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3 18:2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體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終身體育具有兩層含義:首先,作為一種指導思想,終身體育表現出了現代體育思想的特征,在終身教育及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為了自我體育需求而制定的體育活動計劃;其次,終身體育是“人一生中持續不斷地進行體育鍛煉,”這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這段時間內,人們學習并參與體育活動,使體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于人們社會生活在不斷地轉變,體育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們要想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就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而體育不僅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更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質的功能。在隨著終身教育的不斷深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終身體育的目標不僅僅是滿足人在學校體育中對體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會的統一體,”這是體現了新時期人的社會需求和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因此,樹立和培養終身體育思想和健身意識是發展體育事業的基礎,更是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的職責所在,也是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倡導終身體育的價值體現。
2協同效應的原理
協同效應(SynergyEffects),又稱增效作用,是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在其《協同學導論》中提出的,是指“在復雜大系統內,各子系統的協同行為產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單獨作用,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統一作用和聯合作用。”協同效應所呈現的是各個子系統在遵循一定的運行指令或程序所達到的效果,簡單地理解為“1+1>2”的模式。終身體育倡導的是身體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學校體育、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這三者對終身體育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終身體育的實現有其獨特的運作機制,需要依靠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等多個子系統的共同發展,并且在這個運行系統中,終身體育又作為一種體育指導思想和理念,在促進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的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協同效應中的“運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終身體育思想和健身活動也能得到落實和實現。
3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對終身體育的影響分析
3.1從學校體育角度分析
學校體育“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活動對象,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從學科角度考慮,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開展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而從人的發展角度來講,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應奠定學生終身從事活動的基礎。而目前學校體育在實施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卻存在許多問題,其一,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只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和學習。學校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單純性的進行體育技能的傳授和指導,而忽視學生對體育項目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體育知識的傳播和體育健身意識的培養;其二,追求教學任務而忽視教學目標。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學前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其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均是圍繞培養終身體育、體育健身意識以及當前學生身心發展情況而設定的。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體育教學一線的工作者卻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活動,忽略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其三,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只局限于身體活動或體育設施等物質形態,而缺少體育文化層面的傳播。學校是知識傳播和創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上。校園體育文化“既是體育精神與體育道德的展示舞臺,又是體育精神、體育道德的培養的沃土。”雖然學校體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個教育階段,但校園體育文化所傳承的內在的價值理念、體育行為意識以及體育道德等對人的影響確實深遠而具有獨特意義的,也是終身體育的內在文化涵義。
3.2從家庭體育角度分析
家庭體育是“一個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義參與的,以身體練習為基礎手段,以獲得運動技能,滿足興趣愛好,豐富家庭生活、達到休閑娛樂、實現健身健體和促進家庭穩定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過程和文化活動,”其主要涉及的內容則是家庭式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和家庭式體育教育。對于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僅靠學校體育是無法達到的,這更需要脫離學校體育之后的家庭體育的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家庭體育是一個人接觸體育的起點,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延伸和社會體育的基礎。家庭體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長輩對孩子的體育活動進行引導和熏陶,為未成年人的體育鍛煉營造良好的氛圍,培養其良好的體育健身意識和習慣,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督導。而家庭體育的娛樂功能則是家庭成員通過參與體育活動,達到豐富家庭生活內容、娛樂休閑和促進家庭和睦的目的,這往往體現在日程生活當中,而這種日常生活式的家庭體育則是終身體育的縮影。然而當前家庭體育的開展面臨著諸多困難,表現為:家庭經濟問題和孩子成才問題。“家庭體育發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家庭體育的經濟水平往往成為家庭成員如何進行體育活動或選擇何種體育項目上的影響因素,因此,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家庭往往選擇公益性體育場所或耗資少的體育項目;其次,孩子的學習是每個家庭關注的問題,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素質或學習成績,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時間花在課余輔導或才藝拓展上,這樣的話,用于家庭體育活動的余暇時間就被占用,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往往忽略“體育鍛煉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
3.3從社會體育角度分析
社會體育是指人們在余暇時間自愿參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以身體練習為內容的豐富多樣的體育文化活動。它是我國體育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體育的普及與體育健身意識的提高,社會體育在新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態度和參與體育的目的也逐漸得到轉變,“社會體育的開展,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生物體育模式,而是擴展為一種生物—心理—社會的總和體育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和健身意識的提高,人們對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現有的體育場地或設施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據國家體育局2013年對20—69歲健身人群的調查,預測到201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才能達到1.5m2,但這一數字遠遠低于美國的16m2和日本的19m2,這就造成了我國現階段的健身人群對體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同公共體育場地或之間的矛盾,這讓體育場地和設施成為一種緊缺的資源。我國在2013年參與體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認為所參與的體育項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項目不是一類;然而從體育項目來看,健身走、跑步、籃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較大,排在所有項目的前四位。我們從這兩個角度可以發現:一,健身人群所從事的健身項目比較簡單;二,這些健身項目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或技術指導。對于這種情況,可以斷定在人們日常健身活動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項目的技術指導,其他技術含量高的體育項目的指導員缺乏。
4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的協同效應
4.1強化體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識,培養健身人群的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學校體育、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應當改革教學思路,落實學校體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學抓體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體育專項、大學抓好專業體育教育和體育文化素養,注重技能與體育文化素養同步發展,同時發揮體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學校體育和家庭體育的體育教育功能,形成一個能夠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體育教育模式,確保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加大對體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并強化體育文化對體育健身意識的影響,以便更好地促進體育技能和體育文化素養的發展和繼承;對健身人群應端正廣大居民對體育健身價值的認識,灌輸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營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圍,豐富健身人群的業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課余文化生活,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成才的影響,實現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4.2實現人才共享,強化學校體育、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健身指導和體育健身項目的普及
終身體育的實現需要提高對體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體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而學校占有大量的體育領域的專業性教師和體育專業學生。學校、家庭和社區應加強相互之間合作和交流,通過互助的形式,學校的體育教師或體育專業學生深入到社區對居民進行組織體育活動,并對健身人群進行健身指導和項目普及;學校應該增加親子體育教學活動,不僅讓青少年更好的參與運動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也讓家長更好地了解體育的功能和認識體育對幼兒的身體發育及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使其端正對體育的態度,并促進家庭體育的開展,實現終身體育的日?;?其次,家庭和社會人員可以進入學校,可將當前時尚流行的體育健身項目或民俗體育推廣到校園體育當中,豐富學校體育項目,增加學校體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對體育文化的認識。
4.3實現體育場地、設施等體育相關資源共享,滿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實現公民基礎體育權利的重要途徑里,體育公共服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不僅僅只關系著公民的體育素質和生活水平的,同時還代表了一個的地區甚至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的體現。隨著中國步入“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時也增加了對體育以及健康的需求量。而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也是同時體現社會主義精神的文明建設。為了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事業得到更有利的發展,必須開展全民的健身運動,加快完成構建完善的社會體育公共服務,以達到體育強國的建設目的。因此,應當合理的對社會服務組織定義正確的角色,促進社會體育公共體系的完善。
2社會體育組織的參與對社會體育公共服務存在的價值
2.1社會體育組織是公共服務的主體之一
我國不僅僅是體育大國,而是更要做到變成真正的體育強國,而轉變的首要關鍵點就是強化體育公共服務。目前,市民們對體育和健身的要求提高越來越明顯,多層次、多元化的快速增長與政府能夠提供的產品以及服務逐漸顯現出不同和矛盾。但是,不僅僅是體育公共服務的問題,還有社會體育組織的參與不夠引起重視,往往政府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對其中一方面的重視就會引起另一方面的忽略,無法做到兩樣重點一起抓。在社會組織的參與重視不夠的時候,關鍵主要是要加強社會公共服務。服務系統的構建是一件十分復雜并且麻煩的工作,不僅專業要求較高,工作內容也較為復雜,因此,由體育政府部門單獨實施往往是無法做到的。為了實現這一工作,必須將以往的“單獨中心服務組織”的模式轉變成“多中心服務的模式”。因此,作為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化、承接政府職能的理想對象,必須將城市社會體育組織培養成體育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主體。
2.2體育公共服務的組織基礎
目前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全能的政府”是行政主要的特點之一。而體育部門往往承擔著從細節到重點的所有體育事務,因此提供給城市體育組織得以發揮的空間并不大,所有對于組織本身的生存和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伴隨著政府對建設社會公共服務的進程進一步的加快,體育部門也開始將社會體育公共的服務事業當做主要工作來做,從而積極建立起社會體育公共服務的體系,為市民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基本保障,保證每一個市民的健康水平和運動強度達到一定的界限。這樣的體系具有專業性強、量大等顯著的特點。
3社會體育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3.1社會體育教育現狀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的社會體育教育仍然處于很不完善的階段,這其中既有人們的自我認識和價值觀的問題,也有社會體育教育制度不完善的問題。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樣的現狀,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社會體育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民體質的增強、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是現代社會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的重要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為社會體育的全面發展和新的飛躍提供了扎實的基礎。黨和國家大力倡導社會體育,隨著199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頒布,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體育的權利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使這一階段我國社會體育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3.2社會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我們的社會體育教育想要開展起來并且得到長足發展,首先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涌入社會,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這樣的人才大都由專業的院校輸出。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轉型期的今天,如果政府沒有正式的文件或者改革措施來推動社會體育教育的發展都將無功而返,大致有以下幾點理由。
(1)培養通才還是專才的問題。從社會體育教育的角度來看,既要有體育系統的群眾體育管理干部,又要有健身管理者和經營者,這就給學校在培養體育教育人才時提出了難題,究竟該偏向哪一面,需要作出考證和選擇。
(2)立足全面發展還是突出專業技能。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特點是什么,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給出過明確的定義。在社會全面發展的今天,一方面要強調全面發展和大包大攬;另一方面又要尊重“術業有專攻”的歷史傳統,從某種層面上說,這是個無法完全避免的矛盾點。
(3)就業去向是專業崗位還是自謀職業。“一切向錢看”似乎早已經成為了人們學習技能和選擇職業的首要標準,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選擇經濟,主要依賴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來進行合理的篩選與分配,在社會體育教育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很多專業的社會體育教育人才就很可能流向其他行業或者選擇更加容易賺錢的行業,因為從目前來看,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市場就業面十分狹窄,可供他們選擇的范圍著實有限。首先必須明確社會體育組織的功能以及概念和構成必須發展的條件。另外隨著中國體育對制度不斷改革的深入,將社會體育組織和體育部門兩者之間構建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構建一套完善的可以不斷發展的模式,確立分工管理的合作性。其中主要包括了:分類承接、分層進行實施、優先發展的部門以及網絡部門為主要發展趨向。讓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的職能以及角色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成為了政府對社會公共服務支持的一個具體表現。政府必須將制定政策職能和提供政策職能兩者區分開,而提供服務的職能可以由民因企業或者非營利組織來進行承擔。
3.3解決對策
必須明確社會體育組織的功能以及概念和構成必須發展的條件。另外隨著中國體育對制度不斷改革的深入,將社會體育組織和體育部門兩者之間構建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構建一套完善的可以不斷發展的模式,確立分工管理的合作性。其中主要包括分類承接、分層進行實施、優先發展的部門以及網絡部門為主要發展趨向。讓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的職能以及角色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成為了政府對社會公共服務支持的一個具體表現。政府必須將制定政策職能和提供政策職能兩者區分開,而提供服務的職能可以由民因企業或者非營利組織來進行承擔。
4社會體育教育的發展趨勢
未來十幾年,我國社會體育的社會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強。一方面體育人口總量的增加,各分層體育人口中成年人體育人炸式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將走向社會化,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加高漲。
(1)體育人口增加:未來十幾年,我國社會體育人口的增加具體表現為體育人口總量的增加和分層人口的增加。從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看,仍呈年齡金字塔的特點。在分層人口的增加中,成年人體育人口呈現爆炸式和跳躍型的特點。社會體育的年參與率增加,并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格局。根據人口預測,2010年少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成年人口比重有相當大的提高。
(2)體育指導社會化:隨著人們對科學健身意識的提高,越要求提供更多的體育技術服務,提高體育鍛煉的科學性,促進體質增強。隨著社會體育市場體系的成熟,體育娛樂消費、體質健康投資、有償體育服務將逐步被人們接受,被指導的群體又將自發地形成社會體育指導群體。由此,我國體育指導社會化將大大提高,社會體育將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5結語
不同的學者從他們自己研究的角度出發提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陳張宇提出“在新的世紀里,我們必須打破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設計學生發展的基本框架,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加強人文素質,建立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和再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學科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全國首屆全面健身論文報告會中的《論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提出,全民健身體系是一個能夠有效支撐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有力保障國民體質得到普遍增強、主動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社會化保障系統,它的建設時中華民族體質建設的一項宏大社會系統.這可以看做是培養社會體育人才的終極目標.
1.1研究方法
我們根據研究的內容和目的設計了“社會體育專業教師問卷”和“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問卷”兩種問卷.調查問卷采用封閉和開放相結合,調查參與者為在山東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工作和學習的教師和學生.為了確保問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們組織了社會體育方面的12名專家學者對問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了評估,有9名專家認為問卷非常有效,有3名專家認為是有效問卷,沒有專家認為調查問卷時無效的.因此,問卷的設計符合標準,問卷的問題可靠性高,滿足本研究的需要.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200份,用SPSS17.0軟件和Excel軟件分析數據.
2山東省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山東大學于2001年在山東省率先創辦社會體育專業,2002年9月實現首批招生,是山東省第一個開設社會體育專業的高校.隨后,山東體育學院、濟南大學和其他大學相繼開辦了社會體育專業,截止2012年底山東省高校共有13所開辦了社會體育專業,8所高校已經有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
2.1培養目標、類型和就業領域
中國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有很大的區別,如有培養專業人才的、有培養應用人才的、還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中國體育社會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原哈爾濱體育學院院長的田雨普認為:社會體育專業必須緊緊圍繞社會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通過專業教育來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來發展社會體育事業.寧波大學鄭建岳教授在西安體育學院學報中發表的《新形勢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課程體系的設計》中提出要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目標,必須以社會需要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主干學科做支撐,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黑龍江省省內發表過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方面文章的牡丹江師范學院孟麗梅教授認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以培養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以社會體育崗位培訓為服務方向.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集中優秀師資,開設適應地方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有著良好發展前景的社會體育課程,并進一步積累形成自身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特色.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課程體系改革以及教學方式方法更新,會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產生重要影響.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堅持職業分析、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應當成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依據.通過培養目標的設定來看,山東省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沒有考慮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定位、地理特征、職業特點,甚至有些高校將教育部的專業培養目錄的培養目標直接作為本學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2.2課程設置各個學校均不同程度的強調理論教學,忽視了運動技能教學課程的結構關系,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運動技能,導致沒有自己的運動專項,在具體的工作中理論與實踐應用困難.調查統計顯示,42.1%的教師認為,課程結構有問題,57.9%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課程不能滿足專業需求.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比例通常低于30%,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2.2.1專業方向設置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具有多樣性,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大學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通過不同的專業方向來培養各有所長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但是通過調查發展,培養計劃沒有專門設置不同的方向.
2.2.2師資情況教師的學歷情況和職稱情況在專業人才培養上是很重要的.從表2看,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師學歷在研究生以上,職稱在副高級以上占大多數,從教師學歷情況和職稱情況上看不是困擾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的根本原因.從表3來看,雖然有一半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情況比較滿意,但是我們應該能看到還有近1/3的學生不滿意老師的教學,這一比例在學生中所占不低,值得我們反思.
2.2.3學生情況對學生的入學動機和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來分析,可以看出許多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對未來沒有信心,在大學期間學習社會體育專業也僅僅是上大學的途徑之一.對社會體育專業的職業特點認識不清.學生參與專項的訓練時間短,影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盡管大多數學生認為社會體育工作的前景是好的,但是對這個前景什么時候來臨,到自己畢業的時候能否趕上還有疑慮.數據顯示,還有一半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而不打算從事社會體育工作,而轉行從事其他專業工作.
3建議
基于社會學角度分析傳統的學校體育
大學生面對包括學習、身體、守紀、就業、經濟、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狀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傳統的學校體育觀強調通過身體活動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卻忽略了體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隨著人們對體育的深入了解,人們對體育的社會化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體育不僅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可以達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體育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社會化進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學校體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體育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面、知識層面和觀念層面的社會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體育實現學生體育鍛煉價值的內控化、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可控化、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良性化、學生綜合發展的社會化。因此,學校體育成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能夠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為大學生提供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行為能力、行為方式與行為規范,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有效緩釋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困擾,促進個性形成和完善個性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體育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然而,傳統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之間卻缺乏有機結合,未能起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知、情、意發展的關注還未達到應有的高度。對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中心理健康的學習目標還未明確。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許多研究是僅停留在理論認識、現象分析、經驗總結的表層意義上的“見物不見人”的研究。各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利用體育教育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程度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學生將不能很好地得到教育援助,那么當這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步入社會后就可能會遭遇到更為嚴重的社會排斥。部分學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不強。當前我國高校體育運動項目眾多,包括公共體育課、選修課、體育俱樂部、軍事技能訓練、運動會等。各項目特點和表現形式又不一樣,其內在機制的可變性很大,部分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缺乏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容,還沒有能夠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運用、實施不同的方法,以達到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的效果和目標[2]。
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學校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體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3]?,F階段,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時代賦予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高校體育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以社會全面發展和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為基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和良好機制,構建體育教育科學化體系,才能使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1)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社會化功效。學校體育作為育體和育心的重要載體,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學校首先應科學組織健康積極的體育運動來豐富學生的業余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其次,在大學生個人社會化的關鍵階段,對其施以科學的體育教學方法,可促進他們身體素質得到良好發展,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為他們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體質基礎;再次,借助體育固有的特點,可促進大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為學生提供社會生活所需求的行為方式與行為規范,使學生學會相互尊重,養成良好的社會態度,促進他們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論文關鍵詞:吉林市中學生,業余體育鍛煉,調查與研究
引言
自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以來,中學體育運動發展到了一種全新的高度,無論從體育運動的內容還是從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來講都有了新的進展。中學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情況可以反映出學校體育發展的程度,學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對全民健身都有重要的意義。吉林市體育局在業余體育鍛煉方面也加大了力度,重點放在了吉林市中學生的身上,在中學生業余體育鍛煉加大力度的同時,吉林市各個中學也面臨著種種的困難與障礙,例如:在資金、人才、場地、運動器械等方面,使吉林市中學生體育的發展受到了制約,不能滿足當前的發展的種種需求,因此,本文對當前吉林市中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查與研究,目的在于促進中學生課余體育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以吉林市三所重點中學(吉林市29中學、吉林市第七中學、吉林市第三十中學)共18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對業余體育鍛煉的喜歡程度分析
從調查中可見,男生喜歡程度更大一些,將近一半的男生非常喜歡業余體育鍛煉,女生也有不少的人群喜歡參加業余體育鍛煉體育論文,有極少的一部分不喜愛業余體育鍛煉,其原因在與身體或者思想上的種種原因,對這部分學生應進行有效的措施,使其激發出對體育的興趣。
2.2 學生對自己體育基礎的評價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男生一般對自己的體育基礎的評價持肯定態度,認為個人的體育基礎很好和較好的分別占總人數的13.2%和16.7%,而不好的占到了20.1%論文服務。而女生則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體育基礎較差,占了女生總人數的60.5%,由于女生自信心的缺乏,極大的影響了對體育的興趣,在學校的體育課上,也影響到對業余體育鍛煉的學習質量。
2.3 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
2.3.1 學生對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目的分析
學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目的中男生的提高各種身體素質和機能水平的需要僅占到了總數的6.89%,而女生占到了總數的21.83%,從這一點上來講女生的身體素質條件不是很好。學生對掌握體育基本技術、基本理論和通過運動等級及為其它體育運動打基礎為目的的選擇都不高,對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培養體育意識的選擇男生和女生都超過了總數的20%,說明學生對體育運動技術的追求并不高,而對體育運動的習慣和體育運動的態度方面要求較高。男女生在掌握健身方法與提高各種身體素質和機能兩項上差異較大。
2.3.2 學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項目分析
男生選擇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項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籃球,吉林市中學中僅有實驗中學有體育館,其它學生都沒有體育館,所以體育論文,學生在從事業余體育鍛煉的時候,能夠開展并開展較好的還是籃球項目,其次,吉林市部分中學開設了羽毛球項目,所以,在學生當中,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季節性的參與羽毛球項目的比例還是較大的。
2.3.3學生對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次數分析
男生和女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頻率差異并不明顯,大部分男生女生都能在每周參加3-4次的業余體育鍛煉,這組數據明顯的說明了吉林市中學生對業余體育鍛煉的重視與喜愛,這一點為吉林市中學生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4學生每次業余體育鍛煉的時間分析
通過對學生每次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時間分析如表6所示,男生和女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分別占14.36%和26.43%,在這一選項上的差異較大,其主要原因是,女生的身體質素限制使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較短,中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不適合于參與體育鍛煉的強度過大及時間過長,從整體上來看體育論文,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與其耐力和參與運動項目興趣有關。
2.3.5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分析
中學男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依次:為1.籃球2.羽毛球3.游泳4.足球5.排球6.田徑7. 健身器械8.乒乓球9.網球10.健美操11.武術。由于性別差異,所喜歡的項目也不同,女生所喜歡的業余體育鍛煉項目的排序依次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4.田徑5.乒乓球6.游泳7.籃球 8.網球9.足球10.健身器械11.武術,由排序看來,羽毛球項目是同學們普遍喜愛的項目,因此,學校應當多為學生開設場館,及場地,并且延長開放時間,使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讓學生在業余體育鍛煉中得到放松,在業余體育鍛煉中達到娛樂健身的目的,使學生從緊張和繁忙的學習壓力中解脫出來,在身心健康上得到全面的放松。
2.4 影響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因素分析
2.4.1影響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個人因素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由于學習任務重導致的沒有時間的人數占總人數的一多半,男生有33.4%女生有22.4%的人,身體素質差,和缺少體育興趣,成為了影響學生的第二因素,也存在極少的一部分人對體育沒有興趣。顯然,沒有時間參加業余體育鍛煉成為了主要因素,說明中學生尤其是初三學生,學習壓力過大、負擔重,這方面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應當適當的給學生一些時間,減輕學生的壓力,讓學生有時間去參加課外的體育鍛煉,增強自信心,提高對體育方面的興趣體育論文,使學生的體育和學習雙豐收,即全面發展。
2.4.2影響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設備因素分析
由表10可見發現器材和設施的缺少,嚴重限制了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毫無疑問的成為限制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而參加課外業余體育鍛煉器材的數量和借器材的不方便,也給學生參加課外業余體育鍛煉造成了困難,其他因素是器材的老化,陳舊和運動器材的不夠標準,這也給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和障礙,這些種種原因造成的困難,一般來說是學校在器材和設施方面投入的資金不足或者得不到重視造成的,可見如今的體育器械和場地的缺乏,陳舊和老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已經成為一種阻力,阻礙著吉林市業余體育鍛煉方面的發展,想要解決問題就應當從根源出發,提高學校對體育的認識,盡可能的加大對運動器材方面的力度,并且翻新陳舊老化的運動器械,使其提高利用率,來更好的解決這些器材場地方面的影響因素,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氛圍與環境。
2.4.3影響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的其他因素分析
由調查可知,影響學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其他因素中學校領導的不重視因素在男生和女生的選擇中分別占到了總人數的21.83%和20.68%,班主任的不重視男生和女生分別占總人數的18.39%和13.79%,家長不重視因素男生和女生選擇分別占到總人數的16.09%和10.91%,這三項為影響學生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論文服務。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吉林市中學生對體育的熱情較高,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并且能夠參加業余體育鍛煉,參加體育運動的目的也比較明顯,豐富課余生活,體驗樂趣,增強體質。男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排在前三項的依次為1.籃球2.羽毛球3.游泳。由于性別差異,女生所喜歡的業余體育鍛煉項目排在前三項的排序依次為: 1.羽毛球2.排球3.健美操。通過調查發現,吉林市在體育鍛煉的設施器材等方面,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達不到學生滿意的標準,這個影響因素給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也同樣造成了困難和障礙。
3.2建議
建議吉林市能盡可能的增加體育場館、場地、器材設施等的投資力度,改建并且完善舊的和老化的體育設施和器材,提高其利用率,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業余體育運動的形成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形成之后又是比較穩固而持久的。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競爭和更好地工作,轉變學生對業余體育鍛煉的消極態度,采取各種有效方法轉變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的消極態度,并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體育態度和終身體育思想。
參考文獻:
[1]劉一民,孫月霞.通過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1)12-13.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修訂本) [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3]李峰.影響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的研究,[J].山東體育報,2002,(2)13-15.
[4]李志容,張春蒲,普通中學生體育意識和行為的性別比較分析[J],南京體育學報, 2003(3) 80-81.
關鍵詞:渝西農村中學,民俗體育,農村中學體育論文
一、民俗體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選題依據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即各地要在達到國家規定課程的基本要求下,規劃、開發并管理好地方課程,發展學校課程。
渝西地區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而又穩定的民族文化體系,造就了各民族群體的社會生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即文化的民族性。民俗體育是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發展特點。由于各民族生活方式、經濟、文化背景不同,構成了民俗體育具有競技性、多樣性、民族性、健身性、娛樂性等特征。
二、名詞界定
渝西農村中學:主要針對的是重慶西部地區(原江八縣)以及由于打工以及三峽移民到該地區所建立學校以及學生。
民俗體育: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廣大民眾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間中所創造并為廣大民眾所傳承的一種集體的、模式化的傳統體育活動。主要存在于民間節慶活動、宗教活動、祭祀活動中,是一種世代傳承和延續的體育文化形態。如舞龍、舞獅、跳繩、踢毽子、跳竹竿、扇子舞、蕩秋千、秧歌、踏青、蕩秋千、登高、抖空竹、放風箏等都屬于民俗體育的范疇。
三、渝西地區農村中學引進民俗體育校本課程資源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
由于我國學校體育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盲目追求體育教育的近期目標,造成體育目標狹窄,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脫節,缺乏延續性。因此,從終身體育看學校體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而且要解決將來的發展和延續問題。人們對體育的興趣、愛好、習慣,在體育活動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民俗體育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集體行為,而非個人的,這就注定了民俗體育往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規則簡單通俗易懂,是青少年兒童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活動,即便在街頭巷尾也能開展,贏得了社會廣泛的喜愛和重視。
2、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課程目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體育只有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才有必要積極引進到體育與健康課中來。民俗體育課程資源內容豐富,活動形式靈活,各類型的民俗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娛樂與健身價值,不僅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的體能健康,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民俗體育有利于培養良好的道德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培養一個健康的人。民俗體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其審美性主要體現在內容美、形式美、氛圍美、和諧美等方面。人們在參加或觀賞民俗體育活動時,民俗體育的內涵中體驗了美的情緒,人們通過感官把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體育活動的聲、色、形、象諸要素結合而構成了形式優美的審美價值,給運動者和觀賞者以愉悅身心、溝通情感、擷取運動感的審美體驗,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有利于民俗體育的傳承和保護
學校體育對于民俗體育的挖掘和保護有其自身的優勢。通過學校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競賽、校園體育文化節等多種途徑傳授給學生,從而推動民俗體育在學校中全面開展。民俗體育項目扎根于特殊的民俗土壤中,依附于各民族的生產勞動、歲時節令、婚喪禮儀、信仰崇拜等活動中。民俗體育與農村學校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聯系,每種民俗體育項目對于條件較差的農村學生來講并不陌生。在缺少器材設施資源的現實下,民俗體育項目是他們健身的首選。通過在學校的開展把這種特殊的文化傳授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同時,對于弘揚民俗文化、讓青年一代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起到特殊的意義。
四、渝西地區農村中學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對策
1、多途徑開發和制作民俗體育器材
學校體育經費的缺乏,在很大程度阻礙了學校體育的發展、普及與提高。在目前看來,讓比較貧困的農村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設購買民俗體育器材不太實際。而器材的短缺是影響民俗體育在學校中開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期根據實際情況多途徑多功能的開發和利用民俗體育器材來緩解器材的嚴重缺乏,積極發揮器材的多種功能開發、制作簡易器材。
2、加強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
農村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必要性,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學校領導要突破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民俗體育資源開發在學校體育中發揮的重要潛力,制定相應的民俗體育發展措施,要完善發展民俗體育的相關長效機制,提供民俗體育開發和利用的政策和一定的經費支持,正確引導和組織學校積極引進民俗體育,提倡多途徑地開發和利用場地器材,重視民俗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讓更多的民俗體育項目引進到學校體育與健康課中。
農村社區體育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工環境三者共同構成了農村社區體育環境。農村體育活動地點所處的地理和氣象環境構成了農村社區體育的自然環境。農村社區體育的社會環境是指人類為提高自己的物質文化水平而創造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組織的總和。農村社區體育的人工環境既指在人力作用下形成的運動場地或高度人文化的自然環境,也包括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由此看出,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系統主要是由農村社區體育觀念(心理要素)、體育制度(行為要素)、體育器物(物質要素)、自然資源、人文社會資源、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工環境等諸多要素的統一和協調,它們共同構成了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生態系統。
二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面臨的困境
(一)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相關政策指導
不到位、實踐相對落后長株潭獲批兩型社會建設以來,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國家政策層面,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但與兩型社會建設的整體步伐相比,體育經費投放、場地建設、人才保障等遠遠落后于兩型社會建設的其它領域,且缺乏相關的政策指導。筆者于2013年底查閱了兩型社會獲批以來長沙市體育局、株洲市體育局、湘潭市體育局、湖南省體育局、湖南省兩型辦等主管部門以及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布平臺的相關政策和文件,結果顯示:從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政府頒布的1005個文件中,涉及有關兩型社會的政府文件為20個,體育方面的文件為1個。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南省體育局及長株潭地方體育局頒布的文件14個,其中有關體育方面的文件8個。從高??蒲衼砜矗嘘P兩型社會的研究為9081(個/篇),其中論文6753篇,碩博論文1358篇,課題970個;有關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體育方面的研究為1093(個/篇),其中論文476篇,碩博論文476篇,課題141個(見表1)。由此可見,體育在兩型社會建設中,依然停留在高校體育教師的科研中,而與兩型社會對接的相關理論與實踐還沒有得到湖南省政府相關部門的相對重視,其生態化建設沒有與兩型建設的總體目標同步推進。這與筆者2011年初所檢索的結果基本一致。調查同時顯示:長株潭高校體育教師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相關的體育論文、有關體育生態化發展的立項課題,在數量上居高不下,說明高校體育教師對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體育及體育文化的生態化,態度是積極的和有信心的。
(二)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欠缺整體規劃、無借鑒經驗
根據湖南省“規劃引導,基礎設施先行,重大項目跟進”的兩型社會建設實施方案,長株潭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首先應當列入兩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在總體規劃中根據兩型社會建設的特征,長株潭的人文、自然、體育發展等因素去規劃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以長株潭的總體規劃為切入點,對長株潭建設過程中已經編制且審批通過的14個規劃和已經編制但在待審的4個規劃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顯示:18個規劃中,只有4個規劃涉及到有關體育方面的內容,且都語焉不詳。例如《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建設管治規劃》中只涉及“運動”“體育場地建設預留用地”和“奧林匹克運動”等簡單的詞語;《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中籠統提到了把洞井-跳馬作為體育休閑區,并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和承接體育培訓,把昭山打造成體育休閑公園,把湘江列入體育休閑區域等;《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空間開發與布局規劃》有簡短兩句話涉及把長沙的圭塘規劃為體育中心、株洲河西打造成文化體育基地、湘潭醞釀體育休閑等;《湖南省“十二五”環長株潭城市群發展規劃綱要》也只有寥寥數語要求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城鄉文化體育均等化。由此可見,長株潭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既無具體規劃,也沒有列入兩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同時,兩型社會建設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前期的經驗借鑒,其范圍內的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的探索性和曲折性很明顯??梢姡L株潭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的實踐操作,都缺乏整體規劃和經驗借鑒。
(三)農村社區居民環境意識差、生態觀念淡薄
湖南素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和“二八月亂穿衣”的俗語,長株潭處于湖南省南高北低馬鞍型的中、北低地勢地帶,成“品”字形排開,其廣泛的農村居住范圍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促使長株潭農村社區居民,在體育習俗的養成和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體育文化的形成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的體育陋習根深蒂固、體育生態意識貧乏、體育生態規范或缺、體育生態教育貧瘠等狀況,促使農村居民對體育器材的保護、體育場地的維護、體育行為的約束、體育活動的組織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與認同,從而出現體育場地的隨意占用、體育器材的惡意損害、體育廣告牌的任意涂改以及亂扔垃圾、煙蒂、隨意吐痰、破壞周邊綠化等情況。調查顯示,長株潭農村社區體育場地被占用情況較為嚴峻,有87%的體育場地被部分或全部占用,略低于湖南全省農村體育場地全部或部分占用92%的水平。同時,長株潭范圍內有湘江、洞庭湖、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等名山名水,給農村社區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約束性和選擇性。長株潭農村社區居民長期分散的生活環境導致其在體育生態觀念、體育生態意識、體育生態項目選擇等方面也有不盡人意之外。
三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的發展策略
(一)強化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的政策指導,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政府在兩型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應重視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文件,如有關加強長株潭農村居民體質監控工作和開展“全民健身示范鄉鎮”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以保證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有序推進。從運動場地建設、運動器材配置、運動環境維護,到村落、社區、鄉鎮的體育生態運動場所的配備,都應當指示到位、政策到位,保證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鄉鎮文體辦要在政策文件指導下,制定相關的具體實施方案,如《ⅹⅹ鄉關于體育文化周開展工作實施方案》《ⅹⅹ村關于成立“健身秧歌隊”“腰鼓隊”的通知》等,并報政府相關部門備案,以保證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的循序漸進,也保證其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同步并行。
(二)加快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發展規劃,加強試驗區建設
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要列入兩型社會建設的整體規劃,與兩型社會建設同步推進。要通過對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試驗區建設和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體育運動項目實踐兩個方面來加快整體規劃。從農村社區體育設施的配置、經費的投放、運動場館的建設、體育從業人員的配備等進行整體規劃和宏觀布局。盡快出臺相應的規劃,如《長株潭城市群體育資源共享規劃》,以保證長株潭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在其生態化及發展方面有章可循。試驗區建設,首先要圍繞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區,以大河西、天易、昭山、云龍、濱湖等先導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將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列入綠心地區和示范區的實施方案中。出臺相應的如《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區體育文化、體育產業發展規劃》,來加快和規范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生態化建設,再根據實施方案進行規劃、布局、實施。其次,通過對綠心地區及先導區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生態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將試驗區經驗向周邊農村社區輻射,編制出臺《長株潭3+5城市群體育發展規劃》,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生態體育運動項目,要以長株潭農村社區地理位置為切入點,以洞庭湖、湘江為經線,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為緯線,公共自行車項目為網狀覆蓋面,力求打造一個集賽龍舟、登山、自行車于一體的原生態體育運動項目。
(三)提升農村社區居民的體育生態意識,加強體育生態行為規范和體育生態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