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險業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指導各國保險監管當局在監管國際保險機構和保險集團的國外業務經營時進行有效合作,以增強保險監管的有效性,使投保人和潛在投保人了解保險機構的財務狀況和償付能力,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曾經專門頒布了國際保險機構和保險集團跨國業務的監管原則。
(一)任何外國保險機構都不得逃避監管
各國保險監管機構之間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沒有任何保險機構逃避監管。在注意避免重復監管的同時,每一個監管機構都有義務確保其轄區內所有的外國保險機構均受到有效監管。對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的監管是有不同之處的,子公司一般應由東道國轄區監管,并受到東道國對資本充足性和償付能力的規章約束。分支機構通常由東道國轄區實施日常監管,但分支機構的償付能力既可由母國轄區,也可由東道國轄區適用的條款來評估,東道國轄區的監管當局也可以借助母國轄區監管當局的評估結果得出自己的判斷。
(二)所有國際保險集團和國際保險機構都應受到有效監管
在決定是否給轄區內外國保險機構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授予許可證或延長許可證時,東道國轄區監管當局需要對國外保險機構在母國轄區被監管的有效性進行仔細評估,必要時須向母國監管當局咨詢。這種評估應考慮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一般監管原則和標準,以及母國監管當局應用處罰條款限制與有效監管沖突的保險機構的能力。傳統的保險監管方式一般把重點放在對每個保險公司的單獨監管上,因為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相比,保險機構不那么容易受到傳染性連鎖風險的危害,它們也不那么容易對大范圍的金融體系造成系統風險。保險監管當局盡量對其轄區內設立的單個保險公司筑起一道“籬笆”,以便把它與同一集團的其它機構隔離開來。然而,當保險機構的母公司對其他保險機構或金融機構有實質性的參股時,在評估母公司和整個集團的財務能力時,把由于集團的存在而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考慮進去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設立跨國界保險機構應由東道國和母國國監管者協商決定
東道國監管當局需要就許可證申請的某些方面向母國監管當局咨詢,它在授予許可證之前應該進行必要的核實工作,以確保申請者的總部或母公司所在國的監管當局沒;有不同意見。這一過程為母國監管當局提供一個機會,使它能夠把不同意其所監管的保險機構跨境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理由告知東道國監管當局,并可以建議東道國監管當局拒絕頒發許可證。東道國監管當局在沒有得到母國監管當局的肯定答復,或在收到有保留的答復時,應考慮選擇拒絕許可證申請、加大監管力度或對授予許可證提出附加條件等,并且應該將自己所采取的措施通報給母國監管當局。東道國監管當局在對那些償付能力在母國轄區沒有受到謹慎管理的國外保險機構,或者沒有明確的母公司對其負責的合資公司進行許可審查時,應特別謹慎。是否授予許可證的最終決定,應由東道國監管當局根據非歧視性標準作出。同時,母國監管當局也應當掌握它們的保險機構所屬的所有跨境機構的情況。
(四)提供跨境保險服務的國外保險機構應該受到有效監管
是否允許國外保險機構在某一轄區提供跨境保險服務,通常涉及該轄區的法律問題。當消費者能不受任何約束,自愿、尋求國外保險服務時,一般認為他們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然而,當允許積極推銷跨境保險產品時,東道國監管當局通常需要了解該國外保險機構在其轄區內推銷保險產品的真實動機,并進行核實,以確保該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在母國轄區受到了謹慎的監管。另外一種方式是通過專門的許可證審核程序,或采用具體的安全措施,來保護本國投保人的利益。如果允許積極推銷跨境保險產品,母國監。管當局對確保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負有主要責任,而東道國監管當局則應非常認真地考慮母國監管當局對保險機構擬開展的跨境經營活動提出的保留或反對意見。母國監管當局如果認為其轄區內的保險機構沒有充足的財務能力、或者沒有對其業務進行有效管理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它就應該阻止該保險機構到境外推銷其保險產品。
二、關于跨境保險活動相關國家保險監管當局之間的監管信息交流問題
(一)母國監管當局的信息需求
母國監管當局的主要希望是能夠及時、充分地得到保險機構總部或母公司的有關信息。為此,需要建立一個完善而又可以核實的報告體系,要求任何一個境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都應向其總部或母公司報告,并且還必須有滿足特別信息需求的可行辦法。為此,母國監管當局應要求保險機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設在國外的機構應向總部或母公司定期提交綜合性的報告,以便母國監管當局能夠對該保險機構的總體財務狀況及其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行比較準確的評估。如果東道國監管當局有理由懷疑某一外國保險機構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應主動通報母國監管當局。因為東道國監管者通常處于發現問題的最佳位置,所以應該主動采取措施。母國監管當局有可能希望對其國外保險機構上報的資料進行獨立核實,當母國監管當局需要跨境檢查時,東道國監管當局應當允許。如果母國監管當局暫時不能進行跨境檢查或者不擬啟動跨境檢查程序,它可以向東道國監管當局提出咨詢,請求東道國監管當局對該保險機構跨境活動的情況進行核實或做出評價。當東道國監管當局決定撤消某國外保險機構的許可證或采取類似行動時,它應在可能的和適當的時候事先向該機構的母國監管當局發出預警。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向母國監管當局通報任何由于提供跨境保險業務活動引起的問題。
(二)東道國監管當局的信息需求
如果母國監管當局對母公司或整個集團的審慎監管能力和政策措施有充分了解,那么東道國在對國外保險機構實施監管的效果就會更好。為此,母國監管當局應向東道國監管當局通報對其保險機構跨境經營活動有重大影響的監管措施,讓東道國監管當局根據自己的判斷行事。母國監管當局應積極回復東道國監管當局提出的各種信息要求,如當地機構的業務活動范圍、在集團內的作用和內部控制情況,以及東道國監管當局進行有效監管的其他相關信息要求。當母國監管當局對某一特定轄區的監管標準有疑問,并因此而準備采取可能對該轄區國外保險機構產生重要影響的措施時,它應事先與東道國監管當局溝通和協商。一般來講,母國監管當局應盡可能地讓東道國監管當局對跨境保險機構保持信心。即使在敏感時期,如某一保險機構將發生產權變化或面臨問題時,母國監管當局與東道國監管當局之間的充分溝通也會對雙方都有利。母國監管當局應積極回復東道國監管當局提出的有關在東道國提供跨境保險服務的保險機構的各種信息要求。
(三)信息交流的保密問題
進行監管信息的自由交流可以增強監管者之間的有效合作。當然,這種自由要受到一些旨在保護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的條件限制。不同轄區有不同程度的保密規則,這對監管信息的傳遞可能造成一定障礙。如果轄區的保密要求限制了不同保險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共享,或者有的監管當局不能對其他監管當局提供的信息予以保密,那么這些轄區的監管當局則應考慮著手審查其保密要求,總的原則是獲得的信息只能用于與監管金融機構有關的目的;應允許信息雙向流動,但不能要求信息的形式和詳細特點嚴格對等;所傳遞信息的秘密性應受到法律保護。當然,所有保險監管當局都應該遵守職業保密制度,對其活動過程中,包括進行現場檢查時所獲得的信息保密。獲得信息的監管當局如果準備根據所獲得的信息采取行動,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與提供信息的監管當局協商。至于被監管機構的信息被監管當局之間交流以后,是否應把監管當局之間溝通的情況通報給被監管機構,目前仍是討論的問題,實踐中往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關于金融集團模式下對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股東的資格考察問題
在金融集團模式下,對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股東的資格考察的目的在于確保金融集團內部有關機構的監管當局能夠有效行使他們的職責,對這些機構是否得到審慎的監督和指導,以及主要股東是否對這些實體構成損害等問題做出評估。同時也可以促進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磋商和信息交流,從而實現有效監管。
(一)對金融集團模式下對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股東的資格考察的目的和主要內容
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高層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是審慎監管的重要內容之一。確保被監管機構得到審慎穩妥的管理和指導的責任根本上屬于被監管機構自身,監管當局期望這些機構采取必要措施,確保經理、董事以及持股超過一定數額或者對業務有重大影響的股東能夠達到監管當局提出的稱職、適當以及其它要求。對經理、董事和主要股東在這些方面進行考查是監管當局為了確保被監管機構能夠以穩妥和審慎的方式進行經營的常用監管機制。如果經理、董事和主要股東不能達到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方面的標準,監管當局一般可以動用制裁手段,促使其采取補救措施。金融集團所屬的不同機構,往往要分別接受不同機構的監管,各監管機構分別依據相應的法律和規定對管轄范圍內的機構進行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方面的考查。在行使職責時,不同監管機構之間應當進行積極的協調與溝通。稱職性考察通常要評估經理和董事的才能以及他們完成崗位職責的能力,而適當性考察則主要是評估他們的品行操守。在確認能力方面,監管機構通常審核其正式的資格證書、以往經歷和一貫表現。在評估品行和操守時,重點是犯罪記錄、經濟狀況、因債務引起的民事訴訟、拒絕加入專業組織或被專業組織開除,其它相似行業監管當局進行的處罰,以及過去的不良商業行為。有關評估主要股東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的因素包括商譽、財務狀況,以及他們的權益是否會對被監管機構構成負面影響。
關鍵詞:再保險;新會計準則;會計處理
1新準則的主要內容
(1)再保險合同的定義:再保險合同,是指一個保險人(再保險分出人)分出一定的保費給另一個保險人(再保險接受人),再保險接受人對再保險分出人由原保險合同所引起的賠付成本及其他相關費用進行補償的保險合同。
(2)分出業務的核算:分出業務應獨立核算。再保險分出人不應當將再保險合同形成的資產與有關原保險合同形成的負債相互抵銷,不應當將再保險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費用與有關原保險合同形成的費用或收入相互抵銷。
(3)分保準備金的核算:分保準備金應分開核算。原保險合同為非壽險原保險合同的,再保險分出人應當按照相關再保險合同的約定,計算確認相關的應收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資產,并沖減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再保險分出人應當在提取原保險合同未決賠款準備金、壽險責任準備金、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的當期,按照相關再保險合同的約定,計算確定應向再保險接受人攤回的相應準備金,確認為相應的應收分保準備金資產。
(4)攤回分保費用和攤回分保賠款的處理: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在確認原保險合同收入的當期,按照相關再保險合同的約定,計算確定應向再保險接受人攤回的分保費用和賠付成本,計入當期損益。
(5)分保費收入的確認條件:分保費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①再保險合同成立并承擔相應保險責任;②與再保險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③與再保險合同相關的收入能夠可靠地計量。
2新準則下的再保險業務的會計處理
2.1分出業務的會計處理
(1)新準則要求分保分出人應當于確認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的當期,確認分出保費和攤回分保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于提取原保險合同準備金的當期,確認應收分保準備金和攤回相關準備金。這樣規定改變了目前實務中分保分出人根據分保業務賬單確認分出業務相關收支的做法,這對保險公司內部管理要求更高,對一些保險公司而言,需要通過加強基礎工作、改進技術手段等予以實現。(2)新準則要求再保險分出人不應當將再保險合同形成的資產與有關原保險合同形成的負債相互抵銷,不應當將再保險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費用與有關原保險合同形成的費用或收入相互抵銷。這一原則要求再保險分出人單獨設置賬戶核算再保險合同產生的資產、負債及相關收支,如設置“賠付成本”賬戶核算原保險合同實際賠付金額,設置“攤回賠付成本”(收入類)賬戶核算再保險合同中應由再保險接受人負擔的賠款金額,兩賬戶相抵即為再保險分出人自留業務的實際成本,這種賬戶對比法有利于保持原保險合同及再保險合同各自業務的完整性。(3)保險會計制度中,對于再保險分出人來說,再保險業務的核算主要是分出保費、攤回分保費用、攤回分保賠款、存入分保準備金,分保準備金利息,分保業務往來等內容,新準則關于分出業務的核算除了上述規定內容外,還增加了相關的應收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應收分保未決賠款準備金、應收分保壽險責任準備金、應收分保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及攤回未決賠款準備金、攤回壽險責任準備金、攤回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等核算內容。這些應收分保準備金資產及攤回準備金核算與原保險合同緊密相關。準則規定,原保險合同為非壽險原保險合同的,再保險分出人應當在確認原保險合同保費收人當期,按照相關再保險合同的約定,計算確認相關的應收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資產,并沖減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再保險分出人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調整原保險合同未到期責任準備金余額時,相應調整應收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余額。再保險分出人應當在提取原保險合同未決賠款準備金、壽險責任準備金、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的當期,按照相關再保險合同的約定,計算確定應向再保險接受人攤回的相應準備金,確認為相應的應收分保準備金資產;并在確定支付賠付款項金額或實際發生理賠費用而沖減原保險合同相應準備金余額的當期,沖減相應的應收分保準備金余額。
2.2分入業務的會計處理
新準則明確分保費收人及相關費用應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并于收到分保業務賬單時進行調整。準則規定分保費收入確認應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再保險合同成立并承擔相應保險責任;(2)與再保險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3)與再保險合同相關的收人能夠可靠地計量。再保險接受人應當在收到分保業務賬單時,按照賬單標明的金額對相關分保費收入、分保費用進行調整,調整金額計入當期損益。美國、歐洲等國家會計實務中一般采用精算等專門方法預估確認分保費收入及相關費用、考慮到預估需要專門技術方法及可靠經驗數據作為支撐,我國目前尚不具備條件,準則采取了與國際慣例逐步趨同的方法,新準則雖未明確規定分入業務分保費收入確認應將預估方法作為基準方法,將根據分保業務賬單處理作為備選方法,但其實已隱含了這一內容,即對于已具備預估條件的再保險接受人應當在與再保險分出人確認分出保費相同的期間,采用專門方法對相關分保費收人的金額進行預估,確認應收分??詈头直YM收入,因為這時已具備“與再保險合同相關的收入能夠可靠地計量”條件。再保險接受人如有確鑿證據表明對分保費收入及相關分保費用無法預估,或預估金額可能與實際金額產生重大差異,從而影響信息使用者決策的,也可根據分保業務賬單標明的金額確認分保費收人及相關分保費用。
新準則要求按會計年度結算損益,分入業務的各項收支均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為當期收入和費用,并確認為當期損益,因此不計提長期責任準備金。準備金的核算要依據原保險合同種類計提相應的分保責任準備金。準則規定再保險接受人要提取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分保未決賠款準備金、分保壽險責任準備金、分保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以及進行相關分保準備金充足性測試,比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的相關規定處理。如果原保險合同為非壽險保險合同,再保險接受人應根據本期分保費收入提取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作為分保費收入的調整,并確認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負債。再保險接受人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調整確認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負債,作為分保費收入的調整;并在非壽險保險事故發生的當期,根據精算確定的金額提取相關的分保未決賠款準備金,作為分保賠付成本計入當期損益。如果原保險合同為壽險保險合同,再保險接受人應當在確認壽險分保費收人的當期,根據精算確定的金額提取相關分保壽險責任準備金、分保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作為分保賠付成本計人當期損益;并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分保未決賠款準備金、分保壽險責任準備金、分保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進行充足性測試。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興起,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在我國獲得快速發展。各保險公司紛紛開辦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一時間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市場熱鬧紛繁。但是,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形勢急轉直下。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開始暴露,保險公司面臨的業務風險開始顯現。如某財產保險公司從2001年開始經營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截止2003年5月底,累計保費收入1872萬元,累計賠款459萬元,賠付率24.5%。逾期貸款3296萬元,占保費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個月以上的貸款達2515萬元。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市場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到保險公司的持續經營和健康發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縮相關業務。人保、天安公司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清理整頓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平安產險公司也在近日對部分地區的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亮起黃牌。
一、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發展面臨的障礙
幾年前還是人人爭搶的“香餑餑”怎么忽然就變成了“雞肋”呢?問題是多方面的:社會信用基礎薄弱,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銀行盲目競爭,違規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放松對房地產公司和車行的資信調查;產品設計存在缺陷,風險責任不對稱等。但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卻是來自保險公司自身,就是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的風險認識不足,業務管理不嚴格,市場運作不規范,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淡薄。由于管理缺失產生的風險才是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一)保險公司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風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缺乏長期觀念。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屬于高風險業務,而且業務周期長,短則2、3年,最長可達30年,期間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風險具有巨大性和滯后性特征。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風險的特殊性,要求保險公司對業務管理和風險安排要有長期思想,業務經營要立足長遠,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周期性特點,要妥善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目標之間的關系。
目前,保險公司在經營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費收入)、重市場拓展,輕業務管理、輕市場研究的現象,缺乏嚴謹、科學的經營理念,不能全面地認識和分析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經營環境,為公司的穩健經營和長遠發展帶來潛在隱患。如一些基層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產業形勢一片大好,居民購房踴躍,房價節節攀升的表面現象,而沒有把房地產業納入到整個經濟發展的全局中來分析,也沒有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形勢結合起來分析,更沒有意識到房地產業出現的投資增幅過高、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房價上漲過快以及低價位住房供不應求和高檔住宅空置較多等結構性問題,對房地產項目不做分析、不加區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擴大住房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最近,人民銀行發出通知,要求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國務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就是對房地產業投資過熱、出現泡沫現象的一種警示,應當引起保險公司的高度重視。
(二)保險公司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淡薄,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市場秩序混亂。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主要依靠銀行開展,業務一般占業務總量的90%以上。因此,與銀行的合作就成為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拓展的主要環節。目前,各保險公司與銀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協議+條款”的方式進行。
由于保險公司依法合規經營意識不強以及對渠道的過度依賴,在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經營過程中違規現象嚴重。保險公司普遍存在不嚴格執行標準條款費率的情況,違規與銀行簽定“不平等”協議,將本應由銀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保險公司自己承擔,由此產生了巨大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擴大保險責任范圍,將意外傷害和疾病責任擴展為履約責任。如某保險公司條款本來只將投保人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死亡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無法繼續履行還款義務作為保險責任,擴展后變為只要投保人連續三個月末履行或未完全履行還款義務即為保險責任。
2.縮減責任免除,取消免賠額。在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條款中,責任免除條款是保護保險人利益、防止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道德風險的重要內容??s減責任免除就是變相擴大保險人的保險責任,減輕或降低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道德約束,增加了保險人面臨的道德風險。同時,取消免賠額弱化了被保險人的風險責任意識,造成被保險人的風險責任缺位。
3.降低費率,一般在標準費率基礎上下浮30%左右。
4.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設定一定比例的首付款是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風險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風險控制的一種有效手段。對不同信用度的人群和不同風險度的業務,保險公司通過提高或降低首付款比例進行調節,可以有效地控制風險。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取消首付款要求,直接增加了保險公司的業務風險、加大了風險管理難度。
5.高額手續費,以及由此產生的退保風險。保險公司在辦理住房和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時,一般一并承保房屋保險和機動車輛保險且一次性收取保費,按協議支付商手續費。據了解,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手續費為10%—15%左右,房屋保險和機動車輛保險業務手續費為20%~30%,一般以現金形式坐扣。如果投保人提前償還銀行貸款后提前辦理相關保證保險的退保,或者投保人在獲得銀行貸款后提前辦理房屋保險或機動車輛保險的退保,保險公司將面臨直接的經濟損失。如果這種情況集中發生,保險公司該業務項下當期的保費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退保費,出現“紅字”保費。巨大的支付壓力將給公司的正常經營帶來困難,并可能由此造成巨額虧損。
(三)保險公司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管理不嚴格、控制能力不強、措施落實不到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風險的產生是多方面的,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具備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目前,各公司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均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規范了業務操作流程,加大了業務培訓力度,采取授權經營、集中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從掌握的情況看,一些基層公司風險意識不強、管理粗放,沒有把風險管理容人業務管理的各個環節,有關規章制度不健全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
如對商的管理,遷就的多、制約的少,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不僅沒有很好地研究環節的風險控制,反而通過協議將銀行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轉移給保險公司自己承擔,造成在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經營過程中銀行的風險責任缺位,從而進一步弱化了銀行的責任意識。對投保人的資信調查是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風險控制的重要環節。一方面,目前我國社會信用的基礎十分薄弱,經濟活動中信用缺失現象嚴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體系尚未建立,為保險公司開展信用資信調查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另一方面,一些公司有制度不執行或執行不堅決,工作不夠扎實、細致,相關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實,調查程序流于形式。如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通過員工、親屬以個人購房名義或通過虛增樓房面積、虛增樓層騙取銀行個人住房消費貸款用于房地產項目開發。一些犯罪分子勾結不法車行,利用假身份證騙取銀行個人汽車消費貸款等。這些情況時有發生,說明保險公司在資信調查環節仍然存在較大漏洞。
二、加強管理,促進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發展
(一)要提高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重要性的認識。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業務總量中占的比例較低,未引起有關方面足夠的關注;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所具有的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風險的巨大性和滯后性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保險界應加強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研究和分析,要站在經濟全局的高度,認識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要站在保險業發展的高度,分析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自身的發展前景以及對保險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要站在防范保險業風險、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的高度,提高依法合規經營意識,加強和改善業務管理,規范市場經營行為,增強做好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責任感。
(二)要強化保險公司的內部管理。目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管理環節產生的,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主要風險是管理風險。因此,加強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風險的重要環節和有效手段。
1.健全管理制度,規范操作流程。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的風險點多,業務環節多,操作程序復雜。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規范的操作流程是業務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證。保險公司要充分認識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風險的多樣性,在商的選擇、投保人的資信調查、逾期貸款的跟蹤管理和追償等各個環節都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強業務人員的培訓,落實責任制,徹底改變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責任不到位的狀況。
2.授權經營、集中管理。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屬于高風險業務,要求具備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授權經營、集中管理是一種有效控制風險的經營模式選擇。分級授權經營,由上級公司按照統一標準對下級公司經營該業務的資質情況進行考核驗收,允許具備條件的公司開辦此業務;業務管理則集中到省級分公司,應開發專門的業務管理系統、設立專門的業務部門負責核保、核賠、債權追償等具體管理工作。
3.加強對商和銷售商的管理,認真做好資信調查工作。要加強對商和銷售商的業務宣導,提高其對消費信貸保證保險作用的認識,端正經營思想和行為。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是商、銷售商擴大經營規模,增加銷售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商、銷售商防范經營風險的重要措施。保險公司和商、銷售商之間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應相互尊重共同發展。資信調查工作是消費信貸保證保險業務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風險控制的重要節點。要充分利用社會上公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資信平臺開展資信調查,盡可能地擴大對投保人信息的采集范圍,確保信用評級的科學性、客觀性。同時,應加強各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4.加強市場研究,及時總結經驗,調整經營策略。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屬于新興業務,保險公司業務數據積累不夠充分、管理經驗不足。加強對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和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市場的研究,及時發現和總結業務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公司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可以有效地防止風險的擴大。例如通過對發生賠案的業務進行分析發現,法人類、營運類、工程機械類業務的出險率高,保險公司可以采取細分客戶群、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擔保條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來預防和降低可能由此產生的風險。
論文關鍵詞:保險業
保險業作為金融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宏觀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近幾年,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金融一體化和保險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我國保險業發展總體情況
1980年,我國恢復開展國內保險業務,至1986年,我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保險業務。這一時期,保險公司的發展或者說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完全取決于政府的意志,完全是一種政府行為。1986年,新疆兵團農牧業生產保險公司成立,結束了人保獨家壟斷經營的歷史。此后,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和太平洋保險公司先后于1988年和1991年成立,90年代以后,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截至2008年底,我國保險機構達到120家。但不可否認,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仍屬于寡頭壟斷市場。在眾保險寡頭中金融論文金融論文,國有保險公司是保險市場供給的第一集團,控制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平安和太保是供給的第二集團,控制著30%左右的保險市場。其他保險公司則是市場供給的第三集團,市場供給量低于10%。20多年來,我國保險業的保費收入快速增長,保險密度不斷增長,保險深度不斷提高。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實現第一個500億元用了15年,第二個500億元用了3年,而2001年保費1年實現增長500億元,2008年全國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9784.10億元,同比增長39.06%,應該說,目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處于快速增長期。
二、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機遇
1、經濟體制的轉型是保險業發展的契機
80年代初,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這是我國保險業恢復和發展的直接契機,人們對于不確定性風險預期損失補償的需要刺激了保險需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有財產,政府是承擔風險的主體,企業并不需要承擔風險,個人也幾乎沒有財產和人身風險來讓保險公司經營畢業論文格式。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同時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風險,人們意識到許多風險難以避免且個人沒有能力完全承擔,因此,企業和個人不得不考慮風險的分散及轉移問題。在這種體制背景下,保險業應運而生并日益發展起來。
2、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利于保險業日益發展
國民收入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長,推動了對保險需求的增加。從個體來講,人們對財產和自身安全進行投保,只有人們的財富積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為已經積累的財富支付保險費,而這部分保費的支出,來源于新增收入部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從而對壽險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從企業生產來看,根據加速原理,國民收入的增加促進投資的增長,人們為擴大再生產中追加的投資部分支付的保險費,也同樣出資于新增收入部分。扣除物價因素,我國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在10%左右,而保費增長速度平均在30%左右,保險業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3、積極的政策促進保險業繁榮發展
隨著保險市場的逐漸開放,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以及保險監管政策對保險業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近幾年,為了應對國家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采取了靈活的宏觀調控政策金融論文金融論文,提出保增長、擴內需、保民生、保穩定等一系列目標,2009年初推出4萬億刺激內需投資,2011年新4萬億投資又將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礎建設拉動了對工程險、財產險等險種的需求,汽車振興計劃拉動了車險的需求。中央加大了對“三農”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直接推動了相關農業保險和涉農保險的發展。
三、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社會觀念、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仍是根本性的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小農經濟社會,與西方的工業化社會相比,小農經濟社會重實物而輕貨幣,重個人情感而輕法律契約,重近輕遠,這些歷史積淀無疑與保單契約性等典型特征相沖突。從中國的文化來看,中國文化推崇“富貴在天,生死由命”,信奉“養兒防老”,重視家庭共濟,這些文化基因無疑與保險所具有的防范風險、轉移風險、在全社會范圍內分擔損失的社會機制特性相矛盾。從體制因素來看,自解放以后,中國搞了近30年的計劃經濟。從保障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種傳統的計劃經濟是以否定和忽視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雖然不高,但范圍廣泛,政府對國有部門的職工實行幾乎“從搖籃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開放以后,即使理論和實踐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但傳統體制對人們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仍然是十分巨大的,這一影響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保險公司發展商業保險的挑戰。
2、保險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近幾年,保險業不斷發揮這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功能,已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但總的來看,全行業基礎較差,底子較薄,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險還未滲透到經濟各領域、社會各行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覆蓋面不寬,很多重點領域的投保率不高,無法為人民群眾提供一些迫切需要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保險保障的層次也較低,特別是重大自然災害的賠付率較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災害為例,保險業分別賠付55億元和10億元,進展直接經濟損失的3.6%和0.12%,與發達國家和地區3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明顯。
3、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壓力日益嚴峻
隨著WTO承諾的兌現金融論文金融論文,近來保險監管部門大大放松保險公司的進入政策壁壘,外國保險公司的進入只是時間順序問題。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放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于國內保險公司。已在中國開業的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48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幾百家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有上百家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保險公司設立的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也就是說,在中國開放保險市場以后,中國的內資保險公司要與這些十分強大的外資保險公司進行競爭,其嚴峻性是顯而易見的。
4、保險供給能力不足
從現在情況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仍表現在對現有保險市場占領上,即由保險公司通過提高保險供給能力,滿足市場已出現的保險需求。例如目前保險公司的業務結構,財產保險上,企業財產保險、機動車輛保險和貨物運輸保險市場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壽險上,意外險和已出現的壽險市場占據了大半江山畢業論文格式。要改變這個現狀,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要開發潛在市場,如責任保險市場、健康市場保險、養老保險市場等。
四、發展策略建議
為了提高我國保險業的整體效率,提升保險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出以下幾點策略建議。
1、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
近幾年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監管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保險監管要根據保險機構風險程度的高低,實施分類監管,防范風險,扶優限劣,優化監管指標,對不同等級的保險機構采取差異化監管,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健全和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強化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執行力,防范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加強對市場行為的監管和對保險資產的監管,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作為監管的根本目的。
2、規范市場運行秩序
在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險機構相繼設立,保險業務從無到有,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組織形式并存的格局,市場運行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若要保險業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要規范市場運行中出險的這些問題,確保保險機構依法合規經營,杜絕數據不真實和損害被保險人權益等違法違規問題,規范競爭手段金融論文金融論文,杜絕靠高手續費、高返還和變相降費等等惡性競爭現象。
3、提高保險公司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保險市場上,產品同質性嚴重,開發策略相似性極強,幾乎都沒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保險公司要形成核心優勢,必須盡快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將經營方式從粗放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例如,人保這樣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覆蓋全國的網絡優勢,不斷向綜合性發展,以綜合優勢占領市場。而對中小型保險公司,則宜實行專業化的產業政策,例如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長安責任保險公司。各保險公司在發展中要始終集中于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戰略,不斷推出各種服務方法。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可替代產品的自由進入、消費者投資意識的增強,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和產品的不斷創新以及資金運用的效果才是保險企業競爭的關鍵,保險公司的發展戰略應該以此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才是符合保險公司職能的定位,因為產品體現保險公司對客戶風險的識別和管理能力,而資金運用則體現出公司對客戶利益的保護。因此,保險公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產品開發,也是公司資金運用的基礎。其次是客戶服務,維護已有的客戶,并通過帶動效應,擴展新客戶;同時穩定的高收益的資金運用可以促進產品開發和保證客戶利益。
山東省萊州市文化東路770號
【論文摘要】銀行保險是金融合作的產物,是一種目前國際上流行的金融服務。我國銀行保險銷售模式由于銀保雙方利益難以統一、銷售誤導、銀保自身的因素等原因,導致我國銀行保險業存在不少問題,如銀保合作松散、產品單一、銷售隊伍不專、退保金同比大幅上升、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制約了銀行保險發展的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引言
銀行保險,英文名為Bancassurance,是由銀行、郵政、基金組織以及其他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采取一種相互融合的戰略,通過共同的銷售渠道為共同的客戶提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實現價值最大化。銀行保險的產生與發展實現了銀行業和保險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及利益共享,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我國銀行保險業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1995——2000年是銀行保險摸索起步階段。從1995年開始國內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加強合作,保險公司和銀行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的主要形式是銀行代收保費。這時期沒有專門針對銀行保險的產品。2000年至2005年銀行保險由蓬勃發展轉入平緩發展階段。從2000年起,銀行保險進入飛速發展時期,這時期銀行保險產品主要以儲蓄性的分紅保險產品為主。2002年,銀行保險同比增長達到400%,實現業務收入388.4億元,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17.07%;2003年實現銀行保險業務收入765億元,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25%;2004年實現銀行保險業務收入779.6億元,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24.14%。2004年后,由于保險公司之間出現了以降低手續費為主的惡性競爭,銀行保險業務增速下降,一度甚至出現負增長,銀行保險業進入緩慢發展階段。從2005年7月開始銀行保險由緩慢發展轉入快速發展階段。這時期的銀行保險產品主要是分紅保險和萬能險,期繳業務大幅提高。2005年實現銀郵代保費收入923.19億元,占全年總保費的18.74%,其中銀郵的人身保險費占全年人身險總保費收入的25.08%。2006年實現銀郵代保費收入1175.51億元,占全年總保費的20.83%。2007年第一季度,全國保險保費收入1964.5億元,同比增長22.7%,銀郵代保費收入也得到了相應的增長。雖然我國銀行保險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也存在一些制約了銀行保險持續發展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
出相應的對策。
二、我國銀行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松散
目前我國的銀行保險主要以銀行兼業經營保險模式為主,是淺層次的合作,實質性的“戰略聯盟”不多。這種銀保之間的合作比較松散,缺乏長期利益紐帶,使合作過于短期化,隨意性強。松散的銀保合作模式制約了銀行保險業的縱深發展。
2.銀保產品同質、開發和創新滯后
銀保產品主要有投資分紅保險、意外傷害險、家庭財產保險和抵押貸款保險等險種,其中儲蓄和投資類保險占主要地位,據統計壽險業務中98%以上為分紅產品,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真正意義上的保障類險種還未形成。產品的同質性,使得現有銀保產品與銀行自有產品之間存在競爭。銀保產品,尤其是儲蓄分紅型的產品具有很強的銀行儲蓄替代性,向消費者銷售此類產品,無疑將直接影響儲蓄的增加,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
3.缺乏專業化的銀保銷售隊伍
作為聯系銀行和客戶紐帶的保險公司的銀保業務員,有時為了提高業績從而提高個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聲譽受損,進而影響整個銀行的聲譽。銀保產品的銷售由銀行網點的柜臺業務人員完成。銀行柜臺人員缺乏系統的保險知識。
4.技術落后
銀行保險的一個優勢在于讓客戶享有“一站式”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務,但目前我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由于安全與技術等方面的因素,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系統尚未實現聯網操作,電子化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信息不能互通。網絡不能連通,銀保業務的信息就不能及時處理和反饋,降低了銀行保險業務的處理速度。
5.相關法律、法規、監管制度不完善
監管制度跟不上銀行保險業的發展。一方面,銀監會和保監會的合作監管相對落后,各監管機構一般依照自己的監管職能進行監管,尚未對銀保業務開展合作監管進行更明確的規范。另一方面,銀行、保險機構相對于其他民事主體而言,業務、行為需要更多、更明確的規則和程序性規定。目前監管機構對銀保合作的方式、組織形式沒有明確規定,銀保合作責任承擔機制也不完善;在資格申報時要求的材料并不十分嚴格。銀行保險業務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風險因素,而這些風險因素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銀監會和保監會并沒有特別的監管措施和風險分擔機制。
三、對我國銀行保險未來發展的對策分析
1.建立銀行和保險公司雙贏的戰略合作機制
銀行保險業的合作,必須創新銀保合作機制,通過資本的相互滲透,業務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產品相互融合等,最終過度到銀保綜合經營。在歐洲國家,銀行保險呈現一體化趨勢,銀行、保險公司除了在業務上合作外,還有資本上的聯合,甚至兩者本身就是一體的,這種深層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長期的、互利的合作關系,避免了許多利益沖突問題,也極大地促進了銀行保險的發展。因此,從長遠來看,“一對一”的長期戰略伙伴關系應是最佳的合作模式。2.加大銀行保險產品的開發力度
在新產品的開發上,銀行和保險公司必須聯手,不能完全由保險公司獨自承擔,應有銀行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保險公司需要運用自己的人員和技術,在借鑒外國保險公司經驗,充分考慮我國需求特點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的產品。只要開發的產品能將金融服務功能與保險保障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必將受到市場的認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銀保產品營銷隊伍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銀保銷售隊伍,一方面,加強銀保銷售人員的培訓。另一方面,要立足長遠,積極搞好客戶經理隊伍建設。第三,銀行應考慮為銀行職員制定一個良好的激勵制度,將保險銷售指標納入業績考核體系中,切實激勵員工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4.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絡技術支持系統
建立和完善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網絡系統,使銀行保險業務信息得到及時輸送和反饋,提高銀保業務處理質量和效率,是促進銀保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
5.加強對銀行保險的監管和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監管當局應根據銀保合作的既成事實制定一些有利的方案措施,爭取出臺更多的關于銀行保險合作方面的成文政策。即將的,《銀行保險業務人壽保險數據交換規范》涉及保險業和銀行業兩大領域,將是我國首個跨行業聯合的行業標準。對現有市場進行規范,堅決糾正誤導行為。
參考文獻:
[1]胡浩,席德應,郭琳等.銀行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4.
[2]李永青.關于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思考[J].廣西金融研究,2006,(9):18.
[3]孫策.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狀況[J].當代經理人(下旬刊),2006,(9):18.
論文摘要:國際上出口信用保險呈現出三走新趨勢:經營機構的私有化、政府角色的再定住以度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國際化。針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站臺當前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的國際潮流,探討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性盾定位、承保機構、承保方式、政府作用等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出口信用保險自問世100多年來,在國際貿易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出1:3信用保險傳統上屬于政策性保險.完全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機構進行辦理,但是近年來,國際上出:13信用保險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私營保險商的出現。面對國際出口信用保險的新潮流.我國的出口信用應如何發展,是否借鑒國外發展模式值得思考與研究。
一、傳統出口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是指一國政府為推動本國商品出口,針對本國出口商在收匯方面的風險(包括政治風險與商業風險)所提供的保險服務.它是促進本國商品出口的主要政策之一。出口信用保險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出口信用保險多由政府主辦,二是出口信用保險具有雙邊性。出口信用保險所覆蓋的風險大、承保的收益小,涉及的地域廣、發揮的作用大,正是基于其高風險、高保障、低收益的性質,國家才積極地參與并支持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政府充當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險人,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準備盤直接創辦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制定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井提供各項優惠政策對出口信用保險進行支持出口信用保險的第二個特點是業務的雙邊性,即業務其涉及進口國與出口國兩國.不{步及第三個國家。出口信用保險由本國政府向本國的出口高提供,不向非本國的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
對出口商而言,出口信用保險為收j[提供了保障。在國際結算中,對于采用非信用證結算的出口商來說,賒銷及跟單托收等方式往往伴隨著較高的收匯風險。國際貿易的復雜性使出口商對進口國與進口商的風險認識不夠全面與及時,對國際貿易中的欺詐行為更是肪不勝防。出口信用保險將出口商所面臨的風險轉結了政府,對國家信用取代了商業信用。對進口商而言,在投有出口信用保險的情況下,以商業作用為保證的結算方式是不容易為出口商所接受的。一國政府在給出口商以出口信用保證時,就相當于為進口商進行了信用擔保。進口方的信譽越高,就越容易獲得出口國對它的信用擔保,從而有利于國際貿易的良性循環與不斷發展。對銀行而言,出口信用保險往往是銀行進口信貸業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國銀行在向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貸時,由于涉及貸款金額大、期限長、利率低,一般會要求出口辦理出口信用保險,以保證資金的安全。
二、出口信用保險的新發展
(一)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機構私有化
僅僅在十幾年前,政府還是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者,而現在,約有25%的短期業務是由私營保險商在經營出口信用保險短期業務的私有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僅1996年,私營保險商的保費收入就超過4億美元,保險金額超過400億美元。估計再過l0年左右,這些短期業務太部分將由私營保險商掌握。在經營機構私有化的浪潮中.私營保險商提供了更多的新產品,受到了出口商的歡迎不但如此,出口商還能更容易得到貿易融資與更多的風險保障,如裝船前風險、出口前融資風險、易貨貿易風險等特殊風險。對于不適用于伯爾尼協議指導條例的交易,私營保險商也能提供保險服務。出口商是經營機構私有化直接的受益者經營機構私有化不僅受到了出口商的歡迎.也受到了長期以來承辦出口信用保險的政府的歡迎。
【二)政府角色的再定位
以往,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偏重于對出口商提供保險來推動車國貿易發展和積累外匯.卻忽視了對出口信用保險中的風險進行管理與分散,致使政府建立或授權建立的許多出口信用保險機構連年發生虧損。在這種壓力之下,政府對自己在出口信用保險中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方案和措施。例如把發展貿易的角色與融資角色相分離、增強內部信息網絡系統以加強對海外客戶的了解、提高風險資產管理能力等等。政府角色的再定位還表現在政府與私營保險商的關系變化上。在私營保險商出現初期,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與私營保險商的關系變化上。在私營保險商出現初期,政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與其的關系是一種純競爭的關系隨著私營保險商的發展,政府逐步認識到他們存在的臺理性與必要性,開始盡力避免競爭、進行臺作:一般而言政治風險與中長期風險仍然由政府機構承擔,短期商業風險則由政府授權給私營保險承擔。在涉及到多個國家的出口而需要相互融資時,政府與私營保險商也常常成為臺作者。政府與私營保險商之間的臺作范圍越來越廣,已經發展到了由組織良好的機構來為其進行統一安排的格局。
(三)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國際化
在貿易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趨勢下,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也正實現著國際化。歐盟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在8o年代以前幾乎完全限制在車國市場,在認識到出口信用保險的特殊性后,歐盟委員會單獨頒布了一條指令,井把它作為1992年單一市場改革的一部分。該指令允許成員國內注冊的信用保險商在歐盟范圍內經營業務?,F在,歐盟信用保險市場已經成為運作良好的區域保險市場,并且還能夠在其他許多國家,如美國經營保險業務。
三、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現狀
1.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人。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是在80年代束發展起來的。1989年,國家責成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試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1994年,中國進出口銀行也有了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權力。目前,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兩家機構共同辦理。
2.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業務。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可分為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和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1992年以前,我國出廿信用保險只開辦了以保證出口企業收亍[安全性的短期業務,199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辦理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現在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短期出口信綜臺險、出口買方信貸保險、出口賣方信用保險、國外來料加工保險、海外工程承包保險和保函類、海外投資保險在內的出口信用保險體系。
3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方式。我國規定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方式必須符臺三大原則。其一,統保原則。即要求出口商必須將非信用下結算的全部出口業務統一投保。出口企業在一定時期或一定區域市場上的所有業務都要一次性辦理出口信用保險;其二,買方信用限額原則保險人對出口商所承擔的保險是有限額的,買方信用限額是保險人承擔的最大保險責任;其三,部分賠償原則對商業信用風險和政治風險的賠付多為80%一90%,屬部分賠償。
(二)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現存問題
l承保機構重疊。目前同時在兩家機構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機構重疊、權責不明’資源浪費,這是不臺理的。由非政策性的保險公司承保致策性保險業務不符臺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經濟俸制改革的深化,人保轉向“國有獨資商業保險公司”的角色定位,再由人保繼續代表政府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既不利于人保商業性保險業務的開展.也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險這一政策性保險業務的發展。
2.參保比率低。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仍然處于較坻的水平,與外貿的大幅增長不相符合。在我國全部出口額中大概只有11%左右的出口貿易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我國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企業僅占全國出口企業的3%左右.有的企業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險的存在。
3實際費率過高?,F行出廿作用保險實行差別費率。根據各國風險狀況、資信等級與進口企業的情況分類確定保險費用,大致分為4類。其中,一類費率為0.69%左右,四類費率為383%左右。實行差別費率,符臺國際慣例,但我們的差別費率的名義值是合理的、實際值卻偏高。這是由于根據出口信用保險的部分賠償原則,企業要自擔10%一20%的風險,出口利潤本來就利微,費率偏高導致企業無法承擔.不符舍政策性保險的初衷4統保方式收效差。作為政策性保險,實行統保原則主要不是為滿足企業最低利潤率的需要,而是作為促使企業提高警惕、防范風險的手段之一。當這一原則從根本上影響到外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這一原則就有待改進。如何通過出口信用保險促進外貿企業的出口.同時注重提高風險控制是有待解決的一問題。
四、對發展我國出口信用保險若干問題的思考
(一)出口信用保險性質
出口信用保險是繼續以政策性保險的方式運作,還是考慮到國際上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的新趨勢,走私有化發展的道路.抑或是把二者相結合?在保險市場上.我國的保臉公司數目不多,起步晚,還不具備辦理象出口信用保險這樣風險大、要求高的保險險種。國外的私營保險商往往擁有強大的開發能力,能夠在出口信用保險方面開發新險種、不斷創新.這一點我們的保險公司就很難做到。即使這樣,國外的私營保險商在保險市場上,尤其是出口信用保險方面還沒有壯大到足夠取代政府角色的地步,確切地說,它是通過補充政府信用保險業務而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當前需促進國際貿易、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作用的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險需要政府的扶持,這一點不容懷疑。
(二)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機構
為理順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有學者建議成立中國進出口保險公司,把出口信用保險交由該政策性保險公司完成。對此,筆者認為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專門的政策性外貿銀行,在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上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將出口信用保險從中脫離弊大于利。建議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全權負責我國的進出口保險業務,出信用保險中的短期業務可借鑒國外的作法,委托給人保公司,這樣既明確了二者的權限與責任,又能充分利用人保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各自的優執,在機構設置上避免了大調整。國際經驗也證明了這種方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方式
考慮到出口信用保險的特殊性,我們應努力督促企業投保.減少風險與損失,但這不是說就只能采用統保方式,因為實踐已經表明.這種求全的方法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果實行企業自主選擇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金額就會大大地上升。當然風險也會急劇上升.因為企業可以選擇投保,那么他所投保的業務必然會是企業自認為風險較大的業務。這就對保險公司的業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銀行保險產品應運而生,銀行保險產品同時也是銀行和保險合作的載體。關于銀行保險的概念問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主要有渠道說{1}、產品服務說{2}和經營策略說{3}。共同發展經合組織(OECD)在2000年報告《世界金融服務一體化:前途與問題》中將銀行保險定義為:銀行銷售保險產品或保險公司銷售銀行產品。從銀行保險的最初形式來看,銀行保險就是保險公司利用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銷售渠道來銷售其保險產品。
我國銀行保險業務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時間較短,業務層面也主要停留在初級銀行模式階段,而國外發達國家則基本上采用股權合作模式。深度股權合作才是集團化銀保合作的重要途徑,隨著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金融一體的資產管理集團,如平安集團、浙商等都是銀行、保險、證?、金融一體化的體現。銀行保險自產生以來,一直是實踐推動理論研究,基于銀保合作的不斷深化與發展,也促使監管部門開始反思并積極改革金融政策。
二、我國銀行保險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還處在“分銷協議”合作方式為主的初級階段,還未實現銀行保險業務的充分融合,存在合作松散、產品結構單一、服務不到位等問題,與國際真正意義上的銀保合作還有較大的差距,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尤其是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消費者對銀保產品的投訴日益增多,矛盾突出。本文就以下三個問題進行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法制環境
我國《商業銀行法》第43條,《保險法》和《保險公司暫行規定》第6條明確了我國銀行、保險、證券分業經營的法律制度。在這一分業經營背景下,2006年保監會《關于保險機構投資商業銀行股權的通知》規定,經國務院批準,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可以投資商業銀行股權。2011年頒布的《商業銀行保險業務監管指引》說明我國對銀行銷售保險的監管在制度上還沒有法律層次上的規范。這些法律文件在法律效力上都屬部門規章,效力層次較低,在執法和司法實踐中缺乏約束力和權威性。另外,法律規范性文件名目繁多、相互之間未能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使得重復規范、規范空白、規范標準不一等情況的出現。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包括銀行推介銀保產品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包括消費者購買銀保產品后持有過程中的信息披露。近年引發的消費者與銀行關于銀保產品的爭議焦點都集中于消費者的“存款”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變成“保險金”。銷售人員的誤導銷售,嚴重損害了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信譽,其中包括銷售過程中虛假業務宜傳問題,印制宣傳單不符合規范,利用發放贈品誘導消費者購買銀保產品,客戶信息泄露,避重就輕、隱瞞重要信息,如猶豫期、分紅不確定、退保風險等。銷售人員并沒有詳細解釋銀保產品的風險問題,只是一味強調收益高。針對以上問題,應該在商業銀行保險業務領域建立更為嚴格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平衡消費者與商業銀行之間信息與地位的不平等。
(三)相關投訴機制缺乏
缺乏金融消費者與銀行爭議的處理機制,對于客戶的投訴,銀行應設有專門的投訴處理部門進行妥善處理。《關于規范銀行保險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規定:“各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應努力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售前和售后服務,并積極配合當地保監局、銀監局做好客戶投訴處理工作,切實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边@一規定是《通知》中唯一的關于投訴處理的規定,但是規定過于籠統,在實踐中缺乏具體的執行標準?,F實中,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銀保產品后反悔卻僅憑銷售人員的片面說辭而錯誤認為不可退保,此時請求銀行有關部門解決爭議卻又投訴無門。投訴機制的缺乏一方面助長了銀保產品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消費者失去購買銀保產品的熱情,所以完善銀保產品糾紛處理機制,商業銀行建立專門投訴處理部門并讓金融消費者知曉相應投訴方式至關重要。
三、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對策
由于銀行在銷售銀行保險產品中的強勢地位與金融消費者自身能力的問題,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投資收益權、公平交易權方面權益較容易受到侵害{4}。在銀保產品領域加強金融消費者的保護,為消費者維護其自身權益提供有利法律對策,對促進銀保合作健康發展、提高我國消費者保護的整體水平大有裨益。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銀行保險產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同于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銀保產品的信息披露制度應該包括購買銀保產品時的告知義務。關于銀保產品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礎,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1.以《合同法》中格式合同的規定為基礎。所謂格式合同就是指包含有格式條款的合同,而格式條款是當事人一方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消費者在購買銀保產品時,銀行保險產品中的保單都是由保險公司事先擬定好向不特定的消費者出售,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時只有簽與不簽的權利,并不能修改具體的保險條款,這種保單即是格式合同的一種。保險公司憑借自己的優勢地位和經驗制定的保險條款一定是盡力擴大自己的權利和減少責任的承擔,消費者在購買銀保產品簽訂保險合同的時候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商業銀行應該根據《合同法》中有關格式合同的規定,對其合同的相對方就合同的具體條款、可能出現的風險與合同的法律后果進行充分、全面、真實、及時的信息披露與告知。2.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知情權的規定為基礎。首先明確金融消費者的法律地位,即金融消費者{5}是否可以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中的消費者的規定。首先,可以看出金融消費屬于受《消法》保護的消費行為。按照《消法》第2條規定,《消法》上的消費者應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生活消費不應僅指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進行的消費,它還包括為了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而進行的消費。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銀行保險產品時雖然有想要盈利的目的,但并非以此為常業,其交易目的一般是為獲取利潤從而改善生活,所以不同于商人。{6}其次,從《消法》的立法目的看,其目的是規范消費市場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特別是與經營者在信息掌握上的不對稱的消費者的權益。20 世紀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等各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迫使法官、學者和立法者,正視當事人間經濟地位不平等的現實,拋棄形式正義而追求實現實質正義{7}。因此,金融消費者完全符合受法律特殊保護的消費者的特征。最后,金融消費者屬于消費者行列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果?!断ā分贫ㄖ跷覈洕l展水平尚不發達,法律保護對象無法延伸至金融消費領域,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理財投資已經是消費者普遍需要的,所以應與金融發展市場相適用,將金融消費者納入《消法》范圍內。根據《消法》第8條規定:“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边@一權利可以概括為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即金融消費者在向銀行購買銀保產品時有權利詢問保險產品的詳細情況。第二,經營者對于消費者的詢問應當做真實的回答,向消費者提供真實的情況。知情權是投資者的一項基本的權利,有足夠的知情權是一個投資者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8}。商業銀行在銷售銀保產品時不允許對銀保產品做引人誤解的不實宣傳誤導消費者,否則銀行將承擔由此帶來的不利法律后果。另外,銀保產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買賣,消費者與銀行的法律關系需持續一段時間(壽險類則需持續更長時間),所以在整個法律關系持續過程中銀行都有向消費者真實、完整披露相關銀保產品信息的義務。
(二)完善相關法律規范
目前我國銀行保險法律制度還很不完善,導致銀行保險業務活動中出現合作短期化、產品單一、惡性價格競爭、銷售誤導等違法違規問題。2011 年最新頒布的《商業銀行保險業務監管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對銀行保險業務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規范,包括合作對象、資格、協議、保險產品、費用、銷售模式、銷售行為、財務核算、應急機制、同業交流、監督檢查等,但仍然存在較多不健全的地方。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整:
1.完善手續費問題,《指引》中僅僅對手續費的支付方式進行了規范,“不得在賬外直接和間接給予合作商業銀行及其工作人員合作協議約定以外的利益”,但對手續費的費率和數額卻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應該對不同保險產品手續費率的上限限定一個波動范圍,允許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設置的限定波動范圍內確定當地的上限額度,維護我國銀行保險市場的有序發展。
2.明確責任承擔,《指引》中在第四章第五十條,只是作出“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或者從業人員違反本指引,由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章進行處罰;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但對違反《指引》的規定應當承擔何種具體的責任、處罰方式、處罰標準等未作出很明確和清晰的說明,教育和懲罰的威懾性不強。
3.產品結構調整和創新,目前銀行保險產品結構單一,保險公司與銀行沒有建立根據客戶需求改進產品的必要溝通機制,銀保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公司需成立相應部門,做好與銀行溝通工作,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針對以上變化及時調整和創新保險產品,改變保險公司“閉門造車”的局面。
(三)加強監管及行業自律
由保監會和銀監會分別監管是我國對銀行保險的監管體制,這種監管體制在保證了分工明確的同時卻出現了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等問題。為了避免監管沖突,《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金融監督方面分工合作的備忘錄》規定了三大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監管機制。然而,在我國銀行保險的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監管不足的問題,跨業監管缺失、協調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仍存在。監管部門在監管過程中針對我國情況,突出重點地進行有效監管,應加強業務臺賬管理、加強對兼業機構資格的監管、加強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配比的監管、加強監管銀行保險業務創新。各監管部門間規范化的聯系機制和資料信息共享機制對銀行保險業務及其他金融創新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實施有效監管。
同時,為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針對商業銀行保險銷售人員不當銷售,銀行內部必須加強自律管理。必須做到不允許經辦人員混淆保險產品與銀行自身的金融產品,不允許夸大保險收益,允諾固定分紅收益率。統一印制產品宣傳材料,向客戶提供符合保險監管部門要求的書面投保提示書、產品說明書。在宣傳過程中的介紹必須合理,對于保險產品的相關責任,可扣除的費用以及定期回訪等信息必須如實告知,不得以各種物質激勵誤導和誘導客戶購買產品。同時,銀行業和保險業市場主體間、行業協會間應加強信息交流,建立定期交流機制,定期交流商業銀行保險業務信息和自律情況,與監管部門形成有效聯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注釋
{1}陳文輝、李揚、魏華林:銀行保險――國際經驗及中國發展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4。
{2}胡浩:銀行保險的定義及銀行保險起源與發展階段。
{3}石曦:銀行保險學概論.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4}楊巧:《個人理財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5}金融消費者:所謂金融消費者是指作為購買金融產品和接受金融服務者的統稱或泛指,在我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使用。目前,金融消費者已經成為被社會接受的新生事物,而金融商品和服務消費的特殊性更促進了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從我國現行立法看,在還沒有對消費者進行明確的立法層面上的界定時,當然也并無金融消費者的明確定義。但實踐中,近年來,中國銀監會、保監會的領導以及地方機構的主管,開始在公開場合使用“金融消費者”一詞,提出了要重視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問題。參見郭丹:《金融消費者權利法律保護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年 12 月提交。
{6}王衛國、吳許民:《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與金融消費者保護[J].中國法律,2010。