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應用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軟件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計算機應用程序的開發形成了這一批結構工程師從走出校門,就在計算機上進行結構工程計算、設計。他們不再經歷老一代結構工程師們通過手工計算的過程。甚至迷信計算機,以為計算機是解決工程問題的源泉,簡單地信賴計算機。隨著大量的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但又缺乏對計算機軟件的質量的保證,包括對軟件開發者和其技術支持的技術資質證明;軟件開發商的質量保證、質量控制過程的嚴格評價,軟件中所用技術的理論依據的嚴格評價;簡單和復雜例題測試結果的嚴格評價及其與其他獨立求解結果的比較;等等很多威脅到工程結構安全的問題,被計算機軟件應用的發展所掩蓋了。
在當今世界,計算機的濫用開始日益威脅著公眾的安全,計算機被抬高到了是知識、經驗、思維的替代品。人們越來越愿意相信計算機使他們能對工程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別是年輕的結構工程們更很少去想,如果沒有計算機,結構設計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識和經驗。大家都相信,解決工程問題的專業知識就是怎樣使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本身的專業知識。甚至把使用計算機的能力當成能勝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結構工程師們相信,他們僅僅依靠計算機就可以“解決”工程問題。沒有人認識到高質量的工程只能是淵博的工程理論知識、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以及艱辛的腦力勞動、高質量的設計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在工程結構設計計算中利用計算機自動化技術已有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它使年輕的一代結構設計工程師們相信計算機的安全性、知識性和能力。他們變得如此依賴計算機,以至于喪失了不依賴計算機進行計算工作的能力。他們不懂得,計算機不可能記錄有關模型、分析和設計的一些技巧。在現實工程實踐經驗中,工程結構,特別是水利水電工程結構的模型是千差萬別的,計算機不可能識別上千萬種工程設計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計算速度以外,計算機程序只是一些離散的知識。而真正的工程知識是經驗、直覺、靈感、領悟力、創造力、想象力和“認知”的巨大綜合體,它超越了任何計算機程序和程序員對結構工程的“理解”。
現代工程具有復雜的理論依據、集體的設計思想,依靠計算機是不可能讓人們學習有意義的經驗的。越來越多的工程師們都期盼計算機軟件能將結構工程設計程序完全自動化。希望在解決工程問題時他們只需要區化類型和條件,讓程序自動生成必要的數學模型,完成復雜而重復的分析和設計過程。最后由制圖工具完成設計圖紙。這樣,結構工程唯一的責任就是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評價最后的設計“成果”。而對于是否能可靠的檢測特征值,在進行分析時是否用了足夠的模型、狀態,或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的理論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工程實際的特征,分析結果對工程結構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計算結果是否在條件允許范圍之內,是否能根據實際的工程結構模型對某些邊界條件進行調整。這些在年輕一代的結構工程師們心中,都變得模糊不清。
很多軟件開發商,在對計算機知識的精通之外,畢竟不是結構工程師,專業技術知識肯定有著各種方面的欠缺。計算機是一種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腦力勞動、人的知識、經驗的積累,計算機能處理大量的信息,但計算機程序是沒有多少工程實際工作經驗的程序員編制的,程序對工程建立的數學模型也不會很完善,在計算中,即使是錯誤的信息,計算機也不可能識別,同樣的都在計算機上顯示給專業技術工程師們。這就要求專業技術工程師們自己能通過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來控制設計計算中的偏差。
在軟件的實際應用方面,那些只有極少經驗、極少學識、年輕的結構工程師依靠計算機軟件來解決極度復雜的結構分析和設計問題。他們對結構力學基本原理和設計規范的背景知識了解很少。無法判斷程序算法所蘊含的假設和步驟,也無法判斷計算機運算結果的質量。寧愿相信計算機程序產生的任何結果都是正確的,無法懷疑計算機作出的所有結果,以及用獨立的例題校驗結果。
2在工程結構設計計算中正確合理的應用計算機技術
首先,在年輕一代的結構工程師中,應讓他們對工程設計的危險性、對公眾安全的威脅、對工程建筑設計的責任感有一定的認識,結構工程師應該知道,工程結構特性是由結構工程設計的質量決定的。真正的結構工程師,應該不用計算機就能工作,計算機應用技術本身并不是壞事,問題的核心是在結構工程計算中計算機的使用方法,不能濫用計算機。要強調工程實踐中知識、專業技術以及經驗的重要性,了解“為什么”這樣設計才是關鍵。專業的結構工程師應在參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時間內,對結構工程設計計算進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則和提煉模型、識別計算結果中的錯誤,解決問題的其他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有效性。對計算機的計算結果應持批評態度,尊重工程實踐經驗,通過工程實踐學習工程設計,強調從那些資深的或有經驗的結構工程師那里學習結構工程設計。不依賴計算機解決工程問題,經常懷疑計算機,在沒有深入的誰以前不使用計算機的結果。在被工程師證實正確之前,假設計算機提供的結果是錯誤的。在用計算機求解之前,必須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計算機,而崇尚知識和經驗,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論和實踐中的所有經驗。
計算機在為人們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圖像、文字、數值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的同時,要認識到計算機不可能成為人類知識、經驗、遠見、靈感、創造力、想象力、獨立思維的替代品。雖然在結構工程實踐中計算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工具,但是結構工程師們必須認識到對工程學的原理、方法、標準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對計算機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計算機不可能記錄有關模型、分析和設計的一些技巧。可以這樣認為,除了具有快捷的計算速度以外,計算機程序只是一些離散的知識。
一個稱職的結構工程師,應具備不依賴計算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應具備經驗、直覺、靈感、領悟力、創造力、想象力和對工程的設計思想的能力。能獨立地靠學識、創新和豐富的經驗,而不是依賴計算機找出結構工程問題的正確解答。計算機只能回歸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種方便快捷的計算、圖像、文字處理等信息技術工具的位置。
中青年教師是學科建設發展的主力軍,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每位中青年教師系統地講授1~2門專業課程,工作量飽滿,教學效果優良,評教評價結論優良,已逐漸成為專業教學的重要內部力量,配合專家治教,老中青三結合,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課程教學的緊密銜接與深度融合是基礎
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指導下,專業課程配置合理且銜接緊密,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知識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同時,課程的深度融合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要知識與技能得以反復加強,如在設計基礎類課程中融入環境景觀設計的知識;在專業設計課程中融入計算機輔助設計方面的技能鍛煉;在施工技術課程中融入材料、構造方面的知識等。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使得所授知識與技能的實用性大大增強,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效果顯著。
3細致入微的畢業實習指導工作是保障
專業教師指導專業畢業實習是保障大學最后1年學生在基本無課和不在學校的狀態下的畢業實習效果和畢業設計質量的有效方法。對此,每位青年教師在畢業實習指導工作中,認真負責,不計回報,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總結工作方法如下:第一,落實實習單位:通過學部與企業簽訂實習基地,畢業實習指導教師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種社會資源,積極為畢業生實習推薦工作單位,加上學生自行解決等多種途徑,100%落實了實習單位。第二,聘請專家講座:聘請省內知名企業專家做講座,指點學生初涉工作單位實習應注意的問題。第三,專業知識技能指導:針對學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專業問題進行耐心細致地解答,做好學生的強大后盾。第四,職業規劃引導:針對學生就業擇業方面的困惑,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正確引導。第五,心理問題疏導:針對學生初入社會工作產生的與人溝通等諸多不適應心理狀態進行及時疏導。第六,收集用人單位與學生的信息反饋:主動與學生和實習單位溝通,了解人才供需情況。將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意見和學生反映需迫切提高的技能信息進行認真匯總分析,作為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指導依據,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第七,完善畢業實習指導成果文件:包括學生實習情況登記表,實習日志,實習成果圖紙等文件和實習單位出具的學生實習表現鑒定表,等等。第八,學生在實習期間由學院統一辦理了人身保險,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
4定向培養的畢業設計指導出成果
第一,畢業設計調研指導:將建筑學專業采風實習與畢業設計方向相結合,指導學生在采風實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完成畢業設計調研。第二,畢業設計課外輔導:根據學生能力和自身特點,對其畢業設計方向選題進行指導,使學生發揮出自身最好水平。增強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勇敢參加國家級設計競賽,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畢業設計中的排版設計、表現效果、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強化與提高進行指導,最終使學生作品在眾多競賽方案中脫穎而出。在2011師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5在實踐教學管理中探索創新
建筑學專業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與實踐,總結出該專業在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創新點如下:
5.1實踐教學的教學監督管理與反饋機制
專業教師指導本專業學生畢業實習是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以往畢業實習階段由輔導員統一管理,這種傳統管理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是輔導員要一個人管理整個一個學年的百余名學生,無法精細到位。二是輔導員不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無法對學生提供有效的專業技術保障。而專業教師指導專業畢業實習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是保障大學最后1年學生在基本無課和不在學校的狀態下的畢業實習效果和畢業設計質量的有效方法。同時,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意見反饋和學生反映需迫切提高的技能信息反饋是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教學深入改革的依據。
5.2定向培養的畢業設計指導
在當前中國經濟與技術的持續發展背景下,信息的內容與類別及數量都在不斷的擴大,所以對信息的管理工作所面臨的挑戰更加的嚴峻,從這個方面來看,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員必須把握準確的時代特征,站在時展的前沿,不斷更新開拓進取,積極研究分析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在信息管理當中的作用,了解怎樣利用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對種類繁多的信息資源進行整理,了解怎樣才能最快的在數據庫中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料等。這種技術的利用對各行各業中的工作質量與管理水平起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增強企業發展的實力,讓企業平穩發展,由此可知,把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和信息管理有效的整合,是現階段各行業開展工作的發展動力。
2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和信息管理整合的作用及意義
2.1能夠有效的把信息管理的意識進一步提高
把信息管理的意識提高是使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和信息管理實現整合的重點要素,主要原因就是現代社會是一個受到網絡全面覆蓋的社會,信息無所不在,隨著市場經濟的擴大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一個企業要想在當中站穩腳,在市場中占據有利的地位,信息的收集至關重要,同時對信息管理的藝術與水平的提高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各行各業中必須不斷的加強本企業的信息管理意識的提升,充分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積極掌握信息管理的管理要點,強化本企業各階層人員的信息管理意識,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實際需求,循序漸進的加大對信息管理的資金投入,為企業的管理工作順利的實施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2.2提升信息收集的質量,保證信息的價值
在目前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發展中,特別是對應用計算機對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信息重復收集的現象,使得信息的質量下降,因此,針對這個現象,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信息收集的質量,確保信息的有用價值。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想要真正的把信息收集的質量提升,并使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實際價值,就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數據庫,并把相關的工作人員的基本信息與組織資料及工作的管理項目、工作的相關信息進行統一的整理,然后輸入信息數據庫當中,從而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數據系統,便于企業后期工作的實施與開展。此外,還要實現全面的計算機技術化,根據數據標準,制定新的發展要求與發展目標,而相關企業內部工作人員,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掌握基礎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術,并在工作中不斷的完善自身的技術水平。
2.3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機制,完善管理的系統
一、企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化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投入力度
在當前的企業管理過程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進行充分的應用,需要企業逐漸提升對軟硬件的要求,但是,在當前的中小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管理水平較低,許多軟硬件的投資力度較小,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企業當前的信息化建設需求。
(二)企業管理者缺乏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認知
當前的計算機信息化與應用技術,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部分企業沒有認識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優點,比如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人員缺乏對信息化建設的正確認識,沒有正確的應用計算機技術去促進企業的運行,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意識,使得企業的整體信息化建設模式落后,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三)計算機應用技術較為片面
在信息化建設和企業計算機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大多數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和計算機技術只應用于部分部門較為落后片面,例如,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只注重對財務狀況的信息化管理,而銷售和生產部門總注重生產技術和銷售技術方面的信息化技術應用,沒有把各個部門進行有效的聯系,信息化管理體系是不完善的,導致企業的管理散亂,無法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2]。
二、企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化建設的對策探討
(一)抓住企業信息化建設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重點
在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抓住建設的重點,對企業人員進行培訓,使之能夠提高掌握能力,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投入適量的資金,軟硬件設備進行完善,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使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得以提升。
(二)尋找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突破口
在企業信息化建設與計算機應用技術建設的過程中,要尋找建設的突破口,進行信息化建設,雖然當前的企業發展不平衡,存在眾多的問題,但是,在應用信息化建設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時,要根據企業實際的發展狀況來進行計劃,把企業發展過程中所獨有的優點和特色,融入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強化企業的薄弱環節,使企業的管理水平提升,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
(三)制定規范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化建設措施
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使信息化建設能夠與企業的戰略進行有效的融合,全面分析信息化與計算機應用技術體系,比如企業的使命發展前景怎么與計算機和信息化建設相融合,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充分把握企業當前所處市場環境中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為企業的發展做好準備,綜合的利用信息化來分析關鍵業務流程和企業的需求,了解企業的優點和弱點,通過各因素之間的聯系建立關系,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資源能夠推動企業不斷的發展,實現信息化的管理。
(四)促進企業信息化與計算機應用技術運作機制的完善
企業信息化與計算機應用技術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長期的規劃,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由專業的專家和人員組成共同的貫徹落實建設資金問題[3]。同時,針對于大多數信息化建設,計算機應用技術沒有達標,主要是因為缺乏一定的資金,所以在進行信息化與計算機應用技術過程中,要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全面的掌握,做出合理的預算,根據多種渠道進行融資時,資金能夠達到企業信息化與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需求,使企業的基礎工作能夠得到開展。除此之外,在企業信息化與計算機應用技術建設的過程中,建設電子商務的網站能夠使企業的合作范圍拓展。其次,要建設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系統,使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五)提高企業人員對信息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力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人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對于企業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在進行信息化建設計算機技術應用技術的過程中,要提高人員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力,使企業能夠實現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培養高素質人才,通過培訓引進等方式,來使企業的信息化管理能夠奠定人才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全面分析其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對策,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把信息化建設與計算機應用技術作為手段更好的去促進企業的發展,同時,企業內的員工要熟練的掌握現代化技術,增強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能夠使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實現內外部信息化管理模式優化。
計算機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胡曉鋒.淺議企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化建設[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7):8.
[2]盧宜.淺議企業計算機應用技術與信息化建設[J].南方農機,2019(05):106-107.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金融領域;“就業難”與“用工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2月4日
一、金融領域“就業難”與“用工荒”現象
近年來,“就業難”與“用工荒”現象悄然滲入金融領域。一方面由于高校連年擴招,金融學領跑熱門專業,畢業生與日俱增,但傳統金融機構崗位有限,招聘條件水漲船高,“就業難”問題不期而至;另一方面許多新型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組織、資金互助社、互聯網金融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求賢若渴,急需大量金融人才,卻尷尬遭遇“用工荒”。
顯然,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才培養模式與金融實踐契合度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亟須加強對現有高等教育體系的審視,引導普通高校戰略轉型,發展現代本科職業教育,順應金融業發展潮流,探索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根本上破解金融領域“就業難”和“用工荒”。
二、現有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夠務實。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尚未建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體系,本科職業教育職能弱化。而部分高校存在思路不清晰、定位不準確、目標不務實問題。不顧自身在社會認知度、信譽積淀、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等實際而拔高人才培養目標,實行“精英型”培養戰略。同時,缺少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不了解當前金融發展現狀與趨勢,不掌握市場需求狀況,導致人才培養不接“地氣”,與金融實踐脫節。
(二)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一部分由專科升格而成的高校,未能很好地傳承與發揚應用技能型特色,僅在原有基礎上簡單調整,有的甚至只增加了幾門金融理論課程,培養出的學生愈發“眼高手低”,與市場要求漸行漸遠。一些新建的高校則普遍奉行“拿來主義”――直接照抄照搬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忽略生源質量不高、師資力量不強等現實,培養出的學生只懂得基本理論知識,僅會“紙上談兵”,缺乏應用技術能力,與經濟、金融發展需要契合度低。
(三)應用技術能力培養欠缺。當前,多數高校實行“7+1”的人才培養計劃,即7個學期進行理論學習及實驗,最后1個學期進行實訓、實習等。理論課多且脫離實踐,實驗、實訓很少,缺乏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金融機構只得“補課”――進行2~6個月的崗前培訓。為了留足這一時間,校園招聘連年提前,從原來的當年春季提前到上年冬季甚至秋季。為給學生更多時間應聘,有些學校又壓縮課程,提前結束校內課程,甚至取消了校內實訓。這樣,就形成了“學校壓課――學生應用技術能力差――金融機構提前招聘”的惡性循環。
(四)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高校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強,重理論,輕實踐。以蘇北某校為例,該校金融學專業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主要是政治、英語、體育等,共計1,068個學時。學科專業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共計1,392個學時。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有26周。其中,軍訓、讀書活動、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暑期專業實踐、畢業實習用時22周;由企業經營管理實習、商業銀行模擬實習、國際結算模擬實習、保險學模擬實習組成的校內實踐教學僅有4周。
(五)職業道德教育幾近空白。金融機構以貨幣為經營對象,為此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隨著電子技術深入發展,網絡金融普及,社會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金融行業對于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愈發重視。但當前高校受條件所限,普遍強調學生對金融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解與運用,忽略了金融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教育。近年來,金融領域犯罪頻繁發生,金融機構操作風險高,企業內部員工、特別是青年員工職務犯罪增多也反映了高校金融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
(六)教師實踐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高校金融學科師資隊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主要體現在學歷、學術方面。大多數教師是“出校門、進校門”,金融理論功底較強,但實踐經驗匱乏,既不能根據實踐需要合理設定實踐教學計劃,也不能科學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更不能準確地指導學生實踐,與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遠。仍以蘇北某校為例,總共4個年級,12個自然班,600余名學生,金融專業教師僅6名,只有1名教師具有金融從業經驗,卻承擔了16門金融專業課程、4門金融實訓課程的教學任務。
三、創新金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若干建議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好統籌,完善高等教育生態體系,保留一定量研究型高校的同時,推動應用技術型高校建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尤其是本科職業教育,把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作為重點。全面推進金融專業設置改革,確保與社會需要緊密對接。
同時,應用技術型高校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準確定位基礎上,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之路。順應金融發展趨勢,面向社會,緊盯市場需求,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為村鎮銀行、互聯網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輸送人才。發揮原有的辦學優勢,培養重心從理論轉向理論與務實并重,從專業知識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培養既有深厚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并“適銷對路”的金融人才。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技術型特點。首先,擯棄“7+1”而實行“5+2+1”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即前5個學期進行理論學習,后2個學期進行校內實訓,最后1個學期進行校外實習、撰寫論文等,加強學生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其次,結合我國金融“分業經營”實際,將專業細分為銀行、保險、證券三大方向,甚至將銀行方向再進一步細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類銀行,讓學生結合未來職業規劃自主選擇,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實訓,培養應用技術能力,提高與金融發展需要契合度;再次,完善學分制度,在強調必修知識基礎上,增加選修知識比重,配合學生進行職業準備。針對混業經營的潮流,探索金融主干知識穩定不變,通過開設經濟、金融相關選修知識,彈性地結合金融前沿理論和行業發展動態,開設選修知識,拓寬學生金融視野,增加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為將來實行金融混業經營打好基礎。
(三)改革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培養應用技術能力。一方面不折不扣地貫徹四年院校教育,采取課程實訓與綜合實訓、校內實訓與校外見習、模擬與實戰“三結合”專業實習模式。并通過增加校內實訓環節、落實校外專業實習,充分體現產教融合、學以致用,全面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術能力,徹底打破“學校壓課――學生應用技術能力差――金融機構提前招聘”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培養應用技術能力。豐富教學手段,采取案例討論、角色互換模擬講課、情景式教學等方法,豐富課堂授課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要求學生關注金融時事、聚焦金融熱點,通過召開座談會、開展辯論賽、撰寫論文等形式,提高專業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金融模擬使學生直接進行角色體驗,增強感性認識,強化對專業技能的認知。
(四)完善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實訓課程比重。改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增加金融實訓課程、創造更多實踐機會。加強校內金融實驗室建設,利用仿真金融模擬教學軟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產、學、研合作或者校企合作辦學等方式,依托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經歷提升自身應用技術能力。
同時,改革傳統考試制度,實行多元化評價體系,將教學管理的重心前移,貫穿于整個教學考核的全過程,迫使學生的學習精力由期末突擊應付移至全部教學過程中,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和考試態度,提高學習效率。
(五)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服務意識。金融從業者應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能夠淡泊名利,因此金融教育強調以德為先。要將道德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日常課堂教學、融入實訓和實習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加強職業道德、倫理、社會學、法律等職業素質教育;注重人文關懷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使金融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和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團隊合作的良好職業素養。”
具體而言,應將金融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教學實踐中。通過設置《金融職業操守》課程,及時灌輸正確的金融道德標準和職業理念,強化學生基本道德修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同時,加強學生服務意識培養,從專業知識、文化技能、禮儀修養等方面提高社交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
(六)引入現代學徒制,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是提高金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服務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產業鏈和教育鏈有機融合,通過推進政府主導、市場主導、行業組織主導三種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搭建校內實訓、金融機構實踐、應用技術研究、社會服務等平臺,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體系建設。
實行現代學徒制,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罢堖M來”是指聘請金融高管、行業精英、業務骨干、技能標兵走進校園,介紹金融最新動態、關注金融熱點、分享實戰經驗、傳授實踐技藝,幫助學生樹立服務理念、提升應用技術能力?!白叱鋈ァ笔莿撛鞐l件,鼓勵、支持教師深入金融一線部門,如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進行系統地學習、培訓,盡快補足實踐“短板”,盡早成為“雙師型”教師。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香,王玉忠,吳治成.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金融教學改革[J].世紀橋,2014.4.
[2]李銘輝.英德現代學徒制教育方法及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14.4.
[3]孫杰光,柳明花.高職院?!督鹑诼殬I操守》課程的創新與規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8.
【關鍵詞】德國應用科技大學 課程 教學體系 比較分析
一、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基本情況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作為高等院校成立于20 世紀 70 年代初,主要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教學內容具體體現在其培養目標計劃和考試大綱中,每個專業的培養計劃對本專業具體的課程設置 、課程數量以及考試形式都作具體規定 。應用科技大學最明顯的特征是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相結合,除了理論學習以外,學生還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業實習;教育形式有講座課 、研習課 、練習課、實習課以及學術旅游課等。應用科技大學主要通過小班授課的方式保證教學質量。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成立于 1994 年,成立之初只有學生90 余人,目前擁有在校生 5000 余人。該校主要教學領域有技術、經濟和傳媒應用。該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教學國際化為辦學導向的教學方式,學術氛圍非常濃厚。該大學主要有以下行政機構相互協作完成工作:職業服務中心、 學生管理中心 、 繼續教育學院 、 人事部、國際辦公室、IT 項目管理中心、 遠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術轉讓中心 、應用研究學院等部門。
二、專業設置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目前設有電氣工程與媒體技術系、土木與環境工程系、企業經濟學與經濟信息系、機械工程及機電一體化系、自然科學及工業工程系等5個院系,14 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專業,7個繼續教育專業 。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 、經濟信息學、國際管理、 旅游管理等5個專業組成,其中每個專業分7個學期學習,其中工商管理專業最大, 國際管理專業采用英語教學(該專業學生需在國外學習2個學期,可得到雙方大學的學位),旅游管理專業分 5 個專業方向 (比如旅游管理 、 旅游健康管理等),學生可從五個專業方向中選擇三個進行專業學習;還有經濟信息管理、 戰略與國際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 3 個碩士專業,其中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主要開設業務流程管理與研發、商業智能(數據挖掘與 IT 信息管理等)、IT 系統工程、經濟信息工程等課程,該專業主要是對企業在職人員培訓繼續教育,戰略與國際管理專業學習需10個學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主要與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合辦 。工商管理系部是學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學生。為了適應經濟領域和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還開設了一些新課程或研究領域:如國際管理、商務計算機科學、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以及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媒體學等學科。
三、教學體系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課程性質充分體現了課程的職業化特征:課程設立職業方向主修課或專業;重視實際工作經驗,并將其與系統學習統一起來,加強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
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本科學制為7 個學期, 每個學期有30個學分;第 1- 3 學期主要在學校完成基本理論課程學習;第 4- 5 學期與國外其他相同院校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生學習;第 6- 7 學期是實踐學期,主要在公司進行實踐項目研發;同時第7個學期主要完成論文。 其中在第 6- 7 學期的公司項目實踐中,可將公司中遇到的課題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來進行研究 。 通過兩學期的學習 ,學生可選擇在公司工作,也可以在學校讀碩士(也與公司有密切聯系,還要寫關于公司課題方面的論文) 。
四、中德教學體系對比分析
以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作為對象 [2],與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大體看到德國與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一些異同點 。
(一)學制和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和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培養年限不一樣,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是三年學制,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是四年學制;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專文憑,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培養的是工程師,拿到的是類似本科的文憑,屬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疇 。
(二)課程教學體系的對比分析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和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是職業能力本位模式,以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入手,按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課程設置,強調職業崗位工作能力的針對性和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復合性,以實訓周和頂崗實習為載體實現學生的技能提高 [3];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課程體系是技術應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塊化、 組合型、 階段化(進階層次)的特點,學科體系明顯,并按技術應用的角度逐層加深、復合,形成課程系列,按預實習――基礎理論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工業實習――專業理論學習 ――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來安排,整個教學環節以實習為主線串接,學生主體以教授的教科研機構實習 ,國外實習為載體。
五、研修學習啟發
總之,通過此次赴德研修,認識到在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差異和不足,以及項目研究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產物也是必要條件;其次,工作中實事求是及自覺遵守法律規范是確保質量的根本;最后,學校各層面管理職責分明、目標明確且自主性強是校系協調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啟示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是德國的一所公立應用技術大學。該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擁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各校區分布在巴伐利亞州的各個地區,研究方向和重點都不同,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主要是以質量取勝,以高質量出名,屬于巴伐利亞州(又稱拜仁/恩州)乃至德國境內數一數二的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工程師為主要目的。目前與全世界135個國家的高校有合作關系。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教學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教學國際化為辦學導向,學術氛圍濃厚。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雖然校區不大,但是在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強調培養學生數量的多少,學生數量多少并不是學校存在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學校最看重的是教學的質量。德國的公立學校學生是免費入學的,寬進嚴出。學校的資金來源為政府和企業資助,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扎實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下面以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經濟類專業為例介紹一下德方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以及實習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設的以及這些方面對我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啟示:
一、經濟信息系專業建設情況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下設經濟信息系,主要開設專業和在校生人數如下:企業經濟學(508人)、國際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經濟信息學(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國學生、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文理中學畢業生、其他中學(包括職業中學)畢業的學生。學生總數中有74.14%的生源來自于巴伐利亞州本州。此外,經濟信息系根據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并積極開拓新專業,如應用型國民經濟學專業。該專業主要招收在經濟學領域內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全職學習,該專業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再進行學習。工作問題如何解決?帶著問題來進行研究學習,學習目的性非常明確。開設此專業的目的在于學校關注經濟全局,希望幫助歐洲經濟發展,盡可能減少希臘所出現的危機。
1.各學期教學安排
經濟信息系本科學期安排與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是,1至2學期主要是以基礎通用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學習為主;3至4學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學習,主要學習高級課程即管理模塊的學習;第5學期是實習期,實習周期為18周,每個學生都要實習,由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或學校介紹實習單位;6至7學期學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學分和做本科畢業論文。
2.課程設置
以企業經濟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為例,1至4學期學習的課程為企業經濟學、會計學、數理統計、經濟信息學、企業法、國民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社會管理系統、材料及產品經濟、稅法、內部控制、項目及進程管理、國際經濟政治、商業計劃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選修課有通用經濟信息(由多個課程模塊構成有歷史、算法分析、語言、行政管理、心理學)等。除此之外還要選修英文或法語等語言課程學習。第5學期為企業實習,6、7學期主要是畢業論文的撰寫還有可以選擇重點學習課題。如企業經濟學專業可以從企業過程優化、計算機安全和控制、數據管理及分析三個模塊選擇其一進行學習。
單看課程設置可能看不出與我國院校課程設置有何區別,所以在這里我們以前面所提到的“經濟信息學”為例說明一下。經濟信息學這門課程并不像我國高校開設經管類課程一樣,這門課程在修習開始前需要學生自主選擇方向,有三個模塊方向供選擇分別是:企業過程優化、計算機安全和控制、數據管理及分析。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模塊學習。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有很多課程與經濟信息學這門課程一樣,涉及到多個模塊方向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由此可見,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課程教學上嚴謹細膩。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各具特點,如國際管理專業是全英文授課,還要有一年外國學習經驗。就業方向主要是國外大企業、自己創業開辦公司、本地企業在其他國家設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應用科技大學也可以繼續進行碩士課程學習并取得碩士學位。如國際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學士學位后,通過三個學期修完全部學分和完成碩士畢業論文。需要讀三個模塊,分別是國際管理、財稅控制、企業管理三個模塊。其中國際管理模塊包括戰略計劃、戰略制定、IT策略/國際項目管理、國別戰略評估等;財稅控制模塊包括財務合作(銀行、保險公司等)、稅收審核、稅務戰略設計、國內與國際會計制度等;企業管理模塊包括國際企業管理、文化認知與交流、人員戰略化管理和經濟變化管理。每門課程都有相應的提高模塊供學生選擇學習。
3.實習安排與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學期是實習學期,對于實習具體要求如下:
①實習期間學生通過實習要修夠60-70學分。此學分為歐洲通用學分。
②實習至少8周。每周實習40至50小時。
③實習必須與公司簽訂正式的實習合同,并且就有關實習時間起止、實習崗位、實習期間報酬都要有明確的規定。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可以更換實習單位。
④實習期結束,學生有一周的準備時間向學校教授匯報實習經驗和實習心得。
⑤教授對學生實習評估主要考察三點:一是實習結果(實習期結束后實習單位要給學生開證明來說明實習期的工作表現等情況);二是學生所寫的20頁左右的論文;三是問卷調查(包括實習是否有益?實習有何具體建議?)等。
為了保證每一位學生按時實習以便順利完成學業,學校有專門的“工作服務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為學生聯系實習單位,并且在學校網站上有專門的“Career Service”欄目可供學生查找實習單位及提供崗位等情況,方便學生選擇和聯系實習公司。目前代根多夫應用科技大學主要的校企合作單位有安聯保險、大眾汽車、KVP(德國管理咨詢公司)等。據統計每年有超過50%的實習生在完成實習后與所實習企業簽訂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學生實習相當于半只腳跨進了企業。
4.教授聘任與專業教學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和應用型人才的質量。不僅代根多夫應用科技大學乃至全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所聘任的教授必須同時具備教師素質和工程師素質。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綜合性大學畢業且具有相應專業的博士學位,當然還要有足夠的滿足專業教學的企業工作經驗,還要具備將專業知識轉換成實際應用的能力。代根多夫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選聘由專門的選舉委員會組織進行,第一輪從專業資質、教學資質、個人資質三個方面考察;第二輪針對個人特質進行測試;然后進行綜合成績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為教授。教授總人數是按每40名學生需要一名教授來確定。
代根多夫應用科技大學非常重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專題討論、學生自主學習等多樣形式。校內實習和實驗室設施設備精良能夠滿足教學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應用科技大學培訓期間,在校園、在教室、在圖書館甚至在食堂隨處可見兩三人、三四人圍坐在一起學習和討論問題,學習氛圍十分濃厚。
二、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啟示
德國與我國國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在人才培養上有許多值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借鑒的特有經驗。我國高職院校有必要學習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1.大到專業設置小到課程設置充分調研,剔除主觀因素影響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設置與地區優勢和經濟發展緊密關聯且具有明顯的應用性。代根多夫應用科技大學各校區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亞州各個地區,每一個校區都與當地經濟發展和地區特色相結合,區域服務特征明顯。而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不接軌的現象。高職類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有很多與本科相似,沒有突出職業特點,沒有把職業性與專業性相結合。有的院校開設專業只顧眼前利益招生易就業難;有的院校盲目增設新專業招生難就業更難;有的院校建設專業沒有按照市場的風向標及時調整,導致學生未就業就先失業。
所以充分調研,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使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努力建設一批適應本地區社會經濟特別是產業發展所需的特色專業,構建與市場需求緊密接軌和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和課程尤為重要。
2.頂崗實習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
德國FH教育中,學生實踐環節就在企業生產線上進行,實踐學分、總周數、每天實踐小時數、實踐論文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德國企業是職業培訓的主體,企業之所以會主動、積極的參與職業培訓,在于德國各州在法律上對企業所做出的規定,企業積極參與高??蒲泻臀{學生實習,可以在納稅上得到好處??梢哉f在法律的大環境下高校和企業能夠實現雙贏!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值得借鑒之處。
雖然我國高職教育也同樣強調實踐教學、頂崗實習、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實處的不多。總的來說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勵政策尤為重要。此外高職院校應積極與企業聯系,加深與企業、社會的交往,建立學生實踐實習基地,努力建立合作雙贏局面。促進產學研之間的縱向、橫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3.鼓勵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杜絕紙上談兵
在德國FH教師選聘非常嚴格,特別是教授的選聘。教授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能力,還要能夠將專業與實踐與科研相結合。所以在德國要想成為教授沒有企業扎實的工作經驗是免談的。
對于我國高職院校來說應鼓勵那些無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積極參加實踐進修,以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應有計劃按比例選派教師按專業對口到企業進行實踐。支持并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從而使教師增強解決工業技術問題的實踐能力,促進教師“雙師”素質的提高。同時,高職院校還應聘請一批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將企業中學有專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和能工巧匠吸納為兼職教師。
參考文獻
[1]劉其兵.德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征和啟示----以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為例.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3月
[2]劉宗建.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特色對我們的借鑒與啟示.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2年6月
[3]李平.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先進經驗探索應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色的思考,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2年6月
[4]李杰.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體系及其借鑒意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