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植物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十分廣泛,觀賞竹相比于其他植物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對觀賞竹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能夠為竹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提出多元化、系統化的新思路。
1.觀賞竹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的優勢
首先,觀賞竹的種類較多,而且品種差別比較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如果將觀賞竹看做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設計對象,不但可以將其當做灌木或者地被植物對待,而且有時甚至可以使其客串喬木的作用。相比于其他同類植物,觀賞竹在這方面的優勢比較突出。觀賞竹不僅可以依據其植物屬性作為竹資源使用,而且其有一定程度上的材料屬性,“竹材的運用,觀賞竹與竹制的景觀設施在質感、形式上的相互呼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又成為了觀賞竹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個巨大優勢”。其次,觀賞竹與其他景觀植物相比,具有獨特的自我繁殖性和可再生性。通常情況下,喬木、灌木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其生長具有局限性,有時遭到一定的自然災害或者人為損害,其數量會減少,這對于那些需要大量綠化植物營造美景的地方是不便推行的。相反,觀賞竹卻具有環境適應性,可以為設計者節約很多成本。觀賞竹鮮明的特性及其極強的發散性特征,在山林和花園中都具有很好的區分度,有時甚至可以作為標志或者分界線使用。最后,觀賞竹作為我國傳統竹文化的典型代表,大眾對其認可、接受程度都比較高。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竹文化有其獨特的地位,尤其是在古典園林中的地位更是非常牢固,甚至可以說是古典園林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現代小區或公共建筑周邊也有出現。觀賞竹的培育方法比較簡單,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其生長的高度可以進行人為的管控,即使去掉一部分也不會影響竹子成活。相對于其他植物的栽培和移植,其耗費的成本更低,尤其是觀賞竹的栽培,在運輸環節就可節約大量的成本。
2.觀賞竹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的劣勢
第一,觀賞竹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大多只能在南方種植,由于受到氣候等條件的制約,適合北方種植的竹種非常少,而且即使可以成活,稍微出現自然災害,其主干就很容易折斷,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其就會死亡。而且,折斷的主干會影響景觀的美感,給游客或者路人等帶來安全隱患。這就要求在設計之前,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引進生命力和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的竹種,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保護,防止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并做好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在享受景觀的同時,確保游客的安全。第二,雖然觀賞竹能夠保持四季常青,但也會經歷落葉的過程,掉落的竹葉需要人力進行清掃,同時要考慮落葉以后給景觀帶來的影響,這在無形之中會增加觀賞竹的經營成本。另外,雖然觀賞竹很多時候可以美化環境,但是對于道路等特殊地點則不宜種植,因為其過快地生長可能會帶來阻礙交通等不利影響。
二、結語
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我國積淀了很多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久遠,擁有著獨特的民族風,同時還有很多優良的名族傳統。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歷史中,流行著各種各樣的文化學派和文化理論,還包括著名的儒家文化以及佛家道家等。正因為這些特色的文化推動這中國的文化體系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和弘揚,顯示出了中華名族在這上下五千年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持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
二、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是文化藝術的一類,其主要包涵了藝術方案構想,工程中空間的規劃,以及環境藝術等。同樣的是,環境藝術設計還包括設施規劃和環境,構造和造型計劃,裝飾和空間規劃。最重要的是還包括色彩,材料,布光,采光等,使得環境設計同時擁有審美和使用功能等。環境藝術設計就表現的形態和表現的手法上是千變萬化的,而環境設計對于藝術設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環境藝術設計只是藝術設計中一個部分,想對比建筑行業來的更為工程浩大,規劃也相對更為廣闊,也更具有感情的色彩。環境藝術設計在如今的社會是一門較新的學科,雖起步的時間比較晚,但隨著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推動,環境藝術設計集現代科學,現代藝術,經濟和傳統文化并與之與時俱進,實現了審美性和實用性的統一。
三、環境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
(一)環境藝術設計風格與傳統文化作為一位成熟的設計者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即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環境藝術設計風格指的是設計者透過自己設計的作品所展現出的鮮明個性和獨特的藝術特點。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受很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了空間和人而又與環境三者之間關系的處理方法,而在進行的過程中,人,空間,環境都隨著人類文化不斷的改變著,同樣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從一開始就被中國傳統文化所影響著。而今,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藝術設計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潮流,今天的環境藝術設計不只是隨著設計師的理念,更多的是注重人們的審美觀點,更專注于綠色生態與大自然的理念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思想來演繹歷史的魅力,展現了環境藝術設計風格與傳統文化所融合呈現的奇跡。
(二)環境藝術關于空間形態設計與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的空間構成設計方面,為了通過空間的古樸感和屬于原始隨性的美感,來向人們傳達出鮮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視覺效果,我們會通常選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品,例如石獅,彩繪,石橋等并使他們相互協調。這樣的裝飾方法突出了空間,讓空間充滿著設計者的靈感,也顯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風。
(三)環境藝術關于空間造型設計與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的空間造型設計是以空間為基礎,而空間所體現的是結合現代材料,技術和理念憑借空間的造型或者一些特別的材料和圖案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我們到一些古跡去參觀,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門樓,石刻,花墻等通過刻畫空間,使得空間被奇妙的分割,使人有種迂回曲折或神秘的感覺,還有會看到一些奇特的花草樹木利用了傳統的插花藝術使其本身更有藝術感。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里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天”指的是大自然,“人”值得時人類,“天人合一”的意思指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地球萬物,要做到“天人合一”,只要掌控好事物相互之間的度就可以。在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越來越多的新的產品,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新的工業促進其快速的發展,但是隨著工業行業的發達,導致的自然問題也越來越多,也逐漸受到人們的大肆關注,人們開始呼吁“綠色”,漸漸的,人們隨著審美觀的提高在追求更高的文化價值時,意識到,社會和自然,人和自然、應該互相融合,所以一起大膽追求,渴望能夠達到天人合一。如今的環境藝術設計中,特別是關于室內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是最能體現“天人合一”這一構思的,在室內設計的時候可以選擇例如木頭、棉、竹、石等或者一些其他的合成材料作為元素。這樣的布置不僅可以讓人感覺自己正處于大自然的“美感”中,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人和大自然的距離,更讓人感受到親切的感覺。在如今,將天人合一通過對色,光,物,質,形自然的處理表達出來,是相對最合乎人們的審美,也是人們追求綠色的最好一種呈現的方式。
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培養服務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建筑裝飾等行業,從事建筑行業相關崗位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順應市場發展與時代需求,符合行業需要。在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本專業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模式。我們與相關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且讓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培養計劃和評價考核體系;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課程體系進行模塊優化設計;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結合、工作與學習結合、學習與就業結合,培養職業型、技術型、應用型創新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能力培養的途徑與實踐
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這兩個基本問題而展開的。圍繞學?!皟善脚_、五共同、三融合”的總體設計,在整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本專業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模式,通過市場調研我們與相關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且讓企業貫穿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培養計劃和評價考核體系。充分發揮高校與企業各自在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共同承擔培養的責任,共同設計、制定和實施專業培養方案,統籌布局頂崗實習和實訓基地建設,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示范引領等工作,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課程體系進行模塊優化設計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結合、工作與學習結合、學習與就業結合,培養職業型、技術型、應用型創新人才,最終實現“學校培育英才、學生發展成才、企業獲得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實踐“項目導入、任務驅動、創新培養”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環藝專業以建構主義理論,工作過程系統化和項目課程理論為支撐,以校企合作共建的一體化綜合實訓基地為實施平臺,學生工作坊、教師工作室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全面實行項目課程教學。以真實景觀設計、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設計項目為任務載體,學生在項目的設計過程中進行任務整合。作為教學實施主體的教師,在每個學習情境中擔任負責人,組織學生完成從基地調研、方案設計到施工工藝與預算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融“教、學、做”為一體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職業核心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推行分階段情景式教學組織模式,以不同項目為階段,改變傳統教學序列,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指導、組織和調控教學內容,實現開發項目與設計教育相融合,技能強化與創新教育相融合。構建“雙師、雙崗、雙責”的教學研發團隊和“市場、企業、課堂”相結合的教學場。最后通過“作品展覽、人才招聘、作品參賽”三位一體的多元開放教學評價方法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把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錯誤、薄弱點等信息進行反饋,教師調整教學,以達到學生畢業時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力求培養的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專業技能以及具有可持續發展學習能力。
3、課程模塊的設置與實踐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課程結構,按“環境藝術項目設計過程”開發課程模塊,貫徹“雙證”要求,構建“基于項目設計過程雙證融通、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以項目任務驅動環藝課程教學組織、設計工作任務,實現教、學、做一體化。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從通用和專業基礎能力職業崗位專門能力職業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遞進增長,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實現學生逐漸從藝術人職業人創意人的角色轉變。第一階段(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塑造學生的通用能力和專業基礎能力。培養學生的結構分析能力、形態歸納能力、透視理解能力、空間表現能力、色彩認識及表現能力,并把這些向藝術鑒賞能力、空間結構認知能力、空間思維能力推移。進行課堂內教學、戶外教學,采取藝術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交替的方式完成對學生“藝術人”的培養。第二階段(第三學期———第五學期)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向職業崗位專門能力轉化。塑造學生藝術基礎能力向環境藝術專業工程識圖能力、制圖能力、CAD\Photoshop等專業軟件運用能力、初步空間方案能力轉化。進行專業技能集中實訓,教學活動在校外實訓點和校內實訓室進行。使“教學做”融為一體,完成對學生“職業人”的培養。前置畢業設計環節。將畢業設計環節提前安排在第五學期,組織學生以創意設計綜合項目為內容進行畢業設計綜合訓練,并將畢業設計與前置課程教學貫通安排教學活動,畢業設計作品完成并經考核合格后才能參加第六學期的預就業頂崗實習。第三階段(第六學期)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在前一階段積淀的職業核心能力,通過導入真實的工程項目,使學生在完整的設計工作過程中形成專業制圖能力、軟件綜合運用表現能力、職業綜合方案能力、專業項目流程控制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結合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西部環境藝術設計企業中的頂崗實習,完成對學生“創意人”的培養。
4、完善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將職業核心能力細化到每個具體的操作點。全面實施“職業核心能力達標制”,即學生必須在畢業前通過校內職業核心能力達標測試和國家勞動部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組織的職業資格鑒定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室內裝飾裝潢設計師、園林規劃設計師等)。同時通過各種技能競賽活動,促進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目的。構建“作品展覽、人才招聘、作品參賽”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學院不僅通過理論考核,實作考核,職業資格考核等對專業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而且在每年組織人才招聘雙選會期間舉辦畢業設計作品展覽,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學術專家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
三、結語
1.空間體驗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
好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基于設計師良好的學識與文化修養、豐富的閱歷和想象等等。在實際的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正確的空間體驗可以幫助設計師們不斷地學習及積累創造素材,將自身所感受到的靈感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去。再者,空間體驗的方式使藝術設計變得有據可依,不再單憑想象進行創造,從而避免了因設計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費時間。
2.環境藝術設計趨于情感化、人性化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大的方針政策方面,我們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的主體性作用,此時空間體驗使得整個設計環節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設計者在通過情感體驗的方式來進行操作實施的過程中,不斷了解人們內心世界的需求及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從而使得作品更加體現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
二.空間體驗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
1.空間體驗是環境藝術設計中必要的學習方法
在日常的創作及設計過程中,空間體驗幫助設計者在除去書本教材的學習中,增加了大量的實踐操作環節,促使人們走進建筑之中去感受環境傳遞給人們的信息。讓整個設計過程更具人性化及創新化,高于書本所提供的觀點之上,更加符合實際生活中人們對建筑設計的需求。并且空間體驗在作為學習方法的過程中可以使創作者及觀賞者產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雙方的建筑視覺閱歷,激發了人們對待建筑藝術設計的獨立思考能力。
2.空間體驗是環境藝術設計中一種有效的設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