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漁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做好漁業水域預防污染的工作,漁政機構的執法人員要經常深入污水排放單位,重點宣傳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利用媒體曝光的已經追究了相關人員責任的污染事故,作為典型教材來教育和警示排污單位,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和法律觀念,并能換位思考問題,認識到提高經濟效益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漁民的利益為代價,要舍棄先污染后治理、爭功近利的舊觀念,樹立先治理無污染、從長計議的新思維,要對社會負責,給后代留下一方凈水。要消除排污單位對超排污水存有的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補牢”的教訓,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治理污染。通過對排污單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傳,提高了他們對保護漁業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他們防治污染的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漁業污染事故與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漁業養殖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2提高漁政隊伍保護漁業環境的執法能力
針對這項執法難度大、業務技術要求高、責任心強的工作,漁政執法人員要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斷加強政治思想、道德素養、業務水平建設,努力學習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和漁政執法的實體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執法人員經常和排污單位打交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嚴格遵守農業部漁業行政執法的六條禁令,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強化執法能力,提高執法水平,完善執法措施,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點,找準突破口,實行針對性有效管理。為了適應當前預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準漁政機構檢測水質的法定資質,充實水環境監測的專業人才;執法人員要經常到養殖水域監測、監視和評估水質狀態,對上游來水及水源要加強監控,到了汛期要讓漁民對養殖水體加強防護措施,為及時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廣無害化養殖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為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穩定,減輕漁業污染危害奠定基礎。
3履行法定職能,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監管力度
《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薄端廴痉乐畏▽嵤┘殑t》第十八條規定:“環境保護部門和海事、漁政管理機構進行檢查時,根據需要可以要求被檢查單位提供下列情況和資料……”根據上述規定,為了確保漁業水環境的安全,漁政機構要促使排污單位認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執法人員要經常深入排污單位進行現場執法檢查,要了解他們的生產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時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發現問題及早解決,防患于未然?!端廴痉乐畏ā返诙藯l第二款規定:“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的,應當接受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調查處理。”第五十三條第二款規定:“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由事發地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處以罰款。”上述法律條款明確了漁政機構的調查處理職能。為了依法維護弱勢漁民的權益,有效地預防水質污染,漁政機構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來制約違法排污活動,加大對排污單位的行政處罰力度,讓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訓,促使其積極治理污染。
4領導重視,加強配合,綜合治理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大力支持漁政機構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領導要親自抓,執法人員要積極、大膽、主動地開展工作,依法執法、文明執法、為民執法,努力把部門職能轉換成政府行為。因為預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要加強同環境、水警、法院等職能部門的配合,爭取水質檢測機構的支持,引導漁民控制內源性污染,養殖低投飼、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種水產品,綜合治理水污染,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系統包括采集控制終端、網關及服務器平臺三大部分。采集控制終端在線采集各項水質參數并經網關傳回服務器平臺,平臺根據參數信息做出決策或建議,將決策命令經網關發送給控制終端執行,同時將建議信息推送給用戶。系統采用ZigBee網絡和GPRS網絡實現數據的無線傳輸。ZigBee網絡作為低功耗、低復雜度、低成本且能夠自動組網的無線網絡技術,支持傳感器信息采集、傳輸和處理,可以將多點的多個傳感器數據利用無線網絡進行通信,同時結合GPRS技術實現遠程監控,改變了傳統無線傳感網絡需要依賴有線公共網絡傳輸數據的限制,解決了安裝大量檢測裝置時布線量龐大、線路維護和更改困難的難題,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本系統的采集控制終端以STC12C5A60S2單片機作為核心單元,結合溶解氧、pH值、光照度及溫度傳感器,實時在線監測池塘中的溶解氧、pH值、光照度、水溫等環境因子,將實時數據通過ZigBee路由器發送到網關節點的協調器,并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驅動或接收平臺的指令來遠程控制增氧機等執行機構調節池塘環境,盡可能保證養殖品種的最佳生長環境。系統與傳統控制方式兼容。當系統檢測到傳統控制被執行時,能夠快速切斷所有自動控制部分,這樣能夠保證當控制系統出故障或者需要人工操作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危害程度,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
2硬件設計
硬件設計部分主要是采集控制終端和網關節點的設計。
2.1采集控制終端
采集控制終端由MCU(單片機)、數據采集單元、鍵盤輸入及液晶顯示單元、聲光報警、ZigBee路由器及控制單元組成。
2.1.1MCU單元
單片機是采集控制終端的核心,控制并協調其他單元模塊完成系統的整體功能。此單元負責獲取各路傳感器數據,并將數據進行處理和顯示,同時控制執行機構工作來實現本地自動控制,這樣還可以避免緊急情況下(比如池塘嚴重缺氧時)由于人為控制不及時而造成的損失。另外單片機還通過ZigBee路由器將數據上傳到網關節點。單片機選用8051系列單片機STC12C5A60S2。此單片機是STC公司的單時鐘/單機器周期的(1T)單片機,是高速/低功耗/超強抗干擾的新一代8051單片機,其指令代碼完全兼容傳統8051單片機,但速度快8~12倍。該單片機含60K字節FLASH,1280字節RAM,8路高速10位A/D轉換,4個16位定時器,支持雙串口,有EEPROM功能。由于內部含有ADC及EEPROM,簡化了電路設計,增強了系統的健壯性。
2.1.2數據采集單元
數據采集單元是智能系統的“眼睛”,為系統決策和控制提供主要依據。而池塘養殖主要的環境因子包括溶氧量、pH值、光照度、透明度、水溫、重金屬含量、銨鹽、氮鹽、魚池換水周期和魚池消毒用品等,其中以池塘含氧量最為重要。本系統采集溶解氧、pH值、光照度、水溫等信息。目前測定水體溶解氧含量的常用方法有碘量法、氧電極法、電導法、極譜式覆膜電極法和熒光猝滅法等。其中熒光猝滅法測量準確度高、維護方便,故系統采用熒光猝滅型溶解氧傳感器。另外池塘水體pH值也是很重要的環境因子,系統采用在線玻璃復合電極測量pH值。此外,光照度和水溫也是影響水體溶解氧含量的關鍵因素。不同光照強度、不同水溫下的溶解氧含量是不同的,因此系統要根據實際溫度和光照強度來設定相應的溶解氧閾值,以使養殖生物的生長環境處于最佳狀態。系統采用輸出為0~5V標準信號的集成光照度傳感器和數字式的溫度傳感器DS18B20。溫度傳感器的輸出為數字信號,易于處理且抗干擾強。溶解氧傳感器采用基于熒光猝滅原理的美國進口Vernier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自動溫度補償及自校準功能且免維護時間長、精度高,其輸出為標準信號0~5V可直接送ADC進行轉換。pH值采集部分包含pH玻璃復合電極、信號放大濾波處理兩大部分。pH玻璃復合電極輸出-420mV~420mV電壓信號,且輸出阻抗高(約為1010Ω),因此需要用運算放大器對其進行阻抗匹配和放大處理。此外,為了給用戶提供池塘的當前水位值,系統還采集池塘的水位信息。此部分也可為水泵供水提供重要依據。
2.1.3鍵盤輸入及液晶顯示單元
此部分完成和用戶的交互。本單元一方面接收用戶的輸入信息(如各參數的閾值、工作模式及定時控制的時間等),另一方面,系統采集的各項參數信息、系統及外設的運行狀態以及警告建議信息等都可在液晶上實時顯示。通過用戶接口,用戶可以很好地了解系統的工作情況并對其做出適當及時地控制。
2.1.4控制單元
本系統的外接設備有增氧機和投料機。系統可根據采集的參數信息進行自動控制,也可由服務器通過遠程發送的控制命令進行遠程控制。考慮到池塘可能在夜間出現溶氧量低或者需要進行投料操作等,設計了精確定時控制,這樣方便了用戶的操作,節省了人力。目前的漁業智能養殖系統一般與傳統的人工控制不兼容。本系統工作時對外部執行機構(如增氧機、投料機)進行監測,一旦發現人為操作這些執行機構,系統自動由智能控制切換到人工模式。在人工控制結束后可自動進入自動控制,這樣避免了必須切斷智能系統電源進入人工控制。另外,當池塘出現溶氧量嚴重不足時,系統可及時地操作增氧機增氧,避免帶來財產損失。像增氧機和投料機這樣的執行機構在強電下工作,對單片機很可能會造成干擾。為了增強系統的抗干擾能力,采用光耦和繼電器進行強弱隔離,這樣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此外,繼電器屬于大功率器件,系統采用大電流輸出芯片ULN2803來驅動繼電器工作。
2.2網關節點
網關節點包括ZigBee協調器、GPRS模塊、電源模塊及單片機單元。網關中的單片機負責GPRS和Zig-Bee網絡之間的雙向數據轉換,網關事實上是一個基于GPRS網絡和ZigBee網絡的轉換網關。在近端無線網———ZigBee網絡中,網關作為協調器,主要負責Zig-Bee網絡的創建、監聽路由節點、與路由節點雙向通信;在遠端網絡———GPRS網中,網關擔負著GPRS網絡數據的發送與接收等任務。同時,網關節點還負責GPRS網絡與ZigBee網絡間數據的轉換。
2.2.1ZigBee模塊
ZigBee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復雜度、低功耗、低數據速率和低成本的雙向無線通信技術或無線網絡技術,是一組基于IEEE802.15.4無線標準研制開發的有關組網、安全和應用軟件方面的通信技術。IEEE802.15.4是IEEE針對低速率無線個人局域網制定的無線通信標準,該標準把低功耗、低速率傳輸、低成本作為重點指標,旨在為個人或家庭內不同設備之間低速率無線互聯提供統一標準。ZigBee技術采用自組織網絡來通信,最大限度地提供數據的可靠傳輸。硬件由協調器、路由器、終端節點組成,一個網絡里只能有一個協調器。TI的CC2530芯片具備了實現ZigBee技術的各種底層硬件需求,是真正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完全符合ZigBee技術對“節點”體積小的要求。另外,TI還提供了Z-STACK協議棧,盡可能減輕了軟件開發的工作量。考慮到池塘的數據采集信息量不大,系統采用ZigBee自組織網絡進行近端無線數據傳輸。網關中的ZigBee模塊作為協調器,而采集控制終端中的ZigBee模塊為路由器。
2.2.2GPRS通信模塊
GPRS是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的簡稱,是在現有GSM網絡上開通的一種新型的分組數據傳輸技術。GPRS的設計使得它既能支持間歇的爆發式數據傳輸,又能夠支持偶爾的大量數據的傳輸。GPRS有以下特點:(1)覆蓋面積廣,基本上在手機能夠打電話的地方都可通過GPRS無線上網;(2)永久在線,在激活GPRS應用后,將一直保持在線狀態,這類似于專線網絡服務;(3)按數據流量計費,GPRS服務雖然保持一直在線,但只有在產生流量時才計費,這使得費用低廉;(4)傳輸速度快,目前GPRS可支持53.6kbit/s的峰值傳輸速率,理論峰值傳輸速率超過100kbit/s;(5)接入時間短。由于現場和平臺的距離較遠且有干擾,基于GPRS網絡的優點,本系統選用宏電的GPRS模塊進行遠端的數據傳輸。
3軟件設計
軟件設計包括網關軟件、采集控制終端軟件和服務器監控平臺軟件設計三個部分。網關軟件和終端軟件采用KeilC51設計,服務器監控軟件采用C++語言和VC6.0開發平臺設計。
3.1網關程序設計
網關節點上電后先進行一系列的初始化,其內部的ZigBee協調器組建網絡,然后等待處理ZigBee協調器和GPRS模塊的數據。網關節點收集終端上傳的數據并進行分析、處理、整合,然后通過GPRS模塊將數據包上傳到服務器平臺,平成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及處理。平臺可根據參數信息推理或人工發出操作命令,命令經GPRS網絡到達網關節點,接著通過ZigBee網絡廣播發送至所有終端節點,最后由終端節點做出相應地處理。
3.2采集控制終端程序設計
采集控制終端根據命令或定時調用數據采集程序來獲取各項水質參數信息,接著對數據進行處理(如報警提示、顯示、本地自動控制等),然后將數據通過ZigBee路由器發給網關節點。另外,采集控制節點也可接收網關發送來的命令并解析和執行。
3.3系統調試
調試中獲取多個采集控制終端的參數信息,采用定時采集和命令采集兩種模式。其中定時模式為采集節點定時1min采集數據并發送;而命令采集為接收采集命令后進行數據采集并上傳;同時也通過平臺遠程發送控制指令和本地自動控制運行。另外,系統在定時控制方式下也能夠按時開啟與關閉執行機構。經過多次測試,系統工作正常,基本達到設定要求。
4總結與展望
為了促進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減輕養殖者的負擔,增加漁民的收入,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養殖者法律法規的培訓和指導,開展送法入戶活動,讓養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養殖,強化養殖者的漁業安全生產意識;讓養殖者明白國家鼓勵發展養殖業的方針、政策和對水產養殖水域灘涂實行養殖證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證養殖,合法權益才受法律保護。養殖權是養殖者依據法律規定在一定水域灘涂從事水生動植物養殖的權利,為了保護水域灘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養殖者在取得租賃、承包、使用養殖水體的養殖權時,應當簽定承包合同或養殖協議,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必要時可聘請律師代為辦理并進行公證,依法完善養殖措施,以有效規避養殖糾紛,減少麻煩,放手大膽地從事養殖生產。只有不斷提高養殖者的法律意識,使其熟知國家發展養殖漁業的政策,養殖者的合法權益才不會受到侵害。
2增強依法行政的責任心,努力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漁業養殖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產業的發展,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行使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力。堅持依法行政,執法為民;堅持勤政清廉、親民安民富民;做養殖者維權的使者,不辜負漁民的期望。對國家確定的重點養殖水域要加強監督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宣傳大力發展養殖漁業的重要性,提高人們自覺尊重他人養殖權的法律觀念,對干擾養殖漁業生產秩序,偷捕、搶奪他人養殖水產品,破壞他人養殖水體、養殖設施造成他人損失的,要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決不姑息遷就,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對養殖水體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時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經濟措施,并按照《漁業污染事故處理程序規定》調查取證,核算損失,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依法為養殖者挽回損失。努力維護良好的養殖環境和漁業生產秩序,真正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積極為養殖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3增強養殖者的技術水平,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
漁民的養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動養殖漁業快速發展的源動力,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對養殖大戶要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抓點促面,帶動整體,發揮部門優勢,把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送到漁民手中,強化高效漁業基地建設。抓住3個轉變不放松:即從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無標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變;從分散單一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讓養殖漁民從中受益,堅持以養為主,推廣生態養殖,指導養殖者科學防治魚病,禁止濫用藥物,影響水產品質量,以漁養水,以水養漁,優化養殖結構,發展特色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改變漁民傳統的養殖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庭院漁業和日光溫室漁業,全方位、多渠道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4增強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高養殖漁民市場化運作能力
養殖漁業是一項具有一定風險性的弱勢產業,投資效益回報較慢,國家要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要穩定和完善水域灘涂使用制度和功能,像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一樣,保護漁民的水域灘涂使用權;完善漁業權制度建設,嚴禁非法侵占、拍賣用于養殖的水域;對“失水”漁民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要求進行補償,并免費對他們進行再就業培訓,讓養殖者體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溫暖;對重要的漁業養殖基地,要增強他們抗風險的能力,嘗試漁民拿一點、政府補大頭的財產保險機制,消除養殖者的后顧之憂。漁業主管部門還要加強養殖漁民的專業合作社建設,幫助他們培養經紀人,使其成為連結產品與市場的橋梁,利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把漁業產業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效益最大化,讓養殖者增產增收,并不斷滿足人們的市場消費需求。
水環境修復的目標是將生態系統恢復到未被破壞前的近似狀態,并能夠自我維持動態平衡,是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具體措施包括降低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開展生境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及水生生物種群保護與恢復工作。水污染處理技術可分為物理技術、化學技術和生物技術三個類別,其中生物技術應用最普遍,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方法。水生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在滿足自身生長需求的同時將污染物分解,并有效控制水中N、P等營養物質釋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抑制藻類生長,穩定水體生態平衡。對于受干擾的自然水體,一方面要建立人工魚礁、牡蠣礁等工程設施,人工魚礁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首先列入國家計劃,主要材料為混凝土和鋼鐵,當前也有利用生物制品如牡蠣殼作材料,為典型優勢生物如華盛頓近岸河口太平洋大蟹提供棲息生境;另一方面要建立重要物種自然保護區,除了保護自然生境外,更重要的是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對自然棲息地進行修復和重建。國內處理水體中污染物較常見的操作方式有設置生物浮床、混養底棲生物和投放微生態制劑等,修復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此外,也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入總量,尤其重視養殖區域的非點源排放,從源頭防止生態環境破壞。人工設施方面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試點建設人工魚礁,使用的材料從早期的舊輪胎、舊船體等廢舊品逐漸發展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鋼材、玻璃鋼,并逐步從小型魚礁過渡到大型魚礁。人為構建牡蠣礁也顯著增加了礁上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和總生物量,提高了固碳能力,同時魚類洄游通道和產卵場人工修復措施已成為我國的研究特色。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自然保護區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資10年間增長了2.3倍,達到82.5美元/hm2。根據我國國情,構建水生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步驟:①評估擬建區域內的資源總量,漁業資源調查是珍稀水生生物種群保護與恢復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建立長期基礎性調查體系,由國家資金持續穩定支持;②根據實際需求建立新自然保護區和加強現有保護區管理,目前我國共有自然保護區2349個,其中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230個,約占總數的10%,目前存在缺乏專門管理機構,未建立健全規范的水質和生物監測流程等問題,并亟需構建適宜的評價指標體系;③通過開展增殖放流恢復被破壞的漁業資源,其中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是重中之重,主要利用放流個體標記和回捕率分析來衡量,目前除傳統實物標記外,分子標記和耳石標記等新型標記法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此外,增殖放流對野生種群規模和遺傳多樣性、生物群落結構、生態系統的影響及風險防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視。
2污染事故應急處置關鍵技術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太湖藍藻暴發、銅礦水滲漏事故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嚴重污染了水環境,因此,事故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置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傮w來看,發生頻率高、污染影響大的水環境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化學和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等幾個類別。針對海底管道泄漏和海底井噴兩種原油泄露源,分別對應水下干法、濕法維修和蓋帽虹吸法、打減壓井法等不同的封堵技術。2010年美國BP墨西哥灣溢油事故應急處置案例中將上述關鍵技術結合運用,形成了一套應急處置方案,最終原油消除率達到80%以上。針對化學物質和有毒有機物泄漏類污染事故,標準的處置流程為:首先,采取措施堵塞排水口,盡可能減少化學物質隨著排污水管線流入天然水體;其次,根據自然條件如風向等確定污染區域,進行布點采樣監測,確定水體中污染物的濃度;然后,根據泄漏化學物質的性質,選擇燃燒、投加活性炭、投入試劑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微生物分解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濃度;最后,對污染區域進行跟蹤監測,掌握污染物變化趨勢,確保完全消除對環境造成的有害影響。針對重金屬污染處理的傳統方法包括離子交換法、硫化物沉淀法。目前,污染小、去除率高的電化學凝聚法及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法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更適用于靜態水體(如濕地或池塘)污染時使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利用鳳尾蕨除砷,3個月內砷濃度可以從10.2μg/L降至2μg/L,砷積累量達161mg/kg。針對水體富營養化,通過研究藻類生長機制、環境條件等控制因素,用生態工程技術控制藻類暴發,能夠從源頭抑制水體富營養化。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但處置水平還稍顯不足,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重點進行關鍵技術、裝備和材料的研發,形成應對不同類型污染事故的標準流程。針對海上溢油開發環保型表面活性劑、高性能吸油氈等,還可進行微生物分解原油的篩選和探索,從根本上提升溢油應急處置能力。針對化學物質污染,在我國苯類物質泄漏事件的發生幾率較高,目前常用燃燒法進行處置,但難以完全消除有害影響,對其消解規律和新型治理方法的研究應引起特別重視。針對重金屬污染,我國學者對砷、鉻、鎘等的處置方法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以鐵或鋁作為陽極,生成的氫氧化物可作為絮凝劑與砷酸根離子發生反應,達到除砷效果;以水洗廢啤酒酵母為吸附劑,對鎘的去除率大于96%;采用堆肥-零價鐵混合滲透性反應墻(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除鉻,去除率接近100%,但利用電化學和植物吸收重金屬的方法還未見報道。針對水中的氮、磷以及有機污染物積累引起的藻類暴發,大部分湖泊地區采取人工打撈收獲藻類的傳統方法,雖然能有效減輕局部水華災害,緩解藻體死亡分解引起的毒素污染,但只是暫緩藍藻進一步蔓延,并造成人力資源、水資源浪費,亟需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轉變污染處置的理念,從治理轉變為預防,研究控制藻類爆發的有效方法。
3重點發展方向
通過對漁業生態環境學科研究現狀的系統梳理,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國在生態環境學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主要的技術和流程也日趨成熟。而針對目前的政策導向和研究熱點,今后應更重視機理性、規律性研究和基礎數據庫構建,明確學科重點發展的方向。
3.1國家級大型環境監測數據
網構建研究我國環境監測網的基本架構已經比較成熟,未來研究重點應放在運用新型設備采集監測數據,并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構建大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平臺。新型水質監測設備如電化學傳感器能夠顯著提高監測相關參數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人工成本。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平臺屬于政府支持的長期基礎性科研數據庫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環境監測專題數據庫,涵蓋所有監測點的監測指標如水溫、水體pH、典型污染物的濃度等,由環境監測站定期錄入,可供環境相關研究人員查詢;此外,還包括遙感影像數據庫,涵蓋全國多時相的衛星影像和資源衛星數據。
3.2災害預警的機理性研究
目前,我國對環境災害的預警還停留在經驗預測法和統計分析法,對災害的機理性研究偏少,理論研究方法比較落后,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并且我國對赤潮預警的研究相對較多,對其他環境災害的研究目前還很欠缺。下一步的研究重點首先應該放在構建穩定合理的赤潮災害預測模型上,選取赤潮多發的典型區域,根據歷史數據統計,合理運用數值分析方法如模糊推理法,通過各種物理-化學-生物耦合生態動力學數值模型模擬赤潮的發生、發展、、維持和消亡過程,盡可能排除環境因子選取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提高赤潮災害預測的精準度。除赤潮外,洪澇、海冰、海嘯等由多種因素綜合引起的環境災害都可借鑒這種數值預測方法。
3.3分子水平上污染物對生物毒理作用和遺傳變異規律研究
目前對常見污染物在水體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狀況和遷移轉化規律研究較多,但污染物在分子水平上對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遺傳變異研究還不夠,特別是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富集和沉積,長期過程中對本體細胞產生的影響,其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機理等仍沒有進行深入和系統的挖掘。加強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能夠明確污染物對生物造成危害的具置和作用機理,并跟蹤和監測DNA的變化,從而為研究消除典型污染物危害的方法提供基礎和依據。
3.4水環境修復與健康養殖的整體策略
研究人工魚礁、洄游通道等設施的構建都是水域環境修復的常用手段。目前,海洋牧場、池塘一體化養殖等整體性環境修復與健康養殖結合的策略逐漸受到關注。該策略把資源環境、裝備、養殖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在一定水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湖泊、池塘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聚集起來,對魚、蝦、貝、藻等生物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放養,在海上范圍更廣,稱為海洋牧場;在淡水池塘中的一體化養殖則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預如投喂、水質監測等。海洋牧場和池塘一體化養殖既能夠修復被破壞的環境和自然水體中的生物群落,又能夠保證一定的經濟效益,是目前環境修復的研究熱點。
4展望
1.漁業科技投入不足據了解,挪威每年拿出整個海洋漁業產值的5%作為漁業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我國則嚴重不足。僅以為例,2011年全市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722.03億元,其中漁業產值占279.64億元,貢獻率超過1/3,但全市每年在海洋漁業方面的投入不足傳統陸地農業的1/10,海洋漁業科技投入更是捉襟見肘,使一些很有開發前景的成果因缺少資金而坐失良機,影響了產品的更新換代和高新技術含量的提高。
2.科技創新力量分散能力弱從來看,全省有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的水產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等,但相比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漁業科研隊伍還比較薄弱。海洋漁業科研機構分屬不同條塊,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管理,科技創新力量分散,技術合作交流比較少。導致了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成果不多,缺乏海洋漁業配套綜合應用開發技術,難以形成合力突破海洋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導致漁業發展后勁不強,影響漁業長足發展。
3.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從目前的體制、機制對科研成果轉化和企業吸納科技成果看,缺少相應的激勵政策,影響漁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使得漁業科技人員往往對科技研發重視,輕視成果轉化工作,部分海洋漁業科技人員還沒有走出實驗室,不少成果還停留在實驗室或處于階段性成果。另外目前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漁業科技研發人才嚴重短缺,盡管每年都有幾百項漁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漁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弱,成果轉化率只有30%~40%。技術成果產業化程度低,使開發研制出的技術成果的價值沒有很好得以體現和發揮作用。
4.基層科技推廣專業人員緊缺實踐證明,技術推廣隊伍在新品種引進繁育、示范推廣、科技入戶、技術培訓、提升漁業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起著重要紐帶作用。但是目前縣鄉等基層水產推廣隊伍與體系機制還較薄弱,漁業培訓機構少不健全,漁業技術推廣專業人員不足,特別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技術推廣專家及中青年技術人員更少,出現了斷層,遠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發展的要求。加上推廣方式單一,培訓手段落后,推廣培訓經費嚴重不足,漁民本身文化素質又相對較低,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吸納能力不強,使先進技術推廣受到影響。
5.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相對滯后隨著漁業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推進,不僅需要戰略性、前瞻性的科學規劃,同時也需要財政、金融、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當前對于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研究建設還相對滯后,對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實施過程控制以及結果評價缺乏有機的關聯,為后續制定政策提供的借鑒和經驗還利用不夠。出臺的一些政策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導致政策的實施效果不理想,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目標不夠明確,許多漁業企業尤其是近些年新興的漁業領域享受不到稅收優惠政策,影響了漁業經濟快速發展。四、提高漁業科技創新實力的對策綜上所述,漁業科技創新與山東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還有發展的空間,亟須采取積極對策提高漁業科技創新實力,使其在促進海洋漁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
1.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政策是對企業科技創新影響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財稅政策。漁民目前的稅收支出相對而言有些偏高,稅收政策的針對性不強,資格認定門檻較高,一些支持性政策,中小企業根本享受不到,或者雖能享受到但是受益較少。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對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和重視程度,有必要對現有的稅收政策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化,不斷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的認定標準,特別是對漁業科技創新有貢獻的企業可以適當提供稅收優惠,加強對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和創新結果的認定。應對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稅收優惠信息,鼓勵漁業高新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在實施過程中注意效率,簡化不必要的審核環節和手續。
2.加大金融服務,拓寬融資渠道由于科技創新具有長期性和風險性,加上漁業產業的特殊性,漁業科技創新需要來自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因此,作為漁業大省,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完善漁業科技融資渠道,多鼓勵社會投資,盤活不良貸款,加大銀行貸款比重,開發適合漁業發展的新型金融產品,實現金融機構和漁業企業的雙贏。尤其是對新興漁業領域方面,要不斷完善中小板和創業板,直接利用金融市場的融資功能。通過加大對科技風險投資的鼓勵和支持,建立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投入渠道。
3.加強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賴科技創新體系的大力支持,應在沿海六市和重點海洋企業建設海洋研發中心、科技園和孵化器;建立一個從科研、開發、推廣到進入市場的科技創新支持體系,聯合政府、漁業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以及教育機構等,積極開展科研協作,建立產、學、研全方位合作網絡。降低創新成本,開展跨區域、跨系統、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方式,提高漁業科技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自主創新和吸收、運用新技術和新成果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產業化,從而形成一股合力,不斷提高海洋漁業的競爭力,促進整個產業的協調發展進步。
4.培養高素質水產科技人才隊伍漁業科技工作技術人員是海洋漁業科技創新的關鍵。與山東省相比,縣、鄉一級漁業科技隊伍人才匱乏,基礎薄弱。要加強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積極創造條件,為技術人員提供學習提高的機會,改善他們待遇及生活條件。吸收更多具有專業學歷的年輕科技人才充實到海洋漁業科技隊伍中,優化海洋漁業科技隊伍結構,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水產科技人才隊伍。要建立激勵機制,通過激勵機制的不斷完善與實施,調動漁業科技人員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全省漁業科技人才隊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好地為海洋漁業科技服務,為海洋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英文名稱:Fishery Modernization
主管單位:農業部
主辦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9580
國內刊號:31-1737/S
郵發代號:4-23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 廣西;農業產業;區位商
1.引言
區域經濟學中,常用區位商來判斷產業能否構成地區專業化部門。區位商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地區產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產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之間的比值。利用區位商為人們區域經濟發展定量分析提供數據參考。探究廣西地區農業發展,對整個華南乃至南方地區農業生產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關于廣西農業和農產品的研究較多,如李志剛,蔣斌從貧困視角出發,基于國內外農業推廣、農業發展和貧困理論基礎,對廣西農業推廣進行了研究;韋志揚,陸宇明等對廣西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情況進行探討;樊端成分析了近現代農業結構的演變,為廣西農業戰略性調整提供借鑒;李仕強認為應通過加強工作體系、標準體系、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建設,整體提升廣西農產品質量。
本文利用區位商分析法對廣西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發展水平進行測度,以期為廣西農業發展提供建議,為協調廣西農業發展提供借鑒。
2.基于區位商理論的廣西農業分析
2.1區位商理論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區位商指數(Location Quotient)是經濟學中常用的分析區域產業優勢的指標,是產業效率與效益分析的一種定量工具,它通過衡量某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優劣劣勢及該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通過計算某一區域產業的區位商,可找出本區域的優勢產業,根據區位商LQ值的大小來衡量專門化率,其計算公式為:Q=■。式中,Q表示區位商,x■表示i產業在j區域的產值,x■表示該區域的j總產值,xi代表本地區所在國家或區域i產業的產值,X代表本區域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總產值。Q值越大,表明i產業在本區域發展水平越高,發展優勢越強;反之,優勢較小。
2.2廣西地區農業產業區位商計算分析
本文選取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2012年有關數據,根據區位商計算公式對廣西農業產業區位商指標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下:
圖1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發展區位商一覽圖
分析表中結果,廣西地區林業商數均值最高,總體也高于其他產業,證明廣西林業優勢最高;牧業商值整體較高,均值排第二,發展優勢顯著;漁業商數均值維持在1.75左右,屬于廣西次優勢產業種植業;種植業商數均值為1.61,在2011年下降明顯,優勢性最低。
3.廣西農業產業的發展對策
研究發現,廣西農業整體發展較好,林牧漁業水平發展平穩,但種植業發展略顯疲態。因此,廣西應采取引導與扶持對農業產業發展予以調整。
科學指導林業發展。加強森林管護經營,提高林業產業集中度;整合林業資源優勢,建立林業技術創新和林業科技應用激勵機制;建立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點,加快林業人才培養;利用林下資源,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扶持林業生物能源開發利用企業,提高生物能源產業化水平。
合理保護牧業發展。自覺保護與合理利用草場資源,推廣果園地表間種和套種牧草,增加飼草供給;利用廣西牧業優勢,發展特色牧業;建立牧業生產合作社,推動產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選育和引進畜禽新品種,提高良種良法水平。
全面優化漁業發展。改造中低產池塘,對中低產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發展高密度、集約化漁業養殖;加強水產原良種體系建設,提高漁業的綜合效益;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修復和豐富漁業生態資源;完善和加強執法管理,推進增殖保護區和資源生態保護區建設。
重點協調種植業發展。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確保糧食安全,正確處理糧食生產與結構調整關系;堅持科技興農,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等科技興農項目,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 李志剛,蔣斌.貧困視角下廣西農業推廣探索[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01.
[2] 韋志揚,陸宇明,韋昌聯,覃澤林,于平福,陸定迎.廣西:廣西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南方農業學報,2011.08:1020-1024.
[3] 樊端成.近現代關系農業經濟結構的演變透視[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0.
[4] 李仕強.廣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工作思路[J].廣西:廣西科學院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