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9: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內經濟形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圖們江地區國際合作開發已進入穩步發展時期。為早日實現圖們江地區“東北亞物流中心”這一目標,需要采取相應的的對策。
當前,進一步加快以琿春為核心的我國圖們江地區開發開放進程,對維護國家安全、繁榮少數 民族 經濟 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深化振興東北老 工業 基地戰略、推進全面小康 社會 建設的內在要求。
一、圖們江地區的開發開放形勢
圖們江地區的國際合作開發始于1992年,到1994年以前,進展情況較快。之后,由于受國內經濟形勢和亞洲 金融 危機 的影響,開發停滯,經濟也處于低速度運轉狀態。近年來,由于周邊 環境 的變化、地方干部群眾的努力以及聯合國有關組織的協調與推動,圖們江地區的開發開放形勢開始好轉,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
(一)圖們江地區開發的周邊及國際形勢趨向好轉
1、當前的國際環境為圖們江地區開發開放提供了難得的 歷史 機遇。近年來,我國與周邊各國的經貿協作不斷深化。比如,中俄貿易額已達290億美元,2006年被確定為“
二、圖們江地區開發開放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圖們江地區對我國 經濟 社會 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由于圖們江地區所處的特殊地緣 政治 與地緣經濟 環境 ,其合作開發必然具有戰略性、國際性、復雜性和機遇性等特點,從而決定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同周邊國家一起,經歷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其目標的實現。
[論文摘要]對俄貿易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由于俄國國內經濟等因素,我國出口,特別是皮衣出口急劇下降,從而影響了中俄貿易的發展,只要在管理、審查、質量、人員素質等方面加強規范,對俄皮衣市場一定有非常大的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皮衣,開始大量涌入俄羅斯市場,我國與俄羅斯的皮貨交易風風雨雨經歷了的二十幾年。在這期間,許多皮貨商一夜暴富,各個皮革和皮衣加工廠效益十分可觀。21世紀受俄羅斯內經濟影響,我國對俄皮衣出口急劇下降,與此有關的公司和個人都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俄皮衣出口經營,有少數人堅持住了,一部分人在觀望、等待。大部分人對此市場已失去了信心。
隨著中國的“俄羅斯年”和中國的“俄羅斯年”的發展,我國對俄皮衣出口又出現了復蘇的跡象,但就目前來講,我國對俄皮衣出口在貿易方式、銷售形式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和不規范之處。要想在這一領域繼續保持我們的優勢,不斷擴大出口量,規范對俄皮衣出口勢在必行。
一、俄羅斯消費市場的特點及對皮衣的需求
1.市場還很不成熟,機遇與風險并存。市場包括“供”和“需”兩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面,是二者的統一體。從目前情況看,俄羅斯國內許多商品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十分混亂。商品的貨源、質量、價格還不十分規范。各種層次由各種合法與不合法的渠道進入的商品充斥著俄羅斯市場。
2.俄羅斯市場是一個獨特的、有著巨大容量的市場。俄對皮衣的需求量很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1)由于俄羅斯的氣候特點,決定其對皮衣的需求量很大。
(2)俄羅斯人的消費習慣也是大量需求國外皮衣的重要原因。
(3)俄羅斯人對皮衣的消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俄對皮衣的需求量很大。
二、對俄皮衣出口存在的問題
中國對俄皮衣出口經歷了風風雨雨,它是在俄法制不健全,經濟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他從產生之初就已暴露了自身存在的問題。規范對俄皮衣出口已成必然。
1.出口皮衣質量低下且不穩定,從業人員素質低下。在對俄皮衣出口業務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個體商人,他們一般把追求經濟利益作為最大目標。他們常以一些低質產品去贏得最大利潤。甚至以次充好,假冒偽劣,極大損壞了中國商品的形象。提高產品質量、重塑中國產品的形象,已成為中國對俄皮衣出口的關鍵。
2.跨國直銷產生于獨聯體特殊的經濟環境和貿易條件之下,是俄法制不健全的產物。一方面,從俄國內經濟形勢分析,普京上臺后俄政府加強了各類法律的制定。加強了稅收管理。很多中國的集裝箱攤位因逃稅、漏稅而遭到稅警的檢查、罰沒、甚至查封。俄海關去年也曾經多次扣住通過“包機包稅”形式往莫斯科運輸皮衣的飛機。而在銷售淡季又想方設法采取不正當手段來壓倒對手,從而造成了價格體系和市場秩序的混亂。
三、皮衣出口亟待規范發展
“跨國直銷”這種貿易形式在很多方面已不適應俄當前形勢,兩國政府應根據實際、針對“跨國直銷”“包機包稅”現存的弊端、就這些問題采取協調一致的措施,來規范中國對俄皮衣出口市場。1.就中方來講:(1)加強對俄皮衣出口的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報關、商檢運輸體系,逐步改變“包機包稅”制度所帶來的市場無序和混亂。
(2)應嚴格審查進行對俄皮衣出口的企業和個人,對那些規模較小、無進出口經營權、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個人和企業應嚴格限制,規范其發展,逐步優化貿易主體。
(3)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恢復中國商品信譽和中國企業形象,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以應對來自韓國、土耳其等國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沖擊。
(4)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加強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和實務的學習和修養,以適應變化了的俄市場的需要。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的各種策略和手段開拓俄市場。
(5)對皮衣出口的企業和個人要加強對俄法律、法規的研究,掌握在俄貿易的有關法律要求及俄海關、商檢等環節的法律規定,使對皮衣出口逐步走向正規化、法制化。
2.就俄方來講:(1)采取有效措施發展本國經濟,使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為進出口貿易創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并為開展正規貿易創造條件。
(2)不斷完善各種法律、法規的制定,使中俄貿易發展有法可依。
(3)各部門協調一致,加強稅收管理,改變稅收制度、標準混亂的問題。
(4)整頓海關、商檢、運輸等部門,加大打擊走私、偷逃稅的力度。建立起規范的通關體制。
(5)加強市場管理,制定有效的市場規范,努力改善市場經營的自然和經濟環境,使大市場營銷有序化。
嚴禁跨國直銷、關閉大市場將會給俄居民和政府帶來不便和損失,且進行正規貿易的時機還未成熟,許多俄企業目前還不具備開展正規貿易的資信保障。俄銀行結匯、保險等方面都還不十分健全,對俄皮衣出口將會迎來一個從“跨國直銷”到正規貿易的過渡時期。面對這一新時期,中國企業和個人應“適應形勢,順應發展”找準自己的位置,注重研究市場,運用科學的營銷理論,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一定會使我國對俄皮衣出口不斷向前發展,在俄羅斯市場上保持我們的優勢,永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施用海主編:《開拓世紀之交的東歐中亞市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李靜杰:俄羅斯當前形勢分析.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8年第二期
論文摘要:盡管受價格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實際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投資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因為短期調整而明顯衰減,因此不會出現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bstract: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price factors, the actual investment in China this year the growth rate has declined, but continued growth in investment demand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investment growth is not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driving force and the apparent attenuation of short-term adjustment, there should be no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situation.
當前經濟形勢的概述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不斷擴大與蔓延,已經對我國的當前經濟形成了明顯的影響與沖擊,特別是對外進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是最為突出的,外銷產品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大幅度的減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減弱、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中國部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一些中小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的困境,原油、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與趨勢還是被各國所看好。首先,雖然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困難,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還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國政府積極地進行宏觀調控,積極穩妥的推進中西部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開拓國內市場、及時的調整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以此來拉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再次,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盡快改變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第三,積極采取相關優惠措施,以資金來支持,加大大學生就業,確保就業率穩步上升。就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只不過速度緩慢了而已,但對世界經濟早日走出困境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影響。
國際環境現狀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中國的外匯儲備盤踞世界首位,多數用于對美國的投資(包括持有美國的國債),國際經濟形式的下滑,人民幣被迫不斷升值,使我國的外匯儲備縮水近四成;全球市場萎靡及各國的保護政策以及國際市場的疲軟,使我國的產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經濟社會生活的現象層面上看,現在最突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資源短缺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最近幾年一些可貿易資源因為中國需求量的急劇增長,把全世界的價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貿易的資源,比如石油,則出現了供應短缺甚至造成了社會生活的困難。另外一個突出問題,是社會環境的惡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腐敗的蔓延,另一個是貧富差距擴大。這些,都滲透目前社會經濟生活中。
2、從宏觀經濟的深層結構看,問題的發生可以歸結為內外兩個方面的失衡。內部失衡的主要表現是投資和消費的失衡--過度投資而消費不足。
3、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觀經濟上的集中表現,是貨幣的過量供應或流動性泛濫,而貨幣的過量供應又必然導致房地產、股票、收藏品等資產泡沫的形成或通貨膨脹,即消費物價指數(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從中長期的觀點看,這一問題的危險還在于,它會使我們的金融體系變得非常脆弱,當遇到外部或者內部沖擊的時候,就會出現嚴重的系統性風險。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經歷過高成長的時期,成就了所謂“東亞奇跡”。但是,它們大多數都因為內外失衡的處理不當,而沒有逃脫金融系統的危機,以致損失了幾年、十幾年的時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們必須盡力地防止出現這樣的問題,防止我們大好的經濟成長形勢出現逆轉。
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我國市場潛力依舊很大 經濟持續增長可期望。
盡管受價格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實際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投資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因為短期調整而明顯衰減,因此不會出現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新農村建設、中西部大開發建設正在積極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依然很大,為保證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較快發展,保持較高的投資增長率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2、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與政策的扶持。
節能減排、扶持農業、災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比如,我國將籌集約1萬億元資金用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同時,近期國務院又出臺了十項政策措施,目標直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再到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等這些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對擴大內需,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拉動作用。
王小魯:現任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收入分配、市場化改革等。兩次獲孫治方經濟科學論文獎,獲首屆中國軟科學獎,博士論文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杰出博士論文獎。主要著作及論文有:《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結構矛盾》(第一作者)、《中國各地區市場化指數》(合作)、《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第一作者)、《收入分配與公共政策》(合作)、《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第一作者)、《灰色收入與發展陷阱》等。
不能繼續搞擴張性投資政策
《國企》:通貨膨脹問題剛剛得到控制,經濟下滑壓力又成為當前經濟運行的難題。中國經濟似乎總是充斥著抑制通脹和保增長的悖論。這些中國經濟形勢問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魯: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一直在下行,增長速度在放緩。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更要看到背后的原因――中國經濟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
結構失衡的突出表現是內需不足,消費占GDP的比重過低。我們的經濟已經形成了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格局。從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機,我國的出口增長非??欤谀撤N程度上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但是因為現在國際形勢不好,所以國內經濟失衡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另一方面是投資增長快,消費增長慢,投資增長帶動產能持續擴張,緊接著出現的問題就是內需越來越不足,產能擴張后產品在市場上找不到出路,就造成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其實在過去一些年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國企》:那么,應對這一階段的經濟下滑,能不能繼續刺激投資來保增長?
王小魯:面對經濟增速下滑,如果重復大尺度的寬松貨幣政策和擴張性投資政策,勢必使結構失衡繼續擴大,給未來造成更嚴重、更難解決的問題?,F在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已經幾乎到50%了。如果繼續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即使短期內增長率上去了,明年、后年增長還是會掉下來的,而且非??赡芟萑霚?、漲并存的局面。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過度地追求經濟增長,而應該把重點放在調整結構、推進改革方面,為長期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國企》:您如何看待這一階段政府宏觀層面的應對?
王小魯:現在官方已經把穩增長放在第一位。但我認為經濟政策的方向需要扭轉,從大量的錢放在投資上,轉而放在為小企業減稅,改善社會保障,改善和擴大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這些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樣能夠拉動經濟?,F在再搞繼續大規模投資擴張,不僅是浪費,而且會更加惡化結構問題。
首先,我們國家的小企業一直面臨很多方面的經營困難,面臨融資難等問題。所以,通過給小企業全面減稅,改善他們的經營狀況,刺激就業,帶動內需,應該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其次,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這些年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確實有很快提高,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個很大的遺漏,就是農民工。到現在農民工在城鎮的勞動力中是半邊天,幾乎支撐一半的城鎮就業,這些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沒有解決,當然會對內需有重大的影響,也會影響下一步的城市化進程。政府要多拿出一些資金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真正做到社會保障全面覆蓋。解決了這部分人的問題 ,他們才會有消費需求。
第三,改善醫療教育,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醫療教育支出在增加,但我國的政府教育支出和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重仍然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們各級政府在投資上很舍得花錢,但在改善老百姓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上好像不大舍得花錢。我們的公共教育和醫療費用在城鄉間、各地間、不同人群間的分配也很不均等,厚此薄彼。這種情況急需改變,而且教育醫療投資對經濟的長遠帶動作用要遠遠好于繼續把錢投在鋼筋水泥上。
凱恩斯主義并非一概有效
《國企》:經濟形勢每年都很困難,經濟發展每年都還不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過分的擔憂中國經濟的未來?
王小魯:中國經濟的生命力是很強的,過去有很多困難都過來了。但并不是說你不用努力,或者往錯誤的方向努力,這些困難也會自然而然過去。目前我們面臨結構失衡的問題,并且還在加劇。就算今年和明年經濟發展能夠保持一個比較好的成績,未來經濟的長期發展也不能保障。
我們不能只著眼于解決眼下經濟增長的問題,而應當系統地解決經濟結構內在失衡的問題。惟其如此,才能夠保證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
《國企》:回顧過去幾年,似乎又是一個“經濟刺激―通脹―經濟緊縮―通縮―再刺激”的輪回。是否需要反思現行的宏觀調控方式、方法?
王小魯:這個問題也不僅僅是中國遇到,西方國家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我想這里面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大家應對經濟緊縮的手段基本上都采取凱恩斯主義的政策。而凱恩斯主義的特點就是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民間投資,或者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直接進行政府投資。但是對于中國來講,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消費不足的結構失衡,而且過去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期已經采取的大幅度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引起的問題還沒有根本消化,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繼續用大規模刺激投資的方法,否則不僅會造成滯、脹循環,還有可能陷入滯、脹并存的局面。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我是贊成的。但是在目前情況下,宏觀政策不能繼續單走擴張投資這條道路了。
《國企》:這些調控的理論源自西方,而今他們形勢更為困難――美國引發金融危機,歐洲正在發生歐債危機。那么,是否理論本身也值得反思?
王小魯:我認為是這樣的。凱恩斯這套理論出來以后,在上個世紀30年代解決西方的經濟蕭條問題時是有效的。但是后來發現這些政策短期有效,中長期的效果往往不好。而且這個政策采用得越多,它的效果就越差,經常會同時引起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我想這個問題和經濟結構有關,根據不同類型的經濟結構失衡,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式。所以凱恩斯主義也并不是一概有效,特別是刺激投資的政策。
我們現在是消費不足,儲蓄過高,投資過高,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照搬凱恩斯刺激投資的政策,我認為結構失衡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收入分配失衡導致結構失衡
《國企》: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改革到現在,已經創造了歷史。如何評價他的成績與缺陷?下一階段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難點是什么?
王小魯:我們國家的市場化改革是成功的,中國這3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市場化帶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從舊的計劃經濟模式轉軌到市場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也改進了微觀層面生產者的激勵機制,所以對經濟增長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過去這方面的作用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但是我認為還有一系列問題沒有解決。因為改革不單純涉及經濟改革,還有政治體制改革,在這方面我認為是滯后的。
我們這套政府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這些政府職能很大程度上是從過去的計劃體制下延續下來的,在市場化的條件下又發生了很多變形。政府雖然不能指揮一切,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壟斷資源的分配,可以操控市場,但同時并沒有通過改革建立一套社會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的機制,因此圍繞權力滋生出大量既得利益,甚至自身朝既得利益集團的方向演變。政治體制改革的落后,造成了現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之間存在很大的沖突。比如腐敗和大量的尋租問題、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大量公共資源流失、收入分配不均等等,我認為都和政治體制改革落后是有直接關系的。
實際上中國經濟層面所面臨的問題,比如剛才說到的結構失衡的問題,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失衡。結構失衡的表現形式是消費和儲蓄之間失衡,而背后原因是收入分配。什么原因造成收入分配失衡、差距過大?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遲緩,導致政府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相關的壟斷性收入,灰色收入等問題,這些方面都是需要加快改革的。
下一階段改革的重點,我認為應該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高政府透明度,強化社會監督,嚴厲打擊腐敗,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和完善資本市場和土地市場管理,繼續推進資源稅改革和國有企業紅利上繳制度改革,有效使用公共資源,合理分配壟斷性收益。
這些方面的改革是中長期的任務,然而是解決結構失衡的關鍵所在,需要一步一步做起。第一,現行的土地出讓制度需要改革,我們的房產稅改革需要推進,還需要推進更加全面的財稅體制改革;第二,需要改善資本市場監管,進一步改革資源和壟斷性收益的分配方式;第三,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改善公共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第四,實現基本社會保障的全社會覆蓋和公共服務的全民共享;第五,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醫療和教育,促進人力資本積累。
改革的難點在于,現在需要改革的問題都是深層次、牽扯面廣、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所以比較復雜,也肯定會遭遇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因為改革必然會觸及他們的利益。這些人很可能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來阻礙改革,這點我想恐怕是最大的難點了。
《國企》:中國市場經濟中一大股力量是中國國企、央企,這是研究中國經濟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您認為國企尤其是正在不斷強大的央企在中國經濟中應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更好的發揮作用?
王小魯:各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在內,都存在國企。不能說國企不必要,因為在經濟領域中,涉及公共產品的領域、具有外部性的領域,單純靠市場來調節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所以通過國有企業的來彌補這些不足,我認為還是需要的。
在一些資源性領域,比如石油,不可能實現完全的市場競爭。如果不是政府壟斷,就會是私人壟斷。但私人壟斷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模式。當年俄羅斯實行“休克療法”,通過一夜之間的私有化,結果從國家壟斷變成了私人寡頭壟斷。這樣并沒有解決公平分配的問題,反而也沒有解決效率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國企在一些領域里具有壟斷地位,國家通過一些政策來合理地調整壟斷收益,調整收入分配,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比如在石油領域,仍保持國家對大的石油公司的占有,但通過征收資源稅等方式來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我認為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不過,現在石油領域資源稅改革力度還是太小,還有一些領域(例如煤炭)沒有動,沒有真正解決資源收益合理分配的問題。
關鍵詞:研究生 就業 問題 對策 探討
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直接反映出教育與社會實際現狀的契合程度,反映出未來社會中堅力量人才儲備與社會需求的差距。研究生就業作為整個教育人才就業的“塔尖”,單獨拿出來討論,更能凸顯矛盾所在。以往關于研究生就業難問題的討論,往往把議點放在研究生是否能放下身段,積極適應社會現狀,以及研究生教育與前市場經濟體系大形勢脫節兩個方面,把就業難的原因歸結到研究生心理因素和自身能力上。這種討論是不全面的。研究生就業難問題,還得深層思考。筆者認為,在以往討論之外,以下三點也不可忽視。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市場經濟這個大背景下,企業作為研究生就業去向的主載體,出于經濟利益和人事政策考慮,已經從過去的接收畢業生――培養人才――產出受惠這個需要長期投入的過程中逐漸剝離出來,不愿向畢業生再塑環節大量投入,尤其對以高成本聘用的畢業研究生,抱有更高的期望。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能經得起市場經濟的篩選,能面對經濟競爭提出的挑戰,迅速融入就業單位的運營體系和節奏。
其次,從國內經濟發展格局看,東強西弱,南強北弱,是不爭的事實,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勢必帶來人才流向的不協調。東南擁擠,擇職不擇業已是現實。目前,中國經濟快速而健康的發展著,遲早會有全國各地百花齊放的一天,到時畢業研究生越多,越應時所需,但是,怎樣做到研究型人才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儲備,是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全社會都要面對的問題。
從國際形勢看,隨著網絡和交通運輸的逐步發達,尤其我國加入WTO后,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和技術共享加強,經濟界限和技術界限正在被逐漸淡化,同一行業尤其是生產行業面臨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技術上趨向于主要技術的大同和細節方面的小異,行業主要技術研發集中化,大部分科研人才參與主要技術研發的機會減少,使得以培養研發型人才為目標的研究生教育首次面臨就業難的尷尬。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高校管理人員,筆者擬就此三點問題的對策做以下探討。
市場經濟要求企業面對競爭挑戰,企業要求所聘人才快速產出,得以受惠,這是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和畢業研究生必須面對的事實。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教育管理上著手,作出適當調整。限于國情,國內研究生不能像國外一樣做到工讀結合,但是,作為教育管理部門的相關行政機構和高??梢赃m當調整管理模式和學制,積極拓寬校企聯合渠道,盡量引導研究生選擇實際課題,安排研究生到企業實際生產研究現場做畢業課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生產研發難題,為研究生提供畢業論文實用化的機會,將研究生培養成企業真正需要的研發人才。適應企業在人才選擇上的功利化需求,也讓研究生能在畢業前就認知實際生產科研,更好地為自己定位,有的放矢的擇業。
一味強調服從國家需要,讓畢業研究生放下身段,到經濟不發達地區就業,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違背了教育的初衷,是不科學的,也是與發展市場經濟的精神相違背的。大力發展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積極創造研發條件,使畢業研究生就業后能學有所用,體現自身價值,才是吸受人才和儲備人才的根本途徑。在這一點上,隨著國家對于中西部的扶持和投入,已經有所改善,在研究生就業數據上也有所體現,我校2007年所做的就業意向調查中,西部生源研究生愿意回到家鄉就業的人數分別比2006年高出13個百分點,比2005年高出31個百分點。但是,面對經濟發達地區出現的研究生擇職不擇業的尷尬現象,中西部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發展。
畢業研究生能參與行業主要技術研發的機會減少了,但參與行業細節開發以及市場推廣的機會沒有減少,對行業知識的充分了解使得畢業研究生相對具有上手快、錯誤風險小,可持續能力強的優勢。建議研究生教育也應該據此作出調整,根據研究生實際能力和個人選擇,將同專業研究生分成兩個群體做相應培養:一部分仍然以傳統的研發型教育為主,另一部分以實用型教育為主,將研究生分流,教育本身仍然兼顧研發研究與實際應用,精細化的同時卻使應聘和招聘更具針對性,從而達到拓寬就業范圍的目的。
總之,研究生就業需要社會、培養單位、研究生個人一起努力,本著為社會“量體裁衣”的宗旨,積極應對和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不斷提出的新問題,就一定能做到人盡其才,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靈活運用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文章在分析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脈絡的同時,針對中國的經濟現狀,提出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經濟比較優勢的議題,指出應同時發揮我國經濟的后發優勢,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更進一步地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無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經濟的比較優勢,正確地利用好這個優勢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發達國家與中國相比具有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較優勢,如大批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地域等發展我國的經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遷,這種比較優勢又在發生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同時發展這種比較優勢,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是中國經濟今后發展過程中需要長期關注和加以解決的問題。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學派所提出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一定是非贏即輸的理論之后,提出可能實現雙贏,即絕對優勢理論,也就是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實行專業化生產,然后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針對李嘉圖沒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的產品時的比較成本的差別問題,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進行了回答。這個理論首先假定不同國家的生產同種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那么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國或區域的生產要素的相對稟賦不同,不同商品的生產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
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同時強調從各國的分配領域、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圖的理論不同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術、生產條件、勞動效率等差異上,而且不同國家由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同。
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比較優勢的認識與運用的發展。
中國對于比較優勢的運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即從起初的不認識,到后來的自發運用,再到自覺運用的過程。
改革開放前,中國推行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戰略,認為產業結構和技術差異是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的之間的差別。將提升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當作發展經濟和趕超發達國家的同義語。為了提升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不得不動員中國成立之初極端有限的資源去扶植和發展極少數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通過早期的建設我們認識到,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早期發展階段,要素稟賦的特征是資本的嚴重缺乏,那么對于其他產業而言,沒有資本的支持,必將處于落后的位置;同時我們所扶植的產業也處于國家扭曲的價格機制下,再加上國家的層層保護措施,這樣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是很難有競爭力的,這樣就使得我們的整個經濟缺乏競爭力,綜合國力得不到提高。我們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實際遵行了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在其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比較好地發揮了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們的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稀缺,就以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后來,隨著經濟發展,資本逐漸積累,人均資本擁有量提高,要素稟賦結構得以提升,才逐漸把產業結構提升到資本、技術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產業。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我們的長項,我們的比較優勢究竟在哪里,我們要實行怎樣的發展戰略。在客觀分析中國的經濟現狀之后,我們認識到,大量存在的廉價勞動力、廣闊的地域和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因此我們在借鑒上述國家經驗的同時,力圖將這些經驗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市場經濟,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入。加強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開放,使中國的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然就總體而言,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是其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但除此之外成體系的制造業基礎和潛在的巨大市場規模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中國的比較劣勢則主要是一些重要技術開發能力弱、某些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和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貿易當中要繼續發揮優勢,并揚長避短。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一)發揮中國傳統的比較優勢
眾所周知,中國利用傳統的比較優勢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從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比較優勢不易過早放棄。目前中國農村有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相比,中國的資金、技術相對稀缺,成本較高,勞動力相對充裕,成本較低,而一國經濟競爭力與它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成本高低緊密相關,過早地放棄傳統的比較優勢,只會欲速則不達。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將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得到保持。我們應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為此,要破除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后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不能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舊觀念。
(二)發揮中國經濟的后發優勢
所謂后發優勢是指在世界上存在眾多發達國家條件下,較落后的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已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或軌跡中)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或教訓),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做出更明智的發展戰略選擇,從而避免走“先發”國家已走過的“彎路”,以更短的“捷徑”、更快的速度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水平上的距離。首先,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其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的調整為中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再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內部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化,我們必須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更好地發揮中國的經濟原有的比較優勢,促進中國經濟后發優勢的發揮。發揮后發優勢的途徑有以下方面:
第一,進一步開拓國內的區域經濟。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很大,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表明,在世界經濟形勢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自主發展的效果明顯,中國發揮沿海開放地區作為對外貿易的前沿,優先發展東部地區,而后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同時著力于中部的發展,這樣就展現了中國在未來經濟實現內部良性循環大格局的前景,就目前來說,這種格局并未完全形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擴大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去30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并逐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在過去22年里擴大了約22倍,從1993年以來一直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資東道國,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吸收外國投資與擴大國際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增強了綜合國力。中國之所以在經濟全球化中贏得主動,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從本國的比較優勢出發,制定了正確的對外開放戰略,并加以了實施。
第三,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中國傳統產業具有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比較優勢,盡管目前這種優勢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
(三)打造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的積累相對充足時,就可以在發揮中國經濟傳統經濟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開發中國經濟競爭優勢。開發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中國的經濟結構轉換。這一點可以通過積累人力資本改善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更有利的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來實現制度的創新,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實現。這一點中國目前正在努力實現。
參考文獻:
1、劉碧云.經濟學[M].東南出版社,2002.
論文關鍵詞:施工企業;經營績效;影響因素;主要對策
中圖分類號:F54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公路施工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外部環境影響的宏觀因素
1.國家經濟形勢的影響。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基礎設施建沒領域投資力度直接影響建筑施工行業的行業景氣度,國家經濟形勢和政策導向對建筑施工行業具有直接影響。國家針對經濟“過熱”、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而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建筑施工企業是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導向最為直接的行業,使得作為建筑施工市場供給方的如房地產業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受到抑制。
2.物價上漲因素。2006年國內建房及裝修材料居民消費價格類指數比2005年同比提高了3.9%,水電燃料指數同比提高了5.9%;2008年1月,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1%,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5%?!俺善酚汀敝械钠?、柴油和煤油出廠價格分別上漲73%、10.0%和10.9%,原煤出廠價格上漲14.9%。鋼材漲幅更大:普通中型鋼材上漲28.6%,普通小型鋼材上漲26.7%,線材上漲25.0%;而2008年全年,建筑材料價格上漲6.7%,包含柴油在內的燃料價格指數則上漲高達22.3%。作為以工程項目為經營對象的施工企業,建筑材料費用一般占到工程總投資的60%以上,而鋼材、水泥、油料、地材等主要材料費用又占到總材料費用的85%左右。
3.國家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勞動成本的投入增加壓力。進入“十一五”以來,國家對企業安全生產保障的監督檢查和強制要求,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工作的更加重視,國家《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出臺,對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建筑業投入成本增加的強制性要求,由于在國家政策出臺前的工程招投標文件中,并沒有明確這些因成本增加而需額外列支的資金項目,短期內必然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的壓力。
(二)企業內部風險因素
1.搶占市場份額的低價策略和違法操作風險。在僧多粥少的工程招投標市場,隨著地域和行業堡壘的逐步打破,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一體化,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工程承攬難度進一步增大。為了爭取市場機會,在工程招標資格預審階段,企業不管投資多少、規模大小、施工難易、利潤肥瘦,到處撒網、四面出擊,不顧企業市場開發費用的承受能力,而進入工程招標報價階段,為了最大限度爭取中標幾率,則采取低于成本價競標,以虧損或嚴重虧損來換取中標幾率。
2.財務風險。在一些大型施工企業,企業法人與分公司、項目經理部爭奪項目資金使用權,而在工程招投標過程中或項目部資金鏈緊張時,又要求企業法人為之貸款以解決無米下鍋之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業市場在中國屬于賣方市場,施工企業弱勢地位十分明最。工程完工后,業主工程結算手續的繁復以及設置的重重障礙,使施工工程款拖欠現象十分嚴重,施工企業應收賬款指標居高不下。據2006年中施企協統計,中國建筑施工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64.92%,債務負擔沉重,自有資金短缺,目前已經成為困擾制約建筑施工企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3.資源缺失風險。(1)人力資源流失風險。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施工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人才交流市場的逐步發展,施工企業特別是國有施工企業內經過多年工程實踐考驗并已成為企業核心骨干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骨干大量流失。(2)技術裝備投入風險。建筑施工企業持續低位運行的低利潤率和高資產負債率,直接影響了施工企業的企業改造和技術進步,導致企業設備史新速度減慢,技術裝備率水平下降。
二、提高公路施工企業經營績效的對策
1.盡快出臺促進建筑施工行業發展的產業規劃和扶持規范政策。施工行業雖然是完全市場競爭行業,但鑒于其在當前中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支柱產業地位和促進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仍然處于弱勢行業的發展現狀,建議國家應加快制定引導和規范建筑施工行業發展的產業政策,明確政府對建筑施工行業的未來產業整體(行業)發展整體規模、產業和區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技術進步、市場準人等行業發展方面的引導政策和發展方向,對施工企業經營的業務多元化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對于工程招投標市場仍然存在的不規范和無序競爭問題、不符合我國發展的最低價中標問題、商業賄賂和回扣問題、企業誠信問題、政府市場監管力度不足、施工企業資質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抓緊調查研究,努力遏制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加劇的趨勢,切實為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