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學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千年來積淀的文明,交通中西的文化地位,為中國西部這片廣袤的土地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探尋西部地區的考古發現,秦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爾等早已成為西部文明乃至中國文化史的象征,進入國際學術界的研究體系。然而在歷史資源豐富的西部,考古學者的眼界不應該也從不會僅僅停留于這等驚世駭俗的重大發現,還有更多精彩、美妙的領域等待著學者們去發現、去探究、去詮釋。例如美術考古,這一對接美術學與考古學的新興學科,為進一步對西部地區歷史遺存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由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羅宏才教授主編的西部美術考古叢書之《從中亞到長安》正是立足于這樣一種全新的視野,關照以絲綢之路為軸線的西部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
《從中亞到長安》是西部美術考古叢書的第一部。書中包含石雕與巖畫、青銅器藝術、漢唐藝術、宗教藝術、中西交流、信息研究等幾個板塊。書的新意在目錄中就得以體現,傳統的考古學專著將重點放在證明史實的文獻性研究與整理,而此書著眼于對考古遺存中的藝術和藝術品的專題研究,凸顯美術考古的特色。主編羅宏才出身于考古專業,具有三十余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實踐經驗,如今又擔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應對考古和美術這兩大學科可謂游刃有余。在后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叢書著力聚焦中國西部地區乃至與之相關的更廣闊的地理區域與歷史空間,試圖依據廣泛、系統、新穎、詳實的考古資料,通過有效、多元的學術方法來切實對接美術、考古這兩大學科領域,深入探討這一區域新石器時代以至宋元時期或者更廣泛歷史區間內的美術史跡、美術物品以及與之相關的宗教藝術、社會文化與區域美術考古史等。”可見編者在叢書主題與特色表達中所付諸的思考。
翻看《從中亞到長安》,有個特色令人眼前一亮。全書收錄的22篇論文中,不但有羅宏才、張、王維坤等國內美術考古界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最新研究成果,魏久志、任萌、席琳等“80后”青年學者乃至碩博士研究生的論文也赫然在列。美術考古自身是一門新興學科,這一代年輕學者若能伴隨著此學科同步成長,一同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則必然是美術考古學科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青年學術人才的培養上,《從中亞到長安》的編寫與出版做了一次很有意義的探索。更可貴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先生特意為本書撰寫序言,以勉勵后輩學者們的工作。如此一來,老、中、青三代學者齊聚一書,以自身的研究培養、影響下一代學者,形成學科內代代相傳的體系,此種情形在近年來的學術著作中是難得一見的。
依據不同學者的研究背景,以預設的主題進行有針對性地約稿也是此書的一大特色。一部論文集質量的優劣,除卻論文本身的研究水平外,主編對于文章選編的整體構思和布局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羅宏才在書中并未奉行“拿來主義”,不加處理地堆積相關論文,以拼湊成書,而是在論文選編之前就已預設不同的主題與板塊,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重點與其約稿,從而編入對應的主題和板塊之中。我們可以稱這是一種“研討會式”編寫方法。以往的學術研討會要求學者們根據討論的主題發表相應演講和論文,以匯總為成果?!稄闹衼喌介L安》便達到了此種效果,所不同的是它將學者們往來奔波參加會議的時間與精力轉化到研究與論文寫作的工作中,以期獲得更高質量的成果。此種“研討會式”論文集編寫方法無疑為全書的學術性與專業性提供了保障,而作為主編為一部優秀論文集的出版所擔負的責任從中可見一斑。
書中所收錄的論文均采用了最新的研究方法與考古發現。田野調查法為考古學歷來所堅持的根本方法。此書中各位學者的研究也均建立在深入的田野調查基礎之上。例如羅宏才在論文《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石雕像群組的調查與研究》中,附有多張由不同角度拍攝的石峁地區及石峁遺址實地圖像,為讀者全面反映了遺址當地的地質特點與環境特征,這表明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細致的田野調查。美術考古強調體現考古與美術雙學科的研究特色,因而美術學科的研究方法也極為重要。同樣是在羅宏才的論文中,列出了15件石峁遺址石雕群組人像圖片,其中一一對應有手繪線圖,將原本因年代過遠而已模糊的人面輪廓清晰地復原,這為研究石峁石雕人像的藝術特色提供了可行性。隨后更是列出了三星堆、婦好墓等地出土的青銅雕像、石像、玉器等像圖片及手繪線圖,將石峁石雕人像的造型特色、視覺效果、雕刻技巧、風格類型等與示例進行比較,達到對其綜合研究的目的。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便將考古與美術的學科特色相結合,顯示出美術考古研究的新趨向。而其余諸學者的論文也包含著各自的特色與創新。各路名家新貴于書中就西部這一相同地域的研究展開相互碰撞與比較,這輪番上陣的學術比武,令我等讀者讀得有味、看得過癮。
美術考古對于學界而言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年輕學科,所幸的是,有這樣一群學者為這門學科的發展而努力著?!稄闹衼喌介L安》僅是西部美術考古叢書率先出版的第一部,我們期待余下的四部能帶來更多的發現與觀點。誠如李學勤先生在序言中所言,“美術考古則是當前中國考古學急待進一步促進發展的部分?!边@本書和這套書的出版也當是為這門學科的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羅宏才主編. 從中亞到長安.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1
一、選題富有時代性與地域特色
本次參評論文的選題呈現多樣化趨勢。有圍繞新時代背景下學校美術教育目的的論述,有關于美術新課程改革的探討,有美術教學及評價改革成果的展示,也有對當前美術新課程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質疑或反思:有中小學美術課程與課堂教學的研究,也有館校結合的美術教育研究,涉及美術教育研究的各個領域。此外,參評作者的地區分布較廣。有沿海發達地區的,也有內地的,其中,不乏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許多選題凸顯地域特色,緊緊圍繞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中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保護、繼承與發展當地本土美術文化的課題進行探討,富有時代性與地域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內容充實且有推廣價值
由于進行美術教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改善美術教育、教學的行為,因此,針對所發現的既有現實意義又有理論深度的問題,能否提出可行與有效的對策,是研究能否獲得成功、論文內容是否充實的關鍵。本次參評文章中,有不少是圍繞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或校外教學展開論述的,提出了具有獨創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這些策略和方法在全國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三、研究和寫作方法比較規范
一些論文或教育敘事的作者善于發現真問題,并能緊緊圍繞美術教學的某一問題,進行層層深入的剖析,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在研究方法和寫作方法的規范性上比以往有明顯提高,體現出較強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因而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學術含量。在凸顯美術教育研究學科特點的同時,一些論文的作者力求打破學科領域的界限,開展美術教育學與心理學、美術教育學與科學、美術教育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跨學科研究,從而產生一些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四、今后的期望
關鍵詞:美術教師;必備素質;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233-01
1.應有一定的拓展科研能力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①繪畫藝術:繪畫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作者的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是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而最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的藝術構思物態化。美術教師經常進行這樣的藝術活動,這樣可以真正體現他的專業水平,而我們應提倡美術教師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科研。將自己對藝術創作,或藝術實踐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挖掘出有藝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構建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
②科研論文:當今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術教學一樣,科研也是教師個人的主體行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創見,論文是一種主要表達方式,所以美術教師應倡導提高論文撰寫水平,運用論文這種理論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討某一美術創作或美術教育方面的新問題。
當然,科研論文的創新是以繼承為前提的,離不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過程。因此,美術教師要撰寫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需要博覽美術乃至整個文化教育方面的學術信息。要善于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國內外各學科方面的成果。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愛音樂,精通文學,除了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外,還經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他特別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愛因斯坦本人曾講過,在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里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由此可見,端正科研態度,全面提高藝術、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是當前美術教師值得倡導的觀念和學風。
2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
美術教師一定要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和規律,在普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還要通曉美術教育學和藝術心理學,因為美術教育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美術教育學和藝術心理學是在普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交叉學科,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可以很好地指導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對教學過程的要求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這種交往是雙向互動的。面對新時代的教學環境,特別是師生共同面對互聯網,完全是開放的、平等的信息資源,教師所起的是引導者的作用,對學生的信息獲取要有一定的指導,避免迷失方向、浪費精力,又要避免學生對信息的過分依賴,滋長惰性,抹殺創造力。
美術教育最能培養人的創造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一個懂得藝術心理學的教師,一定不會忽視美術對學生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善于把美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人類社會的豐富性,通過感性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內在興趣,發展知、情、意。有效把握學生在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讓教學有較強的針對性,既不能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也不能滯后,沒有新鮮感,同樣會沒有學習積極性。新課程的內容較以往有更大的靈活性,給予了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展開教學,但這同時也要求教師對兒童、青少年的認知心理有更多的認識。
3.應有學術修養和團結協作精神
學術精神促進美術教師成長。學術精神包括學習精神、敏銳的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學習精神對教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有限的師范教育學習跨入廣闊的社會環境中,面對的是眾多的信息資源和視覺文化,一個教師必須學會終生學習,在美術領域和教育領域中繼續深入的研究,才能給自己補充新鮮給養,把握住時代的脈絡,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美術教師要有創造精神。美術本身是極富創造力的科學,新課程標準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空間和創造空間,要求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如何利用身邊的材料和資源,如何用自己的頭腦來建構新的知識,是富有挑戰性的。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作。每個教師都是這項工作的工程師,需要通過合作,相互團結,共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努力,這也是教師職業的道德要求。具有這種師德,教師才能在工作中處理領導和被領導、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相互不團結協作,文人相輕,必定導致工作相互扯皮拆臺,最終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教育質量的提高。
傳統中國畫的國際化是陽小毛教授必須面對的課題,陽小毛現任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早在2002年公派去法國學習期間,就有一個問題纏繞著他的思緒,偌大一個巴黎,幾百家畫廊、藝術館、博物館,卻很難見到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國畫,不是歐洲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歐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使歐洲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段中不可能明白中國畫的玄妙,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的對接需要時間去磨合。
作為一個有民族責任心的畫家,陽小毛十分清楚這一點,要讓歐洲人看懂中國畫,那么中國畫的國際化,中國民族繪畫與國際接軌是中國藝術家繞不開的話題,作為中國畫的繪畫語境當隨時生轉型,這是歷史的必然。在巴黎期間陽小毛與來自國內各美術學院的教授藝術家學者探討這一命題。他欣喜地見到一些畢業于中央美院的留學生,在法國春季沙龍、秋季沙龍中所作的各種嘗試,異國的環境迫使他們求變,他們汲取許多西歐藝術的元素融入傳統的中國畫,使之中國畫更具現代意識,也就更易于讓大胡子的老外大致明白,起碼是先從視覺上產生共鳴。他開始以國際化的目光關注傳統的中國畫,如何讓中國畫走向國際,自覺地成為他的一份責任,青年時代他對西洋畫的民族化進行過深入地學術探討,陽小毛教授是在西方形式構成美學理論影響下切入中國畫的,然后回歸到傳統。他發現中國傳統繪畫與現念是吻合的,只是如何豐富傳統形式的藝術表現值得去嘗試。他十分關注中國畫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他要讓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畫。自2001年他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之后,2010年到來之際畫家陽小毛將自己的畫展辦到了韓國的國會,韓國的國會副議事長以及許多的國會議員觀看了畫家陽小毛的畫展。畫家陽小毛的作品被收藏,許多陽小毛早期的創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些90年代的大量印刷品在收藏界流傳,并有學術論文譯成外文在一些國家與地區傳播。
畫家陽小毛曾在中央美術學院研修西洋畫,隨之公派赴法國巴黎深造,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自己的學科體系,力求傳統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陽小毛將傳統的中國畫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使自身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他走出了傳統與地域的局限,與其他本土藝術家所不同的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一片蔚藍色的海洋,投向了一個更加廣大的視域。
藝術簡介
陽小毛:中國著名畫家,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百杰藝術家。大學本科攻讀西洋畫,先后于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繪畫藝術,公派赴法國巴黎研修歐洲美術,20世紀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印刷品和早期的水彩畫在國內收藏界和海外廣泛流傳。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學科體系,力求傳統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畫家陽小毛對中國畫新視域的拓展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全國許多媒體《中國畫家》《當代名家》《美術時空》《書畫名流》《文化娛樂》等專題介紹畫家陽小毛與作品,專版介紹《畫家陽小毛掠影》刊登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水彩藝術》叢書,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市各類獎項,兩次榮獲市政府獎。
1998年中國畫《女性之光》參加日本東京第51回國際文化交流展
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并由《北京日報》《中國日報》予以報道
2001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并由《華盛頓郵報》《美術報》予以報道
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并由《歐洲日報》《歐州時報》予以報道
1989年《祖國在我心中》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三次再版
2007年《陽小毛中國畫作品集》中國民族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陷入溫柔泥沼的當代美術》發表于《美術報》
論文《精神的追尋與放逐》發表于《美術報》
論文《漂泊的家園》發表于《北京日報》
論文《水彩特質的雨霧歐洲》發表于《美術報》
關鍵詞:美術考古 專業資料室建設 地方高師美術
從學科劃分上看,美術考古學是屬考古學,但又與美術學科尤其是美術史聯系極為密切,它是以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得的美術遺跡或遺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史學立場出發,結合有關文獻記載,進行歷史分析研究和藝術分析研究。與美術史相比,都是以美術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都需要圖像解讀和藝術分析研究,從這一點來看兩者是一致的。只是美術考古學研究的美術品主要是通過田野調查和發掘所得,而美術史研究的美術品主要是曾經文獻記載的或已有的現存實物——當然,這現存的實物也有可能是曾經或剛剛通過田野調查和發掘所得。所以,從美術研究的角度看,美術考古可以作為美術史研究的基礎研究和重要方法,它可以為美術史研究尋找最新的一手資料,也可以是美術史研究的特殊角度。
由此可見,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不能僅限于考古學專業,對美術專業尤其是地方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把對學生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納入其課程計劃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在地方高師美術專業教學中的地位
地方師范院校的辦學特點與發展活力在于“地方”二字,即要立足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實際,圍繞地方基礎教育的要求,確立辦學指導思想與發展定位。地方高師美術專業作為地方師范院校的一個專業,不僅要考慮專業自身的特點,更應該考慮到它還是地方師范院校整體的一部分,因此,專業自身的特點與“地方”的結合才是其特色發展之路。
從基礎教育來看,早在2000年,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就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改革,在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先后推出了《國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并于2004年開始在全國推廣試行。新課程標準著重改變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旨歸,致力于學生綜合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于是“研究性教學”成了新課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選擇,立足于地方實際的校本教材是各地新課改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善于尋找和發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課程資源,而且還要對這些課程資源有研究,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對學生身邊的地方特色的美術品進行研究的示范能力。
從具體的教育策略上看,在畢業論文寫作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把自己家鄉的文物或其他美術資源作為選題進行考察、分析、研究,不僅能有效避免抄襲、體現原創,從而保證論文質量,而且可以為學生搜集并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礎教育新課程資源,盡快適應當地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打下基礎。
所以,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使學生適應地方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研究搶救地方文化遺產的需要,更是適應地方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當然,從自身來看,也是地方高師美術專業特色發展的策略。
二、“研究性教學”與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策略
事實上,美術考古在現行高師美術專業教育中是沒有地位的。多年來,開設這門課的專業主要限于歷史學,即使是美術史論專業方向的,也只是有師資的個別學校按選修課開設,絕大部分學校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師資也沒有開這個課程的理念。所以作為課程的開設是有難度的。
面對這一現實,以“研究性教學”為理念的“高師美術基礎理論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即以有梯度的理論課程設置為主線,以適當的外出考察研究為基礎,以相應選題的畢業論文訓練為主要手段,引導并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美術考古能力應該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首先,在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若干知識點作為研究選題,通過研究示范不僅使學生熟悉并逐漸掌握相關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啟發學生對包括技法形式在內的美術相關問題的研究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其次,以外出考察研究為基礎把學生探究的目標引向現實,引向對身邊或自己家鄉的美術遺物的關注,并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訓練把這種關注明確為畢業論文選題。
最后,以畢業論文選題范圍為研究內容,以研究探索為動力,以學術論文的寫作程序為規范,培養學生初步的美術考古能力。
當然,最終學生不一定能寫出地道的美術考古論文,但最起碼通過這一系列訓練能夠熟悉甚至可能掌握美術考古的相關方法,初步具備美術考古能力。 三、專業資料室建設在美術考古能力培養中的關鍵作用
高師美術基礎理論課程改革尤其是指向培養學生美術考古能力的改革并非易事,這是一個復雜而且具有較大難度的系統工程,尤其是沒有專任教師、沒有專門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專業資料室的相關文獻建設將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是相關研究資料可以給學生一個很直觀的示范,二是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可以給學生以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啟發,三是相關記載可以給學生提供文獻佐證依據。
但中國美術考古學所研究的美術遺跡和遺物涉及的領域太寬,既可以是被遺忘的或被忽視的在當時曾經代表主流的官方的美術遺跡和遺物,也可以是現在仍然存在的或即將消失的民間美術,涉及建筑、雕塑、繪畫、碑刻、工藝等美術樣式。對于一個地方師范院校的美術系而言,短期內備齊相關資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學生畢業論文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購置相關專題文獻資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不求齊全,但求夠用”的原則,根據學生確立的地方美術考察方面的畢業論文選題所涉及的范圍,征集購買文獻資料。
在具體的畢業論文寫作教學實踐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選題提出相關推薦文獻目錄,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尋找相關文獻,在自我探究過程中可以找到老師沒有推薦過的更好的文獻,而這些文獻資料一般情況下資料室是沒有的,尤其是最新資料,是需要添置購買的。資料室可以鼓勵教師和學生自行購買。買回的圖書及時到資料室登記編目再行借閱;沒有買到或不易購買的文獻資料,可把目錄清單匯總由資料室統一購買。同時,已經完成的學生畢業論文也可以作為下一屆學生的參考文獻。
這樣,滴水成川,慢慢積累,隨著一屆又一屆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領域的擴大,相關資料建設也會越來越完備。從忻州師范學院美術系近三年(2008-2010年)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分析數據來看,有關地方美術考察類選題占畢業論文總數的比例,由2008屆的4.1%增加到2010屆的26.4%,其中每屆良好成績以上均占本選題的55%以上,并且都有優秀論文產生。
由此可見,不開設課程,沒有專任教師,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美術考古能力是可行的,而美術專業資料室的建設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注:此文系山西省2009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高師美術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楊泓,鄭巖.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
[2]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DB/OL].htt.com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美術學是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美術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術歷史的演變過程、美術理論及美術批評均是它的主要內容。美術學要研究美術家、美術創作、美術鑒賞、美術活動等美術現象,同時也要研究美術思潮、造型美學、美術史學等。此外,美術學還要研究本身的歷史 即美術學史,就像哲學要研究哲學史一樣 。美術學既可以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進行研究,也可以借鑒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文藝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對美術學的研究還可以同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美術學研究的邊緣地帶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學科,例如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市場學、美術信息學、美術管理學等等。這里,“美術”二字的涵義有時會擴大到書法及攝影等造型藝術領域。通過這一界定,美術學的基本研究對象包括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術理論,構成了對“美術”這一現象的研究,這在我國已經形成美術學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覽歐美各地大學的學科設置,卻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美術學”的概念。至今還沒有與“美術學”對應的英文詞匯。歐美的美術史研究,且以德國為例分析,強調美術史本身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派別影響最大。特別是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成為美術史研究的主流,美術史巨子貢布里希更將圖像學的觀點進一步推延到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等等。在此意義上,美術史實際上是借美術的外殼,承載社會文化的歷史內容與含義。設在綜合性大學里面的美術史學科,大都擁有獨立的系別。如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知名大學均有美術史研究的專業。另外也有將考古與美術史并置的,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就有名為“考古與中國藝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學科,常設在綜合性大學的哲學系美學專業。當然,也有一批藝術院校有美術理論專業。
總之,國外還沒有一個可以能夠包含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同時,也似乎不存在一個學科管理意義上的美術學。在中國古代美術文獻中,常常把畫評、畫史、畫論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例如南齊謝赫的著名批評著作《古畫品錄》便是這種體例。謝赫在這部著作開頭,就對畫品即繪畫評論做出概括,“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接著對繪畫的功能和作用發表見解:“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覽?!边@段話便是他的美術觀念和繪畫理論的表述。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即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條標準成為此后繪畫批評中的根本原則,也成為我國古代美學理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評理論和美術作品研究也可以進入史的范疇,中國古代畫論常將史和批評融匯其中。
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科,它們卻構成美術學的基本內容。美術批評學可以作為美術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當然在批評學領域,美術批評學也可以作為批評學的一個分支,與文學批評學、音樂批評學等并列。美術批評運用一定的批評方法與原則,對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題材、內容、思想和風格進行品析、評判,揭示其價值,分析其優劣,或者對美術現象,美術思潮、美術流派、美術活動進行分析評價,揭示其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種活動就是美術批評或者叫美術評論。美術評論和當前的創作實踐活動聯系比較緊密,批評家要參與美術活動,及時了解創作動向,推動創作活動的發展,美術批評家有時還可參與策劃美術展覽,組織創作研討等活動,因此美術批評也是一項操作性、現實性比較強的活動。而美術批評學則是從理論上總結批評規律,提出批評觀念、批評標準和方法,或者總結歷史上的批評成果,建立起理論形態的批評學科。
美術史是由美術史家和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文獻、美術遺跡進行發掘、研究、探討,客觀地揭示美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規律的科學。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美術史著作是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它開創了撰述中國美術史先河。西方美術史學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紀意大利畫家瓦薩里寫作的《大藝術家傳》。這部書記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動和創作,為后人研究文藝復興美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真正建立應以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出版《古代藝術史》作為標志。這樣,中國的《歷代名畫記》早于瓦薩里約700年,早于溫克爾曼約900年。所以,中國美術史的學科建立實際上始于盛唐。
美術理論是對美術問題的理論探討,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作品也可以包括書法及攝影的功能與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結構、語言、風格及其中的審美規律和思想活動,揭示美術的普遍特點與規律。美術理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美術基本原理,在廣義上則可以包括美術美學、美術哲學、美術心理學、美術社會學等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術批評理論也是美術理論的組成部分,但鑒于美術批評理論和美術評論活動相對的獨立性,因此美術批評和美術理論常常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進行探討。
在對美術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客觀地揭示作品的創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題材內容等,但當美術史家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探索時,也必然要與用一定的批評方法和藝術觀念及價值標準對作品做出評判,而在這一過程中,批評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術史不可能完全離開美術批評。美術批評還是聯系美學、美術理論與美術史、美術作品的橋梁。由此看來,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三者成為美術學的基本內容。
關鍵詞:美術教師教學理念科研能力和諧關系
美術教育處于藝術和教育的交緣領域,既有藝術屬性,又有科學的內涵。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門學科,所以作為現代美術教師,在搞好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必須具備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術教師要體現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從藝術創作和科研論文撰寫上體現,也可以是藝術實踐,或體現在所教學生的藝術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①繪畫藝術:繪畫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作者的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是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而最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的藝術構思物態化。美術教師經常進行這樣的藝術活動,這樣可以真正體現他的專業水平,而我們應提倡美術教師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科研。將自己對藝術創作,或藝術實踐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挖掘出有藝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構建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
②科研論文:當今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術教學一樣,科研也是教師個人的主體行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創見,論文是一種主要表達方式,所以美術教師應倡導提高論文撰寫水平,運用論文這種理論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討某一美術創作或美術教育方面的新問題。
當然,科研論文的創新是以繼承為前提的,離不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過程。因此,美術教師要撰寫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需要博覽美術乃至整個文化教育方面的學術信息。要善于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國內外各學科方面的成果。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愛音樂,精通文學,除了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外,還經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他特別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愛因斯坦本人曾講過,在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里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由此可見,端正科研態度,全面提高藝術、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是當前美術教師值得倡導的觀念和學風。
二、構建先進的教學理念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靈魂工程師,教師隨時隨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傳”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現代美術教師必需努力學習、鉆研,不斷探索和積累,構建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作為美術教師要有總的整體的藝術觀念,掌握正確的繪畫技法,形成正確的藝術觀念,盡可能多地了解各種風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視覺感官,美術教學是通過視覺來進行的,教師評判學生的作業也是靠視覺感官去把關的,美術教師借助敏銳和有經驗的視覺去準確指導學生創作中的構思構圖、色感色調、表達方式、材料表現及技能技巧等,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創作作出調整指導。運用有效的訓練手段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眾多難題,更重要的是美術教師必須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礎修養和相關的科學知識,能使科研與美術教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教與和諧的原則當作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源,提出了“黃金分割”的理論,并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茖W與藝術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自古希臘開始以來,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高峰。例如,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在解剖學、植物學、光學、力學、工程機械等科學領域都有巨大成就。達·芬奇把幾何學、透視學的原理運用到繪畫藝術中。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現代美術教師,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教學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文化改變先進的教學理念,推動藝術教學的發展。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有兩個突出特征:即信息傳遞方式的單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長期以來,知識一直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從而形成了嚴格的教師關系。同時,中國文化一直傳頌“師道尊嚴”“一朝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體,而教育對象則被看作是被動的客體。這種傳統的知識灌輸型的教育方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也扭曲了他們的人格,根本談不上學生的個性自由,而學美術者恰恰需要的是創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承認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個人意識的與教師同等的個體,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威廉姆·多爾(W.DOLL)對教師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而學生作為獨立主體,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思考者、創造者。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創造、建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學生在人與人的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尊嚴、信任、理解、寬容、友情。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所以,美術教師在工作之余,不僅要拓展科研,還要進行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從中培養自己的審美素質和創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和諧的師生關系并利用當代社會高度的信息化使美術教育在完善個性、培養創造力、增強學生獨立性等方面有所作為。這些都是現代美術教師所必備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的教學過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