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和合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6年5月5日,張立文的銅像落成儀式在北戴河圓夢園落幕,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殿明主持落成典禮并致辭,在他看來,張立文作為和合學文化的創始人,率先建構了化解人類五大沖突與危機的和合學哲學體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推波助瀾。
張立文1935年出生在浙江溫州,今年已是81歲高齡的他,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自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8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著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等40多本專著。
和合學“五和”理論
在談到和合學的創立時,張立文這樣說:“點中國哲學思想資料之‘石’,而成科學的中國哲學史‘金’,從范疇邏輯結構網絡上自家體貼出“和合”二字,隨即創立和合學,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生找到了落腳點和安頓處?!睆埩⑽恼J為,“‘和合’二字雖是自家體貼出來,但實實在在地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靈魂?!?/p>
進入21世紀,由于面臨著人與自然的沖突而造成生態危機,人與社會的沖突而產生人文危機,人與人的沖突而構成道德危機,人的心靈的沖突而產生精神危機,文明之間的沖突而造成價值危機。危機和沖突之下和諧發展尤為重要,依照中國哲學傳統,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提出“一切矛盾的解決要歸于‘和’,對立面之間不是‘仇必仇到底’,而是‘仇必和而解’。”的觀點,這一觀點和張立文提出的“沖突只有融合,才有生存、意義和可能”不謀而合。
和合學的“五和”理論: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亦即五大中心價值,合理地、道德地、審美地化解五大沖突和危機。和合學不僅融合和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最具有價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而且代表了現代社會一種新的儒家仁學的當代形態。和合學的“和合”,既包含了“和生”,也包含了“仁生”,仁愛才是和合學的“大本”、“大原”,和合學同時也被稱為是一種新儒學。
“和合學的‘五和’原理,具有特定內涵,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具有促進作用,為當代人提供了一個解決社會各種危機的視角和方法,十分難得,萬分可貴。張立文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資深學者,我在十年前就已經拜讀了張立文的《和合學》,獲益匪淺。”王殿明深受和合學文化影響,同時又是“和”文化的信仰者、創新者、建設者、傳播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播和文化,王殿明自己出資數十萬元,為張立文鑄造青銅塑像,不僅在自己的家鄉興建萬和宮,成立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并籌建了張立文和文化館。
和實力的話語權
“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民族文化。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加強認識和重塑?!蓖醯蠲餮辛暫臀幕瘜Ξ斚挛覈膫鹘y文化的發展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和實力是什么呢?就是軍事力、經濟力、制度力的融通跟和合,并且融通實踐過程當中和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實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面來說,我們可以說和實力是以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內涵,自己的一種話語來回應當前思維力量的一種表述。和實力在溝通‘一帶一路’過程當中,作為一個方向性的選擇,它具有自己本身的實力。”在2016年文化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張立文如此闡述和實力所代表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在文化、思想、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等方面影響了很多國家,這種影響力也就是軟實力的一種影響力。由此可以看出,“和”的力量在中國的歷史上,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隨著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和合學的“五和”理論所蘊含的巨大價值便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
哲學家的“匠人”精神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工匠精神”從以“硬實力”為代表的制造業一路延伸到以“軟實力”為主的文化業。文化作為整個軟實力體系的源流和根基,更需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聰明才智,發揚“匠人”精神。張立文深入探尋和合之道50余年,為和合學的創建夯實了基礎,是我國學術界的“匠人”表率。
談及治學甘苦,張立文坦言:“其間有神交的愉悅,有遭害的悲憤,亦有閃光的啟迪,有精神的激勵。”在他看來,理論思維的“酸甜苦辣”、價值世界的“悲歡離合”、理想境域的“水花鏡月”,都是人生奮進必遇的“故事情節”。1984年,國家學術委員會特批張立文為教授后,他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人生就在于奮進,生命就在于創造。只要是認定了目標,就要不斷地追求,以達真、善、美的境界。”
[關鍵詞]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微課;教學
開放大學是以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為依托開展的遠程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分離,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聽課,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微課教學異軍突起,成為遠程教育中一股新興力量,開放大學應與時俱進,積極開展微課教學。
一、開放大學與微課
(一)開放大學的概念
開放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遠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屬部門。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為基礎,有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針對有學歷的,一種是針對沒有學歷背景的。在這些年的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有很多優點,對高校教師教學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突破了教學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限制少,教學門檻低,給一些沒有學歷背景的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二)微課教學的概念
微課教學是指按照新課標和教學的要求,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講解,同時還兼有有關課題的教學設計、課程總結以及課后練習等。微課教學內容更加凝練,重點突出。微課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給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強烈的沖擊,開放大學之于微課教學,開放大學的教學資源中,一些課程知識陳舊、教學觀念落后,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課教學。開放大學應與時俱進,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革,重視并引入微課教學。
二、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開展微課教學
(一)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
從古至今,在傳統的教學觀念里,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傳授了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顯現出來,學生沒有自己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思維發散的能力得不到訓練,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一種新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眾多專家學者中的討論越來越烈。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自學、自己探索為主,教師起輔作用,給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去感悟、學習并且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重視教學方法
開放大學屬于高等教育范疇,對漢語言文學的設置要有與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重視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優化文學內容的選取和設計。針對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為切入點,然后從作品的主題、故事構架、風格以及對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開。最終教師在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注重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使整個教學過程不死板,降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網絡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傳播方式,要求教師做的網絡教學視頻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以提問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及時答疑解惑。在整個教學結束后,學生自主在視頻下留言,對這節課的評價,指出其優、缺點,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評價,對優點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不足之處,要虛心改進。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改進教學設計,讓教學設計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更能為學生服務好。
三、開放大學開放漢語言文學的意義
開放大學開設漢語言文學的意義要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方面是對教師,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與傳統教學相比,最大差異之處在于學生與教師的平等關系,學生可以自由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評價,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進之處,這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加入對學習的探討中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綜上所述,關于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發展微課教學的設計,符合時代教育發展的潮流,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微課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讓微課教學的傳播更加廣泛,降低了進入門檻,真正實現了有教無類,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2]吳曉輝.探析微課程在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應用的意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3).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單位: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寧河分校
閱讀次數:人次
漢語言文學論文比較文學論文古代文學論文兒童文學論文現代文學論文
外國文學論文當代文學論文文化理論論文人文歷史論文文學畢業論文
美術藝術論文審美藝術論文傳統文學論文戲曲文學論文文學素養論文
論文關鍵詞:合作學習,本土化,問題,對策
一、引言
合作學習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古典教育名著《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倡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學習經驗,以增加學習的效率。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國也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合作學習在國外已有著幾十年研究與實踐的歷史,在我國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目前,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在多次到基層聽課觀察之后,筆者發現,有些教師雖然經過了相應的培訓教育學論文,對“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仍然理解不透徹,研究不深入,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傾向。那么能否有效地在我國實施合作學習,便成了每一位關注合作學習的教師和研究者要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分析國內教師運用合作學習的問題,試圖提出合作學習本土化問題的對策。
二、問題
合作學習理論的產生,出于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我國的合作學習理論主要是對國外相對成熟理論的引進和借鑒,在運用合作學習時常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知識建構為主,以通過各種測試為主。這便造成了無論是實現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還是促進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培養,都是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以期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而忽略了合作學習在課堂外的延展和作用。
對于合作學習目標意義的定位,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者非常關注合作學習在發展學生主體性及培養學生社會適應性方面的重要性。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主要是以一定的哲學理論為基礎的闡述。雖然這種闡述,也是建立在對課堂實踐長期觀察的基礎上,但就總體而言,少有實證性數據的論證。導致一線教師在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或困惑時,無法找到有力的實效證據來支持自己繼續運用合作學習的決心,半途而廢的情況屢屢發生。
我國的合作學習,雖然也有大量一線教師關于如何開展合作活動的程序性思考,但形成模式化步驟的少之又少。在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者看來,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即用“對象性活動”的尺度來審視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將合作學習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面對困惑;合作學習過程是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主張通過活動和交往,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主體性發展;重視學生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往過程的發生,在合作過程中教育學論文,通過學生思維的沖突和碰撞,實現主體意義世界的建構[1]。這些策略,只是從理論層面指導著教師合作學習的課堂組織。具體方法策略的缺失,使得國內教師們只能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國內教學背景、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的差異。以至于我們常常可以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看到,由于教師對于合作學習的理解有偏差,不能真正領會合作學習的意義,在組織合作學習的時候產生很多問題。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我國強調將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個別輔導相結合,集體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在小組建構上,教師們傾向于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確定分組原則。對于學科內容的學習,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下不愿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教學內容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相反更強調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知識任務,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取向。因此,在我國的合作學習課堂上,教師們更關注的是教學的實效性問題。
我國合作學習的課堂實施,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合作學習,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以此來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主體性的發展。雖然認識到培養學生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中,由于繁重的教學壓力,教師們很少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合作技能的訓練,更談不上開設專門的合作技能課程。有的教師也試圖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將國外合作技能訓練的方法直接運用于自己的課堂,為小組中每個學生安排固定的角色教育學論文,卻發現:這種嘗試不僅沒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反而使自己的課堂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合作學習課堂實施中,對于學生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還是比較欠缺的。
三、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的套用國外經驗便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認識到這些,才能基于我國的背景,建構和完善本土化的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筆者將從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角度提出合作學習本土化中問題的對策。
1、對合作學習本土化研究者
教學理論有著很強的文化制約性,作為教學認識活動主體的教學理論家一開始就處于既定的文化環境之中,在國外合作學習理論中的前提性條件,在我國卻不一定適用;而在我國被認為是順理成章的因素卻又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2]。因此,我國的合作學習研究也必然要在更大的文化情境中把握住基本方向后,才能在具體的實施情境中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為合作學習本土化研究者,應該認識到影響合作學習實施的因素是動態的。例如:學校教學規劃的中斷對于教師而言就很難按計劃組織合作學習,同樣也會影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學習。所以,要在一個整體的背景中去認識并分析合作學習,它在不同的理論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在不同的教師理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同時,影響合作學習的因素是多維的。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做教師前的教育經歷、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們受教育的方式都會影響到他們怎樣教學生;性別、宗教信仰與文化等因素也是影響教師與學生發展的諸多因素[3]。學校的文化氛圍、學校領導的支持、整體的文化背景、學生離開學校后合作品質的延續也是應該被關注的問題。因此,不僅是從理論的角度闡述合作學習的內涵,更應該讓教師在一個動態、多維的情境中了解并理解合作學習。
2、對組織課堂合作學習的一線教師
合作學習理論的倡導者認為,教育教學活動不僅是一種個體活動,更是一種團隊活動,強調師生合作和互動,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教育學論文,相互交流,共同發展[4]。當今的課堂,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能動的角色和要素,共同介入對課程知識的探索和體驗之中。
因此,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創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揮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在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學外在環境的限制。在教學中,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運用合作學習,也不是每節課都固定采用合作學習的某一方法,而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將傳統教學形式與合作學習形式交叉進行,靈活運用,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技巧。學習需要講合作,生活更需要講合作,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技能。所以有步驟、有計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思想上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安排一系列教學活動。有一小部分學生習慣了原有的教學形式,即“教師講授,個人學習”。所以在合作初期,存在種種的誤解和不適是正常的教育學論文,教師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不同的階段對自己小組的合作狀況進行評價,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意識和人際調節的能力。小組評價時,應方法多樣,要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后總結有益的經驗進行小組間交流,同時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找出相關的原因,從而明確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對自己和小組的行為進行反思,與教師期望的目標進行比較,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自發向自覺發展。所以這一環節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視的。
合作學習教學對任課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啟發者、引導者和組織者。雖然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結束語
合作學習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并適應教學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相信經過廣大教育理論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合作學習本土化理論的構建將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周林,主體合作學習:教學影響方式的結構性改變[Z],全國主體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第八屆年會四川研究成果集,2005.3.
[2][3]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C].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石佳,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關鍵詞】電視節目 節目形態 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起步較晚,在2001年之前甚至沒有節目形態這種說法。收錄在《新聞與傳播評論》2001年第1期,張卓的學術論文《在變革中前行——從電視節目形態看我國傳媒角色的變遷》可以算是我國電視節目形態研究的開始。該文以我國2001年之前最具代表性的電視節目為切人點,透過節目形態演變的表象,探討傳媒角色變遷的現實基礎、理論依據和文化根基。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未仔細探究節目形態的概念,將節目形態與節目分類混為一談。
真正可以算作電視節目形態研究開端的是朱羽君、殷樂在《現代傳播》從2001年第1期到第6期連續發表的一組關于分析電視節目形態的系列論文,這也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的朱羽君、殷樂的課題《對電視的生命感悟》中較為重要的部分?!秾﹄娨暤纳形颉肥亲髡邔﹄娨曉谌祟惷浇榘l展中的動態展望。這一系列論文包括:《減壓閥:電視娛樂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一》;《大眾話語空間:電視談話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二》;《信息社會的活躍時空:電視新聞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三》;《寰球同此涼熱:新聞現場直播——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四》;《聲音的匯聚:電視評論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五》;《文化品質:電視紀錄片——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六》。這一系列文章對當時我國國內存在的每一種節目形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在當時算是對電視節目形態最系統的研究。
2001年之后國內學者才正式開始關注電視節目形態,這方面的研究也才逐漸展開。不過從論文的數量來看,對節目形態的研究力度遠不及其他的研究領域。在CNKI數據庫中以“節目形態”為關鍵字搜索,2000年到2005年之間只有19條記錄,2005年到2010年之間有43條記錄,2011年有7條記錄。
國內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界定目前尚無定論,見諸有關著述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電視節目形態“是指與電視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①
這種觀點主要出現在節目形態研究的早期,將電視節目類型和節目形態混為一談,如張卓:《在變革中前行——從電視節目形態看我國傳媒角色的變遷》;王彩平:《電視節目形態創新方式探究》;李杰:《臺灣綜藝節目形態》等。
2、電視節目形態是指節目組合形式
這方面的研究如:程德安在他的論文《媒介知識產權》中認為,“節目形態就是節目的主要安排形式”;吳國躍、錢毅君在論文《節目形態與創新》中提出,“節目形態就是節目的框架形式,或者說就是節目構成要素的組合規律”;楊莉在她的碩士論文《論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中提出,“電視節目形態,是指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
3、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設計模板
這種觀點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個性化拓展,即由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氣質和神韻構成的電視節目設計模板。不同的電視節目元素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不同的電視節目形態。
孫寶國在其論文《關于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中提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個性化拓展, 即由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氣質和神韻構成的電視節目設計模板。陳芳的論文《論近年來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特征》,認為“各種綜藝元素有機融合、巧妙混搭,其形態和功能日趨多元豐富”。
劉娟的論文《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形態的轉變》延續了陳寶國的觀點,并認為,“電視節目形態”,不只是廣播電視系統中的電視節目形態,也指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以及在各種新媒體上所衍發出的類似的影像節目,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節目形態②。張建敏、鄒定賓在《電視節目形態的現實創新:意義、模式與問題》中認為,電視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樣式,它是一個諸多元素的綜合體。③
近年來關于節目形態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某種或某個特定節目的形態的研究;另一種多是對節目形態的創新研究。
對特定節目的形態研究是近年來節目形態研究的重點,這方面的研究是以某一個性鮮明的電視節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元素的分析,歸納出這一類節目的節目形態。這方面的研究比如,湯銘明:《非誠勿擾節目形態的傳播學思考》;林麗婷、蔡澤標:《快樂大本營的節目形態分析》;劉琳:《論“真實電視”的節目形態》等等。
關于節目形態的創新研究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這類研究多是將“元素”的概念引入其中。通過對元素的重組與創新,創作出更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
張建敏、鄒定賓:《電視節目形態的現實創新:意義、模式與問題》;高紅英,李萍,劉偉:《電視節目形態創新之思考》;夏琦:《論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的模式創新》;高曉莉其構成:《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形態創新》等等。
綜上所述,電視媒介通過各種節目形態來呈現其自身獨特的傳播方式。國內對于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研究成果也較少。電視節目形態及其元素構成問題,在目前電視研究中已經成為重要的課題。從節目分類、節目類型、程式模板、元素等多重角度和側面,眾多研究者思考電視及電視節目形態的本質,追究節目形態意義的建立和傳達,不同方向和合理性的觀點互相爭鳴,為當前電視節目形態的多樣化和創新實踐指出了種種可能的方法和路徑。
參考文獻
①王彩平,《電視節目形態創新方式探究》,《南方電視學刊》,2005(4)
②劉娟,《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形態的轉變》,《新聞世界》,2011(8)
③張建敏、鄒定賓,《電視節目形態的現實創新:意義、模式與問題》,《中國電視》,2009(10)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 太極推手 大學生健康價值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 2015 )01-0040-031 前言
我們處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往往更加關注物質的追求,而無暇顧及健康。雖然我們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對原教育部長周濟所提倡的“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表示高度認同,但縱觀來看還是太缺乏鍛煉身體的自覺性。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身體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2002年7月由教育部、同家體育局印發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及實施辦法,主要從身體素質、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等方面綜合評價了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1]。作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的具體組織與操作者,學校的體育教育任務突顯重要,這關系到當代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關系到祖國的發展。在各種挑戰機遇下,高校體育發展迅速,體育各項目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時期。其中,太極拳作為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體育,如今遍地開花,在高校中普及廣泛,受到學生們的推崇。在太極拳的不斷普及和發展的推動下,太極推手作為太極拳運動中技擊形式的重要部分,對增進大學生健康有重要價值。2 研究方法文章以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百度文庫的碩博論文及期刊搜索引擎中以“高校體育教育、太極推手、大學生、健康,價值”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間范圍設定在2004-2014年間,共檢索出相關文獻近百篇;之后對相關文獻進行手動篩選,篩選出與本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近20篇。同時,利用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資源庫,查閱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健康、太極推手的相關圖書10余本,并對資料進行了系統整理和分析。以上的檢索文獻為文章做出了重要的理論支撐。3 體育教育與健康的內涵和關系 體育,是對一個生命有機體進行訓練以促進生命機體新陳代謝,在這一過程中并產生促進生命體成長的一切條件和因素的指導過程。體育教育即狹義的體育,俗稱“小體育”,它是通過身體活動,結合一些輔手段,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因此,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對健康的理解,也逐漸深層化,其內涵并非僅僅說明身體沒有病就是健康?!笆澜缧l生組織”對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良好狀態,因此,它并非僅限于表現在一個人身體的疾病狀態或虛弱現象。體育教育與健康可謂關系密切,良好的體育教育可以有效增進身體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4 大學生的體質現狀
為使《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體育法》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相關政策文件得到切實的貫徹落實,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筆者通過文獻檢索,搜集檢索到大量關于對高校大學生體質研究的相關文獻。整理匯總,分析我國大學生體質狀況,探尋大學生體質變化規律,為制定相應的運動對策,提供科學合理的運動指導提供科學的依據。
國內相關學者經過資料整理、歸類,統計分析等過程發現,大學生整體的體質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趨勢,尤以身體素質方面突出。此與當前階段我國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諸多研究與分析并行不悖。具體表現在,營養不良率增高,學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現[2];大學生身體素質中的耐力素質是相對薄弱的環節,男生力量素質亦呈下降趨勢;學生的體質綜合評價結果偏低等。
還有學者以華僑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為高校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3]。研究表明:學生對健康知識匱乏,對健康的意義不明確等,從而影響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學生身體素質與健康狀況下降明顯,特別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體育教師的素質也有待提高;體育場館設施嚴重滯后,直接影響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偟膩碚f,現在大學生的健康現狀確實不容樂觀,人才是國家現代化實現的重要因素,更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基礎。如何開展高校體育使大學生養成一種鍛煉身體的習慣和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體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太極推手作為太極拳運動的技擊表現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優點,讓太極推手走進大學校園,帶來健康,同時也使項目得到積極的推廣。5 太極推手的概念太極推手與太極拳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4]。根據“陳王庭造拳說”,它是由明末清初時期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依據祖傳之拳術,博采各家武術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吸取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編的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并與之相匹配的太極推手[5]。 關于太極推手的定義很多,筆者經過比較認為這一說法比較全面:太極推手是以傳統太極推手理論為基礎,以習練者為活動主體,以擁、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簡稱十三勢)為主要活動內容,習練者雙方斗技較力從中獲得所需,以弘揚民族文化為終極目標的現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校大學生學習太極推手,由于他們無論從年齡還是知識結構上都達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內涵,體驗其傳統文化的特點上比一般的學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學習階段。太極推手的文化自身優勢對高校學生的健康價值不可估量,在現今西方體育橫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給人新的視角,也讓人們反省對本民族傳統體育的回歸的意義。6 太極推手對大學生的健康價值6.1太極推手對大學生生理方面的影響6.1.1太極推手對大學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里他們時常面臨著學習、生活以及擇業等各方面壓力,這促使他們的交感神經經常處于興奮狀態,在加上大學生群體對自身的健康關注度較低,很少有時間空間調節自己,因此,他們的情緒會經常性的表現為易怒、煩躁等,嚴重最終或會造成頭痛、過度疲勞、胸悶、血壓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應應[6]。太極推手的練習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術語來說,重在練習“聽勁”,即肌肉的本體感覺,把注意力放在“粘點”上,感受捕捉對方用力,培養良好的心態及靜定功夫,太極推手拳論中講求“以靜制動”,其就基于聽勁的基礎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身心的松靜狀態下,機體對對方的功力判斷的更準確。在放松內心平靜狀態下與,可以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從而能夠穩定情緒,這是太極推手習練的重要結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鎮靜劑,可以幫助消除怯場心理。然而,要想達到這樣的功效,勢必要下一番功夫去習練體會。太極推手的訓練是在練一種“功夫”,需要耗費時間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6.1.2太極推手對大學生心肺功能的影響太極推手的呼吸方式講求深、長、細、勻,簡單的四個字在現代生理學中給出了科學合理的解釋,也從中體現出國人的智慧,對身體健康養生的重視。隨著太極推手項目的發展,對呼吸的要求也有變化,尤其是呼吸頻率將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鐘之間,吸氧量是最大攝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輸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 對于太極推手不同水平的習練人群來說,心率波動幅度會有所區別。有相關資料調查顯示:“水平較高的習練者心率波動幅度較小,呼吸表現為深長而平穩,因此在太極推手對抗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太極推手的發放環節中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響,其發放過程中講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吸蓄呼發等”,其簡短濃縮的字語中蘊含著深厚的道理,這與《運動生理學》[8]中的理論是可以相互支撐的,因此,正確的發放可以提高肺泡氣體交換率,為細胞攝入、利用氧提供方便。6.1.3太極推手對大學生機體肌肉的影響機體在正常的肌肉鍛煉狀態下,一定范圍內肌肉初長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縮力量也會相應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長度縮短時,收縮力量減小[9]。太極推手對神經系統的控制及體液調節有著重要能動作用,因此,太極推手的練習能夠有改善血液循環,保證皮膚肌肉的健康。大學生在進行太極推手的過程中,上肢在對抗過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術支撐,還要有大力量的保證,身體的穩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證,而且在進行“四正手”等技術動作時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證。因此太極推手在給大學生娛樂的同時,對提高大學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協調性具有良好作用。6.2太極推手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價值 太極推手屬技能主導類對抗性項目,它的心理健康價值值得大學生去研究和練習。在太極推手的對抗過程中,初學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歡使用蠻力,在這種主觀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點暴露,被對方借勢通過“引進落空”,最終造成失敗的結局,我們經常說的“四兩撥千斤”也映證了這個道理。隨著對太極推手的不斷習練及實踐,加上對拳理的理解和體悟,習練者會明白冷靜、沉著的重要。因此,太極推手對急性者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太極推手對于大學生果敢、機敏性格的培養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太極推手在技擊中倡導“隨曲就伸”、“舍己從人”[10],外在表現為對手之間的斗技較力,內在是“和合”運動的重要代表,通過高尚的禮儀及點到為止的武德,培養人內在的修為。因此,太極推手對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變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極推手水平強于自己的對手時,在慘敗的教訓及對手武德涵養的感染下,會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對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有重要作用。 此外,太極推手給大學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課堂空間,一方面能有效增強大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強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太極推手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對于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消除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焦慮、敏感、抑郁、敵對及偏執癥狀等,從而有效促進大學生情緒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6.3太極推手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價值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技擊表現形式,太極拳的套路練習是太極推手的基礎,作為太極拳的一部分,它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提供價值。太極推手與太極拳一樣,都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民族的瑰寶。多年的發展更驗證了太極推手所具有的強身健體錘煉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極拳中我們知道其蘊含的“和合文化”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太極拳術與“和合文化”的融合,體現出其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開發習練太極拳者的個人潛能[12]。因此,大學生習練太極推手,通過對太極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學習,可以促進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增強自尊心、自信心,發展與他人和睦關系,友善尊重他人,培養高尚的武德。大學生在太極推手習練中通過進行思想、興趣的交流與了解,增進距離,相互幫助,忘記煩惱和痛苦,消除孤獨感,同時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和才干,在不斷的交往過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從而更好的相處他人,友善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13]。7 結論
(l)對生理健康的價值。大大加強中樞神經的作用;提高肺泡氣體交換率,為細胞攝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從而改善對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對提高大學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協調性具有良好作用。
(2)對心理健康價值。有效增強大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強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和感情,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情緒、智力和精神健康。
(3)對社會適應的價值。促進大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自己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許對網球、籃球、足球等西方體育情有獨鐘,致使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少有問津,被冷遇和忽視。問題也許是多方面的,但我們自身有責任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推廣它們。因為它們有著太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造福于我們的前輩,有很多的價值同樣可以服務于我們。對于太極推手的積極挖掘,是當前迫不及待的,對其價值進行積極探討,從而更好的教育服務高校大學生。參考文獻[1]姚英春.長春市民辦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2]王晶.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泰山醫學院,2012(7).[3]宋振鎮,張劍珍,等.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提高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6(1).[4]申洪山,于振東.太極推手發展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0.[5]陳正雷.陳式太極拳術[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12.[6]劉麗霞.太極拳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J].體育科技,2008(3).[7]黃振鵬,等.太極推手走進高校體育課的可行性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8]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44-45.[9]王櫓.新編運動生理學教材多媒體CAI課件的開發和初步研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2004.[10]姜凱等.功夫網絡游戲的武術文化表達與傳播[J].搏擊?武術科學,2014( 09):26-28.[11]路光.太極拳處方教學法對大學生健康素質的促進[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5).[12]李岳兵.解讀太極拳中的“和合文化”[J].湖北體育科技,2008.[13]王征宇.太極拳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On the Value of Tai-chi Pushing Hands for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in the 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ussion
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黃淮學院結合自己的辦學定位、廣播電視編導行業的人才需求與專業特點,基本構建了多維度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并制定了較為系統的實踐教學方案。以下結合黃淮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改革經驗和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問題。
(一)課程實驗
課程實驗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包括課內實訓、課程實踐和課程論文3個環節。開設課程實驗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1.課內實訓
課內實訓即以案例教學、項目模擬等方式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的課程實驗教學,根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特點,其內容應包括攝影攝像基礎技能訓練、新聞采訪與寫作技能訓練、非線性編輯技能訓練、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技能訓練、廣播電視節目編導技能訓練、播音與主持技能訓練、廣播節目制作技能訓練、電視節目制作技能訓練、紀錄片制作技能訓練等。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分配課堂理論知識講解與實訓的時間,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課內實訓要由實踐技能強的專業教師或具有地方媒體實戰經驗的業界人士擔任指導教師,以便幫助學生及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2.課程實踐
課程實踐是學生在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后,結合具體課程進行的開放性創作實踐,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現,主要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完成。例如,對于新聞采訪與寫作創作實踐,可由業界教師帶領學生分組深入社會進行新聞采訪,再通過稿件編寫等對采訪素材的后期加工訓練,使學生熟悉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制播流程;對于電視編輯創作實踐,可由教師帶領學生先確定選題,再進行專題創作,從而使學生熟悉電視編輯制作的環節,提高攝像水平,掌握非線性編輯技術,具備一定的電視作品創作能力;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與創意實踐,重點應在鍛煉提高學生的欄目與節目策劃、腳本編撰等方面的能力;對于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實踐,可在業界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策劃廣播電視欄目并寫出腳本,進而結合以前所學的理論知識完成節目創作,在節目制作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節目策劃、編導、攝錄、編輯制作等綜合創作能力;對于紀錄片創作實踐和電視廣告創作實踐,重點應在以前各項訓練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掌握紀錄片及電視廣告創作的基本原則、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紀錄片創作和電視廣告制作的綜合能力。
3.課程論文
廣播電視編導屬于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其課程論文應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學生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課內實訓、課程實踐等實踐活動密切聯系,通過課程論文的撰寫,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強化課內實訓和課程實踐的效果,并為大四時撰寫畢業論文或進行畢業設計奠定基礎。
(二)實習實訓
實習實訓包括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見習、專業(畢業)綜合訓練和畢業實習。實習實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1.專業認知實習
專業認知實習是培養應用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重要實踐環節,通常安排在第一學年。專業認知實習主要有2個途徑:一是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到地方媒體、傳媒公司、廣告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參觀調查,聽取業界人士的實踐工作講座;二是邀請知名教授和業界專家做專業認知報告及咨詢指導等。專業認知實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增強對專業領域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感性認識,了解廣播電視編導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崗位要求,明確專業學習方向,感受業界專家的專業精神,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了提高專業認知實習的效果,應要求學生及時撰寫專業認知實習報告。
2.專業見習
專業見習是指學生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到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參與廣播電視節目的策劃、編導、攝錄、編輯制作等工作,從而了解行業對專業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專業認知,建立初步的職業觀,明確自身的專業發展定位,并明確自身的不足,增強專業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
3.專業(畢業)綜合訓練
專業(畢業)綜合訓練一般在第四學年進行,是對前三年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綜合檢驗。開展專業(畢業)綜合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
4.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根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用性較強的特點,最好將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即讓學生深入省內外各級各類媒體進行實崗鍛煉,并在實習過程中完成畢業論文(設計),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廣播電視編導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學生通過畢業實習有效地提高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創新意識。
(三)課外社會實踐
課外社會實踐主要包括寒暑假社會實踐、大學生科技文化活動等。寒暑假社會實踐,即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深入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是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并回報社會。開展大學生科技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學生科技文化活動的形式主要有:
(1)專業賽事。專業大賽能夠為學生提供很好的實戰模擬演練機會,深受高校、業界與學生歡迎。開展學科專業競賽,關鍵在于賽事的舉辦目的與組織運作方式。第一,學科專業賽事應與專業課程教學形成良性互動。例如,DV大賽應與劇本創作、攝影攝像藝術、導演基礎、影視短片制作等課程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影視策劃、創意、劇本撰寫、導演、拍攝、剪輯等方面的能力;廣告大賽應與廣告策劃與創意、電視廣告制作等課程教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廣告策劃、創意、設計等方面的能力。第二,應建立固定的指導教師團隊,并安排充裕的指導時間。第三,應制定明確的管理制度與獎勵細則等,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賽積極性。
(2)學生專業社團活動。在學生專業社團活動中,應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及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并加強與業界的聯系。例如,黃淮學院非常影視社、主持人協會、方舟文學社、青竹話劇社、吟誦協會等專業社團的學生,通過參與入駐該校創新創業園的駐馬店電視臺文藝中心、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手機報的欄目運作與節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
(3)實題項目運作,即教師帶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參與社會的實題項目運作,實題實做。在實題項目運作中,應根據需要組建項目小組,每個小組應盡量包含不同年級的學生。(四)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才培養質量的綜合檢驗。在學生畢業論文撰寫或畢業設計工作中,我們應盡量做到:突出應用,理論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加強過程管理,強化指導教師和學生的責任意識;實題實做,杜絕抄襲和假大空現象,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科研精神。
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保障體系的構建
(一)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應圍繞專業建設的要求,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具體講,應有計劃地引進專業教師,并選派專職教師到國內知名高校進修學習;應加強與媒體的合作,通過到媒體頂崗鍛煉等方式逐漸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應積極邀請媒體界專家開設專題講座,主動聘請他們做專業實務課程的兼職教師;應培養一批專業建設急需的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并組建專業核心課程“雙師型”教學團隊。
(二)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媒介技術是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動力,因此,要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必須加強實驗室等教學設施建設。在實驗室建設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實驗室的建設,不斷引進高性能先進設備,為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同時應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實驗室開放制度,充分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效率。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中,必需加強與高校周邊廣播電視等新聞單位的合作,通過合作發展聯盟創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同時要推進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并將校報、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絡電視臺等作為學生實習實訓的場所。
(三)強化實踐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課程實驗教學中,應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相適應的封閉型教學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學內容開放、師生交流互動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開展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體驗式教學和項目帶動的實地現場教學;應完善考試考核方案,注重過程管理,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參與實踐的態度、實踐能力及其提高情況、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等。
(四)構建并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核心競爭力即核心能力,是使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該領域一流
,強于競爭對手的獨有的、獨特的優勢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領域,
高校的特殊性其核心競爭力
定義為:高校獨具的、支撐高??沙掷m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即以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為軸心,
的戰略決策、系統制約、組織管理、教學科研、高校文化等
方式
高校的資源配置與整合,從而使高校
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特點
:
(一)獨特性 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性即
模仿性,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精髓,
的是一種“相對優勢”。它是高校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甚 【論文格式范文】 至上千年的辦學
中形成的,區別于競爭對手,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所輕易模仿,并深深地烙上了學校漫長發展的歷史烙印,如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等。
(二)整合性 高校核心競爭力
僅是某一
或某一領域的能力,更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對
在學校
的不同資源,如物質資源、財務資源、人才資源、精神資源,不同專業和
教學要素,
優化組合后形成的一種核心能力。它
的是一種有機整合性,即要素之間
依存、
制約、
整合及有機
的一體性。
(三)創新性 創新是高校生命源泉,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與
會計論文范文。從高校發展的角度看,創新關系到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高校的創新
教師的學術創新,還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可變性 高校核心競爭力在形成
和形成
,
不斷發展變化的,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動態性特點【會計論文范文】。因此,高校必須具有前瞻意識,準確預測系統內外部變化,適時推動核心競爭力的升級轉換,并不斷地延伸輻射到高校的學科建設、教學、培養人才及為社會
優質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上,從而引導高校不斷與時俱進,調整與保持自身優勢,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等級模型
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級模型是由Mansour Javidan在1998
,用來描述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級模型層次
:
層級為資源,
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
層級是職能能力,即開發資源的能力,由一系列業務
組成,如市場開發能力、產品生產能力、分配和后勤保障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層級是競爭力,即跨越職能邊界和協調
職能能力的能力,戰略業務單元
一系列技能組成,它們統一各職能部門的能力,如開發新產品的競爭力;
層級是核心競爭力,
等級的最高層次,跨越戰略業務單元之間的邊界,來自于戰略業務單元中不同競爭力的
作用,是一系列技能和知識在業務單元之間分享,是戰略業務單元整合與協調。
(二)核心競爭力等級模型的
特點【會計論文范文】
:高等級建立在低等級各要素的整合
上;公司的價值隨等級的遞升而增加;等級
更高層次有更廣闊的組織范圍,更
完成,開發核心競爭力依賴公司在不同戰略業務單元和公司
各
之間成功的統一、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核心競爭力等級與戰略等級的關系 公司層戰略確定公司的使命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類型,
呈
;業務單元戰略與每個業務單元在產業
競爭戰略有關,在競爭中形成
的可持續的競爭地位,確保戰略完全
它自身的競爭力和職能能力;職能戰略的發展是確保業務單元的競爭優勢,每個職能群體的
會計論文范文
是
業務單元戰略,職能戰略的設計以業務單元戰略的能力為
,確保
職能資源和能力。
三、高校核心競爭力體系構建
高校核心競爭力是高校獨具的、支撐高校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高校以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為軸心,
資源配置與整合,使高校
可持續競爭優勢,保持和提升繼續發展的潛力。
Jvidan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等級模型,構建
高校核心競爭力體系,如圖1所示:
(一)資源層 有形資源
有校舍、辦公設備及實驗、科研器材等;人力資源
了教學科研人員(含實驗輔助人員)、黨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及20世紀90年代衍生的校辦產業人員;無形資源則
了專利、商標、專有技術、軟件、著作權、合同及各類契約、高校校名校譽、公共關系、高校知名度等各類知識、智力、權力和信息、學校發展前景,管理
等。
(二)能力層
在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三
。
(三)競爭力層 管理競爭力的強弱和
決定了地方高校的環境資源條件能否優化組合、高效運行;學科是承載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
單元和中心
論文格式范文,學科競爭力
在構建和形成的特色
的學科體系結構,結構合理、富于創新的學科組織和梯隊,設施配套、手段先進的學科基地和平臺,運行高效、
活力的學科運行機制。教師競爭力
教師的核心價值觀、知識儲備力、業務技能力、學術創新力和精神影響力。
高教學會會長周遠清
:“學校辦出特色是21世紀深化教育革新的
內容;學校辦出特色、培養有個性的學生是
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中小型學校也有
辦出不同特色的
【會計論文】,也
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校園文化是圍繞高校教學中心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價值觀念、
方式、制度體系、知識符號、語言習慣、建筑風格等的集合體,是高校組織力的靈魂及創新力的源泉。
(四)核心競爭力 資源環境整合競爭力指
地整合現有的資源,聯合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從而提高辦學效益。創新競爭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靈魂,
學科創新能力、學術創新、學生創新和創業能力等。定位競爭力即特色競爭力,獨特性和
模仿性的特點【會計論文范文】是
的品牌特色,是核心競爭力的精髓。
人力資本理論、高校職能和企業顧客價值戰略定位理論,整合以學生關系為導向,保障每個學生顧客價值最大化,
“關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確了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
(五)高校競爭力體系保障——財務競爭力 財務競爭力是一種以知識、創新為
內核的,公司理財專有的、優異的、扎根于企業財務能力體系
于
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整合性能力,是企業各項財務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業財務可控資源的一種競爭力。高校財務競爭力是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和管理經濟學視角的財務創新,是培養核心競爭力的
和
,
財務戰略環境適應競爭力、財務資源配置競爭力、財務利益協同競爭力,
財務戰略環境適應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有高校環境適應規模、環境適應度、投資環境適應度、競爭地位優勢度、競爭成本優勢度、競爭利潤優勢度;財務資源配置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有資源配置規模與
、資源配置優勢度、凈資產收益率、現金周轉優勢度、現金支付保障率、資源配置質量,資源配置規??捎每傎Y產、和凈資產來衡量,
高校的資源配置總規模和自有資源規模;財務利益協同競爭力的構成要素為利益協同總量、投資者滿意度、教職員工滿意度、現金償債保障率、學生和教職員工協同
度。因此,加強財務競爭力
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保障。
四、
論文范文
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級模型理論,
高校的近況會計畢業論文范文,構建了以財務競爭力為保障的核心競爭力體系,
于高校合理配置資源、整合內外合力、優化學校運行、匯聚特色優勢、激發創新動力,為高校的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形成
發展導向,從而
高??沙掷m發展。
文獻:
[1]鄭超欣、孫光勇:《高校核心競爭力
提升的必定選擇》,《教育與職業》2007年第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