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稅收管理專業化管理模式專業化人才納稅服務專業化管理專業化
專業化管理是根據納稅人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特點,通過建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充分運用其專業技能,實行分類管理和規?;芾硐嘟Y合的模式,達到加大管理力度、強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所有制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市場分工越來越細的經濟社會背景下,稅收管理專業化是大勢所趨。據筆者調研,20o7年婁底市國稅局適應這種趨勢,大力推行稅收專業化管理,著重改革管理的組織結構,按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戶、所得稅三個類別分設稅源管理機構,實行針對性管理。專業化管理推行一年多來,收到了明顯成效,稅收征管質量得到一定提升,補辦稅務登記2836戶,個體稅收增長44.6O%,高出總收入增長水平20.42個百分點,所得稅收人增長53.5%,高出總收入增長水平29.92個百分點。但是,總體來說,目前的專業化管理還只是“破冰”之舉,尚未達到“融冰”、“化冰”的境界,專業化管理的深度、廣度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尤其是在專業化管理方法、專業化管理手段、專業化管理目標等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擬從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對推進專業化管理縱深發展提出幾點淺見,供工作中參考。
一認識上應該厘清的幾個問題
1、專業化管理不是簡單的分類管理,而是全方位、立體型、深層次的專業化管理。有人認為,按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和所得稅納稅人進行了分類就是進入了專業化管理,這是錯誤的。分類是專業化管理必備條件,是基礎,但不是全部。目前,我們的專業化管理還停留在淺層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轉型了,實質上還沒轉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還是老套路、老辦法。在一般納稅人管理上,稅源管理部門沒有做進一步的細化、分工,也沒有制定對應的管理辦法,更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在所得稅管理上,缺少專門的稅源監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網絡,缺少專業的納稅評估;在個體稅收管理上,稅源底子、納稅人戶籍還不是很清楚,稅額調整方式還比較粗放,個體大戶的征管還不是很到位。真正的專業化管理應該是專到了每個行業、每個稅種、每個納稅人、每個工作點上,還應該有專門的辦法、專門的手段、專門的目標。
2、專業化管理不是稅源管理部門單打獨斗,而是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相互聯動。有些人一提專業化管理就認為是稅源管理部門的事,與自己無關,因而置身事外。誠然,稅源管理部門是專業化管理的主體,但是,其他部門也是專業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專業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術部門應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技術支撐,征管部門應提供專業化的征管制度和辦法,稅政部門應提供專業化的政策服務,計統部門應提供專業化的統計分析,因此,不能把各類業務彼此割裂,而應該各單位各部門、各崗位明確分工、強化職責、密協協作,尤其要理順綜合管理部門和專業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落實和完善稅源管理良性互動機制。
3、專業化管理不是一專到底,也應有適當的多元化管理。專業化管理是縱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橫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專業化是狹隘的專業化。比如:管理增值稅的部門既要管理好增值稅,也要注意所得稅的管理,及時將增值稅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向所得稅管理部門反饋;管理大企業的部門,既要探索大企業稅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對大企業下的子公司、小企業加強管理;管理甲行業的稅收管理員,既要加強對本行業的稅收管理,也要注意與甲行業相關的乙行業的情況,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專業化管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4、專業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務,而是要在專業化管理上實現專業化服務。重管理、輕服務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理念,推行專業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這種理念,片面強調專業化管理而忽視納稅服務,征管制度變得越來越冗長,征管措施變得越來越繁瑣,征管流程變得越來越復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納稅人負擔,犧牲了優質服務,并且兩種效益不對等,犧牲大于收獲。在推進專業化管理上,要特別重視專業化服務,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納稅人,采取不同的服務方式,逐步實現個性化服務,使納稅服務的觸角伸得更長、更深、更廣。
5.專業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論成敗,而要把提高征管質效作為主要標桿。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效益的明顯提高帶動了稅收收入的較快增長,這是經濟決定稅收的產物,這種表象容易掩蓋稅收征管質效的本質,讓人誤以為這完全是專業化管理的功勞,并在這種成果下沾沾自喜。檢驗專業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稅收收入的增長,更要看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轉,看納稅人是否滿意。
二實踐中應該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進一步完善分類管理與層級管理相結合的模式
進一步打破稅源管理部門內部屬地管理的模式,分行業、分規模進行管理。一般納稅人管理部門設立大企業管理組,大企業以外的企業按行業進行分類設立若干個組,商業與工業分開,甲行業與乙行業分開,每個稅收管理員專門負責一個或幾個行業的稅收管理,加強對各個行業的比較分析,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同時,在職能建設上,要將管理與評估分離,專門設立評估組,負責互動平臺下發現的疑點企業的納稅評估;所得稅稅源管理部門可以比較一般納稅人的管理進行分類管理;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戶管理部門則要按地段、按規模、按行業進行分類管理,監控到每一個個體工商戶,監控到開業、歇業、復業等具體的經營活動,監控到每一張發票的開具情況。同時,市局要積極參與到稅收征管實踐中來,重心下移、業務貼近基層,市局直接對大型企業進行評估,對大型企業進行重點監控,對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進行直接稽查。
1、抓緊規范管理制度。隨著管理方式的轉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規程也必須相應轉型,否則,就會出現管理空擋。要適應專業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規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詳細的行業稅收管理辦法、納稅評估管理辦法、發票管理辦法、稅務稽查管理辦法、納稅服務實施辦法,使各項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適應專業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科學設置稅收征管基礎工作流程、辦稅服務流程、部門銜接流程、互動協作流程,使各項工作順利流轉,防止工作斷鏈;要適應專業化管理的新要求,強化檢查考核,明確內部分工和崗位職責,建立目標管理機制,完善考核辦法,為專業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動力。
2、著手強化配套措施。要將征管、稅政、稽查、計統、信息中心等部門納入專業化管理工作范疇,形成大專業化管理格局,增強整體合力。各部門要以專業化管理為核心,積極主動為專業化管理服務,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改進管理辦法,創新管理手段。征管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所有行業的稅收管理辦法,供基層征收管理機關執行,進一步擴充納稅評估模型庫,建設類型齊備、典型具體的納稅評估模型庫;稅政部門要著重完善民政福利企業、廢舊回收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管理辦法,提出精細化管理舉措;稽查部門要加強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個行業偷稅漏稅的慣用伎倆,為稅源管理部門實行專業化管理提供參考;計會統部門要走出傳統的統計分析習慣,將統計分析細化到各個產業、各個行業和細分行業,將統計分析指標細化到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使統計數據更加準確、全面,使分析結果更加科學、可靠;信息中心要發揮技術支撐的作用,建立稅收數據處理中心,把各稅種、各類經濟活動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儲存,加強稅收數據的深層次開發使用。
(二)努力建立專業化人才隊伍
人才是基礎,沒有專業化人才就無法實現專業化管理。目前,干部隊伍中行業分析專家、反避稅專家、所得稅管理專家、轉讓定價調查專家、納稅評估專家、計算機審計專家、個體稅收管理專家還很稀缺,制約了專業化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級國稅機關要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把它作為專業化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先行性工作來抓。要及時調整教育培訓的方向,從學歷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綜合性教育轉向專業教育、針對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獲取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專門知識,多培養行業分析專家、納稅評估專家、稅務稽查專家、計算機專家;要建立和擴充各級各類人才庫,對專家級人才統籌管理、合理調配、因才適用;要確保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基本穩定,每年專業人才的崗位異動率不能超過20%,并要實行“退一補一”的辦法,順利實現專業人才的新老交替。
(三)積極推動納稅服務專業化.
管理與服務是一對連體嬰兒,有相應的管理就有相應的服務。隨著管理的深人、細致,納稅服務也應該緊隨其后,步調一致。推動納稅服務專業化首先要樹立“顧客導向”意識,對企業來說,顧客是市場營銷活動的中心,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圍繞著顧客需求、顧客滿意來進行,對稅務機關來說,納稅人就是稅務機關的顧客,所有的管理活動都應該以顧客需要、顧客滿意為標準,當然,這種需要和滿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之上。其次,要建立大客戶稅務經理制,達到一定規模的納稅人,稅務機關要指定一名專門人員作為企業的稅務經理,成為稅企溝通的基本渠道,對企業進行全程跟蹤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各類涉稅問題。再次,要拓展納稅服務的方式方法,實行同城辦稅、網絡服務、數字稅收等新的服務方式和手段,提高辦稅效率,盡最大努力方便納稅人。超級秘書網
(四)全面推進管理專業化。
l、推進一般納稅人管理專業化。摸索大企業專業化管理新途徑。目前,省級以下稅務機關尚未建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機構,但是我們可以進行探索,為以后大企業的稅收管理積累經驗。大企業的標準可按銷售規模、納稅規模、資本規模和其他特殊情況綜合確定。每個大企業明確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管理員負責了解大企業的財務核算和相關的生產經營情況、資金流動情況、發票開具情況、稅款入庫情況,同時,根據掌握的情況對申報資料進行評估,對申報資料、稅款入庫、爭議稅款進行動態監控,定期進行跟蹤性稅收風險分析,及時發現和糾正申報中的異常情況,對發現重大問題的企業實施專業化稅務審計,審計過程中可以召集行業分析專家進行集中“會診”,必要的情況下,大企業可實行專家組專門管理,但是,對專家組成員要明確職責,量化指標,用簡易的考核辦法加強考核,確保駐廠員忠實履行職責。
深入推進行業分類管理。當務之急是要在專業化的稅源管理部門內部進一步打破屬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突出特點、規范制度、重點推進、逐步細化、完善體系”的總體要求,合理劃分行業、合理分配征管力量進行分類管理。根據目前的情況,分行業管理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細,太粗了專不起來,太細了人員力量有限,應以兩人為一組,每組專管1—3個行業(包括細分行業)。要逐級建立行業稅收信息庫,搜集各類經濟稅源信息,樹立行業指標標準,定期指標體系,根據行業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各種指標標準,為稅源監控和納稅評估提供參考。要加強行業研究,行業稅收管理員定期出具行業發展報告,定期提供行業經營、發展情報,定期召開行業分析例會,對特定的行業問題,采取專家咨誨、實地考證等辦法加強研究。要完善行業納稅評估模型庫,開展專業化評估,專業化評估的特點是人員專業、知識專業程序專業、方法專業。
2、推進所得稅管理專業化。今年是新所得稅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總局和省局專門召開了所得稅管理與反避稅工作會議,提出了“分類管理,優化服務,核實稅基,完善匯繳,強化評估,防范避稅”的24字方針,為所得稅專業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按行業、按規模進一步細化分工,適當增加所得稅專業管理人才,調整所得稅管理事項??h(市、區、局)應迅速積極探索在稅政科設立由2—3人組成的專門小組,重點抓好所得稅納稅人除稅務登記、申報征收、發票管理外的稅源監控、納稅評估、重點涉稅事項管理、匯算清繳等重點事項工作。
拓寬信息渠道,強化專職監管。所得稅管理的瓶頸是信息失靈,因此,有必要建立專職監管部門,專門負責加強信息情報的搜集和稅源的監管,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稅收數據處理中心,綜合各種經濟稅收信息,統一自動采集、自動儲存、自動篩選、自動分析。當前的選擇是健全信息網絡,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從產權交易機構、工商部門、公證部門采集重大產權交易、產權變更、經濟合同及協議等情況,可以從金融部門采集銀行開戶、資金流動情況,可以從新聞媒體采集經營發展變化、重要產品上市情況。
建立所得稅專業評估體系。所得稅納稅評估是對稅源監管信息的分析、利用的過程。所得稅專業化評估有別于原來的“大一統”評估,評估的精細化程度更高,側重于收入成本的審核,強調行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應加快建立包括行業稅負率、零負申報、財務比率、財務項目分析指標等在內的指標峰值,建立指標警戒體系,將低于警戒值的納稅人作為評估對象。運用管理學、統計學等相關知識和科學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分析:找出疑點,指導評估。
按照“二八律”建立重點稅源監管制度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抓好2O%等于抓好10o%的“二八率”是現代管理的機理,也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哲學原理在稅收管理中的應用。要編制重點稅源監管調查指標體系,調查分析重點稅源企業報表數據、納稅申報數據和生產經營情況,分析稅源、稅負變化動態。要明確規定納稅人發生重大盈虧、資產損失、產權變更、投資轉讓、破產重組等變化時,必須及時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并辦理所得稅清繳手續,并將重大事項報告情況作為稅務獎懲的一個重要指標。
嚴格核定征收。對連續虧損、行業平均利潤率低于預警值的一般納稅人、符合核定征收的小規模納稅人全部實行核定征收;對零申報和負申報的企業核定征收面要達到60%以上。
加強反避稅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積極培養一批反避稅專家,依靠專家推進反避稅工作。定期剖析反避稅典型案例,增強反避稅工作的針對性,以典型案例指導反避稅工作。對長期虧損或跳躍性盈利又不斷擴大投資規模等違反營業常規的企業、實行關聯交易有較大避稅嫌疑的企業,開展內、外部調查,加強情報交換,做好信息比對和功能風險分析。
大力開展所得稅專項檢查。切實扭轉所得稅檢查是條“橡皮尺”的觀念,進一步增強所得稅檢查的剛性。稅務稽查的重點、檢查的技能逐步從增值稅轉向所得稅,大力培養所得稅檢查專業人才,探索所得稅檢查的新方法、新手段。所得稅稽查收入與全部稽查收入要協調發展。
3、推進個體稅收管理專業化。
細化個體戶戶籍管理。定期對管轄區內的漏征漏管戶進行清理檢查,全面深人分析、監控個體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納稅情況,做到基本情況清楚、涉稅事項清楚、增減變化情況清楚、停歇業、走逃戶、非正常戶情況清楚、稅控裝置使用情況清楚。
關鍵詞:教學方法;應用型人才;課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4-0180-03
從字面看,“教學”既包括“教”也包括“學”,那么教學方法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總和。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學生的“學”是由教師的“教”指導的,教師“教”的方法往往決定了學生“學”的方法,所以在教學方法中應當重視教師“教”的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涉及教學過程的所有重要環節,具體包括課程內容的組織、教學形式的設計、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以及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方法等。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和局限性,這就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多樣的教學方法體系。本文以《中國稅制》課程為例談談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下,教學方法的改進路徑。
一、《中國稅制》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基本內容
應用型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寬泛的知識面,還要具有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在此目標下,《中國稅制》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制定稅法的基本原則和稅收的經濟效應等基本稅收理論與知識;熟悉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并能運用基本稅收理論分析稅收制度,提高學生稅收經濟學方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分析能力;掌握現行稅法中主要稅種征稅辦法和具體規定,如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的相關規定,通過授課和實踐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規定和方法,能夠計算各個稅種的應納稅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運用稅收理論分析經濟現象和稅收制度,使學生初步具備設計、解釋稅收制度的能力,能探討稅收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為此《中國稅制》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稅收基礎理論。主要包括:稅收基本概念、本質及其特征;制定稅收制度的基本原則;稅收負擔與稅負轉嫁分析稅收法律關系的構成及稅法的分類等。另一方面現行稅收制度中各主要稅種稅款的計算及征納管理。
二、《中國稅制》課程教學方法改進路徑
(一)重視運用熱點新聞講解稅收理論知識
應用性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只有掌握了相關的理論,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踐操作過程。稅收理論知識很重要,但初學者會覺得枯燥,本部分并不太好講。很多教師還是習慣于課堂講授的單一教學組織方式,這種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偏重于對概念與理論的系統講授,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更會覺得課堂沉悶。沉悶的課堂又影響教師講課的激情。兩者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要打破這種沉悶的現象,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熱點問題導入、新聞導入、案例導入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比如講到稅收原則時,可以用當前國家調控房地產的“國五條”中對個人轉讓房產按差價征收20%的個人所得稅這個熱點問題作為切入口,因為該問題在各大網絡和媒體已引起廣泛關注,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學生自己家庭投資理財行為,所以學生們會很感興趣。再比如講到稅負轉嫁時,可以用香港限制游客攜帶奶粉數量這一新聞作為講課背景,分析為什么新西蘭的奶粉、法國的香水、意大利的時裝等在香港的零售價格要遠低于大陸。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熱點問題或經濟政策可以用稅收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選擇這些熱點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切忌“空對空”,理論來自實踐,理論的講解也要回到實踐中去,否則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生“照本背誦”的“學”,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要真正做到“理論回到實踐中去”不僅需要教師投入時間精心備課,更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課堂組織能力,能夠將理論講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對新聞熱點的分析也要能夠放得開、收得回。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提問、討論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重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應用型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對于《中國稅制》課程而言,要具有準確計算各主要稅種稅款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稅法基本條款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實踐教育可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從社會層面,實踐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提高其社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了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適合通過案例教學和大量的練習來讓學生鞏固消化所學知識。
教師通過對案例的介紹、分析和討論,才能將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法律規定講深、講透,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同步思維、思考和訓練,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內容生動形象。比如增值稅是我國最大的流轉稅,其稅法內容繁雜,稅款計算考慮的特殊情況多,是《中國稅制》課程教學中的難點。為了使學生系統、全面掌握增值稅的計算,可以設計一個屬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稍復雜些的工業企業,盡量將增值稅計算殊業務的處理囊括在企業的經營業務中,以此為案例訓練學生的操作能力。在案例講解規程中,可以給學生發放增值稅專用發票票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增值稅價外稅的特征及由此特征決定的增值稅計稅依據的稅務處理。通過認知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體會增值稅稅款計算流程,更好理解增值稅稅法的相關知識。為進一步規范案例教學,教研室可以組織任課教師編制典型教學案例集,每年進行更新,為教師教學提供豐富資料,并建議教師在授課時使用統一的典型案例組織教學。同時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編寫稅收實務習題集,根據課程進度設計典型例題和練習題印發給學生。每次課堂上挑選一兩個典型例題作為課堂精講題目,而習題留作學生業余同步訓練,這一做法成本低,效果好。
(三)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型本科人才除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外,還必須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獨立思考,就需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探索不同的做法,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條件。本科院校都會設置畢業論文、學年論文等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自學、撰寫課程小論文、讀書筆記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中國稅制》課程要求學生掌握19個稅種的稅款計算及稅款的繳納和管理,由于課堂教學有限,不可能也不應該對每個稅種一一講解,所以除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幾個主要稅種詳細、系統講解外,其他稅種都應當采取學生自學的方法。
課程小論文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應根據我國當年稅收政策或者其他稅收領域的熱點問題布置課程小論文,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資料室等資源。查資料、寫文章,一是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二是學生能夠了解學科前沿,逐步培養學生駕馭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三是通過鍛煉,學生掌握文章寫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課外閱讀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結合課程內容提供經典著作、學科前沿性論文等閱讀資料,要求學生閱讀這些資料。通過課外閱讀促使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稅收現象和稅收問題,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分析,提醒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時常關注社會經濟現實的習慣,訓練學生運用稅收理論知識來理解分析財政現象與財政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豐富課余生活。
(四)重視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進
高校課程考試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教學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科學的考試方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很好地落實教師“教”的內容。相反,不科學的考試可能會毀掉教學中教師所做的一切努力。為了保證上述《中國稅制》課程教學方法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應當重視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進??蓪ⅰ吨袊愔啤氛n程考核分三個部分:一是正常的閉卷考核。主要考察稅收理論知識和主要稅款的計算與繳納,這部分占課程總成績的60%;二是其他小論文、課外閱讀筆記,占總成績的20%;三是平時考勤和作業,也是占總成績的20%。為了督促學生自學,保證自學的效果,期末考試試卷中自學部分的分值應占到卷面分數的20%。為了防止小論文的寫作流于形式,教師應安排一定的課堂時間,給每個學生不超過五分鐘的時間講解自己論文的核心的觀點,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既鍛煉了能力,又激活了課堂,并為畢業設計和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一定基礎。然后教師依據學生的論文觀點和現場表達能力給學生打分,作為評定課程總成績的依據之一。為了鼓勵學生完成課外閱讀,將課外閱讀落到實處,要求學生根據課外閱讀撰寫讀書筆記,教師定期檢查并給予等級評定,作為最終評定課程總成績的依據之一。
參考文獻:
[1]馬鳳岐,王偉廉.教學方法改革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國大學教學,2009,(03).
[2]曾振平,沈振峰.論高校教學方法創新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9,(05).
[3]何菊芳,季誠鈞.“讀、議、練”教學模式: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財政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1,(09).
[4]魏小文,陳愛東.財稅應用型創新復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6).
一、作者簡介及文獻誕生的背景
(一)作者簡介夏克爾福特于1980年獲得北卡羅來納大學工商管理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密歇根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夏克爾福特現為北卡羅來納大學凱南-弗拉格勒商業學院著名稅務教授、教務部主任及稅務研究中心主任。夏克爾福特主要致力于稅收與商業的教學與研究,在會計、經濟及金融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章。謝富林于1976年獲得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士學位,1981年獲得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主修會計與財務,1986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商業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謝富林現為華盛頓大學德萊特-塔奇講座的會計學教授,一直致力于財務會計、稅收與商業決策、實證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與教學。他三次在美國會計協會博士聯盟就稅收研究發言,并從1996年至1999年,擔任《美國稅收協會期刊》編輯。
(二)文獻誕生背景經濟學與財務學對稅收的研究開始較早,但會計學術界接受稅收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過程較緩慢。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會計學家所做的稅收研究被分為法律和政策研究兩個部分,但論文極少發表在會計學雜志上。1992年,財務學教授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Scholes)與會計學教授馬克?沃爾夫森(Mark A.Wolfson)合作,結合微觀經濟學與稅收法律知識來分析稅收環境,圍繞三個中心主題一交易各方、所有稅收和所有成本(all parries,all taxes,and all costs)展開,為現階段的會計稅收實證研究提供了框架(下稱“SW框架”)。稅收實證研究論文早先大多建立在SW框架之上,直至最近幾年,出現了三個新分支,即稅與非稅因素均衡;稅收與資產價格;多邊管轄權稅收。在此背景下,《研究》追述了SW框架的起源與發展,評價了十五年來其對會計中稅收實證研究的影響。
二、《研究》的基本結構與概要
(一)《研究》基本結構文章開頭闡述了該綜述以SW框架為基礎,對SW框架追根溯源并評介其十五年來對基于檔案、微觀經濟基礎的會計中實證稅收研究的影響。這不僅為學習專業的人員與其他對此感興趣的人員提供了入門知識,還為該領域許多重要未決問題提供指南。如圖1所示,《研究》一文基本結構主要包括引言、稅與非稅因素均衡、稅收與資產價格、多邊管轄權稅收研究、研究方法問題以及結論六個部分。
(二)《研究》概要文章引言部分主要描述了SW框架產生的環境、三個主題、不足之處及對會計中稅收實證研究的影響,引出該領域新的研究趨勢及論文寫作特點;論文第二部分主要關注交易的所有成本,分析企業如何在稅與非稅成本間進行權衡;第三部分主要考慮交易參與各方的稅負狀態,從多方契約視角出發考查了稅收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第四部分研究多邊管轄權間的貿易,包括跨州與跨國管轄權;第五部分討論該領域實證研究中涉及的幾個方法問題;第六部分為總結。
三、《研究》的三大領域與研究結論
(一)稅與非稅的權衡稅與非稅權衡研究論文多數集中于解釋稅負最小化不可能是最優經濟戰略的原因。相關文獻可分為財務報告與稅收因素相互作用;檢驗稅收最小化成本效果。
一是財務報告因素。財務報告成本是真實的、可感知的、與報告低收益或股東權益相關的成本。由于企業許多財務契約均以會計數字為基礎,從而影響了管理層報告低收益的愿望;同時,企業很多行為選擇要在低應稅收益與高賬面利潤間進行權衡。存貨會計方面的文獻主要針對的問題是:股票價格變化對采用后進先出法(LIFO)信息披露的反應有效還是遲鈍;管理層是選擇還是回避后進先出法。現有實證研究結果對股票價格變化的問題沒有定論。研究者發現極少有證據說明在初次披露后進先出法采用時存在正的平均超額股票回報。例如,Lanen和hosmpson(1988)指出如果投資者理性預期自愿會計變化,那么在宣布日股票價格變化與公司特定特征(計量量化的預期現金流量影響)之間的相關信號是很難預測的,而Kang(1993)認為后進先出法的采用應伴隨著負的股票回報、管理層的選擇問題,許多研究從采用后進先出法、存貨層清算、以及放棄后進先出法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得出稅收是存貨計價中考慮的主要因素的結論。補償是同時受稅收和財務報告激勵影響的另一項經營成本。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稅收在公司選擇發行獎勵性股票期權(ISOs)還是無條件票期權(NQOs)中的作用;顧主在公司補償減少的稅收利益與交易成本引起低收益的財務報告成本間的權衡;補償形式。其主要結論包括:稅收在ISOs和NQOs選擇中作用的證據有些混淆;財務報告限制少的公司不合格處置更為普遍;稅收是公司交納決策和養老金終止決策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Seholes等(1992)發現大公司更熱衷于收入轉移,他們指出財務報告因素很可能是向未來期間轉移收入的障礙因素;Guenther(1994a)證實大公司轉移更多,但高財務杠桿率的公司更不愿意報告低收益;Lopez等(1998)提出收入轉移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大量前期稅收的公司;Maydew(1997)發現財務報告成本因素對限制轉移有實質影響。
二是成本。成本(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是另一個導致稅收最小化不等同于有效稅收籌劃的原因。針對1993年法規不允許扣除超過100萬美元非經營補償的規定,很多文獻從不同角度對該法規進行檢驗發現,多數公司保留了扣除,大多數公司通過計劃予以合格化,保留增加了稅收利益(即超額補償與公司邊際稅率的積),并且股東關心公司補償計劃和合同成本的減少;成本影響保留決策;100萬美元的限制降低了那些補償不足100萬美元公司的隱性合約成本,低于該限制額度的公司增加了現金補償,而且低于限制額越多的公司增加得越多。1986年稅法改革前對其避稅進行了嚴格限制,有限合伙企業能使避稅者將扣除轉移給高稅率有限合伙人。Shevlin(1987)檢驗和比較了在內部或是通過有限合伙進行R&D,并得出結論認為稅收和表外融資都刺激了R&D有限合伙;Beatty等(1995a)提出交易成本高的公司將同時犧牲稅收和財務報告利益;Guenther比較了與公司和業主有限合伙企業相關的稅與非稅成本后得出,非稅成本是阻礙從公司形式轉向業主合伙企業的原因;Shelley等(1998)討論了稅與非稅成本和企業重組成為公開上市合伙企業的好處,并發現重組宣告
期的回報與這些因素指標相關。
(二)稅收與資產價格 稅收是影響價格決定的因素之一,調查其是否影響定價是會計中稅收研究的第二大領域。稅收對價格的影響涉及并購、資本結構、隱性稅及股票價格等四個方面。
一是兼并與收購。兼并與收購論文主要檢驗并購結構與價格是否能反映公司和投資者的稅負。收購從目標公司股東角度分為免稅和應稅,雖然稅收問題會因目標公司而異,許多現有的研究均集中于獨立C公司收購。主要研究結論是,稅收處理對資產(交易)價格和交易結構(資產與股份收購分配)有影響。在組織并購時,公司極少需要在稅收與財務會計因素間進行權衡。例如,Hayn(1989)發現。目標公司與出價人公告期間異常收益與目標公司稅收特征有關;Eriekson(1998)運用“交易各方”方法,分析了并購方、目標公司及其股東的稅收與非稅收因索作用后發現。邊際稅率高及舉債能力強的并購方。更傾向于進行應稅的交易,并通過負債融資;Henning與Shaw(2000)對允許商譽攤銷抵稅的立法修訂研究后發現。該項稅收抵扣導致產生商譽的收購價格上漲,收購方也會與出售方分享其稅收利益,增加了收購價中分配給可抵稅商譽的比例;Weaver(2000)認為稅法修訂增加了應稅交易的構建,這類交易目標資產稅基遞升并能獲得商譽抵扣。她還指出稅基遞增可能會提高并購公司的邊際稅率;Eriekson與Wang(2000)檢驗了1994至1998年間在應稅股票出售中被剝離出去的200家子公司,他們發現,交易結構影響其價格,剝離母公司的異?;貓笈c選擇的稅收利益正相關。
二是資本結構。資本結構選擇是財務中稅收研究最為成熟的領域。早期資本結構中稅收問題研究最有影響的是莫迪格里尼和米勒(Modigliani與Miller,1958,1963)兩篇有關資本結構的財務論文。MM(1958)提出,在不存在稅收(及完善與完整的資本市場)的前提下,公司價值與資本結構(及股利政策)無關。MM(1963)又提出,如果利息可抵扣,股利不能抵扣,最優資本結構是解決負債問題的基礎。后繼研究者中,Miller(1977)在杠桿學說中加入了個人稅收因素(“所有主體”方法),提出了股利追隨者理論,Miller的見解構成了SW框架中“所有稅收”主題的基礎,也是現在會計稅收研究中股票價格與稅收結合的基礎。許多研究都證明了股利追隨者的存在(Miller與Scholes(1978)、Dhaliwal等(1999))。DeAngelo與Masulis(1980)拓寬了米勒的假設,假定所有公司均面對高稅率,他們認為有多種稅盾可選擇的公司,其杠桿比率較低(負債替代假設)。近期有關資本結構的研究也表明稅收對資本結構存在著影響。例如,Scholes等(1990)指出,有抵后凈營業損失的銀行傾向于通過股票籌集資金,其紅利不可抵減,而不通過其利息可抵扣的資本票據籌資;Graham(1996a)指出公司的邊際稅率與籌集新債有正相關關系。
三是隱性稅收。SW(1992)定義隱性稅為持有稅收優惠投資而減少的收益率,市政債券較低的稅前報酬率是隱性稅收的一個經典例子。Miller(1977)指出,假設不存在市場摩擦與政府管制,但以風險為條件,所有資產稅后報酬率趨于一致;Shackelford(1991)研究了杠桿職工持股計劃(ESOP)的利息率,是會計中研究隱性稅收較早的論文,ESOP貸款提供了兩個利息率,隱性稅的概念暗示著,兩個不同利息率會給貸款方帶來相同的稅后報酬;Shackelford發現稅后報酬率是相近的,但并不相等,大約75%的免稅利益會以低的利息率的形式傳遞給借款人;Eriekson與Maydew(EM,1998)指出,1995年減少對收到股利的抵扣導致優先股價格下降,而不是普通股。與公司股利抵扣關系密切的隱性稅對優先股的影響大過普通股。
四是股票價格和投資者稅收。稅收資本化研究對投資者稅收的價值相關性提出了挑戰。研究股票價格與投資者稅收間的關系的文獻表明,股利稅影響股票價格。例如,Harris與Kemsley(1999)、Harris等(2001)及Collins與Kemsley(2000)運用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定價模型來調查股利稅資本化,三篇論文推斷出權益會因股利稅而被低估。又如Collins與Kemaley(CK.2000)觀測了從1975至1997年中的68283個公司,以股東權益、收入、股利和股利與資本利得稅相互作用對公司平均股票價格進行回歸后表明,股票價格完全是股利稅以個人最高法定聯邦稅率的資本化。同樣,檢測股票價格與資本利得稅間關系的實證論文發現,股票價格反映持股人預期出售時將支付的資本利得稅,即股東稅收與股票價格相關。例如,Lang與Shackelford(LS,2000)為考查資本利得稅如何影響均衡價格建立了一個初始模型,他們認為二手交易和股票回購加速了應稅收入或虧損的確認。資本利得稅資本化中的價格壓力研究也發現資本利得稅刺激交易量,而增加的交易量改變了股票價格。例如,Landsman與Shackelford(1995)考查了股東對長期資本利得稅的加速提出補償,他們發現在公司的杠桿收購中,雷諾茲一納貝斯克公司的股東被迫清算其股票,股票價格同時上漲以補償股東長期資本利得稅損失,而資本利得稅正是其設法持有到最后以遞延與避免的。Blouin,Raedy和Shackelford(BRS,2000c)發現,指數基金對個人投資者持有的上漲股票進行補償,以刺激其滿足長期條件前出售股票,這種補償造成了指數公布時的暫時價格壓力。
(三)多邊管轄權研究近年來由于多邊管轄權研究成本的降低,跨國或者跨州研究成為會計中稅收研究最活躍領域之一。
一是跨國管轄權。Collins和Shackelford(CS,1992)發現,隨著86年美國公司稅率的降低和國外稅收抵免的限制,美國跨國公司從國內稅收籌劃轉向全球稅收籌劃。Smith(1997)等證明了美國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國外子公司來進行貸款的做法。跨國管轄權研究的另一領域是收益轉移,最近的收益轉移研究超越早期研究描述性質,通過機密的稅收申報表和其他所有權信息建立了更有力的檢驗。例如,Harris(1993)和Jacob(1996)認為,跨國公司在收益轉移能力上存在差異;Collins等(1998)利用資本市場方法檢驗了報告收益是否反映了收益的轉移;Mills和Newberry(2000)發現,國外公司支付給美國的稅收金額因為很多因素存在差異,包括美國稅率與國外稅率相比較、全球企業的財務業績和無形資產可靠性、財務業績和美國經營的財務杠桿。除了收益轉移,一些文章還檢驗了稅收對生產地址選擇的影響。
二是跨州管轄權??缰莨茌牂嗟亩愂昭芯繛楸苊舛愂阵w系的差異因素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國際差異(如通貨、法律體系、資金市
場和經濟發展水平)導致的計量誤差研究提供了方便。此外,各州間不同規定使得對稅收是否影響企業活動的檢驗有更多選擇,從而使跨州的稅收研究成為另一個不斷增加的稅收籌劃領域。Klassen與Shackelford(1998)發現美國各州和加拿大各省的報告收益與其公司所得稅率之間的反向關系。
四、研究方法中的相關問題
(一)估計邊際稅率邊際稅率是企業決策中一個重要數據,SW對邊際稅率的定義是,在本納稅期間內,每增加1美元應稅收入所應支付給(或取回)稅收當局的現金流量變化。應稅收入在當期納稅,而應稅損失可向前(2年)或向前(20年)抵減應稅收入。因此,管理層決策時,要考慮稅率所反映的過去或預期的稅負狀況。如果考慮存在凈營業損失,邊際稅率可表述為:mtr=(($1×strs)/(1+r)s),mtr(the marginal tax rate)為邊際稅率,strs(the expected statutory taxrate)為第s期預計法定稅率,s為第s年為現在的1美元額外應稅收入的最終交稅,r表示公司稅后折現率?,F有文獻中,邊際稅率變量包括抵后凈營業損失是否存在的絕對變量,應稅所得的絕對變量,有效或平均稅率及最高法定稅率,而這些變量的計量方法都存在缺點。許多研究者都試圖對邊際稅率的計量進行優化(Manzon(1994)等),但討論管理者在決策時是選用以應稅收人為基礎的簡單計量方法還是較為復雜的計量方法仍是一個重要課題。
(二)自我選擇偏誤 稅收研究通常采用如下的估計模型:yi=βXi+δTi+εi;(1),其中I為表示群組身份的分類變量。如Beatty與Harris(1999)及Mikhail(1999)在對稅收、收益、監督管理的檢驗中,對兩個群組進行了對比,上市公司與私營公司。稅收研究論文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來估計形如等式(1)的回歸模型,因此每篇論文都需要面對自我選擇問題,自我選擇會導致δ的有偏估計。有兩種情況會引起普通最小二乘產生δ的有偏估計:一是非隨機選擇確定群組構成,二是小組行列式與X變量相關。如果兩種情況同時存在,可以通過加入逆米爾比率作為另外的回歸元,來解決這個相關變量缺省問題。實際上,如果結果并沒因加入逆米爾比率而改變,那么便可排除自選擇偏誤的存在。Himmelberg等(1999)提出了另外一種解決方法,在第一階段回歸中對群組選擇建模,假設可觀測變量是可取得的(其中一些并不在第二階段回歸之中)。在某種程度上,變量是不可觀測或不能取得的,公司的固定效應模型可控制(或減輕)任何自選擇偏誤,自選擇問題的嚴重性并未得到足夠認識,研究者應做一個穩健的檢驗,比較一階段最小二乘回歸與加入逆米爾比率作為額外回歸元的二階段檢驗的結果。
(三)模型優化稅收研究中均采用與(2)類似的模型:Y=β0+p?x-+p 2x2+8(2),其中Y表示選擇,為一個分類變量,0,l,公司進行選擇則為1;Xl表示稅收利益與成本,0,1,0(1)表示低(高)稅收;X2表示非稅收成本與利益,0,I,0(1)表示低(高)非稅收成本。假設非稅收成本為財務報告因素,重要系數p-(p z)為稅收(財務報告)影響選擇提供了證據。然而,所有變量的重要系數也被認為是公司決策中平衡稅收與財務報告的證據。對以上解釋的疑問是,x-重要的正回歸系數表示在控制模型中其他變量影響后,公司稅收狀態對選擇有積極影響,即回歸系數是公司稅收狀態對選擇的增量效果。如果研究者期望進一步解釋公司在稅及非稅成本與利益間的權衡,則建議在模型中加入包括稅收與非稅收因素相互作用因子,例如,Y=β0+β1X1+β2X2+β3(X1×X2)+ε(3)。如Beatty與Harris(1999)及Mikhail(1999),引入所有權與稅收、非稅收成本相互作用的指標變量,用以檢驗其效果是否會隨著公司的所有權性質(公開或私有)而改變。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拓展的模型均要以估計為基礎,這取決于具體的研究問題。
(四)變化與平面在對公司邊際稅率與新債券發行關系的研究中,變化方法(即非平面方法)對負債與稅收的檢驗更為有力??疾樾聜陌l行而不是未償外債,便可避開困擾平面研究的兩個難題。首先,公司的資本結構反映的是過去的決策,這些決策以一定期望為基礎,因為一些不可預期的結果的期望至今可能仍沒實現。因此,即使決策時以稅收刺激為基礎,后來的結果也可能與預期相反。因為重構資本結構成本高,截面的水平研究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即稅收不會影響資本結構決策。其次,如果選擇影響稅率,研究者比較事后選擇與事后邊際稅率時,回歸系數會產生向下的偏誤。例如,理論預測高稅率公司將通過增加負債、增加利息抵扣來降低稅額與邊際稅率,因此,通過平衡所有公司的邊際稅率會趨為一致。當高稅率公司通過增加負債水平來積累稅收避護時,便不能觀測到事后負債水平與事后邊際稅率間的關系。
(五)隱性稅計量隱性稅的來源包括加速折舊、抵稅額、某些投資的費用化及行業的特別稅收待遇,但多數研究都忽略了隱性稅,隱性稅的缺失會導致錯誤的推論和政策建議。Callihan與White(1999)嘗試著運用公開可得的財務報告數據來估計隱性稅,其估計隱性稅為(PTI-CTE),(1-str)-PTI,其中,PTI為公司的稅前收入;CTE為當前所得稅費用,等于(PTI-X)str,其中X表示由暫時性與永久性差異及稅收抵減引起的應稅收入與會計收入的差額;str為最高法定稅率,由此可得,隱性稅收等于X str/(1-str)。因此,隱性稅收的估計量為稅收優惠乘以最高法定稅率,該法等同于由Wilkie與Limberg(1993)設計的稅收補償金方法,這些隱性稅估計技術的發展將是稅收研究的一個重要進步。
(六)秘密數據該領域其中一些論文運用了所得稅申報表等非公開可得的數據,這些秘密數據通常只能通過員工、咨詢機構或美國國內稅收署的特別安排取得。對于運用秘密數據的研究,shackelford與Shevlin的意見是應予以鼓勵,但一個合作作者的經歷證明,即使面對高昂的取得及使用成本,因此秘密數據能顯著地提高研究的質量。
五、《研究》對我國會計科學理論研究的啟示
(一)提高會計中稅收研究重要性的認識稅收研究試圖解決三個學術及政策利益問題:稅收重要與否、不重要的原因及其重要程度。從微觀主體角度來講,企業稅收狀況是否對其會計政策選擇及債務政策等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為數不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莫迪格里尼和米勒兩篇有關資本結構的財務論文。雖然稅收研究在財務、稅收籌劃和稅務會計從業人士中有較長歷史,但會計學術界還沒有接受將此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稅收規則可以影響投資和融資的稅前收益率。因此,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公司,其內部投資戰略和融資政策自始至終都與稅收相聯系。這里的投資不僅指企業積極管理的、用來經營其業務的資產,還包括像債券、股票和對其他經濟實體直接投資類似的消極資產。企業從事的投資取決于該投資的融資渠道、比例及成本,而融資決策又取決于該投資項目。
(二)構建我國會計中稅收研究的框架Myers(1984,P.588)指出沒有研究能表明公司的稅收狀況對其財務政策有重大影響,直到1992年,Scholes與Wolfson從微觀主體角度分析認為稅收很可能是重要的(SW框架),SW框架并沒有提出新的理論和方法。它既不關注傳統的法律細節問題也不關注政策建議,采取實證的方法解釋稅收在組織中的作用,從對公司財務和公共經濟的描述出發,將微觀經濟主體和稅法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知識主體結合在一起。該框架是西方現行會計中稅收實證研究的中心,在公共經濟方面有重要意義,對公司財務也有重大影響。該概念框架圍繞三個中心主題建立,交易各方的例子是當建立補償時同時考慮雇主和雇員雙方的利益;所有稅收的例子是免稅債券,其由于利息免稅而利率低;所有成本的一個例子是會計政策選擇要在公司財務報告成本與納稅目標之間進行權衡。三大主題為實現組織目標提供了非常好的稅收管理框架,這些主題表明稅負最小化并不是有效稅收籌劃的必要目標,相反,有效的稅收籌劃必須從有效的組織設計和契約觀來進行評估。因此,迫切需要有開創性的研究結合我國稅法及企業經營環境實際,從而構建出適合我國的會計中稅收研究的框架體系。
論文關鍵詞:納稅遵從觀稅收管理建
一、納稅遵從觀的含義及特點
納稅遵從,來源于TaxCompliance的翻譯,是指納稅義務人遵照稅收法令及稅收政策,向國家正確計算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稅收,并服從稅務部門及稅務執法人員符合法律規范的管理的行為。它是納稅人基于對國家稅法價值的認同或自身利益的權衡而表現出的主動服從稅法的程度。關于納稅遵從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始于美國,我國在《2002年一2006年中國稅收征飯管理戰略規劃綱要》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納稅遵從”的概念,提出了“如何建立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誠信關系”這一重要命題,研究如何才能在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的同時,納稅人也能“誠信納稅”,建立起符合“和諧社會”要義的稅收征納關系和社會主義稅收新秩序。
實現較高的納稅遵從必須基于三個條件:一是納稅人對國家稅法有一個全面準確的了解,對自己的生產經營所得以及應承擔的納稅義務做到心中有數;二是納稅人對稅法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有正確的認識,納稅人的價值追求與稅法的價值目標相一致;三是能夠意識到采取違法、非法等手段偷逃稅款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納稅風險。納稅遵從觀下企業稅收管理目標是防范企業稅務風險,具體由發票管理、涉稅會計處理、報表納稅評估、納稅申報等環節組成。
二、樹立納稅遵從觀,防范企業涉稅風險
(一)建立穩定獲得稅收政策信息的渠道,動態掌握稅收政策及變化。納稅人只有在熟練掌握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強化納稅意識,實現納稅遵從。稅收政策是基礎,及時獲得和掌握稅收政策,可以防止政策信息不對稱,可以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稅收政策數量多,時間跨度長,稅收政策之間在內容上有覆蓋性,這種“補丁上打補丁’,的浩繁的稅收政策需要企業專門安排專業稅務管理人員認真學習和梳理。了解稅收政策的途徑較多,可以上網查找,如上國家稅務總局的網站查找,可以撥打稅務服務電話12366查詢,也可以通過訂閱財稅政策公報類期刊獲取財稅政策.還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不定期派員參加稅務培訓學習,聽取立法者、專家和學者的輔導講座,加深對政策的理解等。企業專業稅務管理人員通過這些渠道,動態了解并掌握同一稅種政策的變化趨勢和關于同一涉稅事項稅收政策的變化內容,正確理解具體稅收政策的精神和要義,以便依法處理涉稅事項,正確履行納稅義務。
(二)建立以發票、合同、資金和庫存為鏈條的涉稅管理制度。企業要根據經營活動特點,結合業務流程,建立和健全以發票、合同、資金和庫存為鏈條的管理制度,系統地處理好相關業務,若只管一單一環節,割裂其他環節,則稅務風險較大。如加強發票管理方面,必須取得合法和有效憑證,具體為國稅部門監制的發票、地稅部門監制的發票、發票管理辦法授權的企業自制票據(如銀行利息單、機票、下資表)、財政部門行政事業性收費收據(如土地出讓金)以及境外合法機構有效憑證(如外匯付款憑證、對方收匯憑證、相關協議、中介機構鑒詢三報告)等。
abstract: tax accounting is a new arising interdispline whi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it. influenced by it,51lunwen.com/ tax accounting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but i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principle,checking. it has a shor會計專業畢業論文t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need perfecting in practice.
key words: tax accoun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difference
摘 要:稅務會計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與傳統的財務會計之間既有區別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絡,在受財務會計影響的同時,稅務會計自身又具有一定的特質,在準繩上、核算辦法上,明顯區別于財務會計,在我國開展時間比擬短,在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中央,需求不時在理論中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關鍵詞: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 區別
稅務會計是以財務會計為根底,以稅法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根本理論和辦法,對征稅人的征稅活動所惹起的資金運動停止核算和監視,維護國度和征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專業會計[1]。目的在于征稅人在不違背稅法的前提下,足額精確及時向稅務機關交納稅款的同時,經過合法謀劃使征稅人獲得合法利益,公平稅負以確保企業涉稅零風險。
稅務會計最主要的特性是征稅雙方都必需承受稅法的標準和限制,稅務會計在一切稅款的核算和交納過程中,必需嚴厲根據國度稅收法規請求辦理,當財務會計與稅法的規則不分歧時,必需依照稅法的請求停止調整。稅務會計是融稅收法令和會計核算為一體的特種會計。隨著我國經濟開展以及財政、稅收體制的不時完善,稅務會計從傳統的財務會計中別離出來是必然趨向,稅務會計固然從財務會計中別離出來,與財務會計有著實質的區別,但在本質性的工作中并不是孤立的,兩者之間依然存在著一定的聯絡,財務會計是稅務會計的前提,兩種會計核算辦法既有聯絡又存在著一定區別。
一、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聯絡
稅務會計脫胎于財務會計并依賴于財務會計運轉中的眾多環節和內容。
1. 二者效勞的運營主體相同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不是籠統理論意義上的概念,而是詳細理論操作的部門和人員,其效勞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只要二者處于效勞于同一主體時,才具有實踐的關聯意義。
2.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工作核算內容相同
以財會中的會計分期( 時間性) 、貨幣計量( 數量性) 、持續運營( 持續性) 為根底,共同施行對效勞主體的效勞。
3. 工作準繩根本分歧
以財會工作中的核算辦法、收益配比、支付才能等為權衡規范。
4. 工作按照的方式內容根本相同
以財會的憑證、賬簿、報表為參照,除征稅報表以外,無需另設會計報表,更無需設置特地稅務會計機構,畢業論文稅務會計的全部核算融于財務會計之中。但這種高度類似性和關聯性并不能消弭現代經濟開展過程中在管理上使二者別離的必然性,不能消弭二者在實質上的區別。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準繩上不分歧
1. 相關性區別
財務會計的相關性準繩,請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運用者的經濟決策需求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運用者對企業過去、如今和將來的狀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強調的是“有用性”; 而稅務會計中的相關性準繩重在計算所得稅時,強調同期扣除的費用要與同期的收入相關聯,二者字面上同屬于相關性準繩,卻有實質的區別。
2. 配比性區別
財務會計核算中的配比準繩突出表如今費用確實認上,為了分別核算不同的產品,需求將直接費用、間接費用、期間費用匯總歸集,然后在不同的產品之間停止分配。而稅法中的配比準繩思索的是,對不同的稅收項目停止分類配比,比方,稅法規則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的投資收益不計入應征稅所得額,那么境內的投資損失與其消費運營無關,也不能在當期應征稅所得額中扣除,只能從投資收益中得到補償。所以,稅法對財務會計上的配比準繩持認可態度,允許征稅人將發作的費用,經過合理配比在征稅的當期扣除,同時為了避免稅款的流失,稅法對征稅人稅款的申報做了嚴厲的限制,不允許征稅人在一個征稅年度提早或滯后申報征稅費用的扣除[2]。
3. 本質重于方式的區別 &
--> nbsp;
本質重于方式準繩是財務會計中的一項重要準繩,請求企業應當依照買賣或者事項的經濟本質停止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買賣或者事項的法律方式為根據。一項買賣或事項的本質在其外在方式或法律表現方式有時是不分歧的。比方,企業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售后回租、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編制兼并報表等問題都屬于本質重于方式的運用,這些在《企業會計制度》中都有明白的規則[2]。財務會計的“本質重于方式準繩”依托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別,稅法對征稅事項確實認依托的是法律根據,不能靠經歷估量,必需有據可依,從某種意義上講稅法的“本質重于方式準繩”表現的是“本質至上準繩”,目的為了避免征稅人應用《企業會計制度》允許的估量偷逃稅款。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核算上不分歧
1. 目的不同
稅務會計的目的是征稅人向稅務會計的信息運用者提供有助于稅務決策的會計信息,稅務會計信息運用者首先是各級稅務機關,它們依據此信息停止稅款征收、檢查、監視,并作為稅收立法的主要根據。其次是企業的運營者、投資人、債權人等,他們依據此信息理解企業征稅義務的實行狀況和稅收擔負,以做出正確的運營決策和投資決策。同時,這些信息也是企業停止稅務謀劃必不可少的根據。而財務會計則是經過對經濟業務事項確實認、計量記載和報告提供真實、精確、牢靠的會計信息。向信息運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情況、運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3],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義務實行狀況,有助于會計信息運用者做出正確的運營決策。
2. 根據不同 &nbs會計畢業論文范文p;
財務會計核算的根據是《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原則》,力圖會計信息真實、有用、完好。稅務會計根據的是稅收法律法規,契合稅法的會計準繩,稅務會計給予確認,但凡不契合稅法的會計準繩,不給予供認。正由于兩者核算根據不同,致使會計利潤與稅法上的利潤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財務會計收入減去本錢費表現會計利潤,而稅務會計必需依據稅法請求停止收入和本錢費用的列支,超出稅法規則的收支項目即使在財務會計上得以表現,稅法也不允許列為征稅所得的構成要素。
( 1) 收入確認上二者的處置不同: 例如,國債利息收入財務會計作為投資收益記入收入,而稅務會計不把國債利息收入列為收益,不作為應征稅所得額的構成要素。征稅人在根本建立、專項工程及職工福利等方面運用本企業商品的,或將企業自產、拜托加工和外購原資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有價證券用于捐贈,以及以非現金資產賠償債務,在財務會計中不計入收入,列為相應支出,而稅務會計均應視同銷售,確認銷售收入。
( 2) 本錢費用列支二者的不同:財務會計可據實列支而稅務會計不允許扣除的項目,如征稅人的消費、運營因違背國度法律、法規和規章,被有關部門處以罰款,以及被沒收財物的損失,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超越國度規則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等,一切這些支進項目是稅務會計所不供認的,稅務會計規則了嚴厲的列支規范。關于超出的局部作為調整事項,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征稅所得額。
3. 根底不同
財務會計采用的是權責發作制,強調的是收入的實踐發作與費用相配比,會計上已確認的收入并不代表實踐的現金流入量,實踐發作的費用也不代表現金的流出,會計利潤與凈現金流量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稅務會計由于本身強迫性的特性,采用了權責發作制與收付完成制相分離的核算辦法,在實踐核算中常呈現與財務會計相偏離的現象,給征稅人形成不利的影響,企業財務會計采用的權責發作制是樹立在應收對付根底上肯定當期收入與費用,應收對付可以真實客觀地反映收入、費用、會計利潤; 而稅務會計即使從財務會計中別離出來,在實踐的核算過程中依然以會計要素為底本,所以,致使采用的收付完成制在外延上要小于權責發作制,這里的收付完成制與權責發作之間產生差別是不可防止的。
三、我國稅務會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首先,稅務會計在我國還屬于一門新興學科,處于初級階段,稅務會計還要依賴于財務會計,財務會計的憑證、賬簿和報表是征稅核算的主要根據,如今的會計人員同時統籌會計核算和稅務核算任務,擔負著多項職能,由于缺乏系統的稅務學問,對一些政策的了解存在著偏向,經常在稅款的計算和交納申報時呈現少繳或多繳的狀況,給征稅人和征收機關形成不用要的損失。
其次,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脫節,1994 年 1月 1 日開端執行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置的暫行規則》只是相對的調整,而 2006 年公布的新會計原則,使財務會計曾經成為獨立的體系,這種時間上的差別,導制稅法與會計制度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多,這種差別表現在所得稅前調整項目日益復雜,增加了會計核算工作量的同時也增加了征稅人本錢的支出。
再次,稅務會計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國度稅收的完成,卻無視了征稅人的實踐支付才能,稅務會計當期的收入不思索實踐現金能否流入,均計入應征稅所得額,當企業賒銷業務量大的狀況下資金周轉不暢通,形成征稅艱難[4],許多企業為了征稅以至要舉債,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本錢,企業的營運才能降低,這種惡性循環限制著企業的開展。
四、處理財、稅會計體制問題的開展思緒
以稅法為根據樹立獨立的稅務會計核算體系。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原則是財務會計核算的主要根據,包括資金運轉的全部過程,稅法是稅務會計核算的根據,核算的也只是涉稅事項,這些經濟事項也作為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只是并不詳細,在制定稅務會計的核算辦法時應加以補充,稅務會計的記賬憑證、賬簿與財務會計根本分歧,兩者能夠共用,稅務會計只需單設應交稅金和差別額賬簿。同時要經過培訓考核進步稅務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作為一個合格的稅務會計,只要控制稅收法律法規和征管制度,才干在日常的核算中做到合理合法負稅[5]。
一
--> 個新興學科降生之初必然會存在著許多缺乏之處,這顯然不順應經濟高速開展的需求,但還要看到它的開展將來,置信經過不時的變革和完善,一定能樹立一套獨立完善的稅務會計體系,更好地效勞于企業、國度經濟的開展。
參考文獻: 會計畢業論文
[1]寧?。?稅務會計[m]. 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蓋地. 稅務會計準繩、財務會計準繩的比擬與考慮[j]. 會計研討,2006,( 2) .
[3]王鑫.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聯性探析[j]. 四川會計,2001,( 6) .
[4]張轉玲. 論我國企業稅務會計[j]. 現代商貿工業,2009,( 9) .
論文摘要:面對“收入中心說”給稅收管理帶來的負面效應、征管質量考核中指標體系不夠完善以及納稅中報方式陳舊,稅源監控管理弱化,公平原則無法在稅務管理中得以體現等問題,如何進一步完善稅收考核指標體系,實行專業化環節管理,是稅收管理實踐中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要建立起一個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符合“WTO”運行規則,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嚴密、規范、高效的稅收管理體系,就必須要淡化稅收收入計劃任務管理,強化稅收管理質量考核,實現信息化支持下的專業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環節化管理,推進依法治稅。本文將就如何改進我國稅收管理工作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完善稅收收入任務管理,逐步建立淡出機制
“WTO”運行規則,要求稅收注重體現一種“公平”與“中性”原則,強化依法行政,淡化稅收收人指標考核,正確處理好稅收收入計劃任務與“依法治稅”的關系,可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1.增強稅收收入計劃的科學性。在確保稅收收入計劃任務時,要緊密結合經濟形勢的變化,科學預測稅源,改變現行的“基數增長法”,以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原則,根據稅收收入的增長與GDP增長的相關關系,將GDP指標作參考,運用彈性系數法和稅收負擔率法,來科學合理地編制稅收計劃指標。
2.改變現行稅收計劃考核辦法,實現稅收計劃數量考核逐步向稅收征管質量考核的轉變,把是否依法治稅作為一項主要的考核內容。
3.避免稅收任務下達時的層層加碼,國家在下達稅收計劃任務時,應考慮了各種相關因素,應將其指標作為各級地方政府的參考性的指導性指標,盡量避免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層層加碼,造成更多的負效應。
二、健全稅收質量考核體系,實行全面質量考核
順應依法治稅和信息時代的要求,現階段必須健全和完善稅收征管質量考核,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主要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增加考核指標,擴大考核范圍,應制定屬于稅務機關職權范圍內,經過主觀努力可以達到的考核指標,如:增設“征管檔案管理合格率”“執法程序規范率”“執法準確率”,變“稅務登記率”為“稅務登記準確率”和“未登記處罰率”,改“申報率”考核為“申報準確率”及“未申報處罰率”考核。
2.簡化考核辦法,細化指標口徑,規范指標臺帳。要對各考核指標的取數口徑進一步細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一,以體現一致與公平,同時根據各指標的不同,設計統一的標準化考核指標明細臺帳,便于考核時的人為操作,提高考核剛性,考核宜采取日常登記臺帳,季度生成指標,年度上級檢查的辦法。
3.提高各類數據采集與考核指標生成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信息技術條件下有效的考核指標體系,科學的指標考核辦法,公平的考核激勵機制,制定嚴格的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把征管質量考核與目標責任制考核結合起來。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征管方式改革,實現稅收管理的信息化與社會化
目前,我國稅收征管方式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較落后,稅收征管大多以手工操作為主,手工操作的缺陷就是成本高、效率低、稅收流失嚴重。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目前稅收管理實際,筆者認為:在我國,應加快應用信息化技術,建立一套功能齊全信息共享的稅務管理信息系統,大力探索推行各級征收單位征管數據庫的集中,在市(地)范圍內建立起集中統一的征管數據庫,為稅務機關異地征收、納稅人異地申報納稅創造條件,從而便于獲取和掌握全面、正確的信息,實現正確決策,提高稅收政策實施的水準和質量。同時,在納稅人和稅務機關雙方,應加快辦稅和管稅手段、方式的改革進程。即與納稅人、金融機構進行了三方計算機聯網并通過互聯網和電話中繼線,在有條件的企業中推行了網上辦稅并對規模較小、不具備網上辦稅的企業甚至個體納稅人中推行Ic卡申報、軟盤申報和電話語音辦稅等多元化申報方式,使企業和個體戶只要上網、通過磁卡或撥打辦稅電話便完成申報、繳稅、政策咨詢、涉稅舉報等項事宜,開展多元化的申報方式,給納稅人辦稅極大方便,不僅可簡化辦稅程序,降低辦稅成本,而且使申報審核、稅款征收、受理咨詢等大量事務性工作,全部由計算機進行處理,減輕了稅務人員的工作量,也實現集中征收,極大地提高了稅收管理效率。
現在的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基礎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么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如何選題呢?這是大家在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當中都要遇到的問題。下面學術參考網的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如何選題。
畢業論文不同于課程論文,是對整個學習研究生涯進行總結,因此,畢業論文選題決定了作者將以怎樣的研究內容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體現自身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尤其是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如此之多的學生群體中,如何展示自身與眾不同之處,在正式開始選題之前就需要展開一系列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大量參考文獻進行收集和閱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會計專業的參考文獻要注意時效性,要檢索近兩年的文章。
2、參考文章要注意確保質量,除了要在權威的論文庫檢索相關文獻外,還可以考慮會計專業類水準較高的期刊。
3、如果是涉及到會計核算方面的專業,一定要熟讀相關的最新會計準則,包括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等。
通過上述幾點要求,完成大量的參考文獻搜集,閱讀和整理工作后,即可進入到畢業論文選題階段,關于如何選題,可以參考如下步驟:
1、明確選題方向
會計學畢業論文選題可以根據專業的具體方向來決定論文選題,如:會計核算(包括對會計準則的學習質疑)、財務管理、審計、稅收、內部控制、薪酬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著手,也可以根據作者學習階段所完成的課程內容進行分類,根據專業研究的找重點來確定論文選題。
2、選題要小而具體
畢業論文選題不應太寬泛,導致論文內容體現不出研究內容的重點,需要細化到小而具體的方面。例如選擇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就要具體到應收賬款管理的問題,作者可以選擇寫建筑、化工、服裝行業等關于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有了具體的行業或者企業作為研究目標和實例,避免出現泛泛而談的情況,需要注意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不同行業進行探討,也避免了選題出現重復。
3、選題要結合實際
學生在選題時,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專業或者工作內容來選題,這樣才能更容易的展開論文寫作。更重要的是,針對論文內容所需要的資料以及寫作思路的建立能夠促進今后的擇業和實際工作。比如針對出納的工作,建議可以選擇貨幣資金內部控制方面的選題
如果是銷售方面的工作,可以選擇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等方面的選題、以及薪酬制度激勵機制方面的選題等;如果是財務管理,建議從財務管理體制、預算管理模式、納稅籌劃等方面進行選題思考。
4、非會計專業學生選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