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前數學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關于幼小銜接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顯差異。長期以來,幼兒園和小學都忽略了兩者在教育教學方面應有的區別和聯系,造成了目前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在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過渡,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學生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中,立即感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許多兒童的身心在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困難。使他們的認知興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斷的減弱。
面對如同白紙般的幼兒園和低年級學生,怎樣做好這一銜接工作呢?
一、充分了解幼兒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5-6歲幼兒的好奇心已不再滿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現象,能靈活、協調地掌握基本動作,小肌肉發展迅速。幼兒腦發育顯著加速,隨著幼兒腦結構的形成,腦的機能也發展起來,幼兒的抑制過程加強,可以逐漸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沖動性,幼兒的思維是具體的,在認知方面能根據概念分類;按類別記憶;掌握了部分和整體的包含關系;能夠掌握“左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對因果關系也有所理解。
小學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還不完善。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艷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以表象為素材。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活動強有力地促進了兒童想象的發展。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幼兒階段有了發展,但仍比較差。
二、幼兒階段應初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學兒童品德發展以協調性為特點幼兒教育論文,小學階段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盡管品德培養應該有多種起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也離不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但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這的確是發展小學兒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徑。”
兒童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且兒童時期是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在此期間,如能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采用優化的教育手段,就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1.從“坐、立、行”起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活動,離不開“坐、立、行”這些最基本的行為動作。雖然每個學生的行為動作都不一樣,但是“坐、立、行”的姿勢總有個規范cssci期刊目錄。俗話說,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訓練學生的“坐、立、行”等行為動作時,就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矯健。要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步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其實,一個人“坐、立、行”的風度很重要,它不僅反映了人的教養、氣質,而且,直接影響著別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與看法。
2.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培養文明的禮儀習慣。
幼兒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要學著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從小事、小節做起,逐漸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3.從課堂教學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進入小學以后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以及學前班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課堂上經常進行注意力集中訓練。
三、幼兒階段應培養初步的生活能力。
1.從簡單的學習用品的整理入手,培養幼兒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兒園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學,按時休息,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幼兒教育論文,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后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2.從語言教育入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要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要求教師注意語言的規范、優美、豐富多彩,不說臟話,給幼兒做好榜樣。幼兒教育應培養學生能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師進行交流,基本能說簡單的完整的話。
四、幼兒園應主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放眼現在的幼兒園、學前教育,老師們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進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兒園的教學目標范圍。根據幼兒教學大綱,幼兒園小班重在培養幼兒自我護理能力,中班重在培養幼兒形成數的概念,到了大班才開始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數的組成和加減法。對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適當學習小學的課堂紀律和行為規范,讓孩子對幾個月后的小學生活有所了解。讓孩子嘗試舉手發言,上課要尊重老師保持課堂安靜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為應試布置作業。
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簡單的學習興趣。國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對于智育目標,《規程》中指出,“發展幼兒智力,培養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初步的動手能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錯誤地把開發幼兒智力與學習知識等同起來。誤認為:“孩子越小、識的字越多、數的數越多、智力開發得越好,孩子就越聰明。”其實不然,開發幼兒智力主要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游戲活動來促進幼兒動手、動腦,從而培養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它比幼兒簡單地認識幾個字、背幾首詩、算幾道題(這些多是幼兒機械的記憶,并不理解)要高級的多,而學習知識的任務應該是從小學才開始的,因此我們常常發現某某幼兒在3歲就能背多少詩,識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學成績并不樂觀的現象??茖W研究表明,不適宜地過早讓幼兒學習知識,不但對開發幼兒智力無益,甚至有害。
重復教育,易使幼兒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因一些學前班教材的部分教學內容與小學一年級教學內容是一致的,如拼音、書寫漢字、做算術題等,這部分內容是小學一年級應系統學習的,若孩子在學前班學習了這些內容幼兒教育論文,表面上看孩子在學習一年級課程時是重復的,但一年級學習的知識要比學前班學習的知識系統得多,也深入一些,而幼兒在學前班接觸過這些知識后,從幼兒心理上看是很容易產生滿足感,而不愿進一步去學習,時間長了便產生學習上的厭倦情緒,隨之帶來聽課不認真,作業不細心,學習態度浮躁等不良學習習慣。有的孩子由于在幼兒園時接受了這些知識,在進入小學以后產生一種驕傲情緒,這些將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很不利的影響,這就是很多上了學前班的幼兒在小學高年級時成績并不優秀的原因之一cssci期刊目錄。
幼兒在學前班一旦接受了錯誤的知識,就容易產生一種思維定勢,在進入小學以后進行糾正就相對困難了。以數學教學為例,在幼兒園,雖然百以內的數的加減都在進行講解,但往往只注重計算的結果,不重視算理,進入小學后,進行加減法仍需借助小棒、手指等輔助工具,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有害無益。
五、要加強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師、教學內容、教法的銜接和聯系。
1.加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聯系。
幼兒園教師要了解小學教育的教育內容及階段劃分,不要過多過快地進行教育,宜遵循小學教學的階段性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小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園教師要經常深入小學低年級聽課,了解小學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
2.加強幼兒園的教材和小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不宜過深,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只顧教學內容的延伸而忽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知指導以及算理的講解。
3.加強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課堂教法的過渡和銜接。
對于從幼兒園剛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兒童來說,面臨著許多的變化:1、環境變化。學習生活環境由以家庭、幼兒園為主轉變為以小學校園、班級為主。2、活動變化。幼兒園活動是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后,兒童的活動轉為以學習為主。3、主要指導者的變化。學前時期幼兒的主要指導者是家長和幼兒園阿姨,進入小學后,主要指導者轉為小學教師。幼兒園的教育通常是寓教于樂,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以后,課堂教學時間由三十分鐘延長到了四十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學低年級教師應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準備各種教具,調動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中可以進行中途休息,進行相關的游戲幼兒教育論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為下半節課的學習打下精力基礎。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贊揚對孩子的激勵、教育作用非常明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多用摟抱、親吻、撫慰等動作,講故事,做游戲等簡單活動,漂亮玩具、好吃的東西等物質獎勵,豎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當的贊揚、和幼兒交流,克服幼兒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在進入小學以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采用鼓勵、微笑、平易近人的態度、撫摸孩子的頭、對孩子的優點加以肯定,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等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孩子心中學習辛苦的印象。
總之,不管是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都應該多閱讀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書籍,了解小學生在入學以前的課堂教學經歷,并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
上學期我們按計劃完成了各項教學任務,幼兒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教師們的教學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理論素養有待提高。
2、美術活動組織形式、內容單一,評價環節開展不到位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顯然教師再固守原有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應加強學習,及時轉變觀念,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教育頭腦,以科學的教育方式組織學習,以飽滿的教育熱情對待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應時代大發展要求。因此,本學期大班教研組的工作繼續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依據,以幼兒園學期工作計劃為重點,切實抓好教育教學常規管理,不斷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加強學習,將教研工作真正做到實處。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1、我們將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園內外的穩中各項學習、培訓活動,努力提高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在全體教師心中統一認識、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并且要求教師學以致用,把所學理論與自己教學實踐相結合。
2、鼓勵教師多閱讀《早期教育》、《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等幼兒雜志,并匯報交流等。
3、每位教師都要積極撰寫教育論文,教學反思,教育隨筆等,鼓勵教師積極大膽的撰寫案例分析等。
(二)、抓好學習,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幼兒園教育“質量就是生命”。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們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確的教育觀念,但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卻發現理論與實踐脫節。
教研組作為教師學習的陣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當的教研活動方法,能使研究更為深入、精確,因而教研組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制度,形成一種學習氛圍。教研組的每次活動,都引導教師們學習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以此提高教師們的專業知識水平,讓教師們從各個層面上了解了幼兒教育的特點,加強教師們的理論基礎。
(三)開展各種活動,促進教研質量的提高。
1、賽課活動
為了讓教師們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我們為教師們提供賽課活動,引導教師們通過活動展現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們也通過互相的學習觀摩,會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得更快。
2、交流活動
為了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們對幼兒教育課程的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正確理解與實施《綱要》,通過賽課、交流等活動形式,讓有幼兒教育經驗的教師把好的經驗相互之間進行多次交流,讓才參加幼兒教育工作的各位教師通過觀摩這些交流課的方法,取得最直接的教育教學經驗,縮短他們積累經驗所需的時間的過程,讓參與交流課的教師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一定的啟發,對幼兒的教育教學有更深層的理解與思考。
三、重視家園共育。
1、各班及時布置好家園聯系欄,在班級網站上及時班級動態,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學習內容。
2、有效利用時間,增強工作的計劃性、層次性,注意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潛能和優勢,將時間和精力切實用在孩子身上,用在自我學習和修煉上。教師在本學期內可邀請家長來聽隨堂課。
3、結合大班的實際,以“幼小銜接”為主線,將幼兒期的全語言、數學等領域和主題探究活動有益的融會貫通,形成本園本年級本班級的特色。
4、提倡資源共享、資源互補、加強班級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盡快推廣各班的成功經驗。
5、明確分工與合作,組織好年級組的大型活動。
6、加強班級間的幼兒才藝展示,用不同方式、選擇不同場地,讓幼兒盡情發揮,增強其自信心和表現力。
7、提倡共同進步,班級教師有針對性的幫助保育老師在帶班技巧、業務素質等各方面不斷提高,使他們有信心面對競爭和挑戰。
四、各月工作重點
二月
1. 學習園務計劃,在此基礎上結合本組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教研組特色及研究重點。
2. 交流各班探索型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研討主題的選擇和確立。
三月
1.策劃、組織植樹節社會實踐活動。
2. 組織好三.八“模范媽媽”評選活動
3.“六幼杯”青年教師教學評優活動
四月
1、組織好幼兒進行春游。
2. 組織好“五。一”勞動節幼兒生活技能趣味賽。
五月
1. 學習園本培訓:美育奧福 蒙氏教育
2. 參觀小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3.慶“六.一”星光燦爛音樂會。
六月
1.邀請小學老師、一年級學生及家長到園座談。
2.開展大班幼兒幼小銜接的家長講座。
3.計劃、組織幼兒“畢業典禮”的活動。
摘要:幼兒時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對于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養成就像播種應該及時一樣,也有一個最佳期,如今大多數農村幼兒都屬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寵著慣著滋生了很多不良的行為和習慣,要想引起家長對行為習慣的重視,就要轉變家長的思想和觀念,掌握正確的方法和策略,通過家園共育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來培養農村幼兒行為習慣。
關鍵詞:引導農村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就要了解行為習慣包括的內容:愛祖國、懂禮貌、講衛生、正確的洗手入廁、文明進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要想培養好農村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改變家長的思想和觀念。
一、轉變家長的思想和觀念
1.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如今的農村幼兒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特別嬌慣,只要孩子高興要什么給什么,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和缺點不給予及時的糾正,以至于帶入到幼兒園,在農村工作的幼兒老師特別難,班上孩子人數的超額工作量大,家長對老師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們關心的是孩子每天學了幾個字,謝了幾個字,算了幾道數學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根本不怎么重視,他們不明白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影響他們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長的重視必須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不是任意進行的,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什么樣的教育觀塑造出什么樣的孩子,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任性和無理取鬧時一定要說 不 ,同時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為這是良好習慣的開端,許多家長正是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抓住 一 字關,不但沒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給以后的教育帶來了后患。
去年我所在的小班來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邊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著,當時他年齡較小還不到3歲,長得很結實個頭也很大,第一天入園有些怕生,爺爺奶奶怕孩子嚇著輪流抱著一直到放學,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長不允許陪伴孩子,爺爺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師多抱抱他們的孩子,后來一個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經熟悉并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可他還是每天哭鬧著讓一位老師抱著,就是因為他我們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爺爺奶奶對他說 別的孩子都沒有抱,我們煒煒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給他一些鼓勵,更不會讓老師抱習慣,他肯定會和別的孩子一樣早點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長只有不輕易的放棄第一次的教育,才會杜絕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的過程中,家長的責任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給予引導,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耐心的培養,使他的一舉一動逐漸向良好的行為發展,家長良好行為可以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孩子自覺的接受,對于3到5歲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家長要做個有心人,要仔細觀察對他的良好行為及時表揚贊許形成習慣,對不良的行為要表示不滿幫助他學會識別的能力,而不要指責他,習慣的養成是行為積累的結果,孩子從某種行為中獲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會重復這種行為,從而變成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從小開始,而且要從家庭開始。
3.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樣來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長,蒙臺梭利說: 在孩子的周圍,成人盡量以優美的語言,用豐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說話。 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和幫助下形成的,家長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那孩子就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中熏陶,受到啟發,從而形成好的習慣,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禮貌的行為、早睡早起的習慣、整潔清潔的習慣、喜歡看書的習慣等等,都跟家長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俗話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兒時期是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由于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誘導是很重要的。
這次在武漢 影子教師 跟崗學習中,永紅幼兒園小四班的孩子習慣培養特別棒,從入園到放學一日的生活中每個孩子每個環節都做的特別好,就連家長們也配合的很不錯,在開運動會之前老師要給家長開個會,老師在上面講活動的安排,沒有一位家長和孩子講話,家長很認真的聽孩子們也學著家長很耐心的聽。農村的家長也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比如:忙了一天從農田回來收拾好農具,把手臉洗干凈,臟衣服不到處放,鞋襪擺放整齊,不要當著孩子面吸煙,不隨地丟垃圾,說話不要帶臟字等等,孩子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會自覺的跟著學,長期堅持孩子就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見榜樣對孩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記簡單粗暴
在農村幼兒園一線工作的老師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位家長和老師交流: 某某老師,我們家孩子特調皮不聽話,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兒園做錯了事情您盡管打他,我們家長不會介意的 。像這樣的家長我們可以理解,他是想通過打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但他不明白對孩子來說,孩子喜歡鼓勵、夸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和打罵,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緒和更多不良行為。如果家長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予鼓勵、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并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
農村的家長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注意創造機會,讓孩子重復好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貫徹始終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為農村幼兒工作者,除了加強家園溝通還必須有比家庭更為系統的專業的方法和策略,保證讓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首先幼兒園要建立一日常規進行系統化教育,3到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教育內容應該做的到系列化,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情況,制定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孩子們在一日活動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循的一些規則,確定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準,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后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 三輕 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午餐要求做到 三凈 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領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還要對孩子進行各種節日的教育, 三八 婦女節愛媽媽的教育, 六一 兒童節的好兒童的教育, 七一 愛黨的教育等等。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等等。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觀察了解幼兒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養農村孩子良好習慣的步驟
要認識習慣的重要性,根據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幼兒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來認識行為的好壞,了解成人的態度,多以正面的形象來使幼兒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適合中大班幼兒),要讓孩子自己說 我需要養成什么好習慣 ,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使幼兒自覺地區遵守常規。
進行榜樣教育,用各種教育行動 杰出人物好習慣進行榜樣教育,身邊的成人也是幼兒的榜樣,包括家長、老師、還有身邊的小朋友,老師在工作中應該注意以身作則,同時要約束周圍的人,以正確的形象展示給幼兒,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訓練,一個行為的出現一定要堅持訓練,才能保持好習慣的養成。
老師和家長要及時評估表揚,及時的評價是能夠強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兒將行為逐漸地形成習慣。
要讓孩子的行為習慣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建立起家庭、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絡,通過家園聯系手冊,以書面的形式每月聯系,有什么事情隨時與家長溝通,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還要通過家長會,家園共育等活動,讓家長觀看了解參與幼兒園的教育,使家長自覺積極的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只有讓孩子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種長期的、日積月累的、循序漸進的、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有許多工作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結束語
作為一名農村幼兒老師這次有機會參加 20XX國培計劃 的學習,讓我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一個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武漢永紅幼兒園 影子老師 跟崗實習的一個月里讓我受益匪淺,永紅特別注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幼兒的教育也應該把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和監督孩子堅持進行行為訓練,家長和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們辛勤付出,在幼兒時期養成了好習慣,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輕松。
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互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10-0082-02
《管理經濟學》是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規定的十門核心課程之一,也是許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課程。由于管理經濟學是一門工具類的理論課程,它主要以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借助決策科學、數理統計等學科的各種方法和工具,制定和實施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決策。目前大多數MBA學員為工科背景,如何提高工科背景的MBA學員對管理經濟學的理解和學以致用的能力,一直是本人授課時思考的重點。2007年我參與哈佛大學案例教學項目(PCMPCL)后,結合哈佛的教學經驗,嘗試結合《管理經濟學》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對原有的授課方法作大的修改。
一、哈佛案例教學模式的特點
哈佛大學的PCMPCL項目(全稱: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是哈佛商學院針對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商學院舉辦的高級師資培訓項目,旨在推廣哈佛商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方法。哈佛的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教學為中心以及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不死板的灌輸相關理論,入學的第一堂課以案例研討開始,課程結束仍以案例研討終結。每次上課之前,每位學生都要精心準備自己的案例,以備講解及回答教師、同學的發問。在哈佛,每門課程至少備有二三十個案例。學生每人每天要分析二三個案例。在為期兩年的學習期間,須分析和研討800個案例。哈佛案例庫有約5萬個案例供學生使用。
哈佛商學院的這種案例教學模式,通常其案例基于具體的企業運作實例,有人物有情節,其中隱含有待解決的問題,學習者在案例教學中能達到“親歷其境,感同自受”,化間接經驗為直接經驗,化死知識為“活知識”。其宗旨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實踐方能獲得到的經驗濃縮到兩年的課
程里?!?/p>
當然這種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案例研討,PCMPCL項目中,哈佛商學院請來了教學質量好、能調動學員情緒的教師來給我們作授課示范。哈佛的老師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要求我們這些教師身份的學員也提前預習案例材料、準備發言提問,課程問不停的有討論提問環節和小組辯論環節,課堂氣氛特別熱烈。這種互動教學很容易達到“激發思考,集思廣益”之效。對學生來說,要當好“演員”,即根據案例提供的事實,置身“現場”,進入角色,踴躍發言,提出分析和處理意見。以教師而論,好比“導演”或稱“導游”要善于組織和引導,巧加評論和指點。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個人準備;小組準備和觀點驗證;全班就話題和材料展開討論;個人思考并將新的知識整合到個人的框架內。事實上,作為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我們知道這種教學模式既要求討論熱烈,鼓勵學生的參與,又要求突出需教授的知識點,其實對教師的引導能力、討論話題的駕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科定位,是以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為基礎,以數理分析為工具,將實際問題簡化成一個個有最優解的數學問題,通過求解這些數學問題,實現最佳經濟效果的。具體說來就是:首先,管理經濟學利用邊際分析、需求彈性、最佳組合等經濟學原理,對企業在需求預測、生產分析、成本決策、市場分析、風險分析等領域展開分析,指導企業決策,以尋求最佳經濟效果。其次,管理經濟學試圖將企業在生產經營各領域內與決策有關的問題抽象成為一個個數學問題,以便利用數理分析的辦法求得最優解。
這樣管理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構建便是建立在對現實經濟世界的簡化和抽象基礎之上的,但這種過于簡化和抽象給我們講授時帶來很多難題:如何與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區分開來;大量的數學公式及其推導,讓學生很難接受;管理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內容,如生產函數、成本函數這類概念,離現實的企業實踐
太遠。
這導致管理經濟學的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講得雖頭頭是道,學生聽得卻索然無味。因為從教師而言,是從理論到理論,對學生而言,既無親身體驗,對教學又缺乏參與熱情,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空對空”。造成目前的學生對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不感興趣,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對管理經濟學課程中案例教學問題的思考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課程設置中并沒有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程(20世紀90年代還有這門課,但后來取消了),通過咨詢哈佛商學院的教務人員了解到,管理經濟學作為基礎課程,哈佛是要求學生自學或要求入學前就掌握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哈佛的課程都以案例教學形式展開,管理經濟學里面有較多的理論,不可能單純以案例教學的形式來講授。事實上哈佛的案例教學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用,也不是所有美國知名高校都在采納,比如與哈佛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就仍開設管理經濟學課程,也并沒有所有的課程都完全以案例講授的形式展開。
結合管理經濟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大多數學員都是工科背景,并沒有經濟學基礎的特點,有必要強調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理論,這部分理論知識只能通過課堂講授和課后的習題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雖然管理經濟學不能完全以案例授課的方式展開,但為提高課程的生動性,提升教學質量,仍需要加入案例的要素,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章節,在彈性理論、定價理論、博弈論、成本理論中都穿插了大量案例之外,我們在多輪教學實踐后,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分組作案例報告,調動學員的積極性,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管理經濟學較多的章節內容與企業決策密切相關,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思考相關理論對企業決策的指導意義。在近幾屆的管理經濟學教學中,我將學員分成小組,要求他們結合課程講授的彈性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定價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博弈論等相關理論,通過小組討論,以PPT匯報的形式講述相關理論在所在企業的應用,老師和其他學員都參與提問和討論。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極大提高學員學以致用的能力,也讓學員了解到其他行業的應用經驗。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為下屆學員講授相關理論的教學案例。
(二)重視案例報告中的互動討論
每次的小組案例討論之前,我都要求學員提前通讀其他小組的PPT報告,圍繞案例中的問題,每位成員提供各自的分析,當然組內各成員對某一問題分析的角度、方法甚至結論可能不相一致,由于不同學員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等各不相同,在對共同問題的討論中實現相互間知識與能力的互補,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達到的效果,而這正是案例教學的誘人之處。在討論過程中,每位學員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須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為了強化這一特色,我在課程總成績中,賦予課堂參與情況相當大比重,這部分被我形象地稱為“課內
貢獻”。
(三)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對管理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感性認知
管理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怎樣作利潤最大化經營決策的學科,理論教學中強調成本函數、生產函數等量化的概念,但目前國內的很多中小企業決策仍缺乏數據支撐,拍腦袋的主觀決策居多。為扭轉學生這種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感知,我們在授課時我們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到課程教學中,講授企業成本數據收集對企業生產決策的影響,講授彈性在企業定價決策實踐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學員對成本理論、定價理論等相關知識的感性認識。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會繼續發掘相關企業資源并引入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學效果。
當然,保證案例教學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所需案例,目前國內商學院并沒有將案例寫作提升到與科研同等的高度,我們也期待伴隨哈佛案例教學理念的推廣,國內商學院能制定相關的晉升與教職標準,承認并獎勵可用來開展學員中心式教學的,原創和創新的課程材料,在對教師的業績考核中將高水平案例與其他科研論文同等對待,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從事案例創作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張曉東,何攀.管理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新課程研究,2011.
[2] 金景,張毅.淺探管理經濟學案例互動教學[J].現代企業教育,2011.
[3] 王英.提高MBA案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以管理經濟學課程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1.
關鍵詞: 高職大學語文教育 現狀 應對辦法
“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边@是2011年7.23溫州動車追尾脫軌事故后一位網友的微博留言,讀了之后,特別有感觸,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們的大學語文教育。
古往今來,漢語言文字是我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它承載著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印記和驕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規范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就要使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傳播推廣達到新的廣度,在國內外擴大而不是縮小其使用范圍,增強其活力。
但是現實呢?孩子才進幼兒園就開始上英語興趣班,小學、初中、高中,孩子沒參加過英語培訓班的寥寥可數;大學呢,不管是本科還是???,大學生進校后的頭等大事,就是應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學生為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工作以后呢,評職稱必考英語,最可笑的是學中文的評職稱也必須得過英語這一關。……種種現狀不用一一列舉,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舉國上下、全國人民對英語的深切關注度,但我們的母語呢?看看大學生們歪歪扭扭的漢字吧,聽聽報紙上、網絡上那些生湊硬造的詞語和句子吧,想想那些“很黃很暴力”的語言吧。獨尊英語的雙語教學不僅動搖了漢語文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還高效地把政治課的效果歸零。有良知、有責任的國民不應該覺得痛心嗎?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和維護漢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增強憂患意識,重視國人各個階段的語文教育,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們。
推根據教育部對大學語文課的定位,“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體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我從多年的大學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對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一些淺見,更希望雖然現在是大學語文教育的低潮,但低潮過去就是。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語文的定位
大學語文在大學教育中究竟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承擔什么樣的作用,該有一個什么樣的定位?近些年來,爭論激烈。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工具說。這種說法源自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呂叔湘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一文中概括地指出:“通觀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過去語文教學的成績不好,主要是由于對這兩點認識不清?!睂τ谌~圣陶先生的上述觀點,同樣是著名語文教育家的呂叔湘先生深表贊同。
這種觀點認為大學語文是中小學語文的延續,大學生應該在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便于閱讀艱深的理論書籍和撰寫論文,即注重其“實用性”。尤其是現在大學生語文素質普遍下降的情況下,畢業論文錯字連篇、句子都寫不通等現象頻頻出現。于是有人呼吁:大學語文不應承載太多的教育責任,不能把傳統文化、文學、歷史、哲學等負載在一門課程上,“大學語文就像一輛載重卡車,它已經超載10倍、20倍了”。
2.人文說。認為人文性是大學語文的本質屬性。語文課的任務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學習、感悟,培養情感,陶冶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語言學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做了《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和可能》的報告,主張對學生進行“精神文化”教育。尤其是現在的社會物欲橫流、急功近利,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許多人迷失了自我,歷來被視為社會精英大學生的大學生也是如此。大學生用硫酸潑狗熊,甚至殺人等事件,更凸顯了中國大學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眾多學者主張大學重視大學語文的教學,也就是說,要求大學語文承擔人文教育的功能。
3.素質說。這種觀點認為語言既是交際工具,又是思維工具,也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語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例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等。甚至還希望大學語文能夠向學生介紹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識,認為“大學語文”主要的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特別是把以往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這種興趣重新激發起來,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學生有了這方面興趣,在他們以后的一生中,會不斷地積累學習,受用無窮。從長遠角度來考慮,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質。
(二)教材。
大學語文教材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據了解,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館藏大學語文教材達到近1500種,用于現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教材在100種以上。但教材建設中一個典型的問題是,不問優劣,教師出于職稱評定等因素的考慮,自編教材給學生使用。沒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難讓學生接受大學語文。
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說,大學語文不能完全順著中學語文的路子來開,必須有提升;也不宜講成一般文學鑒賞或者文化史那種類型的課。要做到讓大學語文立于必修課的“不敗”地位,就要把學生們在多年高中應試語文學習中被打消了的對語文的興趣重新建立起來,立足于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系統性的了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養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但卻很少有教材能夠滿足以上我們的要求。
根據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建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將推薦5―6種風格多樣、高質量、不同層次的精品教材,各高校可根據自身大學語文教學的不同情況自由選擇。因為大學語文教材不但應該有序、有特點、重質量,在綜合性大學與工科性大學間還應有所區別。我們期待著高質量、高品位的大學語文教材的面世,并能夠以教材為藍本實踐我們大學語文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大學語文教育的邊緣化。
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教育部建議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緊接著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相繼把大學語文列為必修必選課。“語文”兩個字,仿佛又以矯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課堂上。但現實卻是,很多有識之士發出了“拯救大學語文”“大學語文,功利時代的‘闌尾’?”的呼聲,由此可見,對于“大學語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視”這一問題,“原則性”的答案和“實際性”的回答截然對立。作為公共課,大學語文同思想政治課、英語課一樣,幾乎在國內每一所高校都開設,這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大學語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課的權威性,又沒有英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毋庸諱言,近幾年,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真正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已經屈指可數了。
功利時代,實用至上。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大學生們對于大學語文“想說愛你并不容易”?,F實的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們不得不信奉“外語、計算機,一個都不能少”。就業時,用人單位沒有看“漢語等級證”的。大學語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教育部的一紙公文能否拯救大學語文于水火,能否扭轉大學語文教育的邊緣化的現狀,尚屬未知數。
二、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應對辦法
高職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服務宗旨日漸明晰,就業導向逐步凸顯,職業能力成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統一。在此環境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既要堅持和遵循大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又必須尋求突破,明確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形成產生積極的意義。要使語文教學與職業教育相和諧,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看法。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以人文性為核心,同時發揮工具性。
在高等教育中,對大學語文的性質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教育部這樣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能素質的高質量人才。”由此可見,大學語文課程重點強調的是人文性,當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二者不能偏廢。尤其在高職教育中,我們更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塑造,因此高職語文需要我們在人文性和實用性之間找出平衡點。
1.注重高職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十分必要。目前,由于種種原因,部分高職生的語文素質偏低,甚至對諸如請假條、申請書等實用文體的寫作也時時出錯,更別說畢業論文了。因此,鞏固高職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高職語文應該在充分發揮工具性的前提下,強化人文性。有人諷刺大學語文是“高四語文”,這是毫無道理的。高中語文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語文的美和人文特性已經支離破碎,成為升學的工具。而大學語文所強調的人文性是在欣賞美文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追求人性的完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語文教育人文性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指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族人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語文本身傳承著民族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現代公民必須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魯迅先生所說的“立人”,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神成人”,其實都是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語文課程的,那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但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不能割裂開來看,正如于漪老師說的:“語文教學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機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語言文字就因失去靈魂、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步入排列組合文字游戲的死胡同;脫離語言文字的運用,架空講人文性,就背離了語文課,步入另一個誤區。二者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p>
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個理念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是與時俱進的?,F在的大學生面臨著語文素養和精神世界雙重的缺失,他們吃著快餐食品,看著漫畫書,說著網絡語言,面對紛繁復雜、良莠不分的各種思潮,他們無所適從,我們的大學語文課要給他們以引導,一方面,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語言的熱愛,樹立語言規范意識,并能夠準確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學的藝術形式,以情感育人,使學生汲取自強不息、改革創新的民族精神,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向學生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的轉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有見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質的人才。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和實現的途徑。
既然時代賦予了大學語文厚重的歷史責任,我認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僅僅依靠一本純粹的大學語文教材是無法完成的,我們應當把大學語文作為一個課程體系,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培養應用型人才?,F代社會就是人與人在不斷交往過程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承擔著重要的交際作用,而一個人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與人溝通協作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在社會活動中的成敗。而語文學科的最直接性質是工具性,語文課程解決的就是在生產、生活、學習、工作中所出現的交際性(包括口語交際和書面交際)問題。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培養具有會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與人交流,有得體的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演講和論辯的能力,有常用應用文書寫作能力的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為此,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看成是一個體系,依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進行分科教學,分解大學語文所承載的各項功能。如開設“中國文學經典選讀”、“世界名著名片賞析”等課程,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開設“普通話與口才訓練”、“實用語言藝術”等課程,訓練和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和語言交際能力;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寫作的能力;開設“藝術欣賞”、“美學”等課程,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習慣。
2.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應該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其實踐性的特點。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如舉辦演講比賽、詩文朗誦比賽、辯論賽、應聘模擬競賽等,規范學生的漢語語言表達,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學生的口語表現力,讓同學們在競賽中感受母語的奇妙,從而熱愛母語,主動學習母語,并以我們母語中蘊含的燦爛文化而驕傲自豪。另一方面,通過閱讀與理解大量飽含人文意蘊的經典文章,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修養;通過寫作實踐,學生既可以掌握必要的寫作格式和要求,又可以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聽說訓練和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培養社會交際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為實現這一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包括指導學生社團活動,舉辦大型校園文化活動,達到引進高雅藝術、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的目的;創辦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質與藝術教育的刊物和網站,達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最終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
大學語文課應該成為職業學院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它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掌握專業知識,養成獨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養,增強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蘇步青先生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課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弊鳛閿祵W家的蘇步青說這樣的話,足以證明語文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曾說:“我認為有教養的青年男女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就是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蔽艺嬲\地希望大學語文課程在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個人都能通過母語,能夠讓自己的觀察、思維、感情具有深度,體會漢語的優雅。
參考文獻:
[1]馬慶株.堅持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方向.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VOL12,(1).
關鍵詞:職業啟蒙教育;內涵;路徑;學科教學滲透
職業是人生存的必需,職業選擇問題是人生未來發展面臨的重大抉擇之一,人們有關職業選擇問題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時候才去思考。職業發展是一個連續的、環環相扣的過程,為了更好地滿足人類生存需要,服務于學生個體生命的發展,職業啟蒙教育勢在必行,引導每一個小學生開展職業探索,應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1]。它的推廣與實行對于維持社會繁榮穩定,實現國家綜合國力快速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我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曾說過:“凡教育皆含有職業之意味,蓋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學識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這充分說明職業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基礎教育階段引入職業啟蒙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發展、適應社會需求、促進國家全面發展都有著積極意義。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職業啟蒙教育的發展,如美國、日本等,而我國的職業啟蒙教育基本上處于一個“蠻荒”狀態,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理論指導和可參照的操作范式。對于當前國內外職業啟蒙教育的綜合評述與分析,將有助于我國更好地找到發展差距,更好地實現職業啟蒙教育的快速發展。
一、職業啟蒙教育的內涵
美國職業協調委員會提倡將需要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類,即第一類是小學生,第二類是初中生,第三類是中專生、高中生,第四類是18歲以后的成年人[3]。職業啟蒙教育是職業生涯教育的一個基礎階段,對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職業啟蒙教育的內涵,學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職業生涯教育的內涵。“職業生涯教育”一詞于1971年由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蘭提出。有關職業生涯教育的內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美國教育總署對職業生涯教育一詞解釋為:職業生涯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計劃,其重點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從幼兒到成人,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4]。還有的學者給了不同的解釋,如“職業生涯教育,就是指幫助和指導學生對未來的生活進行規劃的活動?!盵5]另有學者指出,“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的意識與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學者們普遍認為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個體規劃職業生涯的意識、技能,引導個體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綜合性教育活動,進而最終達到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活動。美國著名生涯理論研究學者舒伯(Super)從人的終身發展角度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分為成長(0-14歲)、試探(15-24歲)、建立(25-44歲)、維持(45-60歲)與衰退(60歲以上)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職業生涯內容和重點有所區別,成長期對學生進行的就是職業啟蒙教育,其發展任務是發展自我形象,具備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并逐步意識到工作的意義[7]。針對職業啟蒙教育,一些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學者上官子木認為職業啟蒙教育是讓小學生了解與職業有關的常識性知識,從而讓學生懂得人們是如何在社會生存的,也促使他們從小思考自己將來有可能的發展方向[8]。我國學者杜啟明論述小學職業啟蒙教育是一種多元教育,包含幫助小學生進行職業了解、自我認知和個性培養[9]。此外,還有學者指出,“發展職業認知是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必備的素質,基礎教育階段通過職業啟蒙教育培養學生初步的自我意識和職業意識,并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個性、興趣、特長等因素對他們未來職業的選擇和發揮有所影響?!盵10]可見,職業啟蒙教育是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認識社會職業,根據職業認知,并激發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等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思考。
二、職業啟蒙教育的路徑
職業啟蒙教育在發達國家發展比較成熟,這些國家非常重視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并已經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系統的教育機制[11],而我國職業啟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國,學校的職業講座、模擬工作情景的啟發性游戲以及社會體驗活動,構成了小學階段職業啟蒙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一些學校從一年級開始開展“職業日”,在“職業日”當天,校方會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員,如消防員、工程師、工人、銀行家、運動員、推銷員、警察、律師等,他們向廣大學生介紹自己工作的情況,進而讓學生初步了解職業的相關性知識,使其意識中對職業有一個初步印象。通過“職業日”活動,孩子們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職業世界,從而促使他們從小思考自己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美國的小學課堂以“玩”為主要形式,教師組織學生做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使得學生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概念。如德克薩斯州圣弗朗西斯科東部獨立校區,教室變成工作場所,以學生為中心參加實踐性活動,這些校區所有教育都被視為職業生涯教育[12]。美國中學里非常流行“職業興趣分析”,學校在孩子們“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間提供相應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帶孩子上班日”,在這一天,父母們可以帶上6歲至16歲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僅可以了解父母的職業,也體驗到每一個崗位都是社會必不可少的,每一種職業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國,學生從13歲起,在學習全國統一的課程的同時,也學習與工作相關的技能課程。每個社區都設有青少年實習培訓中心,政府機構、公司專門為青少年提供了實習崗位。在學習了相應的職業技能之后,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申請實習崗位,這些實習經驗出現在大學申請書或者今后的工作簡歷都是有效的。除了參加兒童會等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之外,在鄰國日本,小學生還在學?;虬嗉壐黜検聞罩兄鲃咏邮軇趧尤蝿?,在勞動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自身職業意識和潛能。日本在重視學校教育的同時,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經常會開展類似職業體驗式的活動,在這一天,學生將會親自安排與落實活動的每個環節,在活動結束,老師進行總結講課。此外,兒童社會體驗公園也成為日本對孩子職業啟蒙教育的一個重要路徑,孩子們通過游戲體驗不同職業的特點,進而了解社會的組織結構、按勞取酬的社會分配原則等等。職業體驗項目的發展對于兒童成長與職業啟蒙教育都有積極作用,在培養學生重視勞動基礎上,幫助他們形成對理想、未來的憧憬。在我國,臺灣是實施職業啟蒙教育較早的地區,他們從國小(小學)開始提供兒童職業啟蒙教育,以提高小學生的自我察覺能力,培養他們的職業觀念,讓學生了解教育與未來職業之間的關系。小學通過舉辦相關活動,如職業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戲、講座、實地參觀、角色扮演、生涯博覽會以及生涯檔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國內大陸研究小學生職業啟蒙與職業規劃教育的還不多,僅在上海、北京等地開始實踐的探索[13]。2007年我國引進青少年職業體驗項目,以游戲活動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職業感覺,讓其體驗成人的職業行為,達到幫助他們了解未來面對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教育”,“讓學生成為適應工作變化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學生職業啟蒙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項目研究小組,并在一些學校開展試點工作。通過這個綱要以及項目研究的推動,2009年以來上海市普陀區曹楊職校的學生職業啟蒙教育活動基地吸引了全區大批的教師、學生前去參觀體驗并且受到廣大參與者的好評。
三、職業啟蒙教育的學科教學滲透
舒伯曾說過:“生涯發展課程是促進學生生涯發展的最適宜方式,將生涯發展概念納入學?,F有課程中,被認為是一條最佳路徑。生涯發展教育不應是在傳統的課程外增加一個額外的科目或單元,而應該把生涯發展的理念融入到現有的課程當中去”[15]。因此,很多學者專家主張將與職業啟蒙教育融入到現有的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美國是典范之一。美國政府198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中有這樣的明確規定:“職業指導從小學教育開始,即從孩子6歲開始,就要接受職業發展指導”[16]。美國各州確實在這樣實施著: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進行生涯認知教育;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進行生涯探索教育;從初三到高一階段進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時代進行生涯準備教育;高中以后進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美國設計中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內容堅持三個原則:一是職業啟蒙教育課程應面向所有學生;二是職業啟蒙教育是一種持續性教育,應貫穿學前、中小學;三是中學畢業的學生,包括中途退學者,都需掌握謀生的技能。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美國以教材、多彩活動的形式將職業啟蒙教育目標分階段地呈現給學生,使他們了解不同類型職業的常識性知識,培養其職業意識,并促使他們思考自己未來要從事的職業類型。日本同樣如此,1999年《關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報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強學校教育與職業生活的銜接,實施從小學階段開始的職業生涯教育,并將職業觀和勞動觀教育作為中小學職業生涯教育的核心[17]。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小學職業啟蒙教育的發展,日本政府通過課程及學校各項活動,各個學校采用“綜合性學習時間”來實施職業啟蒙教育,讓學生逐步接觸到職業啟蒙教育[18]。如小學生在社會課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參觀、調查當地的生產銷售,選擇感興趣的學習課題開展學習活動,以達到促使學生思考未來的目的;在道德課中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勞動,理解勞動的意義,體會服務他人、社會的快樂。他們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勞動觀、職業觀,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指導學生建立一種職業人、社會人的意識。在我國學術界很多教育界專家認為,職業啟蒙教育是教育歷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最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將職業啟蒙思想滲透在學校已有的課程中。其中,臺灣于1998年將職業生涯教育引進基礎教育領域,他們決定在信息、環保、兩性、人權四項課題之外,增加“生涯發展”這一課題,在明確一至九年級學生需具備的生涯發展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將職業啟蒙教育內容融入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綜合活動七大學習領域[19]。臺灣職業啟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學科老師先將教材中可融入啟蒙的素材提出,且確定能力指標。職業生涯委員會審核通過后,列入計劃實施。他們采取彈性學習節數的方法,聘請校內、校外專長教師指導。而大陸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啟蒙教育的研究較少,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這個階段。有學者將美國高中化學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對職業生涯教育內容的融合加以分析,總結出教材以專欄形式呈現、以案例訪談方式展開職業生涯教育內容的特點,并述評職業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四大作用,即促進學科教學的健康發展、豐富課程資源、促進學科教學與技術教育的融合、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另有兩位研究生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分別探討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課教學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路徑:其中一位建議高中地理教學應以生涯規劃為內容導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學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地理教學的快樂與獲取成功的樂趣[20];另一位認為職業生涯教育的焦點應該是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探索職業、了解社會、規劃人生,從而過有意義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尋以思想政治課程為載體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具體運用,進而總結了“兩不同”和“兩需要”的具體策略,即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和目標,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運用思想政治課程載體;根據職業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開發資源,根據職業生涯教育需要綜合運用思想政治課程載體[21]。此外,還有部分一線教師論述了課程教學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例如,有教師以高中生物課程為例,闡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職業素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構建該課程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和思路。他提出通過生物科學史話感受科學家的足跡,以敬仰生命;通過“活動和實驗”形式模擬科學家活動,以進行實踐、探究;通過“生物科學與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奧秘;通過“科學•技術•社會”逐步走進生活,應用生物科學知識[22]。
四、結論與反思
無論對于宏觀的社會發展需要,還是微觀的個體發展需要,將職業啟蒙教育納入學?,F有課程體系已經成為教育的發展趨勢??v觀發達國家及地區,他們的職業啟蒙教育發展都比較成熟,課程滲透職業啟蒙教育的體系也比較完善,并且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會承擔相應學生生涯發展的任務。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內有關職業啟蒙教育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對于職業啟蒙教育的定義、意義等問題不少學者進行了探討,還有很多的研究介紹發達國家、地區的職業啟蒙教育,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呼吁在中小學課程中開展滲透職業啟蒙教育活動。在肯定學者們研究的同時我們也需反思,我國大陸關于職業啟蒙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與國際包括我國臺灣地區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認真對待:1.職業啟蒙教育的內涵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確職業啟蒙教育所處的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雖是職業生涯教育的基礎階段,但它的內涵不僅僅是職業生涯教育的子內涵,學者需對其進行透徹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學生處于職業啟蒙教育階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為此階段,試想素質教育被提早到了零歲,而學生的職業意識到18歲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現實。2.職業啟蒙教育路徑的探索大多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理論建構較少。發達國家的職業啟蒙教育路徑縱然成熟,但僅僅是適合他們的教育機制,照搬照抄或全盤否定他們的實踐經驗既不適合我國的國情,也不利于我國職業啟蒙教育的發展。我們應借鑒、學習他們的成功之處,取其精華形成適合我國職業啟蒙教育發展的路徑,并升華為適于我國教育機制的理論指導和可參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學科教學的職業啟蒙教育滲透的探索與實踐主要集中于高中階段,小學階段鮮有人關注,且具體的策略僅僅是“蜻蜓點水”。雖然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的教學以科目本身為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沒有某種聯系[23]。小學教材既是幫助兒童學習知識的紐帶,又是小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途徑,教材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為載體,蘊含眾多職業啟蒙素材,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啟蒙教育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相關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進行職業啟蒙教育的內容荒廢。
參考文獻:
[1]杜啟明.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實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9-122.
[2]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設計在童年[M].南寧:廣西師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5]張建國.當前職業學校的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鶴,馬佳.論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生涯規劃[J].繼續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廣才.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規劃•發展•未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從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看我國基礎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學研究,2009(6):5-9.
[9]杜啟明.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實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9-122.
[10]葉亞玲.職業教育應從兒童起步———由“新失業群體”現象引發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5):54.
[11]尤敬黨,吳大同.生涯教育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國中小學職業生涯輔導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13]杜啟明.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實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19-122.
[14]劉華,馬麗群.中小學生職業啟蒙與職業規劃教育現狀調研報告[J].中國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鐘文芳.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生涯教育及其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設計在童年[M].南寧:廣西師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愛新,安月輝.解析日本職業生涯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18):81-82.
[18]陸素菊.職業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學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與特色[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28.
[19]劉芳.生涯教育與高中英語教學的整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20]張健.淺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課程為載體的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職業教育[J].生物學教學2011,36(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