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社會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SSK;實驗室研究;社會建構論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代替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并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知識主張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盡管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是要揭示科學知識是社會地建構起來的,但研究進路卻是多元的,先后出現了以巴恩斯、布魯爾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維斯為代表的巴斯學派的科學爭論研究;以拉都爾、伍爾加、謝廷娜為代表的實驗室研究;以馬爾凱和他的約克小組為代表的文本與話語分析研究。這些都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場點,但實驗室研究在這些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一種,且它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實現SSK目標的重要途徑。鑒于實驗室研究在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擬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論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進路進行敘述并作簡要評價。
一、從傳統知識觀到社會建構論
科學知識社會學把實驗室研究引人其研究范圍并作為重要研究場點是與整個科學知識的認識轉向有關的,它是傳統的知識觀和科學標準受到普遍的懷疑和挑戰的結果。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客觀描述,科學是由自然界決定的,人只是被動地反映自然;科學知識是被證明為真的命題,是客觀的、標準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帶有任何主觀性和直覺的成分,也與社會因素無關。而科學知識社會學則一反傳統的把科學知識看作“自然之鏡”的觀點,認為原先被認為是純粹的、客觀合理的科學知識實際上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科學更多的是社會建構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識的產生及確定其真理性的問題上是無發言權的,正如科林斯所說的:“在科學知識的建構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開拓了對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其知識的社會學轉向的主要含義說明,知識不再是純粹真理的載體,而包含了許多社會的因素,對知識的研究必須置于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科學知識社會學承襲了庫恩的社會學研究傳統并對其進行激進的解讀,把實驗室研究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這是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綱領分不開的??茖W知識社會學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說明科學知識的認識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結合,說明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無不包含著社會方面的成分。為了揭示科學知識的社會構成,打開“既成科學”的黑箱,一些人繼承庫恩的相對主義認識論,選擇案例進行爭論研究,認為知識社會學應當公平同等地對待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成功與失敗,這些對立的兩方面都應當得到說明,從而認為科學知識是科學共同體談判和妥協的結果;一些人把文本與話語作為分析單元,更多地采用了符號學、修辭學、解釋學和文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一些人則走進實驗室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實踐進行人類學方法研究,通過觀察科學家做了些什么、怎么做來揭示知識的制造過程。真正能夠更好地貫徹SSK社會建構論主張的正是后者,因為科學知識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對象如何在實驗室中被生產出來,而不是事實如何被保存于關于自然的科學陳述過程中”。
二、知識的實驗室制造
實驗室研究是人類學方法(民族志方法)在科學社會學研究中的創造性運用。它最早起源于人們對化學、高等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神經心理學和野生生態學的觀察報告,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論有著密切的聯系。20世紀80年代初,一度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的主要研究進路并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著名亞綱領。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斯華茨在加州大學實驗室、加拿大人類學家安德森在費米實驗室,最早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運用于“實驗室研究”,但他們的工作沒有重視實驗室的常規實踐,沒有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及交談進行分析。80年代實驗室研究迅猛增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類學領域。其中,拉都爾和伍爾加、謝廷娜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他們用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研究知識哲學和知識社會學的問題,把實驗室看作原始部落,對之直接觀察和描述,獲得豐富的資料,包括筆錄、實室論文分析、實驗室成員的手稿、通信、談話、備忘錄和其它由實驗室科學家們提供的資料。
從1975年10月到1977年8月,拉都爾以陌生人的身份去薩爾克研究所參與觀察,并根據調查的資料寫成著名的《實驗室生活》。在此書中,他描述了實驗室內部的分工及操作的流程,描述了科學知識是怎樣在實驗室內被建構出來的,科學家應該怎樣說明這些建構。他把個制造現代文明的新“部落”看成是“文學銘”系統。認為“人類活動是一種銘文的活動,
類歷史應當看作是一套碑銘整體”。文學銘寫暗示了科學實踐主要是一種文學的和解釋的勸服活動,科學事實是以書面陳述的形式被建構、傳播和評價的。拉都爾和伍爾加認為科學家所研究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由技術人員在實驗中得出的經驗陳述??茖W家就是要勸說論文的讀者相信,他的陳述應當被接受為事實。
如何才能使陳述被接受為事實,這就需要進行爭論,其“成功與否要取決于該爭論場中的人數、觀點和立場、作者的個性和他所屬的機構,以及論文本身的風格等”。這就是說,自然事實是科學家根據實驗制造出來的數據進行爭論的結果,實在是爭論解決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即事實是科學家進行實驗和磋商的結果。
拉都爾和伍爾加非常重視環境在科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環境不是像過去被認為的那樣與科學實踐是不相干的,環境不但影響對科學事實的建構,而且整個科學就是由環境制作而成的。環境與科學實踐是不可分的、一體的。環境決定著科學家的地位、生活、工作、行為及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驗對象、材料來源,從而決定著所生產出的產品,并且環境是不確定的,可變的,有很大的權宜性。
對實驗室場點進行研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謝廷娜。她于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對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她通過日常觀察、訪談、收集實驗室備忘錄、論文手稿和相關出版物,積累了豐富的材料。謝廷娜與拉都爾和伍爾加一樣,主張對實驗室知識生產實踐進行研究。在建構主義論題上,她認為,“它把現實的總體看成是裝配而成的,現實的齊一性是異質的,現實的光滑外表包裹著一種內在結構。對建構主義者來說,不存在最初的、未加掩飾的事實”。但她更強調科學的復雜性,認為科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科學家也處于不同的環境之中,因而實驗室知識的生產也具有不確定性。
在《知識的制造》這本書中,謝廷娜表述了她的經驗的建構主義認識論思想。她把實驗室比作是生產知識的工廠,認為知識是在實驗室中人為地生產出來的。實驗室里的一切都人工化了。實驗儀器、工具是早已制造好的,實驗對象也是經過精心挑選或人工培育出來的,因而產品(知識)也就無涉于自然,完全是人工制造出來的。她還認為知識的生產過程是決策負荷的,科學實踐中包含著選擇機制。它貫穿于整個知識生產過程和結果之中。
實驗室研究從發生學視角對科學知識的生產進行分析,著重從內部探討了科學知識形成的實踐過程,實現了科學知識社會學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轉換。在這種轉換中,科學家的主體主動性得以突顯,而不是被動地受環境的約束,直觀地描述客觀外在世界。他們認為實驗室研究場點的開辟為打開科學“黑箱”找到了一把新的鑰匙。實驗室研究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研究者能直接觀察到科學家日常實踐的微觀互動過程,探究科學知識是如何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被具體地生產出來的。從而揭示了科學家的研究活動不僅“介入”了自然界,而且也深深地“介入”了社會世界,科學知識本身是一種文化存在而不是被“發現”的自然給定。
三、評價
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是社會建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批判傳統的科學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盡管它在所有的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但它與其它研究場點一樣,面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和困難。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其優點和不足,以便為我們找到科學的方法論提供新的思維視角。社會學家通過對實驗室的研究發現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受到社會各利益團體制約的,如政府、工商界、出版界、科學基金組織、慈善機構等。這一點,對批判傳統的、與社會因素無關、價值無涉、情感中立的科學觀,打破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和科學霸權,有著積極的意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知識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其中必定包含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種因素。如果知識的研究忽視了這些社會的組成部分,就會導致對虛妄的研究。傳統的知識觀把知識看作是自然的給定,這是一種祛魅的世界觀。它排斥了自由、價值,崇尚物質主義、決定論、還原論及虛無主義。這種知識理性的無限擴張及對科學方法的無限信仰,導致了主體對自身歷史存在的“自我遺忘”。也就是說,它失去了主體的性質。實際上,知識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性質。這就是建構論者所主張的,也是其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
社會學家通過對實驗室的考查發現,實驗室“實在”是社會建構的,即實驗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這一視角的切人非常新穎,但問題是這種建構的成分有多大,實驗者可以根據需要挑選儀器、對象、原料,這是一個建構過程,但被挑選出來的一切又是否是被建構的呢?即使所有的“實在”的建構性都比較強,那么,必定無疑,實驗產品——知識,也是建構的,這樣知識的確證無誤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為沒有了客觀性,所有的知識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也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評判知識的標準,知識也就不存在了。從另一個方面講,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建構體制,即使它們所使用的儀器、對象、材料,物理環境及人力資源都是一樣的,得出的結論也是完全不相同的。按照庫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約性,所有的知識就不具有可比性了,那么知識不就成了誰說了都算、“怎么都行”了嗎?可見建構主義者在這一點上走得太遠了。
論文摘要:全球環境總體日趨惡化,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破壞日益加劇,環境社會學應運而生。本文試圖對環境社會學的學科定位和不同時期西方社會學理論對環境問題的論述和貢獻進行梳理,希望運用環境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更好地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服務,同時推進環境社會學的新發展。
1 環境社會學的學科定位
在學術地平線上出現一個新的學科并非偶然,環境社會學便是社會改革和變化的社會運動所帶來的知識界和政治上發酵的產物?!碍h境社會學”最早是克勞斯納在他1971年出版的《論環境中的人》中使用的。隨后,社會學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卡森所著的一本關于農業殺蟲劑的生態危害的暢銷書《寂靜的春天》便是催化劑。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當時面臨“生態危機”,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關于世界趨勢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并一度成為當代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人類環境宣言》。社會學家卡頓深受其影響,開始理性思考人口過剩和化石燃料枯竭,他的研究匯集成了一本深具影響的書《過度成長—革命性社會變遷之生態基礎》。[1]20世紀90年代,日本和韓國分別建立了環境社會學。1992年,最早的日本環境社會學家之一飯島申子協助成立了日本環境社會學學會(jaes)。到1999年,jaes有了自己的刊物《環境社會學期刊》。在韓國,20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有了環境社會學課程。2001年10月,在京都環境社會學研討會上成立了一個研究網絡—亞太環境連線,主旨在解決亞太地區的社會與環境問題。[2]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環境總體形勢不斷惡化,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破壞日益加劇,對經濟社會﹑生態系統﹑人類健康乃至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環境社會學開始引起了社會學者的關注。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環境社會學是關于環境與社會之關系的一門新的分支學科,是環境科學與社會學交叉滲透的產物。環境社會學的研究,將對環境問題的解決以及協調環境與社會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人們開始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問題,環境問題是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失衡的表現。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我國學者有意識引進西方環境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進入21世紀,社會學者開始自覺運用環境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我國遇到的環境問題,推進了我國的環境社會學的發展。
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環境社會學肩負著艱巨的歷史使命:為政府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咨詢服務,為解決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出謀劃策,同時還將有效地參與社會現代化的規劃﹑實施和檢驗工作。環境社會學的研究市環境保護發展的客觀要求,向人們提供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社會活動和社會行為的指導方案,如環境公眾參與﹑環境教育的實施﹑環境文化的構建等。環境社會學的學科地位便由此應運而生。
2 環境社會學的理論視角
2.1 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竭﹑酸雨﹑水資源狀況惡化﹑土壤資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機﹑生物多樣性減少﹑毒害物質污染與越境轉移等環境問題頻頻出現的今天,中西學者開始把目光紛紛投向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我國學者也開始發掘“天人合一”所蘊含的生態意蘊。產生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道德和倫理也是產生環境問題的因素之一。
環境倫理的奠基者利奧波德提出了“大地倫理”的概念,他主張把倫理學的道德規范從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調節人與自然(大地)之間的關系,把道德權利﹑良心﹑義務擴大到動物﹑植物﹑土壤﹑水域和自然界的其他實體。[3]
環境問題的實質就是人的自身的問題,包括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三個問題,其中最根本的還是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觀問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蘊含的倫理道德意蘊,要求人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蘊含的生態意義非常豐富,其最鮮明就是因任自然,它有助于我們確立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自然觀,并在實踐中采取遵循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的方法論,解決環境問題。[4]
2.2 環境建構主義理論
上世紀60年代是綠色意識的精英啟蒙階段,1962年卡森發表的《寂靜的春天》,第一次就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向全世界敲醒了警鐘。70年代是公眾綠色意識的動員和形成階段,1972年羅馬俱樂部提交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對正處于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的西方世界發出了關于“人類困境”的天才預言。80年代綠色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標志著人類已進入維護共同家園的全球時代。
建構主義認為,環境問題是不同群體表達自身意見的一個共同符號,對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理解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總是通過特定的﹑具體的社會過程,經由社會不同群體的認知與協商而形成的,解決特定環境問題的關鍵是利用科學知識﹑大眾傳媒﹑組織工具以及公眾行動成功地構建環境問題,并使之為其他人所接受,進入決策議程,最終轉變為政策實踐。[5]
2.3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
結構功能主義非常強調共同價值觀與信仰對于社會運行與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它認為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價值觀的扭曲,特別是工業社會,過度役使自然環境與資源,導致環境狀況惡化。西方文化具有物質主義與貪婪的本質,過于強調物質消費以及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西方文化與環境之間有密切的關聯。社會系統是在對于環境的不斷適應中進化的,但它忽略了社會系統內部強制與緊張的一面。此外,一些環境主義者認為,結構功能主義關于解決環境問題的樂觀看法有可能模糊人們的環保意識。[6]
2.4 社會沖突理論
社會沖突論強調社會中的權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權力的精英影響著社會事件,環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環境威脅,全球環境為經濟正是全球財富與權力分化的直接后果,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是促進資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7]
2.5 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了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在人類生產﹑生活中要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綜合效益(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關系,不能單獨地考慮經濟效益。
2.6 風險社會理論
風險社會理論著眼于人類進步的負面性,尤其是工業和科技對自然和人類自身的危害。貝克指出,在“風險社會”中,現代風險—特別是環境風險﹑核技術風險﹑化學污染風險等等—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將是“平均化分布”的,一旦空氣或水受到大面積污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在他看來,現代社會的進步是建立在知識與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的,溫室效應﹑酸雨﹑大氣污染大都是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制造”出來的。
3 結語
環境社會學研究中的一些理論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提供了學理支撐,同樣地,我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豐富實踐,也將促進我國環境社會學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2]約翰·漢尼根:《環境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西方城市社會學研究的范式演進
2.面向規劃學科需求的城市社會學教學研究
3.城市化、公共政策與城市認同——市民創造城市:城市社會學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探索
4.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西方城市社會學理論的一種視角
5.城市空間結構分化的社會學解析:經典與啟示
6.城市社會空間分化如何可能——西方城市社會學空間理論的中國意義
7.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主要理論述評
8.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女性主義視角
9.試論城市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
10.城市社會學的興起與困境——兼議城市在當代社會理論研究中的地位
11.淺談城市規劃層面的城市社會學研究
12.城市社會學研究前沿:場景理論述評
13.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城市社會學
14.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理論及其發展
15.新城市社會學:1970年代以來西方城市社會學的范式轉變
16.城市社會學教材建設中的問題和思考
17.恩格斯早期城市社會學思想及其當代回響
18.城市社會學的產生與理論發展
19.農民工居住形態的城市社會學解讀
20.城市文化研究與城市社會學的想象力
21.群體性“冷漠行為”的社會結構成因分析:一種城市社會學的視角
22.新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轉向
23.何謂“空間”——一種來自城市社會學學科的思考
24.社區、空間與城市社會學——再議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25.城市人的社會特性——源自城市社會學的理解和認識
26.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空間轉向
27.當代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生態學視角
28.反思性延續:認知視角下的城市社會學思想流派
29.城市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30.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城市研究——以《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為例
31.關于城市社會學界定的辨析與整合
32.城市社會學視閾下城市規劃理論的演進
33.世紀之交的城市社會學新前沿
34.試析人類生態學范式與新城市社會學范式之不同
35.論城市社會學對電視研究的空間拓展
36.新城市社會學視域下我國當代城市空間生產的特征
37.在社會學和城市學雙重視野中發展城市社會學——兼論在新的城市社會學框架中的城市社會發展與預測研究
38.新城市社會學對我國地域政策的啟示
39.新生代農民工居住形態與城市融入——基于城市社會學視角
40.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女性主義視角
41.新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42.日本城市社會學的歷史發展
43.關于城市社會學界定的辨析與整合
44.城市社會學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探討
45.城市社會學視角下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與開發——以閩侯縣南嶼鎮為例
46.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47.新移民浪潮中的城市社會學淺析
48.列斐伏爾的城市空間社會學理論及其中國意義
49.當代大學《城市社會學》課程組織與教學改革探討
50.城市商業步行街區建設的社會學研究
51.城市社會學主導下的舊城更新之路
52.西方城市社會學的早期發展
53.城市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城市社會學原理》簡介
54.有關城市社會學研究的若干探究
55.城市社會學的領域及理論流派
56.社會學滲透下的城市規劃泛論——兼論現階段的中國城市規劃
57.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的社會學分析
58.基于城市社會學角度重構舊城改造的和諧對策探析
59.城市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結構和功能(一)
60.從城市社會學視角看我國城市傳統古建筑現狀——以南昌老城區傳統古建筑為例
61.對照教學法進行城市社會學教學的模式研究
62."社會空間視角":當代城市社會學研究的新視角
63.教育與城市互動關系新探——《教育與城市空間生產——基于對城市社會學空間研究的拓展》評析
64.城市社會學帶有傾向性的理論問題——介紹《城市社會學》一書
65.從城市社會學角度重構舊城改造的和諧對策
66.新城市社會學
67.我國城市白領群體生活方式的社會學研究
68.集體消費理論對城市社會學經驗的再認識
69.新的城市社會學
70.城市社會學與城市化
71.城市空間社會學:溯源與拓展
72.新城市社會學下我國當代藝術社區的邏輯探尋
73.城市社會學
74.北京學——從城市文化生態學到城市社會學
75.社會主義城市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
76.足智多謀的城市:夢想與憂思——國際城市社會學與區域發展協會2013年學術會議紀要
77.解讀《新周刊》的城市社會學
78.城市社會學研究對象與相鄰學科關系
79.論城市規劃的社會學轉向
80.近年我國城市社會學研究概述
81.西方城市社會學研究概況
82.必須重視城市社會學的研究
83.要重視社會學在城市建設上的作用——《新城市社會學》讀后感
84.城市的形式與內涵——關于《城市社會學》的課程教學研究
85.對城市旅游景點無障礙環境問題的社會學思考——以成都市為例
86.社會學視角下的國內外城市空間研究述評
87.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解構”與“結構”——新城市社會學的視角
88.城市研究中的空間分析
89.閱讀城市的社會學視角——評《巴黎社會學》
90.評《城市社會學》
91.芝加哥城市社會學與實證研究的發展
92.當代日本城市社會學探析
93.城市社會學與城市化
94.城市社會學與城市發展學術研討會暨城市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籌)成立大會綜述
95.城市社會學與城市規劃
96.唐長安文明成就的城市社會學分析
97.研究城市社會 讓城市生活更美好——介紹鄭也夫的《城市社會學》
98.城市社會學視角下城市居住空間重構初探——以沈陽為例
中國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參加了會議的開幕式并進行了主題演講。仇部長以復雜科學與城市轉型演講為題,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從建筑美學的城市到功能主義的城市,然后向宜居生態城市轉型的發展趨勢,同時結合復雜科學理論如自組織理論等進行了對城市發展的探討。在隨后的兩天中,來自全國各地200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在3個會場進行了多場學術交流及論文宣講。7月9日下午,由鄒經宇教授主持,大會進行了低碳綠色城市的論壇專題研討。
此次研討會湖南大學建筑學院王蔚博士應邀參與了此次研討會進行了論文宣講,其論文《二手集裝箱在人居環境中的應用》獲得此次研討會的優秀學生論文獎并收錄在會議論文集中。
此次研討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主辦,研討會的目標是為與會的海內外規劃、設計、科研、營造、管理、房地產開發、經濟、社會學等領域內的從業者、研究人員和政府官員提供平臺,營建可持續與和諧發展的人居環境以應對資源環境與社會生活的挑戰。研討會的主要議題有低碳綠色城市規劃設計、低碳綠色城市的社會文化發展、城市規劃與環境的新技術、工具和方法、低碳綠色城市的住宅建設、低碳住宅的設計開發創新、低碳住宅管理與評估、住房問題與和諧社會等。
第九屆中國城市住宅研討會主辦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房屋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香港)委員會
國際城市論壇
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8-0067-04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HOU De-hong
(Dep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uhai 51909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9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ir current research areas, teacher teams and cultivation plan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 areas are unbalancedly distributed as well; the strength of their teacher teams is high, but it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today; they have fairly high standards for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value research abilities. According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ir cultivation quality: concern the western area; focus on research contents; expand the advisor team; optimize cultivation plan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China
育人文社會學是體育學的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互相關系基本規律的學科群。體育人文社會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設置的研究生專業,10多年來,該專業為我國體育界培養了眾多人才,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國體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已有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授權點60多個,博士授權點9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教育是我國體育學博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我國體育理論研究培養學術骨干和帶頭人的重要渠道。但有研究表明,目前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1]。因此從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分布狀況、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等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培養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1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分布
1)博士授權點的地域分布。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9個博士授權點的分布為: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南京師范大學(江蘇)、曲阜師范大學(山東)、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上海體育學院(上海)、浙江大學(浙江)、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湖南師范大學(湖南)。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華南和華中,分別占56、22、11、11。劉燕[2]等研究認為:“體育學博士點招生學校分布極不平衡,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分別占26%、37%、21%,西南和西北地區為0?!憋@然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與我國整個體育學博士點的分布狀況是一致的,這說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發展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關系。體育人文社會學需要濃厚學術氛圍和深厚研究基礎,同時與地區的發展也息息相關。西南、西北沒有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表明這兩個地區體育理論研究上和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其他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這與體育事業的均衡發展不協調,這種嚴重的區域分布不均現象也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2)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授權點的學校類型分布。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分布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約占67,其次是專業體育院校約占22,綜合院校約占11。可見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以師范類院校為主。
3)博士授權點的研究方向分布及研究特色。
(1)研究方向的學科分布。綜合9個博士點的研究方向包括:體育教育、體育管理、體育社會學、奧林匹克研究、跨文化比較、體育管理與評價、體育社會學與倫理學、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體育基本理論、少數民族體質與健康、體育經濟學研究、體育休閑心理學研究、競賽心理學研究、體育發展戰略、體育管理與系統工程、體育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體育哲學、體育歷史與文化、體育休閑娛樂、體育心理學、體育新聞傳播、體育組織媒體公關與體育賽事媒體服務等。
從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學科來看,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體育經濟學、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傳播學。各學科及地區分布狀況:體育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在華東和華北地區;學校體育學的研究主要在華北、華南、華中地區;體育社會學的研究主要在華東、華北、華南地區;體育管理學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華北和華中地區;體育心理學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也有所研究;體育傳播學主要是在華北和華東兩地。而且各學科地區分布不平衡,其中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和體育管理學的地域分布比體育經濟學和體育傳播學均衡。體育經濟學和體育傳播學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這說明經濟和科技發展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響。從各個地區的研究學科來看: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研究領域比較寬、均衡,華南和華中地區的研究相對較窄。
(2)特色研究領域的分布現狀。從各個博士點研究領域的特色來看,不同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都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領域。如北京體育大學的奧林匹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倫理學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的體育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華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哲學、體育人類學等。以曲阜師范大學的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為例,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它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享譽世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9個博士點中,除浙江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外的7個點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說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研究十分注重創新和自身獨特的研究風格。
(3)不同類型學校的研究方向。通過對不同類型學校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到專業體育院校、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在研究方向分布上的區別:專業體育院校的研究領域比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研究領域寬廣很多,而且研究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細化,也很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和從其他角度來研究學科的某一方面。如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經營管理、高等體育教育管理、體育產業運作與管理、體育管理體制等;上海體育學院的體育運動與社會發展、體育運動與社會、體育文化傳播、社會結構與體育發展等。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研究則比較注重各個學科的研究:如華南師范大學,研究領域的設置為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體育休閑娛樂等,可見專業體育院校的體育理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綜合性,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體育理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專一性。
2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師資隊伍
導師隊伍是博士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士的培養過程中導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的學術造詣、科研成果、知識結構、學術精神等都對博士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王蔚虹[3]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被調查的博士生還肯定了導師在專業知識、學術興趣、科研能力、治學態度以及道德修養方面對自己的巨大影響,有超過80%的博士生表示導師對自己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治學態度、道德修養的影響較大,其中認為導師對自己治學態度影響較大的比例更高達90.7%。導師隊伍的實力不僅是衡量博士點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關乎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師資隊伍的現狀:專業體育院校的導師數量明顯多于綜合院校的導師數量;導師隊伍中不乏知名學者,他們德才兼備、見多識廣、學術造詣深、科研成果多,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教學指導經驗。如華南師范大學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楊文軒教授,近年來在國家級核心刊物40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如《體育原理》、《體育概論》、《當代大學體育》等;曾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的國家級課題,廣東省級課題,主持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省部級課題多項。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海,是我國奧林匹克教育的第一人,任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首席專家、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主編《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修訂版、《中學生奧林匹克知識讀本》、《五環旗下的科技奧秘》。如此強大的導師隊伍使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有了堅實的后盾,也為我國體育理論研究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另外,為了擴大導師隊伍,加強對博士生的指導,一些學校通過聘請外校專家或是其他學院的知名學者共同指導、聯合培養。這種培養方式不僅緩解了導師的指導壓力,還加強了跨學科的研究深度,能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3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
從招生要求、計劃招生人數、課程設置、師生比等方面來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首先,從導師人數和招生人數也即師生比來看,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導師數量相對于所帶的博士生數量來說是不足的。以下面兩所學校為例:上海體育學院近3年(2006~2008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的比例都是1.21(上海體育學院每年的招生計劃為10~14人,取平均值);華南師范大學近3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2、53、43。師生比是一項衡量教育資源相對量的重要指標,對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師生比問題除了反映出博士培養的效率,更關系到導師對博士生培養精力投人的可能,對博士培養質量的影響不容小覷[3]。從以上的師生比來看,每個導師每屆不止帶一位學生,這樣,導師的精力分配和指導就會比只帶一位學生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我們通過查閱各個博士授權點的招生簡章和課程設置發現:第一,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招生考試要求通過外語考試,但較高外語水平的考試將許多學生擋在了門外;要求發表過一定數量的文章,重視學生已具備的學科基礎和科研能力等;博士生的培養時間為3年,課程學習時間基本上是1年,論文撰寫和求職時間為2年。第二,我國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按照“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的學分制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體育學科前言探索,拓展學生思維?;蚴峭ㄟ^設立“教研室”、“科研小組”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加學術活動,讓他們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4]。
通過對一些導師的訪談發現:在讀博士生的創新能力、跨學科研究能力和人文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文字功底較淺,寫作能力有待提高。訪談在讀博士生發現:他們認為導師的學術水平和知識結構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導師的指導對他們的學習和學位論文的完成至關重要;科研經費不足是影響他們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參與課題研究的實踐不多;學校對學位論文的把關非常嚴格,有較完善的論文評審制度[5]。
4結論與建議
1)關注西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的建設。經濟發達的東中部是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集中區域和研究重地。西部體育發展的落后,體育人才培養的滯后,尤其是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水平不高,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在“發展西部、建設西部”的社會背景下,政府應加大西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力度,同時鼓勵更多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去西部,這樣才能發展西部的體育理論研究,提高西部高校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水平。
2)注重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建設。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在地域上和不同類型院校中的分布不平衡,專業體育院校的研究領域比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院校的研究領域更為寬廣,而且各個學校都十分注重自身特色研究領域的發展。但是整體看來我國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還不夠寬,比如殘疾人體育、社區體育服務等研究比較少。另外在某些新興學科或是交叉學科的研究上也不夠,如體育美學、體育倫理學、體育哲學等。因此我們應加大這些領域的研究力度,重視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
3)擴大導師隊伍,加強科研指導。“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導師隊伍的強大,師資力量的雄厚是影響博士生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從調查的師生比顯示,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導師數量滿足不了學科發展和培養博士生的需求。基于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教育的現狀和學科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擴大導師隊伍,建議對博導的遴選要求略微寬松,培養中青年骨干力量,以滿足師資力量不足這一現實需求。這樣就可以實現多個導師指導同一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豐富和科研能力的增強。
4)把好生源關口,優化培養方案。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招生,在生源的把關上比較嚴格,重視外語水平、學科基礎和科研能力。由于需要較高的外語水平許多具有極強科研能力的優秀人才,因為外語水平稍差而被拒之門外,建議對這些學生在錄取考試時,外語水平要求可適當放寬。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學習年限相對來說較短,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內容比較陳舊。因此在培養過程中學習年限的彈性應增大,學習時間的長度應增加;并優化課程結構,加重有關研究方法、研討性課程的比例;同時還要加強博士生的實踐能力課程,培養他們實踐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豐富理論。
5)加強各校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我國體育人文博士點數量不多,博士生隊伍也不算龐大,加之當今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達,各個博士點之間應加強交流,實現校際間的導師和學生的互相交流,學生和學生的頻繁交流,共享學習資源,共同了解學術前沿動態和學科發展,形成互動的學術圈。以“他山之石”來豐富各自的知識、開闊大家的視野,拓展彼此的思維,共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李靜,薛翠霞. 對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522-525.
[2] 劉燕,謝丹霞,吳貽剛,等. 我國體育學博士與碩士授權點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4):72-75.
[3] 王蔚虹. 我國博士生培養現狀――基于四所高等學校的調查[J]. 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11):42-48.
1、Google Scholar
Google推出的免費學術搜索引擎,可以幫助快速尋找學術資料,如專家評審文獻、論文、書籍、預印本、摘要以及技術報告。其免費的優勢對那些并不富?;驔]有相關學術圖書館資源的個人,意義重大。
2、SCIRUS
Scirus是目前互聯網上最全面、綜合性最強的科技文獻門戶網站之一,Scirus引擎的信息源主要是兩部分:網頁和期刊。Scirus覆蓋的學科范圍包括:農業與生物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與化工,計算機科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經濟、金融與管理科學,工程、能源與技術,環境科學,語言學,法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數學,醫學,神經系統科學,藥理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它以自身擁有的資源為主體,對網上具有科學價值的資源進行整合,集聚了帶有科學內容的網站及與科學相關的網頁上的科學論文、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專業文獻、預印本等。其目的是力求在科學領域內做到對信息全面深入的收集,以統一的檢索模式面向用戶提供檢索服務。
3、Sciseek(科學探索網)
SciSeek專注于科學搜索引擎與目錄,還包括一些科學雜志以及其他的工具等。
4、Find Articles(論文搜索網)
論文搜索網提供多種頂極刊物的上百萬篇論文,涵蓋藝術與娛樂、汽車、商業與經融、計算機與技術、健康與健身、新聞與社會、科學教育、體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大部分為免費全文資料,檢索操作簡單。
5. Intute
由英國高等教育資助理事會下的信息系統聯合委員會JISC和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開發建立,專注于教學、研究方面的網絡資源。所收錄的信息資源都是經過行業專家選擇和評審的,從而保證了其質量。目前數據庫信息已達120060條。Intute共設四大領域:科學與技術、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各個領域下又包含諸多學科,以科學與技術類為例,覆蓋了天文、化學、物理、工程、計算、地理、數學、地球科學、環境以及交叉學科,信息達33806條。
6、Information Bridge
Information Bridge是由美國能源部DOE下屬的科學與技術信息辦公室OSTI開發維護的搜索工具,提供美國能源部1994年以來研究成果的全文文獻和目錄索引,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環境科學、能源技術、工程、計算機與情報科學和可再生能源等。檢索功能有基本檢索和高級檢索兩種。
7、OAIster
OAIster是密歇根大學開發維護的一個優秀的開放存取搜索引擎,收集了來自536家學術機構的590萬篇文檔,包括開放使用期刊的文章、工作論文、討論文章、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可按關鍵詞、題名、創作者、主題或資源類型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含資源描述和該資源鏈接。
8、Base-Search
BASE是德國比勒費爾德(Bielefeld)大學圖書館開發的一個多學科的學術搜索引擎,提供對全球異構學術資源的集成檢索服務。它整合了Bielefeld大學圖書館的圖書館目錄和大約160個開放資源(超過200萬個文檔)的數據。
9、Vascoda
Vascoda是一個交叉學科門戶網站的原型,它注重特定主題的聚合,集成了圖書館的收藏、文獻數據庫和附加的學術內容。
10、百度文檔搜索
Information百度文檔搜索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報告、論文、課件等各類文件。它支持對Office文檔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DF文檔、RTF文檔進行了全文搜索。搜索時,在檢索詞后面加一個“filetype:”來限定文檔類型?!癴iletype:”后面可以跟以下文件格式:DOC、XLS、PPT、PDF、RTF、ALL。其中,ALL表示搜索所有這些文件類型。在搜索結果頁面,點擊結果標題,可以直接下載該文檔,也可以點擊標題后的“html版”快速查看該文檔的網頁格式內容。
11、百度國學
百度國學目前能提供上起先秦、下至清末歷代文化典籍的檢索和閱讀。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各部。
>> 數據管護生命周期視角下科研過程風險管理方略 WBLL視角下大學英語學習研究現狀:基于對期刊論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財務戰略選擇分析 生命周期清單分析的數據質量評價 生命周期理論文獻綜述 期刊論文評價研究 教育游戲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研究 中國作者北極國際核心期刊論文調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項目生命周期分析 “產品生命周期-財務戰略”模型的改進及其系統視角 基于財務數據視角的企業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與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素養能力研究 學術期刊論文摘要研究的新視角 生命周期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視角下稅收優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我國社會學期刊論文數據引用行為研究 基于客戶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實證分析 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項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數據論文:數據集獨立出版與共享模式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楊滟,孫建軍.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學長尾數據管護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