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活化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學校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陣地,校園的文化建設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資源
學校要重視英語文化環境的建設,為學生營造一個可以隨時感受到英語的學習環境。教室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要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使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和墻壁都出現英語的痕跡,這樣的環境會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學生每天都出入在教室,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深深的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所以,在班級文化建設時,教師要安排一些英語方面的內容。比如,低年級的教室可以張貼一些水果、動物的圖片,然后在每一張圖片的下面配上英語單詞或者句子,這些圖片、單詞和句子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和制作,而且學生的參與熱情會更加高漲,他們會精心設計,力求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富有新意,同時,教室里處處充滿英語的氣息,學生對于這些英語單詞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學生的眼睛能夠隨時看到英語單詞,甚至是上課走思的時候也能有意無意地看到這些單詞,這樣的耳濡目染,學生想不學英語都難。當然,這樣的圖片要隔一段時間更換一次。高年級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英語兒歌或者英語文化知識等,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這些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既可以培養他們的英語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機會。
(二)在家庭中創設學習英語的環境
家庭是學生最熟悉和放松的地方,是他們生活的第一個重要環境,因此,家長可以制作一些英語單詞的卡片,把它們貼在家里的具體物品上,比如,冰箱fridge,桌子table,床bed……把表示房間的名詞貼在房門的上面,比如,廚房kitchen,臥室bedroom,衛生間bathroom……還可以把一些英語的名言警句掛在家里,讓學生在家里能感受到英語的氣息,使他們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此外,很多與家庭有關的內容也可以成為學生在家里學習英語的資源,比如,家庭成員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家人的職業doctor、worker、teacher。
(三)在社會生活中創設英語學習環境
隨著社會生活的飛速發展和進步,英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出現的英語信息,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他們主動發現英語知識的意識。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英語的痕跡,比如電視節目中也有很多的少兒英語的學習節目或者英文動畫片,這些內容既使學生體會了英語的語感,又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懂得了很多的知識,即使一開始他們聽不懂這些英語單詞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動畫片中鮮艷的色彩和可愛的人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英語。
二、感受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新版的小學英語教學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多知識點都是圍繞日常生活來展開的,比如,談論學生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最喜歡吃的水果、最喜歡的科目等,這些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會有話可說,并且樂于去說,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事實上,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積累,而我們學到的知識也需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把課本的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三、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環境,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講英語、用英語的積極性。
(一)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生動真實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Christmas這一單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精心布置教室,給學生講解圣誕節的相關文化和語言,并且讓學生學習一首關于圣誕節的歌曲,課上舉辦一個盛大的圣誕節Party,要求整個聚會都用英語進行。在課堂上,學生熱情高漲,關于圣誕節的文化知識學生都能用英語娓娓道來,他們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完成了英語學習,提高了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圖片、簡筆畫或者實物等來創設情境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大部分單詞是表示一些具體的事物,教師教授這些單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一些直觀的教具。如簡筆畫、圖片、實物等,這些教具直觀形象,學生易學易記。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關鍵詞:幼兒;生活化;教學資源;社區;開發
隨著幼兒教育事業飛速發展,教學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幼兒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巧妙地開發幼兒所在社區的生活化教學資源,成為教師近年來一直在思考與研究的課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社區生活化幼兒教學資源的開發進行論述。
一、基于學情發動家長,通過小游戲達成預設目標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參與的活動,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在農村社區生活中,要選擇不同的游戲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游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動員家長設置扣紐扣、拉拉鏈、扎辮子等游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操作,培養幼兒的耐心和手眼協調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建議家長有目的地幫助孩子認識家庭中、村落里、農田間的各種事物。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會對事物的基本特征如色彩、形狀、數量及大小有感性的認識,此時他們會產生最基本的認知和思維能力,能夠具備簡單的歸類及對比能力。家長可以收集無害的廢舊物品,鼓勵孩子進行創作,從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在周末,家長可讓孩子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做一些比較簡單的農活。幼兒在對農田里各種植物的觀察、接觸中,會認識很多植物,這能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熱愛勞動的品質。
二、設置生活化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教育活動應該具有典型的生活化特征,能幫助幼兒順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他們學會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教師要通過對社區中生活化資源的合理開發,精心設置合理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體驗、感知中獲得發展,實現快樂成長。例如,在“鳥兒———我們的好朋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搜集資料、布置主題墻、播放視頻和圖片等方式,和孩子們一起認識更多的鳥類。孩子們也可以自己進行觀察,并和同伴交流,積累鳥類知識。還可以調查并記錄鳥兒喜歡吃什么,并學會辨認哪些鳥會遷徙,認識各種鳥的鳥巢。隨著活動的開展,光靠看圖片、視頻,讀文字,孩子們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是否可以和鳥兒來一次親密接觸,讓孩子們對鳥兒有更直觀的感受呢?在家長的幫助下,教師聯系到鄰居中養鳥的愛好者和專業戶,給孩子們找來了可愛的芙蓉、漂亮的鸚鵡、會說話的八哥……許多孩子對八哥情有獨鐘,人一多,它便說個不停,孩子們側耳傾聽。它兩個字一說,四個字一冒,惹得孩子們笑聲不斷。教師還借助網絡,搜集一些關于鳥類的視頻,讓孩子們認識更多的鳥,引導孩子們進行比較,了解各種鳥兒的特長和本領。比如,海鷗(海上的天氣預報員)、大卷尾(空中警察)、貓頭鷹(捕鼠能手)、禿鷲(草原清潔工)。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盡情游戲,感知和積累:我和鳥兒做個伴,讓我成為它們的朋友;披上絲巾,我有了一雙翅膀;戴上頭飾,我就是一只可愛的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此次教育活動雖然教師付出了很多時間與精力,但非常值得,使孩子們之間的合作、交流得到了升華。他們更愿意和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新發現,并懂得了人和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極具正能量的情感體驗,使得孩子們的快樂成倍放大,更加愿意參加這樣的課堂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多領域聯系,把教學與生活、游戲等互相貫穿起來。要注重發揮游戲的教育作用,將其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讓幼兒時時處處都在游戲中,在游戲中活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結合幼兒日常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幼兒是留守兒童,隔代教育下的孩子的生活習慣相對而言不是很好。結合幼兒日常生活,幫助他們在家長、老師的指導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幼兒教師需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幼兒進入園區時,教師要檢查他們的手和臉,看看有沒有洗干凈,再看看衣服有沒有換洗,有沒有和家人禮貌道別;在幼兒離開園區時,教師要檢查他們有沒有和老師、同學說再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意每個孩子有沒有攜帶不安全的物品或有沒有出現一些傳染性疾??;在用餐時,要看看幼兒是否吃飽,用餐是否做到文明,有沒有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形成教育合力。要建議家長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幫助孩子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禮貌待人的習慣、講究衛生的習慣、遵守紀律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結束語
總之,幼兒教育必須強化課程理念及做好社區中的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留意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及時介入,做好引導。還應盡一切可能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為幼兒營造更為生動、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促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蔡維維 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河口幼兒園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涵義策略
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只注重從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培養正確的品德行為。一堂課的教學都是從外到內,自上而下地灌輸.教師成為“知識的搬運工”。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發生嚴重脫節.導致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需要而變得抽象、空洞和蒼白無力,從而使學生感到厭倦,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造就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在課堂上和生活中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因此,讓思想政治課回歸生活是使課堂喚發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梢?,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是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為基礎設置三個課程模塊,并與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為主導的生活和哲學并列,將思想政治課的內容設計為四大模塊。這反映了新課程整體改革的理念、設計和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獨特性質和內在價值,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同時也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以滿足學生對生活的關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政治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涵義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政治,把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生活化。體現“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課前準備生活化
1.教師: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用以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政治學科知識的聯系.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有的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原有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和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塊的學習中,筆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寧村抬佛”湯和文化、“張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溫州鼓詞”等內容,與課本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
2.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如果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在教《經濟生活》模塊“股票、債券、保險”一框內容的前兩天給學生布置任務:到本區的證券交易所、銀行、保險公司收集有關資料;豐富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通過觀察與采訪,學生體會到了這些投資品種的特點,同時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場的風險。上課時,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資料,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活味濃、趣味性強。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多年來政治學科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三環節教學模式”。
1.激活生活經驗,置疑導入
教師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由于學生只能找到一些簡單的辦法,不能將問題徹底解決,從而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憤狀態。例如:在學習高二年級《生活與哲學》模塊“意識的作用”一節時.教師提出問題: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物質要決定意識。那么大家思考我們學?,F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樓,在建造前要先有圖紙,然后根據圖紙去建造,那是否意味著先有意識后有物質呢,在造樓的過程中,圖紙(意識)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師順勢提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意識的作用”。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思維泛起漣漪,從而拉開了教學的帷幕。
2.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導入使學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知識的具體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條件,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情境作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平臺。
第一,創設直觀化的生活情境。教師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提出問題——合作探究——交流結論——體驗成功,學習終身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方法。在學習《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前調查龍灣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包括皮革、不銹鋼、電器等發展狀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寫出調查報告。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展示一些直觀的材料,通過提出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第二、創設體驗性的生活情境。教師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現場體驗.有話可說.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小記者”走出課堂,采訪龍灣區相關企業、領導干部和村民,調查本地環境變差的真正原因?!靶∮浾摺睜幹蛴嘘P企業負責人和相關人員提問.比如:你們認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們認為實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環境進一步不受污染?環保局或政府來此調查并采取相應措施嗎?有沒有試著改變環境,等等?采訪回來后,在課堂上大家又對自己的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評論,評出“最有價值”“最有深度”的問題獎項。接著,教師趁勢提出問題,運用調查資料,并結合有關內容,分析局部經濟利益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給學生以無限的情趣。
3.總結升華知識,服務生活
總結能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思維方法科學化,使情感體驗逐步升華為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地總結學習過的知識、使用的思維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后.教師要為各層次的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同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發展情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例如在學習了《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框以后,在同學生共同總結了課堂的內容以后.讓學生去分析龍灣當地養殖業的實際問題:為什么前幾年價格很高的文蛤,今年價格比較低,為什么前幾年收益豐厚的養殖戶,今年卻陷入困境,有的瀕臨破產?如何才能使養殖戶盡快地走出困境?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明白了價值規律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生活化教學要把抽象的學科知識還原于生活,使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完善。學生通過學用結合還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三)課后延伸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為祖國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提升中華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而薪火相傳,而且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未來發展,更有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職業素養。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樹立偉大的理想和信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激發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知識。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意味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完善個人的道德人格、自覺培養德育素養、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漸具有集體意識,從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學具有實效性,可以促使學生加強道德自律,幫助學生不論在哪里、無論何時、無論干什么都能時刻牢記道德準則,能夠深刻地領悟思想品德的本質,從而調節自我的道德行為進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個人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認識和道德行為達到統一狀態,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維的催化作用是否強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維習慣是良好的道德認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根本動力。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培養道德情感的現狀
(一)教育理念沒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時進行改變
新課標已經在全國全面展開,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并沒有對新課標的要求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思想品德的教學,“以人為本,德育為主”的教學理念完全被教師拋之腦后,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內容,最終還是以應試教育的模式死記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論。這樣,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完全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思想品德教學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欠佳
1.教學內容沒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相關教學內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時候學生提出了與生活相關的思想道德現象教師也往往回避,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于思想品德的學習絲毫提不起興趣,學生也不會認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而陳舊死板的教學也會導致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欠佳。2.教師自身教學技能欠佳,導致教學方式單調,沒有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學課堂,往往只是教師一個人唱著空洞乏味的“說理戲”,這樣機械呆板、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過程,學生也很難提起興趣來學習相關思想品德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樣、發現、創造,從而促使學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3.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的互動情感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思想品德的講授者,能否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培養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學往往存在著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教學時情感不夠豐富、教學嚴重欠缺藝術性的弊端,導致學生的情感發展也呈現扭曲的趨勢,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學偏離了教學的本質。4.教學目標沒有實現思想品德的教學與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根本和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實現思想品德理論的教學與培養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為教學目標,否則學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礎知識的考試中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也不能深刻透徹地理解道德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四者有機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單單只靠教師的講授、學校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家長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形成、社區社會這個大環境對于學生思想品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應當實現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具體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課堂情境生活化
1.設置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多提問一些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探究的、新而有趣的發散性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問題情境合作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從而加深自己對相關專題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從而規范自己的相關道德行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安全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用電、用水、用氣方面你們發現了什么安全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你們知道哪些安全常識呢?”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展開討論并且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小組結論,從而使得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也能夠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問題并積極自主探索。2.創設模擬情境。小學中高年級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生動形象的東西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錄像、視頻、電影、音頻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一些相關課題的情境,從而激發和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學看平面圖”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搜集一些平面圖的視頻或者圖畫制成ppt,使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視頻介紹和評論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圖的知識,從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圖。如此,教師就能夠相對順利地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3.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活動情境。我們應當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生活情境進行道德教育,從而提高學生以道德認知指導實際行動和作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說聲‘謝謝’”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說“謝謝”的場合和情境,來進行一次說聲“謝謝”的話劇表演,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謝謝”的本質含義以及說聲“謝謝”對于人際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的重要性,提醒學生要養成說聲“謝謝”的道德行為規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以情育德,教學方法生活化
教師的情感態度和人文素養,直接關系到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好與壞。試想,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以關愛學生的態度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體現自己的情感態度,又怎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一單元第一課“讓爺爺奶奶高興”的教學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業,做一件“讓爺爺奶奶高興的事并說明爺爺奶奶高興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學會關心爺爺奶奶,知道爺爺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實事去關愛爺爺奶奶,最終能夠明白“愛”的初等含義。之后思想品德教師在上課時以此為導向,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讓爺爺奶奶高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據教材講解“讓爺爺奶奶高興”這一課來激發學生對爺爺奶奶的種種情感,鼓勵學生平時學會關心他人,尊敬、愛戴長輩,自然思想品德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踐育德,教學目標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而新課標提倡學校教育應該是開放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轉換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參觀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目標,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大家進行一次社會實踐的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走訪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難,實際體會他們的心理心態,并且給他們送去關愛,盡力幫助他們。這樣的實踐活動比課堂教學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知識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具體的情境和活動而來的。我們在備課時首先要深入地研究學生,鉆研教材。挖掘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教學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創設類似于真實生活的情境,組織小組的討論探究活動,由此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幅漫畫、一個小品、一段視頻、一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一定是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的;一定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真實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學地球公轉產生的晝夜長短變化時,直接講解比較抽象,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現在幾點起床?那時天有沒有亮?”“那冬天這個時間起床時天亮了嗎?”“夏天放暑假時呢?”“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這樣帶著真實的問題情境開始了新課的學習,學生們都感覺地理知識離他們很近,產和親切的感覺,學習的熱情高漲。
二、引領生活探究,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喚醒學生體驗是第一步,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是重要的,這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羅杰斯曾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探索者”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構建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去觀察、分析身邊的現實問題,并進一步地去解決這些問題,提高他們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的探究問題應難易適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經過思考、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各種方式進行實踐探究,得出結論。同時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讓不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都能獲得愉快成功的體驗。作為教師我們也是探究活動的合作者,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見解,耐心傾聽。例如,在教學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時,通過引入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讓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分析這詩句所說的坐地日行八萬里是否合理。學生們在激裂的討論、思維的碰撞后得出結論:只有在赤道上地球的周長才是8萬里,所以只有在赤道上才可以實現。又如在教學自然災害地震知識時,組織學生圍繞四川汶川地震進行討論,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分析地震產生原因,造成重大傷亡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從而提高學生抗震救災和自我保護的意識。
三、激活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現認知的遷移和科學思維方法的熟練應用。例如在教學地圖三要素后,讓學生自主觀察學校校園環境及構成,并根據記錄內容畫出平面圖,引導學生注意用紙的大小和比例的選擇、分配,如何規劃校園內建筑的位置、比例、方向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地圖三要素并達到了活學活用的效果。將地理教學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地理回歸生活
地理知識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地理課程中的很多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例如地表形態、土質水文、風力風向、氣壓氣候等。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學要走出課堂,鼓勵學生到大自然、到社會生產生活動中去探究,將教材內容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達到學以致用、提高技能的目的。例如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地形、地質和地貌,觀察星象、測量經緯度等,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組織學生調查當地的水質狀況,采集用水標本,針對水的顏色、雜志含量等展開分析討論,從而引導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五、結語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05-01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1. 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1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
1.2 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
1.3 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2. 深鉆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
3. 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占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4. 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睌祵W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5. 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論文關鍵詞:把握認知特點,搞好拼音教學
漢語拼音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學生學起來易感枯燥乏味。要想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好拼音首先就要了解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幼兒向兒童的時期過渡,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理解能力差,記憶全靠死記硬背,他們擅長于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另外,一年級學生的記憶效果與他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關系,即在高興時記憶效果好,反之較差。依據一年級學生這樣的認知特點,在課堂上,我不斷變換講課的方法,經常以創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號變得具體可感,幫助學生度過漢語拼音這一難關。
一、聯系生活,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虛實結合,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漢語拼音教學特別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習漢語拼音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從熟悉的語言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和理解。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以意義。如:yī—衣服、醫生、一年級;yí—阿姨、一個;yǐ—椅子、已經、以后;yì—容易、意見,也可以練習給音節帶調說話,如教學“ai”時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讓學生先帶調組詞再說話,“ài—喜愛—我喜愛畫畫”。“我喜愛踢足球”……由此可見,當音節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梢坏┌岩艄澐旁诰唧w的環境中,讓它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就不僅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在強化音節教學的同時,又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
二、編記兒歌,記住字形。
在拼音教學中,結合音律識記漢語拼音,可以調動學生的音樂感官,將美妙音律與拼音字母合為一體,使學生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其中,兒歌是一種將樂感和所學內容本身相結合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字母的音,還是教字母的形,甚至復習記憶聲韻母,都可以運用大量的兒歌進行教學,而這種形式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如:傘柄朝下ttt .9字加彎ggg張大嘴巴aaa.一個門洞nnn.有時我為了教學需要,自編兒歌:“我愛北京天安門左a右n an an an .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圓p p p.”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在教eng這個后鼻韻母時。我問孩子怎么記住這個韻母的發音小論文。有個學生站起來說:“飛來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嗡叫不停”。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能。
三、運用色彩,視覺記憶。
低段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即主要是以看來進行記憶。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常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涂色,給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涂色,給字母和音節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在形狀上的細微區別,而且發展了視覺空間智慧。有個孩子就曾拿著自制的拼音卡片對我說:“我以前總分不清聲母z、c、s和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可現在我一看見卡片上的顏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為我把聲母全部涂成了紅色,把整體認讀音節涂成了藍色”。受到這個孩子一番話的啟發,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來書寫;紅色代表聲母,黃色代表整體認讀音節,白色代表韻母。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四、將拼音教學融于游戲中。
游戲是學習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特別是對學生進行早期教育的一種最好學習。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我在教學中經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唱唱,跳跳,聽聽,玩玩中領略學習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例如摘果子游戲:教師將音節寫在果子的后面,掛在大樹上。學生上前摘下一個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節大聲的讀出來,如果讀得對,其他同學就跟著他把音節讀兩遍;并把這個果子送給他,作為獎勵;反之則大聲的說:“請重來”;再如看誰跑得快:教師預先將卡片發給同學,然后大聲的讀出一個音節,持相應卡片的同學迅速跑上講臺領讀;這些活動使學生的腦、眼、口、手、腳都“動”了起來,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在變化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激情,有著強烈的新鮮感和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漢語拼音學習在游戲和活動的海洋中變得輕松而愉快。還可以利用拼音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來編成'漢語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放松休息,同時又可以鞏固拼音知識。
總之,漢語拼音有教法而無定法.只有把握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把漢語拼音教得生動有趣,學生才會樂學,愿學,才能把拼音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