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教育信息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07年,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無錫市南長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意見》為指針,定目標,找差距,進一步強化發展意識、改革意識、創新意識。堅持“電教科研為龍頭,教育資源建設為核心,教育信息化為突破口”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步伐,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努力使電教工作成為提升我校教育檔次,促進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支撐。主要工作:1完善本校創新教育網,網站準備進行較大的改版,在內容和智能化程度要有突破,實現網站管理智能化。2抓好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第二模塊的培訓工作,今年力爭第二模塊參考通過率達到100%。3重視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究,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市、區級各類信息技術應用比賽。具體實施:
一、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上,根據無錫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和《南長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意見》,逐步實現“教師辦公自動化、備課無紙化、上課課件化、圖書數字化、資源系統化”的教育現代化目標。2、完善“我校創新教育網”的建設,網站準備進行一次較大的改版,將加強安全管理,實行三級管理制度,部分欄目實現由校網管員、教師電子投稿,網站審核。3、組織教師積極參加6月份由區舉辦的教師個人特色網站制作評比,促進和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二、以師資培訓推動素質教育1、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關鍵在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認真抓好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第二模塊的培訓工作,總結前階段培訓工作經驗,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確保培訓的課時和質量。力爭第二模塊考核通過率達到100%。2建設一支電教骨干教師隊伍,成立校電教小組。
【關鍵詞】信息化應用;信息化基礎因素;信息化保障因素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9―0008―04
一 引言
學校信息化應用推進策略建立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確定影響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因素。學校教育信息化影響因素比較多,而且相互之間關系比較復雜。只有明確影響學校信息化應用因素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制定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策略。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展了有關學校教育信息化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如李永健[1]在其論文“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教師心理因素研究”中指出,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教師七個心理維度會對推進教育信息化產生影響。王春蕾、劉美鳳[2]在其論文“美國影響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有效應用的因素分析”從教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研究影響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因素,同時指出領導能力是關鍵因素,學校整體規劃、硬件因素和教師培訓等因素也十分重要。焦寶聰、董黎明、趙意煥[3]在論文“影響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及內在邏輯關系”指出,影響我國教育信息化的三大因素是推動因素、障礙因素和決策因素。王春蕾、劉美鳳[4]在其論文“影響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的關鍵因素的調查研究”中指出,影響我國信息技術應用有效性三方面關鍵因素,即學校領導因素、教師因素和環境因素。如何正確認識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具體應用和各種影響因素,學校教育信息化影響因素與學校信息化應用的關系及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二 學校信息化的具體應用
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環節是信息化應用,即教師、學生及管理者等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從而實現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本文認為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具體內容包括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四個方面。
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并使之與課程教學融為一體,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強調信息技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效引用,關注教與學的全過程,包括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其目的是優化教與學的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生的學習。
2 學校管理信息化
學校管理信息化(即信息技術應用于學校管理)主要是指以校園網為依托,利用信息技術的數據管理和信息處理功能來支持學校管理職能,優化教育管理過程,幫助學校管理部門了解、掌握學校各項工作狀態,監測、調控、評價學校的教育管理過程,并且為學校領導提供有助于作出科學決策的重要信息,促進學校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3 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專業成長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提高信息素養的同時,需要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將是必然的選擇,信息技術正在成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4 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
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成長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面向信息社會所必須掌握的信息素養;二是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德育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優秀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 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影響因素
華東師范大學張際平教授指出,應該基于系統論的思想來思考學校教育信息化,這將有助于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他對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各種影響因素和學校信息化的具體應用進行歸納與整理,提出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框架。[6]基于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影響因素包括學校信息化基礎因素和保障因素兩個方面。
1 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因素
圍繞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因素,具體包括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教育資源和信息化人力資源三個因素,這是開展學校信息化應用實踐的三個基本條件,是信息和信息技術在學校中有效應用的基礎,沒有這三個方面的基礎要素,學校信息化應用無從談起。在開展學校教育信息化每一種基礎因素建設時,都要從有利于學校信息化應用推進的角度來思考。
(1) 信息化的軟硬件環境
學校信息化軟硬件環境是學校信息化應用的物質條件,具體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各類系統軟件與各種技術。在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配置以后,缺少持續的技術支持成為阻礙教師使用的另一個因素[5]。信息化硬件設施的有效使用需要各類系統軟件和各種技術的支持,因此,學校系統軟件、各種技術支持和硬件一樣是影響學校信息化應用的因素。
(2) 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
推進學校信息化應用,教師僅僅想用與會用還不行,學校必須要有教師能夠方便使用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可以分為教學資源和管理信息資源兩大類。學校管理信息資源是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中推進的關鍵因素,教學資源是信息化教學應用推進的關鍵因素。有了大量教學和管理的資源,才能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有效地推進信息化應用。
(3) 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
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具體包括了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學校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學校信息技術人員技術維護能力。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具體表現為校長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能力、信息化決策與規劃、組織與管理、評估與發展四個方面的能力。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主要是指信息技術的意識與基本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實施、監控與評價和創新的能力。學校信息技術人員的技術維護能力主要是指對設備的管理和應用能力、對資源的管理和應用能力和支持學校實際信息化工作的能力。
2 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因素
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因素是對學校信息化具體應用的推進和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因素建設過程進行管理與控制。學校教育信息化保障要素具體包括學校信息化的規劃、經費投入、規范與標準、信息化組織與管理、安全保障以及信息化的評價與激勵機制等。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的每一項內容應該涉及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四個方面的具體應用,涉及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教育資源、信息化人力資源三個基礎因素。在思考和建設學校信息化的每一方面應用和每一個基礎因素時,都應該考慮建設相應的保障因素。
四 學校信息化應用與各影響因素關系的實證分析
基于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設計學校教育信息化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廣泛地收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有關信息,對浦東新區近50所中小學的教育信息化情況進行了評估,主要從學校信息化應用、信息化基礎因素、信息化保障因素三個方面分別展開評估。對每所學校的評估有8位左右的評估人員根據各自負責的指標分頭進行,每所學校評估的時間為一天,評估的主要操作方法有聽取學校匯報、查閱資料、現場觀察、課堂觀察、個別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最終確定學校每項教育信息化評估指標的分值。根據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中各類因素的評估結果,通過SPSS17.0軟件,采用相關分析法開展各種因素間的相關分析。
1“信息化各種基礎因素”和“信息化應用”的相關分析
(1)“信息化教育資源”和“信息化應用”的相關分析
根據實際對近50所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四種應用評估的結果,通過統計軟件計算兩兩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見表1所示。
從表7可以發現,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和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381,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和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簡稱“整合”)之間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即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與使用比較好的學校,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整體水平相對也比較高。
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與學校信息化其它三種應用(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94、0.194和0.182,相關系數檢驗的t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0.186、0.187、0.215,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設,認為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與學校信息化三種應用之間相關性不顯著。
(2)“信息化人力資源”和“信息化應用”的相關分析
“信息化人力資源”和信息化應用之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相關分析
對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整合能力、技術人員技術維護能力)與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發現,學校教師整合能力和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85,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兩者之間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23,在0.05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兩者之間也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而學校技術人員技術維護能力和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44,相關系數檢驗的t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為0.095,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設,認為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相關關系。
三種信息化人力資源之間可能也存在相互影響,因此需要剔除其他相關因素影響,這就需要采用偏相關系數進行兩個因素之間的偏相關分析。所謂偏相關分析是指在諸多相關的變量中,剔除其中的一個或若干個變量的影響后,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7]。
從表3可以發現,在剔除了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技術人員技術維護能力兩個因素的影響,學校教師整合能力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偏相關系數為0.4757,在0.01置信水平上顯著,認為兩者之間還是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學校教師對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開展有著直接顯著的影響。
從表4可以發現,在剔除了教師整合能力和學校技術人員的技術維護能力兩個因素的影響,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偏相關系數為0.1586,偏相關系數檢驗的t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為0.293,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設,認為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不顯著。這說明校長對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影響是間接的影響,是通過教師對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產生影響。
(3)“信息化人力資源”與信息化三種應用的相關分析
計算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與學校信息化其它三種應用(信息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發現,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與學校信息化三種應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之間)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534、0.317和0.351,在0.05置信水平上顯著,故認為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與學校信息化這三種應用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剔除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因素的影響,重新計算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與學校信息化三種應用之間的偏相關系數,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發現,在剔除信息化教育資源因素的影響,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與學校信息化三種具體應用之間的偏相關系數分別為0.5089、0.2649、0.3078,偏相關系數檢驗的t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0.000、0.072、0.035,前者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設,后兩者小于0.05,故拒絕零假設。因此,可以認為“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與“學校管理信息化”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與“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從實際經驗來分析,學校管理信息化更多的涉及學校管理人員,與學校管理人員的能力關系比較密切,學校管理信息化開展的效果與大部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相關性不是很大。而學校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與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二種信息化應用的實施主體是教師與校長,因此,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技術人員的技術維護能力與這兩種具體應用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2 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和“信息化應用”的相關分析
計算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四種具體應用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7所示。
從表7分析,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與學校信息化四種具體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發展)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18、0.374、、0.336、0.373,在0.05置信水平上顯著,認為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與學校信息化化四種具體應用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但是從表8分析,在剔除信息化基礎因素中的信息化人力資源和信息化教育資源兩個因素的影響,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與學校信息化四種具體應用之間的偏相關系數分別為0.0294、0.2042、、-0.1665、0.1675,偏相關系數檢驗的t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0.846、0.173、0.269、0.266,均遠遠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設,認為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與信息化四種具體應用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這說明,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雖然從表面上看與學校信息化四種具體應用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系數,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對信息化四種具體應用存在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通過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和信息化教育資源兩個因素產生的,學校信息化保障因素對學校信息化四種具體應用之間不存在直接影響。
五 結束語
學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應用,學校信息化的基礎因素、保障因素對學校信息化應用產生影響。為了有效推進學校信息化應用,一方面,需要從系統的角度思考學校信息化應用保障因素、基礎因素這兩大影響因素的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推進學校信息化應用,系統各層之間要協調發展,同一層的各個因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每一層各個因素的發展要強調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李永健.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教師心理因素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1):34-36.
[2] 王春蕾,劉美鳳.美國影響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有效應用的因素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4,(2):45-48.
[3] 焦寶聰,董黎明,趙意煥.影響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及內在邏輯關系[J].電化教育研究,2005,(5):53-57.
[4] 王春蕾,劉美鳳.影響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的關鍵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6):15-19.
[5] 王雅杰,劉美鳳,呂巾嬌.影響教師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因素的個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3).
海北州電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電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來,我州廣大教育工作者克服電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員和經費緊張的局面,在歷任州、縣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術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在中小學逐步得到了普及和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師資隊伍得到了有效培養、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方式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在廣大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質量的觀念深入人心,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幾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實現我州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性舉措和實現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繁榮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設法,通過爭取項目和地方自籌等方式不斷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礎設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電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電教館和省電教館肯定與表揚,我州電教事業逐步步入穩步發展的軌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海北州在國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州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爭取和實施了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示范項目"、"青海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項目"、"第二批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信息技術教育項目"和"青海省鄉鎮中心小學局域網建設工程項目"、"中央民族教育專項補助信息技術教育專項經費"等項目,并在此基礎上,自籌資金,努力改善學校信息化條件和環境。目前,全州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中小學校信息化軟硬件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的促進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為實現教與學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礎。
二、各級電教組織機構不斷得到健全和完善
為了保障全州電教工作的協調發展,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關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統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州、縣、校三級電教機構和三級技術保障隊伍,不斷理順和強化工作職能,深化工作范疇,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目前,州、縣教育局現有電教機構5個(獨立設置3個、掛靠教研部門2個),電教管理人員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設備管理、教師培訓、教學應用、信息化資源建設、教師考核、教學研究等內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級電教組織機構在遠程教育項目實施、教師培訓、課題研究、資源建設和管理、技術服務、舉辦各類賽事、標準化學校建設等工作中切實發揮了作用,認真履行了職責。領導重視、機構健全、措施完善確保了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推廣和普及應用工作。
三、認真做好不同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和發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確保工作落實
從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統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級電教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根據電教工作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工作重點和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標、分步驟、分階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電化教育發展規劃》、《海北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育達標活動實施方案》、《海北州現代遠程教育項目效益發揮方案》、《海北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與管理工作規范評估辦法》、《海北州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規范評估辦法》、《海北州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規劃》等十余個規范性文件。同時,我州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開展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廳《關于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規劃》和《海北州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斗桨浮酚媱澋?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學校建成數字校園網,建成州、縣教育城域網,力爭使100%的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鄉鎮以上幼兒園聯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網,實現省、州、縣,校四級互聯的教育資源網絡,全州基本實現以數字化校園網為標志的"班班通"、"校校連";建成豐富的以本州學科資源為主體的全州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及其管理應用體系;建立一支以網絡管理員為支撐的信息技術管理隊伍,以學科教師為核心的資源建設及應用隊伍;在教育管理、學科教學諸多方面創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應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臺的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海北州基礎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各階段工作重點,確定了信息化發展的規模、實現途徑和預期目標任務,并在工作實踐中得到了有效落實,確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協調、穩定和持續發展。
四、抓實抓好教師培訓工作,確保信息化師資隊伍建設
多年來,針對我州廣大農牧區中小學教師缺乏、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較低的現狀,全州電教工作緊緊圍繞服務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個核心,加強領導,突出實效,把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作為長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
1、多年來,先后組織中小學教師參加省、州、縣、校級信息技術項目、遠程教育、信息技術骨干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等培訓,培訓人數達21200多人次,并組織開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基礎知識輪番培訓,培訓人數達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自2004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英特爾未來教育學科教師培訓項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訓任務;從2007年起,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學教師的初級培訓任務,目前正在開展中級培訓及考核工作。
3、有針對性地組織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骨干教師舉辦了"計算機硬件維護和網絡基礎知識"專題培訓班和"教學課件制作"等專題培訓班,有效提高了計算機教師的業務素質,緩解了全州中小學計算機教師緊缺的困難,為學校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打下了基礎。
4、注重對中小學校長、教務主任等人員的培訓工作。近年來,對全州電教專職人員和部分中小學校長集中進行了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電教工作管理、教學研究和教學應用等方面的培訓,培訓人員達300多人次,并多次組織開展了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學應用觀摩活動。同時,在2011年組織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師參加的遠程"國培計劃"培訓工作。
通過扎實有效地培訓,使傳統教育遺留的陋習逐步得到了改觀,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有了明顯轉變,培養和帶動了一大批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大膽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師,使師資隊伍逐步具備了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技能和素養。教師隊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術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逐步變為現實,對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認真組織開展各類賽事活動,夯實基礎,強化應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連續十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電教論文評審工作,參評論文達1699多篇,其中獲省級獎勵的論文達290多篇;自2003年起,連續組織開展全州教師教學課件評比活動,共征集到參評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獲得省級獎勵;自2001年起,連續組織開展了學生電腦作品評比活動,共征集到參評作品594件,其中獲得省級獎勵48件。通過組織開展各類賽事活動,達到了以活動為切入點,激發、影響和帶動廣大中小學師生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應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使師生信息化素養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師電教論文評審、教學課件評審和學生電腦作品評比已成為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應用信息技術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學習的有效途徑,成為我州電教每年的常規工作。
六、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
圍繞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這個重心,州、縣、校電教部門積極組織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課題研究工作,以課題研究促教改,從教改成果見效益。多年的課題研究中,全州有12個課題(全省確定的重點課題38個)被青海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確立為省級重點課題,13個課題被確立為一般性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和總結,各課題組順利完成了各項省級課題研究工作和一般課題研究工作,并順利結題。同時,在省電教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學先后被確定為"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6所中小學相繼組織開展了三輪課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通過課題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內容付諸教學實踐后取得顯著成效,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術滲透到了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了廣大教師互幫互學,團結協作,共同研討,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氛圍、教學過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良好氛圍。
七、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保障體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門負總責,州、縣各級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職能,電教、教研、督導相互配合的管理體系。同時加強信息技術骨干隊伍建設,把有能力、懂技術、懂教學的人員充實到州、縣電教部門,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術教育骨干隊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加強教育信息化考評力度,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到教育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核范疇,逐步形成了州、縣、校三級職責明確的考評機制。
論文關鍵詞:經濟落后地區 教育信息化 問題 對策
論文摘耍:基于現今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狀,針對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進行了具體分析,特別指出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應對挑戰的對策。
在當今社會,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已成為世界各個發達國家競爭的熱點。我國早在十五計劃中就強調“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但是受經濟水平的制約,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落后于發展國家,而且我國地域遼闊,東西部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更是遠落后于現今國際發展水平,所以這些地區應該加快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站在發展地區經濟,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奮起直追,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因此,加強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道路上出現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教育觀念落后,思想認識不足。教育觀念落后是制約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工f乍是—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適合本校的切實-.j-~的規劃,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開展。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沒有將教育信恿化規劃和實施方案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中,只是將制定教育信息化規劃和實施方案的工作交給機房教師來做,而由于機房教師受職能的限制,他們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發展規劃不甚了解,在制定規劃的觀念、定位時可能會與學校有較大差別,在組織、協調、決策和實施等許多方面難以考慮周全,這樣就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育信息化投入嚴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網絡資源開發,網絡課程建設等內容。目前基礎設施投^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平均每120名中小學生才擁有l臺計算機,每年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不足3000萬人,這相對于2億中小學生來說,發展速度還遠遠不能適應,而經濟落后地區的狀況更是糟糕,很多學校的計算機特別是網絡資源幾乎近于空白,在這種條件下多數教師缺乏對電子文獻、網絡文獻以及數據庫的認識,檢索、分析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差,其首選信息源仍是傳統圖書資料,這使教師信息能力只能在傳統的信源和信道的約束下作基礎層面的低效循環,從根本上制約了本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三)缺乏信息技術素質高的教師。教師是將教育信息化的優勢落實到教學環節的關鍵。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經濟落后地區的絕大部分教師對教育信息化在教學中的作用還是持肯定態度,f電f門希望能夠通過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希望能及時了解教學發展的動態信息,希望在教學中能靈活、有效地使用多種教學資源,這反映出他們對信息的強烈需求。但時間的不足,設備的缺乏,培訓不夠與這種需求之間的矛盾,使得多數教師在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建設對教育重要性的同時。感到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以及對教師在現實條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間有強烈的沖突,以致于教師滿足需要的行為在總體上沒有達到高自覺水平。表現在—些教師不能夠采取積極措施滿足自身的信息需要,固守傳統的信息獲取渠道,不具備開放的信息意識。雖然教師通過各種培訓途徑獲得一些信皂技術知識,但實際條件的限制難以延續信息活動,有限的信息技術知識無法內化,甚至遺忘。這直接導致教師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忽視,以致售息技術理論知識匱乏,缺乏狀況嚴重,從而致使教師售息能力的低下。(四)軟件環境建設滯后,缺乏適合教育教學實際的教育軟件資源。教育資源開發受投入、技術手段、開發人才等方面的影響,這些正是經濟落后地區所匱乏的。在經濟落后地區,嚴重缺乏適合教育教學實際的應用軟件和教育資源:缺乏適用的網絡化教育信息管理與應用平臺、課堂教學軟件、電子備課系統等應用軟件,缺乏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課堂教學的教育教學資源庫,缺乏完善的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等基本信息在內的教育管理資源庫,學校間已有的教育教學資源互相封閉難以交流與共享。這些現象使得有限的投資難以發揮最大的效益,直接制約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育資源的共享。(五牖與學科謗艟醛撇不高。教育信息化的立足點是課堂教學信息化。信息技術雖在各學科教學中得到應用,但主要是初級階段的課堂演示型教學,而高級階段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理罄臺教學,則由于受教學理念、課程標準評價制度、師生信息素養、多媒體網絡設備等因素的影響。難以正常開民即使有些教師在努力,但整合程度和教學水平也不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推動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對策?!笆晃濉逼陂g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緊緊地把握這個發展機遇,創造條件加快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此建議:(一)增強全社會對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事隋,而且也是全社會的事情,各級政府部門要增強對教育信息化優先發展的戰略l生認識,立足本地發展結合當地特點,因地制宜地把教育納入到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要充分提高對教育信息化自g認識,認識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深刻變革,正確把握運用技術與深化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關系,承擔起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史重任(二)加大投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教育資源匱乏是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但從目前社會大背景來看,f專統的“等靠要”和現有的“支扶援’.是不可能使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真正走出困境的。在市場經濟下.優化教育投資體制走教育市場化之路是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發展的最現實途徑。首先完善國家基本教育投資體制括教育成本補償制度和教育稅收制度。在稅的總量構成中明確用于宏觀調控教育和對貧困地區教育成本補償的稅項鰻擠落后地區教育經費有基本穩定可靠的保障避免“扶貧”和“對口支援”政策的權宜性和不穩定性。同時,多方面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渠道運用金融、信貸等手段,融通教育資金,開辦教育儲蓄、教育彩票等業務來改善經濟落后地區薄弱的信息基礎設施,營造嵐好的信息環境。(三)實施科學管理,提高教師信息素質。數量足夠,素質較高,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而隊伍的建定科學合理的政策予以保證,政策必須能充分調動教師深入學習的積極性。以激勵教師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教育技術作為教師知識結構必備的一部分。(四)加強教育資源庫建設,實現教育信息與資源的共享。相對于目前網絡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開發的教育資源、素材庫、資源庫和網絡教學課件,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要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制作符合本地學生認知特點,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學軟件,通過資源庫進行交流。(五)IJn強教育科研.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效率,改善教學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此必須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構建教研網絡,各學科教師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質的基礎上,要廣泛開展學科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活動,引導教師從教育觀念,學習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技術和教育資源等方面探討與整合。
現今,以計算機技術、衛星通訊技術、交互電視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介入人類教育的各個領域,引導人類教育由傳統走向現代化,由封閉走向開放化,由手工走向信息技術化的巨大變革。這種變革正在深層次上影響—個國家未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水平,也在深層次匕影響—個國家和民族新世紀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我們經濟落后地區也必須適應這種變革,應當把握這一機遇,大力推進信我國教育息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新的技術革命的歷史關頭立于不敗之地。
1.中國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六大轉變
2.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與評介
3.陜西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4.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研究
5.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
7.國外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和使用及其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
9.特殊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10.論特殊教育從人文關懷到行動支持走向
11.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及其啟示
12.從政策解讀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建構
13.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14.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實施背景、內涵與積極作用的探析
15.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研究可視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與應用現狀調查研究
17.信息化視角下的特殊教育發展對策探究
18.寧夏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19.中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及地區比較——基于2001-201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相關數據
20.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職業倦怠
21.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2.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師政策比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25.醫教結合: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對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研究現狀與趨勢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財政:歷史、現狀及未來
28.“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基于復合型的內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現狀與發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進展述評
32.美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啟示
33.特殊教育應是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優先保障的領域
34.我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新探
35.中國殘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轉型——福利政策體系化與福利提供優質化
36.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家庭沖突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比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39.醫教結合:特殊教育中似熱實冷話題之冷思考
40.積極心理學視角的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動策略研究
41.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理論依據、相關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43.美國特殊教育師資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示
44.普通幼兒園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在園生存現狀
45.中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現狀與對策
47.多元文化視野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研究
49.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述評
50.特殊教育學科體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發展水平的政策建議
53.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隊伍結構及需求情況調查
54.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范式轉變
55.上海市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研究
57.特殊教育設施布局需求分析與發展規劃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58.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標準及發展模式的研究述評
59.浙江省學前特殊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60.韓國特殊教育現狀的研究
61.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特殊教育的政策與實踐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問題研究——人文關懷的視角
63.多學科合作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兼論“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發展政策
64.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6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任職標準的演變和特點分析
66.中國特殊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基于近十年《中國特殊教育》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6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及對大陸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68.中國特殊教育的投入與產出:基于面板數據的潛變量增長模型分析
69.山東省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70.澳大利亞特殊教育師資與中國特殊教育師資的比較研究
71.改革開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及現狀研究
72.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視性評估原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73.關于特殊教育教師流失問題的思考
74.美國特殊教育就業轉銜服務解讀及啟示
75.隔離與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變遷與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與職業倦怠的關系
7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法律的特點及啟示
78.試論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養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79.醫教結合是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80.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長參與
8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證實踐取向
83.我國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現狀與發展
84.特殊教育學校經費投入與支出狀況分析及政策建議
85.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述評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87.關于四川、重慶等地特殊教育師資現狀的調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
89.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轉向及其改革邏輯與重點領域
90.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研究的熱點領域與知識基礎——基于CSSCI學術期刊1998-2013年文獻的計量分析
91.社會支持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枯竭與職業承諾之間的調節作用
92.韓國特殊教育法的演變及特殊教育發展歷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職能的轉變
94.質的研究范式與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論的反思與倡議
9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及啟示——基于美國學科教師專業標準
96.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政策建議
97.教育技術學范疇下特殊教育資源建設研究
98.當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建成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國人民銀行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為未來6年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繪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圖”。
據了解,為了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實施方案將總目標進行“分解”,不僅有了“施工路線圖”,而且還有3個明確的“時間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可量化目標。
《方案》規定,到2015年,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其中寬帶接入比例達50%以上,擁有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初步建立起豐富多樣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各級各類教育資源的普遍共享,并輸送到全國具備網絡教學條件的學校、班級,實現課堂教學的常態化、普遍性使用。
2015年,網絡學習空間將被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全國50%的教師和30%初中以上的學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高校90%以上師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開放大學100%的師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
與此同時,將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形成數字教育資源市場化的匯聚和共享機制;建成貫穿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覆蓋全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學籍、教師和學校資產的管理信息系統及其基礎數據庫。
《方案》要求,到2017年,全國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接入,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完善,有條件的農村學校班均出口帶寬應不小于2M(兆),城鎮學校班均出口帶寬應不小于4M,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和農村學校多媒體教室比例分別達80%以上和50%以上;基本建成數字教育資源與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習者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務。
與第一階段不同,到2017年,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將實現普及化,教師普遍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研修、備授課、批改作業、家訪及指導學生學習,學生普遍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自主學習,所有教師和初中以上學生基本實現“人人通”。
在此基礎上,國家平臺將與地方、企業平臺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的數字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漸趨完備;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不斷完善,基礎數據庫動態更新,為教育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支撐和服務;完成全國1000多萬名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新一輪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
2020年是中國教育信息化的“收官之年”。根據《方案》,屆時將建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具備條件的教學點實現寬帶網絡接入,城鎮學校班均出口帶寬應不小于10M,有條件的農村學校班均出口帶寬應不小于5M,有條件的教學點接入帶寬達到4M以上,各級各類學?;揪邆渚W絡條件下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和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率先實現
中小學“三通兩平臺”
南縣是湖南省于去年確立的15個教育信息化試點縣之一。2014年10月,南縣信息化教育平臺通過最終驗收,在全縣135個學校及教學單位實現了“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目標。據悉,此舉在湖南領先。
據南縣教育局局長翦萬能介紹,南縣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廳提出的以“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學校應用、服務驅動”的新機制為導向,采取“服務驅動―校企合作―運營推動―持續發展”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模式,提供給企業10年教育網絡市場的經營權,由企業自主研發經營。
南縣教育“三通兩平臺”項目建成了一個教育城域網網絡中心機房、3套錄播直播系統、632套“短焦投影機+電子白板+計算機+鋼制講臺+推拉式黑板+視頻展示臺”班班通設備(200人以上的學校)、274套“大屏幕電視機+視頻展示臺”(200人以下的學校)、2520臺計算機等硬件設備。同時,天聞數媒免費提供各種應用軟件和教師個人學習空間;承擔全縣所有學校10年接入互聯網費用;承擔學校班班通設備的維護、更新;負責各種應用軟件及教學資源的開發更新;負責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培訓等。
天聞數媒戰略與MKT部部長黃友平稱,南縣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驗收合格只是開始。今后,天聞數媒將為每所學校培訓一名信息化管理員;積極探索教育網絡運營,引進并開發新的教育網絡運營產品,培育教育網絡產品消費習慣,通過運營支撐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另外,天聞數媒將利用云技術,進一步開發并運營南縣教育云,推廣云課堂產品;發揮公司在出版行業的圖書存量資源,開發中小學生數字圖書館,在南縣開展中小學生數字化閱讀;同時利用移動通信技術,與南縣教育局校車管理辦公室合作,對全縣校車的運營進行信息化管理與監控,保障校車安全。
以考評機制為導向促進應用
據了解,益陽市將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的意見》,做到全市“個人空間人人通”、“優質資源班班通”,推進本地共享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運用。
根據益陽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益陽將在全市在職教師和初中以上學生將擁有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如在益陽教育網、湖南教師發展網、湖南基礎教育資源網、世界大學城等各類教育資源服務平臺網站實名開設個人空間等,并將此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必備內容;各學校建立基于空間的虛擬化機構平臺,空間教學與管理普遍應用。
論文摘 要: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資與日俱增,巨大的投入能否帶來相應的效益呢?而效益是通過信息化資源應用得以實現。文章通過對寧夏南部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應用狀況進行調查,針對教育資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寧夏不斷加大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線路改造、流量擴容、設備升級等技術手段,進一步完善了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覆蓋市、縣、校三級的教育信息化基礎網絡體系。截至2010年,寧夏全區的中小學計算機總數達8.3萬臺,生機比達到12∶1。全區40%以上的農村小學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聯網,全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寧夏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南部山區基礎教育非常薄弱,師資水平不高,所以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為迫切。教育信息化為寧南山區的教育帶來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為此,我們對寧夏南部山區(以下簡稱“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應用狀況進行調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應用狀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本調查從寧夏南部山區的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等八個縣(區)中,每縣(區)隨機各抽取城市高級中學1所(縣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級中學),城市初中1所(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級中學),農村中學2所(鄉鎮中學),城市小學1所(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學),農村小學2所(鄉鎮及行政村小學),農村教學點1所,共64所中小學校作為樣本學校。在樣本學校隨機選取部分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問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個學校選取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1名、技術人員1名、一線教師2名,進行訪談調查。本次共發放問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育信息化資源的來源狀況
根據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顯示,寧南山區八縣(區)89%信息化教育硬件設施為政府投入,7%的硬件設施為社會捐贈。教師使用的軟件資源有76%來源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資源通過網絡下載,8%的軟件資源為教師制作,6%的軟件資源為區域共享??梢姡疄閷幠仙絽^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時,社會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份力量。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軟件資源區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礎設施狀況
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區)的生機比為16∶1,遠遠低于寧夏全區的平均水平(全區平均水平為12∶1)。學校聯網計算機占計算機總數的76%。學科教師家庭擁有計算機的占教師總數的74%,其中有83%的計算機聯網。這四個指標中,城市初級中學高于農村初級中學,城市小學高于農村小學,農村小學高于農村教學點。可見,寧南山區的教育信息化資源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
被調查的64所中小學校平均擁有計算機187臺,平均擁有手提電腦17臺,平均擁有數碼投影機3.7臺,平均擁有數字視頻展示臺1.9臺,平均擁有電子白板0.6個,平均擁有數碼攝像機0.7臺,平均擁有數碼照相機2.9個,平均擁有打印機3.2臺,平均擁有衛星接收系統1.2套。單從平均數看,寧南山區信息化硬件資源比較欠缺,從實際走訪調查中發現,設備數量城鄉差異較大,重復建設比較普遍,如有些學校依靠各類項目資助衛星接收系統有達3-4套,有些學校為零。
3.經費配置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寧南山區八縣的教育信息化經費87%為政府投入,學校自主投入約占7%。其中用于購置設備約占總經費的74%,軟件平臺建設約占總經費的17%,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支出約占總經費6%,教研等其他支出約占總經費的3%。可見,重視硬件、輕視軟件,重視設備購置、輕視資源的應用的現象比較嚴重。
4.人員培訓狀況
被調查的64所中小學校平均有技術人員1.6人,平均有專職技術人員0.4人。學校校長平均每年參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培訓為16天,教師平均每年參加信息技術相關的培訓為10天,技術人員平均每年參加信息技術相關的培訓為14天。
根據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顯示:有53%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培訓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師認為培訓沒有必要;有41%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需要調整;有31%的教師認為培訓教師的能力有待提高;有41%的教師認為培訓的組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見,培訓作為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手段,還存在諸多問題,培訓時間、培訓范圍、培訓內容、培訓教師、培訓的組織管理等各環節都沒有得到教師的普遍認同。
5.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用狀況
根據回收的776份有效問卷顯示,有24%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信息技術,有51%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偶爾應用信息技術,有25%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不使用信息技術。
在影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師選擇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師選擇技術能力不足,有8%的教師選擇用不著。
在信息技術課堂使用方式的調查中,有24%的教師選擇“培訓所得”,有64%的教師選擇“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師選擇“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師選擇“其他”。
有36%的教師在課余經常瀏覽教學資源網站,有54%的教師偶爾會瀏覽教學資源網站,有10%的教師從來不瀏覽教學資源網站。
可見,教師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差,應用次數不多,應用的熱情不高。
6.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狀況
根據回收的有效問卷顯示:有71%的教師認為學校的信息技術環境沒有形成,有65%的教師認為學校沒有明確的信息技術教育目標。有83%的學校沒有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作為考核教師的指標。
四、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信息化投資不足,投資方向不合理
盡管寧夏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寧南山區地處寧夏南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受當地條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礎非常薄弱,尤其是農村中小學以及教學點,設備不足、老化問題尤為突出。雖然我們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一些學校的信息化設施有了改觀,但早期部署的遠程教育設備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輕視了軟件資源建設,忽視了教師培訓、資源應用等環節,制約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2.區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系統建設不足,區域共享水平低
寧南山區教師所用的資源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沒有符合當地教學實際的軟件資源。區域公共教育資源建設匱乏,雖然一些平臺已經建成,但功能簡單,可用資源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沒有建立,還處于學校自建自用、教師自制自用的狀態。
3.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不高,課堂應用不能得心應手
寧南山區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普遍不高,導致課堂應用手忙腳亂、力不從心,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還處于非常落后的水平。盡管針對教育信息化的培訓較多,但由于培訓內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術簡單的應用,缺乏技術與學科深層次整合的培訓,培訓內容大多是簡單的重復,不能滿足教師的現實需要與發展需要。另外培訓教師水平不高,培訓組織不合理等導致大量的培訓形同虛設、走過程。
4.信息化教育評價缺失
教師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主要取決于個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門、學校既沒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導。部分學校雖然也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但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導致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淡薄。用與不用一個樣、用好用壞一個樣,對學科教師而言,最關心的還是學生的分數與升學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雖然個別城市中小學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雛形,如個別學校建有“教務管理系統”,但絕大部分中小學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務管理、教研活動、考試等都依靠office辦公系統簡單的統計、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學校還用手寫、手抄的傳統方式。
五、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考
1.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基礎,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礎條件
寧南山區地處寧夏南部山區,經濟落后,學?;A薄弱,絕大部分中小學校地處農村,在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教學手段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差甚遠、甚至與寧夏北部存在很大差異。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正是為縮小城鄉教育差別而實施的一項浩大工程。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三種模式”非常貼合農村學校的實際,從硬件設施到軟件資源非常符合農村中小學校的實情。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寧南山區的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為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所以,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在“農遠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劃,適當調整投資方向與投資結構,有序推進寧南山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2.對現有硬件維修、組合、升級
寧南山區學校的硬件主要來源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與其他零星項目的資助以及社會捐贈。設備老化、功能單一、重復投資現象比較嚴重,價值萬元的設備因為缺少幾百元的維修費用而停用。所以當前急需對現有的設備進行維修,讓其發揮作用。同時,對各類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升級,合理投資、實現效益最大化。
3.培養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通過案例示范、教研活動以及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的培訓,培養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促進其教學觀念的改變,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術能提高教學質量”這一事實,并樂意通過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其次,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層次整合的培訓,使教師能將所學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的融入課堂。建立健全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的長效機制,對教師培訓進行系統規劃與統籌安排,分層、有序的進行。
4.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發達地區的經驗證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寧南山區的教育信息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做好規劃,建立長效機制是核心任務,對基礎硬件建設、軟件資源建設、人員培訓、績效考核評價等各環節做出貼合實際的統籌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開始。
結論
寧夏南部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應用,要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基礎,結合實際合理規劃、統籌安排,建立長效機制與可持續發展規劃。處理好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投入與效益的關系、一次性投入與持續投入的關系、管理與服務的關系、建設與應用的關系、創新與借鑒的關系。循序漸進,結合實際,走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永賢.寧夏南部山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學應用調查[j].電化教育研究,2009,(6):93-95.
[2]曾祥翊.我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