何運用視像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沒有矯飾,沒有中介,直指本體,這也許是對世界的一種本質還原,或者說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而這種新的美學原則,被評論家譽為“影像本體(Ontologyofthelmage)”,而這一“影像本體”,與中國傳統的影視美學觀念是迥異其趣的。提出這一觀點者,對其含義進行了具體闡釋:
影象本體:暫時借用一下符號學中的一些術語,我們可以說中國電影長久以來將圖像作為能指或者參照物。在傳統的中國電影中,畫面的設計通常是為了蘊含其他更深的意義。而在最近的大多數新導演的電影中,影象只是一個所指,它通常只是一幅視覺作品,你看到的畫面只代表這畫面本身。[1](P7)
正因為如此,于是我們看到,在第六代那里,劇本不再顯得那么重要,至少不再會為尋找劇本而絞盡腦汁。即使劇本本身,也由導演親自操持,這無形中減少了編劇與導演傳遞、劇本與影片轉化之間的信息誤讀與損耗。甚至只寫出拍攝大綱,讓演員臨場發揮,或者邊拍邊改,也成為第六代重要的藝術創作方式。比如張元在拍攝前“有一個比較詳細的大綱,但是拍攝的時候即興的變動很多?!鄙踔猎谟行а莸挠^念中,常規下作為重要拍攝依據的分鏡頭劇本,到他們那里卻成為了拍攝的障礙:
我拍電影從來不按照分鏡頭來,我也不相信這個方案。我覺得大部分分鏡頭劇本都是后來按照拍好的畫面扒下來的。我是睜著眼睛能看見電影,然后能把它寫下來。我看到這個鏡頭是這樣,那個鏡頭是那樣,我會把它都拍下來,再去剪。比如,我愿意把我們的談話全部拍攝下來,可能你沒有控制好的瞬間正是我想要的。就是你剛想歪過頭,放下手,但是又猶豫了一下,頭又回過來。我覺得這是你,我要電影里面拍這個。[1](P61-62)
而賈樟柯走得更極端,如他在拍攝《嘟嘟》時,“不但沒有分鏡頭劇本,而且連劇本都沒有,基本上是到了現場,告訴演員大概應該說些什么。有時候只是我或是誰的一個建議,比如:北師大的操場很有意思,于是大家就去了那里,然后想一想這里可能會有什么故事發生,就開始現場編故事,然后拍攝。”[2]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影片更好地表達導演的觀念與思想,同時也使得導演更加深入地把握視像藝術的本質,這也許是第六代導演群體的理論貢獻。當然,這種方式顯露出來的弊端,相信他們會自然調整的。
除此之外,他們幾乎有意地破壞與顛覆影片的文學性,如“在王小帥和婁燁開始制作電影的初期,他們就打破了傳統的電影形式。他們打碎故事的敘述性,割裂劇情的連貫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構圖。這些革新延續到他們拍攝的一系列電影中——例如《冬春的日子》、《極度寒冷》和《蘇州河》中的畫外音。而他們早期開創的這種手法,在何建軍獨立完成的作品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1](P7)正是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從而為使電影盡量地脫離其對文學藝術的依賴,日益顯示出其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特色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文學藝術“閱讀”的鑒賞方式不同,視像藝術的鑒賞是在“觀看”中進行的。在“觀看”中,由于對象的具象性特點,所以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然而這種接受,在其直觀的以視像把握認識、表達感受的同時,卻往往容易影響到人思想的深刻與思維的深化。另一方面,第六代也還不能說是徹底地摒棄了文學的一代,他們只不過是正在由文學向視像轉型的路上艱難跋涉的一代,所有的未來,也許只有通過其不斷的探索才能得以展示。
然而,毋庸諱言,無論是通過文學還是通過繪畫,最終都將無法借助于視像藝術本身來更加確切的表達自己的藝術理想與藝術觀念,因此盡管“第五代”與“第六代”在各自的時代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探索與藝術實踐,并且在其可能的條件下達到了自己的藝術巔峰,然而由于文學藝術或繪畫藝術自身的局限,無論是“第五代”還是“第六代”的作品,都無法取得視像藝術的最高成就,因之也就無法達到中國電影藝術的真正高峰,而中國電影藝術的真正復興與高峰,要等到生活閱歷極大豐富與生命體驗極度深刻,真正掌握了視像藝術的本質與規律、自覺地運用視像藝術思維及遵循視像藝術規律進行創作的新一代電影人的出現。
普通/邊緣
作為第五代導演塑造的藝術形象,即使普通人,也是現實生活中比較符合絕大多數成員期待視閾的普通人的類型。即使敗盡家財、氣死老子的紈kù@①(《活著》中的男主人公),其本性也是善良的,甚至在命運悲劇與時代悲劇的雙重擠壓下,最終成為了極度安分守己的良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即使被逼為妾(《大紅燈籠高高掛》),或落草為寇(《盜馬賊》),無論富貴與貧窮、通達與蹇迫,他們仍然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至少在他們身上可以觀照出人性的美好與人生的無奈。
在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中,這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被徹底拋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如在短短的十年間中國人的社會身份被迅速變化的市場經濟所重新標識,在第六代的作品中無論電影的觀念還是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普通人的形象繼續出現在他們的影片中外(當然即使這些普通人,也重在真實地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態),還出現了我們在以前作品中很少見到的形象,這些形象,多是社會的邊緣人和弱勢群體。于是,一夜之間,“同志”隆重登場,“小姐”盛裝表演,“民工兄弟”露出了困惑的眼神,販子正在如魚得水,而那些另類藝術家、“手工藝人”(小偷)、性無能者、被遺棄者……以毫不掩飾的面目在我們面前晃來晃去。第六代導演正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第一次通過視像藝術,將我們經驗及視線之外人群的生存狀態毫不修飾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而在王超的《安陽嬰兒》中,對這種生存狀態進行了集中的展示:“應當說,這是一部作者電影,它以幾乎(除了影片結尾處的肩扛鏡頭之外)完全靜止的鏡頭,冷靜地''''凝視''''古城里無奈地生活著的人們,中國平民社會生活的多種因素聚集在這里:下崗工人、警察、、黑社會、嬰兒、監獄等。這里有的只是這些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我只是想展示一種生存狀態的存在……”[1](P165)在這些導演看來,“他們的身份并不重要,關鍵是他們的生命狀態,這是我們唯一強調的?!盵1](P25)正是這種邊緣生活狀態的真實展示,對弱勢群體話語表達的盡力爭取,不僅形成了第六代藝術關注人生、正視現實的勇氣與力量,特別是這種視閾一旦同極端紀實的風格相結合,便具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從而使其作品在獲得蔥郁勃發的藝術生命力的同時,也宣布了中國視像藝術中新現實主義美學的崛起。
回憶/尋找
如果對兩代導演及其作品進行主題學的比較,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第五代影片中一般側重于回憶,而第六代影片則一般側重于尋找。如對“我”爺爺陽剛之美的回憶(《紅高粱》)、“我”的采風經歷的回憶(《黃土地》),直到《老井》、《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一個都不能少》……小到失落的個人情感、走失的學齡兒童,大到逝去的民族精神、人生的終極真理,都可以構成回憶的對象。直至在《我的父親母親》中,更是將“追憶逝水年華”的回憶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在第五代導演的影片中也不乏尋找的主題,但是這種尋找的主題總是被強烈的懷舊色彩所籠罩甚或淹沒,因此在其作品中,回憶不僅成為其重要的精神底蘊,同時也成為了拉近藝術與現實距離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敘事策略。
就文化意蘊而言,“回憶”既是為了彌補現實缺憾的一種人生策略,同時也是由于個體心理衰老而有意無意逃避現實的一種自然信號,而尋找則是青少年積極向外探索、不斷開拓進取的必然選擇。
如果從形上的角度看,“尋找”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精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人類孜孜不倦的“尋找”,就不會有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在第六代的影片中,“尋找”不約而同地成為了若隱若現、反復糾纏、揮之不去的意象。尋找美好的童年,尋找失落的親情,尋找遺失的物件,尋找生活的真實,尋找生命的真諦……所有這一切真實地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心路歷程:沒有話語權,沒有代言者,甚至沒有相對清晰的文化形象,但他們不懼生活的誘惑與挑戰,不忘對生存的狀態展示,不停對生命的本質思考,因而可以在困境中創造奇跡,在絕望時成功突圍,成就自己的風格與事業。
于是,“尋找”便在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中凸顯了出來:“《蘇州河》不是關于一個生命的雙重生活式的寓言,而是一個尋找失落的愛情的現代人的精神漂流記。是馬達的尤里西斯生命之旅?!薄盎孤宸蛩够挠捌嗟氖切味系纳w驗,而我的影片還是貫穿在尋找之中?!薄拔沂巧虾H?。我把我對上海這個城市的全部熱愛、感觸都融化在馬達尋找牡丹的過程中,”[1](P257)“站臺,是起點也是終點,我們總是不斷地期待、尋找、邁向一個什么地方?!倍趭錈畹摹短K州河》中,“尋找”則成為了貫穿始終的話題:美美在影片開頭和結尾都在不斷地問攝影師:如果我走了,你會找我嗎?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會一直找到死嗎?牡丹在投入蘇州河之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要變成一條美人魚回來找你!”而馬達為了去尋找她,不斷地穿過這個城市。在這部影片里,生活與藝術、情感與觀念、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聯系與分別,正是通過不斷尋找的過程獲得了新的表述。
目前學界對于第五代導演已經有了比較深入、基本定性的研究,而對于第六代導演,因為其正在發展過程中,即使出現分化,也還沒有十分明晰的特征及運行軌跡。即使以上對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出生時代、成長背景、政治身份、文化底蘊及其作品的藝術定性、題材范圍、敘事風格、文化策略等方面的動態觀察,尚有一些方面探討得還不夠深入,如“膠片/DV”、“專業/非專業”、“戲劇化/生活化”等問題;此外還有許多方面,仍有繼續探討的必要,如“主流/非主流”、“正解/誤讀”等。所有這些比較,將會是極為有意義和富于建設性的。正是以上這些不同的文化策略,使得第五代與第六代的藝術創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成為了20世紀后半期中國文化與藝術史上兩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程青松,黃鷗.我的攝影機不撒謊[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2]顧崢.我們一起來拍部電影吧——回望“青年實驗電影小組”[A].吳文光.現場:(一)[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221.
一、全球營銷大勢所趨
“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功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國際市場占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蓖ㄓ秒姎夤镜那叭蜟EO杰克·韋爾奇(JackWelch)這樣說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市場,顧客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消費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沒有國界的。所以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敦敻弧冯s志以營業收入為標準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務和制造公司中,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雖然具有最高的市場價值,但其營業收入卻排在第16位,利潤則排在第129位。一個國家的“外部市場”的潛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市場吸納著全世界市場約為25%的產品和服務,由此可以考慮到,其余75%的市場存在于美國之外。對日本公司來說,盡管其本國市場的美元價值在西方國家排在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日本以外的市場要占世界市場潛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謀求更大的發展和發揮最大的潛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機遇的公司可能最終會喪失其國內的市場,因為更強更具競爭力的全球競爭者會將他們擠出跑道?!?/p>
全球營銷是指為了實現公司整體目標而集中組織資源,選擇、開發國內與國外營銷機會的過程。全球營銷是一般國際營銷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淡化了國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強調各主要職能的全球分工與整合,傾向于使用標準化的策略來服務于全球的目標顧客論文。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營銷之必須
實行全球營銷,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標顧客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溝通的第一要素的語言不同、所處國家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導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導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構成等不同,從而導致購買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這些就是在同一個國家內部就是千差萬別的,何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呢?而這一切主要緣于各國的文化環境不同。
實行全球營銷,跨國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諸多差異之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營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現實背景。一般的說,跨國經營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對企業運行來說,其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統、全過程的。在跨國經營企業內部,東道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相互交叉結合,東道國和所在國之間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經理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差距越大,所需求解決的問題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溝通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
伴隨著全球營銷的發展,經濟學家將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費者行為模型,強調了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主流的購買行為模型將文化定義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科特勒認為文化因素將對消費者行為產生最廣泛最深刻的影響。主流的消費者行為模型,如恩格爾—考萊特模型對文化變量的重要性給予了證明。在EKD模型中,環境影響、個體差異和心理過程是塑造消費者行為的三個核心力量,對這三個力量影響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數因素是直接或間接的文化范圍的變量,如社會階層、家庭、動機、態度、價值、生活方式以及學習。因此,他們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費者行為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華納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辦法在另一個文化里可能沒有效果?!币虼耍M行跨文化管理是實行全球營銷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
三、沖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任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并據此創造出公司獨特文化,從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公司目標,以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
(一)跨文化沖突的特征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跨國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種文化的觀念,勢必會造成文化沖突(Cultureshock)??鐕究缥幕瘺_突的特征有:1、非線性不同質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幾片或多片水域的沖突與交融,常常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因而具有非線性特征。2、間接性文化沖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中進行,其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需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才表現出來。3、內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觀念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沖突往往表現在思想觀念的沖突上。比如,對于美國人而言,任何超過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為國家歷史圣地,因此,許多美國人并不為拆掉這樣的建筑而代之以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而感到絲毫遺憾。而在歐洲,人們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這樣沖突就發生了。1990年6月,麥當勞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歷史而且畢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藝術家曾經駐足過的建筑物中設立一個餐館,盡管他擁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許權,但巴黎市民宣稱城市的歷史紀念地不容侵犯,麥當勞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沖突與文化交融始終相伴而行??缥幕芾淼娜蝿赵谟趶牟煌奈幕袑で蠊餐哪荏w現各種文化精髓的東西,這樣才能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沖突的表現
跨文化沖突表現在國際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職能對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現在員工激勵、協調組織、領導職權和人力資源決策等方面。
在激勵方面,工資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但各個國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導致對工資的態度和政策不同。當美國的海外經理給東道國墨西哥的工人長工資時,卻適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減少了工作時間而去享受閑暇。這是因為美國人和墨西哥人對諸如工作這樣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態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國文化中人們對工作的態度是積極熱情,而墨西哥人對工作的態度則是,工作僅是為了維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在協調組織方面,跨文化沖突從日本企業進軍馬來西亞的企業的苦衷可見一斑。在馬來西亞時常發生工人“集體歇斯底里”的情況。因為區區小事,一個工人大喊大叫便會引發整個車間的騷動,造成停工。由于多數工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還不習慣城市工廠的現代化勞動管理。這種心理壓力增多就會發生歇斯底里現象。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能請當地的巫師來驅邪加以解決。
在領導職權方面,中意合資企業迪瑪公司陷入困境
也是由于跨文化的沖突。這家擁有絲綢處理高新技術的企業市場前景是相當廣闊的。但企業的中方董事長耐不住“大家長”脾氣,對企業的產供銷直接干預,甚至將企業從銀行的貸款放在老廠的帳戶上,終于將外方總經理氣回國,企業陷入困境。
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微軟公司的原則是,需要人力時立即到市場上去找現成的,最短時間就能擔當某個最具體的工作;培訓5%的人員,另外的95%靠自學和在職“實習”;公司業務成長而員工沒能“跟著成長”,就會被淘汰。其前任總經理吳士宏則主張幫助員工“跟著企業成長”,在中國市場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這種跨文化的沖突吳士宏辭職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跨文化管理的觀念
首先承認并理解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重視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的學習和了解。當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到具有不同文化的東道國工作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語言、價值觀念、思維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會形成障礙,產生矛盾,從而影響跨國經營戰略的實施。理解文化差異是發展跨國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員的行為。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則比較容易改變;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解決,但需較長的時間;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較難改變。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異看成是一種優勢而不只是一種劣勢,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發展創造契機。西方有諺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文化給企業開展國際運營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卻是巨大的挑戰。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門脅轟二先生曾說:“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伙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痹趶V州本田看來,矛盾和沖突的正確對待,不僅不會形成障礙,反而會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創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管理,實行全員跨文化管理。這是因為:1、跨文化管理的客體是人,即企業的所有人員。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則流于形式。2、實施跨文化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在跨國公司的資源轉移中,除資本外就是經營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最強。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要加強對公司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促進跨國公司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著“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就必須雇用相當一部分的當地職員。這主要是因為當地雇員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而且和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雇用當地雇員無疑方便了跨國企業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國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有利于東道國在任用管理人員方面,主要考慮的是該雇員的工作能力及與崗位的匹配度,選用最適合該崗位的職員。但其缺點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個成員都只重視自我的發展,無法形成一個集體價值的企業文化,使得企業對個體來說缺少長久的凝集力。全球營銷種產品的快速創新和多樣化,以及人類種族之間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經成為許多跨國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體運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來避免由于個體之間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1)盡量選用擁有當地國籍的母國入;(2)選用具有母國國籍的外國入;(3)選用到母國留學、工作的當地外國入;(4)選用到當地留學、工作的母國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一種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彌補另外一種文化的許多不足及其比較單調的單一性。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隱去兩者的主體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中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體文化那種對不同國籍的人所具有的強烈影響力,使得不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很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3、文化創新策略。文化創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國外分公司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強烈的母公司企業文化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于母公司企業文化,又不同于當地企業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因為要從全世界角度來衡量一國或一地區文化的優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中間存在一個價值標準的問題,只有將兩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國外文化環境,從而體現跨國企業競爭優勢。
4、文化規避策略。這是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于公司的運作中占了主體,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必須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5、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鐕九赏鶘|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于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于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
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營銷時,由于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己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后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借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領式策略。占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強弱文化對比懸殊,并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采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從而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五、跨文化培訓,一個有效的途徑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卻忽視了對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而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來講,跨文化培訓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全體員工,尤其是非本地員,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
關鍵詞“三個代表”企業文化對策
1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
1.1企業文化是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精神推動力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全體員工的精神糧食,是凝聚員工隊伍的重要力量。從許多企業多年來的實踐看,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健康快速發展,銷售和利稅連年翻番,逐漸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具備強勁的發展潛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得益于企業內部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結構,形成了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和一種強大的“文化力”,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輿論環境。
1.2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企業的產品要依靠企業文化來宣傳,良好的企業聲譽要靠企業文化來傳播,優秀的企業形象要依靠企業文化來塑造。只有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因而長盛不衰。
1.3企業文化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發展后勁的有效手段
新的經濟環境下,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對企業發展方向、水平和速度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企業只有建設適應“三個代表”要求的企業文化,塑造良好的企業精神,進一步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培養員工的榮譽感、信任感、使命感,才能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和知識經濟時代,適應加入WTO后企業改革、發展的需要,促進企業健康成長。
2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
任何企業及其領導,不論其是否強調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建設著自己的企業文化,推行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理念,培育自己的企業精神,并藉此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鼓舞員工士氣。
我國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已經形成了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文化,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明顯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從企業識別系統導入的角度進行分析,不少企業還停留在最低級視覺識別系統的層面,即只是將有關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等基本要素規范應用于辦公場所和用品、交通工具等方面,而在企業識別戰略實施過程中,最關鍵的理念和行為識別系統方面差距甚遠,即在企業使命、經營哲學、行為準則和活動領域,特別是企業精神等的理念識別系統方面還剛剛起步;在企業組織制度、管理培訓、行為規范、公共關系、營銷活動和公益事業中體現并貫徹企業精神等行為識別系統方面更是幾乎空白。
事實表明,企業文化建設的情況是與企業現狀相適應,不少企業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實現了高速成長,但與其擁有的資源和優勢相比,很多工作還急待改進,企業文化建設仍任重道遠。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3企業文化建設的策略
3.1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實踐“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我們認為只有通過企業內部的機制創新,通過員工觀念的轉變,積極面向市場,才能贏得市場,才能在市場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施展才華。確實,企業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就必須轉變觀念,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面向國內國際市場,以價值為導向,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的潛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符合社會需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一、全球營銷大勢所趨
“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功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國際市場占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通用電氣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韋爾奇(JackWelch)這樣說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市場,顧客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消費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沒有國界的。所以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財富》雜志以營業收入為標準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務和制造公司中,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雖然具有最高的市場價值,但其營業收入卻排在第16位,利潤則排在第129位。一個國家的“外部市場”的潛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市場吸納著全世界市場約為25%的產品和服務,由此可以考慮到,其余75%的市場存在于美國之外。對日本公司來說,盡管其本國市場的美元價值在西方國家排在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日本以外的市場要占世界市場潛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謀求更大的發展和發揮最大的潛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機遇的公司可能最終會喪失其國內的市場,因為更強更具競爭力的全球競爭者會將他們擠出跑道。”
全球營銷是指為了實現公司整體目標而集中組織資源,選擇、開發國內與國外營銷機會的過程。全球營銷是一般國際營銷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淡化了國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強調各主要職能的全球分工與整合,傾向于使用標準化的策略來服務于全球的目標顧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營銷之必須
實行全球營銷,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標顧客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溝通的第一要素的語言不同、所處國家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導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導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構成等不同,從而導致購買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這些就是在同一個國家內部就是千差萬別的,何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呢?而這一切主要緣于各國的文化環境不同。
實行全球營銷,跨國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諸多差異之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營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現實背景。一般的說,跨國經營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對企業運行來說,其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統、全過程的。在跨國經營企業內部,東道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相互交叉結合,東道國和所在國之間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經理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差距越大,所需求解決的問題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溝通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
伴隨著全球營銷的發展,經濟學家將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費者行為模型,強調了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主流的購買行為模型將文化定義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科特勒認為文化因素將對消費者行為產生最廣泛最深刻的影響。主流的消費者行為模型,如恩格爾—考萊特模型對文化變量的重要性給予了證明。在EKD模型中,環境影響、個體差異和心理過程是塑造消費者行為的三個核心力量,對這三個力量影響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數因素是直接或間接的文化范圍的變量,如社會階層、家庭、動機、態度、價值、生活方式以及學習。因此,他們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費者行為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華納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辦法在另一個文化里可能沒有效果?!币虼耍M行跨文化管理是實行全球營銷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
三、沖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任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并據此創造出公司獨特文化,從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公司目標,以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
(一)跨文化沖突的特征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跨國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種文化的觀念,勢必會造成文化沖突(Cultureshock)。跨國公司跨文化沖突的特征有:1、非線性不同質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幾片或多片水域的沖突與交融,常常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因而具有非線性特征。2、間接性文化沖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中進行,其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需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才表現出來。3、內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觀念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沖突往往表現在思想觀念的沖突上。比如,對于美國人而言,任何超過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為國家歷史圣地,因此,許多美國人并不為拆掉這樣的建筑而代之以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而感到絲毫遺憾。而在歐洲,人們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這樣沖突就發生了。1990年6月,麥當勞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歷史而且畢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藝術家曾經駐足過的建筑物中設立一個餐館,盡管他擁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許權,但巴黎市民宣稱城市的歷史紀念地不容侵犯,麥當勞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沖突與文化交融始終相伴而行??缥幕芾淼娜蝿赵谟趶牟煌奈幕袑で蠊餐哪荏w現各種文化精髓的東西,這樣才能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沖突的表現
跨文化沖突表現在國際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職能對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現在員工激勵、協調組織、領導職權和人力資源決策等方面。
在激勵方面,工資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但各個國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導致對工資的態度和政策不同。當美國的海外經理給東道國墨西哥的工人長工資時,卻適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減少了工作時間而去享受閑暇。這是因為美國人和墨西哥人對諸如工作這樣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態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國文化中人們對工作的態度是積極熱情,而墨西哥人對工作的態度則是,工作僅是為了維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在協調組織方面,跨文化沖突從日本企業進軍馬來西亞的企業的苦衷可見一斑。在馬來西亞時常發生工人“集體歇斯底里”的情況。因為區區小事,一個工人大喊大叫便會引發整個車間的騷動,造成停工。由于多數工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還不習慣城市工廠的現代化勞動管理。這種心理壓力增多就會發生歇斯底里現象。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能請當地的巫師來驅邪加以解決。
在領導職權方面,中意合資企業迪瑪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沖突。這家擁有絲綢處理高新技術的企業市場前景是相當廣闊的。但企業的中方董事長耐不住“大家長”脾氣,對企業的產供銷直接干預,甚至將企業從銀行的貸款放在老廠的帳戶上,終于將外方總經理氣回國,企業陷入困境。
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微軟公司的原則是,需要人力時立即到市場上去找現成的,最短時間就能擔當某個最具體的工作;培訓5%的人員,另外的95%靠自學和在職“實習”;公司業務成長而員工沒能“跟著成長”,就會被淘汰。其前任總經理吳士宏則主張幫助員工“跟著企業成長”,在中國市場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這種跨文化的沖突吳士宏辭職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跨文化管理的觀念
首先承認并理解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重視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的學習和了解。當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到具有不同文化的東道國工作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語言、價值觀念、思維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會形成障礙,產生矛盾,從而影響跨國經營戰略的實施。理解文化差異是發展跨國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員的行為。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則比較容易改變;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解決,但需較長的時間;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較難改變。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異看成是一種優勢而不只是一種劣勢,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發展創造契機。西方有諺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文化給企業開展國際運營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卻是巨大的挑戰。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門脅轟二先生曾說:“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伙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痹趶V州本田看來,矛盾和沖突的正確對待,不僅不會形成障礙,反而會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創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管理,實行全員跨文化管理。這是因為:1、跨文化管理的客體是人,即企業的所有人員。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則流于形式。2、實施跨文化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在跨國公司的資源轉移中,除資本外就是經營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最強。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要加強對公司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促進跨國公司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著“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通??鐕髽I在海外進行投資,就必須雇用相當一部分的當地職員。這主要是因為當地雇員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而且和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雇用當地雇員無疑方便了跨國企業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氨就粱庇欣诳鐕窘档秃M馀汕踩藛T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有利于東道國在任用管理人員方面,主要考慮的是該雇員的工作能力及與崗位的匹配度,選用最適合該崗位的職員。但其缺點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個成員都只重視自我的發展,無法形成一個集體價值的企業文化,使得企業對個體來說缺少長久的凝集力。全球營銷種產品的快速創新和多樣化,以及人類種族之間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經成為許多跨國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體運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來避免由于個體之間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1)盡量選用擁有當地國籍的母國入;(2)選用具有母國國籍的外國入;(3)選用到母國留學、工作的當地外國入;(4)選用到當地留學、工作的母國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一種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彌補另外一種文化的許多不足及其比較單調的單一性。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隱去兩者的主體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中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體文化那種對不同國籍的人所具有的強烈影響力,使得不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很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3、文化創新策略。文化創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國外分公司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強烈的母公司企業文化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于母公司企業文化,又不同于當地企業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因為要從全世界角度來衡量一國或一地區文化的優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中間存在一個價值標準的問題,只有將兩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國外文化環境,從而體現跨國企業競爭優勢。
4、文化規避策略。這是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于公司的運作中占了主體,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必須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5、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于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于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營銷時,由于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己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后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借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領式策略。占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強弱文化對比懸殊,并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采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從而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五、跨文化培訓,一個有效的途徑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卻忽視了對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而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來講,跨文化培訓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全體員工,尤其是非本地員,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
一般而言,每部電影作品均包蘊一定的文化闡釋價值,而且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電影藝術家創作出來的電影作品所展現的文化形態和內涵也是千姿百態、各有特色的。如同為中國第五代導演,在20世紀90年代就展現出不同的文化取向:陳凱歌一如既往沉緬于民族歷史,熱衷于人性建構,從早期《黃土地》起步,途經《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直至《荊軻刺秦王》。他電影創作的基調一直是那種和中國血緣關系斷然撕裂的痛楚,并始終坦露士大夫式的精神憂憤,強調歷史哲學的表達,他的個人藝術行為和電影文本皆成為文化苦旅的代名。張藝謀則愈加顯示出一個形式主義者的輕盈,他認為中國(大陸)電影過于注重政治、社會、文化等形而上意義,固然有強烈的使命感和哲理性,但卻缺乏生動具體的人性描寫。他的表白實際上再次證明了他與陳凱歌在電影文化想象上的不同。因而無論是表現現代化遭遇傳統中國的《秋菊打官司》,還是紀錄鄉村文化撞擊都市文明的《一個都不能少》,他都在或過去、或現在,或農村、或城市的景觀中,把國民的生存狀態和技巧以“好玩”的形式展現出來。黃建新則又不同于“陳張”,他的《站直luō@①,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埋伏》等一批內在涵義陳陳相因的影片均緊扣當代主題,展現了此時此刻的人間百態和可感可知的形形的社會情緒,透過歷史的蹤跡和傳統的力量,看到了另一個中國誕生時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在現代化煉獄中翻滾掙扎的當代華夏。此外夏鋼的平和溫情、孫周的憂郁恬淡、李少紅的直面生活和寧瀛的理性風格化都使各自的影片展現出獨特風貌的文化形態和內涵。而90年代的周曉文更是積極多變,時而暢想都市青春,時而影像鄉土《二嫫》,時而涉足遠古《秦頌》,一個人,三種影片類型,三種表達格調,三種文化想象。
盡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現的文化形態、內涵各有不同,但其中包蘊的文化闡釋價值有些則又是共通的。如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均表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在選材、敘事、結構、語言等方面標新立異。作品的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都比較強,注重人物內心表現,探索民族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從電影本體出發,努力建構獨具民族內蘊和民族形態的文化模本等等。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例子表明,不論是什么電影,也不管是哪位導演的作品,在文化闡釋價值的構成中,必然有一些共通之處。概括說來,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俗學價值
最常見的文化闡釋價值是通過觀賞一部影片,闡釋其中所反映的某個時代、地區、民族的民風和民俗。人類的精神生活中有兩個傾向,一是眷戀故鄉,對本土文化有特別的親近感;一是向往遠方,對異域文化有特別的新鮮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睞,這也是中國影片屢獲國際大獎的重要原因。而人們喜愛觀賞影片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經常地、直觀地接觸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了解世界各個民族的不同風情。
闡釋民風、民俗主要通過影片特有的環境、道具、布景以及不同民族演員的服飾、歌舞、語言等展開。如美國影片中燈紅酒綠的現代都市、英國影片中荒涼寂寥的莊園城堡、拉美影片中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阿拉伯影片中廣闊無垠的瀚海沙漠等等,這些都讓觀眾一下子就進入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特有文化氛圍之中。再如日本人的和服、美國人的牛仔服、歐洲人的燕尾服、中國人的長袍馬褂等等幾乎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符號。還有印度和日本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中國影片中的腰鼓、“顛轎”和信天游,美國影片中的“淘金”浪潮,歐洲影片中的“決斗”情結,無不傳遞出各具時代風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當然,電影作品的民俗學價值還只是文化闡釋價值中的表層價值。
二、社會學價值
電影作品中所包蘊的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內涵,也是影片中常見的文化闡釋價值。這些文化價值作為內在層面的文化形態特征,往往存在于影片的內部結構中。如歷史事件、政治風暴、社會習俗、民間傳說等等,常常成為一些影片的整體構架,從中可以闡釋出極為豐富的文化價值?!墩却蟊鸲鳌?、《羅生門》、《》、《茶館》、《泰坦尼克》、《無頭騎士》等等都是生動的例證。拍攝于20世紀40年代初的《公民凱恩》更堪稱這方面的典范。影片是根據美國實有其人的億萬富翁、新聞大王威廉·倫道夫·哈斯托的生平事跡創作的。它陳述了新聞巨子凱恩作為“大國民”精神風貌,并且由這個人物撲朔迷離的命運概括了人類前史時代的深刻命題:資本與人性的沖突以及人性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異化。是資本這個怪物打破了幼年凱恩的平衡,資本的教育代替了母親的撫愛;是資本這個怪物在養成了凱恩作為社會人的才干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對資本的貪婪。他的巨大財富的累積,是以犧牲人的良知和人的情感為代價的;也是資本這個怪物使凱恩承受著現代聲色犬馬生活的輝煌,同時也徹底地撕毀了他在人的生活中的全部溫情。凱恩擁有資本和現代生活提供的宏傳版圖,但他卻失掉了人最美好的東西和最基本的享受。他沒有愛人,也失去了朋友,他是孤獨的,生前如此,彌留之際也不能免,他的那句般的“玫瑰花蕾”,顯示了他的心靈上的疲憊,同時也是心靈的自覺。它發生在凱恩相對遠離現代生活的時刻,并且聯系著他尚未涉足現代生活的孩提時代,因而帶有特別的催人沉思的力量。凱恩的形象呈現著一種全新的沉思的濃度,幾乎也是他生存的那個國家巨大歷史矛盾的回響,從中觀眾幾乎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凱恩時代”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三、生命學價值
電影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價值(特別是人生價值)是電影文化價值中較為深層,也較為重要的闡釋價值。草長鶯飛,虎嘯猿啼,生命的蹤跡無處不在?!吧畼涑G唷?,而體驗生命、思索生命、張揚生命,也是電影藝術魅力的源泉。生命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盈于每一個個體的存在中。如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動物影片《熊》,由一只小熊擔任主角,以一只大棕熊為最佳配角,再加上兩名獵人,組成了全部演員陣容。影片用擬人手法,始終以小熊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為主線,通過小熊那些頗有“傳奇”色彩的經歷,把觀眾帶入大自然中。攝影機展示的完全是熊的視野和范圍,觀眾在欣賞到一幅幅平時不易接觸到的自然景象的同時,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和豐盈,進而領會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合諧是多么美麗又是多么重要。但電影由人創造,并因人而存在,其中心必然是人的生命形式和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滿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都有屬于自己的秘密與夢想。電影藝術只有與人的生活、命運緊緊聯接在一起,才能叩響出生命的感覺,探尋到生活的意義。
透視生命,首先要展現人的生存方式。好萊塢影片精心描述了一種高度現代化和“理想化”的北美生活方式:文明、舒適、溫情、浪漫……男主角正直幽默,女主角能干漂亮,由此構成了對亞洲廣大青年觀眾的強大吸引力。與此類似,我國《黃土地》、《老井》和《愛情麻辣湯》、《沒事偷著樂》等影片分別展示了傳統的中國農村生存方式和現代的都市生活方式,因而引起中外觀眾的強烈興趣和深刻關注。生命體驗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像克萊默夫婦、貧嘴張大民一般地“活著”,活在窘迫困頓中,活在雞零狗碎中,活在嘈雜擁塞中。高明的電影敘事和觀賞正在于濾去浮動的煙塵,聆聽生命真實輕微的音色。有時生命體驗也存在于罕見的突發事件中,特別是在面對巨大生存挑戰的災難時,人的生命意義會在短時間內爆發,在一瞬間閃現出劇烈而灼人的人性光輝。如《地震》、《龍卷風》、《活火熔城》、《天地大沖撞》等展現人類在自然災難面前的無能為力和堅強不屈;《泰坦尼克》、《緊急迫降》、《恐怖地帶》等則充分展示了人在技術社會里對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術災難的恐懼無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體驗;《現代啟示錄》、《獵鹿人》、《細紅線》、《辛德勒名單》、《發條桔子》等則向觀眾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為的災難(如戰爭、暴力犯罪)面前既是無比脆弱,不值一錢,又是彌足珍貴,至高無上。人類的生命價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變幻中不斷得到實現和充實,人活著不管是享受生命,還是含辛茹苦,都是生命之光的閃耀。
對每個具體的生命過程而言,淺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始終是電影創造的核心,對生命感覺的捕捉,經常表現為對情感的凝聚與剖析。電影敘事以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方式為主脈,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而將心比心,以情動情,是溝通創作者和觀眾心靈的最有效的途徑?!叭绻浞忠庾R到情感意味著意識到它的全部獨特性,那么充分表現情感就意味著表現它的全部獨特性?!保屏治榈隆端囆g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頁)當人的內心隱藏著旋轉運動的情感潛流時,當情感在相反的兩極——歡樂與悲傷、希望與絕望、真誠與虛偽之間持續擺動時,電影讓觀眾看到了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队耆恕分械男值芮樯睿冻悄吓f事》中的淡淡鄉愁,《廣島之戀》中的復雜戀情……或甜蜜或苦澀的種種情感,雖然是一時一地的故事,卻似一只弓拉動千萬人的心弦,喚起了縈回于每個人心頭的思緒。無論是“大江東去”,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只要表達的是永恒的情緒或意志傾向,即便是微山淺水,也能于細微處見出廣博,化瞬間成為永恒。因為“在這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體,而是整個族類,全人類的聲音一齊在我們心中回響”(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頁)。
電影中的生命意蘊、人生價值是電影文化闡釋價值中最易與觀眾產生交流和共鳴的部分,觀眾觀賞電影,通過經歷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品嘗影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體味生活的歡愉和艱辛,以達到認識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完善人生的理想境界。一部《泰坦尼克》,讓多少人為之感傷,為之感動,為之莫名的惆悵和振奮。既有愛的甜蜜,又有恨的痛苦;既有生的歡愉,又有死的偉大。大難來臨時的人生百態讓觀眾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愈是美好的事物,當被破壞的時候,就愈具有悲劇的力量。電影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劇”把觀眾,甚至把人類的整體生命價值推向一個個新的高峰。
四、哲學價值
電影作品文化闡釋價值中,最為重要也最為深刻的是其中所蘊含的哲學價值。電影能喚醒個體生命的感覺,更可以使藝術成為超越生命的有限而獲得無限的中介。追求永恒、普遍與無限,追求藝術創造的哲理化,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的共同特征,也是現代影視藝術的總體趨向。
哲學和藝術都是升華現象,藝術在追求升華的進程中往往就獲得了哲學品格。同樣是對戰爭的反思,《廣島之戀》和《現代啟示錄》就超越了一般的侵略與反抗、失敗與勝利、怯懦與英勇的簡單對照,而深觸到戰爭背后人性的永恒主題。一部絕好的驚險片素材,卻引起了黑澤明對人的思考,引出了發人深省的《羅生門》。安東尼奧尼曾表示:“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時對應我的生活階段?!保⊿·查特曼《安東尼奧尼在1980年》,載《世界電影》1999年第1期,第236頁)然而他的作品卻讓東西方觀眾在個體中看到整個人類、整個世界的面影。只有關注整個人類的共同問題,才有可能引起普遍的共鳴;也只有穿透生活的表層,努力揭示出人類生存狀態的本質,才能使作品走向永恒。人,是藝術的宗旨,也是哲學的根本,而哲學意識賦予作品穿透時空的無窮魅力,也因此成為品評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話語。
電影作品的哲學品格主要表現在對人類及其生存處境的理性思考。聰明的俄底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作為謎底的“人”,卻成為人類更難回答的問題?!叭耸鞘裁??”“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又是誰?”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直到今天,這些形而上的命題被反復追問。電影藝術無法回避也不應回避對人、人存在的本性、人的內在與外在困境的探討。電影史上那些深刻與永恒的杰作都是創作者們以深邃的目光關注人及人生存的這個世界的結果。美國當代著名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總是將探討人、人性、人類未來的命運等哲理化命題放到創作的首位。其中《奇愛博士》《二一年太空漫游》這兩部描寫未來的影片,更可以看作庫布里克關于人類未來的哲理化思考的升華。英年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譽為歐洲“最有獨創性、最有才華而又最無顧忌的導演”之一。盡管人們試圖從政治、宗教等各個層面上解讀他的電影,然而他那自省的目光始終超越政治、宗教和社會學層面,深情地注視著現代社會中破損的個體命運。如在他的堪稱“天鵝之歌”的杰作《三色:藍、白、紅》中,他拋開政治、社會、宗教乃至藝術的層面,深入探討“自由、公平、博愛”這些人類的生存原則在個人生命層面上的巨大意義。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來,真正的愛情是廣博無私的,能使人高尚的,但錯誤的愛情足以讓人遺憾一生。人世之愛好比一個個切成兩半的蘋果,只有找到切下的那一半,才能相合無間,用別的半個蘋果來代替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沒有遇到真正的對象的人也不必因此封閉人生?;孤宸蛩够沁\用電影進行人生哲學思考的為數不多的當代導演之一。同樣出于對人的思考,對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討,中國有了深沉凝重的《黃土地》,有了自由奔放的《紅高粱》,有了氣勢磅礴的《霸王別姬》……有了與世界對話的可能。但應當承認,在我國每年為數眾多的電影創作中,真正能跳出政治、道德等框架,讓觀眾通過銀幕眺望人生萬象,在短時間內感悟直接的生存哲學的力作,可謂鳳毛麟角。注重使命感的中國電影在追求哲理化方面還有許多路要走。
五、宗教價值
電影作品中所蘊含的宗教價值也是值得關注的較為重要的文化闡釋價值。人類藝術文化的發展歷史表明,藝術和宗教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同構統一性。兩者以其對人類生活的晦暗性的洞燭、突破與超越,激情滿盈地傳達了一種普遍性的東西,從而改變了圍繞它的人們,把人們納入一種秩序之中,進入一種神圣的意義領域。人類通過藝術和宗教不斷提供的全新意義模式共同展現被創造的知覺和意義構架,解釋其經驗并規范其生活。宗教不僅成為藝術孕生的母體與土壤,而且直接與藝術創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藝術發展的無可爭辯的因素。電影作為一門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各項成果迅速發展起來的最年輕、最現代化的藝術樣式,同樣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在長期的藝術發展歷程中,藝術宗教化非常突出,廣義地看,甚至可以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偉大的藝術作品是無宗教的,而電影作為借鑒并容括人類藝術文化各種經驗的綜合性藝術,無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跡。另一方面,電影藝術的思維模式(包括創作思維模式和觀賞思維模式)和宗教的思維模式有共通之處。電影是影像的藝術,面對影像的電影創作者(包括電影觀賞者)對影像的偶然性、可能性、開放性以及紛至沓來轉變流動不可遏止的一切,收視反叫,耽思傍訊,在體味和知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韻的同時,也會生出“終不許一語道破”的模糊感受與“無言之美”。這種創作和觀賞中的模糊性、神秘性,散發著深沉的宗教感。電影藝術家和觀眾就有可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通過獨特的“影像”話語,獨力闡釋自己的經驗,得出與宗教相似的有關世界的結論,特別是對生命與神秘之物的沉思、頓悟、揭示,是與宗教(至少是亞宗教)感情和宗教經驗的理解相聯系的。以至于有人將到電影院觀賞一部電影也比作是舉行一次宗教儀式。
觀眾通過觀賞電影,特別是觀看宗教題材或與宗教相關的影片,可以看見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覺察的東西(否則他們便不會知道他們需要它),發現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構想的東西(否則他們便不會知道它已經喪失了,或者當它被發現時,也不能夠認出它來);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看見他們至今不能看見的東西,甚至發現他們還沒有構想的東西。例如美國環球公司1988出品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誘惑》,這是一部探討耶穌在成神過程中的內心世界的影片。影片從耶穌當木匠為羅馬人制造用來處死猶太人的十字架開始,后來,耶穌的靈魂得到凈化,開始直接與上帝對話,又在沙漠中修煉40日,得到了驚人的神力;最后他得到神的昭示,應以犧牲自己來換取神對世人的拯救;他為了成為一個救贖的英雄,讓猶大出賣自己。但是就在他被羅馬人釘在十字架上即將成神的時候,發生了幻覺。他在幻覺中得救,結婚生子,過上了平?!叭恕钡纳睿敝链勾估弦?。在他行將就木時,猶大前來指責他的背叛行徑,此時他才幡然醒悟,并且發現他仍在十字架上作著最后的成神努力。通過觀賞該部影片,觀眾看到了神對人類的重要性,人類需要神的拯救;也發現了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自身修煉而成,神就是人;不盡于此,影片還進一步揭示出,神雖然是一個神,但他并不想成為一個神,人就是人,人也不想成為一個神。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需要有一個神,需要有別人來做他們的神。神不是本身性的,神不過是一種消費性的和權謀性、策略性的存在。神不是由于本身而偉大,神只是由于人的需要才偉大。當人有一天不需要神的時候,神就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這一點是對以往的關于神的觀點的一次顛覆,揭開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紗,為人類自身的自我反省和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貢獻。
但是正如藝術與宗教具有“無言之美”,觀眾對電影文化中宗教價值的闡釋也是很難的。大多數影片蘊含的宗教價值往往與生命價值、人性價值、哲學價值交織在一起。即使是宗教題材的影片,也往往借宗教的外衣傳遞更為豐富的內在的人文價值和哲學價值。如韓國電影巨匠林權澤拍攝于1981年的影片《曼陀羅》,雖然以佛教為背景,但究其實,它在本質上體現的仍然是人本主義思想。在拍攝《曼陀羅》時,導演林權澤明確表示,不是要拍什么宗教電影,因為他對佛教并不關心,也不相信宗教,他只是讀了《曼陀羅》的原作后,覺得這是一個最適合將其感受附于畫面中的故事,那種為了實現理想而獨立奮斗直至殞身不恤的執著過程竟是那樣美麗,他相信能打動他的必能打動觀眾。《曼陀羅》以守戒苦修的法云和放蕩不羈的知山進行對比,兩個修行方式不同的人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大徹大悟而去。影片中知山走的似乎是大乘佛教的路,他不是閉門苦參“瓶中之鳥”如何解脫,而是投身世俗救度眾生。在被政府封鎖的小島上幫病人洗澡,替窮人要飯,為逝者念經超度。在他的身上隱約透露出“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崇高信念。但知山似乎又是一個徘徊于欲望和虛無之間的凡人,直面的勇氣常常被無盡的欲望吞沒。影片通過熟原僧人之口轉述他的救度行為,都通過閃回將他的愛情故事(也即他對欲望和虛無的斗爭)以影像完整地表現出來,這樣安排顯然是導演有意削弱他身上的宗教性而突出人性的掙扎。知山像推著滾石的西緒弗斯一樣永遠無法達到解脫的山頂。知山酒醉后坐化在冬日的山路上,未完成的佛像和他額上深刻的歲月之痕,隱隱透出的遺憾之情,在暗示他未能真正得道。而法云由于母愛缺失造成的心理創傷十幾年來始終不能釋懷,“瓶中之鳥”即是法云受困的心。他期望通過不斷壓抑自己的欲望來得道,而事實上無論是逃避還是肉體上的酷刑都不能對其有所幫助。只有當這兩個看似對立,實則相反相成的人物思想最終融合時,通往解脫的門才會轟然洞開。法云在焚燒知山遺體時體會到知山的勇氣,終于下山尋母,與母親見面后安詳離去。影片定格在一條無止境的道路上,與片頭近兩分鐘的道路的長鏡頭遙相呼應,起到了喻示主題作用,求道之路漫漫其修遠兮,法云依然會堅定地走下去。觀眾在影片中體會更深的是知山、法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文精神,佛門戒規、禪門公案都只是對這一精神的點綴。《曼陀羅》確切地說是一部“人”的電影,而不是“佛”的電影。(參見吳丹《宗教外衣人本內核》,載《當代電影》1999年第2期,第116頁)
一般來講,文化價值是包括認識屬性、審美屬性在內的總體化的價值屬性,因而,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除了上面提到的民俗學價值、社會歷史學價值、生命學價值以及哲學價值、宗教價值之外,還有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等,電影文化自身的豐富性也為觀眾闡釋電影文化價值提供了豐富性。正因為電影作品具有豐富的可供闡釋的文化價值,方才形成了文化發展的當代奇觀:在電影誕生剛過百年的短短時間內,觀賞電影已經成為人們最普遍、也最平常的生活經驗了。
1.搜集散落民間的歷史文化資源。
搜集資料是基礎。雖然國家管理著豐富的群眾文化藝術資源,但也有很多散落在民間。近些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漸趨豐富。民間的收藏市場十分活躍,收藏愛好者與日俱增。對于收藏愛好者手中的珍貴藝術資料,相關文化部門應當給予相當大的關注,可以采取收購或者征購的方法,然后給予捐贈者物質獎勵及精神獎勵。搜集工作不能僅僅限于國內。近年來不少研究資料表明,我國很多的文化藝術都流傳在海外。相關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等現代科技來對散落在國外的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搜集和整合,或者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動身去國外進行“海外尋寶”。
2.把文化藝術檔案的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要進行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管理,首先要把它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對其足夠的重視。由于部分縣市經濟不很發達,可能在建設文化藝術檔案時缺少資金,這樣就使得檔案管理人員身兼多職。進行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先要為其配備幾名業務能力好,責任心強的專職管理人員,這樣才能使這項工作專業化,不至于被其他工作影響。而且要讓管理人員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讓管理人員熱愛自己的工作。在管理人員開展工作的時候,要上檔次,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另外,專職管理人員要有足夠的文化藝術知識,在收錄的過程中,要對材料進行鑒定,要取完整,真實和具有保存價值的材料。要用辯證的觀點去考證,去偽存真,科學劃分各種檔案,提高文化藝術檔案室的質量。
3.政府撥款。
經濟是開展活動的基礎。沒有物質保障,建設文化藝術檔案只能成為一個口號,一個美好的愿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可以進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建設文化藝術檔案,需要國家的經濟支持。政府要對其進行專門的撥款來為其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相關部門可以利用這部分專門款項來進行檔案室的搭建,使藝術資料得到妥善的保管,還可以購進一些先進的設備,要求專業人員把相關文化資源以圖像,文字,影像等方式記錄下來。
4.聯合社會力量。
群眾的力量不可小覷。其一,政府通過網絡、報紙、電視、展覽等形式,為文化藝術進行宣傳,提高群眾的關注度,激發群眾對文化藝術的興趣,使群眾自發把自己所藏有的檔案或文化藝術資料捐贈出來。即便不方便捐贈出來的,也可以使他們積極配合,為他們手中的文化藝術資料做個備份,把這份遺產保留下來,為我國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增添一抹色彩,為更多人了解這一文化藝術形式做宣傳。其二,聯合社會力量,成立文化藝術檔案征集基金。基金的捐贈可以是團體,也可以是個人,這樣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也使得群眾更有參加的積極性。
二、群眾文化藝術檔案利用
管理與利用是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兩項重要內容,管理是前提,利用才是根本目的。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搞好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開發,挖掘出其內在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
1.為領導決策服務。
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中包含了很多對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有業務指導作用的資料,那是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從檔案中選擇出有價值的材料,給館內領導提供科學、正確的理論依據,為館內領導做出正確的決策服務。同時,將這種材料整理出來上交上級領導,使各個職位的領導們都可以作為決策的參考。
2.為文化藝術研究提供材料。
群眾文化檔案中含有五十年代至今多年來編寫人員匯合整理的素材,后經過不斷的補充,收集,整理,完善,詳細的記錄了文化藝術工作者的過去和現在,見證了文化藝術事業的興衰,飽含了幾代人的心血。這樣用幾代人的光陰譜寫的檔案,內容極為豐富,為后世研究文化藝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資料。
3.豐富群眾文化藝術生活。
群眾文化藝術是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自然也要“回歸”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群眾文化藝術整理成檔后不能被束之高閣,僅僅成為塵封起來的記憶,而是要使它們更好的為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服務。為了讓更多的群眾更好的了解文化藝術,文化館內的專業干部,業余作者開辦講座,對部分作品評論,鑒賞和討論,使群眾暢所欲言,帶動群眾對于文化藝術的積極性;發揮現有影像資料的作用,復制文藝資料,在中小學,單位,企業中廣泛宣傳,幫助基層搞好群眾文化活動;舉辦類似寫作,攝影,攝像的比賽,將比賽過程以及重要人才的簡況錄制下來,在重大活動中進行展覽,讓群眾看到文化建設的成果;將死檔案變成活靈活現的藝術形式,例如可以將其改編成話劇,電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群眾文化藝術檔案中記載了各門類人才的文化藝術成就,它所涉及的一系列專業技術成果都歷歷在目。檔案中所提供的資料可以有效地證明各門類人才的業績,有利于認定和核實。既防止了個人因年代久遠而造成的疏漏,又有利于調動藝術人才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好的創作出群眾文化。
4.宣揚中國群眾藝術文化。
對于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的建立,不僅要把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保存下來,還要發揚出去。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可以同國外相關單位聯合舉辦,這樣,有利于將中國群眾文化發揚出去,在海外傳播開來。有利于文化之間的傳播和交流,更可以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來發展中國群眾文化,使群眾文化的藝術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傳播到國外,也有利于中國文化與海外文化融合,,共同為文化的多樣性做貢獻。
三、結語
近幾年拍攝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揚我》、《天下無賊》、《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來自于“鄉村”和“城市”——這一二元對立的物理空間,他們在其中一個空間里“邂逅”,伴隨著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準則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沖突的結果是來自“鄉村”的人(劉小春、劉成等)基本上堅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溫暖,并順利完成了對“城市”人(江老師、莉莉等)的“超度”,使他們心悅誠服的洗心革面。這無疑也是鄉村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勝利,在這里,“鄉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綠洲和精神家園。同樣是對鄉村文化的肯定,但對“鄉村”的未來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卻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樂觀的或悲觀的,當我們視“鄉村”、“城市”不僅是對立的精神空間而且是對立的社會空間加以審視時,后者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思索。
【關鍵詞】鄉村城市鄉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間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從《和你在一起》談起
《和你在一起》是陳凱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響的作品,講述了劉小春在北京學琴的經歷以及和莉莉、江老師的交往。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即以舒緩寧靜的鏡頭勾勒了江南小鎮美麗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熱情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比賽,劉小春來到了繁華的北京,首先進入他視野的是莉莉,在他驚訝、羨慕的主觀鏡頭里我們看到莉莉的奇裝異服以及嫵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極端“曖昧”的,但不管是“二奶”還是“小姐”,她都是一個缺乏真情、金錢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樂主義者。但在和劉小春接觸的過程中她的言行卻逐漸的發生變化,當得知小春賣了小提琴給她買那件大衣的時候,這種別人對她從未有過的好,給她內心以強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車站送行時,已經是一位穿著樸素、溫文爾雅的“良家婦女”形象。江老師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與社會格格不入,有時候還愛沾小便宜,但卻有著對藝術純潔的熾熱之心。這樣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在和小春、劉成相處的過程中打開了封閉已舊的心門。在最后一次給小春上課時,他換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頭發,溫暖的陽光從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終拋棄了過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無疑問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師的精神生態環境,讓他們的人生觀發生的變化。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影片開始描繪的美麗的江南小鎮,就不應該忽視劉小春身上“外來者”的文化胎記,他的天真與淳樸浸潤著江南鄉村的寧靜與和諧,莉莉的漂泊、江老師的孤僻則與這個喧囂的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個“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鄉村”是光明的。這是導演有意為之,如果說是音樂溝通了他們的心靈,那這音樂也是來自鄉村的音樂、感恩的音樂,而不是為了比賽、為了得獎演奏的音樂。所以當莉莉、江老師向小春報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個美麗和諧的鄉村文化表達著感謝并主動靠攏。另外,鄉村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勝利在小春身上也體現的非常明顯——在最后的時刻,他放棄了“成功”的機會而選擇了和父親在一起、和“鄉村”在一起,他用行動證明沒有被這個城市同化。
在這部影片中有兩個不同的物理空間——“鄉村”(江南小鎮)和“城市”(北京),來自兩個空間的人裹挾著迥異的文化氣息和精神空間,在交往的過程中,來自“鄉村”的人對“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積極的影響,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與“鄉村”的碰撞中選擇后者的價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著,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揚我》、《天下無賊》、《洗澡》。
《求求你表揚我》是黃建新最近導演的一部頗具內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發生在楊勝利、楊紅旗、古國歌和歐陽花四人之間。楊勝利是早年的勞模,獎狀貼了滿滿一墻,特寫鏡頭下從獎狀上我們看到了的頭像,那是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標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補助,但他全捐了,現在得了重病,為了不給國家浪費錢,堅決不治療,唯一的愿望是兒子楊紅旗能受一次表揚。為了滿足父親的愿望,憨厚執著的楊紅旗到報社找到記者古國歌,說自己曾經救過一個叫歐陽花的女大學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時候,要求在報紙上登報表揚他。但古國歌在調查青春漂亮的歐陽花時,她卻否認了這件事,并且稱楊紅旗在誣陷她。就這樣,楊勝利老人走了,他沒有看到兒子被人表揚。后來證明是歐陽花在撒謊,但在古國歌面前她為自己做了這樣的辯護:“為什么死死的纏著這件事情不放?……一個表揚就真的那么重要嗎?就為了一個表揚,就為了一份虛榮,你們毀掉的是我的一生!難道你們不知道嗎?”這時“已經分不清對錯”的古國歌放棄了記者之一職業,來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經失蹤的楊紅旗推著他“去世”的父親楊勝利,他們相視一笑,這一笑使古國歌悲涼的心靈無比溫暖起來。
影片中,楊紅旗與楊勝利是來自“鄉村”的,楊紅旗老實憨厚、體貼孝順,楊勝利一生奉獻、不圖回報,“什么時候這墻上能有一張獎狀是你的,爸也就心滿意足了”——渴盼兒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國歌、歐陽花都是城市中人,我們不能肯定歐陽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誠意,但古國歌的彷徨足可以說明他受的沖擊之大,從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讀出在邂逅楊勝利——這一死而復生的鄉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皠倮?、“紅旗”、“國歌”試圖要把我們領入仿佛很久遠的時代。
《天下無賊》是馮小剛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業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麗是一個慣偷,但因為懷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讓她有了懸崖勒馬的沖動。在其自我救贖的過程中,來自河北一大山里沒有父母的傻根無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堅信——狼都沒有傷過俺,人會害俺?人怎么比狼還壞?”正是他的毫無戒心,使本來已有悔意的王麗找到了人性回歸的扶梯。在這里我們固然無法武斷的認定王麗、王薄的所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響,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導演選擇了一個來自“鄉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樣充滿著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來幫助王麗實現靈魂的涅槃,同時幫助導演完成這次敘事,這選擇本身即是對“鄉村”的肯定,因為他(導演或者王麗)無法從“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馮小剛的影片中,這種力量除了在《天下無賊》顯現,還出現在《手機》里——嚴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張揚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親”老劉長年累月的開著澡堂,他堅信澡堂不僅能洗干凈身體,還能洗干凈靈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為誤會從深圳——最具商業氣息的城市趕來。父子兩人最初的關系是冷漠的、緊張的,大明不贊成父親開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劉犯病,大明只有留下來照管澡堂,正是從這時起大明才真正開始接觸洗澡,開始了解父親,思想慢慢發生了轉變。老劉在水中怡然離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會有商業區在這里建起來。影片其實敘述了一個父與子的故事,充滿古典意味的父親是傳統人情、親情的化身,他的澡堂為人們提供了吐納眾生的暖氣融融的大家園;長子大明則是離家出走、下海經商的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號指代,他最初對父親“洗澡業”的拒絕既是對父親的背叛也是對“鄉村”的背叛。當兒子在父親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繼承父親的精神遺產,我們于是看到鄉村文化最終沖破了大明——城市符號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與以上有著同樣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還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麥麗絲導演,2002年)、《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導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剛導演,1999年)、《美麗新世界》(施潤玖導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導演,1998年)等。
二兩種態度:滿懷希望和“老人”的離去
在這些影片中都存在著“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盡管有些影片的“鄉村”沒有直接出場,比如《天下無賊》、《美麗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沒有通過鏡頭得到影像化的顯現,但它們在意義的層面上沒有缺席,僅僅是隱身而已,這種隱身與置換有時候是藝術因素與非藝術因素相互妥協的策略。總之,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帶來的“鄉村”氣息讓城市面貌為之一新,“鄉村”成了他們精神的綠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導演都對鄉村文化表現出向往和留戀,給以肯定和謳歌,但在這一共同的旗幟下,他們對“鄉村”的未來和明天的生存卻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樂觀的或悲觀的,從影片中我們能讀出導演或興奮、或沉重、或發現希望、或看到絕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滿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經歷了成長的陣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與“幸?!钡氖致房谏蠜Q絕的選擇了后者。影片以慢鏡頭來銘記小春和父親擊掌相慶的那一瞬間,來銘記莉莉和江老師樸素的穿戴和溫馨的笑容,加上周圍被感染的群眾,這一“大聯歡”的畫面贏得了大家的熱淚,也溫暖著大家的心房。導演對劉小春的回歸,對莉莉、江老師的轉變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也為鄉村文化的明天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藍圖。影片《天下無賊》中,傻根蕩滌了王麗、王薄的賊性,喚回了他們的人性,為了讓他活在天下無賊的夢里王薄甚至犧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來,他依然活在他的夢里,堅守他的信仰,繼續感染著身邊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無賊》,希望的曙光還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閃爍。同時,在對待鄉村文化的前景上還有另外一種憂慮的聲音,在這一些影片中,有著非常典型的一個原型意象——“老人”及其離去?!袄先恕庇兄S富的經驗和文化積淀,他們作為家中的長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語境中也就成為某一文化存在的證明,在他們身上集中了鄉村文化的精神氣質,有著傳統道德發出的人性呼喚,是一種權威和向心力,他們的離去,無疑也是一種終結,他們的死給影片蒙上了悲涼的色彩。
《求求你表揚我》中的楊勝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時代的寄托,其淳樸的愛國情懷和對兒子的樸素要求讓古國歌、也讓觀眾唏噓不已,但他堅守的這種信念在崇尚個性和自我的歐陽花那里輕而易舉的就被“解構”掉了——“一個表揚就真的那么重要嗎?就為了一個表揚,就為了一份虛榮,你們毀掉的是我的一生!難道你們不知道嗎?”導演讓楊勝利死而復生,給古國歌一次想象性的撫慰和心靈懺悔的機會,但這個美麗的空想無疑“以樂景寫哀”更添了影片的悲涼。他的死帶走了所有的印有頭像的獎狀,帶走了一個眾人渴望獎狀、渴望為別人著想并被別人肯定的時代,一種迥異于城市天空的心靈空間。《洗澡》中的老劉視開澡堂為最幸福的職業,在這里,青年人重歸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倫之樂。他是澡堂最堅定的守衛者,也是澡堂這一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衛者,盡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變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這卻阻擋不住澡堂的滅亡,阻擋不住城市的擴張。當這一澡堂消失的時候,與之相伴隨的精神空間和文化空間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轉變固然給鄉村文化以希望,但我們同時感覺到這希望在商業浪潮面前的無力和渺茫。《手機》中嚴守一的“奶奶”也是意義深沉的符碼。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嚴守一的牽掛,而她對嚴守一的囑托更深沉。她知道費墨胸悶,就托人給他捎了紅棗,說“棗能補心”,費墨說:“這棗吃下去,責任很大?!本褪沁@位讓人感覺到“責任”的老人還是去世了。
綜觀這兩種態度,同樣是在對鄉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憂慮,也多了思索。它在給我們營造溫馨美麗的影像家園的時候,并沒有回避改革帶來的陣痛和生存的創傷。特別是《求求你表揚我》這部影片中,出現的矛盾沖突已經升級到一種仇恨的種子。
電影是要給觀眾營造一個美麗的夢并幫其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都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但現實主義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為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它們撥動的應該是社會上最敏銳的那根神經,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會影響力的影片。但當觀眾都心甘情愿并理所當然的認同它所給定的價值取向時,特別是當我們將鄉村——城市作為社會空間來思索的時候,后一種態度——對鄉村文化前景的憂慮更應該引起我們的回味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