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9: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服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醫療服務營銷;醫療體制改革;醫療市場
Abstract:Withthemedicalsystemreformandfurtheropeningofthemedicalmarket,healthcaremarketshavebecomeincreasinglycompetitive.Articlemarketingofmedicalservicesrelatedissueswerediscussed.
Keywords:healthcaremarketing;healthcaresystem;medicalmarket
前言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和醫療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醫療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激烈的競爭中,醫療服務營銷是醫院在醫療市場競爭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雖然目前醫療服務營銷還沒有象商品營銷那樣公開和顯露,但各級各類醫院特別是非公立醫院已采取靈活多樣的營銷措施,拉開了醫療服務營銷之戰的帷幕,以此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拓展醫療市場,擴大自己的病源。事實已證明,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服務營銷對醫院的生存、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對醫院來說,在認識上和還沒有被普遍接納和社會廣泛認同,在策略上存在誤區和模糊認識,如何做好這項工作,醫院經營者必須認真研究和學習。文章就醫療服務營銷的有關問題做如下淺析:
一、目前醫院對醫療服務營銷存在的模糊認識
1.醫療服務營銷有損醫院形象受計劃經濟觀念影響,多數醫院特別是公立醫院的領導和職工還在默守著病人上門求醫這一陳規,認為醫院只需按時上班,安排好醫生坐在門診就行了,用不著跑業務,搞營銷,有的還認為醫院搞營銷會損害醫院形象,會讓社會和患者產生誤會,影響聲譽,這是對醫療服務營銷的曲解,結果只能是坐失醫院發展良機。
2.醫療服務營銷是醫院衰敗的表現多年來醫院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醫院建設由國家撥款,儀器設備由國家無償投資,人員工資由國家負擔,職工一時難以走出由國家包攬的陰影。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的逐年減少,醫院被推向了市場,但醫院經營者思想觀念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有些人仍然是身坐冰潭不知其險,仍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即使醫院的各種指標出現了負增長,仍然是打腫臉充胖子,不愿主動出擊,更不愿采取營銷措施來擴大病源,認為醫院搞營銷容易被別人瞧不起,似乎醫院就應該等病人上門,這是目前醫院慘淡經營的主要原因之一。
3.醫療服務營銷是醫院不務正業的表現認為營銷工作是商業銷售的手段,醫院只有抓好醫療業務,抓好專科特色,抓好基礎設施和人才建設才是醫院應該抓的正事,或認為醫院是否有病人是領導的事,與己無關,自己只要搞好本職工作就行了。事實上衛生也是一種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也要遵循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具有同其他產業相同或相似的共同特征[1],其經營與發展離不開品牌效應和社會效應,而這些效應的取得主要靠產品的宣傳和市場的營銷,與商業營銷的區別在于,商業營銷的是產品,而醫院營銷的是服務,醫院的每位職工都是營銷人員,都可以把自己的親朋好友介紹到醫院就診,這種營銷效果是幾個營銷業務員無法辦到的,這是醫療服務營銷的優勢。
二、醫療服務營銷對醫院發展的作用
1.醫療服務營銷有利于宣傳醫院、提高醫院知名度從某種意義上講醫療服務營銷和商業營銷是相同的,只不過前者營銷的是服務而后者營銷的是產品,兩者的結果都是為了利益最大化。醫療服務營銷是通過宣傳醫院的優勢、特色、新技術等使患者、社會更深刻的認識醫院,了解醫院,自覺選擇和接受醫院的醫療服務,結果是醫院知名度、業務量得到有效放大,從而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2.醫療服務營銷是醫療業務發展的重要手段醫院的業務開展離不開充足的病源,在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醫院只有采取靈活多變的營銷措施,才能不斷吸引病員,才能使醫院的醫療業務保持持續的發展態勢。否則,便是無源之水,無土之木,最終導致醫院的醫療業務枯竭,醫院的發展舉步維艱。
3.醫療服務營銷是密切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醫療服務營銷不僅要使患者認識醫院,更重要的是自覺的選擇醫院,并相信醫院,主動的接受醫院的服務,這就產生了醫患之間的信任基礎,再通過醫務人員的熱情服務,必能使醫患關系步入和諧、良性發展的軌道。
4.醫療服務營銷能增強全體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醫療服務營銷不是少數人的行為,而是醫院全員的共同責任。每個職工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關系網展示醫療服務營銷才華,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自己的責任和作用,隨著營銷的進行和業務的拓展,職工也得到了更多的實惠,體會到了醫院興亡、匹夫有責的含義,全院職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增強。
三、醫療服務營銷的策略
1.廣泛樹立醫療服務營銷思維醫療服務營銷在醫院和社會還沒有引起共鳴,如何提高醫院人的營銷意識,充分認識醫療服務營銷的作用和意義是當務之急。一是要加強對醫療服務營銷的宣傳,提高全體職工的醫療服務營銷意識。二是弄清醫療服務營銷在醫院改革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消除對醫療服務營銷的偏解和模糊認識,樹立廣泛的醫療服務營銷思維,使醫療服務營銷變為醫院全員的自覺行動。
我國還依舊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整個即將老齡化的社會必須要面對社會整體醫療資源不足的現實。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各種醫療服務產業將在市場強勁的需求下蓬勃生長。在急速的發展過程中,會暴露許多問題。如何更好地更穩妥地解決社會老齡化所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是醫療服務行業從業者需要積極思考的。
二、老齡人群面對的醫療服務產業及現狀
1、老年醫療保險業
我國有著非常優秀的公共醫療保障體系,但它的覆蓋和保障能力有限,隨著整個社會老齡化的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商業保險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老年人或者其所在的雇傭企業可以參加商業保險等多種形式的醫療保險,來補充其對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需求。例如有預防老年人常見意外情況的保險——意外傷害住院(老年人防摔)險,意外骨折險等。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晚年生活幸福,特別是在自己年老體弱,經濟收入減少時,生活能夠得到保障。各式各類面向各種特定老年群體的險種的良性發展,將對整個社會都頗有益處。
2、社區養老服務業
以社區為中心的養老醫療服務業是建設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和生活習慣的變化,老年人和子女的同居率也急劇下降。單純的家庭養老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以社區-家庭為主要場所的社區醫療服務覆蓋面廣、方便快捷,更能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醫療需求。老年人往往能到社區診所等社區醫療設施處得到診療、康復、預防和保健等服務。但這之中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老年社區醫療服務的資源不足。除缺乏政府部門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支持之外,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也缺乏市場化的融資渠道,機構往往存在資金短缺,隨之而來又會出現人力資源匱乏和人才隊伍素質不高等問題,這些都會制約社區醫療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缺乏專業的老年社區醫療團隊。老年人對于醫療、保健、護理的服務需求是不同于其他社會群體的。目前的社區醫療服務并沒有針對這些特點展開服務。例如,老年人特別是慢性疾病和臥床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的是居家養老服務。他們需要社區醫療人員前往老年人家中,進行周期性的診斷、治療和護理。
3、養老機構和養老產品制造業
養老服務機構通過資金來源可分為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兩種。公辦養老機構主要是以民政部門旗下的養老院為主。而民辦養老機構主要是有償的老年人活動中心或者老年公寓。目前,我國在機構中養老的老年人僅占老年群體的百分之一左右,大部分老年人采用居家養老的模式。很多有需求的老人因為條件所限不能入住床位有限的公立機構,而民辦養老院高昂的費用又讓老人承受不起。這是因為我國的養老機構服務功能結構單一,老年人的復合需求(休養、護理、醫療、交流)得不到滿足;也因為養老機構自身盈利困難,難以籌措足夠的資金和人員進行更多的服務和管理。養老產品制造業有著廣泛商機。大多數老年人因為身體原因,對老年生活輔助用品具有強烈的需求。在老花鏡、助聽器、拐杖等常見輔具之外,基于醫用功能的養老輔具也越來越多。此外,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文化用品也層出不窮,例如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智能手機,有按鍵少、菜單結構明晰,增加實體按鍵等優點,方便了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養老產品制造業中占據最大份額的是保健品制造。各大保健品通常利用各地生態食品等資源,進行合理提取和精深加工,向老年人提供適銷對路、有利健康、安全無害的可食用產品。但是不少產品夸大了使用療效并使用不法手段售賣,需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
三、人口老齡化對醫療服務產業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使得人們對醫療服務行業的需求量增大
醫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患病幾率要遠遠高于中青年人,而且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其患病率也會提高。這就導致老年人對醫療服務行業的需求量不斷增大。
2、用作老齡人的醫療費用不斷增加,給社會帶來壓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高齡人口不斷增多,由于老年人患病幾率較高,導致醫療保障資金迅速增加。社會各界用于老年人醫療服務的費用也在大幅度提升。近些年來,我國離退休人員的醫療費支出也是十分可觀的。中國目前離退休老年人醫療費用主要是由國家和單位負擔的,致使國家和社會的承受力已經受到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產生的壓力將會更為嚴重,從而,將社會的健康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3、人口老齡化使得醫療服務行業的結構發生變化
(一)實證模型的設定
在本文中,病患在住院醫療服務中的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是一個二分選擇變量,對此,本文選擇Probit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已有文獻研究表明,醫療衛生服務市場供給者的行為、消費者疾病特征、醫療保險介入都是影響醫療利用的重要因素[8],因此,本文將病床密度、醫生密度、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信息不對稱以及新農合住院給付結構等作為關鍵解釋變量,從而考察新農合制度下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以及高科技醫療服務市場是否存在供給誘導需求現象。Xi包括了醫療服務市場競爭度(如病床密度和醫生密度)、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醫患信息不對稱、新農合的給付結構(包括補償比例與封頂線)以及其他控制變量。由于二元響應模型的回歸系數的經濟解釋比較困難,因此,估計各自變量的邊際變化對選擇概率的邊際影響的偏效應對回歸系數的解釋更為合理[9]。
(二)變量選擇
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新農合制度對農戶高科技醫療服務設備利用行為的影響,在控制起付線、報銷比例、封頂線等需求層面的制度因素的同時,本文還將供給者層面的因素納入到實證分析框架中,以此討論我國新農合制度下農戶病患高科技醫療服務的利用是來自病患的道德風險還是來自醫生的道德風險,從而為新農合政策的選擇提供比較科學的實證依據。因此,本文選取了醫生密度與病床密度、醫患信息不對稱、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新農合制度給付結構、農民個人特征以及家庭社會經濟特征等幾個方面的變量。
1.醫生密度與病床密度醫生密度、病床密度測度了醫療市場的競爭程度,一般而言,隨著市場競爭度的提高,造成每位醫生所面對的病患減少,醫生需通過誘導需求來維持其所得[10]。醫生為了自身利益,可能會利用信息上的優勢來給病患提供不適當的醫療服務且造成醫療市場失靈。
2.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理論假說認為,不同的償付方式會對醫療服務供給者的行為產生不同的約束和激勵作用,從而改變醫生的治療方式。一般而言,償付方式主要分為按服務項目付費制和按病種付費制,按病種付費償付制度相對于按服務項目付費方式而言能夠形成對醫務人員的內部激勵機制,使得醫院從誘導需求的激勵轉變為降低醫療成本的激勵。在中國農村大部分地區,也已經有關于支付方式改革的試點,比如福建已經實行對新農合制度的支付方式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方式的試點。
3.醫患信息不對稱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決定了誘導需求的程度。醫生對于患者的誘導需求受到患者所掌握的病情以及相關的醫療知識的影響,兩者呈現反向變動關系,即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多,醫生的誘導需求量就越小;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少,醫生就越能夠實施誘導需求。本文參考Kenkel[11]的做法,選取了中國農村常見疾病高血壓、尿毒癥、心臟病等主要癥狀及其常規治療作為農民醫療信息的掌握程度的了解,共計8大項29小項。如果農民答對則給+1分,若答錯則0分,然后加權平均法得出綜合得分。分值越大說明農民掌握的信息越多,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越小,其高科技醫療利用量也越少。
4.新農合給付結構醫療保險補償水平越高,供給方更有動機和空間去誘導病患使用更多的高科技醫療服務。假說認為,補償水平越高,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的概率就會越高。給付結構包括起付線、報銷比例和封頂線三個變量,其中起付線、報銷比例均分為鄉級、縣級以及縣外三個等級。但由于起付線與報銷比例之間存在著共線性①,故只選擇報銷比例與封頂線。顯然,報銷比例越高,農民通過新農合報銷得到的金額就越多,越能減輕農民的自付醫療費用,從而,農民對醫療價格的變動反應比較不敏感。因此,病患越容易受到醫生的誘導,從而增加高科技醫療利用。同理,住院封頂線越高,則對于高額住院醫療費報銷的比例也就更多,即農民獲益越多,其越能接受更多的高科技醫療設備檢查服務。
5.交通距離是指患者家到就診醫院的距離,衡量了病患的就醫時間成本,反映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
6.農民家庭社會經濟特征變量包括家庭年收入、農民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疾病嚴重程度和文化程度等。其中,疾病嚴重程度由通過詢問病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身體三方面的疼痛程度所表示,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極度”五個等級,分別賦值0、1、2、3、4,然后加總(取值范圍為0~12)。也就是,分值越大,疾病越嚴重。
(三)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于2012年7~8月對福建省13個樣本縣、25個鄉鎮(街道)、50個行政村(居委會)進行的實地調查,重點收集2011年患病農戶的數據。本次調查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抽取樣本農戶。共發放問卷400份,剔除“2011年未患病”的農戶樣本69份后,回收有效患病農戶問卷331份,其中,有110個患病農戶僅發生了門診治療,其余221個則發生了住院醫療消費。由于目前新農合制度仍以“保大病”為主,故本文只分析農戶病患住院期間高科技醫療服務的利用行為與影響因素。農戶調查問卷包括農戶家庭基本情況、農戶就醫行為以及常見疾病(高血壓、心臟病、腎結石)醫療知識三部分內容,其中對農戶家庭基本情況的調查包括:家庭人口結構、交通和醫療機構可及性、收入和支出情況。在對農戶就醫行為的考察中,詢問了農戶2011年的實際患病及就診狀況、疾病嚴重程度、就醫過程中是否發生CT、X光或MRI等高科技檢查等情況。同時,還詢問了農戶對高血壓、心臟病及腎結石等常見疾病相關醫療知識的了解程度。主要變量描述如表1所示②。
二、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匯報了高科技醫療檢查服務利用選擇決策方程的回歸結果。實證結果表明,偽擬合優度R2為0.1291,似然比統計量為100.7301,且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這說明該模型總體擬合效果較好。最后一列反應了各變量對高科技醫療利用決策的邊際效應大小。回歸結果表明,“是否已婚”這一變量對患病農戶高科技醫療利用選擇行為的影響具有正向作用,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平均而言,已婚人群比未婚人群發生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的概率高11.56%。除此以外,年齡較大者、疾病嚴重者更容易發生高科技醫療利用,這說明,人們對健康風險具有很強的規避意愿。家庭年收入對生病農戶選擇高科技醫療利用消費的影響為正,這說明家庭收入狀況較好的人在生病后更有可能選擇高科技醫療服務治療?;貧w結果表明,新農合住院補償比例與封頂線對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決策的影響為正,其中,住院封頂線對高科技醫療利用在1%的統計水平上具有顯著為正的影響,這體現,報銷水平越高,農戶在就醫時更傾向于利用高科技醫療設備檢查。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來自病患和醫生雙方的道德風險:一方面,當新農合住院補償水平越高時,農戶獲得的預期收益越高,緩解了農戶健康需求的預算約束,從而使其對醫療服務價格變動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提高了使用高科技醫療服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病患本身醫療知識的缺乏,農戶在就醫時更多地信任醫生為他們做出治療選擇,但在醫患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醫生有能力誘導病人的醫療需求,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高科技醫療設備檢查,從而導致參合農戶利用高科技醫療服務的傾向性提高。邊際效應結果表明,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平均而言,住院封頂線每提高1萬元,生病農戶的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概率將增加13.9%。本文最關心的是供給者誘導需求因素對參合農戶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選擇行為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病床密度、醫生密度以及新農合支付方式是否變革等變量對高科技醫療檢查決策(如CT、MRI或X光等)利用具有較強的統計顯著性影響。首先,作為市場競爭度的變量,病床密度和醫生密度對生病農戶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的決策分別在10%與5%的統計水平上具有正的顯著性作用。這表明,醫療衛生服務市場上病床密度和醫生密度越高,市場競爭越激烈,生病農戶會增加對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的可能性。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在患者自由選擇醫院和醫生的環境下,當醫療衛生服務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時,醫院為了提升醫療質量、吸引醫生和病人,從而傾向于多提供可以提高醫院品牌的各項設備,而且高科技醫療設備的使用與醫療質量的提升具有密切的關系[12],因此,在醫療衛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醫院之間的競爭常以非價格方式為主,其中最突出的形式就是醫武競爭(medicalarmsrace),最終導致高科技醫療服務量的擴張。另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全國醫療衛生領域“放權讓利”的改革造成農村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薄弱,加上醫患雙方的信息嚴重不對稱,醫療服務供給方為了減少醫患糾紛,會進行“防御性治療”,從而增加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更為重要的是,醫療衛生服務市場的競爭程度增加,致使單一醫院或醫生面臨的病人數量減少,而醫生具有醫療服務供給者和病人的人的雙重角色,有能力因自身利益而誘導病人增加醫療需求,最終獲得或維持其理想收入。而且,我國公立醫院的償付機制和醫生的收入分配機制長期扭曲,讓公立醫院在醫療市場上自我盈利,鼓勵醫生從藥品回扣、醫療檢查等方面獲取收益,于是,醫生有動力誘發病人增加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量。其次,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這一變量對高科技利用的影響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這說明了相較于按項目付費的支付方式,按病種付費或總額預算制降低了醫生提供高科技醫療利用的可能性,可能的原因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通過按病種付費或總額預算制將合作醫療基金的部分風險轉移給醫療服務供給者,從而建立起一種風險共擔機制,在這一機制下,醫療服務供給方會主動減少過度醫療服務成本以降低成本,從而建立起醫療機構的自我約束機制,最終達到控制費用的目的[13]。這體現了實施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此外,醫療信息得分變量對病患就醫時高科技醫療利用決策的影響為負,這說明病患掌握的醫療健康知識越多,其就醫時利用高科技醫療服務的概率會降低,但不具有統計顯著性。產生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方面,在醫療領域中,醫療服務具有信息不對稱、壟斷等特殊性,而醫生具有醫療服務供給者和病人人的雙重角色,可以憑借其在醫療專業信息上的相對優勢,影響病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患者能獲取各種健康信息,但是由于治療效果的不確定,其仍然無法擁有完全的信息,也很難自行評估醫療質量的好壞。也就是說,在醫療服務利用決策上,患者的選擇權其實是幻覺的甚至是沒有選擇權的,從這一角度而言,患者對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決策的影響作用是有限的,邊際效應結果也顯示,農戶醫療信息得分每增加1分,其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率僅降低0.01%。交通距離反映的是農戶就醫的時間成本和獲得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回歸結果表明,交通距離對生病農戶的高科技醫療服務利用決策在10%統計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農村交通與交通工具的改善使農戶外出就醫的便利性增加,從而提高了農戶的醫療服務利用概率。
三、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醫患關系
一、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GDP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有了質的變化,對醫療服務質量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才能滿足患者不斷增長的需求,從而提高醫院在行業內的競爭力成了各醫院管理人員必須思考和正視的問題。我國醫療體制在近年來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私人醫院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幫助下逐漸的在人民群眾中占領了一定的位置,而公立醫院體制上的不斷改革也使得公立醫院必須考慮盈利和收入的問題來應對市場競爭,由此,公立醫院了解患者所需所想,從患者出發進而提高服務質量勢在必行。那么,如何評價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需要哪些參考指標,用哪些參考指標才可以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做出客觀評價就成為必須關注的問題。
二、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1)評價維度的建立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仔細閱讀與分析,結合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各地醫保制度執行情況不統一等相關問題,通過新聞網絡信息與實地考察,與患者進行非結構面談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患者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初步得出我國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多層次等方面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最終確定評價維度為醫療保證性、服務有形性、醫風醫德性、費用經濟性、服務可靠性、服務響應性。
(2)評價指標的建立
評價指標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個人信息部分及醫療服務部分。
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部分包括患者性別、個人婚姻狀況、患者年齡(每五年一限)、患者學歷(分為高中以下、高中、專科、本科)、人均月收入(或家庭人均月收入)、就診原因、是否異地就醫、參保狀況(商業醫療保險、基本居民醫療保險)、是否參加報銷九個方面。
第二部分為醫療服務部分。從醫療保證性、服務有形性、醫風醫德性、費用經濟性、服務可靠性、服務響應性六個維度來進行評價,具體內容如下表:
三、實證研究
(1)A公立醫院簡介
本文所設計的評價體系是從患者角度出發來評價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則到A醫院進行診療的患者群體是研究的目標人群,因此需要對A醫院進行簡單的了解。A醫院為國家三級甲等公立醫院,為當地龍頭醫院,近幾年進行了醫院內部設施建設,2013年新院區投入使用。設有20多個臨床醫技科室,全院共500名職工,其中300名專業技術人員,含副高專業技術人員40人,是集科研、教學、醫療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公立醫院。
(2)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針對A醫院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進行,共發放2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76份,有效回收率為88%,其中門診患者95份,住院患者81份。同時采用一對一問詢交流的方式與調查對象進行交流,著重詢問就醫感受方面的相關問題,通過對患者人群的調查和總結發現,來A醫院就診的患者人群偏年輕化,已婚、本地居民前來就診的占多數,患者當中收入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占多數,且大部分患者都持有基本醫療保險。在調查時還采取實地考察體驗的方式,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過程進行體驗,以便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通過與患者的直接交流,增強了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同時為初步判斷數據分析所得結果提供大方向,通過調查人員親身經歷和感受,提高本研究調查結果的可信度。
(3)問題分析
通過調查結果的匯總和分析,結合A公立醫院自身實際情況和所服務的患者人群特征及感受,發現A公立醫院在日常醫療事務的提供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①問題反饋處理不及時妥當,缺乏相應的反應機制。調查結果顯示,在就診患者中,有38%的患者認為問題反饋方便或者是較好,有26%的患者認為意見處理及時或者是好以上,并且通過一對一的詢問,有68%的患者在意見問題反饋方面表示不清楚不知道A醫院設有問題反饋處,不知道如何對醫院的服務提出建議。在27%知道或者曾經反映過問題的患者當中,有86%的患者表示在再次就診時并未發現自己的意見被采用,醫院的管理或者服務有針對提出的意見進行相應的改進,但是,調查人員也發現,A醫院其實設置了問題意見收集箱。由此可發現,在A醫院的日常管理當中,并未對患者意見給予足夠的重視,患者意見并未得到及時處理和有效利用。
②醫院就診流程設置復雜,就診計劃不合理。統計調查結果發現,78%的患者認為A醫院的服務提供不及時,42%的患者認為醫院空間布局設計不合理,53%的患者對醫院的就診計劃表示不是很滿意,在進行一對一調查時也發現,66%的患者對于醫院排隊的問題表示不滿,認為醫院安排的診療計劃太過復雜,醫院空間布局和就診計劃并不協調,患者往往要不停的在各個樓層穿梭才能完成一個簡單的醫療項目,尤其是在進行抽血等一些要求時間的診療項目上,往往在路程和排隊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③醫療人員缺乏服務意識,服務沒有做到以人為本。調查結果顯示,在服務可靠性和醫風醫德性兩個維度方面,患者的滿意度較低。34%的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選擇了好或者是好以上,23%的患者對醫患交流情況上選擇了滿意,37%的患者認為就醫感受為好或好以上,46%的患者認為醫生診療水平在好或好以上。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反映出A公立醫院醫療服務人員在應有的素質和能力方面的缺乏,沒有做到以人為本。
④特殊服務存在漏洞,康復醫療項目空白。根據本文所得數據分析,認為在A公立醫院當中,患者滿意度最低的應該是特殊服務提供這一項目,包括個人特殊服務提供、互聯網或電話專家預約、以及康復情況追蹤調查等服務。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A醫院在進行互聯網建設方面卻未能滿足患者需求。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發現,87%患者沒有進行過醫院的互聯網或者電話預約服務,大多數人不愿嘗試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害怕受騙、找不到醫院官方網站、或者是覺得預約不能成功等。
(4)對策建議
根據A醫院所體現出的問題結合調查中收集到的患者期望,本文認為有效提高A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幾條:
①建立完善的評價反饋體制,加強反應機制建設。對于評價反饋體系的建設,需要醫院各個部門的配合和協調。在借鑒其他先進國家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要結合本醫院自身情況及我國實際進行相應的調節和修改,考慮醫院等級評審時對醫院的考核標準,關注當地發病率較高的病種,結合醫院自身優勢進行相應的調整,設置明確的醫療評價項目,并設立專門的考核小組,同時加強對患者及醫生意見的反饋和處理。
②優化流程設計,善用管理人才。就醫流程設計和優化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用機器代替服務人員,減少患者接觸的服務人員數量,并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統一的指導和培訓,灌輸相同的理念,為業務上相互溝通合作打下基礎;流程設計應關注地理位置設置,醫院的空間上相鄰流程之間的地理位置應考慮到就診時間和后續工作問題進行設置,同時相鄰流程之間的工作人員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和交接渠道,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和正確性;多渠道開展服務工作,建立規范的預約制度,并對其進行監督,減少排隊掛號就醫的人數,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對患者的后期恢復情況可以建立反饋渠道,作為醫院后期對醫生進行評價時的參考;重視規范化服務的作用,同時要根據各公立醫院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動,避免死板僵硬的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③提高人員素質,樹立服務理念。改變傳統觀念,吸收先進經驗,注重醫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考慮到人才培養的周期問題,在借鑒和創新方面也要有所協調。醫院要設立定期學習和技術考核,確保醫護人員素質緊跟時代潮流,對先進器械的使用也要進行推廣,加強全院各科室的交流配合,做好醫生的會診工作。完善激勵措施,做好醫生的考評工作,優化醫院分配制度,注重績效工資建設,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能夠留住人才。積極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注重與各等級醫院的技術及信息交流,使信息得以不斷更新,同時明確醫院自身優勢,不斷提高醫院整體水平。注重培養醫生的服務意識,使其重視患者自身積極配合的重要性,主動做到為患者考慮,從而能及時掌握患者動態,對突況妥善處理。
④加強特殊服務建設,促進醫院改革。醫院應加快數字化醫院建設步伐,建立衛生信息數據庫,關注醫院患者治療康復情況,努力發揮醫療衛生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建立和完善互聯網掛號及電話預約服務,并向患者進行推廣,提高患者對于預約服務的接受度,同時利用患者預約信息可將預約患者進行分級,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分級醫療制度的實施。進行并完善網上查詢、繳費系統,將預約系統進行相應整合,做好整體服務,使患者在就醫時間上有更合理的選擇和安排。
[參考文獻]
[1]董婧.現行醫療體制中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研究[M].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秦文斌.適應新時代加強醫療服務質量管理[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2.
[3]張鷺鷺等.高級醫院管理[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
[4]陳杰等.醫院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5]鄭春玲.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研究綜述[J].大眾科技,2010(7).
[6]任真年.醫院醫療質量管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7]朱宏例.基于SERVQUAL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模型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沈蕾.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消費經濟,2006(6).
[9]田常俊.基于患者體驗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0]李曉慶.基于5GAP模型的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5).
關鍵詞:商業醫療保險;道德風險;防范
一、商業醫療保險的特殊性
相對于一般的保險產品而言,商業醫療保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現為保險服務過程涉及到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和醫療機構三方。投保人(被保險人)通過向保險人繳納保險費而獲得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保險人通過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對醫療機構進行補償,醫療機構則通過向被保險人提供醫療服務而獲得保險人的補償。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和醫療機構處于同一個醫療服務和保險運行系統當中。一方面,保險人、醫療機構均以保障被保險人(病人)的醫療需求為社會目標;另一方面,又要維持各自的生存與發展,以利潤(或價值)最大化為內在的經濟目標,產生相互利益制約。商業醫療保險獨特的市場關系,使得保險人除與被保險人關系緊密外,與醫療機構的關系也非常緊密。
在保險公司沒有介入之前,醫患矛盾可謂由來已久。在醫療機構和醫生的收入與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數量相聯系的情況下,由于利益的驅動,醫生給患者開大處方、小病大醫的情況司空見慣。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醫生和病人在醫療過程中處于不同的信息層面上。病人對醫療診斷和治療,與醫生相比顯然知之甚少,而醫療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病人不可能冒生命危險對醫生的診斷治療方案提出質疑。從表面上看病人可以自由選擇醫生、醫院以及醫療處理方案。而事實上,病人在就診時往往只能任醫生擺布。另一方面,醫生既是患者的顧問又是醫療服務提供者,這種雙重角色是一個矛盾。醫生不可能完全從患者利益出發提供治療方案,醫生在決定提供哪種治療方案上存在經濟利益。當病人缺乏醫療知識時,醫生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利用其特殊身份,創造醫療服務的額外需求。
醫療保險的介入,改變了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關系,切斷了醫患雙方直接的經濟聯系,大大化解了兩者之間的矛盾?;颊卟惶诤踽t療費用的多少,醫院也沒有了財路變窄的危機,患者和醫院都皆大歡喜??墒聦嵣厦懿]有消失,而是將大部分轉移到了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的介入使得醫療服務雙方的直接經濟關系消失或退居次要地位,而保險人和醫療機構、被保險人的經濟關系上升到了主導地位。此時保險公司作為醫療衛生領域的外行,作為支付醫療服務費用的第三方,不僅要控制醫療機構的過度服務行為,而且還要面對眾多的被保險人在投保之后濫用醫療服務的現實,以及醫患雙方合謀騙取保險賠償的可能。所以,保險公司介入醫療保險領域,表面上是解決了醫患雙方的矛盾,而事實上只是把原來的雙方交易關系演變成了保險公司-被保險人-醫療機構的三方關系,這只是矛盾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已。
二、商業醫療保險中的道德風險
(一)投保人(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
投保人的道德風險可以分為事前道德風險和事后道德風險,事前道德風險是指投保后,被保險人受傷或生病之前,他們可能會以一種更為危險的方式生活。例如,被保險人將更有可能抽煙,或者繼續保持更易患病或受傷的生活方式。當然這種道德風險在醫療保險領域并不是特別明顯,畢竟人的身體(或生命)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一個理性的人是不會因為投保而不在乎自己的健康的,因此,本文將事前道德風險忽略不計。事后道德風險是指被保險人患病或受傷以后,對醫療服務的過度利用。事后道德風險在醫療保險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服務付費方式下的醫療保險意味著投保人患病時基本不承擔醫療費用。結果,在不需要特別關注成本的情況下,投保人傾向于要求更多的醫療服務,使得醫療費用極度膨脹。
來自被保險人的事后道德風險主要表現為:(1)醫療服務消費的選擇性問題。一般來說,疾病發生之后,使患者恢復健康的治療方案可以有多種選擇,這要取決于醫生的偏好和患者個人的意愿,就患者個人而言,當然都希望在醫療保險的賠付限額之內享受盡可能多的醫療服務,而且我國有不少投保人有“如果繳了費,用不完賠付額度就吃虧”的想法。所以被保險人往往放棄“便宜”的治療方案而選擇“昂貴”的治療方案。事實上,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并非越貴越好。這種形式的道德風險對于醫療費用的影響非常大。(2)被保險人的保險欺詐行為。在商業醫療保險領域,保險欺詐率一直居高不下,被保險人故意制造假門診、假住院來騙取保險公司的賠付,給保險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我國,商業保險公司在理賠的時候不易得到醫療機構的配合,取證調查困難,難以制止被保險人騙取保險賠付的行為。
(二)醫療機構的道德風險
來自醫療機構的道德風險表現為醫療機構的“過度供給”行為,也就是“小病大醫”和“開大處方”等隨意加大醫療費用的行為。從經濟利益驅動分析,醫療機構和保險人的目標是不一致的。在傳統的按實際服務收費制度下,醫療機構的收入與它提供服務的多少成正比,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醫療機構自然愿意提供更多、更昂貴的醫療服務。很顯然,這和保險人控制被保險人過多的濫用醫療花費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來自醫療機構的道德風險在很大程度上與“第三方支付”的制度設計有關,也就是醫療服務的費用不是由被保險人直接支付,而是由保險人來買單。從心理上來講,患者(被保險人)和醫生在交易過程中的感受都是“免費的”。從被保險人的角度來看,在保險賠付額度范圍之內,接受醫療服務都是免費的;從醫療機構的角度來看,在被保險人出現過度消費的同時,醫生及其所在醫療機構都能夠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在這樣的機制下,被保險人的過度消費和醫療機構的過度供給都是一種必然。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醫生事實上既是被保險人的人,也是保險人的人,在這復雜的三角的委托—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保險人根本無法全面掌握被保險人的健康信息和醫療機構的醫療信息,加上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保險人很難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醫療機構的過度供給行為。
三、商業醫療保險中道德風險的防范
(一)投保人道德風險的防范
遏制投保人道德風險較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醫療服務費用的共付制。當參保者分擔了部分醫療費用后,相應也加強了其醫療費用成本意識,促使其關注醫療費用,合理有效地使用醫療服務。而且,參保者對醫療服務的理性消費客觀上也形成了一種對醫療機構道德風險的制約機制。具體操作上可采用免賠條款、共保條款和保單限額等方法。通過醫療服務費用的共付制將風險在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進行合理分擔,可以有效降低投保人產生道德風險的程度。
(二)醫療機構的道德風險防范
目前,醫療費用的控制已經是世界性的難題,而在所有導致醫療費用上漲的因素中,醫療機構的道德風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素。醫療保險費用的支付方式從付費的時間上來看,可分為預付制和后付制。雖然預付制可以降低醫療服務機構的道德風險,但也有不足。另外保險公司通過對醫療機構提供給病人的醫療服務的審查,可以減少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二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加對醫療服務機構提供醫療服務全過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醫療服務機構道德風險的產生。
在醫療機構道德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上,筆者認為最為根本的問題在于借鑒國外的經驗,改變我國目前的買單式醫療保險模式,建立和發展管理型醫療保險模式。買單式醫療保險模式是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目前采用的經營模式。所謂買單式醫療保險就是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后被保險人到醫療服務提供者那里接受醫療服務,醫療服務提供者按照提供的醫療服務收費,被保險人付費后用付費憑據到保險公司那里報銷索賠,保險公司間接地按照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服務進行付費。買單式醫療保險模式導致醫療服務和保險服務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保險公司作為支付醫療費用的第三方,僅僅參與了保險服務,沒有介入醫療服務,導致道德風險的控制無法得到醫療機構的配合。因此,現有的買單式醫療保險模式是導致保險公司難以控制道德風險的根本原因。管理型醫療是把醫療服務的提供與提供醫療服務所需資金的供給結合起來的一種系統,通過保險公司參股醫院或投資醫院及醫療費用包干模式將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被保險人被動受制于醫院、醫院與被保險人合謀的道德風險。管理型醫療保險是一種集醫療服務提供和經費管理為一體的醫療保險模式,具體做法是將投保人交納給保險公司的保費的一定比例預先支付給醫院,然后由醫院完全承擔被保險人的健康風險,醫療費用超支的部分由醫院自己承擔,贏余歸醫院所有,從而達到控制醫療費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飛,商業醫療保險領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論文關鍵詞:醫院,財務,管理
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醫療服務市場出現了新的格局。醫院經濟活動日益廣泛開展,各項業務收入顯著增加.醫院資金使用的自主權不斷擴大。醫院財務和會計制度,是把醫院作為主體從事經營服務活動的單位,促使醫院更加科學合理地遵循醫院啟身財務活動的客觀規律,借鑒企業財務管理改革的經驗和做法,按照統一的醫院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醫療服務市場的需要,規范醫院的財務管理,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1、醫院財務管理研究邏輯起點
醫院管理是全面系統的管理,在醫院的醫療服務活動中,必然要進行醫療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護理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且這些工作是相互聯系而且又是互相支持的,但是卻都有各自的特點。其中,醫院的財務管理是處理關于資金的財務活動和由資金引起的財務關系的管理活動,它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綜合性強醫院的管理工作是有分工的專業管理。2.涉及面廣如上述財務管理論文,醫院中一切涉及到資金收支的經營活動都與財務管理有關。醫院的各部門資金的使用是由財務部門供應。
2、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財務管理的觀念陳舊,影響醫院經濟效益
醫院管理者經營意識不強,管理觀念滯后,方法落伍,知識陳舊,缺乏創新精神與能力。在經營中,醫院普遍存在著對財務重預算輕管理的問題,單純的套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增加經營風險與資金成本。長此下去,這種陳舊的財務管理管觀念不能讓全體人員自覺主動的參與到醫院決策和管理過程中,導致醫院人員、資金運行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
2.2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財務監督失控
目前醫療衛生單位沒有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未覆蓋所有的部門與人員,致使各部門之間的崗位與權責不分明,與其他部門的工作銜接不明確。同時,由于醫院會計操作混亂、核算不實等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管理制度缺位造成各部門之間缺乏相互約束與牽制。醫院負責人的內部控制意識淡薄造成制度的執行不力。上述種種現象和問題在醫院中都普遍存在。
3、醫院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3.1更新財務管理觀念,提高醫院經濟效益
隨著醫療改革制度的不斷發展,財務管理已經滲透到醫院管理的各個關鍵環節。醫院應從重財務預算, 輕管理轉變為以核算為基礎, 重管理的觀念。同時,還應優化創新醫院的管理模式,建立現代醫院財務管理制度,樹立以人為本觀念,將各項財務活動“人格化”,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
3.2提升財務人員素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當前醫院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醫院財務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醫院的發展。針對財會人員存在的問題,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是關鍵。首先,要加強財務人員財務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和會計制度的學習,讓財務人員熟悉和學習國家各行業各項相關的財經法規和政策,提高專業素質與職業技能,以適應現代醫院科學管理規范化的發展。
3.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財務監督力度
科學合理的醫院內部控制制度,不僅能使醫院高效運轉財務管理論文,而且能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防止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醫院領導應充分重視醫院財務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明確醫院內部各職能部門財務管理的職責和權限,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醫院財務管理制度,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使醫院的財務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定期檢查落實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同時,應嚴格分離互不相容的職務,建立科學規范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制衡機制,使不同部門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減少制度漏洞,保證醫院工作的機構及職責職權的合理劃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關鍵是加強財務內部控制。醫院要重視內部審計和內部考核,明確考核部門和考核責任人,授予考核人員獎懲權,使監督以及制約機制等能得到切實加強,提高財務監督力度。
參考文獻
信息經濟時代,醫院管理已步入網絡協同管理時代,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對醫院成本進行科學的管理,是醫院成本管理必需思考的。本文通過對傳統成本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對信息化技術下的成本管理模式進行探索,構建了信息化視角下以作業為基礎的醫院作業標準成本管理模式。
關鍵詞:
作業;標準成本;標準成本管理
隨著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醫院信息管理已深入醫院運營的各個環節:日常行政管理、藥品管理、臨床診療管理和財務管理等等,但對于成本管理仍停留在進、銷、存數據記錄的層面上,這種傳統成本管理已跟不上信息時代的步伐,科學的成本管理需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將成本管理理念和信息植入信息化系統中,實現成本管理信息自動化記錄、分析、整理和控制的功能,成本管理創新已勢在必行,信息化視角下的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模式應運而生。
一、傳統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我國醫院傳統成本管理普遍是以預算控制為目標的標準成本管理模式。標準成本制定方法是以醫院歷史會計數據或同行業經驗數據為基礎制定病種標準成本或科室標準成本;標準成本的內容主要是病種或科室消耗的藥品或耗材。醫療服務是特殊的準公共產品,由于病人的不同體質和病情,治療過程的不同會影響藥品耗材的消耗,醫生技術水平和醫德差異產生過度治療或恰當治療亦會影響藥品耗材的消耗,這種僅以歷史或經驗數據為基礎制定的標準成本忽略了上述差異性或不合理性,導致成本控制和考核無目標,成本管理失效的現象。同時,醫療服務是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人工服務比重大,忽略對人力資源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是不全面的成本管理。
二、作業標準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我國實行對醫療服務項目獨立定價的原則,醫療服務項目定價不同于一般商品定價,具有獨特性,藥品和耗材的消耗有的在價外收費,有的在價內收費。價外收費的藥品和耗材能通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消耗的標準控制;但價內收費的藥品和耗材處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控制的盲區,成為會計核算的模糊成本,無標準進行有效控制。如眼科??漆t院有約二十余種藥品、八十多種耗材為價內藥品和耗材,消耗金額約占醫療收入1%,這些價內藥品和耗材處于無控制狀態,這種無控制狀態既不利于成本管理,也不利于醫院通過細節管理促進細節服務理念的傳導。要實現成本的全面控制,可以通過對臨床專家調研與咨詢,了解每個醫療服務項目實施時消耗的所有價內收費的藥品、耗材和人工工時,以此制定各醫療服務項目的標準成本,然后根據成本控制對象,按臨床診療的路徑對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進行任意組合,形成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病種標準成本、科室標準成本和醫院整體標準成本,作為成本管控目標。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為支撐,以統計分析為技術手段,借鑒作業成本理論的先進性,構建的全面、客觀、科學的醫院標準成本管理體系,這樣的成本管理模式不僅數據精確,而且符合醫療服務進行詢證的大趨勢??煽康臉藴食杀竟芾砟J娇捎行Ы档歪t院成本,使醫院走上“低耗、優質”的良性循環道路。
三、作業標準成本管理模式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礎
為了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加快構建多元化辦醫格局,快速增加醫療服務供給速度,2013年9月28日,國務院頒發《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文),文件明確提出: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托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隨著國發[2013]40號文的出臺,投資醫療行業呈現出風起云涌的趨勢。私募股權、風險投資、上市藥企、外資醫療都紛紛進入醫療服務業,醫療市場競爭加劇,迫使醫院不斷地革新醫療技術水平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能積極推進財務管理與業務流程一體化,是科學的、可行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技術基礎
醫院標準成本確定難度大主要因為醫療服務的復雜性、醫療服務的不可觀察性、醫療服務的高度專業性。集團公司是國內眼科醫生數量最多的醫療機構,形成了實力雄厚、梯隊合理的眼科醫生團隊,同時,集團公司是國內唯一的上市醫療機構,擁有國內醫療機構中最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和最高的會計核算水平。公司發揮智囊技術,按系統的過程制定以作業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是可行的。首先,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做出主要診斷(MDC),根據疾病的所有資料按照疾病分類(ICD-10)判斷患者的患病程度,進而得出手術分類和診斷分類;其次,醫生根據診斷分類,可以對檢查、化驗、治療、手術項目進行分類、分項;最后,財務人員通過對臨床診療過程的梳理,與多方專家協調、調研和走訪,歸納得出巡診的基礎數據和成本相關的信息,以此制定各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然后依靠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支持,按管理需要生成各級標準成本。
(三)信息化基礎
集團公司各連鎖醫院都利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對醫院及其所屬各部門的人流、物流、財流進行綜合管理,對在醫療活動各階段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儲存、處理、提取、傳輸、匯總、加工生成各種信息,為醫院的整體運行提供全面的、自動化的管理。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覆蓋了臨床醫療、藥品耗材管理、收費管理、統計分析管理和外部接口管理,總之,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網絡系統大大改善了醫療工作信息的建立和傳遞,確?;颊咴谝幌盗械脑\療、檢查、化驗、手術等可能的醫療活動中檔案、信息、資源消耗與其活動同步,在醫院內實現資源流通和共享。醫院日常診療會產生海量的診療活動和資源耗用信息,實施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歸類、組合、統計、總結和分析,通過紙介檔案條件實施成本很高,醫院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網絡系統有效地將醫療活動與成本管理關聯起來,使實施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成為可能。
四、醫院作業標準成本管理模式構建
(一)醫院病種分類及診療特征
疾病的治療一方面是疾病治療的技術問題,另一方面是疾病治療的成本問題,因此,在醫療領域也存在技術經濟一體化的現象。那么在討論治療成本時首先必須弄清病種的分類,不同的病種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從而產生不同的醫療成本。醫院是一家眼科??漆t院,醫院服務內容包括全眼科疾病的診療和驗光配鏡,全眼科疾病主要分為屈光手術、晶狀體病、角結膜病、青光眼病、眼整形、淚道疾病、斜弱視、眼底病等病種。屈光手術和驗光配鏡實行門診診療,其他病種根據疾病的病情不同實行門診診療或住院診療。眼科??漆t院將檢查治療服務項目按行業特點和對設備的使用分為普通檢查、特殊檢查和常規治療三類。醫院設立屈光中心供給屈光手術及手術全套檢查服務,設立視光中心供給驗光配鏡服務;同時,按臨床診療路徑醫院設置了門診部、住院部和手術室,門診部向門診診療患者供給普通檢查和常規治療服務,住院部向住院患者供給住院護理、普通檢查和常規治療服務,手術室向需要手術診療的患者供給手術和常規治療服務。醫院可根據眼科病種的分類或醫療服務供給部門的設立進行成本管理對象的設置和標準成本的計算。
(二)醫院標準成本制定
標準成本管理是一種精細化管理方法,因此,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根據管理層級和管理目標不同,需要對標準成本分類型管理,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以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為基礎,根據疾病診斷分類、臨床診療路徑、各科室醫療服務項目供給數量,逐步得出病種標準成本、科室標準成本、醫院整體標準成本。
1.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制定
通過多方專家聯合行動,調研與咨詢每個醫療服務項目實施時消耗的價內藥品、耗材和人工工時、設備使用頻次,根據藥品單價、各崗位人工薪酬標準、單次設備折舊計算確定各醫療服務項目以作業為基礎的的標準成本。
2.病種標準成本制定
以作業為基礎的病種標準成本需要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對疾病診斷進行篩選和分類,再根據臨床診療路徑進行組合和統計得出各病種醫療服務項目供給數量,將病種醫療服務項目供給數量乘以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計算出病種標準成本。
3.科室標準成本制定
以作業為基礎的科室標準成本需要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對科室供給的醫療服務項目數量進行分類和統計,將科室醫療服務項目供給數量乘以醫療服務項目標準成本,計算出科室標準成本。
(三)標準成本管理
標準成本管理是病例信息處理、統計分析、標準成本、臨床路徑分析的協同治理。標準成本的編制只是第一步,將標準成本應用于醫院實際經營管理才是標準成本管理的目標,標準成本可為醫院的治療質量管理和績效考核提供依據,為醫院成本控制提供參考標準,標準成本管理能否達到預期的要求,關鍵在于醫院能將標準成本作為醫院績效考核的關鍵指標。
五、結論與展望
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通過對醫院現行成本進行評價來促進醫院降低成本,這是醫院走“高質低耗”競爭路線的必然選擇,它為醫院績效考核提供依據,并能厘清醫院治理過程中的相關責任的歸屬,改變醫院有成本無標準的現狀,使醫院的成本管理走上標準化道路。目前,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管理重點為患者診療過程管理和收入管理,實行以作業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管理在高度依賴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分類、組合、統計醫療服務項目供給數量后,將之轉化成所需要的標準成本需要人工計算。醫院為患者診療的每項服務活動都會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留下確認軌跡,如果將每項醫療服務活動的標準成本植入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醫療服務活動的標準成本與醫囑或醫療服務供給確認一起生成,那么各層級的標準成本及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的差異可直接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自動生成,在減少人工成本、增加成本管理透明度的同時,讓醫院成本管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在線管理、動態管理和協同管理,實現成本管理與業務管理的無縫對接。
作者:劉多元 楊郁華 單位:愛爾眼科醫院集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