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全球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東北亞區域;農產品貿易。
1 東北亞農產品貿易的特征。
東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差距大,其中,日韓為發達國家,其200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分別為4。1萬美元和1。7萬美元,而蒙古和朝鮮的人均GDP只有0。16萬美元和0。18萬美元,還不到日本的1/20。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各國呈現一定的互補性,這為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重組爭取了很大空間。在自然資源方面,中、俄、蒙三國地大物博,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日韓兩國人多地窄,資源十分匱乏,其農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來維持供需平衡;在勞動力方面,中朝兩國勞動力富足且勞動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國存在勞動力不足的瓶頸;在生產技術方面,日韓兩大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其它四國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相對較為低端。這些差異的存在為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
本文采用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額數據是按照HS分類的,其中我們普遍將HS前1-24章產品歸為農產品范疇。
總體來說,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國家貿易關系最密切的是海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45。8%,一方面,中國作為出口市場向日韓俄三國出口海產品,另一方面,中國又作為進口國向俄羅斯進口大量該類產品;其次為蔬果類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24。
5%,主要由中國向各國出口,且連續多年保持順差狀態。
正是由于這種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日韓兩國遲遲不愿對中國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甚至不斷增加貿易壁壘。中國同各國貿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類,其后為殘渣廢料類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據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同東北亞區域各國的貿易往來總體上講進展較快,每年是以一個很客觀的增長率增長。從貿易收支方面來看,中國同日、韓、蒙三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逆差,而與朝、俄兩國連續順差。但就農產品貿易來說,中國除了與俄羅斯的貿易合作保持逆差外(僅2008年為微小順差),與其它各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順差關系。
由于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走向低迷,整體消費需求大大下降。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同日、韓、俄三國的總額在經過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韓國的貿易合作,2008、2009連續兩年負增長指數均高于10個百分點。其中,降幅最大的為海產品和谷類產品。(由UNComtrade統計數據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對策。
有專家預測,本次經濟危機已經見底回暖,但后經濟危機時代東北亞區域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態勢并不穩定。中國在農產品貿易往來方面的連年順差導致日韓等國紛紛采取行動來對抗中國產品,反傾銷、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補貼等措施屢見不鮮;另外,一些國家還利用知識產權、勞工標準、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等措施來限制進口產品。在這種形勢下,東北亞若想效仿歐盟和北美形成一個自由貿易經濟體,就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一個新的積極的突破點。這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力求能在貿易合作中找到一個互利互惠的平衡點。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應通過完善自身來適應東北亞這個大環境。
(1)中國應加強與各國間的貿易合作與交流,積極組建自由貿易協定。
(2)嚴格把關產品質量,積極將高科技引入農產業,產出高端優質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緊我國農產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將重心從增加產品數量轉移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來,發展多樣化產品,提高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4)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建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對在無防備狀態下發生的急性貿易摩擦,要有緊急應對機制,能快速從突發事件回過神來,積極做好“售后服務”,并從突發事件中吸取教訓。
(5)完善農產品貿易服務體系,設立貿易咨詢機構,向貿易雙方提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市場信息、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咨詢。
(6)完善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和執行透明度。
雖然現階段東北亞農產品貿易依然存在著重重障礙和貿易摩擦,但東北亞農產品自由貿易是各國經濟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目前能做的就是從內部改善自身條件來適應這個大環境,同時加強與各國的聯系溝通,積極融入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
參考文獻
[1]李廣勳。東北亞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展望[J]。北方經貿,2009,(5)。
關鍵詞:銀行業國際化國際化效應
一、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現狀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戰略現狀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為支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銀行業成了推動國民經濟的一個最大的投資來源,這為銀行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銀行業的體制改革步伐一直落后于國民經濟大局,產權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落后、僵化,從而導致資產質量低下,盈利能力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利率的不斷降低,銀行獲利的絕對主要來源存貸利差越來越小,進一步限制了銀行的獲利能力,國內效益較好的中國銀行2000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僅為4.19%,大大低于發達國家金融業的收益水平。與此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非銀行金融資產不斷增長,而經營非傳統銀行金融資產的收益要比傳統業務高許多,許多銀行業開始嘗試辦理以代收代付為主的中間業務,但這類業務的收益較低,再加上國內銀行的無序競爭,使得來自這類業務的收益也非常有限,對于一些高收益的非傳統業務如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咨詢服務等業務,也由于政策的原因和人員素質的因素而不能開辦或開辦得很少。
(二)國內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化和國民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近年來,中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居民的剩余資金提供了新的出路,剛起步的證券市場由于存在獲取高額收益的可能性吸引了大批居民個人資金和其他機構剩余資金,機構和個人的剩余資金不再僅僅存放在銀行,而是根據收益的比較確定投資方式。除了證券市場外,各類型的保險,特別是分紅性的保險業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正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迅猛的基金業也對傳統的銀行的資金來源造成很大的沖擊。這些都造成了國內金融資產結構的根本變化,非銀行金融資產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將遠遠超過銀行金融資產。據統計,目前我國居民個人擁有的金融資產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而其中各種債券、股票的價值超過了1萬億元人民幣,外幣儲蓄近800億美元,兩項合計占近17%。所以銀行若固守傳統業務范圍,其市場份額必將越來越小,獲利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三)國內市場競爭的國際化
與國內銀行單一的經營模式和方式形成鮮明對照,近年來大舉進入我國的外國銀行大多是全能型的跨國銀行,其全球性的經營戰略和全能型的經營方式在目前僅對其開放部分業務的情況下就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優勢。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顯示,2001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達到440億美元,存款65億美元,貸款186億美元。在國內銀行業的主要國際業務出口結算這一業務領域,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已達到40%以上,外資銀行的資產質量也遠比國內銀行好,據估計不良貸款僅為12%,而國內銀行最保守也為25%。在資本市場領域,目前對外資的開放程度有限,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業務范圍僅限于咨詢服務類,即使如此,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企業的海外融資方面仍占據了主要地位。
(四)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現狀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滿足客戶對國際業務的需求,中國銀行業紛紛開始國際化進程,除在國內設立辦理國際業務的機構外,還采取在國外開設分行、代表處的形式增加在國際市場的存在,并大量采取與國外銀行建立關系等措施建立基本覆蓋全球服務網絡。但由于中國銀行業服務于本國貿易的考慮是設立分支機構的首要因素,而服務于本土化客戶的戰略考慮幾乎被忽略了。所以盡管擁有幾乎遍及全球的網絡,但由于行的業務范圍非常有限,且行在與當地客戶打交道時,首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委托行的利益往往受到損害。這些都大大削弱了這種國際化方式的戰略效果。
為擺脫國內政策對銀行開展全能業務的限制,國內一些銀行也開始了深入國際市場的嘗試,一種是通過與國外資本,特別是與外國銀行建立合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以利用其國際網絡發展國際業務,目前我國已建立7家合資銀行,但由于這些合資銀行規模小、業務范圍狹窄,無論對投資方還是對中方的戰略意義都不大。另一種嘗試,也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抉擇是在境外一些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通過并購和重組建立獨資的控股的金融子公司,然后這些子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同時開展業務運作,其意義遠遠超過其他形式的國際存在。目前我國銀行在國外設立的子公司主要由中國銀行的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和中銀國際,中國工商銀行的工銀亞洲等,這些銀行甚至已經或者正準備上市。這些公司的運作極大提高了母公司的國際形象。
銀行業國際化成為一種不可回避的現實,這種現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規律。通過以上對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現狀的分析可知:中國銀行業走國際化道路是其必然的選擇,但在中國目前并不允許混業經營的政策前提下,國際化的目的和效應應該是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二、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效應分析
(一)內部化效應內部化
效應主要體現在降低成本上。國際化的這種效應在無論是否希望實現全能化的情況下都很重要,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或與國外銀行建立關系,都將使銀行在開展涉及國外的業務時,利用其自身的分支機構和事先已約定好的處理程序,減少業務處理的時間和成本。最重要的是,這些分支機構(不含機構)其最終利益往往和總部是一致的。內部化效應的另一個重要效應就是共享客戶資源,從而極大地降低了進入一國和國際市場的成本,也大大縮短了建立客戶和機構網絡的時間。中國的銀行目前在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金融中心設立了分支機構,是因為這些銀行的客戶大多在這些國家或地區有專業往來,或者銀行為從該地區獲取管理經驗。
(二)學習曲線效應
學習曲線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的后來者往往用較短的時間就能趕上甚至超過市場的先入者,這是因為后來者可以借鑒先入者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并吸收先入者在發展過程中的教訓,針對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創新,而先入者由于長期的發展形成的管理體制和企業文化,可能會陷入經驗主義而不能隨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創新。中國銀行業走出國門的最初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學習國外銀行管理水平和改善經營管理體制。
(三)體制效應
體制效應是指通過參與國際化改善銀行的股權結構、治理機制,進而改革銀行的經營體制。這種效應對處于轉型中的中國銀行業非常重要,中國的銀行業大多是國家獨資銀行,這種單一的股權結構使得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非常不科學,銀行的經營戰略往往在執行過程中受到扭曲,致使銀行業向商業化銀行轉變進展緩慢。通過國際化,特別是通過在國外并購和設立合資分支機構,在股權上參與國際金融市場,并最終使國際資本以股權形式參與中國的銀行業,將改善中國的銀行的股權結構,完善銀行業的公司治理機制。
(四)財富效應
財富效應是通過并購實現的,并購可以很快擴大銀行的贏利規模,并購還可以提高銀行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以股權交換形式實施的并購可以使所有者獲得額外的被并購銀行的股票,而這些都會提高銀行在股票市場的股價,進而使原所有者持有的股票價值上升,股東財富增加。由于中國大多數銀行為國有獨資銀行,所以評價這些銀行往往使用資本規模、資產規?;蚶麧櫩傤~這些絕對指標,而按現代財務理論的原理,這些指標不能體現一個公司的真正價值。因此,中國的銀行的價值很難判斷。單一的資本結構也使國際上對中國銀行業的商業化水平感到疑惑,從而也影響到中國的銀行業在國際上的拓展。為此,中國的銀行業可以向一些中國的大公司一樣,通過境外上市謀求股權的國際化。當前最可行的是在海外,特別是在一些國際金融中心選擇一些有一定知名度、規模不一定很大或暫時處于困難的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并購,成立一家子公司,這家子公司就成為總部進軍國際市場的橋頭堡。通過總部的支持,子公司的價值會不斷上升,這時,總部的價值也隨著增加。
(五)全能化效應
全能化效應就是指通過國際化實現銀行業由分業經營向多功能的混業經營轉化。由于中國目前實施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而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市場已經飽和,由于競爭的日益激烈,贏利的空間越來越小,經營風險也越來越大,商業銀行無法通過混業經營去分散和化解風險。目前,新興的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也對銀行形成了資金上的壓力。同時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機構)資產的多樣化也需要一個能夠提供全面服務的金融機構為其理財。在這種情況下,監管當局出于穩定金融發展局勢,降低金融風險和便于監管的需要,仍然堅持在近期不會開放國內銀行的混業經營。而中國法律對銀行在國外開設分支機構的類型沒有明確的限制,這為中國的銀行業通過國際化實現多元經營留下了政策空間。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全能化效應,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的:一是,通過在國外新設或購買一家或幾家經營不同類型業務的金融機構,或者是并購一家從事全能經營的銀行金融機構,通過這類國外子公司在國際市場從事全能化的經營,以達到在國際范圍內的全能化經營;二是,中國的銀行作為控股的母公司,控制設在國外的幾家從事不同類型的金融業務的子公司,這些公司在以外資金融機構的名義進入中國國內從事經營業務,從而達到在國內市場實現多元化經營。我認為第二種形式的全能化戰略更具現實意義,它可以抓住中國蓬勃發展的巨大商機。而從長遠看,第一種形式的國際化才是國際化的最終表現形式,在當前由于管理和人才的不足,很難較快實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惠忠、許衛全,國際服務貿易動因及開放市場影響的經濟學分析,世界經濟文匯2001年第2期。
[2]陳炳才、緯恩,國際金融兼并的非理性色彩及中國銀行業的選擇,金融與保險,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