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9: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GIS,以空間數據庫以及相關硬件設施作為基礎,為了地理研究,采集、管理并分析相關數據,通過模型提供具體動態信息,它是一種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在上世紀中期開始發展。在數字時代的影響下,這一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核心技術,是當前我國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從當前情況看,這個系統逐漸逐漸實現綜合化,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進行結合,對體系建設加以完善,將虛擬技術以及現實技術結合起來,使系統具有真實性以及可操作性。這個系統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它能夠在地圖上將地理事物以及現象空間分布進行直觀展現。GIS和多媒體技術進行結合,能夠對系統內部建設進行完善,使數據具有更好的表現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GIS技術,能夠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另外,這一技術主要應用在概念以及管理等方面,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圖層進行點擊,從而得到信息資源,另外,還能夠利用查找相關屬性特征等形式提高學生對于空間分布的了解。與此同時,這一技術在空間分析這一問題上計算功能比較強大,在教學中直接進行演示操作,能夠使學生直觀理解空間概念。這一技術的應用是很廣泛的,給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代替傳統教學用圖。對于中學地理教學來說,地圖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最為經常用到的教學工具,信息量比較大,且形象直觀。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養其學習地圖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學會對地圖進行閱讀以及填繪和分析。傳統教學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學掛圖以及課本附圖還有復合投影片等形式對地理分布知識進行講授,雖然利用教學掛圖和投影儀能夠深化教學,可是在使用過程中會占用空間,容易損壞,而利用GIS技術自主制圖,能夠將教師的問題清晰反應出來,也不容易損壞。這樣制作出來的地圖,信息容量比較大,且精度比較高,表現形式具有豐富性,能夠進行動態顯示,容易對內容進行修改以及擴充,也能夠結合具體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還可以將分布圖以及信息數字進行結合,使學生具有量的概念。(2)可以進行空間查詢。利用這一技術能夠達到雙向查詢的效果。比如,在對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動態閃爍的形式顯示行政區名稱以及簡稱還有位置和輪廓等,同時還要賦予其屬性,能夠隨時對其面積以及人口還有社會情況和經濟狀況等進行查詢。另外,這種可視化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感性認識,將其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3)使知識教學更加豐富。GIS能夠對傳統觀念和認識加以改變,使教學與學生都能夠有全新心態對地理知識加以探索與學習,對學生思維理念加以培養,增加其個性化學生。教師在對研究課題進行確定以后,學生能夠利用GIS數據庫開展研究性學習,從多個方面對研究內容加以了解,對知識教學加以豐富,使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GIS使用的幾點建議
(1)對相關教育資源進行建設。從當前情況看,GIS技術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業中,在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少,因此,要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GIS技術的應用加以重視。對中學地理教育的相關軟件以及地理數據資料進行開發,對教師進行GIS知識培訓,是中學教師地理專業水平以及計算機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對人才進行培養與培訓的時候,一定要和中學教學進行銜接,多開設GIS課程,對相關教材以及案例數據進行編寫與制作,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教師要改變傳統單純教授知識的模式,而是要將教學過程變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決地理問題的一個過程。當前,由于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教師要對免費資源進行科學利用,利用自身知識進行修改并利用。各級中學也可以和相關院校進行交流,使GIS技術和資源實現共享。(2)對GIS教育加以普及。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用GIS技術,就是要求學生在對計算機相關知識進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術針對相關數據加以操作和處理,之后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在當前社會中,GIS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要確保這一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得以普及。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很多地區的中學都設置了微機室,雖然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可是學校只要進行認真規劃,合理進行利用,就能確保學生上機機會,使學生對GIS的基礎知識進行操作應用,保證GIS技術的普及。(3)對相關教育體系進行構建。不能在大學才開始進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結合教學環境要分地區以及分層次和分級別對GIS教育在中學階段進行設置并逐步做好落實工作。要在教學過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學以及拓展教學和研究性教學,也可以根據課程設置的相關結構,將其分成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構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統。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GIS技術,能夠使學生對地理學科有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動態進行接觸,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為GIS人才以及地理學科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四、結語
(一)基本情況;
(二)申報理由:1師德與政治思想;2工作業績(教學成果、主持及參與的教研課題、輔導學生獲獎情況、所獲市級以上的榮譽、教研方面所獲榮譽、近年的市級以上公開課及講座報告、近年參與的培訓、近年發表的論文、參與編寫的教材及專著、學科帶頭人及青年教師的培養;3教書育人;
(三)晉升以后的工作設想
二、教師晉級述職演講范文
一、基本情況
1971年6月出生,男。1993年6月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專業,本科學歷,并被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同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區大瀝中學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區大瀝高級中學任教,2005年8月至今在第一中學任教。2000年11月,經市中學一級教師第二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具備中學地理一級教師資格。現申報中學地理高級教師資格,并作如下述職演講。
二、申報理由
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自己熱愛祖國。認真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關心國家大事,遵紀守法,積極參與各項學習。堅持教書育人,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較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工作上服從學校的布置,任勞任怨。
曾獲得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三等獎、區教育教學科研先進工作者、區高中地理學科論文評比三等獎、區第一屆高二地理能力競賽優秀輔導老師獎、區第一中學“十大優秀班主任”區第一中學優秀班主任、區第一中學“先進工作者”區第一中學優質課競賽二等獎、區第一中學優質班會課評比三等獎、大瀝區優秀教師和大瀝區教育線優秀團員等多項榮譽稱號。參與工作以來。
(一)教學能力及成果
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較注重抓主干知識的學習以及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其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對優生,鼓勵他老師指導下獨立鉆研,充分展現他優勢。2008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平均分為94.72比學校平均分92.39高2.33比區平均分92.37高2.35比市平均分92.07高2.652007年6月首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輔導的李明輝同學獲優秀獎。2007年4月區第一屆高二地理能力競賽中,輔導的何振輝同學獲二等獎、李雪儀同學和張穎欣同學獲三等獎,也因此獲得優秀輔導老師獎。2005年12月廣東省第一屆博冠杯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輔導的熊斐影同學獲一等獎、周文勝同學和謝錦添同學獲三等獎。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目前已經結題,2005年9月起個人進行《高中地理教學過程性評價探索與實踐》校級課題研究。并且獲得校級優秀課題。2006年6月起參與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選修Ⅲ)網絡資源建設開發與應用研究》市級課題研究,主要負責圖片、音頻等素材、課件以及各種試題、練習題等,并且已經在教育網開設專題學習網站,充分實現資源共享。2006年12月論文《淺談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獲區2006年度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并在交流會上宣讀。2007年12月兩篇論文《從2007年廣東高考地理綜合題看今后備考》和《淺談湘教版地理Ⅰ“活動”使用》獲區2007年度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并在交流會上宣讀。2001年12月論文《高中地理教學的圖象運用》獲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認為要塑造一個人,擔任班主任期間。特別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學習效果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話說的成才先成人”然后就是集體主義問題,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團隊合作很重要。當然現在具體來說就是班風問題。個人思想問題會影響班風,班風好會促進個人的快速發展,當然班風不好會阻礙個人的發展。例如2005~2006學年度我所帶的高一(18班,從見到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強化我這些觀點,結果這個班六次獲得“優秀班集體”發明了一中的歷史紀錄。優秀班集體”可是考慮了諸多因素,并且用比較科學的量化方式評選進去。因此2006年1月我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同時“優質班會課”評比也獲三等獎。同年9月,因教育工作效果突出被評為一中“十大優秀班主任”重視集體效益的同時,也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對于學習效果優秀的學生,經常私下找他聊,像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使他效果有更快速度的提高。
(四)培養青年教師情況及效果
由于在2005年7月之前,青年教師培養方面。一直在區大瀝高級中學擔任史地科組長,所以培養青年教師義不容辭。1995至1998年指導黃立雄、謝桂珍老師完成他第一個教學循環;1999至2002年指導徐淑霞老師完成她第一個教學循環。2005至2006學年度我被學校聘為謝群老師的教學工作導師,今年8月她將第一次上高三。2006至2007學年度我被學校聘為陳江寧老師的班主任工作導師。以上各位老師在協助下都迅速成長,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教育成績。
(五)參與繼續教育情況
積極參與各項繼續教育培訓,工作之余。使自己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其中有2007年12月市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地理大講堂—掌握教材改革,靈活實施教學”2007年10月市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地理大講堂—國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2004年7月我參與由華南師范大學和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科省級培訓班”等中學地理教學系列培訓課程。2003年12月經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測試,普通話水平為二級乙等。
2004年10月我參與了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級培訓”考核合格。還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班主任工作論壇,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及師德學習培訓,努力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和業務能力。
2001年1月起參與由教育學院電教中心和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計算機全員初級培訓”考核合格;2002年4月起參與由廣東教育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和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計算機全員中級培訓”考核合格。2008年8月我參與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五個模塊—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應用、Word2003WindowsXP考核合格。還努力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我于72年參加教育工作,1974年畢業于天津市南郊區師范學校,在隨后的工作中,86年取得天津教育學院地理大專學歷。曾在大港區太平村中學、遠景中學擔任地理等教學工作,1986年調入大港油田二中即現在的海濱二校至今,從事初高中地理教學,兼任電教員等項工作。95年評選為中學一級教師,最近幾年一直擔任本學校七、八年的級地理教學工作。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做到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進行教育教學,深入鉆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學所需的文化知識。注重素質教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主要工作與業績:
1、認真鉆研新教材和新大綱。搞好素質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平時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心準備好地理課件,備好每一節課。課上認真組織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知識聯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學手段上強化直觀教學,能夠熟練的運用錄像、投影、電腦等多媒體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課下積極的輔導學生的學習,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幫助他們,使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級學生考試成績均處于油田范圍中上等水平。今年08年七年級地理考試油田第二名,07年與08年我校八年級參加天津市地理會考,地理成績名列前茅。全部達標,其中08年八年級的學生地理會考成績90%為優秀與良好的最好成績,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學水平。
2、開展素質教育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全國地理科技大賽
本人積極的組織本校的學生參加2007年—2008年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賽,比賽持續兩個月的時間,本人認真組織,細心輔導,我校師生積極參與?;顒拥玫綄W校領導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賽中我校成績優異!經過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優秀組織獎;全國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稱號,并授予牌匾為我校爭得了榮譽。本人也在全國地理科技大賽榮獲全國優秀指導教師一等獎,并授予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的稱號!
我校中小學生近150人報名參賽,其中15人在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
3、積極參與各項教學研究活動與比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平時本人積極參加教學基本功與教學公開課的比賽,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結合地理教材內容,經常制作地理教學課件并運用與課堂教學,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7年我撰寫的《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精神的培養》論文,獲得區海濱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2007年”教育創新“論文區級三等獎并獲得區級成果認定獎。
1998年12月由本人設計制作的錄象教材數學《圓錐曲線定義》獲得市市教育局頒發的三等獎。
2000--2001年,獲得校級教研公開課評比二等獎。
2004--2005年,獲得校級創優課優秀獎。
2005年,獲得濱海教育中心教師公開課比賽二等獎。
2005年,我撰寫的論文《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想》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2006年,獲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師基本功大賽地理學科三等獎。
在我兼任電教員工作期間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先進學校的稱號。
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我獲得了《教育處關于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先進個人稱號。
4、自覺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電教員其間還為學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學校的團隊活動、學校的運動會、藝術節的文藝演出,學生會操等大型活動,主動做好廣播設備的安裝和錄像、攝像等工作。多年來,先后為學校義務維修了各種教學、電教電路等無數設備。為學校節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從事教學幾十年,自認為工作勤奮,嚴肅認真,忠于職守,遵守紀律,不畏艱苦,服從領導,不計名利,團結同志。付出了半輩子的心血,給學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已臨近退休年齡,參選機會不多,特別盼望能順利晉級,做為對自己工作的肯定。請大家給與多多地支持。
一、全民地理素質急需提高
今年5月,某省科協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包含地理素質知識的科技隨機抽樣調查,對1000名群眾開展了問卷測試,其中地理知識素質題正確率為:對溫室效應比較清楚或了解有所深入的占52.8%,明白“臭氧層變薄會導致皮膚癌發病率上升”道理的正確率33.5%,判斷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止地球的54.7%。在舉例描述科學技術產生可能性危害題目中,認為“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占53.1%,認為“生態資源開發不合理,消耗透支”的為24.6%。從匯總的情況看,基層群眾的文化科技素質中和自己接觸最多的地理常識知識比較匱乏,不少群眾對“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生態資源過度開發”等與人類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認識不足,觀念模糊,由此體現出強化地理素質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二、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堪憂
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因為在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作為選修二科目出現在學業水平測試中,高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態度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地理課不重要,上不上沒有太大的意義,導致許多高中生在地理學習中缺乏壓力,學習熱情減退,缺少積極性。教師開展地理教學效果不好,高中生又是即將步入或逐步進入社會的準公民,會對未來國民的地理素質產生消極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高中地理教師要強化自身業務素質,創新傳統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推進素質教育。
三、加強地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要明確素質教育基本要求。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側重于地理知識教學、地理技能培養以及應試技巧聯系,以提高考試分數為教學目的,沒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注重傳授地理科學知識、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操,注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與培養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開展地理知識教學以及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還要兼顧學生地理品德素質與行為素質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本內容強化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國情現實、人口觀、環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教育。
2.要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教師首先要提高履職能力,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地理教學基本功包含課堂教學技巧、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近年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的教師地理優質課評選、教學論文競賽以及其他形式的教科研活動,為廣大地理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雖然目前高中地理教學面臨一些困境,地理教師更要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對地理教學工作充滿激情,愛崗敬業,創新進取,不斷提升自身的觀察力與創新意識,練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充分發揮地理教學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要
初中地理教材告訴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國家,自然資源種類多、儲量大,但實際上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擁有量并不多。我們必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關鍵詞
全面了解
環境教育
教育內容
教育途徑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已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的日益惡化,已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初中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社會經驗少,可塑性較強,對他們進行環境教育勢在必行。地理教學在這方面起著別的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教材中滲透的環境教育內容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環節。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深刻地領悟了環境教育的內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升華了環境教育這一主題。
一、全面認識、了解初中地理的環境教育內容
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同時,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環境教育是中學地理學科教學改革的需要,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環境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而地理教師是地理課程中環境教育的主要設計與實施者。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我在地理教學中,把環境教育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之一。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環境內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環境內容中的很多問題。靈活運用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能夠切實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激發他們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熱情。
(二)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涉及的環境教育內容
1.環境認知教育
認知教育貫穿在整個地理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講解環境問題的起因、現狀和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使學生對目前世界的、中國的環境狀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同時,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眼目睹人地關系之間存在的矛盾,即由于人類的活動,給地球帶來的破壞和現在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對環境現狀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
2.環境道德意識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在環境方面的道德意識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告訴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國家,自然資源種類多、儲量大,但實際上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擁有量并不多。我們必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如亂砍濫伐森林、過度放牧、任意排放有害物質、過度開采各種礦藏和地下等使環境遭到了破壞,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值得人們擔憂和深思。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會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無情報復甚至加倍懲罰。應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愛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遏制生態環境破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環境道德價值觀。
3.環境行為習慣教育
初中地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基礎上還應使學生形成對初中地理教學論文環境負責的行為習慣,能夠自覺地關心周圍環境,保護環境,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和能源,努力為改善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要將環境道德意識落實到個人的行動中,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報、廢鐵,愛護花草樹木。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注意保護環境,并形成志愿者組織,加強對社區環境教育的宣傳。
二、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開展環境教育的途徑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促進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合格公民。當代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熱愛環境、善待環境、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文明意識是當代青少年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此,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我隨時注意對學生進行環境科學知識的教育。
(一)強化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主要根據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講授有關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知識,課堂教學要生動、有教育性,要靈活組織,采用討論、做實驗、看錄像等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初一地理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資源》第二節“水資源”和第三節“森林資源”時,我先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了學校附近河水污染情況和山林植被的破壞情況,在上課時又給學生播放了兩段有關這方面的光碟,再讓學生聯系實際并結合課本內容展開討論,使學生將理性思維和感性認識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組織以環境知識為主題的課外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競賽活動、詩歌朗誦會、講演會、調查報告會、辯論賽等。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要進行正確、恰當的引導,為他們提供資料和信息幫助,并加強指導,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研活動,尋找新的環境方面的事例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三)指導學生進行自我環境教育活動
1.開設環境問題專題性講座活動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學校和其他教師的幫助,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講座,如《森林、植被與人類生活》、《水資源與人類生活》、《退耕還林與生態建設》等,并結合當前或當地生動具體的事例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明確環保意義,從而實現在初中學生中普及環境教育的目的。
2.學生自己組織進行專題課外閱讀
學校和老師要對他們的這一活動給予支持和鼓勵,盡可能地開設一個專門介紹環境知識閱覽室,同時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專業性的環保報刊和環境報告書籍,如《中國環境報》、《環境科學》、《環境保護》、《環境科學文摘》等,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實教學內容,擴充課堂知識,開闊眼界。
一、指導思想和依據原理
首先,心理學表明:人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是通過將知識信息加以組織與編碼儲存在大腦中,待需要時提 取的。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現各種各樣的聯系和線索,就越利于儲存和提取。正如布魯納指出的那樣:“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因此,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注重各區域地 理事象間的內在聯系,建立整體的知識結構和網絡,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學習,是符合人的認識 過程和思維規律的。
第二,按照哲學的觀點,任何事物的諸矛盾中都有起決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 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個地區,盡管地理事物和現象浩繁復雜,但總有最具代表性和起關鍵作用的主導因素和 共同特征,抓住這一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就能使教學提綱挈領,化繁為簡,優化教學過程。
第三,就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區域性和綜合性而言,任何地區都存在著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聯系、相 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同時各個地區又存在著區域分異,從而形成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這些都使我們能夠將看似零散的內容貫穿起來,找到它們之間或鮮明或隱含的內在聯系。
第四,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區域地理教學目的絕不僅僅是單純傳授地理知識,而是要讓學生運用地理 基礎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區域地理問題。為此,就要從區域條件、問題、區域發展方向、策略這一新的視 角重新構組教學內容框架,建立一個人地關系的結構體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學要點
1.教材處理和教學內容設計
(1)抓住主導因素,突出區域特征
一般情況下一個區域的特征是以這個區域的自然環境作為基礎的。故而往往從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 間的邏輯關系,在區域的各個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質(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發)的和最具特色(即區別于其 他地區)的主要區域特征,并以此追尋出主導因素。如西北地區:教材是由“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我國 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灌溉農業”、“地下寶藏”和“主要交通路線”五部分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對農牧 業和交通運輸的影響分析,“氣候干旱”應是本區最突出的區域特征,“深居內陸”是形成區域特征的主導因 素。
(2)理清知識聯系,形成知識體系
明確了區域的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區域地理的綜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經濟地 理各生產部門間以及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個相關的知識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熱”和“大”為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形成了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兩條主線, 將地形、氣候、水文、植被、資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見下 圖實線網框中的文字與箭頭)
(附圖 {圖})
(3)貫穿人地關系,建立網絡結構
一個區域不論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內部聯系多么復雜,但都離不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 結構體系。這正是新教材教學原則、指導思想和教學內容的集中體現,也是區域地理結構教學的主體核心。因 此要圍繞人地關系這個主題,將知識系列與知識系列歸類連網,找出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建立環境—資源—人 類活動的教學結構。仍以巴西為例,將上述內容橫向歸納,就會清晰地表現出這一結構體系。(見上圖中的虛 線網框和最上面文字)
2.教法選擇和教學過程要求
(1)提供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
首先要以充實的地理事實材料為依據,使地理知識“理”性的認識建立在足夠豐富的感性知識基礎之上。 為此要充分運用文字、數據、表格、圖象等資料,以及投影、錄像、電腦動畫等先進的教學手段。
(2)設置層層遞進的課堂提問
區域地理知識點、線、網的建立,實際上是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三個步驟,這里還必須有教師啟發引導的 連續性問題。它是控制學生思路,訓練邏輯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的極重要環節。問題的設置應將整體教學內容 串聯,環環相扣、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問題的切入既可由基本點出發,推衍出相關的知識,也可以逆向聯系 ,追本溯源。
總之,豐富的資料與精心的設問,往往前后呼應,相輔相成,使學生形成一種在地理事實基礎上的感知、 理解、最后得出結論的過程式學習。如:青藏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及影響下的農業生產,就是通過一系列資料 與問題逐步得出的。(下圖所示)
(附圖 {圖})
(3)實施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區域地理豐富的內容還決定教學方法的多樣和課堂活動形式的不同,其中尤以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能 力的訓練和培養最為重要,強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區域位置和地理事 物的分布應進行讀圖填圖的訓練;分析綜合地理事物特征和成因可采用分組討論;探討區域發展的方向、途徑 可進行“地方官”角色的扮演等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 、增長能力、樹立觀念。
(4)教給學生地理思維的方法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將知識整理歸類,納入他們已有的知識系統的過程。這個原有的知識系統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曉“地”。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 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結構去分析解 決問題。
(5)采用綱要信號的板書結構
這種板書一般可分為文字框架式和圖象符號式兩種。前面談到的巴西屬于前者,這里不再贅述。下面圖示 的中國農業,是以圖像符號表明我國三大農業區的自然條件、經營方式、作物種類、優良畜種等方面的知識, 是在學習完中國分區地理后復習中使用的。課堂上邊復習邊畫,形象直觀、高度概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附圖 {圖})
(6)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
前面已經談及,學習區域地理不僅是掌握區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 口觀,懂得協調區域持續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因此每學習一個區域,都要以人地關系為中心線索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認識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是否協調,評價 人類活動是否合理,注意從中借鑒有益經驗和失敗教訓,探討促進區域發展的措施和途徑。
三、教學意義與優勢
實施上述區域地理人地關系結構教學有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利于學生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人地關系的結構教學貫穿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通過查閱整理資料、建立 點線網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提高了觀察能力、利用圖表的技能和分析、歸納、綜合、概括等羅輯思維能力以及 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3.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和陶冶。人地關系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結構網絡的建立,使學生自始至終受到愛 國主義、國際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資源、人口、環境觀的教育。通過評價、分析區域問題和發展途徑,更能 使學生從小樹立人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信念。
4.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程度之深,范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
5.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區域地理知識的系統、簡化,板書的條理、精煉,使學生理解得快,記憶得牢 ,同時也使教學時間大大縮短,而知識容量和深度卻大大增加,明顯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學時間一般可 縮短到原來的2/3甚至1/2。實驗班的學生平均成績由70分左右提高到80分以上。
6.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之內涵,找出諸地理 要素的內在聯系,設計出科學精致的板書。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促進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總之,上述區域地理的人地關系結構教學,采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做指導,匯集了多種先進教學方法于一體 ,是一種有實效、較理想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其結構體系如下圖所示)。這一模式正在我區進一步嘗試與推廣 。
(附圖 {圖})
關鍵詞:課題研究;備課組教研;專業成長
備課組教研常常困惑于找不到一種能落到實處、有實效的方法,教師反感、應付,教研活動有名無實,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則能有效改變校本教研活動中的虛浮現象。課題式備課組教研活動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以任務驅動培養教師自覺鉆研意識,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是學校教師教育工作的較好形式。
一、集思廣益研究教學問題
研究的課題應該來自于課堂、來自于教師的親身實踐,應該是教師自身最急于解決的真實問題、現實問題。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和自我反思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和備課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探討,對具有典型意義的、有探討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綜合,再上升為課題,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本校地理備課組選取《初中地理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作為研究課題,經過周密、詳細的思考討論,選擇原因如下。
1.初中地理課標要求
初中地理課標指出,地理教學中,一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二應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2.本校的校情和學情
本校是一所普通農村初中,學生基礎薄弱,家長與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如城區。而且,在大家的意識中,地理是“副科”,并不重要,所以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高。本校學生地理成績長期徘徊在全市中游,很難有大的突破。如果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對所學科目不主動,教師講得再好,實際的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主動學習變得十分重要。情境教學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情境教學特點
運用合適的情境作為教學主線,串聯課堂,可以營造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益。初中學生學習科目多,花在地理學科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尤為重要。教師設計好地理情境,以此為課堂主線,可以更好地把知識串聯起來。例如,講解“臺灣”時,教師可以設計一條臺灣的旅游路線,把沿途的山山水水、人文風光、資源特產等巧妙穿插其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旅游體驗中完成知識的掌握,并增強愛國情懷。
確定備課組教研課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改革為著眼點,尋找學校發展、教師群體發展與課程改革同步最佳契合點,從而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學習理論探討研究方向
在課題研究活動中,應該要求課題組教師有針對性地閱讀相關教育專著、專業理論書籍,夯實理論基礎,站在更高層面審視課題,實現對課題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本校地理備課組在研究《初中地理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課題時,給教師發放了《情境教學操作全手冊》、《李吉林情境教學》等學習書籍,并且利用網絡查找大量相關信息,通過QQ群形式共享。通過學習,大家認識到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必須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培養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維。
集體研討是課題備課組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通過建立以備課組為單位的主題教研機制,固定好每周集體備課的時間,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科研氛圍,依靠“專業引領、同伴互助”,促進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對話,在觀念的碰撞與交流中達成新的共識,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使教師相互學習,共享經驗成果,既深化研究課題,又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研究課例增強課題實效
課題研究是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從實際出發進行的教學研究。課堂教學是備課組教研活動的主陣地,教學研究必須聚焦課堂,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在《初中地理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中,經過備課組全體成員的討論,大家集體設計“日本”的上課思路,利用游記形式,把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串聯起來,用旅游作為主線,在游玩中學習地理知識。在此基礎上,備課組進行“中東”情境教學的同課異構,三位教師同上一節課,請學校教導處和兄弟學校同行參與評議,對上課的設計及效果M行改善。
備課組把課堂作為問題研究的源頭活水,又將課堂作為研究活動的載體和落腳點,使備課組教研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通過觀摩別人的課堂,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能夠有效地解決在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撰寫反思不斷進步成長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引導教師對課題教研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抓手。在組織“中東”的同課異構活動后,一位教師感悟頗多,他在反思中寫到:“在把中東的情境引入教學環節時,運用中東戰爭使人民受到傷害的視頻,整個故事的情感色調應該是悲傷的,但我在情景中,卻沒有體現出悲傷的語氣和神情,這真是失敗的地方?!绷硪晃唤處熢诮虒W反思中說:“中東這一節,石油的輸出線路應該是講解的重點,而我在講解的時候,沒有選用合適的地圖,而學生對整個世界政區的空間感又不強,對線路沒有清晰的認識,這是一個不足,以后要多加注意”。
課題式備課組教研,是引領教師自我學習、自我感悟、自我發展的有效教研,喚醒廣大教師的教科研主體意識,而教學反思又能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沖動,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個性的形成。
五、展示成果促進共同進步
課題的研究是一個由不理想到理想、由不成功到成功、由失敗多到成功多、由失望到欣喜的長期漸進過程。它不僅需要教師建立一種新的教學和研究理念,也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去豐富、去完善、去呈現。為及時總結經驗、展示成果、查找不足,使課題研究工作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可適時舉辦課題成果展示會。本校地理教研組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組織教師上課題研究的研討課和展示課,便于其他教師觀摩、學習和借鑒,給教師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二是召開課題中期匯報會,由課題組負責人從問題的提出、實施過程、取得成果、存在問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向鎮教育局直管領導作出陳述,及時總結經驗、交流提高。三是把研究過程中的感受寫成教學設計和教學論文,變成自己的成果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