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聲樂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美聲唱法在意大利又稱其為:美歌唱法,其原意是指美好的歌聲,而傳到中國就改稱為美聲唱法。
早在十六世紀,歐洲的意大利就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藝術環境,使其變成了世界級歌唱家的搖籃。在當時的意大利,就開始了聲樂教育,這為以后的誕生美聲唱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為美聲唱法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歐洲美聲唱法正式形成還歸結于意大利的歌劇的產生。
在十七世紀,意大利的正歌劇已經正式誕生,而到了十八世紀末期,歐洲的聲樂藝術進入了一個歌唱的黃金時代,也就是正歌劇時期的美聲唱法時代。歐洲的美聲唱法是由意大利歌劇藝術演變而來,并且不斷發展和進步,才形成了現代的美聲唱法。
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美聲唱法漸漸成為歌劇、音樂會、清唱劇等舞臺上常用的唱法,在這之后,音樂界也把它們統稱為美聲唱法。
在這段時期,在歐洲的整個聲樂的表演領域充斥著浪漫主義色彩,當時的藝術家們崇尚美好,要求自由的生活,追求個性解放,這些也影響到了歐洲的聲樂藝術發展。聲樂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的相對完整的美聲演唱體系。
二、聲樂教育中西方美聲音樂藝術的融合
目前,中國的聲樂藝術主要是有上個世紀傳入我國的歐洲美聲唱法與中國的傳統音樂相結合而成的,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美聲演唱藝術,幾乎完全中國化的美聲演唱。我相信,如果把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的唱法相融合,那這種西方的音樂形式在中國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傳開來,以此讓這種高雅的音樂藝術離我們不再遙遠。
(一)歐洲美聲唱法的傳入與借鑒
歐洲的美聲唱法在我國要與民族音樂的交融,這就要求在保留歐洲傳統唱法基本特點和一些科學成分的同時,逐步進行融合,使之形成符合我國人民審美情趣的聲樂體系。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聲唱法開始傳入我國。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老一輩的藝術家(如:郭蘭英、王昆等)的努力下,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再借鑒學習歐洲的美聲唱法的長處,使我國的聲樂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積極推動了我國的聲樂事業的發展。
在此之后的音樂藝術家(如:李雙江、吳雁澤等),在歐洲的美聲唱法基礎之上逐漸完善,逐步形成了美聲唱法的民族審美特征。
這些老一輩的藝術家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美聲唱法基礎上,把民族韻味彰顯的特別的濃烈,這也是他們的演唱能夠得到中國人民喜歡的根本所在。
(二)歐洲的美聲唱法與我國的民族唱法的異同
1、歐洲的美聲唱法最初是源自他們成熟的宗教音樂,而中國的民族音樂開始是源于說唱、山歌,但主要還是來源于民間戲曲。
2、歐洲的美聲唱法的特點要求演唱者的發聲要自然,聲音要宏亮,這個演唱的音色要美妙而清純,在過程當中要有適當的共鳴及連貫音的圓潤,穩定的持續音,巧妙的滑音,特重的起音法,裝飾音以及有規律的漸弱、漸強等,而中國的傳統民族唱法的演唱特色主要涉及到演唱的共鳴和呼吸,潤色與行腔等,其審美的核心標準是字正腔圓。
3、歐洲的美聲唱法注重演唱的聲音的穿透力及感染力,沒有太多華麗的表演,而中國的民族唱法情感的表達主要是以感動聽眾為目的。
正是有了以上的不同點,使得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音色具有差異性,美聲所表現出來的是高亢、渾厚,而民族唱法說表現出來的是甜美而明亮。
(三)美聲唱法的民族化進程
自從上個世紀美聲唱法傳入中國,由于其科學性很快被國內的音樂界的藝術家們所接納并且得到充分認可。在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里,它與中國的民族唱法不斷的進行碰撞、滲透、借鑒以及補充,不斷的吸納中國的音樂藝術語言來豐富自己,從而被中國大眾所接受。
1、音色審美上的民族化
美聲唱法的“民族化”問題主要是相對于中國的民族聲樂的發展而言的,它的民族化主要是在保留歐洲美聲唱法的傳統元素及所有的科學成分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符合中國民眾的審美情趣的聲樂藝術語言。
在如何體現民族性的上,我認為首先作品本身應該具有民族性,就如用優美的聲音說中文和英文一樣的,這種對于聲音的美感是具有共性的。當作品本身的音色審美對于普遍的聽者具有認同性時,這就說明美聲唱法已經正式具有民族性。
如:老一輩的藝術家王昆、胡松華等,他們在歐洲美聲唱法基礎之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審美特征,所以讓他們的演唱風格具有濃烈的民族韻味,這也是他們能夠受到中國民眾所喜歡的原因所在。
2、演唱語言的民族化
民族的語言是一個民族內直接交流的方式,它是一個民族的象征。從美聲唱法傳入至今,它一直都在對中國民族語言的韻味美進行著不懈追求。
美聲唱法的民族化,主要體現在演唱中運用本民族的語言韻味來表現,因為民族的特征是以民族語言來體現的。所以,要使西方的美聲唱法更具民族性,就主要表現在其演唱的民族語言韻味表達。既能夠引起中國大眾的共鳴,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的音樂藝術語言。
例如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吳碧霞,她運用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她所演唱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等民歌中,表現出特色鮮明、聲音自然以及濃厚民族韻味。在民族語言與美聲的交融中,她做到了把民族的語言韻味融入到美聲唱法中,既豐富了我國的聲樂藝術語言,也推動了我國音樂藝術的進步。
3、情感表達上的交融
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以“聲情并茂、以情帶聲”的表現方式,其主要是強調的以情動人。我們可以把聲腔比作它的軀體,而傳情則是它的靈魂所在,所以,它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和表演結合在一起的,力求“聲、位、情、表”的配合,把情感表達到極致。
在現代的美聲唱法中融入傳統的音樂的演唱手法,加入風俗人情特點所表現的感情是細膩含蓄的,其情感的表現方式與傳統的具有相似性,這樣的演唱才真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感染力。例如歌劇《卡門》、《茶花女》等。
(一)德育和智育的培養
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比如在對《長城謠》這首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歌曲進行學習時,可以通過對歌曲產生的背景、歌曲的內涵以及歌曲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事先的講解,使學生在歌曲學習時能夠深懷愛國情感。智育,是指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輸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等。
(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中,學生文化修養的提高是教育重點,而且聲樂教育是一項包含了歷史、人文、社會和自然的綜合性學科,所以在其學習中要注重對學生文化修養方面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觸類旁通,比如對相關的語言教學、美學、心理學的知識都有所涉獵,又比如通過對電影、音樂劇甚至繪畫等相關藝術進行鑒賞,都可以從中學到豐富的文化知識。
(三)專業能力培養
首先是要打好扎實的唱功基礎,對于聲樂教育來說,學生的唱功是最為基本的能力,所以要注重唱功的鍛煉,唱功鍛煉要注意喉頭的安防、呼吸以及共鳴;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使學生能夠準確地判斷和鑒賞音樂;最后要使學生掌握熟練的伴奏能力。
二、如何提高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一)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單一而機械,對于知識點的講解采用的是強硬灌輸的方式,學生不僅理解困難,而且知識分散零散,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突出重點,加強知識點間的聯系,多安排對于學生能力的訓練。比如通過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模擬,讓學生投入到聲樂教育的實際教學中去,更好地感受作為聲樂教師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又比如,對于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學和教的方式進行不同角度的理解,這樣就可以在新知識學習的同時對已學知識再進行回顧和鞏固,體現出了知識的遷移。進行一定的課堂訓練,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實際的運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訓練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通過訓練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
(二)結合多元的成績評價方式
成績評價是學生能力和教學成果的檢驗,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重點和方向。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定期考試是成績評價的唯一方式,這種單一而機械的評價方式成為應試教育的根源,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新課改中對成績評價的方式提出了要求,要將學生平時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同考試結合,并逐漸擴大學習能力在成績中的比重,比如可以將實驗操作、論文撰寫等方式考慮到最終成績中。多元和科學的成績評價方式,是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師教學重點轉移的動力。
(三)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民族音樂
在柯達伊的教學理念中,民族的傳統音樂不僅是生活的體現和聯系,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具體形態和珍貴寶藏。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傳統的音樂類型多樣,傳唱至今的藝術瑰寶甚多,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素質,還能養成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比如在進行傳統蒙古民歌《嘎達梅林》的教學時,不僅能讓學生欣賞優美的蒙古音樂,還能通過音樂了解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
(四)多組織學生進行合唱
由于聲樂教育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高師聲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將聲樂融入到實踐中,而合唱便是科學的實踐方法。有些歌曲只有通過合唱的形式才能體現出最高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進行合唱時,學生們可以通過集體的活動鍛煉其紀律觀念和合作觀念,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組建合唱隊,挑選合適的歌曲進行排練。比如《黃河大合唱》等,在節慶時機,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五)加強教師的敬業奉獻精神的引導
在中小學生聲樂教學中,教師對于教育工作的熱愛、對于學生的關注和關懷以及教師的職業素質,都直接影響著中小學聲樂教學的質量。而且由于中小學生的心智正處于發育階段,模仿能力很強,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師的培養上,不僅要求教師擁有專業的音樂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責任感和對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從內心感知中小學生的情感,才能做到無微不至的關懷。
三、結語
(一)0~3歲的孩子學習聲樂的特點
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于學習還處于懵懂的狀態,屬于非自主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的發聲處于咿呀學語的階段,對于唱歌的學習和語言的學習一樣,兒童作為這時的學習者,學習主體,不能區分語言和歌曲的區別,只是簡單地學習。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兒童對于歌曲的學習、歌唱能力的培養和兒童對于語言的學習與語言能力的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二)3~4歲的孩子學習聲樂的特點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于語言的學習和表達進入了高速成長的階段,兒童已經能夠準確地表達和重復語言。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表現欲,這一階段的兒童對于歌曲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表演欲望。這一時期的兒童活潑好學,喜歡節奏歡快的歌曲,特別喜歡歌曲部分的演唱,能夠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但是,在這一階段的演唱中,首先,雖然兒童能夠重復演唱出歌詞,但是由于這一階段的兒童對于歌詞的認知和理解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兒童對于歌詞只是簡單地重復,并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和含義,因此,在演唱上并不能完整地領會和體現歌曲的感彩,在演唱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詞匯,兒童往往表現出迷惑,不敢大聲演唱,而是含糊地一帶而過。再次,這一階段的兒童,對于演唱雖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兒童對于演唱的聲調等存在不準確的差異性。表現為對于歌曲曲調的表現主要是說歌而非唱歌,對于歌曲的曲調在演唱時經常走音跑調。最后,這一年齡段的兒童由于自身身體特點,肺活量較小,呼吸頻率較快,整體呼吸屬于頻率較快的淺層呼吸,孩子在演唱時經常是換氣頻繁,打斷和擾亂了音樂的節奏。
(三)4~5歲孩子學習聲樂的特點
這一階段的兒童主要對歌詞的理解有了很大的進步,由于他們接觸的歌曲比較多,所以他們可以完整地唱出歌曲來,音準和節奏方面錯誤也很少,他們的表現能力也在加強,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能很準確地理解。年齡的增長,發育也在慢慢完善,對嗓音的控制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能逐步學會使用較長的氣息,一般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按樂句和情緒的要求換氣,中斷句子、中斷詞義的換氣有明顯改善。
(四)5~6歲孩子學習聲樂的特點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于語言的表達和理解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語言表達,能夠記住歌詞的內容,同時,這一時期的兒童已經能夠理解歌詞的含義,對于節奏的把握和演唱過程中的換氣等技巧具備了掌握能力。孩子的旋律感、音準方面進步更為明顯,不僅能掌握大小三度、純四等,還能準確地唱出旋律,初步建立了調式感。孩子這一階段的氣息保持的時間較以前延長了,能夠按樂曲的情緒要求較自然地換氣,同時,歌唱的音高較以前有了明顯的增強。
二、著重對兒童變聲期聲樂教學
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介紹在教學過程中應掌握青少年變聲期嗓音變化的規律,通過教師范唱與學生試唱,互動教學,使學生正確掌握氣息的運用,以科學的發聲方法達到聲情并茂地演唱。變聲期是人在青春期階段的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對處于這一特殊階段聲樂學生應采取區別于成人的教學方法,必須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教師應了解變聲期階段的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采取適當并形象的教學方法,達到聲、氣、字的統一,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處于變聲期的學生,由于聲帶充血,發聲的持久性差,容易疲勞,聲音不太穩定,唱歌時感到很費力。因此,必須充分了解變聲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掌握變聲期嗓音變化的規律,教學中采用哼鳴、假聲唱、微聲唱、小聲唱、混聲唱的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使變聲期嗓音既得到有效保護,又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法。
三、聲樂教育的常用方法
(一)打開腔體我在教學中首先強調的是打開腔體,即大家常說的打開喉嚨。打開腔體最常用的方法是深呼吸,自如地深呼吸,感覺一股涼氣順著鼻腔進入(此時小舌頭、軟腭隨之向上拉起),順暢地通過后邊的通道進入小腹站定,這樣腔體就打開了。
(二)小腹支持所謂支持,就是把吸進來的氣保持住,不讓它跑掉,保持用吸氣的感覺來歌唱。小腹支持是這樣的,保持吸氣的狀態,小腹微微內收,感覺聲音是站在小腹上,小腹源源不斷地供氣把聲音輸送出去。小腹的支持可以簡化為支點的支持,想象肚臍下的一點是一個彈性支點,聲音是靠這個支點的支持發出來的。
(三)嗚母音狀態我在教學中最常用的母音是嗚、啊、噫,嗚有向上發揮的本能,啊有向下發揮的本能,咦有向前發揮的本能。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念,用嗚帶啊,用嗚形成腔體狀態,用啊拓展聲音的寬厚,用噫形成聲音的色彩。
這三個原則貫穿在教學過程始終,學生的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的,三者在教學過程中密不可分,切忌單一,否則就不會形成完美的歌唱。
四、少兒聲樂教育的特點
(一)關注激發興趣學生若對所從事活動感到興趣,就會導致活動動機樂趣化,活動因此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傾向和自覺行為。
(二)讓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狀態,歌唱的過程是以心理感受為基礎,以心理狀態引導和控制生理狀態的運動過程,這樣可以培養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
(三)在歌聲中體驗情感孩子們的歌聲是那么清脆、稚嫩、純真、迷人,這是任何樂器都無法替代的??墒?,僅僅只是愛好唱歌是不夠的,同時把藝術通感運用到兒童聲樂教學中,運用視聽結合的通感、美術及文學作品促使兒童情感產生共鳴。五、結論聲樂學習是兒童音樂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不僅要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歌唱才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對音樂的愛好。
(一)聲樂派別的孤立性派別即流派
當前就聲樂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派別是越來越多,交流卻是越來越少。每個派別都各持己見,閉門鎖目。這大大阻礙了聲樂藝術的發展。歌德曾說過:“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學習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甭晿分械摹芭蓜e”甚至可以細化到個體的每個人。大家都知道,藝術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是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形式。正如彭吉象先生曾在《藝術學概論》中說過:“如果說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藝術代表著人類感性的最高形式?!币虼怂^多地摻雜著人們主觀的想法與觀點。這也是聲樂教育派別的孤立性形成的一個潛在因素。學習歌唱并不像其他藝術一樣直觀且可感可知,如,練習鋼琴可以用手去客觀地實踐;學習雕塑可以客觀地臨摹;學習繪畫可以仔細觀察藝術之客體等等。學習聲樂技巧要靠老師的悉心教導,靠個人更好的悟性與對歌唱的一種通性的感知。正是因為這些,幾乎每個音樂教育者對于歌唱都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者基于自己所理解的觀念、方式去教授、傳達自己的聲樂思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派別”的潛在因素。當然,由于見解不同其育人的側重點或方法也大相徑庭。長期以來在我國聲樂教育中就形成了學院派或地方派。然而,所謂的學院派與地方派,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都是彼此孤立的存在,之間的聯系也是點滴瑣碎。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狄德羅曾說過:“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庇脕硇稳葸@種現狀是再適合不過了。不言而喻,他們的聲樂觀點千差萬別、大相徑庭?;蛟S,很多的學生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自己與不同學院或是同一學院不同老師的學生在交流時,會發現彼此的聲樂觀點大相徑庭,甚至某些方面恰恰相反。那么到底誰對誰非?彼此只是愚昧的堅持而并沒有理性的交流。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其不斷受到社會的認可與重視,然而派別的孤立性問題,切實的阻礙了音樂教育的發展,彼此因循守舊,固執己見,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果。這個問題的解決已是迫在眉睫。
(二)聲樂派別的孤立性的解決——聯系、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理性地溝通、交流、學習才能發現彼此的不足,也只有這樣才能整體地提高聲樂教育水平。然而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無論是師資還是其基礎設施都很缺乏,再加上每個教育者的思想觀點不盡相同,這都嚴重阻礙了聲樂教育的發展。因此聲樂學術交流迫在眉睫。這就需要教師調整自我心態,而不是固執己見、捍格不通,《易傳》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變通者,趣時者也”。應該謙虛謹慎、泰而不驕,學會看別人的閃光點,與他人靜心理智地交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術交流的開展?,F在許多高校都邀請了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或是歌唱家到本校講學,毋庸置疑這是正確的,但卻如杯水車薪,遠遠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聲樂的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應該形成一種學術交流的機制,而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比如,可以聘請一些優秀的退休教授為學校的客座教授,長期建立這樣一種機制,要形成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長期的互相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氛圍,只有這樣聲樂的學習才能形成系統,從根本上改變和扭轉聲樂派別的孤立性對聲樂教育的影響,才能促進聲樂教育的平衡、健康的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出杰出的優秀聲樂人才。
二、結語
中國現代聲樂的教育發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紀,在這一100多年內中國現代聲樂通過對自身的不足之處的改進,以及創新發展自身優秀的聲樂藝術文化,同時還不斷接受、吸取國外優秀的西方聲樂文化精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聲樂藝術文化的現形式。中國近現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與碰撞中曲折前進的,聲樂的發展也不例外,中國現代聲樂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的主要發展教育進程早在清朝末期20世紀民國初期,由于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的侵略,使封建的中國社會制度逼不得已進行社會制度改革,從而使得中國與個西方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國現代聲樂隨之應勢出現學堂樂歌的教育傳承形式,這是一種脫胎于中國傳統聲樂教育的一種新型的現代新音樂教育傳承形式。在這一中國聲樂發展時期,許多在日留學的海外游子開始帶著滿腔的熱血回國,正是他們開辟了中國學堂樂歌的創作先河,直到1927年中國才擁有了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也就是上海國立音樂院。雖然這一時期傳唱最為廣泛的聲樂歌曲還比較稚嫩,但這些聲樂創作歌曲已顯出中國創作藝術歌曲的雛形。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聲樂發展開始逐步走入正軌,這一時期有海外留學歸來的師生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問》、《海韻》、《紅豆詞》等,現今仍舊被傳唱和改變成現代流行唱法廣為人知。進入四十年代后,由戰爭的硝煙彌漫,這一時期主要是以愛國為主體的歌曲大量涌現,并傳唱進了幾代人的心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經濟迅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實行也成就了我國聲樂發展的大好春天,老一輩的優秀教育家培養了一大批的歌唱人才,有些至今還活動在舞臺上,比如宋祖英、等。與此同時聲樂的創作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時期。這一時期通俗唱法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各種歌唱比賽此起彼伏,成為了推動中國聲樂教育發展的主要力量,開始形成了專業與業余的區別。我國學校聲樂教育的問題,直到90年代開始至今,隨著不斷的改革逐步為國人所認識和接受,但這種認識還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吸收。因此,從現代聲樂發展的歷史看來我國學校聲樂教育,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繼續發展,以及當下我國聲樂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研究,都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繼續開辟的領域。
二、中國現代聲樂的發展
從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流開始日趨頻繁,中國的聲樂教育開始進入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對于音樂的要求越加渴求,各種新穎的唱法開始漸漸浮出水面,激蕩在人們的心中。例如原生態的唱法、饒舌、搖滾等,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電視、電影、網絡等造就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影像時代。就聲樂而言,隨著這樣發展的普遍化,平民化,雖則彼此之間無聯系,但音樂就是亙古不變的傳送情感的紐帶。聲樂教育從體制到體系逐漸龐大與成熟起來,一個世紀對于一個名族的發展太短了,中國的聲樂教育也是將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的。盡管目前學術界,對中國民族聲樂概念還不是完全認可,但是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這么一個悠久的歷史古國怎能不發展自己的民族音樂呢?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地域文化的藝術表現的中國民族音樂未來一定會受到世界的矚目的。聲樂的教育從口教到書本,再到現在的信息化時代,歷經了長時間的摸索才形成現在這個文化繁榮的氛圍,而未來的發展也必將是漫長的。
三、結語
論文摘要:目前,在高師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把音樂的術科與音樂的理論學科課程設置得比較科學、合理。然而,大部分學生忽視一方面,而片面強調另一方面的現象非常嚴重,作為聲樂專業的學生應明白音樂理論課與專業技能訓練之間是相輔相成,相會依托的關系。教師更應清楚高師聲樂教學的方向是為基礎教育服務的,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視學生的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以及聲樂理論水平、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因此,為了適應未來中學實際教學工作的需要,體現高師聲樂教學的師范性特點,我們應該平衡在專業學習過程中術科理論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
長期以來沿用著專業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學模式,注重聲樂演唱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其他理論科目的重視。然而,在高師聲樂教學大綱中對教學目的和任務這樣規定“要求學生掌握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聲樂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勝任中等學校音樂課的唱歌教學和課外聲樂活動輔導工作”??梢娕囵B高師學生的目標是培養中學教師和社會教育機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國民音樂素質,進行音樂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具備高素質、高水準的演唱技能,還必須有扎實的音樂文化基礎知識,聲樂的藝術表現是依靠豐厚的理論知識與聲樂基礎技巧的結合。
音樂理論與專業技能訓練是相輔相成的,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工作者,在掌握高超專業技能的同時還需具備良好藝術修養。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在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中似乎形成這樣的現象,對音樂理論感興趣的同學認為,只需要把理論知識學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內容,甚至瞧不起從事聲樂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對聲樂技巧感興趣的同學認為只要會唱,能炫耀的聲樂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學苦練技巧,忽視了理論研究在術科學習中的重要性。因而,應注意課程結構上的綜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理論水平。
一、注重學生理論方面的學習
優美的旋律,美妙的聲音是通過嫻熟的歌唱技巧來獲得的,然而要想營造一個較高的藝術境界,則需要其他音樂理論知識來潤色。在進行聲音技術訓練中,對其他音樂理論學科的學習與聲樂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論的支持,理論的領會也需要技巧去充實與體會。對主修聲樂的同學來說,我們必須對與聲樂技巧有關的理論知識作充分的了解和學習,如基本樂理、和聲、作品分析和中外音樂史等方面的知識,如果缺乏了對音樂的基本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我們只能做一個單純的聲音的模仿者。我們只有通過對音樂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我們才能提高對音樂欣賞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專業綜合水平,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聲音藝術上的加工與創新,以適應聲樂教學、創作、表演鑒賞的需要。同時還有必要對更深層次的理論知識作研究,掌握其與技術的關系,以提高自身的修養,努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注重學生綜合技能方面的訓練
聲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問題,是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優秀的聲樂作品,如果能夠通過聲音把鮮明的音樂形象讓聽眾產生共鳴,對于歌唱者來說,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修養了。如果沒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樂形象就無法表現出來,就無法表現舒展的、緊張的、高亢的、低沉的音樂情緒,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情緒需要用不同的技巧來表達。只有這樣,學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術要求和音樂的表現力,做到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斷提高分析和處理作品的能力。
高師聲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型的音樂教學人才,學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還應具備其他能力方面的訓練,如:教學能力、分析、理解、處理作品的能力、藝術實踐的能力等等。我們在進行聲音訓練時,我們必須認真分析作品并對其進行正確的藝術處理,首先我們了解作品的背景、風格、創作意圖、演唱情緒等,還要對作品的曲式結構、節奏特點、調式調性,以及其歌詞韻律、作品、聲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讀?!奥曇糇鳛橐环N物理現象具有音高、音長、音強、音色等要素,音樂的創造者把這些要素納入一定的體系中(如調式、調性、節拍)使之系統而有序,并在文化的發展中不斷完善與豐富,從而成就無數動人心弦的樂曲,是音樂藝術在人類的生活中產生無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強舞臺表演的實踐
為符合高師聲樂教學的目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有師范性,因此,在對高師聲樂專業的學生教學過程中,聲樂課堂的教學不僅僅是規范聲音技術問題,而是必須重視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臺表演的好壞直接反映學生綜合專業的學習情況和演唱技巧掌握運用能力,這也在于對學生演唱技巧的實際應用。聲樂學習是一門集藝術性、技術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學生不但要會唱、會教還有要會演,即加強學生的聲樂表演技能的教學能力和音樂活動的組織能力。學生要不斷地參加藝術實踐,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學生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與他們平時的學習積累及生活中的真實情感體驗分不開,精彩完美的舞臺表演是聲樂課堂上理論與技巧的的體現。
在聲樂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應把理論學習與技能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要掌握在實踐過程中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又要在實踐中聯系理論,要學生知道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音樂理論與聲樂技能之間相互依托、支撐,只有真正了解了與技術有關的理論,掌握與技術的關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藝術的奧秘。同學們只有具備全面、扎實的知識以及能靈活地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市場的需要,也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聲樂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7.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 教育改革
民族振興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好教師的培養極大地依賴于教師教育。①因此,審視高師音樂教育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改革對策,對于培養適應我國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的合格音樂教師至關重要。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向專業音樂院??待R,過于重視音樂技能技巧訓練
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深受專業音樂院校教學方式影響,過于重視音樂技能技巧訓練,教育理論與從教能力的培養成了不起眼的教學內容,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合格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本質被忽視。例如,一些聲樂和鋼琴等專業課教師向專業音樂院??待R,把培養能獲獎的尖子生作為目標,對于資質一般的學生的教學卻毫無興趣、敷衍了事,使教學成為一種精英教育。高師音樂教育培養的不是表演型人才,而是能勝任中小學教學的音樂教師,高、精、深的專業訓練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小學教學的需要。以鋼琴教學為例,一些學生能完美地演奏肖邦練習曲,卻不能熟練地即興伴奏,對于一些適合農村經濟狀況的鍵盤樂器如電子琴的使用也不甚了解,這樣的學生就不算是合格的音樂教師。聲樂教學的狀況也不盡如人意,一些教師盲目追求學生的演唱功力,忽視了讓學生掌握與聲樂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導致一些學生聲樂專業技能雖好,卻不懂得中小學生生理發展規律,因而不能很好地在音樂課堂中對學生因材施教。
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不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大部分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第一,教育學課程在總課程中所占比重過小,約占總課時的21%,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德國一般在33%至40%之間,因此難以突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師范性。第二,忽略了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滲透和整合,缺乏交叉性的學科課程及跨專業的選修課程,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而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標準學科綜合的新要求。第三,專業課程設置缺乏適應性。我國高師多采用“大一統”的課程模式,幾乎是清一色的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中外音樂史、鋼琴、聲樂等與專業音樂院校教學模式相同的課程,缺乏適合中小學教學實際的課程如小型樂隊(民族樂隊)編配、少兒舞蹈創編、豎笛(口琴、電子琴)演奏與教學等,因此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條件下對音樂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
3.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滿足于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死板、缺乏新意,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方法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里被動地接受知識。以鋼琴教學為例,一些教師上課時多采用講解曲目――學生練習――回課模式,學生對于鋼琴作品相關背景知識與使用什么樣的技術處理手法思考甚少,作品的處理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多年后才能獨立對鋼琴作品做出“藝術處理”??上攵?,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他們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改革提出的對教學方法多樣性的要求。
4.教育體系封閉,不利于造就優秀音樂教師
高師教育體系封閉,“寬進寬出”制度是導致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不愿意從教的學生除了重新參加高考,很難換到其他專業,導致他們勉強畢業進入教師隊伍,難以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教育事業中,而一些綜合性大學有一定音樂專業基礎、想要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也很難進入音樂教育專業中進行學習。這種封閉的教育體系不利于優化高師畢業生隊伍。另外,高師的“寬進寬出”制度讓學生缺乏緊迫感,一些“混日子”的學生只要修滿學分就能順利畢業,他們從教后很難成為優秀的音樂教師。這種體制不利于為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優秀的教育人才。
二、問題的解決方法
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應緊密圍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來進行改革。
1.音樂技能技巧專業課教學應突出師范性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以培養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為目的的,中小學需要的是善于教學的音樂教師,而不是只會表演不會教學的藝術家。高師音樂教育的音樂技能技巧專業課的教學應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密切結合起來。例如,鋼琴課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處理樂曲的能力和教學能力,使他們從教后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因此,一些相關理論知識如鋼琴音樂史、鋼琴教學法、與鋼琴演奏相關的生理理論等都應滲透在鋼琴課的教學中。
2.優化課程結構,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高師的課程設置應該以基礎音樂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為準則?;A音樂教育需要的是專業好、能力強、多面手型的教師。因此,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應以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應是會彈會唱的多能人才。例如,主攻鋼琴的學生不僅不能放松聲樂的學習,還需要掌握其他鍵盤樂器的演奏,如電子琴、手風琴、口琴、豎笛等中小學常用的簡單樂器。聲樂學生也不應只會一種演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應掌握。因此,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以鋼琴與聲樂為主的同時,還應加開中小學常用的簡單樂器如口琴、豎笛等選修課程。
另外,基礎教育對新型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上,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人文教育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密切相關,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需多開設一些人文課程,如中國通史、世界史、中西方美學、中西文化史等,為學生構建堅實的人文知識基礎。
3.教師需改進教學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從事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師,要樹立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責任心,隨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打破死氣沉沉的教學局面,開創生機勃勃的高師音樂教學課堂,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未來的教師展示具有吸引力的、別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并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身先士卒,起到示范作用。
4.完善選拔與淘汰機制,建立開放性的教育體系
設立嚴格的考核制度,讓一些有一定音樂專業基礎、想從事教師職業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能夠通過考核進入音樂教育專業中進行學習,同時讓一些混日子的學生有被淘汰的緊迫感,也讓一些學習刻苦的優秀學生能夠得到一定的獎勵,激發他們提高專業素養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為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優秀的教育人才。
注釋:
①袁貴仁.推動教師教育創新,構建教師教育新體系[C].教師教育論壇論文集,200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