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1: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學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物世界是絢麗多彩的,因此,生物課程資源無疑也是豐富的,可以說是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在。誠然,教材編者、教研人員和任課教師責無旁貸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但是,如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開發,必將對學生個性品質與創新精神的發展產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學習“花的結構”一課時,筆者曾發現一個怪現?象:教師和學生都用鮮花實物標本學習了花的結構,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但課堂檢測的反饋顯示,學生對結構知識點的掌握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特別是將桃花換成百合花后,學生更是錯誤百出。教師細心回顧課堂后“發現了癥結所在:學生帶到課堂上來的都是很容易買到的康乃馨(雖然顏色有異),導致學生缺少對不同種類花朵的觀察、比較與解剖,所以學習效果不佳。由此啟示教師應該研究解決一系列與生物教學計劃相關的問題。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種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過校園種植解決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標本如何解決?校園小池塘可養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這樣一來,一個班的學生就可能觀察到十幾種花,在動手解剖時就能輕松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又如在學習《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課時,很多學生都對課文提到的“病毒能幫助完成轉基因過程”這一點非常感興趣,少部分學生還能講出一點小知識,但仔細追究發現,大多數都只停留在對“轉基因”這個名詞本身的記憶印象上,而對概念的內涵卻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議全班學生圍繞“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分組查找相關資料,下一課時進行小組比賽,看誰找得又多又好。結果,每個小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資料,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可見,合理地開發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學生都開始養成自覺收集學習資料的習慣,每當學習某些內容需要舉例說明時,通常都能有不少學生能幫上忙。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合適的學習素材,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資源,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拓寬了他們的學習領域。
二、讓學生成為情境問題的主動思考者
思維能力是考查學生科學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和創造性地發現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間。例如,在學習“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時,選用學生都熟悉和喜歡的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圖片并提問:為什么他們長得如此相像?由此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便可進一步提出:那么決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的什么部位呢?通過設置懸念,觸發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理解課文。順勢結合課文中提供的相關圖文資料信息,提問:“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嗎?克隆羊多莉是怎么產生的?請觀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睂W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對分析解決“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個難點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直觀的影像讓學生清楚了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使學生對整個克隆過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著學生更深人的思考。接著教師拓展提問:“你們對爭議比較多的克隆人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請各小組收集有關信息,闡明你們的觀點?!备餍〗M學生在積極準備了一個星期后,將各自的觀點帶到了課堂上,爭相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支持的證據,下課時大家還意猶未盡,我為他們能夠收集到如此豐富的資料而感到驚奇,這說明了學生們對周圍熱點問題的關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發表任何見解,也無需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也不要求他們有一個最終的標準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識,教學應該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自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僅僅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
三、總結
視頻是網頁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夠形象地表現各種生物現象,讓學生通過仔細地觀察,從而揭示出各種生命的奧秘。詳細頁面中的視頻素材應首先進行合理的編輯,截取掉無關或者重復的部分,保留關鍵內容和核心部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各種關鍵性知識,避免在枯燥的等待中浪費掉寶貴的學習時間。另外,長時間的觀看很容易消磨學生的耐性,因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在選取和編輯視頻的時候,最好要帶有聲音效果,這樣使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同時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要點,切中中心題意。編輯視頻的軟件很多,如會聲會影、Premiere等都是很好的視頻編輯軟件。網頁中圖片的處理圖片能夠形象地表現出生物的外部特征,因此在拍攝或選取圖片的時候要采取慎重的態度,不能應付了事。拍攝時,一定要選取合適的角度以便能夠充分地表現出生物的外部特征;選取圖片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這一因素。如果找到或拍攝的圖片素材不理想,也可以利用圖形編輯軟件進行技術處理,以達到完美的技術效果。有時候某種場景變換太快,很難捕捉到恰當的動作,這時可以使用錄像的形式采集信息,采集完畢之后再利用截圖工具將播放過程中精彩的鏡頭截取下來。當然為了保證畫面的清晰度,要注意先將錄像設置成高清視頻,也就是較大的文件,以保證圖片放大時的清晰效果。在網頁中處理圖片素材的時候要注意大圖和小圖的搭配使用。小圖是為了讀者在眾多圖片素材中迅速選取,也是為了提高瀏覽網頁的速度;大圖是讀者確定好圖片素材之后,雙擊小圖便會展開的圖片。大圖文件較大,畫面清晰,更適合讀者下載使用,缺點是文件打開速度較慢,浪費讀者時間;小圖文件小,占據的空間小,因而打開的速度較快,方便瀏覽。二者搭配使用,互相取長補短,解決了圖片打開和存儲的難題。
二網站的規劃與設計
教師在設計網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面對的讀者是學生,一切要為學生服務。網站的宗旨是能夠使學生快速地查看他們感興趣的生物學知識。文字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網站的設計既要便于教師分門別類地進行系統授課,又能針對某一章節進行深入拓展。這樣的網站設計就能夠很好地為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服務。同時在網站上要設計一些專題討論區,用以組織一些師生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討論,使網站能夠切實地為教學服務。學科網站既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網站存在,也可以嵌入到或鏈接到學校的網站之中。這樣就可以節省服務器的存儲空間,方便用戶在不同學科間瀏覽。
三網站首頁的設計
網站首頁的制作非常關鍵,它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心理,讓讀者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他們感到這個網站確實有一些實用性的東西,值得讀下去。畫面設計既要體現生物科學的豐富性,又要體現科學知識的嚴謹性。首頁上的大圖可以是一幅生機盎然的大森林的場景,上面是各種動物自然相處的狀態。此時不管是以動畫還是視頻形式,都要以最精彩的畫面進行展示。每一個崇尚自然的人都會心存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暢想,從而從這里產生暢游動物世界和植物世界的愿望,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網站的導航欄的設計要新穎別致,比如動物樂園、植物大觀園、微觀大世界等。網站要提供一些著名的有關生物方面的文學類叢書,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文圖并茂的文學叢書,從優美的語言描述中、趣味的場景再現中,體味那些不為他們知曉的另類世界,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理性方面增強對于生命科學的認識。
四網站具體頁面的設計
如果說首頁是一本書的封面,那么內頁就可以說是知識的海洋了。如何規劃好這片海洋值得深入思考。筆者的設想是這樣的:當點擊首頁中的導航欄題目,網頁跳轉到相應的內頁時,映入讀者眼簾的應該是一幅幅生動的精美畫面,使人們立刻進入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這就是內頁設計的精彩之處。內頁所展示給人們的應該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生動內容,讓人遐思,讓人暢想,能夠有感而發。內頁的組成應該有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其中視頻應該占主要的篇幅,而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說明。內頁可以這樣布局:分為上左右結構,上部是網站的總導航,下部左部分是總導航下的綱目內容提要,右部分是該提要的詳細內容。詳細內容的選擇和編輯既要風趣幽默,又不失科學的嚴肅性。其中圖片要能對文字起到輔助說明的作用,切忌胡亂拼湊,凌亂不清。在選圖之前要盡可能先進行美化處理,力圖做到最佳效果。
五網站功能區的設計
一、“通讀”(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內存和特點
一般情況下,教師備課必須做到3點:一備教材,二備教法,三備學生。教師備課比較重視文字教材(主要是課本),而忽視音像教材的備課,因而在電教課中,往往不能充分發揮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想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首先要“通讀”有關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燈片、錄像片、教學光碟、影片、錄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內容特點及使用方法、片長、編者意圖。錄像片、科教片必須多播放幾遍,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備課時才能全面考慮,精心設計教案,為保證上好電教課作好充分準備。
二、選擇使用音像教材,發揮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特點。要想盡可能地發揮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選擇合適的音像教材是保證電教課成功的關鍵之一。教師在考慮使用音像教材時,就必須對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內容的)進行比較,根據教學的時機需要,選擇使用。這樣,才有可能發揮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講生物結構時,如:細胞的結構、根的結構、莖的結構、葉的結構、心臟的結構……最好選投影片或幻燈片。因為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這些結構的名稱、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燈片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信手拈來,整個結構清晰地展現在大銀幕上,若是表現植物體內水份運輸、有機物輸送及動物體的血液循環等,還可以來用線條動片(即摩爾條紋片)。在表現生物體形態、動態過程(即生長、運動等)時,最好選擇錄像片(目前可用來教學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題庫,教室的硬件還沒到位),因為攝制的實景、制作的動畫顯示出來的畫面形象、具體、逼真,再加上音樂、音響、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剪輯”有關教學錄像片,“填補”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師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配套音像教材的時候,有的內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沒有,這時教師可考慮在其它教學錄像資料片中選擇、剪輯,填補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F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內容選擇、時間編排上不盡人意,同樣需要教師、電教教研員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有選擇地剪輯其它教學錄像資料片,為電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學“動物的攝食”一節,這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鳥的攝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結構和與捕食方式相適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配套錄像片是沒有的。為了使學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種動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過程。教師可在其它錄像片中進行剪輯:“水螅的捕食”可剪輯上海教育學院攝制的《水?!蜂浵衿?,“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輯福建電教館攝制的《莊稼漢的好朋友》錄像片(原為小學語文使用的錄像片),“啄木鳥的捕食”可剪輯南京電教館攝制的《啄木鳥》錄像片。有關“血液循環、消化和吸收”可剪輯深圳電教館引進的《生命的奧妙》錄像片。有的內容還可以從收集的電視節目如:《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科教節目上剪輯下來,用于教學。由此可見,教師剪輯有關錄像片時,既要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更要考慮教學的實際效果,才能有效地發揮音像教材這種電教媒體的優勢,提高電化教學的教學質量。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xx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禪城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設計方案獲禪城區xx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編輯推薦:學科帶頭人工作總結
2010學年個人年度總結
2012年度教師年度考核工作總結
2012年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關鍵詞]生物學科 本科生畢業論文 實踐和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42.4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0-0028-02
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連續多年擴大的情景下,如何更好地開展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實踐教學工作,確保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是每一所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和每位指導教師認真思考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已有許多學者對如何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進行了分析。筆者作為一名從事生命科學教學科研工作不長時間的青年教師,結合自身指導的4屆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教學實踐, 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時間是前提
大學期間的第八學期是本科畢業生完成畢業論文的時期,但第八學期又是本科生入學研究生面試、考試或找工作的階段。這種時間上的沖突,導致大多數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畢業論文。因此,時間短促是目前影響本科生畢業論文完成的普遍原因,尤其對于實驗性和探索性很強的生命科學學科來說,每一個實驗步驟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早讓學生開始畢業論文是相對必要的。筆者指導的2010屆2名本科畢業生,由于在大三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科研訓練基金開放項目”,2011屆被保送上研究生的1名本科生在第七學期開始進行畢業論文,因此完成的時間相對較充足,論文水平也很好。但2012屆的2名畢業生,由于忙于找工作、考公務員,使得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倉促,最后只能撰寫文獻綜述,且質量極差,根本沒有起到預期的培養目標。鑒于以上的經歷和體會,筆者組織了4名2011級的學生申請了“內蒙古大學2013年校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獲得批準,現在已安排他們正式進入實驗室,相信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和完成,必定對他們的畢業論文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
二、科研項目是依托
生命科學是當前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而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指導老師將實施科研項目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或需要進一步驗證的實驗內容轉化為指導本科生參加國家級、校級創新訓練項目或畢業論文,積極指導本科生盡早參與到科研項目中,這樣既可以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興趣、接受科研訓練,又可以讓學生準備或完成畢業論文,保證畢業論文的順利進行和高質量完成。
筆者指導的2013屆本科生畢業論文是依據本課題組的科研工作,需要對幾個不同品種紫花苜蓿的抗逆性(抗旱、耐鹽性)進行基礎性分析,以此為后續科研工作受體材料的選擇提供依據,安排了2名畢業生分別通過NaCl脅迫和PEG模擬干旱脅迫處理不同品種紫花苜蓿種子,比較分析NaCl脅迫和PEG模擬干旱脅迫對不同品種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得出不同品種間的抗逆特性及差別。這樣既為本課題組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礎信息,促進了科研工作的進展,又將此部分內容作為一個完整的小課題,通過本科生畢業論文完成,訓練了本科生的獨立科研能力,也順利完成了畢業論文。
三、選題要適中
用于畢業論文的課題應符合畢業生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難度適宜、分量合理,課題涉及的知識范圍和理論深度要符合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訓練的實際情況,要有利于鞏固和深化畢業生所學的知識,使其受到科學研究(設計)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通過努力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或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而許多學者提出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要新穎、有創新,這樣確實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筆者認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要適中,兼顧新穎即可。
首先,由于多年擴招以及學生對大學校園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適應能力不同,使得在校畢業生的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參差不齊,因此以相同難度要求他們完成畢業論文似乎不太可能實現。指導老師要和學生溝通交流,針對其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畢業論文題目。其次,作為指導老師的科研項目的一個小課題的畢業論文很難體現出新穎性和創新性,但其必定是具有學術價值的。
四、指導教師的角色
目前,在論文選題、實驗方案的設計上多數畢業生還不能夠獨立完成,需要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選定3-5個關鍵詞,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并從中篩選出能直接輔證擬定畢業論文題目的文獻,以此為依據提出實驗設計方案,并由指導老師指導修改。實驗的實施過程是本科生第一次真正親自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尤其是在生物學科相關專業的實驗過程中實驗操作是否規范、實驗結果或數據的合理分析和推理、儀器設備的安全使用、實驗廢棄物的安全處置都將會影響其將來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激情和安全性。因此,整個實驗實施過程中指導老師都要耐心地跟蹤指導,言傳身教,以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習慣,培養學生的基本科研素養。在跟蹤指導的過程中,也要“放手”,給學生留有自由實驗和探索的空間,營造嚴謹而又寬松的環境。另外,生物學科實驗本身就是探索性的工作,任何一個實驗步驟在重復3次都沒有達到預期結果或結果不理想時,指導老師就需要鼓勵學生,并認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尋求其他可能的解決思路和辦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獻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對所得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的能力的過程。畢業論文是具有學術規范的科學性、總結性的學術論文,既要嚴謹、通俗易懂,又要具有專業性。因此,在指導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嚴格依據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撰寫規范的要求,本著嚴謹求實的態度,用詞準確,科學、真實地表述實驗結論及其學術意義。凡引用他人的觀點或結論,均應按論文中所出現的先后次序列于參考文獻中。而學生第一次接觸學術性論文寫作時常常出現的共性是:口語化用詞太多,經常使用第一人稱表述;推斷性結論太多,缺乏嚴謹性;結構、層次不清晰,缺乏邏輯性;物種拉丁名、基因和蛋白質的書寫不規范,缺乏專業性等。針對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指導老師必須認真指導,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規范寫作的習慣。
不難看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指導老師的精心指導,因此,有學者提出了“教師在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的主導作用”的觀點,但也有學者不完全認同此觀點。筆者認為考慮的角度不同,指導老師在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對于大多數初次接觸并親自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研究工作的本科生,是不可能完全獨立完成的,指導老師必須進行全面的指導,起主導的作用。對各方面能力都很優秀的學生,指導老師只需給予引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全“放手”,由學生獨立完成,增強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五、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其在思想上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和態度直接影響著畢業論文的完成。因此,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是畢業論文順利進行的保障,要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明白擬開展的畢業論文的研究目的和學術意義,消除“畢業論文肯定能通過”的消極態度,并強調解決好就業或研究生入學與畢業論文在時間上沖突的實際問題,避免“老師比學生著急”的現象。
學生在思想上重視畢業論文的同時,在實驗實施或論文撰寫的過程中也要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培養嚴謹的作風。實驗過程不順利的時候,學生也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要輕易放棄,更不要急于完成工作任務而編造實驗結果或篡改實驗數據,要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分析和尋求原因,或許可能發現未曾預想到的現象,提出新的科研內容或問題,這也是生物學科實驗性和探索性的特點。
六、結束語
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任務的最后環節,是集學習、實踐、探索和寫作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任務,是指導老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互長的教學活動。指導老師既要嚴格要求,全面地指導、點撥,又要“放手”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工作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從單純學習過渡到實踐學習的過程,并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或增強學生的專門技能。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一個真實的科研或專門技能工作的過程,是即將成為研究生或專門技能工作者的一次“實戰”和“練兵”的經歷,相信畢業論文過程中培養的基本科研素養或增強的專門技能必將影響著畢業生以后的科研或專門技能工作。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芳萍,任志峰,趙春江.關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3,(2).
[2] 謝吉琴.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21).
[3] 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紅等.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2).
學生的學習活動,知識的獲取只是“標”,不是“本”,從根本上來講,其最終目標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與自我學習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說,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習能力,通過“授之以漁”這種手段,讓學生形成“漁”的根本能力,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取之不盡的“魚”,這種魚是一種可再生的能力和資源,即使獲取“魚”的環境發生變化,學生依然可以通過知識的遷移獲得新的學習能力,然后調整“漁”的方式方法,繼續獲得“魚”資源。
當下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恰恰就是“漁”這種技能的缺失,我們只是功利地盯著“魚”的數量多少與豐腴與否,而沒有時間去考慮是否具備和如何具備“漁”的能力與條件。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們不能單一地將其歸到教師或學生頭上,要充分認識到出現這種狀況的復雜性和深刻性,才有可能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見行為出現。
首先,就教育行政管理者來看,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是最根本的作祟者。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主掌一校之政的校長,都在高考升學率、本科上線率、重點上線率、單科優秀率等蕪雜的評價指標的天羅地網下,無力顧及其他,唯指標、率是從,只能通過行政手段和行政命令逼迫教師、學生不擇手段提高成績,唯分數論英雄,得分數者得天下。對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極為短見和功利,只看見眼下的分數,眼下的進步,而無法顧及、也無心顧及學生的長遠發展。
因此,要改變當下的這種教學現狀,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單一的、片面的、狹隘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完整的、以人為本的綜合評價體系,真正做到全面發展,既要看分數,更要看能力、看綜合素質。當然,要達到這種理想的效果,我想,這也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時間、需要過程,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形成共識,然后循此努力。
其次,就課堂的主導者就是來看,在前述評價體系之下,一些教師也缺乏整體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學思想落后,教學手段陳舊,應試教育傾向嚴重,也削尖了腦袋適應這種評價體系,沒有了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科學性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樹立全面、整體的課程觀和教學觀,要站在生物教育哲學和生物教育學的高度審視和實施生物教學。要樹立“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的教學觀。幫助學生建立網絡化生物學科認知體系,保證學生“即能看到樹木,又能看到森林”。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樹立“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組織教學,成為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咨詢者和服務者。教師要高度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訓,摒棄“教教材”的陳腐觀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內外資源為學生學習服務。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因此,要積極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在課堂教學之余,要大力開展生物學科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課程要求、學校和地方課程資源情況廣泛組織學生開展生物學科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研究性學習將進一步鞏固、檢驗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例如,以“溫室效應與人類生存環境”為題目的研究性活動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對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中相關章節知識的學習成果;通過探究性活動、調查研究、課外預習、課堂收集學習資料、撰寫小論文和小制作等方式將生物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切實解決教學內容多、課時不夠用的問題,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形式,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和愛好。
要大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此要重視生物科學實驗。生物科學實驗能使我們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通過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現學方法式轉變切入點和突破點,是學好生物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生物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科學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某些側面的活動。探究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既有實驗的方法,也有觀察,調查,測量的方法,這我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
最后,最為生物教學主體的學生,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新時代、新環境的要求,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拋卻過去那種等、靠、要的思維,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自主探究。傳統的教學,知識量大,面面俱到,嚴重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不利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離開了科學探究就根本談不上什么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的形成,必須改變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變被動地聽講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如:在上開花和結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已動手拼合花的結構圖,在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要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自我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教師科研;研究型教學;生物科學
研究型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倡導的以典型問題組織教學的“做中學”形式[1],后來又綜合了美國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模式”和瑞士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而逐步構建起來[2―3]。研究型教學是一種將科學研究的理念引入課堂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它將學習與研究過程結合起來,摒棄了傳統的單向傳授知識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目的,客觀上以研究型教師隊伍為支撐[6―7]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是一個課題研究的參與者以及學生的合作者[8],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9],學生在獲取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實驗技能的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主動性,注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0],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獨立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這與我國古代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一、高校生物學科專業教學現狀
作為實踐性的自然科學,各種生物假說或理論的提出都離不開實驗的驗證。但目前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仍然以傳授式教學為主導,在理論授課中教師講解教材內容、學生記筆記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雖然許多高校生物科學專業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學改革探索,如課堂采取互動式教學、前沿專題、問題討論等具體改革模式,但這些改革措施依然脫離不了單向傳授的主導模式,這離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例如,生物的實驗課課時偏少,主要是以經典驗證性的生物學實驗為主,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實驗過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驟進行,幾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實驗。在此情況下,教師上實驗課是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學生做實驗是為了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講僅僅是熟悉了一遍實驗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實驗過程中并沒有進行過深入思考,實驗印象并不深刻,知識技能不能鞏固,學習收獲不大。
除課堂教學與實驗課以外,課程實習、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環節,這些教學環節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生物科學專業課程實習中比較重要的要數植物學與動物學的野外實習,實習可以使學生親身體驗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實體,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對自然界中動物、植物新現象的發現與探索興趣,從而起到創新意識培養的目的。但從筆者近幾年的調查結果來看,生物科學專業的野外實習卻更多傾向于對課本知識的一種實體認證,這對于學生來講,除了將實物與課本動植物特征描述進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沒有探索性的認知過程。這種實習模式使野外實習幾乎變成了野外旅游,學生在實習一兩年后已基本不認識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畢業實習是檢驗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將其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預演”。但從許多高校生物科學畢業實習的調查來看,大多數實習僅僅是走過場,工廠實習多半是從事一些與學科專業關系并不密切的勞動力工作,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學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而缺乏相應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進入實習單位后表現平平,實習單位不敢讓其進入關鍵的生產部門。再如,畢業論文是大學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對大學知識學習的綜合能力的總結,理應帶有創新性的元素,但是,從目前許多高校生物科學的畢業論文來看,多數畢業論文僅僅是簡單的重復工作,這主要是因為許多畢業論文僅是為了完成教學的環節,而很少與教師科研結合,教師指導畢業論文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學生數量增多,使師生比例失調,教師指導的學生論文數量大,無法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培訓和充分發揮。
事實上,生物科學是兼具理論性與實驗性的專業,系統的學科理論與先進的實驗技術構成了專業結構的主體,因而對于本科生來講,如果沒有豐富的研究基礎與實踐經驗做后盾,要在理論與技術方面進行創新性實驗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科研教師強力支持,項目普遍不能圓滿完成。因為生物科學研究不是單靠靈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較高的理論水準,只有與教師科研實驗緊密相結合,才能達到研究型教學的改革目標。
二、與教師科研結合提出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傳統單向傳授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高等教育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目標,為此最近幾年國內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對研究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嘗試,但大部分的教學改革還基本停留在摸索階段,還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平臺或手段。教師科研在研究型教學實施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科研是溝通教學與科研的紐帶,科研教師的創新性思維容易傳輸給學生,使學生不斷受到學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發出創新的火花。生物科學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實驗學科,科研教師要不斷跟蹤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學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師科研基礎上的研究型教學發揮了教師在科研素質方面的優勢,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從而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三、與教師科研平臺結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學專業的許多課程在內容上均有大量的重疊,而每個教師所授課程相互之間缺乏溝通,結果在教學上做了很多“無用功”,此外也易導致知識的連續性中斷,由于教師對小專業內容的局限性,只講述單一課程內容而忽視了與其他課程內容的聯系與承接。由于現代生物學的迅猛發展,生物科學不同領域的交叉越來越明顯,研究層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傳統的按單門課程來教學的模式逐漸喪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師科研課題的立項都是基于生物大學科系統的生物學理論來進行科學問題的論證,其實施過程也必然要求進行多學科、多專業的系統聯系,因此教師科研為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改革應該打破這種一門課程一個主講教師的模式,而應強調實驗研究和創新培養,推行“知識點組庫與教師科研組庫匹配” 的教學模式,即將專業課程按大學科的研究方向與尺度進行歸類,同時將任課教師按科研方向與內容納入不同的研究組庫,增加實驗課時數使其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指導組教師的統一安排下根據研究進度和內容選擇實驗場所。在這一模式下,教學選題不再局限于單一方面的簡單觀察,而是對于某一生物學現象從淺顯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發生的生理代謝、分子作用等內部機理的探索。
基于這一模式,可將生物科學按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體生物學等進行大課程分類,而如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發育生物學之類的課程屬于研究層次的類別。在每個大課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進行細分,如將植物學分為形態解剖分類、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課程對同一生物學問題描述的側重點不同,講述的科學研究層次也不同。例如學習植物光合過程,在植物學部分側重于講述氣孔的作用、葉綠體的形態結構,植物生理學側重于光合作用過程,細胞生物學則對這一部分進行了重復簡述,這表明單一課程由于內容側重點不同,對于一個生物學過程有的不能全面闡述,有的則又相互重疊,不利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系統把握以及對生物學現象本質的認知。根據“知識點組庫與教師科研組庫匹配”的教學模式,本節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其一,將光合過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識內容歸納為一個知識點組;其二,將從事分類學、植物生理學、生化、分子生物學科研的教師優化后成立教師研究組;其三,將生物科學專業的有關這一部分的內容由表及里進行的綜述歸納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點組,對于知識點組之外的零散知識由學生自由閱讀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知識點組的教學按實驗課題研究的形式進行;②在一個知識點組研究課題實施期間,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制訂課題研究計劃;③課題文本需按照科研課題申報格式進行撰寫,突出強調課題申報的科學意義與創新性。
為確立上述這一模式的規范性,學院應該在管理層面上對生物科學大專業的知識點進行模塊化及優化,并會同全體專業教師進行模塊化的合理性討論,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識點組庫。知識點組庫的建設既要考慮到生物學知識的廣度,又要考慮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創新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為建立指導教師組庫,學院應每隔一段時間匯總指導教師的科研內容輸入庫中,以備學生在考慮課題研究內容時有效選擇指導教師。
參考文獻:
孫成立,王希敏DSP技術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偉,廖曉鐘,陳金兵工科專業研究型教學模式探討高教論壇,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蘭研究型教學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微生物學通報,2012,39(01):111―116.
李曉明,張國磊,李彥軍研究型教學方法在《高等工程勢力學》課程中的實踐中國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學在巖體力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當代教育論壇,2010(03):99―100.
袁 方大學研究型教學與研究型教師的培養芻議當代教育論壇,2011(0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