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9: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教師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就接受函授教育2年來的工作,學習,糊口進行自我評定。本人在兩年來,注重政管理論學習,能自覺與黨中心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領導,團結同道,熱愛本職,作風嚴謹,為人正派,能模范地履行一名小學教師的職責和義務。
自參加華中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大專高教自考學習以來,本人能準確處理“工”學矛盾,能按照學校的有關劃定,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各門課程,積極參加集中面授和串講,按時完成各項功課。通過三年學習,現已當真完成了《小學數學教育》、《社會主義思惟概論》等**門課程的學習,把握了所學知識,并通過了有關課程考核。
在學習期間,我能自覺將所學知識用于指導小學體育教授教養實踐,大大進步了自己組織課堂教授教養和開展教授教養法立異的能力,所帶班級的學天生績和體育素質在學校一直處于前列。我還結合單位工作實際,先后撰寫了《學習新課程尺度體會》、《立異教授教養探索嘗試》等十余篇論文和教改材料,其中《學習新課程尺度體會》等文章曾參加過XX市小學教育論文交流,得到了學校和上級機關的高度評價。
20xx年是十五繼續教育進入全面發展的一年,也是落實北京市和通州區教委十五繼續教育工作意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我們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各級各類的培訓,教師培訓工作抓出成績、抓出實效,進一步推動了我區教師教育工作跨入新的發展時期。下面將20xx年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好全區參訓教師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
(一)、非學歷教育
1.啟動《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公共必修課培訓
20xx年根據市區教委關于啟動公共必修課意見,我區組織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由我校教育理論組教師承擔面授、組織輔導工作。扎實、有效地做好《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通過講授、發放材料、錄制軟盤等形式,完成全區7218人的培訓任務。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師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繼續教育面授專題培訓
為了提高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我們組織全區4209人參加學科面授專題培訓。 培訓學科小學有語文、數學、科學教育、美術、體育;中學有數學、歷史、地理、美術、體育、政治等,通過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名師講學,使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全區中小學教師共有800人報名參加培訓, 通過學習,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制作教學課件等。
4.新課程改革培訓
高中政治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共40人參加培訓。培訓目標:幫助高中政治教師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的理念、結構和內容,從而提高了高中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標、新教材做好師資準備工作。
中學政治骨干教師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修班。聘請首都師范大學胡玉順教授到我區擔任本班指導教師。培訓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學地理骨干教師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請區級教研員和教改實驗區有經驗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帶領學員到基層中學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區級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時間為80學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參訓教師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繼續教育專管員、信息員培訓
共1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全區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各單位信息員、專管員經過培訓,加強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6.區級骨干教師培訓
本學年主要對區校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共502人參加培訓。 對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并組織骨干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又撰寫了師德案例,區繼教辦已經對骨干教師上交的師德案例進行篩選,并組織專人將優秀案例編輯成冊,擬出版《骨干教師師德論文集》。
7、新教師培訓。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培訓質量,本學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師培訓計劃,更突出實效性、針對性。注重了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全區共有261名新教師參加李培訓。
8、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參加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由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培訓項目,自20xx年7月開始到今年年底,開展了集中培訓、跟蹤指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培訓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和學員的歡迎。
(二)學歷教育
在學歷教育方面,從總的趨勢看,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在逐年減少,重點已轉入非學歷教育,但是學歷教育的各項工作沒有放松,特別是緊緊抓住考前輔導工作,提高新生錄取率。20xx年的專、本科考前輔導的應該說錄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師承擔的語文、政治、英語輔導的科目,開始成績是較高的,對提高錄取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訓
1.開展《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校本培訓教材的培訓
《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是我區十五繼續教育自編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是突出先進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幫助。此教材成為了全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理解和領悟的重要參考資料。各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自學,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學習體會,全區7218人參加培訓。目前,教師通過學習撰寫的心得體會等材料已陸續上交區繼教辦,由繼教辦組織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并選出優秀文章給予榮譽獎勵。
2、抓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今年6月份區教委人事科、區繼續教育辦公室對全區部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調研。通過聽校長匯報,召開教師座談會,查閱檔案材料,交換意見等形式,較全面地掌握了各單位校本培訓情況。通過校本培訓調研,我們感到:校本培訓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重要培訓形式。校本培訓是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受到校長、教師歡迎的一種培訓形式,應當廣泛推行這種培訓形式。但是,校本培訓開展不均衡。表現在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認識程度不均衡;學校硬件設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均衡等影響了部分學校較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區教委人事科、繼教辦將調研情況上報教委后,教委認為有必要開展評選校本培訓示范?;顒樱瑤尤珔^校本培訓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在區教委的領導下,我們將調研與查看基層學校上報材料相結合,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確定了13所中小學為校本培訓示范校,確定1所園本培訓示范園,通過幫教、幫訓、手拉手等形式,發揮優質校的教師、管理人員、設備的輻射作用,帶動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區學校辦學整體水平,推動全區普教工作走上新臺階。
二、抓好學校校內的教學工作
(一)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訓
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十五期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和通州區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小學教師十五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結合師資培訓工作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十五期間我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及20xx年校本培訓內容的計劃和具體安排。
今年10月學校召開教代會通過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論文評審條件》《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件》。與會代表充分認識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發揮教師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自身個性發展,有利于學校學習性組織的建設。并深深的感到開展校本培訓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并決定于11月開始培訓。本年度的培訓重點:
(1)組織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教材,采取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結合本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學習,教師深刻認識到,培訓者必須不斷提高素質,才能真正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才能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保證培訓質量。
(2)、加強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習性社會的需要,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組織40歲以下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authorware5.0培訓50學時。并將考核與競賽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學習積極性。
(3)、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開展專題論壇活動,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結合教師專業化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促進學??沙掷m發展。
(4)校本培訓管理
學校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建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校長、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級干部任副組長,由師資培訓科研辦公室具體組織管理工作。學校為每位參訓教師建立檔案(一人一檔),記入繼續教育學分。并與評優、評先、晉職等掛鉤。
(二)、培訓者培訓。
為把我校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起草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計算機應用培訓、繼續教育科研課題論壇活動。教師積極性較高,學習興趣較濃,效果明顯。同時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組織的各項培訓。
1、北京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各學科培訓者培訓:
2、計算機教師參加因特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培訓;
3、推薦教師參加英語全國骨干教師、普通話新大綱、初中政治和語文骨干教師培訓;
4、組織小學教師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語文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
5、推薦和組織政治、地理、英語、化學、物理教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組織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受益匪淺,對提高培訓者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培訓,拓展了培訓者的學科知識面,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較大提高,為更好的開展我區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
(三)教育科學研究
1、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 的教學反饋、優秀案例評選、學分反饋等項培訓工作,組織編寫了 區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選編》。
2、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學習體會的評定學分工作,并將優秀論文編輯成冊。
3、強化研究意識,開展研修活動。學科教師圍繞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探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專題研究。本學年末,根據研究情況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撰寫論文,學校組織論文評審,評選論文等級,學校給予獎勵,并召開學年度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論壇會,組織編寫十五繼續教育論文集。
4、開展繼續教育論壇活動。本學期論壇的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學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論文25篇,評出一、二等獎,中獎率占50%。為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堅持校內外調研制度。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教學研究、專題研討等活動,其中本學期教師聽課共計380節,人均達到了20 節。把繼續教育的教研、教學活動著眼點放在適應教師新課程需要、為基層教學服務上,深受基層中小學的歡迎。
6、發揮教學指導組作用。本學期教學指導組的任務:
組織新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的開課匯報。共有13位教師講述了本人授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并就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會的教師深深感到:這種開課匯報形式好,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本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開展教學觀摩課、研究課、公開課活動;
組織繼續教育論壇,制定教學論文評審條件,開展論文評審活動,為我校建成學習型、研究型組織出謀劃策。
三、本學期教學效果
1、培訓。
(1)本學期圓滿的完成了學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和繼續教育的各項培訓工作,得到基層學校、教師和聯合辦學單位的一致好評,培訓效果好。
2、獲獎。
(1)繼續教育辦公室和我校英語教師(張淑清)組織指導了我區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參加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并獲得最佳教學設計獎,捧得獎杯和獎狀。
(2)學歷教育獲得北京市師范大學20xx年函授教育先進單位獎勵。
(3)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繼續教育辦公室組織部分我校教師參加編寫的《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集》一書初稿審閱、編輯工作已經完成,待出版發行。
(2)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了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課件和繼續教育論文評獎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教師的比例占參評教師總數的50%。
(3)參與北京市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課題研究,我校承擔的子課題《校本培訓制度與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編輯出版了《校本培訓管理制度匯編》初稿,發至全市教師進修院、校。
4、教師個人獲獎、登載論文、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
(1)劉志田撰寫的《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創新與課堂實踐》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一等獎。
(2)王金華撰寫的《激發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方法研究》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二等獎。
(3)明紀英撰寫的《應用討論法引導新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一文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術教育 第六期登載;并指導我區兩位新教師孫雪濤、趙云撰寫了 《心路》《我的教學生活》論文, 在信息技術教育 第九期登載。
(4)張振松撰寫的《加強組織管理,切實抓好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工作》發表在《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學科郭淑琴、王金華參與了北京市高中教師《生活價值觀》課題研究,成為該課題組成員。
(6)王學一被北京教育學院聘請為北京市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資源庫項目專家。
(7)崔靜平獲得通州區教育系統名師稱號。
四、20xx年師訓工作特點
3、培訓的機構多。北京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與師資培訓有關的大學、學院、教研部門等紛紛參與教師的培訓,我區現在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提高我區教師的水平。
4、培訓的要求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和教師本人的需求,對十五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過去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授逐步擴展到學員上講臺,師生互動,開展教學實踐,帶著問題進行培訓等,突出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今年我區針對教師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課程培訓班、骨干班、專業課專題培訓班、學歷班、研究生課程班等。聘請了大學教授、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中小學骨干教師等,登上繼續教育講臺指導我區教師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教師教育;職前培養;基礎教育;新課改;對接
本世紀之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大范圍的試點并正式全面實施,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絕大多數教師在新舊教育教學觀念搖擺中開始擺脫困境,努力確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行為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新的學生觀逐步樹立;教師的課程觀和教材觀有所提升。然而,當新課改在基礎教育領域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重要機構的高師院校卻大有“巋然不動”之勢,依然我行我素、按部就班地固守自己的做法。因此,在這兩種極為鮮明的反差中,職前教育培養的師資難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遭到了中小學校的冷遇。要有效地解決這個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使得職前培養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就必須努力實現職前培養與基礎教育的需求相對接,與新課改的要求相一致。
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教育職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它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以人(學生)為本,二是倡導全人教育,三是追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明確核心理念的基礎上,新課程改革主張:走出知識傳授的目標取向,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破除書本知識的桎梏,構筑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突破知識授受的教學傳統,營造師生共同成長的教學氛圍;擺脫被知識奴役的處境,恢復學生在知識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變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身份,確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程開發者和課程研究者”的新型教師角色;改變學校個性缺失的現實,創造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教師作為教育改革的承擔者,其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改革的成敗,決定了基礎教育發展的水平和進程。但是,對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當前教師職前培養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其表現如下:
第一,教師職前培養的目標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職前教育就是要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這一培養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在培養規格上卻有發展性的變化。長期以來,基礎教育的師資培養注重學術性,培養有學問的教師,忽視了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不重視教師專業技能的培養;只重視精通某一學科的專才培養,忽視了復合型師資的培養。而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這就需要師范生應當具有綜合素質,具有較廣的知識面和適應多門學科教學的能力。
第二,教師職前培養體制不科學。從縱向來看,當前的教師職前培養與入職培訓、在職培訓之間缺乏整合,教師的職前培養成為一次性和終結性的培訓,從而使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在職教育嚴重脫節,破壞了教師教育的連續性。這種重視預備性教育,忽視職業發展需求,重視學歷教育,忽視非學歷教育的現象,違背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也直接影響了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從橫向來看,各類承擔教師職前培養的教育主體之間聯系較少,不利于教育資源的整體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
第三,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體系與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的結構不盡合理,課程內容與科技前沿、與基礎教育的實際均有脫節。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思想觀念落后,課程比例不協調,存在著脫離培養目標、脫離高師特色、脫離基礎教育實際的現象,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終生教育、教師專業化教育重視不夠,缺乏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的服務意識。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傳統輕創新。課程體系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僵化,缺乏時代特色,深度有余,廣度不足。忽視了學科橫向聯系,綜合性較差。理論課一統天下,缺少可操作性課程。其結果是,所培養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無法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
第四,教師職前教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落后。師生在課堂上缺少互動,生動的教學情境無法展開,往往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靜聽或記錄。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軌道之中,使學生跟著教師亦步亦趨。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即使把教師講的都學會了,離開了教師,還是不會應用。當學生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后,在升學率的壓力下,他們會變本加厲,置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于不顧,強迫學生識記各門課程的知識。可見,嚴重滯后的方法和手段已難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第五,教師職前教育對學生從教能力培養不夠。在課程設置上,將學科課程與教育課程作簡單拼湊便成了師范教育的模式。如果說精神的平庸是大學之忌,那么這種缺乏了教師文化、師范精神的教師教育模式則是教師教育之大忌,其實踐結果是學科課程與教育課程成了互不相干的兩張皮,極具師范性的高師教育實習也變得徒有形式而無實際意義。這表現在現實中是教育實踐環節薄弱。師范教育中教育實踐課時偏少,而且形式單一(一般只安排6-8周的教育實習),開設時間晚(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學期),教育見習沒有安排或流于形式,其他教育實踐(如教育調研)更少,畢業論文多是在學科專業研究領域,缺少對基礎教育的深層次研究。結果,學生不能把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去,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二、教師教育職前培養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當前,教師教育職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現闡述其中的主要原因。
第一,高師院校發展方向及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就目前來說,雖然教師教育已經走向開放,但是高師院校仍然是教師職前培養的主要機構。盡管如此,高師院校發展和生存面臨的壓力確實明顯增大了。因此,不少高師院校為了消除生存危機,往往將自己的發展定位在綜合性大學的目標上,大力發展非師范專業。同時,學校的考評機制也隨之偏向于學術性,出現了人們常說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許多教師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爭項目積極踴躍,對教學的興趣不高,這就削弱甚至在實質上冷落了師范教育的發展和建設。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定位上,過于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忽視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整齊劃一,缺乏個性和特色。專業設置過細過窄,橫向廣度不夠,缺乏綜合性,縱向深度不足,缺乏前瞻性;教學計劃大一統, 缺少彈性;培養過程齊步走,缺少柔性。
第二,教師職前培養沒有能夠體現建構主義的理念。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提出,教師在面對特定的學科或問題時,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組織、調整和呈現學科知識,進行有效教學的知識,被稱為學科教學知識。它是教師個體獨特的一個知識領域,是教師對自身職業理解的特殊形式。學科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舒爾曼在這個理念支配下,又將教學知識分成七類。但是,后來有些學者從建構主義的教與學的觀點出發,對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提出質疑。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不是通過傳授或移植得到的,而是認知個體在一定的學習情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工具,通過積極的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科克倫等人對學科教學知識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學科教學認知”的概念。它包含了四個方面的知識: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和關于學習情境的知識。學科教學認知也就是教師對這四種知識的綜合理解、整合與建構的過程。由于舒爾曼學科教學知識觀念的根深蒂固,我國教師教育領域還沒有形成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學科教學認知研究還比較薄弱。具體來說,教師專業發展還是外鑠性的。學科教學認知的形成是一種動態的建構過程,它需要教師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自主建構。因此,教師主體的內在因素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然而,傳統觀點通常將教師理解為“專業知識欠缺的人”,于是將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解為外部力量培養和培訓的過程。盡管理論界已經開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外鑠論”持批評態度,但是實際上,教師的職前培養更多關注的仍然是“訓練”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師范生在專業成長當中的主體性,師范生沒有從“外鑠型”向“生長型”轉變,教師的反思者、研究者、自我更新者的角色難以形成。
第三,高師教師缺乏感知新課改的良好氛圍,從而無法參與新課改的實踐。氛圍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集體情緒或情感。因為情緒、情感具有潛在的相互感染性,所以氛圍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高師教師缺乏感知新課改的良好氛圍,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缺乏高校的內部氛圍,另一方面是缺乏高校的外部氛圍,即中小學校。從理論上講,高師教師感知新課改的氛圍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聽校外參與新課改的專家和富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來校講學,聽本校的課程專家講座;二是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資源了解新課改;三是直接到中小學感知新課改。但事實上,當前高師院校在這三方面的工作力度都非常薄弱,而且表面化現象嚴重,以致在教師中不能引起足夠的反響。所以,新課改在中小學搞得熱熱鬧鬧,在教師職前培養機構中則波瀾不驚,這使得高師院校的教師對新課改缺乏足夠的認識。
第四,教師專業的發展標準尚未建立。應當說,我國自1996年頒布教師資格條例、2000年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細則以來,在維護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準入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師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先行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無法衡量不同層次和不同學科的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完整全面的教師專業標準的建立就成為了一種必然。在教師專業標準尚未建立之前,由于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可能充斥著更多的隨意性,群體的專業發展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許多的沖突與不協調因素,加之高師院校教師職前培養與基礎教育脫節,因此導致了教師教育的職前培養常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和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培養質量低下。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必須適應國際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建立我國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這個標準體系,在層次與適用對象上應當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的認證標準、教師教育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教育的質量保障與評估標準、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等;在內容要素角度上應包括德、知、情、能、態等;在時間跨度上,應貫穿職前、入職和職后教師教育的全過程。
三、實現教師職前培養與現實需要對接的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全方位的要求。教師職前教育是教師培養的主要渠道,高師教育的質量影響到教師素質的最初建構。要實現教師職前培養與現實需要對接,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加以考慮: 第一,正確處理師范性與學術性的關系,重視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高師院校正確處理師范性與學術性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堅持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統一,反對傾向任何一端的慣常做法。在宏觀上要意識到,如果只重視學科專業課程的建設和發展,高師院校就失去了存在的特殊性,具有被替代的危險與可能;如果只重視教育專業課程的建設和發展,高師院校就失去了依托,會變得空洞乏力。在微觀上要意識到,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其他一切教育工作必須圍繞教學工作進行,否則不利于高師院校的長遠發展。基礎教育的師資培養是高師院校的生存之基。高師院校應該意識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高師院校帶來的不僅僅是問題與挑戰,同時也是改革與發展的契機。當前,高師院校要統一認識,在堅持培養中小學教師是高師院校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將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納入學校的工作和考評范圍,并且整合學校的師資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改變嚴重偏向學術的評估制度和職稱評定制度,避免對新課改的適應流于形式。
第二,轉變教育觀念,矯正培養目標。重新審視教師教育職前培養目標,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合格的教師是擺在高師面前的緊迫任務。因此,教師職前培養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要致力于師范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具體地說,就是要順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人才觀、質量觀、教學活動觀,從培養學科專門教師向培養專業化教師觀念轉變;從單一的專業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從以傳授知識為主向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質量觀轉變;從單向作用的、靜態的教學活動觀向師生互動、動態發展的觀念轉變;并使這些思想觀念的轉變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
第三,教師職前培養的院校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當前,我國正進行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次課程改革不是對原有課程內容的簡單調整,也不是對原有課程的小修改,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這無疑是對教師職前教育院校的一種挑戰,因此職前教育的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行為,使得高師院校所培養的未來的基礎教育的教師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一是在師生關系上,教師要從維護自身的絕對權威轉變為與學生平等相對,共同探究。教師“管得過寬,統得過死”,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創新能力。因此,應當淡化教師作為管理者的角色特征,教師應成為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者,應把自己當做班集體中的一員看待,學生的正確想法和權利應得到尊重。二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重知識傳授轉向認知、過程和結論以及情感與價值觀的 統一。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學生只有內化了所學的知識,并將其上升成道德情感,才能發揮課程知識本身的育人功能。三是在教師與教師之間關系上,教師要從相互之間的競爭轉變為相互之間的合作。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四是在對待教材的態度上,教師要從忠實執行教材向開發課程資源轉變。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為此,高師院校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培養并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價和鑒定的本領,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第四,與中小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擴大師生了解新課改的窗口。為了密切高師院校與中小學的關系,防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脫節,不少國家的師范院校與中小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我國的教師教育應該借鑒這一做法,使高師院校與中小學雙方之間能取長補短。具體措施有:中小學為高師院校的師范生提供見習與實習基地,增加師范生感知和實踐新課改的平臺;中小學要為高師院校的師范生指派工作在第一線且教改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提高師范生對新課改的適應能力;高師院校與中小學要互派教師相互聽課和評課,增加雙方的反思意識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激發教育教學的活力,提高雙方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定期和不定期地聘請中小學教師到高師院校兼課和開展講座,激發師生的教師角色意識和參與新課改的欲望,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水平,自覺調整自我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另外,教師職前培養院校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擴大師生了解新課改的窗口。將優質的課堂教學和課程專家講座攝錄下來,將優秀的教學案例和課程資源開發的經驗等內容整理出來,制成課件或音像制品,然后借助網絡技術傳送到互聯網上,或者直接利用網絡技術,開發師生立體化交流的信息平臺,從而拓寬師生了解新課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