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于農村醫療保障論文參考文獻:
[1]崔卓蘭,趙靜波.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價值取向與制度創新——以城鄉一體化為視角.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
[2]王峰.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法制與社會.2010(1).
[3]曾國平,曹躍群,王韌.重慶:大城市帶動大農村協調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黃泓.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現狀與問題.重慶出版社.2006.
[5]何淑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開發研究.2008(2).
[6]周輝.試析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3).
[7]李錚.完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10(4).
關于農村醫療保障論文參考文獻:
[1]張琪.中國醫療保障理論、制度與運行[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王保真.醫療保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田勇,馮振翼.醫療保險基本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4]王隴德.用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J].中國衛生,2005(10).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醫改的成敗得失[J].中國衛生,2005(8).
[6]沈松泉.推進可持續發展,構建小康社會的醫療保障體系[J].中國醫療保險,2004(4).
[7]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
[8]張曉,劉蓉.社會醫療保險概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9]宋曉梧.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與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0]蔡仁華.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實用全書[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
[11]許正中.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選擇與管理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2]烏日圖.醫療保障制度國際比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關于農村醫療保障論文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小寧.對馬克思、恩格斯城鄉統籌發展理論體系的當代解讀[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8(05).
[3]姜作培.統籌城鄉發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論前沿,2003(22).
[4]黨雙忍.城鄉統籌推動九大制度創新[J].經濟學家,2004(13).
[5]陳希玉.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方針[J].山東農業,2005(05).
[6]蔡玉勝.城鄉統籌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1).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根本問題
林杉杉指出社保專業課程教學存在著教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實踐性教學被忽視、教學方法欠靈活等主要問題[4]。實際上,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來看,上述問題雖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但有三類問題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得到解決的,包括:講授教學方式、實驗實踐方式、自主學習方式三種教學方式相脫離;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較低;考試模式同教學內容適應性低。
(一)三種教學方式相脫離提高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業務能力以及處理多變的復雜問題的能力需要傳統講授教學方式、實驗實踐方式、自主學習方式三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5]。傳統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所有課程都以講授為主,但有些專業課程具有相當程度的實務性,這些實務性知識的應用具有實踐性與靈活性,知識的理解與問題的解決需要結合具體的工作情境,因此,講授主導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專業課程之間的差異性。雖然各個學校都高度重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并且也在積極進行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室建設,購置相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軟件,與企業聯合對學生進行實訓,但是卻沒有針對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要求進行適應性的實踐教學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同教學目標與要求容易出現錯配現象,往往實踐內容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此外,一般情況下,除了課堂以及實踐課之外,老師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關注較少,學生也難以自己主動閱讀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專著,校園內關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科活動更少,這也使學生難以拓展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
(二)學生參與度較低在課堂上,學生很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在課外,學生幾乎不會自主認真地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實踐課上表現也不積極。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復雜,部分原因是整個學校教學及學生培養模式都是以老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師生對話、討論為中心的,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難以在短期內作出改變,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于聽記,老師習慣于講授,學生自然就沒有興趣參與教學;還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對未來就業低預期的影響,學生往往只關注有助于提高自己就業能力的課程、知識、技能而學習其他非本專業的課程而對本專業缺乏認知,缺少興趣,因而在課堂內較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外就更少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了。在實踐實驗課上,學生的參與度也不理想,大部分學生通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認真地對待本門課,特別是到企事業單位現場觀察或者進行社會保障的相關調查時,態度并不認真,敷衍了事。這部分與教師的要求及現場組織管理能力有關,還有部分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關,此外還與實踐實驗課的考核方式有關。
(三)考試模式的適應性低無論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效果都是以考試的結果為標準。目前為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考試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閉卷考試,而且考試內容偏重于記憶型的知識,對實務型與實踐型知識的考查較少。這樣,直接導致了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聽課積極性差,只在考試前兩三周內死記硬背,即使有些學生考試的分數可觀,但也不能說明他的實際動手能力就強,或者能較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也不能充分代表教師的教學效果就好。實際上,考試的作用不僅在于對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而且還可以通過考試來拉動與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5]。因此,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專業課程考試模式的設計與考試內容的選擇應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適應,不應只有閉卷考試這一類模式,考試內容也不應只重點考查課程內的理論知識,而且要考查分析能力與研究能力,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與教師教學情況,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二、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一)分類教學,實踐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機統一1.課程知識分類首先,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知識分為理論性與實務性知識兩大類。理論性強的課程中原理、理論占主導,強調知識熟記、理論推演。實務性強的課程中實務技能占主導,強調職業應用技能、專業工作能力、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但理論性課程的內容并不全是理論介紹,也含有理論應用、案例分析、實際工作制度等實務型內容。實務性課程的內容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實務性知識,也含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理論本質等理論性知識。因此,要具體把每一門專業課程不同的教學知識按照理論性與實務性知識進行分類。其次,按每門課程中教學知識的重要性進行分類。重要性一方面指理論的經典性、應用廣泛性,另一方面指實務性知識在工作中的價值性、必要性。每門課程知識性質與重要性的差異將導致教學組織形式不同,對學生的教學要求也有所差異。2.不同實踐實驗教學形式的分類實踐實驗教學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一種可按照教學目標將實踐教學分為認知實踐、技能實踐、研究實踐三大類。認知實踐主要是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對本知識點有感性的認識,加深對本知識點的理解,但并不需要深入的學習,也不需要嚴格的考核;技能實踐則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實際工作技能以及一些專業軟件的使用,這種實踐要求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并不需要牢記書本知識,只是專業業務技能一定要達到基本熟練程度,需要較嚴格的考核;研究實踐則要求學生以寫調查報告及論文為主,要求學生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字書寫能力,還要具有獨立研究能力,能夠自己組織、調查、探索新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科學研究能力。3.課堂教學與實踐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結合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知識性質與重要性的不同以及不同實踐形式的差異,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模式不僅應具有差異化特征,而且是講授與不同實踐實驗教學形式的某種組合,如圖1所示。I區對應實務性低且重要性也低的知識,教學模式應以講授為主,認知實踐為輔。而II區對應實務性高但重要性低的課程知識,教學模式應以講授為輔,認知實踐為主。認知實踐包括案例討論、參觀實踐、社區活動、視頻觀摩、專家講座、社會調查。一般情況下,這類實踐時間短,主要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者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III區對應實務性高且重要性也高的知識,教學模式應以技能實踐為主導,講授與認知實踐為輔。技能實踐主要包括視頻觀摩、專家講座、社會調查、模擬實驗、實訓實踐、頂崗實踐。這類技能實踐時間相對較長,可組織學生進行集中實踐。比如,針對金融保險、社保業務經辦,可以采取企事業單位實訓實踐,也可以觀摩金融財務、社保業務處理等影像資料而學習和掌握相關技能。V區對應實務性低且重要性高的知識,教學模式應以講授與研究實踐為主導,認知實踐為輔。研究實踐主要包括學科競賽、論文寫作、社會調查。這類實踐必須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才會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與教學效果,實踐時間也相對較長,既可安排學生集中實踐,也可安排學有余力的學生單獨參與。比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農村老人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問題可由學生進行調查,撰寫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論文或者調查報告。在這些實踐形式中,有些實踐活動既可用于認知實踐、技能實踐也可用于知識實踐,而屬于何種類型的實踐則關鍵是要看實踐的具體內容,內容較淺,屬于認知實踐,反之屬于技能或研究實踐。比如,在這些實踐實驗形式中,如果視頻觀摩的內容只是一種介紹性的圖片或影片,則是認知性實踐,如果其內容是較詳細介紹專業技能或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與社會調查寫作的,也可以是技能實踐與研究實踐。還有專家講座主要是借用校內外專業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企事業專業人員來給學生作報告或講授知識,如果偏于一般性的專業內容、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人力資源管理介紹,那么則是認知實踐,如果是詳細介紹較深的專業技能或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則可以是技能或研究實踐。社會調查如果要求并不是十分嚴格,只要求學生撰寫一般性的調查報告或總結,則是認知實踐,如果要求學生對調查進行提煉研究,寫出有一定深度的、邏輯性的、有較強說服力又符合學術研究規范的論文或調查報告,則是研究實踐。因此,針對同一形式的實踐實驗活動,教師可據教學內容、時間資源來決定具體的實踐實驗內容。
(二)考試模式創新在對課堂教學內容與整體教學模式進行完善的同時,也需要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考核作出創新來引導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提高其學習參與度,做到與完善的課堂教學內容及整體教學模式相適應。這種考核創新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實踐實驗教學的考核對于認知實踐并不需要過多的考核,關鍵是技能與研究實踐的考核。技能實踐中,重要的技能需要嚴格按照正??荚囍贫冗M行,比如,學生進行勞動與社會保障精算軟件測試,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進行上機測試,甚至可采用專業證書來代替或通過第三方進行考核,而對于無法進行精確考核的,比如角色模擬,可以寫實習報告,以書面的形式表述對實際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對實習報告進行評分。對于研究實踐的考核并不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寫出十分出色的論文,但是可要求學生能完成一份書寫規范、思路清楚、數據真實的實習報告與調查報告,根據報告的質量評分。這些實踐課要算作單獨一門課,單獨計分,不應與講授成績進行綜合計分,不合格者要重修。2.理論教學的考核傳統理論教學的考核所采用的題型以記憶型為主,側重于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但是對于實務型的課程而言并不適合,而且不同的課程知識又是技能知識與理論知識的組合。因此,無論是何種經濟管理類的課程考核,都要有靈活性強的實務類題目,而對于實務類知識主導的課程,開放類、靈活性的題目應占主導。這樣,可根據每門課程性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題型,但總體上盡量以案例分析、論述題、辨析題等開放性題型為主,而不是以名詞解釋與簡答題等封閉性題型為主。由于開放性題型強調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答案并不標準,獲得高分只憑記憶知識是無法達到的,關鍵是要靠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外要自學積累。這樣通過開放性題型的設計迫使學生能主動地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廣泛涉獵。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為了提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有效地解決現階段勞動與社會保障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完善,以及對傳統的考試模式進行改革。一個方向是應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特點與差異,采用不同教學方式的組合,加強實踐教學,靈活安排不同形式的實踐實驗教學,使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相適應,同時也要相應地對考試模式進行完善,便于考試模式同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相適應。
論文摘要:農民工的出現是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自然而又必然的現象.但是,在實際的工作與生活中,農民工在不同程度上卻受到了城市社會各方面的歧視,作為中國公民,憲法賦予他們的一系列基本權利,如勞動權、獲得社會保障權等得不到有力保障。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目前為止,戶籍仍然是阻礙人才和勞動力流通的一座冰山,沒有當地的戶籍,城市農民工的居住、擇業自由都受到很大限制,農民離鄉時要有離鄉證、到城市打工時要有暫住證、農民異地居住要經過公安部門批準,諸如此類等等,不符合這些要求,農民還會被強制遣送回鄉。這些都使得農民工的憲法權利無法得到與城市居民獲得同等的保護。
一、城市農民工的勞動權保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勞動權是指一切有勞動的能力的公民有獲得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它是公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行使其他權利的物質上的前提,對于城市農民工而言更是如此。據調查,農民工進入城市最迫切獲得保護的權利便是勞動就業權和人身安全。然而,從以上憲法的規定和農民工就業情況的一些實例來看,他們的勞動權遠遠沒有得到有力保障。這具體表現在:
第一,擇業困難。隨著城市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在產生大量農民工的同時,社會出現了大批量的下崗職工,因此農民工與下崗職工成為城市擇業競爭中的兩大群體。由于戶籍制度帶來的對農民工的天然歧視,各大城市在勞動就業權的分配上都優先照顧下崗職工,采取了鼓勵用人單位招收下崗職工清退外來民工,給下崗職工騰位置限制用人單位使用外來民工等政策,這就使得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權受到很大限制,他們往往很難找到工作,合適、體面的工作就更不用提了。
第二,職業選擇方面,城市農民工的工種受到限制。由于各地紛紛采取保護下崗職工,限制外地民工的政策,城市農民工要想在城市,生存,只能避開與下崗職工的競爭,尋找下崗職工擇業范圍外的其他職業。這些職業往往是城市居民不愿從事的臟、累、苦、險等職業,如建筑、零售、保姆、制造與修理等行業,集中反映了這一點。這就使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平等權再次遭到破壞。
第三,獲得勞動報酬權得不到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勞動報酬權。在工資方面,城市居民就業的工資與福利一直由政府有關部門做出客觀的規定,具有先天的保證性,而農民工則沒有這樣的規定。老板與用人單位為了自己的利潤總是千方百計壓低農民工的工資。由于中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因此,用人單位即使壓低工資,仍不愁找不到人。同付由由于城市農民工大多靠血緣關系與原始的地緣關系聚集在一起,沒有自己的組織,也無法形成與單位進行交涉的有力力量。
第四,大多數城市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無勞動合同,這就使得.他們的一系列權利得到保障。以上便是農民工勞動勞動權得不到保障的種種體現,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可以大體采取這樣一種思路:首先從立法上而言,我們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各城市制定的各種各樣的保護下崗職工,限制外來民工的就業規定是否合理。憲法明文規定公民享有平等權和勞動權,因此,各地自行制定的類似”保護下崗職工,限制外來民工的各類規范性文件實際上違反了憲法的規定。對此,我們應當建立并完善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通過違憲審查制度確認該類規范性文件無效。同時,在勞動立法上,、針對城市農民工這樣一個弱者群體,應規定一些保護他們合法權利的新內容,這樣才符合憲法的平等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其次,在實踐過程中,應適當加強憲法與勞動法等有關法律的宣傳,政府及社會各方面應尊重城市農民工的法律尤其是憲法權利,如果出現侵犯農民工勞動權的行為,應按照相應的法律規范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最后,用人單位應充分尊重城市農民工的民主管理權,允許其建立自己的民主組織。
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全體公民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但是實際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與勞動者是否在城鎮公有企事業單位相連,因此對于那些占有中國絕大大多數的農業勞動者及城市農民工而言,除少數人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享受某些種類的救濟外,社會保障權基本上沒有現實的實現途徑。以社會保險權為例,農民工處于現有各項社會保險難以覆蓋的盲區,他們參與社會保險率極低。用人單位以農民工流動性大,建立個人帳戶不便,參與各項社會保險企業負擔過重為由,不予以辦理社會保險。也許很多人認為,現在連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體制顧及尚且不周,那里顧的上流入城市外來民工的保障.然而,我們面臨現實問題卻是,離鄉背井的外來民工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中,沒有工作,沒有定居之所,又得不到任何社會幫助,在年老、疾病、工傷后還得不到養老金、失業保險與救濟及工傷補償,他們的生活很可能陷入貧窮中,成為社會潛在的不穩定力量。建立面向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當務之急。有些地區以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地方高校;實踐教學
1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具有知識性、政策性、應用性相結合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從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具體工作,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招聘、培訓、績效、薪酬等管理工作,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以及為在職員工繳納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都要由受過系統教育的勞動保障專業人才完成,同時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也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專業。
目前,我國專業化的勞動保障人才缺口較大。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該專業畢業生的去向大體分為三類:一是,進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科研活動,這類學生往往需要進一步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二是,進入勞動和社會保障政府部門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門,成為各級政府公務員。三是,進入企事業單位人事部門或人力資源部門從事具體業務工作。從1998年我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來,培養了大批該專業畢業生,為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當前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畢業生在實際操作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往往不能很快勝任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學校培養中實踐教學環節不完善。
2 原因分析
2.1 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當前地方高校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實踐課程開設過少,實踐學時過少。此外,地方高校一般將各種實踐教學列入教學計劃中,但是對于實踐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過程的監督、實踐效果的評估等往往沒有相應的實踐教學制度作支撐,較主觀、隨意,并且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較陳舊。
在課程開設方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核心課程中一般涵蓋了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教材數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論的介紹。有些教材雖然名為××理論與實務,但是實務部分一般都是具體某省市的社會保障管理條例、細則,缺乏實際操作方面的闡述,教師在授課時或者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或者根本不講授,只是講授理論部分。
2.2 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近年來學校對教師的招聘普遍重視學歷,近年來招聘的教師多是年輕沒有經驗的教師。這些教師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但缺乏實踐經驗,大多數教師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工作經歷,也沒有實踐經驗;一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急需的課程,師資更是嚴重缺乏,如社會保險精算等。
經歷了幾年的擴招,高校普遍存在教師短缺的現象。當前人們只看到大學教師工資高,待遇好,工作清閑,卻不了解上好一門課要付出多少精力。在社會上普遍存在這樣的觀點,認為高校的老師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人們對擴招后師生比例認識不足,大家都知道擴招后學生增加了多少,卻沒有多少人關注同時老師增加了多少。我國的高校生師比例比國外高出很多。在2012中國大學排行榜中,我國705所高校平均生師比為16.60U1,地方高校形式更為嚴峻。相比較而言,歐美發達國家的生師比要低得多,例如美國11所著名大學生師比平均為6.7:1。
一名成熟的教師約需要六年的講課經驗,一些落后地區的地方性大學一些有經驗的教師流向大城市,導致學校在短時間內較難找到優秀的或者合適的教師人選,大量的課程壓在其他教師身上,一名教師承擔多門課程,負擔過重,導致教師無暇在實踐上花心思,下功夫。
2.3 缺乏實踐教學平臺
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實訓軟件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實訓軟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缺乏專業特色。很多高校誤以想當然的認為該專業不需要實驗室,在實訓室的建設和實訓軟件的開發引進上不愿投資。
另外,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基地數量少、接收能力有限;關系不穩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單一,選擇范圍狹窄,內容重復等問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較快地適應市場發展和需求。
2.4 重科研,輕教學的高校管理制度
當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學校和教師關注拿多少項目,發表多少篇論文,導致教師無心戀戰教學,理論課教學相對較簡單,上完課就離開,自身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更是被忽視。這主要和當前的高校制度導向有關,教師只要有了科研項目、發表了高層次學術論文就有了就會順利的通過評職稱,受到學校的重視,導致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對于教學本身敷衍塞責,更談不上搞好實踐教學了。
3 對策與建議
3.1 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的工作,許多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過于草率,沒有征求各方面的意見,而是簡單的將任務交給某位教師去完成,結果導致培養方案目標不科學具體,課程體系不合理。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應為地方服務,但是由于事前沒有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無法把握地方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這樣制定出來的人才培養方案勢必存在很多問題,諸如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毋庸置疑,按照此種方案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3.2 改革高校教師管理制度
針對當前一些高校存在的教師教學任務過重的情況,學校應通過大力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降低生師比,減輕在校教師的工作壓力,確保教師有足夠精力投放在實踐教學上。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除了具備專業理論知識與一定的研究能力,還應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對行業的了解,當前許多高校在招聘教師時對學歷有明確的要求,而對實踐經驗方面大都沒有要求。面對這種局面,高校應完善教師聘任制度,加大實踐人才的引進力度,同時為了激發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積極性,學校在教學工作量計算上,應增加實踐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標準。除此之外,在教師職稱評定方面也應加大實踐教學經歷在此中所占的比重。
3.3 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校應加強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鼓勵骨干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工作,如安排教師在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經辦機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實習鍛煉,提高其業務能力;鼓勵老師參加勞動保障部門的政策討論相關的會議,鼓勵教師參加國家的有關職業資格的培訓考試等。
此外,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地方高校還可聘請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從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專家擔任本專業學生的各種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或兼職授課教師,建設專兼職相結合、優勢互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3.4 改進實踐教學方法
為培養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在課程設置中需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可引導教師在授課中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小組討論法、現場觀摩法等,讓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從執行層面了解實務知識,從而更好服務于勞動就業及社會保障領域。同時,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擴大校外實訓基地的數量,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
3.5 建設實踐教學平臺
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的實際業務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強的工作,因此打造實踐教學平臺非常重要。為此,高校應建立勞動保障業務模擬實驗室,引進諸如“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等相關教學軟件,讓學生模擬和實驗我國勞動保障體系結構和運作模式,在實驗室中開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方面的實訓操作,以提高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社會保障工作的能力,更加真實、形象地消化所學知識。
2、開題報告正文:字體:宋體 字號:小四
3、參考文獻格式:字體:楷體 GB_2312 字號:小四
4、參考文獻要求:
(1) 參考文獻應列出30篇以上,英文參考文獻不少于5篇,不含一般性教材。
(2) 按論文中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中文參考文獻在前,英文參考文獻在后),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并視具體情況將序號作為上角標,或作為論文的組成部分。如:“……李××對此作了研究,數學模型見文獻[2]。”
(3)參考文獻中每條項目應齊全。文獻中的作者不超過三位時全部列出;超過三位時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
5、參考文獻示例:
①連續出版物(期刊)
[序號] 作者,《文章題目》,《刊物名稱》,出版年份,期號,起止頁碼
如:[1]陳曉、 江東,《股權多元化、公司業績與行業競爭性》,《經濟研究》,2019, 第8期,第22-23頁(以下類同)
②專著
[序號] 作者,《書名》,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③論文集
[序號] 作者,《論文題目》,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④學位論文
[序號]作者,《論文題目》,【學位論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保存單位,年份
⑤專利文獻
[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 日期
⑥技術標準
[序號]標準代號,《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⑦報紙文章
[序號]作者,《文章名稱》,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⑧電子文獻
[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目》,文獻網址或出處,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推薦相關閱讀】
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需要加強的幾個問題
一、立題依據
1.1研究背景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加快建立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主體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社會保險基金和財政投入規模持續增長,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1.2理論依據
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是為實現養老保險制度正常穩定運行,對基金運營的全過程進行的管理。目前,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正處于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型的階段,在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管理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風險,嚴重威脅著基金的安全。本論文通過結合當今我國社會現狀分析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此提出相應的看法及對策。論證了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強基金管理水平,切實做到保值增值,對緩解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保證我國基本保險制度的平穩運行有著重要的作用。
1.3立題意義
面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制度運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通過對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對策的研究來進一步的加強理論的學習,并學以致用的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既可以豐富理論知識,又可以為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做點研究,為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研究內容及方案
(一)研究內容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加劇,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越來越大,現今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卻存在著各種問題,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實際執行不合規、管理尚不規范、基金積累缺口等問題逐漸顯現,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已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因此,加強基金管理水平,切實做到保值增值,對緩解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保證我國基本保險制度的平穩運行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現養老保險基金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加以分析,結合我國的現狀提出了幾點對策。
(二)論文提綱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理論依據
1.3立題意義
2.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急于求成的制度轉軌帶來了超重的歷史債務
2.2基金征繳不力導致的新債務
2.2.1征繳難度大
2.2.2基金擴面步履艱難
2.2.3繳費基數偏低
2.2.4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
2.3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養老保險負擔系數提高
2.4提前退休帶來的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差
2.5基金投資管理不善,無法滿足養老保險基金剛性調節增長的需求
3.完善我國養老基金管理的建議
3.1變當前的“統賬結合”制度為“統賬分離”制度
3.2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拓寬融資渠道、提高基金供給
3.2.1加強基金征繳工作
3.2.2強化征管體系、規范征繳基數、杜絕滲漏
3.2.3拓寬融資渠道
3.3改革退休制度、降低當期支付規模
3.3.1應當杜絕提前退休
3.3.2要適當提高退休年齡,實行彈性退休制度
3.4加強養老基金的管理,增進基金安全,促進保值增值
3.4.1養老基金的管理
3.4.2按國家現行政策規定
結論
后記
參考文獻
(三)完成論文所具備的條件
已具備的條件:
1 、師從名家便于交流與學習;
2、自身學習專業知識有所感悟;
3、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所總結。
未具備的條件:缺少文字的記載;
解決方案:進一步查找,向名家與老師請教,然后得出結論進行文字總結。
(四)參考文獻
[1]彭華彰。社會保障審計理論與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9
[2]張慧群。加強社?;饘徲嫶龠M和諧社會建設。江南論壇,2019
[3]吳宏洛。我國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制約性因素。當代經濟研究, 2019
[4]李珍,孫永勇,張昭華。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體制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肖漢平。“謹慎人”規則在中國養老金投資監管中適應性研究。中國銀河證券研究中心報,2019
[6]詹偉哉。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
[7]宋曉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研究形勢。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5.
[8]林義。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9.
[9]鄭功成。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與思辨。商務印書館,2019.
[10]李紹光。養老金制度與資本市場。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
[11]張秋霞,蔣建華。保險基金審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三、進度安排
2019.06.01--2019.06.15,登陸平臺申請畢業論文(設計)
2019.06.22--2019.07.21,選定論文題目,提交論文開題報告
2019.07.28--2019.08.27,收集資料,提交初稿
2019.09.03--2019.09.17,經過修改,提交二稿
2019.09.24--2019.10.23,整理修改后的論文,定稿,交正式打印稿
【關鍵詞】社會保障稅 稅基 勞動者報酬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的加快,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目前,單獨對于社會保障稅的稅基研究較少,對其研究較零碎的穿插在各個學者的研究之中,且大多認為直接將費基改稅基,即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但是在作者看來,將費基改稅基既有自身的優勢,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本文就以我國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征收社會保障稅的優缺點展開討論,以期能夠充實社會保障稅稅基方面的研究,并為將來社會保障稅的在我國的開征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以費基改稅基的優勢
(一)制度改革成本低,較易執行和實施
我國從1993年開始實施繳納社保金制度,距今已有23年的歷史,人民已經習慣傳統的費基征收方式,況且由于征稅的剛性,人們偷逃繳納社保金的約束增強,由于人們的短視和不理性的行為,在短期之中開征社會保障稅的阻力必然很大,若不以傳統的費基作為稅基來征收,必然加大制度改革成本,更為嚴重的往往會導致制度難以執行下去,面臨倒逼放棄改革的風險,所以,以傳統的費基為稅基來征收,能夠適應人們的傳統繳費習慣,面臨的改革阻力較小,改革成本較低;其次,以費基改稅基,沒有改變雇主和雇員的繳納社保金的習慣,在執行和實施層面也能夠避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大多數學者贊同社會保障稅的稅基以費基改稅基來確定的最直接原因。
(二)以費基為稅基,有利于加強社會保障稅的征管
實行“費改稅”后,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來開征社會保障稅,由于其與個人所得稅的稅基接近,有利于稅務機關統一征收,能夠加強社會保障稅的征管,能夠有效減少征管成本,易與現行制度銜接,能夠優化現行制度的運行效率,也能夠有效地加強人們的納稅意識,為自己負責的意識;其次,將費基改為稅基,征收依據更為明確,征收更加透明化,資金使用更加規范化,能夠有效地減少逆向選擇問題和避免社會保障的“公地悲劇”問題,提升了繳納社會保障金的積極性,有利于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
二、以費基改稅基的劣勢
(一)與我國的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標不符
從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稅的稅基確定經驗上來看,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以按要素貢獻分配為基礎,社會保障被看作是與勞動力生產要素相關的“生產性再投資”(安東尼?吉登斯,1999),社會保障稅始終和勞動力價格相關。西方的社會保險籌資實踐也始終以勞動力要素價格作為稅(費)基。但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們追求的的是“共同富裕”,若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對于沒有勞動報酬的人或勞動報酬較低的勞動者著而言,社會保障稅的累退性太強,公平性較低;其次,由于對于富人而言,貨幣的邊際效率較低,以費基為稅基征收,必然導致與“量能負擔”原則不符,富人繳稅較少,窮人繳稅較多,社會總的福利減少,與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不符,以費基直接改稅基,很難滿足我們改革的初衷,未能在公平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是其本身很難克服的一個缺陷。
(二)以費基改稅基,面臨巨大的隱形債務壓力
社會保障稅遲遲未能開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改制過程之中,積累了巨大的隱形債務,個人賬戶名存實亡,在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制度設計中,如何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彌補社會保障的隱形債務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以費基改稅基,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隱形債務的問題,雖然征稅,會導致征管效率的提高,逃稅率會下降、征稅率會上升,總體征收資金增多,但是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從之前的單位保障轉變為社會保障,以及從之前的現收現付模式轉變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在整個制度轉制過程之中,積累了相當嚴重的歷史債務,據中國社科院在2015年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賬結合下的隱形債務達到86.2萬億元,上述數據只是社保中養老保險一項的一項數據,如果再加上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中國社保的虧空是十分巨大的。八十六萬億不是光光加強征管就可以彌補的資金缺口,以費基改稅基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面臨巨大的隱形債務壓力,并不能有效地解決隱形債務問題。
(三)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與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實際不符
社會保障“費”改“稅”,在改革過程之中,我們應以廣覆蓋為原則進行,但是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城鄉長期分割,在實踐之中,形成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長期分離,農村人口收入難以貨幣化和進行財務反應,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實施較為困難。而中國的農村人口又較多,并且真正急需社會保障的往往是廣大的農村人口,其次由于長期的二元結構,導致農民工的專業技能匱乏,就算在城市務工,也面臨同工不同酬,從事的往往是臟亂差的工作,導致其收入低下,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而言,過分強調了個人責任,公平性較差。對于農民的保障,我們應加強社會保障職責,提高保障的公共性,此時,以社會總產出的一部分為稅基,加強對于農村地區的保護,提高社會保障在農村地區的公共性,貌似更為可行。
三、總結
雖然,社會保障“費”改“稅”是我們的改革目標,但我們同樣要看到,中國的所特有的國情和面臨的現實問題,就稅基確定而言,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的研究較為粗淺,但覺得就中國的特殊情況而言,以勞動者報酬為稅基,未必就是最好的改革方案,但本文也未直接回答最好的改革方案,在此更多希望以此拋磚引玉,為大家思考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曾尹鰨趙術高.部分積累制下的社會保障稅探究[J].稅務研究,2015,(2).
論文關鍵詞:民工荒,社會保障,企業轉型
一、我國民工荒的現狀
中國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然而,在2004年卻遭遇了嚴重的“民工荒”寒流,其原因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與市場脫軌,滿足不了企業用人經營需求,導致東南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中小民營企業出現“招工難”現象。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政府高度重視,通過修訂了《新勞動法》,制定相關的勞動保障制度等措施,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努力解決“民工荒”問題。但至今效果不盡人意。
農民工是我國各行業的主要人力資源。2010年,據中國社科院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
但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社會保障,世界各國經濟放緩。而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制造業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就業問題加劇。
來自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103個主要城市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從金融危機期間的0.85,大幅回升至0.97,接近2007—2008年的歷史最高點。
而“民工荒”問題進一步凸顯,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過50人的企業達2300余家,缺工總數達到25萬人。
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江蘇省轄市各類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崗位170.44萬個,相比上一季度增長1.15%。與此同時,進入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職業中介服務機構進行登記的各類求職人員149.64萬人,減幅4.51%。
湖北省勞動就業管理局披露,今年湖北省勞務輸出人數預計將縮減10%~15%,減少外出人員至少100萬人,湖北省內的用工缺口約有60萬人。
重慶的有關數據顯示,有430萬農民工在外地區就業,而今年重慶市內的企業對勞動力需求將增加55萬,也出現大面積“用工短缺”。
廣東省有關數據顯示,廣東省用工缺口達200萬人以上,其中電子、帽鞋、服裝等制造業普工需求達80%。
另據媒體報道,號稱“鞋都”的溫州企業普遍缺工也很明顯,“以成衣、制鞋企業為例,普遍存在10%至20%的用工缺口。
嚴重的民工缺口對我國的中小企業造成嚴重打擊,企業招不到員工,接下的定單無法完成,效益下滑,一些企業被迫關閉部分工場,以應對金融危機。
顯然“民工荒”問題已成為了加劇我國社會矛盾,制約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癥結。是當前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解決其問題刻不容緩。
二、導致民工荒的原因
1、農民工收入水平低下,而進城生活成本過高。
我國當前經濟通貨膨脹高達6.5%。生活方面,食品,肉類,蔬菜等生活必須品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居住方面,國家為了打壓房價社會保障,限購、限貸等政策陸續出臺。政府頻頻出招,卻屢屢失手,鏟草除不了根,治標治不了本。房價呈現出剛性上漲。受其影響,房租也出現大幅上漲論文提綱怎么寫。
生活必須品及房租的價格上漲,直接剝削了收入水平低下的農民工,加重了他們在城市生活的負擔。以浙江省為例,目前,外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浙江省一個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按照浙江省金華市的生活水準,一位農民工的生活支出為:租房200~350元,吃飯360~450元,其他開支,如水費、電費、交通費大約300~400元[1]。除去各項開支外,一個民工每月收入只剩下一半。而一旦農民工有子女上學或生病住院,農民工的收入將所剩無幾。甚至還會出現舉債的窘境。
在嚴重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壓力下,農民工進城務工所付出的成本實在過高。有項調查表明84.2%的農民工都覺得“城里的生活成本太高而收入水平太低”。因此,大多數農民工趁著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的機遇,回流農村,留守一畝三分地,種些農產品,增加收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機會成本遠遠大于務農的機會成本。所以,農民工不愿意融入城市,導致“民工荒”。
2、農民工的生存條件差,權益得不到保障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大多數中小企業國際訂單減少,國際市場出現了萎縮。企業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存危機。企業工作條件差,工作環境惡化等問題普遍存在。雖然《新勞動法》規定了農民工最長工作時間及對加班加點進行限制。但長期以來,農民工面臨著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的老大難問題得不到很好地解決。農民工的基本權益依然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據勞動部們調查顯示:44.2%的農民工勞動時間在9到12小時,10%的農民每天勞動時間在12小時,52.7%的農民工休息時間在4天以下,22.6%的農民工根本沒休息過一天。而農民工的收入極低,月收入500元的農民工占到了15%,500到1000元占58%,1000以上的占27%[2]。
同時,雖然政府一直三令五申不能拖欠農民工工資社會保障,但至今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依然嚴峻。2007年政府責令用人單位為791萬名農民工補發工資待遇62億元,2008年為689萬農民工補發工資待遇83.3億元,2009年為93.5萬農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資10.66億元,2010年又為70.83萬名農民工補發托欠工資及賠償金10.77億元[3]。農民工是低收入困難群體,自身的利益又被侵害。使得農民工進城務工所付出的成本遠遠超出了收益,得不償失?!懊窆せ摹爆F象進一步惡化。
3、對于農民工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民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一直從事著繁重、骯臟甚至工傷風險較高的工作。農民工理應公平享受城市的社會公共福利;需要政府、企業給予醫療、失業、生育、子女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的保護,降低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居住、事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風險成本。但由于地方性法規不完善,農民工的維權意識薄弱,政府對企業依法組織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強制力度不夠。使得大多數企業對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沒有很好的落實,將農民工排除在保障體系之外。2010年企業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的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為7.6%、21.8%、12.2%、3.9%和2.3%[4]絕大多數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保護。農民工在城市生存,自身還要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嚴重的削弱了他們融入城市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導致了“民工荒”
從另一角度來看“民工荒”的出現是農民工對企業、社會不負責任的侵害其合法權益及福利,受到不平等歧視的反抗。呼吁勞資關系步入健康的正軌,期盼社會公平,促進和諧發展。
三、解決民工荒及促進我國企業轉型的措施
1、政府要降低或減免民營企業的稅率及融資貸款利息。
中小民營企業是吸納農民工的主要載體,而大多數的中小民營企業的產品以出口為主。產品無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低,無品牌優勢,產品的附加值極低。企業的利潤只有3%到5%之間。其中,企業微薄的利潤還得承擔水費、電費、工人工資等生產成本。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經營發展極其艱難。而政府征收民營企業的稅率高達17%,營業稅高達13%。加重了企業負擔。企業要改善民工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工工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時,政府為了打壓物價,回籠資金抑制住通貨膨脹,政府連續提高存貸款利率及出臺加息政策。增加了中小民營企業的還貸成本及融資成本。甚至使得企業融資渠道發生斷裂。出現中小民營企業“倒閉潮”現象。我國制造業環境出現了惡化。
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韓國也出現了“民工荒”的棘手問題。而日本、韓國政府在政策上減免中小企業稅率,并給予中小企業較低的貸款利率。降低企業生產及融資成本。使得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抓住其機會,大搞動漫、數碼、IT產業科技創新。企業自主的進行產業創新調整,最后真正的擺脫了過去主要依賴廉價的動力來支撐企業存活的弊病,努力實現企業產業升級,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論文提綱怎么寫。為日本成為一大工業強國奠定了基礎,而韓國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日本、韓國的成功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政府如能減免企業稅率,這不僅能減輕企業的壓力,使企業節省更多的資金搞研發,提高科技水平。同時,企業的稅率減輕,則生產產品成本便會下降。物價就會趨于平穩社會保障,農民工進城打工的成本下降,則“民工荒”的問題會得到緩解。同時,政府如給予企業降低貸款利率,則企業的融資壓力降低,資金得到充足快速運轉,將提高企業利益,促進企業轉型。
2、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的各行業中,農民工自身承擔著巨大的職業風險,而社會保障不完善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民工融入城市,造成“民工荒”的瓶頸。因此,政府應針對農民工,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首先,政府要降低繳納各種保險費率,減輕企業及農民工繳納費用的負擔,同時針對于農民工的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費用,根據不同行業的事故風險程度,可以實行階梯型保險費率。一部分由企業承擔,另一部分由國家財政支持。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降低農民工進城務工就業風險,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其次,針對農民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農民工疾病醫療保障制度。解除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高,房租漲,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對于農民工低微收入的壓力,保障農民工的基本生活及基本醫療問題;最后,加大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規范企業用工。農民工的法律意識非常淡薄,外出農民工與用人單位或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非常低。如建筑行業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高達74%,批發業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服務業和制造業,沒有簽訂合同的農民工分別為66%、65.2%、63.9%、49.3%[4]。
一旦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農民工常常維權無路。因此政府應對農民工進行法律知識教育宣傳,提高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同時,要求所有用工單位或企業均須與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法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避免不公平待遇。而一旦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侵害,農民工請求法律援助,政府要一律無償提供。
3、加大對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
過去企業所追求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已呈現出邊際報酬遞減的窘境。技術型人才是企業立足于未來激烈市場競爭社會保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而農民工雖是人力資源重要的組成部份。但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知識,科技水平達不到企業產業升級所需要的中高端技術型人才的要求,造成農民工被市場淘汰,導致了“民工荒”。
因此,政府應站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角度,加大對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投資,聯合高職、高專院校興辦培訓中心,形成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高新技術型人才,促進就業的培訓體系,無償對農民工進行就業技能培訓、職業崗位培訓。提高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素質,使1.4億的外出農民工轉化為企業優秀的人力資源,提高企業資本技術構成,打破企業低附加值的傳統勞動密集局勢,增加企業效益。
加大對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投資即可以解決民工荒的問題,又可促進產業升級,實現“雙贏”的局面。同時,農民工如能擁有一技之長可降低在城市的生活、就業風險,提高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信心,推動城市化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浙江在線新聞網站【OL】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2/24/017318712.shtml
[2]劉威.“民工荒”成因【J】.消費導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