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8: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后金融危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國際貸幣
一、全球經濟逐步復蘇,但時間漫長
就目前的態勢來看,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經濟正在逐步走向復蘇,但是由于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其要完全復蘇所需的時間將會是十分漫長的。首先,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動資金短缺或償付能力不足的現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剝離了大量的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資金以彌補其虧空。其次,全球經濟的復蘇還會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美元的貶值、經濟的失衡及失業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貶值極有可能造成在實體經濟或金融市場中出現新的泡沫,嚴重影響了經濟或市場的穩定性;而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經濟失衡會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其要達到再平衡的態勢又需經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失業率的攀升、就業壓力的增大等非經濟因素則會從另一角度制約和干擾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諸多有利的因素將從正面推動全球經濟的復蘇,而且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其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首先,針對于日益嚴重的金融危機,各國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及措施,這對刺激經濟的不斷增長、恢復當前的市場信心、扭轉經濟的下滑態勢、促進經濟的快速復蘇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國為了應對本次金融危機,刺激本國經濟的增長,從國家財政上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行了巨額的投資,并對其他領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積極培育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政策或措施都將大大的推進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其次,科技的創新、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將從很大程度上促進全球經濟加快復蘇,在長期內會決定全球經濟增長的總趨勢。因此可見,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仍將會在整體上實現復蘇,但需經過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
二、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產業轉移加速
從另一角度來說,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實質上是對早先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一次強制性的調整,其調整的原因是該模式無法維持全球經濟的持續曾長;經過這次強制性的調整,可以使全球經濟重新回到再增長的良性循環之中,但其調整的成本卻是極其高昂的,導致了全球經濟的一次重大衰退。
為此,從全球經濟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必須對早先全球經濟的增長模式進行一次根本性的調整,例如發達國家必須適當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遏制超前和過度消費,減少自身的資產負債率,執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等;而發展中國家則需重新調整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擴大內需,刺激?肖費,以實現從內部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或拉動,防止因外部不穩定性所導致的經濟增長乏力。
經過本次金融危機,全球產業將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場潛力大等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或其他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礎上盡早實現對產業的轉型或升級,以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全球經濟的早日復蘇以及進一步的發展。首先,新能源和環保節能產業有望引領全球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在本次金融危機過后,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紛紛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環保節能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投人力度,努力推動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并以此來引領全球產業結構的再調整,使其拉動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增長。其次,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載體,西方發達國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在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分工中處于領先地位,其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和運用低碳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仍將繼續發展金融、保險、信息、科技、法律、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優勢。由此可見,全球產業轉移將呈現出多層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橫向與縱向相互交融,從而形成更加復雜的全球產業格局。
三、國際貿易投資加速,但受保護主義制約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向復蘇,全球范圍內的貿易投資將會再次活躍,并從很大程度上推動全球經濟加快復蘇。首先,全球產業轉移將在更廣范圍、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上進行,從而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并且拉動了全球范圍內相關服務業的增長,創造出了愈來愈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國際貿易投資的加速還會對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區域內其產品、資金、技術、人員等要素的流動會更加便捷,其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或空間。最后,新能源、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的迅速發展,也會帶動國際貿易投資的發展,從而創造出對綠色產品、環保節能技術及設備的更多需求,拉動全球經濟和市場的復蘇。
但是,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各國由于大多是從自身角度出發,為加快本國經濟的復蘇,將采取一些對本國經濟或市場的保護主義政策及措施,這對于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盡快恢復經濟,保持經濟的平衡,將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超前消費、擴大國內需求、降低進口需求,因此這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增長尤為不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際貿易投資的發展。其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增大的現象,也將會對西方發達國家帶來一定的沖擊,其必然會采取相關保護主義措施,恢復就業市場,降低失業率。最后,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企業破產率的增加,各國必然會采取相關保護主義措施,通過設置相關障礙防止過多的本國企業被兼并或控制,盡力降低其投資或兼并活動給本國經濟所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從而弱化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限制了國際性投資活動的發展。
四、國際貨幣體系出現新變化。但仍將以美元為主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國際貸幣
一、全球經濟逐步復蘇,但時間漫長
就目前的態勢來看,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經濟正在逐步走向復蘇,但是由于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其要完全復蘇所需的時間將會是十分漫長的。首先,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動資金短缺或償付能力不足的現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剝離了大量的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資金以彌補其虧空。其次,全球經濟的復蘇還會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美元的貶值、經濟的失衡及失業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貶值極有可能造成在實體經濟或金融市場中出現新的泡沫,嚴重影響了經濟或市場的穩定性;而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經濟失衡會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其要達到再平衡的態勢又需經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失業率的攀升、就業壓力的增大等非經濟因素則會從另一角度制約和干擾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諸多有利的因素將從正面推動全球經濟的復蘇,而且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其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首先,針對于日益嚴重的金融危機,各國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及措施,這對刺激經濟的不斷增長、恢復當前的市場信心、扭轉經濟的下滑態勢、促進經濟的快速復蘇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國為了應對本次金融危機,刺激本國經濟的增長,從國家財政上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行了巨額的投資,并對其他領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積極培育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政策或措施都將大大的推進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其次,科技的創新、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將從很大程度上促進全球經濟加快復蘇,在長期內會決定全球經濟增長的總趨勢。因此可見,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仍將會在整體上實現復蘇,但需經過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
二、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產業轉移加速
從另一角度來說,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實質上是對早先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一次強制性的調整,其調整的原因是該模式無法維持全球經濟的持續曾長;經過這次強制性的調整,可以使全球經濟重新回到再增長的良性循環之中,但其調整的成本卻是極其高昂的,導致了全球經濟的一次重大衰退。
為此,從全球經濟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必須對早先全球經濟的增長模式進行一次根本性的調整,例如發達國家必須適當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遏制超前和過度消費,減少自身的資產負債率,執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等;而發展中國家則需重新調整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擴大內需,刺激?肖費,以實現從內部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或拉動,防止因外部不穩定性所導致的經濟增長乏力。
經過本次金融危機,全球產業將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場潛力大等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或其他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礎上盡早實現對產業的轉型或升級,以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全球經濟的早日復蘇以及進一步的發展。首先,新能源和環保節能產業有望引領全球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在本次金融危機過后,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紛紛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環保節能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投人力度,努力推動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并以此來引領全球產業結構的再調整,使其拉動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增長。其次,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載體,西方發達國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在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分工中處于領先地位,其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和運用低碳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仍將繼續發展金融、保險、信息、科技、法律、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優勢。由此可見,全球產業轉移將呈現出多層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橫向與縱向相互交融,從而形成更加復雜的全球產業格局。
三、國際貿易投資加速,但受保護主義制約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向復蘇,全球范圍內的貿易投資將會再次活躍,并從很大程度上推動全球經濟加快復蘇。首先,全球產業轉移將在更廣范圍、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上進行,從而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并且拉動了全球范圍內相關服務業的增長,創造出了愈來愈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國際貿易投資的加速還會對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區域內其產品、資金、技術、人員等要素的流動會更加便捷,其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或空間。最后,新能源、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的迅速發展,也會帶動國際貿易投資的發展,從而創造出對綠色產品、環保節能技術及設備的更多需求,拉動全球經濟和市場的復蘇。
但是,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各國由于大多是從自身角度出發,為加快本國經濟的復蘇,將采取一些對本國經濟或市場的保護主義政策及措施,這對于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盡快恢復經濟,保持經濟的平衡,將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超前消費、擴大國內需求、降低進口需求,因此這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增長尤為不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際貿易投資的發展。其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增大的現象,也將會對西方發達國家帶來一定的沖擊,其必然會采取相關保護主義措施,恢復就業市場,降低失業率。最后,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企業破產率的增加,各國必然會采取相關保護主義措施,通過設置相關障礙防止過多的本國企業被兼并或控制,盡力降低其投資或兼并活動給本國經濟所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從而弱化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限制了國際性投資活動的發展。
四、國際貨幣體系出現新變化。但仍將以美元為主
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商業銀行開始重視風險的管理的重要性,風險管理體系也逐漸建立起來。但是和國外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比較來看,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揭示風險和控制風險上明顯還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種風險并存,風險管理存在一定難度。首先,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融資信貸規模得到大幅度增長,銀行在資本管理上的難度逐漸增大。我國的貨幣政策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一直采取寬松的政策形式,主要依靠投資來拉動內需,這也就意味著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迅猛增長,資本管理的難度達到空前難度,企業不愿意償付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償還銀行貸款,銀行面臨著嚴峻的信用風險。其次,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日益險峻。我國目前開始運用市場化的方式對金融市場的資金籌集和運用,這使銀行面臨著資金流動和資金支付困難的可能。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的發展促進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流動性管理,但是我國的同業拆借市場發展不完善,商業銀行很可能面臨資金流動性危機。最后,我國金融市場中利率、匯率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風險逐漸增加。我國近年來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中央銀行也通過利率調控手段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利率變化的頻率和幅度正在進一步增加,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也在逐漸增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個商業銀行外匯交易和外匯業務規模逐漸增大,匯率波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也在逐漸增加。同時,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商業銀行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經營風險進一步加大。
2.商業銀行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缺乏有力的組織結構作為保證,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缺失,相對來說比較分散,部分商業銀行在信貸審批中依然存在著靠經驗、靠領導的工作方式,在信貸前不審查、信貸中不檢查、信貸后也不復查的弊端。
3.風險管理理念與文化的缺乏。我國商業銀行缺少風險管理的文化理念,風險管理缺少專業人士指導。企業文化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靈魂和生命,企業文化中能否有效的融入風險管理意識決定了企業風險管理成功與否。風險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能力和專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復雜性,對風險管理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要求風險管理人員具備較強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否則對商業銀行各項業務和產品的風險本質很難有精確的把握,建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很有必要。
二、增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1.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謹慎的監管制度要求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對金融機構流動性、杠桿率和資本充足率進行嚴格的管理,按照相關的管理標準進行管理;另外金融監管部門要審時度勢地確定金融監管的重點,考慮到經濟周期運行的特點和貨幣政策的要求等,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正常的運作下去。在當今的經濟發展世界,金融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和要點,美國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的金融和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但是卻使得我們意識到宏觀審慎管理的重要性,積極吸取發達國家發展的教訓,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單個行業或者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更應該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加大審慎政策的力度。
2.加強杠桿率監管。《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不得低于4%,這使得商業銀行資本套利的機會大大減少,商業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模型存在的缺陷可以用杠桿率監管來彌補,使得金融體系中的資本規模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的水平上。另外,杠桿率監管可以避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度擴張,避免商業銀行承擔過度的風險,控制銀行體系杠桿化水平的非理性增長和系統性風險的持續累積。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模式以及開拓國際市場遇到的困難,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背景中,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對策。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國的中小企業已逾1億戶,占中國企業總數99%,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60%,上繳稅收接近國家稅收總額50%,提供了全國80%的城鎮就業崗位,全國出口總額60%來源于中小企業,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企業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拉動民間投資,帶動地區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世界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一段時間區間,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國正在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新一輪大發展積極做準備,而我國經濟也步入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占我國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如何走出危機陰影,抓住機遇迎接新一輪發展,對于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的中小企業處于生死邊緣,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選擇恰當的進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國際化經營策略,是中小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立足的前提條件。
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背景中,面對新的國際營銷環境和發展目標,中小企業必須創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對國際市場開拓模式進行大膽創新,選擇正確的進入方式才能達到拓展國際市場的目的。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貿易式進入方式
國際貿易是目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最主要的進入方式,但由于對國際貿易環境的熟悉不夠,外貿信息渠道不暢,企業自身資源有限,缺少專業外貿人才,出口產品結構雷同,缺少和國際大客戶的交往,這些問題如不徹底解決,中小企業將很難走出國門而獲得較多的貿易利益。
(二)契約式進入方式
契約式進入方式主要有許可證貿易、管理合同、特許經營、交鑰匙工程、合同生產等。一般來說,規模較小的且又有獨特經營優勢的企業,比較傾向于契約式進入,因為這些企業由于缺乏國際經營人才和經營渠道,尤其是資金的缺乏,無法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轉而采取契約式進入來發揮其技術優勢或適用優勢,進行其跨國經營業務的拓展。契約方式可能是國際擴張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業公司對其產品在其他國家的制造和營銷控制權很小,提供的潛在回報也最少。
(三)投資式進入方式
中小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設廠,可以繞過各種貿易保護壁壘,將產品和服務成功地輸出到東道國,提高了全球市場占有率。在對外投資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資,后獨資,在對外投資的產業上,先勞動密集型產業,后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海外投資還只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資的當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資簡單的將國內員工轉移到海外。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小、分散程度高,對外投資項目較小,投資收益占總收益的比例也比較小。
(四)其他方式
1、貼牌生產
中小企業利用自身絕對低成本優勢與世界知名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通過貼牌生產或技術合作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業從事貼牌生產既可以利用現有競爭優勢如成本低、規模大,也可以彌補其產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國際品牌的利潤空間,迅速占有市場份額。而且,貼牌生產不涉及市場開拓,不承擔產品銷售風險。因此,在我國產品在國外頻遭反傾銷的情況下,貼牌生產模式仍是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可選擇的重要方式之一。
2、與其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
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各中小企業的優勢也各異,建立戰略聯盟,形成集團優勢,可以增強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抵御風險的能力。從事同一生產鏈上的不同生產活動的中小企業建立聯盟關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動中發揮優勢,在生產組織與產品質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產品的競爭能力,也為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減少障礙。
3、建立合資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資金、技術、設備等要素往往成為企業的“瓶頸”,但我國中小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勞動成本低廉的優勢。中小企業通過與國外跨國公司的合資與合作,不但可以獲得資金、引進技術設備,而且能通過利用當地合作伙伴與當地供貨商、顧客、銀行和政府官員的關系,利用合作伙伴在當地的信譽和經營渠道,在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為自己構建起一系列供需網絡,將自己的產品通過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體系網絡打入國際市場,推進了其開拓國際市場的進程。
4、電子商務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以電子商務的方式實現管理和營銷,形成了一個電子商務的經營和市場環境,這是一個全新的競爭激烈的國際化市場。電子商務是全球商務操作模式發展的長期趨勢,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面對大企業的規模成本優勢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電子商務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困難
我國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雖然具有優勢,但是也有很多劣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造成沉重打擊,大批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充分暴露出我國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競爭力不足,抵御風險能力弱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變而來,或是原有國有企業改制分化而來,產品品種往往拘泥于給大型企業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簡單產品。不少中小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缺乏名牌產品,缺乏獨特的企業文化,凝聚力不甚強,產品本身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的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比較弱。
(二)缺乏資金,融資困難
融資困難一直是困擾著我國中小企業成長和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又為這一難題增加了新的影響因素,使融資難問題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多數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資金無法擴展市場,甚至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這既有企業自身素質、資產規模、信用水平等內在原因,也有擔保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融資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貸條件高、創新產品少、上市直接融資門檻高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三)匱乏專業性人才
企業要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擁有一批熟悉國際經貿規則與慣例和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的外語、外經貿、金融、營銷、企管、財務、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而我國中小企業人才缺乏。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中小企業長期以來,立足于國內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忽略了對專業性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加之多數中小企業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觀念淡薄,缺乏相應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致使許多人才流失,這已經成為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四)信息資源問題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主動獨立與國外客戶聯系的能力較弱,往往被動地等待外商或商上門聯系。因此,由于企業本身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中小企業對國際市場及本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暢,形成了企業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況。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對策
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小企業走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現在是恢復發展的最佳時機,本文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中小企業要努力增強自身實力,提高抵御風險能力
中小企業要從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內部管理、人才結構等方面增加自身實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風險以及迎接挑戰的能力。要在國際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中小企業必須改變目前產品結構不合理,檔次低的現狀,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產業優化提升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中小企業可采取聯合、參與、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資質量,加強技術創新,增強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回避國際市場的經營風險。
(二)積極為中小企業搭建融資平臺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銀行和第三方機構共同搭建的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比例的規定和國家關于擴大中小企業融資規模的政策,盡力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加大資金支持和金融產品創新力度,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積極挖掘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融資功能。密切銀企合作,加快構建和完善銀企對接平臺,健全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長效合作機制,不斷擴大銀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并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準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
(四)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
中小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絡,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在互聯網上直接進行貿易,可以大大節省傳統業務中人員的花費,運用電子商務還能夠使企業向用戶提供全天侯的產品信息和服務,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電子商務是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最快、最靈活、接觸面最廣而且最節省的辦法。中小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時應注意信息交易安全問題以及法律問題。
參考文獻
1、毛立軍.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進入策略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2007(5).
2、洪熒.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雷楊.論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進入策略[J].科技創新與管理,2008(4).
【關鍵詞】投資者保護;后金融危機時代;大股東侵占
一、后金融危機背景下提高投資者保護水平的必要性
從歷史事實來看,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也是改善投資者保護、推動投資者保護模式轉換的契機。加強投資者保護可以通過充分界定與實施的投資者權利邊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實現效率的提升。但是投資者的權利邊界不可能在一開始就完全清晰地進行界定,因為事前不可能預見到所有的不確定性并通過制度安排進行消除,在既定的權利邊界安排基礎上所展開的交易過程,也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展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權利邊界的進一步界定與否,要考慮成本效益原則。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通過提升投資者保護水平、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收益上升。(1)金融危機促使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大股東掌握更多的信息,中小投資者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獲取真實信息的成本較高,在集體行動問題上處于不利地位,使得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成為可能。大股東侵害中小投資者的能力,取決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控股股東侵害中小投資者的成本越低,因而具有更大的動力實施侵害。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傳遞的質量、效率下降,從而加劇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控股股東侵害中小投資者的動力將隨之增加,資源配置效率將隨之降低,因而,有必要增強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金融危機爆發后,如果對投資者保護程度低,惡化的經濟前景會導致控股股東加劇其掠奪行為,從而導致資產價格的大幅下挫,減緩經濟走出危機的步伐。(2)金融危機增加了不確定性,改變了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金融危機爆發后,未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一方面降低了長期收益的貼現,使控股股東機會主義的短視行為增加;另一方面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加大,傾向于收縮投資,從而削弱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證券市場規模萎縮,而提升投資者保護水平,有利于通過更加清晰、明確地界定投資者權利邊界,減少或降低不確定性,從而激勵投資者追求產權的收益。
二、研究設計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從定量的角度來說明金融危機后投資者保護的變化趨勢及現狀。主要采用預先對投資者保護指數的各個控制變量賦權重,綜合評價投資者保護的狀況。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制造業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考慮ST公司的特殊性,剔除2008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并剔除數據不全的公司,最終以395家制造業上市公司2008、2009年、2010年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所需數據來源于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和國泰安數據庫。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處理主要利用Excel和SPSS16.0軟件。
(二)變量設計
1.控制變量。第一,公司規模(SIZE):公司規模越大,則大股東可以選擇的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手段就越多而且更加隱蔽,中小投資者利益受損程度就越高。本文選取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公司規模。第二,資產負債率(LEV):我國投資者長期以來都認為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其資本成本比較高,從而加劇了財務風險,其投資回報率也會受到不利影響。資產負債率與投資利益保護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且這一結論得到了證實。第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學術界對于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對于投資者保護的影響已經得出一致結論,即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投資者保護成負相關。第四,股權制衡度(Z):股權制衡度以第二到第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之和減去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股權制衡度越大,表明第一大股東受到其他股東的制衡作用越大,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侵占行為會減少,所以參考胡艷華(2009)研究結果股權制衡度越高,對中小投資者保護越好。第五,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本文以營業收入增長率來衡量企業的成長性。企業的高成長性保證了高的盈利能力,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講,有利于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保證了投資者利益的實現。第六,總資產收益率(ROA):本文以總值產收益率,即凈利潤/(年末總資產+年初總資產)來衡量企業的獲利能力??傎Y產收益率越高,表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高,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有利于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有利于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2.因變量:投資者保護指數(IP)。目前使用較多的是投資者保護指數這個指標,但是該指標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因為不同的研究目的賦予其不同的概念。本文沿用投資者保護指數這個名詞,參考王曉梅(2007)提出的投資者保護衡量指標的五方面內容構建本文的投資者保護指數的模型。
(三)模型構建
本文的研究模型為,如:IP=β0+β1×SIZE+β2×LEV+β3×TOPI+β4×GROWTH+β5×Z+β6×ROA+ε。其中β0是常數項;β1至β6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變量。
三、實證結果分析
我們利用本文設計的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指數對樣本公司的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狀況作了考察,表列示了描述性統計的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的程度普遍不高。2008年至2010年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指數的均值分別是51.83、50.89、50.31、其中2008年的得分最低,這是因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每年得分狀況在60分以上的公司占全部樣本的比重分別為71.14%、72.66%、75.19%、這說明大多數公司在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方面的得分沒有達到及格線,而且可以發現分值基本上集中在40~70分這一區域。另外,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各年份的標準差普遍偏高,其值分別為9.87、8.72、11.55,由此可知我國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水平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公司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化。
四、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2008~2010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濟數據,對投資者保護進行了實證分析,對樣本的分析表明,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重創后,投資者保護的現狀令人堪憂。各國政府應當關注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因為中小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的弱勢群體但也是重要的參與者。鑒于本文研究預先賦予權重的方法來衡量投資者保護的控制變量的重要性,這可能會因為主觀因素存在分歧,進而影響后面實證檢驗的有效性,因此后續研究可以深入研究權重的準確性加以完善。
參 考 文 獻
[1]王曉梅,姜付秀.投資者利益保護效果評價研究[J].會計研究.2007(5)
[2]胡艷華.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與股權結構的關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2009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村信用社,對策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原因及影響
(一)金融危機概述
2007年,由美國次貨危機引起的支付危機愈演愈烈,美國股市暴跌,眾多大銀行破產倒閉,造成投資者的恐慌,直至導致美國全國性的金融危機。隨后金融動蕩迅速波及世界各個角落,各國經濟發展陷入泥潭難以自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其影響持續到現在。
目前雖有跡象表明我國正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但近年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各個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國際外部環境的變化將直接導致我國靠出口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受到嚴重的挑戰,也增加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難度。同時對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民生的進一步改善、社會的長期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金融危機形成原因分析
1.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實現了各種資源的無國界障礙流動,反過來又增加了各國經濟聯系的聯系和依賴性,使全球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然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和廣泛性。美國次貸危機后,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機構相繼宣布破產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續下跌,世界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嚴重減弱,最后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世界范圍內各經濟主體都難以幸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論文,“次貸”是被提及最多的詞,次貸危機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次貸是次級抵押貸款(Sub prime Market)的簡稱,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旨在為購房者提供融資便利讓中低收入者可以購買起住房。這些次級貸款產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統的信用風險。同時由于相關政策的改變如連續加息和房價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級貸款者難以支付月供,造成違約增加。加上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將風險轉移給整個資本市場,和這種金融創新產品推銷范圍的廣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
3. [1]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導致市場運行中出現許多難以依靠本身解決的問題,加上市場對利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這必然需要有力的監管措施。在次貸危機暴發前,信用評級機構對于高風險性的金融產品如MBS、CDO等都給予了很高的信用評級中國。由于虛假的高信用評級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間接造成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表面非理性的繁榮。在這過程中,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監管的監管缺位,對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當市場參與者理性不足時,監管當局責無旁貸,應積極采取措施將危機消除在萌芽階段,否則越演越烈將一發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
作為傳統傳統農業大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農村、農業、農民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沖擊和直接的影響。農村信用合作社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這場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農村信用合作更是難以置身事外,其業務經營及管理必然受到影響。
1. 客戶資源流失,經營利潤增長放慢
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滲透和蔓延到各領域,農村、農業、農民承受的市場風險和壓力逐漸增加。以農副產品為原材料的加工業由于出口需求的縮減,導致企業經營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響相關農業企業的資本流動,另一方面導致農民收入減少,從而造成農信社客戶資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環境的影響,預期收入和購買力的下降,對于農村的生產和農戶的心理難免造成負面影響,也不利于農信社相關業務的開展。農信社的存款、貸款額增長率相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對于“以貸為本”, 缺少中間業務支撐的農村信用社,盈利問題將是最大的難題。同時由于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各農信社之間的競爭相互滲透異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客戶資源特別是優質客戶資源的短缺。
2. 競爭壓力加劇,市場份額面臨挑戰
農村信用社明確定位于三農。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三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進,農信社“一農支三農”的地位已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農村市場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應措施,加大力度對農村金融業務的支持,如農業銀行“惠農卡”的推行、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農貸產品的面市。加上民間借貸盛行,金融危機之下農信社的市場環境復雜性和面對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農村金融市場市場競爭日趨劇烈,農信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3. 金融創新壓力加大
目前農信社提供的服務幾乎集中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上,信貸種類偏少金融論文,金融創新也主要是以借鑒為主,創新性不足,同質化嚴重。同時由于金融危機的關系,之前的金融產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3]如受農戶歡迎的小額農貸因市場的不景氣形勢,市場需求下降,導致深度推廣難度增加。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雖然讓如專業合作社的組建、消費類的新興產業的資金需求增大,但由于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和金融危機的沖擊,農信社可作為之處有限。也有些農信社把部分資產投資于房地產行業,但房地產行業的不穩定性使農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農信社自身條件的限制,如金融創新觀念不強、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創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劇了目前農信社金融創新的壓力。
4. 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歷史積累和現實問題,農信社普遍存在著經營效益不佳、服務機制不健全、人才觀念落后、電子信息化程度度等問題。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目標就在于解決歷史積累上所留下的問題和改善農信社在經營管理體制。但當前從整體上來說,我國農信社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不僅與金融改革的預期目標相距還很大,同時也難以適應當下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為了實現我國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農信社的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的深化,但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于農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響。在農信社面臨各方面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如何繼續推動農信社的改革,增強實力,實現向現代化銀行的轉換,難度可想而知。
二、農村信用社應對金融危機對策分析
面對金融危機,農信社如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化挑戰為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 解讀金融危機深層問題,總結教訓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帶來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災難還有深刻的經驗教訓。我國農信社應深刻解讀引發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這場危機中,不管是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場監管還是對于市場機制的靈活運用,農信社有所作為的地方還很多。各國也紛紛總結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之談,其中馬來西亞央行行長澤提認為金融機構本身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農信社應努力增強自身的實力,夯實基礎,加強內部治理和穩定性。同時,金融危機也暴露出各金融機構在風險防范上的管理漏洞,這也對農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強化風險防范機制的要求。
(二)構建農村信用社營銷體系,鞏固市場地位
面對競爭壓力加劇、市場份額面臨挑戰的現狀,農信社關鍵在于做好市場營銷,提高廣大農戶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擴大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農信社應充分發揮其立足于農村農業農民的先天優勢,做好市場細分,明確目標市場,注重于潛在市場的發掘和培訓和客戶資源的有效管理。樹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營銷觀念,改進服務質量,以優質貼心服務取勝。加強營銷人員隊伍的建設,為市場營銷提供優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種營銷手段,形成整體的營銷策略,真正起到維系客戶、培育客戶的忠誠度、搶占市場的作用。
(三)尋找市場突破口,實現金融創新
農信社對于原有的金融產品可根據市場需求作出適當調整后繼續加大推廣力度。如原本的小額農貸投放一般以男性為主金融論文,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向農村婦女推廣。積極尋找市場突破口,進行產品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對于富裕的農戶可嘗試消費型或住房類貸款的推銷;對于因金融危機返鄉的農民工,可鼓勵支持其進行創業;[4]對于國家鼓勵提倡的綠色環保型、科技實用型、區域特色型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力度著力解決所面臨的貸款難問題。積極開發中間業務的創新工作,在做好原先業務,如工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信社根植于廣大農村的優勢,可逐步開展代收保險、水電費、民政補助款、等業務,急廣大農民之所需以提升農信社金融服務影響力,獲得良好口碑。同時可嘗試電話銀行、投資理財、金融咨詢服務等新業務,以提供了更加優質全面的金融服務。
(四)引入現代金融理念和機制,加快體制改革
金融危機對于農信社的體制改革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借此次金融危機的契機,農信社應挺住各方面壓力,嚴格遵循國家和省市各級的政策要求,堅持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向現代金融企業邁進。引入現代國內外商業銀行先進的運作管理模式和觀念,樹立以效益為目標,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打破原有體制的束縛,健全法人治理的企業結構,盡快完善運行機制適應市場要求,將農信社改革往實處和深處推進,以致力于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發展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何五星.金融可持續發展導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漆曉霞.金融危機中農村信用社風險防范之思考[J].審計與理財, 2009,(08).
[3].王芳.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的影響探討[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 ,(08).
[4].謝志忠,游少萍,陳念東.論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導向[J].中國林業經濟,2007 ,(1).
后金融危機時代《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教學目的是什么?這是思考《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前提。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先生認為,《西方經濟學》教學目的是培養品行良好的資產階級社會公民或新一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人,這一見解合理地提出了培養品行良好的公民或新一代經濟學人的教學目的。不僅《西方經濟學》教學有其前提,而且《西方經濟學》本身也有其前提,只有明了《西方經濟學》本身的前提,才能明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保羅·薩繆爾森在《一個折中主義者的宣言》中稱自己的經濟學思想是“有限的折中主義”,這一“有限的折中主義”的前提是“現代混合經濟”[1]21,23,這就是一個證明《西方經濟學》本身也有其前提的證據。根據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原理,《西方經濟學》的前提是社會的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經濟制度,正如保羅·薩繆爾森所說:“漫游了經濟學領地之后,我們的心得是,無論是無管制的資本主義制度還是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二者都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一個真正現代化的社會。這一點已為經濟史所證實?!盵1]22同樣地,根據社會存在是歷史的產物的原理,社會的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經濟制度也是歷史的產物,這就是說,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歷史的產物:第一,無管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歷史的產物。這是馬克思在其一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中反反復復地向人們證明的一個事實。資產階級經濟學從根本上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歷史的產物,從而表明了其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屬性,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曾經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經濟學理論的資產階級立場。第二,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也是歷史的產物。林毅夫、蔡、李周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一書中認為,傳統的計劃體制形成的原因是政府在資金稀缺的條件下為了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目標而做出的選擇,這就證明了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也是歷史的產物。①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是歷史的產物。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實現人民自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在生成之中。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了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了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工業生產力和城市生產力有了大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收入分配問題、環境問題等,這些問題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但也不是沒有可供減輕甚至避免這些問題的措施可用。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人們沒有摘要:在國家密切關注下,為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學習的時效性,教育部對高校課程的深化改革已經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是評定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而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評價又是評定教學質量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準,文章就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對策。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問題;對策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153-02徹底學會。我們學習《西方經濟學》,一定要著眼于《西方經濟學》本身,即我們生產和生活于變化中的經濟制度,才能明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
從人類史的角度看,正在生成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比較起來,顯然是初升的太陽。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意義在于,人們在見證了西方經濟學在預防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方面的缺陷之后,開始了進一步創新西方經濟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這是西方經濟學的機會。后金融危機時代在中國傳授《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有歷史感和創新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或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中國大學生,只有明了人們生活于或者曾經生活于其中的經濟制度的歷史性(即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正在生成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性),從而有歷史感;只有明了經濟制度的歷史性對新一代經濟學人創新思維的挑戰,從而有創新能力,我們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才能實現其教學目的。
二、教學內容:中國經濟問題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
教學內容構成教材,教材內在地有邏輯推論與經驗事實的一致和內部邏輯的一致。根據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原理,“教材”也有兩個層次的含義:首先,當下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正經歷著變化的經濟制度是《西方經濟學》的第一手教材。其次,人們借以分析這些經濟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是《西方經濟學》的第二手教材。明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有歷史感和創新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或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人之后,我們討論一下《西方經濟學》教材的選擇問題。在《西方經濟學》教材的選擇上,就第一手教材而言,依據歷史的順序考察,它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依據最密切聯系原則,就中國的教師和學生而言,這第一手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僅如此,這三個內容是相互關聯的,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生成的前提,而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在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挑戰中生長起來的,因此,這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整體。就第二手教材而言,因為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中國化的產物,而又是對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批判性研究的產物,所以,我們要選擇借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作為《西方經濟學》的第二手教材的內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必然表現為對一個個中國經濟問題的分析,對一個個中國經濟問題的分析又必然引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及其體系的分析。顯然,最理想的教材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研究和敘述主體的教材,在研究和敘述這一主體的過程中不斷地回應對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經濟分析。這樣的教材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有學者研究認為,可以借用西方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研究中國改革有的問題,特別地,可以借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研究中國改革中的政府行為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在豐富和發展西方經濟學,使西方經濟學真正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經濟科學。而筆者認為:第一,以中國經濟問題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研究和敘述主體展開《西方經濟學》教材;第二,中國的經濟問題不同于歐美的經濟問題,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因為中國的經濟制度不同于歐美的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們可以參考借鑒但不可以直接選用引進版的歐美《西方經濟學》教材[2]。
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