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1: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檔案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 我國科技前沿領域博士學位論文概況分析 對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電子文件保護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 我國檔案學碩博學位論文研究熱點透視 2001—2010年我國體育學博士學位論文被引頻次統計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國高校檔案學研究生統計分析 我國圖書館學碩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調查分析 從博士學位論文看我國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 我國首批武術博士學位論文在滬答辯 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的總結與思考 我國檔案學教育論文計量分析 我校創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資助的實踐與探索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計量分析與思考 近十年中國旅游類博士學位論文分析與展望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生物學類)獲獎的要領剖析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計量分析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校際與省際分布特征分析 2006-2011年比較方法在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統計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9]蔣冠.政府信息公開目標取向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10]候衛真.論政府信息化取向與信息能力構建[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11]譚必勇.政府信息資源的目錄控制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8.
[12]王少輝.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7.
[13]邵華.檔案學的邏輯起點與學科建構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4.
[14]高大偉.檔案學的元問題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15]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95.
[16]蔡夢玲,高俊寬.從檔案學碩博招生看檔案學研究的發展走向[J].檔案學通訊,2014,04:21-26.
[17]胡瑩.檔案學視野下的東巴古籍文獻遺產保護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4.
關鍵詞:研究生就業;檔案學碩士;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2-125-03
目前,我國多數檔案學碩士生培養單位采取三年制或兩年制的培養方式,在課程體系設計上仍然以理論課為主,不僅不利于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級人才,更加不利于學生就業。基于此,本文從就業角度審視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從社會需求的方向創新現有課程體系,以確保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后能在所需的領域一展所長。
一、檔案學碩士研究生就業方向及專業需求
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綜合辦公部門、檔案部門、信息管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各級各類檔案館、文件中心;以及檔案行政機構。研究生思想已經成熟,能夠獨立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學習目標明確,除了個別預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學生,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即時就業。就檔案學專業碩士而言,其就業方向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考取公務員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將考取公務員視為最為穩妥的就業機會,公務員錄取范圍廣,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及工作人員均可依條件選擇報考單位,對于檔案專業的學生來說,可選擇國家級、省級檔案行政機構,各級政府機關、黨政機構、檢察機關、司法機關,從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公職人員,也可報考個別機構文職類公職人員。檔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選擇考取相關檔案管理崗位不失為上乘選擇。檔案管理方向公務員,除了應具備應有的理論知識,必須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嚴守黨和國家各項機密,并要掌握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尤其是《憲法》、《檔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條文,嚴于律己,克己奉公。檔案工作者肩負著維護黨和國家重要機密的使命,因此,公務禮儀、國際政治、軍事、經濟形勢也是檔案學專業學生必須通曉的課程。
(二)考取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考試不同于公務員考試,目前尚無全國、全省、市統一招考的形式,事業單位考試由用人單位委托各省、地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局所屬的人事考試中心組織報名、考試、錄用等相關事宜。事業單位具備立檔單位的條件,因此,大部分事業單位設有管理檔案的組織部門或文書部門,各單位根據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計劃,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除了報考要求碩士學歷的服務機構,更多的去向選擇為高校檔案館及研究機構。此類畢業生不僅要求過硬的專業基本功,而且要通曉文書學、秘書學、歷史學等相關課程,高校檔案館或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同時要求畢業生具備深入研究的能力,能獨立承擔一定量的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提升高校檔案館及科研機構在檔案專業領域的地位與價值。
(三)應聘到企業及其他組織機構相關部門
檔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選擇應聘企業的人數并不多,且基于營利的目的,企業檔案人員多歸辦公室部門或人力資源部門管理,其他組織機構包括文件中心、數據處理部門等。對于應聘企業及其他組織的學生而言,要全面掌握日常辦公、人力資源、外語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具備一定的社會經驗,良好的溝通能力及組織能力,并且能夠適應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完善自我,將潛力發揮至最高點。換言之,企業更需要年輕、有活力的工作人員,或是經驗頗多、根基穩定的人員,這些硬件要求成為阻礙檔案學碩士研究生進入企業謀發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業的學生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思想,為自己規劃一份長遠的計劃書,分階段、分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免遭受殘酷的市場競爭的打擊。
二、現今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
迄今為止,我國已有28所大學設立了檔案專業碩士點。我國檔案學碩士培養單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呈現區域廣、院系設置多樣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內容體系化等特點,各學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雖有所不同,但均是朝著深度與廣度并重的方向發展。下表為黑龍江大學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表:
黑龍江大學檔案學自2004年被授予碩士點后,八年來培育近百名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就業情況以省內居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為主。通過學生的錄取以及就業情況,加之師資力量的不斷充實,其課程體系設置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黑龍江大學檔案學專業歸屬于信息管理學院,體現學科一體化的優勢,“這種學科之間的融合不僅體現在教學目標上,而且體現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講授上,但是在課程體系充分考慮到學科之間共通性的基礎上,還要特別注意檔案學學科在課程體系中的獨立性問題”。
黑龍江大學碩士培養計劃采用學分制模式,學生在校三年共修學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語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課21分,選修課5分。第一學期以公共課為主,除了研究生學院開設的公共英語和公共政治,還需修兩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其一為信息資源管理理論課程,其二為組織管理與文檔管理課程。作為檔案學專業的入門課程,上述兩門課程分別從信息學及管理學為切入點,引導檔案學碩士,特別是跨專業考生明確檔案學專業的學科屬性、學習目的、學習方法,朝著正確的方向規劃檔案學課程的學習,并為接下來的專業學習夯實基礎,提前掌握專業領域的學習技能。
第二學期除了繼續學習公共英語,以專業理論課為先,分方向選修課為主(黑龍江大學檔案學碩士研究方向分為檔案學基礎理論、信息資源管理)。其中:檔案事業管理理論與實踐、檔案學理論研究為學位必修課程;檔案學名著選讀、中外檔案事業發展比較研究為檔案學基礎理論方向學員必修課程,信息資源管理方向學員選修課程;信息法規研究、數字檔案館研究為信息資源管理方向學員必修課程,檔案學基礎理論方向學員選修課程;VB程序設計為學位選修課程。第二學期是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深入系統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技能的階段,是整個研究生學習期間的主修課程,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鉆研的學習階段。
‘
第三學期開設的五門課程均為學位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興趣愛好,選擇想要深入研究的課程進行學習。每學期專業課結課以撰寫結課論文為主要形式,VB程序設計課程、動態網站開發建設課程為上機考試。在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后,第四學期院系組織進行畢業論文的開題工作,第五學期學員的主要任務便是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調研等形式正式進入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并為第六學期的論文答辯以及擇業做充分準備。
三、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創新
有學者明確指出檔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之方式方法,提出檔案學教育應在探索中前進,在調整中提高、在實踐中協調的原則。并指出,應按照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確立“以獨立為本,融合為用”的專業發展思路,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并重、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并重。筆者認為,根據社會需求創新現有的課程體系,并非將原有課程體系,而是更好地將需求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共同發展。
(一)設置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塊
從檔案教育與社會需求的供應鏈角度看,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畢業生應對社會需求的能力,反之,社會需求也正促動著高校的教學課程設置向前發展。很多用人單位為減輕培養人才的資源,直接錄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屆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應屆生就業率,因此,高校在設置研究生課程之時,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培養目標,按照既定的目標開設課程模塊。筆者認為,高校應按照就業方向將原有課程整合為相對應的模塊,例如現代公文管理與處理系統模塊、檔案學理論研究模塊、辦公自動化模塊、電子政務模塊、電子商務模塊、檔案信息化建設模塊、數字檔案館研究模塊、電子文件模塊等。其中,檔案學理論研究模塊為檔案學碩士通學課程,其他各類模塊可由學生依據興趣愛好及發展方向自行選擇,模塊內的所有課程為該生必修課,各高??筛鶕W校特色、區域特色、師資力量有計劃地進行課程模塊整合。
(二)加大選修課的比例、擴大選修課范圍
目前,我國28所開設檔案學碩士點的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龍江大學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而言,專業課比例明顯高于基礎課,學生僅在第一學期接受一門信息資源管理及一門組織管理課程,除了英語、政治兩門公共課,均為檔案學專業課,且在35學分的前提下,選修課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暗轮荽髮W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檔案與文件事業專業求該專業碩士須修滿40學分,其中至少24學分須是信息學的課程;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檔案與文件管理專業碩士生須兩年內修滿48學分;美國匹茲堡大學信息學院檔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碩士專業要求須修滿36學分,共計12門課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信息學系檔案學專業信息學系要求檔案學碩士須修滿19門課程,共76學分”??梢钥闯觯瑯釉趯W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國高校的學分明顯高于我國,而且門類多樣,選修課比重也高于我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圖書、情報、檔案學科的交叉性日漸明顯,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將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文秘、歷史、管理等方面課程融入到檔案學的課程設置中,既可以拓寬碩士研究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能使學生在選修課程時,提前為畢業后的擇業作前期規劃,并有目的地學習專業知識。
(三)增設實踐課程以及實地調研課程
我國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重課堂、輕就業,理論與實踐脫節,是困擾檔案學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另一因素,很多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會逐漸意識到在校期間所學的理論課程與實踐工作很難融合,特別是對待一些技術領域的問題,顯得手足無措,致使檔案工作者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國外檔案學碩士教育課程體系中,普遍將實習與實地調研納入到學分管理下,占8-12學分,從開設的課程來看,國外對于講授檔案學純粹理論的課程較少,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較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我國檔案學本科生在第三學年第二學期會接受院系安排參加實習,提交實習報告,而碩士研究生則缺少實習的機會。從生源來看,檔案學碩士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屬于跨專業考生,對于這部分考生來說,沒有實踐經歷,無法系統化地學習理論知識,更不可能將所學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日后的實踐工作中。與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檔案機構組織聯合教學,增加檔案學碩士社會實踐的機會,也使得在校生能夠提前積攢社會經驗以及專業技能,為畢業后的擇業打下基礎。
同時,實地調研課程也應納入學分管理中,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理應在研究生期間培養,當時代主題日益彰顯的背景下,檔案學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卻顯得毫無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實踐經歷以及能反映論文可用性的實踐數據?;诖?,筆者認為,無論從學生能力鍛煉、還是獨立研究能力培養、或是順利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角度來說,實地調研都關系著學生能否在畢業之時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畢業論文,甚至關乎學生日后的發展前途。
檔案學碩士培養單位與用人單位共同帶動檔案學碩士研究生就業已成為重要趨勢,社會需求是提升檔案學碩士就業率的關鍵因素,高校作為輸出人才的部門,培育出一支符合社會需求的檔案專業人才隊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責任。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授知識的平臺,課程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生日后發展取向,因此,在當今復雜的發展形勢、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應主動做出調整,結合國內外知名學校相關課程體系設置的優勢,為培養適合我國國情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級人才的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
如果檔案館工作者一味注重業務實踐活動,而輕視理論研究,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使檔案工作陷于低層次的事務工作,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有學者指出:對于檔案學研究者來說,一個真正的思想上的巨人也一定是實踐方面的專家!那么反過來想,作為檔案業務實踐方面的行家里手,我們的檔案館能否出幾個響當當的理論研究者和專家呢?畢竟,實踐經驗是理論思想的源頭活水,沒有經驗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檔案學理論;當今的檔案學研究園地,在高校學者幾乎一統天下的情況下我們的檔案館工作者理應充分發揮一線工作的優勢,勇于和樂于承擔起自身所肩負的學術使命,多出檔案學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從而彌補高校理論工作者在實踐方面的不足與缺憾,使檔案學研究能夠生發于實踐,和真正解答實際問題。
檔案館專家之匱乏,原因之一恐怕是取消了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評聘,降低了檔案館工作人員的研究興趣和動力。用老百姓通俗的話講就是“沒有用”。對,是沒有用??墒俏覀冏鋈魏问码y道一定要確定對自己有用才做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將何其蒼白!由我們這些人所組成的行業將何其蒼白!而我們有幸看到的是,即使在被稱為浮躁的當今社會風氣之下,依然有人孜孜砣砣,不倦地思考、筆耕不輟,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像上海市奉賢區檔案館的嚴永官、河南省濮陽市檔案館的管先海就是這些人當中的杰出代表。前者為戎馬出身,用他自己的話說,其最高學歷是遲到的大學給予他的大專;后者是檔案專業科班出身。雖然兩人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歷不盡相同,但對檔案學術研究所做的貢獻都堪稱不辱使命。
嚴永官在一個區縣級檔案部門一干就是20多年,并且在檔案專業刊物上發表了檔案專業論文130多篇,主編了一部填補了檔案學研究空白的專著《檔案學術評論概要》,還主持和參與多項檔案科研項目?,F在已成為上海市檔案局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奉賢區專業技術領軍人才,享受2D08年度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管先海也已在蘭臺扎根20年,除了檔案編研成果豐碩之外,還經常在檔案學核心期刊發表檔案學術論文。有趣的是他的論文經常引起同行和高校學者的關注,在專業期刊上與之展開了_一系列唇槍舌戰的學術爭論。有道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恰恰是在不同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擦出了蘭臺學術精神的火花。兩位為檔案學研究所作的貢獻令人稱道和艷羨,而筆者以為,在我們的檔案界,這樣可敬可愛的同志是不是應該更多一些,如果像嚴永官所說的那樣,他是檔案界的游擊隊,那么這個游擊隊的隊伍是不是應該更壯大一些,這樣我們所建立的檔案學術研究的這塊根據地才能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關鍵詞:檔案學;學術規范;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084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6-0510(2008)12068-03
一、建立檔案學術規范
學術規范問題的核心是學風問題,而學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科的生死存亡??偟膩碚f,檔案界的學風是比較好的,大多數檔案學者都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勤于獨立思考,勇于開拓創新,并自覺抵制學術腐敗,這是我國檔案學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動力。
然而,當前檔案學研究中的確也存在著一些不良學風。如抄襲剁竊、自我吹噓、互相吹捧、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雖然我們不能像對一般商品那樣對檔案學術研究設計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標準,但在科學精神、文風文德、術語概念、學術評論等方面為檔案學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規范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規范學術精神
鑒于檔案學的學科特點,每一位檔案學者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加強與檔案部門合作,緊密聯系檔案工作實際,善于從鮮活的檔案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透過紛繁復雜的檔案工作表象抓住檔案工作發展規律。力戒紙上談兵、閉門造車,尤其要避免從理論到理論的文字游戲和空洞說教。即使從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我們也不能脫離檔案工作實際,因為任何一項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都包含著某種特定的應用目的。更何況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檔案學應用理論與技術研究之間本來就互相滲透、互相交叉,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將其非常清楚地區分開來。研究檔案史、評價歷史上的檔案工作現象、檔案學思想和檔案學理論,也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事實,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實事求是既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一種科學方法,彼此相輔相成,互為前提。
(二)規范文風文德
檔案學理論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且被檔案實際工作者所接受,才能發揮其對現實的檔案工作實踐的指導作用。因此。檔案學研究者應努力培養嚴謹、嚴肅、嚴格的科學工作作風,不盲從、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斷,獨立思考,大膽創新,善于提出新問題。勇于開拓新領域,探求新知識,并大力提倡運用清新質樸、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剖析檔案工作現狀,揭示檔案工作規律,預測檔案工作發展趨勢。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舊,故弄玄虛,用晦澀、難懂的語言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檔案學研究者還應加強文德修養,自尊、自信、自強、自律,淡泊名利,謙虛好學,不抄襲剽竊,不,把做人與做學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規范檔案術語概念
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組織專家對現有的檔案術語概念進行審查清理,在詞形、語義、專指性、配套性等方面嚴格把關,剔除那些內涵模糊、外延過大、語義陳舊、專業化程度較低的所謂術語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檔案專業特色的、符合檔案學發展需要的術語概念,使檔案學者們在統一的術語概念基礎上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
二、健全檔案科研管理體制,研究檔案學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檔案學研究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檔案科研管理體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適應社會和檔案學發展需要,改革檔案科研管理體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檔案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要與我國檔案工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及檔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調動各級檔案科研機構和檔案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檔案科研管理機構,負責制定國家檔案學發展戰略,確立檔案科研布局,協調各檔案學研究機構之間的關系,組織全國性檔案學優秀成果的鑒定、轉讓、評獎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計劃地逐步改變我國檔案學會條塊分割的分布狀態,使之完成社會化的轉變,成為在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指導下的非官方機構,并注重促進學術民主。
與此同時,要逐步改變目前的檔案學研究方式,重建檔案科研系統結構,實行檔案學研究集約化,優化配置檔案科研資源。檔案學研究集約化的微觀主體是以檔案學研究者為最小單位的,檔案學研究者的創新性是檔案學研究集約化的物質載體,其提高和改進的途徑主要在于通過各種方式強化檔案科研人才的素質。檔案學研究集約化的宏觀主體是以國家為最大規模的,國家的檔案學發展戰略是檔案學研究集約化的核心力量,檔案學的整體水平能否提高,關鍵在于國家的檔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確。而要實現二者的結合,就必須建立檔案科研共同體,即建立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檔案科研小組(課題組)或檔案科研開發群體。通過檔案科研共同體,將不同部門、行業、地區的檔案科研機構和科研工作者,特別是將從事理論工作的研究者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研究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集中資源,取長補短,高質量地完成檔案科研課題,并可避免或減少低水平重復研究。檔案科研共同體的大量出現是實現檔案學研究集約化的基礎和基本任務。
另外,要研究檔案學學科發展政策,制定檔案學發展戰略。檔案學發展政策研究大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總體上對檔案學的學科發展進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樣的政策,才能保證檔案學理論體系的合理發展,才能使其同檔案工作實踐相適應、相協調:二是針對檔案學的具體領域或具體方面的發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樣的政策,才能保證該領域或該方面具有更大的發展活力。具體來講,就是要研究各類檔案學研究機構的協調與合作政策,檔案學研究經費的劃拔政策,檔案學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政策,檔案學理論研究隊伍的建設政策等。檔案學的發展戰略是檔案學發展的長遠性、全局性藍圖,是對檔案學未來發展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規定和謀劃。它以長遠的戰略目標來規劃當前的行動方案,要求既要重視對事關檔案學發展大局的熱點問題和重要領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檔案學理論的整體發展。制定檔案學的發展戰略一定要結合檔案學的學科發展規律,緊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尤其要與我國檔案學研究系統的總體規劃相適應。
三、進一步加強檔案學術評論工作
近20多年來,我國檔案學術評論有了一定的發展,不少雜志都先后刊發了篇數不等的述評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這自然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是一種可喜的現象。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檔案學術評論所受到的重視與應受到的重視,還有不小的差距;檔案學術評論所發揮的作用與應發揮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離。也就是說,檔案學術評論還沒有被擺上應有的位置,研究水平還比較后,遠遠不能適應檔案學發展的需要。
為進一步加強檔案學術評論工作,當前我們應下大力氣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對檔案學術評論重要性的認識。首先,檔案學理論研究者要正確認識檔案學術評論在檔案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 用,了制檔案學術評論的內容和范圍,進而明確開展檔案學術評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檔案學術評論當作義不容辭的職責,切實加以重視。中國檔案學會及地方各級檔案學會要把檔案學術評論列入各自的工作計劃和發展規劃,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召開包括檔案學術評論在內的專題座談會和學術討論會。檔案學會會員及其他檔案工作者要刻苦鉆研檔案學理論,積極撰寫檔案學術評論文章,藉此交流經驗,逐步完善檔案學術評論的內容,把檔案學術評論當作一門分支學科來建設。
第二。開辟檔案學術評論園地。目前我國既沒有檔案學術評論刊物,也沒有哪一種檔案雜志設置檔案學術評論專欄,這顯然不利于檔案學術評論活動的開展。從長遠來看,創辦一種以檔案學術評論為主要內容的雜志是十分必要的。在當前,各級各類檔案雜志應開辟學術評論專欄,增加理論研究的比重,這對提高刊物的質量,擴大其在社會上的影響也是不無益處的。
第三,建立檔案學術評論隊伍。這支隊伍應以檔案專業教師為主體,因為這部分研究者為了教學的需要,大都對檔案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論造詣相對較深。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檔案實際工作者也要結合工作實踐,積極參與檔案學術評論,對檔案理論界的一些觀點和現象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檔案專業學生是檔案研究的后備軍,應重點加以培養。各檔案專業教學點應在課程設置時安排檔案學術評論的教學內容。攻讀檔案學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檔案學術評論當作一門專業主干課來學習、研究。
四、努力改善檔案學研究系統的外部環境
檔案學研究系統的外部環境泛指檔案學研究系統之外的與檔案學研究系統直接或間接發生聯系的一切要素和條件,主要有:向檔案學研究系統給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環境,向檔案學研究系統輸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環境,向檔案學研究系統劃撥科研經費的經濟環境,向檔案學研究系統提供有用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知識環境,向檔案學研究系統輸送組織與管理技術的實踐環境,接受與檢驗檔案學理論的檔案工作實踐環境,以及普及與推廣檔案學研究成果的中介機制等。
應該肯定,改革開放以后檔案學研究系統的外部環境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會檔案意識逐步增強,檔案學是一門獨立學科已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檔案學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存在。例如,檔案學的學科地位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檔案科研經費一直缺乏穩定的來源,許多帶有規律性的檔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等等。
針對上述問題,當前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強宣傳,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檔案學的學科地位。不僅要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檔案工作基本知識,而且要宣傳檔案學及其知識體系,使大家明白建立與完善檔案學研究系統、優化其外部環境既是檔案學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及社會生產力整體發展的需要:檔案學的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與幫助,社會各項工作的發展也需要檔案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檔案服務;檔案學只有與經濟、科技、文化協調發展,才能為社會提供最佳服務。以此喚起社會各界對檔案學的理解、重視與支持。各級檔案學會要積極鼓勵、動員廣大會員參加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以擴大檔案學的社會影響。檔案學研究者要刻苦鉆研檔案學理論,不斷深化檔案學研究內容,努力提高檔案學的科學水平,使檔案學在現代科學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籌措科研經費,增強檔案學研究系統的活力。建議國家檔案局在“科技三項費用”之外設立一種檔案科研專向基金,或向國家科技部中請增加“科技三項費用”的額度,以資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義的檔案學課題研究。地方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或專業主管機關應根據需要和可能,劃撥一定的經費,專門用于檔案科研工作。各級檔案學會也要通過各種方式籌集科研經費。此外,檔案學研究者要認真組織力量,積極申請國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項目。也可利用自己在專業知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與其他單位聯合開展檔案學理論研究,以緩解檔案科研經費緊張的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檔案科研成果的推廣機制,改善檔案工作實踐環境。首先,要建立、健全檔案科研成果的推廣機制,使檔案學理論能夠快速、順利地運用于檔案實際工作,發揮其對檔案工作實踐的指導、規范作用。其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檔案教育培訓,注重實效,盡快提高檔案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及理論水平,增強其接受、消化、運用檔案學理論的能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檔案學研究進入了一個非常活躍的時期,無論是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理論或檔案學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都得到了蓬勃發展,一批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專著讓人耳目一新,大量理論研究論文不斷開拓檔案學研究的新領域。檔案學者們就一些理論問題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甚至是激烈的爭論。
新世紀中國檔案學科的發展內在地要求檔案學批評與其同步發展。隨著檔案學研究的深入,一些檔案學術批評文章也時有所見。筆者拜讀了近年來檔案學術批評(研究檔案學研究)的幾十篇文章,深深地為研究者們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精神所感染。這些文章大多數把握住了檔案學理論研究的動態,肯定成績,指出偏差,指點研究方向,對推動檔案學理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不利于推動檔案學研究,挫傷研究人員積極性的苗頭。一些批評者動不動指責這個不求甚解,華而不實;指責那個搬弄名詞,空話連篇;批評這個人為拔高,脫離實際;批評那個盲目引進,生搬硬套……。有些批評言論,或無的放矢,或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批評責備多,指點迷津少。有的人雖然是善意的批評,但批不得法,言過其實,也在客觀上挫傷了一些研究者的積極性。
筆者以為,檔案學是一門極其年輕的學科,檔案學研究正處于一個繼承與揚棄,借鑒與創新相結合,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期。氣可鼓而不可泄。因此,正確地把握檔案學術批評的導向,營造和諧的檔案學理論研究環境,努力保護和充分調動廣大檔案學研究人雖的積極性,喚起廣大檔案工作者特別是檔案學理論研究工作者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繼續推動檔案學理論建設務。正確的檔案學術批評應當具備以下導向作用:
一、促成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真理總是在實踐與探索中發現的。既然是探索,就可能出現正確與錯誤兩種可能,就會面臨勝利與失敗兩種結果。開展檔案學術批評,不僅要善于把握檔案學研究動態,而且要善于調動和保護廣大研究人員的積極性,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檔案學研究不但深度不斷加強,對檔案的本質屬性、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文件中心的可行性、文書立卷改革、檔案的價值鑒定等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些探討有力地促進了檔案學理論的成熟和完善。但我們也發現有些研究者一見到與自己的研究視角不同,思維方式有差異,觀點不一致的研究,甚至是自己暫時不理解的,就盲目結論,簡單否定,甚至揮著大棒一陣亂打。王英瑋先生曾經尖銳地批評那些迷信自我,故步自封的人:“往往對外國的檔案管理經驗和研究成果不屑一顧,只滿足于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中的收成。這其實是學術理論研究的大忌。當‘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被引進我國后,一些學者率先提出了檔案管理的‘前端控制理論’,但是對這種頗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同志卻以不符合‘文件與檔案的轉化論’為由,不予接受。然而,實踐的發展證明,前端控制理論確實對文件與檔案的管理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①??茖W理論就是在充分的辯論,認真地辨別,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的。只有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充分讓各家各派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才可能造成活潑,和諧的學術氛圍,動員起成千上萬的檔案學理論研究工作者打開思路,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無羈無絆地進行理論研究。
二、培育探索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茖W的本質就是發現,科學發展的動力就是創新。歷史上各種重大的科學發現,無不具有創新的意義,無不是創新探索的結果。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是在不斷創新中實現的。和其他任關學科理論,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借鑒成熟的理論,可以避免我們少走彎路,只有高起點,才有高速度。近年來,“檔案學者們著力將本學科的研究領域擴展到圖書、情報等相關學科以及信息學等更高層次,吸收相關學科的成果或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手段,使研究深度進一步加強,相應取得了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地研究成果。明顯的表現是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檔案哲學、檔案經濟學、檔案文化學、檔案心理學、檔案法學等相關專著和論文?!雹?/p>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在我國,對檔案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作為檔案學術批評者有責任扶持新生事物,為新生事物保駕護航,而不是潑冷水,打棍子,冷嘲熱諷。當然,既然是創新,就有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既然是創新,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就難免走彎路甚至走錯路。鼓勵創新就必須寬容失敗。鼓勵創新就必須構建起思想自由和學術通暢的社會人文環境,營造出自由與開放的檔案學術氛圍。開展學術批評,研究檔案學研究就應該及時的肯定和保護研究成果中合理的積極的因素,善意地指出問題,恰當地進行引導,為研究人員鼓勁加油。不但要對那些大膽突破思維定式,合理吸收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成果,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手段,開拓創新的研究成果,加以肯定和保護,而且要善于發現那些存在紕漏的探索性研究成果中的科學的、積極的、有益的成分,審慎地下結論,最大限度地調動研究者的積極性;還要為那些在研究中的失敗者指點迷津,鼓起信心,點燃希望之火。切忌抓住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弱點、缺陷不放,吹毛求疵,橫加指責;更要防止對不合自己口味或自己暫時還不理解的東西妄下結論,簡單否定。
三、推動理論聯系實際。檔案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脫離了檔案工作的實踐,檔案學理論就失去了支撐,就沒有實際意義。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現代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使檔案信息的載體、信息的存儲、檢索和查閱、傳遞手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事實證明,傳統的檔案理論框架已無法容納新的實踐,傳統的檔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遭到了巨大的沖擊。新的現代檔案實踐,把諸多新問題擺在檔案學研究者的面前。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說:“科學的理論結構是永遠不會完全封閉的,科學上各方面總是開放的,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只有用動態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科學發展的思想基礎,才能不斷提出新的理論,推動科學不斷前進……”因此,開展檔案學術批評,應該積極引導廣大科研人員解脫傳統檔案學理論體系的束縛,到現代檔案工作實踐中去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采用新的思維方式,根據不斷變化的新情況,研究當代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發展對檔案學理論建設提出的新課題,研究新形勢新變化對檔案工作的新要求以及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堅持從現代檔案實踐中去創新檔案學理論,用新的檔案學理論指導現代檔案工作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檔案學理論,構建起中國特色的檔案學理論體系。當然,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必須堅持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研究同步進行,那種認為只有開展應用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才是聯系實際,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就是空談的認識和導向是極其有害的。
四、誘發理論研究的前瞻性。檔案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歷史前進的每一步伐,科技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會給檔案工作帶來或多或少的變化,在檔案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要使檔案學理論能夠起到指導檔案工作實踐的作用,就必須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我國檔案學創立之初,主要是引進前蘇聯檔案學理論,雖經過了無數檔案學理論研究人員堅持借鑒與創新相結合,不懈探索,初步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檔案學體系,但它離一個成熟學科還有相當差距。它作為一種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缺乏超前性。過去基本上是圍繞已經出現的檔案現狀進行理論研究,而對檔案領域將來可能出現的現象研究太少,以致電子檔案的出現弄得我們措手不及。我們進行學術批評,研究檔案學研究,目的是通過批評和爭論,求得最終的統一。批評者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能把握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發展的未來,給研究人員指出路,出點子,引導他們在研究一些短平快,急于解渴的課題之外,進行一些中長期、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在討論一些熱點問題之外,研究一些人們不大注意而又必須注意、應該解決的問題,搞好“冷”與“熱”的結合。尤其是應該向研究者們指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走勢,未來檔案工作的發展趨勢,檔案學理論研究面臨的形勢,啟發研究者們的新思維,誘發理論研究的前瞻性。
注釋:
①王英瑋,檔案學研究的務實與務虛,四川檔案2004(1)
[關鍵詞]網絡環境;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述評
1 引言
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已經逐漸成為檔案利用工作的發展趨勢,這一專題在檔案學界也引起了普遍關注與重視。筆者以主題=“檔案”and“共享”為檢索詞,檢索中國知網總庫,檢出2978條檢索結果,近十年的檢索結果就達到2707條,可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真正在實踐方面有所突破是借助了近十年網絡環境的不斷優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同時也借助了用戶需求的改變和檔案館辦館理念的變化,從而使得理論研究和技術方法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對實踐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我國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為基礎就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做一綜述,分析目前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主要研究內容,歸納目前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確的觀點,并提出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的問題。
2 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主要研究內容
2.1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問題研究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問題研究主要包括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概念界定、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原則、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類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與圖情信息資源共享的對比研究等方面。
李亞東[1]認為對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內涵更側重于從信息的可獲取性與檔案館提供利用服務的角度來進行闡述,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共享的客體,將不再是傳統的紙質文件,取而代之的是用0和1兩個數字組成的、用不連續的數位表示的二進制代碼,數字檔案信息資源提供利用服務的方式,由傳統的面對面的手工查找轉變成一種虛擬的交流與傳遞。譚琤培[2]認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兩大原則是“貢獻原則”和“安全原則”,而檔案監控權就是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原則的集中體現??铝誟3]認為檔案學者更關注檔案信息的控制、監控問題、檔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問題、共享與檔案信息利用服務相結合的問題等。李亞東[4]認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原則的包括系統規劃與協調發展原則、標準化與開放性原則、安全可靠原則,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模式包括館內共享、政務共享、社會共享三種。胡杰和張照余[5]從實踐基礎、理論依據、共享客體、共享主體、共享理念、資源建設、共享特點等七個方面對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和圖情信息資源共享進行了全面的對比研究。
2.2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技術研究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主要依靠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對此問題我國學者進行了較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李亞東和張照余[6]探討了虛擬專用網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應用前景。黃鳳玉[7]等分析了文檔庫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黃鳳玉[8]等探討了元數據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孫琦[9]在其碩士論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單位的數字檔案館系統開發設計技術方案。吳華影[10]在其碩士論文中全面分析了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術問題。這些有關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技術實現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嘗試,從技術層面為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技術保障。
2.3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是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網絡型”三種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李亞東[12]在其碩士論文中詳細分析了“基于局域網的共享”、“基于政務網的共享”和“基于互聯網的共享”三種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劉娜[13]在其碩士論文中通過全面調研我國省級檔案館網站,從資源平臺、技術平臺、政策平臺和管理平臺四個方面提出了省級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的一般模式。
2.4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機制研究
網絡環境下,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機制體系與運行程序。戴志強[14]提出要建立依法調控、互動多贏、科技保障與輿論導向的國家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運作機制。譚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書目控制機制。呂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數字檔案館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張照余[17]從不同角度對檔案共享網絡的效益進行了剖析,梳理了檔案網絡共享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提出了構建利益協調機制的原則和主要手段。
3 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確的觀點
綜上所述,前人的研究為將來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確了以下觀點:
3.1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理論研究日趨成熟
目前關于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本理論研究已經基本成熟,對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概念雖然并沒有權威的定義,但基本明確了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基內涵。隨著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共享實踐的不斷推進,對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的基本原則和一般形式也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可見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理論基礎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趨成熟。
3.2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應借鑒圖書情報界信息資源共享的經驗
雖然在實踐基礎、理論依據、共享客體、共享主體、共享理念、資源建設、共享特點等方面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與圖情信息資源共享存在差異,但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經驗來看,圖書情報界的信息資源共享都比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要成熟,檔案學界的很多學者依然認為圖書情報界的信息資源共享理論和實踐經驗都是值得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借鑒和學習的,只是在借鑒和學習時應充分考慮檔案信息資源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
3.3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必須以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為技術保障
信息社會大環境下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必須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才能提高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效率,滿足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檔案學界很多學者不斷探討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形態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領域的應用,可見信息技術是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技術保障是學界已經達成共識的觀點,如何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效果是今后有待進一步時深入研究的問題。
4 網絡環境下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存在的問題
4.1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有待深入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是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的重點問題,而目前檔案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較多的還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目前僅在部分地區形成了局部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并未形成全國性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這也限制了檔案學界關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圖書情報領域對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設的研究就比較深入,針對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從動力、保障、監督激勵、運行平臺管理等機制,系統地建立健全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保證共享機制有效運行。因此,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類似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全國性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共享平臺。
4.2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用戶服務研究有待加強
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最終目的是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檔案信息服務,檔案信息服務正在由資源主導型向用戶主導型轉變,用戶需求的日趨個性化,也迫使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服務必須以用戶為中心,體現個性化服務理念。因此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應當充分研究用戶信息需求、用戶交互式信息服務等問題,而目前檔案學界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較為薄弱,有待更多的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推進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4][12]李亞東.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共享模式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
[2]譚琤培.論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原則與檔案監控權[J].浙江檔案,2004(2):18-19.
[3]柯琳.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研究述評[J].檔案管理,2006(1):28-30.
[5]胡杰,張照余.檔案信息與圖情資源網絡共享的比較研究.2009(1):10-12.
[6]李亞東,張照余.虛擬專網技術在檔案資源共享中的應用前景[J].黑龍江檔案,2006(8):5-6.
[7]黃鳳玉,任月飛,馬小艷,李淑華.文檔庫技術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J],湖北檔案,2007(12):17-18.
[8]黃鳳玉,馬小艷,任月飛.探析元數據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中的應用[J].湖北檔案,2007(11):16-17.
[9]孫琦.數字檔案館的構建[D].長春:吉林大學,2011.
[10]吳華影.館藏檔案資源共享技術路徑與建設策略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
[11]李萍,王桂芝.關于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檔案,2008(2):9.
[13]劉娜.中國省級檔案館檔案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2.
[14]戴志強.國家檔案資源整合的涵義及其運作機制探討[J].檔案學通訊,2003(2):4-7.
[15]譚必勇,王新才.國家檔案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控制機制探討[J].檔案學研究,2006(4):17-22.
[16]呂秋培.數字檔案館信息資源的共享[J].兵船機電檔案,2003(4):9-10.
物質、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資源,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依賴的核心資源有所不同。在信息社會,核心資源是信息。信息資源已成為國際競爭中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數字化革命將使信息資源成為至關重要的國家財富,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信息資源不僅有很大的經濟價值,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戰略價值,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凸顯重要,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源觀念、調整資源戰略、大規模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節約物質資源和能源,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發展道路。
IRM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自產生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就IRM理論的起因而言,一則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信息系統的推廣;二則歸因于信息資源總量急劇增長所造成的信息供求矛盾的激化,人們急需一種理論來解決信息實踐中的種種問題,IRM理論最初萌芽于工商管理和政府部門這兩個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圖書情報領域的學者引入了IRM理論,并與歐洲學者有相似之處,即在引入理論的同時大量地植入了情報學等學科內容,形成有中國特色的IRM理論?,F在IRM主要應用于政府、企業、圖書情報及民間信息服務等領域[1]。
一門學科的制度化,即形成穩定的學科規則和模式,應包括以下內容:學科職業的制度化、學習和訓練的制度化、研究的制度化、交流溝通的制度化及評價和獎勵機制的建立[2]。雖然IRM出現時間短,但在20多年中,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我國不僅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專業期刊,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地區IRM中心(北京和大連IRM中心等);而且成立了專門的IRM協會和研究基地(國家IRM北京和南京研究基地,國家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開IRM會議和論壇(如2004年人民大學IRM學院舉辦的“2004年中國IRM論壇”和武漢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信息化與IRM”學術研討會),有了相對穩定的研究群體,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和專著;尤其是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得到了發展:最先是一些相關專業開設IRM課程,后來一些研究生專業開設IRM專業方向,發展到設立IRM碩士和博士專業,而本科專業的設置,在2003年浙江大學、2004年四川大學批準開設IRM專業(由檔案學、圖書館學合并調整)后,2005年河北師范大學也被獲批準增設IRM專業,在此期間也有一些院系改名為IRM學院(系)。
2、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一體化的發展
圖書館、情報、檔案學科同宗同源,圖書館和檔案館最初是合二為一的,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三門學科進行了分流,經過各自獨立的發展階段,又各自為政地形成了三個系統。19世紀初出現了圖書館學,19世紀末檔案學開始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文獻學,20世紀中期誕生了情報學。這四門學科最初的研究對象有所不同,圖書館學研究的是圖書資料,檔案學研究文書檔案,文獻學研究期刊論文,情報學研究科學文獻情報的機械檢索。由于出發點不同,并且從產生之時就朝著建立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方向邁進(特別是情報學),因而它們在很長一段時期呈現出強烈的“離心化”發展趨勢??墒?,隨著實踐的深入,圖書館、檔案、文獻和情報工作的對象逐漸出現了趨同趨勢——它們都要處理圖書、期刊及其他各種數字文獻。由于這些學科研究的對象都是文獻,只是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不同,在理論、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諸多的相似之處,所以在當代它們之間出現了“集成化”趨勢。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方法的老化周期愈來愈短,現代科學日益向微觀方面縱深發展,分支學科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也越來越多,科學研究方法也在向整體化發展,這標志著科學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級的綜合階段,“大信息觀”的出現正說明了這一現象。
三個學科相互融合的一體化在20世紀50年代已露端倪。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圖書館組及書目、情報工作與科學名詞委員會”改名為“情報工作、圖書館與檔案部”。1974年9月,該組織又在巴黎召開了全面規劃國家文獻、圖書館、檔案館基礎結構的世界科技情報服務系統大會,提出了建立“國家情報系統”(NATLB)的計劃。許多國家據此采取了推動圖書情報檔案綜合發展的相應措施。由于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研究的對象不論是機構、工作流程,還是資源和事業都有共性,所以它們的一體化自然順理成章。特別是現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的問題的出現,三個學科更是錯綜復雜,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①研究對象的同一化;②研究人員的一體化;③專業教育的融合;④專業期刊的交叉。葉繼元教授甚至認為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基本重合,作為過渡性名稱,可以稱為“圖情學”[3]。在實踐中也有一些機構進行了三者的一體化,從其表現形式分:一種類型是把圖書、情報、檔案集中到某個部門管理,實現全部的一體化,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圖書、手稿檔案(包括23位美國總統的手稿)和科技報告等,所以美國國會圖書館既是圖書館,又是檔案館,還是情報研究機構;另一種類型是把圖書、情報和檔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個部門,實行部分的一體化,例如,圖書館工作與情報工作實現一體化,這種模式比較普遍,如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上海圖書館等;也有的將圖書館與檔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維亞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柬埔寨國家檔案圖書館。但在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2.1 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缺乏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將是失敗的實踐。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學分別指導著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工作的健康發展。然而,那種追求自我完善的學科建設現狀是無法為一體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理論指導的。目前,少數圖書、情報和檔案單位進行了一定的一體化實踐,但其中大部分僅僅是三個機構合在一起,掛一塊牌子,而內部仍然是各行其是,其實是有名無實;而另一些單位則把檔案、圖書、情報資料無條件地合到一個地方去管理,這又屬于一種混合。這些做法與一體化的宗旨是大相徑庭的,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隨著科學發展綜合化趨勢的日趨加劇,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加強橫向聯系的趨勢也日趨明顯,而作為這種相互慘透、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是將出現一門研究它們的共同規律,以指導這些學科進一步發展的新學科。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幾種理論,代表性的有文獻交流學、文獻信息學、文獻信息管理學及后來的IRM學等,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都沒有很好地應用。
2.2 宏觀管理無力
宏觀管理的一體化是一種戰略管理的過程,是圖書、情報和檔案三個獨立的系統改變封閉、孤立狀態,加強橫向聯系,開展協調、協作,組成全國統一網絡的過程。只有實現了宏觀管理的一體化,才能使三個獨立的工作系統在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協調發展下,建成統一的國家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實現宏觀管理的一體化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有權威的、協調咨詢性質的機構和系列的規章制度。目前,三個系統從上到下處于三足鼎立的狀態,缺乏橫向聯系。圖書館系統基本上屬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檔案系統由國家檔案局指導與協調,而情報系統則主要由國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國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業的圖、情、檔協調機構和統一的規章制度是一體化的核心內容。
2.3 專業設置不合理
我國對信息資源類學科的專業設置經歷了一段混亂局面,這種混亂主要表現為:學科的名稱不規范而且不穩定;多種分類標準并行,學科設置交叉重復;對學科的歸屬缺乏長遠、一致的考慮,沒有一個合適的學科名來統一三個學科的上級一類學科。例如,在歷史上,對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的學科性質無一定論,經歷了好幾次的學科屬性變更。在1998年教育部的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中雖進行了一定的規范,但把情報學刪除,而圖書館學、檔案學和新增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與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及土地資源管理等共屬于管理學門類,很顯然,圖書館學、檔案學的關系與其他管理學門類中的學科關系更密切。而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指南和1992年制定的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把圖書館學、文獻學、情報學、檔案學、博物館學及圖書情報文獻學其他學科等學科作為二級學科,一級學科取名為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這種取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現在,社會需要新型知識結構的信息人才,這些人才應是一專多能的,是綜合性人才,他們在宏觀上能從事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運行,在微觀上能精通某方面的業務工作,并能夠推動信息綜合管理的發展。在實際的專業人才培養中,這三個學科各自為政、獨樹一幟,大多數學校這三專業之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培養出來的人才,要么是過于專業化,適應面不廣;要么對一些知識僅學到了一點過于廣而泛的皮毛,顯得空洞。這迫切需要三個學科、協調發展。
轉貼于
3、在IRM體系框架中三學科的一體化
在信息化、數字化網絡環境下,研究圖書館、情報學、檔案學三者協調發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理論與方法,構建統一的IRM學科體系框架,探索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一體化的途徑,已是一件迫切的任務。
3.1 在IRM體系框架中一體化的理由
錢學森在《論系統工程》一書中指出[4]:“情報、圖書、文獻和檔案都是一種信息”。信息是三者的本質,是相互聯系的紐帶,是共同的基礎和出發點。圖書、情報、檔案信息都屬于知識信息;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工作均屬提供知識信息的服務工作;圖書、情報和檔案都是社會信息資源的組成部分,新的數字化環境下,在三學科理論、方法、手段等方面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通過對國內眾多的關于IRM論著的了解,從其發展歷程、定義、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管理過程來看,IRM作為三學科的上一類學科是合適的。
IRM體系框架中一體化可以較好地解決一體化過程中的問題:①IRM理論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理論,1993年,盧泰宏在其所著的《國家信息政策》中,指出[5]:“IRM是信息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的新階段。”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IRM的內容構架,認為:“盡管關于IRM的闡釋不盡相同,但至少有一點是眾所一致的,即IRM是信息管理的綜合,是一種集約化管理。”可通過IRM理論來指導一體化工作。②可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全國性和各地區性的IRM中心,以確保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有效利用以及信息事業的健康發展。制定有關于IRM科學、完備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實現統一的宏觀管理。③在學科的設置上,可把IRM 作為三個學科的上一類學科。為適應社會現代化、信息化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學課程設置遵循“淡化專業、強化素質、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實踐”的原則。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專業可實施按系招生,按“2+1+1”或“1+1+2”方案組織教學,把這三個學科統一按IRM學科招生和培養,把大學四年分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統一進行政治理論課、外語課、計算機基礎課和科學文化基礎課綜合教學,第二部分共同實施IRM專業課教學,第三部分依照學生自愿分專業,按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學專業實施各自專業教學,組織畢業實習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而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可遵照上述原則,在統一的IRM學科下,再細分專業和方向。
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技術在三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強大的整合作用。這三個學科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及其載體的傳播、搜集、選擇、整序、存儲、服務及利用。IRM學科在包含三個學科的基礎上融合了新聞學、傳播學、咨詢學、編輯出版發行學等其他多個學科理論。IRM學科是這些學科在更高層次的集合和發展,這非常有助于促使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同時圖書館學、情報學也能夠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知識與方法支持。信息技術在促進學科整合的同時還促進了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共同進步。對于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若干新興分支學科和交叉領域的產生,例如信息經濟學、信息社會學、信息生態問題、信息法學等。這些分支學科和交叉領域是本學科體系成長與發展的重要表現,也對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體系發生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其一體化提供了積極因素。
總之,用IRM來統一它們可謂名正言順。當然,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都有各自特色,一體化并不是要取消和瓦解這三門學科,而是要在IRM這個統一的框架中促其協調、系統地發展;統一于IRM體系框架中,也可擴展和深化三個學科的研究領域,使它們得到新的發展。
3.2 IRM體系框架的構建
現在,必須打破現有的學科分類體系,創設IRM學為一級學科,并將相關學科統一列入到該學科之下,形成一個新的學科群。信息類學科可以從宏觀上劃分為三類:第一類屬基礎理論研究范疇,屬于探索未知,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質及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生物內部的信息機理問題,包括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和由這些學科以及其他各學科中派生出來的信息理論研究學科;第二類屬技術科學范疇,重點是為信息工作研制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通信網絡技術等,通常稱它們為信息技術;第三類屬應用科學范疇,主要是運用第一類學科的理論和第二類學科的手段來解決具體的信息問題,這類學科中的以信息資源的建設、開發、管理和利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就是IRM學,其中主要包括圖書館、情報、檔案學,也包括一些新興學科。
IRM學的學科性質是其基本理論之一,從其形成背景及研究對象來看,IRM具有交叉學科、管理學科、應用學科的性質。IRM橫跨信息科學、資源科學和管理科學三大領域,是在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圖書館學、情報學等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性質應為綜合性學科。
IRM的學科體系結構,有眾多學者在相關IRM專著和論文有表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國慶和謝陽群提出的體系[6]。在新的環境下,結合已有的體系,按學科體系構建的原則和方法,本文提出了有圖書情報特色的統一的IRM學科框架(如圖1),較具體的適用的學科體系則有待進一步拓展。從整個學科體系來看,作為一門學科的IRM應歸屬到管理學門類下。在理論研究中,一般理論研究主要是對IRM基礎性理論的研究,它也是該學科確立的基本條件;專門理論則是指導某一特定專業領域的特色理論,除圖書館、情報、檔案學外,主要還有文獻學、編輯出版學等。在應用研究中,IRM活動首先是一個過程,作為信息需求分析到信息服務的系列過程,IRM是由若干相關而有序的環節組成的;IRM活動也是一種宏觀調控行為,一般通過行政和法制來規范,IRM法規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包括一些標準和政策法規體系:社會信息化背景下的政策與法律問題、信息采集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公開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傳播與利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其他相關政策和法律;IRM活動還是一種技術行為,利用多種信息技術和IRM本身的專業技術來實現其目標;IRM是應用廣泛的學科,可以滲透許多領域,對特定領域的信息資源進行高效的管理。
一門學科興衰的內在規律,主要取決于它是否存在新的足夠多的有價值的問題可供研究。作為新興學科,IRM也存在很多不足和有爭議的地方,面對信息化進程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也是IRM學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其框架中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學科一體化也必然會取得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徐引篪.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87—98
[2] 李政濤.教育學科發展中的“制度”與“制度化”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76—87
[3] 葉繼元.圖書館學、情報學與信息科學、信息管理學等學科的關系問題.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11—23
[4] 錢學森.論系統工程.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87—98
[5] 陳能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