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設計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程改革的靈魂在于創新,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不同于本科院校,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與素質[2]。高職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等特點,因此,為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對課程關注并產生興趣,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保障過程性考核的順利實施。如針對每年舉行的食品包裝作品設計展,利用分組討論、確立方案、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學生互評、教師參評等環節,使人人參與其中,表述設計理念,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作品展示環節,鼓勵學生利用發散思維來表述作品。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為師生帶來全新感覺,如有的小組以情景劇形式展示,有的以欄目組采訪形式展開,有的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設計理念,豐富多彩的展示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展現了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了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了分享與合作,設計作品中體現的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如在學習“食品包裝標準與法規”一節時,采取討論式教學法。教師隨機挑幾名學生表演關于食品包裝法規、標準的情景劇,目的是考查其應變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在短短的8分鐘準備工作后,6名學生以法庭審判為場景,展示了一場關于食品包裝標準與法規的生動案例。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基于學生學習了食品法律法規這門課的基礎之上,考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過程中發現,由于沒有事先安排,學生對一些細節把握不準,出現概念模糊的情況。情景劇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并將事先搜集的論文發給學生,讓他們從論文中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然后進行論文討論;論文討論結束后,由各組代表發言,表述本組對論文的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這樣的討論式教學可充分鍛煉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使一些不善言表的學生開口講話,克服膽怯心理,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師生情感共鳴。
2嚴格的考核評價方式
過程性考核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包括包裝材料調查匯報、包裝作品展示、包裝實例講解等)。結果性考核要求學生寫論文,論文要求和畢業論文要求一致,為學生今后的畢業論文設計奠定基礎。過程性考核成績與結果性考核成績各占總成績的50%,每次考核結束后教師會及時將成績記錄在授課手冊上。由于將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整個考核過程體現出公平原則,不像過去以一張試卷成績定結果,因此,學生對該門課的教學效果評價較好。
3討論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學設計思想的發展現狀,對多元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設計理念進行評述,認為當前教學設計的特點主要是教學設計思想運用的非線性,教學設計思想研究的開放性。指出今后在教學實踐中如能更好的運用教學設計的各種思想理論,將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指導教學設計的多元思想
當前,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多元的,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許多思想仍被教學設計所采納;人本主義認識理論,后現代主義認識理論等哲學認識論觀點的合理成分也被教學設計所吸?。恍轮R觀、新人才觀等觀念也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闡釋學、模糊邏輯、混沌理論中的一些理論、思想也正被教學設計所吸取。
人本主義認識理論從個體自我實現的角度來考察學習的價值。強調從學習者,而不是觀察者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為;后現代主義認識理論可歸納總結為:矛盾、不連續、隨意、無節制、流程短五個特點;新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內含在團隊和共同體中的,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廣泛的相互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才能達到共識;新人才觀強調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應具有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競爭的能力;通過闡釋學原理的應用,可以在解釋者對世界所熟知的意義和世界擁有的某種未知的意義之間架構起一道理解的橋梁,縮短二者之間隔閡的距離;模糊邏輯存在的基本依據就是世界上的事物絕大部分都不是非此即彼,它們處在彼與此之間。實際上,人們在獲取精確結論的時候,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模糊的信息得到的;而混沌理論是指非決定論的不可預測性與無序性、復雜性、不平衡性、多樣性、非線性及不穩定性的存在。
二、教學設計思想發展現狀
1、基于不同學科的教學設計
隨著教學設計學科的整體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科依據自身的不同特點,來利用教學設計設計優化教學過程,目前,運用教學設計來設計教學的學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語文、數學、外語等傳統的學科,有許多新興學科的教師在授課時也非常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力圖設計優化的教學,諸如心理學教學、信息技術教學等都尤為重視教學設計過程。同時,當前的學科劃分得越來越細致,就算相同學科的同一授課內容,教師們的教學設計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對同一節課來說,教師們可以采用有多種形式:雙語教學設計、探究式教學設計、主題式教學設計、基于師生互動的教學設計、合作學習教學設計、基于建構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等等,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根據學科和當堂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眾多教學設計中的一種甚至多種,這樣可以保證更快、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梢哉f目前幾乎每個學科的每堂教學都充滿著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實踐。
2、基于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設計
當前,教學設計已經深入到學習的各個階段,從傳統的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發展到幼兒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等,其中的授課都充滿著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并且對于每個學習階段中的每個年級的學生,也都有針對他們年齡、興趣等特點的專門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深入理解、掌握當代教學設計,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者,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案,以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3、基于不同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教學設計
當前的教學設計形式多種多樣,在保留傳統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又有多種基于不同理念和思想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下面是比較常用的幾種。(1)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親身體驗探究活動來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2)自主學習。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學習風格、學習策略等自身因素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進行積極主動、富有個人特色的自我控制,使其行為或產生特殊行為的性能發生變化的過程。(3)協作學習。處于相互作用這一環境中的人或集體,其中一方一旦達到目標,同時也會助長他方達到目標。(4)探究學習。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5)互動教學。能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增進課堂教學效能的教學方式,同時又是能夠培養學生情感態度、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學方式。(6)任務驅動教學。是任務、教師、學生三者的互動,即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基于不同教學媒體的教學設計
當前,教學設計中媒體的應用既有電視、電聲、電光教學媒體,又有計算機、互聯網等教學媒體。這些教學媒體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取代關系,而是互相補充、有機結合的關系。
三、多元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設計理念評述
綜上所述,從指導教學設計的多元思想來看,人本主義認識論、建構主義等促進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發展,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這類學習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是當前研究和實踐的重點,并代表了今后教學設計的一個發展方向。當前的教學設計吸收了后現代主義的觀點,如超文本的隨意性,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多路徑,教學軟件允許學生不按照線性流程,而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學習等等都體現出后現代主義認識論的若干觀點已被教學設計所吸取利用。新知識觀、新人才觀代表了新時代對教學設計的知識內容要求和人才培養要求,新知識觀、新人才觀強調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發展為本,應重視學習過程,應力求學習方式的優化。這使教學設計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闡釋學為教學設計思維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視角。闡釋學強調教學不僅要為學習者留出理解的空白,而且要利用這種空白,激發學習者參與教學,為學習者提供有意義填充“空白”的機會。闡釋學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認真考慮和融合學習者的元認知技能,應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善于使用學習者熟悉的術語,給學習者獲得正確理解提供高度的可能性。模糊邏輯和混沌理論對教學設計的主要貢獻在于打破了傳統教學設計的線性思維模式和教學程序。在線性教學設計中,設計者認為只要按照既定的教學程序,對學習者施加影響,就可以得到預期的學習結果,但在事實上,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眾多的,要周全精確地考慮所有因素和所有變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學設計應該設計靈活、彈性的非線性教學過程。此外,模糊邏輯和混沌理論還強調教學設計應重視培養學習者元認知能力以及情感教育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上述各種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教學設計已經在新世紀的各種課堂上全面開展??傮w來看,當前的教學設計特點可以歸結如下:第一,教學設計思想運用的非線性。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線性系統,這個線性系統嚴格規定了設計過程的階段性和順序性,但過于機械化,不夠靈活,在當前復雜的教育系統中這種設計過程十分不適用。當前的學習,主要是以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主,圍繞能力培養這一核心,我們可以來設計各式各樣的教學過程,也可以在各個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步驟中運用不同的教學設計思想理念,只要能夠在各個步驟中都有可能培養能力,那就是成功的教學設計,這樣可以形成一種多維的、非線形的教學模式,也可以使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和充滿動態性,以適應復雜的教學系統。第二,教學設計思想研究的開放性。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復雜化的信息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教學設計思想必然要與周圍環境相結合。首先,教學的開放過程是無始無終的,既不是從某個特殊起點始發后沿直線進行的,也不在終點界定其目標、評價或控制。其次,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活動,它并不遵循簡單的線性途徑。最后,開放的教學思想研究能快速有效地適應未曾預料的各種偶然事件。這
樣的教育環境導致了教學設計思想研究的開放性。
參考文獻:
[1]加涅.教學設計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經濟法;參與式教學;教學設計
課題項目:此論文為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指導性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Z201145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3日
經濟法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達到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而有針對性的、符合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教學設計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
一、目前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的特點
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強調法律知識與職業能力的聯系,注重法律的實用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實際應用性。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強調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與學生的職業能力掛鉤。經濟法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是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更好地從事專業工作服務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更新性。經濟法與其他法律比較,其修訂、更新的頻率更高,它受到國家經濟發展階段、政策形勢變化等影響更大。經濟法律的快速更新,就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必須不斷地更新,增加新的內容,以適應這種變化,從而保證學生學到的是最有用的和最有價值的東西。
(三)廣度大于深度性。經管類專業就決定了該專業的經濟法課程要求是完全不同于法律專業的,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強調的是廣度,并且針對具體的專業方向又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對營銷類專業應以《企業法》、《公司法》、《合同法》和《知識產權法》為重點內容;對于金融、財會類專業應以《證券法》、《會計法》和《票據法》為重點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安排課程,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參與式教學模式分析
參與式教學,就是教師按照參與式方法的要求和途徑,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特點,以學生容易接受、便于參與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親自操作掌握教學內容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學生平等互動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接受者、互動的推動者,乃至指導者。如此,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三、經濟法課程參與式教學設計基本特點分析
(一)開放性。參與式教學設計的開放性,是指經濟法課程設計的目標、內容、過程等均是開放的。首先,開放性體現在目標的開放性。區別于傳統教學設計,參與式教學設計的目標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靈活的、開放的。其次,體現在參與內容的開放性。參與式教學設計對其內容并沒有規定與限定,只要是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均可成為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內容。最后,參與過程的開放性。參與式教學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現實情景、根據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討論與交流情況等靈活地開展下去,即參與式教學設計的過程是隨現實情景、現實需要等而動態變化的。
(二)多元性。經濟法課程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多元性,是指參與式教學設計的設計主體是多元的。傳統教學設計中只有教師這一個設計主體,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重要環節統統由教師包攬,容易導致設計的片面、偏激、武斷,容易脫離實際。在參與式教學設計中,教學所服務的所有學生均參與教學設計過程,大大豐富了教學設計的主體。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有助于了解各方的情況,吸納多方的觀點,進而全面綜合地看待教學設計過程中的各類問題;第二,有利于主體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進而激發思維的火花,促發創造性的靈感,推動教學設計優質高效地開展;第三,有利于第二章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與基本特征促進多元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使各方成為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設計共同體,有助于促進各方關系的融洽與和諧。
(三)協作性。傳統經濟法教學設計由教師獨立完成教學設計,設計過程中基本上沒有合作與協作,或者是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而在參與式教學設計過程中,既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在參與教學設計過程中,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首先,協作體現在教學方案形成過程中。在參與式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境分析,學生分析以及教學條件的創設等均需要師生共同做出努力,也均體現出了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協作。其次,協作體現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在參與式教學設計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案是師生共同設計的,師生對教學的成敗都負有責任,師生均需為教學方案的順利實施做出自己的努力,所以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過程。最后,協作還體現在評價反饋階段。學生自身最了解自己的收獲,最了解是否掌握了所學的內容,師生之間協作有利于更好地明確教學方案對各個學生所形成的結果,而且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與提高也有利于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這有助于推動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協作,認真總結本次教學設計的經驗與教訓,共同為下一次教學設計的改進與優化出謀劃策。
四、結語
經濟法參與式教學設計是對傳統教學設計的一種創新,它蘊涵了從目標導向到過程導向、從知識本位到學生本位、從“為學生”設計到“由學生”設計、師生關系從主客體關系走向平等的關系等理念,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協作性等特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為教學設計做出貢獻,以設計出更切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方案,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通用教學設計;全納教育;網絡教育;ADDLE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104-05
前言
“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全民教育、優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毙畔⒓夹g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重要推動力,作為信息技術融入教育的主要形式――網絡教育已成為信息社會中人們在學?;蚬ぷ鲀韧猥@得教育的重要途徑,網絡教育因其載體――網絡的特質而擁有人們所共知的倫理特征,即實現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學習任何內容。通過網絡教學設計可以為所有學習者提供機會平等,有效、有意義的學習環境,達成同等的學習目標,促進和改善他們的學習績效。
由于網絡教學過程與傳統教學或培訓過程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教學目標多元性、教學內容多媒體化、學習者的適應性、學習績效的評價等,一些網絡教學仍采取學校教育或傳統培訓的隱喻,使得網絡教育實踐的表現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學習者的學習績效差異性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網絡教學設計仍然沿襲傳統教學設計模式,不能適應網絡學習用戶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偏好。本文借鑒通用設計的理念,探討在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教學設計一一通用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實踐模式。
一 通用教學設計溯源及其內涵
1 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又稱“全方位設計”、“萬能設計”),源自于建筑業術語,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Ronald L.Mace提出,即產品和環境的設計不需要調適或特殊設計而能為最廣泛的用戶去使用。
美國1998年通過了《輔助科技法》,其中也對“通用設計”作出了界定:術語“通用設計”意指設計和分發能夠為最大范圍內不同能力的人們所使用的產品與服務的一種觀念或哲學,包括可直接使用(不必借助輔助科技)的產品與服務,以及與輔助科技并用的產品與服務。通用設計是一種設計理念,而不關乎某種具體的設計方法:通用設計是一種設計哲學,不僅僅是科學的設計,更是一種倫理德性上的關懷。
2 通用教學設計
通用教學設計(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UID),是指在設計和傳達教學時,包括考慮所有學習者潛在需求的一個過程,意味著界定和消除教和學過程中不必要的障礙。它由物理世界中的通用設計和教育領域的教學設計概念融合而來,并把靈活性(flexibility),一致性(consistency),易訪問性(accessibility,又譯為無障礙),清晰性(explicitness)和支持性(supportiveness)作為其關鍵特征。它是一個普及的理念――超越了無障礙,思考如何使不同背景和不同學習傾向的學習者的學習績效最大化,以及同時實現學習過程中對于特殊調適的需求最小化。
從教學過程來看,通用教學設計應該包括教和學的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Teaching和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在教學內容、產品的設計,應用和管理過程中或在提供相應服務過程中,要考慮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師)潛在的教學需求,幫助他們消除教學過程中可能面臨不必要的障礙。而后者是指在學習內容、產品的設計,應用和管理過程中或在提供相應的學習支持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偏好和需求,消除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可能存在的各種障礙。在《美國國家教育計劃(2010)》中“通用學習設計”或“通用教學設計”出現頻率近15次,指出:當把個性化學習和通用學習設計原則結合在一起時,那些在很多教育環境被邊緣化的學習者(來自低收入社區和少數民族的、英語語言學習者、殘障學習者、天才學習者、跨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習者以及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習者)也能獲得學習的體驗。而從教學的最終落腳點來看,通用教學設計的中心應該是學習者,因此,本文討論的通用教學設計主要是指(或等同于)通用學習設計。
二 網絡教育中實踐通用教學設計的意義
據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人。使用不同設備上網的用戶比例在逐漸提高,年齡在50歲以上的用戶占4.8%,各類群體的用戶都在逐年增加。龐大的網絡用戶群,必然造就龐大的網絡教育用戶群體,而為這個多元化、差異性大、個性化教育需求復雜的群體設計教育內容、傳送方法、呈現形式、學習平臺,將面對很多復雜的問題,而遵循通用教學設計無疑將解決諸多問題。
1 為所有人獲?。ˋccess-for-all)和使所有人獲益(Benefit-for-all)
通用教學設計將使更多的人獲得網絡教育的機會,使更多的人受益,通用教學設計是實現網絡教育理想的保障之一。在網絡教育過程中,遵循通用教學設計,是對學習者多樣性、差異性的一種正確體認,為所有學習者創設平等學習機會,也將讓所有學習者受益,也是實現網絡教育理想的重要前提。
2 是提升網絡學習績效和擴大網絡教育規模的根本方法
通用教學設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所有學習者融入網絡學習環境為己任,不排斥任何潛在的學習者,保障所有學習者的網絡教育機會平等;通用教學設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提升所有學習者的學習績效為目標,不定位某類學習者群體,保障所有學習者的網絡教育過程平等;通用教學設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所有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中均能獲得同等意義上的學習結果,不以分數定等級,保障學習者全方位的發展。因此,通用教學設計既提升了學習者網絡學習的績效,也使更多人獲得網絡教育的機會,擴大了網絡教育的規模。
3 能更有效地指導網絡教育、全納教育的實踐
網絡教育環境不是傳統學校環境的隱喻,因此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并不能適應網絡教育,而通用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開放的、靈活的、全納的設計理念,更能適合網絡教育過程。全納教育是這樣一種持續的教育過程,即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和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全納教育的理念是融所有學生(包括殘疾學生)于同一教學環境之中,在學校教育實踐操作中總是存在種種問題,難以令人滿意,而在網絡教育環境中遵循通用教學設計讓所有學習者均能獲得同等的學習體驗,成為全納教育實踐的理想選項。
4 將為我國教育信息化提供重要的實現途徑
在2012年3月我國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明確將以“努力為每一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弊鳛槲覈逃畔⒒笇Х结樦?。如何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因此,通用教學設計必須和信息化教育過程相融合。
5 為消除數字鴻溝和構建和諧網絡教育環境提供支持并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在信息社會中,數字鴻溝的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遵循通用教學設計,能夠使不同年齡段、不同語言、性別、持不同網絡設各、不同網絡技能、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均能在網絡教育環境中獲得知識、技能和體驗,從而能夠為消除數字鴻溝提供教育支持;通用教學設計的貫徹也將極大地包容所有學習者的群體,將為實現網絡教育平等,構建和諧的網絡教育環境提供保障;通用教學設計理念的實現也將有助于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三 網絡教育中通用教學設計踐行基本原則
1 通用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通用設計的基本原則由梅斯提出,并得到了各界的公認。美國北卡羅拉州立大學設計學院通用設計中心對通用設計的基本原則闡釋如下:
(1)使用的公平性:對于身心能力不同的人,設計應該是有用的和明顯的。
(2)彈性的使用方法:這種設計涵蓋了廣泛的個人偏好及能力。
(3)簡單易學: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水平、語言技能或注意力水平如何,這種設計的使用都很容易理解。
(4)易覺察的指導性的信息:不論周圍狀況或使用者的感官能力如何,這種設計有效地對使用者傳達了必要的信息。
(5)容錯性:這種設計將危險及因意外或不經意的動作所導致的損害降至最低程度。
(6)省力設計:設計可以有效、舒適及不費力地使用。
(7)便于使用的體積和空間:不論使用者體型、姿勢或移動性如何,設計應提供了適當的大小及空間供操作及使用。
通用設計是針對建筑設計或其他產品設計而言的,嚴格意義上并沒有涵蓋教育領域。但是教育也是向教育者、學習者提供教學設計的內容、產品和服務的過程,所以,通用設計理念也可延展至教學設計領域,斯科特(Scott,S.)等人根據通用設計的基本原則提出了通用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見表1)。
斯科特提出的通用教學設計原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媒體、教學信息、教學交互等方面均有指導性的指向,為教學設計的全納性(inclusive)實踐給出了框架。
2 在網絡教學中踐行通用教學設計原則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主體的多元性,比學校教育或相關培訓過程更為復雜。表現在教學人員的多元性(有教師、教學課程的管理者、教學內容和媒體的開發者、在線輔導者等);學習者的多元性(學習偏好、學習風格、原有學習水平層次、年齡段、經驗層次、計算機技術能力層次、使用上網設備配置和種類等);在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教學進程安排上與傳統教育或培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學環境的設計、開發、應用和管理上與傳統教學環境具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在通用教學設計原則應用上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內涵是相同的,只是外延上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這里對通用設計原則和斯科特的通用教學設計原則在網絡教育環境中進行了延伸和擴展:
(1)使用的公平性: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應能夠適合各種不同能力的用戶。訪問;為所有學習者提供同樣的易訪問的(accessible)學習內容,或提供相應同等意義上的替代內容;不應把某些學習者排除在網絡環境之外;使網絡課程設計對所有學習者都具有吸引力。
(2)彈性的使用方法: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應能適應不同個體的身心狀況和各自的偏好(學習偏好和操作傾向);提供多種網絡課程的訪問途徑;能幫助學習者準確而清晰的訪問和使用網絡課程;網絡課程內容的設計能夠適合不同學習者的瀏覽、學習節奏。
(3)簡單易學:不論學習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文化背景及當前注意力集中程度如何,網絡課程的導航機制應很清晰且容易理解;減少不必要的復雜性;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應與學習者的期待和直覺相符;網絡課程內容的設計應適合多種文字語言的學習者;網絡課程中應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導性和幫信息,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習反饋。
(4)易覺察的指導性的信息:無論學習者的周圍環境或感官能力如何,學習者都能夠有效地理解網絡教學過程中的相關信息;可使用多種方式(圖像、聲音、觸覺)提供必要的教學信息;網絡教學過程中的內容信息與非教學信息之間的信噪比要高;網絡教學內容信息與非教學信息之間的對比度要高,如前景色和背景色;為感官功能缺失的學習者提供多種輔助技術和必要的技術支撐,以幫助其訪問網絡課程。
(5)容錯設計:對于學習者來說,有相當比例的是新手及一些殘疾學習者(如手臂殘疾者),他們訪問網站時,由于技能的陌生或者手臂的靈活性受限,從而導致與網站的交互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操作。網站的設計應盡量降低意外或不當操作引起的負面影響,允許誤操作的返回,或者在發生誤操作時給予一定的提示。
(6)省力設計:網絡教學設計盡量提高學習者訪問的效率、訪問的舒適度、訪問的一致性和訪問的簡單性。如果是一些網絡教學內容本身教學目標需要復雜的操練,則不必考慮這項原則,如軟件的模擬操練。
(7)便于使用的體積和空間:這里體積和空間既可以是學習者在真實物理環境中的體積和空間,也可以是虛擬學習環境中相關學習對象或操作對象的體積和空間,如圖片、操作的菜單和按鈕等。因此,一方面要求計算機硬件設備系統能夠適應用戶的身體能力,另一方面網絡學習環境也能根據學習者不同的偏好和特殊需求,推送適合學習者的信息。
(8)構建學習共同體:網絡教學設計應該提供多種的交流方式以便于生生、師生間的交流和討論,形成一個虛擬學習共同體,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如同步和異步相結合,文本、語音、視頻多種媒體中介相結合等。
(9)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氣:網絡教學設計應該是受歡迎的和全納的。所有參與教學的主體(設計人員、教學人員、管理人員、學習者等)均以積極的態度為網絡教學做貢獻,為達成所有人取得同等的學習績效和學習目標而努力。
(10)多元化的網絡教學評價:網絡教學的評價內容、標準、方法應該多元化,以肯定學習者的成長,促進和加強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四 網絡教育過程中貫以通用教學設計原則的模式
對于教學設計,顯然還沒有集普遍性和綜合性于一體的教學設計理論?!诮虒W設計領域,模型往往不是用來使某一教學理論更精確或更完善,而是旨在建立某種教學觀念的范例。因此,在不同的理論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型(式)。本文不探討通用教學設計原則在某一具體網絡教學情境中的應用模式,網絡教學由于學習理論的多元、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學習偏好多樣性和網絡環境的復雜性,所以網絡教學的具體應用模式也豐富多彩,無以大一統。網絡教學設計過程中如何應用通用教學設計以滿足所有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在教學設計的各要素和各階段中如何嵌入通用設計原理和原則,提升所有用戶對于獲得網絡學習的體驗。
任何網絡教育過程均由兩大支柱組成:網絡教育載體和教育教學活動,其中網絡教育載體是網絡課程、教育網站或課程管理系統平臺等,教育活動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內容、網絡教學活動和網絡教學交互等活動組成。因此在網絡教育開發過程中有兩條相互交叉的設計線,一條是在網絡教學內容、活動、交互等要素的設計中貫以通用教學設計理念和原則(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UID),由學科專家、教學人員、教和學的相關主體共同完成;另一條是在網絡課程、網站、系統平臺的設計中貫以通用設計理念和原則(Universal Design,UD),主要由軟件工程人員、系統設計和開發人員、系統管理員等完成。見下圖1。
1 網絡課程、網站、系統平臺的設計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其主要載體一般的是網絡課程、課程網站或相關系統平臺等,這些網站、系統和平臺本身屬于軟件系統,它的開發應當遵循軟件工程開發的流程以及通用設計原則,而軟件開發流程也多采用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模型,即分析、設計、開發、應用、評價。
為了使網絡課程、網站、系統平臺具有通用性,能夠為更多的用戶所使用,應在設計開發過程中融入通用設計原則。如,導航系統的設計、多媒體元素的設計、超級鏈接的設計等應嵌入通用設計原則,以使它們具有較高的可用性,為更多的用戶所訪問。在美國教育技術計劃(2010)中就提出了:提供多重的和靈活的信息和知識呈現方法,包括數字書本、專門的軟件和網站、文本到語音的應用和屏幕閱讀軟件。在我國的信息產業部制定的標準《YD/T 1761 2008.信息無障礙身體機能差異人群網站設計無障礙技術要求》對于網站、網頁等網絡技術應用給出了無障礙設計目標和方法。在我國《殘疾人保障法》(2008修訂版)中對于物理環境和信息無障礙環境的設計也作了相應的規定,如: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逐步完善無障礙設施,推進信息交流無障礙,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無障礙環境;國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創造條件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獲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國家和社會研制、開發適合殘疾人使用的信息交流技術和產品國家舉辦的各類升學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和任職考試,有盲人參加的,應當為盲人提供盲文試卷、電子試卷或者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協助,等相關內容。
2 網絡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交互的設計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除了網絡課程、網站、系統平臺的設計外,教和學目標的達成,與教學信息的設計、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交互的設計、教學活動的設計等是緊密聯系的。在網絡教學內容、活動和交互的設計開發流程中,ADDIE模型應用比較廣泛,該模型并不涉及具體的教學設計指導理論,應用不同的教學設計指導理論,就有著不同的教學隱喻,但是它們有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績效水平。在網絡教學內容、活動和交互的設計過程中,應當嵌入網絡通用教學設計原則,以使更多的學習者,能夠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達成同意義的學習目標。同樣的在美國教育技術計劃(2010)指出:應向學生提供多多元的和靈活的、可替代的表達方法來演示他們已經學習的內容,例如采用包括網絡概念圖和語音轉換為文本的程序;提供多元和靈活的聯系方法開發不同學習者的興趣、給他們適宜的挑戰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例如在不同情景(scenarios)或不同內容中學習同一種技能的選擇并且增加協作或支架的機會。
應當指出的是,兩方面的設計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聯系,是一個整體進程。盡管設計開發人員是來自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群體,但是在具體的網絡教學設計進程中,他們是一個設計共同體,在各自設計的范圍內均融入了通用設計理念。
關鍵詞 電氣自動化 課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電氣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分析
電氣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中包含了許多門專業課,如: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等很多門專業課。電氣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是學生以后專業技能的基礎,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了學生以后的就業問題,可見電氣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對學生的重要性。傳統的電氣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以理論知識為核心,實驗作為輔助的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以理論知識為主線,一切都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線。的確,如果沒有堅實的理論知識是什么都做不了的,但是各高校教師在理論知識為主線的教學環境中的同時自己的意識也受到了影響,對實驗和實踐環節都放松了,所以會導致學生在畢業之后再遇到一線設備的操作維護、查詢故障、排除故障問題的時候就不知所措,導致了大批的“紙上談兵”的學生。還有就是目前各高校的教學考核系統尚不完善,考場作弊的現象非常嚴重,制定出一個嚴格的教學考核系統對電氣自動化控制教學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
2 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課程教學設計
2.1 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的設計理念
CDIO 設計理念:將教師或者經典的實際項目引入到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課程設計中,通過實施項目的 C(構思)-D(設計)-I(實施)-O(運作)完整過程,如果這樣做會使得學生不僅牢靠地掌握了專業課的知識,又能使學生了解到在工作現場是如何運用已學的知識,使得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工作現場技能兩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集成化課程設計理念:可以把一個完整的項目引入到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的課程中來,我們把這個項目稱作“Ⅰ”項目,“Ⅰ ”項目里面包含許多門專業課,再把這個“Ⅰ ”項目中的每個分支拿出來分發給各個專業課的教師我們把它稱作項目“Ⅱ”教師通過講解各個分支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又具備了整體的概念,把“Ⅱ”項目和“Ⅰ ”項目有機的聯系到了一起,這樣就做到了把電氣工程自動化課程集成化的目的,這樣做能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更完整的掌握了各門專業課知識。
2.2 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
由于社會的經濟、環境不斷發展原有的教學設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對專業知識的需求,所以我們要對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進行改革,新的教學設計中要突出實踐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的教學設計的教學手段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根據每門課現有的條件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手段進行教學設計。
2.3 重構教學內容體系,無縫對接教學與生產
現有的教學內容只要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線,有很多的學生雖然掌握了理論知識,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仍然是不知從何入手,導致工作后工作效率低,最終影響自己的專業生涯。所以我們要重構教學內容體系,把原有的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中的理論知識縮減三分之一,把實踐內容融合到教學內容中去,因為原有的理論知識抽象、難理解,還有就是學生在學習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的時候會思索一個問題,學了這個知識能在以后的哪些地方用到?學生們找不到答案就會認為學習它們也沒有太大的用處,所以有的學生干脆放棄了學習,但是我們一旦把實際問題引入到教學環境中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再把教學和生產有機地統一在一起之后還會激發學生無窮的興趣,學生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把理論和實際生產的知識牢牢地掌握住,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如此設計就能高效地完成培養目標,為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4 結合新教學內容體系,編寫生產性教材
教學內容設計重構后,原有的教材就已經不能夠適應新的教學方法了,所以我們要結合新的教學內容重新編寫教材,把實際生產等實踐內容編寫到教材中去。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材是實驗部分和理論部分分開,而且實驗部分不占有大部分課堂時間,所以同學平時更是很少翻看實驗教材,如果把實驗教材編寫到理論教材中,就是使得實驗和理論部分捆綁,這樣在無形中就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實際生產內容,讓學生擁有良好配套教材。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專業課知識和實踐技能。
2.5 加強實驗教學設計
(1)以“基礎+工藝+應用+綜合”為主的實驗內容設計。課程實驗內容分為基礎實驗、工藝實驗、應用實驗、綜合實驗4種類型?;A實驗主要包括:并勵直流電機調速、星三角降壓起動。工藝實驗主要包括:交流異步電機的結構認識及裝配、交流異步電動機的單向連續運行電氣控制柜的裝配。應用實驗主要包括:工作臺的自動往復控制、皮帶傳輸機的電氣控制、生產設備的多地控制。
在實驗內容的編排上,改變了過去的一味驗證理論性實驗思路,更強調了電氣控制的綜合設計及工藝應用性。
(2)以“必做+選做”為主的實驗任務設計。在任務的安排上,分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A實驗為必做實驗,占實驗總學時的50%。工藝、綜合、應用實驗為選做實驗,占總學時的50%。授課教師根據大綱給定的選做內容,有計劃地選擇實驗內容。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有2學時的機動時間,可以自主設計方案,也可以從教師提供的實驗中選擇實驗。并且在每個實驗中,教師根據不同的班級情況及教學效果,將實驗內容分為必做內容和選做內容。必做內容為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內容,為實驗的基礎部分。選做內容是教師提供的相關環節或學生自主設計的環節,為層次較好的同學服務,為實驗的提高部分。
2.6 嚴格監管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的考試情況
更好地設計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教學的內容,就是為了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課知識以及實踐技能,但是現在部分高校雖然做到了高效的課程設計,但是把這其中的重中之重給忽略了,就是考試作弊情況。所以各高校要嚴格監管考場紀律,不要讓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教學設計成為泡影。
3 結束語
按照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系列課程教學設計來實施教學任務能夠明顯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實驗器材的利用率,使得學生對專業課知識的掌握更加牢靠,有效避免了由于大學生畢業后對專業掌握不熟練而與工作機會失之交臂的情況,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高技能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世興,黃向慧,黃夢濤,汪梅.現代電氣自動控制技術[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2] 陳渝光.電氣自動控制原理與系統[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論文摘要:教授新課程的教師,必須重新審視以往的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本文作者以新課程理念來設計了《走進意象藝術》一課的課堂實踐。其中,作者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征的結合,研究了課程內容和學生思維與表達的內在規律,對課程做了必要的整和與拓展。在課堂實踐中作者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美術新課程“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引自《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第1頁)。顯而易見,作為走進新課程的美術教師,必須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重新審視,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適應美術新課程的變化。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情是新課程理念轉化成具體課堂教學行為的基礎。
《走進意象藝術》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系列之《美術鑒賞》模塊的第四課,讓學生較為充分地了解了這種介于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之間的重要的綜合藝術形式——意象藝術,是美術鑒賞的重要方面。高一學生的整體素質很高,他們有著很強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學習自覺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對美術作品的判斷標準仍單一、稚嫩,本課將進一步豐富他們的審美知識結構。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征相結合,研究課程內容和學生思維與表達的內在規律。對課程作了必要的整和與拓展。在教學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創造參與平臺,培養學生探究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具體體現在以下教學環節中。
一、啟發導入
視頻:游動的蝦與齊白石的《蝦》。
白石老人名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睘槭裁础段r》如此靈動傳神?由于畫家改變了蝦的自然形態,為了突出蝦的神韻而作了主觀的處理。啟發學生思考表達老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含義:“似”指的是酷似自然物的具象形象,“不似”是比較抽象的形象,“似與不似之間”就是藝術形象中的意象形象,畫家認為這是最奇妙的。引出課題意象藝術。
設計理念:在導入階段,我沒有遵循教材從“怪異”的現代派作品引出課題,而是選擇他們熟悉的國畫名作。而蝦的創作恰恰是畫家主觀創造的經典形象,這樣使他們自然地接受意象的形象,在對白石老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表達中學生很自然地明確意象是在具象與抽象間的藝術形象,它們來自于畫家對客觀世界的藝術創造,并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二、體會新知
1 意象的定義。
意象即“意欲之象”,“意念之象”,或者說“主觀之象”,就是藝術家所感覺到的或要表達的事物的樣子。
這是辨析理解意象性美術兩個角度:
(1)是從藝術家按照“我”感覺到的樣子來表現世界的角度:
(2)是從藝術家根據“我想”表現的意圖的角度。
2 從中國寫意畫、民間美術作品等入手,使學生體會意象藝術本是我們最熟悉的藝術形式,再進一步引出《吶喊》等作品,體會意象藝術形式的多樣。
由于主觀世界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情感、性格、情趣、意念,甚至包括潛意識、幻想、夢境等,所以意象藝術呈現出形象類別多樣的藝術面貌。其中既有如《星月夜》這樣表達情感情緒的感情化的意象作品,又有如《三個女人》等追求形式理性化的意象作品,更有怪誕,如《內戰的預感》《錯誤的鏡子》《左手與右手》等所構成的超現實的藝術世界。設置問題:你是否認為意象藝術具有表現力?引導學生領會意象藝術是解放個性自由的藝術天地。并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意象藝術的特征。
設計理念: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新課程注重貼近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
實踐效果:在給出定義時學生根據字面含義理解,對主觀之象的感覺很朦朧。這時從傳統國畫和民間美術中熟悉的作品展開,使他們感覺親切、自然,思維自然開啟。中國繪畫中意象的成分很多,大多數中國繪畫。民間美術都是意象的,這也是意象領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便是“90后”的一代,傳統文化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依然很多,而理解了東方的含蓄,對于理解外國的表現有很好的遷移作用。教學中一兩幅圖片帶著一個問題層層深入:如果《吶喊》以具象的形式表現會怎么樣?意象藝術都是表現強烈的情緒嗎?《內戰的預感》局部很真實,它屬不屬于意象?這樣的置換組合的形象我們還能說出哪些?這幅畫表達了主觀世界的哪方面?教學活動隨著這些有趣有意義的問題展開,這種提問是發散式的,調動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激發思維,充分發揮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學生動活潑,并達到對內容的理解。而意象藝術的特征中主體情節和個性語言等特點正是下一部分的精講內容。
三、理解與探究
精講山人花鳥畫,夏加爾《我和村莊》,達利《永恒的記憶》。提供畫家背景資料,讓學生對具體作品進行深層、全面的剖析,感受畫面中蘊含的意境,體會畫家的心境,并帶著具體的問題與教師互動討論。
在這個環節,我依然采用問題深入法,如觀察朱耷畫中的魚、鳥和鴨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是動物的表情嗎?山人的題字像什么?看《孔雀圖》猜這是什么鳥?有這樣難看的孔雀嗎?孔雀的三根羽毛像什么?看《生日》猜一猜畫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對于達利《永恒的記憶》請學生說出你對柔軟的鐘表等意象的理解。
這部分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體會意象藝術是“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藝術形式,理解意象藝術的創作構思是如何與作者個人的主觀意識、生活經驗等進行整合與聯系的。并抓住這個點深入挖掘拓展,使學生在探究中認識現實物象作用于心靈,經過藝術的創造成為意象的語言,構成心物一體的意象世界,而這與心靈相映相融相生的意象正是“我”的真實的存在。通過學生的發言、討論與爭辯,再加上教師的點撥歸納,學生對“意”與“象”的關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體會到“我”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對意象的“真實性”產生了認同和共鳴,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
設計理念:當學生對所從事的活動產生興趣和需求后,教師就需要設計一種情景,并創設情景氛圍,使學生在渾然不知中進入學習的境界,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進而達到自我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內化效果,最終到達自我構建知識網絡的境界。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神奇世界,高中美術教學應該在鑒賞的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教學應著眼于內心的釋放,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啟動,隨著問題的出現,對形象載體所賦予的意念越來越深入。
實踐效果:如在解析《永恒的記憶》時,請學生說出對柔軟的鐘表等畫中意象的理解。學生賦予了不同的涵義。這一問題容易產生多種答案,于是產生了思維的分化、交流和碰撞,深化了學生的主體性思考和學習,擴大了欣賞的廣度與深度,課堂氣氛極其活躍。在適當評價后,我告訴他們達利一般拒絕解釋他繪畫的含義,達利說有時候也對這些形象感到驚訝,不如由觀者自我解釋更有意義。學生感覺到自己對達利畫的解析就是一次與藝術的對話,而對話于思維和心靈的啟迪比正確的答案更有意義,自我在鑒賞中的價值和藝術家創造的價值一樣重要。
四、想象與創作
我展示杜尚《L.H.O.O.Q》,英國畫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圍的肖像》與《教皇英諾森十世》,米勒《晚鐘》,以及達利的改編作品,鼓勵學生追尋大師的足跡,做有益的嘗試:將《晚鐘》改編成一幅意象作品,并闡述藝術形式與意圖我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發揮與聯想空間,讓學生簡單地畫出圖例,闡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導學生自評、互評,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創新意識,感受成功喜悅。
設計理念:新課程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的自主參與,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呈現主動探究的特征,其中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活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特點和亮點。學生只有在情感、思維、經驗等方面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其學習的主體性才能得到落實,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求。我們不應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應是教學的鞏固與深化,應發現課程內容與學生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生主體的實際情況與活動的預期間求得相融與統一。畫家創造意象藝術的主觀的重要性和學生張揚自我的個性不謀而合,學生意象創作中的主觀表達與畫家“立象以盡意”的創作思維不謀而合,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形式。
實踐效果:這個階段提倡自主自由抒發,張揚個性,先不定模式。學生在創作中會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和態度,他們對社會的感受,對人生的領悟。在自己闡述的同時,也適當互評,調動全體參與的熱情。學生創作難免稚嫩,教師應擅于點撥引導,促進表現形式的深入與完善。對于作品表現中積極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贊美,對消極的情緒適當引導和疏解,對錯誤的情感予以指出,這也是關注學生心理的健康,培養完善人格的美育目的體現。
五、延伸拓展
1 繼續完善作品。
設計理念:課堂中學生作品藝術形式往往很單薄,這樣可以引導他們課后有意識地學習一些意象表現的方法,進一步完善作品,使他們的藝術技能得到提高。
2 可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幅意象作品探究其創作所涉及的豐富的人文知識。
關鍵詞:文獻檢索;自學能力;信息素養;網絡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003-02
一、大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種獲取新信息、掌握新本領的綜合能力,包括熟練使用各種工具書、查找文獻資料和獨立閱讀能力等,也包括通過觀察、實驗、調查、參觀和訪問等實踐活動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大學生的智能培養主要是指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而自學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學是沒有教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日益加快,一次性教育的觀念已遠遠不能適應時展。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和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大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因為自學能力是大學生較好完成學業的必要條件,也是當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二、文獻檢索
文獻檢索是指根據學習和工作的需要迅速、準確地獲得所需信息的過程。當今社會,各種數字信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網絡資源給我們帶來信息便利的同時也加重了用戶搜集信息的負擔。只有掌握了文獻檢索的方法,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路徑、最準確有效地獲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和學習材料,完成自己所從事的學習和工作。
大學中的各門課程,教師講解授課的時間很短,一般只能講解最基本的概念性的內容,許多知識需要學生課后自學。通過文獻檢索可獲得許多有關大學課程的參考書、工具書和其他學習資料。此外,文獻檢索對于畢業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意義,學好文獻檢索有助于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提高論文質量。
三、文獻檢索對培養自學能力的作用
自學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有較強的學習材料獲取能力。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毋庸置疑對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設計應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己多動手學習,啟發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大學生掌握文獻檢索方法是加強大學生信息素質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手段之一。
文獻檢索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通常文獻檢索不是一步完成的,即不是通過一個檢索式在一個檢索平臺上完成的,而是為了保證和提高查全、查準率,通常需要使用多個檢索式、利用多種檢索工具和多種檢索手段,進行多次檢索。有時還需要從文獻的引文來查找發現相關文獻。在整個過程中,檢索者全靠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體現了檢索者的自學能力。
四、如何利用文獻檢索提高自學能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高校應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科技迅猛發展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引導學生不斷增強自學能力,充分提高文獻檢索與利用能力,將大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自學能力的人。
(一)通過文獻檢索課程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能夠獨立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文獻檢索課程的目標之一。文獻檢索課作為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一門以培養大學生綜合信息意識、提高大學生信息素質水平為目的的素質教育課程。
當前,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信息時代我們必須以新的思路來進行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離不開文獻檢索課程,文獻檢索課是目前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及形式,是培養當代大學生信息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文獻檢索的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信息搜索和處理的技能,以及對有用信息進行鑒別、篩選和應用的能力。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應將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與文獻檢索課程建設結合起來。
(二)通過文獻檢索課程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理念
自學能力是人的創新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增強創新理念有助于提高自學能力。文獻檢索課的主要作用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的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快速而準確地尋找到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在文獻檢索課程中安排一定的上機實習課時讓學生結合所學專業選擇檢索詞,通過各種檢索手段查閱資料,增強學生自覺主動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的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學科的前沿動態,逐步增強創新意識,努力提高創新能力。
作為現代化人才,大學生除了需要掌握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對新生事物,還應該具有敏感性,善于及時發現并利用新事物,避免成為未來不會自學的文盲。此外,隨著網絡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僅用一些常規方法來實現文獻的檢索與利用是遠遠不夠的,而一些教材內容已經落后,許多新的工具資源沒有寫入教材。文獻檢索上課過程中應該隨著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發展更新教學內容,充分介紹新知識、新方法與技巧。通過這樣一些新知識的傳授,加強學生關于信息不斷更新、快速更新的思想意識,也有助于增強創新理念。
(三)充分利用圖書館
圖書館作為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以及文獻信息中心,是高校辦學的重要支柱。圖書館的使用讓大學生獲益匪淺。圖書館的資源十分豐富,有大量與專業相關的文獻資源供學生們使用。大學生通過文獻檢索的學習,深度了解圖書館的各類信息資源和各種獲取文獻與學習材料的途徑,這對大學生的自學十分有利。
學生課外自學能力提高的幅度與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關系。目前許多文獻檢索平臺均集期刊雜志、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報紙、工具書、年鑒、專利、標準、國學、海外文獻資源為一體,中國知網就是這樣一個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網絡出版平臺。這些平臺給大學生提供了充足的閱讀材料,這些資源也是大學生自學資料的重要來源,對大學生學好各門課程有很大幫助。
(四)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等網絡工具獲取學習資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迅速,Internet用戶早已普及。最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和4G網絡的使用也極大地便利了人們日常信息的檢索。網絡時代的讀者閱讀教育不可輕視,它是讀者獲取有價值知識的主要手段。文獻檢索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有效地利用網絡中各類有用資源,提高學生檢索、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長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普遍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文獻檢索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很快掌握電子資源的獲取方法。
RSS訂閱有利于用戶獲取網站內容的更新,讓用戶使用最少的時間來獲得最需要的信息,而不用陷入信息的海洋里面。百度和谷歌(谷粉搜搜替代)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包括專業性較強的學術文章搜索有時也可以用百度谷歌來完成。大學生應充分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檢索他們需要的材料和文獻,以增加學習資料,促進自學。利用“filetype:文件類型(DOC,PPT,PDF等)”限定查找網絡資源的類型,是一種高效的查找學習資料的方法,此方法可以幫助大學生快速地收集到足夠的自學材料,應鼓勵學生使用。
(五)重視使用專業文獻檢索數據庫
網絡搜索引擎所能搜索到的材料是較為大眾化的,常用、常見的,對于檢索專業性較強的信息而言還遠遠不夠。此外,通過搜索引擎查到的材料不一定能直接下載,這也給學習帶來不便。學校購買的數據庫很多都是由知名的學術出版商提供,文獻內容經過了專業人士的評審,質量優良。大學生在檢索專業文獻時,應優先考慮使用學校購買的數據庫。
大學生在使用文獻數據庫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偏重于期刊類數據庫,忽視其他文獻類型數據庫的利用。高校購置的數據庫種類相當豐富,除了期刊類數據庫,還有電子圖書、電子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標準、專利等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平臺集成了期刊庫、學位論文庫、專利庫等,應充分利用。此外,大學生在檢索文獻時,更喜歡使用中文數據庫,而很少主動去檢索英文數據庫。眾所周知,國內外高質量的研究、各專業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英文文獻發表,因此英文文獻是大學生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寶貴資源,對于生物醫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尤其如此。
五、小結
為較好地完成學業、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必須重視。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文獻檢索課程中,應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增強學生的創新理念,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以及專業文獻數據庫,獲取自學材料,提高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莉,魏進民.從高校畢業設計反思文獻檢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55-56.
[2]花芳,程愛平,曾曉牧.以“學”為中心: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的教學設計理念[J].教育探索,2008.
[3]羅諱晟.《文獻檢索》實踐模式的設計[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