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SSCI
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期刊為1300多種。SSCI收錄報道并標引了2684種(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會科學期刊,同時也收錄SCIE所收錄的期刊當中涉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論文。SSCI涉及人類學、考古學、地區研究、商業與金融、傳播學、犯罪與監獄、人口統計學、經濟學、教育學以及特殊教育、環境研究、人類工程學、種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學、接待、休閑、運動與旅游、衛生政策、護理、老年醫學、健康與康復、藥物濫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勞資與勞動、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國際關系、法律、法醫學、語言學、管理科學、運籌學、計劃與發展、政治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倫理學、公共管理、社會學、城市研究、運輸、女性研究等。
2.SCI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SCI以布拉德福(S.C.Bradford)文獻離散律理論、以加菲爾德(E.Garfield)引文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一所高等學校、一本期刊,乃至一個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所以SCI指標主要適用于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而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學術論文。所以,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簡化為如何評價論文所承載的內容對科學知識進展的影響。因此,SCI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選用刊物來源于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主要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部分中國(包括港澳臺)刊物。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一是成功的做法;
二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三是對今后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建議。
一、成功的做法
1、較全面地落實了新課程的培訓任務
根據我縣新課程師資培訓的目標,小學科學課程培訓在積極探索中開展了一系列較有成效的活動,并遵循了“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總體原則。
一年多來,小學科學教材培訓共組織了三次大型活動,組織起始年級科學課教師認真學習和研究科學課程的新編教材,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新教材在編寫思路、結構、內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點和改革的突破點,逐步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使教師能基本勝任新課程的教學工作。我們采用專題講座、上研究課、用音像教材、聽觀摩課等形式對廣大科學課教師進行示范、啟發、引導。我們還組織了部分教師參加市研訓中心舉辦的科學教材培訓以及教學研討會活動,培養骨干,以點帶面,同時,培訓陣地前移,以鄉鎮為單元,倡導參與式培訓,開展送課下鄉活動,以及采用案例式教學和教學觀摩等培訓活動,有針對性地對本地、本校、本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探討、診斷、評價,達到教師能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目的。通過新教材培訓,不少教師深有感觸地說:“科學課究竟該怎么教我們有了初步的認識”。
2、許多教師樹立了小學科學教學的新觀念
這次小學科學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辈浑y看出,科學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衡量這次小學科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教材培訓之初,我們就意識到要在教師的頭腦中確立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觀念的重要性。
為此,我們組織了 2004年暑期小學科學新教材培訓,在第一屆小學科學課程專家組成員的精心籌備下,全縣一線的小學科學教師進行了面對面的參與式培訓。2005年春、秋分兩次組織了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題的培訓活動,在進一步解讀教材,分析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對策的基礎上,以課例引路,體驗并理解科學,同時,通過錄像資料讓老師們聆聽國家課程專家路培琦、郝京華等教授的講座,觀摩實驗區優質課,還組織老師參加省、市教研部門舉辦的科學論文、教學案例競賽活動(我縣參賽作品中,兩位老師的論文獲市級一等獎、省級三等獎;一名老師的教學案例獲市級一等獎,省級二等獎。9月下旬,我們還選派部分教師代表參加了省教研室舉辦的全省小學科學說課觀摩學習。在這些活動中,使我們有機會借鑒外地有益的經驗,了解科學實驗的信息,這樣保證了我縣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正常、有序地展開。通過各種活動,既提升了科學課教師的教育理念,又從實踐層面予以示范,這為我們開展科學課程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讓學生充分地去探究,培養科學素養
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大多數老師都能認識到科學課不能象過去那樣教了??茖W課要讓學生去經歷一個觀察、研究、認識的活動。只有參加一個活動才能獲得一份有意義的經歷。而“經歷”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又太重要了。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边@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學生們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科學探究的核心就是強調“動手做”。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去說,用手去做,即“經歷”。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十分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平常的教學中,不少老師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師在教《觀察水》這一課時,通過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打破以往的“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然后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而是運用全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圍繞主題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全面開展以學生為主題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誰的發現多。在課堂上,老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是:能裝水的各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塊、尺子、沙子、各種顏色圖案的塑料板等等,學生也準備了許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學生在課上自學看書,討論,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個別指導,學生的學習氣氛很濃,討論、研究、實驗后知道了許多關于水的知識,歸納起來有:
二、存在的問題
1、教師科學素養良莠不齊,區域不平衡
從我縣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中反映出不少教師缺乏科學方面的知識,一部分教師由于沒有理科背景,對于簡單的物理知識、化學知識缺乏系統了解,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沒有觀察的積累,缺乏一般的常識。對于科學的性質,科學與其他學科、與魔術,甚至與科學幻想的差別知之甚少,這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學課的。
2、學生習慣于你講我聽,動腦動手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從我們的課堂中發現,不少學生缺乏科學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如在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中,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不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不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不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包括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的能力都欠缺,小組討論、交流不敢大膽發言,對別人研究的結論不敢質疑等等,這些都是長期以來被動學習所致,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亟需加強。
3、科學課開展的條件有待改善。
我們普遍面臨教學資源不足、各種設施、教學條件差的現象,不能滿足新課程的需要,不少學校沒有儀器設備,沒有實驗基地,“工具箱”訂不起,甚至連一臺電腦也沒有,更談不上互聯網的運用了。大部分鄉鎮學校沒有社區圖書館,更不用說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了。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我們要實現課程改革的設想,需要老師們付出巨大的艱辛。
4、領導重視不夠。
由于新課程與應試教育的沖突,部分學校領導對科學課存在偏見,有些校長提出“以成績論英雄”的口號,學校領導對新課程改革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對成績的要求,他們真正關心的仍然是升學率。因而在配置專職教師上,在教學設施建設上,在經費投入上以總總借口讓位于其他學科,把科學課看作是搭頭課、是副科。
5、大班額不利于新課程的實施。
不少學校班額過大。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合作交流,實驗操作,然而由于學生人數過多,不少學校一個班六、七十人,嚴重影響了新課程目標的落實。
另外,在新課程改革組織實施中,我們教研部門還存在指導不力,下功夫不夠,沒有及時幫助老師們解決觀念上的誤區,工作中的困惑,以致老師們感到孤獨無援,手足無措。
三、對今后科學課教學的建議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科學素養
我們知道,科學學科學習的內容是大科學中的常見科學事物和現象,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學領域的知識。主要包括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宇宙這 3個方面。因此,小學科學是一門多學科、多內容的綜合性課程。駕馭這樣一門知識領域極其廣闊的學科,要求老師必須通曉科學學科所涉及到的各個領域的專門知識。它需要的是現代復合型的教師。需要對科學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以及決定這些概念、規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實達到“精通”的程度。即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應建立在更高的層次上,深刻把握其內在含義且運用熟練??茖W教師還要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科技的最新觀點和研究成果,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給學生以恰當的啟發,為學生提供創造和奮進的正確引導。同時,也要了解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合理運用科學探究方法。能親身參與到科學探究過程中去,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學生在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因此,在科學素養的培養上,希望老師們要樹立“兩種精神”,增強“四種意識”,培養“六種能力”,即樹立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育智慧和創新精神。要增強開拓意識,奉獻意識,團隊意識和未來意識。要培養教學組織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師生交流能力,組織指導課外實踐活動能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二)、千方百計建設好科學實驗基地。
為了順利開展科學教學,使“動手做”能夠真正落實,我們要多方爭取政策,不僅使教學材料--教科書、工具箱、科學活動手冊、光盤等一應俱全,還要建設適合科學課教學的實驗室、科學園地以及科學教具設備。雖然這不是一件易事,但我們作為科學教師理應多作一些工作,一方面請示領導取得一定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一方面自己動手,自力更生,想辦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發動學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當地的資源。我想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我們周圍有不少老師已做出了榜樣,在艱苦的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制作教具、學具。雖然準備的時間是多一些,但我們在困難時期不得不這樣做。路培琦老師說過“要用瓶瓶罐罐做實驗”,要通過我們的雙手,建成一個象模象樣的實驗室。
(三)、探索大班教學與探究學習之間矛盾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