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公共藝術教育目標不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向學生講授藝術的基本理論和鑒賞方法等,使學生在提高藝術素養的同時,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沒有把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手段,而是以專業化的要求對待教學,使公共藝術教育變成專業化培訓,其培養目標沒有兼顧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2.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當前高校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在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并且對學生的特點了解不夠、研究不深,不能有針對性地結合專業性質和學生特點來開展藝術教育,傳統的授課方式,忽視了學生個性,不能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原則
1.堅持積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藝術素養的結合我國藝術教育先驅者豐子愷先生指出,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賞識自然與藝術之美,應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過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在讓學生獲取基本藝術知識技能和藝術審美能力的同時,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積極引導學生培養人文情懷,積淀人文精神,在藝術教育中汲取豐富內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靈家園,培養健康進取和諧的人格品質。
2.堅持文化性和審美性的結合馬克思認為“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對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與生俱有的,只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當前大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和鑒賞能力普遍較弱,而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再在對學生講述學習藝術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以藝術之美來熏陶學生,以藝術之美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熱愛和追求。
3.堅持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創新能力是當今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創造性思維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和靈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進行創造性活動僅僅依靠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形象思維、藝術思維的協同和配合。因此,要通過開展公共藝術教育,讓學生廣泛參與藝術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與他們在專業學習中發展起來的抽象思維能力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藝術教育質量的途徑
1.創新人才培養理念,重視公共藝術教育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充分認識公共藝術教育在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公共藝術教育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緊緊圍繞“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強化理工類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我國科學巨匠錢學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學要培養杰出人才,必須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努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理工類大學由于學科設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師資力量偏重于理工類學科的現狀,在公共藝術教育方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實踐,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類大學必須在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強化藝術素養教育,提升理工類學生積極的審美態度、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理工類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尤其要特別關注理工類專業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式,加強教育引導。
3.構建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高校要充分借鑒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本校實際,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之中,制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明確質量目標和要求,建立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管理、考核與評價制度。
4.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模式,靈活采用專兼結合方式,在穩定專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同時,可以面向社會聘請藝術專家、民問藝人擔任藝術指導教師,優化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同時,要制定藝術教育教師培訓方案,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藝術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通過“走出去”,如進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寬藝術教育教師視野。通過“請進來”,開展示范課觀摩、聘請藝術家講座等活動,加強學習借鑒,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增強公共藝術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人們往往有這樣的感受,某些有特色的城市會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引發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環境感受、城市標識、空間色彩,甚至某些細節還印在腦海中。中國城市特色明顯,不同的人工構成物都可構成城市的不同特色。不過,隨著某些城市的過度開發,其出現了特色不明、趨同的現象。城市飛速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綜合體,重塑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顯得迫在眉睫。因此,做好公共藝術設計,對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益陽市歷史文化脈絡分析
作為湘北洞庭湖區域重要城市之一的益陽,背靠雪峰山,懷抱洞庭湖,是“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也是湖南農業比重較大的城市。在“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益陽市在經濟、人文、城市面貌、品牌創建等方面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益陽市內名勝古跡裴公亭上有一幅楹聯“裴亭有色樹添色,資水無香士溢香”,它印證了益陽自古以來就“因廣木而彰聲,因人杰而地靈”的區域特質。近年來,益陽努力圍繞“綠色發展”這一主題,在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下,把山、水、林與湖湘文化結合起來,以生態、環保為目的,打造市民宜居的生態之都,以期最終將益陽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山水城市。
三、益陽市公共藝術設計分析
公共藝術以多種藝術形式存在于城市空間,雕塑、壁畫作為早期的藝術形式對城市起著裝飾作用,內容也往往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背景,公共設施更是為方便市民生活而慢慢發展起來。長期以來,市民對于益陽市的印象,大多是一些地方缺乏良好的規劃,如一些街道、小區、公園廣場等,出現一些臟、亂、差等問題,道路、公共健身設施需要維護等。因此,要為市民創造一個美的環境,就要盡量改善這樣的現狀。第一,公共藝術設計除了設計人們了解的城市雕塑、壁畫、公共設施、綠化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共藝術觀念應該深入城市建設以及市民審美精神層面。公共藝術并不是簡單在公共空間加幾個雕塑、設施之類的藝術品就可以了,城市公共藝術最終應該追求人、環境、藝術的和諧,應該與市內建筑、綠化、歷史、人文環境等發生對應關系,設計者要根據整體的環境規劃設計公共設施,將周圍景觀要素的形態、色彩以及環境統一考慮,發揮自然特色,增加景觀設計,借此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第二,從城市雕塑藝術方面說,益陽目前沒有一件經典的、標志性的城市雕塑作為形象代表。城市雕塑就像城市的眼睛,如,說起紐約,大家都會想到典雅的自由女神像;說起美人魚雕塑,大家都會想到浪漫柔美、充滿童話色彩的哥本哈根……這些標志性的雕塑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經典造型,又成為該城市的地標形象之一。益陽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也應該結合本地鮮明的人文特色,如桃花江傳說、竹文化、蚩尤與梅山文化,創作原創性經典雕塑形象以代表益陽的形象。第三,市內的公共設施需更加完善并服務于大眾。益陽城市公共設施存在配套不足的現象,部分公共設施存在安全隱患以及盲目引進、照搬、過于程式化的問題,一些地方的無障礙公共設施成為擺設,人性化設計不足,這些城市建設中的細節影響著城市的形象。一座城市的文明,往往體現在這些方便于民的細節之中,這些細節如果做不好,會破壞城市在人們心目中的整體印象,更談不上綠色宜居。在考慮設計公共環境設施的時候,設計者應從功能、審美角度出發,從人的需求出發,設計出能引發市民共鳴的好作品。同時,還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環境、風土人情、地方特色規劃公共設施,以形成當地的風格特征,引起市民對地域的熱愛。目前,國內眾多城市已充分意識到公共藝術的重要性,積極通過公共藝術設計改善城市環境氛圍。益陽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本市的實際發展情況,把自身打造成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打造成綠色宜居城市,重塑綠色特色、生態特色的新形象。
四、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許多城市建設者投入大量資金物力打造城市形象工程,但大多數效果并不理想。蘊藏著濃厚傳統底蘊的城市建筑文化和老街老巷在近幾年的城市化改造中煙消云散,拆掉過去的又拙劣的建起仿古的,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間內的藝術品,大多成為了粗制濫造的“菜雕”和“城害”。以雕塑為例,在很多城市,公共雕塑被當成“補白”的裝飾,不僅無足輕重,而且大多粗制濫造,或者拙劣地模仿歐洲城市雕塑元素,各種希臘裸女雕塑,騎馬的歐洲騎士雕塑,天使雕塑,普遍的世俗情節營造了這樣的消費市場。創意的匱乏,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公共藝術雕塑的普遍問題。由此可見,當代中國城市文化建設中最大問題是如何進行公共藝術的建設和實施。當代公共藝術對于城市的發展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點綴”,而是塑造城市個性,營造城市文化。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1.梳理城市的文化歷史脈絡,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當代城市的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景觀不僅是建設綠地,花園,而是將“文化”意義不露痕跡的植入其中。從地域文化上塑造城市標志的公共藝術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舉一個較成功的例子:美國的“圣路易斯拱門”,它高達192米,由伊洛•沙里寧設計,是圣路易斯市的地標。圣路易斯曾經是那些不屈不撓開拓西部的拓荒者必由之路,“圣路易斯拱門”就是為紀念他們而建。這件作品充分展現并挖掘了密西西比河的地理位置特點,標示了美國東部與西部的分界線,整件作品如同一座橋梁,把移民的潮水和河畔連接起來,更像一條彩虹讓人充滿憧憬和期盼,又像一座敞開的巨門,展現了美國博大的胸懷和包容性。這件作品兼具審美性與功能性,既是雕塑也是建筑,游客可以搭乘電車至拱門頂部觀光。凡是親眼見過圣路易弧形拱門的人,無不對它的壯觀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國內也有很多不錯的公共藝術作品,廣州的《五羊》雕塑,以古代廣州城起源和發展的神話傳說為藍本創作建造,而今這件石雕已是廣州城市形象的第一標志。這些案例都是從地域文化,民間文化的流傳上塑造城市的標識
2.從城市現代文明發展上創造具有國際化和時代特色的公共藝術,打造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標識。公共藝術既要代表城市傳統和地域文化,也要以創新的藝術理念和藝術形式來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力。以“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為例,設計者為建筑藝術家弗蘭克•蓋里,這件建筑作品的形式超離人類任何習慣的建筑經驗之外,建筑表面覆蓋著無數太鋁板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銀色光芒,映襯著水邊的倒影,更顯龐大壯觀。人們說它像一朵閃閃發亮的金屬花,又像一個肆意歪斜的形體,或是一個爆炸物,而著名后現代主義理論家詹姆斯形容它是一只巨大的“蠕蟲”,“蠕蟲”是有機形態,是生命的象征,是對冷峻的鋼筋混凝土城市森林的抵抗,是對生命的贊美。這件作品充分展現蓋里的設計理念:絕不留戀傳統,建筑向自然還原,向原始有機生命體還原。他的設計方案雖然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最終還是實施了,這件如同雕塑的建筑讓西班牙名不經傳的“畢爾巴鄂”小城一舉成名,開館之初帶動整個城市GDP上升0.5%。蓋里的作品把他對當代藝術的領悟和他對建筑的理念展現在了作品中,打造出了一個建筑奇跡,同時也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一件標新立異的公共藝術作品的確立,體現了一個城市和國民對原創藝術前衛藝術的包容力和接受度,也是城市和社會文明發展的象征。
二、建立與周圍環境相聯系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作品的題材和造型要符合城市不同場所空間的要求
1.紀念性場所的公共藝術設計有特殊紀念意義場所中的藝術作品是屬于重大系統性的公共藝術,如北京的革命英雄紀念碑、希臘的巴特農神殿、古羅馬競技場、拿破侖的凱旋門等都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象征和文化意義。但不能要求所有的廣場和公共空間都是如此嚴肅,否則我們的公共空間就成了教益的課堂。
2.娛樂休閑場所的公共藝術設計對于人們休憩的公園、市中心的商圈等等,更需要輕松愉悅的公共藝術設施。我們的城市高樓林立,密度達到極限,上下班高峰,車流人流和密集的高樓,讓整個城市的神經都繃到極限,城市帶給人們的是冷峻的直線和橫線,樓層街道帶給人們的是疲倦的幾何式的單調疊加和重復,從人的角度感知,這種快速緊密的生活節奏使大眾對休閑和放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和重要。這里可以舉個例子,位于法國德方斯新區廣場的一組米羅的雕塑,斑斕的色彩和天真稚拙的造型,如同出自兒童之手,這些不規則的,隨意的,單純可愛的造型放置在空曠的廣場中,使周圍充斥著直線和橫線的現代建筑,瞬間有了人情味和生機,這組雕塑作品猶如一陣春風,不禁將人們帶回到快樂純真的童年時代,充滿了幸福的夢想和期待。公共藝術通過其造型語言改變了周圍的環境氣氛,控制了環境的視覺焦點并帶給了人們美好的感受。
三、結語
公共藝術是由“公共”和“藝術”兩個詞組成。具有公共性含義的藝術形式都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陀^上由公眾介入具有一定的公共精神內涵的藝術形式都能夠納入到廣義的公共藝術的敘述中。如城市廣場、景觀、公園、園林、水體、街道、建筑、裝置、雕塑、壁畫、工藝藝術、光藝術、影像藝術、廣告藝術、公共展示空間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表現范疇。觀察整個公共藝術的歷史延亙,發現公共藝術是在漫長的社會物質、精神和心理鋪墊中孕育著,在歷史進入到現代藝術之后,公共藝術終于產生以至迅速地發展了。20世紀60年代公共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文化概念出現,20世紀90年代公共藝術這個新概念進入我國,并開始發展繁榮,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就擁有了公共藝術豐富的創作語言和創新理念,在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同時依然暴露出很多問題。
(一)公共藝術作品特色遺失我國的公共藝術作品求量不求質,作品劣質無內涵,甚至部分作品雷同。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一個城市形象的代表。因為其反映出了地區特色,更容易獲得大眾認知的共鳴。一件公共藝術品成名之后,在國內會發現有不少地方也出現了類似的抄襲仿制品,這種不根據當地具體特色來具體設計的行為,嚴重損壞了城市各自的特色文化,使城市形象變得空洞,抹殺了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真正意義。
(二)公共藝術作品形式落后,技術含量、互動性差公共藝術在我國誕生的時間較晚,雖然近年來國內數字化公共藝術作品的研究已成規模,但國內的大部分公共藝術作品還是傳統化的,融入數字技術的城市公共藝術的交互性研究并不多見,落后的展示形式,無法調動起受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公共藝術水平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面貌的真實反應,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完全融入一個城市的血脈中,稱為其歷史記憶的一部分。伴隨各種高科技日漸成熟,物質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生活質量逐步提高,自然人們對公共文化空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要求了公共藝術必須緊跟時代不斷的發展。
二、數字化公共藝術設計原則
公共藝術是在公共空間里的一種藝術形式,進入數字化時代后,受眾已不能滿足傳統的公共藝術在作品與觀眾之間產生的聯系。引入數字化技術,成為具有強烈的交互性特征作品,使公共藝術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篇章。數字化技術的引入,公共藝術呈現出來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欣賞者能夠通過視、聽、觸、嗅等感觀手段和智能化藝術作品實現即時交互,達到全身心的融入、體驗、沉浸和情感交流,從而得到最佳的用戶體驗。公共藝術作品越來越注重從參與者得到的直接或是間接反饋,它們把參與者當作是作品一部分,更加強調受眾的能動作用和積極的參與性。數字化公共藝術作品中更強的體驗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虛擬性原則是必須要遵從設計原則,也是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
(一)體驗性原則數字化公共藝術很多作品可以讓觀眾直接參與,觀眾在參與過程中懷著好奇心理,自身的主觀意念不斷的探求其中奧妙,從而不斷的達到體驗高峰,沒有參與者不能獲得體驗也就不能獲取作品的真正價值。數字化公共藝術品,設計開始,就要考慮到體驗者的情感、心理、身體等因素。對比之前傳統作品帶給觀眾的效果,注意體驗效果漸進性和多重性,設計不同的體驗角度和多個體驗點,并能夠使得體驗有層次和聯系,確保觀眾在過程中不斷鞏固已有的體驗,達到體驗的高峰。
(二)互動性原則互動性是公共藝術作品中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公共藝術的互動性具有觀眾與作者平等及其信息傳導的雙向性特點。在互動公共藝術中,觀眾將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作品中,并對作品的走向產生決定性作用。數字化交互性公共藝術必須通過參與者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行為改變作品影像、造型、色彩、質感甚至意義。這種交互不僅包括物質和身體的交互,更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與互動。
(三)科技性原則數字化公共藝術作品涉及到影像藝術、裝置藝術、表演藝術、燈光藝術及計算機藝術等的各個藝術領域,單一的技術手段無法實現藝術家的設計要求,必然需要更多高科技的手段融合介入。以的形式存在,不會隨空間和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數字化公共藝術不同于傳統靜態公共藝術作品,更多是以“聲”“光”和“電”要素的新領域,是藝術與科技更緊密的聯接。受眾通過參與活動使得藝術作品產生實時變化的藝術效果,表現出作品本身所闡釋的內涵。
是一切行為的基礎,要想在高職院校全面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必須拋棄“專業唯一、技術第一”的錯誤理念,樹立正確的藝術育人理念,把公共藝術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效的結合,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行有效的促進。要轉變這一理念首先是學校領導的轉變,如果學校領導不能充分認識公共藝術教育的必要性,不能把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必修課程,全面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就是無稽之談。在一些領導眼中,公共藝術課程就是吹拉彈唱,對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中不能及時的給予財力、物力上的支持。就出現學校領導認可或者說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的的藝術活動,經費方面就全力支持,而一些公共藝術設施建設方面就不愿出資。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專業藝術人才,也不是一味的強調吹、拉、彈、唱等藝術技巧,它主要的目的是讓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接受藝術方面的知識、技能,提高個人的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不是專業課程的附屬品,它應該和其他專業課程一樣重要,是高職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各高職院校應該依據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案例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根據當前學校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公共藝術課程設置。同時還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制定一套科學的公共藝術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藝術教育在高職課程教育的重要地位。公共藝術教育應該從學生入校開始,直至學生畢業,而且要有一定的基本設施做保障。所以,完善科學的公共藝術教育制度,給予公共藝術教育資金、政策、師資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公共藝術教育有效的管理體制迫在眉睫。
二、充分利用校園藝術社團的引領作用
倡導學生獨立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公共藝術教育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還要把課外活動作為補充。所以要加強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部分。以學生為主的藝術社團應該作為公共藝術教育最好的實踐平臺來大力發展。校園內的各種藝術活動都要和公共藝術教育結合起來,倡導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藝術活動中來。我國高職院校要倡導學生參加藝術社團,學院團組織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藝術社團活動場地,規劃活動時間,為學生開展藝術活動搭建平臺,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藝術活動中來,利用藝術實踐活動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學校每年都要開展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設計藝術品牌,如校園合唱節,校園藝術活動節等,還可以利用各種節日慶典開展各種形式的藝術文化活動。由于學生的藝術基礎不同,可能在開展藝術活動時會出現水平差異。我們的藝術活動針對的是全體學生,都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甚至可以改變公共藝術課程的考試模式,設計以藝術特長展現的方式進行評分機制。這樣不但有效的開展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還能在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促進大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喜愛。
三、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藝術教育;創意經濟;文化創意;文化創意社區;文化社區;大學城社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9-246-3
大學城是現代社會以來因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種社區模式。大學城社區是指在大學城地理范圍內的社會團體,主要社會成員為高校大學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學城社區與其他生活社區相比較,居民年輕化,文化素質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興趣、價值體系、社會規范等相對統一,便于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城市社區。大學城社區孕育或代表著一個國家、城市先進的教育、文化水準和先進的城市社區發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大學城的建設不僅要學習國外知名大學城已有的建設經驗,還要在此基礎上吸收當今社會先進的經濟文化發展理念,根據時代的特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使得大學城的建設不僅能夠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而且能夠成為城市建設中文化和新經濟形態發展的坐標。
當前社會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創意時代,創意經濟及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也影響著各國的文化教育政策。通過教育修正經濟文化,增加國家競爭力,是未來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大學城社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重視創意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大學城建設帶來的新契機與新變化,積極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提升經濟文化建設水平。在各種教育資源中,藝術與創意經濟的聯系特別緊密,藝術教育的社會文化功能在當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視,通過藝術教育營建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成為我們時展中的新課題。
一、創意時代的大學城社區:背景與現狀
大學城在國外出現已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而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調整,高等院校實行“聚合”,獨立大學規模擴大,多校區大學進一步發展,大學城開始在中國蓬勃發展。①目前,全國各大城市都建設了規模不等的大學城。大學城從人煙荒蕪的郊區日益發展為設施現代化、商業不斷興起的多功能綜合性城市新區。然而,大學城在商業興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著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區功能不完善等諸多問題,使得大學城社區成為缺乏精神內涵的校舍群、建筑群,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并進而影響著人文化、現代化的大學城社區建設。
“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是筆者基于創意社會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提出的。為什么提“文化創意社區”,而不是通常所說的“文化社區呢”?雖然二者都重視文化建設,但文化創意社區更強調主體的創造性和文化的創新性?!皠撘狻辈皇呛唵蔚膭撔拢鼜娬{創新的內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種人性化、藝術化、可持續發展的創新。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逐步從信息時代邁向創意時代,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創意為核心,面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文化創意產業在產業結構中迅速擴張,文化創意已經成為時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樣適合社區建設的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是指大學城在創意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以發展高等教育為基礎,以文化創新為核心,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并提供優質人文生活品質的新型大學城社區。
在新的經濟條件下,創意人才、創意階層也逐步崛起。大學城是創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場所,當代大學生最容易成為創意文化產業的消費者和創業者。有利的社區政策可以吸引相當一部分城市創意人群集聚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社區。創意人群、優質的人文藝術環境,再加上促進創意經濟發展的經濟、文化、教育政策與社區規劃,相互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就會推動一個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的建設。而藝術教育,因其推崇的創造力、人文內涵與創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廣藝術教育將直接推動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創意社區的建設。發展大學城藝術教育,以美感、創意、愛與關懷來提升大學城與所在城市的軟實力,將有利于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建立幸福和諧的社區環境。
二、對藝術教育的重新認識
要在社區建設中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才能開展行之有效的藝術教育。讓我們通過近代以來藝術教育理論發展的路徑來看看當代藝術教育的變化。
近代國際藝術教育理論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大思潮:一是學生取向的藝術教育,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與創造力的啟發,起源于1930年代的“創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藝術教育”;二是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強調系統性的藝術課程與教師的循序指導,并傾向于以精英藝術為指導,以1980年代興起的“學科本位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簡稱DBAE)為典型代表;三是社會取向的藝術教育,古今中外都有類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學界強調,特別是文化層面,因此又稱為社會文化取向,它強調藝術教育應以社會為中心、與社會文化脈絡結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場。較重要的社會取向的藝術思潮包括:社會重建的藝術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現代藝術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視覺文化藝術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藝術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區本位藝術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藝術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從國際藝術教育思潮發展來看,整體趨勢是強調藝術教育以人的生活為核心、以社會文化為導向,在這一點上與社區建設指導思想高度一致。綜合各流派的思想,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主要特征為:1.重視藝術教育在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和功能的發揮以及在學習者日常生活的運用;2.強調藝術教學與當地社會關系的結合互動,3.以多元文化為主要學習內容。③和學生取向的藝術教育及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相比,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更適合成人及社會藝術教育領域,因此也特別適合大學城社區的大學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過藝術教育營建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
社區通常具有四個要素:人群、地域、社會互動、社區認同。④結合創意社會的特點,筆者歸納出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特征:首先,通過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培育一批有權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藝術學習并支持和維護文化藝術發展的人群;其次,對建設有美感創意的優質社區生活方式和創意文化為特征的社區發展目標形成共識;再次,有健全整體的經濟、文化、教育生態,社區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創意產業、環境設施等方面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國家現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們應如何通過高校與社區的共同努力來發展藝術教育,營建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呢?
(一)進一步普及文化藝術教育,建立社區審美共同體
只有培養藝術人群及提高民眾的審美素養,文化創意產業才能有更大的市場與欣賞人群,因此建立社區審美共同體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高校與社區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藝術資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藝術資源、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權利。
2.強調社區居民維護文化藝術資源、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責任,完善藝術市場,鼓勵藝術消費。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藝術活動方式,促進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通常的城市社區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認同,而大學城的居民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他們帶來了各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從文化藝術和審美角度切入,重建一個屬于文化和審美的社區共同體,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樣性,也促進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學習,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促進藝術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創意的人文生活環境
后現論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已經逐步發展到建立一種美感創意的集體生活方式,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藝術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可以進一步普及藝術教育,提高民眾審美素養,還有助于建立美感創意的人文生活環境。
1.實施公共藝術方案(1)開展公共藝術活動
利用社區的節慶、文化節、藝術節、體育節、商家促銷日等時機,通過論壇、展覽、表演、公共出版物、網絡等形式,開展公共藝術活動。如每年確立一個藝術活動主題,各高校與社區聯合策劃,推出系列文化藝術活動,面向全體大學生與社區居民開放。
(2)藝術介入生活空間
藝術介入生活空間主要指視覺藝術,是通過推廣公共藝術,影響社區的環境與生態,讓美學與藝術的因子貼近社區居民的生活,促進居民藝術感的自我覺醒,營造美感創意的生活環境。我國臺灣地區在1992年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曾作出規定,公有建筑物必須提撥百分之一的建筑經費作為公共藝術的設置。之后又推出了“藝術介入空間計劃”,主要提供民間團體自主、自發投入美學環境的改造,引發藝術家與民眾的互動與溝通。⑤這些有益的經驗值得借鑒。
大學城社區與城市的老城區相比,在建筑風格、整體環境的設置上已經向藝術化、美觀化邁進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創意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高校與社區如能夠給大學生和居民提供更多進行空間美化的藝術實踐機會和場所,可以促進社區居民對周圍生活環境的關注和參與,在公眾討論和共同參與中對建設美感創意生活環境形成共識。
2.將文化藝術觀念融入高校與社區的行政管理
推廣藝術、建設具有美感創意的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藝術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門的職責,還應該調動整個社區的資源,包括高校和社區的行政管理部門。行政管理部門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美感環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與推廣、創意人才的培養,只有各部門將促進文化藝術發展的觀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廣社會性藝術教育,美化我們的生活空間,建立起促進美感創意社區發展的制度環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方式,大力推進文化藝術素質教育
1.著眼創意人才培養
高校應在教育體制和培養機制上進行創新,培養出更多高層次的創意人才。設置合理的創意課程體系,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高校應根據不同的學科方向來構建文化創意課程體系,鼓勵學科交叉,特別是工科、商科與藝術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尤其要重視人文藝術學科的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藝術底蘊,提高創意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輸送市場需要的人才。
2.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高校的校園文化對人才培養具有輻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創意氛圍能激發大學生的創造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意人才培養環境。高校應在校園文化環境上下功夫,為同學們提供具有創意、美感和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環境。高??梢圆邉濋_展各項激發創意的文化藝術活動,并以學生的創意來裝點校園環境,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改變。
(四)學校藝術資源與社區藝術教育資源相銜接,形成良性互動
1.高校與社區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大學城是大學集聚地,每所大學都有獨立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軟件資源包括藝術師資、藝術課程、藝術講座、藝術網站、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硬件包括圖書館、展覽館、演出場所、設計類實驗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學城還規劃了公共的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音樂廳、公共演出場所、藝術培訓中心等。對于這些藝術資源,大學城管理機構、教育管理機構應聯合制定藝術資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會開放的機制,讓社區民眾盡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學城的文化藝術資源。
2.高校與社區藝術教育資源銜接
(1)社區對高校藝術教育資源的利用
社區可以利用高校的藝術師資、課程、論壇與講座向居民開設文化藝術課程;社區可以利用高校的藝術教育場館向社區居民開放藝術活動,或直接利用高校組織的藝術活動向社區居民開放;社區可以利用高校培養的藝術人才參與社區藝術活動,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創業人才和消費人群;社區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藝術、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開發多種形式的文化創意產業。
(2)高校對社區藝術教育資源的利用
高??梢岳蒙鐓^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等藝術教育場所,拓展學校的藝術教育領域,培養未來文化藝術消費人群;高??梢砸劳猩鐓^的企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為大學生安排藝術實踐機會,開展研究創新,直接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高校可以與社區的文化創意產業聯合制定培養方案,為企業的發展量身打造創意人才團隊。藝術教育的發展引導著一個地區集體生活方式的改變,通過制定相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實施具體的項目來促進藝術教育的推廣,培養藝術人才,建立健全整體的藝術文化生態,就一定能夠實現建設具有文化創意的大學城社區的目標,并且能夠以點帶面地促進全社會公民文化藝術素養的提升,在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同時,實現建設美好家園的夢想。
注釋:
①大學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黃美賢:《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第28-29頁,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頁。
④社區――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黃齡瑩:《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建構文化國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及臺灣生活美學三大運動為例分析》,《藝術論文集刊》第15期,第48頁,2011年10月。
參考文獻:
[1]黃齡瑩.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建構文化國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及臺灣生活美學三大運動為例分析[J].藝術論文集刊,2011,(10).
[2]黃美賢.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D].“國立”臺灣師范大學,2005.
[3]黃美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學園區與社區合作之個案探討[J].社區研究學刊,2011,(02).
[4]王麗琦.美學經濟時代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困境及突破路徑[J].藝術教育,2012,(05).
[5]柳志紅.大學城藝術教育資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學城為例[J].文教資料,2012,(06).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