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習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分布式學習的定義
“分布式”一詞最初出現于計算機領域,用于描述計算機網絡數據的儲存和處理的兩大功能。當被引入教育領域后,就出現了“分布式學習”“分布式學習系統”“分布式學習環境”“分布式認知”等概念。
根據美國高級分布式學習(ADL:AdvancedDisrtibutedLearning)機構和Saltzberg教授(1995)的研究,分布式學習是被看做是“利用各種媒介與技術形成豐富的資源和構建良好的學習支持環境,構成各節點相互關聯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進行的教學時空分離,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習活動?!?/p>
(二)分布式學習的特征
1.強調學習的信息化,信息化學習環境,使學習者能超越時空限制,強調時空分離,說明它是遠程教育未來可能發展階段或者只是具有遠程教育這一本質特征(教與學時空分離為遠程教育的本質);
2.強調廣泛的對象,不局限于目前遠程教育針對的主要對象——在職成人,說明分布式學習可以是終生教育的一種突破方式;
3.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追求的學習者自我構建對世界理解的知識模型,以及對學習情境的重視;
4.強調學習的隨機性,融入了后現代主義的理念,與后現代主義的特點相合,即矛盾、不連續、隨意、無節制、流程短等,因此分布式學習也是一種后現代的學習方式。
二、分布式中的教與學
(一)教師角色多樣化
1.從地位上講,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角色主要是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中心,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主要目的,體現在教學上以死記硬背為主要的學習方法,強化起主導作用。而在自由的分布式學習中教學時空分離的情況下,教師主導作用將被削弱,在通過媒介、不定時聯系學生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便顯得極其重要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在關鍵點上、興趣點等方面積極引導。在教學過程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習者積極與自己溝通聯系,教師要適時掌握學生的情況。總之,教師在整個活動中,要較好的扮演一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角色。
在分布式學習中,注重的是給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和幫助學習者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師不是統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習者的合作者,與學習者共同探討問題,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啟發學習者,與學習者一道尋求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最終由學習者實現自己預期的學習目的,建立跨時空的“學習共同體”,倡導合作學習。
2.從傳授方面來講,由傳授者轉變為經營者和實踐者
分布式學習作為遠程教育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在體現遠程教育教師分工的特點的同時要求教師作為一個對知識傳授負責的個體出現,是知識的經營者。教師要對資源進行組織和分配,認真分析資源課程的知識結構和自身的習慣優勢,合理地進行課程設計,組織好教學進度和各種必要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全面把握信息化時代的課程設計理念、分布式學習中對象的廣泛等要素。同時教師要充分重視情境的構思,Moore曾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做了如下論述:“教師應該集中精力創設能夠最佳地促進學生學習的課程和其他學習經驗,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學習,高效率地學習,并獲得對學習活動的愉悅感。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是考慮如何最大程度地增強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的環境要素,最大程度地減少有礙學生學習的環境因素”。情境設計在于構建,更在于隨意。這就要求教師能隨機利用各種突發的情境來為學習者服務。
同時,教師也是知識更新的實踐者。當前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是日新月異,未來的發展也必將如此。傳統課堂的課本顯然永遠趕不上這樣的速度,以網絡為媒介的分布式學習中教師則可以隨時把更新的知識添加到原來的課程中或者設計成新的學習課程,與學習者共同探討,不但能滿足學習者自身和社會工作的最新需求,也使老師對最新的知識產生良好的實踐性理解,這也是分布式學習的一大優勢,同時也要求老師保持積極的研究態度,關注學科領域內的最新發展,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知識更新的實踐研究者。
3.從結果評價來看,由評價主體轉變為主體和客體的統一
如前所闡述,教師作為學習者的合作者出現,也作為經營者的身份出現,因此教師與學習者都有評價雙方的權利。在網絡背景下的分布式學習中,教師對學習者的評價依據主要來源于設計的作業,同時通過各種媒介的聯系取得的反饋信息也是一種評價來源。這要求教師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觀念,利用評價產生的反饋來積極調動學習者的興趣等正面情緒。學習者對教師的評價則體現在選課率、評優率等方面,作為知識經營負責的個體,學習者對教師的評價有助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反思,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發展和適應信息不斷更新的時代要求。
(二)學習者角色中心化
1.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學習者通過與課程的交互,利用教師提供的豐富資源與創設的學習環境,根據自身生活的直接經驗不斷地解構、建構,追求個體對知識的獨特理解。這是一種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元認知監控學習和發現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者能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不斷挖掘潛在的獨立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和解決問題,強調個性化的學習活動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2.學習者是最終學習行為的決定者
雖然教師會引導學習者來選擇所需的課程和按照教學計劃來學習課程,但在網絡背景下的分布式學習,資源的泛中心化,學習者也不受地理位置、時間等外在條件的限制,學習者完全可以自己控制和管理學習過程,即根據自己的真實地學習水平和獨特的學習方式去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形式,隨時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地決定學習進度,甚至可以主動地去探尋、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傊?,學習者按需學習,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心角色由教師向學生的過渡。
(三)教學雙方角色的發揮
1.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
具有現代信息化觀念的教師才能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者的合作者、經營者。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獲取資源信息和知識的能力。要樹立平等教學的理念,對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注入新時代的理解因子,融入被評價者與評價者的雙重角色當中。
2.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作為教學專業領域知識以及相關領域知識等都是作為一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在分布式學習中,教師顯然還需要具備信息化的理念、信息化知識、網絡化的教學技巧等知識,要隨時更新自身的知識機構,墨守成規、固執不變的做法只會使自己被信息化時代淘汰。
3.學習者要提高自身的自主自制能力
學習者也要轉變觀念,適應新的學習狀態:從他律到自律、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學習者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觀條件,并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并對學習結果做出自我評估。在自主學習的狀態下,要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制力,抵制抑制學習進步事物的誘惑,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創造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三、總結
分布式學習作為未來遠程學習發展的一種新趨勢,作為今后現代的一種學習方式,即使目前仍然是一種概念和理念,還缺乏實踐的探索和驗證,還沒有形成相應成熟的管理和組織模式,但對目前教與學的角色轉換提升產生了強有力的挑戰,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習者,都須要從傳統的角色理念中脫身出來,積極嘗試研究總結,促進新型學習方式下教與學角色研究的發展,促進分布式學習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分布式學習;角色變化;遠程教育
論文摘要:分布式學習作為一種未來學習可能的發展趨勢,在社會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必將逐步進入人們的主流視野。文章闡述了分布式學習中的教與學的角色變化以及兩者的發揮,以期為深刻理解探究分布式學習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認知內驅力自我——增強驅力附屬內驅力鋼琴教育
音樂教育中對鋼琴的學習不僅可以培育兒童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美感促進其心理品質的發展,而且有助于兒童思維的發展。然而現實中的鋼琴教育,并不一定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因此,如何激發幼兒學習鋼琴的興趣,成為每一個鋼琴教育者最為關心的問題。美國著名教育家奧蘇貝爾認為:“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絕非一種單向性的關系。具體地說,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成就動機主要由三方面的驅力組成:認知內驅力,自我——增強驅力,附屬內驅力?!边@一思想對我們研究、指導鋼琴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鋼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認知內驅力在鋼琴教學中的作用
所謂認知內驅力,就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簡言之,就是一種求知的需要,它主要發自學生好奇的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應付環境的心理傾向。學生的這些傾向或心理需要開始時只是潛在的,這種潛在的動機只有在不斷取得成功時才能表現出來。
幼兒期指的是年齡在三歲到六七歲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特征體現為認知內驅力較強,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具有好學的態度。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對鋼琴的好奇心來教授知識。兒童在接觸、學習鋼琴之前,可以先讓他聆聽一些優美的鋼琴曲,當他觀察到彈奏鋼琴的美妙之處,產生強烈的彈奏欲望時,再讓他接觸、學習鋼琴。
二、自我——增強內驅力在鋼琴教學中的作用
成就動機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自我——增強內驅力。自我——增強內驅力反映了一個要求憑自己的才能和成就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的愿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需求日益加劇,這與社會文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種外部動機。它與認知內驅力的不同在于,并不是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贏得地位及自尊心的根源。
盡管這種內驅力具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特征,但并不是說在幼兒時期沒有這種自我——增強內驅力。在同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孩子有時會問老師一些問題,如“我現在學習鋼琴,等長大后我也可以像老師一樣教學生嗎?”或“長大后,我也能像郎朗(國際著名的鋼琴家)那樣彈得那么好嗎?”這恰恰說明在孩子的心中也是具有這種自我——增強內驅力的。盡管這種內驅力會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如果能夠適當地加以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附屬內驅力在鋼琴教學中的作用
附屬內驅力指的是學生為了保持師長們對他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一般說來,這種附屬內驅力在成就動機中的比重成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的。但不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作用會越來越小。在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一個關愛的眼神或一句鼓勵的話都會給學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初學鋼琴的幼兒來說,不論是音樂知識還是彈奏方法對他們來說都是較難理解的,因此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態度要以鼓勵或贊揚為主。但是,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教師應掌握批評與表揚的分寸。上鋼琴課時,如果學生彈奏得質量不夠好,但聽得出是努力練習過的,這種情況下,就不要輕易地批評,最好先予以肯定,之后再指出缺點,并幫助學生改正。如果學生彈奏的質量還不錯,但沒用功,只是依賴個人音樂素質,這種情況就不能盲目表揚,而應當指出其缺點,加以改正。
四、有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鋼琴
1.教師的教育觀念
一個學習鋼琴的孩子,他將來有可能在藝術的道路上發展下去,成為一名鋼琴家,也可能成為一名數學家,但不管怎樣都不能偏離鋼琴教育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要認真地盡心盡力地去教育孩子;其次,不能把鋼琴教育當作無休止的對技能、技巧的學習。當然技術是要為演奏準備的,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去彈奏曲子。要讓孩子多接觸優秀的樂曲,真正讓他們體會到彈琴的樂趣,而不要給他們一種彈鋼琴就是“痛苦的練習技巧”這樣的認識。
“人是情感的動物”,情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過程,使學生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鋼琴的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币虼耍處煈斦嬲邸⑷リP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學習,給學生以親切感、信任感。因此,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2.教學方法要靈活貼切
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要枯燥、單一,要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娛樂。例如,兒童具有愛玩的天性,我們要尊重兒童這種愛玩的天性。在上課的過程中可適當地與他們做些游戲,但做游戲也不是漫無目的。我們可以在鋼琴上彈出不同的音,然后讓孩子來猜出音高的音名,目的是鍛煉孩子聽音的準確性,讓他們記住音高,或者,在琴鍵的上方用張紙擋住孩子的視線不讓他看到琴鍵,然后讓他在鋼琴上找出do、re、mi的位置,目的是讓他們能夠熟悉鋼琴鍵盤及每個音的位置,為以后視奏打基礎等等。這些方法能給孩子們帶來新鮮感,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此外,還可以找一些簡易的鋼琴四手聯彈曲目,讓孩子增加對鋼琴的了解,體會與人合作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著《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第三學期實踐教學
論文摘要:第三學期是我院的辦學特色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第三學期的實踐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首先闡述我院第三學期的概念及意義,然后分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概念及主要觀點,最后說明數拉專業第三學期實踐教學是如何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計和實施的。
為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齊齊哈爾職業學院于2003年創建了第三學期。即在每年的6-8月,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將學生安排到真實的職業環境中,讓學生通過實踐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我院數控專業的培養的是能夠適應數控機床安裝調試、數控機床操作、數控編程以及數控機床維護等第一線崗位的應用性職業型的創業者。為了提高第三學期的教學效果,結合專業特點,我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對第三學期進行了設計和實施。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1966)。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即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第三學期中的應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有多種教學方法,雖然這些教學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創設情境、協作與會話過程,基于此,我們在對第三學期的設計和實施上也主要從如何為學生創設情境,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協作與會話方面兩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
在建構主義看來,情境只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創設情境是為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最終完成意義建構服務的。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技術教育、技能教育。其職業性、實踐性和操作訓練性強,要求能學以致用,頂崗工作。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場境下應用他們所舉的知識,使他們的知識能夠外化;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并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必須通過真實的工作任務才能促使學生協作學習,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只有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感受企業的管理制度,實踐真實的工作任務,體會真實的社會環境,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在這種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包括所有的學習資源和人際關系的組合,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又有人際互動的因素。通過真實工作任務的變化,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理解問題、掌握知識的應用、掌握實踐技能,完成意義建構。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建構知識、能力,易于形成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協作與會話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這樣的群體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種理論、觀點、信仰和假說;進行協商和辯論,先內部協商,然后再相互協商。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群體中的每個人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
而實踐教學在這方面體現的更加明顯,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對知識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在第三學期的設計和實施上,為促進學生的協作與會話,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措施:
1、崗位輪換
學生進入工作環境后,企業會把學生分為到相對的崗位上并安排師傅對學生的實踐進行指導,為了促進學生的協作與會話,每隔兩周對學生的崗位進行調整,在調整崗位之前,組織學生探討在這一崗位上遇到的問題與收獲。通過第三學期期末的實踐考核表明,這種方式促進了學生交互學習,學生掌握了怎樣對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進行意義建構。
2、協作考核
在實習的中段和末段由專業派出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隨機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圖紙、工藝、程序編制、實際上機操作等項目。學生之間還通過技能競賽等方式相互之間組成小組互相比試,共同提高共同進步。通過這種方式來更直接的接觸生產實際和社會實際。
最新歷史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F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論文摘要:學校除了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具體闡釋了如何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引人終身教育理論以后,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我國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的工作目標。因此,加強終身學習思想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經驗總結,著手構建我國終身學習體系,加快我國學習化社會的歷史進程,不僅關系到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方向,而且與我國經濟建設所依靠的人力資源質量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終身學習理念的涵義
各國教育專家關于終身學習理念的論著浩瀚,觀點各異。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負責人郎格朗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1972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化社會”的觀點作了精辟論述,強調人必須“在一生的一切時間和空間中學習”。1994年在意大利舉行了“首屆世紀終身學習會議”,提出了“終身學習是二十一世紀的生存概念”。終身學習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終身學習成為時尚?,F代教育思想達到共識:終身學習“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學習,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敢于打破狹隘界限面向真實復雜學習任務的學習,是與他人分享、協作、共建的學習,是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的學習,是依托信息技術將真實情景與虛擬情景融會貫通的學習,是以信息技術為強大學習工具的潛力無窮的學習”。
二、終身學習理念與傳統學習理念的對比
在社會經濟的劇烈變遷、資訊科技加速進步的情況下,傳統的學校教育面臨著改革的挑戰。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兒童、青少年完成社會化的準備,使其在接受知識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夠適應社會的變遷,成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知識不斷翻新,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進人社會之后可能已經面臨淘汰的命運。同時,隨著個人生涯發展歷程角色的復雜化,個人在離開學校后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終身學習的觀念,強烈挑戰了以學習為主體的學習觀念,使學校教育面臨必須改革的境地。終身學習的觀念,打破了以往將學習活動局限在學校教育的階段,使學習活動能夠貫穿人生全程的各個階段,幫助個人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終身學習的方法,注重“學習技巧”的培養,而不像傳統學習觀,注重既有知識的熟練。終身學習的內容,是以人類生活及社會角色需要為范圍,而不像傳統學習觀,以書本上的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終身學習的對象,是以社會上的全民為對象,強調人人均應擁有學習機會,而不像傳統學習觀,將學習機會局限在學校,主要以青少年、兒童為對象。終身學習的目標,是以培養終身學習者為目標,注重終身學習的態度及習慣的養成,而不像傳統學習觀,以文憑或學歷的獲得,以及一技之長的習得為主要的學習目標。
三、現代教育中。怎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應該首先解決兩個問題:
1.教育者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
作為教育工作者,貫徹落實《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首先要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具體地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樹立新的人才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的價值問題首先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傳統教育培養的是被動聽話的學生,是能夠把已有知識記住的學生?,F代教育要求教育培養能夠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自主、不斷地學習,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有獨特的個性、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學生,是能改變和完善外部環境同時又能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學生。
(2)樹立新的知識觀。盡管教育理論的研究對知識的內涵與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論述,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仍然將傳授“過去的、陳述性的知識”作為教學的重要知識目標。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應該樹立一種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3)樹立新的學生觀及學生發展觀。新的學生觀關注學生發展的潛力和多樣性的統一,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把他們作為起點而不是重點來看待,要對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承認和尊重。在教學中,學生的發展,絕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增加,而是使學生各種發展潛能開發、人格發展、良好的意識與習慣養成。
(4)樹立新的學習觀。建構主義主張,學習不是教師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程,別人無法代替。
2.學校教育教學制度改革
在終身學習觀念下,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終身學習者。學校干部、教師們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壓力,改革教學管理、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志趣。另外,學校還要放眼社會,為社會服務。
(1)課程結構及內容的調整。在終身學習觀念之下,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還必須在課程結構及內容方面有所調整。首先,學校課程應該將重點置于知識“創造”與“探索”的歷程,而非著重既有知識的“傳遞”。其次,學校課程應朝向學習技巧訓練的方向調整。最后,學校教育在課程方面的第三項變革,是要打破學術與休閑的界限、博雅與職業教育的界限及年齡的界限。學習可在休閑中獲得知識,休閑時間也可用來學習,學習與休閑不必截然分開。
(2)學習資料與學習方法的擴充。為了達到培養終身學習者的目的,學校教育不僅應在學習機會方面作結構性的調整,以及在課程結構和內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統整,還應在教材與學習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擴充,引用各種多元化的學習輔導教材。學校教育應該將更多社區教育資源引進作為學習材料。因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認為是學校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只要是有助于學生個人成長與終身學習的資源,均可當作學習的材料。
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應該緊密結合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靈活性、創造性等特點,正確處理好它與學科常規教學、興趣小組、學校常規管理以及教師負擔之間的關系,因此,優化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可以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一)研究性學習強調自求自得
古代教育家就特別強調學習的“自求”“自得”。
學習必得從師。孟子說:“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深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這段話深刻闡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張載也說過類似的話:“須是自求,已能尋見義理,則自有旨趣。自得之,則居之安矣?!保ā督泴W理屈·義理》)他從學生求知心理這一角度,闡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橫溢,成為永久不衰的學習動力。當今的青年學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對于自己的認識能力亦漸趨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的前提下,希冀憑借自身的力量來獲取知識,他們既有依賴性,又有獨立性。因此,老師有必要因勢利導,小心誘掖,培養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確了學生的學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大可革除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陳規陋習,開創研究性學習的新天地。
(二)研究性學習強調功在自習
課堂講授,無疑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教師的講授畢竟只是從外部灌輸信息,學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再則,教師的講授只能起“領路”的作用,而萬里征途必須靠學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邁。因此,如果只講不習,知識便無以轉化為能力,正如曾子所言:“傳不習乎?”清代顏元在《總論諸儒講學》中也說:“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既在培養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形成。功在于習,至少有四大好處:一是鞏固已得知識;二是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四是從看到的學習成果中倍添興趣,激發求知欲。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此類熟能生巧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個教師都有切身體會。當然,功在于習,也不能亂來一氣,亂練一通,應有通盤的謀劃,要能體現出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序列來。正如《學記》所言:“良治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力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p>
懂得了學生的學功在于習的道理,我們在教學中大可革除一講到底、越俎代庖的陳規陋習,開創講練結合,知識能力齊長進的新天地。
(三)研究性學習強調寓知于趣
興趣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極其活躍的催化劑。大凡做教師的常常過于強調學習的艱巨性和恒久性,喜歡用“鐵杵磨針”“聞雞起舞”等故事來啟發學生刻苦攻讀。而不大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甚至還會有意無意的潑點冷水。誠然,學習本身的確是一件苦事?!叭齑螋~,兩天曬網”,終無所成;嬉笑取鬧,高枕以對,亦難進益。然而,倘若學生真的愁眉苦臉,憂心忡忡,恐怕也難學出個名堂。因為心灰意懶,人處厭倦狀態,他的競技力是很差的,思維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難集中,記憶力也會退避三舍。因此,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寓認知于趣味之中,則學習的勁頭才會經久不衰,學習的成果才會碩大事盛。明白了學生的學必寓趣味之中的道理,我們在教學中大可革除死氣沉沉、板板六十四的陳規陋習,開創生動活潑的新天地。
(四)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相長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這種主張。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來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當仁,不讓于師?!保ā墩撜Z·衛靈公》)教學相長是建立在師生平等觀的基礎之上的;教學相長要求摒棄師道尊嚴。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絕不可自以為是,固步自封??鬃痈矣诋攲W生的面承認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與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學與誨人的精神?!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有:“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笔聦嵣?,“教不倦”實以“學不厭”為前提。因此,教學相長要求教師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語),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學習要求師生通過教學相互啟發,提高為學的興趣,以期在無涯的學海中并肩有所收獲,這也可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
二、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擬題的優化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一些課題、論文的研究和寫作。我們常說“題好一半文”,同樣,課題擬得好,則會有利于論文的選材和寫作。因此,擬題過程中,同學們一定要在量力性原則下敢于探索,不拘一格,要把題定得集中,縮小覆蓋面,切忌空泛,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某些學科特定的知識,而是著眼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這使得研究性學習內容極具開放性。為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必須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這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應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選擇,重視學生整體的發展。不能把研究性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科技活動,也不能把研究性學習引向狹隘的單科知識問題的探討,變成新的知識點的記憶。如《怎樣提高寫作水平》《怎樣提高閱讀能力》之類的單學科、淺層次、知識強化型的簡單延伸。研究性學習是全方面的綜合性學習,擬定課題應該充分體現其學習內容的綜合性,打破學科限制。如《中式與西式早餐的比較》《電動小船的原理及制作》等課題不僅僅涉及營養學、物理學等知識,還涉及人文、歷史學、社會學的知識、道理以及電工、木工等手工制作等。
(二)實踐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在重視書本學習的同時,更強調書本的學習必須服務于生活的學習,有著鮮明的實踐體驗、探索感悟的求知特點,因此擬定研究性學習課題必須注意實踐性。注重實踐性,不僅要求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真正行動起來,在親身體驗中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學生走向生活。因此,我們擬定了如《街道廣告的調查研究》《南豐鎮街道文化設施探究》《南豐地區方言狀況研究》等,打破了“死讀書”的老傳統,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研究生活,發掘出生活的意蘊。
(三)針對性原則
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擬定課題一定要切合實際,有針對性。首先,課題要切合中學生的知識水準、能力水平和生活經驗。中學生的知識尚未形成系統,分析、綜合、實踐的研究能力和思維水平有限,科學的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還比較淡薄,這就要求課題應重視親身體驗而非理論研究,重視由興趣出發的自覺性而非無興趣的強制性,比如《青少年近視狀況的調查與研究》《關于教師可愛度的研究》等。其次,課題要充分考慮學校條件和現有的學習資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其有效負載能力。比如,對于普通農村中學來說,《航天測量與數學》《現代兵器研究》等課題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在圖書資料匱乏、信息網絡不健全的學校進行諸如《金庸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等課題更是無從下手。第三,還要注重學校以外的社區環境、社區資源,從而形成有地區特點的學習內容。如《南豐河道污染調查》《WTO與華夏第一鋼村——永聯的發展》《張家港市金陵體育器材面臨的挑戰》等課題,充分挖掘了農村中學現有的資源,開展具有本地區特點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習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
(四)自主性原則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興趣,自主選擇研究性課題,選題、收集資料、撰寫報告、展示成果等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作出判斷,教師只起宏觀調控、指導作用。這種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更能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當然,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心智水平的限制,這種自主性如果不加以指導,就有可能演變成隨意性,或幼稚而缺少實際價值,或期望值過高而失去可操作性,所以擬題的自主性應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課題。這樣,課題融入了學生個人的傾向,有利于個性發揮,使學習真正走向富于創新精神的主動學習。例如《初一新生學習習慣的調查》《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南豐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報告》等;還有涉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如《家居裝潢的污染問題調查》《南豐鎮文化建設探究》等。
關鍵詞:課前預習獨立尋疑明確目標創設自主情境進行“問題教學”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新課程的要求,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
那么,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怎樣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中,主要讓學生自主獨立解決學生中的具體問題,在預習中,首選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即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工具書及資料了解文章的作者,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初步熟悉文章內容,初讀語文時,根據“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語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練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這樣學生便產生了探究、查閱的動機,如《列車上的偶然相遇》一課,學生提出:“如果沒有那段‘列車上的偶然相遇’,如果沒有遇上那個‘神秘先生’父親的人生道路將會怎樣的呢?”有人認為“父親一定在小農場里默默無聞地生活一輩子,有人認為,憑著父親的執著和認真,他一定也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你的看法如何?這時,學生們展開了討論,自主探索,課堂效果較好。
二、明確目標,創設自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自學目標的確立是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精心營造學生自學的氛圍,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使之想說、敢說、善說,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在開放、民主、自主、喜悅的氣氛中積極思維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學生的學法精彩紛呈:擅長朗讀的的分角色讀得活靈活現;記憶力強是的同學復述課文;語感較強的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人物性格分析……這樣,教師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調動起來了。
三、進行“問題教學”,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在這個學習環節中對學生的期望較高,既需要他們能主動地進行分析、思考、歸納,又需要他們能結合實際進行質疑,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挑起思維的“矛盾”,引發學生的爭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發現新的、更多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問、敢疑。如:教學《祝福》時,可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想像:祥林嫂是怎樣死去的,能否根據課文內容推測出她是餓死、凍死,還是病死?然后緊承前面問題,讓學生想象,是誰害死了祥林嫂?寫作目的何在?這樣給同學們一個想象的空間,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才真正是從提出問題作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最后歸宿,教學就達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的和諧統一。超級秘書網
四、拓展延伸,聯系生活實際
這個環節應讓學生充分體現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說這是最能體現和提高學生自身素質的環節,它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特點,聯系實際生活,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根據語文的思路和結構進行仿寫,結合現實生活寫評語等等。如學《林黛玉進賈俯》一文時,在看懂文章之后,學生定會對某個人物產生興趣,那么,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深入思考,從人物肖像、語言、行動,所處的典型環境等各個方面,依次說明,從而使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出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在學完這篇課文之后我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紅樓夢》中有四百多個人物,每位同學寫一段有關《紅樓夢》人物賞析的文段,除了上課分析的三人之外,其他都可以寫,上至主人,下至奴仆、丫環,都可以寫,既使同一個人,我們寫的也不一樣,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寫你自己喜歡的、植得寫的人物”,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如果能較自由、深入地展示自己的見解的話,那么,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目的也就基本實現了。
語文自主學習方法的優點:較好地克服了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主觀教,學生被動學,但針對性較差,效果不明顯的弊端;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