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畢業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學生必須在論文答辯之前,將經過指導老師審定并簽署過意見的畢業論文一式三份連同提綱、草稿等交給答辯委員會,答辯委員會的主答辯老師在仔細研讀畢業論文的基礎上,擬出要提問的問題,然后舉行答辯會。
(2)在答辯會上,先讓學生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概述論文的標題以及選擇該論題的原因,較詳細地介紹論文的主要論點、論據和寫作體會。
(3)主答辯老師提問。老師提問完后,有的學校規定,可以讓學生獨立準備15—20分鐘后,再來當場回答??梢允菍υ捠降?,也可以是主答辯老師一次性提出三個問題,學生在聽清楚記下來后,按順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主答辯老師和其他答辯老師隨時可以有適當的插問。
(4)學生逐一回答完所有問題后退場,答辯委員會集體根據論文質量和答辯情況,商定通過還是不通過,并擬定成績和評語。
(5)召回學生,由主答辯老師當面向學生就論文和答辯過程中的情況加以小結,肯定其優點和長處,指出其錯誤或不足之處,并加以必要的補充和指點,同時當面向學生宣布通過或不通過。至于論文的成績,一般不當場宣布。
2學生答辯要注意的問題
學生要順利通過答辯,并在答辯時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辯前充分作好準備外,還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辯的要領和答辯的技巧。
2.1 攜帶必要的資料和用品
首先,學生參加答辯會,要攜帶論文的底稿和主要參考資料。如前所述,攜帶論文底稿和主要參考資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回答過程中,也是允許翻看自己的論文和有關參考資料的,答辯時雖然不能依賴這些資料,但帶上這些資料,當遇到一時記不起來時,稍微翻閱一下有關資料,就可以避免出現答不上來的尷尬和慌亂。其次,還應帶上筆和筆記本,以便把主答辯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意見、見解記錄下來。通過記錄,不僅可以減緩緊張心理,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師所提問的要害和實質是什么,同時還可以邊記邊思考,使思考的過程變得很自然。
2.2 要有自信心,不要緊張
在作了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大可不必緊張,要有自信心。樹立信心,消除緊張慌亂心理很重要,因為過度的緊張會使本來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也答不上來。只有充滿自信,沉著冷靜,才會在答辯時有良好的表現。而自信心主要來自事先的充分準備。
2.3 聽清問題后經過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辯老師在提問題時,學生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聆聽,并將問題回答略記在本子上,仔細推敲主答辯老師所提問題的要害和本質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題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對問題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請提問老師做些解釋,或者把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說出來,并問清是不是這個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再作回答。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問。答到點子上。
2.4 回答問題要簡明扼要,層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辯老師所提問題的確切涵義后,要在較短的時間內作出反應,要充滿自信地以流暢的語言和肯定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講述出來,不要猶猶豫豫?;卮饐栴},一要抓住要害,簡明扼要,不要東拉西扯,使人聽后不得要領;二要力求客觀、全面、辯證,留有余地,切忌把話說“死”;三要條分縷析,層次分明。此外還要注意吐詞清晰,聲音適中等等。
2.5 對回答不出的問題,不可強辯
有時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對答辯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滿意,還會進一步提出問題,以求了解論文作者是否切實搞清和掌握了這個問題。遇到這種情況,答辯人如果有把握講清,就可以申明理由進行答辯;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審慎地試著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講得不很確切也不要緊,只要是同問題有所關聯,老師會引導和啟發你切入正題;如果確是自己沒有搞清的問題,就應該實事求是地講明自己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切不可強詞奪理,進行狡辯。
2.6 當論文中的主要觀點與主答辯老師的觀點相左時,可以與之展開辯論
答辯中,有時主答辯老師會提出與你的論文中基本觀點不同的觀點,然后請你談談看法,此時就應全力為自己觀點辯護,反駁與自己觀點相對立的思想。主答辯老師在提問的問題中,有的是基礎知識性的問題,有的是學術探討性的問題,對于前類問題,是要你作出正確、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討性。而后一類問題,是非正誤并未定論,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討。要知道,有的答辯老師提出的與你論文相左的觀點,并不是他本人的觀點,他提出來無非是想聽聽你對這種觀點的評價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辯能力或你對自己觀點的堅定程度。退一步說,即使是提問老師自己的觀點,你也應該抱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據理力爭,與之展開辯論。不過,與答辯老師展開辯論要注意分寸,運用適當的辯術。一般說,應以維護自己的觀點為主,反駁對方的論點要盡可能采用委婉的語言,請教的口氣,用旁說、暗說、繞著說的辦法,不露痕跡地把自己的觀點輸入對方,讓他們明理而誠服或暗服。2.7要講文明禮貌論文答辯的過程也是學術思想交流的過程。答辯人應把它看成是向答辯老師和專家學習,請求指導,討教問題的好機會。因此,在整個答辯過程中,答辯人應該尊重答辯委員會的老師,言行舉止要講文明、有禮貌,尤其是在主答辯老師提出的問題難以回答,或答辯老師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左時,更應該注意如此。答辯結束,無論答辯情況如何,都要從容、有禮貌地退場。
論文關鍵詞:高校就業指導;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業形勢的變化,就業指導工作日益成為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一個新的工作重點和熱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打破了傳統分配制度,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我們逐步建立起政府調控、市場導向、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新機制。
一高校就業指導的必要性
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自從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我國高等學校開始實施大幅度擴招,它對于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戰略、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滿足廣大青年學生升學深造的渴望、緩解高中畢業生就業壓力乃至推動經濟內需,促進社會消費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不容回避的現實是:急劇的擴招使畢業生數量在短時間內成倍增加,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2003年畢業生212萬。2004年252萬。大批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必然給廣大高校畢業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就會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對高校開展就業指導的建議
1.就業指導途徑多樣化。
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對歷屆畢業生及畢業生所在的單位進行跟蹤調查,確保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及科學性;加強學校與企業及社會的聯系,積極推進學校和專業、企業的結合,真正把專業辦在企業的需求點上,企業把學校作為其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把企業作為其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及社會服務基地;推行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并舉,鼓勵學生在獲取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另外在學生培養的最后階段進一步淡化專業,強化課程,根據用人單位需要隨時調整課程設置,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靈活的授課方式,努力為社會培養真正用得上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2.強化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功能,建立健全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走向市場化的今天,畢業生就業的數量、質量及就業層次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學校就業工作好壞的重要指標,就業工作好壞已成為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要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首先要強化就業指導功能,即加強對畢業生價值觀、擇業觀的指導,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政策和就業技巧的指導及就業心理的調適,本著“擼導為先,服務至上”的原則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指導工作到位了,學生觀念轉變了,自然就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就業自然就落到實處。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方式有:開設就業指導課、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競賽、舉辦就業論文競賽、舉辦就業知識講座、建立就業輔導員制度、群體指導與個別咨詢相結合、課堂指導與業余輔導相結合、學生指導與企業指導相結合、技巧指導與觀念指導相結合,建設完善的畢業生就業指導體系。
3.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健全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
論文關鍵詞:篩選假設理論,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就業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率持續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8%和74%。據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萬畢業生未能按時就業。文章旨在從教育經濟學篩選假設理論的視角審視農民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及其就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一、篩選假設理論
篩選假設理論視教育為一種裝置,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其主要作用是幫助雇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篩選假設理論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雇主要從求職者中選拔有適當能力的人去填補空缺崗位時,他對求職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暫的招聘過程中,只是通過簡歷或交談了解求職者的顯性情況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如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合適的員工,主觀上往往更注重畢業生的學歷、所學專業、畢業學校等,據此來鑒別、篩選和錄用大學生,因此,畢業證書的作用尤為凸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是一種身份、能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和畢業生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素質和能力的基本依據。高校的層次和水平顯著影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985”、“211”院校的畢業生與一般普通院校的畢業生相比,用人單位更青睞于前者。“211”院校的畢業生是企業招聘的主要對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僅占20%[1]。
二、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機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學率;二是高等教育層次。近年來高校擴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們在大眾化過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差距正從數量上的顯性不均轉向質量上的隱性不均,主要表現為城鄉學生就讀院校的類型與層次上的差距。統計數字顯示,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較弱的非重點地方普通高校。楊東平教授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研究表明,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與??圃盒#攸c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趨勢[2]。“中國農大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為28.26%,比2010年減少了5.98個百分點,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3]
學界通過研究發現,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就讀高校的層次和類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豐富的社會上層子女進入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高于社會底層子女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社會底層子女考慮到入學風險和就學成本,往往選擇學費較低或相對冷門的專業,而上次社會子女更多地選擇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
曾滿超研究發現:農民階層與非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整體可能性之比為5.6,進入全國重點高??赡苄灾仁?.2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其中與黨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則分別達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會階層子女在高等教育內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層次學校中[5]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子女進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是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子女的18倍[6]。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所處的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準入與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農民與農民工、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較多就讀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階層子女較多就讀“211”院校[7]。文東茅研究指出:父親具有??萍耙陨蠈W歷者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為32.8%,父親中只受過小學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為15.3%[8]。高學歷父母子女與低學歷父母子女進入“211”院校的比例懸殊較大,二者相差10個百分點[9]。
(二)原因分析
1.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長期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城鄉高等教育機會差距的主要原因。長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造成城鄉二元教育結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機會、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等嚴重不均衡,存在顯著差距,導致農村學生從一開始就在高校入學機會競爭中處于劣勢。
2.城鄉教育觀念差異
農村家長普遍存在教育短視行為,多從投資—收益角度考慮子女受教育問題。由于大學學費高昂,四年大學費用對于農民而言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貧”;加上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業,就業后工資較低,甚至低于農民工工資。在權衡成本與收益之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認為上大學還不如外出打工實惠,進而不重視子女教育,“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導致農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其高考成績和高等教育機會。
3.高考選拔制度隱性不公
近年來一批重點大學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藝術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為操作的制度空間,優勢階層往往可利用其所擁?械娜Α⒕濟和社會等資源對這些制度加以滲透,從而直接或間接地獲得這些入學機會,而農村階層則因缺Υ死嘧試炊τ諏郵啤B蘗⒆2捎帽錄比即將城?(農村)子女所占比例與城市(農村)子女高考報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對2010年某“985”大學自主招生數據進行統計顯示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階層家庭背景、經濟、文化及教育資源差異較大。優勢階層家庭收入高,經濟殷實,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較多,其子女可以參加各類培訓班、特長班。一是可能其綜合素質,可以拿到多種技能證書,從而獲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學業成績,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較大;農民階層則相反。結果導致“家庭背景、收入差異—家庭教育投資差異—教育投資質量差異—就業差異”惡性循環的現象。
三、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不僅影響到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均處于劣勢的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如何呢?
閔維方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態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業率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業率為70.9%;而??茖W校的就業率為58.9%。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顯著影響就業。家庭經濟狀況好、社會資本豐富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公務員子女的就業率與農民子弟的就業率相差14個百分點[11]。李煒,岳昌君研究發現:“211”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概率大;家庭經濟條件好,家庭社會關系廣泛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較高的好工作 [12]。
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結果亦有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業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員和經理人員的子女大學生畢業時平均月工資高于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400元和300元[13]。“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從學生畢業后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在就業質量上也處于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14]。
楊釙等對麥可思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轉換成本較高,弱勢群體學生的就業流動性小于其他學生。“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子女就業流動性遠高于非“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業流動性。同時不同流動模式的實際收益也存在較大差異[15]。
郭叢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從事主要或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其子女從事相同勞動力市場工作的可能性比較大;代際之間,從次要勞動力市場流向主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比由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向次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大[16]。馬莉萍,岳昌君認為,家庭背景顯著影響畢業生進入主、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家庭條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會資源豐富有利于畢業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17]。主、次要勞動力市場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的差距已擴大到15倍,躍居世界之首[18]。
四、對策與建議
1.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是縮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城鄉差異的重要舉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整合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切實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打破城鄉二元教育格局,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
2.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萬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學校管理與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一般不理想。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讀于農民工子弟學?;蛳啾容^薄弱的學校,由于存在戶籍等制度性障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尚須回原籍參加升學考試,因所學教材課程的差異,影響其升學考試成績,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以及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3.規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應遵循公平原則,規范招生程序;加強自我約束,實行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在采取多元錄取機制時應考慮社會現實和公平保障條件,加大考測能力比重宜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在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之間尋求平衡點。“當高考日益側重于考測能力的時候,應該承認勤奮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績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條件和環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養和拓展社會資本,提高綜合素質
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同學、校友及師生關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交往領域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和配置社會資本。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等。
5.消除體制性障礙,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打破就業市場分割局面,推進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寬政策限制,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規范就業市場,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市場環境,加強就業立法,禁止并監督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歧視現象,規范招聘程序、公開招聘過程、接受社會監督。
6.建立就業援助制度,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作為就業困難群體的一部分,理應被納入到政府的就業援助體系之中。政府應該從就業政策、就業崗位、就業服務以及失業保障等方面對其進行就業援助。
參考文獻:
[1]王霆,楊玉梅,張瑾.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就業問題研究—基于企業用人單位、高校教師和畢業生的調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國內多所大學農村生源減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滿超.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吳連海.高等教育收費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負面影響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06(2):60-65.
[6]謝作栩,王偉宜.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我國社會各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研究[J].教育學報.2006(2):65-74.
[7][14]35%農村生未就業家庭背景對就業影響漸明顯[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基于2009年高校畢業生的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78-84.
[10]羅立祝.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對城鄉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閔維方,丁小浩,文東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煒,岳昌君.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15]楊釙,門垚,馬莉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現狀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75-80.
[16]郭叢斌,丁小浩.職業代際效應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教育的作用[J].經濟科學,2004(3):74-82.
[17]馬莉萍,岳昌君.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3):1-7.
[18]中國行業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19]劉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觀[J].教育研究,2002(2):21-25.
論文摘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已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本文從我國總體嚴峻的就業形勢出發,重點闡述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表現,并深入分析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進而得出我國政府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政策措施。
1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形勢
1.1我國宏觀就業形勢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出現以來,我國就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土地勞作中轉移出來;傳統產業開始衰落,出現大量產業工人下崗;國有企業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國有企業大幅度地精簡人員: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新增勞動力源源不斷地進入勞動力市場,面臨著就業困難。
1.2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我國的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晌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曾經的“天之驕子”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表現為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加,就業率下降;就業結構性問題顯現;擇業期望與現實存在差異;就業意愿過于集中等等。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2000年至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413萬、495萬、559萬、611萬。而且,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從2008年的73.8%下降為2009年的68。而且,由于區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差距、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地域結構性矛盾。高校畢業生就業往往集中于發達地區及東南沿海城市。而到西部、基層就業的規模還十分有限。
2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2.1社會總體就業形勢嚴峻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就業問題首先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就業人數巨大,人口存量和失業人口數量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其在此基礎之上中國未來的勞動力增長速度較快,增長數量也很大。加上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國有企業改革下崗職工,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大,使得勞動力供求總量的矛盾十分突出。
2.2國際經濟環境惡化2008年出現的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波及到中國勞動力市場。由于國際經濟環境惡化,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在紡織品、電子、五金和機電行業產品出口貿易上受到影響,波及到這些行業的就業,進而影響這些需求大戶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
2.3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所謂信息不對稱,就是指交易雙方有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總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人才市場的服務手段、服務方式以及社會各中介服務機構為大學生就業的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日趨增長的總量配置需求和個性化服務需要還有差距。
2.4高校就業指導不完善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的理論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處于萌芽階段,就業課程內容不規范,缺乏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體系化規范。并且,我國的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存在諸多的欠缺。這就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對自己不能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對自己適合什么樣的職位無法做出明確的判斷,求職時多具有盲目性和隨機性特點。
2.5高校畢業生自身因素高校畢業生由于文化層次、智力水平較高,所以他們都有較高的自我期望和較高的個人抱負。但其自身在能力和心里方面存在著很多就業缺陷因素。一方面,由于教育體制和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當代高校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部分大學生的能力結構不完善,運用知識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正從“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轉變,大學生已不再是曾經的“天之驕子”。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相當多的高校畢業生在剛畢業進入社會時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期望薪酬普遍過高。
因此,在求職的道路上處處碰壁也是在所難免。
3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政府政策
3.1完善就業市場服務體系政府應積極建立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培育和建設更加完善的畢業生就業服務市場。規定不得以盈利為目的舉辦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并嚴格規范各種畢業生招聘會秩序,切實維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此外,畢業生能否成功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業信息的取得。搜集信息、分析和預測信息,把準確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才能幫助他們確定求職方向和目標。
3.2鼓勵自主創業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大形勢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技術,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找合作等方式創造就業崗位。就政府而言,主要是制定一些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政策法規,為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優惠條件。對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有關部門要簡化審批手續,減免登記類、管理類、證照類的各種行政性收費,規定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除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以外,政府還要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業擔?;?,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并對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專門的創業培訓,增強其創業能力。
3.3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政府通過制定某些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而且能夠擴大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范圍,從而提高其就業概率。例如,組織實行一系列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項目,包括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特設教師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高校畢業生進村進社區工作等等。
3.4扶持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各類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單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政府應為高校畢業生到這些企業和單位就業營造氛圍、疏通渠道和創造條件。協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通過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扶持中小企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首先,加強對現有小企業主的培訓工作,更新企業主的經營理念。這樣可以減少小企業倒閉風險,并有利于小企業增加就業機會。其次,開展促進就業小額信貸工作。比如在金融市場的改革方向上,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增加資金投入,完善擔保辦法。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方面支持的信貸資金或擔保資金。
【論文摘要】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引發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自2003年6月13日“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正式開通。截至2010年7月,全國各省都建立了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國家級、省級的畢業生就業網絡服務體系已經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繼建設、完善了就業網站,就業網已經改變了過去比較單一的求職渠道而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另一條新渠道。隨著就業網的蓬勃發展,高校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就業網站,并在發展中不斷進步,同時,建立開發和創新高校就業網站也是當今信息時代對高校就業工作提出的新標準和新要求。本文根據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特點,通過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站的發展,淺談如何重新一個高性能、動態的畢業生就業網。
自2003年6月13日“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正式開通以來,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專門化的就業指導網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園網建設已經相對比較完善,逐漸實現網絡通寢室、時時可上網的目標,用人單位基本上都具備了上網的條件,所以畢業生就業網絡系統可以比較廣泛地使用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溝通方便、傳遞快捷、節省經費與人力、效率高、檢索便利等優點,高校就業網逐漸成了畢業生就業信息的主要來源,是一個給畢業生提供第一手就業資料的平臺、是進行網上就業指導的主要陣地、是高校就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高校就業網承擔著與用人單位聯系的紐帶,使就業工作高效快捷,是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一、建設高校就業網站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會作為求職渠道,復雜、低效。求職者需要更為簡單、直接、快捷的求職途徑,全面、詳細、專業的就業指導,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這是高校就業網站的努力目標。
傳統的就業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就業形勢。信息流通渠道不暢通,數據處理不到位,造成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在求職和招聘過程中信息嚴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幾千名畢業生,高校在辦理就業系列工作中,就業網站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在近幾年教育部對高校的評估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網絡化管理,正成為評價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如何建立一個符合高校專業設置特色的、專門為畢業生就業服務的、高質量、創新的畢業生就業網已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課題。
二、國內高校就業網站的發展狀況和特點
近幾年國內各高校已紛紛在校園網的基礎上建立起畢業生信息服務系統,國內各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網站是在最近幾年內取得飛速發展的。知名高校就業信息網絡建設較好,他們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有獨立的域名、獨立的機構,數據處理能力強,基本實現了在網上與管理校園招聘信息、畢業生生源信息、企業需求信息,實現網上雙向選擇、供需見面、簽約和就業方案的認定等,基本上保證了就業信息流通渠道的暢通,運行良好,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各高校就業網絡建設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發展的空間。
同時在后臺統計數據、建立就業信息數據庫,存儲關于畢業生資料、用人單位資料、單位需求等各種類型的數據。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分析,及時了解就業狀況,制定相關的就業指導政策。利用數據庫的統計功能,可以實現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實現就業部門對就業工作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學合理的預測,以明確今后的工作重點,針對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計劃和要求。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的創新
(一)形式設計方面
高校畢業生就業網應該每年都進行改版升級,不斷創新和引進先進的工作方法,不斷調整和增加功能,保證本校就業網站建設的不斷發展,適應新的管理模式,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站與普通人才網站相比,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既要針對廣大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特點及要求,設計出結構明晰、脈絡分明、內容豐富、靈活快捷、便于訪問和瀏覽的網站,還要盡量克服浮躁、華而不實的制作手法,創造一個樸實但特色鮮明的網站形象。
網站主頁設計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將畢業生就業需求作為網頁設計的依據。在版面設計上要注意欄目的整體布局合理,網頁顏色清新樸素,圖像與文字比例適中。網頁要動靜結合,層次分明,底色應和網站的風格相適應,文字、圖像和空間相互協調,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業招聘信息資源,又不會給人以擁塞感。
(二)信息資源方面
畢業生就業網站應著重開發以下五個信息平臺,從而使有形就業市場和無形人才市場更好地相互銜接。
1、畢業生信息平臺
建立一個完整而權威的畢業生信息庫,建立畢業生個人的就業電子檔案,使用人單位可以通過互聯網掌握畢業生情況。畢業生信息包括個人照片、簡歷、自薦信、學習成績、專業特長、獲獎情況以及學校推薦意見等。在畢業生信息方面,要針對一般沒有工作經驗,學歷水平較高的畢業生,以“專業”和“學歷”為推薦重點,而不以“崗位”為推薦重點。用人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聘畢業生,一個資料齊全、內容真實、制作精美的畢業生就業電子檔案庫,將會吸引更多用人單位的注意。
2、用人單位信息平臺
高校就業網站是用人單位與畢業生溝通的橋梁。大量收集有價值的用人信息,組成分類齊全、內容充實的用人單位信息系統。這系統針對畢業生開放,提供用人單位的單位介紹、招聘公告,包括該單位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條件和規定,也包括對應聘的畢業生的要求和應聘注意事項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這樣全面而系統的用人信息系統必須制定嚴格的審查程序,專人負責查驗營業執照、復核單位組織機構代碼、審查信息、掛網,層層把關,起到就業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墻”的作用,保證信息的準確度和實效性。要組織專人從各大人才網站搜集與高校各專業相關的招聘信息,要選擇信譽度高、信息豐富、切合高校實際的就業網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網站,國內知名的大型人才網站和專業設置類似高校的就業網站,這些信息要指定專人定時定點搜集,以保證高效就業信息的“量”和“質”。這樣的用人信息系統會給畢業生帶來很大的幫助,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求職意向和自身條件,選擇合意的單位。這樣將避免因為信息不全而導致求職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的現象。
3、就業指導和服務平臺
該系統向畢業生提供信息查詢和就業指導服務。一方面提供國家就業政策、法規和制度導讀等內容,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少走彎路。另一方面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欄目,提供專業性指導。合適的時機,還應該為畢業生提供論壇和留言板,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信息,并提供幫助或予以解決。
提供貼近學生實際的服務,滿足學生求職擇業過程中的需求。提供就業服務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有層次的針對某些特殊群體提供信息服務、職業測評、網絡教育等。認真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耐心地解決畢業生遇到的問題和處理就業資料,從內容上講,針對畢業生同學,一般要有就業政策、戶檔常識、招聘信息、就業流程、如何簽約、就業材料的準備、求職指導、就業技巧、面試指南、就業心理的自我把握、就業中常見的失誤等方面;針對非畢業生,主要有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規劃指導、職業測評、專業就業前景介紹等。從形式上講,可以通過一段時間在首頁上開辟專欄,集中與其相關的內容,方便學生查找,也可以通過專題網站,把相關內容有機組織起來,集中反映該問題的方方面面,讓讀者心中有數。比如,在就業網上開設公務員考試專題,從考試時間、考試內容到各省市報名聯系方式等,集中介紹與公務員考試相關的所有內容。結合學?!半p選會”,制作了“雙選會”專題網站,集中用人單位信息,介紹“雙選會”流程、指導求職學生如何在大型“雙選會”上順利求職、引導鼓勵低年級同學參加“雙選會”,提前感受會場氛圍、并提供通過專業和單位名稱檢索用人單位展位號等功能,方便畢業生做好參會的準備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4、就業短信服務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畢業生中擁有手機的學生比率達98%左右,而大部分學生常常選擇到外地尋找就業機會,以往學校只是以張貼海報和電話聯系輔導員,再由輔導員通知所輔導的畢業生的方式來傳達就業信息,學生經常會錯過一些信息和機會。為及時、準確、方便地將就業信息傳送給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與通信服務商聯手,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短信平臺”。就業服務中心通過就業短信平臺一般會提前2-3天把就業信息發給學生,畢業生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及時收到校就業服務中心提供的崗位信息和就業政策,接收率可達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準確率和時效性,極大地彌補了依靠宣傳欄、宣傳單、報紙、海報等方式傳遞就業信息速度慢、覆蓋面小的弊端。畢業生也省去了勞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職成本,從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平靜地準備畢業論文。同時,短信服務平臺除了具有校園專場招聘信息、就業綜合招聘信息、為畢業生提供政策解答、就業咨詢等多項功能外,還能根據畢業生的專業不同、興趣不同,開展點對點、實時和個性化的政策咨詢,進一步提高就業服務質量和水平。
5、就業微博服務平臺
作為一種時下最流行的傳播方式之一,微博不僅可以輕松實現信息的分享、傳播,還是獲取即時信息的重要平臺?,F在很多用人單位、學校等機構都注冊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連很多省市領導都注冊了自己的微博,足見微博的影響力了。微博這種獨特的影響力,可以用來拓展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椘鹆司蜆I“圍脖”,可以及時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幫助廣大應屆畢業生儲備更多的求職經驗,還可在微博上向廣大畢業生介紹應屆畢業生職場必勝、報到、落戶須知等。
學校注冊校級就業服務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專人進行管理和維護。時刻重點關注就業網站、大型企業、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業微博,并通過信息的、評論、轉載和回復,同他們建立長期的聯系,同時對有價值的就業信息進行篩選,并在微博上,這樣,關注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微博的同學就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這些就業信息了。與此同時,為了更方便用人單位與學校建立聯系,就業服務中心還將畢業生生源信息、學校的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隨著微博影響力的逐步擴大,通過微博來打造就業平臺的已不僅僅是學校和用人單位,畢業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時尚的方式來推薦自己,用求職微博個人簡歷和求職意向。
(三)發展校際合作、規模發展方面
互聯網的一大優勢便是資源的共享。如果兩個、三個、甚至十幾個、幾十個學校連網在一起,排除重復信息,信息量將會成倍增長。這樣,一個學校的就業網不僅為本校的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服務,也為其他學校的求職者打開了綠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園的3所高校組成的“相約下沙”就業聯盟,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杭州區域性的高校輪流主辦春季就業雙選會的組織,它依托網絡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資源、信息優勢,聯合3校、組織、輪流主辦春季大型招聘會,使杭州高教園區的3所高校的畢業生能夠便捷地檢索到用人單位的信息,在形成區域、規模效應、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建等方面發揮了巨大優勢,更好地促進畢業生就業。
綜上所述,高校就業部門應該結合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設計、開發、改進、完善、創新一個符合本校實際情況,操作簡單、使用快捷、功能強大、高效運行的畢業生就業網。高校大力加強信息服務,加速就業服務信息化進程,創新就業網站的功能,為廣大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搭建一個良好的網上雙選的交流平臺,這同時也是高校建設畢業生就業網站的一個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曉.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站設計[j].溫州大學學報,2002(3).
[2]張玲玲,張芝萍主編.大學生就業指導[m].科學出版社,2004.
[3]王立平.大學畢業生網絡求職應對策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2).
[4]尹發躍.就業網站繁榮的背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6).
[5]楊雅達.新形勢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3).
[論文關鍵詞]河南省 本科高校 畢業生就業機制
作為我國人口大省之一的河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50萬,普通中專畢業生達20萬,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大學生就業人數近80萬。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同時,大學生供需失衡、結構性失業、被就業等現象也層出不窮,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作為大學生培養的搖籃與載體,在建立一個相對成熟完善的畢業生就業機制,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定義
一般意義上的就業機制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市場上通過相互競爭,雙向選擇,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一個復雜系統,其實質是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及其運動關系的總和,包含著眾多的子機制或子系統。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就是其中之一,是以高等院校為主體建立的調控大學生就業工作,促進大學生人才的合理配置與流動的一個子系統。它遵循一定的運行規律,直接作用于大學生就業行為,在大學生人才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調節性以及導向性作用。
二、河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存在的問題
1.以國家現行就業創業方針政策為導向,忽視了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國家出臺了大量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例如推行了一系列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項目,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到軍隊去建功立業;聘用優秀高校畢業生參與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實行靈活就業機制等。多數高校以此作為契機,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在畢業生中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同時,也達到了促進畢業生就業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這與我國推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存在悖逆,不利于市場經濟與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定向培養的銜接模式的建立。政府代行了市場的職責,短期內畢業生就業率提升,成效明顯。但長此以往,政府必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
2.就業率成為衡量高校就業工作成效的硬性指標,被考研、被就業屢見不鮮。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就業工作成效的一個有力體現。但隨著在高校不斷擴招,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畢業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的大環境下,這項常規工作的完成難度也成正比地增加。為使就業率達標,高校采取了一些非常規性措施。首先,積極宣講鼓勵在校生考研、專升本,灌輸升學是最好、最優化的出路的理念,引導了大批學生盲目跟風考研、專升本,懷揣希望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其次,一些高校還將就業協議書的簽訂直接與畢業證、學位證等證件的發放相掛鉤,迫使畢業生在離校前完成就業。
3.高校與用人單位聯合建立促進畢業生實習就業長效就業機制,但實際效用參差不齊,缺乏有力的監督體制。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效的實習就業機制是高校就業工作的一項常規內容,是高校在課堂教學、理論教育之外,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等不同的社會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實踐性培養方式。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由于社會環境變幻莫測,經濟危機頻頻爆發,高校專業設置、審批變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校企聯合的實際效用參差不齊,有些甚至流于形式。高校實習就業基地數量上的累加不等于質量上的提升。同時,高校也普遍缺乏相應的考核監督體制,對許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的實際用工、畢業生發展等情況了解不足,導致校企聯合形式大于內容,失去了其最初的意義。
4.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整體水平有待提升。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業指導旨在幫助大學生直面現實就業過程中的困境,引導其尋求積極有效的解決途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工作觀,提升個人求職擇業技能、職業生涯自我規劃能力、自主創業能力等。就業指導主要分為就業指導課程和日常咨詢服務兩塊。在課程設置方面,河南省各本科高校將就業指導課列入本科教學計劃,設為公共必修課,但多華而不實,有而不精,普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理論性、說教性成分過多,實用價值不夠,趣味性不強等問題,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因而授課效果普遍不理想,學生逃課現象嚴重。在日常咨詢方面,當前河南省高校從事一線就業咨詢工作人員中,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仍屬鳳毛麟角,提供的服務也難以滿足畢業生的實際需求。
三、河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現存深層次原因分析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大學畢業生就業模式改革相繼進行,高校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就業機制,需經歷一段探索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財稅金融體制等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社會領域改革、廉政建設、行政審批制度、行政問責制度等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進行的同時,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也發生本質性的變化,由國家統包配置,畢業生由中央集中進行計劃管理,實行統包統配轉型為完全自由擇業的市場配置,學生自費上學、畢業生通過市場為中介自主擇業、用人單位通過市場錄用的市場配置就業。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對高等教育體制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斷變革的大環境中,短期內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就業機制難度較大,需要經過一段相對漫長的摸索期。
2.相比招生與人才培養,高校對就業工作重視度還有待提升。當前高校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是招生規模、人才培養、校園建設專業設置等方面。相對而言,就業工作在高校整體發展中的作用遜色不少。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生源充足,很多高校將工作焦點放在優質生源爭奪和人才培養上,就業工作的優劣只是作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與辦學水平的二級指標,這也關系到高校對就業工作人、才、物等方面的投入,導致一些綜合性工作難以展開,畢業生就業機制問題重重。
3.政府、社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缺乏有效的考評監管制度,督促力度不夠。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直接關系到就業工作的開展與落實。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工作還處于一種政府引導、學校自發的階段。各高校依據教育部文件,結合本校自身情況,建立一個基本的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涵蓋就業指導與服務、就業市場開拓、多種形式的校園招聘、困難學生援助幫扶等內容,但設置標準、健全程度等方面缺乏相應的考評監督制度。四年一度的高校就業工作評估發揮了以評促建的作用,但還不夠完善,有待加強。
四、河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現存問題的解決對策
1.國家應從長遠利益出發,結合我國實際國情與國力制定更多有效的方針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并加大落實力與執行力。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要千方百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教育部也多次下文“要把大學生就業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行了一系列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以河南省為例,在有關政策引導下,2011年,70%以上的已就業畢業生是在基層實現就業創業,尤其是“選調生”“特崗教師”“志愿服務西部”等各類基層項目。此外,大學生參軍入伍也受廣大學生的積極響應。2011年河南省預征報名人數達到4.1萬,最終確認2.3萬人,解決了大批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為軍隊輸送了優秀人才,在兵源緊張的形勢下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相對項目基層就業而言,國家也制定一些短期效應顯著的政策,例如專升本擴招、研究生擴招。名義上,專升本、考研屬于就業形式的一種。但實際中,這與進入工作崗位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其實是延遲就業。兩年三年之后,畢業生畢業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鼓勵畢業生繼續求學之路,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社會長足發展方面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因此,希望國家能高瞻遠矚,在制定就業創業促進政策時多權衡利弊,真正做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難就業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 大學畢業生 結構性失業 就業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校畢業生急劇增加。2006——2008年畢業生人數分別為495萬、532萬人,2009年的畢業生人數更是達到592萬人。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卻在持續下降,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大學畢業生失業成為一個引入關注的社會問題。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的影響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因此,對高等教育大眾化下的我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進行探討,并分析其應對措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特點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與高等教育“精英”時代相比,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首先,大學畢業生由“天之驕子”變為普通勞動者。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文憑只能作為一個“大眾化”的勞動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按照馬丁•特羅的理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接受高等教育將成為社會相對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后,部分人經過激烈的競爭,進入社會的精英崗位;同時,必然有大批的大學畢業生作為普通的勞動者,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在基層從事一般性工作應該成為一種普遍的就業現象。
其次,第三產業將成為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從業方向。據《國際勞動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76.8%,日本為67.7%,巴西為66%,中國僅為32%。比較而言,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空間非常廣闊。一些新興部門快速發展,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以知識和高科技作為支撐的現代化的第三產業,包括財會、法律、保險、金融、投資、審計、文化教育等服務性產業的發展,將會對知識性人才產生大量的需求。大學畢業生到第三產業就業,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一個必然趨勢。
最后,大學生畢業初期失業率相對較高。根據西方一些國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轉變過程中的經驗和特點來看,大學生畢業后l-5年內失業人數比較多一些,失業率高一些,有時甚至高于社會平均失業率,但是總體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就業率要高于社會的平均就業率。
二、我國大學生失業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校畢業生群體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上積聚了大量處于失業狀態的高校畢業生。于是就有人得出結論:中國大學畢業生太多了,相對于經濟發展需要出現了大量的過剩。事實并非如此。據2005年的1%人口調查顯示,我國具有??萍耙陨蠈W歷的人口僅占5.18%;《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這一指標為6.2%。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超過20%,中上水平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大專以上的人才占總人口比例一般是10%左右。所以,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學畢業生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我國高校畢業生失業的主要根源在于供求關系的失衡。在供給方面,首先是畢業生數量增長速度太快,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需求方面,由于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大、增速快,而高校的專業結構調整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節奏,一些傳統專業畢業生數量超過了社會的有效需求,而一些應用性、操作性強的工學、技術類專業則出現短缺。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出現的問題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產物,是因為高校畢業生的知識、技能、素質、觀念等與市場需求脫節,不能及時適應市場變化所導致的結構性供需失衡,從而造成了崗位空缺與畢業生失業并存的局面。
按照教育經濟學的理論,目前我國大學生失業是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錯位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準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發生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一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工作經驗、就業觀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專業人數分布等不匹配而引發的結構性失業。
三、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類型及其成因
根據導致失業的原因不同,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可以分為技能結構性失業、觀念結構性失業和地域結構性失業。
1.技能結構性失業
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失業主要表現為技能結構性失業,導致高校畢業生技能結構性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等教育招生體制落后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技能結構性失業。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嚴重的計劃經濟特征,大學資源配置以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計劃指標進行控制,導致大學生的培養并不能隨市場需求及時進行調整。其次,高校畢業生可就業能力有待提高。國外學者將可就業能力界定為一個人獲得首次就業機會的能力、維持就業的能力、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機會的能力,而一個人能否獲得或提高就業能力取決于四個因素:其擁有的知識、技能和人生態度;使用和開發以上素質的方式;向雇主展示這些素質的方式;尋找就業機會的背景(個人狀況和勞動力市場環境)。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可就業能力置于國家經濟發展和國民素質提高的高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1997年的《從終身教育到維持可就業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業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員國大力提高國民的可就業能力,以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就業環境。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7個國家把提高國民可就業能力放在國家政策關注點的首位,將可就業技能作為國家戰略來重視。我國政府和高等學校對高校畢業生的可就業能力的培養方面有待提高認識。再次,高校內部的學科結構改革落后于產業結構調整的節奏。從1990年開始,我國經濟正在同時經歷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過程,第三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些傳統部門正面臨被淘汰或者轉型,對人才需求下降。而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辦學體制僵化,使得傳統學科結構不能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靈活地進行調整,以滿足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最后, 從微觀層面上看,導致大學畢業生技能結構性失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大學畢業生的培養質量下降,二是高校畢業生缺乏基本的求職技能。當今高校教育體系與社會發展實際略有脫節,導致大學生對校園外的世界缺乏了解,行業、職業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對企業用人標準的了解,很多高校畢業生對面試缺乏信心,導致求職失敗。
2.觀念性結構失業
觀念性結構失業是指勞動者的就業觀念滯后于就業形勢變化,對工作崗位或薪酬的期望過高所造成的失業。當前,大學畢業生對未來工作崗位的期望值普遍過高,就業首先定位在大中城市或發達地區,擇業則首先選擇國家機關,這從歷年大學畢業生參加公務員考試的熱鬧場面就可以發現當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偏好。另據《成都晚報》2007年的調查顯示:有6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鐘情于機關事業單位,其中女生的數量更多;其次是外企、大中型國企;最后是民營企業、私人企業;還有近20%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就業觀念僵化、就業期望與社會現實之間不能實現對接,是導致部分高校畢業生不能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3.地域性結構失業
地域性結構失業是勞動者的地域分布與崗位的地域分布不對稱所造成的失業。這種情況造成勞動力在某些地方過剩,另外一些地方卻嚴重短缺。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地域性結構失業較為突出,比如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現人才高消費現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縣城,特別是西部地區,卻面臨著人才的嚴重短缺。這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急需大批的知識型人才來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可是高校畢業生又不肯到這些地區去工作。根據人民網2005年進行的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顯示:在就業的地域選擇上,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在大城市就業,有63.6%的學生選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僅有7.3%的學生選擇去中西部實現自己的理想。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在大中城市就業者占總數的80.8%,而在縣鎮和農村就業者僅占19.2%。即便是來自縣鎮和農村的畢業生,也有約70%選擇在大中城市就業。在京、滬、津、魯、蘇、浙、閩、粵8個經濟較發達地區就業的畢業生占了總數的57.6%。
四、應對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政策建議
解決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政府、高校和畢業生三方積極行動起來,構建“三位一體”的就業系統機制,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構建和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環境。
1.政府應起到統籌協調和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部門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強化宏觀調控、健全完善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我國高教育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實現最大限度就業。要建立規范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讓市場在畢業生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在戶籍管理、勞動關系、社會保險和保險關系接續等方面作出規定,促進高校畢業生多種形式就業,加快建設和完善高校畢業生社會保障機制;強化政策引導,促進多元就業,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非公企業工作;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調整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政策,從注重解決崗位困難轉變到注重解決創業環境困難,著眼畢業生創業技能的提高和勞動準入制度的建立,明確界定創業產權和創業利益保護,簡化企業審批制度,強化政府部門對企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優化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環境。
2.高等學校是應對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重要環節
高等學校要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快調整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上,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這事關學生的切身利益,對解決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要加強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就業市場調查,形成反饋機制,完善學校教學培養模式,加強就業指導;加強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的維護和改進,促進信息化建設。要開展創業教育,把創業教育納入到整體育人體系,構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提高的教學模式。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搭建學生創業風險投資項目平臺,通過風險投資,提高對學生創業活動的保障力度,使大學生的創造發明及時轉化為科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