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7: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職會計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的任務是根據會計的職能和作用而規定的,它取決于社會生產的目的和經營管理的要求。在現階段,會計的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會計核算,真實、完整、正確地提供會計信息
加強會計核算是會計的首要任務,企業是通過會計核算來反映資金活動情況的,所以計算各項收入和支出要準確,要嚴格掌握成本和開支,合法、真實、準確、完整地核算經營成果,使其一方面能滿足企業內部經濟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企業外部各個方面的信息使用者需要。
(二)嚴格會計監督,維護會計法規,控制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會計核算要按照經營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對經濟活動和全過程進行控制。要對經濟活動是否真實、合法進行審核;對企業的各項收入、費用和利潤的實現情況進行控制;對企業的經濟資源和其他的財產的完整進行保護;對違反會計法規、財務制度的收支行為進行制止;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維護所有者權益和債權人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三)加強考核分析,發揮會計核算在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
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組織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根本宗旨,也是會計核算的主要任務。會計人員除了按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以外,還應參與擬訂經濟計劃、業務計劃,考核、分析預算和財務計劃的執行情況,以發揮會計工作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同時,財會部門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參與擬訂計劃,分析比較和考核企業的經營成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運用良好的會計核算方法
(一)設置科目和賬戶
如現金支付是十分頻繁的收支項目,必須設立一個“庫存現金”科目,并開設“庫存現金”賬戶分別進行登記,以便隨時取得現金收支的情況。通過設置科目和賬戶,把各項業務內容都分別開來記錄,會計核算就能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
(二)復式記賬
通過復式記賬可以相互核對監督,弄清來龍去脈。如企業以銀行存款支付購買材料款,一方面要登記“銀行存款”賬戶的減少數,另一方面要登記“原材料”賬戶的增加數,兩者金額相等,就可以相互進行對照,并全面反映資金的增減情況。
(三)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
在會計審核中以會計憑證作為核算的依據,可以保證會計記錄的完整、真實和正確,是保證會計核算質量、明確經濟責任的一種專門方法。如企業以銀行存款購進材料時,必須根據購貨發票填制進貨憑證,經審核無誤后與銀行付款憑證一并登記入賬,這樣就可以保證付款的合法性,也明確了付款人的責任。(四)編制財務報告編制財務報告是指定期總結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方法,有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并為有關單位提供投資的決策依據。
三、培養學習會計的興趣
要培養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電教片、專家講座、學者論壇等喚起學生的心理興趣,使他們逐漸了解、熟悉、研究、領會這一學科的特點。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就會有一種昂揚、奮發、不怕學習困難的斗志,就會把學習會計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達到“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的效果。
論文摘要: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急需完善。本文結合當前中職會計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明確了中職會計實訓教學改進的指導思想與條件,提出了中職會計實訓教學改進的措施與方法:不僅要從課程設置上、還要從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更要從實踐上去重視和落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應用型人才為主,中等職業學校也不例外。其教學目標也就必須以社會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為培養依據,強調應用性,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實訓教學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雖然大多數中職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已開始重視這一教學環節,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實訓教學仍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一、當前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通過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我們了解到,用人單位需要的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實踐能力強,上崗適應能力快的畢業生。對于一個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很難達到這個要求。其中,很大原因在于當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實訓教學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1.實訓教學重視不夠,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訓課程比重偏低
學生學習會計,歸根到底是要學會實際操作。然而,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對會計實訓不夠重視:很多學校沒有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即使有也是設備不全,難以使用;實訓課程時間安排偏少,比如不少學?!敦敃M實訓》只安排20個課時左右。按照這種模式去培養學生,當然他們的動手能力就會很差,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低了。
2.校外實訓重視不足,與校內實訓難掛鉤
會計教學計劃中,學校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安排理論教學的,但是往往忽視了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由于中職學生基礎差、課時緊、學習內容多,在規定時間不能完成全部實踐內容,學校又很難給學生找到對口的實習單位。有的學校干脆把學生“散放”到社會上,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名義上是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際上很多學生因不能聯系到實習單位而無法進行實習;有部分學生雖然聯系到實習單位,但由于沒有好的社會關系而無法接觸到真正的會計業務機會,只能是走馬觀花似地看一看,根本達不到會計實習的目的。這樣,校內與校外的實訓就根本沒有辦法相掛鉤。
3.手工模擬實驗與電算化實驗相脫節
目前,有的有條件的中職學校也分別設置了會計手工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但在教學環節中,兩個實驗相互脫節。手工實驗結果不能通過計算機得到進一步驗證,二者的有機關聯及相互印證得不到應有的體現。
4.實訓教學師資力量較弱
現階段,中職學校的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而且大多數學校沒有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計劃或形成制度,尤其是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不管在時間上、組織上或者經費上都沒有相應的安排和保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脫離實踐的現象。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今天,這種現象也就必然制約了會計實訓的開展、制約了實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中職會計實訓教學改進的指導思想與條件
1.對現行實訓教學改進的指導思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現階段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可以確定為: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身心健康、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備知識更新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基層會計專業技術人員和培養通過“對口高考”進入高等院校會計相關專業學習的預備人才。針對現階段的培養目標,相應改進中職實訓教學,是會計專業改革的準繩。 2.實訓教學改進的條件
中職實訓教學的改進,還依賴于社會、政策、實習場地設備等環境和條件的成熟度。社會環境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長足發展為專業課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是平臺,我國已出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文件,表明職業教育宏觀指導的政策環境已形成。場地和設備是保障,與會計專業實訓改革配套的硬件環境必須落實,否則,實訓將是紙上談兵,無法付諸實施。
三、中職會計實訓教學改進的措施與方法
1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的改革
調整課程結構,按照理論課程“適用”“夠用”的原則,對原有的部分課程進行適當的綜合和整合。重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按培養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的不同目標要求設置實訓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體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滲透、有機融合。實行穿插于理論課中間的實訓教學,同時加大實訓課時數
2.注重建立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實訓教學師資隊伍
實訓教學也就為實訓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又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又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必須加強會計實訓教師隊伍建設,以提高會計實訓教學質量。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1、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讓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改變多年來教學落后于實踐的被動局面,及時給予學生最新的知識與信息,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教師進行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會計專業教師進行社會實踐的一種較為易行和效果較好的方式。通過社會調查取得實際生活中的第一手資料,使會計教學與實踐真正有機地結合起來。3、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派出專業教師到高等學校深造,學習他們更先進的專業教育理念和專業教學方法,學校在時間上、組織上或者經費上都能給予相應的安排,甚至是制度性的保障。
3.注重將手工與電算化實驗緊密結合
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學校應建立手工模擬實驗室和電算化實驗室兩個實驗室,手工模擬實驗室主要用于手工會計的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主要用于財務軟件的演示應用與練習。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進行財務軟件的演練,又有利于教師的案例教學。同時在實訓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就某一技術操作在集中時間內進行反復訓練,直至學生掌握。
論文摘要:傳統的中職會計教育過于側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針對我國中職會計學生的能力缺陷,本文借鑒西方國家教育經驗。提出了實現培養中職會計學生專業能力的對策和建議。
中職會計教育作為培養基層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提升基層會計人員的素質、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和會計信息的利用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則是基層會計人員素質的根本體現,因而應當作為中職會計教育的重心。但是,我國傳統的中職會計教育側重于會計知識的傳授,忽視對會計人員能力的培養,導致基層會計人員在面臨新問題時往往難以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為了適應新經濟的發展,務必要改進中職會計教育,努力培養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
一、會計人員的能力構成
2003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了《成為勝任的職業會計師》,對會計人員的能力框架進行了規范,它將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能力劃分為兩類:職業能力((competence)與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實工作環境下按照既定標準實現其職責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價值觀。職業知識包括一般知識、會計與相關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組織與經營知識;職業技能通常是通過教育與執業經驗相結合所獲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際關系技能、交流技能;職業價值觀更大程度上考慮的是維護會計行業與整個社會的利益,包括承諾保持公正、客觀、獨立,遵照職業準則,關注公眾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致力于終身學習等。由于我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與發達國家的差異,我國的會計職業能力構成獨具特色,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會計政策的洞察力。劉玉廷((2004)認為會計人員須具備的五方面的職業能力為: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對會計政策的職業判斷能力;在本單位組織和實施內部控制的能力;財務管理的能力;綜合運用財務會計信息、為管理決策提供意見和建議的能力。許萍和曲曉輝(2005)將職業能力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識,包括風險管理、公司理財、會計與相關知識、信息技術、外語、經濟學、行為學、統計學等;第二部分為技能,包括解決問題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精神、獲取新知識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靈活性等;第三部分為職業價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規與職業道德、誠信、客觀、保密、社會責任、終生學習、政策水平等。因此,政策洞察力、知識、技能、職業價值等應是我國會計人員能力的主要構成。
二、我國目前中職會計學專業能力培養的現狀
中職會計教育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會計專業人員的基本能力。但是,我國的中職會計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封閉的脫離實際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中職會計教育已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鄧傳洲等,2004),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素質難以適應企業的要求。林志軍等((2004)以問卷調查了中國會計從業人員、會計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對會計教育中應注重的知識、技能和教學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認識,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會計教育的知識結構仍然較為狹窄,具體表現在跨專業學科知識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技能的培養方面也相對薄弱,目前的會計教育狀況也還沒有完全提供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傳授。實際上,許多學校對基礎課程的設置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往往只了解會計處理,而對相關交易活動的經濟實質缺乏起碼的了解和判斷。
會計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會計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變化之中。部分學校教材陳舊,教學方式呆板,難以適應新經濟條件下對會計人員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許多學校也設立了會計實訓室,但其設計的業務都是簡單化了的常規業務,與企業實際相差較大,難以起到實習的效果,而畢業實習也大多處于放羊狀態,有的學生甚至從沒有去過實習單位照樣開出實習證明,質量難以保證,這導致教學實踐浮于形式。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實踐,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嚴重脫離實際,甚至部分學生畢業時連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動手能力、判斷能力、溝通能力等均難以適應職業需要。
三、國外會計教育經驗
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就開始對會計教育進行改革,以改變傳統會計教育注重知識傳授的局限,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要求。1990年9月,美國會計學會所屬的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AECC)在其第一份研究公報《會計教育的目標》中指出,傳統的知識獲取型會計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企業管理的需要,會計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經驗豐富的職業會計師應具有的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傳授給學生,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因而會計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導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素質,中職會計教育應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所以,終生獨立自學能力是會計專業人員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
AECC將終生自學能力的基礎概括為三方面:知識、技能和專業認同。知識包括一般性知識、組織與經營知識、會計知識。技能包括溝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交際能力,溝通能力是指具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智力能力是指尋找、獲得、組織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交際能力是指和他人進行有效合作和具備領導才能的能力。專業認同是指會計畢業生應認同會計專業,樂于學習會計專業人員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并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包括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應該知道并能夠認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并能據此做出價值判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具備正直、客觀、公正的品格和堅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AECC指出,學校應教會學生為獲得并保持會計職業資格所需要的學習能力,即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并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AECC還了一系列文告,對如何加強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結構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因此,美國會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實踐中美國學校也積極響應會計教育改革的建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升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 四、改革會計教育,提高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能力
為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對不斷變化的復雜的經濟環境的適應能力,應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因此應該改革目前的中職會計教育方式。
(一)轉變思想,樹立“學為主體”的新型的教學觀念
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和品德的形成,歸根結底必須依賴學生自身的主觀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引起學生的強烈追求和主觀進取時,才能發揮其對學生身心巨大的塑造力。所以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即“學為主體”,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發揮,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指出:“親其師,而信其道”。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師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問題,師生在誠信中主動愉悅地相互促進、教學相長。教師對學生采取理解、寬容、信任、鼓勵的態度,學生才會暢所欲言,敢想、敢說、敢間,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知學習知識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教學內容,確保傳授知識的新穎性
精簡課程內容,理清各課程間的關系,刪除交叉重復與陳舊空洞內容,使課程內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時代新意,如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在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決策等方面存在較多重復;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將抽象的理論與創新性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創造有利的條件;擴充教學信息量,及時引人國內外會計專業發展過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成果,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將一個豐富的、開放的、富有時代感的知識世界展現給學生,并注意將西方國家當前的經濟政策、財稅法規等內容介紹給學生。
(四)改進會計教學方法
單純的傳統的注人式教學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多種方法相結合,則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動發現、獲取知識的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其他能力。會計教學方法應當由單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轉化,由單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轉化,由灌輸式向啟發式轉化,變注重問題結論為注重解決過程,由重視記憶訓練變為原理應用,堅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原則。面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更替,會計知識也不斷更新,傳統的學校教育提供的知識結構是遠遠不夠的?!笆谌艘贼~,僅供數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矣。”為此,要大量使用啟發式教育、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并建立社會實踐和校內模擬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勝任能力。
關鍵詞:中職;會計電算化;會計實務;課程教學
一、引言
隨著ERP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會計信息系統已成為企業ERP上線后的核心組成部分,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會計實務能力上,而更看重會計專業人才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能力。為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會計電算化》已成為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
然而,由于中職學校專業教師長期在學校開展教學工作與教學實踐,普遍缺少企業會計實踐經驗,尤其是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會計實務中的應用,致使在中職學校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普遍以培養學生對某一特定財務軟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而忽略了會計實務在電算化課程中的滲透教學。因此,如何在中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滲透會計實務,以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綜合性會計專業人才,本文結合ERP上線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與實際,總結了近十年的會計電算化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在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滲透會計實務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實現新型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中等會計專業人才。
二、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1. 教學目標與社會實際相脫節。
如前文所述,在中職學校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普遍以培養學生對某一特定財務軟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相應的教學內容為針對該財務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進行詳盡的介紹與示范,教學中忽略對會計電算化專業術語的解析以及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會計實務能力培養的滲透。這樣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電算化的學習與操作實踐中缺少基礎概念與理論支持,更無法將會計實務實踐遷移到電算化的應用上,只能照本操作,離開課本、離開課堂,真正上崗時即無從下手,與社會實際相脫節。
2. 教材選用單一。
目前,為響應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職教育有大賽”,適應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需求,各中職學校普遍熱衷選用用友T3版的會計電算化教材,教學內容則以技能大賽的大綱為教學大綱,以培養學生適應各級專業技能競賽,努力躋身在各級大賽的前沿。我校目前選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會計電算化(用友T3版)》,雖然教材內容深入淺出,實用性強,較適合中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需要,但是,由于現行社會各企業選用的財務軟件版本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僅培養學生熟練使用用友T3版軟件明顯不足以滿足社會各企業對中等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等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
3. 教學方法、形式單一。
如前文所述,在中職學校中《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針對某一財務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進行詳盡的介紹與示范,忽視了中職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缺乏創新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對會計電算化專用術語的解析以及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會計實務實踐的滲透,教學形式單調,使學生將《會計電算化》與《財務會計》課程的學習無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知識的遷移。
4. 缺少實踐性教學。
隨著各中職學校教學資源的不斷配備與完善,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的建立與完備等,《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踐性教學課時已能基本滿足本課程的教學需求。但是,由于專業教師普遍教學方法、形式單一,且缺少企業會計實踐經驗,尤其是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會計實務中的應用等,致使許多中職學校的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并未能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此外,由于會計信息涉及企業商業機密等,在開展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延續性的實踐性教學時常遇到一定的阻礙與矛盾,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實踐能力弱,未能滿足社會企業的實際需求。
三、創新《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1. 適應社會實際,明確教學目標。
近年從各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中職學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①缺乏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常見的系統維護能力;②對運行會計軟件所出現的異常操作問題的解決能力不足;③對其他會計軟件的適應能力較差。
為適應企業對中等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標準,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對某一特定財務軟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該軟件的系統管理能力和日常維護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指引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能基于熟練掌握某一特定財務軟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學掌握其他常用的財務軟件。
2. 充分發揮自編教材、自編《上機指導訓練》的作用。
以本校為例,目前我校會計專業電算化課程選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會計電算化(用友T3版)》及《會計電算化上機指導(用友T3版)》,上述教材內容深入淺出,實用性強,較適合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學習,但也存在不足:①教材詳盡地介紹了用友T3財務軟件總賬、工資、固定資產等常用模塊的應用,但卻未考慮學有余力的學生對其他系統模塊學習的需求;②上機指導的實驗設計能適應“教與學”的同步,也考慮到了階段強化技能訓練的需求,但卻未能有效地與會計工作實際相結合,未能滿足在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滲透會計實務的目標要求,使學生離開課本、離開課堂即無法適應、滿足企業日常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的實際需求。
為使電算化課程的教學能與企業會計工作實際需求有效接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編電算化教材(補充出納管理系統、往來帳管理系統、購銷存管理系統等模塊的應用知識;補充金蝶財務軟件的基本應用知識等)、自編電算化上機指導訓練(結合基礎會計模擬實操教材、財務會計模擬實操教材及近年會計電算化省賽試題等,編寫仿真會計電算化上機指導實訓),彌補了學校目前選用的教材內容上的不足,既實現了在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滲透會計實務,使學生較具體地體驗仿真ERP上線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實際應用情況;又能滿足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學習需要,以使他們能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學實現理論遷移、技能拓展。
3. 教學方法、方式多樣化。
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教學法、逆向思維教學法、作業設計教學法等。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班級授課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采用“邊講演邊練習” “先講演后練習” “先練習后講演”的具體教學方式等,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會計崗位角色扮演、分組競賽等。
電算化是一門以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學科,“入門容易深刻難”,尤其是如何使學生能不僅熟練應用某一特定財務軟件,更要能將其掌握的會計實務知識滲透應用到會計電算化的學習中來,這些都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方法、方式的多樣化,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體驗快樂學習,利于知識的鞏固與遷移,也利于技能的延伸與拓展,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
4. 因地制宜加強實踐性教學。
中職學校培養的是中等職業技能人才,因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較高的標準要求。近幾年,省教育廳推行教師應深入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鍛煉,聯系工作實際開展教學工作。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不與社會實際相脫節,同時,應當結合會計工作實踐,積極做好經驗積累與總結,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與素材,更新教學案例,更新自編教材及上機指導訓練,不斷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同步更新,使會計教學培養的人才具有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及全面應用,《會計電算化》已成為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甚至已成為會計專業的一個分支領域。《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工作的開展因地區的發展、學校的發展及教師的個人經歷與發展而有所差異,如何創新電算化課程的教學,適應社會實際的需求,培養中等電算化專業人才,仍需電算化教師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使電算化的教學研究與電算化的全面深入應用具有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單位:李志云,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李志清,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參考文獻:
[1]謝偉文.中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東教育(職教),2011,(5).
論文摘要:隨著會計就業環境的變化和會計人才需求飽和的形成,現行會計教學模式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通過對會計就業環境和現行會計教學模式缺陷的分析,提出建立以提高能力和素質為導向的“二三二五五”的中職會計教學模式。
會計專業是一門古老的專業,隨著會計教育環境的變化和會計人才需求飽和的形成,現行會計教學模式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會計專業發展情況分析
我國的會計高等教育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就。據財政部副部長王軍 (2005)稱,“……會計行業已躋身考研、就業的十大熱門職業之列,至2003年底,全國招收會計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高等院校分別達到15所、76所和363所之多,在校生規模分別達656人、6,237人和15萬余人……”
我國的會計中等職業教育還有待大力發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工業化梯度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逐年增長,為主要面向第三產業的現代服務類中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江蘇省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全省實現生產總值34,061.2 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1.7 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8,416.1 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3,443.4 億元,增長13.6%。
隨著江蘇沿海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和鹽城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鹽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的逐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對較高素質人才和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將更加迫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生態旅游、特色文化、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等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充分發揮服務業配套、支撐和引領作用。
2改革現行教學模式的緊迫性
現行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一些教師教學和研究理念相對滯后,對社會特別是今后一定時期我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會計人才缺少足夠的關注。
2.2理論教學和技能教學內容周而復始。它們基本上并不貼近于我國大多數企業的實際,并且也很可能至少不完全符合西方國家企業的實際,同時這兩類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也遠未獲得解決。
2.3教學理念落實不到位,方法運用效果不明顯。曾經試圖改變的“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似乎也未因PPT和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而有基本改觀,并且很可能培養了一批比較懶惰的教師和學生。
2.4現行會計教學模式中普遍存在著“三重三輕”的現象,即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輕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重教材內容的課堂講解而輕對實際案例的研究、重專業內容的教學而輕職業道德和良好習慣的培養的現象。由于現行教學模式存在重大缺陷,我國會計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在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這三方面其實都不能令用人單位滿意。
因此,從教學環境的需要和現行會計專業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兩方面看,對現行會計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最大限度上適應環境變化的需要,其必要性肯定是毋須置疑的。有充分根據支持這樣的預計:將有更多的學校會真正接受“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并進行符合這一需求的教學改革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率先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誰就有可能成為領跑者并取得在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從這幾個方面看,改革現行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無疑也具有緊迫性。
3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為了對現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我們要以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等多層次證書為支撐,以學校育人制度為保障,以培養會計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線,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相結合,專業教育的普遍性與地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相結合,不斷探索完善“崗、證、課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在“崗、證、課三位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主要可以開展以下三階段的人才培養工作。
第一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加專業認知訓練”階段。
通過《基礎會計》、《經濟法基礎》等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收銀員等類似崗位的技能。同時,進行會計專業基礎技能(會計賬簿書寫、點鈔等)的學習和訓練,按照會計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教學內容,為學生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為從事出納和會計工作奠定基礎。第一個學期按照實踐要求,在校內實訓基地開始進行會計初級崗位體驗,第二個學期暑假到校外實訓基地從事會計初級崗位頂崗實習,如收銀、出納等。通過“學習—體驗—再學習”的循環過程,使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會計職業和企業環境有一個感性認知和真實體會,通過收銀、出納等崗位實習,培養學生從事會計職業所必須的“細致、嚴謹”等職業素質。 第二階段:“專業核心知識學習加核心技能訓練”階段。
根據會計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要求,開設各種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課程,如《財務會計》、《會計模擬實訓》等,使學生具有會計核算、編制報表、財務軟件應用等會計信息處理和分析的會計核心能力。
第三階段:“專業綜合知識學習加綜合應用訓練”階段。
本階段旨在使學生具備會計綜合核算工作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開發符合職業環境和業務環境的專業課程,實現“課證融合”、“模擬實訓”、“頂崗實習”三者的有機結合。通過畢業前模擬真實企業的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勝任基層崗位會計核算甚至是財務管理工作。以上三個階段環環相扣,充分融合了“崗、證、課”與“教、學、做”一體化培養模式,做到工中有學,學中有工,在做中學,學中做,工學有機融合。通過“學習—工作”的循環交替,完成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推進職業能力不斷提升,體現職業能力遞進式發展的規律,最終將學生培養為熟悉會計準則和單位會計制度、能核算、懂稅法、會理財的基層應用型會計人才。
4對改革教學模式的思考
根據“崗、證、課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突出“內外結合、三階雙軌、培養五會、五能力”的要求形成“二三二五五”的教學模式。“二三二五五”是指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校內與校外實訓兩方結合;循序漸進地經過專業基礎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三個階段;結合會計手工處理能力訓練和電算化能力訓練同步進行的雙軌模式;突出基本技能的“五會”、突出核心技能的“五能”和突出崗位“真實”的職業素質。其中“五會”是會珠算、會點鈔、會書寫會計文書、會快速數字錄入、會用財務軟件;“五能”是能編制和裝訂會計憑證、能編制賬簿、能編制會計報表、能分析會計報表、能進行納稅申報;崗位綜合模擬突出訓練的“真實性”,即要求學生以典型、真實的經濟業務進行模擬,全程體驗會計核算等各會計工作崗位的業務處理。
采用“二三二五五”教學模式可以使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落到實處,使校企合作有了更加具體的抓手。有利于學校對接行業(企業)、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內容對接技能、教師對接師傅。有利于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結合;教學環境與職場情境結合;專業教師與企業技師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結合;學生身份與員工身份結合;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結合;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結合。使課堂教學、校內實訓、頂崗實習三者結合更加緊密,實現了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學校到崗位的無縫對接,為企業“零距離”培養和輸送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思考.廣東教育:職教,2010(5).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中職生學習行為現狀的調查。以及對現狀的分析。從教學實踐方面提出幫助學生樹立價值觀、培養專業學習興趣的觀點。
近幾年,在中職校園里經常聽到這樣一句嘆息聲“現在的中職生真難教”。這句發自同仁內心的感嘆不僅僅是無奈,也是當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一。中職生學習現狀不容樂觀,令人堪憂。長此以往,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那種簡單的說教、批評的教育方式早該被擯棄,只是一味嘆息更不能改變現狀。我們能做的就是追根尋源,分析原因,找出對策,才能改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學生學習行為現狀,為了提高教學實踐水平,圍繞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我對本校會計班的40名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一是入學動機調查,“你為什么要選擇職業學?!保{查結果:分數低,成績差。沒辦法的人數占到50%以上,想學技術的人數占到近乎40%,混日子的人數占到7%。二是學習行為調查,發現學習上的不良現象有:不聽課、討厭老師、上課不帶書,經常遲到、早退,上課吃東西、隨意進出,上課說話、睡覺,玩手機、mp3,抄襲作業、請人作業,不交作業、偏科,考試作弊等。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第一,一半以上的學生最初選擇職業學校的動機基本上是無奈之舉。真正想學一技之長的人不到50%,當然只是來混日子的也很少。這些似乎可以啟示我們,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可塑性比較強,活潑、沖動、熱情,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第二,學習行為存在很大問題,忽視或者任其發展,情形必將越來越惡劣,具體分析如下:
1、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在分數決定升學的中考中,狠狠地摔了一跤。選擇職校本為無奈之舉。他們對專業和職業并不會有較多的考慮,他們的專業有許多是由老師或家長代為包辦的,這種包辦的后果造成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也不關心自己的就業前景。
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我認為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學習觀,以如何激發與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專業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加強入學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生剛入學的一個月里,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與其相關的個性測試與咨詢、開展職業調查,制定理想檔案。使學生明確學習什么?為什么學習?結合一些職校生成功事例,為即將開始的職業生涯樹立信心,以“成功者”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為未來工作而學習,可以大大激發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優勢,轉變觀念,增強自信。
二、加強專業教育。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做好新生入學前的專業教育。會計專業新生入學后要做的第二項工作就是進行專業教育,一方面可由專業教師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現狀、學生畢業的方向等情況進行介紹;另一方面可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返校與新生進行交流,讓新生明白沒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是不能適應工作的。
2、公布教學計劃,讓學生心中有數。樹立學習目標。由專業課教師在講課前組織學生學習會計專業的教學計劃,讓學生了解本專業培養目標、所學課程及教學進程,明確奮斗目標。
3、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現場觀摩,對會計環境形成感性認識。在開課前可由實習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的財會部門進行參觀,觀摩實際單位會計核算處理程序,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通過課前的教學準備,使學生對會計專業有了一個粗略的感性認識,進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為學好專業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引導啟發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要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是“導”,是啟發、是引導,當好“導演”而不是主演。此外,每次課堂講授完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進行釋疑解答或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訓練,從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簡單重復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
2、運用案例教學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案例教學中教師仍然是主導者。學生是參與者,案例教學法應用生動的案例再現現實經濟生活,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3、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性教學。為實現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培養目標,必須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這一過程在會計模擬實驗室由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分組完成、也可以到校外實訓基地完成或者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抓住學生喜歡動手的特點,強化技能訓練。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技能競賽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會計技能競賽,競賽的內容有珠算比賽、點鈔比賽、會計憑證的編制和日記賬的登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知識問答,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給與獎勵和表揚,讓學生在參與中展現自己的個性與風采,在他人給予地認同感中,逐步找回自己,樹立自信,在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興趣,強化了專業技能。
五、關心愛護學生,與他們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排除厭學情緒。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愛學生,用心與他們溝通,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多一些鼓勵,少一點批評,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多給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多些微笑、多謝賞識和贊許,多溝通、多了解,把愛傳遞給學生,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學生就會把關愛化成學習的動力,不斷提高學習會計的興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中職學生在學習方面是弱勢群體,教師不可能使人人成才,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掌握了科學的教育規律,一定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夏南紅.淺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成才報道,教育周刊,2005(2005/05/11)
體驗式教學是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身經歷和充分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感悟和經驗,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中職院校的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法學訓練,缺乏相應的法律素養,而傳統的經濟法教學更側重于理論教學,學生對于抽象的法律規范很難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不僅能使經濟法教學與中職學生的特點相適應,在體驗的過程中體會經濟法的復雜性、強制性,讓學生在課堂中“親臨其境”,并且通過親自實際操作和體驗,引導學生走近經濟法,熱愛經濟法。
一、體驗式教學在經濟法課堂中的必然性
(一)經濟法教學模式必須服從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在中小企業會計崗位及相關崗位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經濟法作為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與其他專業的經濟法公共課相比有其特殊性,其開設目的是針對會計專業職業崗位需求,著重要求學生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最終以培養高素質的經濟型會計人才為目標。因而,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經濟法教學模式必須服從于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定位。
(二)經濟法教學必須緊密聯系中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特點。
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復雜,但傳統的課堂教學沒有與該課程的特性相對應,與會計電算化專業自身對經濟法的要求沒有緊密銜接。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更多的是側重于理論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和理解。而中職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總體薄弱,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相對較差,課堂效率低下,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而會計電算化專業強調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會計專業技能和法律思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會計和法律知識技能初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交叉問題,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經濟法的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專業特性,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用性強的特點。
二、體驗式教學在經濟法課堂中的方式
(一)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模式是經濟法課堂中最常見也是運用最多的一種方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例進行教學的方式。主要是運用基本的經濟法概念和原則運用具體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現代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比如運用多媒體、三維動畫、視頻等選取合適的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案例的選取要貼近現實,源于生活,例如針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實際需求,在全面系統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歷年考題重點,搜集整理既適合課堂教學又具有針對性、代表性的課程案例,增加實務案例的分析。教師在課堂討論中也要因勢利導,做好啟發、引導、點撥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使教師與學生真正的互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模式通過具體生動的案例剖析枯燥的經濟法條文和理論,可以促使學生自身去挖掘、體驗真實案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獨立思考、運用知識和總結經驗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授課模式,主要通過學生在課堂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由一個被動的聽課人轉變為積極的參與人,從而獲得較為真實的現實體驗。比如教師在課前事先布置前置任務,要求學生充分做好課前準備,比如預習課本知識、準備情景模擬材料、分配好角色提前演練,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設計場景以小品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身臨其境地參與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游戲式的教學體驗中獲得體會教學內容,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如在講到個人獨資企業的設立時,可以讓學生扮演投資人、工商管理人員、稅務人員等角色,讓學生個體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對于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具有十分明顯的成效。
(三)實訓教學模式。
中職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學實施環節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尤為重要。實訓教學基地的設置正是為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場所,比如多媒體教室、模擬法庭、校外實訓基地等。在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的基礎上,引進相關軟件,創建仿真學習平臺,在應用中充分考慮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景的結合,利用軟件讓學生在模擬系統中完成各類操作,切實體驗整個流程,模擬真實環境,完成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強化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走出去,比如組織學生到人民法院旁聽相關經濟案例的審理,現場觀摩學習,學生可以利用在校期間獲得理論知識基礎上,切實感受真實的案例,從而加深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體驗式教學將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場景中自我體會、自我思考、自我升華及鍛煉,進而轉化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會達到終身受益的程度。體驗式教學在經濟法課堂中的使用充分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對打造學生正確的行為模式、人生價值目標的實現及完成教育目標具有突出意義,是一種順應時展的新型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