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與教師的聯系
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是歷史課程革新的主力軍,其素質能夠影響教學的質量,而作為歷史教學資源的歷史影視資源,則直接影響著歷史教師的教學成果。一方面,歷史影視資源能拓寬歷史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完善其知識結構。目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師不僅都受過高等教育的熏陶,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是,有的教師卻只精通某一時期的人文歷史概況或傾向于某一特定歷史環境的研究,這意味著教師對整個歷史結構認知的欠缺[2]。而歷史影視資源能有效幫助教師完善其歷史知識結構,此外,教師也可依據自身扎實的知識對歷史影視資源進行一定的歷史考證,糾正其存在的不符合史實的顯著錯誤,這不僅能有效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還起到了對歷史影視資源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歷史影視資源能以其聲情并茂的特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若能將歷史影視資源合理應用于歷史的實踐課堂上,就能有效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動性,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
(二)與學生的聯系
首先,合理運用歷史影視資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時,就會能動地去學習。傳統的歷史學習對很多學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師通過輔助影視資源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感官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其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此外,通過影視導入歷史教學、突破重難點、銜接相關史實與最新歷史知識熱點等,能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其次,學生通過對史實進行一定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以及概括等一系列認知活動,以此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歷史的無法還原性和過去永久性及抽象性的知識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而歷史影視資源的形象化、直觀性等特點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再現歷史,學生因此能快速提高對歷史的感性認識并建立起歷史的思維空間,從而加深對歷史的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再次,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歷史都是在不斷發展和不斷進步,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因果聯系及規律性,倘若能夠全面分析歷史因果聯系以及其規律性,便能全面掌握歷史本質及揭示歷史規律。而歷史影視資源的運用能夠調動學生思維,提高他們對歷史的觀察力、綜合分析能力等,進而促進學生縱向思維及橫向思維的發展等。最后,有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如今,歷史影視資源繁多,部分影視傳播錯誤的歷史事實,并且向觀眾宣揚消極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宣揚皇權崇拜、人治思想、奴才意識等,嚴重毒害社會文化,這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學生在觀看歷史影視作品時,要有選擇性地觀看并逐步養成歷史批判性思維,做到以尊重歷史史實為原則,這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和世界觀。
二、結語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不能依靠灌輸,而應當依靠熏陶。通過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讓學生在民主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氛圍中開展學習活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產生自信心與安全感,并且可以受到民主意識、人文關懷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參與性。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應當重視構建和諧平等的人文環境,這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并重視完善學生的人格、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同時提倡學生開展自主探索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平等交流,從而使教學氛圍體現出民主特點。這要求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克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師道尊嚴”與“教師權威”理念,并且摒棄忌諱民主與平等的陳舊觀念,以便為中學歷史教學的平等化與民主化創造良好基礎。在此前提下,學生能夠在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中開展學習,并與教師構建平等對話、共同成長的關系,從而使中學歷史課堂中的教學觀與教育觀體現出人文特點,并使學生受到良好熏陶。
二: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元素來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素養的提高
歷史學科具有著人文性的特點,其內容涉及到了政治、藝術、科技、思想、經濟等諸多方面,并且具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培養資源與素材,通過對這些人文精神培養資源與素材的挖掘并滲透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具有著重要意義。在此方面,首先教師需要重視挖掘與整合中學歷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人文知識不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要求教師能夠重視人文知識的熏陶與教學工作。歷史知識中具有著優秀且豐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師通過對中學歷史教材的把我、挖掘與整理,能夠讓人文知識教育滲透到中學歷史教育過程中。當然,這一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具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開展深入鉆研,以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為重要出發點之一來對教學內容做出精選,從而找到人文精神培養與歷史學科教育的契合點,從而確保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圍中使用最短的實踐掌握歷史教學內容中的內涵,并讓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中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質;其次,教師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當重視分析典型人物以及任務事跡,通過人物品質來對學生的精神和情感產生影響,從而推動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之所以提問少,不是因為沒有問題,而是畏于教師的權威,有問題不敢提問。雖說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他們往往擔心提問過于膚淺,而不敢提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總是習慣于用一種“判官式”的邏輯,只用對與錯、是與非去評價學生的問題和答案,嚴格地將學生的思維限定在教材或教師所預定的思維之內,使學生畏于教師的權威而不敢提問。久而久之,課堂上學生的提問之聲也就越來越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就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而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教師要尊重學生,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視學生為學習主體,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當學生感受到這種平等后,自然會強化主體意識與問題意識,產生更多的問題。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言,為學生的主體參與提供時間與空間上的保證。教師要體現出教學的真正民主性,為學生的主體參與與主動發言提供時間與空間,使得學生敢于發表個人的不同見解,敢于提出更多的問題。這樣才能徹底打破教師的一言堂,讓課堂上擁有更多來自于學生的不同聲音。這樣民主、寬松而愉悅的教學氛圍才能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才能讓學生敢于提問。
二、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讓學生會問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剝奪了學生思考與提問的權利,使學生處于機械接受的地位。這是典型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導致學生不愛問,也不會問。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得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這樣,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下,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從而有問題可問,真正學會提問。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直觀情境
圖片是重要的承載歷史信息的載體?,F行教材圖文并茂,圖片占有很大的比例,傳達著許多文字所不能傳達的信息。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圖片的重要功效,充分利用多媒體不受時空限制、表現效果強的特點,運用教材插圖、歷史圖片、地圖、影視劇片斷等來為學生創設豐富而直觀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狀態中,讓學生產生更多的疑問,進而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聯系學生生活創設生活情境
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學科教學與現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于在現實生活與學科教學之間找到切合點,將抽象的知識寓于直觀而豐富的現實生活之中,以帶給學生親切感與熟悉感。這樣既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參與熱情,同時又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展開學習。這樣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運用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會處于最為積極活躍狀態,學生會不斷產生新的看法與見解,教師要加以疏導,消除學生不知道如何提問、不知道提什么問題的疑慮,使得學生產生更多的問題,真正學會提問。
(三)加強知識內在聯系,創設對比情境
教師要整體把握教材,對各知識點全面了解,利用各章節間的內在聯系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比較、聯想、對比等方式來展開自主學習,這樣更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不失為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建立科學評價機制,讓學生樂問
評價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終結,而是學生認知活動的新起點??茖W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享受提問所帶來的樂趣,同時又能使學生客觀看待自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重要功效,讓學生樂于提問。
一是關注問題本身的價值,更加關注學生思考全過程。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是與非、對與錯來評判,因為這樣的評價并沒有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學情,會打擊大部分學生提問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漸喪失提問的動力與學習的激情。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本身的價值,更要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整個思維過程。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評價,而要多追問,通過追問讓學生將整個思維過程暴露出來。這樣更能深化學生的認知,拓寬學生的思維。
二是實施賞識教育,激勵學生前進。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提問的過程也是如此。教師要堅持表揚與批評并進,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原則,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是極其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學生必要的表揚與鼓勵,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學習的樂趣。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我們也不可以武斷地加以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所提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與誘導下進行深入思考,再次提出問題。
四、結語
想要讓生生合作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做好教學過程的組織與設計非常重要,這是提升合作學習效率的根本。首先,教師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們創設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要讓教學重點更為明確,同時,讓合作學習的重點也更為突出。不少教師在組織學生們展開合作學習時都較為馬虎,除了讓學生們討論課后的幾個思考問題,合作的重點并不突出,課堂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夠明確。在這樣的模式下合作學習很難收獲好的教學成效。教師要給學生們創設有針對性的合作學習目標,讓學生們就具體問題展開細致的學習與討論。這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于相關教學內容的認知,也能夠大幅提升合作學習的效率。以《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這節課程的教學過程為例,本課內容涉及的范圍廣(政治與經濟、科技與文化、教育等諸方面理論)、時間跨度長(50年之久)、頭緒多(探索與曲折、成就與挫折相互交叉),如何整合教材,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標準內容、學習要求和會考標準,通過精心的構思使教材內容主題化、系統化:可以將教學重點落到四個模塊上,讓這四個模塊的教學能夠集中凸顯一個中心思想,即通過對“兩彈一星”、“東方魔稻”、“科學春天”、“飛天夢想”四個模塊的分組探究合作學習,突出本課的教學靈魂。想要讓生生合作學習收獲更好的成效,教師很有必要讓學生們明確合作學習的重點,只有合作的任務清晰,學生們才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展開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習探究,進而更深入的領會教學重點與教學要義。
二、合作學習的材料準備
想要讓學生們在合作學習中有更多收獲,合作學習中的材料準備很重要。生生合作學習需要一些好的輔助資料,教師應當讓學生們掌握更多有效的材料獲取渠道,讓大家找到更多好的學習材料來輔助合作學習的展開。合作學習如果只是簡單的對于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往往成效并不明顯,如果大家能夠在一些好的學習材料的輔助下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與知識面,并且不斷深化對于課本中相關教學內容的認知,這樣的合作學習形式往往意義更大。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前有意識的展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這些都能夠為課堂的生生合作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持,讓大家在課堂教學中有更多有益的收獲。仍然以《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這節內容的學習為例,為了讓課堂生生合作學習更好的展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前分組查找關于“兩彈一星”、“東方魔稻”、“科學春天”以及“飛天夢想”四個模塊的相關成就和人物的圖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這將會為小組間的合作學習提供很多有效的支持與輔助。為了方便學生的信息查找,我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網址:中學歷史學習園地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生們通過瀏覽這些網站能夠獲取大量有價值的學習資料,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不僅能夠為課堂生生合作學習提供重要的基礎,也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三、有效的學習評價
《品德與社會》歷史教學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有機會去體味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詩詞歌賦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就是一個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絕佳機會。詩詞歌賦,采用古體語言,將現實與意境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適合熏陶學生人文的情懷和素養。在詩詞歌賦的選擇上,應注意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擇取通俗易懂的詩詞歌賦導入課程教學。例如,在導入《不能忘記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以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為這一課的開始,“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讓學生在熟悉的韻律中,再次認真體會歌曲的情感,體味舊中國那段厚重而滄桑的歷史給當時人民帶來的迫切情感,為之后的屈辱歷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調,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
社會是在歷史的基礎發展而來,任何一個事物產生、發展、消亡,都有其必經的歷史階段,歷史反映是以前社會的狀況,與前人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是由前人歷史發展而來,具有歷史的必然聯系,這也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為什么要加入歷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從現今學生熟悉的事物講起,再回溯到古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變遷,感悟歷史的強大和社會進步的飛速,在贊嘆歷史中學習知識。例如,在導入《從古到今話交通》(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對比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其實,我們現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現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趙州橋,歷經百年的江南水鄉木橋,到現代感十足的上海鋼鐵大橋———南浦大橋等,都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將古今大橋的對比作為本課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不僅貼近學生生活,激情引趣,還有利于減少歷史的距離感和抽象感,這樣的教學導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會與品德》課堂。
三、以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激發探索歷史熱情
圖文并茂是新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應該順應這個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充分挖掘教材圖畫元素,使豐富的教材資源得到充分運用,況且圖畫是學生喜愛的教材形式,教學增加插畫的應用,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課堂學習的枯燥性,同時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熱情。例如,在導入《吃穿住話古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將教材插畫觀察提問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讓學生依據教材中一幅描繪遠古人類生活場景,進行古代人類生活的描述,包括遠古人類吃什么,通過什么方式獲得這些食物?遠古人類的穿著具有什么特點,他們為什么會這么穿?遠古人類都住哪,插圖中其實包含他們的住所,能找出來么?由一幅遠古人類生活圖景的插畫,促使學生圍繞本課主題“吃穿住”,想象并推導出遠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之后課程教學的開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體資料學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開端,直觀展望歷史
傳統歷史教學中,為了適應不同學生對于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差異,教學節奏進行得比較緩慢。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微課教學的展開。微課教學要求時長較短,使得每位學生在微課教學過程中都能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和積極性,能夠比較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調查發現,教學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對集中地狀態,因此我們建議將每段微課視頻的播放時間設置在五分鐘到八分鐘左右的時長。由于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精簡、同時要能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在開始時播放微課視頻,開門見山導出主題和主要知識點,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縮短傳統課堂的導入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而微課設置方式可以是一個題目或者是結合學過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社會新聞、生活現象,當然也可以開門見山以名師講堂的方式直接進入知識點的展示。
(二)微課教學選材內容單一,沒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現在雖然教師們對于開展微課教學的熱情比較高漲,但是受備課條件和微課教學認知所限,教師通常只會準備一套微課內容,但是我們知道,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他們對于新知識點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學內容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于學生整體的提升效果是比較小的,這就與我們實施微課課程的初衷相悖。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微課課程的選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微課素材,即使是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受眾不同、他們對于舊知識的掌握度和新知識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針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調動學生興趣,重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微課設置要更加靈活、內容要更加豐富有趣;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先幫助學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識點,才能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連貫性,那么在微課選材上就不能有過多新內容,要重在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連貫上,教學進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師對于微課教學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視自身課堂定位
推行微課教學以來,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部分教師以名師錄制的微課課程來代替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整個課堂都是由一連串的視頻貫穿下來,放映結束,一堂課45分鐘也全部過去了。而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把握、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重點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熱鬧,而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那么針對以上現象,教師需要找準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課占據課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課視頻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現知識點和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課引入歷史課堂后,教師在前期需要謹慎細致的選擇微課素材,課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課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對微課中的知識點重難點有一個更加準確的把握,微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作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鞏固在微課中學到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時反饋和總結,完成對課程學習的鞏固和升華。
(四)總結
歷史課程屬于記憶性較強的課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整個課堂都始終保持充滿激情和活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廣大歷史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改革創新,在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上多下工夫,讓歷史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富有魅力。中學階段是充滿好奇的階段,中學生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會感到新奇,都愿意聽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歷史課堂上通過給學生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故事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講解“個人離不開社會”歷史內容時,教師可以借鑒社會上所關注的“狼孩”的典型故事,將“個人離不開社會”的問題充分引導出來,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歷史知識。通過這樣的故事引導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素養,給學生講解國家為了培養后代提供了許多良好的環境,包括父母對他們的無私奉獻。這不僅教給了學生的知識,而且教給了學生做人,使學生懂得努力學習,爭取以后為了祖國的未來努力奮斗。因此,充滿趣味的歷史課堂對于提高歷史課堂效果,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在課堂討論中,點燃趣味性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注重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此,歷史教師在新的教育改革下要注重討論探究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要做學生的親密朋友,和學生之間要消除隔閡,平等相待。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未知的知識,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廣大歷史教師要逐步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懂得要想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在創設課堂問題情境時,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帶有啟示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能夠得出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同時,要注重問題的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得到能力的提高,還要在愉悅的氛圍下得到鍛煉。尤其是對于那些稍有難度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引導,正確啟發,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和緊張感。例如,在講授農耕文明時代的時候,為了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泱泱中華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師可以從時間上去引導,通過創設有趣味性和針對性的討論題目,使學生從問題中學到知識,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人文初祖、大禹治水等等這些帶有顯著特征的歷史事件入手,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中,激發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
三、在實踐活動中拓展趣味性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注重在實踐中拓展歷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生活在社區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完成相關的調查報告,其主要的內容就是:學生所生活的社區有多大的面積,住有多少人口?平時社區在人們的生活中給人們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社區民眾生活在社區有什么樣的優越感,同時社區在服務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哪些改進?根據這些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繪制一張改善社會生活布局的平面圖,并在歷史課堂進行展示評價,鼓勵優秀,鞭策落后。這種充分發揮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歷史實踐課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實踐活動的興致,還促使學生對歷史課程更加喜愛。在這種教學活動中,除了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意識,使課堂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更加濃厚。
四、在課堂引入中,誘發趣味性
歷史課程雖然大都是記憶性的知識,但是歷史課程和社會生活的結合也是十分緊密的,教師要以此為契機,使枯燥的歷史課堂盡量活躍起來。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思想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新的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去誘發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真正感到幸福。例如,在講授中國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播放歌曲《十送》,來渲染課堂的氣氛,通過多媒體的感染力,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可以設置問題: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什么要送?在的途中都經歷了哪些困難?又是怎么克服的?通過這些問題的導入,將學生一下子帶入歷史課堂中來,使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更加明顯。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