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能否培養出滿足需要的審計人才,是衡量審計教學論文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改革的當務之急,一要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二要轉變傳統教學論文觀念;三要應用新的案例教學論文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論文辦法,如何在審計專業教學論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學論文質量,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一、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等審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師事務所、管理部門、單位、機構從事審計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長期以來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從事審計職業的工作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審計作為一種職業在工作范圍、服務本質和上迅速擴張,出現了審計畢業學生與需求的不適應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審計人員,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谝陨闲枰P者認為審計專業教育教學論文目標應是培養他們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審計人員。
審計學科具有很強的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審計專業教學論文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實現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大力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論文質量和教學論文改革工程”,強調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審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機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的難度增大,審計風險大增;另一方面,對會計信息質量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提高了對審計工作質量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審計人員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而且還要具備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審計環境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團隊互助精神。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和適應能力強、知識結構完整、職業道德素質高的審計人才,是審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二、改革審計教學論文傳統模式
審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有著獨特的教學論文,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還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授法,課堂教學論文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學生缺少主動提出新問題的探索能力。盡管大多數教師很清楚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論文工作中,往往還是走“填鴨式、滿堂灌”的老路子,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審計環境及審計業務的需要。這種傳統教學論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順應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規律,直接制約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改革,未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進的、合理的、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夠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辦法,案例教學論文法的實施勢在必行。
由于審計行業是一個高智力行業,對審計人員與一般財會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對審計職業判斷的依賴性,而職業判斷的依賴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實踐經驗,這種職業的特點使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比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基于實踐的案例教學論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各國有關專家意見的調查,案例研究對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論文觀念的更新和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教學論文改革已成為審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入探索審計教學論文規律,廣泛實施案例教學論文辦法,以便在教學論文辦法和教學論文內容安排上適應全面培養審計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三、運用審計案例教學論文
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到師事務所進行直接實習的要求,但可以積極采取間接實踐形式,如校內審計模擬操作、課堂案例教學論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學論文法是指審計專業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提煉和采用審計實踐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對原理、和道理進行解釋,將審計理論知識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審計情境現場,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專門技術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主要不是研討理論本身,而是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它要求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體驗的飛躍,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而且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鍛煉,它適合對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能力的培養。
審計專業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論文法時,適當地選用案例教學論文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論文目的、不同的教學論文階段、不同的教學論文課程選用不同的審計案例教學論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案例教學論文與理論教學論文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主,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比如在講授《審計學原理》課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材中對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講解,只是寫明應包括的和層次,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師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或帶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交給學生判斷,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論文效果明顯提高。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歸納理論。比如在講授《效益審計》課程時,可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如講解對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延伸的效益審計時,教師可以先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單位連續三年真實合法的財務報表及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做好編制動態比較財務報表、測算各項評價指標、對比標準進行評價等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適當地提示學生們自己分析,獨立完成上述業務操作過程;接著在小組相互交流,在班內討論,評選出學生完成情況的等級;最后由教師對這次實際業務的操作進行講評,總結出學生們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在整個教學論文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來闡述審計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通過分析并提示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對審計理論知識的領悟和鞏固;不僅可以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問題,克服死記硬背,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西方審計 注冊會計師審計 比較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4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9-0109-03
為了保持各專業教學的前沿性,及時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變化,在多數專業課程體系中都會安排介紹國外相應專業的課程。例如會計學專業會安排《國際會計》等介紹國際或美國會計的課程,審計專業則安排《西方審計》等課程的學習。這些課程的設計,一方面能夠擴展學生視野,讓學生及時了解該專業國內外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掌握。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該類課程存在諸多問題。
一、《西方審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障礙
《西方審計》教學采用的是由美國學者阿爾文·A.阿倫斯(Alvin A. Arens)等編著的《審計學一種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該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雙語教學推薦教材,也是審計教學界公認的一本介紹美國審計較好的教材,在國內使用廣泛。學習英文版教材,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問題,學生難以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難以使用英語準確表達所學知識,這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二)背景障礙
《西方審計》的教材主要以介紹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帶有濃厚的美國文化、社會、經濟等背景。該課程的學生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有關美國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在理解美國審計準則的產生、發展、應用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同時,由于我國審計準則的發展采取的是趨同路線,借鑒國際審計準則較多,缺乏審計準則產生、發展的自然過程,這使得學生缺乏對審計準則產生與發展基礎的學習,進一步擴大了課程背景帶來的學習困難。
(三)思維邏輯障礙
美國等學者編寫的教材具有顯著的西方思維邏輯特色,這種邏輯更貼近實務,但難以形成一個全面的知識框架和體系。而我國教材的編寫,具有高度抽象的邏輯特色。這種巨大的差異,使得習慣于國內教材編著邏輯的學生較難適應國外學者編著的教材。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以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為基礎,采用比較教學法,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比較式教學”框架,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克服語言、課程背景和思維邏輯帶來的學習障礙,以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
二、相關研究現狀
(一)比較教學法的研究現狀
我國教育界對比較教學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就已有學者發表了有關比較教學法的文獻(頡愛民,1991)。從文獻來看,該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語文、英語等課程教學上,有少數涉及會計學課程,鮮有涉及審計專業課程的。在會計學課程研究中,陸曉萍(2006)對比較教學法在財務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思考,認為在理論課教學上應用好比較教學法,利用比較找出異同點,幫助學生加深認識、掌握規律。隨后,該作者將該方法應用在了高職會計教學上。傅晶(2008)以新準則為切入點,介紹了比較教學法在財務會計教學上的應用。還有學者將比較教學法應用到了具體課程上。
(二)審計專業教學研究現狀
美國會計教育改進委員會(AECC)在其第一號公報中強調“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里查德·E.弗拉赫揚,1999),審計教學也應具有相同的目標。而我國目前審計教學的現狀是,現行審計教學是一種應試教育,與能力教育、實務操作嚴重脫節(陳梅花,1999);傳統審計課堂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其難以適應21世紀對審計人才的需要(葉雪芳,2001)。
為了克服審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大量學者做出了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法受到了較多關注。何芹(2009)利用調查問卷法研究了審計案例教學的重要性、課時比例、教學效果和滿意程度,發現學生對該方法認可度較高,但效果較差。
除了案例教學法外,還有很多學者在其他方法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趙敏、張鳳、李雅麗(2008)通過建立“模擬會計師事務所”,深化審計教學改革和完善審計實驗室軟件建設,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體系;朱志紅、薛大維、任秀梅(2011)對體驗性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劉曉波(2011)研究了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張文秀、許莉、和秀星(2010)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創新融入審計中教學,而黃秋敏、楊俊峰(2012)則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引入本科審計教學中。可見,諸多學者為提高審計教學效果作出了大量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諸多學者在比較教學法和審計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將比較教學法應用到審計教學中,特別是應用到《西方審計》教學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該課程也屬審計專業課程,與上述研究對象具有共性。因此,結合上述研究,本文認為以學生為主體、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知識進行比較教學,將是該門課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加以聯系,對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標準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比較教學法具有比較對象、比較標準、比較方法和比較結果四個要素。
比較教學法按照比較的方向可以具體分為橫向比較法、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對象,根據一定標準對同一方面或層次進行比較分析,得到比較結果的比較教學法??v向比較法是對同一對象而言,對其不同發展階段或不同層次進行比較分析的教學方法。
比較教學法最重要的原則是可比性原則,即進行比較的對象之間存在相同或相似屬性,針對這類相同或相似屬性才能比較出高低、大小、優劣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要求的是屬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屬性值。另外,比較標準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較的相同或相似的屬性時,衡量屬性值的標準應當是一樣的,不能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標準,否則,將失去可比性。
根據比較教學法的原則,在研究《西方審計》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學課程和現有知識架構為前提,采用橫向比較法,選擇《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比較對象進行研究?!段鞣綄徲嫛分饕榻B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而《注冊會計師審計》主要介紹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理論知識。正如上文所述,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編制借鑒了國際審計準則,而國際審計準則吸收了大量美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梢?,美國與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在職業道德、基本原理、審計流程等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審計》教學方法設計
原有的教學方法以“滿堂灌”為主,即便使用比較教學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統的,不能給學生一個全面的感知,難以解決上述提出的語言障礙、背景障礙和思維邏輯障礙。而采用比較教學法能夠克服“滿堂灌”式教學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礙。
在比較教學法應用中,任課教師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首先,在課前教師應當深入分析《西方審計》教學大綱,明晰教學重點,并確定與之相關聯的知識點。然后,考查學生已掌握的相關知識理論,尤其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學習情況,進而確定一個比較范圍。以此范圍為基礎,構建出理論框架的比較模式和框架內各知識點的比較模式。根據比較的知識點,設計相應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授內容,概述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中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回憶起相關知識,對新課程的教授進行鋪墊;然后講授《西方審計》新知識點,并及時拋出已設計好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由學生在課下分組討論、制作PPT課件,上課時演講分析,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總結,給出中美注冊會計師審計在該知識點的異同。這樣,一方面教師利用比較教學法為學生知識遷移搭建橋梁,另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遷移效率、增強遷移效果。
在教學后期,可以鼓勵學生將課上比較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挖掘異同點背后的原因,或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進而形成論文。通過該部分,一方面能夠不斷鞏固學生所學《西方審計》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其以后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可根據學生論文寫作情況,選擇質量較高的論文不斷完善,推薦發表。論文的發表,將大幅提高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內在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西方審計》教學方法改革將涉及教學前期準備、教學過程和后期鞏固,比較教學法主要應用于前期準備和教學過程。教師首先要分析《西方審計》的教學目標和特點,然后從框架和內部知識點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相關知識點進行比較,設計問題;在授課過程中,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相關知識點進行鋪墊,講授《西方審計》新內容,及時拋出已設計好的問題;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制作PPT演講,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課后,還可以比較的內容為切入點,撰寫相關論文,擇優推薦發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個環節中,只有第一個環節由教師主導,其余兩個環節都是以學生為主導進行的。這能培養學生興趣,增強其信心,提高學習效果。
五、總結
《西方審計》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語言、文化背景和思維邏輯障礙,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克服上述問題。但其與學生前導課程《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緊密的內部聯系,這就為比較教學法的應用提供了基礎。比較教學法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到《西方審計》的課程教學中,能夠克服上述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習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頡愛民.比較教學法淺談[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73-74.
[2] 陸曉萍.對財務會計學比較教學法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6(27):49-50.
[3] 陸曉萍.比較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準則下財務會計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等職業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揚.美國會計教育改革與會計教育委員會[J].會計研究,1997(9):20-22.
[6] 陳梅花.知識經濟時代與現行審計[J].審計研究,1999(5):5.
[7] 葉雪芳.關于審計教學的幾點思考[J].審計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學法及其在審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趙敏,張鳳麗,李雅麗.模擬會計師事務所建設與審計實踐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紅,薛大維,任秀梅.體驗性教學模式在審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劉曉波.基于項目導向視角的審計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9):53-55.
[12] 張文秀,許莉,和秀星.信息化環境下審計實驗教學改革設想[J].財會月刊,2010(9下旬):99-100.
一、黑龍江省MPAcc培養模式的框架構建
(一)黑龍江省MPAcc培養模式的目標設計
目前黑龍江省具備MPAcc培養資格的高校只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五所院校。其中東北農業大學也是剛剛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養資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開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學員。通過對這五所學校發放的MPAcc培養模式調查問卷發現,辦學時間短,經驗不足,成為構建培養模式的制約因素。當前階段,各培養單位對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級會計人才,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處于邊學習、邊研究,邊培養,邊校正,邊優化的狀態。尚未制定出符合學校定位、學生發展、市場需求的MPAcc培養模式。MPAcc的培養旨在為社會提供系統掌握高級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知識和技能,對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較高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會計工作領導潛質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以滿足市場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設立MPAcc培養模式時,立足市場需求、以學生的職業規劃為導向;以實踐指導理論,理論再反作用于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進行系統性理論知識學習;而后重新確立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充分融合,力求培養出“理論提升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研究能力”的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
(二)黑龍江省MPAcc培養模式的框架構建
通過調查發現,黑龍江省當前的MPAcc培養目標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學術型會計碩士和專業型會計碩士在培養過程中沒有進行明確的區分,而是大部分學校對于MPAcc的培養還延續著學術型會計碩士的培養模式。在教學方式上,依舊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雖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學,但案例的選擇多是一些經典的國外案例,從時間和空間上與中國國情及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從師資隊伍及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各學校的MPAcc指導教師90%以上從事學術研究的理論教師,同時負責學術型和專業型會計研究生教學工作,對于實務的指導甚少,難以擺脫學術型的影子;對于學生實踐教學這塊,多采取放任式教學,自己選擇實習單位,實踐導師近乎形同虛設,沒有很好的起到輔導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學校的兩年制速成式培養,致使研一就必須完成30學分的課程,繁重的課程除了量的積累外,卻很少有質的飛躍,研二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術論文及畢業論文的撰寫上,忽視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導致理論、實踐、研究斷層,更難以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二、產學研相結合的三年制MPAcc培養模式
為此,我們提出產學研相結合的三年制MPAcc培養模式,該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學生的職業規劃,突出實踐指引教學,實踐指導理論,理論反作用于實踐,研究貫穿始終?!坝弥袑W,學會用”最終達到具備“理論提升、實踐創新和綜合研究”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該培養模式共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錄取階段、理論學習階段、實踐階段和課題研究階段,如圖1。
(一)錄取階段
針對全日制MPAcc的薄弱環節進行考核,以彌補在理論與實踐環節的缺陷。對于全日制MPAcc本專業考生,要在筆試結束至復試開始這段時間進行至少三個月的專業崗位實習,由實習單位出具可認證的實習證明,同時聘請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校外導師以面試的形式進行考核,以檢驗實習的效果。對于總成績(全國聯考成績和復試成績之和)優異者,按排名次序,給予獎學金獎勵,如第一名全額獎學金,第二名學費減半,第三名部分減免學費。
(二)理論學習階段
根據MPAcc學員的實習工作崗位和就業意向確定培養方向。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及學員資質,將培養方向定位CPA(審計方向)、CFO(財務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核心課程依舊按照全國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課、外國語、管理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外,還要及時的將新理論、新法規,以及當前企業中發生的真實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之中,確保知識的前沿性、實用性。而在方向課的設置上,則依照培養方向設置相應的課程。針對CPA審計方向,增設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專題、IT審計、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專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專題、財務舞弊與識別專題、IPO財務與審計專題、注冊會計師應用文寫作、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中國稅制與企業納稅籌劃、管理溝通、Excel在審計中的應用等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學習,可使MPAcc學員加深對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認知,具備注冊會計師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將各課程指導教師整合為一個CPA審計方向導師組,共同對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指導,同時聘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里的資深注冊會計師進行相應的實務專題講座,定期將校內導師派到相關單位調研學習。針對CFO財務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進行課程設置及師資配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員確立論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樣化,強調全程式考核,除了試卷的形式外,還將課堂作業、課上討論、案例分析、撰寫專題報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構成總成績。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習慣。期末按學習成績與導師組綜合評定,評出2—3名學習標兵,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獎學金,以資鼓勵。而對于默默付出的導師,由全體學員進行投票選舉,按照教學態度、質量、對學生的幫助等方面評出優秀導師,樹立教學模范。
(三)實踐階段
作為培養單位要積極與所在區域的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政府與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平臺,搭建實習基地,同時國家也為提供實習的單位制定出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等以鼓勵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研二的上學期(9月—次年3月),將MPAcc學員派遣到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實習。CPA審計方向的學員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實習,CFO財務方向的學員則進入政府企事業單位實習。這時的校外實踐導師將充分發揮作用,不但要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學員的技能弱點、綜合能力的不足之處。實習結束,學員要整理出一份詳實的實習報告,實踐導師也應做出一份客觀的實習評價。整個實習訓練,學員不但在實務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時也為論文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素材。根據校外導師評價,對于在實習中表現優秀的學員,評為實踐之星;對于實習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給予獎勵,建立優秀人才培養單位。研二下學期,則是一個將實踐與理論重新整合的過程,對于實習中發現的問題與不足,與校內的專業導師進行交流探討,以研促學,定期舉行師生論壇、匯報演講。在探討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表達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將知識與實踐凝練成學術論文,增強邏輯思維能力與分析寫作能力。最終以發表的學術論文質量與數量、匯報演講的效果等來評定學員的學術能力,對于在學術上有突破的學員優先授予創新科研課題,根據教師對學生學術指導的成果來評選優秀導師,激發起積極向上的學術研究氛圍,讓老師和學生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之余更有成就感。
(四)課題研究階段
指導博士生論文答辯、逐行逐句批改論文……會議室里,三十多名嘉賓目不轉睛地看著大屏幕,眼角掛著溫暖的微笑。
他是我國會計學界的一代宗師,提出的受托責任思想、會計控制系統論、差異無序和不連鎖觀點、提高經濟效益思想以及對中國會計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研究,至今仍是業界深入討論和研究的課題。
他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做學術報告,至少要提前一星期準備,再把講稿背下來;寫文章前,要列出參考書單,扎實看完看懂,再表達成自己的想法,為學生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又愛護有加。
他學貫中西、通古察今,指出“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常開列史學、古文字學、古漢語的書單,叮囑學生“這些都能給做人和治學打好底子”。
他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首先提出高校會計教學的改革方案,將建國以來沿襲前蘇聯“老三門”的課程模式轉化為財務、管理、電算化會計和審計學的新課程體系,還按照洋為中用的精神,大膽采用英文教材進行研究生教育。
他剛直不阿、憂國憂民,“常忍不住捅出其他人不敢說的話”,在上世紀50年代奮筆疾書“萬言書”,向直陳當時黨政工作和經濟發展中的偏差和失誤。
他履遭坎坷艱辛,始終樂觀豁達、堅韌不拔,因“萬言書”被錯劃,直到1980年恢復教學科研工作,在23年的勞作與批判中,堅信“假不覆真”。
他于己一生節儉,身后不建墳墓,在晚年時卻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再發動子女,攢足1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他淡泊名利、兩袖清風,外出上課講學不要報酬、不接受饋贈吃請、不接受旅游招待,還堅決要求將捐款成立的基金會定名為“勤誠助學”,而不是自己的名字。
他留下大量鴻文佳作,對現代和當代眾多重大會計、審計問題進行實事求是和預見性的精辟分析。
在座的嘉賓均為當今會計、審計界造詣頗豐的專家學者,他們是師從楊先生的學生和曾經請教于他的同行。
“剛進學校時,看見一位老先生圍著操場慢跑,最后一圈‘噠噠噠’,一定會聽到突然變得急促的腳步聲,那是他在發力沖刺?!蔽錆h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廖洪說,“聽人們告訴我,這就是還沒有摘帽的楊時展,天天傍晚要跑滿6圈?!?/p>
“研究生階段楊先生讓我往當時即將重建的審計專業發展。結束后,國家重建審計系統,他力主培養更多的青年學者,推薦我為審計系統選拔的干部上課培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副院長張龍平說,“為了鼓勵時年僅28歲的我,楊先生為我打頭陣。那是一次近百人的大課,他一氣講了兩個小時,先介紹審計的基本概況和作用,再隆重推出我講解其后的主要內容。楊先生那時70多歲,前一個小時,老人家堅持站著講課,后一個小時體力不支才不得不坐下?!?/p>
“他總是站在自家的小陽臺上,為學生修改論文?!睍媽W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會計學院教授郭道揚說,“看完后放一個星期,拿出來批改,再放上一個星期,批改第二次,文章結尾和段落旁滿是觀后感和修改意見?!?/p>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院長羅飛,楊時展先生的第一名博士生。他動情地說:“先生給我批改過的作業、論文有幾大疊,還有列出的書單,我一直當作文物一樣珍藏。”“他任武漢市政協委員時年事已高,去政協開會坐公交,從不讓學校為他派車。學生們擔心他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他還要求我們出門辦事盡量乘公交,不要浪費?!?/p>
“在母校時師從楊先生,畢業后至浙江任教。楊先生數次去信,讓我繼續攻讀博士。因工作繁忙,一時猶豫不決。”浙江財經學院會計學院院長汪祥耀教授說,“楊先生再次寫信,并特意強調堅持深造定會受益終身,讓我最終下定決心?!?/p>
“畢業論文答辯前,他重病在身,病榻上仍然堅持看我的畢業論文,密密麻麻的批語中,好多字跡已是顫顫巍巍。答辯時,楊先生已去世,看著老師修改的論文,百感交集。”
原國家審計署駐武漢特派辦特派員、原武漢市審計局局長余秉立說:“二十多年前的審計系統還是一片空白,我們經常邀請楊先生去上課,他每次執意不要講課費,在我們的再三要求下,才答應接受一次工作便餐。還有同行拿著自己的書稿向楊先生請教,相當部分之前素未謀面,他不論親疏來者不拒。自己的學術、教學工作已經非常繁忙,就利用出差途中的空隙閱讀批改,一頁不漏,出差回來后準時將修改稿交給請托人,而他認為做這些純屬舉手之勞。”
“楊先生離開我們10年了,可他的教誨言猶在耳?!敝心县斀浾ù髮W會計學院副院長湯湘希教授說,“多年來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教室講課,我總是保持著領帶加襯衣的正式著裝習慣,就是受老師的影響?!?/p>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生導師許家林教授曾在本科求學階段,聆聽楊先生為會計專業本科生所作的一次全國影響極大的專題學術報告――“現代會計向傳統會計的挑戰”。
(一)會計職業能力是會計人才標準的重要內容。知識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能力則是人做事的本領。知識和能力是相互關聯的兩個不同范疇。一個人有能力,必定有知識,當然這種知識不完全是書本知識,也包括實踐知識。但有知識并不等于就有能力。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只有在有知識的情況下,經過實踐訓練,親身體驗,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學習知識是為了形成做事的能力,只有知識,沒有能力,不會做事就毫無意義。高校會計教育,說到底就是要為社會培養能夠勝任未來會計職業專業技術工作的專門人才。從人才的專業標準看,這種人才不僅應具備會計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應具備在會計理論知識支持下,從事會計職業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和素質。用人單位聘用人才是用來做事的,如果高校培養的會計人才是有知識但能力不足的“書呆子”,不能“頂班上崗”,迅速勝任會計職業實際工作,用人單位是不會歡迎的。這種人才充其量也只能是“半成品”,而不是一個符合人才標準的合格人才。
(二)能力培養是就業導向辦學宗旨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會計教育普遍重知識教學,輕能力培養,高校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動手能力差,用人單位反映強烈。這種狀況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由于國家包分配,學生到工作崗位,即使能力不足,不能立即“頂班上崗”,用人單位也只能接收,并在接收后再由師傅帶徒弟,重新進行能力培養。這實際上是用人單位對學校轉嫁能力培養的無可奈何的承受,而在市場經濟后,國家不再包分配,由學生自主擇業,而且在人才市場總體供過于求的新形勢下,自主招聘的用人單位必然選擇那些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能夠立即“頂班上崗”的合格人才,而絕不愿再選擇那些存在能力缺陷的“半成品”人才。這樣,如果高校還繼續原有“半成品”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會影響學生就業,進而影響學校的聲譽。也就是說,在以就業導向為辦學宗旨,視學生就業如同產品銷售的今天,高校會計教育再不注重能力培養,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必將影響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二、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的內容
關系會計人才質量的會計職業能力,從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不同側面來看,有不同組成內容。探討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內容,對于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能夠“頂班上崗”的會計職業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專業技術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
1•會計核算能力。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復式記賬科學方法,通過憑證、賬簿、報表等手段,連續、系統、全面反映核算單位經營活動過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會計核算能力具體表現為按一定會計核算程序,通過手工或計算機將核算單位經濟業務在會計憑證和賬簿中進行登記,進而進行成本計算、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編制,最終向有關方面提供核算單位會計信息的能力。
2•價值管理能力。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活動從價值方面看,表現為資金籌集、使用、耗費、收入、分配活動。企業經營活動的價值管理就是對企業資金籌集、使用、耗費、收入、分配進行管理,以實現以收抵支,提高經濟效益的工作。因此,價值管理能力具體表現為營運期前的財務分析能力,財務預算編制能力,長期和短期投資決策能力,籌資決策能力;營運期中的銷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營運期末的利潤分配能力;以及對伴隨整個財務活動同時產生的企業與外部關聯單位的財務關系和企業內部委托關系下的財務關系進行協調的能力。
3•審計工作能力。市場經濟中由于委托關系的存在,資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資源,而是將資源委托給人進行管理。這樣,受托人必須在一定期間后向委托者證明自己管理責任的完成情況。應運而生的審計就是由具有專業知識,并能獨立于委托和受托責任雙方的第三者,對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客觀、公正的檢查和評價。因此,審計能力具體表現為對受托者可計量信息證據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標準程度的確認、鑒證能力;以及將審計結果向利害關系人的報告能力。
(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會計教育“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有能力”的復合性特征所決定的。盡管高校會計教育力求理論聯系實際,而社會實踐是復雜豐富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難免會與未來就業的工作實際發生差異。因此,為了提高就業適應性,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外,還應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社會應變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
1•行業差異適應能力。學生畢業可能到制造企業、商品流通企業、施工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對外貿易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各種企事業單位工作,而這些具體的企事業單位都有著鮮明的行業特征。只有不僅精通會計核算和價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習會計核算和價值管理的各種行業特征的學生,才能盡快“頂班上崗”,勝任未來的工作。因此,行業應變能力就是一種讓學生熟悉不同行業會計核算特征,以提高適應性的能力。
2•關聯職業溝通能力。會計只是企業整個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會計工作中不僅會與企業內部“人、財、物、產、供、銷”各種職能管理部門和基層單位“打交道”,而且會與企業外部金融、稅務、法律、供銷等各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發生頻繁業務往來。只有不僅精通會計本職工作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種與會計本職工作相關聯職業(無論內部和外部)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與之溝通的能力,才能做好會計工作。因此,關聯職業溝通能力就是一種讓學生熟悉關聯職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練就“知己知彼”的協調溝通能力,以提高學生未來就業適應性的能力。
3•會計現代化能力。會計現代化是會計方法和會計手段的現代化,其中會計方法的現代化是會計方法的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會計手段的現代化是會計工具的自動化、網絡化。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將有更多的現代化科技成果運用到會計工作中。21世紀同時又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未來我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會計作為最基本的“商業語言”,在改革開放,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同樣存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快了會計現代化的進程,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進程還將進一步加速。只有不僅掌握現有會計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洞察我國會計現代化脈搏,跟上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人,才能勝任未來會計工作。因此,會計現代化能力就是讓學生掌握現代化會計方法和手段,緊跟我國會計現代化趨勢,以提高未來就業適應性的能力。
(三)會計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在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我國會計工作的一些老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那種只知道“照葫蘆畫瓢”的學生是不能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的。只有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人,才能擔當起在新世紀實現會計現代化的偉大歷史任務。因此,為了未來學生發展需要,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外,還應該要求學生掌握會計開拓創新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
1•會計職業觀察思考能力。這是一種能夠在習以為常的會計實務中敏銳地發現問題,產生改善現有會計工作既定模式的沖動和“靈感”,進而思考提高會計工作科學性,更好完成會計任務新模式的能力。
2•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能力。這是一種針對發現問題,尋找和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獲得啟迪,進而豐富補充自己,開拓研究視野的能力。3•探索發現能力。這是一種針對發現問題,敢于沖破前人思維定勢,以會計職業判斷,科學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創造和發展會計理論和方法的能力。
三、高校會計教育能力培養的途徑
關系會計人才質量的各種會計職業能力,只有通過有效的培養途徑,才能實現。探討高校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途徑,對于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途徑。
1•課程教學階段運用練習。課程教學階段運用練習是學生運用教學階段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會計基礎、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審計等主要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各階段,應對重點內容,不僅進行知識測評,更要以運用練習的形式,培養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2•模擬實訓。模擬實訓是讓學生面對企業典型經濟業務和財務、成本問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未來會計職業崗位工作的模擬訓練的實踐教學活動。首先,應在“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后進行手工模擬實訓,以擴大教學效果,并為后續開設的“財務會計”課程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應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后,進行手工和電算兩種模擬實訓,以培養學生會計核算能力,并為未來手工、電算兩種情況下的就業提高適應性。最后,應在“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和“審計學”等課程教學后,進行以“財務預算編制”、“投資決策”、“籌資決策”、“營運管理”、“利潤分配”、“財務報表分析”等內容的財務管理模擬實訓;以“成本計算”、“成本預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為內容的成本管理模擬實訓,培養學生經營活動價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審計學”為內容的審計工作模擬實訓。
3•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到真實企業驗證所學知識,并在教師指導下盡可能參加實際工作的實踐教學活動,承擔著讓學生了解企業專業技術工作狀況,鍛煉工作能力,培養未來工作適應性的重要任務。市場經濟新形勢下,高校普遍存在“實習單位難找,實習效果難保”的問題,為此,應努力做到:①加強學校實習基地建設,對一些難以落實實習單位的學生,給予必要幫助。②做好實習動員,幫助學生提高實習的自覺性和掌握融入實習單位,擴大實習效果的方法。③以折合工作量的方法安排專業教師承擔畢業實習的檢查指導工作,以提高學生實習效果。
4•國家職業技能考試。國家職業技能考試不單是檢驗、認定考試者專業技術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參加職業技能考試的過程本身,也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實踐活動。學校應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協調,努力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參加諸如“會計電算化”、“會計資格”、“理財師”、“內部審計師”、“資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等專業技術證書考試,讓學生從中鍛煉提高專業技術技能,并通過獲取證書,為將來就業創造更好條件。
(二)會計社會應變能力的培養途徑。
1•多行業會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是對制造業外其他行業會計特點的學習。學校應在一般以制造業為例的財務會計學習后,開設“行業比較會計”、“預算會計”、“銀行會計”等課程和進行必要技能實訓,以幫助學生了解制造業以及其他行業會計核算特點,增強畢業后到制造業以外其他行業就業時的適應性。
2•關聯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是對與會計相關的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和與企業會計相關的外部管理部門或單位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學校應在開設各會計專業技術課程的同時,開設“管理學”、“投資學”、“市場營銷學”、“經濟法”、“稅制”等關聯職業課程和進行必要實訓。讓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不是為了將來他們從事這些職業工作,而是為了增強學生就業后與這些關聯職業打交道時協調、溝通能力,提高就業的適應性。
3•會計現代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是針對會計現代化對會計方法“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國際化”要求和會計手段“自動化、網絡化”的要求,而進行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會計方法的“規范化”是指會計具有“標準性、統一性、一致性”要求,而這種規范化,又必然與體現“客觀性、有效性、先進性”要求的“科學化”和體現有關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體現國際間“相應性、可比性、適應性”的“國際化”相結合。因此,學校應在開設專業技術課程之外,開設“計算機基礎”、“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與會計”、“會計理論專題”、“國際比較會計”等課程和進行必要實訓,以增強學生在我國會計工作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潛力,提高就業適應性。
(三)會計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會計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會計創新能力,首先應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探索奧秘的興趣,樹立科研意識。為此,應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清、講懂教學大綱要求內容的前提下,努力聯系實際,介紹有關問題的當前學術觀點和研究方向,并通過學生參與式或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意識。
【關鍵詞】應用型財會本科;實踐教學;改革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培養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業,忽略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當前財會畢業生大量地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體現在“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過多過濫,不明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造成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面寬,而深度不夠的局面。
(三)實訓手段比較欠缺
主要表現在實訓手段以仿真為主,少有實戰的訓練;實訓資料中存在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實訓規范有待加強。
(四)實訓指導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財會教師隊伍中相對注重的仍是教師的專業職稱、文憑等,而具有雙師、兼職、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比重仍不理想。這一方面源自具有較好的企業背景的財會專業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動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校內教師無暇顧及外面的兼職及考取會計職稱證和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即使有有限的閑余時間也不如進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師資的文憑為重。具有實戰經驗的實訓教師的匱乏必然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體現其應用型、實踐性和創造性,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索,筆者認為應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財會實踐課程比重
由于財會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財會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將財會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0%提高到30%以上,這樣才能使財會專業畢業生不斷更新財會知識,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建立多層次的財會實踐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地設計財會實踐課程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財會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筆者認為財會實踐課程應包括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單項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單項實踐課程是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科目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一般安排在每門理論課講完的那個學期末,時間大約周,這樣可以乘熱打鐵,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財會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
.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財會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相關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了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時間會計綜合實習課程,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又比如在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學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財綜合實習課程,選擇相對來說籌資、投資業務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長性較好、較有活力的企業為考察研究對象,進行該企業、該行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股利分配等業務實習,以更深入地進行具體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達到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融會貫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個孤立章節的單項實踐,以提高學生進行較為綜合和較復雜的財務決策能力。
3.社會實踐課程
筆者建議,除以上的實踐課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學期末之外,為了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與準備,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后半期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社會實踐課程。這一階段是在學生已將校內所開課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的。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帶著任務到企業、事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單位主要由學校來聯系,主要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樣便于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這樣可以將財會專業的所有重點理論課,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稅務會計等內容,真實地融入到企業財會工作的綜合實務中。當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將有關實踐數據結果,帶回到學校,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運用有關財會理論知識,提出管理建議。這個成果可以形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與畢業環節的畢業實習會有所雷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經過多年的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認為雖然要求學生進行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但個別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的壓力,聯系實習單位的積極性不高,或聯系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實習單位出具相應的證明以敷衍了事,這樣,使我們的畢業環節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筆者認為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安排這樣的一個社會實踐課程,一是對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聯系、論文選題的把握有了一個提前的準備,二是對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因為越早一點接觸社會,對我們的學生就越有好處。
對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將有關非核心專業理論課程進行適當壓縮,以保證這一階段較大的實踐課時數。
4.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的論文,要求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財務、審計等的具體問題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完善校內模擬試驗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校內模擬試驗的完善
校內財會試驗室在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會計電算化實習和綜合的財會實習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研室可以選派相關教師到財務軟件公司掛職鍛煉,去實際參與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然后把經驗和技術帶到課堂,用企業的實際數據來解釋教材中的原理。
還可與財務軟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用友版)網上虛擬實驗(包括五大系統:財務會計實驗系統、管理會計實驗系統、供應鏈管理實驗系統、生產制造管理實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系統)組成。ERP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方式,在用企業的實際數據強化基本層(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模塊)的教學上,開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存貨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教學,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還有財務軟件公司開發的沙盤對抗賽、銀行證券等多樣化的虛擬試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
學??梢月撓敌姓聵I單位、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等的財會部門,作為本專業的專業實踐基地。盡管在一個單位的財會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會有一定的難度,這畢竟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教師對實踐的勇于參與。
(四)高素質的實訓指導教師的培養與聘請
學校應鼓勵財會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各類財會專業職稱和注冊會計師等能力考試,以提高“雙師”教師比重,同時建議教師更多地進行校外兼職。當然,這些措施需要學校有充足的師資,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減輕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可聘請校外較高層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工作人員來學校作短期的實訓指導教師,這樣可以將其切身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傳授給學生,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將會使培養應用型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具有過硬的業務水平,嫻熟的財會實務操作技能,使其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徐經長.“會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003年期.
李瑞生.新經濟時代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認識.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00,():56.
論文摘 要:審計實務課程應以有實踐能力的師資為基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和工作任務為載體,“教、學、做”一體化。學生通過學習就可以全方位的訓練自己的專業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達到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實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審計實務》課程目標
《審計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內外審計工作的人員崗位,確定他們需要掌握對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發表意見的全過程,能熟悉企業的基本內部控制制度,掌握問卷調查、盤點、函證、審閱、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方法,能查找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能根據企業會計報表進行一些主要項目的審計,并能發表正確的審計意見,能合理出具審計報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有強烈的誠信、責任、成本、審計風險、團隊合作等意識。使畢業生上崗后即能獨立承擔相應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職高?!秾徲媽崉铡氛n程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實務》課程,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該方法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通常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被束縛;實驗、實訓條件不完善。這就使畢業生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的能力及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創新能力弱。
3 提高《審計實務》實踐能力
為了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需求,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應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結構體系。課程體系以審計人員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審計實際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就可以全方位的訓練自己的專業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實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注重專業教師實踐性教學能力的培養,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較強指導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實踐性教學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應組織實踐經驗少的教師到審計部門實習、調研,同時專業教師還應到企業中進行鍛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從而適應實踐性教學的需要。
3.2 以工作過程(生產過程)為導向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行業標準,通過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來明確典型工作任務,由行動領域確定學習領域。對內容進行重組和序化,以審計實務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時序為依據,設計課程內容與順序。課程直接對應業務崗位,教學過程就是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教學內容就是系統化的審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將整合的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作為學習情境,審計相關的理論知識被分解嵌入到各個教學情境中。各個學習情境所涉及的內容細分成若干個具體的技能和任務,各個學習情境按照工作過程組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3.3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
通過調研聽取專業人員和行業專家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明確??飘厴I生審計方向的就業崗位群:(1)會計師事所助理;(2)政府審計、企業、單位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熟悉審計職業工作環境、評估和防范審計風險的能力;對財務舞弊行為作出職業判斷、確認及處理的能力;正確確定審計目標,選擇適當的審計程序而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能力;正確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正確發表審計意見;合理出具審計報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決策能力、執行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通過自學獲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網絡和文獻等獲取信息和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計劃、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社會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與協作能力,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依據對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與評價體系,充分體現課程設計的職業性。
3.4 “教、學、做”一體化
教學場所應主要設在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會同企業人員,設計教學實訓項目,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情境,學習情境,完全采用真實審計實例為載體,即會計師事務所現場審計項目,審計理論知識融于一個個審計項目中進行講解,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做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真實的職業訓練。最后安排一周的實訓,完成一個綜合項目的實訓,系統地訓練學生的審計綜合能力。教師與學生通過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教學過程,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5 教學方法的選用
(1)“典型任務驅動”教學法
在教學中以典型任務驅動為主線,將學生自主策劃、實施、檢查、評價、教師指導,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采用教師下任務小組策劃教師指導學生修訂策劃教師指導、學生實施學生寫工作記錄任務完成后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教師對小組評價、小組互評、學生個人自評) 撰寫工作總結的模式?!暗湫腿蝿镇寗印苯虒W法培養了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專一性,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角色扮演法
雖然從總體上看,《審計實務》課程教學中學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審計員”,但是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組和小組中的不同成員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項目負責人等。這樣有利于明確學生在小組中的責任,也便于不同小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分角色實訓有利于學生在工作中進行換位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訓練。
(3)案例引導分析法
在學習情境實施的過程中,選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為相關知識提供給學生,包括用于審計業務指引的實用案例、違法處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審計業務指引案例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案例??勺鳛閷W生在實施工作任務時的參考。案例演示能夠較好地引導課程內容的展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分析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在工作中有對比和參考,加深對這門課程的理解;違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意識;從而激發學生通過學好審計實務繼而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積極性。
《審計實務》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應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和工作任務為載體,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的創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