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養成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在促進小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方面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養成教育可謂源遠流長,偉大教育家孔子曾說: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边@一觀點對養成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視習慣的培養。他指出: “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苯逃褪桥囵B習慣。行為習慣不只是一個人的外部表現更是其內在素質,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質的外化[1].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重視和持之以恒的堅持。注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改進和加強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同時也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培養的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是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是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個性全面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應重視和加強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通過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1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1. 1 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很多情況下學校更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致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實效性相對較差,存在著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而學校平時的德育教育也只是要求學生背誦日常行為規范的條條款款,通常老師只是通過口頭要求來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并沒有將德育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因此,就錯過了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和良好行為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機??梢哉f,大多數的老師和家長只是把目光聚集到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上,卻忽視了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只要孩子學習成績足夠優秀,他的嬌蠻任性、粗野無禮等不良習慣都會被視若無睹。這足以說明,重視和加強德育工作,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迫在眉睫。
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學校德育教學的質量。德育工作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首要工作。學校應該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要以小學生文明禮貌的教育為重點,培養學生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品質,讓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學校還應勇于探索發現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在實踐中加強養成教育的工作,在老師指導下發揮學校課程在養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2 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是學生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
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行為發展起基礎性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是非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決定一個人未來行為習慣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如果忽視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及時對不良行為做出矯正,不僅學生的良好行為得不到健康發展,反而會滋生一些不良的的行為習慣,從長遠來看,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這個重要時期,應該讓孩子在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同時就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可以提升小學生的人格魅力。從心理品質的角度來說,健全的人格是個性發展的基礎,是學會做人的先決條件。
現行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師的照本宣科,而書本上生硬的知識點很難觸動和影響學生的心靈深處,這就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因而,學校和家庭應該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的開發[2].
2 小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2. 1 家庭環境方面的不利影響
( 1) 溺愛獨生子女現象普遍存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溺愛獨生子女的現象越來越多,父母的疼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袒護,使他們容易養成好逸惡勞、不思進取、任性自私、貪玩享樂、我行我素等不良行為習慣。如果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引不起父母、長輩的重視,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矯正,那么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甚至會越來越嚴重。一旦錯過了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期,以后再施以矯正就困難了,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終身難改。
( 2) 部分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學教育方法。我國幅員遼闊,雖然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尤其在經濟落后的西部農村地區,許多年輕的父母自己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科學的知識和方法; 有些家長雖然文化基礎不錯,但出于生活壓力,忙于生計,沒有時間和耐心教育孩子,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教育科學的新知識,缺乏現代教育理念、知識和視野,他們或者是以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是放任不管,任憑孩子自由成長,孩子缺乏足夠的正確的、科學的教育引導。
( 3) 留守兒童的教育缺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城鎮化發展迅猛,城市空間的拓展為閑置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很多父母選擇外出務工淘金,他們的孩子就交由隔代長輩照料,而隔代長輩的教育多是簡單的溺愛,只是給予孩子較多的物質方面的滿足,對孩子寬容放縱,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吃飽、穿暖就行,而很少去關注他們的日常行為、道德品質等的養成,這就造成這部分孩子性格孤僻,自控能力較差,甚者出現暴力傾向等不良現象。
( 4) 家庭的一些不良行為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的良好發展,需要家庭健康文明的教育。
正如《理想國》中所說: “從我們兒童、少年時代起,對于我們來說,就有一些關于正義和美的信條,我們是從它們之中被生養、培育,成長起來的,就像是在父母雙親的養育之下那樣,我們服從,跟隨它們,并且尊重,崇奉它們?!辈谎远鳎恍┘彝ゴ嬖诘男锞?、賭博、吸煙、臟話連篇、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會使孩子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梢哉f,正是家長的點滴行為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形成[3].
2. 2 家庭和學校影響的不一致
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然而,家庭和學校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并沒有形成合力。
( 1)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責任心方面有差異?,F在,從學校的領導到教師,在教育學生的責任心方面都是比較強的,但好多家長卻對孩子頗為放任,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這種不一致使孩子深陷矛盾之中。比如,好多父母雖然都會強調孩子在學校要好好學習,但自己卻忙于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或者不愿意多與孩子交流,更不會輔導和檢查孩子的作業,更有甚者,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不妥之時,父母不聞不問,任由孩子“發揮”.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矯正,單憑學校單方面的說教式的教育是很難有效果的。
( 2)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差異。比如不少父母時刻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盡其所能精細呵護著自己的孩子,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學校中老師總是教導學生要勤儉節約、艱苦努力,憶苦思甜等,這樣兩種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使學生經常處于矛盾之中,影響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阻礙學生的發展。
( 3) 家庭和學校在孩子發展的側重點方面有差異。學校雖然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但學校畢竟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畢竟還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家長就不同了,大部分的家長關注的只是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往往忽略掉孩子在學校的言行舉止、道德行為等的表現,這種家長和學校在孩子發展的側重點上的差異,同樣使孩子時常感到困惑,妨礙著孩子的全面發展,影響著良好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3 改進小學生養成教育的措施
3. 1 深化認識并提升養成教育地位
教育就是要讓人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首先,我們應該為孩子區分良好的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告訴他們那些良好的習慣可以堅持,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改正。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比如在學校,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遵守紀律,積極思考,和老師有良好的互動交流,作業要獨立完成等。此外,我們還要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通過和優秀同學之間的交流來積累經驗,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從而進行對比,找出自己哪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的成績、行為表現等不如其他同學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取長補短,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其次,我們應該改變家長的觀念,創造良好的環境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激烈的社會競爭讓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落在別人后面,絞盡腦汁給孩子灌輸各類知識。并沒有考慮過孩子是否能夠承受,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類的做法確實有悖教育的真實目的。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只有當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時候,才會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最后,學校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而不是一味關注學生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起榜樣,讓人人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讓每個學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感染。
3. 2 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共管
( 1) 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孩子的塑造者。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很大的作用。許多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教師的正確教育引導,可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的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使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大打折扣。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好的行為習慣時時影響著孩子。
( 2) 健全的學校教育。習慣是由無數次的重復或者不斷地練習而逐步形成的一種行為方式。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首先,要加強教師的身教。古語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行?!?/p>
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就要給學生榜樣帶頭作用。比如,要求學生不隨地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不污言穢語,教師就要舉止文明??梢哉f,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總是非常完美的,小學生會有意識地將老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不但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形象去影響學生,而且還要經常鼓勵學生認真地學習,積極地思考,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班級管理的教育。學校的班級管理與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教師管理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健康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斷加強班級管理,強化養成教育,規范學生的文明言行,才能形成團結互助,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班級管理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發展自我、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進一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3) 和諧的社會氛圍??茖W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顯著地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現了一些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很不利的消極的負面的影響。只有優化社會環境,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溝通和合作,才能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首先,要堅持正面教育。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講名人名家的故事、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對英雄模范人物產生敬仰之情,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榮辱觀。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了解和認識社會,很好地適應社會,并培養學生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和自立自強的品性,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3. 3 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為未來接班人的學生,他們的行為習慣的好壞,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一個民族的將來如何,全在于對下一代的教育,包括對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以及學生的自我教育。
要想培養高素質、有修養的一代新人,必須得注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尤其是要對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要我怎樣”向“我要怎樣”轉變,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過渡,逐步走向成熟。良好習慣的形成可以通過不自覺、下意識的重復同一動作,但主要是通過有意識的練習來形成。所以,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堅持不懈的強化和訓練,更需要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覺醒和充分發揮[4 -5].
( 1) 生活方面。目前一般的小學都是走讀學校,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中,而多半的休息娛樂生活的時間都在家中,因此,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時間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之中,通過具體的事情對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和指導,使孩子學會怎么照顧自己,鍛煉他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還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的衛生環保意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教育學生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還要有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健康的體魄。
( 2) 學習方面。學生的學習行為不能再局限在上課、作業、考試的圈子里,應該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地進行選擇、探究、創新。努力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應該由領導者變成引導者,發掘學生的潛能,充分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讓學生在學?;蛘呒彝ブ校寄茏龅胶侠戆才抛约旱臅r間,獨立完成各科目老師布置的作業等一些事情。
( 3) 安全方面。學校應該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要求學生做到上下樓梯要靠右走,遵守交通規則不在公路上追逐玩耍,過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過。學校還要定期舉行安全知識的教育和演習,例如進行安全知識的普及宣傳教育和火災、地震等災難現場的緊急逃生疏散的演練,讓學生知道在危機時刻如何做出正確逃生選擇,掌握一些科學的自我保護技能,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總之,習慣是一個慢慢培養的過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以及學生自己的合理管理和及時矯正。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學知識而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是說,教育的過程首先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然后才是知識的獲得、智力的增長等。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劉國正。 葉圣陶教育文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周 潔。 小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研究[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31( 7) :4 -6.
[3]柏拉圖。 理想國[M]. 顧壽觀,譯。 長沙: 岳麓書社,2010.
[4]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 鄒 進,譯。 北京: 三聯書店,1991.
[5]谷顯麗。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 蒙古教育,2010( 2) :27 -28.
小學教育類論文二
這個時代是信息技術時代,計算機科學技術基礎能力的掌握已成為適應社會的必須。書到用時方恨少,作為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師的我們,不能總認為小學生年紀尚小,時間尚多,不夠重視小學計算機與科學教育。恰恰相反,我們要從小學生接觸計算機的第一堂課的時候就樹立其正確的觀點,讓其知道掌握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為做好與高中!大學計算機課程的銜接打好基礎。因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計算機與科學課程應將目標!課程!教學!內容等在長遠目標下進行改革,進而提高小學生計算機能力。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實際消化與接受能力的情況下,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有限的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提高課堂有效性。
1、計算機信息與技術教學目標的改革
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接軌,學生應從小學教育開始進入對計算機能力掌握過程,如了解計算機基本知識,掌握軟硬件基礎知識等。雖然是小學階段,課程一旦開設了就應認真看待,珍惜課時安排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計算機科目我國教育部提出了教學目標為擁有計算機開發能力,讓學生具備運用計算機工具進行分辨問題的思想意識與能力,提升學生計算機信息素質,同時也提出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按三個層次進行,分別為文化基礎的教育,技術基礎的教育以及應用基礎的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課程改革下,學校教育包括小學教育在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應以培養素質為核心目標,將知識素質作為教育目標的主體。而這些基本素質與計算機能力雖然不要求小學生就必須具備,但是應以此作為目標,對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教學目標加以適當改革,并在小學生一開始接觸計算機課程時就將掌握計算機能力的重要性灌輸至腦海中,只有將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并讓學生體會到掌握知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才有助于使學生的計算機科學課程的學習轉被動為主動。同時學校教育應該體現的是“能力本位”,也就是說,計算機教育在從小學開始就要準確而清晰地將目標定位好,不僅注重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也開始結合小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適當開始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因而,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不能因課時少等限制因素而趨于形式,而要從目標以及課程設置上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2、遵循精簡原則對課程進行設置
當下,國內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極不完善,存在普遍問題,如課程的設置并不能全面包含小學計算機教學目標,不能有效利用小學有限的計算機課時,一堂課下來,不論從理論知識還是實際操作技能上均不能讓學生有著明顯收獲,內容單一,趨于形式化,課程的設置不能周全考慮到與其它課程的關聯性,進而不助于提高小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重要性的認知度等。都使得小學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顯得不合理,影響了小學生計算機知識的掌握,阻礙了學生計算機素質的提高,從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因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最為直接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注重科學的課程設置的重要性,結合教育目標對課程設置進行精簡,建設科學合理也不失全面的課程設置。對于新課程背景下,課程的設置要將培養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作為核心,因而課程的設置要將計算機課程作為培養這些能力的工具,而不是為學習而學習,好比“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尤其在還是小學階段的小學生,這種課程設置觀點極為重要。
而另一方面作為應用能力較強的計算機課程,這一點更為重要,不單符合課程改革核心,同時也是考核一課程是否為精品的客觀標準之一。因而,我們要結合實際,以培養能力為核心,圍繞技能應用進行全面課程設置改革,設置精品課程。只有如此,才有助于通過學校課程教育實質性的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出具良好綜合素質的學生,與素質教育接軌。
3、改革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關聯起來
計算機科目實踐性很強,教師要把握好理論與實踐操作訓練的課時與內容分配,合理安排講與練,要做到精講,多留時間讓學生進行實際練,也就是所謂的精講多練。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講時,充分利用時間對教學內容的精髓給予講解,點出內容基本知識點,而不是花大量時間“復述”與傳授表面的知識,,然后節余出更多時間,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指導與講,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因而,在計算機課程教學計劃中,要將實踐操作教育作為教學內容重點,基于此,每位計算機教師,要做好科學的統籌規劃與安排,將計算機實驗教育體系逐步完善。教師應該將能力培養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更新教學內容。
4、完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性教學
作為計算機教師,我們不僅應該傳授給學生相關的知識,同時,我們還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計算機的更新速度比較快,這就要求么我們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果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就會缺乏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新出現的知識,學生就會不知所措,學生就會落后。因此,我們應該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要將教學的重點逐漸轉向“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提相關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啟發,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引導,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他們就所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倡差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通過課堂學習,我們在讓學生獲得相關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才能滿足時展的要求,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服務于社會。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迅速的,計算機技術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不少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師是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雖然認為小學計算機不用過于專業,但從小學開始由專業教師進進門,對提升小學計算機素質是有意義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的進行進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才能掌握最新的技術,從而提高計算機教學的質量,否則,我們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計算機的教學質量。因此,加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來提高我們的水平,比如,我們可以積極地參與相關的科研工作,積極地學習新知識,積極地學習新技術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水平,才能保證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順利進行。
一、關鍵詞替換
教育類論文不同于理工科論文,需要大量的數據以及專業的術語來支持研究的結論(術語是不好替換的)。教育類論文學術性質會多一些,也就是說偏向于理論,可以利用漢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這一特質,將被標紅的關鍵詞用同義詞替代,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中外語種互譯
有很多人都說這個方法不管用,只會把論文越改越糟糕。對此,筆者想說的是,越改越糟糕的朋友應該是少了潤飾這一步啊,筆者時就用到了這個方法,我當時是將中文用翻譯軟件翻譯成英文,然后再自己譯成中文。直接翻譯自然會顯得與論文正文上下句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這時需對翻譯得出的句子稍加修飾,讓它在正文中不會顯得突兀。這樣既不會影響論文內容,也達到了的目的。
三、刪除標紅內容
關鍵詞:職技高師;師范生;教育類課程;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041-02
教育類課程是職技高師師范生的必修課程。該類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使學生掌握將來從事教師職業必備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等相關理論知識;形成一定的教師技能和智能;并促使學生加深對教師行業的了解,進而培養他們對教師行業的興趣。
一、調查概述
(一)調查目的
全面、真實地了解職技高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狀況,尤其是了解學生和教師對教育類課程實施狀況的意見和建議,以利于更好地進行課程設置設計、實施。
(二)調查對象和內容
調研對象重點以職技高師的已經學習過教育類課程的學生以及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作為調研對象。為了使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分別選取了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作為我們的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有效問卷678份。
調查內容主要是圍繞職技高師教育類課程(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心理學兩門課程)而展開,涉及到該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情況、實踐教學、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效果等六個方面。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為了能盡可能全面而真實地了解職技高師學生對教育類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我們編制了八百份調查問卷對已經接受過教育類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調查。
2.座談法和訪談法。為了使調查結果既具備橫向的廣度,又有縱向的深度,我們還采用了座談法和訪談法。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教學內容選擇上面臨著“泛”與“深”的抉擇
在對教師的訪談中,許多教師向我們傾訴了他們在教學中的困惑,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面臨著力求廣度和追求深度的兩難抉擇。一方面,考慮到學生能盡可能全面地掌握將來教師職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們希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盡可能地“一網打盡”;另一方面,教師們更想就一些應用性強、難度大或者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做深入地探討。但因為課時的限制,教師們很難做到在內容的選擇上做到“魚和熊掌兼得”,既考慮到內容覆蓋的廣泛性,又照顧到對內容深度的拓展。可見,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因課時限制,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不能同時兼顧“廣度”和“深度”,教師處于一個左右為難的地步。
在教學內容的覆蓋面方面,總體上對教育類課程教學內容的范圍還是感覺比較滿意的。問卷顯示,有17.1%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的覆蓋面非常全面,有43.6%的學生認為較為全面,有35%的學生認為一般,只有4.3%的學生認為不全面。
學生對老師在教學內容的拓展深度方面,總體評價較好。在“你認為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拓展深度如何”這個選題中,部分學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仍有過半的學生評價為一般。調查顯示,在對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內容的興趣方面,過半學生表示出了較濃的學習興趣。但仍有31%的同學覺得學習內容沒有一點興趣,值得深思。
(二)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變化
教師們紛紛反映,鑒于教育類課程教學內容的繁重、抽象化程度較高等特點,通常會采用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不僅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且便于向學生闡述一些理論性、概念性的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教學內容。相應地,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大多數教師用得最多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在某些內容的處理方面,會穿插其他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演示法、試講法等等。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教育類課程在教學組織方式方面,基本上是單一的課堂教學,開展專題教學的情況和成立興趣/特長小組進行教學的比例很少。在問及教師開展專題教學的情況時,有高達61%的學生反映老師會偶爾開展專題教學的情況,有9%的學生反映老師從未開展過專題教學。
在問及在教育類課程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什么時,有近70%的同學選擇了“講述”這一項。而在問及學生最喜歡的授課方法時,只有21%的學生選擇了“講述”選項,選擇“課堂討論”“演示”“實踐”三個選項高達79%??梢?,現行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還不能很好地迎合學生的需求。學生反饋,希望教師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豐富性能得以加強。
(三)學生缺乏課堂互動發言的機會
對教師的訪談發現,教師們都普遍認識到在教學中開展互動的積極意義,都較為注重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并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與學生進行互動。但是,教師們反映由于課程內容比較多,而課時相對較少,開展互動有時要浪費時間,耽誤進度,所以在實際中也運用得較為有限。對學生的問卷顯示,在所接觸過的教育類課程中,有62%同學認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互動的機會極為有限,只有24%的同學認為自己經常參與到教學中的互動環節中去,14%的同學選擇了基本上不參與相對于課堂有限的課時,課堂之外的師生互動對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也顯得尤其重要。調查發現,在教育類課程的學習中,有45.7%的學生認為對學習最有效的學習交流對象就是與教師的交流。
(四)實踐教學涉及面小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教育類課程中所涉及的實踐教學主要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課堂辯論、教學試講、主題演講等等。調查發現,教師們都積極地嘗試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能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的實踐環節中來,從而使學生得到一定的訓練,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高達67%學生希望在教育類課程中得到真正的訓練和鍛煉,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是不盡如人意。在問及教育類課程在實踐中是否注重實踐能力的訓練這一問題時,只有28%的學生認為很好,有61%的學生認為映一般,有11%認為較差。教師的授課能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時,有一半的學生認為還比較好,有18%的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聯系很緊密,但仍有30%左右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授課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
(五)課程評價方式單一
不同的課程內容,不僅需要不同的課程組織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還需要有不同的課程評價考核機制。在調查中,教師們表示,教育類課程的目標和任務不僅是要讓學生具備教育教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形成教育教學所需的具體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如果只采取單純的閉卷考試,只能檢查學生能否簡單地背誦出理論內容,既不能檢驗出學生對理論是否深刻理解,更不同檢查學生對理論的應用以及學生實踐教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因此,教育類課程的考核應采用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相結合,筆試和口試相結合,動筆、動嘴、動手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與對教師的調查結果相類似,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當問及“你覺得考核評價最好采用什么方式時”,選擇“理論考試”“實踐教學能力測試”“學科論文”“心得體會”中兩個以上項目的占了70%以上。最終統計下來,學生們把“實踐教學能力測試”作為考核方式的最多,占到36%,其他三類依次是“理論考試”(29%)、“學科論文”(21%)和“心得體會”(14%)。
(六)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較差的學習效果
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心理和學習效果是做好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從這次調查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教育類課程還是抱有較高的期望值的,而且學習效果也都比較明顯。在問及“在教育類課程的學習中,你經常是一種什么身份參與進去的”時,有一半的學生回答自己是以“積極的知識探索者”的身份參與進去的,表明了良好的求知欲和較高的期望值。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看到,一方面大多數教育碩士很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在校學習期間刻苦努力,注意多方面提升自己,而另一方面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樂觀,他們的學習多處于忙碌而盲目的“拿學分”狀態,對實際教學的反思幫助很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碩士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究其原因雖有多種,但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特別需要探討。從教育碩士的學習狀態、論文水平等方面來考慮,對課程設置的調整已經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
問題一:外語課程比重偏大,且應用性不強
在我國教育碩士課程設置計劃表中,外語課的比重顯得十分突出,開設學期為兩學期,學習時數為160學時,占到了整個課時數的21%。作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課程教學實施中,并沒有突顯出這門課程的應用性,更難以體現對教育碩士提出的“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的外語要求。尤其是第一學期,學生們把大量的學習時間放在英語上,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考試。帶著這種生怕過不去的擔心憂慮,在專業課上似聽非聽的狀態,必然會影響其專業課的學習,這對于僅有一學年脫產學習寶貴時間的教育碩士來說,時間與效率效果反差太大。
問題二:課程理論灌輸多,針對實踐研究少
教育碩士是帶著一線教學中的許許多多困惑來學習的,他們渴望的課程是問題解決型的?!霸醋詫嵺`,高于實踐”,這應該是課程設置的出發點。對比美、英及我國香港地區的教育碩士課程設置,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教育理論課程與技能、方法類課程的設置上與我國有著明顯的差別。比如,英國教育學位課程中,無論哪一學科方向,均沒有單設諸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一類的教育理論課程,而是將這些原理、規律、方法技術等基礎知識有機地結合到了其他所有的課程之中。我國教育碩士從培養目的來看,需要更多關注的應是其教學實踐的反思能力和教學技能的理論完善,因為教育碩士是從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實踐中去。當然,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脫離實際教學實踐的理論學習并不都適合他們的具體情況。如果以為我們的課程越講理論越解渴,就會偏離他們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應該增加針對實踐的研究性課程以適應實踐需要。
問題三:學科交叉課程存在不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具體設計了文理科綜合課程“科學”和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以及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設計了綜合的“藝術”課程。這樣的背景對實施此類課程的教師提出了學科知識上的更高要求,即需要這些教師具備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對于以現任中小學教師為培養對象的教育碩士課程,在課程設置中提供一些學科交叉課程,幫助其獲取在進行實際教學中所需的交叉學科知識,反映基礎教育中這種變化的需要,是應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忽視這種需要,必會在課程設置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
問題四:課題研究及論文撰寫中存在誤區
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關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標準的規定》中指出:教育碩士的論文“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要運用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結合所學專業對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小學教學、教育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決策略或方法”。在我們接觸到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中,有一部分偏重于理論性研究,而不是從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出發,他們丟掉了自己的優勢,還以為如此研究才能顯示深度;還有一部分論文缺乏理論性,如同教學經驗總結。另外,由于平時缺乏教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經驗,論文格式、結構等不太規范,這都影響了學位論文的質量。
依據教育碩士培養目標對課程設置提出的原則,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要求出發,結合近些年給教育碩士開專業必修課的體會,針對目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比國內外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情況,提出以下課程設置及改進的建議:
建議一:教育碩士課程總體設置構想
在原有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跨學科課程和教學實踐研究課程。設置“跨學科課程”的目的在于打通學科界限,豐富教育碩士的知識素養,拓寬他們的單一學科領域,為適應中小學課程綜合化對教師提出的具有多門學科知識基礎和綜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構建一個獲取的平臺。此類課程主要內容設想為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人文社科類供藝術方向和理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文學、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等基礎知識內容;自然科學類供藝術方向和文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數學、化學、物理、地理、生物等應用性基礎知識內容;藝術類供文理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音樂、美術、體育、藝術與設計等基礎知識內容。設置“教學實踐”課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緊密聯系起來,互相促進,更好地促進教育碩士的專業化發展。
建議二: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分類構想
對公共必修類課程的設想:在原有政治、英語、教育學原理、教育方法和研究等課程的基礎上,調整課時比例、課程內容。首先,減少英語課的學習時數,并開設專業英語,包括專業詞匯,閱讀、評價專業外文資料的基本方法與步驟,英語專業論文的撰寫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次,調整教育類課程的內容與比例,增加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聯系的教育理論內容,引進新的教育理念,以調整教育碩士的教育觀念。其三,增設一門計算機輔助教學課程,作為教育碩士的公共必修課程,以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互聯網遠程教學等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應用現代技術實施教學的能力。
對專業必修類課程的設想:加重學科教育類課程,對學科專業課程應刪繁就簡,增加課程容量,突出重點,充分體現學科的前
沿知識和研究成果,減少課程比重。
對專業選修類課程的設想:可考慮打通各方向封閉開設的局面,學生可在任意方向選修專業選修課程,甚至打通教育碩士與其他研究生課程。在可能的情況下,修讀全日制研究生的某些課程。
教學實踐的設想:應對教育碩士教學實踐的學習時數和實踐內容進行具體的要求,為教育碩士提供對中小學各階段的專業經驗和實踐經驗的了解,以彌補我國現階段教學中教師各管一段,缺乏前后了解和上下銜接的意識漏洞。具體應包括在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指導下,有組織的聽課、備課、有效的課程教學管理、實習課、學生作業評定、教學實踐和研討以及自我評價等實踐活動。
對跨學科課程的設想:此類課程設想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藝術三種類型,分別提供給非本領域的教育碩士修讀。
建議三:教育碩士課程實施構想
對于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不僅要關注其結構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其課程的價值和體現課程的預期目標,同樣需要關注的是在課程設置改革的基礎上,打破舊的以傳授知識、講解理論為主,學術氣味濃厚的課程實施方法,在提高教育碩士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以實施訓練型和研究型的課程來培養他們高層次的學科教學能力、教學藝術和教學研究能力。
其一,從課堂教學入手,打破施教者“坐而論道”、“滿堂灌”、“一講到底”的傳統授課形式,通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授釋疑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開放性,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加強課堂教學的雙邊互動,尤其是在教育類課程和學科教育類課程中廣泛采用專題討論、案例教學的方式,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把以往以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主動探求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借助教育碩士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生對教育理論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對教學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教育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教學科研意識和能力。
其二,在教學實踐課程的實施上,突破大學的課堂局限,深入到中學,組織教育碩士進行教學觀摩和研討,通過真實的教育實踐活動,綜合訓練他們的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對已有的技能進行改造和完善,以適應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新要求,同時提高各種現代教學培訓手段,進行教學的模擬實踐,為他們提供及時、直觀、全面的反饋,為他們直接觀察認識自己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分析研究教學技能和細節提供現實的基礎,提高訓練效率、改善培訓效果,真正把教學實踐放到重要的位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完成“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循環。
其三,真正將教育碩士論文過程作為課程來加以實施。教育碩士的論文過程是一項重要的課程學習過程,教育碩士的論文不僅要反映其學術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在其論文過程中,通過導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寫作過程,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科研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同時也會使他們在將來的教學中更好地指導中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論文寫作”課的實施過程,促使教育碩士在課程結束之后,學會梳理、總結、提煉,學會用正確的觀點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學地、清晰地、系統地、符合邏輯地加以表述。
建議四:教育碩士課程評價構想
論文摘要:對國內外近三年外語教師教育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筆者發現,語界同行對“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課題研究的廣度和力度都不夠,對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的專題研究甚至為空白。研究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素質發展,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1前期基礎調研
二00一七年,筆者深人都勻市周邊20多所鄉鎮中學的英語課堂,聽了二十多位教師的課。在貴州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筆者發現:無論教材、教法、教學設施怎么先進,如果不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學質量的提高將無從談起。在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發展狀況是怎樣的?本著這一問題,筆者對國內近3年的外語教師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進行了整理和總結,旨在于對研究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素質發展提供參考。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對國外研究的描述
近三年來,有三篇教師教育研究的綜述文獻代表了我國外語學術界近來對于外語教師教育研究進行綜述的最高水準、它們是:《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賈愛武,2005);《外語教師教育研究綜述》(劉學惠,2005);《近十年我國高校外語教師教育研究文獻評析》(高云峰,李小光,2007)。以上幾篇文章對近三十多年國外在英語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作了類似的概述,認為外語教師教育可分為以下嘆個階段:70年代交際法興起之初,人們研究重在教學內容,80年代開始熱衷于研究教學方法,并創造了多種教學法和技巧,但是教師們并不能順利地實施這些教學法,于是90年代的研究重點轉到了研究教師上來了。WWW.133229.cOM1997年在英國布賴頓舉行的第31界國際英語外語教學協會年會上,英語師資教育與教師發展成為會議六大主題之一,其中關于教師自身發展的機制和動力問題是目前外語師資研究的重要課題。tesol組織的學術刊物tesolquarterly推出??坝⒄Z教師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展開國際性討論,它標志著英語教師教育己經成為各國從事英語教育專業人士的研究焦點。
2.2國內高校相關研究
《外語界》等十種外語類核心刊物在近十年總共發表高校外語教師教育論文64篇(高云峰,李小光,2007)。從時間跨度以及刊物的分布來講,沒有形成持續、穩定增長的研究態勢,說明目前我國外語界對外語教師教育問題的認識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同l)廠〕我國90年代后期開始有學者對外語教師教育表示關注,但多是從理論研究以及外語教學技能的角度展開的,對教師的培訓也多是表層化,相關的文獻中常出現“外語教師培訓”、“外語教師教育”,而“外語教師發展”一詞的使用頻率較低,說明了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應從教師內部自身提高內在素質才是關鍵所在(國內研究算是勉強跟上了國際研究的步伐,但仍有不少差,特別在強調教師發展這一點上,我們更注重理論,培訓也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輸式,而國外更注重教師自我發展的反思意識以及促進發展的途徑(賈愛武,2005),筆者對國內一卜種外語核心(或重要)期刊,如《外語界》等近3年刊發的外語教師教育類文章作了統計,結果如下:
表1國內重要外語期刊近…萬三年發表的教師教育類文章數量統計表(單位:篇)
統計結果與高云峰,李小光((2007)的論述一致。不少刊物如《外語學刊》等近三年刊登的外語教師教育論文的數量居然為01所刊發的教師教育類文章數量很少,并且多是討論抽象的理論為主,如教師培訓模式、教師信念、教師自主等。
以上統計都是與我國高校教師教育研究有關,似與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的研究無關,其實不然,原因如下:第一,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是培養英語教師的主陣地,擔負著培養基礎英語教師的重任,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質發展與高校的教學理念息息相關。第二,高校是引領科研和學術活動的最前沿陣地,其科研理論、成果和模式對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及科研有很大的參照作用。第三,高校的理論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向,代表國內該領域理論的最高水平,對推動外語教學改革直接產生重大影響,起到對外語教學改革進行導向的作用。
筆者還對2004-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所資助的常規項目以及西部項目的數量進行了相關統計,結果如下:
表22004-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所資助的英語教學以及教師教育的項目數量統計表(單位:項)
統計表明,近幾年獲資助的英語教學類項目偏少,這與我國龐大的外語教育環境不相符,2007年外語教學類獲資助的項目增加到10項,但僅一個項目與外語教師教育有關,但不是專門針對外語教師教育發展的。國家社科基金對外語教師教育項目的資助還非常薄弱。
2.3國內中學英語教師教育研究概述
近年來,《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小學英語教育》、以及各類學報都刊載了一定數量的針對中學英語教師教育類的論文。各種相關學術會議也在熱火進行。這些文章和學術會議大多針對英語教師教育的某個問題進行探討,以教學介人為主,多是討論教學信念、師資培訓,或者優秀教師個案研究,沒有從全面的角度探討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問題??上驳氖?,已經有的教師開擬,再輔助動畫等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全方位感受實驗的動態過程。這樣既節約實驗成本,避免使用昂貴、有毒有害試劑,也適合易燃易爆、造成環境破壞的實驗;又能讓學生掌握實驗內容、方法,觀測到真實的現象,也能得到準確的實驗結論。如對有機物燃燒、蛋白質電泳等實驗進行模擬,就能從根本上實現整個實驗過程的綠色化。
2.4考核方法綠色化
目前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對實驗課程考核辦法的改革,采取了小論文加平時成績、一次操作考試加平時成績、實驗理論考試加實驗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辦法。但這些考核辦法更多的是針對學生實驗能力本身的考核,注重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環保意識和實驗道德規范的養成。考核方法綠色化就是在考核實驗能力的基礎上增加對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環保責任和團隊精神等的考察,以培養具有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的高素質人才。
3教師素質綠色化,構建綠色實驗環境
教師作為實驗環境構成中的一大主體,其自身素質的綠化對于實驗環境的綠化至關重要,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綠色教育開展的成功與否、質量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師的素質。為此,教師自己必須加強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知識的學習,更新知識結構,面向實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無論在教學方式上和個人行為上都要對學生起到模范作用,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提出思考,進行改革,將綠色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
論文摘要: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當為蔣黼于1905年撰寫的《中國教育史資料》,而非通常認為的是“黃紹箕草創、柳詒徵輯補”完成于1910年的《中國教育史》,故此,中國教育史學科誕生的年限將由1910年提前到1905年。論文對《中國教育史資料》的作者蔣黼的生平圍繞其教育事業作了簡介,并析明《中國教育史資料》非翻譯而是原創著作,繼而對《中國教育史資料》的版本、內容作了介紹,并認為蔣黼與好友羅振玉共事于晚清時期的教育事業十數年,其《中國教育史資料》的內容受羅振玉有關中國教育史論文的影響至深。
教育史學界一般認為,由“黃紹箕草創、柳治微輯補”完成于1910年的《中國教育史》為我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第一部本國教育史專著。如杜成憲等編寫的《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中即認為:“中國教育史學科的誕生有兩個標志:一是學校中開設中國教育史課程。1904年,清政府頒布并實施了‘癸卯學制’,規定經學科大學堂和師范學堂的教育類課程中,均設有中國教育史課程。二是有了對中國教育歷史的專門研究,主要是有了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中國教育史著作。中國第一本教育史著作是由‘黃紹箕草創、柳治微輯補’,起撰于20世紀初、完成于1910年的《中國教育史》。類似的研究,忽略了蔣黼于1905年連載于《教育世界》雜志上的10卷本《中國教育史資料》。該書后收人《教育叢書·五集》,并有教育世界社單行本行世。筆者認為,蔣氏《中國教育史資料》乃是由我國學者自主撰寫的第一部本國教育史,早于黃、柳合著的《中國教育史》5年。由于是首部,影響中國教育史學創立的起點年限的界定,且該本各大圖書館較少收藏,甚為稀見,本文對之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
《中國教育史資料》的作者蔣黼(1866-1911),字伯斧,吳縣人,金石學家蔣清朔(字敬臣,著有《緯學源流興廢考》三卷、《洪遵泉志集證》十五卷、《選泉叢說》四卷,曾注《王子安集》)之子,與晚清著名教育家羅振玉相交好,羅氏之孫羅繼祖教授在《庭聞憶略》記載其事甚詳:“祖父和蔣先生訂交也較早,蔣先生初字覷康,后改伯斧,在上述諸人中,祖父和蔣先生的蹤跡最密。并提及羅振玉曾為蔣黼撰《墓志銘》,記述相交經過及評價曰:“予交君垂二十年,出處與共,方在淮安寓居,過從無虛日,在上海居比舍,日數見,當時賢達以人才詢予者,必首舉君以應。故予客粵中、客吳下皆與君偕,出則連較,居則接席。及君來京師,住于吾家者半歲。羅振玉給蔣黼寫《墓志銘》時在之后,其時羅氏已甚不愿再提及自己以及同僚好友諸如蔣黼于教育界的貢獻。事實上,蔣黼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且其行跡多與教育有關。1896年,蔣黼協助羅振玉創辦了農學會,作為該會的骨干,于1897年參與創辦了《農學報》,出刊至1904年末,1898年至1900年,以農學會名義參與創辦了南洋公學東文學社,培養出了諸如王國維、樊炳清(字少泉、抗甫,古文家、商務印書館編輯)、沈絨(字伯聽,翻譯家、巴黎大學法學博士)、薩端(字均坡,翻譯家、革命者)、朱錫梁(字梁任,南社詩人、東南大學教授)等一批人才。1901年,羅振玉創辦教育世界社,編譯出版教科書及我國最早的教育類雜志《教育世界》(刊至1907年末),蔣黼參與其事,且分期刊登《中國教育史資料》于其上。1904年與羅振玉等任職于兩廣學務處,參與興辦學堂等事宜。1905年至1906年,與羅振玉、王國維、樊炳清等任職于江蘇師范學堂。1906年后,任職于晚清學部,與羅振玉同為四品咨議官,后擔任京師大學堂教習,至1911年病卒。這樣一位深度參與教育活動的學者,蔣黼起意撰寫《中國教育史資料》便在情理之中。至于其著述,羅繼祖說“著作都未能成書”,現只知在敦煌學方面與羅振玉合輯的《敦煌石室遺書》,內收蔣黼輯《沙洲文錄》、《老子化胡經(殘卷)》等,此外撰有《摩尼教流行中國考略》等論文以及一些跋文。羅繼祖教授因資料所限,所敘蔣氏著述頗有遺漏,據筆者調查,蔣黼名下論著尚有數種:據羅振玉在《國粹報》所言,他還有《中國貨幣史》(乃中國第一部貨幣專史,見金品元《歷代錢譜目錄》著錄)等著作。他有關教育學的著述,除《中國教育史資料》之外,有考察日本教育的筆記《東游日記》,另據筆者在國家圖書館查《蟬隱廬新板書目》尚有《蒙學修身書》署蔣黼編撰,《教育世界》1904年第1期(總第69號)上載有《修身教科書編篡略》,與《蒙學讀本編篡略》一起只署“兩廣學務處稿”,應為其所撰寫,《蒙學讀本》未署名,疑亦為其所撰。另蔣黼在學部任職時,曾在學部圖書局出版《中國教育史》,時間當在1908年左右,亦早于黃、柳合著的《中國教育史》,該本僅見著錄,依理而推,或為《中國教育史資料》同書異名之作,或為其修訂版,總之與《中國教育史資料》不無關系。
二
在已知的蔣黼署名或者未署名的教育類著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10卷本的《中國教育史資料》了,因其成書于1905年,堪稱“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但最近出版的紀念柳治微的紀念文集中有論文,否認蔣著《中國教育史資料》為“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而認為完成于1910年“黃紹箕草創、柳治微輯補”的《中國教育史》才是“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理由是:《教育世界》上的大多數篇目為譯稿,依次類推,刊登其上的《中國教育史資料》亦為翻譯之作,譯自日本,而不是原創的中國教育史著作。至此認為《中國教育史》本系原創,故為第一。那么,《中國教育史資料》是不是有日本原著在的二手的譯本呢?經筆者仔細查閱《教育世界》及《中國教育史資料》,認為:第一,《教育世界》雜志上多有譯篇,尤其在1901年至1903年所謂“前期《教育世界))’’,但并不能以偏概全以印象代替事實而認為《中國教育史資料》是譯稿。其次,《中國教育史資料》連載于1905年,屬“后期《教育世界滬,其時編譯者比較集中,僅羅振玉、蔣黼、王國維、樊炳清、羅振常等數人,且經多年編輯雜志,《教育世界》雜志上篇目署名的處理還是比較規范,至少有規律可循,即:如果是譯本或者節譯本,不在題下和目錄署原著者及譯者,就附《譯者識》或《編者識》之類注明;如果是有原著可依的改寫本,則不署名;如果僅署中國學者之名的篇目,則一概為其著作而非譯本。以上三種署名的處理情況,例子甚多,恕不舉例,讀者一覽1904年至1907年的近100期《教育世界》雜志便知。《中國教育史資料》題下署“吳縣蔣黼”,與《紅樓夢評論》題下署“海寧王國維”同,又《總目》之《中國教育史資料》署“蔣黼撰”,同目《論近年之學術界》等署“以上王國維撰”,而《叔本華之思索篇》則署“譯稿”,整傷如此,可證《中國教育史資料》乃蔣黼所撰而非譯稿。第三,從《中國教育史資料》中的一些用詞,比如“中國”、“我國”、“國朝”等來看,《教育世界》雜志上的譯本中一律保持日文原樣為“支那”等字樣,故《中國教育史資料》非譯稿。再者,蔣黼通不通日文,有無能力進行翻譯還是個問題。當然,從邏輯上講,日本早于國人捷足先登著有中國教育史之類的著作,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蔣黼,蔣黼在多大程度上依之進行改寫、資料的搜集等等都是可以存議的;雖然筆者手中并無相應日文中國教育史之類的著作可供參照,但經仔細閱讀《中國教育史資料》,從其內容、體例、行文,以及它與羅振玉相關教育史論文的關系(下詳)等方面來看,實非翻譯之作。
三
《中國教育史資料》與現在通行的章節編排不同,而是分成十卷,連載于《教育世界》雜志1905年第15至22期,總第107至114號,連載時間農歷為光緒三十一年八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相應公歷時間為1905年9月至12月,其時蔣黼任職于江蘇師范學堂,該學堂開設教育史課程,蔣黼是否講授中國教育史課程,((中國教育史資料》是否為學堂講義,由于資料匾乏,我們不得而知,但與之有關則可推想而知?!吨袊逃焚Y料》發表于“教育史”欄目,此前《教育世界》雜志并無此欄目,看來是為蔣黼的這個著作特開辟的一個欄目,也說明“中國教育史資料”與“中國教育史”相比多出“資料”二字,實是被當作不打折扣的“教育史”看待的,前述蔣黼有學部圖書局版《中國教育史》亦可佐證。筆者所讀《中國教育史資料》為《教育叢書·五集》中所輯,頁眉署“教育史”字樣。事實上,《教育叢書·五集》乃《教育世界》雜志第五年即1905年全年的分類匯編,《中國教育史資料》因篇幅較大單獨成冊,頁碼內側亦保留諸如“第十五期七十一”等字樣,即叢書本與原刊雜志版一樣,內容一般無二。又據((教育世界》雜志所附《本社(教育世界社)編譯及經售書目》及《蟬隱廬新板書目》所載,《中國教育史資料》另有單行本行世。
《中國教育史資料》以典雅的文言書寫,如前所說全書10卷,146頁,豎排,每頁13列,每列不計空格33字,書中多有列表,全書計約6萬字。書中認為:“中國教育之興,距今四五千年前,為世界開化最早之國。’,但其時因文獻匾乏,“記載簡略,其詳不可得聞”,故“今言中國教育,斷自周始”。盡管認為從邏輯上講,中國教育史可分為三個階段:“自周至今,中國教育約可分為三大時期。周之時,學校偏于鄉里,人民莫不就學,是為‘學校時期’;漢重鄉舉里選,學校雖立,不過選舉中之一途,魏晉及南北朝皆因仍漢法,是為‘選舉時期’;隋唐以后,專重考試,而選舉之制廢,歷千年以至于今,雖考試之法不同,然大校無甚變易,學校之設不過科舉中之一階級耳,是為‘科舉時期’。‘學校時期’考實行,‘選舉時期’采名譽,‘科舉時期’重文詞,此中國教育沿革之概略也?!珪志頉]有按邏輯順序,而是大致以歷史朝代為斷:卷一為《緒論》與《周》,卷二《秦》,依次為《漢》、《三國至隋》、《唐》、《宋》、《遼金元》、《明》、《國朝》,至卷九,卷十為附錄《歷代之藏書》,為便于了解《中國教育史資料》體例、內容,特列表說明如下:
一、站位與方向
中學各科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具體到我國,就是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中等教育類期刊的受眾主要是中學教師,中學教師個人的道德修養、專業能力是影響國家中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學老師自身的提高又有賴于他們自覺、不斷的學習。
就期刊特點而言,中等教育類期刊與專業書掊相比較,出版周期短,刊載論文數量大、內容新潁、發行與影響面廣,能及時反映國內外中等教育教學方面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動向;中等教育類期刊內容廣泛、角度多樣,可涵蓋教育熱點、教學實踐研究、教研情況、中考高考研究、教師學生的生活智葸等等內容;中等教育類期刊還可刊登文獻述評、會議情況、書評等,這些資訊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有很大的價值,便于他們及時了解課程改革的新動向,學科方面的新成果。中等教育類期刊具有連讀出版的特性,不僅有利于信息的傳遞,而且它們所積累的大量文獻,歷史地、系統地記錄了某一學科或某一研究對象的發展過程?期刊每期都有目錄,卷末或年末編有各種索引,有的期刊還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枳索引,便于文獻情報檢索。許多一線教師多年堅持訂閱、收藏相關學科的期刊,甚至自己裝訂成冊。對于期刊的閱讀、積累,大大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也建立了與期刊深厚的感情。中等教育類期刊的特點決定了期刊編輯必須能夠站得高看得遠,要了解國家關于教育的規劃與政策,了解世界范圍內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觀點,只有站得高,才能捕捉到最美的風光并與讀者分享。
二、引導與選擇
中等教育類期刊的作者與讀者具有特定性,因此對于期刊內容的選擇與引導也應有自身特點。在堅持出版物內容明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嚴肅的學術性原則的前提下,我們應從工作實踐出發確定符合中等教育類期刊的一些行為規范,做到“以質取勝”“以誠待人”。
中等教育類期刊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及一些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各省市教研員、一線教師等。筆者認為,堅持導向性、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等原則,是做好內容選擇與方向引領,使期刊能夠“以質取勝”的重要前提。在選題策劃方面,編輯應將教育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在體現國家意志的前提下,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吸收新觀念、新成果,融入到策劃創意中,實現期刊的導向作用。有了好的選題,我們在選擇稿忤方面應堅持優選原則,踐行在原則面前人人平等。
在期刊出版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大量的作者。對待來自不同背景的作者,與之交流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編輯本著“以誠待人”的這一原則是最基本的,應當持這一態度,努力地*發掘和尋找具有一流水準的作者,并和他們成為朋友”。w中學老師工作壓力大,用于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寫文章的動力多是為了評職稱。在這種背景下,老師很難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積累的東西。許多老師在急著要用文章參加評選的時候,才確定選題寫文章,選題的時候往往是注目于一些當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寫的時候也艮睢抓住重點,這樣就很難寫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很難寫出編輯心目中期待的文章。因此,對待一線教師的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閘編輯的“火眼金睛”看到他們文章中出現的亮點并引導其進行取舍。筆者在工作中非常珍惜與一線老師進行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教研成果,幫助他們修改文章,通過與老師交流還可以了解到許多相關的信息并融入到辦刊實踐中。
三、加工與潤色
中學教師日常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對于教研文章的撰寫投入精力有限。從筆者的工作實踐看,每天都投稿量非常大但是能夠通過審核的稿子很少。通過三審進入編校流程的稿忤,大多需要編輯花大量時間進行加工,潤色。因此,一個好的中學教育類期刊編輯,把好文章的文字關非常重要。與學術類期刊相比.中學教育類期刊編輯在加工、潤色文章方面的精力要多出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