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3-03-22 17:4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文教育 人文關懷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上網、出行等等都離不開對語文的應用。小學語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最重要的部分,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小學階段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學習成績的好壞而且是學生性格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語文教育教學要重視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傳統的語文教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標的要求,現代語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要做到將課本知識與人文關懷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學生在成績和精神得到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首先從學校方面講,語文這門學科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隨著教學的改革,學校相對的教學方法也有所改變,雖然語文這門學科包含的知識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但是在諸多學科當中并不處于很高的地位。由于它本身在教育中的基礎性,很多學校幾乎忽略了對語文教學的重視,學校認為學生從出生就在接觸語文,學習語文知識,根本沒有學不好的道理,對于學生學習語文并不困難,所以順其自然的就把重點放在了其它科目上,認為其它科目對于學生來說會有更高的提升空間,這也就給學生潛移默化的灌輸了語文學習的不重要的觀點。
其次從學生自身情況考慮,在小學階段,學生除了語文之外比如說英語等科目,學生平時很少接觸,自身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這些學科上,而對于語文,學生從小就接觸語言,對語文的新鮮感早已消磨干凈,對于其它學科英語、自然等有意思的學科充滿了興趣,而且學生由于從小就接觸語文的原因,認為自己目前的語文水平就不低,學生潛意識里就忽略了對于語文的重視,認為學習語文并不重要,因此語文這門學科就被忽略了。
最后就是家長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對學生語文科目的成績并不怎么關注,而更多的是關注其它的學科,而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安排課下補習,讓孩子上補習班,但很少有上語文補習班的,從家長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語文的關注度并不高。
二、怎樣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文關懷
1.改善教學內容,要想提高人文教學的效果,我們的教師需要加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首先小學語文老師要有人文關懷的意識,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課堂氛圍,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素養的培養,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選擇教學內容,開發學生潛力。對于和道德品質相關的知識,老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理得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文章或實例,對學生進行更深的講解,實現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2.小學語文老師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在進行人文教育時,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引導和榜樣作用,因此要加強人文教育,前提教師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是前提,但自身素質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學生時要做到以德服人,傳授知識的同時除了讓學生學到要求的語文知識,還可以做到心靈凈化,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師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來進行人文關懷的培養。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編者精心準備的,所選的作品一定符合本年齡階段的學生,適合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閱讀,所以教師要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知識領會其中的人文關懷,傳遞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人文關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加強人文關懷的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但有一點必須強調加強人文怪壞并不是否定語文的工具性,如果忽略語文的工具性將會影響學生認知的發展,所以語文教學要處理好語文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發展,使得我們的語文課變得更加豐富。比如說在講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講課內容,分析課文的寫法,帶領學生整理思路的同時可以給學生滲人所蘊藏的知識,像環境保護,個人品質的素養。不僅學習力課本知識,還滲透了人文素養,提高了學生自身素質。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的教學。
4.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人文關懷的質量,語文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限于文章知識的傳授,還要費盡心思將小學的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第二場所,教師應該提高學生語文課堂質量,把課堂變作學生實行人文關懷的地方,課堂與人文關懷兩者相互結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完成學習目標。老師通過提高學生對人文關懷的認識,選取多種方法。教師還可以采用先進的技術多媒體教學,來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并對此政策完成程度給予鼓勵和懲罰,來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信心,讓學生之間產生良好的競爭,通過這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提高人文關懷的質量。
5.注重在閱讀和寫作中的人文關懷,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選取合適的閱讀資料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灌輸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大膽使用新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寫作也占據著很重要的比例,根據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多方面選材,根據不同的題材,指引學生寫哪方面的文章,比如說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學生在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取寫作方式,最終完成自己的文章。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為語文教育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小學語文教育決定著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加強小學教育的人文關懷,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夠很好的塑造學生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的更新教學內容,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追求高質量的人文關懷以及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初中教學中人文關懷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永洪.論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人文關懷.現代閱讀,2013,(3).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小學;語文課程;百年;流變
核心素養,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對21世紀學生新基本能力的思考和評價,指的是“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1]。2014年3月30日,我國在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2015年,《人民教育》在第7期刊發編輯部文章《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一文,明晰界定了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外延。即它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2]
自此,基于核心素養,進行頂層設計,重構課程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成為我國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關鍵”因素和未來學校教育改革的靈魂。那么,對于核心素養,基礎教育語文課程做好了哪些準備?或者說,走進核心素養,語文課程經歷了哪些流變?未來又將怎樣與核心素養深度貫通?追本溯源,鑒古知今。對此,本文通過梳理百年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結構、主要理念等的變遷,以期為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深度貫通提供一些參考。
一、白話文普及: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首次對接
1904年之前,我國童蒙教育主要是古文教育。其語文課程的開設主要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為社會統治階級服務。從殷商甲骨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五經”“四書”,再到《昭明文選》《古文觀止》,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讀古文、寫文言文,應付科舉考試。1904年,清政府開始廢科舉興學堂,民主、科學成為社會思想主流,語文也開始單獨設科,語文課程開始面向普羅大眾。但是,不像其他學科,古文讀寫仍占據著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這導致中小學語文教育不得不大量承襲傳統科舉考試的陋習,存在著大量言文脫節,遠離現實生活、學習、工作需要的現象。五四時期,在我國一大批學者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開始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發揮作用。在此影響下,小學《國語》開始學白話文,中學《國文》主要學習文言文,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白話文。自此,兩漢以來的“言文脫節”開始變為“言文一致”,白話文正式進入語文課程,并逐漸普及占據主要地位。語文課程與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職業準備即核心素養首次接軌。對此,高度評價,說此舉“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二、語文名稱確立: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再度親近
20世紀30年代后期,為進一步拉近語文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人們開始大力關注口語交際能力對個人未來成功生活和社會良好運轉的影響。為了在語文教育中“養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以葉圣陶、夏D尊為首的語文教育家倡議把中小學的語文教科書“國語”和“國文”合稱為“語文”。1949年8月,葉圣陶主持中小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起草工作,并編撰《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此后,“語文”首次作為正式術語確立,并隨著《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的推行流行開來。其中,“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薄拔谋居谡Z,不可偏廢,故合言之”。至此,語文課程開始聽、說、讀、寫并重,口頭語言在語文課程中獲得了和書面語言同等的地位。因此,國語、國文更名為語文,不單是名稱的改變,更是語文課程自覺走向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實際運用,追求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力圖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追求。自此,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安排充分考慮聽、說、讀、寫訓練的比重,作文一律用白話文,語文課程再次向中小學生個人成功生活的核心素養邁進了一步。
三、“一語一文”觀濫觴: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漸行漸遠
1956-1958年,我國中學語文課程進行了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其時,教育部頒發了漢語、文學的教學大綱,并組織人員編寫了各自的課本。盡管改革僅試行了三個學期便匆匆結束,為中小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知識技能基礎,但自此也造成了“一語一文”觀的長期流行。所謂“一語一文”指的是語文課程主要由語言和文學兩種要素構成的語文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片面強調語言學和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忽視實用文章學對語文課程的理論奠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語文教育向核心素養的前進。這種觀念表現在教材編寫領域,就是“文選組合”式教材長期占據語文課堂,教材編寫則是以不同主題組織單元。1978年,面對“”后以此種觀念為主導編寫的第一套全國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胡喬木同志做出了“跟過去差不多”的論斷。對于此套教材,葉圣陶也同樣尖銳地指出:“連革新都說不上,不要說革命了”,并發出了“中小學語文教材五十多年來可以說很少變革”的感慨。
進入21世紀,“一語一文”的語文觀又以新的形式主導著第八次語文課程改革。自1997年,由《北京文學》發起的語文教育大討論,聲聲“誤盡蒼生是語文”的嘆息,揭開了語文教育界與外界對話的帷幕,但也由此形成了新型的“一語一文”觀,即語文是由語言和文化構成的語文課程觀。這種觀念集中反映在2001―2003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描述:即語文既是人們思維、工作、學習的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載體。在這種語文即語言和文化的“一語一文”觀影響下,識字和寫字、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實踐活動都涂上了過于濃厚的文化色彩。以至于北大教授驚呼初中3年6冊教材,二三十個主題,初中學過,高中再學,學到了人文,丟掉了知識和技能。學生課業負擔重不說,走到社會上,連用實用文章辦事的基本能力都沒有。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化觀,本來是為了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過猶不及,語文課程逐漸偏離了現實應用的軌道,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逐漸被邊緣化。
四、“一語雙文”言語觀:語文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再度融和
覺察到“一語一文”式的語文觀所帶來的眾多現實弊端,一些專家學者開始關注語言使用的情境,從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語用角度,重構語文課程言語觀。其突出表現是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首次提出了“文本”概念,并在修訂版的高中語文課標中明確地建構語文核心素養。其中,以語文教育家、實用文章學家曾祥芹教授為首的學者提出的“一語雙文”思想較為系統地概括了這種課程觀。在這里,語文首先二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繼之,書面語言的文章又二分為文學作品與實用文章。[3]其中,文學作品主要指小說、戲劇、詩歌等。實用文章主要指與文學對舉的傳遞真實經驗的敘事類以及說明類、論辯類文章。其具體包括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普通文章,新聞、學術論文等專業文章以及傳記、游記等兩棲文章三類。
“一語雙文”的語文觀,強調建立“語言、文學、實用文章三足鼎立”的語文課程結構,凸顯“雙文教育,實用文章教育第一”的應用取向。其旨在矯正頑固潛行于百年語文課程中的“學文學,用實用文章”的學用不對稱弊端。
“一語雙文”的提出引發了學者對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審視。結果發現,中小學語文教材有63-76%的實用文章。但由于受傳統“紅領巾”文學教學模式(1953年)的影響,加之語言文學觀的濫觴,課堂中很多實用文章的教學變味為“文學分析”?!鞍颜Z文教材當成文學教材,把語文教學變成文學教學”的現象愈來愈多,以至于現階段中小學生實用文章讀寫素養差強人意。因此,彰顯“一語雙文”觀,重構語文課程,拓展21世紀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勢在必行。
綜上可知,我國語文課程自設科伊始,就是為了構筑社會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態,同時為學生成功工作、學習、生活做準備。其后百年,盡管遭遇各種困阻,但語文課程發展的主流方向始終是努力朝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即始終朝向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發揚傳統,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現實應用方向,理性看待各種語文課程觀與實踐形態,關注學生基本語言、文學和實用文章素養等語文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何嘗不是走向21世紀核心素養的一條捷徑呢?
參考文獻:
[1]張娜. 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42.
[2]人民教育編輯部.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J].人民教育,2015(7):1.
[3]曾祥芹.“一語雙文”時代漸行漸近―全球化語境下語文內容結構改革的必然趨勢[J].語文建設,2009,(11):4-8.
【關鍵詞】小學語文;關鍵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22-03
【作者簡介】1.朱潔如,江蘇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常州,213001),高級教師;2.吳剛平,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200062)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語文學科關鍵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線,與其他語文知識、技能和能力是綱與目的關系,綱舉才能目張。葉圣陶先生說:“無論什么學科,都應該預先認清楚為什么要學習它。認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攪一陣?!敝挥邪颜Z文學科關鍵能力的教學意義、實質內涵認清楚了,語文教學才能更好地明確目標和方向,才能提綱挈領、事半功倍地予以推進。
一、重視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教學意義
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是指小學語文課程至關緊要的部分,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作為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和主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成效和后勁。
1.學科關鍵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
作為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學科發展的根本,它在小語學科中應該處于一種核心地位。小語學科所有方面的發展都必須依仗它、服務于它,它對小語學科發展具有奠基作用。即使是在一年級小學生剛開始學習識字寫字時,教師也必須清楚認識到閱讀理解是小語學科關鍵能力,將識字寫字教學納入閱讀理解的整體教學設計中予以統籌規劃。通過識字讀文,讀文是目的,識字是服務于讀文的;并隨文識字,在讀文中識字,識字是讀文的伴生結果,讀文識字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讀文、更多地讀文,小學語文教學要始終重視閱讀理解這個基礎。
2.學科關鍵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干。
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是小語學科發展的支柱,牽一發而動全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所有其他學科能力都是以閱讀理解能力為依托生長起來的,并為閱讀理解能力的持續發展而服務。因此,閱讀理解能力具有四兩撥千斤的能耐,它是語文學科這棵大樹的主干,樹干強壯了才能枝繁葉茂。抓好了“吸收”或“輸入”的閱讀理解能力,“發表”或“輸出”性學習內容中的寫話、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才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系列化的輸出性學習才能得以順利展開。
從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小初銜接這一特點來看,有了小學閱讀理解能力作枝干,第四學段7~9年級中的種種閱讀目標才能逐步達成。例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薄澳馨盐瘴恼碌幕居^點,獲取主要信息,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盵1]所有這些目標的達成都必須以閱讀理解為前提。同理,從閱讀分類來看,理解性閱讀也是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運用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記憶性閱讀、比較性閱讀等閱讀的基點與支撐。
3.學科關鍵能力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的成效和后勁。
作為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成效和學科能力發展的后勁所在。發展閱讀理解能力不僅對學好語文具有決定性意義,同時也是學好其他各學科的重要后盾。學好哪門學科不需要閱讀理解?又有哪個行業離得開閱讀理解能力?它所帶來的強大的后勁與可持續發展動力是不可小覷的。
二、閱讀理解作為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實質內涵
閱讀與寫作是整個語文相互依存的學科兩大關鍵能力,但在小學階段則以閱讀理解為主。作為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閱讀理解,本質上是以交際言語領域為核心,兼顧藝術言語領域和科學言語領域的基礎閱讀能力。
(一)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學科兩大關鍵能力之一
1.閱讀與寫作是語文課程的兩大關鍵能力。
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語文課程的定位來看,語文能力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罢Z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薄罢Z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盵2]這段論述對于語文課程的作用與價值給予了清晰的定位,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應培養的學科能力――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語文課程要實現其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彰顯其重要的學科地位,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罢Z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盵3]由此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應培養的學科能力是: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由此可見,語文能力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吸收祖國語言文字成果,為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打下基礎”;二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曾指出:“簡括地說,只有兩項,一項是閱讀,又一項是寫作。要從國文科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間,經驗的接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閱讀和寫作兩項也最切要?!盵4]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閱讀與寫作的知識和習慣,指的就是能夠運用閱讀和寫作知識、習慣去完成“吸收”和“發表”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能力。也就是說,管“吸收”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管“發表”的寫作能力是語文學科關鍵能力。
2.閱讀理解越來越成為獨立的語文能力。
在閱讀與寫作兩大關鍵能力中閱讀不僅是向“讀”學“寫”的基礎,而且越來越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語文能力?!拔覈膫鹘y經驗是‘讀寫結合’,但是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讀’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能力,已日益受到重視。它已不僅僅是為寫作提供范例和導引作用,而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盵5]
閱讀理解能力作為獨立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這可以從國內外有關閱讀理解能力檢測的發展趨勢中窺見一斑。
美國學術能力評估SAT考試、英國英語能力測試、日本日語能力考級中均對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專項測試。國際著名的教育評價項目也都將閱讀素養作為核心的測評內容。像PISA和PIRLS都是針對閱讀素養進行的國際性評價項目,以此來監控國際范圍內四年級學生的閱讀素養。其新穎、科學的評價理念和框架設計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本土化的閱讀能力檢測也陸續開啟并逐漸步入正軌。2003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設立了“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分析與指導系統”項目(SAAE)。2006年9月,江蘇省參加了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和項目組召開的“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項目協調會,并參加測試。SAAE項目組對“語文學業質量”的概念是這樣界定的: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所獲得的,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核心的語文素養水平。[6]“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已然成為本土化小學語文學業質量檢測的重要核心內容。
(二)培養基礎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實際上,培養語文能力既有語文課程通道,也有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就語文課程通道而言,“吸收”或“輸入”主要由聽、讀完成,其中“讀”是核心,“聽”是圍繞“讀”而展開,并在促進“讀”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有計劃、有選擇、經過優化設計、系統而高效地“讀”出優秀的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的專責,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無法代替。作為語文課程專責的閱讀,可以稱為基礎閱讀?!鞍l表”或“輸出”主要由說、寫完成,其中“寫”是核心,“說”是為了促進“寫”的發展而進行的必要準備,并在促進“寫”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升。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地向“讀”學“寫”是語文課程的專責,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無法代替。作為語文課程專責的寫作,可以稱為基礎寫作。
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兩相比較,閱讀理解是更為基礎和重要的關鍵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這是因為,語文能力涉及交際言語、科學言語和藝術言語三大領域,亦即三種語體。三種語體的言語能力培養都以閱讀理解能力為基礎和核心。
相對來講,交際言語廣泛運用于社會日常生活,是每個社會人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言語能力,是語文教育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其中,閱讀理解能力是交際言語能力的基礎和核心。一般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基本文體的文章是交際語體的主要外在物化形態,它們構成語文課程的主要篇目和課文文本。語文課程的讀寫能力培養主要通過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文章教學完成。其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精選文章的閱讀理解實踐,獲得基礎閱讀理解能力,實現“吸收”或“輸入”功能;通過向“讀”學“寫”,獲得基礎寫作能力,實現“發表”或“輸出”功能。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主體的交際言語領域,從先后順序來看,文章的閱讀理解在前,向“讀”學“寫”在后,可以說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甚至整個語文教學的先遣任務。所以,“文章教學是語文教學首先要完成的任務”。[7]從語文學習的主次來看,學生的主要學習時間和精力必須用于大量文章閱讀,才能有效吸收一個民族集體積累起來的基本交際言語成果,才能為作為一個學生個體寫作能力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沒有“吸收”或“輸入”的閱讀理解作鋪墊,“發表”或“輸出”的寫作幾乎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至于以詩歌、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為外在物化形態的藝術言語,以及以學術論著、政治讀本和法律文書為外在物化形態的科學言語,這兩種語體的言語能力培養更是以閱讀理解能力為主,小學階段基本不涉及這兩種語體的寫作能力培養問題。一方面,與交際言語相比,藝術言語和科學言語的實際運用,無論在人群、場合、范圍和層次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是較高層次的語文能力。尤其是對處于語文學習初級階段的小學生而言,藝術言語領域和科學言語領域的閱讀理解能力,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不宜作過高的要求。甚至只需在這兩個領域粗讀一些基本篇目,獲得一些初步的閱讀實踐經歷,開闊一下視野,學得一些藝術言語和科學言語基礎知識就可以了,而對這兩個領域的寫作能力則完全不必作出統一的要求。另一方面,以現代社會的實際需要來看,我國語文教育以文學體驗為主要取向的傳統則應該轉向以獲取信息為主要取向的現代語文教學了。
所以,從各方面綜合起來看,以交際言語領域為核心,兼顧藝術言語和科技言語領域的基礎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它是貫穿小學語文教學全過程的核心素養。
全面準確地厘清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對于培養和提升小學生整體語文素養、改進小學生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也唯有如此,加強小學語文學科建設、提升學校和區域課程領導力才不會是個遙遠而空泛的口號。
【參考文獻】
[1][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5]章熊.我對中學閱讀能力目標的意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2(1-2).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 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于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后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注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于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論文關鍵詞:大學語文;母語教育;高等教育
由國際現代語文教師聯合會的《語言權利世界宣言》指出:“所有語言社群均有權決定其語言被表現的程度:……包括學前、初級、次級技術和職業性、大學和成人教育?!薄八姓Z言社群的語言和文化必須在大學階段作為研讀和探究的主題?!币晕募男问矫鞔_了在高校開展母語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特別提到“大學語文”類課程,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然而實踐中,大學語文教育在我國高校中邊緣化的趨勢卻在不斷加劇。大學語文教育中的理論研究、教材、師資等基礎問題長期擱置,致使大學語文成為很多高校中名副其實的雞肋,困境重重而突圍乏力。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困境
1.大學語文師資力量不斷弱化,教師學歷及職稱均有降低的趨勢
據王步高等撰《我國大學母語教育現狀——三年來對全國300所高校大學語文開課情況的調查報告》,“2004年全國大學語文師資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為10.78%和39.92%,而2006年僅為9.1%和36.99%。2004年博士比例為15.41%,2006年僅為13.01%?!贝髮W語文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科研、晉級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大學語文的接力棒總是傾向于傳給新進教師或學歷職稱低的教師,且教師流動性大,在大學語文教育上難以有經驗和思考的累積效果。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齊森華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一些高?!髮W語文’課由教學課時不夠的教師擔任,不但不能保障師資隊伍的穩定,還勢必對課程質量產生不良影響。有的學校雖有固定的教研室,隊伍也較穩定,但教師在從事科研、方面都有困難,心理負擔較大,積極性不高。有的學校沒有專設的教師,而由新加入工作的青年教師擔任‘大學語文’教學,這些教師只是將此作為過渡,甚至有的全由研究生上課,根本無法保證授課質量。由于教師兼職多,專業性大為不足,水平不高,人員構成極不穩定,又缺乏學術帶頭人,師資問題會逐漸凸顯?!?/p>
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學委員會在語言學家王寧的倡導下實施新的“大學語文”改革計劃,這一計劃強調以師資的高標為定位,教師團隊包括易敏(古代漢語學科教師)、李山(中國古典文學學科教師)、康震(中國古典文學教師)、楊聯芬(中國現代文學學科教師)、李正榮(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教師)等名師,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歡迎。這種強調師資“高標”的改革路徑給大學語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這種實驗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專業雄厚的師資力量作保障,并沒有指出一條教師培養、提升以及監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仍然是困難的。
2.基礎理論研究薄弱,課程性質界定不明
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高校重新設置“大學語文”課程起至今三十余年,大學語文課程性質定位仍然懸而未決,在理論上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造成教學實踐的混亂?!罢Z文”二字的釋義千差萬別,莫衷一是。常見的觀點有如下幾種:
其一,語文即人文,認為人文素養培育是大學語文主要職責。以夏中義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為代表。這一觀點大大擴充了傳統語文的內涵,使其與注重知識傳授的高中語文區別開來,接受度很廣;但也導致大學語文邊界不清,反而喪失了學科的獨立性。
其二,語文即文學,認為文學大于語文,強調回到文學經典現場,以優秀的作品和教師開放多元的講解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文化認知和人文情操。這一派別強調了大學語文的本體性,但是在實踐中被認為與文學專業的教育界限模糊。
其三,語文即語言文學,在實踐中強調聽說讀寫的技能養成,這一派別在實際操作中常受到“高四語文”詬病。
模糊的課程性質界定,也使得大學語文在高校中的作用似是而非,因而難以獲得應有的地位,發揮應有的作用。
3.教材編撰無序,選用隨意性強
大學語文基礎理論研究的不成熟也直接影響了教材的編撰與選用。第一,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存在重復。如作為大學語文教育經典的徐中玉等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即有相當一部分篇目與高中語文內容重復,使大學語文難以擺脫“高四語文”的帽子,降低了教學雙方的熱情。第二,大學語文教材繁多,但很多屬受經濟利益驅動而為,在選文及體例編撰上并無新見,簡單重復甚至錯誤百出,質量低下。第三,新的優秀教材推廣難,教師仍習慣選用熟悉的老教材,致使新的教研成果轉化緩慢。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突圍
近年來,大學語文的外部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不斷改善,2006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明確指出:“大學語文課程只能進一步加強,而不可忽視、削弱。大學語文在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007年5月10日,教育部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鑒于大學語文課程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結合實際,積極創造條件,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倍嘘P大學語文的媒體報道網絡討論,在改善大學人文教育環境提高大學語文教育質量方面也已達成共識,諸多大學生人文精神失落的實例讓人們對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之一“大學語文”寄予厚望。但是這些讓高校大學語文教師倍感鼓舞的政策和輿論導向并未給高校大學語文教育帶來實際的改變。由于長期以來大學語文沒有明確的學科歸屬,教師發展瓶頸明顯的情況依舊存在,大學語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只能是人們美好的愿景。借外部環境之東風,推動大學語文高校內部制度環境的實質改善,是大學語文教育突圍的必由之路。而簡單地將大學語文的重擔交給教師,片面譴責教師的責任心和創造力是無益大學語文的良性發展的。 轉貼于
1.確定大學語文教育學科歸屬是提高學術水準、教學水平的關鍵
目前,擺在大學語文教育面前的一個現實的基礎問題是,大學語文教師沒有自己的“陣地”。長期以來,面向全校公共教育的大學語文教師實際附著在中文院系或外語院系內部,似乎只是專業學科的衍生品或者寄生物,沒有自己的學科歸屬。大學語文教師科研成果難以得到肯定,在職稱評定的諸方面難以得到認定,晉升困難。因而大學語文教師的流動性和臨時性成了必然。這一情況導致大學語文教學簡單重復,深度有限,創新困難。盡管輿論將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素質教育的希望寄于大學語文這塊陣地,但事實上卻成為大學語文的難以承受之重。
近年學界對重視大學語文的空洞口號已經逐漸落實為對改變相關學科體系和制度的呼吁,諸多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明確大學語文的學科歸屬,給大學語文一塊可持續發展的一畝三分地?!按髮W語文”是公共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一個學科。多年來高校對大學語文的認識多為教學主導,卻忽視了其專業內涵,使大學語文難以獲得專業研究的養料補給,而愈加營養不良。2011年南開大學陳洪、李瑞山在《“大學語文”應有明確定位——目前大學語文教育的若干問題》中探討大學語文學科建制問題。文章認為,依附于其他科學的“大學語文”課程,需要強大的中文學科力量的學術支援,同時又有自身的學科內涵和特色,應逐漸形成有獨立內涵和特定研究對象的一個專業。具體來說,“‘大學語文’涉及的專業,以‘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中各專業為基礎,又兼有其他相關學科的因素;而在中文一級學科中,又關涉中國文學(含古代和現當代)、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等不同的二級學科?!髮W語文’專業建設的關鍵,就是如何重新塑造學科和課程理念,如何在這一特定理念的指導下,融合不同的學科基礎,構建其教學內容和課程主體;同時密切結合教學實踐,實現有學術意義的突破,形成以語文為本位而又具備多學科知識資源的課程特色?!边@一設想任重而道遠,卻是大學語文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高校扎實開展母語教育的可靠途徑。
2.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明確大學語文的性質是大學語文生存發展的保障
由于頂著“語文”這頂似是而非的帽子,“大學語文”常常被認為是高校專業中文教師的教學冗余,科研更是常常處于真空地帶。大學語文在性質定位、內涵外延等基礎問題上都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在教學中常常依教師個人的專長和研究興趣各執一端,因而學生也對大學語文的期待淡薄,不知道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有什么區別,不知道大學語文教什么。大學語文的意義對師生來說都萎縮為2個學分,而抽離了其應有的充盈的價值內涵和實踐意義。大學語文是什么?大學語文教什么?大學語文怎么教?類似這樣的基礎問題不明確,大學語文的生存和發展都無從談起。
近年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都將大學語文置于母語教育的層面上予以強調。2006年11月,時任高教司副司長的楊志堅在“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上做《大學語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層面進行母語教育的一種形式》報告,報告談到“我覺得大學語文教育應當是在高等教育層面進行母語教育的一種形式”、“大學語文教育應立足于基礎漢語素質的養成。在這一層面上,它的性質就是基礎性和普及性的,區別于浪漫的文學教育,注重語言文字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008年11月國家語言文字管理委員會《2007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其中一節為《母語高等教育狀況報告》,對大學語文的性質做了更明確的界定,并與外國語文教學、基礎階段語文教學相區別,厘清了大學語文的內涵。報告認為:“這里說的‘母語高等教育’,特指高等學校中面對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漢語文教育,亦即習稱為“大學語文”的課程及其他相關課程為主的教育教學活動。稱之‘母語高等教育’,是為揭示其根本屬性。一般來說,‘大學語文’課程既根本有別于外國語文教學,又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以字、詞、句、篇為基本內容,以能力訓練為主的模式,也有別于中文專業的語言學類別的課程;而是以經典的或優秀的母語即漢語文本為材料,以閱讀解析鑒賞為主要方式,注重學生素質提升的教育教學活動,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計劃課程的一種?!?/p>
“大學語文”的“母語高等教育”定位得到了部分學界認同和學理闡釋。
杭州師范學院何二元《大中銜接:大學語文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將母語教育確定為語文本位,避開了人文教育、語言教育等長期以來的爭執不休。文章認為“假如我們能夠換一種思路,比如不把‘大學語文’看作是一個嚴格的學科名稱,而只是和小學語文、中學語文相似的一個偏正詞組,那么需要回答的便只是‘什么是語文’的問題。當然這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但是至少不會危及到學科本身的成立,因為從來沒有人會質疑小學語文、中學語文存在的理由?!边@一闡述將大學語文作為整個母語教育的一個階段,與小學語文、中學語文并列,解決了長期以來因為“大學”二字而產生的諸多試圖拔高大學語文而出現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爭端,理順了大學語文教育的邏輯合理性,有利于大學語文在母語教育框架內的科研教學實踐開展。
將“大學語文”界定為“母語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確立大學語文教育在高校諸多人文教育、政治教育等領域包圍中的獨立品格,重拾母語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使母語教育在國民教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獲得連續性。但是這一定位目前仍停留于理論討論和探索階段,尚未獲得普遍的理論認同,也未進入普遍的教學實踐,在教材編撰推廣和教學實驗方面仍然有廣闊的工作空間,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認識偏頗
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終是語文學科的長期爭論的問題,盡管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沒有因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精準定位而結束,但“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得到了廣大的語文教師的認同。特別要注意糾正小學語文教學僅僅對工具性重視,忽視人文性顯著的效果。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很多的層次、段落的分析和字、詞、句、段、篇等的訓練,老師的課堂講解沉悶乏味,學生學習也饒有興趣。今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更注重文本的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在課堂中總是能看到老師指導學生分段閱讀、反復討論、聯系到現實生活中談感受。其結果是,整堂課的時間,學生只是淺顯的明白了文本的微言大義和主要內容,然而作小學語文學習的另外一個重要目標――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卻十分少有。
2.片面理解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學生通過參加很多語言的實踐活動獲得了較好的語感能力,所以我們拒絕零碎的講解、分析以及大量的機械式的訓練,主張“每個時期的語文教學都應重視默讀和朗讀?!薄安糠衷娢倪€規定學生要誦讀,有助于培養、體驗、積累語感”。因而,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我們會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讀中體驗、讀中理解也漸漸是廣大的教師的共識。
但是冷靜地反思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我們只能深表遺憾,因為很多課還是以分析為主要。以往是逐段或逐句只提問不朗讀,如今卻是一邊朗讀一邊提問。一邊朗讀一邊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依然只是鑒于文章的內容的本身,沒有較大的可供思考的價值。表面上是書聲瑯瑯,但實際上以為什么而讀書,怎樣讀書,教師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并不深入,所以也不會通過朗讀對學生做有針對性的教導。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之外,誦讀、默讀、朗讀也確實是十分有效的學習手段和方法。
3.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激勵性,通過合理、有效公平的課堂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這逐漸被很多教師認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是能看到教師對學生投以贊美的目光,能聽到教師的贊美言辭。然而,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的方式也有著很多的問題。如:單一的評價手段和形式。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只在口頭上獎勵“你真聰明!”“你的回答太好了!”等層次較淺的評價,或者采用小獎品、小紅花暫時性的激勵學生,可以造成學生有效的對更深層次的學習的思考的方法的缺失。此外,還要評價的結果不公平、隨意評價、沒有確定的評價目標。
二、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1)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包括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寫字識字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等;還必須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給以重視,讓學生漸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
(2)要正確了解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規律:一是人文性突出―語文課程中人文含義對學生精神思想領域的影響十分深廣,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具有多元性。這就需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還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二是實踐性很強―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同時由于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很多,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僅僅是因為學習方式的單一,造成他們對語文學習的厭倦情緒;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體現語文課程的特殊規律,單純的接受性學習難以發揮語文課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倡導語文學習的多樣化和主體化。
(4)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師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能力。主要操作“切入點”為多讀書、少做題,積累感悟,品味熏陶;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相互貫通,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等。
(5)突出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學科教學的價值取向由過去追求片面的短期的效應,轉到現在的重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比如,在各種版本的語文課標教材中,無論是單元前的導語、課后思考練習題,還是“語文園地”或“語文天地”;也無論是提出學習任務、啟發讀書思考,還是引導發現、交流、展示,都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心理特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出發,或以生動形象的圖畫表示,或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敘述,顯得十分生動、親切、自然,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北師大版課標教材中,設計了引導學生“讀、比、寫、說、填、連”等圖標;人教版課標教材中,以“我會讀”、“我會認”、“我會說”、“我會猜”、“我的發現”等形式設計訓練題)。
三、總結
老師們,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復雜性、艱巨性和漸進性的過程,我們每一位教師作為新課程理念的具體踐行者、新課標教材的具體實施者,都應該從“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出發,堅持用新課程理念指引教學,用新課程目標規范教學,用辯證的思維、發展的眼光正視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在不斷地“實踐―反思―實踐”中推進課改、深化課標,讓語文教育永葆生機,為提高全市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黃關芬.試論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年33期
[2]徐培林.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芻議[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年06期
[3]方煒煒.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應對策略[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年09期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踐 存在問題 尋求對策
Integrate with the true life and launch the elementary Chinese practiced study
Hu Xiufang
【Abstract】It is pointed out in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experimental edition),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for short in the later part that the purpose of Chinese is to improve students’ general Chinese quality roundly. The three words including embodiment, roundly and general are new Chinese attainment which is brought forward under the new times’ Chinese education. But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Aimed at those problems, I want to give emphasis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solve them.
【Keywords】Elementary Chinese practice Existent problem Seeking for countermeasure
引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體現“全面”與“綜合”是新時期語文教育的一個新理念。新課程倡導我們進行語文生活化的教學。
課堂應當是學生重要的生活世界。努力建立學生“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橋梁,讓孩子不再生活在兩個世界中。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使學生掌握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方式。
1.小學語文實踐研究的重點。
1.1 小學語文實踐的特色――開發利用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小學語文實踐重點的特色,就是其內容含有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是小學語文實踐重點的特色不可缺少的內容,是重要組成成分之一。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是語文教學主要課程資料,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料還包括工具書、其它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網絡、演講會、展覽館、旅游景點等。同時,學生、家長、社區本身也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課堂資源、課外資源都只有與學生這一資源相結合,才能發揮最佳效益。課外學習資源包括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國內外大事等。
1.2 大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是人生體驗的濃縮,脫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不可能形成豐厚的語文素養。鑒于此,《語文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的一種綜合課程。它從形式上分為討論、演講、辯論、參觀訪問、考察、調查。教師要大力倡導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2.1 認識問題。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部分教師教學過程重結果、輕過程,重求同、輕存異,重表達、輕實踐,教學趨向封閉;部分教師對實踐活動的理解停留在走過場,呈現的是虛假繁榮,學生缺乏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對于落實創新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多大幫助。
2.2 方法問題。目前實踐活動組織中,教師存在幾點不足:一是方法過于單一;二是缺少必要的指導。學生的實踐不是孤立的、獨立進行的,需要必要的指導,教師應重視實踐中產生的生成性知識,組織其探究、思考,然后重新審視與考察知識要領,幫助其建立積極的知識體系。
3.尋求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存在問題的對策。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思維、學會創新,是當今素質教育向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素材、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種感官并用。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創造意識。
3.1 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宋代王安石曾說過:“欲審其才,問以言。”說明“說”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言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師在教完《凡卡》后,出示了“我和凡卡比童年”的說話題目時,同學們都踴躍發言,暢所欲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練習“凡卡把信寄出去后,爺爺能收到信嗎?”來續說故事,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2 培養學生“做”的能力。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利用課文,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教《放風箏》一課前,布置每個學生事先做一個風箏。教課時,讓學生帶到課堂上。這樣動手做,即使是不理解力學原理,也能在實驗中獲得直觀印象。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技能,又培養了觀察、思維和想象的創新能力。
3.3 培養學生“寫”的能力。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作文訓練的內容應該是廣泛的、多彩的,訓練的時間和空間也應是開放的。因此,可以大膽地、不拘形式地讓學生多寫一寫,多練一練。如:讓學生寫觀察作文;給自己的小天地寫說明文;嘗試為自己的小制作寫解說詞(或小論文);嘗試為某種產品(書包、鋼筆)寫廣告詞;嘗試寫發言稿、倡議書……如此作文教學,必定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習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小結:總之,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實施上,特別強調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語文實踐活動給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語文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 雷健.《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研究――放飛生命》.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2.1:P46,P54
2 《小學語文考試改革研究實踐》.上海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