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藝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課程;教學實踐
20世紀末以來,茶文化逐漸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分支,開始進入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目前已經有一些高等院校將其設為一門專業,本人嘗試在我們這樣的金融類院校開設一門中國茶文化選修課,從師資知識結構層面來講,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揚長避短,側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選擇講授茶的自然科學知識。試圖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通過茶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浮躁中得到安寧。
一、在金融類院校開設茶文化選修課的目的與意義
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具體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傳承中華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課題。根據本人近幾年來在全校開設選修課課程的經驗來看,選擇什么樣內容的課程,與能否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能否傳承中華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吨袊栉幕肥且婚T科普性、操作性、藝術性、思想性(這一點特性主要體現在茶道中)很強的公共選修課,在我院嘗試開這門選修課有如下幾個目的與意義:一則為不懂茶葉的學生普及茶葉科學知識,為愛好茶葉的學生豐富茶葉科學知識。二則讓學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發展史,開闊視野,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三則側重讓學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重德、尚和、崇儉、貴真的茶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四則希望學生們能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領會茶道這一核心精神,學會從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品味美,少一份焦慮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養。五則利用茶這一文化載體,讓學生通過茶文化的學習,樹立艱苦樸素的文化理念,厲行節約,不盲目攀比。
二、《中國茶文化》選修課的課程內容體系設置
(一)教材的篩選
選用了王玲的《中國茶文化》(九州出版社)這本非教材系列的、學術性比較強的著作。這本書不僅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其由技而藝,由藝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點和思想。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連印數版,被讀者稱為“茶道、茶藝、茶文化入門的基本讀物”和“中國茶文化的理論性著作”。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設計教學內容時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學一面,設計以下教學內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發展歷史;第二章,茶藝;第三章,茶道;這兩章是中國茶文化的兩大核心,講茶藝不僅僅是講點茶技法,更側重在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中包含的藝術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第四章,茶禮茶儀茶俗;第五章,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第六章,茶文化與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葉的分類、加工原理、貯藏保鮮方法;第八章,茶葉品質評定與各種茶的鑒別方法;第九章,茶葉的營養成分與保健功能。前六章內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主線,后三章屬于自然學科方面且是獨立自成體系的內容,參考了茶學方面的專業教材,以周巨根、朱永興主編的《茶學概論》為主要參照。
(三)教學手段的利用
在教學思想上,本課程強調趣味性、文化性、互動性、研究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課堂講授。在講授過程中努力反映茶學學科的特色與精華,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在深度和廣度上體現茶葉(尤其是名茶)在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的適用性,使我們這樣的金融類院校的非茶學專業的學生以及茶葉興趣愛好者對茶葉知識有科學、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養。對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講授,介紹各門派的分類標準和類別,同時將自己比較認同的派別做細化講解,其他只拋磚引玉,啟發學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討。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本課程的內容與特點十分適合運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授課,在教學過程播放一些茶音樂或展示一些與茶有關的電子圖片、茶畫、紀錄片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茶文化資料展示,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內容展示出來,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歡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研究興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布置展示主題,分組、限時進行課堂展示。學生在備講過程中,從收集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到制作PPT、課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可謂一箭雙雕。
(四)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平時考核。這一部分由三塊組成,即在學習本課程期間要求學生寫課程學習心得、課堂展示、考勤,以此綜合作為平時成績。這部分的重點放在寫學習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以論文的形式考核。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范要求,規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這兩項作業要求學生必須以手寫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課在金融類院校開設所面臨的困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為人類文明留下絢麗光輝的一頁。因而其相關方面的創造內容可謂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細選,如何做到講解時聲情并茂,又能緊密聯系實際,又能說出相關的經驗和感受,筆者認為難度比較大。在十幾個周的教學實踐中,本人深切體會到茶文化課對授課者的語言、文字和指導實踐的示范傳授能力要求極高,甚至在藝術素養和個人品味上也有極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奮努力可以彌補,但教學資源匱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內容的許多方面表現為實物展示和現場即興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學性和茶的文化藝術的結晶,以及茶與民俗方面的創作等,還有如茶藝展示以現場即興較合適。教學中唯有以實物和現場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學生了解、記憶,也便于學生引起有關方面的共鳴。所以,只能調整自己,定位要準,開這樣的課勢必只能浮光獵影,不可深海探寶。既然是只企鵝就永遠別想成為熱帶魚,美夢醒后,初步設想率先在財經傳媒系成立大學生的茶文化社團,為真正喜歡茶的學生搭建一個交流提高的平臺,幫助學生對茶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提高認識。
最后高校應該加大對公選課的資金投入,對于優秀的公選課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打造精品課程。除了教師主動提出開課申請外,學校還應合理調配教師資源,還應該積極邀請知名學者、社會名流做兼職教授或講座教授,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四、結語
茶在中國已經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邁入精神領域,成為一種修養。作為一門與專業無關的文化素質類選修課,有那么多學生選課,并不是課講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心靈需要。但是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我們短短的36學時,只能是論其皮毛,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但筆者將不斷研究學習新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盡心盡力把中華茶文化的種子傳播到每一個真誠的心靈中。
參考文獻
[1]胡付照.略談中華茶道與茶藝[J].貴州茶葉,2011(1).
[2]劉桂華,高旭輝.金哲.茶文化與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J].中國茶葉加工,2010(3).
一、《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的、交叉性和邊緣性的獨立學科,學科以建立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 之間良好的溝通關系,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樹立本組織的良好形象為主線貫穿始終。
二、《會計學基礎》
本課程是商務秘書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講授和輔導兩個環節,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會將理論和方法適用于工商部門、分析處理具體的經濟業務,為經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
三、《市場營銷與談判》
《市場營銷與談判》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于本世紀初發源于美國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是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通過學 習,使學生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據工商企業的實際環境和條件加以運用,不斷創新,提高企業的市場 營銷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秘書理論與實務》
《秘書理論與實務》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講授秘書學科的歷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實際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使學生建立對秘書學科以及秘書職業的基本印象。掌握有關秘書工作的有關基本理論常識和秘書實際工作中應具備的各種技能。使學生了 解秘書活動是什么,更要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
五、《文書檔案學》
《文書檔案學》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實踐性較強,主要講授現代文書檔案學工作基本理論,公文處理的程序與方法,文書閱卷 與歸檔,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與利用以及電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學習這門課是作好商務管理文書工作的基礎。
六、《應用文寫作》
本課程主要講授適合商務秘書專業學生從事秘書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書寫作基礎知識、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 養提高學生的秘書寫作能力。其理論性適度,適用面廣,可操作性強。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與訓練,能夠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 ,提高寫作能力,熟悉各種文體的規范體式,從而比較熟練地寫出觀點正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格式規范、語言流暢、文風端正的實用 文章。
七、《言語交際》
本課程的內容包括口語訓練、表達訓練、讀誦訓練、思路訓練、聽力訓練、應變訓練、體態語訓練、演講訓練、辯論訓練、談判訓練等基 本表達技能的訓練。
八、《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經營管理》是一門研究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客觀規律性的科學,它側重于研究解決使企業經營目標、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 三者之間達成動態平衡的問題,從而使企業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主要內容有:經營戰略、市場調查與預測、經營決策與計劃、產品開發與 技術發展、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等。
九、《英語實用文函》
《英語實用文函》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主要講授涉外秘書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英文函電的處理,以及有關涉外秘書工作的職責 范圍和操作規范,使學生掌握涉外秘書工作應具備的文字處理能力。
十、《國際貿易與實務》
國際貿易是涉外秘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 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國際貿易關系,尤其中國即將進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國際運行的貿易規則的應用人才。課程主要講授國際貿 易理論與政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組織、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條款、合同的訂立與履行、常見的國際貿易方式。
涉外文秘專業介紹
一、專業介紹
涉外文秘專業是隨著科學經濟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急劇膨脹,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現代科學管理專業。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職業,涉外文秘工作越來越趨于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它在輔助各級領導進行綜合管理、樹立企業形象、溝通內外關系、處理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專業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發展十大需求專業之一。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熱愛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敬業、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既具備涉外文秘與辦公自動化專業的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力,檔案管理能力,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能熟練處理辦公室的日常事務,能從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復合型、實用型的涉外秘書高級人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三、主干課程
綜合英語、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會話、英語語法、商務英語、外貿單證與函電、中國文化概論、文書檔案學、商務禮儀、形體、茶藝、公共關系學、演講與口才、國際貿易實務、經濟法、辦公自動化、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文書寫作、公文寫作。
實踐環節:計算機網絡、公務文書寫作、禮儀與形象設計、基礎寫作、新聞寫作等實習、畢業社會實習、畢業設計、實驗實訓、社會調查、校外實習、畢業論文和秘書綜合實訓。
四、校內實習實踐
該專業擁有學院“圣蘭大學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實戰、實踐平臺,學生有大量到實訓室進行實踐的機會,并有專門的辦公自動化機房讓學生進行辦公自動化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練習,同時擁有專門的檔案室、辦公實訓室作為實踐場所。本專業的學生經常出席各種重要會議,從事禮賓服務、會議布置及管理、現場速記及速錄等實踐操作。
另外本專業在校內擁有專門的化妝實訓室,化妝實訓室內有專門的化妝設備及精心設計的化妝鏡等供學生們進行專業化妝形象設計的演練;為了拓展本專業的就業面,我系酒店客房實訓室可供本專業的學生進行餐飲、飯店、客房服務的演習和操作,拓寬了學生的就業寬度;專門的形體房,是本專業學生進行形體訓練,進行禮儀培訓的專門實訓室,在這里培養出了一屆又一屆外在氣質優雅的涉外秘書人員;茶藝實訓室專門為培養學生的內在氣質而設,讓學生在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下形成由內而外的氣質美。語音室、電子計算機機房、紅外語音教室、多媒體教室更是本專業學生進行文化學習必備的實訓操作舞臺,在加上我系豐富多彩的“多元化實踐課”構成了完善而又多樣的校內實習實踐平臺。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可以得出,本專業學生深受企事業單位的歡迎,未到畢業時,便有用人單位到系內提前預定學生。
五、教學成績
學生畢業前需要考取英語類、計算機類、普通話、職業資格四類證書。
英語類證書包括全國應用英語A級、全國四六級、PETS幾種,學生可以任選其一;計算機類證書包括全國計算機一級、二級VF、NIT等;普通話需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職業資格證的類別比較多,本專業學生可考取秘書及涉外秘書資格證、公關員、營銷師、茶藝師、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會計師、教師資格證等資格證書,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增加無盡的砝碼。
計算機類考試最終學生能夠達到100%的通過率;普通話水平二級甲等的占該專業總人數的93.5%,一級甲等水平的占專業總人數的6.5%;英語類證書的通過率可以達到100%;職業資格類證書通過率最終可以達到100%,其中茶藝師的通過率為100%,秘書資格證可以達到100%,涉外秘書資格證可以達到99.6%。
在自學考試中,我系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我系07級劉艷輝同學在畢業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語專業的筆試課程,只剩下實踐考試與畢業論文兩門課程;08級劉海真同學也在畢業之前考過了自考英語十門課程,只剩下一門筆試課程、實踐考試與畢業論文。
另外,在每年舉辦的文秘專業技能大賽中,都能凸顯出優秀的同學。在今年的文秘技能大賽中,我系08級劉書菲同學等獲得優異成績。
關鍵詞:茶思維;初中語文;教學創新
茶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形成豐富的內涵,使其在當代仍然散發活力,與其他文化構成我國傳統文化體系。茶文化以物質文化為支撐,代表著民族的信仰和觀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維的強大生命力。這種特色文化與語文文學知識有著密切的關聯,面對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內在乏力,外在創新度不足的情況,引入我國特色茶文化,促進語文教學內容的創新變革,可提升學生好的人文底蘊,并實現自我意識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與語文知識,推動語文教學的全面優化,是新時期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1茶文化思維方式與內涵
我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具有物質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體系,而茶思維作為文化之上對個體有著價值引導力的內容,極具藝術和文化價值。中國茶文化的傳播,不但需要對文化精髓進行傳播,還需要借助茶思維來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發揮茶文化體系更為深刻的作用。從育人的角度來看,茶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茶思維蘊含積極進取的精神,茶文化有著物質層面的內涵,因為茶葉生產與農業勞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在不斷的發展中,汲取各類文化內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態。早在兩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當時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儒家思想,為茶文化賦予新的內涵。其中影響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這一理念,要求飲茶者在文化氛圍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發揮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二是茶思維蘊含中庸的價值追求,茶文化內涵中的“和”強調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應如同茶葉生長一般,學會尊重規律并順從規律。強調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規范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通過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變人,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并保持人際關系和社會氛圍的穩定。
2茶思維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創新的價值所在
2.1豐富語文人文底蘊,增強學生知識貯備量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為通過文學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并形成認知觀念,為學生奠定認知世界的基礎。針對這一目標實施的教學內容,大多以古文學和現代文學為主,其中古文學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表明茶文化與語文這類人文學科有著密切關聯。以此為突破口,立足茶思維將更多茶相關的理念和文學理論,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增加語文人文底蘊,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增加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長久的發展中,與藝術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藝、茶經、茶詩、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詩詞歌賦,可成為特色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全方位認知。而貼近學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夠降低傳統文化的理解難度,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借助書籍等載體開展閱讀活動,可使學生了解茶文化的內涵,以及發展的歷程。使學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形成對文化的認同感,并逐漸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國本土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得到傳承和傳播,還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進茶文化以及茶思維的推廣與發展。
2.2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優化學生的道德素養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語文強調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改變以往教學模式過于關注學生成績的問題,使教學重心落實到思想引導和道德素質擴展上,凸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學科素養要求學生具備文化知識,并能夠利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茶文化經過幾年的積淀和傳承,形成特色的文化體系,有著豐富的文學載體,蘊含著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發展中完成品質的傳承。從茶文化發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與飲茶的行為和習慣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各民族群眾在飲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學體系。在人們飲茶和感受茶文化營造氛圍時,能夠展示出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葉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濃厚的文化氣息,更是對飲茶者進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養性的意識,促進思想品質和素養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關的閱讀材料,挖掘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以此為案例為學生講解相關的內容,使學生會從不同角度了解哲學含義,激發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優化中學生的素養和道德品質。使學生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中,能夠有著崇高的理想,有著對文學等較高的審美觀念和情趣,自覺抵制負面和不良的文化,實現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2.3促進傳統文化傳播與傳承,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
初中階段的學習作為學生確立學業目標,形成較強文學基礎的關鍵期,只有學生有著對學習正確的態度,并形成對我國文化的認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國青年學生的素質水平,為國家發展和社會的建設提供后備力量。然而,由于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使成長在網絡時代的中學生,受著多元文化的影響,表現出思想觀念的多元取向。而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不認可,不但阻礙傳統文化的傳播,還降低語文教學的成效。為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并借助創新的方法和內容,減少學生學習的抵觸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導學生樹立茶思維,了解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修身養性的必要性。在無形的滲透中,改變著學生對傳統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學生在思想發展的關鍵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潤,激發內心的強大能力,并受到其影響,表現在語文學習中,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對于文化的傳承,也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體,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也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理想。
3淺談茶思維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創新路徑探索
3.1深入挖掘優秀茶思維教學素材,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體系
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創新中,深入挖掘優秀茶思維教學素材,不僅有利于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實現語文教育教學整體創新,還可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營造濃厚茶思維教育氛圍,為培養學生良好茶思維能力,激發起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語文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多途徑深挖茶思維教學素材,圍繞教學目標,重構語文教學內容體系,以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創新。由于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在編寫初中語文教材題型時,缺乏對茶思維內容的融入,而導致整個語文教學計劃中缺少相關內容的體現。所以,就需要圍繞茶思維,重新修訂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內容。有助于促進茶思維與語文教育教學相融合,對于培養學生良好思維能力,具有一定幫助。首先,在編寫初中語文教材內容時,可以單獨將有關茶思維的歷史名篇定為一章節,在其中編寫一些關于茶的發展歷史、詩歌、文章及發展歷程。也可將茶思維相關內容打散編寫進教材內的各個章節中,實現對茶思維的完全滲透,以保證對茶思維的培養更加持續,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語文專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平臺中廣泛搜索有關茶思維的教學素材,整合語文教材內容,構建線上語文教育資源庫,作為語文教材內容的拓展。以此來為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做支撐。此外,如果教材內容編寫周期較長,那么語文教師也可通過自定義一些茶思維相關教材,在與內容相適配的語文課堂中,為學生普及一些關于茶思維的知識與內容,對于促使學生形成更為立體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文化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維滲透創新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學中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有效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引導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識學習當中,有效集中課堂注意力,實現高質量學習與教學課堂。因此,茶思維下的初中語文專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模式,應以滲透茶思維為主,根據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個性特點、個體差異情況、發展需求等。秉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學生課堂話語權與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成效。首先,為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課堂趣味性與文化性,語文專業教師應積極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線課堂、情景創設、案例導入等先進教學模式。圍繞茶思維滲透目標,對語文課堂教進行創新。對于營造濃厚茶思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茶思維的學習與掌握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教學相關內容時,語文專業教師可事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制作語文教學內容、茶思維內容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視頻,時長為5~10分鐘左右。之后在課堂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播放,引導學生在一邊直觀地觀看教學視頻,學習相關知識,一邊受茶思維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維。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為學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讓學生直觀地觀看功夫茶全過程,并邀請學生上臺學習表演與品茶。在這種直觀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便會更好的集中,對茶方面的知識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掌握,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和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并學習茶思維。
3.3依據茶思維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知行合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茶思維,可通過將茶思維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首先,可通過將茶思維與初中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事先設定以“三個一”為核心的能力目標,即“一筆兼有文質的文章”“一口流暢的口語表達”“一種合乎情理的思維模式”。之后在積極組織開展以茶思維為主題的朗誦、辯論、演講、模擬情景小舞臺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嘗試采取一種合乎情理、開放謙虛的思考形式,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培育學生正確茶思維與三觀的目的。其次,應結合生活實際,強調實踐活動開展的連續性與層次性。在具體實踐中,可根據不同學生個體差異情況,合理分配相應實踐學習任務,來保證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針對性。比如,有的學生寫作能力良好,可鼓勵其撰寫能夠體現茶思維的小劇本、主辦報刊等,發揮學生寫作優勢,突出學生閃光點;比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辭,則可盡量鼓勵其多參與一些與茶思維有關的演講、朗誦及課本劇的語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整體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同時,還可針對不同階段學生設計不同實踐學習活動,有利于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素質教育理念。比如,針對低年級的初中生,應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演講、朗誦、課本劇的活動,強調解除他們的心理束縛,增強學習自信心;針對高年級階段的初中生,鼓勵引導他們定期參與社會調研、熱點分析、基地實踐等活動,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到社會上、茶企業中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有利于促使學生充分展現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定期在學校內組織飲茶文化內容演講為主題的競賽或茶文化知識問卷比賽等活動,圍繞學生日常所學理論知識設置相應學習問題與任務。有利于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茶思維的知行合一思想,從而在生活中自覺將自身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進語文詩詞與茶思維深度融合,進一步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通過以茶思維為載體,加大對茶詩的學習,教授識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湯的魅力。對于促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斷熏陶,逐漸形成良好茶思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學坡《水調歌頭》:“已過幾番風雨,前夜一聲雷,旗槍征戰,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詞詳細記述了采茶、制茶、點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與體驗,并將之描述得極為生動傳神。因此,在學習此首詩詞時,需要教師先教導學生學會怎樣采茶、制茶、點茶等專業識茶知識。之后在詩人品茶感受的引導下,親自感受茶葉的滋味與口感,使學生形成一種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暢的感覺。其次,還可通過在校內建設茶藝室,帶領學生親自到茶藝室進行自主泡茶、品茶與點茶,細細品味茶的甘甜、有神,從而便能深刻體會孫東坡先生的真情實感,認識到孫東坡先生為何獨愛飲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過將詩詞與茶思維相結合,生成特色創新校本課程,實現流動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濃厚茶思維滲透氛圍??偠灾?,初中語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認識到學科素養的重要性,還要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改變當前青年學生發展動力不足,學習被動的局面。然而,長期受到傳統應試教學體制的影響,教師往往會過于重視教材內容的講解,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以及豐富教學資源的應用,使學生接觸到人文知識過于片面,自身的素養和道德品質得不到發展。面對新的挑戰和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應主動轉變觀念,以茶文化為特色,將相關的文學知識帶入到課堂中,并在閱讀、寫作等教學環節中,滲透茶思維和茶文化,增加語文的人文底蘊,豐富語文教學的層次感,有效帶動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還激發學生文化傳承的意識,促進茶文化在當代的發展,也實現語文育人效果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心忠.核心素養下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學術論壇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249-255.
[2]閆立兵.多媒體互動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創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張永琪.茶文化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福建茶葉,2021(04):198-199.
[4]劉玉蘭.基于茶文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福建茶葉,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筆生花花常在,靈動寫作作不絕——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A].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2.
[關鍵詞]: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破解困境;對策
一、中職學校旅游專業面臨的困境
(一)招生困難而且流失率高。
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和家長對旅游專業的就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學生和家長不認可旅游專業飯店方向的現有就業模式和單純以對口升學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很多家長對旅游專業存在偏見,認為旅游專業的畢業生是 “端盤子的”、“吃青春飯的”、“想就業又缺乏就業能力”。這種認識導致了旅游專業的招生難和流失率高的問題。
(二)專業定位不準確,培養目標不清晰。
據調查,在相當一些中職學校,旅游專業設置內涵不清,培養目標不明確的現象嚴重存在。三年的時間,學生要學十多門專業課,外加十幾門文化課,學生學習的知識過多過雜,沒有側重點,博而不精,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多為“夾生飯”,這偏離了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不能滿足社會對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行業的實際需求。
很多學校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與實際工作環境沒有實現同步發展,缺乏前瞻性,主要表現在課程體系的設置創新不夠,課程體系陳舊,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到了實際工作中,已經落伍,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四)學校實訓基地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因為資金的問題,中職學校難以提供導游實訓的場地,到景點實訓又缺乏職業資格證,景點也很難給學生提供實訓機會;學校已有的餐飲實訓室、客房實訓室、茶藝實訓室等相關實訓設備和資源不完善,并且缺乏行業操作的真實性,因此學生的實訓局限性很大,無法達到預期的實訓目標。
二、破解困境的有效對策
(一)重新審視旅游專業的專業設置。
旅游專業定位模糊,不利于學生對口就業和對口升學,所以旅游專業應重新定位,明確培養目標,細化專業,實現人才培養的專業化和多樣化。
1.旅游酒店專業:該方向很多學校在教學、實訓、實習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對較多的經驗,目前該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非常大,中職旅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有餐廳服務員、客房服務員、前臺接待員及酒店管理人員等,中職學校應在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和內涵素質上下功夫,以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爭取學生能夠到高星級酒店就業,這樣可以提高家長的認同感,改變他們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偏見。
2.旅行社專業:按考取導游證為目標培養學生,就業方向為旅行社和景區各工種,如: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管理、導游、景點講解、計調、接待等崗位。目前學生和家長普遍對這個專業感興趣,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專業的就業環境和待遇都比較高,如果中職學校把這個專業做好,將會大有作為。
3.開設對口升學班:有一部分學生有繼續深造的愿望,那么我們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就業問題,還應滿足學生和家長繼續深造的需求,專門開設對口升學班,真正體現中職學校升學有望、就業有門的優勢。
(二)加強與外部相關單位的合作。
1.加強與旅游主管部門的合作,特別是積極爭取省旅游局的政策支持,讓中職學生旅游專業的學生能夠參加導游資格證的考試,參加酒店部門經理資格證的考試,參加旅行社部門經理資格證的考試,并做好學生考證的考前輔導培訓,提高學生考證的通過率。
2.加強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合作。讓中職學校旅游專業學生能夠優先得到培訓與考證,學校建立技能培訓的基地,承擔技能培訓與考核,例如在中級餐廳服務員、中級客房服務員、中級茶藝師資格培訓與考試中予以便利的條件,并且發放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3.加強與校企的聯系。學校通過與旅行社、景區、酒店、度假村等合作,可以安排學生在導游員、景區講解員、酒店服務員等崗位中實習,同時可以做好定向安置就業合作。
(三)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
一是要將行業最新的專業知識引入課程。二是要對各門課程進行最佳組合與系統優化。三是在課程設置中要注意專業的發展趨勢及學科動向。因為專業在不斷發展變化,部分課程可能會逐漸失去原有的作用,這就要求及時對課程設置做出恰當調整,從而使整體課程體系保持合理化、科學化。
(四)完善旅游專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1.旅游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根據行業市場需求,建立符合本專業實際的仿真導游模擬實訓室、仿真中餐宴會廳實訓室、仿真客房豪華標間實訓室、仿真前廳實訓室、仿真旅行社門市實訓室等。同時校內實訓室建成后,要有充足的實訓經費,使實訓硬件和軟件設備都跟得上科學技術的發展,要經常更新內容,使實訓內容跟得上當前行業發展的需求。
2.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指導學生順利掌握操作技能;企業委派某些高級管理人員兼任學校的客座教師,把行業中的新發展、新業態、新問題帶進課程中。當然,為保證校外實訓基地的長效穩定,必須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雙贏的利益協調機制。例如可以建立中職學校與旅游企業共同組成董事會的聯合辦學機制,董事會定期對學校的教學與生產、理論與實踐、培養與使用等問題做出決策,使教產結合實現更為實質性的合作,使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旅游專業要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旅游人才,就應當堅持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大膽探索人才培養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新方法與新思路。當然,本文所述的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破解困境的對策還需進一步探索,但是衷心希望以上建議能對旅游專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樊海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8(4)
關鍵詞:高職教師;旅游管理專業;職業能力
教師的職業能力是指教師從事教育行業所應具有的技能、知識和行為的總和。高職教育注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高職教師不僅應當具有從事普通高等教育的通識能力,還要具有職業教育的特殊能力。為了促進高職教育的規范和有序,確保高職教育的質量,有必要對高職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就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特性,對專業教師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探析。
一、專業實踐能力
職業教育是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要求學生一專多能,教師必須先行具備學科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指導能力、實踐與實訓教學能力。旅游行業發展速度太快,作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應緊跟發展步伐,及時掌握旅游行業的最新動態,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教師應盡可能參加一些旅游行業學術會議,不斷接受新知識、新觀點;不間斷進行企業調研,了解旅游企業的從業需要,篩選、提煉信息,把體現先進企業文化的創新理念、管理制度、素質要求、服務標準等內容揉進講課內容中;教師應堅持輪流到企業進行至少半年的頂崗掛職鍛煉,將最新的行業信息帶回學校,
為專業的改革和發展出謀劃策,并提高自身專業技術能力,如,導游講解、旅行社計調業務、外聯業務、酒店基本技能(包括餐飲技能、客房技能、調酒、茶藝等)。鼓勵教師在旅游行業中擔任一定的社會職務或兼職某項工作。要求教師應具備“雙師”素質,不僅具有教師資格證,同時還應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導游資格證、酒店(前廳、客房、餐飲)服務考評員證、旅行社計調師資格證、茶藝師證、調酒師證等。
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
1.職業教育能力
(1)明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教師應掌握最新的高職教育理念,明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選擇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考核機制、實習實訓等方面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
(2)了解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特點
一般高職學生中大多數在高中階段對大學都充滿了向往并樹立了遠大理想,可能由于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學校,使得他們對前途感到失落彷徨,與自己想象中的大學存在差距,因此學習目標不很明確。旅游管理專業屬于服務性行業,需要畢業生從基層做起,逐步積累管理經驗,這就與大多數旅游專業畢業生希望一就業就能從事管理工作的愿望相差甚遠。如何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和想法,調整學生心態、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使二者適應行業、企業的要求是教師面臨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對自己所面對的學生群體的特點深入分析了解,因材施教,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個性,端正就業心態,引導學生自我培養旅游專業所需的職業道德素養和職業意識。
(3)把握旅游行業崗位能力要求
高職教師不應該只是傳統的“說客”“講師”,傳授的也不應該是傳統的知識理論體系,而應把握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對旅游專業相關的職業崗位及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進行分析,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就業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
2.職業教學能力
(1)課程開發與設計能力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專業涉及的領域廣泛,包含歷史、地理、經濟、社會、人文、心理等,每位教師都有其專長的領域,不可能對所有的課程都了解。所以,教師在進行課程開發和設計時,可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各門課程的內容,從整體上認清全局、明辨方向,理清專業課之間的關系,確定授課章節、選擇教學方法等。
(2)教學設計、組織實踐、課堂控制與考核能力
高職旅游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組織實踐、課堂控制和考核方面積極創新,找到適合高職旅游教育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真正培養出行業急需的有用人才。
3.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運用能力
高職旅游管理教師要能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在教學中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并利用自行制作的地方景點影像資料;利用現有電化教學手段,精心制作教學課件,要求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緊扣教學大綱、突出重點、層次清楚、文字設計合理、色彩逼真、圖文并茂等。為使課程制作的課件內容更豐富,可成立課程資料庫,不斷更新和增加信息,實現資源網上共享。還可采取幻燈片、投影和觀看錄像等多種形式。所以,現代高職教育教師必須熟練地通過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等教學技術,生動、靈活、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合理使用信息資源,善于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處理;利用信息,優化設計教學進程,合理選擇教法,使教學設計和實施具備超前性。
4.教學技能
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教學技能,能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目前,在高職教育中運用得比較多的教學方法有:頭腦風暴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每種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適用于不同的課程和學習內容,教師應根據需要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
三、科研能力
高職教育的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而應該成為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的高素質、創新型教師。(1)教師應與行業緊密聯系,與行業專家、一線能手共同進行教學研究,按照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和旅游行業的要求經常性地開展研究工作,逐步掌握和運用高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優化教學過程,增強了解和分析學生的能力、設計和實施教學方案的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2)能參與旅游行業或同類院校的一些專業課題研究,編寫適合高職教育的旅游類教材,能發表相關學術論文等。(3)教師還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工作需要,以某項專業知識為核心,以多方面的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其他知識作為輔助知識,注重有用知識的積累,成為一專多能的“通才”。
四、交流溝通能力
高職教育必須緊跟市場,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應及時掌握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時掌握市場新動態,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所以,教師的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至關重要,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旅游管理專業教師不僅要能跟學生有較好的溝通,還必須與外界有較強的聯系和溝通,多跟行業的專家交流學習,多參加一些學術、行業會議,多跟企業打交道,為學生就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為旅游專業高職教師,必須提升自己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素質,學會學習,勇于創新,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出更多的適應新世紀發展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任波,孫玉中.探析高職教師能力標準的構建.中國高等教育,2009(01).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這一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體,職業教育主要體現為技能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是高職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內涵。正因為如此,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異軍突起,成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是在江蘇省揚州商校的基礎上組建的,旅游管理專業是該校最能體現高職特色的專業之一。該專業目標是主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現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能從事旅游基層管理、獨立進行旅游服務與管理、項目開發、市場推廣的經營與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這種綜合職業技能的培養需要通過實驗、實習、專業實踐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性教學活動.是實現學生應用知識、掌握技能、熟悉未來職業及獲得新知識等教育目標的主要教學形式這一,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保證,是實現本專業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制定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例
旅游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體系包括基礎課、專業課、實踐環節三大板塊組成?;A課以“必需、夠用”為前提而設置,專業課強調職業基礎素質及相關知識的教學,實踐課以能力培養為中心。
實踐性教學要改變過去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現狀,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性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應占有較大比重。例如我校設立理論課時為42%,實訓、專業崗位實習課時為58%,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除單獨制定總體的專業技能等級目標及實訓課程的實訓計劃外,還在涉及實踐環節較多的課程教學大綱中單獨列出各門課程的課堂訓練計劃,在計劃中明確指出某一課程及該課程涉及的有關實踐教學環節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這樣,不僅確定了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專業技能標準,而且還有階段性的實踐教學安排,內容包括各個階段的實訓目標、訓練內容、考核標準等,有利于保證實踐教學效果。
三、加強實踐性教學,將其體系分為四個層次,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尊重人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實現理論升華,形成一種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的循環模式。整個實訓體系可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專業課堂內的實踐性教學
大部分專業課有課堂實訓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教學過程的生動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種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學的過程應可遵循以下步驟:分析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誰的責任,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此案例中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案例教學著重啟發和挖掘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
(2)管理學習法。旅游管理類課程中的許多教學內容,都可以在限定條件下的模仿練習解決。教師可以先給出一些外部條件,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自愿的小組。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分析和決定,然后進行比較,在小組之間決出勝負。
(3)角色扮演法。教師可以把旅游企業事業中的某些工作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崗位的要求搬到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而加深理解,改進和提高自己的職位表現。
2、實訓課的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教學與普通文化課教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學生的操作訓練是從模仿開始,由簡單到復雜,由分解動作到連貫動作,由單一動作到復雜動作,在模擬實驗室內教師的指導、示范下練習。如果教師指導、示范不準確,沒有巡回個別輔導,將導致學生難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實訓訓教學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師先理論講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領或要求學生課前事先預習,老師以提問或搶答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領。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學中,指導教師嚴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驟示范,使學生從這種規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學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過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景點的講解,組織學生觀看,對某些難解、精華部分可通過反復播放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再進行模仿操作,這樣學生容易掌握,訓練效果較好。第四,指導老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及時進行點評。第五,規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學中的最后一環,是檢驗學生技能是否達標的重要手段。為了鞭策、督促學生重視專業技能的訓練,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實行“多證制”,即學生除需要有一張畢業證書之外,要求學生獲還要有多張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如“導游員資格證書”、“調酒師證書”、“中級烹調師”、“營養師資格證”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
在技能訓練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地按照實綱的要求,學習、觀察、分析問題,虛心向老師和實習基地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請教,并整理在實習報告中。
3、認識實習,鞏固基礎知識。
認識實習是專業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作為旅游專業的學生,我校第一學年專業課的學習主要是專業基礎課,如(旅游概論)、(旅游地理)、(旅游經濟學)等課程,在此階段,實踐的重點是讓學生對今后的工作產生感性認識,同時也對專業知識進行認知。在課程實習期間,一是專業任課老師安排一定量的參觀實習外,如有目的地參觀幾個著名的旅游企業,了解旅游企業運轉情況,開闊學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課外集中實習,引導學生為社會單位、社區服務,為他們進行旅游路線設計,導游講解等,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
4、生產實習,培養高技術型應用人才。
生產實習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實際,感受現實。其主要的實習方法主要是校外實習。我學校與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旅游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根據教學的需要,校外生產實習要求學生直接參與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崗位的實習、管理實習,企業和學校共同評價、考核學生實習成績。其重點應放在對具體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學生在畢業實習結束時達到直接上崗的要求。達到規定的技能標準外,還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門實習,掌握各部門的管理知識和技能,成為知識型、高技術型應用人才。
為了保證實習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實習管理規章制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和經?;?。確定實習人員、確定實習地點、委派實習帶隊指導教師、實習動員、發放實習指導書、與實習單位聯合制定實習培訓計劃、實習帶隊指導教師現場講解、中期總結考核、學校、學生及企業座談、綜合實習評估、實習論文總結與講評、實結等環節進行全程、全面和全員的控制與管理,以保證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學走上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路子。
四、師資隊伍、教材、實訓基地建設是加強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條件
1、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雙師”素質?!半p師型”師隊伍的建設是旅游專業實踐教學成功的關鍵。我校將其提升高職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務。
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約教育改革、發展和提高的關鍵問題。具體表現為:目前大部分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在數量達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規定,高職學院的“雙師型”師資應占到專業課教師的80%以上);在教師結構上存在著理論強、實踐弱的現象;在管理上重數量和形式,而輕質量和實質;、在職稱評
定上重論文和研究,而輕教學和應用;在培訓上渠道不通暢,不利于教師個體“雙師”素質的培養和提升。
為解決以上問題,師資隊伍建設,應采取如下措施:
(1)積極引進,充實教師隊伍。在師資引進中,要突出教師的“應用技能”這一重點,嚴把“能力”關。(2)積極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上聘任兼職教師,擴大雙師素質教師隊伍(3)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力度,這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任務。(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雙師型”教師集體——一個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師資集體。(5)利用假期讓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6)建立“雙師型”教師科學的考評體系。
2、教材建設
作為高等院?;窘ㄔO之一的教材建設,卻遠遠滯后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適合高職教育的教材很少。當前高職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由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教材的編寫匆促;二是編寫人員缺乏;三是高職教材大多數以本科或??茷橐罁?,而這些教材往往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以致使學生實踐能力不強,造成內容陳舊,缺乏科學性、先進性與針對性。
針對以上問題,應加大對高職教材建設的管理力度;聘請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業界精英編寫既重理論又講實用的專業教材和高層教材;編寫時注重素質教育;做好高職教材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專業或實踐課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編教材。
3、實訓基地建設
實驗實訓條件同樣是職業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條件,它包括校內實驗實訓和校外實訓基地兩部分。
(1)校內實習基地建設
校內實習基地,可以使學生擁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場所,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的能力。校內實訓基地,既減少了師生在學校與企業間的奔波,同時提高了實習效率,還省去了一定的實習費、講課費、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補助費等,使有限的教學經費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有導游模擬實訓室、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實訓室、旅游電子商務實驗室、形體、古箏、茶藝、插花、美容化妝等幾個實訓室。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環境設計(原稱為環境藝術設計)在此背景下煥發了新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至2016年底,含民辦高校在內,全國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環境設計類專業,在校生90多萬人。然而,對于其本身建校時間短的本世紀初新成立的藝術類本科院校,鑒于當前我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及這些學校本身淺薄的人文底蘊,在專業課程教與授的同時,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很關鍵性的問題。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設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標簽的課程,采用目標指向明確的模塊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建立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特別是地方性的強調培養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二本院校,專業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適應我國社會生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在系統掌握環境藝術設計與創作方面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具備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及設計實踐能力,能在環境藝術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工作能力的環境藝術高級應用型人才。從這個定位和需求上看,環境設計專業與眾多的設計專業學科一樣,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門專業,同時又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點、優勢、瓶頸、盲區、作為和理由,是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在不斷界定中思索和尋求問題,梳理關系后不斷調整的結果。正是基于此,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制定一個相對實用的教學模塊,同時使其具備一定的“可成長”性,這將為學校向市場提供合格的設計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證。
近幾年來,筆者在與很多沿海一線城市及內地二三線城市的專業環境設計裝飾公司及企業的校企合作互訪交流中,總能聽到一些對于現在專業畢業生的畢業現狀的話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90后的學生,個性表現中的獨立及自主性強,但專業綜合素質較弱,這里說到的專業綜合素質,其中就包括了個人的人文修養。而畢業生在畢業之季面對社會這個大職場,公司及企業在選擇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崗培訓中,也會就此選擇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業文化發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見,真正培養一個合格的專業應用型人才,除了在專業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還應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系統建立人文課程模塊來進行教學,與需要掌握的專業實踐技能形成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綜上所述就是其意義所在。
人文課程模塊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中的定位。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當今國際中的地位也有了顯著提升,在這樣一個轉型階段,用一種學術性的批判態度來看事物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當我們具備這樣一種心態的時候,改變、調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學模式,就變成了一種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環境藝術專業該如何發展呢?湖南為中南五省之一,有著豐富的地理資源,歷史造就了這個地區充沛的人文與地理資源,這也正是立足本土進行發展的良好基礎。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環境設計的形態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協調,同時又不失去本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藝術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學”與“教”的探索
1.環境設計專業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設置探索。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具體情況,需建立一個環境設計專業人文模塊教學新模式,配合大學在讀的四年時間,該模塊綁定目前專業課程教學的六大部分,每個部分都是在完善其專業知識結構,同時細化每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具體綁定的六大模塊分別如下:(1)在公共必修課模塊中,在入學的第一學年,就應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中,有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做要求。其次,在后續的培養計劃中,還應依次開設中國文化概論及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等相關課程,進一步強化其人文意識。(2)在接下來的造型基礎模塊中,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的課程大綱設置中,要凸顯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總結并提煉出地區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介紹與課程練習。(3)專業通識必修課程模塊中的藝術設計理論基礎和中外工藝美術史,要結合地區文化及內涵特點進行講授,在進行多方位的藝術觀點介紹的同時,條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議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體驗式地參加課外相關人文活動來完成課程的學習。(4)設計基礎模塊中的設計基礎(1)、(2)、(3)。主要是強調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環境與構成基礎”和“環境與裝飾造型基礎”兩個知識點,可以在強調環境設計專業特色范圍內的構成及裝飾特點的同時,讓學生適當了解民族民間環境設計造型技法的基礎知識,這樣可與傳統課程教學方法拉開距離。(5)在整個模塊教學的核心部分專業設計模塊中,教學重心可適當結合對于地區民族文化價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環境設計特點,來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如民族民居的研究與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課題進行研究與設計,在了解地區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環境設計的保護與創新。(6)畢業設計模塊。主要由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兩部分組成。畢業論文必須結合畢業設計進行研究,畢業設計要求對具體一個民族地區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深入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并與當地政府形成合作關系,進行環境問題的梳理與解答,解決當地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相信在這樣一個個的學習和探討方案及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將人文精神貫徹到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當中。
2.人文標簽的模塊化課程教學效果分析。作為藝術類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可通過四年的模塊化教學及藝術實踐,在必修課程教學安排外,將一些專業選修課程安排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如陶藝課、花藝與茶藝、藝術品鑒賞、室內風水學、中國畫基礎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彰顯人文內涵的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