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概論電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前沿視閾 影視概論
教材是一門學科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教學和科研后所獲成果的積淀和結晶,是被學界所認可的具有普及性的知識體系的建構,是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的基本依據。但教材也有滯后性的不足,學界內的最前沿問題無法在教材中得到體現,這樣既不利于教學過程中熱點、焦點問題的引入,也不利于促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增強他們的思考能力,從而無法加強學生基本的學術訓練。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具有前沿視野,在教材教授過程中引入前沿問題,增加課堂的開放性和當下性。本文以影視概論教學為例,從影視概念和影視批評兩個方面來分析前沿視野在教學過程的功能和意義。
一、影視概念:對象和媒介
對于影視的概念,現在的教材一般是這樣界定的,“影視是包括電影、電視以及電視電影在內的影像藝術的表達對象,在以拷貝、磁帶、存儲器為載體,以銀幕、屏幕放映為目的,而實現以視覺和聽覺綜合為觀賞對象的藝術表達中,影視成為現代藝術的最新綜合形態”。這個概念包括了對內容對象(what)和傳播媒介(which channel)的界定,對象包括了人類第七藝術和第八藝術電視,以及電視電影,媒介主要是銀幕、屏幕,而當下學術界對這個概念的質疑也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的。
在內容對象上,有論者主張把動漫看作人類的第九藝術,看作具有自己獨特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藝術門類,將其從電影這個第七藝術中剝離出來。這種觀點為我們審視影視概念打開了另一扇窗口。加拿大動畫大師麥克拉倫曾經說過,動畫就像是上帝在創造世界,這句話深刻表達出了“動畫”的本質含義和精髓所在。創造性的想象對動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虛幻與夸張是動畫最為普遍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征。作為綜合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建筑、電影、電視等多種藝術門類的藝術,動畫的藝術內蘊并非這些相關藝術門類特點的簡單相加。事實上,動畫藝術的審美訴求超出了這些藝術門類的相加之和,而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地、審美地把握世界和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和表達方式。同電影中的真人真物不一樣,動畫中的人、物帶有極強的虛擬性,其所拍攝的對象是運用造型手段以及夸張、變形、象征、寓意等手法所建構出來的擬像、造像。這正是動畫的特殊性所在,是動畫語言系統的核心部分。動畫并不過多地追求形象和動作的逼真,而是尋求表現空間的拓展和情感的新的表達。動畫就是充分發揮人們的想象力將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在虛擬的世界里重新賦予生命和意義。因此,一些“超常規的動作”設計也就成了動畫的獨特語言和表達方式。以動畫《海綿寶寶》為例,我們可以更為具體理解動畫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在《罷工》中,章魚哥帶領海綿寶寶一起罷工,不愿意離開蟹堡王餐廳的海綿寶寶身體緊緊貼在了大門的玻璃上,章魚哥拉開了他,但他的雙手還停留在餐廳的大門上。章魚哥再次拉開他,海綿寶寶的眼睛留在了玻璃上,深情地望著玻璃內的餐廳。章魚哥第三次拉開海綿寶寶,海綿寶寶身體裂開,一顆心臟赫然跳動。動畫用身體的肢解具象而層次地表現了海綿寶寶內心對餐廳的留戀之情。
在傳播媒介上,當下學術界開始關注新媒體對傳統影視概念帶來的沖擊。所謂“新媒體”,指的是“基于計算機技術的互聯網、基于通信技術的手機、基于數字廣播技術的數字廣播和數字電視,以及跨媒體的網絡電視”,新媒體的產生給影視的傳播帶來新途徑,也改變了影視的傳統內涵。影視內涵中的傳播途徑不再局限于銀幕和屏幕,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渠道。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由中國電影集團和優酷網共同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電影,11位導演圍繞“青春”這一主題,拍攝了11部短片,在優酷網上發行,為我國電影的策劃、制作和發行提供了一種新模式。
通過引入當下學術界最新的對于傳統影視概念的質疑,讓學生意識到影視概念的穩定性和開放性,提升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
二、影視批評:奇觀還是敘事
影視批評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面對當下的電影產業和具體影片要具有自己的價值立場和闡釋能力,要對今后的電影創作提供理論指導。教師在講授批評理論和方法的同時,要聯系當下最前沿的影視創作現象,調動學生的理論付諸實踐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的價值觀念。
當下人們處于視覺文化語境下,“目前居于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敶幕谧兂梢环N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當下電影正在經歷從敘事電影到奇觀電影的轉變,這在好萊塢大片和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如《阿凡達》、《英雄》、《夜宴》、《十面埋伏》、《西風烈》等。
敘事電影強調敘事性(narration)在電影中的核心地位,注重電影作為時間藝術的特征。電影如何展示情節、塑造人物、編寫對白成為敘事電影基本的要求。因此,電影的敘事蒙太奇如何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因果邏輯關系安排畫面,就成了敘事電影最為關鍵的所在。好萊塢經典電影經常利用“三S法”來組織故事情節,推動影片的敘事,即在故事的開始設置懸念(suspense),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制造驚奇(surprise),在或結尾處則要給觀眾以最后的滿足(satisfaction)。
奇觀電影注重的是對景觀、景象(spectacle)的展現。奇觀電影的產生和視覺文化語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模仿、復制到虛擬,從膜拜、展現到模擬,從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視覺文化在歷史變遷和轉型中逐漸與現實斷裂,一切現實都被符號模擬的超現實所吞噬。如今控制社會生活的不再是現實原則,而是模擬原則。人們的生活被圖像所包圍,依靠對景象的觀看來理解和闡釋世界。奇觀電影通過對動作、身體、速度、場景等各類景觀的呈現來滿足人們視覺,給匱乏和缺席的觀眾提供在場和滿足的心理體驗。
從敘事到奇觀,蒙太奇組接和拼貼從理性原則轉向了視覺的快樂原則,觀眾從過去的靜觀轉向震驚,觀眾不再參與到影片的敘事中,享受敘事帶來的愉悅和審美,而是接受影片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如何看待這種電影范式的轉變,特別是如何看待電影范式的轉變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接受問題,就成為
當下電影批評所面臨的問題。奇觀電影是建立在經濟和文化相互消融的后現代文化基礎上的,它重視片段的、無深度的景觀,這和中國觀眾注重敘事性,關注電影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的審美習慣與期待視野還有著心理的隔膜。我們并不否認奇觀電影中美輪美奐的畫面、雄渾綺麗的景觀、緊張刺激的動作所帶來的視覺價值,但電影的敘事性以及背后隱含的人文哲思恐怕還是中國電影應該追尋的東西。敘事為本,兼顧奇觀,把視覺的和心靈的震撼結合起來,是我國電影發展的道路。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老師可以通過11度青春系列電影、《阿凡達》、《英雄》、《夜宴》等具體電影文本的闡釋來印證。作為一次成功新媒體語境下的電影營銷,11度青春系列電影給人們展現了傳播媒體(which channel)的重要性,但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電影表現內容(what)重要性的例證。11度青春系列電影包括了《拳擊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東奔西游》、《泡芙小姐的金魚缸》、《江湖再見》、《李雷和韓梅梅》、《阿澤的夏天》、《老男孩》、《L.I》等作品,但現在被觀眾所熟知和津津樂道的只有《老男孩》。這其中原因就在于《老男孩》有著很強的故事性和深刻的人文情懷,影片以青想的成長、挫折為主題,表現了理想和現實、靈與肉的錯位,彌漫著淡淡的哀戚和濃濃的懷舊情緒,成為一代人集體理想的一次儀式化的展覽。電影《阿凡達》在奧斯卡獎項的爭奪中之所以輸給《拆彈專家》,就在于絢爛、瑰麗的景觀設計依然沒有流暢的故事和濃郁的人文情懷更為震撼心靈?!兑寡纭?、《英雄》的故事毫無新意,只不過是對哈姆雷特復仇和荊軻刺秦故事的稍加修改,敘事蒙太奇的邏輯性和時間性的混亂使得電影敘事缺乏理性原則和理性結構。影片敘事設計既不是像鏈條那樣環環相扣,也不是像小河中一塊連一塊的石頭,觀眾可以順藤摸瓜,或者像過河的人一樣從一個石頭跳到另一個石頭來理解事件的連貫。影片事件的安排零散而斷裂,觀眾記住的只是漫天黃葉中兩個紅衣女子的打斗,水平如鏡的湖面上兩個男子像蜻蜒一樣的武功對決。
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在1936年的文章《講故事的人》中慨嘆道:“雖然這一稱謂我們可能還熟悉,但活生生的、其聲可聞其容可睹的講故事的人無論如何是蹤影難覓了。他早已成為某種離我們遙遠――而且是越來越遠的東西了?!v故事這門藝術已是日薄西山。要碰到一個能很精彩地講一則故事的人是難而又難了?!碑敃r的本雅明敏銳地意識到了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文化導致的大動蕩,對講故事傳統的日漸衰落充滿了惋惜之情和懷舊之感。正如本雅明所預測的那樣,當下的文化正在經歷從話語模式向圖像模式的轉變,電影也呈現出從敘事向景觀的轉型。但“故事”依然是電影重要的內核,講一個好看精彩的故事依然是電影應具備的能力,合乎邏輯的情節,張弛有度的節奏,鮮明個性的人物,風趣哲理的對白,依然是電影的魅力所在。當下依舊是一個需要故事的時代,而且比以前更加需要。
三、結語
周冬雨:
“期待大學里的白馬王子出現”
《山楂樹之戀》中那個有著羞澀笑容的靜秋―周冬雨,今年9月終于順利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成為2011屆北電表演系本科生的一員。和同是北電學生的竇驍成功搭演對手戲的周冬雨,對大學新生活還是充滿了期待和新鮮感,她和周刊獨家分享了她考學中、入學前的生活和心境,回憶復習文化課的過程,她直叫苦:“不想再來第二次”,對于考上北電后的新生活,她也有一點恐懼。采寫_本刊記者 劉倩
南都娛樂:現在回顧考北電的那段日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冬雨:考專業課的過程還好啦,但復習文化課的生活我絕不想再要第二次……感覺復習專業課,和我喜歡的東西還接近一點,復習文化課的時候我就不太感興趣。而且因為我出去拍戲嘛,文化課浪費得太多了,丟了太久了,光是拍《山楂樹之戀》就浪費了一年的時間。
南都娛樂:通過出演《武林外傳》的演員王莎莎也是未上大學先紅,但她沒有通過北電的專業試,你通過了,你覺得是什么原因?
周冬雨:呃,我怎么知道呢,哈哈。
南都娛樂:復習文化課的過程你是怎么突擊的?
周冬雨:家人給我請了家教,但我真正復習的時間只有臨近高考的兩到三個月,那也是沖刺階段,那時候復習最大的秘訣就是不能死記硬背,老師們也會給我整體地梳理,但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我沒可能把那么一籮筐的書背下去。我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是下午,我會拿這個時間去復習。
南都娛樂:你高考復習階段是封閉式管理嗎?還是會顧及一些演藝活動?
周冬雨:到了最后的時刻是封閉式的,手機上交,交給爸媽,不能上網,不打電話,家人和公司就讓我安安心心地去復習。我的經紀人蒲侖當然也知道我的一切動態,但她也不敢找我,只是和我的老師保持密切聯系,關心我情緒如何啊等等。有她會不聲不響地坐火車到石家莊來,就忽然之間出現在我面前。
南都娛樂:你的經紀人會幫你安排好所有事情是嗎?
周冬雨:哈哈,基本上是吧,我一般都叫她姐,有時候還會叫她老娘。
南都娛樂:公布高考成績的時候,有傳言你考了離譜的分數,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周冬雨:其實我不是第一時間知道這個謠言的,我考完了之后再也不去想任何一點關于我考試的事,就想清空腦子,然后就和爸媽去旅游了。蒲姐知道得比我早,但那時候她也不在國內,在巴黎。蒲姐告訴我后,我當然很不高興很委屈,心想這是為什么呢?誰編的呢?編的這個人很勤快嘛,把每一科的分數都說得那么明確,最讓我委屈的是有很多人相信這樣的謠言,還根據154分作出各種評論,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就覺得社會就是大人的社會,我就不明白大人為什么要這么針對我,難道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南都娛樂:知道自己成功考入北電的第一時間是什么心情?
周冬雨:五味雜陳,那天蒲姐告訴我說我過線了,因為蒲姐看到北電的張會軍院長在接受北青報的采訪時說今年表演系的劃線分是265分,我的分數超過了20多分,蒲姐就覺得我肯定過了,最后我父母手機短信也收到了學校統一發短信告知被錄取的通知,我就徹底放下心來了,很開心。
南都娛樂:北電就要開學了,對大學新生活有什么期待?
周冬雨:我希望能在軍訓中活過去,哈哈,感覺軍訓時間好長啊,要兩個禮拜,9月5日就開始軍訓了,我好怕被曬黑。
南都娛樂:在入學前,你已經很有知名度了,會刻意調整自己入學的心態嗎?
周冬雨:會,我會好好讓自己早上早起,這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我聽說6點要出晨功,這對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南都娛樂:期待在大學里交到好朋友嗎?怕不怕你的先紅,讓大家和你產生距離感?
周冬雨:會希望交到好朋友,我相信只要好好相處,只要我懷著友好的心,很真誠對待大家,不把自己當成特殊的人,就像和我的高中同學相處一樣去交往。
南都娛樂:家人和公司有沒有給你制定一些大學的計劃?
周冬雨:不會,就希望我安下心來好好學習,公司方面說他們首先是服從學校啦,說我現在是正規大學生了,不能以公司為最重要了,如果學校規定大一不能出來拍戲,他們就不會強求我去拍戲,盡量利用寒暑假時間拍戲。
南都娛樂:希望自己成為哪個師姐 ?趙薇?
周冬雨:為什么你們都問這個問題呢?哈,我覺得每個人都自己的特點,我要好好學習。
南都娛樂:有沒有想過在大學里會遇到一個“老三”?
周冬雨:隨緣隨緣,看情況,我當然是希望有白馬王子出現,但是不好說,公司也說了,不會限制我在大學里談戀愛。
明星親身解說藝校造星
“進了學校,老師不會當你是什么星”
周冬雨的入學讓外界對制造明星的大學增添探秘之欲,畢業、成名的演員們的講述,更讓所有對演藝事業懷抱夢想的人覺得理想并非遙不可及。其實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都有周星馳在電影《喜劇之王》中扮演的那個跑龍套的尹天仇的身影,他的最大夢想“做一個演員,帶走一份便當”可以視為表演狂熱者的心聲,劇中那句“其實,我是一個演員”,讓人爆笑,也讓人隱隱感到小人物命運的悲涼。至今,距離北京電影學院不到1000米的北京電影制片廠門口,仍聚集許多席地而坐的群眾演員,他們的扮相與北電校園的青春身影相比,有著不和諧的老土,非科班出身的他們做著“另一個王寶強”的美夢,只是,王寶強是“千年等一回”,如今“我要成名”的途徑,最中規中矩的方法無非考入科班藝術院校,昔日香港有無線訓練班,內地有四大名校,也稱“四大染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北電、中戲、上戲、軍藝。
藝考不讓化妝、考形體穿緊身衣
每年春節前后,各大藝術院校門前都會被各式各樣的汽車圍得水泄不通,不是舉行會,不是某明星來訪,而是一年一度的藝術高考專業試。表演系、導演系、攝影系、文學系,無一例外都需要經過專業試考核,最受人矚目的當然是表演系招生,聲、臺、形、表的考核分為三到四試,每次幾乎都會刷掉一半人。當然,表演系考生也千奇百怪,有打扮時髦的艷女,也有扎馬尾辮或清湯掛面的清純范兒,通常能順利榜上有名的都是后者。不讓化妝、形體考試時要穿緊身衣,這些都是必須遵守的考試規范。
在北電,表演系考場會架著一臺攝像機,一方面考察考生是否對鏡頭膽怯及是否有上鏡感,另一方面也用鏡頭驗證考場是否公正公平;軍藝則會在階梯教室舞臺上打滿燈光,考察考生在舞臺及燈光下的表現力。
朗誦、命題表演、面試,都是表演系專業考試必不可少的項目,經過至少三試的重重篩選,考生們才會拿到藝考合格證。此后還需參加文化課考試,也就是普通高考,這個分數很好達到,只要300分左右。
當然,運氣當然也很重要,校園里處處閃著慧眼。比如趙薇考試那一年,大大咧咧的個性讓她弄丟了準考證險些錯過考試,但正因為她在弄丟準考證這一情境中的用情和投入,被她的恩師崔新琴看在眼里,深刻記住了她并給了她機會。即使后來她在考試中暴露出來的“說話不張嘴的臺詞問題”,也沒有影響她通過專業試。
趙薇同班同學陳坤運氣更好,本來是陪同事參加表演系考試,同事名落孫山,自己隨便試試卻被錄取了。最終,陳坤以專業課男生第一名被錄取,同班女生專業課第一名就是趙薇。
1.考表演系普通話要很標準嗎?
未必,考官注重的是對表演的感受力
龔蓓(中戲表演系94級 代表作《將愛情進行到底》):“我是閩南人,藝考時臺詞對我來說是個問題,朗誦時我討巧地用了表情和身體語言彌補了口語的不足。我選了‘猴吃西瓜’這種朗誦題材,模仿猴子叫聲來獲得注意,老師會把焦點放在我的感覺上,唱歌我也沒練過,就在那唱,不知是誰給我提了個建議,讓我唱民歌,我就唱了一首閩南童謠叫《天黑黑》,在場的其他考生聽完了都鼓掌。我們音樂老師說我的嗓子是大白嗓,但就覺得我感覺好,就我找對了表現方向。如果說要給考藝校的人建議,就是要把身上的優點發揮出來,讓缺點不要吸引人注意,考官注重的是對表演的感受力?!?/p>
2.是不是只有俊男靚女才能去考表演系?
也有例外,在中戲帥哥并不吃香。
李宗翰(中戲表演系97級 代表作新《水滸傳》):“中戲十分重視各式各樣不同風格的演員,帥哥并不吃香。我考中戲是因為小陶虹,當時我認為跳舞已跳不出巔峰狀態,就去參加一些廣告、電視拍攝。有一部叫《香港的故事》的電影來找我,女主角是李媛媛,而我演男主角年輕時候,陶虹演女主角年輕時候,陶虹就問我為什么不去考學。我覺得我在廣州挺好,有房有車,干嗎要去北京?陶虹說你要想在這行干下去,必須去北京學習。后來我就來考試了。我考進去名次也不是特別高,大概五六名。”
開學從軍訓就開始練演戲
龔蓓說中戲之所以選她,是看中她是一張白紙,可以隨便畫。真正公平的藝考就像尋寶,考官們用火眼金睛發現璞玉,隨后用四年時間雕琢打磨。據北電學生小A回憶,表演系同學進校第一堂表演課其實是從軍訓開始的。藝術院校的軍訓并不比綜合大學容易,甚至更嚴,“藝校軍訓要算學分,算是體驗生活的一種,很多表演系的同學嬌生慣養慣了,又是細皮,哪經得起在烈日下暴曬啊,于是在站軍姿的時候,表演系就會上演轟動一幕,陸陸續續有人扮演暈倒,暈得還真像,既沒摔傷自己,又能讓教官信以為真?!?/p>
中戲表演系學生小B透露,“我們第一次發揮身體條件的優勢就是從軍訓開始的,表演系陣隊比別的陣隊的休息時間要多,因為每次休息我們都會給教官表演舞蹈,拉丁舞啦芭蕾舞啦,逗教官開心,教官特別喜歡看,所以老讓我們休息。我們當時私下聊天老說,軍訓確實能讓人學會表演啊?!?/p>
1. 開學之后都會從零開始學表演嗎?
是的,至少老師不會認為你是什么星。
楊冪(北電表演系2005級 代表作《宮》):“我在考上電影學院之前就已經在拍戲了,但進了大學依然對我沖擊很大,最受用的是臺詞課,臺詞課老師對我幫助也最大,因為臺詞是最考專業水平的嘛。一開始學的時候,我的臺詞真的不過關,老師說我有南城音,說我說臺詞沒力氣,就很認真地訓練我。雖然我進北電前就已經在拍戲了,但這是在大學前我完全沒有受過的訓練,真的受益匪淺。”
2. 表演系生活是不是和玩沒什么差別?
可以選擇玩,也可以選擇勤奮。
薛佳凝(上戲表演系95級 代表作《粉紅女郎》):“上戲還是很嚴謹的,我們當時每個月都要交讀書筆記,每個月要看五本書,晚上我們表演教室都有人的,同學們都自己在排練,有時候占不到位置就只能在草地上排練。但有一點必須承認,我們的大學生活是開放式的,很Open,不是屬于很規范的那種死板,這種生活很好,讓人思路開闊。”
3. 進入表演系等于半只腳踏進娛樂圈嗎?
至少在軍藝,不是。
王(軍藝表演系2003級 代表作《鋼的琴》):“我們周一周三早晨要穿軍裝、膠鞋,扎腰帶,要進行晨訓的,比如齊步正步走。每星期周五周六周日晚上都要晚點名,而且經常會半夜突發性檢查宿舍,睡眼迷蒙就要喊到。但也沒有殘酷的訓練,和正規部隊比起來,還是輕松很多。軍藝最特別的一點是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不可以談戀愛’,私底下不被發現可以談,有的學生談戀愛了會被叫去談話?!?/p>
修學分花錢找文學系論文
修滿學分對表演系同學來說并不那么輕而易舉,專業課和選修課、社會實踐,以及畢業論文和畢業大戲五部分構成了總的學分,很多表演系的同學在大二開始外出接戲,難免落掉功課,選修課出勤率也不高,更別說聽選修課的專心程度了。北電05級文學系小C爆料:“那次在崔衛平老師的《藝術概論》選修課上,現在演穿越劇很紅的女星就坐在我后面,她在校園里算小有名氣了,都說她是北電?;?,大家也都認識,我觀察她,她也不聽課,就在那玩手機,果然,第一節下課后她就溜走了,第二節課就沒再看到她的身影。”
同是北電文學系的小Q幫好幾個表演系同學寫過論文:“他們根本就不會寫嘛,也沒有時間寫,就成群結隊地找我們幫他們,他們愿意出1000到2000元的價錢作為我們的勞務費,或者是一瓶名牌香水?!?/p>
據早前資料,章子怡在中戲的畢業論文是《演員必須學會想象》,同班好友胡靜也曾爆料,章子怡剛進大學就說過“我一定要找張藝謀拍一部電影”的話,當時班里同學都覺得章子怡會紅,但想到她能紅成如今這樣的人并不多??磥?,演員的想象力真的很重要,敢說敢想,才能成真。
表演系是不會寫論文呢還是不屑寫論文呢?
那要看你信前者還是信后者了。
楊冪:“畢業是要完成畢業大戲和論文及答辯的。畢業大戲中我演的是一個男孩,戲份不算多,因為當時我還在拍戲,所以老師為我挑了一個戲份少的角色,寫論文時期我也是在拍戲,時間很緊張,但我也沒找人,白天拍戲晚上寫論文,就那樣寫出來的,樂在其中,我對自己的論文很重視,不可能找人幫忙或,都是自己寫的。后來老師拿到論文都很驚訝,說你不是在拍戲么?怎么有時間?我特別自豪,寫了1萬多字呢,答辯也很順利?!?/p>
李宗翰:“畢業還要寫畢業論文,頭疼啊,憋了兩個星期才寫出來,大概1萬字以上。也有請文學系的同學幫忙,探討一下開頭應該怎么寫,萬事開頭難。我現在特別想找到他?!?/p>
馮紹峰(上戲表演系1997級 代表作《宮》):“上學期間,經常有導演系的來找我拍片段。很多,其實我在學校演的一些戲還挺火的,都是特別有個性的角色,比如張國立《頑主》中的角色,還有《雷雨》里的周萍,還有一些國外經典電影的片段等。我的畢業大戲是演《聊齋》里一個角色,人妖戀,角色有點像寧采臣。至于畢業論文,還真寫得一點不頭疼,很輕松,分數挺高的,就是把平時整理的筆記,加上老師教的和自己的想法按照體系寫在一起。英語,我們藝術生過的是二級,我剛上大學那會兒就過了。”
畢業靠人際關系找戲拍簽公司
并不是所有的班級,都能像趙薇、陳坤那個班(北電表演系96級)創造歷史性輝煌。通常表演系一個本科班是30人,每班能出四個明星已經算多。中戲、上戲、軍藝都規定大二結束后學生才能接戲,考上中戲的梅婷就是因為接戲和學校產生沖突最后被退了學。北電倒沒這么嚴格,有個別明星大一接戲也無妨。總體來說,大三才是表演系同學發揮自己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最佳時機。
大學期間接的戲多,自然畢業之后順理成章會被影視公司簽約,常常會有劇組到學校挑演員,被相中的學生無疑是幸運的,這是接戲途徑之一。影視圈朋友之間相互介紹也是一種途徑,怎么建立這些朋友資源?那只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1. 想接戲,要主動出擊還是守株待兔?
要看能力大小以及運氣如何。
龔蓓:“說來我還蠻幸運的,一年級我去香港玩,我們老家有個朋友是搞影視的,給我介紹一個女經紀人,這個女經紀人一見我就很喜歡我,說和我談簽約,那時候我覺得很恐怖,好像簽約就是賣身了,她一直等我等到我二年級,我就和她簽了,然后出去接戲,就有人給我安排了。學校不干涉我們,我們出去拍戲片酬的一部分會給學校,所以學校也鼓勵我們出去拍。”
2. 大二結束前先接了戲,學校還能不讓拍嗎?
不放人還是不放人。
李宗翰:“中戲管得很嚴的,有戲要拍沒法請假,比如我暑假期間拍了現在《重案六組》的前身《警探風云》,剛剛拍了十集就不讓拍了,最后只好硬生生把我演的那個人變成另外一個,根本請不出來假。但大二結束的時候開始有戲找我,就可以拍了,那是老舍的故事《離婚》,演的是里面唯一一個紈绔子弟,也是小陶虹帶我去的,都是好演員,有葛優、陶虹、孫淳等。演完戲特別高興,學到不少東西。我也看到以后走這條路的希望,而且下半年的學費也出來了,不用再找家里要錢了?!?/p>
3. 想拍戲如何向學校請假?
找片方出面最好。
楊冪:“我在考上電影學院之前就已經在拍戲了,進入電影學院后也一直沒斷過,只不過為了兼顧學業,我接的戲并沒有很多。其實在電影學院接戲的機會很多,也有很多同學外出拍戲需要請假,但我不會自己去請,都是讓公司工作人員去請,直接面對老師還是會很不好意思?!?/p>
江一燕(北電表演系2000級 代表作《南京!南京!》):“我的第一部電影是大學一年級拍的。當時就是被導演選中,之后的事就是劇組與學校溝通的。”
苗圃(北電表演系98級 代表作《走西口》):“請假其實就是死纏爛打去耍賴,其實現在想想還是不對的,大學時光真的珍貴無比,過去了就永遠都回不去了。要是現在能重來一次,我更希望有更多時間呆在學校,好好享受校園時光。”
黃圣依(北電表演系2001級 代表作《功夫》):“我大一就開始拍廣告了,后來遇到‘非典’,所以拍戲請假方面還真沒遇到什么難關。到了大三大四我們學校本來就是以實踐課為主?!?/p>
4. 畢業后是簽經紀公司好還是進國企好?
關鍵詞:計算機虛擬技術,動畫發展,虛擬關系
動畫自誕生之日起,從紙面時代走向如今的無紙時代,經歷了兩次巨大的變革,一是賽璐珞片的應用,另一次則為計算機圖形技術在動畫領域的廣泛應用,計算機的介入使得動畫在制作環節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將動畫專業人員從繁重的繪制工作中解放出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深入,三維虛擬技術更是為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世界第一部全三維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問世,其后的十余年三維動畫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涌現了諸如《冰河世紀》、《馬達加斯加》、《飛屋歷險記》、《機器人瓦利》、《海底總動員》等優秀的動畫影片。
1.計算機虛擬技術發展
計算機技術在動畫方面的運用可謂是由來已久,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計算機圖形學的興起,動畫便悄然伴隨著計算機圖形學的發展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動畫目前的主流形式分為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二維動畫以平面繪畫為基礎,三維動畫則將雕塑藝術融入其中,此二者由于所依托的基礎不同所以在制作層面上也有著迥然不同的方法。
首先,計算機的發展將二維動畫帶入了一個無紙化時代,傳統動畫使用賽璐珞片繪制動畫的方式已經逐漸被計算機繪圖所替代,如:photoshop、painter、coreldraw等核心繪圖軟件提供了動畫專業技術人員眾多繪制平臺,數字筆的推陳出新更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繪圖工具,高效的感應度,靈敏的壓感效果,無疑為動畫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快捷之門。此外flash軟件作為方便而使用的動畫制作工具,在目前的二維動畫領域被廣泛使用,其方便快捷文件體積小等諸多特征都是其得以業界認同的主要方面。當然最新版本的flash cs 4還仿效三維軟件提供了骨骼綁定和攝影機功能,足見二維動畫的三維化勢必要成為另一個發展趨勢。
其次,談及三維動畫的發展不得不提及《玩具總動員》,這部影片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全計算機虛擬合成的三維動畫片。實際上動畫片的三維時代早在計算機應用于動畫之前便已存在,傳統的偶動畫在筆者看來就是三維動畫的一種表現,只不過如今的人們,無論是動畫業界還是普通觀眾提及三維動畫首先想到的就是計算機虛擬三維合成動畫而忘記了三維的實體形式。目前在制作計算機三維動畫使用做多的當屬3DMax和Maya軟件,計算機三維動畫的制作與計算機二維動畫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三維動畫在制作環節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流程:三維建模(根據二維設定稿建造三維模型)、骨骼綁定(主要針對三維角色)、貼圖繪制(使用繪圖軟件繪制模型表面)、貼圖縫合(將貼圖貼合于模型)、動作(根據運動規律調整角色動作與鏡頭運動關系)。在三維動畫制作的動作環節,目前最新一項技術就是動態捕捉,將此項技術用到極致的一部電影當屬《阿凡達》,詹姆斯.卡梅隆不光使用更多的捕捉點進行了身體動作的動態捕捉,而且特地在面部增加一臺攝影機對面部表情進行細節捕捉,這一做法無疑為三維虛擬人物增添了真實度。論文參考。
然而也正是由于《阿凡達》中所創造的世外桃源般的虛擬星球潘多拉過于真實,甚至到達了真假難辨的境地,拖著長長尾巴的納美人看起來除了外觀上與你我無異,所以很多人都在質疑《阿凡達》這部影片究竟該不該屬于動畫的范疇,計算機虛擬技術的發展是對動畫的發展還是迷失,在新的技術沖擊下動畫路在何方?
2.何謂動畫
什么才是動畫,這似乎不應該再成為問題,但是計算機技術對于動畫制作技術的革新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著何謂動畫的命題,《大美百科全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動畫藝術又稱為動畫電影,系利用單格畫面拍攝法,經由畫家特殊的技巧表現而攝制完成的影片,其內容包括:卡通動畫、剪紙動畫、木偶動畫及特殊的合成影片。Wikipedia(維奇百科)則這樣論述道: Animation is therapid display of a sequence of images of 2D or 3D artwork or model positions inorder to create an illusion of movement. It is an optical illusion of motiondue to the phenomenon of persistence of vision, and can be created anddemonstrated in a number of way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presentinganimation is as a motion picture or video program, although several other formsof presenting animation also exist.(動畫是一系列二維圖畫或三維作品或模型的快速播放,目的在于創造運動的幻象。他是基于視覺暫留的運動視覺幻象,并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產生、呈現。動畫呈現的最主要途徑是作為運動的畫面或者視頻節目,當然很多其他形式的呈現方式也同樣存在)。論文參考。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從基于傳統視覺暫留原理給出的定義,還是從創造運動幻想的角度進行解讀,動畫始終都是對于無生命的一種生命的創造,途徑與手段各有不同,但依舊殊途同歸。
以美國著名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震撼巨制《阿凡達》為例,這部科幻大片在眾多人眼中只不過是普通的電影,技術上采用大量計算機模擬特效,在筆者看來則不然,《阿凡達》不僅僅為世人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潘多拉星球,同時也全面揭開了動畫創作的新紀元。該片中大量采用了計算機動態捕捉與三維模擬技術,將一系列的不可能、不存在轉化為現實以無比絢爛奪目的畫面呈現于觀者面前,將我們帶入一個全權由導演設計的環境空間,體會著現實中早已消失的純凈。動畫也正是在此刻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一種對生命的創造,甚至是他的更高級——生命體系的構建。
3.動畫的發展趨勢
動畫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著動畫歷程的發展,每一次動畫技術的革新帶來的都是動畫效率的大幅提高,賽璐珞片的發明使得單幅場景最大限度上得到了運用,更是將分層概念引入動畫制作當中,通過分層技術創造出豐富的鏡頭與景深影像,在早期動畫電影《小鹿斑比》中這點尤為突出。論文參考。
計算機圖形學的興起,對于動畫來說是一件革命性的事件,他讓眾多動畫專業制作人員從繁重而枯燥的繪制工作中擺脫出來,為動畫領域帶來了一翻百家爭鳴的景象。商業動畫電影越來越多的依賴于計算機圖形的處理,以絢爛奪目的視覺盛宴饕餮著觀者的眼球,藝術動畫側重于動畫畫面的繪畫藝術感與造型感,獨立動畫則追尋著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腳步前行,當然這一切并非絕對,彼此的融合與滲透有時也會帶來與眾不同的化學反應。
以《阿凡達》為例,詹姆斯.卡梅隆大量運用了計算機三維虛擬技術為觀者創造了一場視覺的盛宴,然而之所以該片會讓全球范圍內如此多的人趨之若鶩并非只有絢爛的視覺體驗,從《阿凡達》故事發展的角度看,其脈絡圍繞著人類生存,關注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博弈,試圖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最廣泛的共鳴,擺脫說教的成分,給每位觀者直接的心靈感應。
動畫發展到今日,計算機的介入日益深入,筆者認為動畫的界定不應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更應當是對虛擬世界的直觀展示,賦予生命的過程,這一過程或許受到技術的影響存在差異,但結果都一樣——非生命的生命化,靈魂在此過程中被一一賦予,然而對于類似《阿凡達》的商業電影,計算機虛擬技術所帶來的視覺饕餮是無以替代的,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占據動畫電影市場的大半江山,這一點在近年來的動畫電影上得到體現,如:《飛屋歷險記》、《冰河世紀》等動畫商業大片,相信基于計算機虛擬技術的動畫巨制將持續引領動畫主流趨勢。
參考文獻:
[1]聶欣如著.動畫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
[2]《The Animation Bible》 By Maureen Furniss Published by John Libbey Publishing,2008.
[3]《Animation from Pencilto Pixel》 By Tony White.
[4]《Scriptwriting》By Paul Wells Published by AVA Publishing SA ,2007.
【論文摘要】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展歷史,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特征鮮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實用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文章從動畫電影的獨特視角分析了隱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式.結合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現狀 .進一步闡明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導我們反思我國文化傳統的優劣,更好地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服務。
美國是個由移民和他們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設并發展起來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展歷史,同時又沒有所謂單一的民族傳統 ,但是具有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當中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經濟強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它的經濟實力又使它具有相當巨大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國文化與歐洲其他國家發展所不同的特點,有著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美國文化具有多種特征,包括幽默性 、包容性 、實用性 、個人英雄主義等等。這些特征可以從火熱的美國動畫電影中窺見~斑。美國動畫電影是世界電影當中的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但是又非常獨特的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強地影響著全球文化的發展。研究美國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導我們更好地發展我國的文化建設。
一、 美國文化的包容性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開放性。從歐洲 、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來的大批移民,帶著各自夢想來到美國這個夢幻般的國度,他們把本土的傳統思想。宗教習俗、習慣等文化帶到美國,成為美國多元化發展的基礎。任何國家的文化在美國這里都能夠找到影子,正是因為美國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融合各國的文化,從而創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新文化”。
同時美國文化隨著時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斷地被顯示出來。一方面美國具有比較開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有能夠包容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如在影視娛樂業方面,美國動畫電影已壟斷了世界動畫影視業的大半天下,他們的題材來 自世界各國。如動畫電影 《埃及王子 》是來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魚》取材于丹麥童話,《花木蘭》 《功夫熊貓 》取材于中國等。這些影片無不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文化內涵的處理上。美國是一個生機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以《功夫熊貓 》為例,影片中處處展現著中國元素,“中國樂曲”“中國功夫”“國寶熊貓”,中國特色的食物如餃子、包子、饅頭和阿寶家傳的“秘制湯面”等無一不體現著華夏風味,能將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這樣潛移默化地具體地應用于影片中,把這樣傳統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武術直觀、幽默地展示給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國的藝術家們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這種包容、開放的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顯現出美國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 ,美國正是通過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資源進行“美國化”,貼上美國的標簽之后,再重新推廣到世界各地,并為其刨造出巨額利潤。不過,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中國電影文化業的現狀,過于狹窄,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創造力、想象力,在本質上缺乏對本國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從迪斯尼拍攝《花木蘭》到派拉蒙拍攝《功夫熊貓》,10年過去了,我們不能只是“憤怒”地抵制,捶胸頓足,我們更期待中國電影藝術的崛起。
二、美國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這是 由美國人的活潑、天真 、好動 、非權威化的性格所決定的。 比如動畫片 《貓和老鼠》就酣暢淋漓地表現了美國文化的幽默感 。在人們心目中過街喊打的老鼠,是一個惡心反胃的動物,在影片中卻幾乎成為人們同情憐憫的對象,沒有一點令人討厭的感覺 ,只有無盡的幽默。影片中可愛的小老鼠在老貓的殘暴下游刃有余地被變成各種形狀; Jerry把T0m提著腳摔來摔去的場景描寫;Tom把Jerry舞臺的一塊鋸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圍的舞臺時等,深深被這種美國式的夸張幽默所折服;美國式的幽默在《汽車總動員》這部片子里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賽道上僅僅用一瞬間就幫馬奎恩換好了四個輪胎,讓先前還嘲笑他們的小雞團隊的人吃驚地把自己的擋泥板都掉下來了。該片在細節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現,非常獨到,耐人尋味。
除了動畫電影,美國廣告設計 的幽默也是世界聞名的 ,他們天性樂觀 ,這種性格 自然從各種設計上表現出來,成為他們設計的一個特征 。美國人常常說 :如果都可以達到功能 目的,為什么要那么嚴肅?這種民族心態 ,是他們設計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而我國動畫電影則相對嚴肅的多,無論早期 《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還是后來的《寶蓮燈》,無不體現強烈的“寓教于樂”的精神,處處透著中國文化的嚴肅感,說教色彩太濃,可看性不強 ,很少有令人過 目難忘的人物 ,最終人們腦海里記住的也只有原來的神話及故事,而非各種鮮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國動畫電影中的貓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雞快跑》中的小雞等等眾多的幽默形象,經久不衰地贏得了世界各國觀眾,受到不同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并成為美國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創造動畫史上少有的奇跡。
三、美國文化的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一詞最早是從希臘文可而來的,含有行動的意思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產生深受歐洲大陸文化影響,黑格爾、笛卡兒等思想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有深刻影響,實用主義存美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中,它的表現和作用是不同的作為民族精神,在第一時期主要體現為敢于冒險和開拓,重行動、重實效。第二時期主要體現講求效益.注重實用。第三時期主要體現為對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尋求妥協協調及解決、法,實用主義在美國仍然存在并發展。今天,在 美國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實用主義極大地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它造就了美氣質,時影響了整個世界。
此他們的動畫業也反映了本民族的這一性格特點:只要能多賺錢,無論何種題材的動畫片他們都做一各種動畫角色的顛覆他們部勇于嘗試并樂在其中。而中國人則講究責任和良心,此不會隨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糧?所以中圍傳統動畫片總也不能跳開條條框框的束縛。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中閏動畫人不可能去顛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題材。而美國則不然,如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人物的服裝造型兒乎包攬了各個朝代的特點.色彩樣式典雅和絢麗,但依照故事發生的區域背景和人文色彩來分析.角色的服飾沒汁缺乏我國吳越文化的鮮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設計缺乏原刨性,止觀眾感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角色不是中闞的,而是美國人在好萊塢和迪斯尼里炮制出來的、他們腦袋里的形象。從文化的角度看.作品顯得有些粗糙、膚淺,用美國的實用主義和商業主義的影視觀來詮釋東方傳統愛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娛樂”外別無其他,但這正是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的體現 ,講求效益,注重實用一美國實用主義的另一表現就是文化的產業化.文化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富于活力的產業之~一文化產業興盛的背后 ,是美國動畫產業的生機勃勃 .
典型特征是從文化產品到文化產業的市場營銷.將文化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題商品:玩具 、音樂唱片 、主題樂園等一系列文化產業鏈。如沃爾特 ·迪斯尼在一群志 道合伙伴的參與下,成立了一家專業的動畫制作公司,從 “創意內容”出發,逐步擴大到 “產業基地”.用現代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方式 ,大批量地制作動畫片并把它們銷往世界各地; 時.又為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形象中清了專利 .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特許經營開發。到一g2o世紀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與丹麥的艾 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 《米老鼠》雜志,后又建立迪斯尼樂同等 ,從純粹的文化產品到利潤驚人的文化產業,實現了美國入的實用主義的夢想 、而我國的動畫人由于受中圍傳統文化影響至深,停留在對動畫藝術用情專一的階段 。 對動畫事業片面的執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紀建立文化的中國、文化產業的中國和文化發達的中國的文化產業的 目標 .這值得我們從業人員反思。
四、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
在美國動畫輕松愉快的內容背后都隱藏著美國民族的英雄主義及個人主義,并且在他們看來,這種英雄不僅僅是美國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英雄,他擔負著保衛全人類拯救全人類的思想觀念。這與美國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 “國際警察”形象是不謀而合的。
其實 ,個人主義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紀意大利文化復興運動 .后來經過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 論證與傳播,在美國結出果實。加利福尼亞大學社 會學家羅伯特認為 “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真正核心?!眰€人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一方面美國在思想 上繼承了歐洲移民帶來的思想,特別是希臘的重商主義文化及希臘的政治管理體制 .希臘當時建立的文明對美國社會有積極影響 ;另一方面個人主義產生有著較早的歷史背景 .并付諸于實踐且在實踐中完善與發展。美國人早期的移民其團體是由私人或公司組織臨時湊合而成 .這里沒有血緣紐帶.也沒有政府干預.除了上帝 “天國”的抽象觀念和到新邊疆發財外 ,沒有共同別的理想 毋庸置疑,每 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為了集體利益放棄或犧牲個人利 益 .對于那些開拓新大陸的移民來i兌是不可言喻的。于是 出現了崇尚個人主義現場,同時也衍生出了個人英雄主 義?!痘咎m》就是一典型角色,在片中中國 “花木蘭”的忠孝理念被西方 “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表演徹底替代。在全球循環放映,不僅為人家賺到了3億美元,而且讓 “個人英雄主義”流行全球、漸成時尚。再如動畫片《汽車總動員》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即每個人要表現自己且盡自己所能展現自己另外,《沙漠騎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獻的典型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大片,其中不難發現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觀。
五 、結語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她雖沒有悠久的歷史,但 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并且隨著時展美國文化越 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國文化特性對于我國建沒與繁榮我國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比爾·蓋茨有句名言:“在兇特網時代,準買下了文化 ,準就控制了時代?!敝T如 “花木蘭”式的中國傳奇故事被跨國公司西方化和全球 化的過程 ,也是美國文化為實現 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 化 、蠶食其他文化、主導世界文化,并據為己有、創造巨額利潤的過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美國式電影文化的發展已為我們指明了一條發展的道路:我們期待貼有 中國標簽的中國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壇 ,走入民眾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李懷亮,劉悅笛當代美國文化產業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OO5.
[2]梁捷,趙達.王逸吟.“《功夫熊貓}熱”引發的文化思考光明 日報,2008-07-31(5)
在互聯網時代,年輕觀眾逐步成為影視藝術的主要受眾,受眾的年輕化和高素質化對于影視藝術的從業者而言也有了極高的要求。影視藝術創作對于技術性的要求越來越低,普通觀眾也可以憑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創作出優秀的影視作品。當今影視藝術的從業門檻已經從當年的技術性制約上升到素質性制約,這種社會現狀也對影視藝術的教育教學提出新的挑戰。對于技術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對藝術本質理解的深入和藝術內涵的追求。在這種背景下,影視藝術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術傳授的同時,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價值觀,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完善學生的藝術品位和藝術追求。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在這種背景下,應該積極調整自身教學目標,通過對以藝術基礎史論為中心的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培養學生具備較深厚的理論基礎,深入認識藝術相關專業的屬性特征和發展歷史。當前,我國高校的影視藝術教育蓬勃發展,在各高校影視藝術專業高度重視實踐類課程的同時,高校影視藝術史論類基礎理論教育明顯滯后,嚴重影響當前影視藝術人才的培養。影視藝術教育的史論類基礎理論教學并不僅是藝術理論和藝術歷史的知識傳遞活動,更是藝術素養建構的過程。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借鑒與創造的重要源泉,應充分發揮其在學生的專業知識構建中的作用。通過對于一門學科的特性與基礎知識的掌握,進而實現藝術思維方式的開拓與素質的提升。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藝術領域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流變,其目的更在于通過史論類基礎課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藝術派別分類、藝術思想演變、重大藝術人物與事件,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思考能力,從而為指導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豐富的養分,最終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形成。
二、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現狀與困境
當前,高校藝術類影視藝術相關專業的史論基礎課程包括藝術哲學、電影理論、電視劇原理、影視藝術概論、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中國電視劇發展史等基礎課程,同時還包括以及更強調專業性的課程,如專題電影研究、類型電視劇研究、視聽語言研究、影視劇精品解讀等,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極為廣泛,既包括藝術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歷史學、民俗學、建筑學、哲學、美學、文學、宗教等,甚至涉及諸多純理科性質的學科。然而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在影視藝術專業史論基礎課的教學過程當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問題。認真分析當前中國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教育教學的現狀,可以歸納總結出以下帶有共性的三點問題。
1.教學主體的困境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是教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有效的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教學,對施教者自身的綜合素養就有著一定的高度?!敖逃弑旧硪邢冗M的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教育的本質而不是單純的教育結果,全面客觀的認識受教育者,積極主動研究時展及人發展的新變化,科學預測發展趨勢,適時提煉出反映時代和人的發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內容,使教育內容充滿時代性的發展性”。然而在當今的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教學實踐過程中,仍舊停留在簡單的理論普及與知識記憶上,對于學生藝術品位與專業修養的培訓意識不夠,因此,相當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流于形式,斷章取義,照本宣科。對PPT等多媒體教學方式過于依賴,教學模式單一僵化,傳統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學客體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動的實現者,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離開了受教育者,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教學活動也就無法展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主觀能動性。但在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本身對史論類基礎理論課的學習目的、課程價值缺乏應有的認同。從學生的受眾心理角度在聽課之前就將理論課定義為枯燥無趣且與實際相脫離。同實際操作緊密結合的專業課程相比,學生們對于基礎理論的學習興趣缺失,從而采取被動、消極的態度,甚至產生逆反和抵觸的心理。在這樣的態勢下,教育客體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缺少學生支持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學環體的制約
教育的環體是指與教育結果有關系的整個教育環境,它既包括整個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對教學結果產生影響的教學環境、評價體系等。新世紀以來,影視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影視藝術教育也日漸受到關注,這對于影視藝術基礎課程的教學開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當前的影視藝術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視藝術的實際操作性,對教學結果的社會應用要求極高,這無疑造成了影視教學重技術輕理論的傾向。在這種傾向引導下,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無論從課程設立還是考核標準而言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影視藝術教學的課程設置輕視理論,課程考核評判標準相對滯后。再加之影視藝術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礎薄弱,史論類基礎性理論學科建設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發展緩慢。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教學開展。
三、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的教學對策
我國影視藝術教育中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教學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現狀與困境,既有社會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視藝術教育本身的問題。當前社會對于影視藝術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視藝術教育過分重視技術的傳授,卻忽略了理論素養的培育。影視藝術教學興起歷史較短,也使得藝術教育的理論教學方式與方法處于摸索階段。對于影視教育者來講,如何在當下蓬勃興起的影視藝術專業教育中探索史論類基礎課教學的基本規律,從教學改革入手開創影視藝術教學的新格局,完善史論類基礎課的教學研究,進一步實現優質影視藝術人才的培養教育工作,是每一個影視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課題。
1.教學內容的改革
傳統的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程往往以藝術發展的時間軸作為教學線索貫穿教學內容,按此順序進行教學活動,或者是根據不同的學科分類,講述本學科的發展歷史與藝術流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按照傳統教學模式所設計的藝術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教學目標,因而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與要求來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影視藝術專業史論類基礎課教學內容改革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可將同一個藝術類型的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著重研究一個專題,以專題為導向串聯其與之相關聯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完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架構。通過教學專題的導向也可以將問題意識灌輸給學生,使得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以問題為指引,完善自身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將不同藝術門類的歷史發展加以串聯,通過相同時代背景下不同門類藝術發展的演變進行比對,更能揭示出藝術發展背后的規律,在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有益于學生未來的藝術創作。
2.教學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學活動中,史論類課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輸式的填鴨教學。傳統教學偏重知識的傳授,教師充當灌翰知識的角色,學生則喪失主動成了精神的知識接收器。這種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剝奪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強行將相關知識灌注給學生,而并不結合學生特點和講課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僅僅實現了信息的傳播,卻并未實現信息的接受。隨著學生知識面的開拓、閱歷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強,當代的大學生無形之中開始進行有意識的抵抗,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上課睡覺或者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看其他的書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課。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更應有針對性地變革傳統的影視藝術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模式。在每一門課程開課之前,學生將得到根據本門課程編寫的“課程指南”。在“課程指南”當中應其中詳細標列出課程的學習內容、教學時間安排、參考書目、課內所安排的小組討論專題、需完成的作業題目與具體規格和形式以及課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學生在“課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師的輔導下展開主動學習,從而徹底改變被動聽教師講課、理解掌握重點難點、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的傳統教學模式。同時,積極開展課堂專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專題研究,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的過程。這使得學生們在資料搜集整理和組內討論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結合學校的優勢資源,積極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業內的一線專家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向學生傳輸相關藝術信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加拿大等國家。80年代后隨著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開始納入許多國家的學校課程教育體系;90年代以來,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青少年接受、處理與鑒賞傳媒信息的能力,并漸成全球規模性的教育運動,甚至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幾個北歐國家,它己被納入全國或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課程內,并出現了許多教學模式和教材,甚至發展為白成系統的教育體系。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畢業論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廣泛的重視,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新聞院校比較早且有計劃地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但多是以選修課形式開設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首開《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同年10月,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并開通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幾年,浙江、江蘇、山東等地一些高校也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中國傳媒火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出版了兒本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和教材,如張開的《媒介素養概論》,蔡幗芬等主編的《媒介素養》,陳先元的《大眾傳媒素養論》,邱沛篁等主編的《媒介素質教育論集》等。同時一些新聞傳播期刊和網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討媒介素養教育的文章,高校碩、博研究生中也出現了有關專業論文,這都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上驳氖?,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4年10月,以“信息社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傳媒人學召開;2006年6月,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還有大量相關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個案研究出現,如調查發現,上?;饘W生對媒介的表征和建構能力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獲取利用信息還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媒介互動和媒介內容制作的人數比例較低等方面存在著媒介素養的缺陷等。
總之,社會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促進了媒介素養教育各種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發展。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與必要性
1.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
最初,以李維斯為首的英國學者是出于對大眾傳媒文化的強烈批評,才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直至上世紀90年代,由于大眾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歐美國家更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對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備的基本素質,并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訓練,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在我國,大學生對網絡、手機短信、校園DV等新媒體的接觸與使用率越來越高??梢哉f,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新興媒體的主要接觸和使用者。然而,在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完全定型的時期,可能會受到媒體的某些誤導,甚至是誘導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會影響到其價值、行為判斷的偏頗。2003年3月哈爾濱某大學生創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學自習室》在高校中幾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學生形象卻令人擔憂;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學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學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為《41》的行為藝術:以身體組成電子郵件符號“”,此行為藝術在社會各界也是褒貶不一現代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個性化,這些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體現尤為明顯,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的認識、分析和判斷等系列媒介認知教育,可能會對其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
2.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組以中國人民大學為背景的女生“露腿學士照”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方面則表示,大學生的自由開放思想不應該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大四女生,自稱為自居易后代,被網友稱之為“國學辣妹”,其針對孔子的大膽言行在網上引發熱情“辣評”一片。在大眾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諸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火眾媒體逐漸轉向手機短信、網絡、DV 等新興媒體。然而,從諸多的傳媒事件中我們感覺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缺失,特別是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著重要影響的傳媒認知能力的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ヂ摼W的開放性吸引了整個青年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個群體的主力軍,他們可以利用手機、視頻、QQ空間、博客等傳播著自己的個性人生,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媒介觀念與媒介素養,可能會對社會起著負面影響,對青年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媒介認知起著消極作用。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高校傳媒教育研究理論的提升,也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論文和專題討論也越來越多,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均不再是紙上談兵。大學生群體容易為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所吸引,對于互聯網上新鮮的東西有著無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國高校傳媒教育課程體系如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廣告學等學科體系均已成熟,加上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課程的支撐,它們能為善于探索求知的學生群體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堅實專業知識基礎。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途徑
正確認識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與發展概況,碩士論文有助于我們在學校甚至是在社會各個層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有多種途徑與方法,作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關鍵問題還是在于以下三點:
1.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
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目前諸如《媒介素養概論》、《媒介素養》等專門教材已經出現,加上傳媒教育課程列: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等學科體系的諸多課程,已基本可形成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專業論文和專業教學、研究人員的出現使該課程體系的開設成為可能。各個高??梢蚤_設《媒介素養概論》、《媒介文化》等必修課程,同時輔以《媒介倫理學》、《媒介認知與文化》、《人眾傳媒與社會》、《理解媒介》等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給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豐富利發展他們對傳媒的認知與了解,從學習、認識傳媒中發展其媒介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個人素養的目的。
2.學生參與傳媒實踐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世界對于大學生是具有強大誘惑力的,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課程的基礎
上,要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多地給大學生創造參加傳媒實踐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網上體驗著信息時代的傳播樂趣,但也因為意識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的能力。他們可能沉迷于傳奇、魔獸等游戲的虛擬世界,他們可能熱衷于FLASH、DV的制作來展現自己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活,他們可能醉心于論壇(BBS)、QQ空間、博客的制作與維護,但是“銅須門”事件、“國學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網上“憤青”“網絡暴民”卻使我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因此,必須要用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來教育大學生,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有更多的自我約束,有更多的責任意識,不至于自己的個人行為對學校、社會有負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現代媒介技術發展消極作川的影響,從而達到正確的認識媒介、理解媒介、運用媒介,提高傳媒實踐能力為自己認識社會、發展個人綜合能力服務。
3.媒介素養評估標準(體系)的確立
[關鍵詞]:數碼影視電腦特效電視電影dv作品
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當數字化技術介入娛樂媒體之后,開始打破傳統媒體的界限,出現電影、電視、激光視盤、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傳播方式交互并存的趨勢。尤其對電影藝術來說,數字化意味著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命,極大地影響了電影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的各個環節,正在改變并將徹底改變傳統電影業的面貌。對此,我國家主管部門已作出明確決策:“實現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轉變,從傳統產業、傳統媒體向新型產業、新型媒體的轉換?!?/p>
數碼電影時代是在我們理論準備不足的狀態下降臨的。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出版了邵牧君頗有影響的《西方電影史概論》,邵先生在書中論及電影史的分期時曾斷言:“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已在技術上達到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術發展不再對藝術表現有重大的影響?!盵1]在相當長時間里,邵先生的見解并未引起什么異議。不過以今天眼光來看,這一觀點毋疑需要修正,并且有必要強調:數字技術介入電影藝術的重大意義,絲毫不亞于甚至超過了20年代有聲電影淘汰默片、30年代彩取代黑白片的那兩次技術革命。
在數字化浪潮沖擊之下,國外影壇開始流行“后電影時代”(post-cinemaera)的概念。但是在中國電影界,至今對數字化革命的緊迫性尚未達成共識。我們注意到,《電影藝術》雜志刊發的專欄《入世后中國電影會發生什么變化》,以來函照登方式公布了編輯部對43位業內知名人士的問卷調查。這些人士各抒己見,但其中僅有兩人提及數碼電影。一位是導演黃蜀芹,她認為“數碼電影的形成會改變制片及觀片方式,但這在中國都需要時間?!保涣硪晃皇巧嫌凹瘓F副總裁許朋樂,他建議“采用高科技計算機制作表現中國人命運情感的大片,力爭在一些大城市與好萊塢進行抗衡。”[2]當然,問卷調查含有即興成份,答者未必經過深思熟慮,但2:41的比例畢竟過于懸殊,至少說明數碼電影還沒有受到中國電影界的廣泛關注。
在數字時代,任何形式的信息一經數字化,就被整合為統一的數字化信息,進而打破不同媒體之間固有的壁壘。數字化整合并不意味著電影媒介的消解,但卻使電影的內涵與外延有了重新界定的必要。從影像信息的存儲來看,目前擁有感光材料(膠片)、磁性材料(錄像帶)、光學材料(光盤)等不同載體,相互間可進行“膠轉磁”、“膠轉數”、“磁轉數”、“數轉膠”的轉換,由此形成了籠而統之的稱謂“數碼影視”。
我們認為,“數碼影視”這個概念過于寬泛,實則上在數碼影視體系之內存在著分野,依據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材、傳受關系等要素加以辨析,可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基于傳統影院放映的、含有“數轉膠”電腦特效的電影大片;
——基于數字影院放映的純數碼電影(包括3d動畫片);
——基于數字化制作的電視電影;
——基于個人化制作的dv作品。
且讓我們結合數碼影視在中國的現狀及發展機遇來做一番考察,探究數字化為中國影視業帶來的壓力、動力與潛力。
一、電影中的數碼特效
電影誕生以來,始終存在著擺脫“物質現實的復原”,由創作者發揮巧思奇想的電影特技傳統。如電影先驅者梅里埃原先是魔術師,他出于職業習慣,首創了停機再拍、多次曝光、疊印、倒放等特技手段。在中國電影史上,張石川熱衷“接頂”特技也是出了名的。1925年女演員張織云訪美歸來,向他談起好萊塢名導演劉別謙運用“接頂鏡頭”在攝影棚里制造海濱場景的見聞。張石川聽后立刻著手模仿,將接頂鏡頭玩得得心應手,還情不自禁地夸耀:“上海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山,連一個土堆都沒有,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什么泰山、黃山,全都可以請畫家搬到攝影場里來了!”[3]
電影特技的本質,說到底是一種“以假亂真”的藝術。在影片生產過程中,攝制組常會碰到某些在現實時空中難以再現的場景,這就需要采用特技手段在銀幕上玩弄障眼法,將不可能拍到的畫面變為可能。數十年來,電影特技師們施展聰明才智,掌握了模型攝影、模型接景、繪畫合成、放映合成等一整套傳統特技方法。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高科技的介入,電影特技產生了質的飛躍。在數字化進程中,1991年是個重要年份,柯達公司在那年研制成“cineon”數字電影制作系統,運用具有900萬像素、4096線的ccd掃描儀,先將電影膠片上的影像轉換成數字信息輸入計算機圖形工作站,經加工處理之后,再通過激光印片器將影像轉錄到電影底片上。cineon把電影和計算機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在催生數碼電影方面功不可沒。數字化不僅提高了電影生產的速度與效率,還大大擴充了電影藝術的表現空間與表現手段。尤其在數碼特效領域,三維虛擬場景、角色動畫、影像逐幀修改等先進手段的應用,為導演們提供了“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強大技術后盾。
好萊塢是數碼特效的策源地,據統計,在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的100部好萊塢影片中,共有53部采用了數字技術。[4]隨著數碼特效的頻繁應用,人們的理性認識也深入了一層。美國數碼技術專家科林.布朗指出:“有兩種特技效果存在,一種是展現在你面前的、可見的特技效果,產生震撼驚叫的效果,這就是《侏羅紀公園》的恐龍和《異形》的外星人等等;還有一種是不可見的、隱性的特技效果,為影片增加許多敘事成分?!盵5]這種區分很有指導意義,如果說“看得見的特技”更多適用于科幻、魔幻、神話、動物等題材,那么“看不見的特技”適用面更廣,在各種常規題材中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在《阿甘正傳》中,由1000名群眾演員出演的反越戰示威場面,被復制成有5萬人參加的浩大規模;扮演中尉的演員穿一雙“藍色遮蔽襪”,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雙腿截肢”的造型效果。又如《泰坦尼克號》所展現的各種氣候條件下的海洋,乃是依靠arete公司開發的軟件,動用300臺sgi工作站生成的“數字海”,在銀幕上不露一絲破綻!當然,數碼特效的制作成本目前還居高不下,《泰坦尼克號》投資2.5億美元,數碼特效的開支差不多占了一半。正是這一因素,致使不少業內人士將數碼特效視作“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認為資金短缺是制約中國數碼電影發展的瓶頸。其實未必盡然。
數字化是電影制作的必由之路。與好萊塢相比,中國電影數字化的進程大約滯后了十多年。原因之一是80年代以后,由于電影票房滑坡,不少電影制片廠的特技車間紛紛下馬,制片人為省錢,能不用特技的盡量不用,致使國產片里的特技元素日益萎縮。原因之二是中國電影編導對高科技感興趣的人并不多,對數碼特效的應用熱情不足。而好萊塢卻擁有專攻數字電影的專業戶,如詹姆斯.卡麥隆以平均兩年1部的速度,成功地導演了《深淵》、《終結者ii》、《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等四部數碼大片。在中國影壇,張建亞導演是孜孜不倦探索數碼電影的第一人,他最初的嘗試始于1995年,運用電腦特效來制作《大鬧天宮》,后因資金原因而擱淺。但他并不氣餒,四年后終于成功地執導了首部國產數碼大片《緊急迫降》。張建亞對電影有著獨到的見解:“我覺得電影就是運動的藝術,電影離不開各種有趣的運動形式,因而也離不開技術。中國電影從《孤兒救祖記》以來就太注重道德倫理興趣,結果把運動細胞都退化掉了?!盵6]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長期來稀釋了中國電影的科技含量。
1999年是中國數字電影的起飛之年,一下子涌現《緊急迫降》、《沖天飛豹》、《橫空出世》三部運用電腦特效制作的故事片。美國sony數碼電影中心技術副總監觀摩《緊急迫降》之后,認為中國同行的制作“已達到好萊塢同類影片的中上水平”。國內學者的評價更為積極,倪震指出:“《緊急迫降》在電影工業拓展上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它的思想藝術價值和票房價值。它表明了中國電影作為工業系統在科技理念和工藝技術方面的突破,是一個民族崇尚科學、展望未來的精神體現?!盵7]值得稱道的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當年審時度勢瞄準數碼電影的目標,為投拍《緊急迫降》斥巨資從海外引進先進設備,成立了“上影計算機特技制作中心”?,F累計投資達8000萬元以上,已正式亮出“上影數碼”的品牌,決心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數碼電影生產基地?!吧嫌皵荡a”的最新出品是張建亞執導的大制作《極地營救》,該片的數碼特效涉及泥石流、沙塵暴、雪崩、高空救險等驚心動魄的場面,以及“瞬間濃縮”古格王國由鼎盛至衰落的奇觀。電腦特效總量占全片鏡頭數的60%,比例大大超過了《緊急迫降》。此外,《極地營救》的部分鏡頭還首次采用2000線高清晰度數字攝像機拍攝,力求以超一流的視聽效果讓國產數碼電影躍上新的臺階。透過片尾字幕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我們欣喜地發現了中國影壇第一個專事電腦特效制作的團隊,他們操練了一整套包括三維建模、動作捕捉、材質渲染、合成數字人的生產工藝,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高科技電影制作平臺。
國產數碼電影下一步應盡快開拓題材面,在風格樣式上尋求新的突破。以張建亞導演的兩部影片來看,無論《緊急迫降》還是《極地營救》,均是依據真實事件為原型的正劇。其實,在紀實題材中電腦特效的用武之地頗受局限,難以達到淋漓盡致的程度?,F實生活和藝術想象是藝術創造的兩個源泉,電影編導“超凡脫俗”的想象力借助電腦特效更能得到異乎尋常的發揮。人們期待著,諸如科幻片、神話片、魔幻片等新穎樣式,以及《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傳奇名著的改編,在銀幕上掀起國產數碼電影的第二波。
二、純數碼電影
數字視頻有三個來源:一是通過數字設備直接獲?。ㄈ鐢荡a攝像機、數碼相機、cd-rom光盤、因特網下載等);二是靠計算機軟件創建生成(如photoshop、maya等軟件);三是經模數轉換的其它素材(如膠片、錄像等)。一部影片如果完全由前兩種數字視頻構成,便可稱作“純數碼電影”。目前觀眾所接觸到的純數碼電影,主要是3d動畫片。
在動畫電影史上,法國的雷諾被尊為創始人。但動畫片真正誕生始于1907年,以美國的勃拉克頓發明“逐格拍攝法”作為標志。中國動畫電影的拓荒者是著名的萬氏四兄弟,他們受聘“長城畫片公司”,于1926年制作了我國第一部動畫片《紙人搗亂記》。該片描繪躲在墨水瓶里的紙人偷偷從瓶子里溜出來,同正在寫字的真人搗亂,弄得真人火冒三丈,其新奇效果當年轟動滬上。
動畫片創作歷經手繪動畫、計算機輔助動畫、計算機生成動畫這三個發展階段。計算機生成動畫亦稱計算機生成圖像(cgi),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影片無不采用cgi技術。cgi無需攝影機的介入,而是依靠計算機創造出一種“虛擬現實”,一種亦真亦幻的三維空間。因此“拍電影”的說法已不能成立,確切地說,是通過計算機工作站“做電影”。1995年,好萊塢推出第一部3d動畫片《玩具總動員》,片長77分鐘,制作周期歷時4年,一共動用110臺計算機,耗費80萬個計算機工作小時才完工。該片由1561個鏡頭組成,合計76個角色、366種對象,在主角安迪的頭頂上據說生有12384根頭發。在3d動畫界,毛發的根數、皮膚的質感、物品的紋理等等,很快成了你追我趕的競爭指標。2002年迪斯尼公司與pixar公司聯合制作3d動畫片《怪物公司》,運用專門設計的fizt動畫軟件,給怪物主角蘇利文全身平添300萬根飄逸的藍色柔毛,其逼真效果與《玩具總動員》相比,后者堪稱小巫見大巫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怪物公司》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娃娃”(或稱“東方娃娃”)黑頭發黑眼睛的可愛造型,這是山姆大叔為搶占亞洲電影市場作出的精心策劃,以此來博得東方觀眾的歡心。
3d動畫片使人大開眼界的同時,也暴露出某種先天性不足,即動畫藝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計算機軟件的開發。今年2月,日本動畫片大師宮崎駿的新作《千與千尋》榮獲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國際著名電影節首次將最佳影片獎項授予一部動畫片。在計算機動畫已成為時尚的潮流之中,宮崎駿仍固守手工制作動畫片,成為第一個對3d動畫片說“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術看起來使人自由,其實分工過于精細,很容易使獨具匠心的制作變成流水式的生產?!?/p>
近年來,海內外開始流行“動漫”這一新概念,它有別于傳統的漫畫和卡通,而與流行時尚、新媒體、電子游戲交錯互動,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動漫產業。上海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動漫畫展》,參觀人數一屆多于一屆,成為動漫愛好者盛大的節日。動漫的忠實受眾是青少年群體,根據年齡結構分析,他們屬于“看動畫片長大的一代”,對動漫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以及不同于長輩的理解力和欣賞力。這個群體與計算機的關系最為密切,他們中間將會涌現中國目前緊缺的從事3d動畫片創作的人才。
“純數碼電影”還有另一種涵義。在物質載體方面,純數碼電影的影像和聲音不再記錄拷貝在膠片上,而是將數字信號記錄在計算機磁盤上;在節目傳輸方面,純數碼電影不必經過遠距離裝運或跑片,而是通過通信衛星、有線光纜等渠道定向傳送至電影院的接收終端;在放映設備方面,純數碼電影通過內置光學芯片的投影儀顯示高清晰度的畫面與立體音響效果,使觀眾獲得超一流的視聽享受。1999年3月10日,美國舉行了第一次純數碼電影演示,此舉宣告著“無膠片電影時代”(filmless)的到來。同年5月,美國出現4家數字電影院,據行家預測,未來五年內數字電影院將普及全美國?,F在看來這一預測未免樂觀了些,截止2001年統計,全世界建成的數字電影院僅有32家。
2001年10月,我國首部純數碼電影《青娜》(諧音china)在北京旅游景點中華世紀壇首映,該片長度僅5分鐘,實際上是一個娛樂節目,不是正規的電影作品。2002年4月30日,中國第一家數碼電影放映廳在上海永樂電影城開張迎客,首映片目是姜文主演的《尋槍》,但該片并非純數碼影片,而是通過“膠轉數”形成的數碼版。此前,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步亭已向外界宣告,將通過資本運作籌措巨資改造全國電影院,要在十年之內實現電影的數字傳送和放映。這個時間表現在已進入倒記時,同時也預示著純數碼電影未來巨大的市場份額,將吸引各路人馬竭盡全力角逐中原。
三、電視電影
美國電影學者j.莫納科寫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怎樣看電影》一書,字里行間留下了對影、視合流亦清醒亦朦朧的認識:“到了1980年,情況已經變得很清楚,我們所謂的電影與我們所熟悉的錄像和電視,不再可能截然分開了。時至今日應當把它們看作是一個統一體的組成部分,我們確實需要一個能夠包括影片與錄像帶的新詞匯?!瓘默F在起,‘電影’成了一個尚無新名稱的、包括藝術與技術而組成的行業,姑且名之為‘電影電視’吧。”[8]
類似的情況也在中國發生。從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電視業超常規的發展,占去了人們大部分的休閑時間,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連年遞減。進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國電視迎來新一輪擴容,由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所覆蓋的家庭接受環境,在不少地區已多達數十個頻道。各家電視臺之間展開激烈的收視率大戰,電影似乎無力招架,悄然退出同電視競爭的地盤。然而,就在中國電影業整體不景氣的處境中,卻存在著一個閃光的亮點,那就是中央電視臺于1996年1月開辟的電影頻道。在全國媒體利潤排行榜上,電影頻道后來居上,排名名次已躍居第五位,其收視率之高、傳播范圍之廣,無形中已成為全國觀眾敞門入場的“中華第一大影院”。據統計,1998年國內電影院共放映414.9萬場次,觀眾數量僅為5.7億人次;而同年度電影頻道的觀眾卻達到4.3億人次,兩者幾乎平分秋色。從表面上看這4.3億人次分流了電影院的上座率,實際上他們所欣賞的依舊是電影。這種現象在國際上具有普遍性,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委員會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盡管大多數西方國家中去公共影院看電影的人次有顯著下降,更加多的觀眾還是通過電視看到了影片。這兩種交流工具之間的結合也越來越親密,而且不斷發展的盒式磁帶錄像工業將為電視和家庭放映提供更多的影片。”[9]
電影頻道開播以后,為保證節目源,幾乎買斷了1949年以來各家電影廠生產的所有故事片及建國前攝制的大量老電影。但不到三年時間,就把庫存的近3000部國產片統統播放了一遍。為開拓片源,電影頻道自1998年開始投資拍攝低成本的“電視電影”。1999年春節期間,第一部電視電影《歲歲平安》與觀眾見面。此后三年,電影頻道每年投資6000萬元,總共拍攝了約400部電視電影。今年電影頻道繼續加大力度,計劃投拍和購買的電視電影數量將達到200部左右。透過數量看本質,我們不難發現電影頻道這個面向全國觀眾的播映平臺,不再滿足于承擔“下游”功能,即購買、回放各家電影廠出品的電影;它依靠自身的策劃組織能力和經濟實力,已成為中國電影的“上游”企業。
那么,電視電影與數碼電影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們認為,數字化使信息和載體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數字域,影像信息和聲音信息在形式上都表現為“0”或“1”,信息對載體的選擇變得靈活多樣,突破了傳統業務分割的界限。從理論上說,數字化介入電影或電視并無質的不同,兩者同質同源,都是在數字化環境中完成作品的前、后期制作。尤其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中,電影與電視的區別僅表現在電影屬于“膠轉數”,電視屬于“磁轉數”,一旦掃描、上載完畢,在計算機中處理的都是“0”或“1”。此外還有必要強調,中國的電視電影一般采用數字beta攝像機拍攝,而非國際上慣用的16毫米電影膠片攝影機。因此,中國的電視電影雖然啟動較晚,技術基礎卻是一步到位建立在數字化平臺上,這也是我們將電視電影納入數碼電影看待的一大理由。
從制作角度比較,數碼電影勝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于節省成本與生產周期,能收到多快好省的效益。中央臺電影頻道目前投拍一部電視電影的平均預算為50萬元左右,采用了穩妥的低成本策略。有關人士對此直言不諱:“在現在非常不規范、不成熟的電影市場環境下,與其投資上千萬拍一部血本無還的影院電影,不如用上千萬投拍20部有經濟保障的電視電影?!盵10]當然,電視電影也不全是小制作,例如《大沙暴》便動用8臺nt工作站機群(16個cpu),制作了大量三維特效鏡頭,為電視電影進一步向高端數字技術靠攏積累了經驗。
據中央電視臺收視率調查統計,一部電視電影在電影頻道播出,基本收視率穩定在2000萬-3000萬人次,傳播速度與覆蓋面相當驚人,任何一部電影在電影院首映都是無法與其相比的。不過,也有一些人士為此而擔憂,認為電視電影客觀上使觀眾養成“足不出戶看電影”的習慣,會逐漸與影院疏遠,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終究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計。其實,這種看法頗似因噎廢食,少拍、少播電視電影未必就能提高影院的上座率。何況電視電影作為傳播電影文化的有效載體,既為國產片維系了難能可貴的觀眾“人氣”,又為編導們提供了更多的創作機會。
目前集結在電影頻道周圍拍攝電視電影的主要是一批青年導演,他們從專業院校畢業不久,非常珍惜獨立執導作品的機會。然而,他們對電視電影的看法并不一致。如管虎認為:“現在的電視電影就是電視劇,但商業操作氛圍不象電視劇那么重,制作上跟電視劇完全一樣。電視電影這個概念區別于電影,也區別于長篇商業性電視劇的優勢就在于實驗性。電視劇、電影能完成的個人化、獨特化的東西少,電視電影應該往這方面推。”[11]從這番話里,不難聽出先鋒派的余音。另一位青年導演鄭大圣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電視電影與影院電影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如果說影院電影自我表達的因素更多,那么電視電影風格上更多的是大眾性?!编嵈笫ミ€認為,拍攝低成本電視電影“是民族電影生存的一種策略,它就象個蓄水池,能夠養起一大批新秀導演,為民族電影發展打下基礎。從長遠來考慮,也是培養民族電影觀眾的途徑?!盵12]
我們對電視電影的前景相當看好。電視電影有望成為中國影視藝術新的生長點,成為中國影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影視界“希望之星”的新的搖籃。
四、個人dv作品
對數字技術誘人的前景,著名導演盧卡斯曾作過樂觀的預言:“最終會導致出現一個更為民主的制片環境,每個人都能夠制作電影。要不了多久人們就可以在自己的pc機上干電影這一行了?!盵13]他的話音剛落,日本研制的第一款dv數碼攝像機(digitalvideo)就于1996年問世,其畫質水平解像度達500線以上,與價值不菲的beta攝像機不相上下,性價比很適合個人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同dv攝像機配套的是非線性編輯軟件,將數字信號輸入pc后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后期編輯。尤其微軟公司在1997年推出softimage3.7版本之后,標志著在個人計算機上也可制作電影特技畫面了。這樣一來,就突破了制作影視節目企業化、集體化的陳規,從前期拍攝到剪輯合成,全部可以由創作者一個人獨立完成,揭開了dv影像文化的新紀元。
目前采用dv拍攝作品的基本上有三類人員——
其一是職業電影導演,如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攜“掌中寶”dv深入烏干達,拍攝了一部考察當地兒童與社會狀況的紀錄片《a.b.c.到非洲》。阿巴斯在談及這部dv處女作時,稱自己經過試用,已習慣將dv攝像機當作“筆”來寫作,使用期間常常被影像豐富的“變化與驚喜”所感動。[14]又如中國新生代導演賈樟柯,也用dv拍過一部《公共場所》,他的體會是“想特別貼近人,想跟人有互動的電影,dv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方法”。其二是從事其它門類創作的作家、藝術家,如大陸作家朱文自編自導的dv電影《海鮮》,在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當代電影”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朱文認為,“拍電影沒有專業和業余之分,每個人都可以搞,職業一點也不重要,關鍵取決于人有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首先就是業余的,那樣才有生命?!边@番話說得十分灑脫,其物質基礎正是由低成本的dv奠定的。
其三是人數眾多的dv愛好者。近年來,隨著dv攝像機在視覺文化發達地區的暢銷,京、滬、穗等地已有不少dv發燒友嘗試拍紀錄片,有些作品如《老頭》、《北京風很大》等已遐爾聞名。紀錄片最大的魅力來自作者“在場”的影像紀錄,由于dv的普及,將使紀錄者“在場”的概率大大增加,從而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較前人豐富得多、鮮活得多、深入得多的影像記錄。
dv的潛力不容低估,但dv的反響還很有限,主要原因是dv作品缺乏足夠的展示渠道。在國內,目前dv的傳播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方式是小群體觀摩,相互切磋,“自娛自樂”。2001年9月,由《南方日報》社、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聯手舉辦的“首屆獨立影像展”,便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武漢、香港等地的dv愛好者自發赴會,總共有109部作品參展參賽,成為難得一見的民間影像觀摩盛會。另一種做法是由電視臺提供播出窗口,在大眾媒體上公開亮相。如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開辟的《新生代》專欄,對外征稿啟事:“社會上任何人只要使用dv攝像機拍攝長度為10-20分鐘,能夠鮮活表現當代人生活和情感狀況的紀錄片都有可能在熒屏播出,歡迎方方面面的紀錄片發燒友共同參與?!庇秩瑛P凰衛視中文臺發起“中華青年影像大獎賽”,鼓勵的年青人拿起dv攝像機來紀錄和傳遞自己的所見所聞。在最近一次“命題作文”《我的父親母親》展播中,一名中央戲劇學院大一女生拍攝的處女作樸實感人,獲得了該項比賽的大獎。大眾媒體以如此積極的姿態向個人dv作品敞開大門,是值得載入中國電視史冊的。
我們留意到,個人拍攝dv也引出某些異議。有位學者提出了“視像藝術凡俗化進程已經開始”的看法,他認為“視聽器材的普及意味著復制的泛濫。復制有兩重含義:一是機械復制,指視像藝術作品出于種種目的合法地大量轉錄;
二是題材復制,一部作品一旦成功,立即招致大批拙劣模仿之作,將導致視像藝術的貶值?!盵15]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言之過重了。當我們面對個人dv這一新生事物時,沒有理由不為之鼓與呼。
讓我從新浪網的《第三屆全國大學生錄像短片競賽宣言》中,摘錄一段洋溢青春激情的文字作為結束語——
“dv為個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影像寫作空間,不僅專業人士可以借此盡情自己任何狂野、冒險的想法,而且常人也可打破媒介對影像的長久壟斷,從而擁有記錄自己和他人日常生活的權利,甚至可以拍攝屬于自己的‘電影’。我們呼喚個人影像時代的來臨,目的只有兩個,一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創造突破模板、顛倒慣有模式的作品,使影像的可書寫性大大提高;二是團結國內青年同仁,推動合作交流,為中國影視建立人才庫,使之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影視創作的活力之源和希望所在?!盵16]
注釋:
[1]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9頁。
[2]參見2001年第六期《電影藝術》。
[3]劉思平《張石川從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版,90頁。
[4]轉引自1998年第一期《北京電影學院學報》,37頁。
[5]轉引自《第九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6頁。
[6]《張建亞訪談錄》,1999年第三期《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6頁。
[7]倪震《加入wto和中國電影生產力的再定位》,2002年第一期《當代電影》,11頁。
[8]j.莫納科《怎樣看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336、339頁。
[9]轉引自孫沛然《影視文化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117頁。
[10]張衛平《從電影發展戰略談電視電影》,同[5],340頁。
[11]、[12]均引自2001年第五期《電影新作》。
[13]a.ohanian&e.phillips《數字化電影制片》,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年版,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