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4 18:49: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精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們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各國的植茶、制茶、飲茶均直接或間接源于中國?!爸袊诓铇I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茶道與茶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創立,并且進而說明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傊?,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p>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蔷哂袃€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p>
一、西方敘事學研究
20世紀的敘事學誕生于法國,這和古希臘偉大的哲人亞里士多德是分不開的。在亞里士多德的巨著《詩學》里最早出現了關于敘事學的古典研究。其書中觀點認為詩歌的目的是模擬而非再現人類的行為,但這種模擬不是一種單純的模擬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模擬。這也是創造性理論的提出。在這里,模擬雖不是切實發生但卻是對現實的再現。而亞里士多德“詩學理論”的提出,到本世紀以來,在文學領域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一)俄國的形式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形式主義,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和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發表的著名論文《藝術作為手法》中提出舊的藝術已經死亡,新的藝術尚未誕生,只有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才可以使人恢復對世界的感知。他強調藝術的形式絕對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生活的變形,他認為藝術應獨立于生活,而不是單純地模仿,這樣做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他特別關注人的注意力,他認為那是人保持新鮮生活的生命所在,藝術只有進入一種“新”的形式,才能召喚出另一種獨特的生命,這種獨特的生命足夠能引起人們去追隨、去感覺、去認知。要避免藝術形式中的“自動化”,這是不可取的??偟目磥?,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但他過于片面地強調文學的自足性,也未免過于形式主義化了。普洛普于雖然不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中的一員,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態學》一書在研究方法上與形式主義有相通之處,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紀形式主義思潮的一個推波助瀾者。在民間創作研究領域開辟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是他1928年出版的《民間故事形態學》一書,這部書被譽為結構主義奠基之作,被看作是敘事研究中一個旗幟上的創新。在此書中講敘了敘事研究意義的生成。就像美食家對待菜肴一樣,對俄國民間故事進行了分析、調配,以故事為元素,將敘事進行不同組合。在他的整個研究中,始終貫穿著一條準線,那就是試圖提煉民間故事中的共性。在對俄國民間故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普洛普從人類學中引進了一個概念———“功能”。他認為人物的行為是不變的,他將其稱為“功能”,并把它作為分析民間故事的最基本單位。在他的分析里把角色的功能細分為31種,他將這些功能按一定的順序排列,通過這些排列,他發現了我們現在稱謂的“角色”。在他的研究中,角色共有7個:反面角色、救援者、協助者、英雄、假英雄、公主(被找對象)和她的父親、送信人?,F代敘事學不是單純地只有“角色”就能形成故事,形成敘事學的框架。而另外一個元素就是功能。同時擁有了這兩個基本元素才能形成現代敘事學的框架。后來普洛普的這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被許多的批評者用于對小說特別是神話的分析,此方法后來經由電影學者被運用到了電影分析中,比如對電影《蝎子王》的分析。
(二)結構主義
如果我們將俄國形式主義作為現代敘事學研究開端的話,那么結構主義人類學的發展將是現代敘事學的別樣的一頁,對于這一領域開辟,致使結構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產生。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列•維•斯特勞斯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名著《結構人類學》一書,是直接影響結構主義敘事學產生的作品。在書中運用此種方法分析社會結構,與普洛普的元素量化分析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施特勞斯研究神框架,并提煉出神話素,他認為“神話素”是神話故事研究的基本單位。此后,西方學者激情高漲,在學術研究領域紛紛嶄露頭角,發表專著、論文,使敘事研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結構主義的風靡下,于是有了一系列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的作品。隨即現代文學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起來了。如托多洛夫的《〈十日談〉的語法》(1969年),他是從敘事的語法角度來研究敘事作品的第一人,在語句排列基礎上探討敘述結構,又把句法分為命題和序列兩個基本單位,并第一次提出了“敘事學”這個術語。還有格雷瑪斯的《敘事語法》,提出了“動素模型”的概念。在布雷蒙的《敘事邏輯》一書中恢復了敘事作品邏輯單位的多變性及豐富性,并成功地勾勒這些構成要素,是敘事藝術將這些要素組合、打亂和梳理。還有羅蘭•巴特,也是一位敘事理論家,在《敘事結構分析導論》(1966年)中認為當時的西方敘事學研究一旦面對現代主義的作品時,結構主義敘事學就變得無能為力了,只能針對古典或是民間作品進行研究。在巴特的觀點中,敘事作品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功能,作為最基本單位,它是統領故事的主要方面,被稱為功能。第二行為,情節層次,包括敘事作品中人物的分類及動作。第三敘事,在現代作品中,敘事者與作者的關系性。而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筆者認為是這些人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敘事話語》(1972年)及以后的《新敘事話語》,提出了時序、時距、頻率、語式、語態等敘事學的研究范疇。到了80年代,結構主義敘事學由于其本身缺點,使它在歐美文學批評中漸成頹勢。因為它太強調詩學的科學性,使小說研究呈現出一種數量化的公式,并使批評文章變得生硬和無趣,成了一種曲高和寡的東西,那么其敗落是必然的,結構主義只是這樣的一次嘗試罷了。
二、傳統的敘事學的存在
其實就在結構主義敘事學風行一時的時候,還是有一批傳統的敘事學的存在。那就是英美修辭學派。他們以傳統的手法研究小說的形式,敘事,結構。有的人也稱這種學派為新亞里士多德學派。如美國的敘事理論巨擘韋恩•布思,其代表作是《小說修辭學》(1961年),他反對結構主義敘事學的極端和科學的做法,反對用化學公式的方法來對小說進行批評,主張批評的多元化。那么這部著作也被譽為“小說美學的里程碑”。其中他提出“隱含作者”之意,在敘事學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被譯為包括阿拉伯語在內的7種語言,該書中提出的一些觀念和術語,如“隱含的作者”“可靠的敘述者”“不可靠的敘述者”都成了當今敘事理論的標準術語。這無疑是一種“革新”,他對于敘事學理論中的某些質疑,也恰恰反映了他的智慧與才學,這種價值性在西方敘事學的發展中所起到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電影敘事學#p#分頁標題#e#
電影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領域,但它的領域性雖然獨立卻不意味著孤立。文學理論、小說理論都能對它產生影射效應。這種效應性不是一時的,也不是短暫的,而是貫穿的,尤其是文學敘事學所帶來的影響,是貫穿始終的。而小說理論所帶來的影射效應也是特別的。就像所有的電影理論來自文學理論一樣。作為切入點來探討敘事學,在電影學當中同樣如此。電影敘事學理論作為當代敘事學大樹上的一個分支,同樣有著茂密的葉子,這些葉子就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背景。電影敘事理論大體可分為四個互相交織又有所不同的理論脈絡。
(一)以麥茨為代表的“語言結構表意說”60年代出現了電影符號學,這是從電影理論向現代電影理論過渡中擦出的火花。電影符號學是電影理論上的一次革命,在電影符號學的發展中,電影敘事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被許多學者用來研究電影。當時的許多電影符號學家也是電影敘事學家,如麥茨就是代表人物之一。麥茨認為電影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敘事形式和結構,而對于電影敘事時空的研究,則提出了“八組合段理論”,也可稱之為“語言結構表意說”。在麥茨提出的“八組合段理論”中,鏡頭分解開,形成8種組合段落。在這其中,鏡頭在敘事上的魔力被詳細地分解、剖析。他的“八組合段理論”也被認為是電影敘事結構研究的重要成果。麥茨對于“電影符號”的理論也算為電影敘事理論開了先河,因此麥茨作為當代電影敘事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是名副其實的。
(二)以艾柯為代表的“影像符號編碼說”艾柯對電影影像符號學的研究是深刻的,他對電影的認識也是深刻的。電影在他的心目中是有生命的。在他的理論中電影并非現實物象的記錄和復制,他重視電影語言的運用,并將它發揮到極致。他對電影符碼的三重分節與語文符碼的雙重分節進行了區分。艾柯的電影理論是在用簡單的語言符號形式講述復雜的核心層面,這是對電影敘事元素的再認識,也只有這樣的再認識,才更好地詮釋了電影敘事元素。
(三)第二電影符號學的電影敘事理論在這段發展進程中,電影敘事中的符號學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開始了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從結構主義到精神分析、到修辭分析等。這些轉化層面都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眾多影視作品見證了這一轉化過程,比如電影《靈數23》,通過數字串接電影情節,用精神層面來演繹現實情境,還有就是勞拉•穆爾維的《視覺和敘事性電影》中通過女性立場對男性進行剖析,等等。這些理論分析與批評,呈現出的觀點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基本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它們都借用了精神分析法來表現影視作品。這種方法很適用,恰當運用此法會讓影片走入觀眾的心,使畫面與觀眾能進行意識形態上的良好溝通。這種發現可以說脫離不開弗洛伊德的精神論,畢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驅者。將這種“精神論”的理念帶入影視中,會讓影視作品作為“靜止”的語言,形成各種“對話”語言。盡管這種對話需要運用各種對話方法,影片同樣需要修辭策略,需要敘事操縱、視點運用,而這也是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高校 科研團隊
高等學校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開發和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茖W研究活動,是以個體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科學研究的進展和取得的成果,往往與個人創造能力和發揮程度直接相關,但科學研究工作又是復雜而艱巨的過程,尤其是現代“大科學”,常常是多學科、綜合性、交叉性的重大研究課題研究,其研究的難度、深度、廣度都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蒲袌F隊由于其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符合高等學??茖W研究的時代特點,因而越來越受到教育管理、科技部門和許多高等學校的重視。
團隊首先是企業的一種組織模式,是由一些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相互依賴的個體組合而成的正式群體。關于團隊構建的理論到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逐漸形成。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美國學者卡曾巴赫在《團隊的智慧》中給出的定義:“團隊是指一定的有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目標而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眻F隊的特點有以下幾點:(1)有清晰目標的正式的群體,并堅信這一目標體現的重大價值。(2)知識共享,信息在團隊中的無障礙流動:團隊成員之間具有良好的溝通,成員之間以他們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傳遞信息,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3)文化認同: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每個成員對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團隊成員對團隊表現出高度的忠誠感和奉獻精神。
具體到高??蒲袌F隊,即以優秀學術帶頭人為領導,以重點實驗室或工程為中心、以研究基地為依托,以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或學術研究為內容,擁有合理的學術梯隊,愿意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標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正式群體。它是一個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創新型群體。
一、高??蒲袌F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缺少清晰地科研目標
高校科研團隊應非常明確他們要達到什么目標,并堅信這一目標體現了重大價值。但由于我國高?,F有的職稱評審和薪酬考核制度過分注重量化指標和時效性,從而導致高校教師各自為戰,科研團隊缺乏凝聚力,缺乏整個學科的發展規劃,沒有凝練的團隊主攻方向,過分強調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獲獎或獲專利等,從而造成一些教師參與團隊研究的目的是追求論文的數量、注重排名,導致最終研究成果拼湊起來的較多,研究成果質量不高,研究方向比較分散。另外,現行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與科研人員考核辦法對于推動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研究也是不利的,原創性科研成果需要科研團隊,具有前期研究較為厚實的積累,這往往需要耗費多年,其成果的檢驗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目前的科研成果管理制度,挫傷了從事原創性工作團隊的積極性,從而造成研究者科研態度不嚴謹,具有創新性的、在某一學科或領域有所突破的原創成果很少。
2.人員結構不合理、科研團隊帶頭人不足
培養、造就、吸引和凝聚一批立足國內、有國際學術地位的科研人員是建設高??蒲袌F隊的關鍵,尤其是必須選好具有跨學科研究背景的科研團隊學術帶頭人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高??蒲袌F隊的研究梯隊大多數由本學科、本部門人員組成,團隊成員在知識結構、經歷背景、經驗水平等方面相差不大,使團隊很難申請或完成重大的跨學科科研項目,更難以做出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
科研團隊的本質在于能夠不斷創新,而其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團隊帶頭人。團隊帶頭人除了應在該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強的研究能力,能夠及時、準確地捕捉學術發展的動態,提出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課題,保證其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還要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他能關注每一個團隊成員的興趣所在與發展需要;幫助團隊成員能用新視角看待老問題,能夠激勵、調動和鼓舞團隊成員為實現團隊目標付出更大的努力。目前,在我國高校中,雖然學科中人員總數不少,但卻缺乏這樣的變革型團隊帶頭人,一些學科甚至出現一個學科帶頭人的退休或離去,就意味著一個研究方向的衰落,其結果必然是科研團隊斷層、導致研究工作水平低、重復性勞動,原創性的成果很少。
3.科研團隊管理機制還需不斷探索
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從縱向上看,一般分為校―系―室三級,現在大都分為校―院―系三級,這種組織形式造成團隊無法整合多學科科研創新研究平臺,無法整合學校、社會資源優勢,這有礙于團隊申報國家級重大課題和開展有關現實問題的理論研究。我國科研管理制度,過分注重對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的量化指標和時效性進行考評,這種考核制度實質上是在鼓勵科研人員的個體競爭意識,其結果必然導致科研人員不愿與他人合作,在研究過程中急功近利、追求一些短平快的成果,并不注重對一些理論及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探討與研究。
目前我國高校較注重物質獎勵,但對于如何激發專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一般說來專業人員對自己的專業技術領域有著強烈和持久的承諾。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對自己的專業忠誠。他們熱衷于自己的工作,工作挑戰性常常被排在較高的位置。因此,要不斷給他們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給他們自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允許他們按照他們認為有效的方式安排工作,獎勵他們教育機會,如:提供培訓、參加會議的機會,使他們始終跟上這一領域的發展水平;給他們提供獎勵是對工作的表揚與認可;關心他們存在的問題,或通過其他方式表明你對他們的工作不僅感興趣而且很看重等。這些精神激勵和發展性的管理規則的制定方面,目前做的還較為欠缺。
4.科研團隊文化建設滯后
團隊文化是團隊成員共有的價值觀和信念體系。這一體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組織成員的行為方式。它代表了組織成員所持有的共同觀念。這些共有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員的看法及對周圍世界的反映。當遇到問題時或工作難題時,組織文化將影響雇員的行為,并影響他們對問題進行概念化、定義、分析和解決。目前,我國高校部分科研團隊是基于申報項目等的目的而暫時結成的,因此,科研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統一承諾、良好的溝通等做得還很不到位,而這些因素恰恰是構成團隊文化的關鍵因素,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建立的。
二、加強高??蒲袌F隊建設的思考
1.完善學科發展規劃,明確科研團隊研究方向
高??蒲袌F隊要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立足時代前沿,圍繞國家特別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搭建學科梯隊,凝練科研主攻方向。在科研團隊組建時,應在認真研究本領域世界發展趨勢基礎上,凝練研究目標,并結合自身原有優勢,開拓出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不同的科研團隊,在主攻目標的大方向下,可以建立分目標,使之具有明確的可實現性和階段性??蒲袌F隊明確的研究方向是保證團隊成員旺盛的戰斗力和凝聚力,使團隊獲得支持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培養科研團隊帶頭人,構建合理的研究梯隊
優秀的團隊學科帶頭人是科研團隊的核心力量,他不僅應具備深厚的學術造詣、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還應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及團隊管理能力。筆者認為,應通過重大項目和科研專項培養學術帶頭人,高校在培養或引進人才時要按照整體規劃的原則,根據學科的需要培養或選拔不同層次的人才,這樣才能既保證科研團隊的穩定又避免人才浪費。同時,注重圍繞團隊帶頭人,選定一批高水平的具有跨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組成科研梯隊,在這個群體中,不同年齡、不同研究經驗、不同科學背景、不同研究水平的人,通過充分交流,相互學習,啟發思維,使團隊的研究出現持續不斷的系統化創新,使團隊長久保持競爭優勢。
3.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科研運行新機制
我國高校中現行的教師職稱評定和考核制度,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給科研團隊帶頭人更多的自和支配權,適當延長評價周期,建立相應的成果獎勵、經費配套等激勵制度。在全校提倡對科學研究的寬容態度,兼容并蓄,以創新精神論英雄,創造一個長期穩定、寬松和諧的科研環境,從而使科研團隊能夠積極主動的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改革高??蒲袌F隊管理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成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團隊,可通過聘請校外兼職專家,設立面向全社會招標的課題,對校外專家承擔的課題成果進行科研獎勵,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建立戰略聯盟關系等多種途徑,積極探索校與校外科研資源整合新機制,完善開放型運行新體制在人事制度上,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把考核的重點放在原創性、標志性成果上。
4.培育和諧的科研團隊文化,營造良好的科研軟環境
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的觀點,組織文化可以用七個維度準確的表述。這些維度如下圖所示,每一個特征都是由低到高連續變動的,應用這七個維度,可以綜合描述該組織的文化。
資料來源:《管理學》(第七版)斯蒂芬?P?羅賓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這些指標,甚至這些維度中的一個從本質上塑造該組織的個性及團隊成員的工作方式,如:可以通過召開學術交流研討會、課題討論會、研究成果匯報會甚至一些郊游會、座談會等形式將科研團隊的研究員凝聚起來,大家互相交流,營造知識共享、信息共享的和諧氛圍,營造團隊內部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通過采用協商和共同參與的方式,獲取全體成員的智慧,從而使科研團隊形成巨大的向心力,提升科研團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沈建新:高等院??萍紕撔聢F隊建設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78-82
[2]馬二軍:關于構建學術團隊與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8,(2):30-33
[3]黎慶興 梁敏輝:提高高??蒲袌F隊創新能力的途徑探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110-112
[4]鄧 華:淺談高??蒲袌F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4):51
[5]孫曉杰 李曉明 牛英才:高??蒲袌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高教研究,2009,(5):592-593
[6]于建朝 胡寶民:高??蒲袌F隊共生演化過程與機制探討[J].商業時代,2009,(12):67-68
[7]羅春燕: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建設科研團隊中的應用[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9,(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