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品德與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是指以課本畫面、場景或其他內容為素材,經過教師的加工創造,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調動孩子的情緒體驗,引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魯教版《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二單元《美麗的校園》,教材中的畫面、場景是靜止的,是沒有情節的,情節要靠學生的想象延伸。教師可在課前用手機錄制幾組有情節的錄像,如學校的草坪花叢、課間操、體育游戲活動、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樂、解說詞,制成短視頻在電子白板上播放,選材突出“美麗的校園”,使學生對校園充滿向往熱愛之情。當學生的情緒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后,教學轉向“我們怎樣愛護美麗的校園呢?”教師組織孩子進行實踐活動,在具體活動中,教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有教材中編入的一些兒歌古詩,教師網上搜集相關視頻播放,變無聲為有聲,變文字為畫面,增加趣味性愉悅性,增強教育效果。
2、情境鏈接
是指品德與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學習感知過的,同樣有教育意義的且同品德與生活課有共同點的能夠創設情境的內容。如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孩子學前教育中學過的兒歌古詩,大多已有現成的課件,教師把其使用在品德與生活課上,具有正遷移教育效果。如教學(魯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上冊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秋天》(魯教版)等課的相關課件鏈接,通過情境化教學,引導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進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組織孩子進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審美實踐活動,再深入到怎樣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實踐活動,指導組織學生課外觀察、畫畫、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機拍攝圖片錄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記憶。
3、情境移植
1.道德講堂:“道德講堂”是時下比較接地氣的一個核心詞,它是2009年發端于江蘇常州,2011年開始全國推廣,2012—2014年為國人普遍認可,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核心內容為主,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為主要形式,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國民教育大課堂”。
2.《品德與生活》課堂:未來版《品德與生活》是為廣泛適應西北地區的德育需要,于2002年通過教育部編寫審查,2004年開始推廣使用的小學德育主教材。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通過開放性的德育活動為課堂載體,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需要的綜合型課程。所以,由該課程衍生的《品德與生活》課堂不能僅僅界定為教室小課堂,還包括校園和社會生活大課堂。
二、道德講堂與《品德與生活》課堂的不同
二者的容量略微不同。縱向比較,前者比后者有深度,但橫向比較,無論寬度還是跨度,《品德與生活》課堂都比道德講堂略勝一籌。
三、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探究意義
1.從“道德講堂”和“《品德與生活》課堂”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新生事物,處于探究、成長階段,查閱資料發現相關的專門研究很少,尤其是道德講堂,目前還沒有一部完整的研究專著,也沒有一部專業的整合了道德講堂內容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參考,這就意味著該課題有需要迫切研究、開發的時空價值。
2.道德講堂的出現,對及時挽救及填補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一些自然人空虛的精神和缺失的道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需要,更是當下國民的迫切需求。如果將道德講堂內容整合進《品德與生活》課堂,被優化的《品德與生活》課堂會更厚重地承載起以培養會生活、會做人的兒童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把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作為核心的德育任務。孩子是祖國的希望,“德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從小在這樣的注入了雙重德育精髓的課堂里學習生活,學習做人,將來成長為品德良好、熱愛生活的“好人”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所以,與之相關的該課題如果得以及時研發,將對全社會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升國民素質等方面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3.盡管道德講堂和《品德與生活》課堂的容量略微不同,但二者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這些類同足以激勵我們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使其產生重要的學科和德育價值。首先,二者育人的目的性是相通的。不管是道德講堂也好,《品德與生活》課堂也罷,其都為育人而衍生,都是以教給自然人學習做人的道理為基點,都是以引導人向有德行的方向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育人的目的性是相通的。其次,二者育人的核心內容是相雷同的。綜合其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雖然前者的內容更加生活化一點,后者的內容更加寬泛一點,但其核心內容是相雷同的,尤其如規范、友善、禮儀、誠信等教育都是二者追求的德育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育人的核心內容是相雷同的。另外,二者德育的途徑是相類同的。雖然道德講堂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德育形式為主要模式,《品德與生活》課堂通過開放性的多種德育活動為課堂載體,而后者的“多種德育活動”不乏前者的形式,而且我們在《品德與生活》小課堂也常常用到讓學生“講講身邊的好人好事”“夸夸班里的好榜樣”“我們向模范看起”等形式進行思想教育,除此,二者還有許多類同的德育的途徑。綜上所述,《品德與生活》課堂完全有能力承載起道德講堂的內容,使其既有寬度又有深度地發揮其德育價值,從而相得益彰地完成育人的目標。所以,假如該課題研發使用得好,這對學校德育,對酒泉教育,對甘肅教研都將是很客觀的精神瑰寶。
四、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探究過程
圍繞“如何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即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技巧和方法)、“整合了道德講堂內容的《品德與生活》課堂什么樣”、“優化后的《品德與生活》課堂產生了什么德育實效”三項內容我們完成了以下目標:
1.初期:課題組成員以《品德與生活》德育大綱和目標為依據,靜心研究了道德講堂內容,找到了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技巧和方法。
2.中期:課題組成員以優化的《品德與生活》教學設計為主要依據,以開放的《品德與生活》課堂為主體,不斷實踐優化了《品德與生活》課堂的實效性。
3.后期:課題組成員將初期和中期的研究所得凝煉成了有價值的論文和結題報告,并將研究所得小范圍推廣開來,已經為同事們所共享了。
五、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的創新探究法:具體特色及可操作性是
1.教室小課堂和社會生活大課堂相結合法。以往對《品德與生活》課堂的研究都拘泥于教室小課堂,我們則就地取材,不僅讓學生走進教室小課堂進行了課堂互動,還讓學生投身到校園和社會生活大課堂進行了課堂拓展,這些綜合的課堂都有效承載并踐行了讓學生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德育任務。
2.案例分析與德育實踐相結合法。課題組成員不但把道德講堂內容整合進了《品德與生活》教學設計加以分析,還多次投放到開放的《品德與生活》課堂進行了不斷實踐。課題組成員所執教的學校都有個體市場這一最能考驗道德水準的大背景,我們選準這一特殊資源,于是就地取材,把道德講堂內容整合于《品德與生活》課堂,一次次走入個體市場這個社會生活大課堂,在具體的情景課堂中現場授課,甚至“親子”互動,實現了德育內容“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德育價值。
3.生活實踐和理論凝煉相結合法。課題組成員不但把學生和課堂投放到生活中加以實踐,還將實踐所得和精髓凝煉到理論的高度,多次指導并優化了《品德與生活》課堂。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課堂實錄,也優化了課堂效果,QQ視頻、網絡訪談、電話詢問、甚至飛信、微信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更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六、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優化《品德與生活》課堂的實踐效果:通過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本課題從空間的微觀和宏觀,時間的短期和長期出現了以下效果
1.整合道德講堂內容后,優化了以教室小課堂為主的《品德與生活》課堂,達到了學生“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的德育效果,也積累了對學校德育、酒泉教育、甘肅教研都很客觀的精神瑰寶。
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打造“輕負增效”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就要在有效的40分鐘之內,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減少學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節約成本,獲得相對較多的學習收獲。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我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確定學生的認知起點
確定學生的認知起點是“減負增效” 的必然選擇。品德與生活(社會)是綜合性的課程,每節課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對于這些廣泛的教學素材,教師必須進行取舍,取舍的依據之一就是學情。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累積和認知誤區及學生在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以此確定學生的認知起點。繼而根據學習起點,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學習起點的準確把握,可以使教師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流程和選擇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習活動。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沒有目標的教學活動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教學活動是低效的。
【個案1】
教學《我們遵守規則》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師運用游戲感悟法,激發學生興趣,獲得一種體驗,幫助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構。基本結構為:參與游戲團隊合作經驗分享獲得感悟。這一課的基本流程始于教師和學生玩游戲“石頭剪子布”,教師每次出手總比學生慢一些,學生自然輸得較多,最后游戲進行不下去了??粗鴮W生撅起的小嘴,教師問:“ 為什么不再玩了?”學生遲疑了一下,說道:“老師耍賴?!庇螒蛑?,學生感悟到了規則的重要性,增強了規則意識,為下面的教學作好了鋪墊。這一教學環節占用課時4分鐘,卻讓學生在無比興奮中獲得一種體驗,明白了規則是人人必須遵守的。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獲最大的效果。”在目標的引領下,游戲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教師要盡量選擇經濟實用的游戲,既能實現目標,又能減輕教師負擔,同時讓學生玩得快樂,學得輕松,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創設有現場感的課堂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有意義的知識無法由教師手把手地教給學生,而只能通過學生的體驗學習進行自主建構。學習活動離不開學生現場的真實體驗和感悟。體驗學習既是教師教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的起點。
我們于學生真實生活中,精選出具有課程意義的場景在課堂上展開,讓兒童不是靜聽、靜觀、靜思,而是在具有現場感的活動親歷中體驗,逐漸學會用心靈去感知,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個案2】
還是《我們遵守規則》的教學。上課伊始,我運用“游戲感悟法”引導學生了解到規則在游戲中的作用。接著,我運用“追問生成法”再次因勢利導地問學生:除了游戲需要規則,我們做哪些事情同樣也需要規則呢?我組織學生交流:你心中有規則嗎?哪些規則是你時時刻刻要遵守的?
以這些問題拋磚引玉,層層遞進,為學生自主思考、發散思維搭建了有利階梯。學生從游戲規則拓展到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如學校有“小學生守則”,交通有規則,國家有法律法規,等等。最后,他們經過討論、交流總結出:生活中處處蘊含規則,規則在我們身邊,法律也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在無痕教育中悄悄實現了。
【個案3】
執教《太陽光的利用》(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奇妙的光》中的第三個主題。在上課前一周,教師安排了一個有趣的課前小實驗――種豆豆:用兩個相同的紙杯,在杯底鋪一些打濕了的棉花和紙巾,再放入一些綠豆。一杯放在有陽光的地方,一杯放在室內陰暗不見光的角落。要求學生每天加一點水,觀察一周,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在這樣的問題預設下,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觀察、實驗興趣,積極性很高。
我們通過各種“近一點兒”“小一點兒”“實一點兒”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當下,實現多元體驗,進而更好地促進品德素養的發展。
三、用活現代媒體技術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課程性質決定本學科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用多種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就成為品德學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品德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的創造自由,超越物理時空的虛擬世界,拓展了品德課堂教學的時空,生動活潑的媒體形式,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教學情景,切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個案4】
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的令人振奮的時期。當前階段,國家基礎建設蓬勃發展如日中天,所學的土木專業正可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此大環境下,經過三年的努力,在思想、專業理論知識、生產實踐經驗,以及個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和巨大收獲。
專業上,勤奮學習并提高專業理論知識,爭取更多地了解學科前沿課題和發展方向,同時涉獵人文歷史、組織管理等方面知識,爭做有所專長的知識面寬廣的復合型人才;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與工程項目,掌握了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訓練了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并將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寓學于實踐。
思想上,再一次堅定立足中國、面向全球,服務國家建設,服務全球建設的信念;依據個人對國家發展歷史、現狀與趨勢的認識、以及對全球需求的認識,確定了個人的立足點和職業方向;堅定擁護國家和平發展道路與獨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信人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品德修養和組織協調能力上,具有強烈的集體觀念和為實現集體目標努力工作的愿望;與人相處豁達大度、公正開明、不計小利、主動溝通、倡導協作共贏;具有獨立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的初步能力。
相信自己能夠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本專業技術工作能力,能結合與本學科有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有創新的研究,能夠組織一些資金和人員積極地服務區域、國家和全球基礎建設。
一、故事資源的收集和整理
開學初,我們學區根據教研室的安排,收集和整理第八冊品社的故事資源,各個學校分別接受了這個任務,認真收集了第八冊每一課中跟課文有關的故事,經過精心選擇與篩選,與各位老師共享故事資源,豐富了課外的故事鏈接,使品德老師可以拿來就用,非常方便。
二、 學科指導小組菜單式服務
三月份,根據市教研室的安排,學科指導小組的成員進行城鄉聯手,組織攜手農村大課堂活動如火如荼地舉行,作為上虞中學學區,在全市起著骨干帶頭的作用,作為學科指導小組的一員,每位成員都進行了精彩的課堂展示和學科報告,如師范附小的馬曉穎,實驗小學的湯金華,百官小學的李可蘋、呂凌燕,文瀾小學的江海囡、丁淑珍等等,這樣的菜單式服務,引領了農村品德課堂,為農村小學送去了一縷春風。
三、各校品德教研活動新穎有效
教研活動是各?;顒拥幕c,每個學校都很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比如3月24日,百官小學的“百小講壇”拉開了品德教研組工作的序幕,她們在階梯教室開展了品德課的名師講壇活動,下屬小學、第三屆師徒結對的徒弟和蒼南縣領雁工程的老師和百官小學的老師們一起參加了百小講壇活動,教研室傅老師評價說:“百小講壇,打開的壇壇都是好酒。”在這次活動中,呂凌燕老師的課堂展示《塑料和我們的生活》精彩紛呈,李可蘋老師點評《合作 探究 感悟》客觀靈動,經校長的主題報告《追求理想中的品德課堂》受益匪淺,這次教研活動可以說是百小品德教研組的一次精彩的展示,是百小品德教研組智慧的結晶。
陽光學校教師在本學期里除了堅持理論學習更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扎扎實實的探索著“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手段的實效性”這一中心課題。她們還認真研究課程大目標、結合本冊的單元目標以及學情精心設計每一次的活動目的,并在活動的過程設計中逐步分解目標,堅持從細節入手考慮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讓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濱江小學開出了三節品德教研課,街道級教研活動分別是陳林君老師的《爭做清潔小衛士》和葉丹丹老師的《養成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好習慣》,校級教研活動是范宇芳老師的《五十六個民族》。參與上課的老師通過精心備課,數次試教,改進教案,課后收獲頗多,教研活動的開展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展示的舞臺、發展的平臺。
四、課題引航——成就和諧、合作的教研團隊。
學區內的教師都很重視課題的研究,通過課題的研究,成就和諧、合作的教研團隊。鶴琴小學針對品德教學說教為主,學生缺乏參與和體驗的問題,提出了《品德教學樹課模式的實踐探索》的課題。主張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夯實“樹課”之根,于大自然大社會中,建構“樹課”之干,于生命的活力中,綻放“樹課”之花,于幸福的課堂中,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全體參與、全心參與、全情參與。本學期著重進行樹課模式博客的充實。
華維文瀾小學的教師根據品社課自身的學科特點,提出了以 “讓故事成為品德教學的好朋友”的課題研究。這則課題方案成為了紹興市普通中小學2010年教改項目第一批立項項目之一。自從故事教學的課題方案理想以后,教研組馬上以該項目研究實施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項目研究教研活動。
百官小學結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結合《德育與心育課題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課題,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德育課堂中融入心育教育,使德育課堂更加人文化,多元化,希望德育課堂和心育課堂能夠齊頭并進
一個學期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希望我們在新的學期里能夠再上一個臺階!
又到寫總結的時候了,才覺得匆匆間時間又晃過去了,回首這個學期,我們學區的品德教研活動,主要是借市教研室組織活動來展開的。
一、以聯誼為契機,發展品德隊伍
從自己開始當這個學區組長以來,一直有個心愿,能在學區里組建起一支屬于品德學科的教學隊伍,也一直在作主要的努力??赏θグl現了,可下個學期人事調動就又不見了,隊伍總是不穩定,也就談不上什么發展。這個學期在市教研室的關心照顧下,我們學區引來了兩次學科指導小組的聯誼活動:在章鎮鎮小迎來了傅老師精彩的講座,為章鎮的品德教學點一盞明燈,省賽課一等獎獲得者實驗小學的湯金華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他的教學藝術,讓大家一睹了高手風范;在湯浦鎮小華維文瀾的江海囡老師以她的沉穩和大氣又給大家展示了別樣的風采。通過這次活動,讓很多老師眼前一亮,得到或多或少的啟示。在這兩次活動中,才出現了很多新的面孔,每個鄉鎮都有那么一些喜歡品德老師,看見了品德學科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種新的希望。相信只要的教研氛圍可以讓我們章鎮品德這塊貧瘠的土地有新的氣象,新的發展。
二、 以活動為臺階,促進個人發展
推出新人是一支可持續發展的隊伍必不可少的一步,章鎮學區特別重視這一點,憑借著與學科指導小組的親密接觸的良機,我們學區又推出了兩個新人。朱婷婷老師以她日趨成熟的教學狀態展示了——《我們是集體的一員》,圖片中故事是“綠色”的,足見匠心獨具;韓世玉老師雖然品德學科才起步,但是她的認真和課堂呈現的那種自若也值得一提。本人也參與了這次指導小組的活動,分別執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1】
2010年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到 欄目查看更多內容 >>
三、以故事為載體,提高課題效率
故事是本學期我們學區的一個重頭戲,從收集、整理,到使用都讓一線老師有不同的感悟。故事聯系習慣,故事聯系課堂,講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別人的故事。在品德學科相對薄弱的課堂里,我們主張添加合適的故事,讓課堂呈現出一派新的景象。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09年上半年又在我們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過了?;厥走@個學期品德教研組的工作,我們品德教研組的每一位老師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根據開學初制定的教研組工作計劃,以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規范入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研究。一學期來有讓人會心微笑的成績,但也有還需努力的地方,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現將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思品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
1、我們思品教研組非常重視政治理論和教育理論的學習。我們具有良好的業務學習氣氛,一學期來,我們利用教研時間,組織學習了《新課程標準》深入分析并領會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材料的精神,統一認識,從教學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目標,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組內老師還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并認真領會和貫徹其精神,自覺加強業務學習,通過上網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交流教改動態、教學經驗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2、重視業務知識的學習和業務技能的提高。一學期來,組內教師積極完成進修和培訓任務,不斷補充新知識。并積極參加市級公開課的聽課活動,學區內幾所學校進行交流,積極聽課、評課,學他人之長,補自己所短。通過觀摩,聽課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有長足的進步。
3、積極組織參加市、學區級公開課教學,組內教師認真參與聽課、評課,互相學習,不斷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本學區,永和鎮小的羅彩芳老師就為我們執教了市級公開課《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二、完善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有明確的教學計劃。
為使各項教學活動有目的、按步驟地進行,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到計劃在先,活動在后。本學期開學初,教師均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出學期教學計劃,然后再由教研組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并認真落實計劃的實施,不讓計劃留于形式。
2、教學工作繼續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主。
教師們以新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溝通和“對話”中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努力建立互動的師生關系。本學期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主,提倡研究性學習、發現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地轉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說,這個學期,我們教研組的多數成員雖然都是擔任了語文教學、數學教學,有的還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學中開創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獲。4月3日,上虞市品德學科菜單式服務行動在豐惠學區永和鎮小如期開展。學區各鄉鎮品德學科教研組長和品德骨干教師齊聚在永和鎮小,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中,百官小學的呂凌燕老師和永和鎮小的羅彩芳老師分別為我們執教了四下《塑料與我們的生活》和五下《日新月異的交通》,百官小學科李可萍老師和教研室傅老師還為我們做了精彩講座。在活動結束時,還有我學區的好多青年教師紛紛表示如有機會,將會積極參加這么有意義的教研活動。在參加09年的學科論文評比中,我教研組成員多人獲市一、二、三等獎,如下管鎮小的任芳芳老師所撰寫的品德論文《孩子,讓我們用真心交流——品德教學呼喚真誠的課堂對話》獲市一等獎。
三、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不少的問題: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學活動內容較多,對剛接觸品德教學的教師難以正確把握,不同理解會導致不同的處理,而學生就會因教師的理解水平、處理方式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②在教研活動方面。由于個別教師的教育觀念并未完全轉變,對于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德育課程的教學就有所懈怠,對學生的思品知識與言行的統一也有所脫節,與家長、任課教師、班主任的溝通也不夠,學生也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小越中學學區品德教研組老師們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一曲曲悠揚的旋律從心底溢出……
一、團結協作,練隊伍
我們小越學區品德教研組全體組員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每次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我們的教研活動從書本上某一副圖的的分析到教學內容難點、重點的把握,從教學方法的應用到學生學法的研討,點點滴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傾注著教師們的真知灼見,發揮著集體的力量,體現著團隊的精神。我們組開設的教研課、調研課等,每一堂課都集中大家的智慧,從選題開始,一起備課、一起研討。因為組員們都不是同一所學校的老師,聚集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所以為了能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鉆研,我們學區品德教研組建立起了一個qq群。讓每位教研組成員都把自己備好的課、想提的建議統一放在了qq群共享上,同時大家一起來群聊,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每一位成員都參與進來了,討論之后,執教老師進行試教,再修改,再試教……讓每一位成員都來重視我們的學科,創設良好的教研氛圍是品德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要方法。 (2)
2010年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到 欄目查看更多內容 >>
二、鉆研教學,促教研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多多閱讀《中國德育》、《小學德育》等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播放有關的名優教師優秀課例視頻,盡可能地為老師們提供一個學習、擴展的學習空間;在本學期中,禹峰小學的郭芳老師在市級調研活動中執教的《少數民族之鄉——云南》一課,兩位老師參加了上虞市品德學科菜單式服務行動活動(均承擔了上課任務),都得到了市教研員及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課前認真地查閱讀資料,共同商討、集體備課,在品德教研組這個“練技場”上學習、研討、跌滾摔打,灑下我們的汗水,流下我們的心血,只為了共同的目標“建設我們的品牌課堂”。
三、課題領先,顯特色
一位專家曾講過“課程改革最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徹底改變,只有將思想改革進行到底才能將課程改革落在實處”!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課程改革的實踐則為夸夸其談、蜻蜓點水,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進行著。因此本學期我們繼續鼓勵老師們采取“多閱讀、多反思、多執筆”的方法,不斷促進對課程改革實質內容的進一步領悟,利用好學校的網絡資源,經常上網瀏覽、查閱相關的材料,及時了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于課改實踐。當然最能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和成長的是從自身的實際問題出發,針對這點再結合我組思品老師的實際情況,以具體實踐為落腳點,以改進教學提升教師素質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為任務目標,根據品社課自身的學科特點,我們提出了以《敘事德育運用于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小學品德教學質量監測實踐與研究》、《如何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課后延伸活動》的課題,在10年度市級及以上立項。
在這一學期中我們組的品德老師通過不斷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謝林燕老師的《落花有情 馬蹄留香》和邵璐老師的《莫讓“情境圖”留在暗房》兩篇論文獲市一等獎;徐益鋒老師的《讓教材中的活性因子充分激活》和張瑾老師的《被品德課遺忘的角落》兩篇論文獲上虞市二等獎;其中三篇已送紹興市參評。謝林燕老師被評為上虞市第九屆教壇新秀。并組織開展了一次菜單式服務行動。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沐浴著春風,和著時代的節拍,在市教研員和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德教育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學區品德與社會(生活)教研組結合課例開展校本教研研究,立足課堂,以品德實驗教師為基本研究主體,以課例為載體開展教學研究,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我們品德教研組的教師團結協作、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現就一學期來我們所做的工作總結如下:
1、認真制訂教學計劃
我們品德教研組的教師堅持學校有關教育教學計劃,在學校教導處的領導下,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地在教導處的領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開學初,大家就一起根據本學期的各項要求認真制訂了教學計劃。以使每位老師在開展教學時能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而不至于開“無軌電車”。
2、學習新課標,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繼續加強健全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由于有幾位老師今年剛接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為了更快地使大家了解《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程性質與特點,更順利地投入到品德的教學中去,本學期我們全組教師繼續以學習新課標為主要的學習內容,組織切實有效的學習討論活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支撐深化教育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們把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教學注重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為主,注重尊重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已經接觸過品德課程的老師,在交流活動中,能以自己教學中的經驗教訓與大家一起交流,避免大家多走一些彎路。
3、力求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和教學效益。
本學期我們仍舊采用了集體備課的方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力求備出優質的教案,備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重視教學過程的復備與反思,每節課后教師都認真地反思教學過程,由于我們幾位品德任課老師的辦公室比較近,所以,我們可以及時交流在上課過程中的好的經驗,做法;碰到了困難,大家也能及時地進行交流,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法。
4、走出去請進來,以課例為載體,提高教師的課堂實踐能力。
本學期剛開學,就組織老師去夏?D尊小學,聆聽了四位教師的精彩課堂,并學習了傅老師的講話。同時,在4月28日在三匯小學成功承辦了教研室開展以“綠色故事快樂課堂”為主題的小學品德學科指導組菜單式服務活動?;顒又腥齾R小學孫藝老師執教 二下《美麗的家園》;瀝海小學應曉玲老師執教二下《動物、植物和我們》;金近小學邵瑞老師執教三下《快樂的秘訣》;師范附小馬曉穎老師執教四下《父母—我特別的朋友》;教研室傅智紅老師主講《網絡研訓:農村品德教師專業成長的綠色通道》。使每位參與活動的教師,都得到了很好的學習和提高。 [3]
2010年品德教研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到 欄目查看更多內容 >>
總的來說,這個學期,我們教研組的多數成員雖然都是擔任了語文教學、數學教學,有的還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學中開創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獲。如應曉玲教師參加全國首屆錄像課例比賽獲得二等獎;趙麗萍老師的論文獲上虞市一等獎,并送紹興市參評。
但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不少的問題: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學活動內容較多,對剛接觸品德教學的教師難以正確把握,不同理解會導致不同的處理,而學生就會因教師的理解水平、處理方式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②資料的問題。由于活動的開設,需要教師作大量的準備,而實際上,教師不可能只準備品德與生活的授課材料,還要準備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材料,這無形中為教師增添了很大的工作量。建議出版社能提供一些教輔資料,相應地減少教師的這種付出,而把精力集中到思考如何創設氛圍、 組織教學上,那么,品德課程的教學質量將會大有提高。
③在教研活動方面。由于個別教師的教育觀念并未完全轉變,對于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德育課程的教學就有所懈怠,對學生的思品知識與言行的統一也有所脫節,與家長、任課教師、班主任的溝通也不夠,學生也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4)
構建學校大德育體系這個問題,從能搜索到的文本看,多有論及。比如,江蘇省武進職業教育中心校的文章《育人為本 構建大德育課程體系》、大學生教育資源論文《關于構建大中小學德育體系重要性問題的探討》、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陳智的論文《構建大德育體系,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及大德育體系構建。但這些論述無外乎只提及了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道德形成的心理構成層次論述如何培養學生品德,并研究這個品德形成的心理機制;二是探討構建大德育體系的重要性;三是從課程設置的角度談怎樣構建大德育體系。至于如何在小學教育階段構建大德育體系,從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又使這方方面面有機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品德培養,這方面的論述并不多見。同時,毋庸諱言,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長期以來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即重視教學質量而忽略德育工作,這并非一地一校的情況,使德育工作基本上走進了死胡同。
由此我們認為: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應該走務實工作的道路,應該讓德育工作從喊口號、做材料、應付檢查的誤區中走出來,使德育有操作的平臺、有要抓的實事,并有實在的效果。德育應該不是虛無縹緲的、摸不著看不到的,而是付出努力就能見到效果的。平時,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覺得德育工作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又好像是憑空使拳,全不著力。我們成天說我們的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其實主要抓的僅僅是教學工作而非教育工作。德育,因為沒有具體的工作實踐而成為了空架子。
同時,工作中處處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課就是搞德育的、學科中也有滲透的任務、班會課和隊會課也有德育任務、搞活動推進素質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德育舉措等等。但據我們觀察,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沒有統一的具體的目標,各塊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為陣,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兩個原因,我們認為:努力實踐、探索怎樣追求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義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實實地為培養學生品德服務,研究怎樣通過確定具體、統一的目標,把品德課、學科滲透、主題班會課、主題隊會活動、國旗下的講話活動、組織大型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有實際效果的德育工作體系,即我們主張的“大德育體系”,是具有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解決的主要問題
我們在這個問題中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德育實踐問題。德育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規定有多種形式表現。例如,小學的品德課在一二年級為《品德與生活》,三到六年級為《品德與社會》。另外,在各學科教學目標中,都有滲透德育的要求。還有學校的少先隊工作等。但據觀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試科目一樣認真抓的學校總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目標是精英化的而非大眾化的,相當一部分教育學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無法達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來就覺得空泛,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自己都覺得無法說服自己,遑論教育學生。二是教師的觀念問題。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學工作那么見效快,體現不出教學業績,所以教師總是熱衷于抓教學質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課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學科滲透更是應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級要求嚴格檢查時隨意做一下,能應付過檢查就行了。三是社會影響。實話說,我們的社會表面看起來好像并不重視人的品德修養,因為很多在學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認為是缺乏道德的人卻是成功人士。這樣的導向就這樣影響學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德育實踐才成為一個研究的課題。我們搞這項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實實地能培養學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實踐中從基本的道德目標層面使學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質教育、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種手段的整合問題。德育工作,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外乎是組織大型教育活動、組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加強教育。但這些工作都沒有統一在一個具體的目標下,于是各個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為陣?;谶@種狀況,我們進行這項研究,就是在德育實踐中探索整合各種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本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解決學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間的矛盾。通過德育實踐,從實際出發,放棄高標的、不切實際的空洞德育,定立具體的、有助于學生提高素養的、有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德育目標,讓學校德育工作就教師而言,不會成為一種教師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無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覺得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枯燥說教。我們的研究,就是要讓學校德育工作切合實際、講求實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決德育工作需要有統一的目標而謀求實效與德育工作各種手段過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種形式手段各自為陣,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顯。如果我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確具體的目標,把德育工作的各種形式和手段統一在這個目標之下,使得各種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內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標的難度進行分解,使學生品德培養工作步入漸進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環,使德育工作的各種形式手段增強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樣進行大德育實踐
(一)運用的主要方法。
1.實踐法。在課題觀念指導下確定目標,再在目標指導下確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內容;然后在工作中實踐,在實踐中追求效果、總結經驗、提煉觀點。
2.比較法。比較實施課題前后學生的品德表現,即驗證德育實踐的效果,從而驗證觀點的正確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觀察法。觀察德育工作中學生的品德表現,驗證觀點的正確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發現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調查法。包括訪談調查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和分析,檢查德育工作和課題實驗的成果(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將經驗在反復論證中形成論文,推廣成果。
一、電子白板的結構及作用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一種新興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主要由投影電腦一體機、推拉式白板、外置音箱、綜合控制箱四部分組成。綜合控制箱中包括實物展示儀、觸控筆、電子教鞭、鼠標、鍵盤幾個部件組成。電子白板具有以下的教學功能特點:兩重整合(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本身的深度整合、電子交互白板和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多重交互(包括人-機交互,人-人交互,以教學應用為主的資源-資源交互等)、易學易用。這些特性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新的融合模式,帶來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了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
二、電子白板的主要功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集傳統的黑板、計算機、投影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它不僅可以實現人與白板、計算機、投影儀之間的信息交換,而且還自帶一個強大的學科素材庫和資源制作工具庫,并且是一個兼容操作各種軟件的智能操作平臺,使得各種教學資源最大化的融合交互,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習互動空間。電子白板功能強大,現將品德課堂上使用較多的功能例舉如下:
1、書寫功能:
四種筆觸,板擦;
2、輔助教學工具:
放大鏡,聚光燈,幕布,照相機,回放,屏幕移動;
3、教學資源庫:
圖庫,音頻庫,課件;
4、實物展示功能:
展示學生學習資料、教材批注;
5、錄播保存功能
三、課堂中電子白板的恰當使用
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李明在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小學課堂教學應用模式建構研究》中,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學設計專家羅伯特?加涅的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和動作技能五類學習結果理論,將學習內容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認知類學習內容:包括言語信息和規律原理學習內容;技能類學習內容:包括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學習內容;態度類學習內容。同時,李明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研究構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而品德課屬于其中的態度類學習內容的課堂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他對課堂中教師、白板、學生三者之間的交互模式歸納為:
教師:創設情境――分析情境――綜合運用
白板:創設情境――互動平臺――交流反饋
學生:產生情緒――品德認知――知行統一
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中恰當的運用電子白板完成教學,并最終達到學生的知行統一呢?
1、多方位立體交互式備課
在電子白板的課堂應用中,以往傳統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徹底的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的多重整合、多重交互。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在牢牢把握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情,緊緊圍繞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選擇恰當的信息技術資源進行整合,達到課堂教學設計的多方位立體化,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
例如,我在教《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我很整潔》這課時,導入部分運用圖片使用白板的遮蓋拉幕功能,將兩個兒童進行比較,比一比誰整潔,激發學生對整潔兒童的初步認識;在講解做到手、臉、牙、頭發等身體部位整潔方法時,運用白板交互系統中的實物展示儀展示出課本35頁的小練習,使用白板的聚光、書寫等功能,一一進行講解演示,使學生直觀的形成認知,從而指導學生學會身體各部位的清潔方法。在評選“整潔兒童”環節結束后,運用白板的上網功能,播放兒童歌曲《小邋遢大王》,告訴學生不要做邋遢大王,要做一個干凈整潔、文明禮貌的好兒童,最后,學生在愉快的歌聲中結束了本課的學習。
2、準確熟練操作電子白板
英國教育專家研究表明,教師應用白板教學一般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增加視覺效果。教師通過白板增加教學的視覺效果,僅作為一種說教的工具,而不能作為一種信息化手段很好地整合在教學中,促進學生概念的掌握。這個階段的課堂很少互動,學生也很少參與和討論。
第二階段:互動階段。教師能夠利用白板操作系統中的某些功能,使知識與概念的講解和演示更加清晰明了,并通過一次又一次地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拓展學生多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
第三階段:極大提高教學的交互性轉變思維方式。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能夠熟練應用白板技術,充分應用課程資源:網絡資源及本土化課件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積極參加教學討論、回答問題,以及對知識的大膽假設和說明,進而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