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7: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地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Acta Geographica Sinica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375-5444
國內刊號:11-1856/P
郵發代號:2-10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34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百種重點期刊
中科雙獎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此時,坐在中科院地理所辦公室里,放眼望去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劉闖快言快語的響亮聲音,像窗外遼闊的視野一樣,撥開京城的霧霾,讓昏黃沉悶的午后變得明亮起來。
雖已年至六旬,劉闖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當年手捧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唯一一等獎的001號獎狀、蓬勃利落的女博士生形象仍舊清晰。似乎往事并未隨著時間的滌蕩蒙上塵土,反而在歲月的打磨下日漸沉淀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散發著深邃的光芒。
“挑戰杯”之路
1989年,首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暨技術交流會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次大學生的科技盛會中,唯一的一等獎作品就是北京大學地理學博士劉闖,關于地理學信息化在土地類型評價中的應用的論文《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土地評價模型的建模研究》。獲獎證書由組織委員會主任張孝文(清華大學校長)和評審委員會主任張維(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主任)共同簽署,編號為001號。
因為忙于學業,劉闖沒有到場領獎,而由本校的另外一位男同學上臺代領獎狀,再加上劉闖這個男性化的名字,直到今天很多當事人都以為劉闖是個男生。若干年后回憶起這個戲劇性的小插曲,劉闖還是哈哈大笑,帶著對當年那個年輕氣盛的自己的理解和寬容。
1986年6月,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在土地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大法。其中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在當時,我國從未有全國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級人民政府也均沒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劉闖的本科課外實踐和碩士論文均研究土地類型,強烈的意識告訴她,機會來了。
明晰目標,劉闖一下子興奮起來,她不分晝夜地查詢資料,尋找適合自己的切入點。
“我選擇了在土地類型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間的一個理論問題――土地評價問題作為我的切入點。在詳細研究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土地評價分類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后,結合我在本科和碩士期間的工作,我開始了把土地評價與計算機結合起來的研究工作。”她決心把將土地評價定量化和計算機化。
跟所有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一樣,劉闖雖然手拿碩士學位,對計算機的了解卻還僅僅停留在英語單詞computer的“段位”。當時北京大學地理系全系也只有二臺蘋果II微機,基本只能用來運算,在她需要的開發統計程序和制圖方面完全無能為力?!澳菚r連報班現學都覺得浪費時間,上課太慢,不如自學。”
急性子的劉闖,自己拿著教材邊學邊干。系里缺少計算機,她跑到別的單位去蹭。機房6點下班,還要等夜里10點加班的人全都離開后,她才被允許自帶干糧和水,在里面待一晚上。一年的時間里,劉闖的每一天都是這樣度過,白天上完課,匆匆回去安頓好兒子,帶兩個饅頭和一壺開水往機房奔,鎖門,開電腦,一干就是一通宵,等到第二天早上6點再回學?!碚摲治?、數據匯集、模型調試、編寫程序、計算機計算,每一步都需要多次反復。
一年的光陰看似漫長煎熬,劉闖卻伴著清冷的孤燈過得有滋有味。有的困難至今令她記憶猶新,“最狼狽的一次是用Basic語言寫的計算機程序中,把分號輸入到計算機時輸成了逗號,硬是兩天沒查出來毛病,但是程序就是不運行,”劉闖現在想來還遺憾得直拍大腿,“兩天時間能干多少活?。 ?/p>
做研究工作需要查閱外國最新論文,但那時沒有互聯網,查國外文獻十分麻煩。劉闖不得不掏六百元給圖書館,請館員檢索。電傳機打印出一份長長的清單,劉闖從中挑選,一封封地寄國際信,向作者索取論文。幸運的是,大部分科學家把論文免費提供給了她,她也由此清楚了這一領域的世界水平和概況。
信心在日復一日的奮斗中增長。劉闖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1988年日本舉辦的國際測量遙感學會上,她的成果榮獲最佳展出論文獎。在14名獲獎者中,劉闖是唯一的女性、唯一的學生身份獲獎者,也最年輕。主席帶著贊許請劉闖代表獲獎者講話,這個年輕而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博士生在感謝之余,熱情地歡迎大家到中國來。與會者用熱烈的掌聲回應了這個來自神秘國度青年學者的邀請。
自此,劉闖走出了邁向世界地理學領域的第一步。
“回望來時路,蓮花處處開”。22年前的001號獲獎證書被輕輕地珍藏在箱底,重重地安放在心頭。她甚至還記得當年很多的細節,比如獎勵的一小筆獎金,被她全部用來買老北京瓷瓶酸奶請了全體博士生一起慶?!洳氐氖乔啻河洃?,安放的是使命責任。劉闖說,從當學生到留校任教,從中國到加拿大,再到美國然后再回國,一路輾轉,收獲無數,最為看重的榮譽之一仍舊是“挑戰杯”一等獎。
正是這一枚青澀的果實連同同年在日本獲獎時所受到的鼓勵與肯定,讓初入地理學界,虔誠也難免膽怯的女孩子獲得了前行的能量與力量。
被一句話鎖定的科研人生
《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土地評價模型的建模研究》是劉闖在地理學信息化領域內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她至今深愛的領域。
1985年,劉闖躊躇滿志地走進燕園。可是當真要叩響自己的博士生導師、地理學大家林超的辦公室門時,她內心又忍不住忐忑:“不知未來三年路在何方?!?/p>
并非不熱愛。劉闖出生于地理學世家。父親早年是北京師范大學西語系高材生,后到遼寧師范大學,改行地理并參與了地理系的創辦。劉闖是“”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也在遼寧師范大學,也讀地理。在那個大學生奇缺,根本不愁分配的年代里,她又考上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讀碩士研究生,為了專業研究,七上秦嶺。
當一個年輕女孩子拎著高度表,背著兩三斤重的鍋盔,帶著幾件厚衣服和一雙備用鞋,在荒無人煙的秦嶺深處做野外考察時,當一個女生擠出自己的生活費雇人帶路深入秦嶺做課題時,當一個負擔著生活壓力的大學畢業生放棄舒適的教師生活而一頭扎進冷僻學科中、干坐板凳十年冷時,劉闖對地理的至深之愛已無需言表。在她心中,地理是人與自然之間用生命進行的對話。
也并非缺乏能力。劉闖是被導師林超免試錄取進入北大攻讀博士的。1985年1月,因為碩士畢業論文――關于秦嶺的研究獲得很大認可,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邀請劉闖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林超正是大會主席,劉闖會上的表現讓林超眼前一亮,當即決定招收劉闖為他的博士研究生。同時他向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申請不需要考試直接錄取劉闖,獲得批準。
次年,劉闖入學。
似乎是從她的匆匆步履和迫切的目光中看到了虔誠,林超給劉闖布置了一個只有一句話卻極具前瞻性的專業方向――把地理和計算機結合起來。
上世紀80年代末期,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沖擊著機械時代的思維方式,在各個領域給人們帶來各種各樣的震撼。彼時在中國,計算機也開始興起,但是在地理學領域依舊處于描述性階段。
“地理學信息化是國際化熱點,但在中國尚且一片空白。導師對我研究方向的確定具有及其鮮明的前瞻性和時代性?!?/p>
林超是中國地理學歷史上不能被忘記的人物。這位英國利物浦大學歷史上首位地理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在抗戰爆發第二年回國,投身中國地理學教育事業,開始一系列與地理學相關的開創性工作。1949年,他成為使中國地理學會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建國后,林超一直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博懷為中國培養著地理學人才。此時,林超把地理學信息化這片廣博天地交給了愛徒劉闖。
在這方面,她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當初被稱為“闖”將的充滿干勁兒的北大“”后首批女博士,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征程。
一路跋涉,不斷摸索。2008年7月25日,劉闖榮獲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2008年度CODATA獎。頒獎詞似乎囊括了劉闖20多年間所走過的路――世界舞臺上,在科學數據研究、政策和管理諸多問題方面,在科學數據教育和國際合作以及在發展中國家數據科學面臨的很多問題的挑戰應對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致力于新科學數據產品的開發和服務,并與中國科學界和政府部門工作一起推動科學數據開放和共享的工作,1998年回國后,劉闖提出的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學術觀點被科技部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2004年中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所采納;在中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在遙感和其他空間數據管理方面特別是在能力建設,包括對發展世界數據中心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
CODATA獎是世界科學技術數據領域學術界最高獎,2000年開始設立,每二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一人。劉闖是發展中國家和女性科學家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20多年前恩師林超這句話,開啟了劉闖整個后半生的學術之路。
從“跟著走”到“領著干”
1997年,劉闖被聘任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開發署森林地理信息系統高級顧問,第一次以專家身份擔任國際學術組織職務。世界在她面前推開了一扇窗,于是很多人、事、物和方法、角度都大不同了。
“參與國際科技組織工作,利用國際的科技資源,組織國際科技活動,這也是一門科學,是一個大課題,我們需要有這樣的全球戰略。從我在國際科技組織任職的經驗來看,它有助于我們更便捷地組織國際前沿科技計劃,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可以展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1998年,劉闖受中國科學院特邀回國,開始頻頻建言國家努力加強增強國際科技話語權。
發出中國科學界的聲音,必須參與其中,并努力承擔職務和責任。劉闖還記得,自己早期參與學術國際組織時,國際上總是質疑中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因為他們“完全聽不到,也根本看不到”來自中國的聲音,進而導致的就是國際上啟動的計劃或項目中,與中國沒有對接,“我們總是跟著走,等到我們把思路想明白了,項目也結束了”。
于是,劉闖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在自己回國后呼吁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參與到國際學術組織序列中去。在仔細研究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后續行動計劃組織規則后,劉闖提出了由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6個相關單位和組織聯合牽頭的“聯合國促進發展中國家科學數據共享與應用全球聯盟”計劃(e-SDDC)并順利獲得批準。在設計計劃的行動路線時,中國科學家團隊把中國的發展理論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2003年參與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時,劉闖就曾提出把“人才引進”與“自行培養”相結合,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除了在國際學術領域內“跟著走”,還要努力“領著干”。
關鍵詞:風險投資;城市創新能力;空間杜賓模型;長三角;管理能力
1選題
1.1研究背景
(1)風險投資被稱為產業升級的“觸媒”。研究表明,風險投資能夠幫助信息落后地區提高資源配置,加快創新技術提高,縮減融資約束成本。風險投資機構作為專業投資者,可依據擁有的資金和相關知識技術,對企業創新發揮重要作用。(2)作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十分重視創新能力提升。在70周年之際,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1],將長三角一體化抬升為國家戰略。
1.2國內外現狀評述
我國的風險投資業經歷了14年的緩慢發展尚在初期階段,隨著國家中小企業創業板市場計劃的出臺,全國范圍的風險投資熱將持續升溫,中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前景令人樂觀。美國、日本等風險投資大國在世界風險投資額中占比巨大,已形成獨有的風投體系。風險投資在科學技術向實際生產力轉化中能夠牽動新經濟發展,促進各國產業升級,但理論與實踐方面仍不完善,國內外各方學者做了大量調研:(1)風險投資對創新的促進方面。周澤將和胡劉芬(2018)運用“信號傳遞理論”發現風險投資可以降低企業與投資者間的信息錯誤率,向市場傳遞企業品質的信息,從而降低約束成本,拓展企業的融資渠道。Lerner(2010)實證風險資本增長可以有效驅動創新增長[2],引起專利數量的增加效應提高。(2)風險投資機構的職能方面。鄭馨(2019)基于“理論”,肯定了風險投資機構具有“內部人職能”。Amit、Glosten和Muller(2019)強調了風險投資機構事前評估與事后監督管理的重要性。1.2.1風險投資網絡與城市創新能力相關文獻表述,風險投資網絡位置關系和上市公司投資效率間的相關影響是基于理論和實踐雙重依據,風險投資在網絡中心度的變化可以抑制投資不足,市場上企業的變化對城市十分重要,間接說明風險投資網絡位置對城市創新能力起很大作用,這也是本文重點探究的一方面。從我國經濟發展分布來看,城市創新能力的不同空間分布[3]與地區經濟狀況有相關性,創新能力自東南部向西部地區遞減;在影響創新能力方面,受金融環境影響較大的是西部和東北部城市,而東南部城市受原有經濟水平影響較大。風險投資作為重要的融資形式,深刻影響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相比單獨投資,聯合風險投資更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但投資方之間在不同指標上的差異過大,也不利于創新能力的發揮。1.2.2文獻評述風險投資網絡發展至今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從整體發展上看已逐漸走向成熟。近些年因為市場經濟發揮著更大效用,很多有創新潛力的企業認可風險投資對地方經濟尤其長三角城市群的積極作用。在解決資金困境時都會采用風險投資這一方法,在獲得資金后,將其轉變為更大的生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改善經濟結構,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1.3選題意義
1.3.1理論意義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創新能力作為經濟增長核心驅動力[4]的影響作用日益加強,成為衡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參考。因而在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競爭的加劇和分工深化的全球背景下,探討如何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轉換發展思路,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也是依據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研究長三角城市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1.3.2現實意義當下,我國正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創新驅動發展尤顯重要,應把握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整體創新水平。長江三角洲創新能力的提高可促進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市場化程度。而風險投資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不同層面有了顯著的進步,為長三角地區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思路,開拓新的道路,引領城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內容
2.1課題研究思路
查找相關中外文獻,搜集各地區風險投資網絡位置對長三角城市群的影響資料,于風險投資網絡對創新能力的促進效果展開分析討論。通過對長三角主要城市受風投網絡位置影響的分析和實地研究,總結出對于政策制定者、風險投資者以及創新型企業的相關決策建議,撰寫論文(見圖1)。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研究法收集有關的中外文獻和新聞材料,全面、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問題。在導師的幫助及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查找了大量有關風險投資網絡位置促進城市創新能力的文章,參考資料過后,對其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2.2.2定量分析法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了解長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的常住居民對于該地區風險投資發展的了解程度,及對他們的影響,得到更加精準的數據,為后期研究區域風險投資網絡位置對城市群影響提供可靠的依據。2.2.3定性分析法通過對長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受風險投資網絡位置的研究,進行歸納、概括,對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認識其本質,并進一步分析其對嘉興金融業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2.3主要內容
2.3.1長三角城市風險投資網絡位置和創新能力現狀我們查閱了相關新聞媒體報道,時刻關注有關風險投資網絡位置的國家政策和當地政府政策,了解到近幾年,長三角城市群的風險投資工作已經在很多領域開展,發展速度迅猛。同時收集、查找了與本文有關的中外文獻和大量數據,進行梳理,即對網絡中心度指標(投出風險投資事件和收到風險投資事件)進行分析,詳細了解了長三角城市群的風險投資集聚程度。2.3.2周邊城市與本市創新能力受風投集聚程度影響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引入“政府風投引導基金”[5]指標,結合長三角城市群近五年的網絡區位變量作為衡量風投集聚程度的指標,對風險投資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風險投資集聚程度對城市創新能力呈正相關。結合空間杜賓模型,比較長三角城市不同的風險網絡投資區位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了解到風險投資在總體層面上能夠提升長三角城市的創新水平[6],對于大型企業密集度和風投集聚程度更高的城市,風險投資對于創新的影響更為顯著。2.3.3風投企業不同生命周期與行業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借鑒空間杜賓模型,研究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公司對其他城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效應。為了研究在運用風險投資過程中的被投資企業,和企業生命周期對該城市高新產業化的影響,采用投資階段(stage)和投資行業(industry)兩個虛擬變量。通過查閱比較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醫療健康等若干新興行業,實證接收風險投資的企業科技越前端,發展越趨于成熟,越能促進該城市的創新技術;與此同時,研究得出城市中收到風險投資的企業管理制度越完善,越不利于周邊地區企業經濟的發展。2.3.4借鑒國際幾大灣區協同創新實踐的研究及對長三角地區的啟示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作為世界著名的三大灣區,在協作分工、跨區域協同創新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協同創新的發展經驗對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建設具有借鑒價值。從世界三大灣區風險投資與城市創新能力發展所采取的主要做法汲取經驗,從中挖掘風險投資與城市創新能力間的內在聯系與相關機理,并建立模型,從而為政策制定者、風險投資者以及創新企業提供相關的決策建議。
3預期價值
3.1對政府而言
創新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擁有決定區域經濟的實力,是各影響因素的主心骨。在這個風險和機遇并存的時代,各個省市中心領導層都渴望搭乘風險投資這艘大船,享受其中的資源,推動各地發展。從長三角城市群風險投資網絡的角度來看,必須緊緊抓住風投區位以及周邊城市區位創新因素,挖掘有價值的資料供大家參考。此外,也可以提出針對性的意見,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出獨特的設計。
3.2對投資者而言
從地理位置上看,風投機構往往通過自身的集聚產生一些輻射效應,從而拉動周邊城市經濟發展,并通過用戶交互資源以及共享基礎設備,實現邊際效用最大化,不觸碰到邊際效用遞減,同時,機構的聯合形成了資本集聚,龐大的資本團為股票、基金等領域敞開了方便之門。對投資者來說,研究的理論能夠幫助投資者識別各類風投機構的差異,從中理性看待事物,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帶來的成本溢出,還能對其他管控問題防患于未然,信息不對稱的方式,為各種主體強化了同樣的意向。
3.3對企業而言
各種集聚的風險投資企業能夠使得城市的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企業心中,我們的研究能夠清晰城市在風險投資中的地位,可以對各類投資產品與投資主體進行有效辨別,為企業提供一套完整的升價服務,包括檢查、管理以及對接。這些服務大幅的促進了風投機構多樣性研究的開發與開拓。比如,通過這類機構的幫助,創新科研公司水平飛速進步,各類技術人員涌現,從事業最底端解決投入產出比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在金融領域創業艱辛的特點,謀得了較好的回報,拉高了各城市整體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J].城市規劃通訊,2019(24):1-4.
[2]J.Lerner.The.FinancingofR&Dandnnovation[J].HandbookoftheEconomicsofInnovation,2010:609-639.
[3]滕麗,羅藝蘊.中國城市風險投資與創新空間耦合性研究[C].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摘要集.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2019:191.
[4]睢博.風險投資、空間臨近性與區域創新.青海社會科學,2018(2):109-117+124.
[5]李婷婷.風險投資集聚與城市創新能力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探索,2017(1):10-16.
[關鍵詞]長時段;格局;中國;民族;大趨勢
[中圖分類號]K9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4-0014-05
安介生(1966-),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國移民史、中國古代史與地方史。(上?!?00433)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歷史民族地理研究”(項目批準號:11AZD05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長時段”(longue duree)研究理論,是當代法國年鑒學派領軍人物布羅代爾等人所倡導的最重要學術主張與貢獻之一,也被稱為20世紀法國“新史學”思想之基石。按照某一指標,將歷史演變過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本來是歷史學家著手研究的基本切入點。選取的參照指標通常有年代、王朝、社會性質等等。布羅代爾指出:“歷史學是時段的辯證法。通過時段,也因為有了時段,歷史學才能研究社會,研究社會整體?!辈剂_代爾試圖通過提出“長時段”理論來與傳統歷史學進行一種切割,樹立自己的學術特征與取向。“傳統歷史學關心的是短時段、個人與事件?!贬槍v史學所運用的時間性質,布羅代爾提出了“時間三分法”,分別稱之為“地理時間”、“社會時間”與“個人時間”,與之相對應,則為長時段、中時段與短時段。在布羅代爾看來,不同時段的研究價值是不同的。“短時段是所有時段中最變化莫測、最具欺騙性的。”布爾代爾強調與突出“長時段”,正是為了超越“短時段”研究的狹隘與局限,進而大大拓展歷史學研究的視野與水平?!捌淠康脑谟诟哒伴L矚,更好地評估它們(指歷史事件),而不至于完全身陷其中。從短時段轉向較長的時段,然后轉向深遠的視域(只要它存在,它肯定是智者的時段——原注),這時就可以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建構周圍的一切。歷史學家怎么會不被這種前景所吸引!”
“地理(空間)作用-結構變化”正是“長時段”研究理論所提出的最根本的研究路徑?!伴L時段”著眼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換言之,長時段的歷史即“結構歷史”。“長時段是無窮盡、無止境的結構和結構組合的歷史?!辈剂_代爾提出的“長時段”理論,并非空穴來風,或有意的標新立異,而是相當廣泛地汲取了社會學與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精髓。“這種時段并非事件與年代這一傳統組合中的時段,而是能夠制約永恒結構的長時段。而永恒結構恰恰是人類學家所推崇的?!北仨氈赋?,布羅代爾等人并不是最早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長時段”理論的學者。如史學同樣倡導歷史社會的“長時段”研究,布爾代爾本人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天才及其影響的持久性的秘密,在于他第一個在歷史長時段的基礎上構造了真正的社會模式。”同樣是年鑒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勒高夫更是明確指出:“是一種長時段理論。在很多方面(如帶著問題去研究歷史、跨學科研究、長時段和整體觀察方面),馬克思是新史學的大師之一。馬克思和的歷史分期學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雖在形式上不為新史學所接受,但它仍是一個長時段理論?!?/p>
然而,與以往“長時段”理論有較大差異的是,布羅代爾提出的“長時段”研究理論特別強調基于地理環境等因素對于歷史演變的影響,是其“地理歷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對于地理(環境)影響及歷史結構研究的高度重視,是年鑒學派學術思想的一大亮點與特征之一。而布羅代爾則將這種思想特征推向了極致?!耙斫忾L時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聯想到地理的制約。”所謂“長時段”,也就是地理時間之謂。研究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費爾南·布羅代爾看來,地理是解讀社會的工具,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因此,他的著眼點主要是空間,而不是時間?!币虼耍臻g模式又是布羅代爾所云“結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翱臻g模式是社會現實借以形象化的圖表,通過它,社會現實至少可以部分地變得清楚了。它們是真正適用于各種不同時間運動(特別是長時段——原注)、各種社會范疇的模式?!辈贿^,盡管自然地理形態具有相當長久的穩定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一種社會格局卻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長時段”研究理論對于社會格局之演變或跨越時段的問題提及較少,“地理時間”變成了靜止不變的時間,這也構成了這一研究理論的薄弱之處。
一、課程學分安排
本研究所選取的學校與地理科學專業的總學分和各模塊的學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異。在對各種不同類別的課程所占學分進行比較時,將各個學校的課程經過重新分類組合,主要有4類,即公共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結果如表1。
[學分(比例)\&公共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實踐課程\&總學分\&北京師范大學\&44(27%)\&81(49%)\&10(10%)\&15(14%)\&166\&華東師范大學\&44(28%)\&74(47%)\&24(15%)\&16(10%)\&158\&東北師范大學\&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師范大學\&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師范大學\&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師范大學\&54(32%)\&78(45%)\&18(10%)\&22(13%)\&172\&長春師范學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寧波大學\&50.5(30%)\&66.5(41%)\&33(20%)\&14(9%)\&164\&安慶師范學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課程學分安排]
從表1可以看出,各學校的總學分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專業課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別為公共課程、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教育部重點高校――北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這三所學校專業課程所占比例較大;教育課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寧波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的教育課程學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兩所學校比較注重教師教育,教師教育課程開設得較多。
二、專業特色課程
在公共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以及實踐課程中,各學校的公共課程和實踐課程基本相同,而專業課程和教育課程都有特色課程。研究所選取的各學校公共課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歷史、數學、外語、體育、計算機;而實踐課程則幾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門地理野外實習、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專業課程可以概括為“大同小異”,“大同”指這些學校都開設的專業課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引入性課程主要是《地理科學導論》。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相關學科基礎課程、部門地理課程、區域地理課程以及技術性課程。相關學科基礎課程主要為物理、化學方面的課程。部門地理課程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質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生物地理學》等,也包括環境方面的一些課程,如《環境科學導論》、《環境影響評價》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區域地理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世界地理》;技術性課程分為地圖、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方面的課程,如《測量與地圖學》、《GIS概論與應用》、《遙感概論》等。專業課程中的“小異”主要是各個學校的專業拓展課程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地理科學專業的特色課程。如表2所示,北京師范大學的專業特色課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遙感方向。在鄉土地理方面,北京師范大學有《鄉土地理》,但湖南師范大學和徐州師范大學則有較為具體的鄉土地理課程,分別為《湖南地理》和《江蘇地理》。華東師范大學較為明顯的專業特色課程主要是《河口與海岸》、《現代沉積學》、《環境考古》。筆者認為各所學校的專業特色課程一般與學校的優勢專業方向以及該方向的教師有關。如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為遙感;而華東師范大學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研究該方向的陳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學校也有相應的專業特色課程,如湖南師范大學的《天體觀測》和長春師范學院的《地球與宇宙》。
[學 校\&特 色 課 程\&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地理學》《交通地理學》《鄉土地理》《GPS原理與應用》《地表水熱平衡》《流域管理》《數字地面模型》《微波遙感》《遙感影像地學分析》《海洋遙感》《3S綜合實習》\&華東師范大學\&《河口與海岸》《現代沉積學》《環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獻閱讀》《軟件工程與GIS設計》\&東北師范大學\&《濕地科學》《地理科學進展》\&四川師范大學\&《災害學原理與減災》\&湖南師范大學\&《天體觀測》《城市氣候學》《礦產資源學》《湖南地理》\&徐州師范大學\&《江蘇地理》《海洋學》《工業地理學》\&長春師范學院\&《地球與宇宙》《可持續發展研究》\&寧波大學\&無\&安慶師范學院\&《地理調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學專業特色課程][表2]
三、教師教育類課程
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院校的特色課程,也是培養師范生職業能力以及職業意識的主要途徑。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學校均開設教育、心理和教育技術方面的教育基礎課程。與地理專業相關的課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學、地理教材、地理課程方面的課程,如《地理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分析》、《地理新課程研究》等。各學校都有教師教育類的特色課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高中必修課程模塊研究》、《高中選修課程模塊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的《管理學》、《國外地理教育》;東北師范大學開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較多,而且比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觀教學》;長春師范學院的教育課程開設較為全面且獨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學》、《中學地理活動設計》、《中學地理習題解答》、《中學地理教研論文寫作》,筆者認為這對培養大學畢業后的地理教師有很大幫助;而安慶師范學院的《中學地理科技活動》是其它學校都沒有開設的,值得借鑒。
關鍵詞:專業規范;高師;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高等師范院校的地理科學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才培養模式幾無變化。但目前面臨新形勢,其一,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教師標準,賦予教師及教育新的內涵;其二,地理科學專業規范幾經討論已形成共識并試行,對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設置、專業素質、特色辦學進行了規范;其三,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1,2]。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進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和基礎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地方高師中具有代表性的重慶師范大學為例,剖析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討新形勢下地理科學專業人才職業關鍵能力、課程體系優化設置、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特色辦學等問題。
一、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通識教育與專業素能培養協調問題
通識教育是建立在各個知識大類基礎上,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導的教育體系,在傳統的以專業技能為導向的教育思維中,忽視通識教育傾向明顯。實際上,在信息爆炸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教授學生掌握專業基本原理、概念和應用知識點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和學校教學環境下,不可能完備地將所有地理教學與科研及管理可能用到的專業知識教授給學生,專業培養更應該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素能培養,這正是通識教育致力達到的目標。因此,從培養方案制定出發,對地理科學類專業的通識教育和專業通識教育進行改革研究是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
2.地理科學類專業平臺課程優化問題
依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地理學類專業標準,許多學校設置了學科類平臺課程,我校現有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兩個專業,也初步建立起共同的平臺基礎課程,并作了教學內容規范。但按照新的專業規范,地理科學類四個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有變化,而且該規范明確提出各類學??梢赃m當考慮特色而設置特色課程,同時我校原有平臺課程設置本身也存在不足,平臺課程比較少,而且課程名稱、內容要求等差異大,因此,新的培養方案在平臺課程、學分、學時及課程體系上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規范。
3.課程體系及內容與專業規范要求的知識體系的契合問題
在已調研的國內高師地理科學類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組織仍然存在隨意和混亂現象[3-5],而且存在課程及課程內容相近、重疊明顯,課程標準不明確、差異大或甚至沒有,導致不同的教師對同課程的要求大相徑庭。為了契合新頒布專業規范以知識領域和知識點為單元構建知識體系的要求,課程體系在設置時就不能僅停留于按課程名稱或傳統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而應兼顧知識領域的配置與知識點的布局,從總體上協調優化課程體系與專業規范的知識體系,同時需要確立各課程的課程標準。
4.實踐教學如何適應專業規范與職業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
實踐教學是實現地理科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6]。新的專業規范確定綜合實踐類課程為必修環節,包括課堂實驗、課程實習、野外綜合實習、科研和論文訓練等,合計不少于20學分,其中畢業論文不少于12周,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野外調查和室內實驗技術與技能、科學研究能力、文獻查閱與論文寫作能力,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還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環節。這與目前人才培養方案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實踐技能訓練明顯不足,培養的人才的社會適應性也不強,因此,改革優化實踐教學是當務之急。
二、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關鍵能力
1.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
面對專業規范、中學教師規范的新要求和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西南地區的地方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單一化,應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人才培養策略。因此,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現代公民素養和健全身心素質,具備堅實的地理科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學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又懂得現代教育基本理論與技巧,并具有一定科研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畢業生可以在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從事地理與資源環境等相關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資源環境和國土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優秀畢業生可以報考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碩士研究生。因此,基本要求是:學生通過四年學習,掌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掌握地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英語及計算機基本知識和信息技術;具備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
2.地理科學專業職業關鍵能力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部分畢業生在企事業單位從事地理學科應用工作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其應具備的職業關鍵能力有四方面:其一,地理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包括理論聯系實際、野外工作和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已越來越顯現,地理學的獨特的野外調研和綜合分析方法是其他學科遠不能及的,在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綜合性難題時地理學獨領;其二,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能力,包括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能力、交流表達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方法掌握和習慣養成至關重要;第三,教師職業勝任能力,學生有較強的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及教研的能力,這是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和中學教師規范的要求,未來教師應該是教育家;第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包括具有一定創造性思維、開展科學實驗與研究的能力,創新思維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是著力點。
三、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置
以地理科學專業規范、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目前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等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以專業素質、實踐創新能力、職業勝任力等“三素能”提升為重點,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獨立實踐環節+教師教育課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著力于增強人才社會適應性、培養要求多元化、分流培養突出特色、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發揮專業導師和學生主體作用等方面的改革,共設置165學分,必選修比例為74%、26%,理論與實踐比例為72%、實踐28%。
通識教育內容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等知識體系,包括必修38.5學分、選修7學分。學科平臺基礎課程設置考慮地理科學專業類(包括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專業),構建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包括高等數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地質學基礎、經濟地理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等,必修16.5學分、選修6學分;專業主干課程包括氣象學與氣候學、地貌學、水文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必修學分28.5,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為本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體系、知識領域符合教育部新專業目錄和專業規范規定的核心課程要求,課程名稱進一步規范。
專業方向實行分流培養,分別設置系列課程。分兩個方向:一是學科應用方向,強調專業拓展、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二是學科教學方向,強調與基礎教育結合、重教學教研能力培養。專業方向及課程設置充分發揮學校和學院優勢,突出特色,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與中學及企事業單位合作開放辦學,著力提升實踐創新和職業能力,兩方向各設置30學分,學生選修22學分,為學生個性化與未來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如跟蹤學科與專業發展前沿,增設自然地理進展、人文地理進展、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文獻檢索與科研論文寫作、基礎地理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名師講座、地理研究性學習專題等學科發展前沿講座或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前沿講座,實踐環節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新方案重要的改革創新,詳見下文,設置必修23.5學分、選修創新學分至少2學分,以前創新學分為任意選修,本方案要求選修2-5學分,創新學分獲得嚴格按照相關要求評定。教師教育課程包括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普通教育學、教育科研方法、學科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師禮儀與溝通、書寫技術、微格教學等,必修15.5學分、選修4.5學分,同時增加實踐課時,進一步突出實踐技能訓練。
四、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實施
1.實踐教學體系設置
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三大類即課程實踐(少于一周的課程實習、實驗)、獨立實踐環節(教育實習、專業實習等)、第二課堂(系列課外活動)與第三課堂(頂崗實習和創業實踐等)實踐,三層次即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創新實踐。
2.實踐教學內容安排
相關實踐教學內容采取集中與分散有機結合、全程式推進實踐教學。第一學年以專業體驗、認同與興趣培養為主,包括第一學期專業基礎實驗實習,專業認同體驗,第二學期專業實驗、專業實習、教育教學見習及訓練并行;第二學年以專業學習深化及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第三、四學期加強專業實習、學科教學技能訓練、科研實踐訓練;第三學年以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第五、六學期強化專業實習、教育教學技能訓練與檢測、教育實習、科研創新實踐;第四學年以創新創業實踐與就業考研引導為主,第七、八學期專業深化實踐、教育教學技能拓展訓練、科研創新實踐,見表1。
3.實踐教學實施保障
為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采取了系列改革舉措。第一,實行“5+1”和“16+2”排課制保障實踐教學時間?!?+1”中的“1”即周六安排通識課程及相關實踐教學,“16+2”即每個學期只安排16周課堂教學,余下2周用于安排部分專業實踐環節;第二,充分發揮學生和專業導師“雙主體”作用,特別是強化專業導師制,保障實踐教學實施主體責任制,有效推進實踐教學;第三,加大開放辦學力度,特別是教育見習、研習、實習、課程實習、綜合實習、創新實踐等環節與基礎教育單位、科研單位、機關企事業深化合作,形成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合力機制;第四,依托學校學院省級教學科研平臺、科普基地、學生社團協會、國際地理節日(世界氣象日、水日、地球日、人口日、減災日、糧食日、環境日等)、實踐實習基地等,深化第二、三課堂,提升學生實踐創新和職業勝任力;第五,推行課程組和課程負責人制度,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環節均由3位以上教師組成課程組,設課程組長,全面負責課程建設,包括編制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實踐基地建設等,保障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范牡丹,肖自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教育提出的新課題[J].改革與戰略,2007,(2):139-141.
[2] 李俊峰,劉學梅.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中國地質教育,2008,(2):102-105.
[3]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3-124.
[4] 管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5):420-424.
一、被調查的六所高校的歷史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介紹
1.陜西師范大學。該校本科歷史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分為五類,即通識模塊、學科基礎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教師教育模塊和實踐模塊。共187 學分。⑴通識模塊。該模塊又細分為三小類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限定選修課和公共任意選修課。公共必修課有49 個學分,占總學分的26.2%,主要課程為外語、計算機、政治、大學語文、形勢與政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公共限定選修課共8 學分,公共限定選修課共4 學分。⑵學科基礎模塊。包括相關學科基礎課和本學科基礎課兩小類。相關學科基礎課共5 學分,含高等數學和考古學兩門課。本學科基礎課39 學分,占總學分的20.9%,主要開設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學概論等課程,在第一至第四學期開課。⑶專業課程模塊。共41 學分,分為三小類。即專業必修課、專業限定選修課和專業任意選修課。其中,專業必修課開設20 門課程;專業限定選修課開設12 門,分為中國古代史系列、中國近現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 個方向;專業任意選修課開設53 門。學校規定學生應從限定選修課中至少選修12 個學分,要求每個系列都要選,并且要選修一個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選修課,學校要求學生至少修10 個學分。⑷教師教育模塊。共17 學分,分為必修和限定選修兩類。必修課開設6 門課程13 個學分,限定選修開設兩門課程4 個學分且必須全選。⑸實踐模塊。共24 學分。包括軍事理論與訓練、教育見習、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課程。
2.西南大學。該校本科歷史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分為六類,即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自主創新學習。⑴通識教育課程。共57學分,分成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小類。必修課45 學分,開設課程11 門。開課時間安排在第一至六學期,主要有外語、政治、體育、計算機和就業指導等。選修課由學校統一開設,學生根據專業要求自主選擇。⑵學科基礎課程。共32 學分,全部為必修課。課程主要是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開課時間安排在第一至四學期。⑶專業發展課程。共111 學分,也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小類。其中必修課21 學分,開設課程6 門,開課時間在第一至六學期。主要有中西史學史、史學理論與方法、考古學通論、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歷史文選等。選修課進一步細分為八小類。包括專門史類10 學分,5 門課程;斷代史類8 學分,4 門課程;晚清史類10 學分,5 門課程;世界史類20 學分,10 門課程;區域史類6 學分,3 門課程;博物館類12 學分,6 門課程;民族學類8 學分,4 門課程;綜合類16 學分,8門課程。⑷教師教育課程。共34 學分,也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其中,必修課12 學分,5 門課程。主要內容為:教育概論、心理學、中學歷史教學論、教育技術應用、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等;選修課22 學分,11 門課程。包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當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學、班主任工作等課程。⑸實踐教學環節。共20 學分,含教育實習、論文寫作等五項。⑹自主創新學習,不計入總學分。
3.華中師范大學。該校歷史學本科專業課程結構比較簡潔,分為兩大類。即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其中專業必修課主要包括外語、計算機基礎、大學體育、政治、教育學等課程和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歷史文選、歷史科學概論、歷史教育學等課程??梢姡撔5膶I必修課實際涵蓋了外校通識類、專業基礎類甚至實踐教學類的課程,體現出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專業選修課大致開設有50 門,涉及面比較廣泛。
4.東北師范大學。該校歷史學本科專業課程結構主要分為五類。即,⑴普通教育課程類,開設有外語、計算機、體育、思想品德、軍事理論和綜合知識等,學校要求學生應修44 個學分。⑵專業課程類,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系列課兩小類。專業基礎課共43 學分,專業系列課共58 學分。學校要求學生應修99 學分。⑶教育理論和技能課,開設有心理學、教育學、學科教學論、教育實習和研究中等教育課程等,學生應修18 學分。⑷專業實踐,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課程,開設的主要是有關學科課,共20 學分,但不計入總學分。
5.華南師范大學。同華中師范大學一樣,該校歷史學本科專業課程結構也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⑴必修課。進一步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兩小類。①公共必修課。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程;其他公共課程;公共實踐教學;教育理論與教師職業技能課程。②專業必修課。由三個部分組成,共69 學分。分別是專業實踐教學計16 學分;學科基礎平臺計39 學分;專業基礎平臺課群計14 學分。⑵選修課。有專業限選課和任選課兩種。①專業限選課。分為歷史教學方向模塊和歷史研究方向模塊,前一模塊含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學說史、中國文化史等10 門課程,計28 學分;后一模塊主要是專題類課程,包括中國古代史專題研究、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世界史專題研究等11 門課程,計30 學分。學校要求學生選中其中一模塊,修滿19 學分即可。②任選課。任選課也分為兩類,即專業任選課和公共任選課。專業任選課包括中國哲學史、歐洲哲學史、演講學等六門課;公共任選課由學校統一安排。學校規定學生在任選課上必須取得16 學分。
6.江西師范大學。該校歷史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分為四個組成部分。⑴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共46 學分。內含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和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兩小類。前一類課程共36學分,后一類課程共10 學分。⑵學科基礎課程,共31 學分。也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類。其中,必修類開設8 門課程,共25學分。選修類系指跨系跨專業選修6 學分。⑶專業課程,共60學分。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共40 學分和專業選修課程任選20學分兩類。⑷集中實踐環節,共23 學分,要求不少于25 周。
二、課程設置的特色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幾所大學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實際,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不少學校的課程設置顯示出了亮點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別敘述之。
1.西南大學。⑴在通識教育課程這塊,比較重視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培養。為此,在第二和第三學期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I 和程序設計Visual,兩門課學分達8 分之多,且課時達144 個。相較其他被調查學校同類課程,無論是學分還是課時的分值都是相當高的。⑵在學科基礎課程這塊,基本開設的是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這也是他們的一個比較獨特之處。⑶在專業發展課的必修課程安排上,他們非常重視史學理論、史學史等課程的教學,安排的多是此類課程??吹贸鲈撔T谶@一塊比較強調對學生方法論的教育,力爭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在專業發展課程的8 類選修課安排上,他們除了做到了廣和博外,還兼顧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現為開設了一些區域史類課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等;還開設了民族學類課程,如西南少數民族史、藏族歷史等五門課程;以及博物館類課程等。⑷在教師教育課程的安排上,該校非常注意貼合實際,注重對學生教師技能的培訓。在必修、選修的16 門課中,緊密結合中學歷史教學的課程就占到了11 門之多。⑸在實踐教學這塊,除了正常的教育實習、論文寫作等以外,他們還專門在第六學期給學生安排了一個有1 學分和18 個學時的課堂教學能力訓練課。該課正好放在教學實習的前一學期,對實習的開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陜西師范大學。⑴在通識模塊這塊,和西南大學一樣,該校也非常重視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分別在第一、第二學期開設了計算機基礎和VF 程序設計,兩門課學分達7 個,課時達162 個。⑵在學科基礎模塊的本學科基礎課這塊,除了一門史學概論外,安排的都是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課。表明該校對通史課在整個課程結構中基礎地位的認識。⑶在專業課程模塊的必修課安排上,他們除開設了中西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文選、歷史地理學等課程外,引人注目地開設了歷史學科專業導引課。⑷教師教育模塊,課程特色是專和廣的結合。必修課只安排了6 門13 學分,但選修課卻達到了29門之多,學生從中選修4 學分即可。
3.華中師范大學。⑴在歷史系基地班的教學中,該校壓縮了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課時和學分,由原來的720 課時40學分減至450 課時25 學分;增加了選修課程,并將選修課分成專門史和專題研究課兩類。他們拓展了課程內涵,注重前沿和學術特色。開設了一批新課,如博導專題課、中國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國學元典導讀等;設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專業素質的課程,如史學論文寫作、史學信息介紹等。⑵歷史系師范專業的教學上,該系強調加強基礎,注重科研;拓寬領域,提高技能(師范技能);形成特長,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在課程結構方面,加強中外文化史、經濟史、世界主要國家現代化史、國際關系史等課程的開設。
4.東北師范大學。⑴在課程體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學中,打破了以往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壓縮了專業基礎課,增加了專業選修課;增開相應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論課和技能課。經過系統調整,該系的課程體系已基本與高素質、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⑵該校重視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教學;重視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的教學。⑶還開設了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課程,如東北民族與邊疆史、奉系軍閥史、中俄關系史、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等專門史課程。
5.江西師范大學。他們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寬學生知識面,又兼顧課程的現實性、地域性和實用性,力爭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為此,在開設了本科生應掌握的一般專業必修課的同時,該校在專業選修課上動腦筋,開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國陶瓷史、萬壽宮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課程供學生選修??紤]到中學歷史課改的趨勢,他們還為學生開設了西方經濟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學技術史、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化問題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課程,應對課改提出的新要求。
6.華南師范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一樣,華南師范大學也是一所省屬師范大學。該校歷史系的課程設置也充分考慮了這個前提。在課程設置的特色方面,他們留給我們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學期開設的專業限選課。他們把專業限選課分成歷史教學方向和歷史研究方向兩個模塊,規定學生任選其中一個模塊的所有課程。歷史教學方向的課程主要為培養一個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而設計,主要有經濟學說史、中國文化史、廣東地方史、客家學概論、西方政治思想史、領導科學、人生觀通論、政府經濟職能與宏觀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歷史研究方向的課程則以斷代史、專門史等專題課為主,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深度,為學生畢業后進一步深造做好準備。
三、啟示與借鑒
1.把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幾所重點師范大學身上,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努力使學生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研究的目的,并不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在處理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時,大多做到了優化基礎課淡化專業課,紛紛壓縮了通史課的學時和學分。優化基礎課就是要使基礎課同時滿足就業市場需求、個人可持續發展、后續課程奠基、繼續深造等多元目標。
2.加強選修課程的設置。進入21 世紀,隨著各學科的不斷交叉、融合,邊緣學科的不斷涌現,在人才培養上人們越來越形成一種共識,即單一的專業知識訓練已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所以開設恰當比例的選修課程是尊重學生個性與個人成材選擇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