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報業數字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紙媒數字化;戰略轉型;云報紙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047-02
一、引 言
報紙乃至整個紙質媒介會走向消亡嗎?自從互聯網的興起、電子書的流行、數字出版的蓬勃發展開始,這就成為了人們日益爭論和關注的焦點。從眾多的相關論文來看,一部分觀點是集中在了信息載體的變遷上,因為紙媒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其信息的載體為印刷品,一旦其信息可以能夠以更為先進和方便的載體表現出來,紙媒就必將面臨時效性降低、銷量下降等危機。不過從手機報到微博再到互聯網技術下的內容APP化,我們可以發現,長期而言,高質量的新聞內容還是最重要的。而報紙、雜志這樣的平面媒體所要做的就是,順應潮流、做好內容,以不變應萬變[1]。
新傳播時代,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傳統紙媒也必須轉型。因此,除了內容和形式的編排之外,紙媒還需要進行創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在這種大背景下,用于計算機、隨后又用于廣電發展的“云”概念,也出現在了紙媒中。
隨著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出版產物如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等逐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消費理念,傳統紙媒面臨著重大沖擊。在數字出版被認定為21世紀媒體發展的新趨勢之際,報業紛紛面臨數字化轉型考驗。
大勢所趨之下,數字化報紙網站大行其道,但其實對于數字化轉型的目的、盈利模式、前景預測等各個方面大多準備不足,大多數報社屬于被動轉型,沒有將數字化同報業的核心利益相掛鉤,甚至存在盲目跟風現象。國內大部分報業的轉型雷聲大,雨點小,投入多,收益少。只是將報紙數字化的網站,想在海量信息的互聯網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一份蛋糕,比在傳統報業中競爭還要難得多[2]。
總體來說,國內報紙的網站建設除了強大的宣傳功能外,盈利模式依然不夠明確和完善,僅僅是報紙的同步數字化遠遠不足以在信息繁雜的虛擬世界中生存。當然,數字化轉型為報業所提供的巨大機遇和動力是不容忽視的。
數字化轉型初期,“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產生了對立,對數字出版認知上不健全。一方面,堅持內容為王的報社認為信息載體只是末端,自身內容做好了,紙媒影響力大了,轉型之后必然可以吸引到大批忠實讀者。但事與愿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品牌排名中幾乎沒有重合,從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兩種媒體品牌的價值體系不同,評判標準不同,產生過程不同,因此難以延伸,忽略了網絡用戶的實際需求、行為特點和消費習慣,導致無法有效地吸引到受眾。另一方面,看重網絡渠道的報社可能會盲目跟進,去模仿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的形式和內容,反而喪失了自身的內容優勢,得不償失。
對報業的數字化轉型產生影響的還有漸漸有進展的三網融合。如果說新媒體的出現對報業和廣電業都產生了巨大沖擊,那么三網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卻使廣電行業獲得了發展的良機,而進一步壓縮了紙媒的生存空間。盡管目前對于“三網融合”應以內容為主還是以渠道為主,廣電系統和電信系統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不同的融合方案,但對報紙而言,面臨的卻同“郵發合一”時代一樣的尷尬:基本喪失對發行渠道的主導權[3]。三網融合帶來的是受眾需求的大變化,不太會像以往那樣對報紙進行精讀。要知道,連博客也是為了受眾需求變為微博,適應讀者閱讀習慣和需求至關重要。
報業想要在數字化轉型中突圍,首先要堅持的便是新聞性。也就是說,雖然報紙受到區域性限制,但正因如此,更要回歸自身,打造新聞特色和地方特色,為進一步的技術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網絡信息的傳播和整合方面,首先要發揮信息的過濾和整合功能,使手中能夠獲得非同尋常的信息;另外,當前報業的數字化過于依賴云出版平臺,例如方正阿帕比和中國知網,報社自身對信息的數字化整合較差,獨立數字化營銷能力不足,如此看來,云報紙概念的提出無疑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三、數字化浪潮下《京華時報》的第一個十年
在第一個十年面對數字化浪潮和“報紙消亡論”時,《京華日報》的戰略轉型還是集中在了紙媒載體本身。首先其強調了相對于網絡媒體紙媒在內容創新上可發揮的優勢,提升內容質量,加強內容整合;而在拓展市場份額方面,雖然當時中國報業的實際收入呈現負增長趨勢,但是《京華時報》依然采取進攻策略以擴大聲場份額;另外,其在售價、廣告、文化推廣、延伸產業鏈等方面也是全面創新,使其影響力和公信力既在讀者群體中得到認可,又在廣告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雖說如此,發展數字媒體確也是不能回避的話題。像大部分紙媒那樣,其采取基本的“一報一網”模式。而在數字化戰略轉型方面,《京華日報》社長吳海民表示,要著重培養在網絡時代的復合型的人才,這也是《京華時報》第二個十年乃至更長遠發展的人才資源積累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京華時報》云報紙的開拓
2012年5月17日,京華云報紙全球首發,標志著京華時報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云報紙”簡而言之,就是京華時報將有前后兩個終端,前端是傳統形態的報紙,后端則架在“云”上,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滿足用戶對新聞資訊的延伸[4]。
這是紙媒具有開拓意義的一步,初步實現了紙媒同數字識別技術的結合。而除了新聞內容外,京華時報云報紙同時也可以實現電子交易、網絡游戲的下載等功能。只要裝上特定的客戶端,用手機一拍,經過后端平臺的編輯和整合,便可以看到相關信息、鏈接和視頻等。京華日報的這一創新舉措正是“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統一的良好嘗試。
與此同時,云報紙的開拓也必將帶來生產方式、整合方式、營銷方式等一系列的轉型。首先,在自身定位方面,京華時報將不再是“一報一網”的簡單組合,而會成為一份平臺型的報紙,深度報道不會再成為報紙發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詳盡而全面的咨詢訊息成為關鍵,因為只需一拍,相關信息就會盡收眼底;其次,內容的生產與整合方式發生轉變,前后兩個終端各司其職,更為關鍵的便是進一步探求如何很好的實現兩個終端的無縫連接;再次,商業模式也需要發生改變,如何處理好發行量、廣告收入等同云報紙內容生產的關系,成為京華日報短期內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很顯然,在面對第二個十年伊始,《京華時報》堅定地采取了技術轉型。當然,這也是由于在第一個十年中,《京華時報》堅持實行了進攻戰略,成功奪取了大片市場份額,并在讀者心中樹立了權威性和好印象,為其進一步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技術轉型同時也離不開相關行業的支持,《京華時報》便選擇了和聯通的相關合作。雖然還處在初級階段,但如果讀者真的可以完全通過京華時報云報紙實現商業互動,那么無疑這將是一種引領未來的商業模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拍攝過程會產生相應的流量,而且軟件的系統要求也提醒著我們,云報紙的商業模式不能急功近利,需靜待良機。
在2012年的首屆京交會上,《京華日報》參展5天,至少發出去15000份報紙,在公眾開放日更是兩小時內5000份變一掃而光。可以預見的是,當前云報紙的發展是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的,如何根據合理的預測來構建市場成為主題。技術的增長和傳播是飛速的,《京華時報》作為先驅無疑在云出版市場占得先機。但現階段技術的深化和模式的思索還是重點,畢竟《京華時報》目前所提供的云搜索范圍不廣,應用版以推薦和介紹目前智能手機平臺上的軟件、游戲及服務為主要內容。要想保持長久競爭力,當前品牌建設仍是重點。
五、云報紙的探析及思索
很顯然,云報紙并不等同于紙媒的數字出版,而更像是數字出版的一種趨向,其本身具有極大的變革意義。前車之鑒,報網融合并不能挽救報紙的頹勢。報紙在最初擁抱網絡媒體時,趨之若鶩地想借網絡“推廣自己的品牌”,然而最終發現,互聯網已經消滅了所有報紙的品牌[4]。 無疑,單純的新聞專業主義和簡單的報紙網絡復制是片面的。
業界對于云報紙的前景也是一致看好,因為云報紙以原報紙為依托,同時將互聯網帶入,通過終端和云計算,為原報紙實現巨大的增值,且其所需的增值代價較低。的確,技術的介入擾亂了平靜的媒介環境,改變了技術人員一直處在輔助地位的局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媒介從業人員的邊緣化,這需要我們去遵循技術這個規則,并發揮平臺中專業素養的巨大優勢。
隨著京華時報云報紙的誕生,會在未來引領這種云閱讀的潮流嗎?傳統媒介的確在探討自身出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進展,但是,毋庸置疑,電子閱讀將成為主流。當然,云報紙的發展依然面對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做終端軟件下載的,接下來如何把傳統紙媒的廣告商導入進來?如何跟其他門戶網站的客戶端競爭?“云報紙”雖然形式上有所創新,在商業模式上也創意性地和電商平臺、付費下載結合,但讀者體驗受制于紙質報紙發行量,沒有報紙你如何拍照[5]?另外,需要明確一點的是,雖然當前有政府的政策保護,但是卻不能去完全依賴這些政策,否則一但失去保護,沒有改變的行業就會被技術的浪潮摧毀。傳統媒體的技術改革必須一直向前推進。
數字化浪潮和三網融合的背景下,紙媒無法避免同新媒體和全媒體的競爭,如何在數字化轉型中完成華麗的翻身迫在眉睫。此時的紙媒必須明確自身定位、讀者需求、傳播渠道和商業模式。然而當前的紙媒數字化大多流于形式,數字化轉型不但沒有成為搶占市場的有力武器,反而成為報社的一個額外開支負擔,內容生產上也出現被渠道化,發展狀況不容樂觀。而京華時報云報紙的誕生卻提供了一條紙媒的改革創新之路。目前,云報紙的技術完善和商業模式依然是重點,終端的平臺建設至關重要。無論如何,云報紙是紙媒拓展的重大嘗試,是數字化時代紙媒十字路口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 呂擇.平面媒體的十字路口[J].今日科苑,2012(4).
[2] 徐偉.數字化:如何給報業一個未來[J].青年記者,2008(24).
[3] 沈天舒.“三網融合”下的報業突圍[J].編輯之友, 2010(8).
[論文內容提要]縱觀2006年報業增幅的減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國家相關行政部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報業競爭秩序的回歸,與新技術的融合,與新媒體的合作,都將使人看到報業的又一個“春天”。
慧聰國際咨詢的統計資料表明,2006年中國報刊業經營總額為760億元,其中,報紙總額為691.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9億元,同比增長5.97%,而2005年的增幅為9.97%。面對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現“報業冰河期論”、“拋物線論”、“消亡論”等悲觀論調。實務界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我們沒有理由唱衰紙媒,相反,紙媒將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新興媒體共存共榮,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現任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如是說。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以紙媒體的“既存優勢”闡述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紙媒體依然具有著改革與發展的廣闊的、未可限量的空間”的觀點。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從報業總量在不斷增長的事實,以及傳媒功能說、報業的歷史地位說等方面,駁斥“唱衰紙媒”的言論。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程穎剛從紙媒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及“將新媒體新技術為我所用”的理念批駁了“紙媒消亡論”。
報業經營總額增幅放緩的原因
2006年報業增幅較2005年相比呈現放緩趨勢,但其總量在增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報業2006年增幅放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應該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報業增長“放緩”問題。應該說它是我國傳媒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梅寧華認為,“隨著市場競爭逐步規范化,秩序化,報刊市場已經度過了早期較為混亂的跑馬圈地式的高速增長期,開始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發展期。”報業經營總額增長速度的“放緩”,源自于報業多年的增長過快和總量的積淀。1998年全國報紙廣告收入近1101億元,比1978年0.75億元的報紙廣告總額增長了140多倍;報紙發行種類由1978年的186種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種;報紙印量也由1978年的40億對開張增長到現在的540億對開張,增長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報業集團還成立了自己的發行公司,擁有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人的發行隊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國的發行營銷網絡,而如此高速的增長往往會令人忽視隱藏在背后的潛在問題。而網絡廣告的激增,則是由于其剛剛起步以及基礎的“菲薄”,容易以一種強勢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第二,2006年國內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引起報業廣告收入減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國家進一步規范了房地產和醫藥業廣告的投資,而房地產、醫藥衛生正是許多報紙廣告的重要來源,從而給廣告增長帶來了很大壓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廣告是支撐報業經濟來源的單一性,使中國報業有理由冷靜下來審視自身的不足,圍繞報業主體開拓多元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廣告投放體制。“廣告、印刷、發行以及與信息收集、整理、、咨詢相關的信息服務是報業經營的主體?!倍皥髽I的主體經營在經過多年積累之后,目前雖然已取得初步規模和實力,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顯露出經營內容單一、經營方式陳舊、市場容量制約以及增長后勁不足等危機的征兆,報業傳統的主體經營模式和產業結構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多元化經營應該從媒體自身的客觀條件出發,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展開。
第三,2006年中國報業增幅的“放緩”,其根本原因在于報業內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聯網的競爭。目前我國有1.6萬個商業網站,網絡廣告僅占據整個中國廣告市場的2.83%。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廣告份額很小,對整體廣告市場的影響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對報紙廣告份額的影響也可以說很小。而“媒體內部的惡性競爭,如報業價格戰,則導致了廣告版面價格的下跌、報紙常年虧損、大量優秀人才流失、市民低價買報的觀念固化成型?!睆亩鴮е麓罅績炔抠Y源的浪費、辦報成本上升、受眾減少、報紙質量下降等問題,使報紙經營虧損。
第四,新媒體的出現,因其媒介屬性,勢必對報業受眾和廣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國報業正在迎來又一個“春天”
在網絡媒介等新媒體勢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報業不但不會“走衰”,反而會結合自身優勢、實際情況博采支撐新媒體背后的先進技術,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第一,國家關于報業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有利于報業的進一步發展。新聞出版總署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報業因此出現轉型和升級:1、報紙出版“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的建立健全,報業結構將得以優化,報紙出版資源將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進報業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經營,使報業市場由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向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報業市場體系轉變成為可能。3、報業經營體制的試點改革促使報業經營機制的創新。2006年,中國的報業在推進體制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完成了從報業集團到傳媒集團的戰略升級:評估、重組、壯大和全面利用、綜合開發現有的資源,全面推動集團發展,探索黨報的合作機制,與地市報合作,利用規模效應擴大區域優勢實現雙贏;創新實地投融資體制,引進戰略投資優化集團核心業務結構,夯實了競爭實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創新管理體制,打造新的集團宏觀管理構架以及媒體、公司兩分開一本賬的微觀市場主體,推進報業產業化;以報為本、多元經營,以媒體為核心,已形成廣告、發行、印刷相互支持的報業產業鏈,推進了報紙相關產業的拓展,集團營業收入、廣告收入和凈利潤有較大增長。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確定“打造以報業為核心,報紙、期刊、圖書網絡等多媒體互動發展的新聞出版文化傳播集團”的發展戰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國報業從體制到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都呈現了良好的態勢。
第二,理性的回歸和報業競爭新秩序形成。報界的有志之士已經充分認識到市場競爭中理性、秩序的回歸是報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中國報業的無序競爭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門的有效規范和調控下,2006年已經逐步得到好轉。報業市場秩序的改善使市場競爭主體深受裨益,黑龍江多家報紙共同向社會承諾:“今年訂報不送禮,送禮就送好新聞”,同城各報間的關系明顯改善。沈陽、大連、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報,2006年總發行量比2005年增長6%,發行成本減少1.3億元。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把省會的15份報紙分為都市類、專業類、對象類報紙,從辦報宗旨、讀者對象、專業分工等方面作了較為明確的定位,使各報逐步向個性化方向發展和轉型,以差異化定位規避了同質化競爭帶來的惡果。梅寧華在分析中國報業處境時談道:“目前,中國報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從混亂轉向規范的整合期,這是中國報業從單一壟斷進入規范競爭形態的新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報業退出機制的建立,中國報業競爭一定會走上規范有序、快速發展的正常軌道?!笨梢?理性、秩序的回歸將為中國報業的健康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第三,數字報業的興起,新技術的支持,為中國報業開辟出一條發展的全新模式。1、2006年,中國報業的從業者們紛紛開始探索傳統報業向數字報業的戰略轉型。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在“E”世界里可謂一馬當——2006年前9個月相繼推出i-news(手機報)、i-mook(電子雜志)、i-paper(電子報)、i-street(公共新聞視頻)4種新媒體,實現以不同的終端對各個細分市場的受眾無縫覆蓋,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實現了傳統報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增值。2、數字報業帶來的不僅是形式的變化,同時還有新的發行思路和辦報思路。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從發行終端切人數字化轉型,推出衛星報,在39個國家《天津日報》可和《今日美國》等報紙同步落地,實現在全球當天發行,即時閱讀。社長張建星稱:“衛星報的意義不在于發行量,而在于提升整個發行價值。它改變了我們整個發行思路和辦報思路,讓我們在戰略上去謀劃未來?!?。傳媒產業的未來并不是新媒體,而是支撐在新媒體后面的新技術。通過與新技術的結合,實現報業產業鏈的延伸、對廣告客戶的增值服務、建立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形成更具潛力的商業模式。
據廣告導報:近年來。各大報業集團也紛紛探討數字化生存之路。努力實現戰略轉型;同時在廣播業,如何發展數字廣告來適應當前的數字化時代,成為了焦點。
2009年,3G在中國全面啟動.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中國迅速地發展,并吸引了更多受眾的注意力。據2009年調查統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絕對數量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5.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3.8%)。而根據調查,網絡新聞已經成為中國網民的第二大網絡應用,使用率高達78.7%,這意味著2.66億人將獲取新聞信息作為他們上網的目的之一。與此同時.網絡廣告占中國廣告總收入的市場份額逐年擴大,2004年只占1.9%.到2008年躍升為8.6%,而2009年更是超過10%。比爾?蓋茨前不久預言.3年后全球互聯網廣告將達到300億美元,這將是今天全球報業廣告的總和。美國新聞集團的默多克在一次演講中也說道:權力正在發生轉移,從我們這些擁有和管理媒體的人轉移到正在變得日益挑剔的讀者和觀眾那里。這些讀者和觀眾年輕而富有朝氣。對新技術極其敏感,不愿意被領導。并且知道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媒體世界里,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用任何他們喜歡的方式獲得任何他們想要得到的資訊。
傳統媒體要順應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從戰略的高度來運籌媒體的發展,對舊媒體數字化做出精心的策劃和計謀,從隊伍建設、資本吸納、經營理念、運作模式、盈利機制等多方面來建構新型的媒體模式,使之從傳統的媒體平滑過渡到多元化的數字傳媒。
新媒體海量、快捷以及個性化、移動化、互動性、可選擇性強等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在經過多年發展后,雖然已近飽和,但是在多年培養的大量受眾,有著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廣告客戶對于新媒體的廣告投放不如對傳統媒體那么穩定.這也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正如此,傳統媒體核心采編創作團隊的品牌優勢新媒體無法比擬,而在“數字化”加速的今天,它需要做的,是與新媒體這個平臺加強合作。
物聯網產業第一本期刊問世
讀者翹首以待的《物聯網世界》雜志(省略/)已于近日創刊。創刊號以精美的圖片、厚重的文字和獨具特色的設計,為物聯網產業市場動態、技術現狀、企業文化、成功經驗等搭建起一個充分展示和信息共享的平臺,吸引了產業內外讀者的眼球。
自去年8月溫總理視察無錫提出建設“感知中國”中心以來,物聯網一詞在神州大地已成燎原之勢.從中央到地方,從兩會到世博,處處可見其身影。伴隨著物聯網產業的迅速崛起.物聯網產業信息需求日趨迫切。廣大讀者渴望一本前瞻性、時效性和可讀性俱備專業實用型行業期刊。產業界也急需一個培養、鍛煉物聯網人才的園地,于是《物聯網世界》雜志應運而生?!段锫摼W世界》一名取寓意“物聯世界,感知中國。”該雜志以辦融市場、技術、企業文化、成功經驗等各方面為一體的行業實用雜志為宗旨,力求為讀者開闊視野、解讀行業熱點、分析深層次原因、預測市場變化趨勢,給出合理的參考性建議,是溝通物聯網產業生產與需求的紐帶,也將是培育著名品牌、繁榮物聯網國內國際市場的服務平臺。
浙報集團與華數集團推進媒體融合
據浙江日報:4月26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與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推進“全媒體、全國化”。
根據簽署的框架協議,雙方將在品牌推廣、內容聯動、項目投資等若干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合作雙方表示。將以市場化、企業化的體制機制為基礎.以雙方資源為依托,通過不斷開拓新的業務合作平臺,從多個領域切實創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方式。打造數字時代全新的媒體業務形態和贏利模式,搶占先機,攜手進軍全國、全球傳媒文化市場。
廣州日報微博上線
據廣州日報:廣州日報微博4月22日正式上線,網友可以隨時隨地“織圍脖”,共同問政廣州市兩會。
據悉,廣州日報微博整合了報紙和新媒體的資源,率先推出web及wap服務形式。用戶可用大洋賬號直接登錄,也可以通過web登錄網站http://t.省略,還可以用手機wap登錄網站:i.省略/t。注冊后綁定手機號碼,手機用戶也可以通過短信、彩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方式,將內容發送到指定端口,就可以更新博文.實現隨時隨地的“微博”。
廣州日報微博具有瀏覽、發表、轉發、評論和收藏等幾大功能。并且將不斷完善,客戶端、139說客同步等服務形式也將陸續開發上線使用,方便各位網友以簡短的文字、圖片,在第一時間,隨時隨地記錄身邊事,隨時隨地與各地網友分享精彩瞬間。
解放報業開發iPhone應用
據新聞晨報: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專門針對iphone開發的在線新聞應用于4月26日正式上線。該項應用被命名為“解放新新聞”。產品內容豐富,囊括了集團下屬的《解放日報》、《申江服務導報》電子版,《i-世博》???,申報網和叨逗網的快速鏈接。以及一個整點滾動更新的“新新聞”產品。
“解放新新聞”集成了解放集團的優質媒體資源,在iphone桌面首屏植入一個快速進入的窗口,一鍵即能迅速訪問。實現便捷快速的在線應用。已使用了iphone的用戶,亦可以自行通過iphone手機的“+”符號將該鏈接添加至主屏幕。就可方便使用。用戶通過該產品。不僅可以在iphone上閱讀解放集團精品紙質報刊與網絡同步的電子版內容,還可以看到無紙質出版、只有電子出版的整點滾動播報產品“新新聞”,更可以訪問解放集團的兩個網站.獲得更多的精彩資訊和互動體驗。該產品專門針對iphone的屏幕做過適配,加上iphone本來就十分優質的圖像呈現效果,更是實現了一流的閱讀體驗.堪稱視覺上的享受,被形象地稱為iphone上的“第十萬零一種應用”。
為一款手機定做一款獨特的新聞產品。是報業開展無線增值服務從量到質、從廣泛到針對、從普遍到精細的一次飛躍。“解放新新聞”的上線.標志著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在無線互聯網領域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遼寧北方報刊零售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據東北新聞網:4月28日.遼寧北方報刊零售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在沈陽正式成立,這是我省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標志我省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江出席成立儀式并講話。,
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深化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的要求,我省從去年開始.積極探索建立以郵政報刊發行
資源為主體,聯合省市黨報,覆蓋全省城鄉、布局合理的報刊零售發行體制,并取得重要進展。目前,我省正在按照已經確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力推進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并力爭在今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哆|寧日報》改版、“進報亭進家庭”,遼寧中部城市群報業的成功合作等有益探索,為我省深化報刊發行體制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遼寧北方報刊零售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是由遼寧省郵政公司和遼寧報業傳媒集團共同出資,旨在融合郵政系統的發行資源和黨報傳媒集團的優勢。以報刊亭為載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市場化運作,激發經營活力,加快推進黨報黨刊發行零售方式的轉變,實現發行網絡化,訂閱市場化,進一步提高黨報黨刊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市場覆蓋率。
魯商集團億元殺入傳媒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5月8日,注冊資金高達1.051億元、由魯商集團發起成立的魯商傳媒集團正式掛牌。并發出沖刺全國傳媒行業第一陣營的號角。
魯商集團總經濟師、魯商傳媒集團董事長張會林告訴本報,成立后的魯商傳媒集團,將通過整合省內及國內的報紙資源建立“全國商報系”,同時出資2000萬元在上海設立雜志運營總部。建設覆蓋全國的“雜志聯盟”;同時,通過整合出版、網絡新媒體及戶外廣告市場,形成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傳播網絡,下一步還將涉足廣播及電視廣告業務。
據了解。早在去年,魯商集團就已經收購了《新浪潮》雜志的“殼”資源,并組建了報刊發行及戶外廣告公司。
今年初,魯商集團加快收購整合步伐。春節甫過,其就將山東省政府主管的山東新聞網收歸旗下。時隔不久。2月24日又以1400萬元的價格將山東兩本高端DM雜志70%股權收入囊中。
魯商傳媒集團已擁有一報一網四本雜志及廣告、音像、發行等數家公司.并與新華社山東分社合作當地版手機報。以零售、地產、制藥和酒店為支柱的魯商集團去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56億元,且魯商的前四大主業尤其零售已基本完成山東省內布局,傳媒產業完全可以借助集團客戶資源切入全國布局.實現文化傳媒產業和商業資源的融合。
《讀者》電紙書在深圳面市
據中國青年報:國內第一家自主品牌手持終端閱讀器――《讀者》電紙書,日前在深圳第六屆文博會現場正式亮相。手捧一本小巧的《讀者》電紙書,即可閱讀《讀者》雜志近10年文章精華,還可下載閱讀《讀者》雜志創刊近30年來的精華內容,并享有在1年內免費下載未來24期《讀者》雜志最新內容等功能。此外,它還儲存了400多本暢銷的經典書目。據悉。該產品5月底在全國各大城市上市。
第27屆“湖北新聞獎”評選揭曉
本刊訊第27屆(2009年度)“湖北新聞獎”評選結果4月29日在漢揭曉,共評出報紙、廣播電視、理論宣傳、網絡宣傳、文體新聞、新聞攝影、新聞美術和論文(論著)等11個系列獲獎作品540件,其中一等獎9l件,二等獎178件,三等獎271件;另有26條標題獲好標題獎。
第16屆湖北新聞獎新聞論文獎同時揭曉。本刊首發論文獲一等獎2件;二等獎2件;三等獎6件。
(詳情請登錄湖北傳媒網)(鄒玲)
新聞權力尋租形式及特點
吳向正在《新聞愛好者》2010年第3期撰文說,新聞權力尋租是新聞單位或個人,利用所掌握的新聞權力,避開各種法規、道德等控制,通過非法交易,從而獲得金錢或利益的一種活動。新聞權力尋租的實質是新聞權的濫用,它嚴重危害媒體公信力,嚴重侵害公眾的知情權。
新聞權力尋租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有償新聞。把沒有新聞性的內容甚至虛假信息寫成新聞形式予以報道,并私下收取“車馬費”、“加班費”、“獎勵費”等各種名目的紅包謀取私利等。
2有償不聞。接受被監督單位和人員的賄賂.放棄輿論監督權。
3有意混淆新聞與廣告的界限。在新聞欄目、新聞版面、新聞時段上故意模糊新聞與廣告的界限。把廣告信息納入新聞資訊欄目,更有甚者,經過策劃,把廣告包裝成經濟新聞、科技新聞;將廣告版改成“專版”、“形象報道版”等。
4給廣告客戶送新聞版面。在廣告客戶出錢刊登廣告的同時還額外送給對方一些新聞版面以新聞報道形式為對方作宣傳。
5新聞介入商業策劃活動。新聞媒體介入商業策劃活動,或策劃新聞、活動以吸引商家參與,或幫助商家策劃、報道商業活動,或與商家聯手策劃商業新聞.而商家則以廣告或“活動費”的方式回報媒體。
近年來新聞權力尋租現象的特點:
一是新聞權力尋租數量較多。重大案件頻頻發生。我國新聞權力尋租行為呈增多之勢,形勢嚴峻。近年來,諸如山西繁峙金礦礦難中記者受賄案等。
二是以傳媒單位為主體的新聞權力尋租增多。當前權力尋租的方式,正從個別新聞從業人員隱蔽的個人行為,演變為新聞單位整體或部門的集體行為。有的甚至成了一種公開的、被納入計劃的、有組織的“項目”。
三是“球”式的新聞權力尋租現象越來越多,隱蔽性增強。例如把廣告信息納入新聞資訊欄目,新聞單位與其他單位有償合辦新聞版面,在登廣告的同時送新聞版面等頗具隱蔽色彩,很難讓人發現。
廣播電視應增加科技和社會屬性
黃勇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4期撰文說,幾十年來,人們把意識形態屬性或階級屬性、政治屬性看做廣播電視的唯一屬性。改革開放以來,專家學者關于廣播電視具有經濟、政治、文化三種屬性的論述,都有理論上的獨到之處和突破意義。本文在已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增加了科技屬性和社會屬性.理由如下。
其一,廣播電視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沒有物理學引導和無線電技術的發明和運用,就沒有過去的廣播電視;沒有電子學理論的引導和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衛星技術的發明和運用,就沒有今天的廣播電視??萍荚杏藦V播電視,科技推動了廣播電視的不斷發展。
其二,廣播電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百年來的世界歷史進程表明,廣播電視應社會需求而誕生、成長、發展、壯大。與此同時,它以傳播信息、影響輿論、提供娛樂、教化民眾的特殊功能,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廣播電視早已成為人民群眾獲取新聞信息和享受文化娛樂的主渠道,其傳播內容對社會的影響日益深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生活格局。由此可見,無論是從作為大眾傳媒的角度來認識廣播電視的屬性,還是從廣播電視對社會的影響和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來看,都應當承認和確定廣播電視的社會屬性。
這樣.我們可以表述:廣播電視具有科技、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屬性。我認為。這樣的表述更加完整、科學,由此可以構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概念體系。
10年后全球媒介是什么樣?
據《中國報業》2010年第4期介紹,3月18日在英國倫敦舉行傳媒革新峰會。英國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媒體專家及多家各類媒體的負責人就10年后全球媒介做了預測。部分觀點有:
會像足球比賽,眾多公司追逐同一個足球。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表現平平,只有少數幾個會成為巨星。相關的規則會日益重要。
創造者、所有者、發行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區別將消失.對內容分銷和所有權保護的直接控制將變得更為困難。那些能在質量、服務、信任、便捷和共享等吸引人的背景下提供內容的公司,將擁有業務,并最能獲得顧客的忠誠。
媒介可能會以許可證的形式被消費,而不是被直接購買。消費會受到推薦引擎的巨大影響.推薦引擎將根據你的消費習慣構建你的私人頻道。這些頻道是根據你的興趣量身定做的。
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在規模上使當前媒介遜色的媒介產業,至少就參與的人數而言。所有媒介都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社交媒介。因為信息越來越成為所有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特征,傳媒業將成為一個更大的全球性產業。
對人們瀏覽世界新聞而言。編輯內容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編輯卻并非一定是坐在報社桌子后面的那個人。
移動媒體和網絡媒體消費的重要性將繼續增強。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消亡,而是導致了媒介產品受眾的日益復雜化和碎片化。那些能夠認同并且能夠跟上這些消費模式變化的公司將會得到繁榮發展。
對更廣泛的受眾而吉,制作媒介的工具會更易于獲取,這將降低進入媒介領域的門檻。
10年的時間。在數字領域將會有好幾代的更替,很明顯,技術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持續崛起的三維技術,iPad第五代,第六感技術,以及增強現實感的各種技術。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現
我為人處事的原則是“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工作,堂堂正正做人,開開心心生活”,對自己,我嚴格要求,工作認真,待人誠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紀守法,謙虛謹慎,作風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能用“三個代表”的要求來指導自己的行動。積極要求進步,團結友善,明禮誠信。在黨員先進性教育主題演講比賽中獲得過三等獎,“知榮明恥愛報社”演講比賽中獲得過三等獎,“我為報社改革發展獻一策”活動中獲得過三等獎。連續四年被評為集團先進工作者,并獲得過“市屬機關優秀團員”稱號.
二,負重鍛煉,鼓勁挖潛,較好地完成本職工作
20xx至20xx年來是報業集團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集團正朝著規?;?、多媒體化、多元化,網絡化的方向快速發展,生產規模、管理理念、業務流程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報業快速變革時期,記者編輯的數量增加,集團辦公區域的擴大,并且在技術人員不足的環境條件下,集團采編流程,經營流程,網絡安全,機房建設,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設計建設與完善。在信息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在較少技術支持下獨立研究項目的合理性,科學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很多系統與網絡核心維護,以及大量其他技術人員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報業集團這些日子里,較好的完成了集團領導下達的責任目標.
1.報業集團信息中心機房平臺安全運轉,沒有出現過重大事故,工作有序開展,集團網絡與系統總體正常運行,信息機房建設水平達到新的高度,空調通風系統,應急照明系統,消防系統,機房ups配電系統,機房防雷接地系統的安全系數進一步得到提高.
2.報業系統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報業采編流程系統逐步升級.淵博系統已為報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檢索功能,報社經略廣告系統的研究,使的廣告管理模式電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廣告數據更加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報業集團的發行系統實施已大大推動報業自辦發行的進程與規模.二次開發報業業績考核管理系統,統計出記者和編輯業績情況,以便對其進行定期考核,提高全體員工辦報的熱情.
3.實現創建集團的域控制系統,采編數據庫系統,文件服務器系統,ups不間斷電源監控系統,也同時協助設計與實施財務集中管理與監控,逐步完善財務經營管理一體化.
4.協助完成集團報業數字化大樓建設,監督與完善3樓發行中心,8樓商報7樓行政經營區域結構化布線子系統,,網絡系統接入性,擴展性,使其穩定性得到提升,讓區域需求得以改變,使的網絡能夠逐步向成熟期過渡.并且完成22個鎮區網絡接入,系統與報社中心整合運行已向多分支性機構過渡.
5.架設網絡版防病毒防御系統,并與硬件防病毒墻進行聯動,降低網絡的安全風險,提高網絡安全性。vpn遠程辦公系統與報社網關級別防毒墻設計與規劃實施為報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網絡存儲集中備份,為整個網絡中的數據實現統一的存儲控制管理,從而防止物理損壞,以及部分邏輯損壞,保護好集團的數據資源。實現核心交換機的雙機熱備份,維持核心網絡層安全、穩定的運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網絡的風險。上網行為監控的研究與設計實現。規范報人上網行為,使網絡資源合理利用,提高報業集團競爭力。磁盤陣列存儲系統,相關的災難恢復,數據庫管理,存儲策略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加強了網絡安全,為報人服務,深度研究與準備架構一個動態的、整體的安全體系:安全的操作系統、應用系統、防病毒、防火墻、入侵檢測、網絡監控、信息審計、通信加密、災難恢復、安全掃描等多個安全模塊.找出網絡,與系統運行規律,進而來預測未來可能發生趨勢.
三,加強責任感、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開拓創新的意識
這些年來,集團的技術領域特殊的環境使我能夠以大局為重、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這些年來很多時候都在超負荷工作,甚至幾天幾夜才能睡上幾個小時,每一次技術改造與創新,每一個項目的設計與架設都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即要協調維護好集團及報人家庭將近上千萬的信息設備,又要進行預測,研究信息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敢于嘗試,把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融入實施過程中,提出高效的解決方案,又要對集團技術管理進行階段深入研究。
四,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拓展知識領域
潛心研究計算機技術領域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吸收豐富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提高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將本專業與相關專業相互配合,協調解決有關技術難題,并且能指導工程師工作和學習。并且也加強了寫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判斷分析能力。為了加強自身計算機水平的提高,于20xx年度在微軟授權培訓中心接受微軟系統工程師培訓,并獲得中國微軟頒發的mcse系統工程師證書時.同年也獲得北大方正采編高級系統管理證書,在20xx年在cisco授權培訓中心接受cisco網絡工程師培訓,同年獲得美國思科頒發的ccna網絡工程師證書,并自學ccnp網絡專家課程.為了掌握更扎實的技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從20xx年開始就讀于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工程研究生專業,并且在20xx年底順利拿到工程碩士文憑。在論文方面,,先后在電腦報,計算機世界,中國地市報人等報刊發表過論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較為嚴重的事務性工作的特殊情況,必須進行角色技術轉變,新時期的現代報業技術人員應是技術組織者,網絡,網絡安全建設者,新聞信息產品的開發員,信息技術服務咨詢專家,信息技術教師的身份.
2.要創新,技術管理更需要有潛意識加強,技術和管理應該并重.
一、《京華時報》云報紙的商業模式概述
《京華時報》作為從2001年創刊至今已十余年的老牌報紙,在面臨新媒體沖擊的浪潮之下,在各種所謂的“報紙已亡”等悲觀論調充斥于耳的環境下,于2012年推出的云報紙可謂是重新打開了紙媒的生存之門。目前,《京華時報》云報紙主要是指每周四的“云周刊”,在其他日常新聞版面上,《京華時報》每天選擇一些關注度比較高、可讀性比較強的新聞,包括國際國內等重大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等,做一些“云體驗”新聞。京華時報社作為人民日報旗下的傳統報刊類出版社,能夠審時度勢,運用新媒體技術包括現在比較熱門的云技術,將傳統報紙和新媒體這一舊一新相結合,開拓云報紙,不失為傳統出版社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和改進的典型案例。
《京華時報》云報紙的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內容盈利+平臺盈利”的商業模式。在內容方面,云報紙的內容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傳統的紙媒上呈現的文字或圖片新聞,這些新聞具有真實性、導向性和權威性;另一個是云端上用多媒體形式表現出來的“云新聞”,這些新聞主要具有海量性、深度性和可視化特性。云報紙在內容方面設置為封面、新聞、文體版、應用版、購物和姻緣這幾塊,首先,云報紙信息表達方式不同于傳統報紙,比起傳統紙媒的滿篇幅的文字,云新聞內則涵蓋大量的視頻和圖片,用視頻新聞能夠消除和緩解讀者閱讀文字新聞的視覺疲勞。并且讀圖時代的到來使得新聞記者利用圖片和視頻生動的還原和再現新聞事件的原貌,將文字所無法展現的那份即視感和現場感在云新聞中展現出來,讓云報紙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感官信息;其次,云報紙的新聞不僅有傳統紙媒的記者經過采編形成的內容,還有許多用戶自己生產的內容。云報紙依靠記者和讀者共同的合作,增進報紙與讀者的互動?;谶@種良性互動,《京華時報》相比其他傳統報紙擁有更廣闊的視野,能夠拿到更多的第一手新聞資料;第三,云報紙采取了云聯盟的方式進行更大范圍內的內容聚合。將更多主流媒體、主流聲音匯集到一個共同的平臺上,打造“一報在手,便知天下”的局面。
云報紙的平臺創新為云報紙的廣告模式創新和云報紙的電子商務模式創新。云廣告的運作方式是讀者在閱讀傳統紙媒的平面廣告基礎上,用手機對廣告信息進行拍攝,便能觀看到除文字、圖片以外的動態視頻,這樣的云廣告既擁有紙媒的穩定客戶群,能夠長期保存,又擁有網絡所提供的互動體驗和無限延展功能。并且根據客戶的需要還能夠制作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特殊廣告,通過云廣告,廣告商可以在廣告中添加回答問題、評論、投票、抽獎等環節和活動,在向用戶傳達商品信息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潛在用戶信息,為廣告的精準投放打下基礎。
同獲知云廣告的方式相同,《京華時報》云報紙的電子商務創新點在于其讀者通過專門的客戶端,在報紙上就能實現自己的娛樂、購物、獲得信息的需求,這種媒介融合的方式也讓報紙變得有趣起來。另外,不像一般的購物網站有可能會出現諸如病毒或者不良商家的情況,《京華時報》云報紙對在其平臺上投放廣告的商家都進行嚴格的審查,所有商品鏈接也都在監督之下,盡可能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網絡購物糾紛。
二、《京華時報》云報紙商業模式的幾點質疑
從前文所述來看,將《京華時報》云報紙的商業模式概述為“內容盈利+平臺盈利”模式,并分別在內容、平臺和終端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但是看似融合了新技術、創新了傳統報紙形態并極具吸引人眼球的商業模式中依舊存在諸多質疑點,而這些質疑點將會成為《京華時報》云報紙成為報網融合的標桿范式,以及探索其云報紙商業模式的前進之路的阻礙。
(一)用戶到底會不會“云拍”?
不論從是《京華時報》云報紙的定義來看,還是從云報紙的商業模式中及其每一個創新點來看,如果《京華時報》的云報紙能夠成功,必然是建立在用戶愿意并且會多次使用“云拍”這一舉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讀者拿到報紙到底會不會拿出自己的手機拍攝新聞圖片并到云后臺里觀看相關新聞信息。
1.用戶的二維碼拍攝習慣并沒有養成
雖然《京華時報》主編李洪洋強調云報紙采用的是圖像識別技術,是比二維碼技術更為先進的一種技術,但是不論是圖像識別也好,二維碼也罷,其本質都需要用戶對紙媒上的信息拍攝才能嫁接到云端的新聞數據庫當中,實現這種較為“高端”的讀報方式。根據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李晗在其碩士論文《<京華時報>“云報紙”傳播效果研究》中所給出的關于“使用京華云拍每周次數”表顯示,經常使用即每天都會使用的受訪者只有8.7%,24.1%的受訪者每周只使用一次,而下載后基本為使用或者特殊情況才使用的受訪者占到了67.3%。從數據可見,用戶并沒有經常進行云拍的行為,可以推測大多數用戶第一次云拍主要是因為覺得新鮮好玩,但這種行為不具備長期性,不能為云報紙帶來長遠的利益和發展。所以不論云報紙炒作的多么風生水起,或者其商業模式的亮點多么目不暇接,歸根結底仍然需要用戶有經常性的使用行為才能算得上成功的商業模式。
2.創新型媒介形態必須考慮減少用戶使用信息的費力程度
許多人讀報紙主要是為了快速地了解最新的資訊,甚至就是單純為了打發時間隨手拿起手邊的報紙大致瀏覽,看完了可以隨手一扔,而云報紙需要用戶下載相應的客戶端,還要拿起手機對準圖片拍攝這兩個步驟,才能達到與直接上網瀏覽新聞同樣的目的,在使用上相反給用戶增加了不必要的步驟和麻煩。云報紙的技術路徑雖然實現了傳統報紙內容和云端新聞信息的聯結,但這種聯結需要通過手機或移動終端完成,對于用戶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會有一定的耗費。而用戶使用新媒體很大程度上就是圖方便快捷的獲取自己所需相關信息,特別是對于非專業性質的資訊類信息哪怕是信息量少一些都可以,但是使用過程中的方便快捷會成為用戶是否使用該產品的首選。所以使用時很麻煩的新媒體不會是用戶追逐的對象。
3.流量花費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特別是現在并沒有做到全部無線網絡的覆蓋,云報紙的閱讀成本比較高。在沒有無線網的環境下,觀看一個云端的視頻就可能耗費幾百兆流量。而且,在移動網絡中,手機打開視頻的速度比較緩慢,如果緩沖一個視頻都要耗費好幾分鐘,那為什么不直接打開電腦更加方便省事,這對于用戶來講顯然是不劃算的,而在家里或者學校辦公室等有無線網絡覆蓋的地方,如果要想獲取新聞信息或購物娛樂完全可以手機或電腦上網,云報紙相對來講就顯得比較多余。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云報紙的電子商務來講,在一些公共的有無線覆蓋的領域,例如咖啡店、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場所,用戶如果利用公共網絡進行云報紙的網購還有被不法分子盜取個人賬號或密碼的風險,這無論如何對于用戶來講都是非常不方便的。
(二)內容應該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京華時報》云報紙的云端新聞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海量的深度挖掘的新聞內容。讀者在接觸云報紙以前,看到的只是紙媒上呈現的信息量有限的信息內容,而通過云拍之后,便能彌補報紙新聞的不足,給新聞信息做加法。但是這種加法是否為用戶所接受還是有待考察。根據《<京華時報>“云報紙”傳播效果研究》這一論文在列舉“不愿閱讀云報紙的理由”這一表格看出,56.1%的受訪者認為云報紙內容重復,幾乎了解不到其他資訊,用處不大,沒有特別的需要閱讀的意義。
尤其在現在這樣的信息資源泛濫,信息數量以幾何倍數增長的時代,人們可能缺乏的只是具有專業性質或帶有學術性的內容,而對于日常的新聞信息,由于獲取的途徑太多已經是應接不暇,注意力分散了,特別是對于時效性強的報紙新聞更應在內容上為讀者做減法,精簡相關內容,減少內容的重復性。把讀者從注意力缺失拉回到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中來,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用新聞人的專業角度,提取最有價值最提煉性的內容吸引讀者的注意,在滿足讀者獲取信息的需求的同時,節約讀者時間,讓讀者不至于在龐雜的信息中迷失方向。
(三)云報紙是注重內容還是注重渠道
報社、出版社等內容提供商應該堅持一項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內容應該成為其立身之本,內容為王之句話不應該成為一紙空談。云報紙不論是利用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還是時下非常熱門的云技術,都應該清晰的認識到,云報紙的技術或許能給用戶帶來一時的新鮮感,但是這種新鮮感不會持久,真正讓用戶從第一次新鮮的體驗內化為用戶持久的使用習慣的還是報紙的內容。
摘要
6月14日,由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新華社《中國記者》、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新聞專業期刊總編輯年會在武漢舉行,與會代表就新形勢下新聞專業期刊遇到的共性問題進行了研討交流,並通過《武漢共識》。
關鍵詞
新聞專業期刊
評價標準
社會影響力
參加第二屆全國新聞專業期刊總編輯年會的代表相聚武漢,就中國新聞與傳播學期刊的辦刊方向和評價標準等議題進行討論。經過深入交流與研討,達成以下共識。
一、當前,傳媒業態和新聞傳播方式發生巨大的變革,新聞專業期刊在新聞理論傳播和業務研究方面負有重要使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媒體發展迅猛,媒介的生態環境及生存樣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媒體在實現全媒體轉型和數字化建設方面碩果累累,出現了很多新的模式和經驗。移動技術改變了閱讀,也改變了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作為為業界和學界服務的專業期刊,應當適應新的形勢,關注前沿問題,研究現實問題,為推動業界的改革發展服務,同時提高專業或學術期刊自身的影響力。
二、我國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期刊有不同定位與研究方向。然而,不言而喻,新聞傳播在現階段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不僅需要追求學術價值,更應直面時代課題,注入現實關懷。
目前,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或學術期刊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由大學新聞院系辦的院校類刊物;第二種是由全國各類新聞協會或學會主辦的刊物;第三種也是數量最大的是由新聞媒體(報業集團、廣電集團等)主辦的刊物。三類專業或學術期刊的服務對象和研究方向各有側重。然而,無論上述哪一類期刊,其辦刊主旨都應是為中國新聞業界和學術研究服務。在推動新聞理論和實踐的改革創新方面發揮應有作用,是我們的共同職責。
三、現階段,在新聞與傳播學領域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符合理論和實踐要求並得到普遍認可的新聞專業期刊評價體系。
我國現有的關于新聞傳播學期刊的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評價功能,但有的存在側重量化評估,忽略社會影響力評估的問題。建立以質量為導向,注重社會影響力評價,結合量化評估的更為科學合理的學術期刊評價標準,不僅是新聞傳播類期刊緊跟時代、服務讀者的需要,也有助于新聞傳播學學術的健康發展。
四、建立更具實際意義的評價標準,應注重對新聞專業期刊綜合考量,評估研究論文的社會影響力。
國際上普遍認為,在人文科學領域,文獻計量方法得出的數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質量,但並不能代替質量評價。專業和學術期刊的質量評估的重要參數,應當是期刊文章的原創性、精準性和重要性。
研究或學術論文的社會影響力主要指“學術”之外的影響力,包括經濟、社會、政策、文化和社會生活。新的標準體系應當以質量為導向,結合量化評估,綜合評估各項指標,諸如在權威機構的獲獎情況、在權威期刊的發表或轉載情況及發行量等等。在此基礎上,由業界專家和學者組成的第三方評估小組,對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進行篩選。
論文摘要 隨著信息傳播數字化的推進,網絡媒體轉載傳統媒體侵權因所涉范圍廣、關系復雜演變為社會熱點難題,其中,商業網站因管制相對空缺,是轉載侵權的“重災區”。本文選取爭議較多的商業網站轉載紙媒新聞作品現象為切入點,多角度探析轉載亂象、失范致侵權的原因,并對尋求“破繭之路”提出一點意見,以小見大,為深入研究做拋磚引玉之用。
論文關鍵詞 商業網站 轉載失范 紙媒 版權危機化解
自2006年國內紙媒訴商業網站第一案——《新京報》狀告TOM網未經授權轉載其25000余篇稿件、圖片后,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轉載版權糾紛不斷升溫。相比網絡媒體快、廣、微的傳播優勢,報業因載體、受眾范圍、傳播途徑受限、難以提供開放的討論平臺等自身因素,在占領市場的角逐中處于弱勢。2008年6月,中國版權協會在的《報紙與網絡版權調研報告》中稱,報業經營整體性下滑已成不爭事實,而網絡媒體長期廉價甚至零成本轉載紙媒的原創新聞作品是促使報業萎縮的重要因素。
一、商業網站的定義及特征
2005年信息產業部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五條將國內登載新聞信息的網站分為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兩種,其中,“非新聞單位設立的轉載新聞信息、提供時政類電子公告服務、向公眾發送時政類通訊信息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如新浪網、騰訊網等為商業網站。學界對于商業網站無統一定義,認可度較高的說法是:進行商業經營的互聯網絡。
綜合各家觀點,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盈利性,區別于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屬新聞單位設立的新聞網站,其核心是在非政府背景下,依托公司化管理吸引網民點擊閱讀,從而獲取由流量、廣告、收費手機報及其它服務帶來的收益;(2)無新聞采訪權,具限制性的登載權。只有具備“必要的場所、設備和資金”、相應“專職新聞編輯人員”和健全“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章制度”等條件的商業網站才能獲得登載新聞網站時政性新聞信息的權利,且必須注明新聞信息來源且不得歪曲原信息內容。(3)信息整合性,通過對轉載咨詢的再加工達到盈利性的目標,但與新聞網站相比,編輯隊伍專業化不夠,審核程序較簡略,因而新聞侵權的現象時常發生。
二、商業網站轉載侵權現象
(一)轉載紙媒新聞作品須支付報酬
新聞作品滿足獨創性、可復制性、可感知性等三個成為作品的條件,除時事新聞外均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2006年前,盡管法律未對網絡媒體轉載紙媒作出直接規定,但當時的《著作權法》將報刊間相互轉載視為法定許可情形,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外不須取得其同意,只需按照25元/千字的標準支付報酬即可,且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業報刊等還可適當降低。而2000年《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又將新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歸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故間接規定了轉載付費。2006年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出臺,這部專門規范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政法規在整合前法規定的基礎上,于第二條明確要求: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他人作品的,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外,須支付報酬。由此推之,商業網站轉載紙媒應遵照規定支付報酬。
(二)轉載侵權現象歸納
通過《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的文意可將轉載定義為:已公開發表的作品被其它媒體再次傳播、的現象。《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將侵犯著作權罪最高刑定為七年,在世界范圍內屬較嚴厲的規定,但網絡媒體屢禁不止,非法轉載紙媒新聞作品的行為、方式、方法層出不窮,但透過現象,本質上都是以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形式表現:(1)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指未經法律或權利人的授權許可非法轉載紙媒新聞作品的行為;(2)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對作品進行縮減、刪節,歪曲作品內容、原意,“標題黨”行為等;(3)侵犯署名權,轉載未標明作者姓名、原文出處;(4)侵犯修改權,未經授權隨意對作品內容進行改動;(5)侵犯獲得報酬的權利,指轉載或行使復制權、改編權、匯編權、翻譯權等未支付合理報酬等?,F實操作中,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與侵犯署名權、獲得報酬權等有重疊,亟待法律的進一步規范。
三、轉載亂象原因分析
部分學者將商業網站長期的“拿來主義”推向其“無新聞采訪權,具限制性的登載權”的特性上,轉載紙媒成為必然途徑,且商業網站出于盈利性的本質驅動,轉載亂象、侵權變成情有可原,故因通過賦予商業網站采訪權來遏制該問題。這種觀點存在邏輯錯誤,商業網站不能自采新聞,只能轉載紙媒或新聞網站的原創信息,但不等于可不按規定轉載;且現階段大多數網絡媒體自身硬件不達標——技術人員缺乏、內部管理混亂,外部立法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為保證信息傳播真實、可靠,提高網絡媒體可信度,采取限制商業網站采訪權屬權宜之計。目前,商業網站轉載紙媒失范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部分條文規定模糊、操作性弱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六條規定,轉載“信息網絡上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不需征得權利人許可,不需支付報酬,但關于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如何界定,模糊不詳,導致現實操作難的問題。法律界一般遵照《細則》第五條對“時事新聞”的界定:“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界在此基礎上做廣義理解,不排除含有議論、抒情式的報道。兩方理解沖突的另一面是對于時事新聞界定的理論猶疑,隨之而來的現實司法亂象也給群眾的認知造成了困擾,如“北京地鐵瀑布”照片引發的版權爭議等實例就反映了現實窘境——轉載方很可能因缺乏法律背景知識,沒能判斷出轉載信息是時事新聞而惹上官司。
(二)維權難問題助長“亂”轉氣焰
權利人維權意識不到位,取證、訴訟環節、賠償機制等各環節的制度設置漏洞導致維權難,間接助長了非法轉載的現象:一是依托網絡能達到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影響范圍廣等效果,部分紙媒望借此“東風”擴大自身影響力,而部分著作權人維權意識較薄弱,甚至以被網絡媒體的轉載率、點擊量作為評定作品優劣的風向標,助長了非法轉載的氣焰;二是“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程序規定,加之我國域名登記不完全、不準確的現實,使處于信息劣勢的維權者常遇取證難問題;三是個體訴訟成本高,侵權懲罰較低。在現實物價下,個體權益受損者訴訟耗費的時間、精力、費用等折算起來遠超出了勝訴取得的稿酬。不僅如此,失范轉載數量大、范圍廣,若缺乏專業機構的支持,零散的個體很難孤立承擔。
(三)付費機制空缺使維護獲得報酬權成本高
實際操作中,在無法定授權的許可下,轉載一方想獲得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需經大海撈針式的尋找、等待,尤其是在海量轉載的情形下,因尋找權利人成本過高,一般不被考慮;另一方面,如果僅憑著作權人個人協商、定價、簽協議,再經郵寄、匯款等約定形式收取報酬,那么,轉載方越多,著作權人獲取報酬的成本將越高。轉載方支付費用與權利人獲取費用均存在高成本的現象,側面反映了現行付費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四、版權危機的化解
新“舊”媒體間沖突的實質是社會公共利益與著作權人私權利的博弈,而解決問題時還應注重社會效益,因而要兼顧版權保護與傳播效率的平衡。商業網站轉載新聞作品是信息傳播、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牽涉到社會公共利益,但處于信息產業金字塔底層的紙媒,承載著提供大部分原創新聞作品的義務,非法轉載使著作權人的創作積極性受打擊,若不進行有效規制,將危及“上層建筑”網絡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從立法、實務兩方面提供版權危機化解的途徑,有益于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接軌過程中的雙贏。
(一)提高侵權賠償額度,鼓勵權利人維權
2013年,國務院對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進行了修改,將“一刀切”式的十萬元賠償額度作了區分式的規定:以非法經營額5萬元為臨界點,向上處非法經營額1-5倍的罰款;向下或無非法經營額的,據情節輕重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這一改變對緩解因侵權懲罰力度低,訴訟成本高帶來的維權失衡問題有所幫助,利于鼓勵權利受到侵犯者積極與不法行為作斗爭,與此同時,也扭轉了以往違法獲利高于侵權懲罰的局面,對非法轉載者有警示作用。
(二)用集體管理組織填補付費機制空缺,破個人維權難問題
效仿、推廣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音樂著作權協會等集體管理組織的運作模式,由權利人與集體管理組織簽訂協議將相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賦予組織代為行使、管控,集體管理組織相扮演“中介機構”的角色,代替權利人與商業網站或互聯網行業協會等商量付酬標準、方式和違約監督機制、懲罰措施,對侵權者進行通知、協商或采取訴訟手段維護權益。這樣既降低了權利人尋酬的成本,使得個人維權難問題迎刃而解,也方便商業網站取得授權,對于新聞作品的廣泛傳播將是一個利好的信號。但在此種模式下,集體管理組織能管控的會員、作品數量等將直接影響到與商業網站或互聯網行業協會等談判、簽訂協議的進程和結果。
(三)商業網站強化內部審核,尋三贏路徑
商業網站經營者應意識到對網絡媒體的規范化管理是大勢所趨,要順應“平衡著作權人、社會公眾、網絡服務提供者三者間利益”的立法趨勢,加大內部審核力度,引進先進技術、科學方法細化審核環節,積極探尋與紙媒間的良性合作機制,如通過向紙媒發出格式條款,對于不同意轉載的,及時撤下;在規定時間內未回復者視為默示同意。此外,時事新聞的界定、應否支付報酬等仍是學界熱議的話題,立法時機尚不成熟,有待商業網站的自身判斷,因而轉載時要謹慎,并學會靈活運用“通知與刪除”規則、“避風港”規則等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