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5 02:16: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學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闡述現行分級護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原因,從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現狀、醫院護士發展現狀、護理專業的自主性、護理倫理角度等分析由護士下達分級護理護囑的可行性。
分級護理是按照國家衛生部統一制定的分級護理標準和要求,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實施相應的護理和照顧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醫生下達、護士依據醫囑實施[1],目前已成為護理工作中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級護理在規范臨床醫療護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執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從而引發了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思考。
1分級護理執行現狀
1.1存在問題
1.1.1分級護理醫囑的準確性肖小文[2]調查發現:一級、二級護理所占比例高,達43.2%、50.4%,比相關資料[3]高;一級護理符合率僅27.8%,二級護理符合率僅36.2%,護理級別實際評定符合率低;從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級護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級護理者占40.0%,護理級別大多未能客觀反映病情變化;醫生下達的護理級別整體向一級護理偏移,而且多數護士認為醫生確定的護理級別與病情不符,畢慧敏等[4]調查結果是52.55%,具有大專學歷或中級職稱的護士持這一觀點的比例更高。畢慧敏等[5]將醫囑護理分級和標準護理分級作比較,發現兩者有統計學意義。王淑琴等[6,7]將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護理分級作比較,也得出同樣結論。
1.1.2護士落實分級護理的隨意性較大由于沒有明確的執行標準和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使醫囑逐漸失去嚴肅性和應有的權威性[4,8];護士淡化分級護理并形成思維定勢,對不按相應護理級別護理司空見慣,對確需按規定執行的護理也敷衍了事,結果是分級護理對部分病人只是一種形式[2,8]。
1.1.3臨床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魏暢[9]調查發現,分級護理執行人員中有9.01%~58.57%是由分級護理服務體系規定的最低資質標準人員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規定的最低資質標準人員執行的;1.83%~41.68%是由超過最低資質標準人員執行的,這說明臨床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醫學教育要求與分級護理制度不相符醫療與護理相輔相成,但在醫學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級護理的相關內容,絕大多數醫學生不甚了解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10]。王淑琴等[6]調查發現: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的人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由于臨床醫生對分級護理的知識了解有限,醫生往往根據主觀經驗或以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造成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不規范[6,10]。
1.2.2醫生認識上的偏差如有些醫生對護理級別從思想上未引起重視,下達的醫囑存在隨意性[2];有些醫生對新入院病人傾向于開出一級護理醫囑,以提醒護士注意[5];有些醫生從經濟考慮,認為把護理級別開高1個或2個等級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醫生為自我保護,在病人病情變化時不及時更改護理級別[9]。這些原因也導致分級護理制度執行的不規范。
1.2.3護理人員嚴重短缺國家衛生部曾調查了全國210所醫院,結果顯示,護士缺編的醫院占被調查醫院的93.3%[11]。有些護士認為人員缺編是分級護理不能落實的重要原因,而這種觀點在學歷、職稱高者比例更高[4]。現有護士很難滿足分級護理的需要。
2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2.1由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護理學基礎》及全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材《護理理論》都對分級護理的標準和要求作了詳細的闡述,護士對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的適用范圍、護理內容極為熟悉,而且能熟練掌握操作規程[12],理論上說,護士是有能力下達分級護理的。
2.2由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現狀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我國恢復高等護理教育20余年來,已形成中專、大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層次護理教育體系[13,14]。高等護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經超過護理專業年招生總量的30%。據教育部統計,至2005年,我國已有4所學校開設了護理學博士教育,30余所學校開設了護理學碩士教育、133所學校
開設了本科護理教育,近250所學校開設了護理高職教育,400余所學校開設了護理中職教育。除學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學考試??坪捅究贫尉_設了護理專業,加上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護理教育體系[14]。
完善的教育體系使護士掌握了大量護理專業知識,在理論上,護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護士可以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做出決策,對病人進行分級護理,組織安排護理措施的有效實施[15]。
2.3由我國醫院護士的發展現狀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我國已經培養了大批護理人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護理隊伍不斷壯大[12]。至2004年底,全國護士數量為130.78萬名,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達25.6%[13]。根據“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護士中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不低于30%,三級醫院工作的護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應不低于50%,二級醫院工作的護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應不低于30%[13]。
高學歷護士的加入是醫院一筆寶貴的財富。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卻存在著高低學歷護士、不同等級護士同等使用的問題[16],這不僅大大挫傷高學歷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極易造成由于不能體現自身價值而流失的現象;而由護士下達分級護理就是體現自身價值、展示護理工作獨立性的一個嘗試。
2.4由護理專業的自主性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專業自主性是指個人有權利自由的獨立作業且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說明,負完全責任[17]。目前,盡管護理專業在不斷發展,但護理專業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未被社會乃至被醫院的管理者所認可,護理工作仍被看作是從屬于醫療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認為在醫院是“以醫養護”。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醫生是醫院的主體,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決策權,護士沒有權利參與真正的決策和決定[18],護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縛[19],工作滿意度也受到影響。有研究[20]認為,對工作環境缺乏支配能力、參與機構決策機會過少是影響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萊德森在他著名的《醫療職業:應用知識的社會學研究》(Freidson,1970)一書中認為:將職業與其他行業區分開來的唯一標準在于“自主性的事實”,即一種對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狀態,一個職業只有獲得了對于決定從事其職業工作的正確內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權力的時候,才具有穩固的地位[21]。但是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卻普遍存在著由醫生確定病人護理級別,護士被動執行的現象,如此下去護理專業自主性將如何體現?護士的專業知識將如何綜合應用?
2.5從護理倫理角度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護理倫理是以醫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范為指導而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它控制和調整著護理人員的思想感情和形態。護理倫理學的基本概念:支持維護、行動負責、互助合作、關懷照顧。
分級護理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常常使護理人員陷入了“倫理困境”,出現專業倫理與專業角色要求的沖突[22]:一方面在護理專業的倫理規范中,護士應該支持維護病人的利益和權利,給予其相應的護理;另一方面,在專業角色上,護士應配合醫囑的執行。護理倫理學指出,護士對自己所做的行動負有責任,即行動負責,指在護理領域內有關護理決策由護士做出,可見護理業務范圍內如分級護理的問題應由護士自己決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學者觀點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過了解香港地區部分醫院的分級護理情況發現:香港地區的護理級別由護士確定,這樣既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值得借鑒。肖小文等[2,4,5,19]認為,分級護理是護士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護理服務的依據,應由護理人員在對病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做出;這樣既可避免跨專業指揮帶來的問題,又可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發揮各級護士主觀能動性,體現責權利和專業價值[23]。
在醫療護理工作中,醫療與護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兩個專業。護理當然要根據醫囑進行,但不等于說護理工作沒有相對獨立性;護士與醫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因而在如何護理病人問題上,應該由護士做出決策,進行組織安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護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樹立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19]。護理人員若能取得下達分級護理的權力,其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必能提高,我國護理事業必將翻開進一步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鄭雪梅,鄭水利,車文芳,等.醫院護理活動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層醫院護理級別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4):19-20.
[3]楊英華.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1-63.
[4]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臨床分級護理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病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7-58.
[9]魏暢.軍隊三級甲等醫院分級護理服務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軍區進修學院,2005:32-33.
[10]霍麗杰.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雜志,2003,20(1):77-78.
[11]胡玲,歐陽山蓓.我國護理人員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4,4(5):31-33.
[12]楊俊蘭,于洪.淺議護士處方權[J].包頭醫學,2006,30(3):38.
[13]楊英華.護理教育現狀與反思[J].上海護理,2006,6(4):1-2.
[14]沈寧.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護理教育健康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8-9.
[15]鄭潔,郜玉珍.淺淡現代醫護關系中的護士角色[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6,15(2):143-144.
[16]鄭麗芬,陶慧娟,諸永蓮.不同學歷護士的組織管理及專業自主性的研究[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6,5(10):1193-1194.
[17]蘇麗智.最新護理學導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1-49.
[18]劉玉馥.護士壓力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1):4-5.
[19]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17-419.
[20]張立紅,韓英軍,朱月珍,等.部隊醫院護理科研開展現狀的調查[J].南方護理雜志,1997,4(1):36-37.
[21]劉思達.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干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J].社會學研究,2006,1:197-221.
延續護理是醫院、家庭、社區之間的相互合作,協調和信息共享,并為病人提供無縫隙連續服務。它也是病人出院后回家休養或是回到社區進行后續治療的紐帶,然而傳統的護理服務僅限于住院病人,病人一旦出院,護理工作便不再延續。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延續護理與社區衛生服務相關情況的對比,提倡社區衛生服務與醫院服務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居民提供高質量、方便可及的衛生服務。
1延續護理定義
國內有學者將延續護理定義為:醫療機構通過系統地設計一系列護理行為,使病人在轉換了不同健康照顧場所后,如醫院轉換為家庭,一樣可以得到高質量、與原各項措施具有協調性、連續性的護理[1]。即使有部分病人疾病得到相對控制或疾病緩解后出院,由于所患疾病的復雜性,自我管理存在相當的難度,病人仍有很高的健康照護需求[2]。潘美開等[3]認為,糖尿病病人出院后治療依從性降低,而出院后的持續治療很重要,病人及家屬對出院后的疾病恢復相關知識需求增加,且更趨于需要上門延續服務,可以看出,部分病人出院后仍需得到延續護理。同時,國內也有研究[4]指出,有些病人很難在住院期間一次性完成疾病全程的治療與康復,出院后大多數病人只能通過回院復診來延續治療和獲取相關的康復信息,因此,健康需求遠不能滿足病人及家屬的需求。
2延續護理與社區衛生服務有關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2.1國外研究現狀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是從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中心的一個延續性護理研究項目發展而來[5],它強調隨著病人轉移到家庭和社區,其治療和護理也應該從醫院持續性地投射到家庭和社區[6]。該模式通過跟蹤和管理病人從住院到回歸家庭全過程,提高病人及照顧者的自我護理能力[7]。VanWalravenC等[8]指出,延續性護理能夠改善病人的健康結果,降低其急性住院后的再入院率。
另一方面,美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合格護士為病人在其家中提供護理照料和治療。護士通過家庭訪視的方式對病人及其照料者進行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有關的主題教育,這種服務的最終目標是給出院病人提供持續的照護,并使他們在家中重新恢復健康。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社區護士可以在病人家中提供部分服務,比如自我注射、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等,社區護士還可根據病人的個體需求,在訪視病人時提供相應的??谱o理。當病人需要再次入院時,社區護士還負責向醫師提供病人的信息?,F在國際上有不少國家或地區的社區護理工作是在家庭醫師團隊的基礎上開展的,效果較好[9]。
2.2國內研究現狀筆者查閱近五年的相關文獻發現,大多數有關延續護理的研究仍以電話、信件、登門隨訪、Email、護士門診等方式居多,而有關病人出院后轉診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后續治療或導管維護的研究相對較少。有許多病人,例如慢性病病人[10]、攜帶導管出院病人[11],他們需要經常往返于醫院、社區進行治療和康復,在治療環境不斷變化的時候,無法避免會因醫院和社區服務的不銜接等各種因素導致醫療護理服務的中斷,這就可能導致病人不能很好地恢復疾病,因此完善機構間的連續不可忽視。延續護理在我國內地的發展仍未成熟,它不僅涉及到醫務人員對出院病人的健康指導、上門隨訪等內容,還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12]。有調查顯示[13],有33.3%的護士認為病人出院意味著護理服務的結束,40.5%的病人出院時沒有獲得相應的指導。
另一方面,我國社區護理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國內各地區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14]。社區居民對社區護理的理解比較狹隘,不能充分理解社區護士價值,大部分人仍覺得社區護士只需打針、發藥,以至于很多時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15]。目前國內很多社區護理工作內容仍偏重以二級預防為主的護理活動,例如靜脈輸液、肌內注射、測量血壓、家庭訪視等[16]。
2.3延續護理與社區衛生服務展望延續護理被認為是高質量醫療服務所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慢性病的康復、成本效益控制、有效利用醫療衛生資源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7]。國外及我國香港地區進行的延續護理所取得的積極成效通常是由護士主導的多學科團隊共同協作的結果[18],然而,我國要發展延續護理,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一,我國還未出臺有關延續護理的法規與制度,也就沒有相關的準則約束或保護醫護人員及病人。其二,社區與醫院的轉診機制還不成熟,盡管已有醫院相繼開展延續護理服務,也僅僅是采用電話、門診、信件等方式,很少有醫院將出院病人轉診至社區進行后續治療及護理作為延續護理的一種方式。
3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問題也愈加重視,尤其對延續護理的渴望更是日漸增加,延續護理必定會成為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延續護理模式規范化、制度化仍需不斷研究。同時,在構建合理的延續護理模式時,如何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一資源,而不是單單就醫院的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電話、隨訪等單一的延續護理方式,這也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程波,袁芳.對腦卒中康復期患者實施延續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4):84-85.
[2]陳燕.北京地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延續性照護模式的初步探索[D].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3.
[3]潘美開,陳茜,邱月群,等.糖尿病患者對醫院延續服務需求的調查研究[J].醫學信息,2010,5(7):1687-1688.
[4]李晴,周婷婷,李韜彧,等.延續護理在腹膜透析治療腎病綜合征伴急性腎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2):114-117.
[5]高凱霞.應用奧馬哈系統對膀胱造瘺患者延續性護理干預和結局評價[D].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4.
[6]董玉靜,尚少梅,么莉,等.國外延續性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9):20-23.
[7]陳曦,畢越英,陳?;?連續護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8):758-760.
[8]VanWalravenC,OakeN,JenningsA,etal.Theassociationbetweencontinuityofcareandoutcomes:asystematicandcriticalreview.JournalofEvaluationinClinicalPractice,2010(16):947-956.
[9]巫云輝,曹世義,邱德星.基于家庭醫生團隊的社區護理模式探討[J].社區衛生服務,2013,30(2):109-111.
[10]湯維娟.上海市癌癥病人連續性照護模式的構建[D].第二軍醫大學護理學院,2011.
[11]張秋娥.PICC帶管出院患者延續護理中的并發癥發生狀況與對策[J].當代護士:專科版(下旬刊),2012(11):66-68.
[12]徐建秀.我國延續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9):18-19.
[13]付偉,李萍,鐘銀燕.延續性護理研究綜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27-30.
[14]郭佳鈺,周娟,劉秀娜.我國社區護理現狀[J].社區護理,2012,26(12):3351-3354.
[15]王茜,王薇,胡燕.中美社區護理現狀的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全科護理,2014,12(8):679-682.
[16]李蘊明.國內社區護理有待完善[N].醫藥經濟報,2010-04-12(W03).
[17]簡平,劉義蘭,李保華,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延續護理現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3,28(23):12-13.
[18]欒海麗,孫國珍,邵筱敏.慢性病患者延續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7):92-94.
無
(f0003)移動護士站電子掃描儀在心臟??浦凶o理巡視的應用 張春霞
(f0004)征文啟事 無
科研綜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論模式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孔淑貞 蔣文慧
(1540)精神科醫護人員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為的研究現狀 賀美玲 郭志華 王紅星 丁偉華 程艮
(1542)全髖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自我效能評價工具的研究現狀 王海燕 許燕玲 胡三蓮 錢會娟
(1545)我國傷口護士角色功能的研究進展 王雅琴 寧寧 陳佳麗 廖燈彬
(1547)我國護理教學評價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韓金鳳 王? 李書梅 黃葉莉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549)耳掛式象鼻型嘔吐物收納測量袋的設計 胡曉嵐 張繽
科研論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體重管理相關知識一信念一行為對稱體重依從性的影響 鞠陽 汪小華 仇靜波 龐建紅 馮萍 陸敏霞 趙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顧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 程璐 孫國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積嚴重燒傷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數變化與肺功能關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園 周娟 吳軍 彭毅志 彭代智 羅高興 羅奇志 顏洪
李曉魯 張家平
調查研究
(1558)本科實習護生文化勝任力與職業自我概念的相關性研究 張瑜 李秀艷 richard pescador
(1561)門診老年高血壓病人不合理用藥情況調查及護理對策 彭霞 莫霄云 寧余音
(1563)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 陳小慧 劉海波
(1565)日間手術病人術前訪視需求調查 楊霞 胡文娟 趙愛平 盧惠娟 陳哲穎 周亞芬
(1567)護士對醫院不良事件報告氛圍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孫曉 萬文潔 吳茜 朱曉萍 施雁
(1570)口腔??漆t院護士專業自我概念影響因素的研究 楊冬葉 萬麗紅 陳佩珠 黃秋雨 周鳳
(1572)低年資護士工作應激及影響因素分析 杜鑫 王維寧 丁芬芳
(1575)陜西地區部分醫院靜脈輸液工具使用及維護的調查與對策 張敏 何華 張亞婷 吳紅娟 徐歲云
(1577)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 吳祝鳳 林細吟 卜秀青 方蘅英
臨床研究
(1580)老年腎病病人長時間輸液治療對外周靜脈血管損傷的臨床觀察 馬莉冰 馬國棟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頸椎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毛羽佳 張先庚 李鳳燕 梁清芳 王紅艷
(1583)藥護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王英萍 張寧
(1585)綜合護理干預對顱底腫瘤切除術后病人吞咽障礙的影響 王濱琳 徐德保 唐運姣 陶子榮 賀愛蘭 賀蓮香
(1587)臥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頭車洗頭的效果觀察 黃秀華 梁秀萍 譚意
萍 陸麗芳 楊記英 吳肖梅
(1589)兩連線作為成人胸外按壓定位方法的評估 羅卉 黃素芳 汪暉
(1591)穴位按摩對高血壓痰濕體質病人體質積分的影響 王翔 沈翠珍
(1593)靜脈輸注低溫加藥液體對中樞性高熱的降溫效果及腦保護作用 徐桂花 朱麗莎 張玉琴
(1595)綜合干預促進胃腸道手術病人快速康復的效果觀察 陳麗 許勤 劉林
(1597)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護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鄭麗軍 孟朋民 楊泉林 蘇心鏡
(1598)手足部按摩對剖宮產術后切口疼痛的影響 華影 亓新學 畢清泉
(1600)led激光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的療效及護理 黃霞 胡蓉 關敏
(1602)沖吸式口護吸痰管在腦卒中昏迷病人口腔護理中的應用 葉日春 李彩紅 覃小靜 劉淑瑩 侯伶
(1604)分腔式醫用護理背包在海上醫療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黃葉莉 李書梅 韓金鳳
(1605)音樂療法對早產兒喂養的影響 楊園園 蒙景雯 魏寧寧 李春華 梁爽 陳華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胰島素抵抗相關性分析 裴? 趙紫琴
(1610)生理鹽水沖洗法在預防封閉式負壓引流管堵塞中的應用研究 覃紅桂 肖遠瓊 韋雪 廖燕湘 賴微
(1611)記錄糖尿病生活日記對病人抑郁情緒的影響 金伊儷 胡穎 羅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腫瘤病人情緒狀況及護理干預 鐘雪蓮 唐小梅
(1615)三鏡聯合下膽總管探查并一期縫合加鼻膽管植入術的護理配合 韓娟 王超 任曉瓊 柳莎
無
(1616)電子文獻著錄格式 無
臨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顱面裂患兒圍術期的護理 宋麗娟 翟鳳英 張廣霞
(1618)經口內鏡甲狀腺手術的護理配合 姚嬌 陳純清
護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婦“三證”審核護理管理標準化流程的研究 舒軍萍
(1622)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的實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張莉 顏萍 劉暢 汪惠才
無
(1623)法令條例著錄格式 無
護理管理研究
(1624)減少急診兒科護士針刺傷的臨床路徑管理 劉迎春 于穎 李新紅 趙曉?
(1625)醫護協作一體化模式在推進責任制整體護理中的探討 李育玲 李麗紅 張利 張敏
(1627)我國??谱o士發展中主要問題分析 高青 許翠萍
護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學模式對高職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及學習投入的影響 穆曉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學對本科實習護生自我概念的影響 葉艷勝 曹群英 丁芳 鮑翠玉
(1634)五年一貫制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陳麗霞 洪迎迎 李輝 林佩璜
(1636)高級助產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評價 鄭長
花 趙國璽 彭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強高職護生畢業實習期間隱性護理知識管理的探究 滿力 郭宏
(1642)淺談醫療改革視角下高校社區護理專業教育模式的構建 李瑜 董釗楊 吳小婉 黃紅 呂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的實踐研究 李為華 左鳳林
無
(1645)辭書著錄格式 無
護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綜合性大學構建國際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劉幼昆 鄧三妤
社區護理
(1648)雙軌道互動護理干預模式在社區糖尿病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胡明 李小明 鐘美容 林何梅 任潔娜
(1649)應用握力圈擴張手背淺表靜脈的實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護生網絡課程學習適應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李鴻艷 劉宇 馮瓊 畢瑞雪 章潔 周湖燕 雷瓊瓊
(1653)老年綜合征評價量表的性能實測分析 劉祚燕 龍納 淳雪麗 陳? 胡秀英
(1655)護理人員激勵問卷的編制 樊現崗 王維寧 孟繁潔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657)一次性多功能無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個案護理
(1658)1例橈動脈穿刺后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護理 沈磊 溫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動脈置換加左肺切除術的術后護理 陳林 鄭靜
(1660)維生素k1與鹽酸消旋山莨菪堿聯合應用引起肢體麻痹1例 鮑隆梅 劉俊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661)防治足下垂牽引裝置的設計及應用 肖秋香 陳仁英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醫師對患者分級護理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為臨床護理提供較為客觀、準確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方法對63名住院醫師進行問卷調查;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醫囑護理分級、標準護理分級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進行一、二、三級護理登記與評分,并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住院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內容及要求掌握不確切;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Barthel指數分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住院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結論住院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同時應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的內容,以人為本,確定患者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提高護理服務的效果及滿意度。
軍隊醫院住院患者的分級護理等級,是由醫師根據《中國人民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1](以下簡稱《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等級設特級、一、二、三級護理并分別設統一標記,由護士根據護理等級所對應的臨床護理要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為了解軍隊醫院患者的各項護理服務要求與患者的護理等級、護士所付出的勞動強度、時間以及護理服務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級護理與“以人為本”護理服務是否相適應,我們對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制度相關內容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對3個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并進行量化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服務提供較為準確、客觀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提供全面、系統的臨床護理服務。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11個病區,包括創傷骨科中心、內分泌兒科、消化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內科、腫瘤科、泌尿外科,發放調查表71份,收回有效問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38.03±9.99)歲。文化程度:大專1名,本科51名,碩士11名。職稱:醫師19人,主治醫師25人,副主任及主任醫師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時選取以上11個病區的住院患者(≤6歲的患者、ICU及特級護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齡7~86歲,平均年齡(41.98±15.06)歲。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分級護理內容認知調查表,共17項分3個等級,對63名住院醫師知曉《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調查,問卷信度為0.79,效度為0.80。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師和醫師共同對以上11個臨床科室當日、次日2d內按醫囑確定為一、二、三級護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術及病情變化改變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逐個登記(醫囑護理等級);其次,根據《常規》中的護理分級依據,評估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標準護理等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2],進行3等級10大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按Barthel指數進行記分。
1.3評定標準
根據《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判定護理等級。一級:重癥、大手術后需嚴格臥床休息,或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需一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0分者;二級:病情較重或重病恢復期,有功能障礙,年老體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賴,需二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1~60分者;三級:病情較輕或康復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數記分>60分者。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多獨立樣本的K-W檢驗。
2結果
2.1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情況(見表1)
被調查的63名住院醫師在校期間接受護理等級教育者僅有20人,占31.75%。
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3種護理級別方法判定等級后,進行各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56.484,P<0.01;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0.525,P>0.05;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83.859,P<0.01。
3討論
3.1分級護理制度是進行護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士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3]?!冻R帯分械姆旨壸o理制度明確規定了各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要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人們對享受高品質和保護其個人權益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醫療機構來講,醫療服務質量的高低制約著醫院的發展和競爭力,而護理工作的獨特性使得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率在醫院整體服務滿意率中占據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有力保證。
3.2提高醫師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是落實分級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
以醫囑形式下達的分級護理,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內容,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病情有所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調查資料顯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提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并未全面系統地學習其內容;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冻R帯分幸幎ㄒ患壸o理的患者應絕對臥床,生活上完全依賴護理即完全由護士護理,但醫囑護理分級中完全依賴護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賴護理者為76.19%,不依賴護理即讓一級護理患者自理生活者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醫囑護理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為0,被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分別占25.53%和26.60%;醫囑護理級別與標準護理級別和Barthel指數分級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實施及要求掌握不確切,從疾病診斷及醫療的角度出發,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不但造成護士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出現護理收費的不合理,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和分級護理質量落實[5],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與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的現代護理模式不相適應。因此,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
3.3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內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作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能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上的自[6]。調查顯示:以病情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患者實際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應補充并完善其內容。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監測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需要的護理程度,但未包括醫囑所含有的大量治療工作[2]。本組資料中,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記分法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以上兩組級別護理評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對護理的依賴程度。分級護理等級存在的差異性,由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程度不同所致,兩者判斷方法應互為補充和完善,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時、手術前后或病情變化時,用Barthel指數記分法對其生活自理缺陷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量化護理服務內容,不斷反饋信息,及時更新護理側重點,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達到最有效的護理,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
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4]周榮慧.醫院等級護理服務標準公示的動因與成效[J].護理管理雜志,2003,3(1):19.
論文關健詞:高等中醫藥教育 現狀 發展趨勢 研究
論文摘要:文章對新時期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從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對學分制和課程體系、開放型課堂、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方面的教育特點作了分析,并提出其發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強調,人才培養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深人開展《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落實《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明確今后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的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體制改革和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證高等中醫藥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
經過5年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圍繞“發展是主題,調整是主線,改革是動力,質量是根本,重心適度后移,加強繼續教育”的工作方針,中醫藥教育有了較快發展。首先是中醫藥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國中醫藥本專科和中專在校生僅9萬人,如今已達到45萬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萬,成教生4萬。其次人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1999年以前,培養醫療類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醫、藥、護、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級各類的中醫藥人才,滿足了社會的發展需求。第三,中醫藥院校初具規模,成為中醫藥事業的亮麗風景線。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積達到1. 3萬畝,經費投人70億元以上,如江西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當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盲目建設、盲目發展的狀況。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又提出了“發展重條件,調整重市場,改革重模式,質量重標準,繼續教育抓落實”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個與教育相關的標準,包括中醫藥教育機構設施標準、中醫藥專業設置標準、中醫人才培養標準、中醫臨床教學基地設施標準和中醫基礎名詞術語標準等。通過標準戰略,以保障教育教學質量。
2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趨勢
今后將繼續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建設,開展高等中醫藥教育研究,如全面出臺系列設置標準,制定臨床專業學位授予標準和繼續教育基地建設標準;組織開展好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和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加大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經費投人力度,加強制度建設和基地建設,提高整個中醫藥隊伍的素質和水平;開展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研究、中醫藥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及有效形式研究,進一步擴大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研究生試點工作等,從根本上保證教育質量。
2. 1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做好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繼續加強中醫古典文獻整理,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繼續組織重點挖掘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傳承方法。要積極開展中醫教學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醫理論、臨床教學中基礎課、臨床課、臨床實習三段分割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目標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以及“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中醫人才的特點,探索采用基礎和臨床交替教學,理論與實踐滾動聯系的教學方法,建立起具有中醫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全面組織實施“中醫臨床療效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訂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綱要,開展中醫藥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訂《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管理辦法》,制定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建設標準,建設一批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偨Y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加強管理,提高質量。
2. 2進一步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
(1)完善學分制體制改革,以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專業設置的課程相互之間的分工和配合,構成了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僅靠一門或幾門課程,而是靠全部開設課程的協調和補充。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學分制用來計算學生學習進程或學習份量。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根據各自的基礎、特長、興趣選修一些課程,允許學生跨專業、跨系選修課程,有利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趨于多樣化,也利于學科之間的滲透及邊緣學科的發展,它要求學校和教師能夠開出大量的選修課。
學生每成功修畢一門課程便得到若千學分,當考取到足夠的學分便可畢業,至于畢業所需學分的多寡則視各院校的規定,學生只要完成了規定的必修課程,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意選修其他感興趣的課程。學生選修課程時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學生按其不同的發展水平、興趣和專長主動地進行學習,也有利于學校培養不同素質和個性的學生。
國內高等教育竟爭性加大,高等中醫藥教育系統應鼓勵革新和創造,并以能夠對社會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應,學生、醫院、政府都有選擇的權利。高等中醫藥教育應適應市場竟爭需要。同時,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中,每一個學科領域,特別是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新的東西不斷出現。要使高等中醫藥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勢必要求大學開出新的課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傳授給學生。
高等中醫藥教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比較靈活,除了一些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保持相對穩定不變外,老師可以根據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場需求,開設新的選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學到最緊缺的專門知識而找到工作,而學分制的實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學科較快地進人高校。
(2)開放型課堂改革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隨著知識爆炸、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市場等市場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經濟”的出現,高等中醫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的智力、讀寫能力、創造力和設計創新能力等所決定,自然資源和生產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經變少。為創造性而教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共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靠課堂教學,教師為學生創設開放型課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目前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所謂開放型課堂,是指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對象,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和自由度;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在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發表不同見解,同時給學生創設能使思維發散的課堂氛圍和張揚個性的空間,自主獲取知識的條件等。開放型的課堂能夠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能夠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
要創設思維發散的課堂氛圍,創造一個能夠支持或高度容忍標新立異者和偏離常規者的環境,教師就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勵學生質疑爭辯,自由討論,指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給予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甚至有時證明學生的觀念是有價值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能夠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自由度很高、民主氣氛很濃、思維空間較大的課堂環境。這樣做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體驗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問、勇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由于學生的思維非?;钴S,課堂氛圍很活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這樣寬松、自由、積極、愉快之中進行。
(3)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靈活性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現代科技與生產的發展,是以綜合化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就是課程的綜合化。所謂課程的綜合化,就是使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相互滲透、交叉進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具有解決復雜課題的技能。當今,高等中醫藥教育課程的綜合化已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高等中醫藥教育在課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顯著成效。
比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現有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制藥工程學、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藥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物制劑、應用心理學、英語(醫藥方向)等13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開辦了3個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醫學、中藥學是廣東省名牌專業。有中醫骨傷、中醫美容、針灸推拿、中藥制劑、高級護理、醫學檢驗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此外開展成人教育和各層次的對外教育。從2003年起,我校由原來的單一醫學學科門類課程增加到醫學、工學、管理學、理學和經濟學5個學科門類課程。
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有很大的靈活性,除了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內容比較穩定不變外,其它選修課程內容經常改變。同樣一門課程,不同教師采用不同教材,教學內容自然不盡相同,就算是同一個教師,在不同學期講同一門課程,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除了基本內容不變之外,教師通常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把科研成果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尤其是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的根本沒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師只是介紹性地把學科前沿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講法幾個課時就講完了,剩下的課時教師就讓自己的助教準備一些有關的材料進行講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題目讓每個學生去準備上講臺講,或讓學生自己定一個題目,然后就這個題目查找資料,論述該題目。
這樣的教學方法看上去雜亂無章,毫無定法。但這正是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學生為了準備講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資料,甚至還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4)注重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高等中醫藥教育在考核學生時更注重能力而不僅僅是分數??荚囀菣z查教學成績的一種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醫藥教育在考核時更強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憶或描述能力。如在臨床學科科目考試中,有一半問題要求學生從多方面討論復雜問題,有現存標準答案的題目不多。象這類問題,書本上沒有現成答案。正因為這樣,學生們不需要死記硬背條條框框,而是盡可能發揮創造性思維,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圓其說”,都可獲得好成績。同時,因為由于書本上沒有現成答案,因而減少了學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上,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也別出心裁。除了規定的實驗課程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外,有些本來沒有安排實驗的理論性課程,教師也把自己的科研項目或課題拿出來,讓學生具體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師把本來屬于自己工作的校園網建設項目拿來,分配給每個學生一個具體的任務,如編程等。學生完成了任務,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學生看到自己編制的程序被應用于網絡時,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鼓勵低年級學生從事社會實踐與科研活動。目前,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使理論學習與實踐較早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另外,學校還鼓勵低年級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甚至與導師一起撰寫科研論文,進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今后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明顯強于現在的大學生。原因是今后的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機會多。
一是半工半讀為學生創造了條件。允許大學生打工,全日制學生和半日制學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為社會服務的活動,增加了學生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是校園文化活動把學生和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從不同側面深人社會,了解社會。
四是鼓勵學生去醫院實習,找到實習機會的學生,實習期間不僅可以不在學校注冊學分和上課,還可以把實習算作一門實習課程,并給學生計算一定的學分。
這樣對學生來說是很合算的,因為實習期間不僅可以同樣掙到學分,而且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能使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際工作的能力。另外,還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實習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實習的醫院錄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兩個學期就能聯系到實習的醫院實習,有的連著實習一兩年。所有這些都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并在這個過程中經受鍛煉,積累經驗,大大地增強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他們畢業后走上社會就不會有“斷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學生長期處于封閉的校園里,疏與社會聯系,對社會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崗位后,大部分學生至少需要經過2至3年的“斷乳期”。
(5)注重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專業技能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高度專業化、高度分工、高度協作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同一個行業內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專門人才。在科學高度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決定了大多數人只能掌握某一個專業的知識或某一種專門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分工協作才能完成,這就要求人們具有與他人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質。
在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方面,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的做法應進一步改進,在一些理論課程中,教師會布置一個比較大的題目,讓學生幾個人一組共同去完成,每個人完成其中的某一點或某一個方面的論述。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如《溫病學》實驗設計等課程,教師一般會布置大作業設計一個項目,由學生自發分組,每個組設計一個系統。每個組的學生再進行分工,每個人具體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設計一個項目.而一個項目內各個環節之間是緊密聯系的。這樣一個組的學生要完成系統的設計任務,必須互相協調,分工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