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油畫創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藝術創作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精神活動,藝術的無盡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獨特風格之中。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無疑就是在創作實踐中將自己城立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進行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凝聚著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的“藝術個性”,構成了繪畫藝術的生命,無疑也是繪畫藝術最為恒久的動力之所在。
翻看人類的藝術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藝術發展的脈搏,在各個時期藝術發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熱血沸騰,充滿激情的畫家,通過對藝術個性的張揚和執著追求,才使他們藝術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載人燦爛多彩的、充滿文化氣息的繪畫藝術史冊。當我們在為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們而傾倒和敬仰之時,我們也許無法抑制自己的想象,會情不自禁地問:是什么使這些藝術家們在渴望著張揚自我個性的狀態中,以飽滿的熱情創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滿個性色彩的藝術作品。
一、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在漢語中,風格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指人的風度品格,用以說明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或行為方式。所謂藝術風格,則主要是指“藝術作品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體現出來的整體特征”,它是通過藝術品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為內在和深刻、從而更為本質地反映出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
1.藝術的多樣性是由藝術的本質特性所決定的
藝術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創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真實。伴隨著現代主義藝術的浪潮,藝術也逐漸被看成一種人類所特有的認識世界(區別于現實世界的一種“觀念的世界”)的方式。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體現為藝術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過認識的深化,進而完成從素材向繪畫語言的轉化,并最終塑造出可視、具體的藝術形象。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的思維方式,構成了藝術創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藝術化的思維方式無疑是由藝術的本質特性所決定著的,藝術家的這種思維能力越強,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銳,判斷力與創造力也就越強。
從藝術的本質看,藝術創作是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精神活動,無法想象沒有創作個性的藝術作品會打動人、感染人。畫家的素養、天賦、經歷、學識、性格、思想、情趣、理想以及在繪畫造型、色彩、表現技能技巧方面,均是畫家個性的組成部分。它們是畫家對于客觀自然的感知和對自身主體的心靈觀照與表現能力的綜合表現。一個畫家越是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與追求,就越能夠具有獨到的富有特色的藝術見解和創作個性。但畫家的創作個性是要受到客觀(即社會、歷史的大環境)的制約,所以,必須考慮到創作個性的解放是有條件的。必須附合本國國情、民族心理、固有文化背景。當然,只有從文化素養、思境境界,技能技巧鍛煉、生活感受、傳統學習、時代精神、藝術宗旨等方面下苦功夫,才能懂得創作個性形成的真諦,擴充個性容量,獲得最大限度的創作自由,從而邁人較為開闊的藝術境界。
2.藝術的多樣性是時展的必然趨勢
當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伴隨著隆隆的機鳴聲,將大量的機械制品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數量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時,一種在工業社會形成的“技術理性”左右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預測與控制自然的技術旨趣,也導致了工業社會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價值觀念,如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維、社會組織生活的理性化和人類物質需求的先決性等。此種生存邏輯在其發展之初的確起到了進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紀,這種生存方式因其對自然的肆意掠奪給人類家園帶來了毀滅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造成了人自身的異化,使人成為單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機械化、標準化、組織化等現代方式,嚴重腐蝕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網絡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似乎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卻是一種被壓縮的、異化了的平面,在心靈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已然淡化,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人們不再欣賞玻璃幕墻光斑的閃耀,也不再眷念水泥叢林里的躁動與喧嘩。當今社會中,人們更期待回歸,回歸到自然,回歸到文化的源頭。人們普遍尋求通過藝術來補償現實中的精神的失落,撫慰疲憊的心靈。在這里,藝術作為一種來自心靈空間的變換多彩的語言,以其極具個性化的渾茫意象,正體現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和生命狀態,凈化著人類心靈。
時代的發展已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只有發揮創作個性,開發藝術生產力,才能擴展藝術的種類,達致藝術的多樣性。因此,藝術間的相互借鑒、吸收、滲透、融合,將導致藝術的多樣化、交叉化,使當代藝術發生很大的質的飛躍,許多藝術創作藝術上的問題也才能相應得以解決。總之,沒有藝術個性的創作行為,會使藝術停留在無法創新、無法變通,沒有民族意識和風格、沒有文化心理、時代精神,導致藝術形式上的單一化,甚至產生藝術創作的枯揭,逐漸失去藝術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畫創作中的藝術個性
藝術個性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個性,它能充分的發展,不受束縛。當作者將自己思想感情熔鑄于自己筆下的形象時,由于它們飽含著生活氣息,又高于生活,給人的啟示、聯想,往往會大于超越作者原來的思想,而具有更廣、更深的、更為普遍,更為豐富的意義。在西方繪畫發展史上,作品的個性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重視。至西方近現代,作品是否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乃至成為衡量藝術家成就高低的最為重要的標志。
1.創作情感的個性化
情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極其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情感往往體現為人類內心生活的最深層次,是人的生命本體的動力。由于情感的主觀性最強,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覺化和詩意化,同時,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賞者的審美幻覺,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創造的主觀幻象之中。強烈的情感會使人們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劇減弱,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導致情緒激化而放縱了想象機能。因此,當人們情感沖動時,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適當的詞和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從而有一種緊迫感,這就是藝術語言的蓄勢。這種蓄勢所蘊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語言出現畸形。可以看出,藝術語言的產生是為了適應人們情感活動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言語形式。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賦予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觀的,但由于人們的情緒記憶不同,經過主體化了的情感信息就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個性化的藝術情感的價值也正體現在:藝術語言的交際價值。從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全過程看,就觀照者而言,他必須理解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產生自己的情感??梢?,觀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構,是他的情緒記憶與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間同化與順應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換言之,正是創作情感的個性化,才使藝術在人類的觀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現形式的個性化
藝術語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藝術語言運思的內趨力,它是創造藝術語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審美感受。審美感受的動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現化,它使整個審美感受過程的心理活動都融匯在情感的體驗之中。在這體驗中,既體現了發話主體情感的特點,也反映了發話主體認識問題的個勝。藝術語言是情感體驗激發下的產物,它與常規語言表達思想、認識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種復雜的表情、體驗系統。油畫藝術的語言形式主要是經由藝術家在畫面形式、色彩以及筆觸等諸方面構成。事實上,繪畫史上一些著名的畫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藝術風格,而被后人所稱頌。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現代主義各流派中的許多畫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變的筆觸,以及個性化的色彩與形式等去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筆法,仿佛從顏料管中直接擠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畫布上一樣,以旋動而又粗重的筆觸,描繪著畫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帶著兒童般的稚氣和粗野,用強烈而又個性化的色彩去表現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個性化藝術語言價值的實現就在于打破語言的局限性,使話語充分體現出藝術魅力。借用符號學的理論,藝術語言在語言規則與語義設置上的特征為藝術語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礎,可接受性的最終實現還要依賴于在具體表達中、在特定語境中與情感體驗的融合。
關鍵詞:風景油畫;教學;色彩訓練方法;探究
隨著現代油畫的發展,人們的繪畫觀念不斷改變,近現代藝術家也越來越注重情感色彩的表達,色彩在油畫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油畫作為一種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繪畫藝術形式,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一、風景油畫教學中的主觀色彩
東方的繪畫藝術注重意境的表達方式和描繪的風景,也注重充分發揮藝術家的創作天分。藝術如此崇高,使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人格精神獲得充分體現。圖像早已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核心理念,包含了人類精神的思維性質和方式的精髓。從中國古代繪畫中的色彩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藝術家有合理的色彩思想和相當主觀的色彩概念,堅持繪畫中色彩的主導地位。漢代藝術家總結了著色經驗,為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繪畫創作中色彩的應用提供了指導,唐宋時期色彩的應用達到高峰。不同類型的顏色是東方藝術運用色彩的重要理論依據,其色彩是含有強烈的主觀意識的“圖像色彩”,使畫家得以在繪畫創作中表現出獨特的個性色彩。
二、學習藝術大師的繪畫風格,觀察大師的用色特點
不論是一年四季還是人們的思想情感,都可以用色彩表現出來。畫家要想在藝術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首先必須擁有獨特的藝術個性。藝術家的人格也是組成藝術色彩的一個重要模塊。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表達主觀意識和思想感情,而不是簡單地模仿自然界中的顏色,但是在繪畫中表現自然中的色彩組合基于畫家個人的感受和感情,需要形成主觀色彩,因此,主觀色彩是畫家重要的藝術語言。學生應該逐步完善自己的主觀意識,改進色彩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表現,進一步學習和模仿老一輩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這個學習過程包含兩個層次:精仿和有意識地吸收。首先,學生通過模仿表達主觀色彩,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學生形成對色彩的初步認識。模仿可以豐富學生的創作經驗,通過尋求大師作品的主觀色彩,學師的色彩運用方式,加強自己的創作能力,形成最適合自己的主觀色彩體系和豐富多彩的創作形式。其次,學生需要理解前輩大師的創作意識,拓展自己的創作范圍。這時色彩的運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代表了學生的主觀思想、藝術追求、審美理解以及文化研究。加強培養創作靈感,學習藝術大師的繪畫特點和個性色彩,理解他們的藝術風格,建立自身的色彩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學習色彩更高的層次,這一層次對學生完善自身的主觀色彩體系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畫家凡•高在美術史上擁有很高的地位,在色彩運用方面,他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他通過強烈的顏色營造出現代效果,擺脫了傳統色彩對繪畫創作的制約,根據主觀能動性處理色彩。雖然凡•高的作品大多表現自然現象,但他已經表現出自己的主觀色彩,通過提取自然中的圖像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凡•高的很多作品以黃色調為主,黃色的激情和凡•高情感的共鳴表現出他瘋狂的個性和堅強的意志,就像在藝術中迸發出火一樣的激情,只有黃色才能完整地宣泄凡•高的情感。在他看來,黃色的太陽是友誼、希望的象征,黃色的向日葵表現了他對生活、友誼的向往。凡•高不僅把他的工作室的外墻漆成黃色,還畫了許多向日葵的油畫放在里面。他用檸檬黃、棕黃色等組成主觀的黃色。凡•高對色彩的增強處理、主觀組合、合理控制、想象臆造,形成了美術史上的一座座豐碑。因此,學生通過大量學師作品,可以提高對色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色彩的個性風格,思考大師如何構建主觀色彩體系,把素描和寫生相結合,學習如何構建主觀色彩體系。
三、凸顯色彩感覺,發現色彩變化
主觀色彩的運用是繪畫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史上的一些繪畫大師為了掌握色彩的規律,創造了大量的速寫,將自然中的色彩化為自身的情感,抽象、升華了色彩的個性,形成了對于色彩的獨特理解。繪畫是畫家的技巧和情感的表現,如果失去了靈感和激情,就不可能創作出迷人的畫卷。教師可以用美麗的色彩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需求,使學生在色彩學習中深入地感受色彩,形成自身的藝術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1900至1904年是畢加索創作的“藍色時期”。在這一時期,身在巴黎的畢加索常常通過恰當地運用藍色反映當時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反映他們真實的精神狀態。1904至1906是畢加索創作的“粉紅時期”,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馬蒂斯,隨后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他的經濟狀況好轉,生活愉快,畫面的主色調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為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婦女。從“藍色時期”向“粉紅時期”的變化,反映了畢加索的情感變化,并由此靈活運用了不同的主觀色彩。所以,主觀色彩是藝術家充分表達個人感受的方式。
四、加強學習知識色彩,理解色彩的內涵
為了形成主觀色彩體系和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學生要進一步學習色彩知識,加深對色彩的理解,提高對色彩的敏感度。在繪畫創作中,學生要削弱不必要的顏色,讓畫面色調趨于純粹,進而加強畫面的力量感。學生還要及時歸納色彩的運用方法,這是精煉主觀色彩的過程,通過去粗取精而把握色彩的主色調,這樣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主觀色彩體系。學生還可以進行大量的畫面變調練習,練習運用主觀色彩,這種訓練可以讓學生在改變畫面主色調時仍能組織畫面。在色彩訓練中,學生必須做到準確觀察、忠于客體、簡處入手,增強色彩的豐富性和力量感。合理運用色彩不僅能加深觀者的視覺印象,而且能夠更好地表現畫家的情感,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諧的色彩能在心理和感情上更好地與觀者形成共鳴。油畫中的色彩既需要畫家的想象,又需要進行客觀處理。畫家對不同色彩的運用,不僅表達了自身不同的情感,同時感染觀者,使其產生聯想,進入畫家營造的審美境界。
五、加強色彩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
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而不是教學生復制前人的作品。如果學生以同樣的創作方式創作出同一外觀的作品,藝術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F在藝術教育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色彩教學是培養學生藝術個性的重要途徑。學生觀察色彩時,首先要注意色彩關系,進而確定畫面的整體基調。主色調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因此只要抓住主要的色彩關系,就能基本確定色調。首先,學生在觀察對象時不能過于注重細節,而應該關注畫面的整體效果。其次,要注意色彩的整體搭配和布局,加強對比或協調,注意色彩的節奏感和冷暖變化,從簡單和復雜的變化中尋找統一的規律,局部需要服從整體,為畫面的整體效果服務。此外,學生還要善于識別不同傾向的色彩,不能濫用主觀色彩,善于發現新的主觀色彩,切忌套用別人的用色方法而歪曲寫生對象,這樣的作品既沒有自然美,又缺乏藝術個性。因此,對色彩的把握要準確、簡潔、輕快、新穎,不臟亂、不浮夸、不粉化、不油膩,努力通過色彩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以熱情、真誠和準確的色彩情感傾向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結語色彩是繪畫藝術語言構成中最活躍、最豐富、最敏感和最富有藝術表現力的視覺因素。畫面色調可以營造藝術氛圍,以不同傾向的色彩傳達不同的感情。色彩變化無窮,學生必須學會把握主觀色彩,使繪畫作品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完善風景油畫教學中的色彩訓練,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細細揣摩,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劍鋒.梅爾尼科夫與中國油畫教育及創作.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于幸澤.建筑造型基礎教學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
[3]周鼎.交響.西安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
[4]伊沙木丁•阿巴克力.淺談油畫風景寫生教學//《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年9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5.
[5]王醒宇.油畫課程與教學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關鍵詞:福建;風景油畫;地域性;特點;寫意
0 引言
風景油畫作為舶來品,它已慢慢融入中國社會,滲透尋常百姓家之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在這大好形勢下,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和風景油畫家的困惑。例如“架上繪畫死亡論”等,對中國的風景油畫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作為一個地道的福建青年油畫學子,筆者便想借這次機會深入探究福建風景油畫的地域特點,研究福建風景油畫今后的發展方向,堅定福建風景油畫家的信心,不致迷失。
1 福建風景油畫
1.1 福建風景油畫的傳入
福建風景油畫所呈現的特點離不開地域性對它的影響。福建地處東南一隅,地勢特征是閩東、閩南為沿海,內陸是盆地,閩西、閩北則多為丘陵。福建與東南亞國家毗鄰,更與港、澳、臺地區有著無法斬斷的地緣、血緣關系。福建歷來人才輩出,文化空間分布上也呈現多元性,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而中國的風景油畫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通過到西方學習的藝術學者們傳到國內的。福建也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門戶政策,受到了早期港口開放的影響,為藝術學者們創造了良好的出國條件。在與國外的頻繁交往中,西方風景油畫也隨之較早地傳入福建,與福建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等地域特色“碰撞”、融合,并在相互的影響滲透中得到了豐富的發展。繪畫注重交流與實踐,福建油畫家們面對交流越來越緊密的藝術圈,從實際出發審視自身,在吸收“異質文化”的基礎上秉承兼收并蓄的態度,與時俱進,采納新的藝術觀念,使福建風景油畫形成了一個多元的新局面。
1.2 福建風景油畫的發展
(1)福建風景油畫的先驅者謝投八。謝投八(1902~1995),福建漳州市人,是我國著名的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謝投八先生留學法國學習西方繪畫藝術。作為福建美術教育和風景油畫的先驅,他在對福建美術教育建設或是個人藝術造詣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風景油畫《故鄉的冬日》是謝投八先生1934年在廈門美專工作時創作的,畫面一改原先嚴謹工細的特點,展示了大膽奔放的用筆。這種筆觸同時帶有中國大寫意的山水畫意境,虛實處理張弛有度,用色凝練,很好地體現了謝投八先生風景創作中的構圖能力與捕捉瞬間自然風光的審美追求。我們還能從這幅畫中看出福建閩南的地域性特點對其內容、色彩與作品中建筑物的影響。
(2)福建風景油畫的前輩們。高一呼(1933―),湖南益陽人,盡管高一呼不是福建人,但他1961年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后便來到福州,并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福建的山水中,在福建畫壇上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和代表性,并且為福建美術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由于長時間生活在福建,高一呼的血液之中都已融入了福建的地域風俗,創作了大量以福建為題材的風景油畫。例如,《武夷之晨》《鼓山遠眺》《榕樹》《榕樹下》《老東街口》等。其中,被視為其代表作的《閩江邊的小漁船》就展現了烈日下福建沿海的風光。他用極富生命力和韻律感的筆觸來表達江水的變化和空氣的透視,用冷藍色與橙黃色形成的互a對比來表現漁船在光照下的奪目色彩。畫面的張弛、虛實充分體現了高一呼的觀察力、概括力以及對物象色彩關系上的熟練把控。高一呼的藝術生涯深受福建沿海風土人情的滋養與熏陶,其嚴謹的寫實造型滲透出細膩而抒情的表現性,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帶有福建特點的抒情寫實主義畫風。
薛行彪(1944??―),生于福建福清,是福建油畫界十分具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油畫家。他自1965年畢業于福建師院藝術系后,先是到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進修油畫,1995~1996年間又被聘請到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做客座研究員,回國后便到福建任職、任教。薛行彪追求“超以象外”,積極探索寫意油畫的“筆、韻、氣、勢”,力求將傳統理念與現代意識融合。他的寫意風景油畫講究用筆和節奏,在乎色彩的搭配對比和畫面的“點、線、面”構成,畫面讓人感到富有樂感、節奏感,這是他講求的“韻”。就如他在《早春(閩侯)》中展現的初春時節冰雪消融、大地回春,就是結合了輕盈靈動的筆觸用透亮純潔的顏色來表現的,透露出春的生機“靈氣”。薛行彪曾如此說過:“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建藝術家。”在他的這一系列作品中,不論是海邊漁村還是城市高樓,不論是閩江沿岸還是鄉間榕樹,都豐富了我們的視覺,并使筆者這個福州人產生了眷戀家園的情感共鳴。
(3)福建風景油畫的傳承代表。王輝(1956-),生于福建福清,是福建師大藝術系美術專業78級的學生,閩北是他生命與藝術的起源,他的作品中盡管風格有所流變,但他骨子里帶有的閩北山區生活的經歷和人文環境對他思考習慣的影響都會潛藏在他的畫面中。就如《通往牛跡潭的山道》,便是他飽含對閩北家鄉深情所創作的最重要的風景油畫的開篇之作,并入選了全國六屆美展。在經歷早期寫實風景油畫后,王輝先后創作了《山靈》《靜靜的巖岸》等充滿意境的作品和《穿越峽谷》《歲末》等思考歷史、人生哲理主題的作品。王輝勇于突破,在探索的過程中領悟到介于具象與抽象的創作風格,閩北特有的地域文化總能在他自由暢快的橫涂豎抹間隱約顯現。
(4)福建風景油畫的特點。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的性格修養和所處的自然地理、人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畫家在一個地方長期生活,他們一定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感情,畫家的性格、習慣、思考方式便會受到影響,就會在他們的風景油畫創作中體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經過對以上幾位福建風景油畫家的分析,福建風景油畫的特點就是帶有很明顯的地域特點,受南方地域的熏陶,在風景油畫色彩的感覺上有著優秀的天賦,即色彩感;在造型上不似北方的嚴謹,而更顯輕松寫意,側重追求情感的表達,即寫意性。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福建風景油畫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于地域性特點。
2 立足民族地域
近年來,中國風景油畫受到西方后現代主義的沖擊,“架上繪畫死亡論”甚囂塵上。要想中國風景油畫不致“死亡”,我們就必須立足于民族地域,追求民族化、本土化。這就要求藝術家們必須堅持“以我為主”,把自身的個性、生活經歷、文化素養融入創作中,不是盲目跟風、盲目推崇西方的一切藝術,要基于本土文化和人文環境的審美,否則就會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失去內在發展力,真正走向“死亡”。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更要對此引起重視。
3 結語
通過這篇論文,筆者對福建風景油畫的發展過程和代表畫家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色彩感與寫意性對福建風景油畫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注意對其進行鞏固加強,并和我們福建天然的地域特色聯系起來,使它們成為福建風景油畫的鮮明特點。只有立足民族地域,兼收并蓄,我們才能不被外來的錯誤因素所影響,才能更堅定、更有信心地將我們的藝術之路走下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寫實油畫;邊緣線;虛實;表達規律;艾軒
畫家艾軒是中國最受美術愛好者歡迎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深受廣大美術愛好者追捧和研究。本文主要介紹艾軒對油畫中邊緣線的表達規律,以供美術愛好者同仁鑒賞。
一、艾軒油畫簡介
艾軒,生于1947年,是我國著名的寫實人物畫家,擅長于畫高原人物,以刻畫小女孩居多。196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0年以來,六次參加全國性美展。創作了大量的題材的寫實油畫人物作品,是享益海內外的畫家。艾軒的寫實人物畫,長以寫實小女孩為主,描繪高原靈動地帶的女孩形象。展現的是她們的內心世界,她們或者倚墻而坐、或者獨立曠野。艾軒創作了一系列的高原作品,抒發作者想表達的一種孤獨的情結,主要是抒發自己內心世界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與其說是風情畫,毋寧說是他內心的獨白。艾軒的寫實油畫創作,將繪畫的各個要素表達的都很突出,比如人物造型、膚色的處理、質感的表達以及邊緣線的把握,每一樣都經過作者仔細的推敲。細觀艾軒的油畫,在所有技巧中,對邊緣線的表達很吸引觀賞者的眼球,也很值得廣大美術愛好者借鑒。
二、艾軒油畫中對邊緣線的表達規律
1、明確各個部位,不同的部位邊緣線有一定的區別
觀察艾軒的寫實油畫人物,會發現畫面中每個部位的邊緣線都被畫家區分的很精確,沒有一絲的混淆感。在有些美術愛好者看來,不同部位的邊緣線同屬一類,所以在描繪的時候很容易按同類去描繪。顯得較呆板,以至于使寫實油畫達不到更高的層面,而艾軒則區分準確,表達到位。以艾軒寫實油畫人物為例,正面的小女孩可以分成這些部位:面部輪廓線、五官的內外邊緣線、頭發的外邊緣線、服裝的邊緣線等。每一部位的邊緣線都有其獨特性與獨立性,與其他部位的邊緣線不盡相同。這里試以臉部邊緣線和嘴部邊緣線來做比較,臉部邊緣線要比嘴的邊緣線相對清楚、明晰。嘴的邊緣線分三個部位,指上下唇相合呈“一”字的部分,和上唇線以及下唇線部位,這三個部位中間那條線最清楚(以嘴唇合攏為例),下唇線次之,上唇線相對最輕。通過觀察到這些微妙的區別還需將其理解準確的描繪出來,畫家艾軒對邊緣線的理解運用達到的境界可以說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寫實畫家的一員。畫寫實油畫有很多時候在于悟,悟到哪里境界就在哪里。模特是相同的模特,在寫實畫家冷軍的筆下的風格是超越了照相機的寫實,在畫家艾軒的筆下,是一種凄涼的唯美的寫實,而在寫實畫家王沂東的筆下是一種帶有民族風味的唯美寫實。都是因為他們對繪畫的每一種要素的獨具一格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對邊緣線的理解和把握。和王沂東相比,艾軒更愿意將邊緣線處理的對比技巧明顯而張揚,而王沂東則更愿意將邊緣線描繪的含蓄而內斂。在我國有很多初學者甚至將邊緣線處理的與明暗交界線相混淆,這是非常明顯的錯誤,更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解讀艾軒的油畫,能夠從中學到他繪畫的精髓,從而為自己的創作獲得更高的感悟。
2、單一部位里面邊緣線也會表達各異,各不相同
觀察艾軒的寫實油畫,發現單一部位里面存在虛實對比,整體的部位與部位之間也有虛實對比,并將宏觀虛實對比與局部虛實對比的區別表達做得很到位。由于邊緣線是有一定的長度,如果將邊緣線的虛實畫成一樣就表現不出畫面的空間感。在艾軒的油畫中,我們會觀察到其表達單一部位里的虛實變化總是分出層次感:最實、最虛、次實、次虛這幾個層面。比如:臉部邊緣線分出最實、最虛、次實、次虛變化,眼睛的邊緣線也分出最實、最虛、次實、次虛變化,頭發、衣服等都會分出幾個層次變化。但從整個人物來觀察,面部以及頭發等僅屬于局部的范疇,中國寫實派大家都強調整體對畫面效果的重要性要超過局部虛實的對比的重要程度。整體的虛實對比,即整體的部位與部位之間的綜合虛實對比,與單一部位的虛實對比的不同之處相當于主體與副主題、旋律與副旋律。一首曲子總會有的迭起,也會有最舒緩的清音,但每種旋律中又有與低谷的局部差別。在藝術面前,理論與實踐就如同鑿冰,一旦鑿通便一通百通。在艾軒油畫中我們能夠窺見其對整體虛實的處理規律也是分清最實、最虛與次實次虛的層次變化。雖然這種層次變化規律與局部虛實層次規律的理論相同,但在實際中卻有宏觀與微觀的變化與區別。在整個畫面中,是將人物的頭發畫的最實,還是將臉部畫的最實,或者將服裝畫的最實,畫家都會仔細推敲、精細考察,總會表達的整個畫面和諧完美。這好比構圖中的疏密對比法則,整體的疏密對比和局部的疏密對比應結合起來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如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運籌于帷幄之中而決勝于千里之外。
3、宏觀大氣,相得益彰,核心是把握好虛實
在整個人物的邊緣線中,我們很容易辨別出畫家將那里畫的較實,將那里畫的較虛。能夠觀察到幾種、幾十種甚至幾百種虛實變化,也會輕松駕馭表達這些虛實變化。但這會讓初學者頭疼,只有找到其中的宏觀虛實把握規律和局部虛實把握規律中的脈絡,才能真正了解虛實的對比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通常人們的判斷是先需注意整體的虛實,然后在整體既定虛實部位的前提下劃分局部的虛實層次變化,這樣一來,整個虛實的思路就會很明晰。順著這種思路去理解艾軒的油畫就會有很大的共鳴。
艾軒油畫無論從技法經營上亦或造型處理上以及色彩的運用方面都遠遠地超出同代的其他畫家,他對邊緣線的表達尤其引人注目,當今社會的美術愛好初學者們,對于學師們的美術作品,或許會找不到合理的理解思路,希望通過本文介紹,使大家能對油畫中的邊緣線表達規律加深理解,從而把握油畫的繪畫技巧。
【參考文獻】
[1] 吳冠中.形式與內容(吳冠中文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88.
[2] 何奎.油畫形式語言探索[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3] 童慶炳.藝術創作和審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4] 魏運成.油畫語言的中國精神[J].裝飾,2003.12.
[5] 仝武帥.油畫語言發展與創新的實驗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6] 許以冠.正法?真意――李鐵夫油畫語言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3.
【作者簡介】
[論文摘要]由于高等院校美術專業師范生畢業后大多從事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繼承及油畫的民族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擬從以上兩點出發,著重討論高師油畫教學中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油畫教學、創作中。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我國的民族文化,一般是指中華民族經過歷史的洗禮而繼承下來的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特征的,被人民大眾普遍接受的,以儒、道、釋文化為主的文化。高師院校的美術專業學生畢業后多從事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繼承及油畫的民族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師美術專業油畫教學過程中傳播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
一、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1.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奠定基石。當前,國內正大力宣傳中國油畫的民族性,并有“中國油畫”之提法。油畫來源于西方,中國的油畫家們要想超越西方,須以民族性為宗旨,在油畫創作中融入民族文化精神及元素,才有可能把理想變為現實。正如潘公凱先生所說:“當前中國藝術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波及全球的后現代文化所帶來的表現形式的危機,更是當代中國文化的精神自覺問題。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過程中,如何發現和重新建構中國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國藝術在主流風格和總體傾向上堅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內在精神的發揚光大,在后殖民主義跨國際的語境中自主地發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態。這是著眼于中國油畫發展的未來,將中國油畫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去考察思索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項十分迫切的工作?!?/p>
油畫始創于西方,西方早期古典油畫多以基督教及希臘神話宗教故事為題材,正是這種對宗教題材的表現,顯示了西方繪畫的民族性。西方現代油畫雖強調個性,但仍能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意識,反映西方畫家在自身成長環境中所擁有的民族情感。自油畫傳入中國以來,促使其民族化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們的奮斗目標,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趙無極等大家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用西方繪畫材料來表現中國繪畫的意境,或將中國繪畫精神引入油畫創作,令人耳目一新,使中西文化在小小的畫布上得到了融合,油畫的民族性得到了體現。西方有達·芬奇、凡·高、塞尚、畢加索等世界級的油畫大師,而就目前中國油畫現狀來說,要產生大師,必須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挖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和新形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未來靈魂塑造者的高師美術專業學生,將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對于高師美術教育工作來說,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增加民族文化知識的同時,了解民族文化對油畫創作的重要性,才能使這些未來美術教師們有著中國文化的自覺精神,并將之傳播開來,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道路奠定基石。
2.改變學生忽視民族文化的觀念,增加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傮w來看,國內高師美術專業學生,對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筆者曾就此問題做過問卷調查,發現81%的學生不知道道家的創始人為老子;89%的學生認為京劇至少在明朝就已誕生;100%的學生不知道“玄武”為何物,多數學生聽說過“青龍”與“白虎”,但不知道二者在古代曾代表過方位,屬于“四靈”,而知道二者的原因,還是因為港臺影視劇中常出現這一說法。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固然跟西方文化的滲入有極大關系,但跟學生對民族文化漠不關心的態度也是分不開的。另外,學生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這些文化,而不少年輕教師對此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其本身民族文化知識也不夠豐富,無法給學生以很好的指導。民族文化的缺失,從側面反映了現代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減弱及民族生命意識的衰退。一些學生的寫生水平很高,但自己作品中出現民族文化元素時,卻難以說明,或者一知半解,與其繪畫水平差距較大。高師美術專業主要是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隨著高師美術專業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學生的繪畫基本功及文化水平均呈下降趨勢,再加上民族文化的缺失,這些未來的教師,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傳播者,是當前高師美術教育必須考慮的問題。
雖然學習油畫必須立足于西方油畫傳統,必須進行嚴格刻苦的古典技法及基本功的訓練,但是文化知識的欠缺,將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造成很大障礙。美術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將民族文化授之于課堂,將民族文化同油畫寫生、創作等進行結合,改變學生忽視民族文化的觀念,增加學生民族文化知識,為未來中國油畫事業的發展打好基礎。
3.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對于美術專業學生來說,缺少創造力預示著在未來的專業發展道路上不會有太多收獲。中國民族文化,歷經幾千年的考驗發展至今,充分說明其有著非凡的創造性。因此,民族文化滲透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儒、道、釋三教的影響下,中國人有著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強調“格物致知”和“中庸”之道,主張“以和為貴”,在此類思想的影響下,派生出一些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如剪紙、皮影等。將中國民族文化所包含的這些表象事物及內在的精神實體,滲透到油畫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知道“格物致知”“實事求是”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又可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其創造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油畫大師米羅、康定斯基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并從中汲取營養;凡·高則對與中國文化同源的日本文化十分著迷,進而使自己的繪畫風格受到相應影響;塔皮埃斯在其文章中提及中國智慧和佛教,以及佛教所兼容的所有印度思想相交融而誕生的藝術對自身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非形式主義繪畫大師,其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水墨意蘊,足以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傊?,在油畫教學中滲入民族文化元素,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將民族文化滲透到油畫教學過程中,除了能夠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道路奠定牢固的基石、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外,還能在促進學生專業發展方面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使學生區分中國油畫與西方油畫的個性區別,自主選擇藝術方向,進行藝術探索,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去尋找創作素材,為其畢業創作積累經驗;三是使學生知道藝術創作同寫生的本質區別,要想創作出好的作品,必須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四是讓學生知道藝術創作是一個艱苦的藝術實踐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成果,必須要加倍努力;五是使教師與學生有著更多的交流話題,促使學生大膽嘗試,教學更具互動性。
二、高師油畫教學中傳播民族文化的嘗試
1.高師油畫教學中民族文化傳播的內容及指導思想。油畫教學中的民族文化滲透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形式上直接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特別是藝術方面的各種圖形、文字、構圖方法、節奏、動作;二是通過形式所包含的深刻含義來體現民族藝術精神及生活,將傳統文化有目的、創造性地轉化成藝術力量。
藝術實踐是一項相當復雜的活動,它是一種開放的、多元的行為。在高師油畫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時,應注意把握好以下指導思想:一是要注意將被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材料、圖形、符號、價值、思想、行為等,在保持本源的基礎上,加以重組或改造,使其成為具有創新意義的事物,這要求學生對民族文化要有本質上的了解;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總結民族藝術的創作規律,突出各種民族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精神實質及其適合表現的題材;三是中西方文化,特別是繪畫方面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國傳統繪畫強調以“意”寫“形”及以“形”表“意”,以“意”來追求“忘我”和“無我”的境界;現代西方繪畫雖然極為追求“個性”,但就本質而言,其所表現的“形神”“氣韻”等方面同中國傳統繪畫仍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要將二者很好地結合,必須要有扎實的民族文化理論基礎。
2.高師油畫教學中傳播民族文化的具體實踐。要在高師油畫課堂教學中傳播民族文化,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如水墨畫的表“意”手法及其精神實質、“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觀念的實質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歷程、中國一些傳統圖形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及其反映出的民族生命意識等。其次,要讓學生把握好傳統文化與藝術創新的關系,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同時,也必須在創新思想的指導下繼承傳統。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以下嘗試:一是組織學生進行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靜物油畫寫生,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講解所擺靜物的文化特性,并教授學生不同的表現技法,如古典畫法、厚薄畫法、刀法、肌理法等,使學生掌握油畫的材料工具和基本技法;二是在油畫風景寫生課程中,加大對學生地文化歷史的介紹,特別是一些以古建筑聞名的寫生地,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房屋建制、建筑特點、圖案的寓意以及色彩在中國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性等知識,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三是在油畫人物寫生課程中,可以讓模特穿著民族服飾,并向學生講解中國不同民族服飾的不同特點及其對色彩的偏好,為學生的油畫創作打好基礎;四是在課堂教學中,組織一些主題性創作,要求學生將與主題有關或者有相同寓意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之中;五是將畢業設計中創作課部分內容提前介入,加大“寫意”在教學中的分量,通過對學生講解水墨寫意的風格及現代油畫中的一些作品所具有的中國文化特性,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為其將來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打好基礎。
張XX教授關于《高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專題講座,針對當前教育熱點問題,使我對高效教學的概念有一個清楚的界定,了解了高效課堂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高效課堂的實施方法,對我指導課堂教學有現實意義。XX老師的《美術教育論文寫作》務實有效,幫助我在美術論文寫作時的觀點樹立、論點佐證,同時他為我開啟美術理論探究的路子。陳XX教授《美術從技術走向藝術》,幫助我清晰地判斷糾結在美術創作與輔導的兩個觀念,知道美術輔導時,自己在做哪方面的努力,同時明確了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元素是喚起學生的藝術感受,鼓勵學生大膽創作。
具體二:師德得到礪煉
本次培訓,我看到好多令人感動的場景,我們中學員老師突然生病,XX老師立刻開自家車送老師去就醫,其他老師相互照顧,體現了骨干教師良好的師德風范。在學習中大家相互幫助,不分彼此,將溫情留在課堂。特別是本次培訓黃XX老師做的《差點教育》,讓我扭轉了對差生的看法,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從尊重個體生命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后進生,承認其個性差異,努力教師“差點”轉變成“優點”,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具體三:專業技能得到鍛煉
作為術科教師,了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以及掌握本領域的專業技能一直是我們不斷追尋的東西,我如饑似渴地吸吮著本次培訓專家、教授帶來的營養,周XX教授嫻熟的國畫人物技巧深深的烙在我印象中,他寥寥數筆就將寫生人物栩栩如生的表現在畫面中,同時他邊畫邊向我們傳授要點,如何把握結構、虛實關系、筆墨表現等,他毫無保留,我只恨時間過得太快。方少華院長的油畫人物寫生,同樣展現了華師優異的師資實力,他落筆肯定,形體把控到位,虛實相及,從普通的裱畫布到人物的整體色調都能耐心傳授,他還使我對油畫這一藝術語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羅XX教授的《xz主題攝影》鏡頭語言特別豐富,他讓我置身異域高原,對xz人文有深入的認識,特別是羅教授的治學專研精神,深深使我感動。通過這些名家指導,我的專業視野得到提升。
具體四:交流獲得共享
關鍵詞: 高校美術教學 油畫創作 創作教學 指導
油畫創作在高校美術教學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為學生將來藝術風貌的形成確立正確的努力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教師在創作教學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多年創作教學的經驗,我以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有益的指導。
一、寫生是藝術創作之源
現代社會各種信息傳媒高科技產品都很發達,以至現在很多從事油畫藝術創作的人都已經習慣于借助數碼相機和電腦,忽視了寫生在創作中的重要性。陳丹青指出,這些年來,寫生與臨摹有可能被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輕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生更是逐漸貶值,大家就對著照片畫畫,寫生已經在畫家實踐中全面退場,“30年來,全國院校師生的寫生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實上第一代的寫生仍沒有過關”。事實上也是如此,面對照片和對著實景寫生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寫生是面對實景當場完成作品。常進行寫生可以破一破自己舊有的套路,熟中求生,刺激麻木的神經。要注意,寫生是個積極的、進取的、探索的狀態,不能變成鉆套套、進框框,如果變成一面下筆一面追憶偉大的畫家是怎么畫的,一面仰慕前人總結的規律是如何不朽,寫生過程就變成了復習功課,寫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習慣的用色、習慣的構圖都是壞東西,又是隨時都在滋生的、十分頑固的壞東西,它們把活生生的藝術家拖進因循守舊的死水,扼殺感受,窒息創造力。寫生還可以讓藝術家和生生不息、永不重復的生活對話,去感受前所未見的陽光,去體驗那些奧妙無窮的境界。尤為重要的是,經常寫生能激發畫家的創作思維和熱情。據說蘇里科夫在冬天的雪地上看見一只低垂的烏鴉,便激發了《女貴族莫洛卓娃》的創作靈感。
二、研摹大師,品味經典
西方油畫在經歷了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義、表現主義、野獸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及其他眾多的流派演變直到現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繪畫藝術語言。同時,歐洲各國在各個時代都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畫家,產生了許多偉大的作品,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鑒的內容,這些都是我們學習西方繪畫的寶貴財富。西方美術史上,如提香,文藝復興畫家達?芬奇、安格爾、米開朗基羅,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無不是從前輩藝術家那里汲取了大量的繪畫技巧和寶貴經驗,而后成為各個時期的藝術巨匠。近代的譬如分析立體主義代表畫家畢加索早期學習階段也是通過大量觀摩塞尚、凡?高、高更、勞特累特等藝術家的作品,從中領悟到油畫的獨特魅力,并由此創作出大量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中國油畫百年亦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如徐悲鴻、林風眠都是先虔誠地學習和借鑒了西方繪畫的不同風格和流派,然后結合自身的文化傳統,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從而奠定了各自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離開西方繪畫本身的傳統談論油畫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更應該多從西方藝術大師作品的學習中磨礪繪畫技巧,汲取營養。
三、油畫創作教學中個性化語言的培養
選擇何種藝術手法和載體已經有了非同以往的自由。多元化的文化氛圍和先輩們成就的樣式已變成資源,給大家提供參照。繪畫必須用自己的繪畫語言,田克盛說:“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的意思?!闭嬉龅竭@樣并不容易,自己的語言和意思究竟是對是錯,沒有人會隨時為我們準備好可以鑒別的標準和答案,要靠自己在藝術實踐中去體驗,提高審識能力,從而實現自我表現選擇的目標。
對于繪畫者來說,首先是選什么樣的題材作畫,決定于他被什么感動。印象派大師畢沙羅說:“要在大自然中選擇最適合于你自己氣質的主題?!敝挥斜憩F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表現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尋找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是決定一幅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大師列賓在青年時期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列賓在完成畢業創作《睚魯女兒的復活》后便在俄羅斯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也為他贏了不小的聲譽,同時他也獲得了為期三年出國進修的機會。但當他把在法國學習三年期間完成的作品帶回俄羅斯展出時,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這位當時在俄羅斯已經享有盛名的天才畫家從“藝術之都”巴黎學習回來的作品竟沒引起什么反響多少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后來,列賓回國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譽為批判現實主義的泰斗。列賓在后來回憶道,法國的這段學習創作經歷,只是讓他在繪畫技巧上取得了進步,很難有真實情感的流露,俄羅斯才是他藝術創作的源泉。
其次,無論是什么樣的藝術,它最終都要傳遞某種精神,藝術品才具有精神性。在一件油畫作品完成之前的整個藝術實踐過程,是充盈這位藝術家的全部人格精神和藝術品格。從畫面來說,沒有藝術家精神因素的滲入與導引,就不會有形式、色彩的有效組合。油畫語言的“個性化”這一問題正是現代油畫討論的一個方向。不少人認為是獨特的筆觸,或有人物的變異,或是色彩的獨創,這些所謂的“表現主義”就是個性。其實不然,刻意的“表現主義”只是表面的現象,并不是實質。畫面表現力來源于畫家最根本的情感和表現欲望,而不同的形象則能體現出畫家不同的審美個性和藝術品位,這才是一種“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一件藝術品是由藝術家的人格精神、技術精神、創造精神融于一起打造而成的。因此我認為“個性化”語言的培養必須建立在自身的真實情感上,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
最后,要勤于寫生,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素描還是色彩,寫生才是我們進行創作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研摹西方大師的經典巨作是學生快速取得繪畫技巧和創作經驗的捷徑;恰當的題材選擇和個人真實情感的表達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證。不可急于刻意追求所謂“個性化”語言,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的個人天賦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絕不會與別人完全雷同,換句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情感在生活中是抒發內心精神的一種沖動。每個人的經歷、對事物的認識看法均有所不同,因此對于表現對象所要抒發的情感必然也不同,由此創作出的藝術作品當然會各有不同。適合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并能貼切地表達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感受,就是體現出了自己最好的藝術個性,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H.H.阿納森著.鄒德儂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2]王宏建.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皮道堅.美術創作與論文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